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时间:2019-05-14 18:4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第一篇: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带着问题读材料

2、重视材料出处

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关键字、句)

5、规范做答

如何分析材料?

大致有三种类型:文字型材料题、图文结合型材料题、表格型材料题。

(1)文字型:找层次性的标点符号,如句号或者分号,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句话,总结出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找出每句话之间的关系或联系,最后总结每一个材料的中心意思。

(2)图片型:首先大家对书本上的所有的图片要熟悉,看到图片应该想到跟图片相关的事件的背景、经过,内容、作用、影响等等相关的内容。不能只看图片的本身,要看到跟图片相关的所有历史信息。

(3)表格型:主要是比较数字的变化,要透过数字看到背后的历史信息。主要是横比和竖比资料的变化(上升还是下降的趋势,分析其原因)。

(4)通常每题的最后一问是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遇到诸如给我们什么启示或者认识的,根据每个材料的中心意思答题,如遇到上述材料结合一起设问的,就应要注意答题一定要符合每段材料的中心意思。

(5)答题是关键,按问而答。问答题是采点给分,所以后面的分值就是给你提示本题有几个答题角度。(如2分题一定最少答两点以上,避免答题不完整)

(6)重要信息往前写,对于中考历史非选择题,要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次要的写在后面。自己拿不定的放在最后。如果一小题当中有两小问或更多小问,而你对自己的答案不是很明确的话,就不要写清楚是哪一小问的答案,直接在那一题的相应位置写上你有的答案。答题最好尽量用课本语言,避免答题口语化。

第二篇:中考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

中考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

大家好,很高兴能到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众所周知,在中考历史题型中,材料解析题是最具有历史特色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在中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两年随着开卷考试的实行,这类试题更是增加了开放度和难度。如何把握好这类试题的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对于即将中考的同学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吧!

如何解答材料题?总的而言可从三步入手:

一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却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走完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

1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下面尝试性归类几种材料题,并结合中考试题介绍一下解答思路: 历史材料题基本上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文字型材料题;

二、图表型材料题;

三、开放型材料题

一、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按照前面的“一读”“二想”“三答”三步来入手。前面已分析了,在此不再累述。(2007年〃荆州市)13.阅读材料:

材料一:应准添设下开各处,定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从事商业、工业制作: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

——摘自《马关条约》 材料二: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摘自《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回答:

(1)与《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较,《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臵上有何特点?(2分)

(2)在材料二中,中日两国达成了哪些共识?(2分)

(3)回顾中日两国近现代的外交史实,你得到的最主要的启示是什么?(2分)

二、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象(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成为中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1、单纯表格型

(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历史与社会)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以下材料引自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括号里的数字为其所包括的殖民地统计数字

材料三:下列为某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简表(1)材料一反映了哪两方面的历史现象?并分别分析其原因?(4分)(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历史现象?并分别分析其原因?(4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状况?(2分)(4)结合历史总结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及规律?(3分)

变化性、对比性和直观性是历史图表材料承载信息最显著的特点。因此,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

首先先读设问部分,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根据第(1)问中“材料一反映了哪两方面的历史现象?”带着这个设问,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一。通过观察发现,1870年和1913年各国煤钢增长情况大不相同。1870年时,英国煤钢总产量远远高于其它国家,是其它几国的总和。但1913年,占据熬头的是美国和德国了。这就是两方面最明显的现象,确定下具体的现象,再分析原因,然后组织答案。

第(2)问与第(1)问的不同在于“哪两方面”与“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应是等于或多于两方面。带着这样的分析去阅读表格。表格中共有5个经济区域各个方面情况的详细内容的对比,通过对这5个经济区域情况的分析,就有5个方面的历史现象。还可以对其中任何几个经济区域进行对比分析,所以,答案的范围比较广。如:通过对俄与其它各经济区域情况的对比分析,可得出这样的历史现象,就是:俄国是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较缓慢的一个。确定下历史现象后,再深入地分析原因,俄国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因主要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改革不彻底。其它历史现象的分析也这样进行。

材料三中选取的国家很有代表性,一是美国在美洲,二是德国在欧洲,三是日本在亚洲。且这三个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以,遍及全球且经济下降,工人失业严重。根据这些读表得出的信息,我们应能确定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4)问,需要综合以上三个表格的内容来做出综合的分析。

在解答图表型材料题时,既要遵循材料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又要结合图表的特点适当变通,把一般规律与具体分析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解答能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中考材料题中,出现了填表材料题,这种材料题所给出的表格材料是不完整的,需要考生先联系其他内容完成表格,然后再对完整的表格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种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例如:

(2007年〃河北省中考试题)33.学以致用,探究问题。(11分)

近代以来,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抗击。在抗击外敌的战场上,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如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黄继光.邱少云……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被载入了史册,并将永远激励后人.启迪后人。

(2)在近代史上抗击外敌的事件中,中国军队往往付出重大代价,却大多以失败告终,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要居安思危。请综合上述问题,谈谈怎样才能取得抗击外敌入侵的胜利。(4分)

2、文、图、表混合型材料题 此类型题的特点是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或图片材料同时呈现,这类试题对学生考查面比较广,如分析表格的能力、识图辨图的能力及理解文字的能力。例如:

(2006年〃河南省)

三、材料解析题

要求:分析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1958年的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文章(见下图),在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人民公社很快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起来。

材料四: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立下一张把人民公社的集体土地“包产到户”的契约。他们苦干了一年,1979年粮食获得大丰收。这种“分田包产到户”的做法,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全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如何?(1分)

(2)运用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中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1分)(3)根据材料四,说出材料二中小岗村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1分)

(4)如果让你搜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变化的翔实资料.你可以采用哪些途径?(1分)

解析:面对这类混合型材料题时,要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不管是表格、图片、还是文字,都要通过各种方法找到有效信息,然后按照“一读”、“二想”、“三答”的步骤进行解答。

三、开放型材料题

所谓的开放性,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的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制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认识一点: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2006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试题

33、探究与实践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

(1)红军为什么要“远征”?(1分)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困难?(3分)

(2)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体现。请你围绕“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写出能体现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古训(可以是诗句、成语、对联、谚语、俗语等形式。至少两条,共4分)。

(3)为在全社会倡导学习、践行“八荣八耻”,你校开展“知荣明耻,从我先行”倡议活动。请你完成倡议书提纲的相关内容。(写出两条,共4分)

我们倡议:

第一、第二、第三、此题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第(2)和第(3)问上。这两问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将自己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自身的体会、感想结合起来,以达到升华认识、指导今后的行动的目的。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应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除上述类型外,材料题还有很多其他呈现方式,在此不一一罗列。

第三篇:高考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及万能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及万能模板

一、高考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方法

1、三读材料,获取信息。

材料一般应该读三遍:第一遍,粗读(看),明白大体内容,不要在个别字、词上纠缠;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会议、人物等),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弄清楚考查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知识,分清材料中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材料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还是相互补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井用笔画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句子,对材料中的史实与观点(评论)分点或分层,有些材料较浅显的,可以先看提问,再带着提问看材料并确定有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要注意材料的开头、结尾、出处、注悉。

2、分析提问,明确要求。

从提问情况看,一般有四种方式:结合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提问时,应注意某一提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提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有的提问实际上包含着几个要求回答的问题;有的提问是以上一问的回答为基础的;有的提问要求根据几则材料回答,在审题时要注意,在审题时最好把要求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和限制性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遗翻和疏忽。

3、紧扣提问,认真作答。

第一,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并且按要求回答,即注意答题依据和限制性条件,如提问为“根据材料„„”,那么,答案主要来自相关材料;如提问为“根据所学知回答”,那么,答案主要为所学课本知识;如果没有规定答题的依据,则要视材料和问题来定,第二,如果某一问有几个要求回答的中心词,那么在作答时最好把表示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如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具体答案前面。

第三,组织答案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一般一问为一段,一问有几个答案要点的话,用序号标示出来。

第四,根据具体问题和提问赋分确定答案的多少,如“内容”“措施”“原因”“意义”“异同”等应多答;赋分多的要多答,赋分少的要简答。

第五,对于“启示”“说明”“经验教训”类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和组织答案,不要在某一个方面展开叙述或分析。

第六,对于认为很难的问题,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能答多少就答多少,不要空题,因为高考评卷时,对错答的不负分,另外,对于那些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的问题,评分标准往往是“答案合理即可得分”,实际上给每位考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第七、语言准确、规范,逻辑紧密、史论结合。

第八、要使用正确的历史名词、历史术语。从高考文综历史评分细则来看,其明确规定“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只给少量分数或者不给分。历史学科中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例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土地所有制、君主立宪制、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世界格局、全球化等,必须准确表达,不能张冠李戴

第九、注意答案的完整性: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广度第一,深度第二),层次性(分时间、空间、分类别)

二、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和公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2、历史特点类

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政治+经济+思想)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根本原因 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本质、历史发展的主要原因等角度去探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所谓根本原因,是指促使历史事物产生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性因素,是历史事物能够产生的土壤,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与之相应的历史事物便不会产生。

主要原因 是指对历史事物的产生起主导性、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如果缺少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则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甚至不会产生。

直接原因 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的诱导性因素。“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要注意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事件发生的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历史事物产生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一种偶然性因素。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4、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

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7、影响或意义类:

影响或意义=(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8、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9、性质分析类:

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10、历史评价类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⑵事物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⑶观点评价=是什么(材料的观点或你的观点)+为什么(你的理由)+怎么样(对错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

11、启示、认识类: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12.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13.、经过 内容

经过 所谓经过,就是指经历、过程。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之外,经过一般至少包括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部分。如:“五四”运动的经过怎样?就要答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和结局(取得初步胜利)三部分内容。

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 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 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13、开放性问答题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否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第四篇:中考历史三类典型材料题的解答方法

中考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

一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却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走完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下面尝试性归类几种材料题,并结合中考试题介绍一下解答思路: 历史材料题基本上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文字型材料题;

二、图表型材料题;

三、开放型材料题

一、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按照前面的“一读”“二想”“三答”三步来入手。前面已分析了,在此不再累述。(2007年〃荆州市)13.阅读材料:

材料一:应准添设下开各处,定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从事商业、工业制作: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

——摘自《马关条约》 材料二: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摘自《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回答:

(1)与《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较,《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臵上有何特点?(2分)

(2)在材料二中,中日两国达成了哪些共识?(2分)

(3)回顾中日两国近现代的外交史实,你得到的最主要的启示是什么?(2分)

二、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象(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成为中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1、单纯表格型

(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历史与社会)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煤钢增长情况简表

材料二:以下材料引自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括号里的数字为其所

材料三:下列为某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简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两方面的历史现象?并分别分析其原因?(4分)(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历史现象?并分别分析其原因?(4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状况?(2分)(4)结合历史总结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及规律?(3分)

变化性、对比性和直观性是历史图表材料承载信息最显著的特点。因此,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

首先先读设问部分,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根据第(1)问中“材料一反映了哪两方面的历史现象?”带着这个设问,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一。通过观察发现,1870年和1913年各国煤钢增长情况大不相同。1870年时,英国煤钢总产量远远高于其它国家,是其它几国的总和。但1913年,占据熬头的是美国和德国了。这就是两方面最明显的现象,确定下具体的现象,再分析原因,然后组织答案。

第(2)问与第(1)问的不同在于“哪两方面”与“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应是等于或多于两方面。带着这样的分析去阅读表格。表格中共有5个经济区域各个方面情况的详细内容的对比,通过对这5个经济区域情况的分析,就有5个方面的历史现象。还可以对其中任何几个经济区域进行对比分析,所以,答案的范围比较广。如:通过对俄与其它各经济区域情况的对比分析,可得出这样的历史现象,就是:俄国是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较缓慢的一个。确定下历史现象后,再深入地分析原因,俄国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因主要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改革不彻底。其它历史现象的分析也这样进行。

材料三中选取的国家很有代表性,一是美国在美洲,二是德国在欧洲,三是日本在亚洲。且这三个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以,遍及全球且经济下降,工人失业严重。根据这些读表得出的信息,我们应能确定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4)问,需要综合以上三个表格的内容来做出综合的分析。

在解答图表型材料题时,既要遵循材料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又要结合图表的特点适当变通,把一般规律与具体分析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解答能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中考材料题中,出现了填表材料题,这种材料题所给出的表格材料是不完整的,需要考生先联系其他内容完成表格,然后再对完整的表格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种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例如:

(2007年〃河北省中考试题)

33.学以致用,探究问题。(11分)

近代以来,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抗击。在抗击外敌的战场上,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如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黄继光.邱少云……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被载入了史册,并将永远激励后人.启迪后人。

(2)在近代史上抗击外敌的事件中,中国军队往往付出重大代价,却大多以失败告终,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要居安思危。请综合上述问题,谈谈怎样才能取得抗击外敌入侵的胜利。(4分)

2、文、图、表混合型材料题 此类型题的特点是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或图片材料同时呈现,这类试题对学生考查面比较广,如分析表格的能力、识图辨图的能力及理解文字的能力。例如:

(2006年〃河南省)

三、材料解析题

要求:分析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1958年的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文章(见下图),在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人民公社很快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起来。

材料四: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立下一张把人民公社的集体土地“包产到户”的契约。他们苦干了一年,1979年粮食获得大丰收。这种“分田包产到户”的做法,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全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如何?(1分)

(2)运用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中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1分)(3)根据材料四,说出材料二中小岗村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1分)

(4)如果让你搜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变化的翔实资料.你可以采用哪些途径?(1分)

解析:面对这类混合型材料题时,要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不管是表格、图片、还是文字,都要通过各种方法找到有效信息,然后按照“一读”、“二想”、“三答”的步骤进行解答。

三、开放型材料题

所谓的开放性,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的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制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认识一点: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2006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试题

33、探究与实践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

(1)红军为什么要“远征”?(1分)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困难?(3分)

(2)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体现。请你围绕“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写出能体现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古训(可以是诗句、成语、对联、谚语、俗语等形式。至少两条,共4分)。

(3)为在全社会倡导学习、践行“八荣八耻”,你校开展“知荣明耻,从我先行”倡议活动。请你完成倡议书提纲的相关内容。(写出两条,共4分)

我们倡议:

第一、第二、第三、此题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第(2)和第(3)问上。这两问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将自己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自身的体会、感想结合起来,以达到升华认识、指导今后的行动的目的。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应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除上述类型外,材料题还有很多其他呈现方式,在此不一一罗列。

第五篇: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技巧

一、总的方法::总的方法:一读、二找、三答。①读:粗读题目,包括材料和出处。②想:看清提问,根据材料中有效的信息,联想所记忆的相关知识,对号入座。③答:“问什么答什么”,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1)先看问题,后看材料(2)看材料的出处

(3)看分答题,确定知识点数(4)答题注意分层,字迹工整 注意:

(1)“根据材料回答„„”,直接在材料中找答案。(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找材料和课本的联系点,依据课本相关知识回答。

(3)综合以上材料回答„„“,找出材料与材料的联系点,围绕的共同中心回答。

二、具体步奏

(一)怎么读:一是注意阅读内容,二是注意阅读顺序。

1、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2、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却有讲究。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二)二找,是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完成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切忌脱 1 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注意:

(4)启示、感想、认识等问题,要从材料和所问问题中找角度,不能抛弃材料和所问问题。一般1分一个角度,注意标上序号,分层。(5)一题中含有多个问号的,每一个问号前面的字至少读3秒钟后再作答。答题注意分层,注意答题的顺序。

(6)结合一知识点答另一知识点时,先把结合的知识点答出来(7)介绍人物贡献、证明观点等,答案是“事件加影响”

三、历史答题模式: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1、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如:一战爆发的原因(主要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霸的矛盾,及其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直接原因: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

2、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

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经济根源)西欧国家对财富的渴望更加强烈,《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的流传,激起了西欧人对东方的神往。(社会根源)【条件】地圆学说;罗盘针在海船上普遍使用。(客观条件)当时的航海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为远洋航行提供了条件。(主观条件)

3、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国内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际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中国人民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正面影响】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统一思想。【负面影响】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5、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如评价洋务运动:性质:它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历史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消极方面: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为“两半社会”的命运。

6、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如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但也有残暴的一面;总体功大于过。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①创立了一套 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 郡县制。②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③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④、北筑长城,南修灵渠。但是,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残酷的剥削和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特别是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广大农民离开了土地,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秦始皇一生功过分明,但总的来说功大于过。

四、实战演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之史》

材料二: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

——据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五年计划(1928—1932 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农业方面的表现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做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1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对苏联由“怀疑”到“模仿”的原因。(2分)32.(1)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表现: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或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2)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3)原因:①当时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②西方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的就职演说

材料三:2008年4月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形成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2009年4月2日,二十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度过难关,实现我们共同确定的目标。

──摘自《半月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彼此隔绝”到“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美国是怎样应对这一事件的?(2分)

(3)材料三中提出的应对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对策是什么?(2分)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来说意味 着什么?(4分)

22.(1)新航路开辟。(2分)(2)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2分)(3)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2分)(4)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4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争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建立起得到被统治者同意的政府。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标和原则,人民就有权力去改变它或废除它,并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材料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可以参加联邦军。材料三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1)材料一内容体现出的主要思想有哪些?(2分)

(2)材料二的规定体现了材料一的什么思想?该宣言的颁布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要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上述三个文件在美国历史上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1)自由,平等,反抗压迫,天赋人权,人民主权。(2分。每点l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2)自由(或平等);(1分)扭转了战局(或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1分)(3)防止出现生产过剩(或缓解经济危机,防止出现盲目竞争的局面);(1分)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分)

下载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1

    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二中学 林泽纯 摘要:部分高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存在着提取有效信息不全面和不准确等缺陷。为..............此,我建议从重视审题训......

    2014年高考考前复习材料高考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及万能

    2014年高考考前复习材料高考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及万能模板一、高考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方法1、三读材料,获取信息。材料一般应该读三遍:第一遍,粗读(看),明白大体内容,不要在个别字、......

    高三年历史材料题题型归纳及方法解析

    高三年历史材料题题型归纳及方法解析 一、历史信息题: (一)能力要求: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二)设问指向:指出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从材料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三)解答技巧:由表及里、由此......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5篇范例]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基本特点是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景,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进而对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材料解析题答......

    中考材料题解析

    中考材料题解析 1、请分析取得天宫一号发射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答:因素:①中国共产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战斗......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答技巧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答技巧 命题专家选用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材料类型 (1)文字材料 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

    2018上海中考数学卷25题思路解析

    2018上海中考数学卷25题思路解析 如图,在⊙O中AB是直径,AB=2,点C,点D是圆上的两点,连结BD,AC交于E,OD⊥AC垂足为F. (1)如图11,若AC=DB,求弦AC的长. (2)如图12,E是DB的中点,求∠ABD的余切. (3......

    高考历史 文字类材料解析题做题方法

    高考历史 文字类材料解析题做题方法 【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高考的改革越来越突出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历史题中的材料解析题。如何提高文科学生在该方面的能力,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