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农电的和谐发展之路

时间:2019-05-13 10:2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议农电的和谐发展之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议农电的和谐发展之路》。

第一篇:小议农电的和谐发展之路

小议农电的和谐发展之路

作为一名农电员工我深知“经济发展,电力先行”。电力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要把电网发展当作首要任务,在发展中解决矛盾。构建坚强电网是电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必须把加快电网建设步伐,积极为区域经济腾飞当好电力先行。所以对于农电该怎样发展如何发展我有如下设想。

营造和谐共进的文化氛围固和谐

一个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指引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企业的员工又是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发源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工作,是企业的“铸基”、“铸魂”工程,它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建设企业文化,关键在调动广大职工的内在动力,营造和谐共进的文化氛围。

首先员工的认同是企业文化的最根本的基石,也是企业文化最终和最直观的体现者,所以想办法让员工的积极的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来,以他们积极的主管能动性来营造和谐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例如:电梯间、走廊、食堂等的环境布置,项目位置的宣传板,可以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潜移默化的深入到人心。此外还可开展多彩多样的员工活动,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统一了认识,充分调动起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情。

先进的人物典型事迹也是企业文化最生动直观的体现,且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辐射性。故大力挖掘、发现、培养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和表彰先进典型,也是企业发展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司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组建公司文明督查队伍,开展文明部门、文明班组、文明员工以及安全明星、服务明星、管理明星、技术明星、农电明星的评比活动:比政治看谁思想好,比工作看谁干劲大,比纪律看谁要求严,比业务看谁技术精,比作风看谁更过硬。树立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先进典型。让员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身边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体会不平凡的精神,积极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良好氛围。

此外企业形象也是企业文化建设最直观的体现,公司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把“敢为人先、携手奋进”的企业理念深入到具体工作中去,进一步扩大企业知名度,确立企业价值观、规范企业行为,逐步打造出具有侨乡特色的电力企业品牌。近期我公司也加大了宣传报道力度,深入挖掘企业的新闻点,适时向新闻单位公布;同时公司内部刊物及内部网站为载体,将企业文化建设情况予以发布,及时通报创建情况,交流经验,促进活动开展。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教育,广大员工的服务意识、形象意识、品牌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了供电优质服务工作的开展。

以优质服务打造和谐电力促和谐

服务是彰显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现代企业的生存之道。在当今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让客户享受到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是和谐社会对电力服务的要求。电力企业要抓好营造企业服务文化这个关键点,把优质服务作为企业核心能力进行培育和建设,努力做到服务理念追求真诚,服务内容追求规范,服务形象追求品牌,服务品质追求一流,推进服务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和人性化。大力倡导关爱企业、关爱客户、关爱自己、关爱社会的良好风尚,积极营造“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文化,进一步增强服务的能力和意识,拓展服务的手段和载体,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构建和谐电力企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作为基础产业的电力企业,在实现政府公共政策目标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要求我们农电员工以建设“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现代公司为发展目标。全面开展各项安全普查活动以保障用户用电安心放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发挥电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支撑点作用。

踏实勤奋、勇于奉献、敢于创新,应当是是在新时代对新一代农电工的新要求和不懈追求的目标。作为一名电力企业的员工,要做到服务理念追求真诚,服务内容追求规范,服务作风追求务实,服务品牌追求一流,服务形象追求品牌,努力打造诚实守信的电力新形象。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建设做出新的贡献。”所以我们要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一强三优”的目标,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创一流”、创建“四好班子”等活动,实行常态化管理,同时还可以通过农电工岗位知识及技能竞赛活动,选拔一批优秀农电工参加省市竞赛选拔,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支稳定、优秀的农电工队伍。只要练就过硬的技能,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以提供优质的服务。以人为本安全生产保和谐

满足农电工物质生活的需求

农村电网改造前,农电工每月的收入普遍偏低,生活上缺少各项保障心里总是不踏实,有的农电工想方设法总往家里的承包地里跑,往外面“下海”经商,以此尽量多产生一点“效益”,哪有心思安心工作?农网改造后特别是近年来,供电局党政领导班子把努力构建和谐电力,建立稳定的农电工队伍,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想方设法增加农电工的收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电工物质生活的需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首先对农电工进行局兴我荣、局衰我耻和爱局如家的教育,树立企业主人翁思想。从电网发展、电量递增、电费回收等事实,让农电工实实在在地看到只有企业发展壮大了,自己的收入才会增加。公平竞争体现农电工自我价值

早先农电工对学习业务技术知识认识不足,认为农电工只是底层工人,干好干坏都一样,更不可能提升到管理层,学那么多技术知识干啥,只要能对付工作就行了,甚至产生“学得会、讨得累”的想法,因此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的积极性不高。但近年开始实行通过公开招聘,与正式职工同台竞聘、被择优录取后走上了局级专职工程师管理岗位,专职管理岗位电所所长和副所长也不再遥遥无期,从而消除了农电工只是“打工仔”,不可能提升到管理层的顾虑,使农电工干事有平台,有机会,有空间同时也湖的了成就感的满足,为农电工自我发展提供了竞争机会,使农电工看到了自身价值。岗位靠竞争,工作凭本事,没有技术想当“混混”的日了一去不复返了。大家学习技术的积极性提高了,经常参加供电所组织的各种业务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劳动竞赛等活动,只想多学点技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被时代所淘汰。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比贡献、比能力的观念和努力学习业务技术知识的良好氛围已悄然形成,大大激发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一支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知识、娴熟精湛的技艺、整体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已经在悄悄形成,为提供优质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建立农电工安全生产的可靠屏障

以前农村电网的管理是由各个乡镇、村进行,安全管理管理体系不完善,工作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许多情况下农电工外出工作对办理工作票、验电挂接地线、正确佩戴安全帽等管理比较松懈,致使许多情况下都是在违章和习惯性违章中进行作业人身安全风险大,员工的生命安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近期公司始终把安全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把“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安全”作为安全生产的落脚点。建立健全了全局安全生产网络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坚决同“违章、麻痹、不负责任”三大安全敌人作斗争,严格执行了各项安全规程和制度,加大对违章和习惯性违章检查考核的力度,深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玄。由于措施得当、管理到位,农电工的安全意识得到了增强,农网改造以来,该局没有发生任何人身伤亡事故,农电工深深感到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从而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企业,和谐企业离不开和谐社会。电力企业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电力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负有重要责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电力企业的立足之本、力量之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篇:探索新形势下农电企业改革发展之路

探索新形势下农电企业改革发展之路

电企业作为电网末端的基层供电单位,所处的供电环境是经济文化相对滞后的农村,服务的对象是“三农”的主体。中央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形式,就“三农”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部署,并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的战略决策。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农民问题的深切关注。同时,也给我们农电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适应形势发展,探索农电企业改革发展之路。

一、从“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谈对农电供电环境的再认识

“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体现了南方电网公司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新的服务理念,表达了发展的紧迫感和潜在的危机意识。这说明我们的供电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国家经济体制来看,已经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过渡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电力体制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由过去“一统天下”的格局,发展到了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这势必要引起我们对供电环境的重新认识。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农电企业的管理与决策者对企业本身的状况达不到如数家珍的熟悉程度,就犹如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甚至找不到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对企业外部环境缺乏必要的分析和研判,企业发展目标就会迷茫。那么我们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供电环境呢?

从人员来看,农电企业普遍存在人员结构复杂的问题,基本上是由正式工、集体工和农电工三部分人员组成。由于用工形式的不同,决定了员工报酬不同程度地存在差异,缺乏统一的规划,影响企业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还由于用工形式的不同,造成了员工进入企业门槛的高低不同,致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出现了人多,但人才不多的状况,人力资源这一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从资产来看,大部分农电企业资产都是由体制改革前的水电单位当中供电所资产与由政府控制部分的小水电资产,以及农改后农网资产等组成。资产的构成复杂,所有权属不同的投资主体。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农网改造后形成的资产均系主网公司所有,真正属于农电企业的资产少之又少,而电网的维护职责又属于农电企业。众所周知,农村电网点多面广,对于县局来说,运行维护庞大的农网相当困难,资产的保值增值得不到保障。加之,地方政府对小水电资产有处置权,这对一些依赖小水电比重较大的农电企业,潜伏着经营的危机,职工队伍的稳定性存在变数。从电网来看,尽管经过一、二期农网工程的建设与改造,农村电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供电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农村电网显得与形势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电网架构不尽合理、设备相对落后、科技含量少等方面。大部分县局的电网还是以35千伏为主网架,10千伏线路送至各乡镇,线径小,供电半径大,而且没有形成闭环电网,致使一些地区电压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供电负荷匹配性不强,一些地区出现了“小马拉大车”的现象,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隐患。有的地区则出现了“大马拉小车”的现象,造成经济运行效果不明显。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入不敷出,投入了几百万元的农网改造资金,而收取的电费连对线路的运行维护都不够,更无经济效益可言。可以说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薄弱的电网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现有的与潜在的电力市场的开拓。从电量来看,普遍农电企业由于缺乏工业负荷的支撑,电量都比较小。加之近年来,国家对高耗能企业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突显以来,大部分厂矿纷纷停产。一些依靠高耗能负荷发展的农电企业电量转眼之间陡滑下来。离开了电量的支撑,农电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

从管理来看,尽管这些年来,农电体制逐步理顺,主管单位给了农电企业大力帮扶指导,使农电企业的管理有了较大起色。特别是南方电网公司开展农村供电所规范化服务、示范窗口达标,以及“安全管理、营销与优质服务、经营管理、电压质量与可靠性管理、节能降耗”五项基础达标等一系列旨在提高农电企业管理水平活动以来,农电企业的管理水平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但由于大部分企业基础的薄弱,管理效果离要求差距甚远,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些单位仍然是粗放式的管理,对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至于管理小打小闹,不成体系。从农电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尽管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不被外界完全理解。此外,外界对这些年来电力系统抓行风建设,树企业形象工作的认同不一,把电力部门当作“电老虎、电衙门”的大有人在,这在县级供电范围表现尤为突出。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综上分析,农电企业的供电环境表现出了内忧外患的状况,如何在危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已经不容我们太多的去思考与探索。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电企业的改革发展

邓小平同志曾谆谆教导我们,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是唯一的出路。我们农电企业势必也要在改革的大潮中接受洗礼,方能获得发展的动力。

——改革首先要解决农电队伍问题。而解决队伍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好领导班子问题,具体就是要解决领导班子的观念与思路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通过教育培训与交流学习,促进领导干部观念的转变与思路的更新,提高科学的决策能力和驾驭企业的能力,确保企业的前进不至于南辕北辙,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充分发挥好领导班子“火车头”的作用。同时要建立农电企业领导班子的定期交流机制,通过领导干部的交流互动,激活管理。同时要培养领导干部正确的人才观,树立要素有用理念,即每一位员工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只是研究好如何把人员要素有序组合,协调运转的问题,并以教育培训为手段,培养员工业务技能与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员工的职业生涯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灌输强本意识。“强本”就是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辩证阐述。农电企业要以“十一五”规划为指导,牢牢抓住农网城网建设改造,以及新农村电网建设的历史机遇,努力改善电网结构,使之更加趋于合理化,如建设110千伏的主网架,并且形成环网,满足“N-1”原则,由此提高电网供电能力,为电力市场的发展提供有效载体,实现硬件上的“强本”。同时,要想尽一切办法发展好电力负荷,千方百计增加电量,这是卖电企业效益的根本所在。稳住居民负荷,扩大厂矿负荷,配合发展招商引资负荷,努力把电力“蛋糕”做大做强,形成规模,获取边际效益。

——解决农电企业管理问题。农电企业作为地区供电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地区局的管理质量。农电企业由于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决定对其管理要区别与地区局车间式的管理模式。既要放开搞活,也不能放任自流。所谓放开搞活,是指农电企业具有相对独立法人的经营实体,对其经营活动承担法律责任。要充分调动其管理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守土有责”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与此同时要加大对农电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特别是要实现对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在线监测。而农电企业本身则要加强对基层供电所的管理,确保电量、电费、线损等指标可控在控,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同时按照“精简、高效、务实”的原则积极推进农电企业内部机构的改革,实现扁平化的管理,提高决策的执行力。以规范化服务、“五项基础管理”达标等为指导,深入开展企业内部基础管理工作,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努力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实现流程的再造,促进效率的提高。

——农电工用工与薪酬制度的改革探索。由于用工形式的不同,决定了员工的薪酬有所不同。在农电单位,农电工与正式工几乎是各占半壁江山。这就意味着农电工肩负着相当分量的工作,他们工作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然而农电工的工资待遇问题却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待遇低,又处在最基层一线,如何构建和谐环境值得思考。尽管农电体制改革时农电工是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公开招聘产生,且与供电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当前农电工与正式职工同工不同酬、劳动强度与收入比例不协调的矛盾正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掣肘。一方面,在农电资产膨胀的同时,农电工工作量成倍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农电工的不满与日俱增,既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也影响到队伍稳定。另一方面,现行农电体制及待遇还不能吸引社会上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加盟农电,就是在职的,特别是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农电工也随时都有流失的可能。另外受改革条件限制,供电所在组建时还是保留了很大一部分过去以“亦工亦农”形式存在的、几乎一生都在从事农村电力生产与经营的农电工,这部分人员在大部分企业仍然没有建立医疗、养老、工伤等劳动保险,如何妥善处理好他们退休后的生计待遇是农电面临的又一个紧迫且棘手的问题,成为一个新的不稳定因素。那么农电工的用工与薪酬制度究竟怎么制定呢?笔者浅显地认为首先是严格控制农电工数量的急剧增加,要改变农电人员居高不下的状况,通过各种考试考核措施精简冗员,科学定员。其次,通过机构的改革,使农电企业机关冗余人员充实一线,特别是要武装充实基层供电所。第三,如出现农电工人员空缺的问题,建议从劳务输出公司聘请人员予以保存补充,逐步推行“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用人不养人”的制度,减轻企业管理负担。第四,关于薪酬问题,是否可以考虑组建以农电工为投资主体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如抄表公司等经营实体,通过公司的运营发展,增加效益,提高农电工的待遇。另外,还可以把精简人员的工资增加到现有农电人员的薪酬里,这样就可以适度提高农电人员工资,减小与正式职工的差异,进一步增加和谐氛围,促进企业的积极发展。

总之,面对新的形势,农电企业只有不断的改革,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才能在发展中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肩负起“电力先行官”的神圣职责。

第三篇:幸福、和谐的发展之路

幸福、和谐的发展之路

“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这是时代赋予泰安人的重大历史使命。

向幸福出发,全市立足新起点,开拓新境界,精心筹划,蓄势待发;向幸福出发,走向发展之路。“为百姓谋福祉,是我们崇高的追求,责任比泰山还重。”《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论述,已化为我们自觉的行动。我认为要想“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就必须:让工业成为县域发展的强大支撑、发展服务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社会、齐心协力抓项目抢日争时快发展、“顶天立地”迈向旅游文化产业高地。

我们要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就是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大的志向和勇气,更高的目标和追求,当先进、创一流、作贡献;以更大的干劲和力度,更好的作风和形象,加压奋进、激情创业、跨越赶超,努力实现“泰安率先、全省领先、全国争先”。

建设幸福泰安,就是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社会繁荣进步,环境优美宜居,民生不断改善,公共服务均衡普惠,社会财富更加充裕,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努力实现收入好、身体好、教育好、住行好、保障好的“五好民生”目标,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建设和谐新泰,就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依法治市,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群众利益,促进公平正义,保证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积极营造社会安定有序、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第四篇:走科学和谐和平发展之路

走科学、和谐、和平发展之路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构成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要求、基本方向、基本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基本涵义科学发展,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集中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的新诠释。当今世界,发展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最强音,实现快速发展成为各国家、各民族的共同愿望。但是,受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人们最初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步把可持续发展、合理发展、社会综合发展等理念引入发展范畴。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理念提升到一个崭新阶段。科学发展所表达的发展愿望是: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中央地方、个人集体、局部整体、当前长远以及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整体优化。和谐发展,就是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发展。和谐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发展是一种社会活力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的新的发展思路,是与科学发展内在统一的发展模式,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统一的发展理念。和谐发展所表达的发展愿望是:关注人际关系,统筹阶层和谐,以利于个体自我的身心和谐,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营造和谐发展的社会关系;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营造一个社会各阶层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惠互利,相互关系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关注整个社会发展的和谐,处理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等的关系,构建整个社会和谐共进的良好氛围;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平发展,就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作为历史任务之一。2005年,我国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把自身发展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发展的诚意。和平发展所表达的发展愿望是:正确处理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促进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自力更生为主,同时坚持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通过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来阐释发展这个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既有所区别和各自有侧重点,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共同演绎了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发展主题。第一,科学发展是和谐发展的根基,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二,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条件,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发展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第三,对内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统一于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同样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平发展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坚持和平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同世界各国友好对话、互信互利、合作共赢,才能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中国的范围而具有世界性,成为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对内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指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代表了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理念。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之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政策、总战略,是指导各项工作的总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把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统一起来,通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推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不断突破束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才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才能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良好的体制条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反映了世界人民的愿望。要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党的领导是我们的事业的根本保证。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走科学和谐和平发展之路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五篇:教师发展应走和谐发展之路

教师发展应走和谐发展之路

史献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210048)

在《江苏教育研究》2007年第8期上读到顾卫兵先生之论语《行走在能力极限地带》的文章,深受启发。但是,笔者有不同看法,作为教师群体与个体发展而言,不应当走的极限地带,而应当走和谐发展之路。

首先,作为一个学校的教师群体如果都走“极限”发展之路,这个学校的教师就会很苦。学校校长要将全校教师的发展置于和谐发展的“地带”,学校教师才会有生机,才会从发展过程中得到乐趣,教师才会感觉到校长是一位有人性的校长,体现人本思想。如果校长用“极地”目标要求全体成员,那么可能一个“极地”发展人才都不会出现。学校教师的发展的和谐性体现在教师结构的层次性与差异性的和谐。教师结构层次性是指一个学校内不可能都是尖端人才的聚集地,如何每个人都“极地”化发展人才,说明每个人都不是“极地”化人才。学校教师既要有合格教师、也要有优秀教师,同时也需要有专家、学者型教师。这种结构的是合理的稳定的,其中合格教师人数大于优秀教师人数,优秀教师数大于专家、学者型教师人数,至说这三类教师的比例可以根据学校内部教师的组成情况以及教师自我发展愿望与可能性决定。差异性是指不同类型的教师要有其自我的鲜明的个性特点,不要走极端化、统一化的道路。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教师要服务于学校发展战略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能非常“极地”化,但不适应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和谐的。假如,一个中学物理教师天体研究非常深入以至于能够参加航天飞机研发工作,而对中学物理教学以有中学物理教育却不甚了解,上课时学生听不懂,显然这种“极地”发展是不和谐的。其次,作为教师个体而言,由于个性差异的客观性,个别人走“极地”发展的道路是可以的,也是可能的。但即便是个体的极地发展也需要自身的和谐发展。教师自身发展的和谐性体现在:修养、师德与专业技能的和谐、知识与能力的和谐、体魄与心理发展的和谐、教育教学水平与教育教学艺术的和谐等。其中,笔者需要说明的是多数学校校长比较关注教师的知识、能力与教学水平的发展,而忽视教师的修养、师德、心理、身体健康水平、与教学艺术的发展。在高中学校中更多的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将学生考试分数提高,而不去顾及其他,因此教师发展苦啊。所以,笔者认为,学校领导在教师发展过程中,应多考虑教师发展的和谐性。领导决策切忌极端化,笔者认为,如何一个学校校长要求教师发展“行走在能力的极限地带”,至少缺乏人本理念。教师是人啊,教师发展需要从人的发展角度来决策,学校领导要根据学校内教师结构特点提出相应的和谐发展策略。

第三,教师发展走和谐发展道路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建构需要和谐性,学校建设也需要和谐性,人的发展更需要和谐性。如果教师的发展过分地强调能力发展的极限性,也许会导致人格的扭曲与人性的变形。笔者曾经看到这样的报道,某山区小学教师的女儿生病快要死了,女儿想见自己妈妈一眼,这位教师即说“我要上完课”,上完课后,还将作业本改完才到医院,结果女儿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记者问这位教师妈妈“你后悔吗?”,这位妈妈教师说,我不后悔。笔者认为,这是教师发展过程的人性扭曲行为。小学生无法理解他们的老师的举动,这些小学生对妈妈的爱怜之心都被他们这位“敬业的教师”所扭曲了,在这些学生心中也许会潜藏着这样的意识“人的生命无所谓,只要我干我想干的事就行了”。也许笔者说的话有些过了,但是想表明的是人的发展需要和谐性,不需要“极地”化发展。于是笔者再次呼吁:教师发展要走和谐发展之路。

下载小议农电的和谐发展之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议农电的和谐发展之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电电费双结零之路探讨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农业政策调整、农电系统改制,生产关系调整之后,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农业生产用电的管理主体由行政村转变为乡镇供电所,旧的农电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

    铜鼓农电发展建议

    铜鼓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关于对农电管理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铜鼓公司在农电管理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在农电体制方面: 1、由于县公司是股份制企业,地方政府一直把供电......

    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之路

    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之路赵梓惠摘要:科技的发展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是社会和谐发展,平稳运行的巨大动力。科技的创新和不断发展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促......

    整合育人和谐发展走创新提升之路

    整合育人,和谐发展,走创新提升之路 ——2012年工 作 总 结 沈阳市沈北新区实验学校 2013年1月 工 作 总 结 在沈北新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沈北新区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

    构建和谐课堂论文和谐课堂论文:浅谈中学德育工作和谐发展之路

    浅谈中学德育工作和谐发展之路 界牌中学 戴钟芳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和谐运行和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学校德育工作同样需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通......

    构建和谐课堂论文和谐课堂论文:浅谈中学德育工作和谐发展之路

    构建和谐课堂论文和谐课堂论文: 浅谈中学德育工作和谐发展之路 摘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和谐运行和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学校德育工作同样需要以......

    浅议构建和谐农电的三个着力点

    浅议构建和谐农电的三个着力点 农村电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担负着“先行官”的重要作用。构建和谐农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电力的重点和难点。今年初,国......

    浅谈当前农电发展的若干问题

    文章标题:浅谈当前农电发展的若干问题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三新”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