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历史材料题题型归纳及方法解析

时间:2019-05-14 07:2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年历史材料题题型归纳及方法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年历史材料题题型归纳及方法解析》。

第一篇:高三年历史材料题题型归纳及方法解析

高三年历史材料题题型归纳及方法解析

一、历史信息题:

(一)能力要求: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二)设问指向:指出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从材料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三)解答技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写出材料表面信息及历史本质信息。表面信息常包括时间、空间、形状等,历史本质信息应结合所学考点知识作答

(四)典例剖析:

例题1:2006年高考广东卷(考试说明第58页)例题2:K班文综

(一)材料一

洛阳白马寺 大同云冈石窟 胡旋舞(唐朝)

设问:你能从材料一获得中华文明发展的哪些重要历史信息?(8分)

答案:历史信息:建筑、雕塑、乐舞深受外来文明影响;佛教与中华文明的融合(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8分)

二、特征题:

(一)能力要求: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二)设问指向:概括 的特征

(三)解答技巧:

(1)提取材料有关信息,往往材料中每句都会提供一个方面的信息,另外还需注意前后之间的对比或联系。在回答时,可结合题目所涉及到的问题的各个方面展开。(2)答案表述可从以下几个角度:

A.注意从事物形成的特定因素角度

B.历史事物的时空分布发展趋势等(范围广、规模大、历史悠久、时间长、不断增长、缩小、以 为中心等)

C.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来概括(考试说明第64页“与欧盟相比,东盟有哪些特点?)

(四)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1】:

材料一 他(康熙帝)是一位极聪明而精力强满的人,热心向慕文化,有多方面的兴味。他极信学科学,对于天文历算有很深的研究„„他把许多耶稣会的西洋人„„放在南书房,叫他们轮日进讲——讲测量、数学、物理学等等。他得到他们的帮助,制定康熙永年历,并著有《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书,又造成极有名的观象台。他费三十年实测工夫,专用西洋人绘成一部《皇舆全览图》。

材料二

康熙帝过于追求个人兴趣,传教士在宫廷进讲的内容完全是以皇帝的兴趣为转移,因此他始终对西学缺乏系统的了解,经常在朝臣的面前卖弄自己的博学,借以加强他的君主权威,有时还要故意出几道天文、测算方面的题目考难臣下。

——转引自岳麓书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设问:(1)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学习西学的特点。(6分)据材料二,指出康熙 帝学习西学的局限性。(3分)

(2)与康熙帝相比,梁启超在学习西学方面有何进步?(6分)

答案:(1)特点: 相信科学,兴趣浓厚;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勤学多思,持之 以恒;涉猎范围广泛;虚心吸纳,成果丰硕。(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局限性:出于个人的兴趣;始终对西学缺乏系统的了解;为加强君主权威而学。

(2)进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把个人抱负与国家、民族 的兴亡结合在一起。(6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典型例题2】

材料一

(王安石以为)“自古治世„„患在治财无其道尔。”„„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免役之法,„„市易之法,„„保马之法,„„方田之法„„。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设问:(1)材料中表明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措施是什么?以青苗法和均输法为例,归纳其措施的特点。(7分)

答案:特点:政府扮演商人角色经商以获取利润,如青苗法由政府取代高利贷商人 盘剥百姓;政府采购中减少流通环节和尊重市场规律以降低成本,如均输法“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增加政府收入同时减轻百姓负担,如青苗钱的利率低于高利贷商人。(回答其中意思相近的两点答案即可得4分)

【典型例题3】:09年龙岩市质检卷38题: 材料一

宋代福建“民安土乐业,„„无凶年之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嘉祜年间(1056~1063年),福建对外贸易大增,“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宋初虽严禁与高丽(今朝鲜半岛南部)、倭国(今日本)通商,但泉州一些海商仍以瓷器、丝织品等暗地私贩高丽。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

元朝的外贸政策比宋代更加开放。从泉州港出口的商品,以丝绸、纺织品为最多,瓷器和金属品次之,再次为食品和医药品等。福建对外贸易的范围比南宋时又扩大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数近100个。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0分)与宋代相比,元代福建的对外贸易有何发展?(4分)回答特点时根据材料,围绕对外贸易的主体-----政府和私商,贸易的对象----国家多,范围广,贸易的东西----丝绸等手工业品,贸易的状况----规模大,活动频繁,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即全面又到位。

三、原因题

(一)能力要求:正确阐释历史现象

(二)设问指向: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的原因

(三)解答技巧: 1.注意是题干要求是“根据材料”还是“结合所学知识”,通常是两者要兼顾。2.注意时代背景和原因的不同(背景指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社会环境,和该事件不一定有关联;原因是指与该事件相关的要素,起决定或促进作用)解答时要注意答

相关联的历史背景,从国际环境;国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答题,此外还要从与设问事件相关的要素如主观因素角度答题。政治包括国家是否独立、政局是否稳定、政府是否廉明、政策是否导向正确、制度是否创新符合生产力国情实际,阶级基础这些角度;经济包括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政策;文化包括科技是否进步、思想是否解放、文化是否繁荣)3.注意如果只是分析某种历史现象的原因,无要求时代背景,则应注重从历史传统的角度和地域环境角度答题。

(四)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1】09年泉州市质检卷38题第3问 材料三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3)图3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12分)答案: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西方形成了意识形态的矛盾;(4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一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上升;经济全球化,中美经济联系加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多

极化趋势加强,美国丧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发生金融危机。(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本题共12分)

四、趋势变化题

(一)解题技巧: 1.注意材料的解读,该种题型会在一段或数段材料中,体现某种现象的一种变化,往往是从**到**,体现一种历史发展的进步性。特别是用图表来呈现的,应注意对图表信息完整提取,即每阶段时间+发展状况 2.注意完整性全面性:在某某方面呈现从**到**,或是***较高,***较低,反映的总体特征也要表述出来。如: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发展较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注意:如果要对趋势进行分析说明原因时也应注意完整全面)【典型例题1:】09年宁德市质检卷38题第3问 材料二 1931年5月31日,辽宁迫击炮厂制造出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民生牌75型载货汽车。正当中国人为有了自己的汽车而欢喜时,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沈阳。生产民生牌汽车的工厂也被日军侵占,刚刚萌芽的中华民族汽车制造工业被扼杀。

材料三 新中国汽车工业初创发展情况表 1949年10月 中央重工业部成立,着手筹建汽车工业 1953年1月 汽车工业管理局组建 1953年7月 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兴建 1956年10月 解放牌汽车陆续开出总装线 ——摘编自《新中国汽车工业初创发展史》 设问:(3)据材料二、三,概括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3分)趋势:汽车工业从无到有(或在曲折中发展)。(3分)【典型例题2】例题:09年龙岩市卷38题第3问; 材料三

表2福建出口总值在全国所占的比例 表3福建外贸出口值占本省GDP的比重 年份 比例 1952年 0.3% 1978年 1.9% 1988年 3.9% 1990年 4.3%(3)联系材料三中的数据变化,谈谈你对这一时期福建对外贸易发展的认识。(4分)认识:出口总值在全国所占比例逐步上升;外贸出口总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不断增

加,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增加幅度大;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明显加大。(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给4分)

五、观点认识题

(一)能力要求: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伦历史观点。并能独立地提出不同看法。

(二)设问指向: 1.请你谈谈对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2.请你谈谈对 观点的理解(认识、看法); 3.你是否同意某种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三)解题技巧:

1、你对某个事件的看法,即评价,评价分两步:实质;影响(影响注意一分为二)2.你对某人观点的理解:用充分论据论证其观点 3.你对某人观点的认识(看法):表态正确与否+如支持则找出论据论证观点(如不支持,则指出其观点的错误之处及站在其阶级立场时代背景角度说明错误根源;再谈谈你对此观点的正确认识。)(如不完全同意,则用一分为二辩证法具体分析你的观点)

(四)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1】:09年龙岩市质检卷的改革史: 材料一 明治二年,福泽谕吉发表的《劝学篇》,在深究欧洲之所以成为“富国强兵天下之首。文明开化之中心”的原因时,总结道:“普及天下之教育,修德谊,开智识„„诸方建学设校,凡不知几千之数;彼产业廉美,商贸繁昌,兵备齐整、武器充足,究其万世太平之源,则在使其务实固本之学问矣!”(1)根据材料一归纳福泽谕吉的主要观点。(2分)你对其观点有何看法?说说你的理由。(5分)观点:欧洲强盛的原因在于发展教育。(2分)看法:第一种:赞同。欧洲大力发展教育,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军事力量加强,统治更加巩固。第二种:不赞同。欧洲强盛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只是起到了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第三种:应辩证看待(一分为二)。一方面应充分肯定教育发展对社会进步 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应指出欧洲强盛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发展。(5分)【典型例题2】:K班文综训练

(二)2月26日 材料四 中国往巴拿马赛会(1915年举办)之时,即为我国五色新国旗东渡太平洋与万国争辉之日„„ ——中华民国建立初期工商总长刘揆一的言论(4)简要评价材料中刘揆一的观点。(10分)答案:评价:刘揆一的观点反映了振兴民族经济,提高民族工业国际地位的理想;当时的中国,虽然民族经济又有了较大发展,但只是短暂的繁荣,中国经济与西方经济相比差距较大,仅通过一次“赛会”就想与世界并驾齐驱是不切实际的。(6分)

六、认识启示题

(一)能力要求:

(二)设问指向: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这一历史问题的认识

(三)解题技巧: 1.综观全部材料,把握整道题目的中心,注意每个设问的方向与提供的信息,在立足全部各问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在回答的时候要围绕材料的中心意思和材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切忌经验主义,把背的东西硬套进去。2.答案表述有以下几种角度: ①.建议启示题:

结论+经验教训+努力方向 立足材料提供的发展过程,结合所学成败经验教训,加以回答。或是在分析中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出发; 坚持以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衡量评价历史的惟一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予以客观公正的评述;突破错误的思维定势,寻找正确的规律和结论。【典型例题1】: 设问:如果通过时间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 其变法成功。(2分)答案:平衡各阶级的利益,减少变法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认识,解决内部纷 争。(2分)(答出一方面或言之成理就可以得满分。)②.情感态度价值观题: 【典型例题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四 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欧美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模式的翻版,„„在塑造东亚传统方面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杜维明《儒学创新的 契机》 设问:(4)材料四如何认识儒家传统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你又是如何认识的?请简要概述。(4分)答案:东亚现代化进程不是照搬西方模式,儒家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2分)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意思相同即可)(2分)③评述题:新题型,需注意答题步骤:第一步——先对材料中的现象进行描述(即这个事件或现象的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特点、发展状况等);第二步——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原因,即为什么;第三步——分析这种现象的影响,注意一分为二。【典型例题1】福建省质检第38题: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上海知识界曾经有人对国家不正式开设外语学校不满,认为当时会几句外语的“类皆无赖、赤贫、愚蠢、寡识之流,于其政治得失、制度沿革毫不关心。至于中国文士,多鄙之而不与交,于其性情日益隔阂,于其国政民俗,终罔有所知”。60年代签订《北京条约》时由于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而屡屡吃亏的清政府吸取了教训,开办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校——同文馆。与此同时,上海等地在通事(注:翻译)、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这种英语读音不准。而且所用汉字与汉字本身的字义相距甚远,所以颇令人匪夷所思,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

尚研究》 材料二 洋泾浜英语示例 英语 Sandwich Beer Telephone Engine Dollars ommission 洋泾浜英语 三明治 啤酒 德律风 引擎 大拉斯 康密兴 词意 夹肉面包 麦制酒 电话 发动机 外币 佣金 ——摘编自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年)》 设问:(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不得照抄材料)(6分)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评述“洋泾浜英语”现象。(8分)答案要点: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通商,外语成为中西交往的必要工具(或洋泾浜英语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带有中西混杂的特点)。②正面评价:能够帮助初学者克服外语学习的障碍;有利于英语的推广;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汉语的词汇。③负面评价:不是规范的英语学习方法;不利于掌握标准的英语;不利于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典型例题2】 材料四 图13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简况。中国汽车产量图

中国汽车销量图

中国私人汽车 保有量图

图13 ——改编自《用科学的态度总结中国汽车50 年》 设问:(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新时期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10分)答案:(4)评述:采用分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仅从正面或负面进行评价,且言之有理,每个要点2分,最多不超过4分。第二层次: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且言之有理,每个要点2分,最多不超过

6分。

第三层次:能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予以评述,且言之有理,每个要点2分,满分10分。

评分要点(供参考):

① 背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汽车生产能力提高;汽车工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老百姓富裕,观念更新;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加入WTO。

② 正面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密切了地区间的联系;促进了钢铁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缩小了中国汽车工业与世界的差距。③负面影响:交通压力增大;空气污染。

七、史学方法题:

在历史材料题考核过程中,会涉及到研究、学习历史的方法以体现历史学科的学科特征,如获取史料的途径、提供的材料的真实性、可信度等,及用哪一个史料来证明哪一种观点等。

【典型例题1】07年广东高考卷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

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

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设问:(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3分)

答案:(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典型例题2】2010泉州市质检卷第38题第(4)问“要论证马克思主义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应使用哪些材料?”

第二篇: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基本特点是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景,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进而对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

一、认真阅读材料,弄清题意,明确中心。

读懂材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直接凭感觉答题。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收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得出答案打下基础。

阅读材料应该分成两个层次:(1)泛读,先把材料的大致意思看懂。(2)精读,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个重要信息。如材料的出处、时间等往往给我们一起提示作用。

作为材料,一般可分为三类:古文(文言文)、现代文、译文。

(1)古文(文言文)。对文言文材料应结合汉语知识及课本相关内容,弄清材料意思,不应像在语文课那样字斟句酌,一字一句翻译,只要了解全文大意,能提炼出有效信息即可。

(2)现代文。现代文材料的阅读一般文字障碍少,重要的是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

(3)译文(欧化文)。由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与我们有一定的差别,加上作者的立场、观点、意图比较隐蔽,特别是一些文件、条约、回忆录等充满外交刺令和故意隐瞒其真实意图,更需考生细心观察,思考、辨别、提炼出材料观点。

二、回顾教材,归类对号,落实章、节、框。

题目中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在平时学习当中很难接触到的,当时没有见过的材料背后必然至少有一个学过的知识点。任何材料虽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是不可能的。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缩小范围,根据题目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将材料分析透彻,注意回想它与教材哪段历史有关。同时,根据题意扣紧教材知识,不漫无边际,无从思维作答。所以,应读懂材料,了解材料大意后,根据材料意思总体把握分层作答,如果是多则材料,应先弄清各则材料之间是何关系?材料观点是否相同。这类题型不分层次难以深分析,且答案要点不全,得分数值不高。

可见回顾教材的作用:(1)帮助理解材料提供的信息;(2)帮助判断材料观点正误;(3)帮助解答问题。

三、组织材料,确定要点,拟定提纲。

审完题后,我们应根据题目要求,迅速拟定答案提纲,这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材料式问答一般属“小切口——深分析”的题型,学生如果想到哪儿就答到哪儿,往往会造成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丢三落四现象。所以,审题之后要构思,拟定提纲,以便做到心中有数,要点齐全,层次分明。一般来说,提纲要包括:答题层次,每层要点,详略之处等。

提纲应力求简洁:(1)明确列出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包括几个要点,每个要点使用哪些关键语。(2)设计答案在卷面上的位置,为下一步的规范作答奠定基础。

四、解答问题要力求做到提示化、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让人一目了然。

1、提示化。写出答题的提示语,表明所答问题的指向。回答时,每一小问写清楚答的问题,即答题提示语。其规范格式。例如:影响是﹍目的是﹍。这样答卷不仅给阅卷老师带来很大方便,而且答题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2、要点化。答题尽可能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经提炼概括,使答案严谨慎密,言简意赅。不能把课本内容整段照抄或任意发挥,空话连篇。

3、段落化。把题目分若干层次,大题化小题,每层一个自然段。

4、序号化。答案行文或按时间先后,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依此展开,且在每要点前标明序号,使答案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五、认真作答,注意格式,书写规范。

总之,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历史的主要题型之一,解答好这类题型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现实的意义。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切口——多层次——深分析”模式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的需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这类题型的训练。

做历史题材料题拿高分的方法

1第一步:读懂读透阅读材料

首先,要先阅读题的设问,后读材料。不少老师和学生会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较大的局限,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才能知晓。因此,我们要先读题目的设问。先读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分析定向化。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读材料。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从中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获取有效信息。

其次,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再次,要把握好材料间的联系。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些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但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又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2第二步:找取相关信息点

要注意找设问与材料中的关联点,要注意找取材料与课本关联中的相似点,要注意找取材料论述的中心。

有的不同材料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时代展示不同内容,要找出这个中心;有的不同材料虽然各自联系着不同的知识点,但这不同知识点之间可能有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这种相似性或相关性即是要找的中心;材料或材料的中心与设问之间又有何内在联系,以及设问之间有哪些联系;材料反映的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外历史之间的一些联系等。

试题虽然都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有的题目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教材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教材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教材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教材中“对号入座”。

3第三步:回答设问内容

1.注意答好第一问。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分析题设好几问,而设问大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往往答对了第一问,其他便迎刃而解了。因此,答第一问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考虑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全面准确。

2.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

3.注意设问分值。材料分析题每问分值不同,所以答题时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而分值大的则是要深入分析,回答问题应展开论述,详加说明。

4.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紧扣题意,论从史出,答出重点。对于材料分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历年中考试题的要求都是很高的。材料分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对问题作出准确地说明,严密地论证,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悟,有意识地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

5.解答误区分析。一种是死抠教材,有的学生作材料题不太读材料及题目就开始翻教材,以为教材是万能的,希图从教材中找到现成语句、段落成为理想答案。一种是野马脱缰,这样的学生做材料题根本不管教材上知识点,材料的中心也把握不准,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但往往不得要领。

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1、总体思路:联(联系课本、笔记内容,寻找是否有依托的内容和观点,然后迅速简单记下稿子上)→→找(找回材料,印证材料是否有课本提及的观点,逐一标示出)→→联(对材料与课本吻合的观点,答题时尽量联系用上课本观点、专有名词)

2、具体步骤:明(明中心)→→审(审问题)→→划(划材料)→→联(联答题)

(1)明(明中心):无论题目有多少问,都总是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明确中心后,每问都必须环绕此中心作答,不能脱离。明确中心方法有四:①浏览全部的问题,看从哪一板块、哪一具体问题设题;②紧盯材料的出处:标题、注释(尤其是时间、人物、著作等);③抓住中心句:通常在段或句的首、尾、中;④根据材料大意自己提炼。

(2)审(审问题:三审一挖不分割):

①审清题目能力要求(论?述?比?评?析?尤其是比,技巧性最高)

②审全求答项及分值,依此定分点及观点(答点≥分值)。尤其要注意结合--(如背景)列举(或评价)--(如措施)此类问法,别忘记要答结合后的求答项;

③审准答案来源及答题的范围(如时间)、方向(政治?经济?文化?),以防止答非所问。答案来源有以下三种情况:a、根据材料--回答,则答案从材料中即可提炼完整;b、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则答案既要从材料又要结合课本所学提炼;c、请回答,则答案来源同②。

④挖:尽量挖掘题干的有效信息,答题时务必将之变为答案。

要求用不同的符号将求答项、能力要求、答题范围及方向在题干中一一标示出。

⑤不分割:要将各问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思考,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

(3)划(划材料):根据问题中的求答项,在材料中用不同的序号及线条将各求答项观点分别标示出来。要求:必须要逐段、逐句分析提炼观点,尤其是短材料更应该如此,一句话往往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观点。(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部分答案可能就是句子的缩写)

(4)联(联答题):

①运用好“联→→找→→联”公式

②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所以注意前后问是否有递进关系,前面的问往往为后面的问提供答题的思维方向(或许,回头就是答案)

③简洁作答:点多、面广、话短(答案组织:

a、择录材料中的某些短句、字词,但不宜过多抄袭长句;

b、联系利用课本的经典结论或观点;

c、自己归纳、提炼,尽量用上专有名词、习惯用语。)

④先概括(多用专有名词、习惯用语),后分析;史论结合;

⑤注意格式及版面:点化,标号,求答项等;整洁

⑥不要串题(随意对换题号);不要留空。

第三篇:题型——高考历史地图题

浅析高考历史地图题

有历史地图的试题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出现频率较高,这应引起教学的足够重视。那么,近年来,高考试卷中的历史地图题有何特点?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应对往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必要的回顾与分析。

一、我们对近十年来的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以及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和其他高考历史试卷的历史地图题进行了整理、归类,并对它们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我们认为,高考历史地图题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基本形式主要有两种。高考试卷中出现过的历史地图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最基本的形式:

1.直接历史地图题。即在试题中出现历史地图,并通过历史地图直接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这种形式较为常见。直接历史地图题中的历史地图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命题者直接引用历史课本中的相关历史地图,或依据试题内容对课本中的相关历史地图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然后为己所用;一是命题者自己编制与试题相关的历史地图,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同时,也考查了考生对历史地图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1997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4题,命题者通过自编历史地图中的四个地点,让考生判断四个地点中哪一个?quot;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该题不但要求考生知道元朝时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泉州,还要求考生明确知道泉州在地图上的具体位置。虽然课本中的历史地图中并未表示出泉州的具体位置,但如果考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和地图知识,该题应该不难解答。

2.间接历史地图题。即在试题中不直接出现历史地图,但是试题本身或答案的确定与历史地图有很大关系。这种形式不太容易理解,我们不妨结合实例来具体说明。例如,1998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8题,要求考生在”广通渠“、”通惠河“、”会通河“、”胶莱河“四条河道中,确定”元朝漕运路线最北的一段河道“。这道题本身并没有出现历史地图,考生只有在对课本中的”元朝的河运和海运航线“一图有了充分掌握之后,才有可能知道正确答案应为”通惠河“。

第二,题型多样。高考试卷中出现的历史地图题在题型上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凡高考历史试卷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中出现过的各种题型,如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解析题中,均出现过历史地图题。在早年的高考试卷(主要是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历史地图题一直以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等题型为主,其主要特征是分值较小,考查内容较单一。自1999年高考起,高考试卷中的历史地图题突破了小分值的单选题、多选题及填空题的传统范围,出现了大分值的历史地图问答题及解析题,在整个试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的第43题、2001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以及2002年北京内蒙古春季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0题,都是大分值的历史地图题,其中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的第43题达13分(总分150分),占总分值的8.7% , 而2001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和2002年北京内蒙古春季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0题均达30分(总分均为300分),占总分值的10%。

第三,与课本中历史地图关系密切。绝大多数的高考历史地图题都与课本中的历史地图有密切的联系,有些历史地图题要求考生必须对课本中的历史地图熟练掌握才能解答。如199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6题,要求考生判断”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辽阳省、岭北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四行省中的哪一省,这个题目所要考查的内容在课文的文字叙述中根本就没有涉及,考生只有平时注意阅读课本中的《元朝疆域图》才有可能知道: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辽阳省。

第四,考查全面。高考试卷中出现过的历史地图题对考生的考查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为:

1.考查考生对课本历史地图中所反映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题目常出现在低分值的题型中,也最简单,如199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10题,要求考生在一幅有关香港的历史地图中找出”1860年清政府被迫割让给英国的九龙司地方一区“,只要考生掌握了课本中的”《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一区给英国示意图“一图,该题就很容易回答。

2.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地图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1995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2题,要求考生在牧野之战、垓下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四大战役中,确定”战场地理位置最南的“一场战役,该题在课本中并没有现成的地图和答案,要求考生在解答该题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必须把上述四大战役发生地放在同一幅地图中进行比较、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即”垓下之战“。该题既考查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考查了考生运用历史地图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查考生通过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即通过阅读历史地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第43题,通过三幅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德国的版图和在欧洲控制区域的情况的历史地图,要求考生”结合德国本身及欧美大国对德政策的变化,说明各图形成的原因“。该题”将三幅历史地图作为一组相关材料,引入问答题的题面,构成设置试题情境的组成部分,要求考生根据题意,提取图中信息,然后将信息放入特定的世界历史环境中,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角度,系统地解释信息,呈现出对考生综合处理多种信息能力的考查?quot;(全国高考历史试题评价组评语,见《1999年高考历史试题评价》一文,载《历史教学》2000年第3期)这种题型自在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出现以后,在2001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2002年春北京内蒙古文科综合卷中再次出现。

二、研究近十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和近年来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历史地图题,不难发现这种试题的发展趋势。那么,在今后的高考试卷中,历史地图题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呢?

毋容置疑,在今后的高考历史试卷或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中,历史地图题都有可能继续出现。十年来,除了2000年外,历史地图题在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基本上连续出现,而且在近年来的上海卷,天津、江西卷中也经常出现。可见历史地图题具有题型多样、考查全面性的特点,它正日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其次,单纯考查历史地图所表现的基本历史知识的试题将逐步减少,未来的历史地图题必将会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分析和运用历史地图能力的考查。这是因为这类历史地图题在考查上更具全面性,既考查了考生对历史地图基本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了考生通过历史地图研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重视能力的培养是今后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重视能力的考查则是今后高考命题改革的一个基本走向。

再次,综合性历史地图题出现的机率大大增加。这是因为历史地图是历史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重要载体,因此,它更容易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之所以说历史地图是历史学科内综合的重要载体,是因为历史地图反映了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特定地理环境中活动的具体活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通过历史地图的形式来反映,例如历史疆域、城市布局、战争等等,这就为具有相同主题的历史地图的综合创造了条件。同样,之所以说历史地图是跨学科综合的重要载体,是因为历史地图可以通过地图的形式,把文科中的三门课程历史、地理、政治进行有机的结合。因为历史地图需要借助地理中最基本的地图形式,以及历史地理基本要素来表示历史内容,而历史地图所表示的历史内容又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联系。前面所提到的199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的第43题就是历史地图在历史学科内综合的极佳体现,而2001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第41题、2002年春北京内蒙古文科综合卷第40题则是历史地图跨学科综合的最好例子。必须强调的是,近年来综合性的历史地图题并没有出现过对历史地图本身进行综合与分析的例子,这在今后的高考复习当中必须予以适当的重视。

三、通过前面的回顾与分析,使我们对历史地图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有了基本的了解。那么,历史教师应当怎样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进行历史地图方面有针对性的教学呢?

第一,严格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地图所表现的基本知识。虽然目前的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但是,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否则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便会成为空话,成?quot;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掌握历史地图基本知识的方法很多,但最主要、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便是记忆。不过,强调对基本知识的记忆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具体到历史地图,可采用形象记忆、归纳综合等方法,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第二,培养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分析能力。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地图所表现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培养学生对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即学生通过阅读历史地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历史地图思维分析的能力的培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对单一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历史地图除了形象、直观地反映历史史实外,还包含着某些内在的知识,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通过阅读中国近代现代史中的《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教师可引导学生分?quot;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分布有什么地域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类的历史地图很多,在平时的历史教学当中,教师可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而在高考复习的阶段,应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其次,培养学生对具有相同主题(或共同表示内容)的多幅历史地图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通过综合比较、分析,探究历史地图所表现的历史史实的本质、规律、特征以及形成原因。所谓具有相同主题的历史地图,在中国史方面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疆域图、城市图以及经济分布图等,而在世界史方面则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格局图(包括世界范围及主要国家)、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历史地图等等。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具有相同主题的历史地图,这就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完善。

第三,教师还应培养学生通过历史地图,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地理、政治知识进行跨学科综合思维分析的能力。在这一方面,中东问题,南斯拉夫问题,国际重大政治、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发展等等,都提供了通过历史地图进行跨学科综合考查的可能。

第四篇: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带着问题读材料

2、重视材料出处

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关键字、句)

5、规范做答

如何分析材料?

大致有三种类型:文字型材料题、图文结合型材料题、表格型材料题。

(1)文字型:找层次性的标点符号,如句号或者分号,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句话,总结出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找出每句话之间的关系或联系,最后总结每一个材料的中心意思。

(2)图片型:首先大家对书本上的所有的图片要熟悉,看到图片应该想到跟图片相关的事件的背景、经过,内容、作用、影响等等相关的内容。不能只看图片的本身,要看到跟图片相关的所有历史信息。

(3)表格型:主要是比较数字的变化,要透过数字看到背后的历史信息。主要是横比和竖比资料的变化(上升还是下降的趋势,分析其原因)。

(4)通常每题的最后一问是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遇到诸如给我们什么启示或者认识的,根据每个材料的中心意思答题,如遇到上述材料结合一起设问的,就应要注意答题一定要符合每段材料的中心意思。

(5)答题是关键,按问而答。问答题是采点给分,所以后面的分值就是给你提示本题有几个答题角度。(如2分题一定最少答两点以上,避免答题不完整)

(6)重要信息往前写,对于中考历史非选择题,要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次要的写在后面。自己拿不定的放在最后。如果一小题当中有两小问或更多小问,而你对自己的答案不是很明确的话,就不要写清楚是哪一小问的答案,直接在那一题的相应位置写上你有的答案。答题最好尽量用课本语言,避免答题口语化。

第五篇:高考历史 文字类材料解析题做题方法

高考历史 文字类材料解析题做题方法

【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高考的改革越来越突出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历史题中的材料解析题。如何提高文科学生在该方面的能力,本文着重以试题为媒介,通过典型例题的归类予以分析,强调方法、突出技巧,从而为师生在平常的练习中提供若干思路,以突破学生在练习、应试中对该类题的恐惧心理,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使得学科内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文字类材料解析题 解题方法 学科能力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新课程标准版)“命题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重视‘新教材’的运用于‘新情境’的创设。”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说明》

北大清华状元笔记(衡水毕业生)高考手写笔记2013年5月上旬正式登场,适合2014年高考生使用,敬请期待!如果你想了解最新高考动态,敬请关注“高考直通车认证空间”腾讯微博@gaokaoge、微信号80796072,每日为您推送最新高考资讯。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情景材料的容量逐渐增加,也使得历史学科成为文综科目中最难的部分,因此材料解析题能否得高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升学。历史材料解析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知识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但学生对于此类题型却普遍认为非常难,因此平时在训练中只注重选择题,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缺少审题和解题的技巧,同时缺少相应的训练和指导而造成的。为此,笔者就材料解析题中的文字类材料解析题谈一些个人看法,以作抛砖引玉,与各位同仁共同探究、致力于学生学科能力的提高,若有不足,敬请斧正。

文字类材料解析题从设问上大体上可分为依据材料答题、依据所学知识答题和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题三类。

一、依据材料答题类

注:该类题在明确告知据材料答题,关键在于学生如何从材料中找到关键信息。在此提及日常用到的几种方法,对于大段材料多是首先划分句读,然后

逐句进行缩句以提取有效信息;此外,还可以关注首尾句,在材料中省略号前后的句子应予以足够重视。

(一)、依据材料划分句读、缩句提取有效信息法

例1:重农思想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农民受苦受难的祸根在于土地所有权问题。于是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口号。随着时代的前进,孙中山对土地所有权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出“耕者有其田”口号,试图从根基上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孙中山主张废除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采用西方农业的发展模式来进行农业生产。他推崇泰西各国的科学种田,使用机器生产„„

——赵书刚 杨煜国《孙中山关注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先生发展农业的主张并简介。(6分)解析:材料整体呈现总—分结构,或问题—方法类型(即先提出问题、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明了该种结构后对材料便了然于心、对做题更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具体分析材料、划分句读,可知此则材料划分为四句,后三句可见孙中山“提出了„„,又提出了„„试图„„主张„„采用„„推崇„„”此即为答案。

参考答案:(1)主张: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废除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实行科学种田。

(2)评价:表现了他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是民生主义的只要组成部分。但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强国富民的理想就无法实现。

(二)、读首尾句

例2:材料一:在一切情况和条件下,对于滥用职权的强力的真正纠正办法,就是用强力对付强力。越权使用强力,常使使用强力的人处于战争状态而成为侵略者,因而必须把他当做侵略者来看待。

—— 英·洛克《政府论》(1)根据材料一分析洛克最担心的政治问题是什么?(2分)

解析:分析材料、划分句读,材料总体为两句,且呈“问题—方法”结构,即第一句提出问题,第二句随后给出解决方法。故此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滥用职权

(三)省略号类

提示: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一定要予以足够重视,大多情况下对该类语句仔细分析、概括便轻松掌握题意且方便作答。

例3:材料一:(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乃改创缫丝小机,以便小资本家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而小机之利尤普。卒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南海、顺德)各属群相仿效。今(1910年)则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

——摘自《南海县志》卷21 材料二: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摘自1874年《捷报》卷12 回答:(1)根据以上两个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7分)

解析:问题要求作答生产经营、艰苦创业两方面。即概述生产状况及创业坎坷两方面情况,而材料呈现的第一特点就是省略号较多,所以作答时便可按前面提及的方法行事。

参考答案:

①机器缫丝业同手工缫丝业发生利益冲突(1分)②机器缫丝受到旧习俗、旧观念的反对(1分)③陈启沅顶住了各种压力,坚持办厂(1分)④机器生产,产品质量好(1分)

⑤缫丝厂存在污染环境和工人技艺不熟练的问题(1分)⑥产品主要供出口,获利多(1分)⑦ 陈启沅研制并推广了缫丝小机(1分)

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类

提示:该类题一般情况下答案源于两方面即从材料、从所学知识各得一部分,大多情况下按目前的统计算往往从所学知识得知占有的比例相对大一些;而在此的所学知识多是材料所反映的教材知识,只需对教材的相关知识作一概括即可。

例4:广州,珠三角的核心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代史上,广州很早就被辟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近代史上,广州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沉沦;现代史上,广州又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在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史上,广州有着重要的地位。1841年英军侵略广州期间,广州郊区103乡的人民自动组织起来,在三元里一带给英国侵略军以有力的打击。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等人曾以广州为基地,多次举行武装起义,为推翻帝制、创建民主共和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大革命期间,广州是革命的中心。

(3)广州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城市。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大革命期间,在广州发生过哪些影响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或重大历史事件?(4分)

参考答案:

①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

②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 ③1924国共合作创建黄埔军校 ④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三、据所学知识答题类

该类题明确告知答题的方向,即答案的来源是根据所学知识,形如第二大类中已经提及一样,可根据材料联系到教材的相关知识答题;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就是学生的课外知识构成所学知识一部分,所以平时也需倡导学生广泛的涉猎文史知识。

在非选择题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题目在问题提及后我们还是难以寻找到答题的方向,此时若没有明确的问题要求,我们可多从国际、国内方面进行思考,而国内方面又可继续细化为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教育方面来作答,当然该种模式也适应于没有明确答题要求的影响、背景类题目。这是其一。

其二、在答题中我们更需要以题目分数作为做题依据,往往4分题要点多为2点,6分题要点多为3点等等。

其三、材料的出处、引文往往是我们答题的重要依据,大多时一则材料引自某篇文章,则该材料的主题即在文章名中已予以高度囊括,于是我们就可以节约更多时间而直接以文章名作为答题依据,此外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应对时间年限作出高度重视,以此作为答题范围。

最后,我们应强调答题时做到序号化和要点化,并注重书写的整齐,我们知道能力的塑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只是在此提供经验式总结,至于能力的养成还需要在平时的练习和各自的概括中形成,我们:希望这种囊括性的总结能够为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减轻若许负担、提供些许帮助,以便形成各自的方法,从而更便捷地通向成功之路。

下载高三年历史材料题题型归纳及方法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年历史材料题题型归纳及方法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题型

    题型一:分析某历史事件的背景或原因,大范围从国内国际两方面,然后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析(有时也可加上阶级)! 例如:试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答:①国际大势:发展资本主义......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技巧 一、总的方法::总的方法:一读、二找、三答。①读:粗读题目,包括材料和出处。②想:看清提问,根据材料中有效的信息,联想所记忆的相关知识,对号入座。③答:“问......

    2018八年级历史上册材料解析题(精选)

    八上历史材料题 1.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及万能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答方法及万能模板 一、高考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方法 1、三读材料,获取信息。 材料一般应该读三遍:第一遍,粗读(看),明白大体内容,不要在个别字、词上纠缠;第二遍,细读......

    高二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范文合集

    高二历史材料类选择题解法大家都可以掌握,简单的解法可以帮助大家在考场上节省时间来解答更难的题目。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提假设题型剖析及真题解析

    前提假设题型剖析及真题解析前提假设型试题是在题干中给出结论和部分前提,要求从备选项中找到另一部分前提来将论证补充完整的试题。前提假设型试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1)题干......

    政治题型解析

    中考题型解析1、写调查报告提纲思路:(包括提问题、设计主题班会讨论题等)1)“是什么”——写某问题现状;2)“为什么”——写原因分析、有何危害、有何意义等;3)“怎么做”——写解决......

    2014-15年高三历史教学计划

    2014—2015年度高三历史教学计划洞口三中高三历史备课组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