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的声音——《回答》

时间:2019-05-12 23:4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穿越历史的声音——《回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穿越历史的声音——《回答》》。

第一篇:穿越历史的声音——《回答》

穿越历史的声音—《回答》

一直不喜欢朦胧派的诗人,虽然他们很有名,虽然他们写出的诗歌受到了文学界的认可,但是,总是觉得他们的诗中少了些什么,少了些激情,少了那种撼人心魄的张力。直到我遇见了《回答》……

北岛,是一个时代的怪人,一个勇敢的逆行者。读他的诗,如同滚滚天雷回荡在耳际,振聋发聩。《回答》无疑是其中最好的代表。本诗一开头就语出惊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种悖论式的语句发人深思:当卑鄙能够堂而皇之地存在于这世上时,这该是个怎样的世界?高尚者无法伸张正义,贫穷者得不到怜悯,连天空都堵上了一层奢靡却虚假的金。北岛笔下的世界是残酷的,我甚至无法想象当时是什么样的社会能够让他发此感慨。诗歌与现实,哪一个更真实?也许对北岛来说,这并不重要。当世界被金钱和利欲淹没,当人心中满是冰雪,不复温存,当亲情、爱情在无法激起人们心中哪怕一丝的涟漪,当人群变成盲目顺从的机器,又有谁会去在乎这是真是假,亦梦亦幻呢?

北岛是孤独的,透过生活束缚的网,希望是被堤岸阻隔的黎明,觉醒者如被冰冷河水包围的孤独的岛屿,黑暗中,是北岛愤怒的呐喊:“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这是穿越了世纪的声音,一个灵魂深处,义正词严的宣战。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所谓权威的蔑视,我仿佛看见那凛然的傲骨,风雨不侵。这是对苦难现实的心里反叛,对暴力世界的怀疑,对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的强烈谴责。政治的黑暗犹如漆黑的无所不在的夜,而北岛就是光明的追寻者。它目睹了黑暗世界里发生的一切。那些屈死的灵魂,那些判决的声音,是北岛无谓勇气的源动力。事实上,与其说他“不相信”,倒不如说他相信。他坚守着正义,他坚信对那些精神、信仰,他坚信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雨,他们一定还在。坚守,无畏,呼唤,我看到了一个高尚的人。

北岛并不知道,他苦苦追寻的光明一直都在。对于其他黑暗中的觉醒者来说,北岛的声音,就是他们的光明和希望。《回答》,是北岛对文革年代里种种罪恶历史所做的控诉,它也是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与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由于种种原因,北岛远不及其余同一时代的诗人有名。但从他的诗里,我看到一个民族生生不息、无惧无畏的追求及坚守。真理总是会被埋没,而时间能够证明一切,过去是,现在也是。

第二篇:穿越历史的回答——北岛《回答》课件讲稿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取得文化代言人资格的,非那些朦胧诗人莫属。有论者曾在评价朦胧诗和北岛的存在时说:“从我们民族本身而言,从朦胧诗运动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启蒙和重建作用而言,从北岛在朦胧诗人中所居的重要地位而言,他无疑是我们新时期文学前十年中的大诗人,绝无仅有的诗坛偶像、文化英雄。”事实上,当朦胧诗的兴起以及随之所引发的那场人数众多的论争都时过境迁之后,北岛以及他所代表的朦胧诗派在尘埃落定之时,已经渐渐被理性的批评者所认可,而其诗歌代表作《回答》更是被称作“以孤篇压倒当代”。

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歌。

作者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了这首诗呢?题目是《回答》,那么他在回答谁呢?

这首诗最早是刊登在《今天》,这是在北京创办的一个民间刊物,北岛也是创办人之一,是一个文学刊物。1979年是第一期创刊号,就发了《回答》这首诗。

1979年1月号《诗刊》杂志转载了《回答》,同时转载的还有舒婷的《致橡树》。《今天》本来是很小众的杂志,但是《诗刊》当时发行已经达到了60万册。因此这首诗在《诗刊》转发后影响比较大,在以后的诗歌史上成为了标志性作品。

发表是在78年11月,写作是76年4月。当时是正好在纪念周恩来逝世反对四人帮前后。北岛这首诗并不能说是天安门诗歌运动的一部分,但它肯定是和这个事情联系在一起的,以这个为背景的。

说到它的对象,既然是《回答》,肯定先有疑问,就是说它要面对问题,或者是有问题。从诗里来看,回答的对象是谁?是世界。但是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因为有一些语言策略上的问题,所以我想世界这个理解并不错,“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了绳索,我不相信,我不相信……”。但是从更小的方面来说,他对当时76年前后谎言盛行的事件,压制心声,不敢说真话,而且一旦说真话就可能遭到巨大迫害的世界,文化上集权的世界,可以说是对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回答,当然广义也可以理解为对世界的回答,因为诗人试图做这种表达的时候已经把范围扩大了。

那么我们接下来具体地分析一下这首诗。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这是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黑暗体验并由此产生质疑。在诗中所描绘的世界里,卑鄙者以卑鄙的手段可以在世上畅行,高尚者的高尚品行却使其自身走向墓地。“镀金的天空”喻示着以辉煌的表象掩盖了一个时代真正的黑暗,到处是歌功颂德,到处是粉饰太平,人性被扭曲成“弯曲的倒影”四处凋落。这首诗起笔突兀,开头两句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将荒谬的时代总结为两行警句,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使读者刻骨铭心。卑鄙者畅通无阻,无所不为,无所不能,往往是社会上最得利也最得意的人。那些恪守道德、坚持理想的人则处处碰壁,走投无路;要是像遇罗克、张志新那样敢于坚持真理不肯退步则必死无疑──后两句就是殉道者们追求理想(“镀金的天空”)的悲惨结局!他们在精神上信奉道德的力量,在现实中却是无能为力的弱势群体,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这两句话绝不是愤世嫉俗的偏激之辞,更不是耸人听闻的夸张之语,而是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提炼总结。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诗祖屈原也发出过类似的感叹:“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诗人与诗人的心是相通的,也许北岛概括得更简洁明了。世界就是这样充满罪恶,这样颠倒黑白,以前如此,现在如此──从来如此。这就是历史。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诗人在世界的混乱与无序中,保持着清醒的痛感,对置身其中的世界提出了疑问:“冰川纪过去了”“好望角发现了”,这个世界明明已经经历过巨大的变革、阵痛,一个旧时代曾被庄严地宣告死亡,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和“千帆相竞”的“死海”的现实,依然显示着诡异和不公正?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从第3节开始,“我”作为抒情主体,出现在一片死寂、冰凉、规则混乱和缺乏公正的世界,以一种理性的声音,开始对世俗世界审判、否定和挑战,对一切习以为常的规则表示质疑:“我——不——相——信!” 第三和第四节描绘了挑战者的英姿。纸──上面写着挑战宣言;绳索──挑战者作好了献身的准备和决心;身影──敌人只能捆住我的肉体,无法控制我的灵魂。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专制,哪里就有反叛。带着为真理、信念而献身的智慧和勇气,挑战者向罪恶的审判者发出了挑战的呼声。这是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沛乎塞苍冥。“我不相信!”──这是从迷雾中走出来的人们对“文革”的第一声艰难的?喊,也是觉醒的青年一代对历史的坚定回答。假定的“第一千零一名”,表达了挑战者无比顽强的决心和执着的追求。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第五节连续四个排比句,连珠炮一般发起了猛攻,犹如排山倒海,有雷霆万钧之势。前两句是对空洞的社会理想和统治者的谎言的否定;后两句是对崇高信念与客观规律的肯定。一前一后,先否定后肯定,表明了怀疑与信仰的分野。在那样或这样的社会里,有什么可以值得我们信赖?是否还有美、善、真理、正义、良知、爱情值得我们去追求?而当这一切都不可靠时,我们的精神世界又靠什么去支撑?这些问题实在是太大太复杂,根本上也不可能求得标准的答案,但是我们又无法回避。可以说,怀疑与思考就是一个寻求意义的过程,就是人生价值和尊严的所在。“我不相信”与伟大哲人“怀疑一切”的怀疑精神一脉相承。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在6—7节中,这个傲岸的“我”在对这个不义的世界与历史宣战之后,毅然表达了愿以个体的自我来承担属于全部人的一切,特别是人的苦难,此时的“我”是一代人中最清醒和坚定的灵魂:如果一个民族的历史,真的能重新开始,就让所有的苦难只存留在“我”的心中;如果一个民族的再生,需要一代人的伤痛作为代价,这一切就由我们来承担吧。这里,“海洋的决堤”、“陆地的上升”,都是以自然界恢宏阔大的沧桑变迁,喻示人类历史的涅槃和新生。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最后一节通过新奇的联想与复合的意象,将诗请升华到具有历史哲理内蕴的高度。这既是悠久的历史上人民对理想追求的形象写照,又是对未来人们永恒的向往所作的形象暗示。这首诗通过多重意象的组合,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融为一体,简直就是一声穿越历史的回答。这声回答,震落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尘埃,唤醒了亿万昏沉的人民,重新激发了华夏文明的活力。在《回答》面前,谁还敢瞧不起新诗?仅此一首,就可以压倒古代的许多名家甚至大家!

《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诗歌总体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象征诗。北岛在20世纪80年代初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他通过所倾心的意象的接组和叠加,撞击和转换,通过所谓的超越时空的蒙太奇剪接,成功地将一个理想的艺术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民族文化传统、时代的哲学氛围、沉重的理想生活的渴求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他的诗歌基本上是由两组对立因素构成的象征意境,他用这些象征性诗歌形象再真实不过地传达出了一个充满压抑感的生活氛围,也表现了重压之下,生存意愿和发展要求仍然存在着的人对苦难现实的心理反叛。

艺术手段上,象征、隐喻的运用迫于环境险恶的不得已,基本上呈现出比照性的描写。在他的笔下,政治的黑暗犹如漆黑的无所不在的夜,生活的束缚好比四处张开的网,希望的境界成了被堤岸阻隔的黎明,而觉醒者恰如被河水包围的孤独的岛屿。通过象征、暗示,诗人的主观境界过渡到了诗的世界。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北岛的诗里被普遍运用,表明了诗人丰富的再造性想象力。

由于心里感受的真实的外象化,北岛的诗歌染上了一层阴冷的色彩,给人以冷峻凄怆的感觉。北岛诗歌阴悒的冷峻虽不是象征主义的直接感染,但他却从生命感受这共同层次上验证了现代艺术的本质。如果从1979年北岛的《回答》在《诗刊》上公开发表,标志着朦胧诗派正式诞生算起,“新诗”又走过了30年的历程。这30年,如果用数学的形式表示,是一条从云端跌落的抛物线。

“朦胧诗”在特殊的思想解放时期成为了划破暗夜长空的利剑,斩解禁锢,为人们提供精神松绑和喘息的空间。由于没有成熟灵活的媒体渠道可以直接反映民众心声,大众的注意力轻易就被朦胧诗吸引了,他们需要这样的诗来表达他们从束缚中解脱出来后的兴奋与热情,也需要这样的诗来表达一代人的新理想。

北岛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杨炼的“高原如猛虎,焚烧于激流暴跳的万物的海滨”、“或许召唤只有一声———/最嘹亮的,恰恰是寂静”(《诺日朗》);舒婷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等,这些诗作仍然带有浓厚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色彩。文革后的政治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学观念的全面松动催化了朦胧诗的崛起,召唤着遥远的历史记忆。对读者来说,他们是熟悉的陌生人,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折戟沉沙多年后再次浮出地表。

对诗史而言,朦胧诗最大的贡献在于让诗回到了诗歌和个体本身。同时,朦胧诗的出现使中国的新诗传统在滞缓几十年之后再次与世界接轨,并逐渐同步。它最大的贡献是唤醒了一种现代意识。一种新诗现代化的意识。确实,由于朦胧诗人大多经历了“文革”导致的精神危机,出现了类似西方“上帝死了”之后的现代主义背景,因此,朦胧诗人迅速被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所吸引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因此使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向前跳跃了好几步,并逐步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走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第三篇:穿越历史镜像

开头:

穿越历史镜像

历史总是留下众说纷纭的不明与疑惑,而当历史从记载的史册中慢慢的解放或遗失,那种竹简般脆弱的文字不再被人熟识,谁还能相信历史就是曾经发生的事实呢!假如做一些对比和比喻。如果魏蜀吴的“三国”就像雕版印刷,无论经过多少岁月的复印,最后只是生了一股铜锈,洗刷打磨后,还能找到真相的文字。那么替天行道的“水浒”,好似活字印刷,那泥刻的文字,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是丢失了摹刻的模样,就是模糊了文字的形态。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我们只能从琐碎的记载里中找到一点只言片语的文字,对历史人物的记忆更是模糊不清。好在一部文学巨著,从客观与正义的角度,把历史从新还原成镜像。当我们把读时,就完成了一次穿越;当把镜像拍摄成影像时,更是身临其境,我们就像历史故事中的角色,沉沉浮浮,世事沧桑。

故事归于历史,我们要做的就是记忆与传承,或学习,或发扬;故事人物归于历史,就是一座丰碑,虽然只留下镌刻的名字,但那种精神始终不会被遗弃,经常出现在我们周围。往昔的历史事件如今只见一座空空的城墙,斑驳坍圮,物似人非,来往的都是慕名求胜的游客。八百里水泊依旧清澈透明;景阳冈还是幽深僻静;黄泥岗还能看到小憩的身影;罗贯中故里透着散人的意气。历史所有留下的不再只是实物或古人的道具——它们是历史的镜像。从这个镜像中,重新演义,这就是传奇。

重塑道义传奇

每个时代都有道义。《易·系辞上》上曾对道义做过高深的阐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这里的道义涵括的所有的“道”与“义”。从古至今,道义一直是支撑社会信仰的支柱。如果丢失了道义,社会将会进入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人民游离的信仰寻求寄托,当寄托无处收留时,社会就会需要整合。

水浒英雄就是在这种道义缺失的情况下,树立了“替天行道”的大旗。佞臣当道,民声怨言无处可诉,积愤成怒,英雄聚义成就一段道义传奇。当我们从点滴搜寻英雄的足迹时,我们应该接过英雄遗留在历史中的大旗。“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的时代从来不缺山道义,但在这个以金钱为衡量的社会中,道义往往又会成为“巧取豪夺”的绊脚石。所以当我们从英雄身边走过时,应把英雄的道义发扬光大。李大钊曾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期专题,我们以此为镜,为水浒英雄的道义传奇著书立说。

结尾:

魂归故里,神归中华

英雄的魂,已经安息在故里,就算时间再磨砺也不会褪去他们给历史带来的改变。英雄的神,已经凝结成一股力量,在华夏大地上,被后世之人膜拜着,崇敬着。“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他们没有被记载到史册之上,因为他们反叛了正统,从一个愚昧黑暗的时代里劈开了霾云,震醒了沉睡的山脉。没落的王朝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外族入侵,随之而亡。反叛并没有改变封建社会的帝王专制,只是改朝换代,继续着封建帝制。反叛的大旗高举时,反叛的是贪官佞臣,并不是反叛帝王皇位,在正统的儒家思想中,反叛着正统中陈腐糟糠。谁对谁错现在评论已经物是人非。尽管他们失败了,悲壮的事迹被传说着,道义也未没落被颂扬着,成为历史与文学歌颂的对象,在后世的目光中,从他们身上从新定义了豪气云天的“好汉”形象。

第四篇:假如历史可以穿越

假如历史可以穿越,我愿意是周恩来

又是一年海棠花开,常有爱花的人前来赏花吟诗,这自然也少不了我对最爱的赞美。也许是出生在海棠花开的季节,我对海棠花情有独钟;也许是祖籍在江浙绍兴,在血统上我自认为是鲁迅先生的本家;也许是上天对可怜者的眷顾,让我这个原本不幸的小孩子却享受着三重母爱;也许是自己青少年是过多不寻常的经历,让我敢于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

我辗转东渡日本求学,回国经历五四浪潮,又赴欧入党,历经北伐革命斗争的洗礼,心智、思想、觉悟以不同往日,变得更加坚定、成熟。从四一二到七一五,无疑让我更清晰看到反动派那副狰狞残酷的嘴脸和那沾满无数革命者鲜血的冰爪,在这极端危急的情况下,我们意识到必须有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必须与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八月一日南昌的枪声,实如平地一声春雷,震动了敌人反动统治,激励了我们自己,点燃了希望,这时的我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经过了大革命和白色恐怖的锻炼,坚定了我对中国革命的信心和决心。我做工作从没有灰心过,在敌人公开压迫下没有胆怯过。党外敌对势力对我们党虎视眈眈,党内派系斗争也风起云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瞿秋白“左”倾冒动主义、李三立“左”倾冒险主义,以及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给党带来一次次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濒临亡党之灾。我们党从诞生到这时候还很年轻,好多事情都还没有经历过,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经历胜利和失败、经过不断探索,才能逐步认识清楚。我们不得不选择的长征就是这样,我们虽然失败了,但是我得到了经验和教训,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下了树身和树根,历练了我们红军战士,使得我们更加坚强,我们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整个中华民族危急!日本帝国主义肆无忌惮的侵略行径,逐步上升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没有比此时更为强烈、响亮。历经西安事变地促成,我们同国民党达成了第二次合作,开启了中华民族共同抗日的新篇章。

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一刻,我无比自豪,但我已经很疲惫了。新政府开始运转,需要我去做得还有很多,还不是我休息的时候。当我们政治制度这个大的国家机器开始走入正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另一个极端重要而又陌生的课题——外交问题:如何创造性开辟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如何正确处理对外关系中的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是中华民族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大格局中站在恰当的位置。我们为此也经历了很多——失败过也成功过。从一开始,我们新中国的外交就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那就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我们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用坦诚和真诚赢得了世界各国的信任和支持。

此外,更加紧迫地是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多年来的战争破坏,使得中国大地满目疮痍、百端待理。恢复国民经济迫在眉睫,我们先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着手,很快第一个一五计划顺利结束,国民经济取得一定恢复与发展。但是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偏离了最初的总路线,盲目冒进性加大,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的同时,也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下滑。好在,我们及时发现错误,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接触实际情况,对期间出现的问题果断调整,避免了其影响进一步扩大,使得经济形势实现好转。经济建设问题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困难的,虽说有苏联之鉴,但是中苏两国基本国情不一样,还得我们自己摸索着前进。

命运总喜欢和我开玩笑,但我仍微笑着陪伴着。我们刚刚从严重的经济困难中走出来,却又陷入到“文革”的泥沼中。对于“文革”,我很无奈,我有我的苦衷。我承认我在这期间说过一些违心话,也做了一些违心事。但我有我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那极端困苦的日子里,我已经不光是我自己,众人皆醉我不能醉,人民期盼地注视着我,被迫害的老干部等着我,各民主党派人士需要我,百万人民军队不能乱,国民经济不能垮,国家不能停滞不前。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1976年,已经过去27年,我一天工作时间总超过十二个小时,有时在十六个小时以上,确实——我很疲惫了。今天是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海棠花快要开了,我现在很想安静地休息会儿,等睡醒后有精神去看海棠;我很累了,让我就这样一直休息会儿吧。

第五篇:不平凡的黄金十年①:穿越历史的中国声音

不平凡的黄金十年①:

穿越历史的中国声音

编者按

十年,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2002-2012,中共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却是不平凡的‚黄金十年‛。

这十年,中国的改革和探索、中国的发展和前行从未终止懈怠; 这十年,中国的力量和角色、中国的品牌和形象均有新的提升; 这十年,中国在世界的位置、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回首十年,总有些经典难忘的瞬间,凝成国人集体的记忆。中国声音,铿锵有力;中国力量,撬动世界;中国品牌,挺立前沿;中国成长,乘风破浪;中国未来,写满希望。

对此,人民日报为过去的这极不平凡的十年做几篇文章,将散落的零碎节点串联成珠。透过中国的摸索,理清中国的道路;透过中国的前行,析出中国的经验;描绘中国的复杂,映射中国精神。

站在十八大前夕,新时代的隧道口,打开历史的留声机,聆听十六大以来极不平凡的十年,这时,你耳边响起哪些声音?

掷地有声的中国声音,串起了十年的中国记忆,诠释了十年的中国成长,谱写了十年的中国精神,并注定将穿越历史,牢刻在历史的坐标上。

现在,让我们静下心,听。底气声音 中国进步

聆听十年,我们感受中国底气。

‚我感觉良好。‛2003年10月15日,太空驾‚神五‛,杨利伟气静神凝,传来一句简单的话。虽寥寥几字,却是对中国科技的检验,对中国探索的褒奖,对中国信心的叠加。9年后的2012年,‚神九‛载着‚奇男神女‛对接‚天宫‛,‚蛟龙‛下海触摸新的‚中国深度‛。每进一步,看似寻常,背后却是无声艰辛。

‚我们准备好了。‛北京奥运前夕,中国如此告诉世界。准备好的,何止是北京,也是精神,也是人民,也是国家。事实证明,举办世界最大赛事,中国能行。‚圆梦‛奥运不久,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同样验证这一点。

神舟飞船、北京奥运,是中国进步、中国底气的缩影。过去十年,有些进步看得见、听得见: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免除农业税、义务教育免费……有些进步潜形而无声:国民素质提高、国家形象提升……

铿锵声音 中国克难

聆听十年,我们感知中国铿锵。

‚十六大以来,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坦的道路。‛‚7〃23‛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坦言十年不易。斯言诚哉!过去十年,中国面临内外挑战,克难无数。

‚我坚信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汶川地震后的一天,站在什邡市的废墟上,胡锦涛喊出这句话时,国人流泪,继而握 紧拳头。这十年灾多,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然而,国家和人民没有退缩,一次次攻坚克难。

‚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绝不动摇。‛除自然因素,分配不公、房价飞涨、户籍藩篱等,同为挑战。‚不改革就只有死路一条。‛2012年3月,温家宝总理重提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以及箭在弦上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国改革不止。

‚忍无可忍,就无需再忍。‛东有钓鱼岛未归,南有南海波未平。中国追求和平,有大国之仁,但面对不断的‚骚扰‛,中国三沙市挂牌,油气田招标,打出一套‚组合拳‛。

是的,‚中国很难‛,但‚中国也很有信心‛。‚世无艰难,何来人杰‛?每一次挑战之后,总有大写的人挺立,总有英雄群像树起。他们,凝成民族精神的长城。

温暖声音 中国理念

聆听十年,我们触摸中国温暖。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2010年2月12日,温总理这句话,温暖了春天。从重视‚经济‛,到日益关注‚人‛本身,关注‚尊严‛,理念进步,人心可鉴。

‚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有关发展理念的表述,更加清晰,更加开阔,更加‚人本‛: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以人为本、社会管理、生态文明……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时代进步,‚人‛字大写。2003年,收容遣送制度终结。2007年10月,保护公民物权的物权法施行。2004年‚人权入宪‛,时隔8年,‚尊重和保护人权‛明确写入刑事诉讼法。一种理念日益普及:所有发展,均是为人。

纠结声音 中国反思

聆听十年,我们也看见中国纠结。

‚我们有各种‘美美’,更有各种‘最美’。‛网友简单一语,道尽中国复杂:钱不敢捐了,老人倒地不敢扶了,医生看病要监视器了,品牌奶粉不敢喝了,快乐的年轻人焦虑了……与此同时,最美妈妈、最美女教师、最美姑娘、最美小伙、最美士兵……也层出不穷。

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中国在探索中发展,也因转型带来焦虑和纠结。历史可以大写意,日子却总琐碎,甚至纠结,‚一地鸡毛‛。几乎所有国家和个人,都要经历,无一例外。

中国越来越多地正视‚焦虑‛和‚纠结‛,并在反思中前行。红十字会在反思,医生和患者在反思,政府在反思,整个社会也在反思。时下,中国正是雨季,有关‚下水道‛的热议,便是反思声音中的一种。

责任声音 中国道义

聆听十年,我们体会中国责任。

‚中国一直关注欧债危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2011年9月14日,在‚夏季达沃斯论坛‛,温家宝总理的表态,无疑给了欧盟一粒定心丸。‚帮助欧洲就是帮助自己‛,在蔓延的危机面前,中国没有选 择独善其身,而是尽力助推世界。

‚中国不同意。‛对于不公正的欧盟航空碳税,中国坚定地说‚不‛,坚守公道。西亚北非乱局中,对不符合联合国准则的安理会决议,中国坚决投出反对票,维护道义。历史复杂而深邃,处于短暂一瞬的国家和人民,有时面临艰难的抉择,但坚守道义,总不会错。

此外,在帮助受灾国上,在援非上,在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更多地为世界发展尽责。

清晰声音 世界赞誉

聆听十年,我们还听到世界回声。

你听,北京奥运会后,那个叫罗格的国际奥委会主席,情绪饱满地称赞:‚无与伦比‛。当然,世界看中国、看中国人的眼光是复杂的,这其间不免有猜疑,有偏见。但一种声音却日渐清晰:中国能行!

多年来,外国报刊、书籍、论文,大量预测认为,‚中国即将崩溃‛;今天,仍有人怀疑‚比男人游得还快‛的叶诗文服用了兴奋剂。事实将证明一切。曾经和正在的偏见者、唱衰者,稍一抬头便会发现,中国正‚自信地成长‛——这是回应猜疑和偏见的最好办法。

回头看,我们也应感谢偏激和偏见,它们警醒了中国隐忧,反衬了中国能量,见证了中国成长。

聆听十年,我们感慨:把中国比作一个人,这些年,在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他激流勇进,日益赢得并适应崭新角色。聆听十年,我们发现:这其间,中国声音日益铿锵有力,充满底气,充满人文气息。与此同时,世界对中国的回音,也更加明朗——中国,中!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6

李志伟)

陈振凯

下载穿越历史的声音——《回答》word格式文档
下载穿越历史的声音——《回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穿越历史.参观地铁有感doc

    穿越历史 感受未来——参观西安地铁工地有感 经过熟人联系,西安地铁公司终于同意我们参观正在建设中的地铁工地施工现场。 我们原本想参观一下已经“通车”的西安地铁2号线,提......

    倾听历史的声音

    倾听历史的声音 风雨无痕,历史有声。忆曾经,有多少声音湮于历史,叹如今,只为翻开那孤独的记忆,倾听历史的声音。 “上邪。我欲与君相随,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

    倾听历史的声音

    倾听历史的声音 历史的风铃声,起伏在耳畔。我听到伐木坎坎,采石咚咚,金戈铿锵,号角长鸣;我听到长江怒吼,黄河咆哮,昆仑山在悲恸,圆明园在呻吟;我听到春雷滚滚,秋风飒飒,炎黄子孙在奋进,......

    倾听历史的声音

    倾听历史的声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历史的激流里,夹着旷达的声音;“醉翁之意不在酒”,历史的微风中,夹着释然的声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历史的扉页上,夹着叹惋的声音。中......

    倾听历史的声音

    倾听历史的声音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太公家玩。太公的电视机旁放着一个用木头做的,四四方方的座钟,秒针划过圆盘,跟着它的节奏,钟儿清脆地唱着:“滴,答,滴,答„„” 每当“......

    聆听历史的声音

    聆听历史的声音 ----崂山八中青年教师比赛课听课感受 历史组 解丽丽 本学期学校举行了青年教师比赛课活动,为我们历史组提供了自我展示和相互学习的平台,历史组参赛的有赵锟和......

    倾听历史的声音

    倾听历史的声音 二(12)班周寒靖 我登临高山之巅,尘世繁华,尽览无余。漫漫年代尺,觅不得我的微不足道。眼前,是21世纪新新人类的铿锵说辞;身后,是沉淀五千年精髓的诗词歌赋。那一位位......

    聆听历史的声音

    聆听历史的声音 ——渤海中学历史听课有感 安仁镇中学 2014 年10月 王超 聆听历史的声音 ——渤海中学历史听课有感 2014年9月29日,我参加了德州市历史教研室组织的教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