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十一课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教案
第二十一课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教案
各位评委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我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五步骤加以阐述。年 级:高一
教 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
教学内容:
1.《海上——从黎明到中午》(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一乐章)
2.《波浪的嬉戏》片段(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二乐章)
3.《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曲)
4.《月光》(选自德彪西钢琴曲背景音乐)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欣赏柯罗和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美术作品,能初步了解印象派绘画的风格特征。
2.通过对比欣赏《波浪的嬉戏》和《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能初步感受到印象主义音乐与民族乐派不同的风格。
3.通过简介印象主义音乐,了解其代表性人物德彪西及他的一些代表作品。
4.通过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三段的主题音乐,能从乐器音色、旋律等方面对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
5.通过完整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对大海的意象,进而对印象主义音乐有一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6.通过对印象主义音乐理解和探讨,能进一步产生感受和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教学设计意图:
“印象主义音乐”是《音乐鉴赏》第十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本课时主要关注的是这一流派代表人物德彪西的音乐。本节课从对比欣赏印象派绘画作品和和印象派音乐作品入手,尽管这二者分属于不同门类的艺术,但在艺术思想、创作手法上都有共通之处,从他们的作品中能够找出共同的特征,这也为学生认识、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渊源及其基本特征提供了条件。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内容方面做了一些整合,除课本上的《海上——从黎明到中午》(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一乐章)一个乐曲外,另外还选择了《波浪的嬉戏》片段(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二乐章)和《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曲),通过印象主义音乐与民族乐派音乐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它们的不同,这同样为学生认识、了解印象主义的风格特征提供了条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征,首先通过对《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的三段主题音乐的欣赏,学生能从音色、旋律等方面对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再通过视频欣赏聆听全曲,加深感受和体验。在一般情况下,引导 学生通过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去认识作品的风格特征是比较容易的。而类似大海——海浪的嬉戏》这样的作品却困难得多了,因为它的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并不像常见的音乐作品那样容易把握。当然,任何事物总是在辩证地存在与发展着的,具体到这部作品上,直接感受、体验音乐的风格,而后再透过客观存在们的风格去认识、理解其音乐要素及音乐表现手段,从而让学生感受和体验
乐曲的情感内涵及风格特征,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力。
教学过程:
一、在音乐声中欣赏印象主义绘画作品
问题:你知道这幅画的名称吗?作者是谁?作品属于什么流派?
生回答:《印象一日出》、莫奈、印象派。
师展示两位法国绘画大师的风景画各一幅,学生交流这两幅画的特点。
二、对比欣赏印象主义音乐和民族乐派的作品
师简介印象主义绘画导入到印象主义音乐兴起的背景。
十九世纪末,法国出现了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和诗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梦幻的美,于是作曲家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的同样效果。
播放《波浪的嬉戏》片段和《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对比欣赏两音乐片段,问题:其中哪一首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作品?其中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是民族乐派的代表?
三、简介印象主义代表人物德彪西及代表作品。
交响素描《大海》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它由三幅交响素描组成。三首素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充满阳光的海面上变化无常的景象,描绘了海的气氛和海的性格。它们既像是一部由三个乐章组成的交响曲,又好像是一首庞大的交响诗。本课欣赏的是《大海》的第一首。
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的三段主题音乐
问题(1):第一主题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
(2):这段发展部分音乐在音色、旋律方面有什么特点?
(3):尾声部分由英国管演奏的这段旋律进行方向有什么特点?
完整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展开想象。
要求:请你把对大海的意象用语言描述出来。
生回答。
四、拓展与探究: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影响、其它代表作品。
生回答
师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是艺术技巧高深,刻画细致、善于表达内心的变幻,追求感官的美;在和声、配器和织体手法上新颖、细腻,色彩丰富。它反映了时代变化的初步迹象,是现代音乐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
第二篇: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设计理念:德彪西作为一种新的音乐风格的领导者和代表者,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是西方古典音乐中具有独特风格的组成部分。与之前的浪漫主义音乐相比较,其风格的不同之处很明显其艺术美学思想集中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细腻感受的表达,对美的憧憬。
感受音乐特征必须从音乐的欣赏活动着手展开。我采用对比聆听,将古典乐派作品与之相比较。给学生初步的音响感受。然后重点聆听《海上》这部作品。其中必须结合音乐要素,这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欣赏的角度,也为他们以后积累音乐鉴赏经验打下基础。
感受“音乐背后的意境之美”在运用视唱、分析、交流、引用古典成语或名言等一系列的铺垫下。通过欣赏《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首相对通俗的作品,使学生达到初步明确要重视其音乐背后的意境之美,实现美学目标。教学目标:
感受、认识印象主义音乐的艺术特征
欣赏《大海》的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了解形象主义音乐家德彪西 教学重难点:
1、2、重点是欣赏《大海》的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感受德彪西作品深厚的美学意境。
教学过程:
一营造课堂氛围,导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风景画《印象:日出》 1.学生讲述对画的理解 2.老师讲述: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画派。他们把颜色彻底分离.用颜色的冷暖来交织画面,是一种艺术的革命。他们采取交阳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实际上就是冲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印象:日出》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早晨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被称为印象主义绘画。简介印象主义音乐:
(一)设疑:你了解印象主义音乐吗?(二)学生交流和讨论。(三)观看视频短片,教师归纳: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它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它力求改变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采用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渲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虚无缘渺的气氛和色彩,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出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月光》,德彪西的《月光》
说明:前者属于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后者属于印象主义音乐风格。聆听、感受两段乐曲,明确要求从音乐三要素对作品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交流德彪西《月光》的音乐特征。
二、新课
根据印象派音乐的特征。出示美术作品 简介印象主义音乐:
(一)设疑:你了解印象主义音乐吗?(二)学生交流和讨论。(三)教师归纳: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它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它力求改变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采用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渲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虚无缘渺的气氛和色彩,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赏析《海浪的嬉戏》片断:
(一)谱例1
(二)展示思考题:
1.这个片断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2.这个片断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三)教师归纳:这首乐曲几乎都是由这样短小的动机,和不大有规律的节奏型组成的。这些旋律片断生动而迷人地表现出海浪的泡沫和水珠,以及阳光在起伏的海面上映出的闪光。
这个片断是由长笛、单簧管及小提琴演奏的:(四)作者简介: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他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的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
罗曼.罗兰对德彪西是这样描绘的:这是一“伟大的梦境画家。” 聆听《海与辛马德的船》片断(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曲)(一)展示思考题: 1.听后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2.你能哼唱主题旋律吗?能辨别音色吗:
3.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哪一个音乐流派的代表?(民族乐派)谱例2
学生简单讨论考题并回答。教师小结
在舍赫拉查达主题结束后,一望无际波光闪烁的大海主题出现了,接着长笛吹出了辛马的主题。它是那样地从容不迫,使人联想起辛马德的小船在平静的大海中缓缓行驶的情景。另一段主题描绘了大海的不平静,渐渐地风刮起来了,水面激荡起来了,暴风雨来临了,大海在怒吼。
复听《海浪的嬉戏》(一)思考题:
1.德彪西对海的描述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对海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2.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记下自己瞬间的感觉。(二)简单讨论分析作品,让学生辨别音色。
乐曲开始在引子中可以听到长笛和单簧管的对话,然后是英国管和双簧管。这时它的主旋律好像也在弦乐器的颤奏中发展着。
乐曲几乎都是由这样短小的动机和不大有规律的节奏型组成的,不太容易哼唱。谱例4
这一段主题稍经反复,在木管乐器上列闪烁的伴奏音型,乐曲中段的新主题便表情地奏出:
这是由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和单簧管同时演奏着的一个对题,它构成一个增二度的复调,第二主题逐渐成为乐章的主体。
(三)根据讨论分析归纳:
1.旋律方面:不易歌唱,瞬息万变,轮廓朦胧模糊,但有踪迹可寻。而在其他音乐流派中,特别是民族乐派的旋律,尤其易于歌唱。
2.节奏上不强调节拍重音。在作品中,音乐小心地柔和流动地遮掩了节奏的律动,从一个小节滑向下一个小节。
3.和声方面:追求模糊的混合色彩,具有捉摸不定闪烁的图画性质。德彪西强调音程八、五度的平行进行,而这样的平行运动在古典时期是禁用的,他多用其他乐派认为不协和的和声,如二度进行及九和弦等:这样就使他的作品出现了奇妙的色彩。
4.调式方面:由于更多地运用上述手法,使得印象派的音乐既不在大调上也不在小调上,而在二者之间摇摆,在各种调的边缘徘徊,创造出难以捉摸的效果,就像是印象派绘画中朦胧的轮廓。
5.在曲式结构上:倾向于小型作品,用简单灵活的形式代替奏鸣曲式结构。
八、再听《海浪的嬉戏》:(一)要求学生边听边把自己想到的内容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二)展示学生的文字描述或绘画。
教师总结
简单学习《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介绍德彪西作品的创作手法——五声音阶的运用。
三、总结
德彪西开创了新的艺术思想即追求意境之美和中国传统艺术有相通之处。要注重音乐背后的情感。总结(用德彪西的一段话)我非常热爱音乐。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的艺术。
总之,印象主义的音乐就是打破传统的束缚,在艺术手法上追求更新的东西。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息飘浮,都是印象派音乐明显的标志。它反映了时代变化的初步迹象,是现代音乐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
反思评析: 德彪西的《大海----海浪的嬉戏》是一部很难驾驭的教材。这不仅仅是因为作品的创作技法复杂、专业程度艰深,也因为我们过去对印象主义音乐了解太少、钻研不深。然而,作为近现代的一个重要音乐流派,特别是这一流派对当代音乐又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再不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它,将会给我们的后代留下多么巨大的遗憾?因此.即或是再难驾驭的音乐作品,我们也应当引导学生去认识、去理解。
在一般情况下,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去认识作品的风格特征是比较容易的。而类似《大海----海浪的嬉戏》这样的作品却困难得多了。因为它的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并不像常见的音乐作品那样容易把握。但是,任何事物总是在辩证地存在与发展着的。具体到这部作品上,直接感受、体验音乐的风格,而后再透过客观存在们的风格去认识、理解其音乐要素及音乐表现手段。这几乎反而更容易些。设计的这份教案正是从这里切入进去的。
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的使用了比较的方法以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其中,有两项比较是很得法的:其一,用德彪西的音乐《海浪花嬉戏》与莫奈的画《印象.日出》做比较。尽管这二者分属于不同门类的艺术,但在艺术思想、创作手法上都有共通之处。从他们的作吕中能够找出共同的特征。这就为学生认识、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渊源及其基本特征提供了条件。
其二,用印象主义音乐与民族乐派音乐做比较。这样做,非常具体地从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调性、曲式结构、音乐内容等方面看到它们的不同。这同样为学生认识、了解印象主义的风格特征提供了条件。
在教学方法上。很注重聆听。仅《海浪的嬉戏》这段音乐就在一节课中聆听了三次。初听时,学生对作品得到一个粗浅的、不完整的印象;复听时,学生对乐曲的某些片断做了深入的分析,并且对各音乐表现手段在整体欣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抓住瞬间感受;再次复听时,要求学生较为精细地、全面地感知、体验《海浪的嬉戏》,进而对印象主义音乐有一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第三篇: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一个
人的流派——德彪西 教案
年 级:高一
教 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
教学内容:
1.《海上——从黎明到中午》(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一乐章)
2.《波浪的嬉戏》片段(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二乐章)
3.《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曲)
4.《月光》(选自德彪西钢琴曲背景音乐)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欣赏柯罗和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美术作品,能初步了解印象派绘画的风格特征。
2.通过对比欣赏《波浪的嬉戏》和《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能初步感受到印象主义音乐与民族乐派不同的风格。
3.通过简介印象主义音乐,了解其代表性人物德彪西及他的一些代表作品。
4.通过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三段的主题音乐,能从乐器音色、旋律等方面对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
5.通过完整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对大海的意象,进而对印象主义音乐有一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6.通过对印象主义音乐理解和探讨,能进一步产生感受和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教学设计意图:
“印象主义音乐”是《音乐鉴赏》第十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本课时主要关注的是这一流派代表人物德彪西的音乐。本节课从对比欣赏印象派绘画作品和和印象派音乐作品入手,尽管这二者分属于不同门类的艺术,但在艺术思想、创作手法上都有共通之处,从他们的作品中能够找出共同的特征,这也为学生认识、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渊源及其基本特征提供了条件。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内容方面做了一些整合,除课本上的《海上——从黎明到中午》(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一乐章)一个乐曲外,另外还选择了《波浪的嬉戏》片段(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二乐章)和《海
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曲),通过印象主义音乐与民族乐派音乐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它们的不同,这同样为学生认识、了解印象主义的风格特征提供了条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征,首先通过对《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的三段主题音乐的欣赏,学生能从音色、旋律等方面对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再通过视频欣赏聆听全曲,加深感受和体验。在一般情况下,引导 学生通过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去认识作品的风格特征是比较容易的。而类似大海——海浪的嬉戏》这样的作品却困难得多了,因为它的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并不像常见的音乐作品那样容易把握。当然,任何事物总是在辩证地存在与发展着的,具体到这部作品上,直接感受、体验音乐的风格,而后再透过客观存在们的风格去认识、理解其音乐要素及音乐表现手段,从而让学生感受和体验
乐曲的情感内涵及风格特征,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力。
教学过程:
一、在音乐声中欣赏印象主义绘画作品
问题:你知道这幅画的名称吗?作者是谁?作品属于什么流派?
生回答:《印象一日出》、莫奈、印象派。
师展示两位法国绘画大师的风景画各一幅,学生交流这两幅画的特点。
二、对比欣赏印象主义音乐和民族乐派的作品
师简介印象主义绘画导入到印象主义音乐兴起的背景。
十九世纪末,法国出现了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和诗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梦幻的美,于是作曲家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的同样效果。
播放《波浪的嬉戏》片段和《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对比欣赏两音乐片段,问题:其中哪一首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作品?其中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是民族乐派的代表?
三、简介印象主义代表人物德彪西及代表作品。
交响素描《大海》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它由三幅交响素描组成。三首素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地描绘了充满阳光的海面上变化无常的景象,描绘了海的气氛和海的性格。它们既像是一部由三个乐章组成的交响曲,又好像是一首庞大的交响诗。本课欣赏的是《大海》的第一首。
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的三段主题音乐
问题(1):第一主题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
(2):这段发展部分音乐在音色、旋律方面有什么特点?
(3):尾声部分由英国管演奏的这段旋律进行方向有什么特点?
完整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展开想象。
要求:请你把对大海的意象用语言描述出来。
生回答。
四、拓展与探究: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影响、其它代表作品。
生回答
师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是艺术技巧高深,刻画细致、善于表达内心的变幻,追求感官的美;在和声、配器和织体手法上新颖、细腻,色彩丰富。它反映了时代变化的初步迹象,是现代音乐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
第四篇:第11单元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一个人的流派
-----德彪西
教学案例: 交响素描《大海》----感受印象主义艺术 教学目的:
1、通过绘画《日出》和交响素描《大海》的第二乐章《海浪的嬉戏》的综合赏析,使学生初步体验、了解现代音乐先驱———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2、能积极参与聆听活动,试利用听觉和视觉发挥创造想象能力,用其他艺术形式表达对乐曲的情感表现。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波浪的嬉戏》,感受、体验在旋律、音色上的风格。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笔人手一份 板书设计: 印象主义:
绘画
音乐 朦胧多变
丰富奇异 色彩 音色
冷暖对比 黯淡轻柔 短小粗糙 短小断续 线条
旋律 不断转换 变化多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教师出示大海场景课件(动态录象、海涛声):大海,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请用一些词或句描述印象中的海。
(二)学生活跃积极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一望无际、变幻无穷 „„ 师:普希金在《致大海》中这样写道:(朗诵)我多么爱你的回声,爱你深沉的声调,你悠久无尽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优美的声调深深吸引了学生,朗诵完毕掌声一片。
(二)讲明本课学习内容
1、师:这堂课,我们赏析一首《大海》的交响乐并从赏析从中了解其音乐风格。
2、结合课件幻灯片介绍:这首交响素描《大海》有三个乐章。第一首《从黎明到中午》描述的是从薄雾中慢慢显现的平静的大海;第三首《风和浪的对话》描述的是咆哮的大海,狂涛奔腾;第二首描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从音乐中去感受。
二、初听《波浪的嬉戏》
(一)学生带着“第二乐章描述的是怎样的大海”的问题初次欣赏视听结合的演奏现场《波浪的嬉戏》。
(二)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思考题。
1、这个乐章描述的是怎样的大海?学生:嬉戏的海浪、翻滚着,时而峰涌时而飞溅„„
2、这样的乐曲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学生:有些古怪、很杂乱、只有大概的印象具体的情节是乱糟糟的、有点不知所云„„
(三)教师小结:同学们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刚才你们的这些感觉是一种音乐流派的典型风格(板书:印象主义、音乐)
三、赏析印象主义绘画的作品,感受什么是印象主义。
(一)其实印象主义最早不是形成于音乐,而是形成于美术(板书:美术)
而且是出自于一幅惊世之作:
展示课件幻灯片《印象·日出》,简单介绍作者、时间、名称后,请学生当美术报的记者来评述这幅画。
学生:糊里糊涂的看不清楚、好似没有完成、背景轮廓线很模糊„„ 教师:画中的主题是什么?通过什么来表现主题?
学生:日出的主题是用一些橘黄的颜色表现的、而海港的建筑是用兰色调的朦朦胧胧的色块来表现、„„ 教师:水面上有什么?
学生:有三个很模糊的小船的样子,画的很粗糙、太阳的橘红色倒影是短小的凌乱的线条、水面上明显的黑色的短小的线条是什么?(经过小争论学生认为画家表现的不是鱼,而是微波荡漾的水波。)„„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书写板书,简单小结。
教师:同学们再来对比印象主义绘画和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古典主义绘画,看看他们之间还有什么不同。
(二)对比印象主义和古典主义人物绘画的头像部分:请观察讨论交流:这两幅画的作画场地、人物气质、侧重点等方面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1:古典主义的头像体现的是宫廷贵妇人的高贵典雅,而印象主义的头像体现的是乡间女人的悠闲轻松
2:前一幅画象一张照片很逼真,后面的画仅仅是个大概的印象很朦胧 3:一幅室外,一幅室内,室内的色彩很凝重,但室外的人的皮肤很脏,手臂上有的地方是灰色,有的是黄,有的又是白色,还有兰色、黑色,什么颜色都有。(师:这是受到了什么因素的影响?)
4:那是因为要突出太阳光的光线下不同部位的变化
(三)教师归纳: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画派。他们放弃了绘画传统中的宏大主题和程式化的因素,把颜色彻底分离,用颜色的冷暖来交织画面,是一种艺术的革命。他们采取阳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实际上就是冲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
(四)了解印象主义绘画与音乐的渊源。
教师:印象主义绘画的创作理念在当时受到的是人们的冷嘲热讽,但最终却成为了世界绘画的主流,此外还影响了其他的艺术门类。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同样是法国人的著名音乐家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绘画的效果。(出示幻灯片简单介绍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他的作品《牧神的午后》最早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地位。而其他的作品《云》《海妖》《月光》等都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
(五)了解绘画与音乐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引申印象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 教师:德彪西和莫奈一样突破了传统的创作理念,采用了很多与印象主义绘画相对应的新的手法。(板书)比如音乐中的线条——旋律,(板书)音乐中的色彩————和声音色、还有音乐中构图————曲式、等等。具体是什么样的,让我们先回过头来,看看传统的音乐是如何描述大海的
四、聆听《海与辛巴达的船》片段(民族乐派: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曲)
1、展示思考题,要求带问题欣赏:分辨其中的音色
主题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
2、学生欣赏主题片段,要求在欣赏时。亮出一只手,和老师一起模拟旋律的进行。学生从模拟中感受到了旋律的连绵不绝、波涛的起伏、旋律的平稳等特点。
3、学生简单讨论思考题,把从手势中的感受过度到理论的概括上,这一方法很得效。
4、并回答:这样的旋律使你联想到怎样的大海? 学生根据旋律的特点,联想到了与乐曲相对应的海面。
5、教师小结:描写的是一望无际波光闪烁的平静的大海,主题有清楚的旋律线条,平稳、连绵不绝,贯穿了整段乐曲。旋律的进展是描述大海的基本方法。
五、赏析《波浪的嬉戏》片段
(一)提出对比思考题,带着问题欣赏:德彪西描述大海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二)学生欣赏动机片段后,引导学生讨论刚才的问题。学生:不是旋律但„„ 师:那么是什么因素引起你的联想呢?
学生:是各种古怪的声音、是各种乐器„„„ 师:在乐曲中有哪些乐器演奏?
引导学生说出乐器,并出示课件给予直观的幻灯片 师:这些音色怎样组合在一起的? 学生讲述一些较为明显的:弦乐器低沉小音量的颤奏衬托、木管乐器在低声部不断变化的主旋律独奏、模仿水流的竖琴等,教师补充:小号的音色躲在很弱的乐句结尾,加了弱音器吹奏出几个闪烁的同音(模拟)、定音鼓等打击乐器模仿波涛的声音也是小心的被蒙了起来,或是 轻
轻的擦着边缘„„
让我们从乐曲中再次感受奇妙奇异、变幻无常的音色组合,并在欣赏中着重思考以下的问题
(三)欣赏动机旋律片段:
动机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用动作或手势来表现动机。同样是手势模拟,能对比出两者的不同
(四)辨别印象主义的正确描述。通过以上的欣赏活动,学生在旋律、音色为重点的音乐风格上有了较为具体的感受,用作业题的方式让学生从作品的各个要素方面,结合幻灯片的有效手段有个较为全面的自我总结。
(五)教师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
六、复听乐曲《波浪的嬉戏》
(一)要求学生边欣赏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用诗句或散文记录下瞬间的感觉。要求注意语言美。
(二)展示活动:部分学生配乐朗诵作品。教师:刚才同学们的作品都深深地感动了我,下面的每个同学都有了一些自己的作品,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我认为你们心中的大海都比实际的大海来的更可贵更真实!
七、总结:(用德彪西的一段话)
让我们在体会德彪西一段话的无限回味中结束这堂课:(朗诵)我非常的热爱音乐。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像自然界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
第五篇:第二十一课
第二十一课《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拓展与延伸】搜集一些关于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进行阅读,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重、难点突破】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板书:老人与海鸥
二、初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提示:先对课文内容与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下面的重点突破打下基础。通过学生朗读与合作学习来完成。作者的思想感情完全渗透于字里行间,所以,对于思想感情的感悟也需要从内容中来仔细体会。
教学参考:
课文内容: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作者情感: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三、学习课文
教学提示: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1、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老人是如何喂海鸥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概括交流,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收获。
教学提示与参考:学习第一部分,找一找文中老人爱海鸥的句子,细细地品读,深入地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举动和谈吐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真情: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老人喂海鸥的动作是那么娴熟,海鸥与老人之间又是那么默契,老人一声呼唤,海鸥“应声而来”,在老人边走边放的节奏中“起起落落”;老人给海鸥取了名字,“亲昵”地叫着它们的名字,边喂食边聊天;“太阳偏西”,海鸥即将飞离,老人眼里满是“企盼”;十多年了,“老人每天必来”„„老人视海鸥为儿女,对海鸥一片深情。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
重点语句提示:
①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这是一个十分简朴的老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勤俭的老人,却用自己不多的退休工资给海鸥买食物,天天步行二十余里去喂海鸥。是什么给了老人这么大的动力?无疑,是老人对海鸥那种无私的爱。这里用不多的文字,向读者呈现了一个爱海鸥的老人形象。
②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老人的动作是那么的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扫”字把鸥群吃食的样子描绘得生动鲜活。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
③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多么朴实的名字!然而透过这一个个朴实的名字,我们看到的是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老人亲昵而自然地呼唤着一只只海鸥,就像在呼唤着自己的儿女。也许老人并不会唱歌,可一声声对海鸥的呼唤,不就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吗?
2、学习第二部分内容:
自由朗读思考: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为什么会这样?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教学提示与参考:抓住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海鸥与老人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要从海鸥见了老人遗像时的动作来体会。
注:一定要让学生带着感情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深刻体会文章与蕴含的美好情感。
重点语句提示:
重点语句理解:
④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这是谁也意想不到的事情。海鸥一开始“突然飞来”时,也许以为是老人又来给它们喂食了,许多天没来的老人终于又来了,于是它们没等老人呼唤它们的名字就迫不及待地“突然飞来”。然而它们很快就发现不对,于是它们围着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一定是发现十多年来天天与它们朝夕相处的老人今天与往常不一样了。它们用声声鸣叫呼唤老人。
⑤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海鸥也像人一样,它们有着人一样的情感。急速翻飞后,海鸥们“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是那么地严肃和安静,也许它们知道老人再也不会来了,于是它们默默地“肃立”,好像在为老人守灵。这样的场面,相信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
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当老人的遗像被我们收起时,海鸥们的举动又是那么地让人吃惊,所有的海鸥都大声鸣叫着朝遗像扑过来,飞动的翅膀形成了一个白色的漩涡,使我们几乎无法脱身。海鸥们是那么舍不得离开老人,它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小结:作者是通过老人与海鸥的动作及老人的语言、神态来把他们之间的感情写得生动、具体的。
四、学习感悟交流。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想呢?
教学提示:有了前面的体会与感悟,学生的感悟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师执教感言:
我在备这一课时,曾不只一次地落泪——因为,我被这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感动了。我为自己曾经因为小狗的不听话而大发脾气,对它进行惩罚感到很后悔„„
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
„„
但是,如果人们故意地伤害它们,它们就会对我们人类失望,甚至产生敌意。比如,大象是从来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可是由于人类对他们的捕杀与伤害,使得他们对人类产生了深深的敌意,一些地方的大象一见到人就会发起主动攻击„„
五、作业
自读补充材料《军犬黑子》,看看你会对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什么新的感悟。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图片版):
标点小练习:
1、先把有关省略号的用法全部列举出来。
2、找出文中带有省略号的句子分析其具体的用法。
3、用法提示:
课文共六处用了省略号,作用也有所不同,阅读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第4自然段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第11自然段有两处使用了省略号,表示话未说完;而第15、16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则表示语意未尽;最后一处省略号用在17与18自然段之间,单列一段,也表达了未尽的语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