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

时间:2019-05-13 09:4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

第一篇: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

2013年09月03日 14:43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1期 作者:张胜利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2

摘要:休闲农业在国外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程。本文在对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政府扶持、协会推动、市场导向和协调发展等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做法与成功经验,并据此就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思考,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及其研究。

关键词:国外休闲农业,典型模式,经验启示,借鉴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1、2、3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1].休闲农业在国外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程,1865年,意大利专门介绍城镇居民到乡村去感受农业野趣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乡村旅游类型诞生。20世纪30~40年代,欧洲休闲农业取得较大发展,并逐渐向美洲、亚洲所在地区拓展[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各国的休闲农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近年来,休闲农业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同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笔者通过对国外休闲农业的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其基本做法与成功经验,并据此就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思考,以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及研究。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从国外不同国家休闲农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由于思想理念、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因此各国休闲农业在发展形式、组织机制和效益等方面各有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总结如下:

1.1 以日本为代表的绿色观光旅游发展模式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气候高温多雨,国内资源贫乏、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农业规模小,因此政府希望通过政策和制度来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来吸引游客。因而,日本休闲农业奉行“回归自然”的理念,强调市民实践体验,通过农园吸引市民租地经营,农民在公园里生产、生活、休闲,实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一体化经营管理。为了有效推动绿色观光旅游体制、景点和设施建设,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农业土地法律体系,在硬件配套设施、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目前日本国内有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观光农园,内设动物广场、牧场馆、花圃、跑马场、射击场等各具特色的设施,同时配有完善周到的服务,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为观光农园赢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1.2 以法国为代表的专业农场发展模式

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多个非政府组织机构的联合,具体是指各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以农场经营为主的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农场基本上都是专业化经营,主要以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以及露营农场等形式存在。早在1954年,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主办“法国农家旅舍网”,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等中介机构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休闲农业的经验交流、信息传递和业务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不断发展,行业自律作用逐渐凸显,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显现主导作用。截至2005年,法国已有1.77万农民经营休闲农业,超过5800户农民加入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2007年有2.92亿人次前往乡村进行休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33.4%;农业旅游收入约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5[3].1.3 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葡萄酒旅游发展模式

澳大利亚作为开展休闲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其休闲农业特别重视葡萄酒旅游产业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主要依托葡萄庄园的田园风光、酿造工艺生产设备、特色美食、葡萄酒历史文化吸引游客,同时开发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促使休闲农业向第2产业和第3产业延伸,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为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澳大利亚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从1810年开始,葡萄酒酿造和销售开始走向商业化,目前已经形成了60多个葡萄酒产区,2008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为125714百万升,出口量为71417百万升,成为世界第6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4大葡萄酒出口国[4],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据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统计报道,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就吸引410万国内游客和66万国外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

国外休闲农业依托区域特色资源、民俗文化、科技水平等优势,形成多样化的项目开发经营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其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2.1 政府适度扶持

国外政府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或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如日本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20多部,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规体系[6];国外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精品景区实行以奖代补,并设立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如在1992年,美国专门设立了“农村旅游发展基金”,推行“旅游政策会议”制度,确保国家的重大决策充分考虑旅游收益[5].2.2 协会积极推动

国外休闲农业通常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来提高休闲农业质量,从而引导休闲农业经营者、管理者不断提升发展和管理水平,在会员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最终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如法国农会、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以及爱尔兰的农舍度假协会等行业协会均有力推动了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2].2.3 坚持市场导向

国外休闲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内外贸、产供销、农科教于一体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如澳大利亚依托本地龙头产业葡萄酒,通过拓展休闲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和体验等新型职能,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4].2.4 协调均衡发展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注重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重视控制休闲农业活动对资源所造成的浪费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强调休闲农业在促进工农协调和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注重提升传统文化内涵、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从而创造社会文化效益。

国外休闲农业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我国实际来看,加强休闲农业发展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政策完善是根本,市场运行是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休闲农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和制订我国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部署重大活动和工作措施。设立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个人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制订并完善我国休闲农业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管理与支持力度,增强行业自律性。

3.2 坚持以农为本、彰显文化,深入挖掘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内涵

发展休闲农业不能脱离农业、农村和农民,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要坚持以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增收为目标,融合1、2、3产业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深入挖掘乡村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入发掘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传统休闲农业文化,突出文化底蕴厚实、景点丰富多彩的特色,拓展多元功能、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园,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在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城乡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

3.3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营销与品牌建设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突出自然生态为重点,加强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旅游业的结合,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发展思路,充分整合农、林、牧、渔和旅游文化等资源,依托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区,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精品点、精品休闲农庄和精品农家乐,组织开展展示推介活动,形成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重点培育乡村旅游著名、驰名商标和品牌,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合理组合,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产业布局,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及其他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3.4 坚持创新服务,规范培养,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水平与经营机制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创新的理念盘活我国传统资源,将农业资源与创意相结合,开发丰富多样的创意农业产品,打造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农村农庄,形成创意农业产业带。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产品服务、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要通过制定标准、加强管理、培育品牌、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

总之,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任重道远,无法因循已有的模式,在实践中将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难题,需要我们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注重吸取国外成熟和有益的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农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新时期,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紧紧依靠广大农民,充分调动各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就能够实现突破,道路会越来越宽广,我国休闲农业的前景最终也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07-25.[2] 瞿兆赛,曹林奎。世界旅游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5):470.[3] 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0-105.[4] 李甲贵,贾金荣。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0(6):106-109.[5] 赵俊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业旅游经营管理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2(5):27-31.[6] 朱明,程勤阳。日本的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4(9):16-18.作者简介:张胜利(1978-),男,汉族,湖南溆浦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

第二篇: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启示[最终版]

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启示 日期:2010-10-22来源:《环境保护》2010年08期 刘渝 杜江

国外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

“再利用、减量化、资源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3R”原则,属于过程性、输入端和输出端方法,各国结合其资源特征、产业结构,发展了多种循环农业模式,都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

物质再利用模式

日本爱东町地区循环农业 爱东町地区循环农业的核心内容是发展油菜生产。一方面,油菜籽利用后遗留的油渣可以通过堆肥或饲料化处理得到优质的有机肥料或饲料;另一方面,回收废弃食用油,再加工处理成生物燃油。爱东町地区循环农业有效促进了资源在农业经济系统中的高效再生,减少了外部资源投入和农业废弃物排放,实现了资源合理循环再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符合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德国的“绿色能源”农业 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发现可从一些农产品中提取矿物能源和化工原料替代品,实现农产品的循环再利用,这些生物质能源和原料是绿色无污染的,德国联邦政府开始重视发展此类经济作物。德国科学家对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等进行定向选育,从中制取乙醇、甲烷,成功地研制出绿色能源;从菊芋植物中制取酒精;从羽豆中提取生物碱。油菜籽是德国目前最重要的能源作物,不仅可用作化工原料,还可提炼植物柴油,代替矿物柴油用作动力燃料。

减量化模式

美国的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也称精确(细)农业,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优质的高产出和高效益。指导思想是按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准地管理土壤和各项作物,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农业投入(如化肥、农药、水、种子等)以获取最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减少使用化学物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精准农业是“减量化”的循环农业。美国是世界上实施精准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l990年后,美国将GPS系统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明尼苏达州农场进行了精确农业技术试验,用GPS指导施肥的作物产量比传统平衡施肥作物产量提高30%左右。试验成功后,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产管理都开始应用精确农业技术。20世纪90年代中期,精准农业在美国的发展速度相当迅速,到1996年,安装有产量监测器的收获机的数量

增长到9000台。

以色列节水农业 为了保持区域水环境和生态的持续稳定,以色列的循环农业突出体现为完善的节水农业体系。喷灌、滴灌、微喷灌和微滴灌等技术在以色列普遍使用,80%以上的农田灌溉应用滴灌,l0%为微喷,5%为移动喷灌,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沟渠漫灌方式。成效最大的是农业滴灌技术:一是水可直接输送到农作物根部,比喷灌节水20%;二是在坡度较大的耕地应用滴灌不会加剧水土流失;三是经污水处理后的净化水(比淡水含盐浓度高)用于滴灌不会造成土壤盐碱化。滴灌技术比传统的灌溉方式节约用水和节省肥料30%以上,而且有利于循环利用废污水。为开辟水源,以色列加大了对污水处理和循环使用的投入。以色列规划农业灌溉全部使用污水再处理后的循环水,目前,已将80%的城市污水处理循环使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占农业用水的20%。经处理后的污水除用于农业灌溉外,还重输回蓄水层。

资源化模式

日本菱镇的循环农业 菱镇是发展循环农业较早且较成功的地区,是将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发展废弃物资源化的循环农业模式。1988年该镇通过了《发展自然农业条例》,规定农业生产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和其他非有机肥料,生产的农产品需是无化肥、无农药添加残留、无公害的有机农产品。此后,菱镇将小规模下水道污泥、家禽粪便以及企业的有机废物作为原料投入到发酵设备,产生的甲烷气体用于发电,剩余的半固体废渣进行固液分离,固态成分用于堆肥和干燥,液态成分处理后再次利用

或者排放(排放时已基本对环境无害),实现了废物的高度资源化和无害化。此外,菱镇对厨房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和处理,制成有机肥。

英国的“永久农业” “永久农业”是循环经济中废物资源化的一种重要形式,特点是在节约资源和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元素的有效配置达到有利关系的最大化。种植者们循环利用各种资源,节省能源,如用香烟头来收集雨水、变粪便为有机肥料、实行秸秆还田。“永久农业”寻求尽可能节约使用土地的资源,强调使用多年生植物;鼓励使用自我调节系统。耕种土地时,通过多种类种植和绿色护盖等技术来保养土地,监控当地环境,构建绿色发展规划。“永久农业”不使用人造化肥和杀虫剂,通过种植多样性的植物以及促使食肉动物进入生态系统来阻止害虫,例如,豆类植物苜蓿,能够释放氮气,可使害虫迷失方向。

生态产业园模式

循环农业的尺度有部门、区域、社会3个层次:部门层次主要指以一个企业或一个农户为循环单元;社会层次意味着“循环型农村”;区域尺度是按照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能量、信息集成,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园内包含若干个中小企业和农户的生态产业园,菲律宾玛雅农场是一个成功的生态产业园典范。玛雅农场最初只是一个面粉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10年建设,形成了一个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面粉厂产生大量麸皮,为了不浪费麸皮,建立了养殖场和鱼塘;为了增加收入,又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对畜产品和水产品进行深加工。到1981年,农场拥有36公顷的稻田和经济林,饲养2.5万头猪、70头牛和1万只鸭。为了控制畜禽粪肥污染、循环利用加工厂的废弃物,农场建立起十几个沼气车间,每天生产沼气十几万立方米,能满足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的能源。从产气后的沼渣中,还可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做有机肥料。产气后的沼液经处理后,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再取塘水、塘泥用来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又送面粉厂加工,进入下一次循环。玛雅农场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而且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充分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利用。

国外循环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国外循环农业的成功与其灵活的经济杠杆、充足的财政资助、配套完善的法律保障密不可分。

补贴与技术、管理措施相结合 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开始了农业“绿色补贴” 的试点,设置一些强制性的条件,要求受补贴农民必须检查自身环保行为,定期调查其农场所属区域的野生资源、森林、植被情况,检验土壤、水、空气。政府根据农民的环保实施质量,决定是否补贴以及补贴额度。对表现出色的农民,除提供“绿色补贴”外,还可暂行减免农业所得税,以资鼓励。美国马里兰鼓励农民自觉采纳农田最佳管理措施,可减少营养输入40%;西欧等国对剩余粪肥、农药、化肥征收环境消费税。日本爱东町循环农业的核心内容是油菜利用,农户生产油菜可获得各种扶持和资助,包括:稻田转作补贴,油菜契约栽培补贴,种植面积大于1公顷时可获得主产区补贴。此外,还可以获得生物资源战略下额外的栽培补贴。政府的财政和科研支持 美国农业灌溉工程的科研设计等技术方面的费用全部由联邦政府支付。灌溉工程建设费用联邦政府资助50%,其余由地方政府或由政府提供担保的优惠贷款支付。美国政府每年还向农场主提供数亿美元的资助,协助发展农业灌溉。以色列政府的支持体现在供水、节水设施投资与节水灌溉技术研发3个方面。农业灌溉水源的建设以及输水管网的建设和管理都由政府部门来负责,政府利用主要输送渠道将灌溉用水直接送到集体农庄或农户的田地边。农户在田间节水灌溉设施的投资,政府提供1/3的资金补助,银行还对发展节水灌溉的农户还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以色列政府致力于开发和采用先进的节水

灌溉技术与设备,建立较为完善的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培训、销售和服务体系。

配套法律支持 日本循环农业立法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到2002年,先后制定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可持续农业法》、《堆肥品质管理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日本生物资源综合战略》等法律法规,将推进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正式确定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图2)。完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机制健全的执行监督,成为日本农业循环经济

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

借鉴与启示

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构建一个良好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引导循环农业的规范化实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有助于各级政府、各部门、社会民众了解推行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了解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推行循环农业的途

径和方向。另外,制定补贴、税收等支持政策,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规制循环农业发展。

坚持多级科研和推广 发达国家善于吸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大。相比之下,我国农业科技开发能力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投入力度较低。要改变目前的现状,首先,政府需建立专项资金,组织科研、教学、设计部门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加强前瞻性研究;其次,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最后,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如节水技术、生态技术、绿色耕种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

水平。

加强农民的宣传教育 运用各种媒介宣传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和环保意识。把宣传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和相关常用知识结合起来,在宣传教育中介绍农业废弃物(如塑料薄膜、农药空瓶、畜禽粪便)如何处理排放,堆放垃圾和粪便的地面要使用防渗材料筑成,将对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引导农民将粪便、垃圾、秸秆、绿肥和沼液再利用作农田的肥源;宣传沼气综合利用,帮助农民建造沼气池,可节约能源,同时将废物资源化;介绍农家的畜禽、鱼、桑、蚕、蚯蚓、沼气、菜地、农田、鱼

塘、树林、村落构成的生态系统内物质间的关联,引导农民创造小时空尺度上的循环模式。

制定区域循环农业发展规划 依据“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的原则,统筹当地农村产业、农村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深入研究当地循环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重点领域,制定一个区域循环农业发展的规划。循环农业规划应以节水、节地、节能、节药等对资源减量化方式为重点,探索对生物质能源进行循环利用的新途径,加大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种植业生产的生物资源全部利用,畜禽

养殖业低排放与“废弃物”资源化。

推广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推广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将循环农业规划变成每个农民的具体行动。我国农村生产活动以户为基本单元,建设以庭院为单位的生态复合体,通过食物链,有机地在一个院落内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结合为一体,实现物质流、能量流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可充分利用院落占用的土

地,利用闲散劳动力和零碎时间。

第三篇:日本休闲农业发展及启示

日本休闲农业发展及启示

一、日本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期,政府和民间共同推进了高级度假村的开发与经营。日本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长野县的农民在冬季农闲时期,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设滑雪场和民俗旅馆,吸引了大批游客。

第二阶段:泡沫经济破灭后,生态旅游、农事体验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为了改善经济泡沫带来的恶劣旅游环境,从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水果采摘型农业园区的发展。

第三阶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新时期。随着周末休息时间延长,日本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需求在逐步增加。同时,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农业的萎缩,日本农业、农民也需要增进与市民的交流,加大宣传农业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作用。城乡居民的这些需求,进一步促进了日本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并使之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日本休闲农业的特点

(一)森林资源开发与利用型

日本森林覆盖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是十分重要的保健、文化、教育场所。茨城县那珂郡美和村通过招商引资,与某著名育婴用品制造公司合作,并租借给该企业20公顷的国有用林,由企业开发管理。企业在开发建造森林公园的同时,为加深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倡导“育人如育树”的理念,每年在全国募集3500名新生儿搞一次新生儿诞生植树纪念活动。由于这项活动的实施,为美和村的零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二)景区边缘与都市郊区型

和歌山县白滨町位于关西大都市圈区域内,距离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府驾车1小时的距离。该地区早期的乡村旅游主要依托附近的温泉、白良滨浴场、熊野古道等著名景区景点的二次客源开发民宿旅馆,以较低的价格和富有特色的旅游内容、接待设施满足游人需要,并与主要景区景点的旅游活动相互错位,成为其重要补充。近年,随着日本国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对休闲农业认知度的提高,白滨町在发展景区边缘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同时,抓住机遇,发挥距离大城市较近的地理优势,建立了多处农产品直销所,旨在满足周边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和回归自然的旅游需求的同时,针对乡村旅游消费的新特点,为城市居民提供当地新鲜、安全的农产品,显现了乡村旅游的绿色化,提高了当地农产品附加值。

(三)闲置农地开发利用型

饭田市是位于长野县最南端的一个不足11万人口的中心城市,东西紧挨着赤石山脉与木曾山脉。饭田市利用自然资源丰富、四季分明、环境优美、农业历史悠久、生物资源丰富的资源特点;充分发挥该市位于日本本州的中心位置、连接东西日本的区位优势,成立南信州观光公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体措施是,首先通过发挥农业教育基地的作用吸引年轻游客群来了解农业生产,体会农村生活的乐趣,规划市民农园;吸引中老年游客群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从而增加农村人口流动,带动地区活力和增加人气。在此基础之上,当地政府出资修建配套设施,开发滞留型市民农园,吸纳城市居民来此创业、居住,最终达到解决耕地荒废、农家住宅闲置等问题的目的。近年,饭田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繁荣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服务业发展,增加了农户与城市居民的互动参与性,为搞活当地农村经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日本经验对于中国发展休闲农业启示

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点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充分依托农业这一基础产业,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开发,拓展新的产业链。休闲农业作为体验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引导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这是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及客源开发的优势之一。城市居民可以在农园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制作食品、礼品、艺术品,租赁农场自己经

营管理。因此,休闲农业必须针对旅游消费的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性,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高附加值的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其次,要处理好自然景与人工景的关系。与大自然拥抱,零距离的接触大自然是休闲农业的重要功能之一。发展乡村旅游也要注意对当地环境及民风、民俗、乡土文化的保护,切忌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当地的资源、环境,影响地方的长远、持续发展。

第四篇:国外农业产业化经验与启示

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及启示

郭生河

(龙岩市农业学校福建龙岩364000)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目前世界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本文列举了美国等国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通过分析,对如何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得到了一定的启示。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验启示

农业产业化,国际上通常称之为“农业一体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和龙头企业带动,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公司、农户和基地相结合的农村经济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一体化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

1.1 美国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美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于20世纪五十年代,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生产布局区域化、生产高度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产业化大格局已全面形成[1]。其经营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农业的合同制经营。这种形式是通过工商运输大公司与农场主签订合同的办法,把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与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联结起来,形成产供销(或产加销)的有机综合体。美国的绝大部分农产品如饲料、肉鸡、水果、蔬菜、蛋等都是根据合同生产的。二是农场主合作社经营。这种形式是由若干农场主自愿联合组成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联合经营农业。这种合作社并不改变家庭农场的经营地位,它主要为农场主提供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收购、销售、储运、加工等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服务。三是农工商综合企业。这种形式是指大公司(工业、商业、或金融垄断资本)直接投资经营大农场,并把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农业生产本身、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乃至科学技术研究等各个环节联结起来,组成有机的农工商综合体。这种农工商综合体的特点是实行完全垂直一体经营,生产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经营规模也较大[2]。

1.2 日本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一个群岛国家,农业经营的土地规模十分狭小,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的家庭个体经营为主[2]。日本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农业产业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成功地创造了一条不同美、英、法、德等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小规模家庭经营

1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日本如此之快地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协同组织(简称农协)的作用是息息相关的。日本农协是一个具有二重属性的农业合作社,一方面它是农民自愿联合起来的经济组织,另一方面,它又是政府借以推行农业现代化及其他农业政策的中介机构。农协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开展一系列的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比如:农协组织可以为组员集中采购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价格上可以得到优惠。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农协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发展农业和农村社区福利,开展了包括对农业经营进行宏观和微观上指导、生产资料购买、资金存贷、农产品仓储、运输、加工、销售、保险,以及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关的问题研究、出版和教育活动,深受农民的欢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日本农协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这与日本政府对农协在税收、价格、信贷、流通以及设施等方面,有许多优惠政策,给予补贴有关[3]。如:在税收上,日本对农协法人采用特殊税制,农协所得税率为23%,事业税率为8%;而一般企业的所得税率为40%,事业税率为12%,等等。

1.3 泰国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泰国是我国的近邻,经济上属于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泰国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在GDP中所占比重一般为50%--60%。泰国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是实施农业工业化战略,并经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实施战略的突破口和关键。其经营形式主要有:农业合作社;“政府+公司+银行+农户”经营模式;家庭农场生产模式。农业合作社是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由农民自愿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并为农户提供有偿服务的。政府不干涉合作社具体事务,但在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合作社在实际运行中尽可能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提高了经济和政治地位。“政府+公司+银行+农户”经营模式实现了政府、银行、公司和农户四者之间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和紧密合作,这有利于用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分散的农户进行农产品生产,发展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家庭农场在泰国具有相当的规模,这些农场经营管理水平高,技术先进,商品量大,在农村商品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4 荷兰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荷兰是一个位于欧洲大陆西北的发达国家,享有“欧洲门户”之称。荷兰虽然农业人口少,农业增加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但它却是一个农业和农村发展非常成功的国家。农业为国民提供了丰富的高质量的食品,农业净出口要占全部产品净出口(不含服务出口)的90%左右[3],是世界上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这主要得益于它充分采

用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发展高效农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荷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大农场经营,实行高度集约经营和专业化经营;二是农业合作社组织。荷兰采取以家庭农场为主的集约化、专业化经营模式,一方面是因为荷兰人多地少,特别是农用地的缺乏;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农业人口少,大约71%的农场平均不到2个劳动力,但是,农民普遍接受了较高文化教育,国家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机构也十分发达,并且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合作社组织是荷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存在于农业生产领域,而且广泛存在并作用于农产品加工、销售、贸易和农业信贷、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领域。合作社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5 以色列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该国不仅耕地少,而且水资源严重缺乏,气候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然而,以色列的农业却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以色列农业的成功主要是得益于其因地制宜地走自己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以色列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是依靠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作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重要措施和根本保证,除此之外,还与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低息贷款等措施直接或间接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宏观调控及建立农业区域合作组织和农业专业组织等支撑与服务体系是息息相关的,这些措施都促进了以色列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有效地发展。国外农业产业化的启示

纵观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共同的特点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在做法上实行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的集约经营,形成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产品商品化、企业规模化、管理企业化和服务社会化的经营方式[4]。借鉴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经验,对提高龙岩市及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1 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化要积极扶持和引导

国外的经验表明,政府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政府部门通过制订政策、提供低息贷款等措施直接或间接地对农业生产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如,(1)政府给合作社各种优惠政策。(2)实施农业信贷支持政策。(3)采取低税收优惠政策。因此,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部门要制定和落实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关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和引导。

2.2 重视大型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培育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是关键环节。它一方面连接着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连接着生产基地的千家万户,担负着开拓市场、疏导生产、深化加工、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供服务等综合功能。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竞争能力的大小和带动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与成效。例如,泰国正大集团就是农业产业化的最佳典型。

2.3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本质,是维系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在美国,通过农业的合同制经营、农场主合作社经营和农工商综合企业等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和利益调节机制,使农业生产的供、产、加、运、销等部门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泰国,特别是通过“公司+农户”的经营形式,把小农的个体经营纳入公司社会化大生产的协作范围,并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在荷兰,农村家庭农场与合作经济组织为了各自的利益和效益结成利益共同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2.4 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

从各国农业产业化的成功实践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的国家,合作社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式多样,从基层到全国都比较健全,这些合作社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得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占据着重要地位。例如,在美国,有5/6的农民参加了合作社,而家庭农场一般都参加几个不同性质的合作社,平均每个农场参加2个合作社;在荷兰,每人平均至少是3—4个合作社的成员;泰国70%的农民参加了农业、土地、渔业等各种合作社,另有奶牛、农产品、菠萝等合作社;以色列80%的农产品是由集体或合作组织生产的。因此,政府应积极引导和帮助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2.5 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是基础

纵观国外农业产业化发达的国家,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都非常突出,这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现代化农业的国家,其通过长期演进,已形成玉米带、棉花带、畜牧带等10个各具特色的农业带。在美国50个州中虽然有37个州从事商品蔬菜生产,但主产区比较集中,并且形成西南冬季蔬菜基地、中南冬季蔬菜基地、东南冬春早熟蔬菜基地和北方冷凉蔬菜产区四大产区,以上

四大产区的蔬菜产量约占美国蔬菜总产量的90%左右[3];荷兰是农业产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区域化布局突出。全国由西向东已形成了三个主要生产带,即西部沿海园艺生产带、中部奶类生产带和东部、南端畜牧生产带[2]。各地发展农业产业一定要根据实际,以行政区域为基础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区域化布局,集中连片种植。

2.6 农业服务社会化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农民进入市场都是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一般是通过合同方式将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服务统一起来,形成综合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如在农工商综合体系中,农业生产者一般只从事某一项或几项农业生产作业,而其他的工作都是由综合体提供的服务来完成。这种一体化的全程服务,不但经营风险大幅减少,而且也使综合体的整体效率大大提高。例如,在美国,农场主的某种需要通过打电话就可经按时得到高质量的服务。

2.7 加强教育,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教育是强国之本,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必由之路。例如,以色列就非常重视教育,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高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以色列的文盲率只有1%,高素质的农民不仅能很快地掌握新的农业技术,而且能在实践中创造和发明新的技术和方法。这是以色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有力保证,也是以色列农业产业化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荷兰的高效农业之所以取得举世关注的成效,这与其重视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是紧密相关的。因此,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就必须加强教育,特别是对农业人口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掌握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 何肃雅.发展特色农业加快花生产业进程[J],河南农业,2005,(5):34-36.[2] 赵保佑,张成智主编.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4.[3] 赖作卿 著.产业分化与企业成长—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1.[4] 胡雪梅,王滨等.国外农业产业化对中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4.4.作者简介:郭生河,男,1964年生,龙岩农校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长期从事作物栽培学、遗传育种学的教学工作。联系方式:***;guoshenghe45@sina.com

第五篇:国外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及经验探析

国外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及经验探析

日期:2011-09-16来源:《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第3期 张丽莉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四种典型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及经验,获得了对我国科技服务的五点启示,要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大力培育科技服务主体;建立多渠道经费筹集机制;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理念。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关键词:国外,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经验

农业科技服务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农业科技,改善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最终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由于社会制度、农业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形成了当今世界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与制度。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探讨、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有助于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一、国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模式

1、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政府主导型模式是以政府推广服务系统作为整个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其他的服务主体处于辅助和补充的位置。政府推广服务系统直属于政府相关部门,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运作方式,运行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政府推广系统大体由省农业部、地区推广办公室和基层推广办公室三个层次构成。政府推广机构通过现场指导、专家解答、发放出版物等形式向农民提供免费的科技服务。除此之外,联邦农业部下属的农业科研机构、综合性大学中的农学院和科研试验机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私营企业、咨询公司、农民合作社、各种相关协会等也通过适当的形式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起补充作用。

2、政府与大学相结合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政府与大学相结合型服务模式是指政府积极与大学合作,政府从政策和宏观上把握国家的农业科技发展方向,由一所或多所大学组织和实施推广工作。该体制的主要特点:一是便于将应用研究和推广工作建立在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二是可以避免重复研究。三是推广中遇到的问题能迅速反馈,从而使研究选题更具有针对性。

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实行的是以大学农学院为中心,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服务模式。美国的农业合作推广体系的基本框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是联邦政府农业部内设的合作推广局,负责管理、协调全国农业推广工作;第二个层次是依托于各州立大学农学院下的农业推广站,负责具体推广工作;第三个层次

是县农业推广办公室,是州立大学农学院推广站的派出机构,帮助农民发现并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在上述三个层次中,州立大学农学院是农业推广工作的核心,各州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活动都是在她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农学院教授同时承担教育、科研、推广三个方面或至少两个方面的工作。推广经费由联邦、州、县三级共同负担。此外,私人企业、合作社等也发挥着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作用。

3、政府与农民合作组织共同分担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此种服务模式是指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国家推广体系和农民组织既分工又合作,扬长避短、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一般来说,政府推广体系主要承担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公益性职能:如农民技术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的短期培训;关系到产业竞争力的重大技术的示范推广;沟通农民与政府、科研、教育之间的联系;对农民推广活动的引导和指导;对农民家庭生活和农村生活环境建设的指导等。农民合作组织主要负责社区范围的技术与经验交流、物资供应、产品推销、统一作业服务、农村家庭生活指导等。政府的推广体系比较精干、素质高、手段先进,完全进行无偿服务;而农民组织的推广与服务队伍非常庞大,具有民办公助、完全民办、微利服务等特征。采取这一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国家的农民组织化程度很高。

以日本为例。日本实行的是政府和农协双轨推广制,两个体系既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政府设立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健全的科技普及与推广组织系统,中央农林水产省的农蚕园艺局是国家对农业普及事业的主管机构,下设农业推广部负责科技服务工作,推广部下设推广教育改良科和生活改善科,各县农业行政机构内也设农业改良推广科,各地区设有农业改良推广所。农协是开展农村综合服务工作的民间组织,建立了与行政区划相对应的都、道、府、县农协组织,农协基层组织与政府机构的农业改良推广所配合,分片深入到农村,在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村信贷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为农民提供服务。

4、农民组织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农民组织主导型服务模式的特点是以农民组织推广系统作为整个推广体系的主体。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一般具有历史悠久的合作传统,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比较发达。以丹麦为例。丹麦的农技推广服务由农业咨询与推广系统、农民合作推广系统和私营农技推广系统三部分构成。其中,咨询与推广系统包括全国农业咨询中心和地方咨询中心两个层次;各类行业协会和合作社构成农民合作推广系统。同时,许多私人公司在农技推广服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而言,丹麦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由各类农民组织主导的,农民组织在农技推广服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而政府主要是通过扶持科研、教育,以及依法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来发挥作用。

二、国外农业科技服务实践经验

1、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多样化

农技服务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这决定了政府应该在农业科技服务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世界粮农组织调查,在上述模式中,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约占80%以上;非政府的推广体系约占7%;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仅占1%左右。可见,以政府领导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当今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主流。但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和农村发展涉及研发、生产、流通、金融、保险、教育等方方面面,政府推广部门没有能力和财力去包办涉农的所有服务,需要教育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社、私人企业等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服务中来,分工合作,共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目标。从总体来看,国外农业科技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多种组织形式共同参与的组织格局。

2、制度保障必不可少

国外发达地区为使农业科技服务有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农业合作推广服务体系是建立在《莫里尔法》、《哈奇法案》和《史密斯-利弗法》三个重要的农业立法基础上的,日本的农技推广体系也是在《农业改良助长法》、《农业协同组合法》、《农业基本法》等法律的保障和推动下建立起来的。这些法律明确了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成、经费的筹集、各组织形式的合法地位等,有利地保障了整个服务体系稳定的运行。

3、建立协调机制

国外农业科技管理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成全国统一协调管理和协作网络,强调政府对农业科研管理与协调的职能,有的国家还成立了专门的协调机构,对于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具有重要作用。

4、信息化手段被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都把信息技术迅捷地应用到了农业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农业中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图形分析理论技术、“3S”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例如,在美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该系统覆盖了美国的46个州、加拿大的6各省和美加以外的7个国家。

5、注重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生产的紧密结合各国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农业企业的合作较为密切,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科研、教育、推广、生产的桥梁和纽带,有力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推广。美国的合作推

广体系就是依托于州立大学农学院,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促使科、教、推广三位一体的实现。

6、保证充足的资金投入

稳定的资金投入是农业科技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外政府一般都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明确服务经费的筹措方式,以保证经费投入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如日本的法律明确规定推广经费由国家和都道府县共同承担,包括协同农业普及事业交付金和农业改良普及对策费补助金。前者中央政府承担60%,都道府县负担余下的40%;后者是中央政府向都道府县提供的推广补助费。

三、国外农业科技服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纵观以上各种农业科技服务模式,虽然国外的农业发展状况与中国国情有一定的不同,但由于受农业本身生产特点的影响,在某些方面有着很大的共性,仍然能够从他们的经验中得到许多启示。

1、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与世界许多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法律系统建设上存在很大差距。虽然我国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但在服务主体、服务内容、经费筹集等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必须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服务相关立法工作的进程,以保障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大力培育科技服务主体

科技服务主体是连接科技成果与农民的纽带,科技服务的工作都是由服务主体具体实施的,因此要大力培育中国科技服务主体。具体措施包括:推进公益性服务机构的改革;大力培育各类新兴服务组织;鼓励科研院校采取各种形式开展或参与农村科技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创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发挥其服务带动作用;提高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素质。

3、建立多渠道经费筹集途径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但鉴于农业科技服务的性质,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科技服务需求。因此,应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前提下,按照“政府为主,多元投入”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来,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经费多渠道投入的新机制。

4、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信息网络化建设水平不高,只停留在服务本辖区内农户的阶段,而且信息平台的功能较弱,信息资源贫乏。要加快步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功能强大、组织严密、传输快捷、准确有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传播系统,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

5、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理念

我国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是从上到下的“贯彻”式推广,这种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推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农业生产,它忽略了农民作为科技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必须进行创新。要从传统的“农技推广”转向“农业推广”或“农村推广”,从过去技术示范与行政干预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方法,转向“以人为本”、“自下而上”、“参与式”的推广新理念。

下载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潍坊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分析

    潍坊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分析一、潍坊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潍坊市农产品资源丰富,田园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优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紧紧依托......

    借鉴日本经验 发展河北省休闲农业

    借鉴日本经验 发展河北省休闲农业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0-09-28 11:01:00 ] 作者:杨洁 徐文苓 【摘要】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在日本已经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启示 摘要:美国、德国、日本、丹麦、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典型模式主要有......

    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经验分析(合集)

    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经验分析 一、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经验的共性特征 1、以政府为主导,统一规划电子政务的发展 北京时代远景信息技术研究院 庆怀韬 各国电子政务的建设都是在......

    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对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只有不断攀登的人,才能达到顶峰纵观国外农业保险模式及对我国农业保险的问题看法和应对策略农经10-1 郭涛摘要:农业保险如同种子、化肥等一样, 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应借鉴国......

    国外典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案例及经验模式

    国外典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案例、模式及经验 本章主要是从国外典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及经验上看,发展好生产性服务业,组织好其业态的发展模式,有四大启示值得关......

    国外农业产业化模式

    国外农业产业化模式国外农业产业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逐步形成的。在农业产业化的浪潮中,各国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北美、欧洲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林......

    休闲农业可以有哪些发展模式(推荐阅读)

    休闲农业可以有哪些发展模式?时间:2011-09-30来源:问:休闲农业可以有哪些发展模式? 答:休闲农场: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指利用乡村的森林、小溪、草原等乡土自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