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应怎样回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时间:2019-05-13 10:4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生应怎样回答历史材料解析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生应怎样回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第一篇:高中生应怎样回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如: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6题就是典型的一例。该题第二则材料引用了4幅《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该题第2问直接提出了信息提取能力的要求:“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一、缺陷剖析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在高考历史试题中频繁出现,但如何提高此种能力却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且在学习和复习时此种能力要求往往被纳入审题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不少的缺陷。..

1.提取信息不全面

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由于年龄的缘故,中学生普遍具有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则试题,往往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题与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7题就用几乎相同的图片内容命题:“图中犁耕方式开始于何时?”部分学生不仔细观察就选择了A项(春秋战国),因为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是图片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方法却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2.提取信息不准确

不能排除无效信息。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种迷惑作用。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第2小题引用了4幅饼状图表,要求从中概括出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图表中的“其他”事实上就是起到干扰作用的无效信息。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机构,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个省级行政机构合计流出人口才占40.7%,这足以说明流动人口以前述6省为主,而这6个省处于中国内地,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至此结论已经可以得出。另一组图即“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同样属无效信息,对解答该题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一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但选项中却没有类似的表述。

二、解决方法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上文已经就学生在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作了剖析,在此我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参加全国高考的文科考生提供一些帮助。

以下题为例: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二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行公均,莫要于张国是;欲张国是,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语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 概述其基本思想。

(2)比较材料一、二的异同点。

(3)材料三所说“商务”指什么? “与外人商战”是什么意思?

(4)在学习外国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进步?

1.重视审题训练

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词句、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将这些方法用之于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①审问题

即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材料解析题,一般是先阅读材料后面的问题,再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有关材料,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约答题时间,又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比如我们做上面的题目时,先阅读题后的每一个问题,再分别到材料的对应位置寻找答案。像第(1)题问的是政治派别和基本思想,那我们就从材料与出处思考这两个问题,不用去花时间想这些派别、思想的背景、影响与表现等。第(2)题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异同点,我们就直接到材料一、二寻找答案。

②审关键词句 即学会抓住关键词句。阅读材料有一个技巧,就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这样看问题又准又快。像这个题目中的材料三,抓住关键词句“商战”、“君民共主”、“设议院”,就掌握了这段材料的中心思想。材料四的关键词句是“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这是阅读材料的一条捷径

③审材料来源

即注意引文出处。材料解析题的材料由材料内容与材料出处两部分构成,材料内容固然重要,材料出处也不可小视,更不能忽视。因为材料出处一般能让我们知道材料的作者、时间、地点与引用的文章等。这方面的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比如上面的材料告诉我们分别出自《海国图志》、《曾文正公全集》、“郑观应语”和《变法通议》,《海国图志》与《变法通议》在书本上有所交待,我们结合教材能更清楚地理解有关材料。《曾文正公全集》与“郑观应语”告诉我们作者是谁,我们不用看材料,只回顾所学知识也知道他们所代表的派别与思想。

2.忠实于材料

材料解析题所选材料有的出自教材内容,更多的出自我们没学过的文章,其对有关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认识不一定与教材保持一致,那么我们做题时,在所给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矛盾时,首先要忠实于材料。特别是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寻找依据、概括思想、比较异同、分析现象等,就要老老实实地从材料中找答案,不能因为与教材一致就脱离材料。比如本题中的第(4)题:在学习外国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进步?我们就要到材料二与材料三中找答案: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早期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就不要因为书本上介绍早期维新派时交待了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张,就一股脑地搬上去。

3.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我们做材料解析题,一般是以教材为依托,一是教材的内容,一是教材的观点。我们反对照搬教材,要求忠实于材料;也反对脱离教材,一味地自由地发挥。一是材料与教材间有以上关系,一是材料很多时候也会要求我们结合教材来思考问题。本题就能落实到教材上像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的有关章节,这样很容易解答政治派别与基本思想,还有其他具体问题。因为教材上有对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基本思想的介绍与评价。在题目中有要求结合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或者什么也没说时,我们都要联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教材寻找正确答案。

4.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做材料解析题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比如以上题目就要我们从有关观点判断政治派别,说到“商务”,就要知道是指新生的民族资本主义,“与外人商战”是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这一般要求我们能读懂材料,还要能回归教材,才能看到问题、现象的本质。有时候,材料提供的是一些与事实不符合的言论,或反动的观点,我们就要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进行正确的判断与推理,分析其本来面目。当题目要求我们结合材料谈自己的认识或启发时,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材料的整体把握,获得认识事物、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经验教训。

5.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试对一些问题的关键词都采取加着重号(或加粗、或用不同字体表示)的方式,为考生避免犯审题的错误而发挥出真实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此举也养成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考试中既然已经给了我们提示,就没有必要再多费心思。但是目前全国高考试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着重号无法标注,这往往使得平时缺乏训练的考生手足无措。因此,平时训练中我们应该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加强训练。文字训练时应该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停顿、加重、放慢等语气来突出重点,但训练时则恰恰相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情况。

6.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

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是近年来全国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称“插图”而改称“图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点.....缀,这是史学“左图右史”传统在新时代的表现。近年来各种模式的全国高考卷的历史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普通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多种类型的图表,各种类型图表的采用,是将其它学科的一些科学方法用之于历史学,是学科整合的结果,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是高三文科师生的当务之急。

第二篇: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1

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二中学 林泽纯

摘要:部分高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存在着提取有效信息不全面和不准确等缺陷。为..............此,我建议从重视审题训练、忠实于材料、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等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关键词:高考;材料解析题;有效信息;缺陷;提取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 . “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如: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6题就是典型的一例。该题第二则材料引用了4幅《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该题第2问直接提出了信息提取能力的要求:“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一、缺陷剖析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在高考历史试题中频繁出现,但如何提高此种能力却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且在学习和复习时此种能力要求往往被纳入审题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不少的缺陷。..1.提取信息不全面

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由于年龄的缘故,中学生普遍具有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则试题,往往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题与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7题就用几乎相同的图片内容命题:“图中犁耕方式开始于何时?”部分学生不仔细观察就选择了A项(春秋战国),因为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是图片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方法却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2.提取信息不准确

不能排除无效信息。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种迷惑作用。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第2小题引用了4幅饼状图表,要求从中概括出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图表中的“其他”事实上就是起到干扰作用的无效信息。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机构,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个省级行政机构合计流出人口才占40.7%,这足以说明流动人口以前述6省为主,而这6个省处于中国内地,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至此结论已经可以得出。另一组图即“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同样属无效信息,对解答该题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一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但选项中却没有类似的表述。

二、解决方法

/ 8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上文已经就学生在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作了剖析,在........此我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参加全国高考的文科考生提供一些帮助。

以下题为例: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二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行公均,莫要于张国是;欲张国是,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语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 概述其基本思想。

(2)比较材料一、二的异同点。

(3)材料三所说“商务”指什么? “与外人商战”是什么意思?(4)在学习外国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进步? 1.重视审题训练

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词句、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将这些方法用之于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①审问题

即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材料解析题,一般是先阅读材料后面的问题,再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有关材料,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约答题时间,又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比如我们做上面的题目时,先阅读题后的每一个问题,再分别到材料的对应位置寻找答案。像第(1)题问的是政治派别和基本思想,那我们就从材料与出处思考这两个问题,不用去花时

/ 8

间想这些派别、思想的背景、影响与表现等。第(2)题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异同点,我们就直接到材料一、二寻找答案。

②审关键词句

即学会抓住关键词句。阅读材料有一个技巧,就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这样看问题又准又快。像这个题目中的材料三,抓住关键词句“商战”、“君民共主”、“设议院”,就掌握了这段材料的中心思想。材料四的关键词句是“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这是阅读材料的一条捷径

③审材料来源

即注意引文出处。材料解析题的材料由材料内容与材料出处两部分构成,材料内容固然重要,材料出处也不可小视,更不能忽视。因为材料出处一般能让我们知道材料的作者、时间、地点与引用的文章等。这方面的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比如上面的材料告诉我们分别出自《海国图志》、《曾文正公全集》、“郑观应语”和《变法通议》,《海国图志》与《变法通议》在书本上有所交待,我们结合教材能更清楚地理解有关材料。《曾文正公全集》与“郑观应语”告诉我们作者是谁,我们不用看材料,只回顾所学知识也知道他们所代表的派别与思想。

2.忠实于材料

材料解析题所选材料有的出自教材内容,更多的出自我们没学过的文章,其对有关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认识不一定与教材保持一致,那么我们做题时,在所给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矛盾时,首先要忠实于材料。特别是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寻找依据、概括思想、比较异同、分析现象等,就要老老实实地从材料中找答案,不能因为与教材一致就脱离材料。比如本题中的第(4)题:在学习外国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进步?我们就要到材料二与材料三中找答案: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早期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就不要因为书本上介绍早期维新派时交待了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张,就一股脑地搬上去。

3.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

我们做材料解析题,一般是以教材为依托,一是教材的内容,一是教材的观点。我们反对照搬教材,要求忠实于材料;也反对脱离教材,一味地自由地发挥。一是材料与教材间有以上关系,一是材料很多时候也会要求我们结合教材来思考问题。本题就能落实到教材上像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的有关章节,这样很容易解答政治派别与基本思想,还有其他具体问题。因为教材上有对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基本思想的介绍与评价。在题目中有要求结合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或者什么也没说时,我们都要联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教材寻找正确答案。

4.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做材料解析题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比如以上题目就要我们从有关观点判断政治派别,说到“商务”,就要知道是指新生的民族资本主义,“与外人商战”是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这一般要求我们能读懂材料,还要能回归教材,才能看到问题、现象的本质。有时候,材料提供的是一些与

/ 8

事实不符合的言论,或反动的观点,我们就要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进行正确的判断与推理,分析其本来面目。当题目要求我们结合材料谈自己的认识或启发时,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材料的整体把握,获得认识事物、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经验教训。

5.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试对一些问题的关键词都采取加着重号(或加粗、或用不同字体表示)的方式,为考生避免犯审题的错误而发挥出真实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此举也养成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考试中既然已经给了我们提示,就没有必要再多费心思。但是目前全国高考试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着重号无法标注,这往往使得平时缺乏训练的考生手足无措。因此,平时训练中我们应该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加强训练。文字训练时应该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停顿、加重、放慢等语气来突出重点,但训练时则恰恰相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情况。

6.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

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是近年来全国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称“插图”而改称“图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点缀,这是史学“左图右史”传统在新时代的表现。近年来各种模式的全国高考卷的历史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普通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多种类型的图表,各种类型图表的采用,是将其它学科的一些科学方法用之于历史学,是学科整合的结果,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是高三文科师生的当务之急。.......

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二中学 林泽纯

摘要:部分高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存在着提取有效信息不全面和不准确等缺陷。为此,我建议从重视审题训练、忠实于材料、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等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关键词:高考;材料解析题;有效信息;缺陷;提取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

“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如: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6题就是典型的一例。该题第二则材料引用了4幅《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该题第2问直接提出了信息提取能力的要求:“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一、缺陷剖析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在高考历史试题中频繁出现,但如何提高此种能力却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且在学习和复习时此种能力要求往往被纳入审题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生

/ 8

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不少的缺陷。1.提取信息不全面

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由于年龄的缘故,中学生普遍具有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则试题,往往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题与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7题就用几乎相同的图片内容命题:“图中犁耕方式开始于何时?”部分学生不仔细观察就选择了A项(春秋战国),因为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是图片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方法却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2.提取信息不准确

不能排除无效信息。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种迷惑作用。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第2小题引用了4幅饼状图表,要求从中概括出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图表中的“其他”事实上就是起到干扰作用的无效信息。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机构,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个省级行政机构合计流出人口才占40.7%,这足以说明流动人口以前述6省为主,而这6个省处于中国内地,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至此结论已经可以得出。另一组图即“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同样属无效信息,对解答该题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一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但选项中却没有类似的表述。

二、解决方法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上文已经就学生在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作了剖析,在此我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参加全国高考的文科考生提供一些帮助。以下题为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

材料二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行公均,莫要于张国是;欲张国是,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郑观应语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 概述其基本思想。(2)比较材料一、二的异同点。

(3)材料三所说“商务”指什么? “与外人商战”是什么意思?(4)在学习外国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进步? 1.重视审题训练

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词句、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将这些方法用之于信息提取能力的训

/ 8

练,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①审问题

即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材料解析题,一般是先阅读材料后面的问题,再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有关材料,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约答题时间,又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比如我们做上面的题目时,先阅读题后的每一个问题,再分别到材料的对应位置寻找答案。像第(1)题问的是政治派别和基本思想,那我们就从材料与出处思考这两个问题,不用去花时间想这些派别、思想的背景、影响与表现等。第(2)题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异同点,我们就直接到材料一、二寻找答案。②审关键词句

即学会抓住关键词句。阅读材料有一个技巧,就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这样看问题又准又快。像这个题目中的材料三,抓住关键词句“商战”、“君民共主”、“设议院”,就掌握了这段材料的中心思想。材料四的关键词句是“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这是阅读材料的一条捷径 ③审材料来源

即注意引文出处。材料解析题的材料由材料内容与材料出处两部分构成,材料内容固然重要,材料出处也不可小视,更不能忽视。因为材料出处一般能让我们知道材料的作者、时间、地点与引用的文章等。这方面的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比如上面的材料告诉我们分别出自《海国图志》、《曾文正公全集》、“郑观应语”和《变法通议》,《海国图志》与《变法通议》在书本上有所交待,我们结合教材能更清楚地理解有关材料。《曾文正公全集》与“郑观应语”告诉我们作者是谁,我们不用看材料,只回顾所学知识也知道他们所代表的派别与思想。2.忠实于材料

材料解析题所选材料有的出自教材内容,更多的出自我们没学过的文章,其对有关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认识不一定与教材保持一致,那么我们做题时,在所给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矛盾时,首先要忠实于材料。特别是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寻找依据、概括思想、比较异同、分析现象等,就要老老实实地从材料中找答案,不能因为与教材一致就脱离材料。比如本题中的第(4)题:在学习外国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进步?我们就要到材料二与材料三中找答案: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早期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就不要因为书本上介绍早期维新派时交待了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张,就一股脑地搬上去。3.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

我们做材料解析题,一般是以教材为依托,一是教材的内容,一是教材的观点。我们反对照搬教材,要求忠实于材料;也反对脱离教材,一味地自由地发挥。一是材料与教材间有以上关系,一是材料很多时候也会要求我们结合教材来思考问题。本题就能落实到教材上像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的有关章节,这样很容易解答政治派别与基本思想,还有其他具体问题。因为教材上有对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基本思想的介绍与评价。在题目中有要求结合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或者什么也没说时,我们都要联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教材寻找正确答案。4.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做材料解析题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比如以上题目就要我们从有关观点判断政治派别,说到“商务”,就要知道是指新生的民族资本主义,“与外人商战”是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这一般要求我们能读懂材料,还要能回归教材,才能看到问题、现象的本质。有时候,材料提供的是一些与事实不

/ 8

符合的言论,或反动的观点,我们就要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进行正确的判断与推理,分析其本来面目。当题目要求我们结合材料谈自己的认识或启发时,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材料的整体把握,获得认识事物、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经验教训。5.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试对一些问题的关键词都采取加着重号(或加粗、或用不同字体表示)的方式,为考生避免犯审题的错误而发挥出真实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此举也养成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考试中既然已经给了我们提示,就没有必要再多费心思。但是目前全国高考试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着重号无法标注,这往往使得平时缺乏训练的考生手足无措。因此,平时训练中我们应该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加强训练。文字训练时应该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停顿、加重、放慢等语气来突出重点,但训练时则恰恰相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情况。

6.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

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是近年来全国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称“插图”而改称“图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点缀,这是史学“左图右史”传统在新时代的表现。近年来各种模式的全国高考卷的历史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普通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多种类型的图表,各种类型图表的采用,是将其它学科的一些科学方法用之于历史学,是学科整合的结果,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是高三文科师生的当务之急。浙江 陈美芳

第一,提高基础知识掌握的准确性。

1.善于记忆。通过听课、看书,首先解决基础知识的记忆问题。例如20世纪初“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曾朴的《孽海花》。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用李官场、曾孽花、吴二十记字头的办法加以区别。但记住并不等于掌握了基础知识。

2.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历史概念。从史实现象中抽出共同点,抽出本质的、必然的东西,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形成基本概念。例如戊戌变法,先找出它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活动。接着从变法的内容分析其作用。最后,结论是变法在保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实行一些自上而下的改革,失败是必然的;但变法要求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是爱国的和进步的。3.要正确区分历史概念。例如秦国和秦朝,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沙俄、苏俄、苏联,西安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等。第二,深化现有的知识结构。

1.注意历史事实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美、英、法、俄、日等国向帝国主义过渡,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先后超过了法国和英国,从而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的新矛盾,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加紧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

2.注意事物本身的纵向联系。例如分析美国经济的发展,要考察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是强大的推动力,二次工业革命是美国成为和保持世界工业大国地位的重要原因。

3.注意知识的广度。关于国共两党合作,可以理解为第一次合作是党内合作,第二次合作是党外合作。关于中法战争,中国是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4.注意知识的深度。将初步获得的知识加以深化,在更高层次上有新的认识。

/ 8

历史知识的记数记忆法举例 江苏 蒋玉平

记数记忆法就是通过记住数字,运用联想,从而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这里所谓的数字并非书本中的数字,而是经过学习和归纳后发现的数字,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运用得法,可以大大减轻记忆的难度。

【例1】关于戊戌变法的内容,可以这样记忆:四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十五点:四个方面分别有3、4、5、3个要点。其中经济方面的内容可这样记忆: “三局”: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设置邮政局。“两算”: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一奖”:奖励创造发明。

【例2】关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内容可以这样记忆:

五次重大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四次重大的人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三次中国社会性质的重大变化: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两个阶级的诞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一个中国的命运:不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这“五、四、三、二、一”就基本上概括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内容。【例3】抗日战争初期抗日的情况: 两个不同的党派:国民党和共产党。

两个不同的战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

两条不同的路线: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

两种不同的结果:国民党溃败,丢失大片国土;共产党开辟大片抗日根据地,威胁着敌人后方。【例4】关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况,可以这样记忆: 五个年头:1789~1794年。

四个资产阶级派别: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三个阶段:1789~1792年;1792~1793年;1793~1794年。第三,升华所学的知识。主要体现在: 1.从迁移的历史知识中总结出分析问题的立场、角度和出发点,使之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从而以此为指导去解决其他同类问题。例如学了世界史“50年代至8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经济的发展”后,要联想到当今中国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也需要这些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因素。

2.不仅将历史知识体现的理论观点挖掘出来,而且能运用理论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从而达到从理论高度去驾驭知识。例如从中国古代史上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替过程中挖掘出:生产力的发展起最根本的决定作用。

3.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精髓。例如学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情况后,要把握: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技术,三靠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 8

第三篇:怎样提高高中生解答历史材料题的能力

怎样提高高中生解答历史材料题的能力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后高考的主要方向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历史材料题是最能考查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题型,历史材料题自然也将成为今后历史高考试卷的主要题型。可是,现在的高中生解答历史材料题的能力普遍不强,在材料题上得分率并不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高中生解答材料题的能力和成绩呢?针对此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探索。

一、指导学生准确、牢固、清晰地掌握课本的知识

学生准确、牢固、清晰地掌握课本的知识是提高解决历史材料题能力的基石。解答历史材料题的过程和解数学应用题的过程都是对课本知识的应用,历史课本的知识就好比解数学应用题的数学公式。那么应当怎样指导学生准确、牢固、清晰地掌握课本的知识呢?

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感。历史感就像一个人学打篮球、学游泳时的球性与水性。球性、水性好的人学打篮球、学游泳要提高水平是不难的。要想学好历史、提高解决材料题的能力必须有良好的历史感。我的最主要的方法是指导学生经常去关注身边的历史故事、新闻、小说、电影、电视、历史古迹,比如要求学生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了解连州中学的人文历史,写一篇关于连州中学历史人文遗产的小论文等。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历史感,也就为学生准确、牢固、清晰地掌握课本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历史知识。学会理解、学会分析是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事实上,你知道了一个事物,并不等于你就理解了这个事物,在高考这个环节上,我们无法考查学生的行动,因此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能力也就成为考查的重中之重,可见理解的重要性。简单地说,理解就是在记住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还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比如学生要记忆必修三中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时,我指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批判君主专制、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要求学生从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去理解:因为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君主专制的腐败、专制思想和资本主义萌芽。理解史实出现的原因后再记忆史实有利于学生准确、牢固、清晰地掌握课本的知识。

三是帮助学生掌握粗线条的时间线索和主要历史阶段性特征。这样有利于学生用大局观去掌握历史知识,保持历史思路的清晰度。比如学生在学习必修三第五单元的内容时可引导学生整理粗线条的时间线索:1840年至1919年期间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过程。之后再引导学生掌握这个时期的历史阶段性特征是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从而帮助学生准确、牢固、清晰地掌握课本的知识,为提高解决历史材料题能力奠定基础。

二、指导学生掌握解答材料题的方法,增强学生解题的信心

俗话说:人有信心不一定能成功,但没有信心一定不会成功。在任教高二年级时,我对所任教的五个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每个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在解答材料题时有一种恐惧的感觉,缺乏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提高学生解答历史材料题的信心是重要的教学任务。怎样提高呢?我最主要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了一套解题方法:首先指导学生读懂材料题中的每一个问题,知道题目问什么,重点理解题目的关键词语。然后指导学生读懂材料,找到材料的关键词,细读材料,从而获得有效的信息。最后指导学生在获得信息后联系课本的内容,运用课本的概念、结论、事实及专业术语进行回答。在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后,再引导学生多做材料题、多思考、多总结。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印发了五十题较为简单的材料题给学生,要求他们在学过当节课或当个单元后限时完成。由于这类题目较为简单,学生完成得很好,得分很高,从而找到了成功的感觉,增强了信心。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找到了自信,在以后的考试中材料题的得分率有较大的提高。可见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并通过训练来增强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三、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现在高考评卷改革是让过去的采点评分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评分标准的不断完善,对考生的遣词造句、行文逻辑的要求也较高。可见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对提高高考成绩有多么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和课后作业上:在课堂提问时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课后布置语言组织类的题目,同时辅以方法的指导和鼓励。通过这样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为答好材料题奠定了基础。

当学生准确、牢固、清晰地掌握课本的知识后,再辅之以正确合理的解答材料题方法,以及自信和良好的写作能力,他们解答历史材料题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当然高中学生提高解答历史材料题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教师耐心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更需要学生去多练习、多思考、多总结。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第四篇: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技巧

一、总的方法::总的方法:一读、二找、三答。①读:粗读题目,包括材料和出处。②想:看清提问,根据材料中有效的信息,联想所记忆的相关知识,对号入座。③答:“问什么答什么”,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1)先看问题,后看材料(2)看材料的出处

(3)看分答题,确定知识点数(4)答题注意分层,字迹工整 注意:

(1)“根据材料回答„„”,直接在材料中找答案。(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找材料和课本的联系点,依据课本相关知识回答。

(3)综合以上材料回答„„“,找出材料与材料的联系点,围绕的共同中心回答。

二、具体步奏

(一)怎么读:一是注意阅读内容,二是注意阅读顺序。

1、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2、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却有讲究。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二)二找,是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完成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切忌脱 1 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注意:

(4)启示、感想、认识等问题,要从材料和所问问题中找角度,不能抛弃材料和所问问题。一般1分一个角度,注意标上序号,分层。(5)一题中含有多个问号的,每一个问号前面的字至少读3秒钟后再作答。答题注意分层,注意答题的顺序。

(6)结合一知识点答另一知识点时,先把结合的知识点答出来(7)介绍人物贡献、证明观点等,答案是“事件加影响”

三、历史答题模式: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1、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如:一战爆发的原因(主要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霸的矛盾,及其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直接原因: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

2、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

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经济根源)西欧国家对财富的渴望更加强烈,《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的流传,激起了西欧人对东方的神往。(社会根源)【条件】地圆学说;罗盘针在海船上普遍使用。(客观条件)当时的航海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为远洋航行提供了条件。(主观条件)

3、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国内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际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中国人民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正面影响】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统一思想。【负面影响】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5、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如评价洋务运动:性质:它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历史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消极方面: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为“两半社会”的命运。

6、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如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但也有残暴的一面;总体功大于过。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①创立了一套 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 郡县制。②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③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④、北筑长城,南修灵渠。但是,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残酷的剥削和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特别是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广大农民离开了土地,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秦始皇一生功过分明,但总的来说功大于过。

四、实战演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之史》

材料二: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

——据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五年计划(1928—1932 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农业方面的表现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做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1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对苏联由“怀疑”到“模仿”的原因。(2分)32.(1)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表现: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或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2)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3)原因:①当时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②西方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的就职演说

材料三:2008年4月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形成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2009年4月2日,二十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度过难关,实现我们共同确定的目标。

──摘自《半月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彼此隔绝”到“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美国是怎样应对这一事件的?(2分)

(3)材料三中提出的应对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对策是什么?(2分)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来说意味 着什么?(4分)

22.(1)新航路开辟。(2分)(2)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2分)(3)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2分)(4)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4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争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建立起得到被统治者同意的政府。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标和原则,人民就有权力去改变它或废除它,并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材料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可以参加联邦军。材料三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1)材料一内容体现出的主要思想有哪些?(2分)

(2)材料二的规定体现了材料一的什么思想?该宣言的颁布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要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上述三个文件在美国历史上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1)自由,平等,反抗压迫,天赋人权,人民主权。(2分。每点l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2)自由(或平等);(1分)扭转了战局(或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1分)(3)防止出现生产过剩(或缓解经济危机,防止出现盲目竞争的局面);(1分)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分)

第五篇:2018八年级历史上册材料解析题(精选)

八上历史材料题

1.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蒋延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同盟会决定在辛亥年(1911年)秋天起事„„革命党人率队直入武昌,进攻总理衙门„„武昌便为革命军所据„„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陈独秀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材料四: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新文化运动已发展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

(1)根据材料一简析戊戌变法的背景,戊戌变法对当时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你怎样理解“帝国”变为“民国”?

(3)从材料三到材料四,新文化运动宣传内容有何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对材料四中思想的探索取得哪些重大成果?

2.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之一,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清)丘逢甲《春愁》

(1)日本是在哪次战争后,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2分)该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作者以“春愁”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分)

材料二 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中共洛川会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三 如图所示

李宗仁 彭德怀(3)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共赴国难,都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1938﹣1940年国共抗日的著名战役各一例。(2分)

材料四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据新华社消息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大屠杀发生于哪一年?(1分)共屠杀中国军民多少人?(1分)说明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意义。(2分)

3.19世纪中期以来,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复兴进行了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材料二:“九十年以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业精力。” ——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2001年10月9日的讲话

材料三: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场运动有何积极作用?(2分)

(2)材料二中的“先生”指谁?“先生”领导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陈独秀等先进分子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发起了哪一场运动?(1分)

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运动反映的共同主题。(1分)

4.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和民用企业的特点。(2分)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1分)后来变法的结果如何?(1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的含义。(1分)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材料三中所说的“树墩”,进行了哪些努力?(2分)

5.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这样,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占领了南昌城。——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 材料四:“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走上了民族独立的新纪元. ——选自《中国简史》

(1)请写出材料一中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2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多少周年?(1分)

(2)材料二中的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其重大意义是什么?(1分)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每年的8月1日被定为什么节日?(1分)

(3)材料三中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历史画卷。长征途中哪次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分)跳出敌人包围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你是如何理解长征精神的?(1分)

(4)材料四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请写出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2分)

(5)回首中国共产党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1分)

6.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 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青年学生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

材料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个梦的破碎产生的„„随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

材料三 “中国梦”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实 现“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难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请回答:(1)指出上图开通的这条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的名称。并说出为开通这条通道做出杰出 贡献的历史人物。(2分)

(2)结合所学,举例说明材料二中“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 灭顶之灾。”的含义(2分)

(3)结合所学分析自1840年起到20世纪初,中国在抗击列强侵略时屡屡战败的原因。(1分)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的“正确革命道路”具体指什么?(1分)

下载高中生应怎样回答历史材料解析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生应怎样回答历史材料解析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面试应注意什么 改怎样回答面试官的提问

    面试应注意什么 改怎样回答面试官的提问满意答案:面试时不能说的话语言是求职者在求职面试中与招聘人员沟通情况、交流思想的工具,更是求职者敞开心扉,展示自己知识、智慧、能......

    2010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0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历史 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1-40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选出一项符合题目......

    高三年历史材料题题型归纳及方法解析

    高三年历史材料题题型归纳及方法解析 一、历史信息题: (一)能力要求: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二)设问指向:指出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从材料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三)解答技巧:由表及里、由此......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5篇范例]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基本特点是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景,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进而对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材料解析题答......

    材料解析题

    10. 综合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

    材料解析题

    1. 阅读材料材料一:”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材料二:”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材料三:”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

    穿越历史的声音——《回答》

    穿越历史的声音—《回答》 一直不喜欢朦胧派的诗人,虽然他们很有名,虽然他们写出的诗歌受到了文学界的认可,但是,总是觉得他们的诗中少了些什么,少了些激情,少了那种撼人心魄的张......

    怎样解答材料解析

    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二中学 林泽纯 摘要:部分高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存在着提取有效信息不全面和不准............确等缺陷。为此,我建议从重视审题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