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市关于建立健全创建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青岛市关于建立健全创建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河北精神文明网》 2006-2-5 10:49:21
为巩固和发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推动创建工作再上新水平,青岛市文明委从9月下旬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建立健全创建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的调研。整个调研分成了城市管理、社区建设、市场环境、生态环境、创建机制、区市等6个调研组,涉及12区市和32个市直部门,通过深入基层单位和社区、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现将本次调研成果汇报如下:
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要经验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大力推动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创新和深化创建文明城市的内涵。历届市领导特别是本届五大班子始终坚持把创建文明城市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断丰富创建内涵,激发创建活力。从1993年开始,在全市开展了以“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做文明市民”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1996年,制定精神文明建设“九五”规划,逐步形成了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行业风气、市民文明素质“四位一体” 创建文明城市的格局。1999年9月,我市获得了首批“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称号。党的十六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构建和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高效廉洁的城市管理、生态型的城市环境、人才型的市民素质、学习型的城市风气、创新型的城市文化”城市发展目标体系,明确提出了“力争首批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的奋斗目标,把建设“繁荣青岛、平安青岛、文明青岛”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之中,贯穿于整个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创建文明城市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青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优势更加突出,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形成了“全民创城、全民受益”的浓厚氛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创建为大家、创建靠大家”、“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美好”的创建理念,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作为依靠群众、造福群众的过程。连续三年开展了“我为青岛发展献计策”市民月活动,通过“市民议事厅”、“12345市长热线周”、“领导与群众网上对话”等形式,畅通部门走访、来信来访、公开电话、日常督查、媒体网络等五条反映民意的渠道,广泛听取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责任到位,及时整改落实。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认真解决群众的住房、就业、就医、社会保障等生活问题。投资8000多万元改造1300多条小街小巷,投资2300多万元改扩建100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了12项城市环境整治工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使群众成为创城的最大受益者。广大市民以热爱青岛、建设青岛的巨大热情,积极参与到创建文明城市中来,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文明素养,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是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和社会风气。以培育城市精神为核心,以推进人文奥运为契机,以创建学习型城市为动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充实市民文明素质教育的内容,健全教育网络和机制,创新教育的载体和形式,形成了广覆盖、多层面、立体化的大教育格局。广泛开展城市文明交通“三让”、“大学生文明礼仪宣讲团”、评选“感动青岛”的人和事等一系列影响广泛、群众参与热情高、实效性强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诚信、和谐、博大、卓越”的城市精神,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塑造了热爱生活、崇尚文明、追求卓越的良好社会风尚,涌现出许振超、谢振华、“微尘”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全市注册志愿者达到33.5万,占全市城区人口12.8%。
四是实施名牌战略,实现从城市品牌到品牌城市的跨越。1999年,市委明确提出“实施精神文明建设名牌战略”,广泛开展了“创服务名牌,树青岛形象”活动。经过六年来的创建,已经涌现出23个市级服务名牌,300多个各类服务品牌。品牌化的创建意识已经从服务行业逐步延伸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学校等各个领域。大力实施“人文奥运”,“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正在成为青岛城市的文化品牌,提升了青岛的文化品位。这些城市品牌就像城市一张张靓丽的名片,塑造着青岛品牌城市的形象,汇聚成“全国文明城市”这块最有价值的城市品牌。
五是强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重心下移的创建局面。坚持并不断完善了创建文明城市的“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办公会议制度”,“督查整改制度”等工作制度,每年制定《创建文明城市目标责任分解》,把创建文明城市的各项指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完成情况纳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发展“四位一体”的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党政部门各负其责,人大、政协视察指导,群团组织密切配合,新闻媒体引导推动,条块结合,城乡联动,军警民共建,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创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市61个街道办事处、950个社区居委会、4700多名社区工作者在创城第一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大,社区建设、文化建设、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群众“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第二,城管体系尚需完善。一是城市管理的立法滞后。有些法规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管理发展的需要,导致了执法主体不明,处罚依据不足,出现了许多执法空缺。二是综合执法体系尚待完善。城市管理、交通管理、食品卫生监察等分属不同的部门,也缺少日常有效的协调机制,职能权限交叉,造成了许多管理上的“空挡”;三是城市管理的投入不足。与属地化管理相配套的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难以维持正常的开支,一些城乡、区域、条块等结合部位仍然处在管理的“盲区”;四是执法队伍力量不足。
第三,社区基础工作相对薄弱。一是社区负担加重。随着社会管理的属地化,区、街和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例如,社区居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却承担了许多党政部门下派的工作,社区挂的各种牌子多达22块,工作任务多达120多项,都要求设立机构,建立档案,检查考核,内容上墙;二是社区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社区工作力量相对薄弱。每个社区居委会一般只有3-5人的工作队伍,而要负责2000余户、万人左右的社区管理工作,大量的进社区工作,街道、居委会工作人员疲于应付。
第四,常态化的市民素质教育机制有待完善。抓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合力不足。很多单位只注重教育职工做好“单位人”,而忽视了八小时之外的教育,形成了单位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脱节。社区教育覆盖面不够广泛,教育的渠道、内容、师资、教材远不能适应社区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外来人口还没有完全纳入教育的范围。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仍然是创建工作的“短项”,场所少,设施陈旧,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居民对社区缺乏归属感。
第五,区域化文明创建体系尚未形成。有些行业仍然习惯于垂直管理,对驻区的创建工作不配合、不支持,区市、街道和社区对这些单位又无制约的手段。个体、民营、股份制等新型经济组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相对滞后,在动员机制、组织机制、推进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相对于日益繁重的属地化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区市文明办、以及街道、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力量明显不足,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三、建立健全创建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忠诚守信、勤劳勇敢、务实苦干、开放创新”的新时期山东精神,培育和践行“诚信、和谐、博大、卓越”的城市精神,增强全市人民的城市主人翁意识,巩固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繁荣青岛、平安青岛、文明青岛为目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高效廉洁的城市管理、生态型的城市环境、学习型的城市风气、人才型的市民素质、创新型的城市文化,逐步解决南北差距,东西平衡等问题,推动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以符合最广大群众的利益作为创建工作的第一准则,以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作为创建决策的基本依据,把群众的满意作为检验创建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充分调动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建文明城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美好。
(四)坚持依法管理。以建立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为目标,完善与文明城市建设相适应的法规体系,提高全社会的法律素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各项经济社会事务纳入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之中。
(五)坚持机制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充分整合和理顺部门与区市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共建同赢,形成创建工作的合力。
(六)坚持重心下移。按照“事权统一、分级负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系,经费投入向基层倾斜,工作力量向基层延伸,形成全社会管理、全过程监督、全行业覆盖的城市管理网络。
(七)坚持日常化、精细化管理。把日常化、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环节,着眼于工作细节,把解决重点问题与全面管理相结合,集中整治与规范化管理相结合,建立起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模时,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目标责任体系,洁净每一处、文明每一时。
(八)坚持行政管理与社会化运作相结合。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认真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群众社团组织在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作用,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创建文明城市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创建文明城市长效机制,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构建高效有序的创建工作体系,实现用法规制度规范创建,用《测评体系》指导创建,用科学管理强化创建。
(一)完善创建文明城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党政部门各负其责,人大、政协视察指导,群团组织密切配合,新闻媒体引导推进,城乡联动,军警民共建,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创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定期向党委常委会报告创建工作的制度,强化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工作职能,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办公会议”、“条块联席会议”、“综合执法联席会议”等制度,及时解决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十一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把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任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建立健全部门、区市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协调配合机制,坚持文明办、综治办、纠风办、双拥办、城管办、爱卫办“六办”联手推进制度,整合优势资源,强化沟通协调,形成创建工作的合力。
(二)完善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责任体系。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指导,充实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切实做到用《测评体系》规划创建,用《测评体系》指导创建,用《测评体系》考核创建。按照“决策目标”、“执行责任”、“监督考核”三个体系的要求,从体制创新入手,重点在创建考评机制上进行突破,完善《创建文明城市责任目标分解》和精神文明年度绩效考核制度,着力实现“创建主体明晰化”、“目标责任具体化”、“创建指标定量化”、“监督检查日常化”、“责任追究制度化”,消除工作空档和交叉,做到一环扣一环,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三)完善创建文明城市的法治体系。按照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加强城市管理、市民行为规范、革除陈规陋习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落实执法部门责任制,建立城管行政执法区域责任追究制度、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督查及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提高执法效能。完善城市管理考评机制,加大区域管理责任,加强日常考核,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评标准。以提高党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市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坚持依法办事,坚持自觉用法律约束自己,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营造全社会遵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环境。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真正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四)完善社情民意反映和快速办理、反馈机制。高度重视并切实办理落实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和建议意见。继续坚持“市民月”、“市民议事厅”、市民文明巡访、“听证会”等行之有效的做法,问政于民、听政于民、议政于民、接受监督于民,畅通群众来信来访、问卷调查、新闻监督、网上信息等社情民意调查渠道,让广大市民有更多的知情权、发言权和监督权。加强各种公开电话和服务热线建设,重点搞好以市长公开电话为调度枢纽、包括12区市、38个政府有关部门、7个省驻青单位、21个市直单位为成员的对外公开电话网络系统,建立起快速受理、快速分解责任、快速落实办理、快速反馈意见的机制。继续坚持党政领导带队督查调研,人大、政协视察调研,党政机关部门定期进社区办实事等制度,随时发现、随时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让群众随时感受到创建文明城市带来的实惠和变化。
(五)完善市民广泛参与机制。坚持以培育城市精神为核心,以推进人文奥运为契机,以创建学习型城市为动力,建立起道德教育、道德实践、道德约束紧密结合,文化活动、新闻宣传和环境熏陶相互促进的教育机制,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要大力总结宣传各类宣传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不断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要着眼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继续通过征集“金点子”等活动,征集创建工作的创新案例,通过“志愿者”、“市民文明巡访团”、“青年文明号”、“巾帼服务队”、“关心下一代”、“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等群众志愿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自觉为创建文明城市做贡献,形成“城市是我家,创建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六)完善属地化的文明创建机制。积极适应城市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要求,从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制度规范等方面,科学划分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区域、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责任、事权与财权,形成“分工明确、各方有责、条块结合、协调一致”的目标管理体系。强化各区市、街道、社区在文明创建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加快推进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创建的属地化管理。所有驻区单位和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都要积极支持和参与所在区的创建工作,形成条块结合、同创共建的区域化创建格局。深入开展建设“和谐社区”活动,以示范点带动全市“和谐社区”的发展。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社区服务网络建设、社区治安网络建设、社区医疗中心建设、社区红十字服务站建设、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夯实城市基层基础工作,扩大创建工作的覆盖面。加强区市、街道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工作体系建设,加强区市、街道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工作体系建设,各区市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总编制内充实和加强文明办力量,健全各街道、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工作制度,明确领导责任和具体工作人员,协调驻区单位开展创建活动。
(七)完善创建文明城市投入保障机制。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精神文明建设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对市重大项目和重大活动所需经费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给予保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建立多元化的精神文明建设筹资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对创建文明城市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投入要适当向公共管理、社会事业、基层社区倾斜,特别要加强基层社区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建立创建文明城市奖惩机制,对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因工作原因未完成责任目标的单位,年终精神文明建设绩效考核评定为不合格。
第二篇:关于建立健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的方案
税务庄街道党工委 税务庄街道办事处
关于建立健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长效机制的方案
为进一步巩固提高我街道文明城市创建水平,实现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和制度化,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经街道党工委研究决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市委八届七次、区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要求,通过建立健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长效机制,使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居民更有素养、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为生态、城市更具魅力,不断推动社区建设管理上水平、社会文明程度上水平、人民生活质量上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激发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创建为了人民、创建成果由人民共享、创建成效让人民检验。
(二)坚持制度管理。着眼于常态管理,把解决重点问题与全面管理相结合、集中整治与规范化管理相结合,建立全方位、全覆盖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模式。
(三)坚持求实创新。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从实际出发,选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文化教育、媒体宣传、典型示范、社会监督等各种手段,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形式、方法。
三、主要内容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制。继续保持街道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机构、工作机构,继续按照《税务庄街道落实全国文明城区测评体系任务分解表》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得到贯彻落实。强化工作目标,把《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内容和全国文明城市每三年复评一次的目标任务纳入街道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将其与街道重点工作同步布置、同步落实、同步推进。
二是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活环境。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城市亮化、绿化、净化、美化程度,强化日间市容管控及夜间连续整治工作。通过逐路推进,全面整改方式,建立私搭乱建联合整治机制,加强长效管理。加大环境卫生秩序整治力度,对主要街道、市场、出入口、卫生死角等重点部位,予以重点整治,解决垃圾乱倒、摊点乱设、车辆乱放、广告乱贴等脏乱差问题。
三是进一步夯实文明社区建设。把文明社区建设作为争创文明城市工作第一载体,通过河联园四个新型社区建设,完善社区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区行政、卫生、文化“三个服务中心”体系,推动社区建设、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切实把让市民充分享受创建成果作为工作出发点、落脚点,使广大市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带来的新变化。
四是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把提高市民素质摆在创建工作首要位置,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市民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充分发动辖区党员、机关干部、青年团员、单位职工、妇女、师生、社区居民等力量,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社会宣传、文明劝导、义务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活动,最大限度激发党员干部、群众在创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奉献意识,在奉献中展示良好形象,在活动中提升素质。
五是进一步营造浓厚创建氛围。推动创建工作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努力使创建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文艺宣教活动,采用群众喜闻乐见宣传形式,指导各社区编排文明创建主题文艺节目,宣传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有关知识;在演出中穿插文明礼仪知识、文明测评要求相关内容有奖问答等,调动群众参与热情,提升创建工作在全体市民中的知晓率、引导力。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六日
第三篇:关于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的调研报
告
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是创建工作取得实效、获得人民群众拥护的关键所在。根据市委要求,10月15-17日,本人与***副市长率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公安局、财政局、城管局等部门负责人,赴***等城市开展“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专题调研,并听取了有关城区的意见,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省内外兄弟城市文明创建主要做法经验
纵观***等3个城市的创建过程,发现他们不仅注重凝聚思想共识、浓厚创建氛围,而且善于在工作中建立良性运行机制、贯通创建路径,有力地促进了创建工作的纵深推进、整体发展。总的来说有5个突出特点:
1、注重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是文明城市创建形成强大动员力、号召力的根本前提。南通专门设立常态化文明城市建设指挥部,由市委分管副书记任总指挥,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同志担任副总指挥,各重点责任部门和各区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决策重大部署、制定重要政策、协调难点问题和推进重点工程。苏州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为副总指挥,市委市政府分管秘书长为其下设办公室正副主任,统筹推进创建工作。XX90年代初就建立由市委、市政府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四套班子合力抓的领导体制,为加大创建协调力度,XX还专门配备一名市委副秘书长兼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2、注重强化责任分解。建立责任明确、落实到底的目标分解机制,实现上下互动、部门联动,是推动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环节。南通建立常规性达标工作任务三年一分解机制,同时建立重点工作任务每年一分解制度,依据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由各责任部门、地区按照定人员、定任务、定时限、定标准、定责任“五定”要求,将各项任务在地区、系统、单位内部进行进一步细化、分解、落实。苏州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和《全国志愿服务工作测评体系》的内容具体细化分解到全市80多个部门,并明确创建目标、职责任务和工作标准。XX根据测评体系要求,制定下发《XX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任务分解表》,把各项指标任务分解到市有关部门、各城区和基层各单位,市委分管书记与创建专项组、有关部门和城区分别签订创建工作责任书。
3、注重强化联系实际。坚持联系实际,突出创建为民、创建惠民,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获得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南通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看病难”、子女“上学难”和“住房难”三大热点问题,在全国领先实现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全覆盖,率先健全城市、农村、专业渔民三大低保体系,市区廉租住房保障面积人均达到20m2。苏州以《苏州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等“四大行动计划”为抓手,积极实施老城区整治、城中村改造和居民“改厕”等各项民生工程,并建成1.2万多处外来务工人员集宿区,吸引了180余万人员入住。XX以“城市上水平、百姓得实惠”作为最终创建目标,着力破解“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看病难”、“办事难”和“清洁XX”等“七大问题”为突破口,通过采取“春风行动”、“四改联动”、“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等举措,得到群众高度评价;办好“12345”市长公开电话,每天受理群众来电550余件,反馈率、满意率都在98%以上。
4、注重强化督促检查。加强督促检查,是提高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南通市文明城市建设指挥部每年制定实施重点工作日常督查考评办法,对各责任部门履职情况进行常态督查考评;同时根据常态督查情况,定期发布结果,实行量化排名,并在每年年终发布各重点责任部门测评总成绩和总排名。苏州突出坚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督 查与整改机制,每三个月集中检查一次,同时重点建立健全市委、市政府领导定点联系制度,党政部门与城市管理薄弱环节、重点街区、路段、公共场所共建责任制度;同时,苏州制订出台《苏州市“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标准》,委托第三方定期进行模拟测评,并将测评成果每月一次在苏州日报等权威媒体公布,通过“指数”量化创建工作进度和水平,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整改。XX着力建立市领导督查、各专项组督查、市文明办督查、各城区督查、市有关部门督查、城市文明督导员督查和新闻媒体督查等“七位一体”的督查机制,促进创建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5、注重强化奖惩激励。优者赏、劣者罚,是激发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杠杆。南通市委、市政府设立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专项奖励制度,依据文明城市建设督查考评总评成绩,表彰奖励成绩优异、排名靠前的市级机关、城区以及先进工作者;对获奖的先进集体,全员增发一定数量的考核奖,同时将文明城市建设考评成绩挂钩机关绩效考核、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对排名靠后的部门、单位实行问责制度,相关单位不得参与任何先进评选。苏州将文明城市创建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作为评选推荐各级各项文明创建先进的重要依据,同时苏州市财政每年拨出1000万专款设立“文明城市长效管理专项奖励资金”,对每年在市创建办开展的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排名前5位的城区 分别给予80、70、60、50、40万元的奖励;对在中央文明委组织的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的先进行业和单位,择优评出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分别给予60、40、20万元的奖励,等等。XX专门制定实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项目标考评方案,把精神文明建设绩效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把创建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单位目标考评,切实加大对创建工作的考评力度。
二、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成效和存在问题
全国文明城市是集中体现城市文明程度和科学发展水平的最有价值的城市品牌。自1996年我市启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打造城市形象的良好载体和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有效途径。按照“巩固、提升、深化、拓展”的方针,坚持标本兼治,统筹推进各项创建达标工作,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深化、纵深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1999年以来,我市连续五届获得“江苏省文明城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称号。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建机制基本建立。建立健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工作、分析形势、部署任务。近3年,先后召开创建动员大会、创建工作例会、达标分析会、现场 督查会、经验交流会等60余次。委托社会第三方每季度对各区开展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在全省率先制订实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问责暂行办法》,保持了创建工作的常态和长效。按照“条抓块包、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原则,引导各地各部门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摆上党委、政府重要日程,初步构建起上下协调、通力配合的工作机制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组织体系。
2、深入实施道德教育,创建基础不断巩固。深入开展全国、全省道德模范、“***好人”、精神文明“十佳”新人新事推荐评选和学习宣传活动,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另有25人当选“中国好人”。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推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举办***市少儿文化艺术节,加快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建设,不断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积极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启动实施环XX生态文明志愿服务大行动,开设每月一次的“周六学雷锋志愿服务广场”,推出“最美”志愿者系列先进典型,让雷锋精神永驻锡城。扎实开展文明城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百城万店无假货”、“优质服务品牌”等基础文明创建工作,全市338个集体被授予省级以上文明创建先进单位称号。
3、注重抓好管理整治,创建水平持续提高。围绕全国文明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工作等测评体系的指标要求,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创建中的难点、薄弱环节,采取立足长远打“持久战”和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相结合的办法,推动创建工作循序渐进,不断深入。近年来,在加强日常管理,落实常态创建的同时,先后有的放矢地开展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公共秩序、窗口服务、校园周边环境等方面的专项整治提升行动。特别是结合中央、省文明办每年进行的公共文明指数测评,重拳出击,突击整治,集中有效地解决了一大批影响文明创建的顽固性、显见性问题,较好推动了创建水平的持续提升。去年,在全国文明城市综合考评省级测评中,我市测评成绩位列全省第二。
4、持续推进亮点培育,创建品牌日趋鲜明。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创建先进典型和特色项目的培育和打造,涌现出一大批闪亮品牌。如,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建立市志愿者总会,连续10年举行志愿者活动月活动,XX年,全国志愿服务工作研讨会在锡召开,推广志愿服务“***模式”;大力推进帮困助弱活动,“新春书市花市”、“拥抱孤儿过新年”等活动至今已延续12年,在广大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加快推进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月、少儿文化艺术节活动,打造“阅读E站”,运用新媒体 在未成年人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广受好评,构成了全市创建工作的亮丽风景。
5、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创建氛围更加浓厚。围绕深化文明创建、提升文明程度,在媒体开设专题、专栏,大力宣传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作用和创建带来的新变化、取得的新成效。组织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我知晓”、“文明城市创建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我评判”系列宣传活动,广泛形成文明城市、同创共建的良好氛围。将正面宣传与反面曝光相结合,对各类不文明现象和行为适时曝光,引导市民自觉养成文明习惯,主动维护城市形象。加大公益广告的制作刊播力度,加强对市民文明公约、行为准则和文明城市测评应知应会内容的宣传普及,进一步提高市民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和满意率。
总体看,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对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对照全市人民群众的期望,对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标准,对照先进城市的做法经验,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一是统筹协调、各方联动的创建体系仍需完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各方联动,但目前我市创建工作涉及的“条块”、“条条”之间,或因责任不清不落实,或因管理不严不到位,在个别部门、地区之间存在推诿扯皮现象,在时间上不同步,在空间上留死角,造成创建效果打 折扣。二是稳定增长、持续投入的创建保障强度不足。从调研的城市看,XX市、苏州市、南通市分别有创建经费3000万元、2300万元和800万元。而我市目前共有创建经费300万元。且多年未有增长,随着创建任务的不断加重,经费保障基础较为薄弱。三是责权明晰、奖惩分明的创建考核有待加强。目前我市还未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目标考核,客观上造成了创建工作有部署有安排,但无法通过考核实现奖优罚劣、激强促弱,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导向、助推作用不明显。四是全民参与、同创共建的创建氛围亟需造浓。城市整体的创建氛围不够浓郁,尤其是我市户外广告阵地较少,户外公益广告的投放力度相较其他城市明显不足,造成部分市民的创建主体意识比较淡薄,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不强。五是群众关注、影响达标的创建短板依然存在。我市去年组织的对全国文明城市114项测评内容的自查显示,达标的占72.1%,不达标或没有完全达标的占27.9%。此外,一些公共场所、建设工地、河道环境卫生脏乱差,部分主干道、主要交通路口秩序差、车辆违停,网吧超时营业、违规接纳未成年人,邮报箱、盲道、窨井盖等公共设施不同程度损坏等问题还较多存在,创建“回潮”现象严重,市民关注度高、反响强烈。
三、健全文明创建长效机制的建议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 的工作任务。只有从创建工作的体制机制上找原因、寻差距、求对策,才能促进我市文明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借鉴兄弟城市经验,结合***实际,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健全文明创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加强7项机制建设,进一步提升创建水平。
1、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健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坚持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要求及时调整成员单位。明确市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常设性日常办事机构,具体负责创建任务的推进落实,协调难点问题,推进重点工程。健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挂钩联系制度,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市委副书记、常委、副市长每人常态挂钩一个市区和创建工作主要部门,协调、指导、推动创建工作的落实。充分发挥市创建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重要职责,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制定重要政策,决策重大部署。加强各地各部门创建办的建设,建立工作协调会议制度、任务分解制度、督促检查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各级文明办组织与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坚持合署办公,更好地形成坚强有力、上下衔接的创建工作领导体系和工作网络。
2、进一步健全任务分解机制。建立常规性达标工作任务分解机制,根据全国文明城市三年一大考、每年一中考的 评选命名机制,依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和《全国志愿服务工作测评体系》,结合各地各职能部门职责,制定完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任务分解表》,并以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领导小组名义分下达创建目标任务书,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地区,并签订责任状。每年确定一批文明城市建设重点工作,并将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相关责任部门、地区,建立责任落实机制。依据创建领导小组下达工作任务,由各责任部门按照定人员、定任务、定时限、定标准、定责任要求,将各项任务在地区、系统、单位内部进行进一步细化、分解、落实。坚持“有分有合”,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由市创建办和市纪委、市监察局加强协调,促成创建部门间的联动,确保创建不推诿、不扯皮、不留死角。
3、进一步健全创建惠民机制。依据广大市民普遍关心的城市文明问题和文明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在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中每年至少列一至二项文明创建惠民实事。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区、街道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推进优质服务窗口、乡村学校少年宫、未成年人活动中心、社区志愿服务站、“道德讲堂”的建设力度,广泛开展“***好人”推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诚信之星”创建等道德实践活动,吸引广大市民投身 文明创建。针对群众反映多、整治难度大、标准要求高的交通秩序、“五小”行业卫生、乱涂写乱张贴、无证宠物、公益广告、农贸市场和网吧、文化市场管理等创建薄弱环节,开展专项治理,制定出台相应的专项管理办法,把集中整治的成果转化为长效管理的机制,确保规范有序、便民利民,切实改变以往靠突击整治的传统办法。加强“12345”等便民服务热线建设,建立起快速受理、快速分解责任、快速落实办理、快速反馈意见的工作机制。加强群众监督,充分发挥文明城市创建“市民热线”和“网络互动平台”作用,切实加强市民巡访团队伍建设,及时收集和整理社会各层面反映的意见,畅通群众来信来访、网上信息等社情民意渠道,让广大市民有更多的知情权、发言权和监督权。
4、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机制。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依据***市城市管理条例,以明晰事权、重心下移、权责一致为导向,按照“事权统一、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城市执法管理队伍,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关系、明晰职责,强化市级监管考核问责职能,发挥各区、街道(乡镇)、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强化其在文明创建中的组织、协调功能,切实解决好基层街道、社区和职能部门之间关系,实现对城市管理现实问题的联合执法,加强执法安全保障,多管齐下抓好市容环境常态管理,形成条块结合、同创共建的创建格局。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XX杯”城市管理创优竞赛活动的质量,使市容管理工作更好地步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建立重点部位责任区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抓好主次干道、背街里巷、校园周边、城郊结合部、集贸市场、车站广场、建筑工地、河道河岸、风景旅游区等重点部位及其周边的常态管理,切实做到全方位监控、全天候管理。
5、进一步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组织人事部门要把是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发改部门要把文明创建指标列入市科学发展观考评体系,监察部门要把文明创建纳入考核部门单位效能建设的评价体系,与机关绩效、干部政绩挂钩。依据市创建领导小组下发的文明城市建设常规性达标工作任务,市创建办每年制定实施文明城市建设常规性达标工作任务定期考评办法,并组织第三方每季度通过材料审核、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形式,对各责任部门履职情况进行定期考评,并在本地主要媒体公布文明城市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考评结果和排名,接受社会监督。设立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专项奖励制度,依据文明城市建设督查考评总评成绩,表彰奖励成绩优异、排名靠前的市级机关、区以及先进工作者。对获奖的先进集体,全员增发一定 数量的考核奖,各区负责表彰奖励成绩优异的区级机关、街道社区及其先进个人。将日常的创建实绩纳入目标管理,建立问责机制,依据文明城市建设督查考评总评成绩,严格落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问责暂行办法》,对排名靠后和在中央、省测评中有重大失分行为的部门、单位实行问责制度,取消各种评先评优资格。
6、进一步健全宣传引导机制。市主要媒体把文明城市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纳入长年宣传的重点,常年开设精神文明创建专题或专栏,大力宣传各地、各级文明城市建设的新动态、新举措、新典型、新经验和新成效。加大公益广告的制作刊播力度,充分利用建设工地围墙和手机、楼宇电视、户外大型显示屏等各类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加强对市民文明公约、行为准则和文明城市测评应知应会内容的宣传普及,提高广大市民对文明城市建设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和满意度。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建立起道德教育、道德实践、道德约束紧密结合,文化活动、新闻宣传和环境熏陶相互促进的教育机制,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吸引广大干部群众大力支持、积极参与文明创建。大力宣传本地涌现出的文明市民、文明新事,弘扬良好 的社会道德风尚,注重培育和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学习、崇尚和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加强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在加大正面宣传教育引导的同时,加强对市民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公布文明城市建设重点工作的责任部门和举报电话,加强对各地、各级履行文明城市建设工作职责情况的舆论监督,对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文明行为、不作为的部门进行适度曝光,促进及时整改。
7、进一步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各级财政作为创建资金投入的主渠道作用,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对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的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把文明城市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工作的经费纳入每年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保证创建活动的正常开展。市财政每年按一定比例增加文明创建专项资金额度,用于文明创建常态化管理;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迎接中央、省文明指数测评和考核验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文明创建长效管理奖励;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项资金由现行的2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志愿服务模式,力争实现志愿服务专人专岗。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关注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社会事业和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要突出重点、集中财力,调动各级、各界对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的积 极性,形成联动效应。千方百计广开筹资渠道,认真执行文化经济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投入,鼓励个人或集体捐资举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助和自我发展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形成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多渠道投入的保障机制。
第四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建立长效机制 严控质量安全
确保质量安全是企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企业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高度关注又非常揪心的焦点问题。一方面,铁路和城轨建设行业对质量安全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检查考核处罚非常严厉;另一方面,企业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花费的精力越来越大,投入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如何建立质量安全长效机制,使质量安全持续改进有序可控,如何全面贯彻落实质量安全法律规章,彻底消除质量安全隐患,这是摆在我们电务施工企业面前的一个非常紧迫非常突出的课题。
一、必须对新形势下质量安全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 铁路和城轨建设的快速发展,把安全和速度提到一个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点上。而动车、高铁是极高风险的行业,在时速200公里至300公里的列车运行过程中出现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将直接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付出血的代价,造成不可挽回的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制约铁路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企业的打击更是毁灭性的。所以我们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安全大于天,务必常抓不懈。
建设和谐社会是每个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企业保证质量安全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事实已经证明:一项重大伤亡事故的出现必然会波及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而质量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特别是重大伤亡事故,必将影响企业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人命关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懈怠;肩负的责任,决不允许我们有点滴的懈怠;事关企业生存,我们务必不能懈怠。确保质量安全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保障。企业要在当今市场竞争中求发展,做好质量安全管理是极其重要的首要环节。施工现场危机四伏,隐患丛生,一旦发生事故,必然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必然会自毁信誉,对企业将是致命的伤害,生存面临严峻挑战,何谈市场,何谈竞争,何谈发展,何谈做强做大,何谈提高员工收入。
二、必须正确理解对待质量安全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过程中,施工现场的条件和环境使质量安全面临严峻考验。时间紧、任务重、站前工期挤站后工期;设计文件、技术方案和工程数量变更贯穿始终;施工条件不具备、交叉施工干扰等对质量安全管理造成很大难度,这些因素的存在,对质量安全工作提出了很多挑战。同时,各项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颁布和“问责制”、“质量终身负责制”的严格实行,使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毋庸讳言,我们在工程施工特别是近几年的高铁客专建设中,在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锻炼队伍、增加效益、提高信誉等方面取得了一流的业绩,但仍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和漏洞存在:
1、对质量安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表现在:有的领导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员工没有真正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质量安全的过程控制和管理不到位,措施落实不到位,责任追究不到位。在工程实施中未能处理好质量安全与速度、质量安全与效益、质量安全与工期的关系。
2、质量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表现在:个别现场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图纸审核把关不严;不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和工艺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质量安全标准、规章制度、工艺文件、操作规程形同虚设;质量安全部门监管责任不落实,质量安全检查不深、不细、不全面,监管力度缺失;存在部分走过场的现象。
3、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质量安全制度规程不够完善、不适应发展要求,技术交底、质量安全培训缺乏针对性等一系列现象还存在。
4、员工特别是年轻员工的技术业务水平即业务技能素质离工作要求还有不适应之处。
三、必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上述问题说明我们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确保质量安全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必须从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规程、制度、责任制、落实、追责等多方面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企业成立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委员会,各项目均成立安全生产和质量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委员会和领导小组的职责、权利、召开会议的间隔、需解决的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在公司、项目部设立安全质量部,确定其质量安全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除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委员会之外,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干扰其工作,确保安全质量管理部门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处理问题。
(二)持续改进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要在思想、技术、组织、资源和制度五个方面健全质量安全保证体系。随项目规模、环境条件等变化不断调整,做到持续改进,满足质量安全管理需要。
(三)落实责任。在技术质量安全方面,建立健全总经理领导下的总工程师负责制,层层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对涉及各部门的责任如技术培训、质量安全教育、现场检查等进行明确定位,确保相关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对涉及施工质量安全各环节中的每一个岗位、人员和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进行详细分解,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
(四)建立和完善领导包保、定期检查工作制度。对领导包保、定期检查的项目、时间、内容、方式、频次、问题处理、信息通报等做出明确规定,通过领导包保、定期检查提高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执行质量安全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五)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通过考核评估、奖惩激励、监督制约、定期通报等环节的有机结合,使质量安全制度、规范、流程等得到严格执行,使过程控制(包括关键工序、危险部位和质量安全管控薄弱环节等)更为有效。
(六)建立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结合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建立质量安全问题、故障、事故登记备案制度和动态管理制度,使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风险控制成为一项不可或缺、长期坚持的工作,实现对质量安全隐患的“零容忍”。
(七)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制”。赋与质量安全管理监督职能部门及个人权力,对发生忽视安全生产工作、不执行质量安全制度措施、未完成质量安全责任目标、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等问题的,行使“一票否决”权。制定“一票否决”办法,明确什么问题否决什么,否决广度、深度,否决的方式途径等,以增强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八)加强质量安全文化建设。加大质量安全文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广泛宣教质量安全文化的基本知识,营造良好的质量安全文化氛围,使员工的质量安全行为由不自觉变为自觉,由“强制执行”到“自觉遵守”,进而实现员工质量安全意识质的飞跃,为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为中国通号天津工程分公司总经理)
自去年8月1日起市行政服务中心导入、运行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以来,“中心”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贯标过程中的一系列准备、执行和改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功效;同时也激发了整个中心内找不足,外靠监督,抓好质量,促进服务的意识,通过这种创新方式,把窗口建设引领到一个更高的平台。在此过程中,财政支付中心完善了原有的制度,如:内部检查制度、作废支付令检查制度、空白凭证领用制度等,窗口质量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新的一年已经开始,市行政服务中心将建立贯标长效机制。那么建立长效机制的必要性有哪些呢?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建设。在打造“政务超市”品牌时引入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向服务对象承诺我们的服务质量是有保证的同时,鞭策我们“中心”人不断努力,提升服务。为此,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行动上积极参与,把我们的质量目标定为长期目标,自始至终贯穿于日常服务中。
二、符合贯标程序自身内在的要求。认证审核只是抽查了几个部门,监督审核要在3年内要检查所有部门,并复查已检窗口的改进措施是否落实到位,若再次发现问题还有一个复查、改进、提高的过程;若遇上级重大政策调整,相应的执法依据都要调整,这又牵涉到审核。所以“中心”人要有紧迫感、责任感。
三、市行政服务中心自身特点决定了长效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实行长效管理是保证“中心”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金钥匙。市行政服务中心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产物,是群众关注的焦点,是机关效能建设的晴雨表。“中心”成立三周年,目前正处于稳步发展期,她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贯标的长期性。
1、“中心”靠依法行政提供服务产品,严格按程序来操作,面对的顾客是广大的群众,实施窗口化管理,具有公开、公平、公正性,是廉洁高效的部门,深受群众欢迎。
2、窗口人员流动性大,窗口业务不同,业务量有大小,服务质量有高低,要用质量管理体系来覆盖各窗口工作,本身就存在贯标的复杂性、艰巨性、不稳定性,需要协调、适应、融会。
3、群众满意度决定我们工作的好坏。窗口的工作是面向广大群众的,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服务得好,受群众表扬,服务得不好,就会受群众的批评,甚至投诉,这不仅关系到个人声誉,还影响进驻单位、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府的形象。所以说窗口无小事,只有正确定位,履行职责,把群众满意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4、持续改进是“中心”永恒的要求。大至上级法律规章制度的修定,小至窗口工作流程的完善,都是持续改进的客观要求,窗口工作人员素质不同是持续改进的客观要求。“中心”集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审批事项于一身,是直接履行行政许可事项的重要场所,将持续改进方针导入窗口建设,不仅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要有解决问题的应急机制,比如:预防措施、纠正措施等,这将确保“中心”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产品。
基于以上认识,怎样实施长效管理呢?
一、“中心”人员思想统一,正确对待,主动落实。采取会议、文件、制度形式让每一位“中心”人了解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投入,将“质量型”、“长效型”意识融入到服务中去。
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明确配套制度。
1、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制度,将总目标任务分解到各窗口,由窗口负责人负责,各岗位人员按工作手册开展工作,实施责任追究。
2、完善“中心”现有的规章制度,科学化、人性化对待窗口建设。
3、建立预防措施、纠正措施。
4、内审员建立定期内审制,避免一次性检查后不再重视。
5、完善公示制度,不仅指公示制度部分还包括公示服务的“量和质”。
6、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参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三、加强考核力度,确保长效机制得到落实。
1、建立考核小组,明确考核内容、成员、方式、时间。
2、组织考核,现场打分或评议。
3、反馈考核情况,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以上是基于我在贯标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抛砖引玉,欠缺的地方请多指正,以便于我们持续改进,使质量方针体现在日常工作和服务中,体现出长效性,使“中心”经得起内检外审,成为群众满意的部门。
摘要 电力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必须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的长效机制,也就是必须有系统地抓好9个方面的工作,而且要长抓不懈,才能保障职工生命安全,保障企业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
关键词 安全文化 危险点预控 反习惯性违章 标准化作业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预防事故,实现安全生产,必须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的长效机制,这是防患于未然,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保障企业长治久安,稳定发展的根本措施。笔者认为,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抓出实效。
1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职工安全素质 1.1强化安全培训工作,提高职工安全素质
实践证明:提高职工安全素质是预防事故的根本措施,必须加大力度,分层次对企业安全第一责任者、主管生产副职、二级单位行政正职、安监系统人员进行正规系统的安全培训,以帮助各级领导掌握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权。企业亦应对中层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班组长尤其是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许可人、工作负责人进行系统的安全培训,以提高职工尤其是作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增强防范事故的能力,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培训后要进行严格的闭卷考试,生产人员安全考试不合格者一律不准上岗,如因培训不良导致事故,应严肃追究领导责任。企业应建立规范化、标准化、模拟化和经常化的培训手段,对主要岗位都应通过培训考核,竞争上岗。
1.2以安全生产月为契机,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 安全生产月活动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在安全生产月活动时间,企业应采用走上街头和举行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观看安全录像等多种形式宣传安全生产月活动的主题和重要意义,达到以周促月,以月促年的目的。1.3设立安全教育室
根据国网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规定》的要求,企业应设立安全教育室,经常对职工进行生动形象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应做到:常教常新、晓知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1.4营造安全生产氛围
生产作业现场应设置醒目的安全标识和警语,在一次变电站和基建施工现场设立醒目的安全警语和安全传画,增强现场安全氛围。
2树立风险意识,开展安全性评价,实行闭环管理,持结改进
安全性评价,作为新的现代管理方法,对企业提高设备健康水平和管理水平作用极大。
安全性评价是风险管理的闭环控制手段,核心是“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辨识就是找出人、设备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即风险;风险分析就是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风险评估就是评估和分析风险手危害及危急程度,提出应对措施和策略;风险控制就是采用适用性措施去控制和管理风险。企业要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通过安全性评价的动态管理,不断夯实安全基础,以便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安全性评价工作贵在真实,重在整改。它有利于企业摸清安全底数,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打牢安全基础。这一工作如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并与危险点分析预控工作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3切实搞好危险点分析预控,防患于未然
一般来说,作业中存在的危险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现的危险点,通过现场考察或认真预想就可以发现。比如:正因为人们知晓电气作业会有触电的危险,所以事戴好绝缘手套、穿好绝缘鞋,与带电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登杆作业前,人们也会预感到存在坠落的危险,因此,上杆之后,上心地挂好安全带。另一类是潜在的危险点,人们仅凭经验或想象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控。潜在的危险点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人们就有能力去认识它和控制它。
预控作业中存在的危险点,是有目的地运用相关科学技术知识,根据豰和现在已知的情况,对作业中存在的危险点进行分析、判断和推测。分析预测得出的结论正确,符合实际情况,采取的控制危险点的措施才越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在进行危险点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以各类电力作业安全工作规程作为分析预控作业中存在危险点的行动指南。
收集的资料必须实。一般地说,在以过去作业情况作为依据时,其作业情况与将要开展的作业情况(时间、地点、作业过程、使用的工器具、作业人员的素质等)越类似,相比照而推断出的危险点就越准确。因此,选择过去进行的作业一定要有类比之处。对时间较长,过程较复杂的作业,除了对其可能存在的危险点作出概略的预测外,应把整个作业过程分为若干小阶段,预测出每个小阶段有可能存在的危险点。作业阶段越短,预测出的危险点越可靠。
围绕确定的危险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并向所有参加此次作业的人员进行交底,同时加大管理力度,使危险点得到有效控制。
实践是检验预测正确与否的标准。在作业前预测到的危险点和采取的防范措施是否与实际作业情况相符,还必须接受实践的验证。同是与实际作业情况相符,则说明所作出的预测是准确无误的;反之,与实际作业情况不符或部分符合则说明所作出的预测有误,应该及时总结并依照实际情况重新作出预测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危险点分析预控要和安全性评价工作结合起来,安全性评价侧重于设备和管理的评价,而危险点分析预控侧重于人身事故的预防。危险点分析预控要与开展标准化作业工作结合起来,以不断增强职工的风险意主只和遵章守规观念。
危险点分析预控要注重实效性,实行动态分析预控,结合作业现场实,补充预控措施,以防意外。
危险点分析预控作为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以胑抓一阵子,不能一劳永逸,必须常抓不懈。企业应结合“春、秋检”等工作,充发发挥班组的作用,深入持久地开展好危险点分析预控工作,求真务实,抓出成效。
4加强班组安全建设,夯实安全基础
班组作为安全大厦的基石和反事故斗争的前沿阵地,作用十分突出。因此,加强班组安全建设,十分重要和紧迫。一是要选拔一个好班长;二是要规范班组班前、班后会和安全日活动,注重安全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实行“安全目标管理、事故分级控制”,班组重点防止异常和未遂;四是要组织班组成员深入开展危险点分析预控和标准化作业工作,超前预防各类事故。
5反违章,除隐患,预防事故从源头抓起
习惯性违章是安全生产的大敌,是长期存在又较难铲除的痼疾,要从根本上纠正预防它,必须加大力度,实行综合治理。
5.1反习惯性违章的重点是基层班组
根据电力系统统计,企业存在的习惯性违章行为和由此而诱发的事故中,有90%以上发生在基层班组,可见,基层班组是习惯性违章的多发区。因此,基层班组是反习惯性违章、消灭事故的前沿阵地。只有基层班组杜绝了习惯性违章,实现了安全生产,才能为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5.2反习惯性违章的关键是企业各级领导
反习惯性违章能否取得成效,不仅仅取决于各级领导的决心、态度是否坚决,制定的措施是否得力,而且取决于他们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怎样。如果企业领导带头遵章守纪,杜绝习惯性违章指挥,职工就能跟着学,照着做,就能带出遵章守纪的职工队伍。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习惯性违章指挥不根除,习惯性违章操作和作业也不可能杜绝。所以说,反习惯性声音,必须抓住企业各级领导这个关键。
5.3反习惯性违章的基点在预防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揭示了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是我们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的准则,反习惯性违章也不例外。如果发生习惯性违章甚至造成事故后才去抓,不仅难于纠正,而且损失也大。只有把功夫下在预防上,抓苗头,抓异常,抓未遂,把习惯性违章制止在萌芽之前,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把反习惯性违章的基点放在预防上。
5.4对习惯性违章要严厉处罚
一些企业存在的习惯性声音现象所以屡禁不绝,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处罚不严失之于宽。事实证明,只有从严惩处,罚得使人心痛并彻底醒悟,才有可能铲除习惯性违章。
5.5依靠科技手段,完善安全防护设施 要预防因习惯性违章而诱发的事故,既应解决好习惯性违章者晕个主导因素,又应注意解决好操作对象、作业环境这些客观因素。单调人这个主导因素、而忽视客观条件,这不符合预防事故的客观规律。因为人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自身的技术、经验、能力、体力以及情绪、情感、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难免出现差错。箉是有的职工往往因固守不良的传统做法和习惯方式,虽然身临险境而不知避险,再加上有的企业设备陈旧,存在许多缺陷和隐患。因此,必须增强安全管理的技术含量,不断完善安全记设施,依靠高、新科技手段,防范习惯性违章及可能此发的事故。
6树立科学的大安全观
以人为本,珍惜生命,已成为21世纪的热门话题。所谓大安全观就是把以生产为主的生产领域的安全,不断扩展到生活安全、生存安全领域,说到底就是把安全和环境、健康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安全的目的不仅要保证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更为了追求人类的安全生存,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人作为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保护人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安全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要做好安全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把保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及工作、生活环境,作为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必须扩对安全认识的视野,树立科学的大安全观,学习国内外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如南非NOSA安全管理系统;“三标一体化”管理;同业经等,以此推动大安全行动的进程。
7深入开展标准化作业工作
标准化作业就是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按事先设定的唯一的程序作业,一丝不苟地执行安全、技术、组织措施,实现作业人员行为和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
要大力推进安全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规范生产、施工现场的一切作业活动,实现安全生产的有序进行和有效控制。企业应编制安全作业指导书,统一并规范现场作业行为。每个企业都要选定各专业标准化作业示范项目,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全面推广。从现实情况看,变电检修作业现场必须以遮栏实行全封闭,作业人员通道合理布置,特殊情况下应设临时警示标志呀专人监护;送电检修作业要逐步完善标准化的安全设施;配电系统要严格执行配电安全管理规定并逐步实现配电管理规范化。施工企业应继续推进并完善施工现场安全设施标准化工作;修造企业要加大标准化作业的力度,实现安全文明生产。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者要恪尽职守,重心下沉,深入班组,指导班组卓有成效地开展好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作业工作。
8实现多支点管理
各级领导应树立多支点、多层次的管理意识,安全生产管理必须立足于多支点、多层次,实行技术、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的综合利用,要不断增加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作业的技术含量,每一项作业都要有保障安全的技术措施,现场作业除了具体的安全防范措施和监督、监护、警示手段外,还要主尖用科技设施保障,做到万无一失。
8.1抓好“春秋检”两个重要环节
借鉴历年“春秋检”事故教训,以防止误操作和人身感电为重点,企业应揣摩计划和措施并认真组织落实。各级调度部做好综合平衡,统筹
第五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论建立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党的整体能否强大有力,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坚如磐石,都与这一基础是否健康牢固有着密切的关系。江泽民同志曾尖锐地指出:“要防止出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现象。”
要想做到坚如磐石这一点,就要随着形势的发展,时刻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体现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一个整体,共产党员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要想创建先进的基层党组织,就要有一批模范的共产党员作表率,党组织的先进性就体现在每一个共产党员身上,要始终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就要时时刻刻“创先争优”,不能只局限于一次活动,局限于一次评比、表彰。活动只是一个载体,通过一次集体活动,大家在一起学习、交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找自身的不足,通过查漏补缺,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作为长效机制长期坚持下去,使我党始终走在前列。因此建立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奇台农场开垦庙社区一队建立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的基本措施
奇台农场开垦庙社区一队自2010年5月开始按照兵师党委的要求,认真组织,加强领导,扎实在全连5个党小组,32名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连队党支部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及成员包片的检查指导组,围绕“跟党走、做表率、我带头”的实践载体,制定了实施方案,实现党组织和党员全覆盖。各单位党支部按照创建先进基层组织和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五好”、“五带头”标准全面开展了争创活动:
(一)建立完善党员干部管理机制
1、抓好干部作风建设,改进干部作风机制,坚持服务群众常抓不懈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载体。切实解决“三少一低”和干部“走读”问题,充分学习借鉴“四议两公开”工作方法,连队领导干部坚持记好民情日记,社区党总支定期组织评阅、点评,对不认真落实民情日记制度的干部进行通报批评,并把民情日记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评优、干部使用的依据;党员干部要坚持做好入户走访工作,入户走访率达100%;定期召开季度座谈会、民情日记分析会,及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2、坚持开展“双培双带”,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连队通过在能人中培养党员、在党员中培养能人、以及带领困难职工致富、带领全连职工群众奔小康的“双培双带”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基层的群众基础。首先是党支部通过加强引导,积极培养一线能人入党。2011按照发展党员“16字”方针,严把党员入口关,发展了4名党员。其次是党支部充分利用连队远程教育站点、连队综合活动室等阵地,充分加强对党员教育培训,不断拓宽培训内容。使党员成为致富能手,使其起到引领作用,带动职工共同致富。七一前夕,连队举办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和举办“怎样当好党支部书记”的专题讲座。再次是充分利用党员电教设备,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弘扬正气,形成了向先进学习的浓厚氛围。
3、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党员群众一帮一活动,抓好党员宗旨观念教育。“七一”期间,积极开展“党员奉献日”、“新党员入党宣誓和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进党员家、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开展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教育知识测试及组队参加师知识竞赛、庆“七一”黑板报展评、组织老干部、老党员座谈会、阅读一本党的理论书籍、进行党员远程教育操作技能比赛等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开展义务劳动、政策宣传、法律咨询、走访慰问老弱病残、生活困难的党员及群众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引导和鼓励每位党员在“七•一”期间为群众办1—2件实事,过好一个有意义的政治生日。
(二)建立健全长效学习机制
1、创新学习培训制度,构建学习的平台。连队健全和完善了各种学习制度,组织党员学习每年不少于12次。落实岗前培训、业务培训、理论培训等,要求每个党员年内参加教育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通过举办业务知识和重大问题认真研读和理解。把学习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综合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把理论素养、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形成了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
2、多种渠道为载体,制定了不同学习套餐。一是坚持每月一次的党支部组织生活,将党支部打造为支部党员深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党规党纪,交流学习心得,提高政治素质的平台。二是坚持每周一次的部门组织学习,将部门打造为部门职工学习工作相关业务知识,学习各项工作部署,提高业务素质的平台。三是坚持党支部“三会一课”学习形式,党组织要根据自身条件,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党课,确定党员教育日教育主题,组织全体党员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和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3、考核激励机制,确保学习效果。要合理运用考核评估结果,促使党员提高学习深度和效果,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及时、经常、有效地接受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和作风等方面都能始终保持先进性。
(三)建立公开承诺长效机制
在基层党支部和党员中全面推行承诺制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亮明身份、公开承诺,听取职工群众意见、接受职工群众监督,在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干好事、解难事中创先进、争优秀,努力把创先争优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1、突出先锋作用,分类设置承诺事项。着眼于创先争优四个目标要求,按照党组织“五个好”、党员“五带头”具体要求,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出有针对性的公开承诺,展示先进形象。基层连队党支部和党员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和增强致富带富能力、服务职工群众、弘扬新风正气等方面作出承诺。党支部和党员围绕服务中心、改进作风、提高效能和改革创新、认真履职、勤政廉政等方面作出承诺。
2、抓好关键环节,严把公开承诺程序。
一是调研提诺。深入调研走访,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了解职工群众所思所盼,把职工群众的意愿和需求作为承诺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在调研的基础上,基层党支部结合单位职能职责和工作,提出让职工群众得实惠的承诺意向;党员结合岗位特点和本人实际,提出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承诺意向。二是组织审诺。由上一级党组织对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承诺事项进行逐一审查把关,确保承诺事项既体现先进性要求和岗位职责特点,又符合群众意愿、切实可行。三是公开示诺,承诺事项确定后,上级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签订承诺书,明确承诺单位或承诺人、承诺事项、完成时限等,并通过会议、公开栏等形式向党员、群众和社会公布。全连32名党员围绕党性修养、作风养成、履行职责等方面提出参加活动的具体打算和个人关于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承诺,向社会公开承诺,积极接受群众监督,承诺事项50多条。四是民主评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公开承诺以党支部为单位,分在每年年终进行。结合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对落实承诺情况进行认真自查,接受党员群众评议。采取自评、群众测评、党支部讲评相结合方式开展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作为评先评优重要依据,纳入年终考核内容。
3、健全三项机制,增强公开承诺实效。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党支部书记均亲自担任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抓谋划、抓部署、抓落实,推动公开承诺活动全面启动、深入开展。社区建立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成员联系点制度、不定期召开沟通会、碰头会,加强对连队创先争优活动的跟踪管理,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公开承诺工作落到实处、实现长效。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公开承诺,深入基层和联系点指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搞好公开承诺工作。二是健全督导机制。建立公开承诺活动分析例会、台账管理、督导检查等制度措施,基层党组织结合召开座谈会、经常性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强对践诺情况的督促和检查。对公开承诺落实不好、党员和群众不满意的,及时提出批评限期整改落实。三是健全宣传引导机制。依托电视台以及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党员电化教育和手机短信平台等载体,大力宣传公开承诺的目的意义、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发现和推广公开承诺、扎实履诺、民主评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典型,总结开展公开承诺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促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
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要着眼于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立健全包括党建工作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长效机制,改进工作作风,促进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效能,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使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