国外农村建设的三种典型模式(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3 10:0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外农村建设的三种典型模式(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外农村建设的三种典型模式(范文模版)》。

第一篇:国外农村建设的三种典型模式(范文模版)

国外农村建设的三种典型模式

--韩国新村运动:发展农村工业

1970年韩国发起“新村运动”: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以增加收入为主,政府推出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第三阶段主要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工业。10年间,韩国政府财政累计向“新村运动”投入2.8万亿韩元,相当于财政支出的1%。效果十分明显,突出变化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韩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始终保持在1∶0.8 1∶0.9之间。韩国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重点的“新村运动”,创造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建设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成功模式。

--日本造村运动:发展一村一品

在日本的造村运动中最具知名度的是由1979年开始提倡的“一村一品”运动。它要求一个地方(县、乡、村)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发展一种或几种有特色的、在一定的销售半径内名列前茅的拳头产品,也包括特色旅游项目及文化资产项目,如文化设施或地方庆典活动等。造村运动的主要做法是以开发农特产品为目标,培育各具优势的产业基地,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并以开发农产品市场为手段,促进产品的生产流通。同时开设各类补习班,提供农业低息贷款。随着造村运动的发展,后来运动的内容扩及到整个生活层面,运动的地域也由农村扩大到都市,变成了全民运动。

--德国城乡等值化:农民变成企业职工

二战后的德国,农村问题长时间比较突出。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农村的凋敝使城乡差别迅速拉大,城市也不堪重负。在此背景下,巴伐利亚州开始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使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明显减弱了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涌入。此后,这一发展方式成为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并从1990年起成为欧盟农村政策的方向。1990年,山东省和巴伐利亚州共同在山东青州南张楼村开始合作试验。15年共往该村的教育、土地整合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约450万元人民币,但从未向企业投过1分钱。15年后,该村年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兴建了80多个企业,农民工作模式发生改变,企业生产成为正式职业。

第二篇:国外现代农业三种模式

国外现代农业三种模式

1、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

典型的国家是荷兰,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荷兰人多地狭,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35人,堪称世界之最。由于土地十分珍贵,荷兰人追求精耕细作,着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温室作物和园艺作物。依靠精耕细作,这个60年前还为温饱问题发愁得小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蔬菜、花卉的出口更是雄踞世界第一。

除荷兰外,值得一提的国家还有以色列。以色列地处中东,既缺水又少土,因此它比任何国家都注意土地和淡水的高效率使用。以色列节水农业世界第一,平均没立方水可产2-3千克粮食,是我国的2-3倍,水肥利用率达80-90%。现在以色列不仅改变了粮食、蔬菜、水果长期依靠进口的状况,而且还能大量出口。专家说,若按以色列的土地生产率,地球可以多养活100亿人。

2、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

具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以广泛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美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典型的现代化大农业。美国平均每个农场耕种的面积近4000英亩(1英亩相当于6市亩)。如果离开农业机械,美国农业简直寸步难行。在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地人口约为350万人,但这350万人不仅养活了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与美国情况差不多的国家还有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都依赖于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3、土地、劳动力适中型

典型的国家是法国。这类国家一般都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传统,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多以进行农业制度变革为主要特色。多年来,为发展现代农业,法国实行了“一加一减”的做法。“一加”指的是为防止土地分散,国家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允许让一个子女继承;“一减”指的是分流农民,规定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必须退休,有国家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同时还辅以鼓励农村青年进厂做工的办法减少农民。除此之外,法国还实行“以工养农”的政策。几十年来,法国持续发放农业贷款和补贴,还由国家出钱培训农民。

现在,困扰法国上千年的小农经济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世界领先的现代化农业。目前法国农业产量、产值均居欧洲之首,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产品加工品出口国。

第三篇:典型三种模式

考场作文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掌握行文的结构模式十分必要。下面我们就议论文的写作给同学们提供三种结构模式,供大家参考。

层进式(“引、提、议、联、结”式)

所谓层进式,即在提出问题或亮明观点后,由小到大,由此及彼,一层深入一层地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得出明确结论。针对新材料作文,可以采用五字结构式:引,即引述所给材料,材料特别短的可以照抄,长的要进行精炼概括,并根据立意角度有针对性地引述;提,即在引述材料后,对材料进行精要分析,然后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议,即围绕观点展开议论,紧扣材料进行分析、论证观点的正确性;联,即由此及彼联系自然与社会,采用例证法、对比论证法等再次分析论证观点的正确性;结,即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或再次申明观点。运用这一模式时,应特别注意恰当使用过渡句或过渡段,使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语意连贯,不突兀。

我看中国式“垄断”(北京一考生)

在刚刚结束的鹿特丹世乒赛上,中国队表现出色,又包揽了全部金牌,正是国人振奋之际,总有那么一些人,不知是对国家荣誉的麻木,对他人胜利的嫉妒,还是审美疲劳,他们指指点点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稍稍明智点的,则将自己提到了“理性”的高度,看似忧国忧民,又像杞人忧天,他们眉头颦蹙道:“这不利于世界乒乓事业的发展。”呜呼!于情于理,我个人都不敢苟同。

我要问问那些慷慨者,怎样才能“大家好”呢?难道故意输给人家不成?为了所谓的发展而忘掉根本的体育精神?

我要问问那些理性者,乒乓事业怎么就没发展呢?中国包揽金牌都多少年了,你能说现在就没有乃至产生不出“乒乓大家”?

当然,中国的这种独揽确有让人深思之处。有人担心,长久的绝对优势会使这个项目的竞争减弱,失去活力。其实,体育上的独揽可以自然地让人想到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垄断。体育不过是近百年来才发展起来的运动,比之于那卷帙浩繁、硕果累累的经济学,则略显浅幼。所以,将体育的长影投射到经济活动这面镜子上,也未尝不可。

从资本主义世界的跨国公司到社会主义的国有经济,垄断都不可或缺。美国的饮料行业曾被可口可乐独占鳌头,中国的经济命脉至今也仍被少数国有企业掌控。可是,饮料行业依旧繁荣,中国经济照样腾飞。可见,垄断并没有让竞争消失,不论内部还是外部。内部,你永远不可能消除职工之间的业绩比拼;外部,你永远不可能消灭你的假想敌。所以这并不能让我们高枕无忧,永远没有失去活力的理由。

何其相似,让我们来看看这乒乓作响的小球。于内,能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赛事的名额是少之又少,球员们之间的竞争是不言而喻;于外,哪个外国选手没有梦想过,自己会被这样载入史册:第一个打破中国乒乓球项目长期垄断的运动员。所以,永远都有人在虎视眈眈、摩拳擦掌。中国式“垄断”并无过错,何不让我们安享这份荣耀呢?

国人对大小球有一种微妙的情感:对大球充满的是渴望,而对小球则是越来越不屑。殊不知,这渴望源自一种仰人鼻息的自卑,而不屑是因为有掌控一切的自信。他们更不可能知道,这种自信凝结了多少代乒乓英雄们的汗水!

这是一篇标杆范文。文章之所以被定为标杆范文,除见解独到、议论深刻外,考生运用层进式结构行文,使得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给阅卷老师以审美愉悦。

主体并列式(“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结论”式)

所谓“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结论”式,即在引述材料、分析材料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文章的主体部分用三个分论点从不同角度去论证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或再次强调观点。运用这一模式时,应特别注意:中心论点的提出应紧扣所给材料的意旨,不能偏离材料;三个分论点的确立,要围绕中心论点且各有侧重,分论点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但前后不能发生冲突;另外,分论点的议题绝对不能大过中心论点。

例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要求考生以“回到原点”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一考生在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回到原点”之后,主体部分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三个分论点——回到人性善良的原点、回到灵魂无瑕的原点、回到心灵单纯的原点,在就三个分论点讲道理与举实例相结合分别进行分析论证后,结尾处再次强调观点:回到原点吧,去聆听我们生命最初的声音。

这种“主体并列式”结构能让文章层次十分清晰,且较容易掌握,因此颇得考生青睐。但要注意的是,正是因为结构的相似性,要拼的就是素材和论证语言了,所以,同学们还得在这两方面多下工夫。

三三三式

所谓“三三三”式,即用三个精美的语句构成排比开篇,再用三段文字举典型事例、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证观点或揭示文章中心,结尾处再用三个精美句子构成排比强调观点或点明中心。运用这种文章结构形式,要在语句的锤炼上多下工夫,尤其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要借助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打造凤头豹尾,使得文章开篇耀眼夺目,结尾耐人品味。另外,主体部分举例论证观点时,语句要高度凝练,一语中的。

谈意气(湖南一考生)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充满意气的人是坚韧不屈的,他们不畏风霜,不畏冷雨。还记得“黑色羚羊”鲁尔?玛道夫么?有谁能想象一个曾经身患小儿麻痹症,连走路都很艰难的小女孩如今却站在辉煌的奥运颁奖台上享受着王者的荣光?然而她的确做到了,她用一次次的跌倒与一次次的努力艰辛地铺下了自己走向成功的路。这路上的障碍与荆棘,多到无法想象。可是,充满着意气的她,何曾有过丝毫的退却?意气成就了她,也向世人宣告,坚韧的生命是如此伟大。

充满意气的人是勇敢无惧的,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在生命中奏出壮烈,奏出辉煌。人人都无法忘记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当日寇的铁蹄在神州大地上肆虐时,到处都是悲伤,遍地都是苦难,然后就在一个叫蕴藻滨的不起眼的小村庄,八百抗日勇士身捆炸药,全身浇满煤油冲入了敌营。随着一声声巨响传来,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养育他们的土地。那一场战役没有一人生还,然而他们走得如此壮烈。历史不会把他们遗忘,因此这场战役被世界称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我们不会将他们遗忘,因此当我们追忆他们时仍会热泪盈眶。这群充满意气的可敬的英雄,勇敢地唱响了生命的华章。

充满意气的人是自信乐观的。人生几多风雨,几多阴霾,他人只见乌云蔽日,他们却总能拨开云雾看见明媚的阳光。我不禁想起了林肯,八次竞选八次失败,两次经商两次失败,其间还精神崩溃过一次。似乎在这几十年中,他一直在失败中度过。然而充满意气的人面对命运的玩笑始终不会放弃心中坚守的信念,于是最后一次,他成功了。一个分裂的国家在他的手中合二为一,美国的经济再次起飞。坚定信念,厚积薄发,方能九天揽月,深海寻珠。林肯的意气给了他一颗坚定乐观的心,于是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千古传诵。

意气,成就生命的坚韧与不屈;意气,谱写生命的华丽与壮美;意气,铸就心灵的自信与乐观。

将意气之歌,在生命中唱响,唱出生命绚丽的华章;

将意气之帆,在生命中扬满,到中流击水,看时代风光;

将意气之剑,在生命中磨亮,披荆斩棘,不怕前路漫漫,我自力创辉煌。

文章开篇引用诗句从三个角度生动形象地阐释了何谓“意气”,三句话构成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给阅卷老师以赏心悦目之感;接着亮明观点——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文章主体部分举鲁尔?玛道夫、八百抗日勇士、林肯等三个典型事例,围绕观点进行具体分析论证,事理结合,增强了论证力量,且三个事例分别独立成段,突出醒目,也使得文章层次十分清晰;结尾处三句话独立成段,构成排比,阐明意气在人生命中的重要作用,收束有力,激人奋进。该考生采用“三三三”式结构行文,给阅卷老师以建筑美感,作文得高分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第四篇:国外社会养老保险的三种主要模式及其理论依据

国外社会养老保险的三种主要模式及其理论依据、效益比较

核心提示:据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统计,1997年世界上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国家和地区有116个,但是由于各自的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历史传统各异,因此所采取的模式也不相同,在结构和理论依据上各具特点。从发展的历史看,世界上实行养老保险的国家和地区除了部分单纯以储蓄为养老保险金的唯一来源的以外,比较完整地推...据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统计,1997年世界上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国家和地区有116个,但是由于各自的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历史传统各异,因此所采取的模式也不相同,在结构和理论依据上各具特点。从发展的历史看,世界上实行养老保险的国家和地区除了部分单纯以储蓄为养老保险金的唯一来源的以外,比较完整地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模式,即自保公助型、福利国家型和国家保险型。三种主要模式的特点1.自保公助型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有较雄厚基础的情况下实行的,起源于1889年俾斯麦政府的养老保险制度,后来为美国、日本所仿效,这种类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强调养老主要是个人的事,因此应以自保为主,国家予以资助。这种模式具有以下特点:——政府通过有关的立法,作为实施的依据;——这种保险为强制性保险,个人交纳养老保险费,同时企业主也为雇员缴纳养老保险费,政府依法拨款予以补助。公民只有在履行交费义务取得享受资格后,才能领取养老保险津贴;——保险基金来源多元化,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小,有较强的基础后盾。2.福利国家型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在经济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实行的,起源于英国,后为瑞典等国所发展,是“福利国家”借助于财经政策的调节作用,实行普遍养老金制度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缓解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行这种制度的还有英联邦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其特征是:——把养老保险作为福利政策的一项主要内容,依法管理,并设有主管的专门法院,监督执行;——强调待遇享受的普遍性和“人道主义”,除普遍养老金发放的对象为所有老年人外,退休人员还享受与收入相关的年金;——用于普遍养老金的支出来源于一般税收,基本由国家和企业负担,个人不交纳或交纳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3.国家保险型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一模式由原苏联首创,以前东欧各国、蒙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我国基本上采用这种制度。其特征是:——国家宪法把以养老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确定为国家制度。“老有所养”是公民应享受的权利,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保证;——退休金支出全部由国家和企业承担,个人不交纳养老保险费;——工会组织参与决策与管理,一方面劳动者通过人民代表机构对社会保障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工会从基层工会到中央理事会,都参加养老保险的实施与管理。三种模式的理论依据1.自保公助型养老保险所依据的理论是德国历史学派和德国社会政策协会的“国家干预主义”。以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为先驱的旧历史学派,极力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19世纪70年代,由旧历史学派演变而成的新历史学派,进一步大力宣扬国家的超阶级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决定作用。主张由国家通过法律进行自下而上的改良。1873年由新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成立的“社会政策协会”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工人阶级状况可以得到根本改善,支持劳资协调,实行所谓“社会政策”,诸如举办社会保险、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等,以缓和阶级矛盾;俾斯麦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采用了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的理论,制订了保险条例。由俾斯麦创建的保险制度,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战后时期在西欧和美国进一步

发展。美国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案》不仅继承了俾斯麦所采用的那套理论,而且吸取了凯恩斯提出的“有效需求”和依靠政府干预经济以摆脱失业和萧条的理论与建议,进一步确定了“保险费用部分由雇主,部分由雇员交纳,而国家给伤残和养老保险提供津贴”的原则,把义务和权利作为对等条件,追求的社会目标是通过“人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的原则,使受保人不致陷入贫困。2.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依据是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相标榜。作为英国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的庇古,认为研究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改进社会状况,他在1912年出版的《财富与福利》和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福利”一词是指个人所获得的效用与满足。他还认为经济政策的目标,在于使社会福利总和的极大化。国民收入的总量愈大,社会福利就愈大。在国民收入为一定总量的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福利也愈大。他主张通过国家的累进税政策,把富人缴纳的一部分税款转让给包括老年人在内的低收入者享用,以增加社会福利。与此同时,英国以韦布夫妇为首的费边主义者主张对老年、疾病、伤残等实行社会服务,以取代《济贫法》。当时执政的自由党政府参照庇古和韦布的理论,用增加税收的办法筹集社会福利基金,举办包括养老在内的福利事业。1941年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所著的《公民与教徒》一书,用“福利国家”代替“权利国家”,认为改进人民福利是政府的责任。同年6月,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的调查报告为政府采纳,从而确定了英国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以部分工业国有化和社会福利为纲领,先后施行了以养老为核心的社会保险、家庭补助、社会保健和工业伤亡等四种社会福利方案。3.国家保险型养老保险制度所依据的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保障的学说。马克思在考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总产品分配时,曾论及包括养老在内的社会保障问题。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提出的6项扣除学说,不仅明 地提出要扣除“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而且也通过其他几项扣除,特别是“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进一步阐明这些预留是生产继续发展、社会继续进步的基础,其中包含有现在老年人在他(她)处于劳动年龄阶段所作的贡献(即马克思所提出的六项扣除,其中最后一项扣除,实际上是用作赡养老年人和其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的社会保险基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我们再把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缩小到社会现有的生产条件下,一方面为了形成保险基金和准备金;另一方面为了劳动能力的人必须为社会上还不能劳动或已经不能劳动的成员而不断进行的劳动,包括到1必要劳动和2剩余劳动中去,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工资和剩余价值、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独特的资本主义性质去掉,那么,剩下的就不再是这几种形式,而只是它们的为一切社会方式所共有的基础”。这段话说明社会保险基金对于社会再生产运动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它是劳动力再生产所必要的,因此,在社会总产品中为建立 这项基金所作的扣除,是完全必要的。列宁在1912年“工人最好的保险是国家保险”的论述中提出国家保险的四项原则,其中的第三项是“一切保险费都由企业主和国家负担”。三种模式的效益比较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保障老年人经济生活、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各个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体制上、理论依据上、资金筹集方式上的不同,以及覆盖范围、保障水平互有差异,因此在社会经济效益上也不尽相同,各种模式有各自的特点和利弊,各项比较见表1和表2。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作用之一,是通过收入再分配来促进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但是在处理收入再分配时,涉及到公平与效率孰轻孰重的问题。不同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所遵循的原则不同,因而对公平与效率各有侧重。福利型和国家保险型重公平,轻效率,强调保障的普遍性。其结果是福利开支庞大,在国民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逐年上升。据统计80年代用于老年人的实际福利支出在国民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瑞典 为19.48%,比利时为21.71%,而自保公助型的美国仅为7.53%。在以养老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福利支出上,实行福利型制度的国家高于自保公助型国家。社会福利支出

在国内总产值所占的比重和社会福利支出的年增长率方面,也是福利型国家高于自保公助型国家。表1表明,1987年1993年的社会福利支出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福利型国家多数高于自保公助型国家。在社会福利支出的年增长率方面,除了日本由于人口老化速度快带来的增长率高以外,其他自保公助型国家普遍低于福利型国家。表1 部分国家社会福利支出及年增长率社会福利支出占 社会福利支出国内总产值(%)年增长率(%)国别 1960~ 1975~1987 1993 1975年 1980年福 瑞典 33.5 42.4 8.4 4.0利 挪威 27.1 — 9.5 5.1型 丹麦 29.0 35.2 9.3 4.4国 英国 24.9 26.9 5.6 3.3家自 美国 21.0 26.9 7.7 2.9保 日本 17.5 — 9.7 8.9公 联邦德国助 或德国 31.5 32.2 6.7 1.9型公平与效率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在《平等与效率》中写道:“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而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认为公平与效率是两个截然对立的价值体系。他在《矛盾与困境》一书中指出:“许多社会主义经济的决策困境正好是由于这两个不同价值体系的抵触而引起的”。福利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国家包得过广,标准过高,导致用于生产的财力减少,社会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下降。其结果是为了公平而牺牲了效率。据经合组织统计,在1984—1998年期间,推行福利型制度的国家的国民总产值的增长率,除了个别国家个别外,普遍低于自保公助型国家。当然,增长率的高低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是社会保险的模式不失为诸多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参见表2)。表2 部分福利型国家与自保公助型国家实际国民总产值增长率对比(%)国别 1983 1984 1987 1998福 瑞典 2.40 3.40

1.25 2.60利型 丹麦 2.00 3.40 0.50 2.80国家 英国 3.60 6.403.00 2.70自 美国 3.60 6.40 3.00 2.70保 日本 3.20 5.10 2.75 1.70公助联邦德国型 或德国

1.80 3.00 3.00 3.00经合组织&nb sp;成员国平均 2.70 4.70 2.75 2.60资料来源:《oced economic outlook》dec.1998推行福利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已经走进了困境。以瑞典为例,日益增长的养老金支出已成为政府的重负。据统计,瑞典普遍养老金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1975年为7.7%,1983年上升为11.7%。1979 年政府用于老年人的开支为660亿克郎,以养老金为主体的社会福利支出已占国民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政府维持高福利靠的是高税收,1988年瑞典各种税收总和约占国民总产值的55%。年收入3万克郎的职工,交纳的各种税收高额超过1.5万克郎;年收入10万克郎者,纳税总额约6.7万克郎。这意味着工资收入者收入的50%—60%要用于纳税。1975年瑞典政府的财政赤字为75.5亿克郎,1980年上升为430.3亿克郎。截至1980年,瑞典的国债达到3770亿克郎,人均负债8600克郎。瑞典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主席阿萨·林德伯克认为瑞典的问题来自于体制,他强调“这种体制使我们的公共开支的增长超过了总资源的增长”,并指出,“福利无论就其范围还是就其内容来说,都是有限度的。超过了极限就要进入危险境地”。国家保险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与福利型国家有相同之处,如覆盖面广、支出全部由政府和企业承担等等。实质上也是轻效率、重公平。社会主义国家强调福利的普遍性导致了收入再分配不完全与劳动贡献直接挂钩,含有较多的平均因素,从而削弱了对劳动者的鼓励作用,助长了平均主义,影响了效率的提高。以解体前的苏联为例,1965年到1986年国家用于养老金的支出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参见表3)。表3 前苏联养老保险支出占国民收入中的比重1965年 1970年 1980年 1985年 1986年养老保险支出(亿卢布)106 162 333 349 493养老保险支出占国民总收入 5.5 5.7 7.3 7.9

8.6比重(%)资料来源:《苏联国民经济70年——纪念统计年鉴》、《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1986年苏联以养老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险预算为523.25亿卢布,其中49.35%由国家补贴。匈牙利养老保险支出占国民收入的15%。东欧其他各国也大体相似。国家所承受的养老保险重负必然影响经济增长。波兰经济学家约瑟夫帕耶斯特卡认为国家保险型制度带有“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和超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唯意志论急躁症”。这

种政策没有成为追求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相反地转化为“一种消极因素”,“滋长了平均主义的欲望”。自保公助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强调效率,公平处于第二位。他们的养老基金基本上来自工人和雇主交纳的保险费,是“在职者掏腰包”。与福利型制度相比,这种作法强调“选择性原则”,因而平等不够。尽管有自己的缺陷,但是由于它体现了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多渠道集资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能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竞争的需要,因而对发展经济能起到“保护器”的有利作用。

第五篇: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模式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模式 ◆库里蒂巴的城市建设经验 ◆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城市建设经验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建设

◆绿道:美国城市建设的一道风景线 ◆一些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做法 ◆生态城市:未来城市发展的智慧选择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模式

一、紧缩城市开发模式

主要是指集约化利用土地,在减少资源的占用与浪费的同时,提高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率。紧缩城市思想包括8大方面:高密度居住、对汽车的低依 赖、城乡边界和景观明显、混合土地利用、生活多样化、身份明晰、社会公正、日常生活的自我丰富。国外许多城市都是以这种开发方式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的,如美国的克利夫兰,为了将其建设成为一个大湖沿岸的绿色城市,市政府制定了12项明确的生态城市 议题,其中‚精明增长‛是这些议题中重要的一项,其核心内容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保护空地以及土地混合使用;城市 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混合,拉近距离,少用汽车,1 步行上班、上学等。如今,克利夫兰市内绿地众多,公园面积约7500hm2,占市 区面积1/3以上,有‚森林城市‛之称。

二、‚绿色交通‛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为了解决城市中人们过度依赖机动车所带来的局限及环境问题。例如巴西的库里蒂巴市是世界公认的公共交通模范城市,该市沿着5条 交通轴线进行高密度线状开发,改造内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而不是私人汽车,优先发展步行交通而不是机动车交通。目前,市里75%的人出行乘坐公共汽车,日平均往返17300次,输送190万人次,行程23万英里,相当于绕地球9圈,全市一年节约700万加仑的燃料。哥本哈根市拥有300多公里长、与机动车 一样宽的自行车专用道,市内还分布着许多‚车园‛,每个‚车园‛里放臵2000多辆自行车向行人免费提供。市民只要交纳约3美元的押金就可以在任一车园将 车子骑走,然后可以把车子归还到任一车园,并可以领回自己的3美元。该市1/3的市民选择骑自行车上班,因为这样既方便又无废气污染还能锻炼身体。‚绿色交通‛使得库里蒂巴和哥本哈根走上了低成本(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的交通方式和人与自然尽可能和谐的生态城市发展道路。

三、社区驱动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与公众参与密切相关,强化了公众是城市的生产者、建设者、消费者和保护者的重要作用。例如1997年实施的阿德莱德生态城规划中提 出了‚以社区为主导‛的开发程序,该程序采取了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生态开发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将生态意识贯穿到生态社区发展、建设、维护的各个方面。通过这 种渠道,提高了公众的生态意识,促进了生态城市的合理建设和健康发展。

四、生态网络化和原生化兼具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在自然环境与城市发展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利用环境优化和区域网络结构培育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通过工业技术来实现生态城 市的目标。例如,日本的千叶市在规划上高度尊重原有自然地貌,精心规划城市地区的湖泊、河流、山地森林等,将其与市民交流活动设施紧密结合并辅以相应的景 观设计,形成十几个大小不

一、景观特色各异、均匀分布于城区的开放式公园。

五、绿色城市技术开发模式

一些发达国家在生态城市开发过程中,将生态系统作为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考虑,高度重视城市的自然资源,同时,倡导和实施可再生的绿色 能源、生态化的建造技术。例如,日本的九州市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将减少垃圾、实 3 现循环型社会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此外,西班牙马德里与德国柏 林合作,重点研究与实践用绿色植被覆盖城市空间和建筑物表面、雨水就地渗入地下、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材料、使用可循环材料等,改善了城市生态系统状况。库里蒂巴的城市建设经验

一、公交导向式的城市开发规划

1964处,由圣保罗建筑师Jorge Wilhelm制定的库里蒂巴总体规划经公众讨论,于1965年开始实施。城市规划的3项主要任务是;沿着5条交通轴线进行高密度线状开发;改造内城;以 人为本,而非小汽车为本。并确立了优先发展的内容;增加面积和改进公共交通。显然,正是由于早期的远见,才使得库里蒂巴走上了以低成本(经济成本和环境成 本)的交通方式和人与自然尽可能和谐的生态城市发展道路,偏离了巴西大多数城市依赖于小汽车的城市发展定式。

70年代城市的发展呈现了新的形态,拥有了逐步拓展的一体化交通网络、道路网络,并采取了致力于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活质量的各种土地利用措 施。城市外缘是大片的线状公园绿地。总体规划规定城市沿着几条结构轴线向外进行走廊式开发。从1974年开始,城市设计部门强调的沿着城市主轴放射关开发 的思路得以实施。轴线也是公共汽车系统的主要 4 线路,这些轴线在城市中心交汇。城市轴线构成了一体化道路系统的第一个层次;拥有公交优先权的道路把交通汇聚 到轴线道路上,而通过城市的支路满足各种地方交通和两侧商业活动的需要,并与工业区连接。

库里蒂巴较为成功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相结合的典型政策之一是,不仅鼓励混合土地利用开发的方式,而且总体规划以城市公交线路所在道路为中心,对所有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密度进行了分区。5条轴向道路中的4条所在地块的容积率为6,而其他公交线路服务区的容积率为4,离公交线路越远的地方容积率越低。城市仅仅鼓励公交线路附近2个街区的高密度开发,并严格抑制距公交线路2个街区外的土地开发。

一体经道路系统提供的高可达性促进了沿交通走廊的集中开发,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也强化了这种开发。轴线开发使宽阔的交通走廊有足够的空间用作快速公主用路。

目前,城市有2/3的市民每天都使用公共汽车,并且做到公共汽车服务无需财政补贴。研究人员估计每年减少的小汽车出行达2700万次。

二、关注社会公益项目

生态城市的内涵还应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库里蒂巴在这方面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目前库里蒂巴有几百个社会 5 公益项目,从建设新的图书馆系 统,到帮助无家可归的人,在最贫穷的邻里小区,城市开始了‚Line to Work‛的项目,目的是进行各种实用技能的培训。4年来,该项目培训了10万人。库里蒂巴还开始了救助街道儿童的项目,把露天市场组织起来,以满足街道 小贩们的非正式经济要求。公园和绿地建设项目使得人均公共空间从0.5平方米增加到52平方米,这在任何城市都是最高的。此外已经增加植树150万棵。公 园和绿地网络受到专职人员和志愿者的保护与维修。

公共汽车文化渗透到各方面。把淘汰的公共汽车漆成绿色,提供周末从市中心至公园的免费交通服务或用于学校服务中心,流动教室等,为低收入邻里小区提供成人教育服务。

环境得到改善并且保护了中心区的文化遗产。许多街道为步行街,广场也被改造了历史建筑受到保护,并被改为新的用途,业主受到财政资助,将以前出售的开发权赎回。古老的工业建筑转变为商业中心、戏院、博物馆和其他文化设施。

库里蒂巴较为著名的环境项目是1988年实行的口号为‚垃圾不是废物‛的垃圾回收项目,垃圾的循环回收在城市中达到95%。每月有750吨 的回收材料售给当地工业部门,所获利润用于其他的社会福利项目。同时垃圾回收利用公司为无家 6 可归者和酗洒者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些简单的、讲究实效的成本很 低的社会公益项目旨在成为库里蒂巴环境规划的一部分,并使行城市在环境和社会方面走上了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城市建设经验

在200余年城市开发和建设历史中,澳大利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城市规划体系。澳大利亚联邦宪法规定,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外交、国际、移民 等事务,州政府与州以下的地方政府负责地方性事务。州议会制订各州的法律,以全国第二大城市墨尔本所在的维多利亚州为例,主要的规划立法有——规划和环境 法、规划复议委员会法、历史建筑法、开发区法;除规划法以外,各州还有大量的与规划法相关的立法,如建筑控制法、考古与土著文化保护法、社区公共设施法、官地法、土地排水法、环境影响法、环境保护法等。

不管是悉尼、墨尔本,其城市规划都是一步到位,它不会因为城市领导人的改变而随意改变;而且城市规划的重大项目和工程都必须在互联网上公示 和投票,征求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征求社会各界方方面面最广大人群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可以说澳大利亚城市规划真正成为了城市各项建设的灵魂。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城乡界限分明,各具特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早已完成工业化进程,城市和乡村在经济上已不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在城市和乡村 的规划建设上,城乡的界线是很分明的。城市就是城市,农村就是农村,并不像我们常说的城乡统筹就等同于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城市化程度 高,农村人口少,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功能不同,其物质表现形态也就不同。城市是密集的、繁华的、喧闹的,那里有森林般的建筑,蛛网般的路,穿梭的人流、车流;而乡村则是松散的、宁静的、休闲的,那里有精致的别墅、绿地、花园和毫无遮挡的阳光、清新的空气。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政府都十分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依法建设和管理城市。澳大利亚城市整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已经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比 如,移动电话的发射基站都统一建设成为树状的景观雕塑;城市的汽车道和人行道的差距高度基本统一;所有行人道横过汽车道路口都要设轮椅无障碍通道口,一切 公共场所都有轮椅的使用道,连悉尼奥运会主场馆的贵宾观礼台都设臵有为数不少的残疾人专用座椅席;所有两层以上购物商场、停车场都配有升降电梯;垃圾分类 收取,机械化处理,居民每周一次将标准统一的垃圾桶推到家门口的车道旁,由市政管理部门的大型先进的垃圾车 8 挨家逐户、使用机械化操作统一运到垃圾场处理; 道路的维修和清扫亦由市政部门派人进行;具有独立产权的别墅式房屋低层建筑面积不得超过占地面积的一半。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政府都十分重视住房建设,他们根据不同层次和老年人的特点,建造出大量的房子供国民选择。澳大利亚、新西兰属于世界上经济 发达国家,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住宅产业的建设及发展。如澳大利亚目前平均每人有住房1.67间。最大城市悉尼每年建造住房2.5万-3万套,一般每套45-100平方米,年建造住房面积180万-200万平方米。市中心建设的住房价格比较贵,因此住房委员会在市区边缘建造一些公房,供低收入者居住。

澳大利亚政府在旧城改造或拆建房子时,尊重历史且在建造过程中,认真考虑以人为本。二次大战后,澳政府对城市的原有住宅拆除重建,但是新建 的高层住宅不受欢迎,到了20世纪60年代,代之以综合改造的方法,对于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建筑都要求保留,由专门的有权威的非官方机构决定。对拆除重 建的住房,在建造时,要考虑和周围环境的协调,层数多为3-4层(因为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对保留的房屋,在外形上要保持原有的风貌,内部改建达到现代标 准。对住宅,在征得居民同意的前提下,进行一定规模的改 9 建,如内部重新分隔,增加厕所、厨房、碗柜、洗衣房、洗涤设备、热水设备、消防系统等,并调换电 线,屋面翻修,卧室和起居室铺满塑料地板等,尽可能使居民有完善的、单独使用的设备,减少对别人的干扰。搞好建筑物的外部设施,如道路修理、对园林精心布 臵、增加停车场、为居民增加活动室等。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建设

花园城市的建设

1965年新加坡建立独立的共和国就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的思想。从最早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的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新加坡为提高花园城市 的建设水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新的目标提出。六十年代提出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七十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 划,加强环境绿化中的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空间(灯柱、人行过街天桥、挡土墙等)的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的区域植树造林,进行停车 场绿化;八十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制订长期的战略规划,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引进更多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九十年 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的公园,发展更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引入刺激性 10 强的娱乐设施,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加强人行道的遮荫树的种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由于新加坡政府较早地认识到城市环境的重要性,园林不仅仅能创造‚使房地产增值‛的经济效益,更是国民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的体现,从而使 建设‚花园城市‛的运动深入人心,与广大民众达成共识。这一切都给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注入活力。

强调各地区的特色

新加坡是一个多文化交融的国家,其城市建设也体现了多文化内涵的建设风貌,也造就了新加坡独特的城市特色,即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对比融 合的城市风貌。在城市中大量的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喜剧性的、完美的融和在一起。众多有特色的历史街区如中国城(ChinaTown)、印度街(Little India)等 ‚红屋顶式‛的历史街区增加了新加坡的魅力和吸引力。

新加坡政府认为对城市中的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应合理评估其价值。从经济的角度衡量,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建造高楼大厦远比保留历史街区的低矮店屋更具经济效益,但是它们所蕴藏的无形回忆和共同情感,却是建构一个国民归属感的必要条件。

道路交通规划

新加坡道路骨架为蜂窝状,综合了放射状路网和方格网路网的优点,按照路网密度排名,其在全世界位于第3位。为了解决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新 加坡政府努力完善道路网建设,但通过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光靠修路并不能解决交通问题。新加坡从1970年起,就不断出台新的交通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贯穿全国的地铁、轻轨系统及发达的陆地公交汽车网络系统,来解决市民的出行;另外通过GPS自动调动系统提高出租车效率,2、以电子收费系统限制公交车以外的车辆在高峰时间进入闹市区;

3、每年有一定限量的轿车购买指标以防止车辆增长的速度过猛;

4、大力进行道路系统、停车场、停车楼的建设。目前新加坡国内的道路用地已占其国土面积的12%。但从1999年以来对闹市区进行减少停车设施来限制交通流量。

绿道,美国城市建设的一道风景线

绿道理念起源于美国,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人就开始 12 尝试用公园道或其他线形方式来连接城市公园,或者将公园延伸到附近的社区中,从 而增加附近平民进入公园的机会。绿道一词首次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上是1987年美国总统委员会的报告,并开始频繁出现。该报告提出:‚一个充满生机的绿道 网络使居民方便地进入他们住宅附近的开放空间,使整个美国在景观上能将乡村和城市鸿渐连接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延伸穿过城市和乡村。‛从20世纪 80年代起,美国将绿道事业当作重大的经济产业进行建设,制定了许多政府措施及项目法规,从而推动了绿道建设的蓬勃发展。

‚网络化‛带来综合效益

绿道能否连接成网,直接影响着绿道的使用效率及其综合效益。美国十分重视绿道的网络化建设,如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绿道规划构建一个多层次的 系统,从宏观的区域层次、组织实施的地方层次及具体场所层次进行规划,并且在三个层次上做到相互衔接和控制。新英格兰地区在20世纪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将这 三个层次的绿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从而达到互为联系的三个目标,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多的游憩活动机会,维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通过适当的旅游 活动促进经济的增长。

网络化的绿道建设有三方面特点:一是覆盖面广。新英格 13 兰地区绿道总长超过6万公里,地均绿道长度约0.35公里/平方公里,绿道缓冲区面积 达到3万平方公里,加上在建的绿道,预计将占整个地区总面积的28%。二是可达性高。美国规定所有居民都能15分钟内从家或工作场所到达最近绿道,而俄亥 俄州绿道规划标准更高,将其缩短为10分钟。三是连通性好。美国东海岸绿道从加拿大边境一直延伸至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联通了美国与加拿大两个国家、15个州、1个特区、23个大城市和122个城镇,联通了沿线的农村、城镇及重要的景观节点,更重要的是,它将居民和他们周边的绿色开敞空间联通起来,让 人们可以方便地享受大自然的恬美与高质量的户外生活。

‚生态化‛保护自然环境

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已有及正在建设的绿道达1500余条。在绿道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绿道建设者们十分注重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积极采取更加贴近原生态的建设手段。

一是多采用透水、可降解的铺装材料建设慢行道。如盐湖城米尔溪峡谷绿道,穿越季节性湿地,栈道铺装采用木板材,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统一。二 是多采取生物廊桥和涵洞的方式保留动物迁徙廊道。如美国俄勒冈威拉梅特谷绿道从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经过,慢行道由木桩支撑,底部由经过防腐处 14 理的金属锚 固,形成生物廊桥或涵洞,以提供足够的净空,从而不阻断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三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植被和采用野生乡土树种,恢复和保护原有的生态景观。四是多采用循环低碳的建筑材料。如北卡罗来纳州绿道是美国第一条使用可回收材料的绿道,绿道中的长椅、垃圾箱、解说牌、篱笆以及游径的表面材料均采用回收 来的塑料、橡胶、铝和其他废弃物制作,充分发挥了绿道低碳环保的功能。

‚可达性‛实现‚无缝衔接‛

美国在绿道线路选择上,除考虑串联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节点外,还主动连接主要的交通枢纽和换乘设施,实现绿道与其他交通方式的‚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形成良好的衔接转换交通体系。

一方面,合理设臵交通站点或者建设连接通道,实现绿道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另一方面,改造交通工具提供自行车搭乘服务,营造‚零距离‛的换乘环境。

‚人性化‛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

美国的绿道也十分注重‚人性化‛,特别注重从使用者的角度配套各类服务设施,尽可能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首先,安全性是第一位的。

其次,美国有些城市建立了智能化的自行车租赁系统,实现公 15 共自行车的异地借还服务。

此外,在‚多样化‛功能开发方面,美国也是独树一臶的。为削减淡旺季对绿道产业所带来的影响,美国特拉华州风景道成功推出了‚季节性开发‛ 模式,如春天和夏天趁着水位上涨开展垂钓小河鲈、鳟鱼等活动;秋天策划赏枫叶、制作枫糖或者打猎等活动;冬天举行滑雪活动,最终将绿道打造成为集多样性为 一体的风景廊道。实施多元化管理模式

美国采取了多元化管理模式,保证绿道正常运营。一方面,政府建立多层级、多部门的管理架构。如宾夕法尼亚州绿道在州级政府层面,由州长发布 行政命令,成立宾州绿道委员会,委员会主要负责规划、实施、维育、资助绿道网络建设、促进区域合作、鼓励和支持地方绿道机构等。在地区政府层面,鼓励各级 政府机构将绿道建设纳入各自政策和安排。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管理。这种方式的重点在于鼓励和培养企业、非营利性机构和志愿者团队参与绿道工作 的积极性。北卡罗来纳州为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参与绿道建设管理,将各团体组织的宗旨与绿道建设管理行动相结合,鼓励其参与绿道日常维护、设施运营、筹集资 金、认养认管等工作,同时北卡罗来纳州居民可通过认养、志愿者服务、植树 16 修枝、巡逻等灵活的形式参与到绿道建设管理工作中来。

美国绿道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具体操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1)推行特许经营。科罗拉多州允许特定商家开发绿道沿线 餐馆等设施,并由商家负责管理沿线相应设施并交付一定的绿道维护费用。(2)绿道自身资源出租。弗吉尼亚州北部地区地方公园管理局将土地、储藏和停车设备 等出租给居民,所得租金收益作为绿道资金,使得44英里长的华盛顿与旧领地绿道获得了良好的维护。(3)与企业合作开展各项市场行为。美国佛罗里达州皮内 拉斯游径通过招募会员的方式获得运营资金,通过市场运作,引入社会机构、公司,为绿道会员提供优惠服务,例如商场打折卡等服务,以此建立与企业、个人的长 期合作关系,使绿道能够顺利运营。

一些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中心作用日益增强,有专家认为,在未来开放的贸易体系里,世界范围的角逐将在城市间而非 国家之间展开。但是,作为决定和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基础设施建设,却长期困扰着城市的决策者。如何以战略眼光为城市的未来发展立项融资?如何利 用有限的资金高效地进行基础设施建 17 设? 本文介绍一些国家在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美国:逐步完善投资机制

美国各级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非常重视,各自的做法大同小异。投资重点主要集中在改善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项目上,其投资来源主要由联邦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地方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以及地方政府资信担保下的市政债券融资等部分组成。

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涉及国家全局或需投巨资的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并据此向地方政府提供拨款、贷款和税收补贴。如与全国性道路交通关联的 基础设施建设均由联邦财政投资,地方财政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即可。联邦政府的财政支持绝大部分是有条件的,不准挪作他用,目的是协调和引导地方政府投资。

虽然美国联邦政府对地方城市基础设施的绝对投资较大,但总的看来,投资比例并不算高。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初期约为20%,1977年 攀升至40%,90年代又下降到25%左右。据考察,联邦政府投资达到峰值之时,往往是全国性公共基础设施或大型骨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频繁之际。

美国州一级政府,尤其是州以下的地方政府是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角。其资金来源包括税收、基础设施企业的收 18 入、市政债券、赞助捐赠等。但地 方政府财力同样是有限的。为此,美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代理机构均通过组织发行市政债券募集了大量低 成本社会资金,不仅对推动美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还解决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代际公平负担问题。

美国政府把引入社会资本作为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手段,其主要做法是通过提供市场优惠、特许经营权和管理权或由政府提供信用等方法吸引私人部门投资,而不是以直接投资者或直接借款人的身份介入。

埃及:积极吸引社会资本

20世纪80年代以前,埃及宪法规定,埃及的城市基础建设由国家承担。20世纪80年代以后,埃及开始进行经济改革,试图吸引私人资本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埃及于1980年通过了152号法令。该法令第二款规定,埃及铁路当局在建设新铁路时,应通过透明和竞标方式允许私人资本取得铁路的建设 权,中标的私人投资商获得的建设权期限不得超过99年。该法案还明确规定,经埃及交通运输部长的推荐,政府有关部门将负责新建铁路的票价和维修服务机制的制订工作。

虽然上述法案在埃及通过已有多年,但迄今只有私营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激发私人资本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热情,埃及政府向人 民议会提交了关于允许私人资本参与城市轻轨铁路建设的新法案。目前,埃及全国现有铁路全长5000公里,全部由国家经营,连年出现亏损(亏损额每年高达 18亿埃镑)。

埃及铁路有152年的历史,系统严重老化,事故频仍,急需资金进行维护。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开罗等大中型城市居民住宅区不断扩大,如开罗 现有十月六号城、五月十五号城等卫星城市,为了方便市民的出行,需要兴建连接这些城区的轻轨铁路。但由于建设城铁每公里的费用约为500多万埃镑,全国建 设这些铁路的总投资大约至少需要85亿埃镑(1美元约合5.75埃镑),这一数额大大超出了政府的预算能力。因此,政府必须制定新法案引进私人资本的投 资。

荷兰:立法促进广泛合作

在荷兰,为了促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此外,欧盟也通过制定《欧洲空间发展展望》(ESDP),将欧盟的意图渗入到成员国或地方规划之中。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中央政府的角色在逐渐削弱,而地区和地方政府的作用则逐步加强。

鹿特丹的中央车站项目是荷兰的特大建设项目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项目曾被视为能够强化鹿特丹这个海港城市国际地位的六大‚战略 性‛项目之一。计划在中央火车站周围的大片土地上进行商业开发,特别是建设有利于复兴城市中心的服务性和娱乐性项目,并将车站本身改建成综合交通换乘枢 纽。为了实施此项计划,荷兰中央政府、鹿特丹市、荷兰铁路公司,以及多家对项目区域和城市开发有兴趣的财团、私人地产开发商等,共同建立起‚合作伙伴关 系‛,一家英国城市设计公司所属的建筑师事务所被指定为规划设计单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所谓特大建设项目在荷兰日趋普及。特大建设项目不仅要覆盖土地的区域规划,同时也会超越城市或地区的地域管辖,往往涉及 国家总体规划和全局性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它以国家立项为发起方,以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经济合作为主要的参与者,以便在城市规划中打破日常惯例,通过设计 国际化的城市蓝图,加强城市建设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的竞争力。

由于特大建设项目经常超出市政府的财力所及,所以地方政府必须寻求私人企业和中央政府的合作,新兴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即为其中一种,其基本原则是超越现行的规划程 21 序惯例,建立具有不同程度自治权、透明度和责任化的组织结构。

新加坡:规划细致有章可循

新加坡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精打细算,注重规划。多年前,新加坡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特别是投资量大、投资回收期 长、资金周转慢的公共基础设施,包括港口码头、机场等交通设施,水电电缆设施,工业区设施等,如今樟宜机场成了全球飞机起降架次最频繁的空港,吉宝港成了 货物吞吐量排名世界前列的集装箱货柜码头,众多先进、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城市规划,从20世纪60年代起,专门委托联合国帮助开展城市发展的概念性规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新加坡目前的城市建设,已经形成了由规划法令、概念蓝图及发展指导蓝图组成的较为全面、完整的规划编制体系。

此外,新加坡政府还颁布了土地征用法和租金限制法,前者授权政府及其代理机构为了确保公共建设、居民住宅、商业和工业用地,可以按照固定价格征用私人土地;后者主要用于限制1947年以前建造的私人建筑价格,以免政府在翻 22 新、扩建时无度增加建设成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新加坡已经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受益匪浅,但仍然十分重视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完善。如新加坡港口码头的建设主要由政府投 资,港口的营业收入除了营业税外,全部用于港口的改造和再建设。近几年,为提高融资,新加坡政府在对地铁进行重组的过程中,通过向公众出售33.7%的股 权,收回部分建设资金,其中大部分也将用于建造新的地铁线路。

生态城市:未来城市发展的智慧选择

未来城市到底该如何发展?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看到各种答案,可以说城市发展方向是多样化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建设生态城市。

从德国的弗赖堡到瑞典的马尔默,再到巴西、法国、美国等国家的一些城市,人们看到各具特色的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它们为克服以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为主要特征的‚城市病‛提供了思路。

同样‚生态‛各具特色

生态城市是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概念,对于其含义,不同学者各有看法。

原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中国学者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目前,世界公认的生态城市包括美国伯克利、巴西库里蒂巴、日本北九州、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以及作为示范案例参加世博会展览的德国弗赖堡和瑞典马尔默等,它们从不同侧面展现了生态城市的丰富含义。

例如巴西生态之都库里蒂巴以发展公共交通著称,并受到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的推崇。1965年,由圣保罗建筑师若尔热•维尔海姆制定的《库里 蒂巴总体规划》经公众讨论后开始实施。其3项主要任务是:沿着5条交通轴线进行高密度线状道路开发;改造内城;以人为本而非以汽车为本。这项颇有前瞻性的 规划使库里蒂巴走上以低成本交通方式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城市发展道路,区别于巴西大多数城市依 赖于私家车出行的交通发展定式。

目前,库里蒂巴市有约170万人口,私家车保有量为50万辆,但是三分之二的库里蒂巴市民每天乘坐公共汽车。该市公共交通服务无需财政补贴,其燃油消耗是同等规模城市的25%,并且很少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

‚虽然被称为‘绿色之都’,但是绿地建设在德国弗赖堡的生态建设中只占很小的比重,‛ ‚绿色之都‛的含义包括可持续性的城市发展、合理制定经济和生态保护方案、坚持科技与经济手段的有效结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长期重视知识和技能、政策 配合,以及公民的积极参与等。

在开发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技术方面,弗赖堡市有值得夸耀的地方。比如世界规模最大的太阳能技术博览会就诞生于此。该市还拥有德国著名太阳能研究机构,并形成了太阳能企业、供货商和服务部门一体化的太阳能经济网络。这对弗赖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设生态城市的推动力来自何处?

美国规划协会政策主任苏解放认为,每座城市的特有环境不同,有的城市能根据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而主动采取积极措施实现转型,有的城市是在形势驱使下自然而然地顺应转型。

弗赖堡成为‚绿色之都‛与其政治环境有关。作为德国 25 环境保护运动发祥地,弗赖堡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自发开始了生态环境建设。然而,对于许多传统工业城市来说,它们转变的背景往往是面临经济衰退或产业升级。

瑞典马尔默西港区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基地。大约30年前,这里从船坞变成萨伯汽车的组装车间。由于受到高科技产业的冲击,车间后来被关闭,员 工失业。1996年,马尔默市政府决定在这片废弃的老工业基地上建立一个既节约能源,又对环境生态友好的生活居住区,这个住宅示范区项目在2001年荣获 欧盟‚推广可再生能源奖‛。

‚当大批人失去工作、厂房被废弃时,人们不禁要问应如何渡过危机,‛马尔默市政环境官员卡塔琳娜•佩林说,‚但危机也是新的起点,因为我们不得不改变面临的糟糕状况。‛

经济环境相得益彰

被称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刘太格认为,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是并行不悖的。环境改善了,会有很多人愿意来居住,并且制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反而促进了经济发展。记者发现,诸多生态城市的实践经验证明了这一观点。

十多年来,瑞典马尔默众多知识密集型企业,如IT和清洁能源技术企业取代了以往的制造业工厂。通过大学、科技园区和公司三方的广泛合作,马 尔默找到了富有创造力的 26 发展方向。‚最重要的是,城市注重可持续发展,尤其在自然资源使用方面追求高效,这一理念涵盖了能源、建筑、交通和消费各个领 域,‛马尔默市政环境官员佩林说。

美国的伯克利市,则以其在技术研发与咨询服务业方面的优势成为硅谷的‚后花园‛。优越的城市生态环境则有助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世界各地吸引来各类优秀人才,使其在全球顶级研究型大学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

持之以恒的生态建设加上优厚的薪资待遇,令美国圣迭戈市近年来吸引了大量医学研究人才前往定居,从事医药研发工作,并将研发成果输送到其他城市实现技术转化。

对于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提倡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非常正确的,但需要建立科学的能源消费数据库,并通过定量分析来引导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

下载国外农村建设的三种典型模式(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外农村建设的三种典型模式(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外医疗保险的四种典型模式[精选]

    国外医疗保险的四种典型模式 发表时间:2004-8-5 10:41:13 点击 94 次 国外医疗保险制度的历经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已日趋成熟与规范。目前,世界上医疗保险主要有四种典型模式......

    国外产学研合作典型模式的研究

    国外产学研合作典型模式的研究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创新要素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学研合......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 摘要:美国、德国、日本、丹麦、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典型模式主要有......

    中国企业和品牌战略发展的三种典型模式分析

    中国企业和品牌战略发展的三种典型模式分析 (2011-05-23 13:36:36) 转载 标签: 企业战略品牌战略模式分析财经 笔者在为企业做企业发展战略和品牌战略规划过程中,发现很多企......

    国外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和典型案例

    国外高校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和典型案例 目录一、技术许可办公室(OTL)模式典型代表:美国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1.人员构成2.运作方式3.专利政策4.工作成效二、设立技术转移公......

    国外典型的几种小学教育模式(五篇)

    国外典型的几种小学教育模式美国的小学教育模式 美国的小学教育有公立小学也有私立小学,大部分为六年制,也有少部分为四年制或八年制。美国政府并未制定统一的教育目标,而美国......

    盘点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推进体制 三种典型模式

    盘点世界主要国家信息化推进体制 三种典型模式 2010-07-09 11:22:05 来源: 中国网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汪玉凯 高新民 吴昊 信息化推进体制与机制,对一个国家的信息化建设......

    关于课堂教学的三种模式

    关于课堂教学的三种模式 前言: 最近到山西新绛中学去考察了课堂教学改革,引发了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思考。其实,任何改革,它的宗旨都是打破满堂灌,解放学生,真正让学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