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新形势下乡村工作的重难点问题

时间:2019-05-13 10:0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解决新形势下乡村工作的重难点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解决新形势下乡村工作的重难点问题》。

第一篇:如何解决新形势下乡村工作的重难点问题

如何解决新形势下乡镇的重难点问题

2017.6.19

一、正确认识乡镇工作的重要性

乡镇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稳定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就充分说明了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巩固农村基础地位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乡镇作为人民政权的基石,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乡镇干部作为稳固农村政权的骨干,直接担负着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发展农村、建设农村、稳定农村的重任。乡镇政权和乡镇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如何,直接影响到民心的向背、事业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人民群众就是通过乡镇干部的形象来认识我们的党,通过乡镇政权的执政能力来判断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各级领导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抓好基层,打好基础,充分认识做好乡镇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乡镇领导如何正确审视自己,找准发展路子,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乡镇工作的难点及原因分析

1、工作环境差,工作待遇低。乡镇干部是“三苦”干部,生活清苦、条件艰苦、工作辛苦,尤其是像我县这样的民族边远地区,乡域分布较宽,人口居住分散,下乡到村有时要走两天。再者,乡镇与县级机关之间在待遇、工作量、工作难度等方面有明显差别。乡镇干部整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辛勤工作,但政治、经济待遇较县级机关更低,而且往往得不到上级领导的正确评价。乡镇干部对星期天、节假日的概念几乎是没有的,每天百事缠身,上管天,下管地,鸡毛蒜皮全管尽。工作稍落后,便要受到多个“婆婆”的批评和指责,容易两头受气。工作辛苦也就罢了,还往往得不到农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乡镇干部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而且由于工作直接面对群众,身处各类矛盾的漩涡之中,群众稍有不满,乡镇干部就是他们的直接发泄的对象.“有吃有穿不怕你,出了问题要找你,不来解决就骂你,你来硬的要告你,催粮催款不理你”就是农民群众对乡镇干部的态度的普遍反映。我县属国定贫困县,经济十分贫困,有些乡镇政府机关的基础设施甚至比一般的农民生活条件还要差,很难使干部做到“以乡为家”。没有一个良好、宽松的工作环境,使很多乡镇干部不安心干本职工作,乡镇干部思“城”心切,都想往城里、往机关跑,一些乡镇干部干不了几年就要求进城、进机关,有的乡镇领导甚至提出,到机关当个一般干部都行,甚至有些宁愿外出打工也要放弃这相对比较稳定的“铁饭碗”。由于上级领导只过问乡镇干部的作风、任务完成情况,不问工作背景,对他们的酸甜苦辣、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家庭住房等后顾之忧无人问津,因而导致乡镇干部工作中普遍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众所周知,乡镇政府要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多项工作。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法律赋予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权力却越来越少,造成职权行使“虚化”和“悬空”。乡镇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农村工作面广、量大、事杂,事无巨细,包罗万象,既要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执行上级指令,又要尊重老百姓的意愿;既要改造旧环境求发展,还要维护稳定保平安等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哪根拽得紧,就跟哪根转。由于国家体制和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市县一级条条块块分割过宽、过细,“衙门”、“婆婆”和“菩萨”过多,哪尊“神”也得罪不起,今天你来检查,明天他来验收,应接不暇,乡镇领导整天应付不完。特别是一些阶段性、临时性、突击性任务一茬接一茬,而且都要与工资、考核、奖惩挂钩,不搞不行。乡镇干部经常“跑断腿,磨破嘴”,不分昼夜也难以完成上级下达的诸多指标。这达标,那验收,样样都需要钱,庞大的招待费使得乡镇政府无法招架。凡事有考核,轻则受处罚,重则“一票否决”。签不完的责任状、数不清的一票否决让乡镇领导胆战心惊,如履薄冰。有些乡干部很无奈地说:“乡镇干部真是忙,一票否决压脊梁。成天泡在乡村里,难有空闲难见娘。上面下面都得顾,忘我工作也无房”。这就是对当前农村基层工作难抓的最主要原因。

3、乡镇班子不稳定。由于《组织法》规定,乡镇班子的任期是三年,而通常是第一年“看”:调查了解,熟悉情况;第二年“干”:理清思路,确定目标;第三年“换”:本来应该是大干快上,加快发展,但因为又面临着换届,很多乡镇领导又只有等待观望,得过且过了。加之,近年来,干部交流轮岗的力度较大,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变动频繁,致使乡镇经济发展的决策还未来得及实施,或刚刚实施就调离,决策落实不了,规划实现不了。而新上任的领导又另起炉灶烧上“三把火”,这样就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延滞了经济发展步伐。

4、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乡镇一级政府财力单一,特别对我县这样的国定贫困县而言,财政收支矛盾尤为突出,广大农民基本解决温饱,至今尚未彻底摆脱贫困,乡镇又实行财税包干制,要完成任务才能得到工资,乡镇工作困难重重。乡镇领导要突出政绩,又必须在任期内争取项目和资金来搞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地方经济。由于项目资金的审批程序繁琐,使用管理严格,运转周期较长,很多工程就只有靠借、贷、要,这样虽然政绩出来了,但给乡镇遗留下了许多隐形债务。甚至为了维持正常的公务开支,乡镇政府只好经常向老百姓伸手,向老百姓“挤”,这是导致当前干群关系比较紧张的重要因素。笔者曾下乡搞调查研究,全县49个乡镇,只有10%左右的乡镇因经济条件较好,能基本上保证按月发薪,其余的均不能按时、足额给职工兑现,最长的有连续8个月没有领到一分钱,干部怨声载道,百姓苦不堪言。由于经济困难,乡镇政府根本无力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更别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了。农民增收难、债务偿还难、财政平衡难这“三难”是制约乡镇工作难以开展的重要因素。

5、乡镇干部身份复杂,违法行政难以有效遏制。现在中央提倡“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依法行政强调得特别严,它虽能规范干部的行为,也有利于干部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是法治手段不配套,人治手段违法,行政手段又无用,乡镇领导经常处于“早起来丈夫怪罪,晚起来婆婆怪罪”的两难境地而无计可施。且乡镇干部的身份难以准确定位,实际工作中“被迫”身兼数职,不仅是乡官还是税官、警官甚至是法官,在没有任何执法权的情况下要管辖区内的交通安全、处理纠纷,还要发展公益事业和地方经济,而且在不少工作中直接点名要书记、乡长挂帅,一把手负总责。由于少数乡镇干部法律意识不强,专业知识不具备,为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就难免出现违法行为,与群众发生冲突和矛盾,这就直接造成了群众与乡镇政府的对立。近年来媒体上经常披露基层干部违法行政受处罚的典型案例,受处理的几乎是乡镇一级,乡镇干部在农民心目中形成了“上级干部爱民如子,基层干部视民为草”的印象,得不到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理解和支持。

6、农民对基层政权的依赖逐步削弱。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审批事项逐步取消,政务公开全面实施,农民对乡镇政府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客观地讲,除了征收超生费及办理有关证明外,乡镇政府巳无多大行政安排职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在经济非常贫困的地方更是难上加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无所不能”的形象,也让不少乡镇干部产生一种大权旁落、今非昔比的失落感。如今农村就流传着这样的思想:土地到户不靠你,大小事情不怕你,有了问题就找你,不来解决就骂你,要钱要粮不给你,你逼急了就告你。这是乡镇工作难以开展的客观反映。

三、搞好乡镇工作的对策与思路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搞好乡镇工作,责任在党委,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各级领导要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乡镇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抓实。要发扬党管农村工作的优良传统,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抓乡镇工作的经验,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乡镇工作的新路子。针对少数干部在一个地方不安心,思“迁”、思“调”的问题,要在乡镇领导班子

及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大力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苦干实干带群众致富”的学习热潮,以“三个有利于”和“发展才是硬道理”为标准衡量一切工作,秉承“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执政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切实增强乡镇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乡镇领导既要在届期内出成绩、出政绩,又不能留“尾巴”、留“后遗症”。通过学习,要求乡镇干部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和干扰,切实转变乡镇机关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切为群众服务,开拓创新,廉洁自律,勤政务实,苦干实干,带领群众早日奔上小康。

2、稳定乡镇干部队伍,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要保持乡镇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主要领导干部的调整不能过于频繁。除了任届期满,或班子极不团结,或个别领导干部能力水平低、素质差外,在任期内(宪法修改后应为五年)一般不宜对班子和领导干部作大的调整,也不宜把这个乡镇的领导调到另一个乡镇去交流使用,要尽量在本乡镇使用(特别是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以保持乡镇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乡镇干部长期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各级各部门要在生活上、工作上多关心乡镇干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正面报道为主,多宣传先进乡镇的典型经验和优秀乡镇干部的先进事迹,让全社会都理解和支持乡镇工作。同时,要把对乡镇干部的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统一起来,并贯穿在干部的思想教育、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各个环节之中。结合本地实际,适当提高乡镇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对乡镇干部的住房、家属调动、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方面也要给予关心和照顾,使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干部感到政治上有盼头,事业上有奔头,经济上有想头,工作上既有压力,更有动力。让乡镇干部思想顺心、生活舒心、工作安心,满腔热忱、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

3、给乡镇干部松绑减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乡镇工作千头万绪,任务非常繁重,县上各部门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合理调整和安排各项工作,严格控制非生产性任务下派,减少基层工作压力。各部门制定出台政策要注重配套衔接,增强可操作性,在下达各项指标任务时要充分考虑乡镇的承受能力,量力而行,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把所有矛盾都推到基层,要更多地为乡镇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上级党委、政府要适当压缩或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达标升级、检查评比活动,对乡镇工作的检查考核要简化程序和办法,重点考核工作实效,不能单纯强调投入、装备。

禁止多头检查,慎用、少用“一票否决”。各部门及对口联系单位不得在乡镇乱吃乱喝,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强行向乡镇摊派报刊、书籍,为乡镇压缩不必要的开支。这个会那个会,这个应酬那个接待,党政正职不参加,就说你不重视,就要挨批评。所以,还要尽量压缩文山会海,减少乡镇政府迎来送往和不必要的应酬活动,切实给乡镇领导松绑减压,使之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经济、搞建设、谋发展,这是基层干部的强烈愿望,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4、搞好协调服务,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是解决乡镇工作难的根本途径。目前,乡镇一级政权的行政职能发生转变,市场手段和服务功能逐渐增强,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正逐渐成为乡镇工作的主题。乡镇政府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搞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指导、服务和管理,强化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功能,发展公共福利事业,维护市场秩序。乡镇领导要针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找准工作重点,调整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法,带领群众早日走上致富之路。

乡镇干部要学习和掌握市场知识,自觉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民的生产,围绕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县级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支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制定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扶贫开发、财政税收等政策,用政策引导乡镇发展。同时,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培植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增加农业税收,扩大基础财源。根据我县实际,各乡镇要大力发展具有雷波特色的优质脐橙、茶叶、青椒、莼菜、竹笋等项目,促进县域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5、密切干群关系,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大力号召全县乡镇干部开展知民情、化民怨、帮民富、暖民心和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送法律的“四民四送”活动,做到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架起干群之间的“连心桥”。乡镇工作主要就是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乡镇干部无论时间多紧,任务多重,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村组和田头地角,同农民讲政策,听农民心里话,帮农民办实事,体察群众的想法,倾听他们的意见。

对农民群众拥护什么、反对什么、忧虑什么、盼望什么,领导干部应做到心中有数。干部心里有群众,群众心里才会有干部。只有干群关系融洽了,才能取得农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工作才能打开新局面。同时,还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和法规,集中人、财、物力,解决工作中的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工作中的难点,往往是工作得以突破和推进的关键;群众关心的热点,常常是大局稳定与否的“晴雨表”。当前要积极按照中央安排部署,稳步推进和巩固“费改税”的成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农民集中精力抓发展、奔小康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生产生活环境。

6、建立健全制度,科学规范乡镇工作。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要运用好约束机制,紧紧围绕人、事、物建立健全一整套管理制度,强化对干部、财务、工作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机关管理制度》、《考勤制度》、《学习制度》、《民主生活制度》、《目标考核制度》等,使对乡镇干部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第二篇:高中数学重难点的确定和解决

高中数学重难点的确定和解决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曹荣君

2009-12-13

一、高中数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我认为要先做好以下的工作:(1)吃透教材,教纲以及高考考纲,理清知识体系,确定好双基;(2)针对考纲要求弄清考查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归纳出题型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3)了解学生的学情以便在例题与练习题的选取上体现层次性,目标性;(4)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数学教学到底教给学生什么数学?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有两种不竭的动力。一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由此生成的是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二是数学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由此生成的是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数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数学文化的核心是数学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做了以上这些工作重点难点也就确定了。

二、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体会到数学教学中应这样处理重点难点新课程强调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知识与思想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田,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

以前上课时,我经常只顾自己的想法,觉得讲的题目越多越好,很少顾及学生的思维与感受。慢慢地,发现学生上课听得懂,自己做却不会,后来意识到,我们现正在倡导的许多新课程理念就是来之于这个理论背景,也使我的困惑茅塞顿开。原来我的教学方式大大压缩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打击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磨灭了自我体验、自我创新的个性。因此,1

学生的思维被定向了,无法进行更好的建构,形成不了有效的认知结构,导致我们的教学效果不好。所以,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走出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认识,经过实践,我得到以下几点在突出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上的教学感悟:

1、关注学生的“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有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有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则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为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预习就是把课本看一遍,他们似乎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但是,他们失去了课堂上钻研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思考问题时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磨练!

大家知道,老师只有一个脑袋,而一个班上却有几十个学生,老师的思维怎能涵盖所有学生的思维呢?何况,老师的思维就真的比学生思维好吗?就真的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吗?如果老师总觉得自己比学生行,总是让学生做自己的跟屁虫,那我们的人类又怎能向前发展呢?

2、以老师的无为造就学生的有为。

在教学中,我曾尝试这样一种做法:上课时老师尽量少讲,主要是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亲历其境地去学。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深层次的参与,才能取得过去我们以老师的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与此类比,我们的教学是否也可以“不教而学”呢?如果是这样,哪上课讲什么呢?先打一个

比方:假定一个数学老师只会做一道数学题,那么他会觉得解这道题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十分重要的,因而他会非常详细地讲解每一步;假定一个数学老师只会做两道数学题,那么他会觉得解这两道题时所用到的共同的方法是最重要的,因而他在讲课时就会重点讲授这些共同的方法,这位老师如果站在系统的高度去讲解这两道题,他所需要的讲课时间也许并不比第一位老师多;……依此类推,一个教师会解决的问题越多,他就越能从系统的高度去把握本学科的知识,要讲的东西就会越少。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主要思考如何对教材进行重构,突出主干知识。我在备课时想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内容是非讲不可的?什么内容可以不讲?

3、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

有一位数学教育专家曾经总结过这样一个经验:静看3分钟。意思是指一道题拿出来以后,应先给3分钟时间让学生看看、想想、做做,再由老师进行讲解,以便让学生更好地领悟。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等等。但问题是我们的教师是否真的读懂了这个“导”字?我们的学生是否真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大家知道,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与生俱来有着一种逆反的天性。他们希望尝试,他们希望创新,他们希望走出自己的路!但是,我们的教学却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导入我们事先预设好的轨道,学生甘心吗?情愿吗?久而久之,这些学生还能感受到数学求知的无穷魅力吗?难怪我们的学生经常会问类似的问题:老师,为什么我这样做不行?这样做行吗?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真正理解教师的“主导”,就不可能有学生的真正“主体”。因此,我更认同一种新的观念: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以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交往。

我认为:只有在老师讲解之前学生已经深入地钻研了问题,他才能有“资本”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他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只要练在讲之前,哪怕是以老师的讲为主要形式,它也是一种交往。因为在老师讲的过程中,学生必然在心里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进行了对比、评价。何况,我们现在还有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师生答疑等多种形式,使师生、生生之间更好地进行交往呢!“练在讲之前”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求知的无穷乐趣。我们要用学科的内在魅力去打动每一个学生。大家知道,学生学习数学最兴奋的时候就是他们通过苦思冥想终于“做出来了”!

4、“内部问题内部解决”。

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一种做法是比较特别,效果也不错:当学生刚进入高中的时候,他们由于习惯了那种长期的“就范”式的教学,一下子要过渡到没有“拐杖”的独立思考,因而感到很不适应。于是他们产生了很多学习上的问题,特别是三五个学生一起来问问题时,我总是力争不直接地回答,尽量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尽量不以自己的思维左右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畅所欲言。对于A同学提出的问题,我让B同学在我们面前说说看;对于B同学提出的问题,我又让C同学在我们面前说说看;对于C同学提出的问题,我反过来让A同学在我们面前说说看……。偶尔的,当他们的解答有不正确或不严谨的地方时,我会装着不懂的样子提出疑问,以便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久而久之,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了自己是能够学好数学的观念,逐渐摆脱了对老师的依赖。更为可喜的是,通过这样的一种学习形式,在学生中间形成了一种互相探讨的风气,在班级里形成了学习型的小“社会”。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使课堂内外充满了活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现在进行时,我希望通过课堂教学的不断实践,追求这样的一种境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求知的乐趣;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和合作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素质!数学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5、精讲精练,适时巩固

教学中例题的选取与定位,教材中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是经过精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中学数学教学中,例题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搞好例题教学,特别是搞好课本例题的剖析教学,不仅能加深概念、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另一方面课本上的例题一般只给出一种解法,而实际上许多例题经过认真的横向剖析,能给出多种解法.如果我们对课本例题的解法来一个拓宽,探索其多解性,就可以重现更多的知识点,使知识点形成网络.这样,一方面起到强化知识点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课堂上剖析例题的多解性,还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学生“目不旁骛”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在授完教材一节或一章内容后,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重点的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归纳.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和罗列,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同于其它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对众多事物的观察,以及对许多知识的提炼而得出的条理化、规律化的东西,经过概括的知识易记、易懂.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处理重难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2009-12-13

第三篇:折线统计图重难点解决策略

折线统计图教学重难点解决策略

石嘴山市第十九小学 冯淑惠

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增减变化。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够清楚的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折线统计图分单式或复式。复式的折线统计图有图例,用不同颜色或形状的线条区别开来。

单式折线统计图是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第二阶段教学里面的教学内容,出现在四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一个单元来进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内容包括2部分,第一部分为由条形统计图引出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第二部分为折线统计图的运用。内容的编排和条形统计图的差不多,先认识,再运用,比较简单和清晰。但是正是由于这种相似的内容编排,导致了很多教师没有把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区别开来,而仅仅是当做一个知识的补充和扩充。很多教师都将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2、能够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绘制完成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合理推测及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从目标的制定上面来看,很好地符合了《标准》里面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都是从条形统计图转化成折线统计图,然后再介绍折线统计图里面的点代表数值,线代表变化趋势,线越陡,表示变化越大,线越缓,表示变化越小,这个解释不错。但是接着分析数据时,很多教师都将分析数据变为读图训练。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提问学生,你从统计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美其名曰分析数据,但都是问些简单的谁最多,谁最少,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等没有统计含量的问题。而且每教一个统计内容都是问相同的问题。不仅是教师,就是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也都是编排这些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的统计观念的培养没有一点好处。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会觉得折线统计图只是条形统计图的升级版,相同的东西用2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那这样学折线统计图的意义何在?只看到统计图表面的信息的教学肯定是不够深入的,应该让学生利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并能从统计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及由数据得到的结果提出合理的质疑。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一、让学生有个正确的统计观念

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如果学生仅仅依靠主观喜好去做出判断,这样就不具备统计观念,那么学生的判断就会变得不合理。现在大部分学生还根本不了解统计,只是将统计看做是一种图表,能够进行提问和回答问题。但如果教师让学生意识到判断前需要先收集一定的数据,并且相信这些数据经过适当地整理和分析,能使你加深对这件事情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推断,这就说明你具备了一定的统计观念,能够自觉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注重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具备了统计观念是统计学习的前提,还得研究如何以有效的方式收集和处理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对所考察的问题作出推断和预测,从而为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和建议。

统计是一个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完整过程。统计中的“数”都是“数据”,而不是“数字”,即“数”都是有实际背景或含义的,不能简单地视其为“数字”,因此,教学中尽可能给出现的“数”都赋予实际背景,使其成为“数据”。所以就要求教师能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使用条件,选用适合于折线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不要将所有的数据混为一谈。折线统计图选用的数据应该是连续性的数据,而不是照搬课本的情景与题目,进行改编。选取的数据还应注重生活实际,联系身边事例。只有统计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才有可能搞好统计教学。学生自己的数据,如:我的体重身高的变化;媒体上获取的数据,如:频临灭绝物种的数量变化。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应该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实际情境之中, 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数学问题,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可以用统计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收集、处理和描述,最终解决问题。

三、注重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意义,体会它对决策的作用。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比如医生为了准确了解病人体温变化情况,就使用折线统计图来记录病人的体温,气象台为了分析气温的变化情况,也使用折线统计图来记录气温 „„我们不仅可以从折线统计图上看出数量增减变化,还可以根据曲线变化趋势分析产生的原因,推测下一阶段的数量变化情况。所以折线统计图学习的首要目标是: 能认识到折线统计图对决策的作用,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接近的情景,让学生自己产生统计的需求,并且能够自己去收集数据,处理数据以及利用数据进行预测、推断和决策。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合理使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知识和方法,最有效的途径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这些活动中去,那么完成这些活动就需要正确的统计思想观念来引导。

通过收集数据的活动,学习收集数据的方法;通过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活动,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统计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分析数据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判断和预测的活动,学习分析数据的方法,感受用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折线统计图虽然只是统计教学中的一小块内容,却是系统统计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在生活中也有着很广泛的应用,所以要细化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统计观念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第四篇:体育课重难点解决中的有效问题设置

探究体育课重难点解决中的有效问题设置

体育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必须考虑学生已知和未知的关联及两者之间的过渡,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渐由未知导向已知,达到释疑解惑之目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智力的飞跃。具体的说,就是把握好“六个度”,即角度、难度、跨度、坡度、广度和密度。

1.好角度

应注意好问题设置的选择角度,就可以起到一点即通的教学效果。首先角度要新颖,具有启发性。例如在体前变相运球教学中提出:“在篮球比赛中如何通过运球突破防守队员?”这样一问,可使学生将已知知识“运球”跟未知知识“运球突破”产生新的关联性思考,从而激发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及兴趣。其次,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由于学生已掌握了运球的动作技能,因此在此基础上把运球与突破结合起来这一角度出发时具有基础性和实用性的。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积极主动,并易于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整合,并且学有所成、开心愉悦。

2.好难度

要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就 是要把握好一个难度,让学生通过努力可以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由“现有的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实现迁移。而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就必须认真进行学情分析,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现有水平和需求,才能够提出好的难度的问题。例如体前变相运球教学中提出:“在篮球比赛中如何改变体前运球方向摆脱防守队员?”这样的问题提出,学生就更容易明白清楚了,老师只需要静待花开。因为学生肯定会思考出很多种方法,这时候也是老师收获的时机。

3.好跨度

如果问题的跨度小,就无提起学生思考的主动性;而问题的跨度 大,学生就无法将已有的经验与新知识相关联,则产生退缩现象。因此,要注意把握好的跨度,把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既要有一定的教学难点上的难度,又要有一定知识面上的跨度。例如,在体前变相运球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根据自身的经验或体验回忆一下:“按照路线来划分,篮球运球有几种方法?”这时学生必定能回答出“直线运球”和“曲线运球”等方法,而体前变相运球正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运球方法,它在比赛中有着更深层的重要意义。这种基于学生现有水平的问题提出无疑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问题。

4.好坡度

这里所说的坡度,就是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能没有坡 度,也不能坡度太陡。在教学中要设计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的一个循序渐进式的教学策略或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关于进行体前变相运球教学时,我们可以尝试按如下坡度顺序进行提问:① 按照路线来划分,篮球运球有几种方法?②在篮球比赛中如何改变体前运球方向?③如何运用体前变相运球摆脱防守队员?④在篮球比赛中如何通过运球突破防守队员?这样坡度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深入,步步推进。5.好广度

这里所说的好的广度,指的是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虽说 千人千面个性不同,认知水平也不一样,但相信同年龄段的学生必定会有近同的兴趣爱好,近同关心、关注的问题或话题。那在适当的情况下,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互动情况适时变更问题的角度,使问题更有广泛的思维空间,从而增强问题的广度,以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思考兴趣。例如,以上提出的问题选择③(如何运用体前变相运球摆脱防守队员?)进行变更,改变后为“乔丹是怎样运用体前变向运球摆脱防守的?”乔丹、科比是最著名的国际篮球巨星,学生就算没在电视上看见过,也会听班上的同学提起过。这种以“名人效应”来与问题结合起来提问,可能大大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学习篮球的兴趣。

6.好密度

大凡一节成功的课,不能整堂课都没有提问,也不能提出一箩筐的问题,更不能以提问来破坏课堂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提出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我们经常说老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所以在设置问题的个数上要精挑细选,围绕课的中心工作和重难点突破,科学设置3到5个有效问题即可。

提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问使学生加深所学动作技术的理解,更快地掌握和运用所学动作技术,从而早日形成良好技能。有效问题的设置,往往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把握好设置问题的“六个度”,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为客观因素存在,我们的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如果进行个性化教学策略,恐怕在时间与空间上都难以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但如果一味地以一种方式方法来教育千差万别的学生,教育就失去了“面向每一个孩子”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考虑采取分层教学或差异教学策略,让更多的学生在内容上和方法上有自主选择权。

第五篇:浅谈课外阅读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策略

小学语文

浅谈课外阅读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策略

株洲市芦淞区南方第三小学 殷玉洁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很早,我们的祖宗就告诉了我们读书的好处。优秀的犹太民族,不论在哪,多出伟人,且都有不凡的成就。这和他们爱读书有着必然的联系。阅读,就好比是在汲取一块营养丰富的面包,它会充实头脑,丰富智慧,洗涤心灵,以至影响其一生。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注重学生的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需深刻认识到,课内篇章阅读远远只是冰山一角,而课外才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小学语文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有着明确的要求:“阅读课外书报、收藏图书资料,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必须让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自由徜徉。

而今,社会日新月异,纷繁复杂。各种科技突飞猛进,生活的快节奏也使得人们异常浮躁。学生们的知识途径变得五花八门,直观有趣的动画、电脑、电视似乎更加吸引他们的眼球,对纸质的书本提不起兴趣。再者,现代生活讲究便捷快速,讲究时间的效率性,学生也很难静下心来,深入去阅读一本书,理解其中内涵,多以走马观花式的读书。

因此,根据以上现状,个人认为,实践课外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难点是:不让阅读流于形式,指导学生真正深入阅读。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教学中,我运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以身作则,示范引导。

教师是每一个孩子重要的榜样,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首先,自己必须要做一个爱读书的人,以其言行引导学生。“言传身教”这是亘古不变的好方法。课间时间、自习时间,我总会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学生们也经常凑过来,看一看我在读些什么。久而久之,他们也情不自禁受到影响。所以,在班上,经常会出现我和学生各自捧着自己的书,互不干扰的阅读画面。

二、依据孩子年龄特点,挑选适合的书籍。

小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此要挑选适合,能激发兴趣的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不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书只会大大打击自信,降低阅读的兴趣,切忌“拔苗助长”。

低年段的孩子喜欢读儿歌、童谣,尤其是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像《一千零一夜》、《荒原上的茅屋》《小王子》等等是这个阶段孩子们爱看的读物。而到了中年段,学生读一些具科学性和想象力的书籍有助于他们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如:《科学家的故事》、《中国神话故事》等。而高年段,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情感也变得丰富而细腻。这时候,可以让学生看一些章回的中外小说,培养对事情情节性的逻辑,促进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三、教师先行阅读,把握内容,激发兴趣。

正是由于小学生各个阶段的不同,所以教师在书籍内容的把握上尤为重要。在推荐学生阅读之前,我自己都会先买来书认真读一读。从这本书的对学生的认知、情感上多方考虑,做一定的预设。读完后,我会把书中的有趣的内容透露给学生,激发读书兴趣。

例如,阅读罗尔德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时,我自己先通读了一遍。发现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于是,在课堂开始,我说道:“最近老师读一本非常有趣的书。里面有个贫穷却很善良的男孩叫查理,他家旁边有一个巨大的巧克力工厂。这个工厂的老板非常神秘,从来没有人见过他。直到有一天,他邀请了五位小客人去参观他的工厂,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五个小客人会是谁?他们进到工厂里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学生们七嘴八舌,纷纷举手,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我继续说道:“故事会怎样发展呢?你们自己去书里找一找吧。”这极大的提起了他们的兴趣,过了几天,一大半的同学捧着这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学生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了解了故事的梗概,就可以了吗?不,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真正的阅读要深入书中的内涵,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如何突破课外阅读教学难点,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我采取了以下解决方法。

一、要求学生记录阅读即时感受,引导边读、边划、边写的阅读方法。

所谓即时,就是当时。读到哪一段,哪一句,哪一词,有深刻的感受想法,就要马上用笔划起来,记下来。读书之三到:口到、眼到、心到。边读边圈画,这是对书本文字的赏析,是积累好词佳句的方法。圈画的词句,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品词析句的妙用。何谓心到?我则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时读的感受写下来,做好批注。批注,是学生的内心感受,是与作者心灵的交流,只有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中,才能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种阅读的即时感受,是对书本文字的思考,是一次深入理解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才能真正走进书本之中。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会,进行“二次”阅读。

“二次”阅读时学生在学生通读一遍后,又一次对故事的全程回顾。此时,学生已经有了对故事的大概了解,有了自己的初步的阅读感受,“二次”阅读不仅加深了对故事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再一次体会,并进而转化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认知和感悟。

为了实践“二次”阅读,我采取了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形式。有读后感征文、表演剧、阅读记录卡评比、读书汇报会等等。尤其是表演剧,颇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们根据书中的某一情节,自导自演,情节再现或续编,常常让我惊讶不已。这种动静结合的方式,不仅充满了乐趣,无形之中加深了阅读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课外阅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让学生爱读书,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自己要经常读书,言传身教,把读书当成每天必修功课;做好学生挑书的参谋,把握书籍内容,让学生读有益的书籍;精心设计,让学生有展示读书成果的机会,激发兴趣,积累知识。让我们把课外读书成为学生的最爱吧!

下载如何解决新形势下乡村工作的重难点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解决新形势下乡村工作的重难点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科重难点的教学解决策略

    学科重难点的教学解决策略 宾小周礼兵 在日常教学中,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制定怎样的教学重、难点及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成为课堂教学是否能够良好进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

    职业中专班主任工作难点问题的解决策略之一(★)

    职业中专班主任工作难点问题的解决策略之一 ——‚后进生/问题生/差生的转化教育工作难‛的解决策略 徐忠 ‚‘后进生’通常是指道德观念无知、是非模糊、学习能力差、自......

    职业中专班主任工作难点问题的解决策略之二

    职业中专班主任工作难点问题的解决策略之二 ——‚取得家长的配合支持工作难‛的解决策略 徐忠班主任普遍感到要取得职业中专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真是太难了。这其中既有上文......

    基层信访工作难点问题及解决措施

    探讨基层信访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 广大基层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弱势群体的突出代表,而信访作为保护其利益的一种行政途径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基层信访工作为基层经......

    关于解决信访难点问题的思考

    关于解决信访难点问题的思考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以及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信访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信访总量持续上升;二是越级访、重复访明显......

    语言学重难点

    下面是各个同步练习的参考答案 1.什么是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三个构成要素之一,就是组词成句的规则,是词的构成、词的变化、词的组合规则的总和。 2.有语音和词汇,没有语法行不行?......

    儿童文学重、难点

    儿童文学重、难点 童话: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

    英语教学重难点

    初二英语教学反思——教师应把握重难点 初二年级教学较之初一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首先初二年级的教材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初一的课本共有12个单元。而初二只有10个单元,并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