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答材料解析

时间:2019-05-13 08:1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解答材料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解答材料解析》。

第一篇:怎样解答材料解析

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二中学 林泽纯

摘要:部分高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存在着提取有效信息不全面和不准............确等缺陷。为此,我建议从重视审题训练、忠实于材料、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等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关键词:高考;材料解析题;有效信息;缺陷;提取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

“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如: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6题就是典型的一例。该题第二则材料引用了4幅《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该题第2问直接提出了信息提取能力的要求:“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一、缺陷剖析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在高考历史试题中频繁出现,但如何提高此种能力却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且在学习和复习时此种能力要求往往被纳入审题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不少的缺陷。..

1.提取信息不全面 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由于年龄的缘故,中学生普遍具有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则试题,往往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题与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7题就用几乎相同的图片内容命题:“图中犁耕方式开始于何时?”部分学生不仔细观察就选择了A项(春秋战国),因为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是图片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方法却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2.提取信息不准确

不能排除无效信息。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种迷惑作用。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第2小题引用了4幅饼状图表,要求从中概括出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图表中的“其他”事实上就是起到干扰作用的无效信息。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机构,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个省级行政机构合计流出人口才占40.7%,这足以说明流动人口以前述6省为主,而这6个省处于中国内地,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至此结论已经可以得出。另一组图即“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同样属无效信息,对解答该题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一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但选项中却没有类似的表述。

二、解决方法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上文已经就学生在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作了剖析,在此我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参加全国高考的文科考生提供一些帮..助。

以下题为例: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二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行公均,莫要于张国是;欲张国是,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语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 概述其基本思想。

(2)比较材料一、二的异同点。

(3)材料三所说“商务”指什么? “与外人商战”是什么意思?

(4)在学习外国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进步?

1.重视审题训练

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词句、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将这些方....法用之于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①审问题

即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材料解析题,一般是先阅读材料后面的问题,再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有关材料,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约答题时间,又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比如我们做上面的题目时,先阅读题后的每一个问题,再分别到材料的对应位置寻找答案。像第(1)题问的是政治派别和基本思想,那我们就从材料与出处思考这两个问题,不用去花时间想这些派别、思想的背景、影响与表现等。第(2)题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异同点,我们就直接到材料一、二寻找答案。

②审关键词句

即学会抓住关键词句。阅读材料有一个技巧,就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这样看问题又准又快。像这个题目中的材料三,抓住关键词句“商战”、“君民共主”、“设议院”,就掌握了这段材料的中心思想。材料四的关键词句是“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这是阅读材料的一条捷径

③审材料来源

即注意引文出处。材料解析题的材料由材料内容与材料出处两部分构成,材料内容固然重要,材料出处也不可小视,更不能忽视。因为材料出处一般能让我们知道材料的作者、时间、地点与引用的文章等。这方面的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比如上面的材料告诉我们分别出自《海国图志》、《曾文正公全集》、“郑观应语”和《变法通议》,《海国图志》与《变法通议》在书本上有所交待,我们结合教材能更清楚地理解有关材料。《曾文正公全集》与“郑观应语”告诉我们作者是谁,我们不用看材料,只回顾所学知识也知道他们所代表的派别与思想。

2.忠实于材料

材料解析题所选材料有的出自教材内容,更多的出自我们没学过的文章,其对有关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认识不一定与教材保持一致,那么我们做题时,在所给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矛盾时,首先要忠实于材料。特别是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寻找依据、概括思想、比较异同、分析现象等,就要老老实实地从材料中找答案,不能因为与教材一致就脱离材料。比如本题中的第(4)题:在学习外国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进步?我们就要到材料二与材料三中找答案: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早期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就不要因为书本上介绍早期维新派时交待了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张,就一股脑地搬上去。

3.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我们做材料解析题,一般是以教材为依托,一是教材的内容,一是教材的观点。我们反对照搬教材,要求忠实于材料;也反对脱离教材,一味地自由地发挥。一是材料与教材间有以上关系,一是材料很多时候也会要求我们结合教材来思考问题。本题就能落实到教材上像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的有关章节,这样很容易解答政治派别与基本思想,还有其他具体问题。因为教材上有对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基本思想的介绍与评价。在题目中有要求结合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或者什么也没说时,我们都要联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教材寻找正确答案。

4.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做材料解析题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比如以上题目就要我们从有关观点判断政治派别,说到“商务”,就要知道是指新生的民族资本主义,“与外人商战”是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这一般要求我们能读懂材料,还要能回归教材,才能看到问题、现象的本质。有时候,材料提供的是一些与事实不符合的言论,或反动的观点,我们就要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进行正确的判断与推理,分析其本来面目。当题目要求我们结合材料谈自己的认识或启发时,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材料的整体把握,获得认识事物、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经验教训。

5.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试对一些问题的关键词都采取加着重号(或加粗、或用不同字体表示)的方式,为考生避免犯审题的错误而发挥出真实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此举也养成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考试中既然已经给了我们提示,就没有必要再多费心思。但是目前全国高考试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着重号无法标注,这往往使得平时缺乏训练的考生手足无措。因此,平时训练中我们应该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加强训练。文字训练时应该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停顿、加重、放慢等语气来突出重点,但训练时则恰恰相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情况。

6.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

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是近年来全国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称“插图”而改称“图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点缀,这是史学“左图右史”传统在新时代的表现。近年来各种模式的全国高考卷的历史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普通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多种类型的图表,各种类型图表的采用,是将其它学科的一些科学方法用之于历史学,是学科整合的结果,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是高三文科师生的当务之急。.... 例说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技巧

山东成武二中 盛昌华

一、前后颠倒,节省时间。做题时,先不看前面的材料,而是先看后面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带着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去阅读材料,从而避免了走马观花、漫无目的地阅读材料。从而既节省了时间,又容易使答案找到。甚至有些材料解析题,根本不用看材料就可以直接回答。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做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项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骑马的刺吗?……一切享有天然权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

材料三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有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摘自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启蒙思想家们为什么说欧洲封建制度是漫长的黑夜?这个“漫长的黑夜”是什么?什么是“理性的阳光”?又是怎样驱散这“漫长的黑夜”的?

(2)材料二中伏尔泰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应该怎样评价?

(3)材料三中孟德斯鸠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主张,他的这一思想有何历史影响?

(4)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

在本题中,有四个小题,为了提高做题效果,就应先看设计的问题。第(1)问甚至不看材料就可看出出答案。

二、融会贯通,寻找提示。一个材料解析题的几则材料,往往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或一事件而设计的。它们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上下材料之间,常起到一种相互补充、相互说明和解释的作用。甚至材料的出处,都可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依据材料三设计的题目不会做,但读到材料四时,疑团就豁然开朗。因此,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一材料,而要对几则材料融会贯通起来,能够善于发现材料之间的相互提示性的语言或字词。再者,比如叫回答某某事件的原因时,象材料中的“于是、因为、由此、因此、由此可见”等等都是对答案的提示,希望能够认真寻找。

例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因此,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即我们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总统演说(1933年)

材料一表明当时的美国遇到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的运用。

──罗斯福

罗斯福总统在材料二中所说的“旧民主秩序的新的运用”的“新”指的是什么?

材料一本身的内容并没有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答案,反而是材料的出处“罗斯福总统演说(1933年)”让我们一下就可得出答案。

材料二本身也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但一个“新”字就可以给我们一个联想到:罗斯福新政“新”在什么地方?相对于胡佛总统的自由放任政策,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新就是因为他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即使我们理解不出答案,“新”字也给了我们一个提示作用,也可以套用罗斯福新政的“新”。答案就是国家干预经济。

三、瞻前顾后,区分不同。一般的材料解析题都设计了4个左右的小问题。并且每问之间往往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有些问题貌似而实不同。因此,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当做到第四题时,才发现第三题做错了,于是大呼上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下笔答题之前,一定要把题目审清看透,找到各问题之间的异同点,理清思路,然后再回答。

例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984年初,邓小平南下视察深圳等经济特区。他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80年代初党中央决定建立经济特区的主要原因。

(2)当时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社会条件有哪些?

(3)深圳等第一批经济特区建立在哪两个省区?为什么?

(4)第一批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有什么意义?

本题中,第(1)和(2)问就非常相似,如果不仔细分析就可能混淆。其实答案是不一样的。从答案上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

答案:(1)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打破封闭状态,以经济特区为窗口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2)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形势好转。

再如材料题一中,四个小问题设计的可谓是环环相扣,有些题目之间有较大的相似之处。如第(2)中的“应如何评价?”,第(3)问中的“他的这一思想有何历史影响?”,第(4)问中的“谈谈你的认识?”如果不仔细审题,就会答错

四、分清“依据”,回答切题。不少材料解析题,都设计了这样的问答题:请依据什么什么来回答问题。但不少学生不看依据什么,就跟着感觉走,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并且非常自信。但等到一对答案,才知道错“因”何在。因为有些题目是要求依据材料来回答,有些题目是要求依据所学知识来回答,而有些题目是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来回答,那么答案一般都在材料当中;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所学知识来回答,那么答案一般都在课本之中;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那么就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材料和课本结合起来。否则,答题就给人一种离题万里的感觉。如下题:

例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91年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签署条约,进一步阐明了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的主张。条约首先在总则中明确了:(1)在密切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和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的基础上,针对成员国本着开放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所拟定的共同目标,制定共同的经济政策;(2)规定各成员国的货币兑换率,以便实行单一的货币──欧元;(3)制定并且实行单一货币和统一的货币兑换率政策,以保障价格的稳定;(4)建立一个旨在制定和执行欧共体货币政策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

材料二

欧共体首脑会议在签署的条约中还规定的目标包括:(1)促进平衡持久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达到该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建立一个没有内部边界的欧洲共同体,加强经济社会一致性;(2)在国际上,作为一个政治同盟,通过实行包括拟定共同防务政策在内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伸展自己的立场;(3)实行联盟公民权制度以加强成员国国民的权利和利益的保护;(4)在内部事务和司法方面密切合作。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出该条约规定了哪些基本内容?这些内容表明了欧共体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欧共体的发展有什么变化趋势?其基本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说出欧共体的前身和后身分别是什么组织?

(4)简介欧共体在世界经济政治的地位。

答案:(1)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统一货币和货币兑换率;设立欧洲中央银行等。基本性质是一个经济货币联盟单位。(2)呈现出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的变化趋势;基本性质是由经济货币联盟发展为政治社会联盟。(3)前身是欧洲煤钢共同体;后身是欧洲联盟。(4)经济上,欧盟(欧共体)与美国、日本并立为世界经济三强,其实力是任何人所不能忽视的;政治上,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今天,欧盟对世界政治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答案上可以看出,第(1)问的答案基本上都能从材料中找到答案。(如果我们按照所学知识或依据教材答案就可能不得分)。就是欧共体的基本性质也可以从内容中找出来。“条约,进一步阐明了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的主张”。第(2)、(3)也可以从材料中概括出来。而第(4)问简介欧共体在世界经济政治的地位就必须依据所学知识来回答。

五、巧用原理,回答问题。不少材料解析题的最后一问都这样设计:“从以上材料当中,你得出什么认识?或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或有什么启示?”这些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题目,答案往往就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总结。而这些规律性的总结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有利的一向基本内容。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巧妙地借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一些内容来回答。如这类题的有些答案就是“以上材料说明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通过阅读以上材料,使我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同它相适应;不同的文化反映不同的经济基础”。如下题:

例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社会主义,到1921年春天就在经济战线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局任务》

材料二 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

请回答:从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的变化中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启示: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实际国情出发,要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稳步地、高速地发展。

第二篇: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1

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二中学 林泽纯

摘要:部分高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存在着提取有效信息不全面和不准确等缺陷。为..............此,我建议从重视审题训练、忠实于材料、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等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关键词:高考;材料解析题;有效信息;缺陷;提取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 . “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如: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6题就是典型的一例。该题第二则材料引用了4幅《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该题第2问直接提出了信息提取能力的要求:“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一、缺陷剖析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在高考历史试题中频繁出现,但如何提高此种能力却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且在学习和复习时此种能力要求往往被纳入审题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不少的缺陷。..1.提取信息不全面

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由于年龄的缘故,中学生普遍具有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则试题,往往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题与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7题就用几乎相同的图片内容命题:“图中犁耕方式开始于何时?”部分学生不仔细观察就选择了A项(春秋战国),因为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是图片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方法却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2.提取信息不准确

不能排除无效信息。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种迷惑作用。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第2小题引用了4幅饼状图表,要求从中概括出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图表中的“其他”事实上就是起到干扰作用的无效信息。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机构,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个省级行政机构合计流出人口才占40.7%,这足以说明流动人口以前述6省为主,而这6个省处于中国内地,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至此结论已经可以得出。另一组图即“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同样属无效信息,对解答该题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一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但选项中却没有类似的表述。

二、解决方法

/ 8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上文已经就学生在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作了剖析,在........此我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参加全国高考的文科考生提供一些帮助。

以下题为例: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二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行公均,莫要于张国是;欲张国是,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语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 概述其基本思想。

(2)比较材料一、二的异同点。

(3)材料三所说“商务”指什么? “与外人商战”是什么意思?(4)在学习外国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进步? 1.重视审题训练

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词句、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将这些方法用之于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①审问题

即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材料解析题,一般是先阅读材料后面的问题,再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有关材料,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约答题时间,又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比如我们做上面的题目时,先阅读题后的每一个问题,再分别到材料的对应位置寻找答案。像第(1)题问的是政治派别和基本思想,那我们就从材料与出处思考这两个问题,不用去花时

/ 8

间想这些派别、思想的背景、影响与表现等。第(2)题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异同点,我们就直接到材料一、二寻找答案。

②审关键词句

即学会抓住关键词句。阅读材料有一个技巧,就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这样看问题又准又快。像这个题目中的材料三,抓住关键词句“商战”、“君民共主”、“设议院”,就掌握了这段材料的中心思想。材料四的关键词句是“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这是阅读材料的一条捷径

③审材料来源

即注意引文出处。材料解析题的材料由材料内容与材料出处两部分构成,材料内容固然重要,材料出处也不可小视,更不能忽视。因为材料出处一般能让我们知道材料的作者、时间、地点与引用的文章等。这方面的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比如上面的材料告诉我们分别出自《海国图志》、《曾文正公全集》、“郑观应语”和《变法通议》,《海国图志》与《变法通议》在书本上有所交待,我们结合教材能更清楚地理解有关材料。《曾文正公全集》与“郑观应语”告诉我们作者是谁,我们不用看材料,只回顾所学知识也知道他们所代表的派别与思想。

2.忠实于材料

材料解析题所选材料有的出自教材内容,更多的出自我们没学过的文章,其对有关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认识不一定与教材保持一致,那么我们做题时,在所给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矛盾时,首先要忠实于材料。特别是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寻找依据、概括思想、比较异同、分析现象等,就要老老实实地从材料中找答案,不能因为与教材一致就脱离材料。比如本题中的第(4)题:在学习外国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进步?我们就要到材料二与材料三中找答案: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早期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就不要因为书本上介绍早期维新派时交待了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张,就一股脑地搬上去。

3.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

我们做材料解析题,一般是以教材为依托,一是教材的内容,一是教材的观点。我们反对照搬教材,要求忠实于材料;也反对脱离教材,一味地自由地发挥。一是材料与教材间有以上关系,一是材料很多时候也会要求我们结合教材来思考问题。本题就能落实到教材上像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的有关章节,这样很容易解答政治派别与基本思想,还有其他具体问题。因为教材上有对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基本思想的介绍与评价。在题目中有要求结合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或者什么也没说时,我们都要联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教材寻找正确答案。

4.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做材料解析题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比如以上题目就要我们从有关观点判断政治派别,说到“商务”,就要知道是指新生的民族资本主义,“与外人商战”是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这一般要求我们能读懂材料,还要能回归教材,才能看到问题、现象的本质。有时候,材料提供的是一些与

/ 8

事实不符合的言论,或反动的观点,我们就要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进行正确的判断与推理,分析其本来面目。当题目要求我们结合材料谈自己的认识或启发时,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材料的整体把握,获得认识事物、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经验教训。

5.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试对一些问题的关键词都采取加着重号(或加粗、或用不同字体表示)的方式,为考生避免犯审题的错误而发挥出真实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此举也养成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考试中既然已经给了我们提示,就没有必要再多费心思。但是目前全国高考试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着重号无法标注,这往往使得平时缺乏训练的考生手足无措。因此,平时训练中我们应该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加强训练。文字训练时应该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停顿、加重、放慢等语气来突出重点,但训练时则恰恰相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情况。

6.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

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是近年来全国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称“插图”而改称“图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点缀,这是史学“左图右史”传统在新时代的表现。近年来各种模式的全国高考卷的历史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普通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多种类型的图表,各种类型图表的采用,是将其它学科的一些科学方法用之于历史学,是学科整合的结果,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是高三文科师生的当务之急。.......

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二中学 林泽纯

摘要:部分高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存在着提取有效信息不全面和不准确等缺陷。为此,我建议从重视审题训练、忠实于材料、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等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关键词:高考;材料解析题;有效信息;缺陷;提取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

“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如: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36题就是典型的一例。该题第二则材料引用了4幅《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该题第2问直接提出了信息提取能力的要求:“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一、缺陷剖析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在高考历史试题中频繁出现,但如何提高此种能力却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且在学习和复习时此种能力要求往往被纳入审题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学生

/ 8

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不少的缺陷。1.提取信息不全面

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由于年龄的缘故,中学生普遍具有浅尝辄止、一叶障目的毛病,看到一段材料、一则试题,往往得到一点信息就以为全面理解了。2003年全国高考上海历史卷第3题与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7题就用几乎相同的图片内容命题:“图中犁耕方式开始于何时?”部分学生不仔细观察就选择了A项(春秋战国),因为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但是图片反映的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牛耕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这种方法却是西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2.提取信息不准确

不能排除无效信息。在部分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中,有的信息起到一种迷惑作用。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第2小题引用了4幅饼状图表,要求从中概括出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图表中的“其他”事实上就是起到干扰作用的无效信息。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机构,表中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占流出人口的59.3%,而其他28个省级行政机构合计流出人口才占40.7%,这足以说明流动人口以前述6省为主,而这6个省处于中国内地,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至此结论已经可以得出。另一组图即“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同样属无效信息,对解答该题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一组能提取的信息是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但选项中却没有类似的表述。

二、解决方法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上文已经就学生在信息提取能力方面的缺陷作了剖析,在此我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参加全国高考的文科考生提供一些帮助。以下题为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

材料二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行公均,莫要于张国是;欲张国是,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郑观应语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 概述其基本思想。(2)比较材料一、二的异同点。

(3)材料三所说“商务”指什么? “与外人商战”是什么意思?(4)在学习外国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进步? 1.重视审题训练

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词句、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将这些方法用之于信息提取能力的训

/ 8

练,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①审问题

即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材料解析题,一般是先阅读材料后面的问题,再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有关材料,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约答题时间,又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比如我们做上面的题目时,先阅读题后的每一个问题,再分别到材料的对应位置寻找答案。像第(1)题问的是政治派别和基本思想,那我们就从材料与出处思考这两个问题,不用去花时间想这些派别、思想的背景、影响与表现等。第(2)题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异同点,我们就直接到材料一、二寻找答案。②审关键词句

即学会抓住关键词句。阅读材料有一个技巧,就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这样看问题又准又快。像这个题目中的材料三,抓住关键词句“商战”、“君民共主”、“设议院”,就掌握了这段材料的中心思想。材料四的关键词句是“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这是阅读材料的一条捷径 ③审材料来源

即注意引文出处。材料解析题的材料由材料内容与材料出处两部分构成,材料内容固然重要,材料出处也不可小视,更不能忽视。因为材料出处一般能让我们知道材料的作者、时间、地点与引用的文章等。这方面的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比如上面的材料告诉我们分别出自《海国图志》、《曾文正公全集》、“郑观应语”和《变法通议》,《海国图志》与《变法通议》在书本上有所交待,我们结合教材能更清楚地理解有关材料。《曾文正公全集》与“郑观应语”告诉我们作者是谁,我们不用看材料,只回顾所学知识也知道他们所代表的派别与思想。2.忠实于材料

材料解析题所选材料有的出自教材内容,更多的出自我们没学过的文章,其对有关历史现象与本质的认识不一定与教材保持一致,那么我们做题时,在所给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矛盾时,首先要忠实于材料。特别是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寻找依据、概括思想、比较异同、分析现象等,就要老老实实地从材料中找答案,不能因为与教材一致就脱离材料。比如本题中的第(4)题:在学习外国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进步?我们就要到材料二与材料三中找答案:洋务派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早期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就不要因为书本上介绍早期维新派时交待了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主张,就一股脑地搬上去。3.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

我们做材料解析题,一般是以教材为依托,一是教材的内容,一是教材的观点。我们反对照搬教材,要求忠实于材料;也反对脱离教材,一味地自由地发挥。一是材料与教材间有以上关系,一是材料很多时候也会要求我们结合教材来思考问题。本题就能落实到教材上像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的有关章节,这样很容易解答政治派别与基本思想,还有其他具体问题。因为教材上有对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基本思想的介绍与评价。在题目中有要求结合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或者什么也没说时,我们都要联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教材寻找正确答案。4.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做材料解析题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比如以上题目就要我们从有关观点判断政治派别,说到“商务”,就要知道是指新生的民族资本主义,“与外人商战”是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这一般要求我们能读懂材料,还要能回归教材,才能看到问题、现象的本质。有时候,材料提供的是一些与事实不

/ 8

符合的言论,或反动的观点,我们就要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进行正确的判断与推理,分析其本来面目。当题目要求我们结合材料谈自己的认识或启发时,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材料的整体把握,获得认识事物、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经验教训。5.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试对一些问题的关键词都采取加着重号(或加粗、或用不同字体表示)的方式,为考生避免犯审题的错误而发挥出真实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此举也养成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考试中既然已经给了我们提示,就没有必要再多费心思。但是目前全国高考试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着重号无法标注,这往往使得平时缺乏训练的考生手足无措。因此,平时训练中我们应该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加强训练。文字训练时应该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停顿、加重、放慢等语气来突出重点,但训练时则恰恰相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情况。

6.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

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是近年来全国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称“插图”而改称“图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点缀,这是史学“左图右史”传统在新时代的表现。近年来各种模式的全国高考卷的历史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普通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多种类型的图表,各种类型图表的采用,是将其它学科的一些科学方法用之于历史学,是学科整合的结果,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是高三文科师生的当务之急。浙江 陈美芳

第一,提高基础知识掌握的准确性。

1.善于记忆。通过听课、看书,首先解决基础知识的记忆问题。例如20世纪初“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曾朴的《孽海花》。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用李官场、曾孽花、吴二十记字头的办法加以区别。但记住并不等于掌握了基础知识。

2.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历史概念。从史实现象中抽出共同点,抽出本质的、必然的东西,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形成基本概念。例如戊戌变法,先找出它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活动。接着从变法的内容分析其作用。最后,结论是变法在保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实行一些自上而下的改革,失败是必然的;但变法要求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是爱国的和进步的。3.要正确区分历史概念。例如秦国和秦朝,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沙俄、苏俄、苏联,西安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等。第二,深化现有的知识结构。

1.注意历史事实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美、英、法、俄、日等国向帝国主义过渡,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先后超过了法国和英国,从而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的新矛盾,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加紧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

2.注意事物本身的纵向联系。例如分析美国经济的发展,要考察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是强大的推动力,二次工业革命是美国成为和保持世界工业大国地位的重要原因。

3.注意知识的广度。关于国共两党合作,可以理解为第一次合作是党内合作,第二次合作是党外合作。关于中法战争,中国是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4.注意知识的深度。将初步获得的知识加以深化,在更高层次上有新的认识。

/ 8

历史知识的记数记忆法举例 江苏 蒋玉平

记数记忆法就是通过记住数字,运用联想,从而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这里所谓的数字并非书本中的数字,而是经过学习和归纳后发现的数字,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运用得法,可以大大减轻记忆的难度。

【例1】关于戊戌变法的内容,可以这样记忆:四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十五点:四个方面分别有3、4、5、3个要点。其中经济方面的内容可这样记忆: “三局”: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设置邮政局。“两算”: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一奖”:奖励创造发明。

【例2】关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内容可以这样记忆:

五次重大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四次重大的人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三次中国社会性质的重大变化: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两个阶级的诞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一个中国的命运:不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这“五、四、三、二、一”就基本上概括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内容。【例3】抗日战争初期抗日的情况: 两个不同的党派:国民党和共产党。

两个不同的战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

两条不同的路线: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

两种不同的结果:国民党溃败,丢失大片国土;共产党开辟大片抗日根据地,威胁着敌人后方。【例4】关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况,可以这样记忆: 五个年头:1789~1794年。

四个资产阶级派别: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三个阶段:1789~1792年;1792~1793年;1793~1794年。第三,升华所学的知识。主要体现在: 1.从迁移的历史知识中总结出分析问题的立场、角度和出发点,使之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从而以此为指导去解决其他同类问题。例如学了世界史“50年代至8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经济的发展”后,要联想到当今中国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也需要这些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因素。

2.不仅将历史知识体现的理论观点挖掘出来,而且能运用理论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从而达到从理论高度去驾驭知识。例如从中国古代史上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替过程中挖掘出:生产力的发展起最根本的决定作用。

3.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精髓。例如学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情况后,要把握:经济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技术,三靠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 8

第三篇: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答技巧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答技巧

命题专家选用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材料类型

(1)文字材料

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二是文字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温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

(2)表格材料

表格材料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但是单纯的简单表格题是有局限性的,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是简单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来的,考生必须用课本知识来回答。而信息量较大的表格则可避免这一局限。如1996年高考的“世界经济格局”题,其设问都没超出表格范围。

(3)图片材料

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但纯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只能借用来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或运用课本知识辨别真伪(如上海高考“邮票”题),继续增大难度的设问则无法根据图片回答,还要回到课本上去。因此,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配合编制出来;才能具有适当的难度。

2.解题技巧

(1)阅读、理解材料

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第二遍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即作到能力要求中规定的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要考虑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对组合型材料,还要考虑各段侧重点是什么,作者的立场、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等,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

根据您所感觉的难易,可以灵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设问全部读完,第二遍就带问题去阅读、理解,将问题逐个解决。

(1)第一遍阅读全部文字,再决定取舍,如题号后是“阅读下列材料”,则一眼掠过,第二遍就不必去管了。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须重视。

(2)注意每段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包括时间、国别和作者)。如果不属于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称都很生疏,第二遍阅读时即可舍去不理,对解题毫无影响。有时命题会把材料出处放在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如“古巴导弹危机”材料题,该题在材料前特别提出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事件”,使人会想到它反映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苏关系的冲突:“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1962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秘密建立导弹基地,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此题实质上就是想通过新材料考查教材中的以上认识,因此提示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见,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未必有用,需根据具体情况取舍。

(3)第一遍阅读时要分出扣本内容和超本内容,以便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材料解析题引用的材料,既能反映课本内容,又高于课本内容,第一遍阅读时就应将材料中反映课本的内容与课本对号入座,确定材料反映的是课本哪一章节哪一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理解超本内容。理解扣本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如“关于东京商业繁华重要表现”的材料题,读后,可以看出关于反映东京商业繁华的有两点:一是瓦肆,二是夜市。经过认真阅读分析材料又可找到两点:一是东京是商品中转点,二是商品贸易交易规模大,答案到此才基本完整。此题充分说明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2)理解命题意图

每道材料解析题的设计,都有其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一定要理解其意图,考虑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认识应达到的高度等。

3、组织答案

对材料已阅读、理解了,对命题者的意图也揣摸了八九分,那么下边就该动笔组织答案了,应注意以下“规则”:

(1)按问按分列点。依据设问的分数分布和评卷的可操作性原则,按分列点,分多则多写,分少则简写。另外可以评分的操作可能性推断答案的条目数量。比如设问的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为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6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

(2)语言要方简意赅。材料题不是问答题。一般设问问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分值一般不大,不可能用过多的语言。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防止随意性。即论从史(材料)出,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由此依据而得出。

(3)运用辩证观点,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如1992年普通高考第47题,要求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评价法国1791年宪法。做为考虑答案来讲,首先要肯定它反对封建贵族特权和专制制度的进步性,又要从材料中看到限制公民选举的虚伪性。

(4)要实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观点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的认识,不要以朴素的阶级感情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认为“农民阶级一切都好,地主阶级一切都坏”,一看见“资产阶级”就痛加批判,一看见材料出自中共某一文件就认为完全正确。实际上这还是“左”倾思想的影响。因为任何一个阶级在上升时期都起过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曾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中共的文件中也有反映“左”倾或“右”倾思想。

4、认真检查。

题目答完后,对题目和答案进行严格认真地检查,检查一下审题是否有偏差,答案要点是否齐全,史实是否准确,力求答案准确无误。

5、重视平时训练,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

对平时解答材料解析题出现的失误,一定要找出原因,不一定要去记住这一问怎样答才正确,应当考虑“我为什么没有答对”,只有平时注意总结失误,才能避免考场上的失误。

第四篇:初中学生怎样解答思想品德材料题

初中学生怎样解答思想品德材料题

第一步:阅读相关材料,读懂读透材料。

泛而读,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阅读是解题的必要阶段,读懂、读透材料,是解答材料题的第一步。这里的“阅读”并不是泛

首先,先读问题,再读相关材料。通常我们都是先读材料,后看问题。事实上这样做,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在不了解问题的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的针对性不强,再看问题思维容易混乱、模糊不清。如果先读了问题的具体要求,可以带着问题的信息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既节省时间,又有很强的针对性,便于更好地解决问题。

其次,粗略阅读材料,找准有效信息。一般在所提供的材料中都会给我们的解题提供暗示或有效信息,找到有效信息,也就找到了答题的切入口。

再次,精读相关材料,避免失误。对相关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通过前面的做法,基本上可以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并理解其中的观点。精读一遍是为了避免匆忙中答题出现失误而必须完成的一个程序。

第二步:找准有效信息,抓住解题突破口。

寻找解题突破口就是从相关材料和所学知识中选取解题点,明确知道用哪些知识点去回答。当然,它与阅读材料是一致的,不能分开的。

首先,要找准解题的有效信息。从相关材料内容中寻找解题信息时,要抓住关键词句,不论材料中有多少文字,但其要表达的主题往往就在关键词句上。

其次,要找准材料与所学知识的关联点。不管材料来自何处,其内容总以课本知识为依据。材料题的解答,一般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出自哪里,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

第三步:条理清晰,精确做答。

答题是该方法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来讲,一道材料题往往有很多设问,且设问间通常相互联系,第一问的作答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下一问的作答。另外要审准问题,注意要点,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作答时必须条理清晰,语言简练,答准要点即可,切忌冗长繁杂。

第五篇:2007公务员面试难题解答——大型活动怎样组织

2007公务员面试难题解答——大型活动怎样组织

大型活动怎样组织假如你是某单位工作人员,你所在单位要组织一次大型活动(招商引资会、博览会、产品展销会、紧缺人才招聘会等),领导指定由你组织或起草组织计划,谈谈你的打算?

参考答案:大型活动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众多人参与的社会协调活动。大型活动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周密的计划性、广泛的社会传播性、严密的操作性、经济社会效益性。

大型活动组织或计划起草要点:

第一,明确活动的组织目的、指导思想、开展依据;

第二,明确活动的参与主体,主管部门(单位)、主办部门(单位)、协办单位(机构)、赞助单位、参加单位(机构)等。

第三,活动准备阶段。成立组织(活动组织委员会)、召开组委会工作会议(至少一次,可根据情况召开多次);活动审批手续办理;起草、下发活动组织文件(通知、宣传材料);确定活动举行地点;明确活动开始和持续时间;新闻媒介的参与单位,媒介宣传;通知需要参加活动的单位(人员)及注意事项;准备好活动需要分发的文字材料;活动场地的联系及布置;活动服务保障人员的安排及培训;外地参加活动人员住宿、就餐地点预定;经费预算、物资保障预算;安全保卫措施;向有关领导(部门)汇报活动准备情况;制定活动程序册。

第四,活动举行预备阶段。会务组进驻;活动服务保障人员开始工作;检查各项准备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组织参加活动单位(人员报到);外地参加活动人员的接机、接站;提前通知有关领导;准备领导讲话稿。

第五,活动举行阶段。举行开幕式(闭幕式);活动进行中的组织协调(收集情况、协调矛盾、处理纠纷等);活动的宣传报道。

第六,活动收尾阶段。外地参加活动人员的送机、送站;活动服务保障人员逐步减少、解散;物资归位、文件归档;经费物资结算、决算;可视情召开组委会最后一次会议,通报活动的组织情况;进行活动总结;向有关领导(部门)汇报活动组织情况;有的重要活动还在活动后发情况通报。活动后的监督和落实。

经典的一段话

保持良好的心态,这里我将北京大学法学院朱苏力教授在2006年学生毕业典礼的讲话摘录一段奉献给大家:

“就像在这个因市场竞争而日益理性和匆忙的年代,说实话,我希望你们保持这样一份真性情。有所追求但不刻意,渴望成功也接受平凡,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事业上,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无论是面对爱情还是面对功名。我在其他地方说过,不是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但也不是一切努力都有结果;不是最努力的就一定最有结果,更不是努力就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不要把生活变成一项志在必得的竞赛,因为生活不是竞赛。”

很多人面对考官和一些提问时会不知所措,通过模拟使考生熟悉环境和题目,会使考生进入状态,不怯场。比如,问:“不被录取你会怎么看?”答:“我继续求学考研。”问:“如果你考不上研究生,你怎么办?”答:“我参加工作。”问:“工作也找不到。”答:“我相信总有一缕阳光属于我。”考生最后的回答既巧妙地绕开了考官的逼问,又展示了自信和豁达。

下载怎样解答材料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解答材料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考场上怎样解答句子含义题

    考场上怎样解答句子含义题 【能力要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就是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的结构、句子的语气语调、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等等,结......

    疑惑解答 解析美术类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疑惑解答 解析美术类专业就业前景如何美术是艺术的一种展现形式,它由一种物质材料塑造出得形象来直接反应出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这种艺术展现形式,人们又将其称......

    解析怎样治疗滑膜炎[5篇范文]

    解析怎样治疗滑膜炎【千年活骨膏骨科知识分享】 滑膜炎的发病率现在比较高,给患者的生活及健康带来了影响。大家应当对滑膜炎有更多的关注。那么怎样治疗滑膜炎呢?针对这个问......

    怎样提高高中生解答历史材料题的能力

    怎样提高高中生解答历史材料题的能力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后高考的主要方向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历史材料题是最能考查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题型,历史材料题自然......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带着问题读材料 2、重视材料出处 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关键字、句) 5、规范做答 如何分析材料? 大致有三......

    怎样区分和解答历史选择题中的性质和实质

    怎样区分和解答历史选择题中的性质和实质(本质)? 方法指导: 性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征或指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或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有属性。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本身固有的......

    2012年一级建造师市政工程实务真题解答解析

    2012年一级建造师市政工程真题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仅依据墙体自重抵抗挡土墙压力作用的挡土墙,属于( )挡土墙。A.恒重式; B.重力式;C.自立式;D.悬臂式; 2、下列指标中,不属于......

    毕马威求职网申问答解析(附个人详细解答)

    Question1What clubs and societies are you a member of and in what capacity?* On the campus, I took part in the Student Union. We held a wide variety of activ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