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
摘要:美国、德国、日本、丹麦、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典型模式主要有五种。这五种典型发展模式可给我国带来有益启示。
关键词:循环经济;模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F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4-0080-04
我国循环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中面临很多困惑,有必要研究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吸取其经验教训,这有利于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各具特色形成了以美国、德国、日本、丹麦、法国为代表的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循环消费模式
由于循环消费观念的普及和循环消费社会机制的形式,循环消费已成为美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在美国,每周末,报纸和网站就刊登大量的庭院甩卖分类广告,说明庭院甩卖的地点及主要出售哪类物品等,人们把自己用过但对别人还有用的商品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传到下一个消费者手中,继续发挥作用。由慈善机构所办的节俭商店(旧货店)遍布全国,这些旧货店接受捐物和低价出售旧货,所得收入主要用于社会救济。如,有1900多家节俭商店的友善实业公司就是一家将收入用于残疾人事业的慈善机构。专营旧货拍卖的网站(eBay)是美国网民访问量最大的网站之一,在这个网站上,什么东西都可买卖,但成交的物品绝大多数都是二手货。除商业网站外,政府为鼓励循环消费也开办了免费供企业和居民进行旧货交易的网站。如,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就开办了加州迈克斯物资交换网站。
(二)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回收系统(DSD)模式
德国是世界上发展循环经济最早、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而包装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的双元回收系统模式是循环经济运行的典型模式。1990年9月,德国95家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建立了双元回收系统,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回收者对废弃物进行分类,然后分送到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收的则送返制造商;目前共有1.6万家企业加入了DSD系统。德国自1991年开始对包装物进行分类,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有此标志的商品,表示它的包装可回收,也就是要求消费者把它放入盛包装物的分类垃圾箱,然后由回收企业进行处理。政府只规定回收利用的任务指标,其他一切均按市场机制运行。该系统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不仅带来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产生了积极的生态效应,且为社会提供了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
(三)以日本为代表的立法推进模式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循环经济法制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也是国际上较早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发达国家之一。日本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可分成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即《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的两部法律:《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5部专项法:《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以上法规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作了具体规定,尤其是《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从法制上确定了其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经济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在法律体系的推动下,日本致力于建立循环型社会,形成三大资源再生系统子系统,即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和无害化处理系统,通过这三大子系统实现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四)以丹麦为代表的生态工业园模式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世界上最为典型的生态工业园。该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所有企业通过彼此利用“废物”而获益。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园区已成为一个包括发电厂、炼油厂、生物技术制品厂、塑料板厂、硫酸厂、水泥厂、种植业、养殖业和园艺业及卡伦堡镇供热系统在内的复合生态系统,各企业之间通过利用彼此的余热、净化后的废水废气及硫、硫化钙等副产品作为原材料等,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经验日益受到关注,很多国家和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纷纷效仿,现在已成为世界上发展生态工业园的一个典范。
(五)以法国为代表的行业协会推进模式
法国市镇级机构几十年来一直有就地解决自产垃圾的传统,同时又注重加强地区、部门与行业间的协作。而对不同种类的垃圾处理,其相关行业的协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如,2002年12月29日,法国政府将废旧轮胎列入国有强制回收项目,责令法国境内的轮胎生产与销售商自2003年起,每年投放市场多少吨新轮胎,次年必须回收吨数相等的旧轮胎,回收费用全部由生产和销售商承担。2004年3月,法国旧轮胎回收与环保协会发动米其林、固特异、普利斯通等14家生产销售商成立联营公司承包其废旧轮胎回收任务,再与100多家环保企业签约,组织协调旧轮胎的收回、分类、翻新、分解和再生材料生产,以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实现旧轮胎回收一条龙服务。在行业协会配合政府及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法国的经验值得学习。
二、国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从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可看出,这些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起步较早、成效显著,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对促进本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优化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我国应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抓住了合适的切入点,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借鉴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充分了解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应采用“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在“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中,“双系统”是指生产系统(包括资源生产和产品生产)和消费系统;“循环”是指生产系统中各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消费系统中各家庭之间、生产系统与消费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共生”是指生产系统内部各企业之间、消费系统内部各家庭之间、生产系统与消费系统之间和谐共赢,共同生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生产系统内部,根据资源禀赋与产业特
征,重点建立特色生态型产业园区或将现有产业园区改造升级为特色生态型产业园区,形成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在消费系统内部,建立废旧物品的市场交易平台,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如,通过开办专业报纸、专业网站等,积极发展废旧物品交易市场等,使家庭之间或各家庭通过废旧物品交易市场实现循环消费。在生产系统与消费系统之间,企业应建立并完善生产者责任制度,使生产商应承担的环境责任不仅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之中,而且还要延伸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和处置;从整个社会角度,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由行业协会组织协调,在各行业建立类似于德国的双元回收系统(DSD),实现废旧物品从消费系统回流到生产系统的渠道畅通。“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市场机制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政府及行业协会主要扮演引导和服务的角色,企业和公众共同组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主体,它们在遵循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开展活动。二是该模式是在借鉴国外循环经济典型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生产系统的运行是以丹麦的生态工业园模式为参照,消费系统的运行是以美国的循环消费模式为参照,在生产系统与消费系统之间是以德国的双元回收系统模式为参照。三是该模式是一种主动的全面发展模式,不仅注重资源和能量在生产系统的循环,而且注重其在消费系统的循环,废旧物品和资源在消费系统得到充分循环利用后才返回到生产系统。四是该模式从产业优化升级的视角建立和完善生态型产业园区,园区内各成员企业都是产业链上必不可少的节点企业,这些企业自身都必须是循环型企业。
(二)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2005年7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等,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针对当地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然而,我国目前还缺乏国家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地方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将发展循环经济视为赶时髦,在推进过程中缺乏有力措施。因此,我国应围绕循环经济发展的“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由国家环境保护部牵头,组织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和专家学者,加快编制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战略步骤,确定并细化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三)建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体系
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没有形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体系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构建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支持体系,已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我国循环经济的支持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政策支持。在产业政策方面,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产品,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综合利用财政、税收、金融、法律等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生态产业和环境产业;实施资源回收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和公众回收利用废旧资源的积极性。在税收政策方面,对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企业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技术研发;对不利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企业和消费者征收资源税、生态税、垃圾税、环境关税等,矫正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在金融政策方面,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给予贷款贴息的支持;积极探索成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滚动发展,专款专用,对循环经济企业实行融资倾斜;尽快推出创业板,推动效益良好的循环经济企业上市。二是制度支持。改革和完善资源产权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环境费制度等,特别是要改革和完善资源产权制度,兼顾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资源所在地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的产权主体体系,建立完整的资源产权二级市场交易制度,允许资源产权权利人以合理的方式转让给他人。同时,建立资源产权回收制度,当产权的利用已经或将要对国家公共利益造成损害时,可视情况的严重程度无条件或有条件收回产权。三是法律支持。首先,修订《宪法》和《环境保护法》,在总则中对循环经济做出原则性规定,在分则中可单列清洁生产和资源回收、再利用和再生利用规定,或将其分散到污染防治、资源与生态保护的章节之中。其次,建立和完善综合性法律。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法》等。再次,建立和完善不同行业领域和各种产品的法律规范。如,《家用电器回收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汽车回收循环法》、《包装容器材料收集和循环利用法》、《食品回收法》等。
(四)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各参与主体进行准确定位
从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公众等都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起到独特作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更需要为各参与主体明确定位,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中介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主体体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群策群力,有机配合,共同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政府为主导就是各级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不直接干预市场,主要起监督、管理、规范和引导的作用,承担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发展规划、加强宣传教育、提供行政指导和必要的咨询服务等职责。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实施主体,在循环经济发展起核心作用。企业要严格遵循“3R”原则,实施清洁生产,并将产品责任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中介组织是生产系统与消费系统之间、消费系统中各家庭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他们能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起到政府和企业难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但目前中介组织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专门的循环经济中介组织机构还很少,因此需要积极培育能联系政府、企业、公众的循环经济中介组织。公众是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是最广泛、最基本的参与单元,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引导和教育,建立公众参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鼓励公众提高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使其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五)积极参与循环经济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需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追踪学习国外循环经济先进理论,借鉴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引进国外循环经济领域的先进技术与装备,吸引更多国外资金投入到我国循环经济建设上来。为此,我国应积极参与并组织循环经济领域的国际交流活动,加强国际性循环经济发展合作,参与国际循环经济合作网建设,开展全球范围内的人才、技术和信息交流。
第二篇: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启示[最终版]
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启示 日期:2010-10-22来源:《环境保护》2010年08期 刘渝 杜江
国外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
“再利用、减量化、资源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3R”原则,属于过程性、输入端和输出端方法,各国结合其资源特征、产业结构,发展了多种循环农业模式,都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
物质再利用模式
日本爱东町地区循环农业 爱东町地区循环农业的核心内容是发展油菜生产。一方面,油菜籽利用后遗留的油渣可以通过堆肥或饲料化处理得到优质的有机肥料或饲料;另一方面,回收废弃食用油,再加工处理成生物燃油。爱东町地区循环农业有效促进了资源在农业经济系统中的高效再生,减少了外部资源投入和农业废弃物排放,实现了资源合理循环再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符合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德国的“绿色能源”农业 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发现可从一些农产品中提取矿物能源和化工原料替代品,实现农产品的循环再利用,这些生物质能源和原料是绿色无污染的,德国联邦政府开始重视发展此类经济作物。德国科学家对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等进行定向选育,从中制取乙醇、甲烷,成功地研制出绿色能源;从菊芋植物中制取酒精;从羽豆中提取生物碱。油菜籽是德国目前最重要的能源作物,不仅可用作化工原料,还可提炼植物柴油,代替矿物柴油用作动力燃料。
减量化模式
美国的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也称精确(细)农业,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优质的高产出和高效益。指导思想是按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准地管理土壤和各项作物,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农业投入(如化肥、农药、水、种子等)以获取最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减少使用化学物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精准农业是“减量化”的循环农业。美国是世界上实施精准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l990年后,美国将GPS系统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明尼苏达州农场进行了精确农业技术试验,用GPS指导施肥的作物产量比传统平衡施肥作物产量提高30%左右。试验成功后,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产管理都开始应用精确农业技术。20世纪90年代中期,精准农业在美国的发展速度相当迅速,到1996年,安装有产量监测器的收获机的数量
增长到9000台。
以色列节水农业 为了保持区域水环境和生态的持续稳定,以色列的循环农业突出体现为完善的节水农业体系。喷灌、滴灌、微喷灌和微滴灌等技术在以色列普遍使用,80%以上的农田灌溉应用滴灌,l0%为微喷,5%为移动喷灌,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沟渠漫灌方式。成效最大的是农业滴灌技术:一是水可直接输送到农作物根部,比喷灌节水20%;二是在坡度较大的耕地应用滴灌不会加剧水土流失;三是经污水处理后的净化水(比淡水含盐浓度高)用于滴灌不会造成土壤盐碱化。滴灌技术比传统的灌溉方式节约用水和节省肥料30%以上,而且有利于循环利用废污水。为开辟水源,以色列加大了对污水处理和循环使用的投入。以色列规划农业灌溉全部使用污水再处理后的循环水,目前,已将80%的城市污水处理循环使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占农业用水的20%。经处理后的污水除用于农业灌溉外,还重输回蓄水层。
资源化模式
日本菱镇的循环农业 菱镇是发展循环农业较早且较成功的地区,是将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发展废弃物资源化的循环农业模式。1988年该镇通过了《发展自然农业条例》,规定农业生产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和其他非有机肥料,生产的农产品需是无化肥、无农药添加残留、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此后,菱镇将小规模下水道污泥、家禽粪便以及企业的有机废物作为原料投入到发酵设备,产生的甲烷气体用于发电,剩余的半固体废渣进行固液分离,固态成分用于堆肥和干燥,液态成分处理后再次利用
或者排放(排放时已基本对环境无害),实现了废物的高度资源化和无害化。此外,菱镇对厨房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和处理,制成有机肥。
英国的“永久农业” “永久农业”是循环经济中废物资源化的一种重要形式,特点是在节约资源和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元素的有效配置达到有利关系的最大化。种植者们循环利用各种资源,节省能源,如用香烟头来收集雨水、变粪便为有机肥料、实行秸秆还田。“永久农业”寻求尽可能节约使用土地的资源,强调使用多年生植物;鼓励使用自我调节系统。耕种土地时,通过多种类种植和绿色护盖等技术来保养土地,监控当地环境,构建绿色发展规划。“永久农业”不使用人造化肥和杀虫剂,通过种植多样性的植物以及促使食肉动物进入生态系统来阻止害虫,例如,豆类植物苜蓿,能够释放氮气,可使害虫迷失方向。
生态产业园模式
循环农业的尺度有部门、区域、社会3个层次:部门层次主要指以一个企业或一个农户为循环单元;社会层次意味着“循环型农村”;区域尺度是按照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信息集成,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园内包含若干个中小企业和农户的生态产业园,菲律宾玛雅农场是一个成功的生态产业园典范。玛雅农场最初只是一个面粉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10年建设,形成了一个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面粉厂产生大量麸皮,为了不浪费麸皮,建立了养殖场和鱼塘;为了增加收入,又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对畜产品和水产品进行深加工。到1981年,农场拥有36公顷的稻田和经济林,饲养2.5万头猪、70头牛和1万只鸭。为了控制畜禽粪肥污染、循环利用加工厂的废弃物,农场建立起十几个沼气车间,每天生产沼气十几万立方米,能满足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的能源。从产气后的沼渣中,还可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做有机肥料。产气后的沼液经处理后,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再取塘水、塘泥用来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又送面粉厂加工,进入下一次循环。玛雅农场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而且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充分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利用。
国外循环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国外循环农业的成功与其灵活的经济杠杆、充足的财政资助、配套完善的法律保障密不可分。
补贴与技术、管理措施相结合 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开始了农业“绿色补贴” 的试点,设置一些强制性的条件,要求受补贴农民必须检查自身环保行为,定期调查其农场所属区域的野生资源、森林、植被情况,检验土壤、水、空气。政府根据农民的环保实施质量,决定是否补贴以及补贴额度。对表现出色的农民,除提供“绿色补贴”外,还可暂行减免农业所得税,以资鼓励。美国马里兰鼓励农民自觉采纳农田最佳管理措施,可减少营养输入40%;西欧等国对剩余粪肥、农药、化肥征收环境消费税。日本爱东町循环农业的核心内容是油菜利用,农户生产油菜可获得各种扶持和资助,包括:稻田转作补贴,油菜契约栽培补贴,种植面积大于1公顷时可获得主产区补贴。此外,还可以获得生物资源战略下额外的栽培补贴。政府的财政和科研支持 美国农业灌溉工程的科研设计等技术方面的费用全部由联邦政府支付。灌溉工程建设费用联邦政府资助50%,其余由地方政府或由政府提供担保的优惠贷款支付。美国政府每年还向农场主提供数亿美元的资助,协助发展农业灌溉。以色列政府的支持体现在供水、节水设施投资与节水灌溉技术研发3个方面。农业灌溉水源的建设以及输水管网的建设和管理都由政府部门来负责,政府利用主要输送渠道将灌溉用水直接送到集体农庄或农户的田地边。农户在田间节水灌溉设施的投资,政府提供1/3的资金补助,银行还对发展节水灌溉的农户还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以色列政府致力于开发和采用先进的节水
灌溉技术与设备,建立较为完善的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培训、销售和服务体系。
配套法律支持 日本循环农业立法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到2002年,先后制定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可持续农业法》、《堆肥品质管理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日本生物资源综合战略》等法律法规,将推进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正式确定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图2)。完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机制健全的执行监督,成为日本农业循环经济
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
借鉴与启示
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构建一个良好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引导循环农业的规范化实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有助于各级政府、各部门、社会民众了解推行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了解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推行循环农业的途
径和方向。另外,制定补贴、税收等支持政策,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规制循环农业发展。
坚持多级科研和推广 发达国家善于吸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大。相比之下,我国农业科技开发能力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投入力度较低。要改变目前的现状,首先,政府需建立专项资金,组织科研、教学、设计部门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加强前瞻性研究;其次,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最后,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如节水技术、生态技术、绿色耕种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
水平。
加强农民的宣传教育 运用各种媒介宣传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和环保意识。把宣传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和相关常用知识结合起来,在宣传教育中介绍农业废弃物(如塑料薄膜、农药空瓶、畜禽粪便)如何处理排放,堆放垃圾和粪便的地面要使用防渗材料筑成,将对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引导农民将粪便、垃圾、秸秆、绿肥和沼液再利用作农田的肥源;宣传沼气综合利用,帮助农民建造沼气池,可节约能源,同时将废物资源化;介绍农家的畜禽、鱼、桑、蚕、蚯蚓、沼气、菜地、农田、鱼
塘、树林、村落构成的生态系统内物质间的关联,引导农民创造小时空尺度上的循环模式。
制定区域循环农业发展规划 依据“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的原则,统筹当地农村产业、农村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深入研究当地循环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重点领域,制定一个区域循环农业发展的规划。循环农业规划应以节水、节地、节能、节药等对资源减量化方式为重点,探索对生物质能源进行循环利用的新途径,加大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种植业生产的生物资源全部利用,畜禽
养殖业低排放与“废弃物”资源化。
推广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推广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将循环农业规划变成每个农民的具体行动。我国农村生产活动以户为基本单元,建设以庭院为单位的生态复合体,通过食物链,有机地在一个院落内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结合为一体,实现物质流、能量流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可充分利用院落占用的土
地,利用闲散劳动力和零碎时间。
第三篇:铜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铜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摘要
本文概述了铜陵的资源优势,指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并结合铜陵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着重分析了各主导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铜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打造循环产业链为核心,构建区域的大中小循环。铜陵循环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铜陵;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产业链
铜陵市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很大空间。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它要要求经济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铜陵市矿产资源丰富,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使用效率低,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使得铜陵成为全国重工业污染严重的城市之一。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铜陵矿产资源等加工带来的附加值增加,“三废”排放相应减少,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使用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铜陵资源储备情况
铜陵历史上有“八宝之地”的美称,是全国矿产种类最为丰富、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现已探明的有铜、金、银、硫、铁、石灰石及与之伴生的各类稀有金属30余种。铜的储量占全省70%以上,在全国名列前茅,硫铁矿储量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二,石灰石、黄金和白银等储量均居全省之首。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有色,化工,建材,电力四大高耗能行业是支撑铜陵经济发展的支柱,铜陵的节能减排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铜陵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这意味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二、铜陵主导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一)能源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分析
铜陵是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发展起来的,自古起来就以“铜”资源丰富著称,也有一定的煤炭资源储备。依托丰富的铜资源发展铜加工业已成为铜陵的支柱产业,并形成一系列的加工产业链。以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发展循环经济为例加以分析。在全国有色第一座新模式矿山的安庆铜矿,采用“坑下高阶段强化开采”先进工艺,使铜回收率达93%以上,位列国内铜矿山前茅。在生态型矿山冬瓜山铜矿,采用先进的连续高效强化开采和半自磨加球磨的碎磨选矿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矿山资源利用率,并实施废石不出坑和尾矿不入库,实现矿山无尾排放和无废开采的目标。同时还对其他矿山,实施井下废石和选厂尾矿充填,对废石堆场、尾矿库等进行生态修复,土地复垦绿化达到165万m2,复垦率为25%以上。冶炼厂在国内同行业首次利用制氧过程产生的排空废氮气,用氮气掺和液化气进行带硫还原反应,达到脱硫除氧双重目的,既降低重油及液化气消耗,又减轻了传统精炼过程的烟气污染,通过对废物资源的回收利用产生二次能源,既产生了经济效益又实现了环境的保护。图1-1对能源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的归纳总结,提出了发展模式。
图1-1 能源工业循环经济模式
采掘(收集二次能源
生态修复 加工 回收利用新能源
(二)化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分析
传统的化工产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生产规模扩大伴随着大量的三废排放,污染的主要来源有粉尘、SO2、NO2、有机废水排放。铜陵市开展跨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钢铁厂每年产生的20多万吨高炉渣,发电厂20多万吨粉煤灰已成为水泥厂的优质原料,每年水泥行业利用的固废就达60万吨。一批以“三废”为资源的静脉产业不断涌现,如铜官山化工公司回收六国公司的氟硅酸钠,生产;有色设计院试验工厂专门处理有色冶炼的烟灰,提炼铅铋等金属;金口岭的选铜设备重选金隆公司的含铜废渣,提高铜的回收和再利用。铜陵的化学工业逐渐从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走上了循环化工的道路。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意图见图1-2。
图1-2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
资源在资源化下游中游 生产三废回收
(三)冶金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分析
冶金工业是铜陵高载能、高污染行业,其循环经济的发展对铜陵生态环境有其特殊的重要性。铜陵金蟾矿业公司——这个安徽省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采用先进工艺,将在选矿浮选阶段产出的尾矿部分进行二次尾矿浮选,选出的金、硫和铁矿进入硫精矿系统,最后吸干榨尽的尾矿经过滤作为水泥添加剂外销水泥厂,矿石循环利用价值提高一倍以上。图1-3对冶金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规划。
图1-2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
资源
自利用渣冶金加工下游产品
回收
三、铜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特征
铜陵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地成效。2005年,铜陵市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有色公司被评为试点企业,成为全国唯一的循环经济“双试点”城市。
(一)主要特征
铜陵模式的最主要特征是以打造循环产业链为核心,构建区域大中小循环的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铜陵积极构建企业小循环和产业园区中循环:
1.以铜矿资源为基础,以“采矿→选矿→冶炼→深加工”产业链为主导,以共伴生资
源为重点,耦合化工、钢铁、有色等行业构建铜资源循环产业链;
2.以硫铁矿为基础,以“矿山采选→磷硫化工→精细化工”循环产业链为主导,耦合冶金化工等行业,形成硫资源循环产业链;
3.以石灰石资源为基础,围绕建材产品生产和工业和工业固体废物的消纳,形成建材循环产业链。
通过三大产业链的构建,促进形成耦合共生的循环型产业体系。铜陵在发展循环工业的同时也积极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区,形成“种植→养殖→加工→沼气→肥料”循环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技术平台、设立综合服务区、建设循环经济主题旅游设施。在生产循环的基础上,将余热用于居民生活,利用水泥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生活垃圾,逐步实现生产与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
(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成效
2010年与2005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提高15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96.2%,能源产出率提高2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4.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3.4%。
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到道路是铜陵面对资源枯竭的必然选择。铜陵这类的资源型城市应该多渠道发展循环加工业,依靠历史悠久的发展能源产业的经验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实现规模经济,循环经济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获得了规模经济效益,是新时代能源产业的生命力。铜陵在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应该及时引进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铜陵市环保局要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监控,要事实的深入到基层,加强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政府不应过度的关注GDP的指标,完全用GDP来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政府不应把着眼点过度的放在GDP增长的速度,而应关注的是GDP增长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季昆森.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
[2] 程少武.循环经济调控机制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47
[3] 胡宝清,严志强,廖赤眉.县域生态环境的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 学出版社,2005.[4]胥树凡.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建立循环经济模式[J].中国环保产业,2001,(6)
[5]长青,郝晓燕,巩芳.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3.[6]王军,循环经济的理论与研究方法[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37.[7]李瑞霞,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15-18.
第四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探讨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探讨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载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创新观念,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
1.树立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内部要减少物料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建立生态工业网络,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狭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逐步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树立新的经济增长观。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构建评价机制,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1.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机制的基本思路。一是理论评价与具体操作相结合。建立评价机制包含两种类型:理论评价主要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原理入手,从各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资源利用的节约程度及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水平操作型评价偏重于研究区域的实用性,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评价城市循环经济
发展状况。二是经济和资源环境指标相结合。循环经济更加强调资源的节约和高效率利用。因此,从“3r”准则出发,设定三个类指标,建立评价机制:(1)减量投入指标、污染减量排放指标和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旨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和减量化投入水平,改善环境质量。(2)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旨在评价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经济总量上实现高速度增长的同时,提高就业率,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和科学文化水平。(3)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则是利用各项环境质量指数,从侧面反映出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2.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机制。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机制应考虑五个方面的指标。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应包括人均GDP(绿色GDP),低能耗、高产出行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以工业废弃物和垃圾为生产原料的循环类型企业产值,循环经济增加值。二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应包括单位GDP能耗,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单位GDP耗水量、耗电量等,用以表明单位能源利用率。三是污染减量排放指标。主要包括废气排放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工业烟尘达标排放率等,主要说明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四是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处理率、回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城市垃圾回收和综合利用率等,这一指标体系主要反映资源回收利用水平。
五是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主要应包括环保投资指数,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绿色能源占总能源比例,这一指标体系主要反映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投入和保护情况。
三、完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坚持制度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改变外部不经济这一长期困扰的问题,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产环节的赢利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政策、合理的费用机制,如政府投入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收费和税收机制等。只有通过制度安排,通过市场机制,企业才会去追求经济的循环。
2.构筑政策法规和技术支撑体系。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除国家制订法律外,地方政府要依照法律法规制订政策法规性文件,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还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尽管个别企业、个别产业、个别领域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技术得到了应用和推广,但整个技术支撑体系是零碎的,不全面的和薄弱的,其深度和广度远不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建立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对关键性技术进行攻关势在必行。
3.依靠科技,建立绿色技术设计、开发与应用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系统。发展循环经济应着眼于积极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替代材料,加快对新材料的替代和开发研究,实施产品“前端”研发、“中端”控制和产品“末端”治理的研究,加快研究开发低成本的、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产业链延长和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循环型可持续发展产业的转型,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
第五篇: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报告
**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报告
**市发改委课题组
(2014年1月8日)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从根本上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我市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传统的重化工业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坚定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一、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成就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全面引入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不断完善功能区划,合理调整产业布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体系,在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和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个产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促进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
(一)组织和政策保障体系初步确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自觉把节能环保观念和资源意识体现到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各个方面。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工作机制。加快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建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0-2015年)总体规划纲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大工作重点,提出通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等举措,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制定出台了《**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市“十二五”水环境整治规划》、《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市节能监察实施细则》、《**市粉煤灰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市实施〔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办法〕细则》、《**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规则》、《**市“十二五”期间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等一系列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生态文明、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为发展重点的相关政策和意见。从企业、产业、社会三个层面对全市循环经济工作作出战略部署,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四大重点领域、实施40个左右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开展10项重点行动的“441”工程,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
(二)农业循环经济成效显著
我市农业循环经济起步早,在病虫害无害化防治、节水灌溉、农业生态循环产业链、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绿色农业基地等方面,已有比较扎实的基础。
1、生态种植技术得到推广。2012年,全市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75.6万亩,覆盖341个村组,涉及农户15万户。推荐主要作物施肥配方15个,配方肥施用面积达106.6万亩,配方肥施用总量达5.33万吨。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减少不合理施肥量(纯量)1612.6吨。在水稻上通过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绿色防控措施,在确保农产品产量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了农产品品质。近3年来,全市氮肥、农药的使用量分别减少了12.7%和26.1%。
2、农业生态循环模式得到应用。积极推广农作物间种套作技术,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的复合产出率;推广农牧结合生态模式,形成了猪(禽)→沼→粮、猪(禽)→沼→菜;猪(禽)→沼→果;种(植)→养(殖)→加(工)→沼(气)→肥(料);秸秆→沼气→电力;秸秆→生物质炭(木焦油)等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广渔业立体养殖模式,形成了水生植物与养殖鱼、虾、蟹共生的环境,有效保护和利用了水生资源,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3、农业废弃物一定程度综合利用。积极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对禽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利用。开展禽畜粪便沼气工程,全市36个规模化禽畜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已达75%以上。同时充分利用沼液作为农田绿色肥源,施用面积已达5000多亩,比一般农田减少60-80%的化肥使用量;利用畜禽粪便生产优质有机肥料,通过高温发酵等技术处理,对禽畜粪便实行资源化利用。到2013年,全市户用沼气保有量23079口、小型及联户沼气工程128处、大型沼气工程6处,沼气工程总容积197832立方米,全市年产沼气约900万立方米,解决了9万农民的全年生活用能问题,年可节约标煤约6500吨,减少能源支出约1440万元;年处理畜禽粪便污水近50万吨,提供无公害有机肥(干物质)约5万吨,创肥料效益5000万元;年可减少326吨二氧化硫和5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发挥了减少大气污染的功能效应。阳光大棚覆盖面积2.3万亩,太阳能照明路灯760盏,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5.2万户;全市建成了六十社区等生态家园低碳生活小区123个,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小区112处,生态能源站6个。
实施了油菜、小麦、水稻三种作物秸秆腐熟还田技术,全年实施面积18.03万亩。亩平还田作物秸秆300-500公斤计算,亩平可减少化肥用量3-5公斤,亩平节本增效30元以上,项目区可节约化肥用量577吨,实现节本增效614.8万元,项目区土壤有机质提升0.05%。特别是通过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农民逐步认识到利用秸秆资源的重要性,不再将富余秸秆随意丢弃或焚烧。项目区秸秆还田量达到85%,焚烧量仅占8.7%,比实施项目前浪费秸秆资源的现象有明显改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峒山社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示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该项目采用生物质移动床热解联产联供工艺,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进行粉碎、干燥、挤压成型;然后,将成型原料装入热解移动床中,在隔绝空气条件下,进行热解,产出生物质炭;生物质气经过净化装置的冷却、脱焦、过滤、除尘和除酸后,产出清洁优质燃气,送入储气柜中,再通过稳压罐输送给燃气机组发电和供城镇居民使用。
4、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2010年以来,我市连续5年出台政策,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到2013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规模的生态农业产业基地56个,有126只农产品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并对农产品出口实施了基地备案制度,“三品”种植面积达25万亩。一区(梁子湖区)两线(百里长港线和樊寺线)一园(华容省级农产品加工园)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带)初步形成。
(三)工业循环经济全面推进
我市工业领域不断深化节能降耗、污染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工作,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有序进行,工业循环经济呈现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
1、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市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冶金、建材、发电三大行业和**电厂、鄂钢、世纪新峰、吴城钢铁等几家高能耗企业,它们既是能耗大户,又是节能降耗潜力所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前三年期间,先后实施了鄂钢1080高炉TRT发电;电厂高压电机变频改造、尾水余能发电,吴城公司电炉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世纪新峰4.5MW低温余热发电、尾气余热烘渣等一批重大节能工程,这些重点项目的建设,使全市工业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水平有了较大下降。另一方面,狠抓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实施了如**电厂锅炉燃烧调整节能改造等一大批节能改造项目,采用了许多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了用能效率,让这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成为带动全市能耗下降的主力军。到2012年,我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1.30吨标煤,比上年下降5.63%,降幅排全省第一,比全省平均降幅(4.30%)多降1.33个百分点;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绝对值由“十一五”以来的一直位居全省第一位降至第三位,分别比黄石(1.5131)、宜昌(1.3332)低0.2125和0.0326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0.7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下降16.4%,降幅都排全省第一。这表明我市高耗能的重化工业产业结构在逐步得到改善。
2、资源综合利用成效突出。201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321.25亿元,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产值约39.84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2.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87.32%,比2010年提高了22.3个百分点;利用废气资源31.77亿立方米,利用废水资源3596.1万吨。2012年,全市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24家,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对电厂粉煤灰、选矿尾渣、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利用,目前我市电厂粉煤灰和钢厂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率均达100%。坚持以点带面,带动循环经济发展。**电厂和吴城钢铁公司作为全省第一批试点企业,循环经济工作和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工作已走在全市的前列。
3、清洁能源成效喜人。编制并实施了新能源示范行动计划,峒山40兆瓦现代农业光伏大棚科技示范园、顾地总部基地15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蟠龙大市场3兆瓦微电网、蓝焰峒山生态能源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到2012年,在主要城市道路、部分新农村社区道路以及凤凰广场、环洋澜湖公园、观音阁公园等市区12个游园等场所,累计安装太阳能路灯、景观灯8760盏,总功率约为380千瓦,每年可节约用电76万度,相当于替代约0.03万吨标准煤量。目前全市共有各种生产锅炉102台,其中48台改用稻壳燃料,年消耗量约为11.4万吨,相当于替代5.7万吨标准煤。另一类是企业购买秸秆炭化棒作为退火炉和加热炉的替代燃料,目前全市共有弛久弹簧钢厂、同方泵业、神龙泵业、永鑫铸钢厂和永红粮机厂等企业使用秸秆炭化棒燃料,年消耗量约为5.91万吨,替代常规能源约为2.96万吨标准煤。**蓝焰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的生物质热解联产联供示范工程项目实施后,年产生物质燃气1051万m³,焦炭10512吨,生物焦油2000吨,可向长港镇和峒山社区6000户农户集中供气,向周边2万分散农户提供生物质炉具和成型燃料,同时可年发电约867万度,每年可节约煤炭约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近18.8万吨,减排二氧化硫近1000吨。
4、污染减排取得进展。工业领域尤其是高污染性行业中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绿色企业”创建活动,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2012年有7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6家重污染企业通过了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全市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累计达25家。环保整治专项行动取得效果,尤其是通过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依法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行为,否决了一批不符合环保要求和节能要求的投资项目,限期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突出问题。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初见成效,小选矿、小钢铁等重污染行业得到了集中整治。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52%、2.74%、12.53%和1.02%;完成了省里下达的排放量下降1.5%、2.0%、2.0% 和1.0%的减排目标。
5、园区循环化建设和改造工作有序推进。全市投入近60亿元资金,在**开发区、葛店开发区等工业集聚区建设了一大批循环经济项目。**开发区已有35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每年新增经济效益近20亿元,节水1.67亿吨,节电1.85亿千瓦小时,减排二氧化硫、烟粉尘等污染物18万多吨。通过对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实现产业重组和产品升级换代,优化城市布局,从源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鄂钢循环经济产业园园区围绕鄂钢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建设和规划建设的项目有:1条年产矿渣微粉120万吨生产线,“十二五”末达到综合利用矿渣205万吨/年。建设2条40万吨/年的钢渣热闷处理加工生产线,淘汰现有的钢渣热泼生产线。1条钢渣提纯加工线和钢渣粉线,实现高炉渣和钢渣高价值资源化利用,实现钢渣“零排放”。1条建设污泥冷固球团线,将转炉污泥、除尘灰、氧化铁皮等废弃物,加入石灰(萤石)、有机粘结剂等辅料,通过高压成球机制成污泥冷固球团。1条氧化铁皮和除尘灰直接还原铁生产线,形成年产10万吨直接还原铁的生产能力;1条瓦斯灰提碳选铁生产线,年处理瓦斯灰8.7万吨。在峒山、池湖、恒大等10个新社区开展的“四个一型”低碳社区建设,推进了社区太阳能热水、太阳能路灯、沼气利用、绿色交通及垃圾、污水、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等建设。
(四)服务业和城乡循环经济起步加快
我市把再生资源回收产业作为发展循环服务业的重点,并大力开展服务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服务业循环经济在较高起点上加速起步。城乡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生态乡镇建设有序推进,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1、服务业生态集约特征有所显现。近年来我市注重引导服务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涌现出了一批以节地和环境友好等为特征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了商贸流通、社区服务、休闲旅游等生活消费性服务业,积极培育了金融保险、信息中介、文化传媒等知识型服务业。市委、市政府把结构调整的重头戏放在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上,瞄准当前电子商务产业迅猛发展的机遇,抓住电商巨头在中西部地区抢滩布局的时机,在葛店开发区规划建设18平方公里的“中部电子商务基地”,成功引进了亚马逊、普洛斯、唯品会、苏宁易购、当当网等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随着一批电商领军企业入驻,为我们形成千亿级产业新集群奠定了基础。“绿色餐饮、绿色宾馆、绿色商场、绿色市场”等循环特征服务主题开始出现。
2、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一是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按照“整合供水资源,统一编制规划,实行集约化经营”的建设思路,初步探索出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供水模式和管理机制。市级财政投入资金1.5亿元,用于铺设城区至乡镇主管网,目前主管网已覆盖全市乡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1%以上。二是按照“村组收集、乡镇清运、区级转运、市级处理”的模式,投资近2亿元,实施了全市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华新公司(**)环境有限公司实施的城乡生活垃圾市级生态处置工程项目预计在2014年初可以投入使用,实现了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是按照“全域统筹、分区处理、厂网并举、雨污分流、泥水并重、再生利用”的建设格局,实施城乡污水收集处置体系建设。
3、城乡生态建设不断深入。近年来,通过稳步推进百里长港生态示范区建设,逐步形成生态网络体系,实现人工建筑、自然环境、城市空间形态和区域景观的完整统一。强力推进湖泊生态保护,坚持将湖泊生态保护作为一条原则贯穿于各个体系、层级的规划之中,对湖泊及其陆域保护地区进行永久、刚性保护。始终把梁子湖生态保护作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拆除梁子湖养殖围网2万6千多亩;退耕还林、退田还湖近10万亩;严格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分的“三区”环境管制和湖泊保护区“三线”保护要求,实行了更加严格的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和环境现场监察制度;建成了梁子岛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要求;积极开展梁子湖生态保护试点工作,实施试点项目10个,有力地推动了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结合利用德国促进贷款项目积极推进洋澜湖环境综合治理,洋澜湖水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得到一定改善。强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2010一2012年共对123个村庄(社区)进行环境连片整治,成为**城乡一体化的亮点工程,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示范和标杆作用。
(五)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取得成效。
从“十一五”到现在,一些重点企业的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一是**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循环水能回收电站项目。该公司对冷却用水进行回收利用,安装2台容量为2WM轴伸贯流式水能机,项目已建成,年节约标煤7000吨,减少灰渣和粉尘排放166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80吨。二是鄂钢公司、吴城钢铁公司、鸿泰钢铁公司三大钢铁企业的节水工程项目。这些企业主要建设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和污水处理回用工程,项目建成后,到2012年,这些企业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98%,基本实现了工业废水的零排放。三是湖北归一节能环保科技建材有限公司等70家企业利用脱硫石膏、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弃物生产新型建材产品项目。这些企业以脱硫石膏、煤渣、矿渣、粉煤灰等为原料,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建设年产各类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1400万立方米,灰沙砖5亿块。境内传统粘土砖全部淘汰,通过粉煤灰和工业废渣的利用,减少排灰、排渣场1500余亩,节约粘土砖、瓦取土用地近1000亩。四是鄂钢公司的富余煤气发电项目。该公司利用高炉和焦炉的富余煤气,建设2套富余煤气发电装置,依托现有3#、4#6M焦炉,回收利用干熄焦余热资源,建设1套发电装置。年发电量达8亿千瓦时。五是武汉启科数控机制造有限公司重型和超重型数控机床再制造项目。该公司运用先进的加工修复技术、信息技术、数控及自动化技术等,对废旧的重型和超重型机床进行再制造,年再制造重型和超重型数控机床79台套。机床再制造循环利用率达85%以上。年可节约11655.5吨钢铁,节约能源10373.4吨标煤。六是湖北世纪新峰雷山水泥有限公司水泥生产线低温余热发电项目。该公司依托现有的2条干法水泥生产线窑头、窑尾余热资源,新上1套装机容量为4.5WM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配套建设相关辅助设施。七是**今朝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该公司主要利用电厂的粉煤灰生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掺比平均值达70%左右。已形成了一个粉煤灰、炉渣、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业链和新型建材产业群。八是峒山社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项目。该项目采用全国领先的秸秆干馏热解技术,利用丰富的棉杆、杂木枝等生物质废弃物做原料进行粉碎、干燥、挤压成型;然后,将成型原料装入热解移动床中,在隔绝空气条件下,进行热解,产出生物质炭;生物质气经过净化装置的冷却、脱焦、过滤、除尘和除酸后,产出清洁优质燃气,送入储气柜中,再通过稳压罐输送给燃气机组发电和供城镇居民使用。
(六)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
到目前为止,我市初步形成了以下六大产业链。一是以鄂钢为龙头的企业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炼钢→富余煤气→发电”、“钢铁→冶炼渣→微粉→ 水泥(新型建材)”、“炼焦→煤焦油→化工产品”和“钢铁→板材→工程机械(船舶制造)”,利用炼钢、炼铁和炼焦等环节产生的废弃物生产电力、建材和化工产品。二是以**发电公司为龙头的电力产业链:“电力→粉煤灰(工业石膏)→新型建材(水泥)”、“电力→蒸汽→供热”,利用电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灰、渣和脱硫石膏用于水泥和新型建材生产,同时,回收电厂余热资源生产蒸汽,淘汰工业园区的燃煤锅炉,对工业园区实行集中供热,形成热电联产。三是机械再制造产业链:“废旧机床(工程机械)回收→检验检测→绿色清洗→寿命评估→控制系统更新和部件修复再制造→产品检测”和“废旧冶金轧辊回收→检验检测→绿色清洗→寿命评估→表面涂层强化再制造→产品检测”,对废旧机床、工程机械和冶金轧辊通过修复加工进行再制造,恢复其使用价值。四是循环农业产业链:“猪(禽)→沼→粮”、“猪(禽)→沼→菜”、“猪(禽)→沼→果”、“种(植)→养(殖)→加(工)→沼(气)→肥(料)”、“种植→秸秆→沼气→电力”、“种植→秸秆→生物质炭(木焦油)”,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废弃物制备沼气,沼气池产生的肥料用于种植业和养殖业。五是以选矿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选矿→矿渣→新型建材(矿山充填料)”,将尾矿再选废渣用于生产新型建材和矿山充填料。六是以**开发区的顾地塑胶公司为龙头的回收利用塑料废弃物生产城市排水管道产业链:“废旧塑料→造粒→管材”。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难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在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节能降耗、污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对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工作不够主动,行动不够统一,发展循环经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人们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存在着一些片面性和简单化,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口号上,还存在片面乃至错误的理解,缺乏操作应用的具体措施。社会公众绿色消费、节约消费的理念尚未全面形成,旧的生活习惯没有根本转变。
(二)资源约束,保障能力不足。我市本身资源贫乏,属于资源外向型城市,由于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剧了资源能源供应的紧张程度。生产要素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一是土地供求矛盾突出,尤其是面临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用地、城市用地急剧增加而用地指标紧缺、后备资源枯竭的形势下,土地利用结构和效率问题已经不得不加以关注。
(三)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我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推动,其中部分企业、产业档次低、规模小、分布散,属于家庭作坊式企业。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一方面使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并且工业化水平不高,导致资源的约束矛盾突出,资源浪费严重,万元产值能耗高,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大。
(四)循环产业链发展程度处于初级阶段。从总体上讲,我市循环经济的普及面还很小,发展程度也不平衡。就农业而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不够,循环的模式比较简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不完善。就工业而言,清洁生产型和循环型企业的运行成本有待降低,产业和行业间的配套能力差,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还占有较大比重。另外,我市的循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现代服务业运行机制远未形成。在社会领域,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循环经济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废旧物资回收与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尚未建立。
三、下一步工作思想和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发挥“百湖之市”和山川秀美的生态优势,努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具有时代特征、**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推进新城镇化建设工作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战略位置,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绿色转型”,形成生态文明“绿色导向”,努力把**建设成为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导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先行区、生态优美文明祥和宜居区和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验区,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重点将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紧完善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做好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完善工作。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应包括: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框架;城市生态及基础设施框架;生态文明及生态人居框架;支撑保障体系及重点项目等。“十三五”规划及中长期规划,都要以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目标要求相衔接。
(二)加快构建循环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守土有责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切实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抓手。切实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考核方式,制定并试行符合我市实际的循环经济核算指标体系,将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万元产值“三废”排放总量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为重点,确定考核内容,探索建立富有**特色的“绿色GDp”政绩考核体系,推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在工业园区建设中,根据物流和产业关联性,改造开发区(园区)内的企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和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调整和优化园区的产业结构;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实行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建设和引进产业链接或延伸的关键项目,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推动余热余压利用、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和水的循环利用;培育专业化废弃物处理服务公司,实行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实现开发区(园区)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最优化、产业链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运行管理规范化。对规划新建的工业园区,也要按循环经济的的标准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既要为引进资金项目搭好平台,也要科学筛选和确定入园项目,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
在农业园区建设中,积极探索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农产品系列化深加工的农业技术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发展猪(禽)→沼→粮、猪(禽)→沼→菜、猪(禽)→沼→果,种(植)→养(殖)→加(工)→沼(气)→肥(料)五环工程等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培育规模养殖示范基地,农艺科技园区,农业良种种植示范基地等,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并以此带动文明生态村和农业生态县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企业层面,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企业是主体。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和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先行示范区的目标,以清洁生产为突破口,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节水、节能、降耗、减污技术,通过能源资源的梯级利用和废物循环利用,形成生态工业生产链条,同时要加大对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
(四)切实抓好节水工程建设,创建节水型城市。一是以污水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为原则,加快城市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形成不同层次的中水回用循环体系,选择学校、住宅区、宾馆饭店、行政机关、大型企业等进行中水回用试点,污水处理后可用于绿化、景观、保洁、卫生冲厕、工业用水等。二是抓好工业节水工作。大力发展节水项目,对高耗水的产业加强调控限制,鼓励企业利用中水。凡有利用冷却水工艺的生产项目,都应采用闭路循环技术,实现“零”排放。所有排放废水的工业企业,都要加强治理,实现达标排放。三是抓好农业节水工作。农业用水浪费较大,不容忽视。在继续大力推广滴灌、喷灌、防渗管道等节水措施和旱作模式的同时,应抓好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引导和激励农民节约用水的自觉性和创新应用先进节水技术的积极性。四是应利用废弃河道、洼地、坑塘等修筑堤坝,蓄存雨水,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
(五)建立废物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发展“静脉”产业。把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做为一项新兴产业来抓,积极研究和引进废旧物资利用技术和项目;规范和整顿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市场;加强废旧物资回收队伍的管理。重点采取对种植废物、养殖废物、餐饮废物、废塑料、废金属、废轮胎、废家电、废灯管等方面回收利用加强规范引导;不断整合社会人力财力技术资源,逐步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成系统。
(六)积极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消费模式。结合“五城同创”活动,引导居民形成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活方式,并通过消费行为反作用于生产领域。在居住区尤其是新建小区提高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率,推广新型节能型建筑材料,实行集中统一供热供水。在消费环节上,引导广大群众树立低排放的资源循环使用意识,形成自觉的生活习惯,对易耗品实行多次反复利用,切实减少废弃物的发生,为构建节约型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每个家庭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抵制“白色污染”和过度包装,对生活垃圾进行适当分类。鼓励大家购买环保和节能产品,节约水电纸张等,提倡乘坐公交车出行,缓解当前日益紧张的能源危机和交通压力。
执笔:王-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