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
民政部 财政部
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
民发〔2015〕8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财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财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促进构建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现就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社会工作是一种遵循助人自助价值理念,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舒缓心理压力、提升发展能力、增强社会功能、建立支持网络、改善生活境况的专业性社会服务活动。社会救助领域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服务领域,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是构建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我国基本民生保障的形势与任务发生了新变化,单纯依靠政府提供物质资金的救助方式,已难以有效满足社会救助对象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无法有效化解因社会救助对象心理行为偏差引发的个体和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创新社会救助及其服务提供的内涵、理念与方式,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广泛参与社会救助,建立健全物质资金帮扶与心理社会支持相结合、基本救助服务与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相补充、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服务模式。近些年来,很多地方在发展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看,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存在思想认识不够、人才队伍与服务机构数量与能力不足、可及范围和受益人群有限、支持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与构建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客观需要和社会救助对象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各地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与紧迫感,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深入探索,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
二、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总体要求
—1—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创新社会治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以回应社会救助对象服务需求为根本,以深化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为核心,以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人才队伍与服务机构建设为基础,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为促进构建现代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坚持立足需求、务求实效,从社会救助对象服务需求出发构建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制度,设计、组织和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确保社会救助对象服务需求得到及时回应与有效满足;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相关政府部门依法履行宏观规划、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职责,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依法介入社会救助领域;坚持专业引领、创新发展,深入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与方法的普及应用,积极创造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提升社会救助的专业化水平。
(三)主要目标。建立健全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政策制度,逐步形成协调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规范高效的工作机制;根据社会救助领域的实际需要,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发展一批数量充足、服务专业、群众认可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争取到2020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广泛参与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普遍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与方法的局面初步形成,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可及范围和受益人群显著扩大,专业作用和服务效果不断增强。
三、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任务与路径
(一)明确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内容。根据社会救助领域特点和社会救助对象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工作服务:(1)开展社会融入服务,帮助救助对象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消除社会歧视,重构社会支持网络,更好地适应社区和社会环境;(2)开展能力提升服务,帮助救助对象及其家庭转变思想观念,发掘自身潜能,学习谋生技能,发展生计项目,消除救助依赖;(3)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抚慰消极和敌视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矫正不良行为,改变负面看法,建立积极乐观上进的
—2—
心态;(4)开展资源链接服务,帮助救助对象链接生活、就学、就业、医疗等方面的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组织其他专业力量和志愿者为救助对象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弥补政府资源的不足;(5)开展宣传倡导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更加详细、全面地了解政府的社会救助政策,及时、有效地向政府反馈社会救助政策执行的成效与不足,建立健全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信息沟通网络,推动完善社会救助政策。
(二)完善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发现报告机制。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救助对象家庭状况调查评估、建档访视、服务需求分析等具体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事务,使社会救助对象的实际需求得到客观评估和及时响应,为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会救助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承接机制。在乡镇(街道)社会事务办、民政所、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等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配备使用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发展一批治理规范、服务专业、群众认可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协作联动机制,不断夯实社会工作服务的承接平台,扩大社会工作服务的覆盖范围。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服务转介机制。明确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机构中有关经办人员参与社会工作服务的职责,对有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社会救助对象,依程序转介给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根据社会救助对象实际情况分类提供综合性或专门化服务,使社会救助对象的需求得到全面有效回应。
(三)强化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评估。构建政府部门、服务对象、专业机构等协同配合的服务评估模式,从行政监管、服务成效、项目管理、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对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进行综合评估,保证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的职业化、专业性、规范化发展方向。加强政府购买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规范立项评估和绩效评估程序,对申请承接政府购买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的机构,从专业资质、内部治理、人才资源等维度进行第三方立项评估;建立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综合成效进行客观评估,加强绩效评估结果的反馈应用。引导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自觉做好自我评估,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建立专业督导机制,不断提升参与和承接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的能力水平。
—3—
四、切实加强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支持保障
(一)加大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投入力度。各地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和《民政部、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民发„2014‟196号),将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逐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构建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
(二)推进社会救助领域工作人员教育培训。依托各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有关干部培训计划,发挥高校院所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对基层社区有关工作人员和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机构干部职工开展大规模、分层次、分类别的社会工作培训;鼓励基层社区有关工作人员和社会救助领域干部职工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和社会工作学历学位教育,提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与方法开展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实际能力;通过购买服务、公开招聘、挂职锻炼等方式,逐步扩大基层社区和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的数量;加大社会救助政策、知识与方法在社会工作学历学位教育、在职在岗培训和职业水平评价中的内容比重。
(三)加强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研究宣传。总结提炼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经验模式,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做法,研究解决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中的困难问题,逐步构建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体系。依托各类新闻媒体和社会救助宣传载体,对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政策制度、经验做法、优秀事迹开展持续深入的宣传,加大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与方法的宣传普及力度,积极营造关心、理解、支持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氛围。
(四)开展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试点。按照试点先行、统筹推进的原则,选择一批社会工作发展基础条件好、社会救助对象多、服务需求急迫的地区和单位开展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试点,积极总结经验、探索模式、创新方法,在试点基础上创建一批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示范地区和单位,发挥其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逐步推动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由点及面深入发展。
民政部 财政部
—4—
2015年5月4日
—5—
第二篇: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意见
穗字〔2010〕12号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意见
(2010年8月15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扎实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关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各项任务,探索建立我市社会工作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推动广州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现就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重要意义
1.推动广州科学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助人自助”宗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公正和谐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人才主要分布在民政、司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工青妇、残联等社会管理服务领域,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发展社会工作,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建设和谐广州、推动广州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要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推动广州科学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首善之区”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我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有力举措。必须把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作为一项全局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二、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2.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社会管理格局、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以建立健全社会工作制度为重点,以加强教育培训、完善岗位设置、培育社会组织、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为手段,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构建和谐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首善之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基本原则。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主要出发点和归宿点。
——坚持立足现实,建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工作体制机制。
——坚持改革创新,把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与社会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创新结合起来。
——坚持统筹兼顾,围绕大局稳步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
4.主要目标。着力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薪酬保障和激励机制,力争在5年内,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活力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社会组织运作、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发展格局,建立起适应我市社会管理和服务需要、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资料由牛仔裤品牌收集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初具规模。到2012年,登记在册的社会工作者及社会工作员达到1万人左右。到2015年,登记在册的社会工作者及社会工作员达到18000人,初步形成适应社会管理服务需要、与社会事业发展相协调的初、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梯次结构和面向各类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人才分布格局。
——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12年,着重在民政、司法及工青妇残等领域开发设置岗位,实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资格聘任制度,上述领域公益服务性事业单位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比例达到岗位总量的10%,全市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比例达到岗位总量的20%;再用3-5年时间,全面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民政、司法及工青妇残等领域公益服务性事业单位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比例达到岗位总量的20%,全市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比例达到岗位总量的35%。
——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形成一定规模。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特别是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到2012年,培育发展一批能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初步建立服务项目较齐全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基本确立并得到有效推行。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服务型政府基本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大量购买社会管理服务领域事务性服务工作的态势初步形成。
——社会管理服务方式有明显转变。发展社会工作的环境进一步优化,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开展社会服务的意识明显增强,传统管理服务经验与专业社会工作的优势融合互补,一批公益服务性事业单位和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逐步转型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到2015年,社会工作理念、方法、技巧在社会管理服务主要领域得到全面推行。
三、实施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激励保障措施
5.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规定,实施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按国家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和评价工作。通过考试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统一管理。结合当前实际,将未考取职业水平证书的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以及经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具备一定条件的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纳入社会工作人才范畴,登记成为社会工作员,并在一定时期内参照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及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和规范。根据发展社会工作的需要,对社会工作人才进行细化分类,完善职级评价体系。
6.实行社会工作人才登记服务和保护制度。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等级证书的人员及社会工作员,须到民政部门或其授权机构进行登记并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只有通过登记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方可以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项目中以社会工作者的名义从事社会服务活动。
7.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考核评估制度。研究制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岗位职责规范,明确绩效考核标准。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以社会工作者能力、操守、业绩为主要考核评估内容,结合思想品德、职业素质、专业水平,由社会工作者所属机构、所服务单位及登记管理机构进行综合考核评估。
8.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及表彰奖励制度。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社会工作岗位上任职的公务员,执行相应职级的公务员薪酬标准;在事业单位社会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人员,执行所聘岗位薪酬标准;在城乡社区和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其薪酬待遇参考政府公布的薪酬指导价并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确定。根据社会工作人才的从业领域、工作岗位和职业等级,探索实行社会工作人才岗位津贴制度。执行国家有关社会保障的法规和各项制度要求,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表彰奖励机制,将社会工作人才表彰奖励纳入我市人才奖励体系。
四、着力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
9.建立完善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的标准体系。根据社会管理服务的发展需要,按照按需设置、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精简效能、科学规范的原则,明确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原则、岗位级别、工作标准和职责要求,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岗位的开发和设置。科学测算一定时期内我市对社会工作人才的数量及结构需求,以“明确一批,增设一批,开发一批”的办法,逐步在社会管理服务领域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结合实际研究设计相应岗位等级、岗位数量,以及与社会工作岗位要求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比例,形成我市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配备标准体系。推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职业资格聘任制度,我市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原则上应聘用社会工作者。
10.突出公益类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的主体作用。结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根据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人员结构等因素,科学确定社会工作岗位结构比例。主要面向各类弱势群体、以专业技术提供公益性社会服务的事业单位,要将社会工作岗位明确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承担社会事务管理、服务保障等职责的事业单位,社会工作岗位也要占单位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尤其是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作为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有效载体的重要作用。将设置一定比例的社会工作岗位,作为评估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的重要指标和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条件,引导和鼓励其根据自身性质、服务领域和实际需求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11.加强政府部门、人民团体对社会工作人才的使用。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在公共服务和管理部门中具有社会工作管理服务职能及与社会工作紧密相关的岗位,通过公选、定向招聘或选拔等方式,逐渐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注重培养选拔熟悉社会工作的优秀人才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在每年选拔公务员的计划中,逐步扩大面向社会工作者或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比例。
12.推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广泛应用。遵循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在社会福利与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社区矫正、劳动就业、医疗卫生、青少年教育、残障康复、婚姻家庭等领域推进和拓展社会工作。当前重点选择民政、司法、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残联、共青团、妇联等领域进行先行先试,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拓展社会工作领域,使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在社会管理服务主要领域得到有力推行和广泛应用。
13.积极引导社会工作人才合理流动。加强社会工作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工作,疏通社会工作人才就业渠道,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选拔、流动机制,采取措施积极引导社会工作人才向基层流动,鼓励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农村基层组织和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就业。
五、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
14.加强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的统筹规划。由社会工作主管部门牵头统筹指导全市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工作。根据社会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规划,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内全市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15.加快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载体建设。整合高校、党校、行政学院,以及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的教育培训资源和工作力量,探索建立贯穿专业教育、入职教育、继续教育各阶段衔接的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发挥高校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基础作用,引导在穗高校调整优化高校专业结构和培养方向,加大社会工作科研投入,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发展多层次的学历教育。加强与香港社会服务机构的交流合作,深化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的穗港合作机制。建立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培养机制和管理平台,加快培育本土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健全实习督导制度,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学习成长的平台。
16.着重抓好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及提升转化工作。在社会管理服务领域现有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是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发展对象。要加大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力度,大规模开展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有计划、分层次培训,使他们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他们通过职业水平考试,提升转换为专业社会工作者。鼓励用人单位对考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
17.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继续教育工作。建立社会工作人才终身学习培训机制。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及通过登记注册的社会工作员,每年要接受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使他们在一定时期内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在设定的社会工作岗位的新入职人员,需要接受由社会工作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或用人单位组织的不少于15天的入职教育培训。
18.大力开展社会工作知识普及工作。适时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在各级党政干部、公务员教育培训中引入社会工作专题,将社会工作课程列为公务员教育培训的必读内容。在公务员通用培训教材中补充或增加社会工作相关知识点,广泛普及社会工作知识。直接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职能部门,要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举办社会工作专题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社会工作知识的学习。制定相关引导措施,鼓励相关职能部门的公务员在参加研究生课程或第二学历教育学习中选读社会工作专业。
六、充分发挥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在推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9.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加快发展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社会组织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承担者,是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的主要载体,是社会工作人才施展才华的重要平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要按照培育引导和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积极发展社会组织尤其是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加大扶持培育力度,促使社会组织有效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有序参与到社会管理与服务工作中来。
20.着重培育发展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坚持分类指导、有序发展的原则,重点培育面向社会、为社会公众和社会发展提供公益慈善服务,具有社会性、保障性和非营利性特点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使之成为政府职能转变后社会服务工作的主要承接者。着重促进民办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及其他符合条件的组织和个人,创办直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机构。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在积聚人才、规范职业、强化专业、提升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规范整合一批现有的社会组织,按照承担社会服务工作的要求进行提升转换。加强对市、区(县级市)社会工作协会的支持和引导,强化社会工作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
21.建立健全扶持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的政策措施。采取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完善注册办法等手段促进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的创办成立。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政社分开、政事分离的原则,逐步将政府直接“养机构、养人、办事”转变为向符合条件的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购买服务。加强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的权益保障,完善包括人员流动、工资福利、职称评定、档案管理、社工招聘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探索建立公共财政对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重点扶持一批具有示范导向作用的民办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支持、鼓励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拓宽筹资渠道增加公益积累,壮大自身实力。落实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让符合条件的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真正享受到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
22.完善和规范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加大在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力度,发挥党组织在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建立等级评估机制和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指导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社会组织奖惩机制,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的监察评估,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控机制,形成政府管理、社会监督和社会组织自律的多元管理格局。
七、积极引导广大志愿者协助参与社会工作
23.强化“社工+志愿者”联动发展机制。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工作协调机制,列入市社会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联动服务工作。构建“社工引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工”的互动格局,在市、区(县级市)志愿者组织设置一定数量的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社工固定联系若干志愿者组织及一定数量的志愿者,负责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培训、监督工作。建立联动信息平台,实现社工、志愿者服务信息的实时共享。
24.发展壮大志愿者组织。广泛宣传普及义务服务理念,建立资金筹措机制及激励表彰制度,大力扶持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加快培育一支数量众多、参与面广、服务功能强、作用发挥好的志愿者队伍。将志愿者培训纳入社会工作教育培训规划,对志愿者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义务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八、建立完善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保障机制
25.加强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统筹协调。深入研究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工作体系和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通盘考虑,整体推进。结合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引导社会工作合理有序地开展,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完善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发展改革、司法、财政、卫生、人口计生、机构编制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市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宏观指导;组织部门要把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方向,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民政部门要强化职能,狠抓落实,认真履行社会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市直各部门、各人民团体要结合自身职能,支持社会工作的发展。各区、县级市要完善统筹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在各区、县级市民政局设立专门的社会工作管理机构,配备人员编制。根据市的规划并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本区域内的社会工作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把握工作重点,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本地社会工作加快发展。
26.建立社会工作的多元投入机制。建立以财政资金为主、社会力量广泛支持的多渠道、多层次社会工作经费投入机制。确立财政资金对社会工作发展的主渠道地位和导向作用,将社会工作经费纳入市、区(县级市)财政预算范围,明确用于社会工作的财政资金总量目标,并逐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使公共财政成为社会工作经费的主要来源,确保社会工作有效开展。合理界定政府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范围,确立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要形式的财政支持机制。大力拓宽社会工作发展融资渠道。市福利彩票公益金要留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社会工作。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设立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等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吸引鼓励港澳和国外基金会在穗设立分支机构或代表处,引导它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27.加快推进社会工作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要借鉴国内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的先进经验,加快我市社会工作立法进程,明确社会工作者及其机构、政府、协会、工作对象等的权利义务,为社会工作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登记注册、信息披露、专业督导、服务评估、行业自律、违纪处罚等配套制度。要加快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制订有关政府购买服务的规划、协议标准、服务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建立完善经费管理办法,确保政府购买服务有章可循、有序运行。要不断加强社会工作的政策理论研究,在实践中推动社会工作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
28.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宣传工作计划,及时总结和推广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宣传社会工作人才的典型事迹,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同度,营造尊重社会工作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社会工作人才大量涌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的生动局面。主题词:民政社会工作人才工作 意见
第三篇: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单项选择题
1.()是对基本生活救助的重要补充。
A.灾害救助
B.住房救助
C.教育救助
D.专项社会救助
2.社会工作者小何所负责的社区里有一个贫困家庭,夫妻双方都下岗了,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此时小何若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介入,则应该最先为这个家庭提供的服务是()。
A.协助这个家庭制订反贫困策略
B.为这对夫妻提供就业指导培训的机会
C.协助这个家庭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D.为这个家庭的成员做心理辅导
3.某慈善协会,每年都会为汶川灾区的孩子们提供社会救助,既有生活和学习用品,也有以奖学金形式发放的现金援助。这一事例体现了社会救助的()特征。
A.救助水平的低层次性
B.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C.救助对象的有限性
D.救助范围的广泛性
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方法中,()通常由社会工作者主动到流浪乞讨人员经常出现和活动频繁的地方,然后与他们保持密切接触,通过提供辅导、资料及转介服务,使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尤其是流浪儿童得到妥善安置,发挥其潜能并预防不良影响的产生。
A.机构服务
B.社区服务
C.外展服务
D.家庭服务
5.社会救助区别于社会保险的最明显之处是()。
A.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不对等性
B.救助对象的有限性
C.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D.救助资格审查的严肃性
6.下列各项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全天候救助的是()。
A.福利院
B.救助站
C.救助巡逻车
D.救助亭
7.14岁的肖禾在一次参加初中同学的聚会时,由于玩得太高兴而整夜未归,受到了父亲的责备。为此,他与父亲大吵一架后离家出走到某省会城市。由于身上没有钱,他在地铁站、火车站露宿了近两个月,在此期间结识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少年。后来社会工作者金迪发现了他,并将他送回了家。在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中,肖禾属于()类型的服务对象。
A.问题儿童
B.受虐儿童
C.流浪儿童 D.心理失常儿童
8.()在受理居民的社会救助申请后,应当对申请材料是否合格做初步审查,不合格的要求申请人补充材料。
A.街道办事处
B.基层人民政府
C.社区居委会
D.县级以上民政局
9.社会工作者小胡为某社区的低保家庭成员开展了一系列小组活动,小组活动结束时,很多组员都对小胡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对分离显得十分伤感和失落。面对这种情形,小胡首先应该做的工作是()。
A.不顾组员的情绪,坚决结束小组工作
B.尽快结束工作,避免时间过长组员情绪不稳定
C.寻找其他组员感兴趣的主题,延长结束时间
D.及时处理组员的这些情绪问题
10.在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中,要注重人的发展,包括居民公民意识的提升、参与意识的培养、解决贫困问题能力的提高等。这体现了社会救助社会工作采用社区工作方法时要遵循()原则。
A.注重救助对象的参与和互助
B.注重救助对象个人的发展
C.注重改善社区居民的素质
D.注重社区居民的能力建设
11.社会救助通过发放救助款物,及时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困难,使他们脱离险境,同
时还要设法逐渐增强他们生活的能力和战胜贫困的信心。这说明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具有()特点。
A.救助类型的多样性
B.工作模式的融合性
C.工作过程的持续性
D.工作方法的政策性
12.对一些因特殊原因,如暴力、歧视等造成的流浪儿童,救助机构和社会工作者要坚持(),切实为儿童创造安全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A.安置服务
B.跟踪服务
C.救助服务
D.外展服务
13.依据救助服务对象的不同、贫困类型的不同以及贫困产生原因的不同,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所采取的工作模式是不一样的。比如,面对一位因身体残疾而导致贫困的救助对象,可以采取的工作模式是针对个体的微观的工作方法;针对一个因自然灾害而导致贫困的社区,可能要用到小组或者社区的工作方法。这体现了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具有()特点。
A.工作过程的持续性
B.服务对象的复杂性
C.工作方法的政策性
D.工作模式的融合性
14.某地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社会工作者首先应()。
A.安抚灾民的情绪 B.对灾民进行心理辅导
C.为受灾群众提供生活保障
D.紧急救援,帮助转移群群众
15.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是()。
A.教育救助
B.医疗救助
C.贫困救助
D.灾害救助
16.下列各项不属于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作用的是()。
A.协助服务对象申请合适的救助项目
B.协助服务对象制订最有利的反贫困策略
C.为遇到严重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当地较高生活水平的物质保障
D.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
17.一个月前,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朱大爷被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发现并送到救助站,最近朱大爷准备返乡,那么他的返乡车票一般由()提供。
A.当地派出所
B.救助站
C.朱大爷本人
D.当地民政部门
18.基本生活救助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社会工作服务中,不属于基本生活救助内容的是()。
A.对低保对象的日常管理
B.协助救助对象加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C.为社区困难群体寻找就业信息,协调就业资源
D.协助申请最低生活保障
19.针对社区困难家庭和群体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救助工作时,成员之间、成员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因此,社会工作者应遵循()原则。
A.接纳
B.鼓励合作
C.参与解决问题
D.适时评估
20.社会工作者针对救助对象无力、无助、无望的心情给予辅导和增能,使他们能够有
信心掌握自己的命运和未来,这属于()。
A.就业辅导和职业训练中的心里疏导策略
B.就业辅导和职业训练中的宣传策略
C.就业辅导和职业训练中的长期策略
D.就业辅导和职业训练之前的增能策略
21.王某在某国有企业工作了近二十年,近期由于企业效益不佳,她被迫下岗,家庭收入急剧减少,王某情绪很低落。为帮助其振作精神,社会工作者采取了优势视角的工作策略。社会工作者的下列回应属于优势视角的是()。
A.想开点,别着急,再找新工作
B.单位这么多人下岗,先看看别人怎么办
C.你若早点准备,提高自己能力,可能不会下岗
D.下岗也可能是你的机会,以你的能力,会有更好的发展 22.社会工作者王浩鼓励救助对象参与社区发展,并在救助对象中发现和培养了骨干来关心和帮助其他救助对象。王浩的这种做法所产生的作用是()。
A.改善了社区环境
B.发展了社区网络
C.提高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D.促进救助对象的能力建设
23.某社会工作服务队,在灾后的一个临时社区开展救助服务时,引导居民成立了“互助小组”,还组织居民开展了“我们都是一家人”的系列社区活动,使新社区的邻里关系有了较大改善,社区面容大为好转。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以社区为基础推动的救助措施属于()。
A.制定灾后救助政策
B.建立邻里支持网络
C.整合驻区单位资源
D.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力量
多项选择题
1.推动以反贫困为主旨的生活救助各项政策在社区层面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
A.提供继续深造机会
B.提供就业机会
C.提供智力支持
D.提供免费入学机会
E.提供物质帮助
2.从制度设计上看,基本生活救助目前在农村主要是()。
A.农村低保制度
B.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C.农村养老制度
D.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E.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3.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作用包括()。
A.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
B.发现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C.解决服务对象的一切困难
D.协助服务对象申请合适的救助项目
E.协助服务对象制订最有利的反贫困策略
4.针对社区困难家庭和群体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救助工作时,社会工作者需要考虑的基本工作原则有()。
A.接纳原则
B.共性原则
C.鼓励合作原则
D.参与解决问题原则
E.适时评估原则
5.下列各项不属于灾害社会救助主要内容的是()。
A.灾害紧急救援
B.灾害防范措施
C.灾后社区重建 D.灾害应急机制
E.减灾行动
6.在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的个别化服务主要包括()。
A.直接救助
B.被动救助
C.主动救助
D.间接救助
E.机构救助
7.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
A.增能理论
B.认知理论
C.标签理论 D.优势视角
E.需求理论(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专项社会救助主要是为了解决困难家庭的特定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救助,是对基本生活救助的重要补充。专项社会救助主要包括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和司法救助等。
2.[答案]C基本生活救助是社会救助的核心内容,主要解决贫困个人与家庭的吃穿温饱等基本生存问题。
3.[答案]B救助手段的多样性是社会救助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形式上看,有现金救助,有物质救助,也有服务性救助;从时间上看,有临时性救助,也有长期的固定救助;从类别上看,有常规性救助,也有特殊性救助。还有一些通过专业人员,比如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针对救助对象的精神层面、个人能力、心理问题等开展的救助。
4.[答案]C外展社会工作是一套系统的服务模式,通常由社会工作者主动到流浪乞讨人员经常出现和活动频繁的地方,然后与他们保持密切接触,通过提供辅导、资料及转介服务,使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尤其是流浪儿童得到妥善安置,发挥其潜能并预防不良影响的产生。5.[答案]A 当社会成员因为个人、社会或者自然原因陷入贫困,且仅仅依靠自身和家庭的力量无法解决风险和摆脱贫困时,国家通过社会救助手段向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这种救助是无条件的,享受社会救助的人员和家庭无须先尽义务,只要符合有关条件就可以获得救助。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是社会救助区别于社会保险的最明显之处。
6.[答案]B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个别化服务包括主动救助和机构救助。其中,主动救助包括街头救助和全天候救助。街头救助是指借助救助巡逻车和救助亭对街头流浪人员实施救助。全天候救助就是各个城市的救助站24小时开放接待流浪人员。
7.[答案]C流浪儿童是流浪乞讨人群中的弱势群体,是特殊的救助对象。我国政府对于流浪儿童的定义是: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或其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困境的人。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对流浪儿童的救助是救助工作的重点。8.[答案]B基层人民政府在受理居民的社会救助申请后,应当对申请材料是否合格做初步审查,不合格的将要求申请人补充材料。
9.[答案]D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过程是一个互相交往、不断加深彼此了解的过程。在工作结束的时候,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处理服务对象的情绪。
10.[答案]A社会工作者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开展社会救助,要注重居民个人发展与 社区发展相结合,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倡导居民互助,制订符合社区情况的目标,提升社区的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原则:①注重救助对象个人的发展;②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救助和发展的目标;③注重救助对象的参与和互助。11.[答案]C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过程具有持续性特征。社会救助通过发放救助款物,及时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困难,使他们脱离险境,同时还要设法逐渐增强他们生活的能力和战胜贫困的信心。这一服务过程,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单纯行为,而必须是一个持续的较长时问过程。
12.[答案]B对一些因特殊原因,如暴力、歧视等造成的流浪儿童,救助机构和社会工作者要坚持跟踪服务,切实为儿童创造安全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13.[答案]D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结合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与社会救助的特殊性,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①服务对象及救助类型的复杂性;②工作过程的持续性;③工作模式的融合性;④工作方法的政策性。本题所述说明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具有融合性的特点。14.[答案]D灾害应急救助包括:①紧急救援,减少财产损失;②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③安抚灾民情绪,进行心理疏导。
15.[答案]C社会救助的主旨是反贫困,贫困理论成为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的起源从“济贫”开始,因此,贫困救助是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
16.[答案]C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是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的融合,其主要作用有:①协助服务对象申请合适的救助项目;②协助服务对象制订最有利的反贫困策略;③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④发现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17.[答案]B国务院在2003年颁布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年民政部发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主要采取建立救助站的办法,由救助站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基本的衣、食、住以及返乡车票等服务。18.[答案]B推动以反贫困为主旨的生活救助各项政策在社区层面的实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提供物质帮助,利用国家救助政策为贫困个人和贫困家庭提供所需的现金和物质援助,以及一些服务资源等;②提供就业机会,为贫困家庭的发展和贫困个人的能力展示创造条件,使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逐步减少并脱离对社会救助的依赖。
19.[答案]B针对社区困难家庭和群体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救助工作时,社会工作者需要考虑一些基本的工作原则:①个别化原则;②接纳原则;③鼓励合作原则;④参与解决问题原则;⑤适时评估原则。其中,鼓励合作原则是指在小组工作中,成员之间、成员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20.[答案]D社会救助的服务对象大多是社会弱势群体,没有权力,缺少资源,充满无力感。增能理论有助于社会工作者更有效地实施社会救助。增能理论认为,每位服务对象都拥有自己的权力,但是可能自身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行使的机会。社会工作者需要创造机会,提升服务对象的意识,赋予其自我改变贫困状况的权力。
21.[答案]D优势视角对于社会工作实践的指导意义是巨大的。从社会救助对象所经历的贫困、苦难以及所处的弱势地位出发,发掘他们自身的优势和潜能,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新的途径。能力是优势视角的一个重要概念,存在于个人、家庭和群体以及社区的各个层面。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帮助服务对象发现自身优势,增进自身能力。
22.[答案]D促进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工作者通过拓展救助对象参与社区发展的渠道,培养救助对象的社区参与意识,促进他们参与社区活动,并且协助他们为社区发展提出积极有效的建议。社会工作者还要积极发现和培养救助对象的骨干和精英人物,使贫困群体能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
23.[答案]B困难群体的社会交往范围小,人际圈子同质性高,家庭支持不够。在实施社会救助时,社会工作者要积极为困难群体修复社会关系,建立社区支持网络。本题中,社会工作者开展一系列社区活动,这些措施都属于建立社区支持网络的内容。(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BE推动以反贫困为主旨的生活救助各项政策在社区层面的实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提供物质帮助,利用国家救助政策为贫困个人和贫困家庭提供所需的现金和物质援助,以及一些服务资源等;②提供就业机会,为贫困家庭的发展和贫困个人的能力展示创造条件,使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逐步减少并脱离对社会救助的依赖。
2.[答案]AB基本生活救助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制度和工作目标是救助城乡贫困的个人、家庭和群体,解决和缓解贫困状况,使之维持基本生活。从制度设计上看,基本生活救助目前在城市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主要是农村低保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3.[答案]ABDE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是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的融合,具有以下作用:①协助服务对象申请合适的救助项目;②协助服务对象制订最有利的反贫困策略;③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④发现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4.[答案]ACDE针对社区困难家庭和群体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救助工作时,社会工作者需要考虑一些基本的工作原则:①个别化原则;②接纳原则;③鼓励合作原则;④参与解决问题原则;⑤适时评估原则。
5.[答案]BDE灾害救助社会工作就是通过科学的和充满人性化的工作方法,对受灾群众进行及时的生活救助,帮助他们解决最紧迫的生活问题,为灾后重建和生产生活的恢复奠定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灾害紧急救援;②灾后社区重建。
6.[答案]CE流浪乞讨人员的个别化服务主要包括:①主动救助,包括街头救助和全天候救助;②机构救助,包括基本生活安置及行为思想引导与矫正。
7.[答案]AD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增能理论和优势视角。
第四篇:第十三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十三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掌握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概念与内容,了解社会救助的基本程序与特征,能够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教学重点: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教学方法与手段:情境引导法、案例分析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社会救助的基本概念、内容、程序与功能,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与主要工作内容。自学内容:特定领域与特定人群的社会救助政策。课外作业:
1.什么是社会救助的含义与特点? 2.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概念与特点。
3、社会救助的基本程序?
4、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5、试述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方法实务,邓恩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社会工作实务》,2012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初级,中国社会出版社
第一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
社会救助以家计调查为基础,由政府和社会组织为陷入贫困的城乡家庭提供直接的物质救助和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内容
社会救助是指在社会成员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致使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时,由政府和社会为其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到宪法保障的基本公民权利之一。
社会救助体系一般包括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灾害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内容。专项社会救助主要是指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
(1)基本生活救助
是社会救助的核心内容,主要解决贫困个人与家庭的吃穿温饱等基本生存问题。目前基本生活救助主要有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两个救助项目。城乡低保是一种收入补充型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主要针对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2)专项社会救助
①教育救助
政府通过现金或者实物救助的形式,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完成学业。救助对象包括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和研究生。教育救助分现金救助(如给学生减免学杂费,发放特别奖学金、助学金等)和实物救助(如发给学生学习用品、校服,或提供免费午餐等)两类。
②医疗救助是政府和社会通过提供资金、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帮助贫困人群获得医疗卫生服务,改善健康状况的一种机制。医疗救助能够帮助贫困群体满足最低健康需求,从而避免疾病的困扰,分两种形式:资助城乡困难家庭的成员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居民)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给予城乡困难家庭成员直接的医疗费用补助或减免。③住房救助
指政府通过发放租房补贴或实物配租廉租住房的方式为城市低收人家庭提供住房方面的帮助,通过现金补助的方式帮助农村贫困家庭改造危旧住房。住房救助目前采用的形式主要有租金减免、租金补贴、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危旧房改造补助等。
(3)灾害救助
指国家和社会对遇到自然灾害而造成生活贫困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使之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并逐步恢复和提高生产、生活能力的一项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具有突发性、紧急性、临时性等特点。
(4)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主要采取建立救助站的办法,由救助站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基本的衣、食、住以及返乡车票等服务。
二、社会救助基本程序
1.测算和公布社会救助标准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城市低保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
一般情况下,制定社会救助标准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当地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当地城镇职工最低工资、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必需消费支出等。2.救助申请的受理
城乡困难家庭希望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者专项社会救助的,都需要首先向所在街道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有些地方的街道或乡镇人民政府委托社区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代为受理居民的社会救助申请。基层人民政府在受理居民的社会救助申请后,应当对申请材料是否合格做初步审查,不合格的将要求申请人补充材料。3.审查申请人家庭收入及财产状况
街道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收到社会救助申请后,将组织人员对社会救助申请人 的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进行审查,以确定其家庭经济状况是否符合某项社会救助所规定的条件。该过程一般被称为“家庭经济状况调查”。4.救助审批
县级或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在收到街道或乡镇人民政府送交的申请材料及初审意见后,应在一定的工作期限内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条件的要在社区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予以审批。5.救助款物发放
救助申请批准后,当地社会救助部门就会按规定将各类救助款物及时和充足地发放到城乡困难群众手中,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目前现金救助一般都采取社会化形式发放,即通过金融机构发放。6.动态管理和日常服务
根据救助对象家庭收入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救助应该是动态管理的。这里的动态包括两层含义:①救助对象有出有进;②救助资金有高有低。7.申诉
社会救助对象在获得救助的过程中如果感到自身权益没有得到保障,或者发现有漏保、骗保现象时,都可以按规定向当地民政部门、纪检检查部门反映和申诉。社会救助部门要及时查处、纠正,以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保证救助制度的公平实施。
三、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 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包括:
(一)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不对等性;
(二)救助对象的有限性;
(三)救助水平的低层次性;
(四)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五)救助资格审查的严肃性。
四、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特点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指在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者根据社会救助的性质与特点,以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为指导,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为依据,采用社会工作 专业方法与技巧,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结合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与社会救助的特殊性,其特点包括:
(一)服务对象及救助类型的复杂性;
(二)工作过程的持续性;
(三)工作模式的融合性;
(四)工作方法的政策性。
五、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作用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作用有:
(一)协助服务对象申请合适的救助项目;
(二)协助服务对象制订最有利的反贫困策略;
(三)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
(四)发现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六、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反贫困是社会救助的主旨。贫困理论是社会救助的基本理论。因此,贫困救助是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如下。
(一)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认为,每位服务对象都拥有自己的权力,但是可能自身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行使的机会。社会工作者需要创造机会,提升服务对象的意识,赋予其自我改变贫困状况的权力。
(二)优势视角
能力是优势视角的一个重要概念,存在于个人、家庭和群体以及社区的各个层面。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目的就是帮助服务对象发现自身优势,增进自身能力。
第二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的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基本生活救助的主要制度和工作目标是救助城乡贫困的个人、家庭和群体,解决和缓解贫困状况,使之维持基本生活。从制度设计上看,基本生活救助目前在城市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主要是农村低保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参与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 1.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
社会工作的社会责任之一就是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促进社会的公平发展,维护弱势群体的法定权利。救助领域的社会工作者熟悉服务对象的生活状况,了解政策对于贫困家庭的影响,清楚贫困群体的需求,是社会政策与救助对象之间的连接纽带。2.政策实施与评估
(1)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是将救助理念和救助规定转化为具体救助行为的过程。除了现金给付之外,社会救助社会工作者还需要协调各类救助资源,综合使用政府救助、慈善捐赠、企业减免等方法,多角度、多层面满足救助对象的实际生活需要。
(2)评估是对社会救助政策的合理性和政策实施的公平性的检验,是促进社会政策更加科学、更加完备的重要手段。(二)以社区为基础推动生活救助各项政策的实施 1.物质救助与能力发展并重
推动以反贫困为主旨的生活救助各项政策在社区层面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提供物资帮助,利用国家救助政策为贫困个人和贫困家庭提供所需的现金和物质援助,以及一些服务支援等;
(2)提供就业机会,为贫困家庭的发展和贫困个人的能力展示创造条件,使有 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逐步减少并脱离对社会救助的依赖。2.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
社会救助的主体包括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在社区层面,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开发和整合各类单位、社会组织的资源,将政府支持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形成社会救助的合力。具体包括:建立邻里支持网络;整合驻区单位的资源;注意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
二、专项救助社会工作的内容
专项社会救助制度的目的在于解决贫困群体遇到的基本生存之外的专门困难,比如儿童的教育问题、家庭的住房问题、看病就医问题等。
(一)教育救助包括:
1.参与政策制定,促进政府加大对教育救助的投入; 2.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救助,整合社会资源; 3.针对学生个人需求,开展分层分类救助; 4.提高救助效果,健全救助网络。(二)医疗救助
1.寻找社会工作与医疗救助的结合点; 2.参与救助政策的制定,改进医疗救助程序。(三)住房救助包括:
1.帮助困难家庭申请住房救助;
2.参与住房救助的管理和监督,帮助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
三、灾害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灾害救助社会工作就是通过科学的和充满人性化的工作方法,对受灾群众进行及时的生活救助,帮助他们解决最紧迫的生活问题,为灾后重建和生产生活的恢复奠定基础。(一)灾害紧急救援
1.紧急救援,减少财产损失; 2.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3.安抚灾民情绪,进行心理疏导。(二)灾后社区重建
我国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地方分级管理”的方式。民政系统负责灾后民房的恢复重建,能源、交通、建设等部门负责市政基础设施的恢复建设。
四、流浪乞讨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一)参与救助政策的修订
2003年国务院公布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设定了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同时民政部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开展救助的理念、原则、方法和程序进行了具体规范。社会工作者在具体执行这两个文件过程中,要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参与当地具体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为改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政策提供建议。(二)救助机构的建立与管理
救助机构是指分布在城市各处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或救助中心等专门的机构和设施。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引入专业方法,在救助管理机构和设施建设上发挥主导作用,优化布局,改进服务,提高救助效能。(三)流浪乞讨人员的个别化服务 1.主动救助
包括街头救助和全天候救助。街头救助是指借助救助巡逻车和救助亭对街头的流浪人员实施救助。全天候救助就是各个城市的救助站24小时开放接待流浪人员。2.机构救助
包括基本生活安置及行为思想引导与矫正。救助机构首先要做的就是给予生活的合理安排。(四)流浪儿童
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或其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人困境的人。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包括: 1.动员社会力量,预防流浪儿童的出现; 2.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建立全方位的救助体系,包括从物质救助到教育救助,从机构救助到回归家庭与社会,安置与跟踪服务。
第三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社会救助可运用的主要专业工作方法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等。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方法具有两个特点:①符合社会救助政策规定的工作程序和标准;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的选择性使用。
一、基本生活救助的工作方法
(一)针对个人开展的个案工作
根据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针对个人开展的个案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接案——接触服务对象,了解问题和需求
在接案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的方法和技巧包括:①要准备服务对象的有关资料;②要准备并善于与服务对象会谈。
2、预估——确定需要,研究提供服务的方式
面对服务对象的求助,社会工作者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社会工作者自己以及自己所在的团队或者机构是否有合适的工作人员,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手,或是没有专业人员,就需要考虑是否接受服务对象的求助。
(2)自己的团队和机构是否能够解决服务对象提出的问题,该问题是不是在自己的机构原则和服务范围内可以解决,是否拥有解决服务对象问题所需要的资源。
(3)服务对象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帮助是不是期望太高,与自身的现实条件是否相符,是不是超过了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范围。
3、规划——考虑工作方法,制订工作方案
在清楚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后,社会工作者应和服务对象一起商讨下一步可以开展的工作,并制订相应的工作方案。(1)在选择介入角度时,社会工作者要根据“最容易接触、最容易改变、最容易产生影响”的原则选取。
(2)确定了服务对象后,就要选取适当的工作方法。
(3)制订并实施规划。在决定工作模式的时候,应遵循便利性、重要性、效率和效果、可行性等原则。
4、评估——分析工作过程和效果
评估发生在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和潜在服务对象之间,其目的是通过收集、分析和整理相关信息,研究、评价工作过程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以决定下一步的工作方法和方向。
5、结案——总结并结束工作
结案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情绪与反应的处理;(2)巩固工作成果。
(二)针对困难群体的小组工作
1.小组工作的原则包括:(1)个别化原则;(2)接纳原则;(3)鼓励合作原则;(4)参与解决问题原则;(5)适时评估原则。
2.小组工作的过程
(1)小组初期
社会工作者要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思考是否采用小组的方法以及小组的形式,小组的目标、规模、性质以及举行的时间、次数、场地等具体的问题。
(2)小组聚集期
社会工作者要帮助组员逐渐澄清对于小组的期望,明确小组的目的。及时纠正少数组员的抗拒、疏离、过度依赖等心理。该阶段社会工作者要掌握的技巧是在小组内部建立成员间共同遵守的规范。
(3)小组形成期
社会工作者要善于把小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焦点变成问题,因为组员在活动 中会将很多关于生活困难的想法,有许多情绪上的不满,可能提出不少问题。社会工作者要鼓励小组成员正视问题,讨论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小组冲突期
在这个时期,小组成员之间会有竞争,他们也会与社会工作者之间产生抵触,并且出现试探或挑战等行为。在冲突之后,成员可能选择再次整合。
(5)小组维持期经过冲突、协商、整合之后,小组进入维持期。
维持期是相对平稳的时期,因为组员之间彼此了解,对于小组形成的规范比较认同,小组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也在增强。
(6)小组结束期
小组成员之间沟通良好,组员可以自己处理一些问题。经过社会工作者的评估后,就可以结束小组活动。
3.小组活动计划的设计小组活动计划是社会工作者设计的具体工作程序,是开展工作的依据。
(三)社区工作
社会工作者开展面向社区、提升社区反贫困能力的工作,包括:为整个社区的居民提供服务,争取居民集体权益,鼓励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改善社区社会和经济条件,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创造适合居民生活成长的社区环境。
1.在社区开展反贫困救助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1)注重救助对象个人的发展;
(2)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救助和发展的目标;(3)注重救助对象的参与和互助。
2.社区社会救助工作的主要模式
社区工作的模式有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区照顾等。在开展社区社会救助工作时,一般采用多种模式综合运用的方法。
3.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在社区层面,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改善社区环境,发展社会网络,加强社区能力建设。
二、专项社会救助的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者开展专项社会救助中的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时,要根据各个专项救助的工作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以教育救助为例)
1、开展工作前,首先进行调查,了解救助对象的问题和需求
2、根据“奖、贷、助、补、减”等救助政策,开启绿色通道,为符合条件的贫困生提供救助
3、心理咨询和个案辅导
4、开展不同形式的小组活动
三、灾害救助的工作方法
灾害救助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协助政府妥善安排灾民生活,运用个案、小组等专业方法帮助灾民缓解压力,干预并疏导心理问题,重建社会关系。
(一)灾害预防
灾害救助分灾前预防、灾害中的紧急救助和灾害后的恢复重建等几个环节,分别针对个人或者家庭、群体或社区等不同层次展开。在灾害预防阶段的主要工作方法有:
1、普及自然灾害的知识;
2、灾害风险分析。
(二)灾害救助
1.积极介入、紧急转移、保护生命包括:
灾害发生后,社会工作者要积极介入,准确评估受灾群众紧急转移需求,确定需紧急转移的受灾对象人数,预测救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
根据应急预案,制订具体的紧急转移工作方案;
针对转移安置工作中的重点对象和难点,恰当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手段,对受灾对象开展说服教育,促使其接受有组织地转移的安排;
组织人员转移受灾对象,搭建临时避难所。2.寻找资源、安置灾民、维持秩序包括:
评估灾民的应急生活物资需求;参与制订相关管理措施,组织治安保卫人员,帮助稳定社会秩序。3.安抚精神、调适心理、重建网络包括:
通过陪伴倾听、心理疏导、活动减压等方式,对遭遇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的受灾对象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其渡过难关;
灾害可能会把受灾群众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网络破坏殆尽,受灾群众会感觉无助和绝望,社会工作者要综合运用个案和小组的工作方法,鼓励受灾群众认识新邻居,重建社会交往圈。
(三)灾后重建灾后重建的方法如下。
1、开展社区人居环境重建
包括:评估社区房屋、公共设施、生命线工程的重建需求;
组织受灾群众参与恢复重建活动,征集受灾群众意见,向地方政府提出社区重建规划建议;
协助地方政府监督管理重建工程建设进展。
2、恢复社会生活秩序
协助组织重建社区管理组织系统,以及社区的医疗、教学、文化娱乐、基本生活物资供给等社会服务系统;
组织策划专题活动,重建邻里关系。参与社会救助活动,安排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3、复苏社区的经济秩序
帮助受灾企业开展恢复重建,恢复生产和经营活动,组织策划专题活动; 引导社会投资,通过职业培训,促进居民就业。社会工作者根据受灾群众的需求,设计职业培训,开放社区岗位,引入外地援助项目,帮助居民解决生活难题。
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工作方法(一)外展服务
外展社会工作通常由社会工作者主动到流浪乞讨人员经常出现和活动频繁的地方,然后与他们保持紧密接触,透过提供辅导、资料及转介服务,使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尤其是流浪儿童得到妥善安置,发挥其潜能并预防不良影响的产生。
发现流浪儿童的技巧包括: 一看,观察儿童的衣着、表情、行为特点;
二听,通过和儿童交流,发现其语言表达的特点和内容;
三说,学会和流浪儿童打招呼,才能进行有效沟通,获得儿童的信任; 四感,要能感同身受儿童所遭遇的困难和痛苦,才能为服务对象所接受。(二)机构服务包括: 1.思想转化; 2.行为矫正; 3.继续教育; 4.技能培训。
第五篇:9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一、单项选择题
1、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我国(B)的需要。
A.建设小康社会
B.反贫困
C.均贫富
D.实行科教兴国
2、社会救助的特征不包括(A)。
A.社会救助的长期性
B.权利义务的非直接对应性
C.救助对象的限制性
D.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3、《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坚持国家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B)的方针。A.生产自救
B.劳动自救
C.亲朋好友互助
D.最好不依靠政府
4、城市居民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由户主向(C)提出书面申请。
A.派出所
B.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
C.街道办事处
D.物业委员会
5、下列贫困救助领域个案方法描述不正确的是(B)。
A.个案工作方法可以为贫困者提供差异化的、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个人服务
B.个案工作要有统一的工作方法、程序和步骤,要规范化、系统化
C.个案工作方法能有效地帮助救助对象缓解贫困所带来的精神和心理问题
D.在个案工作的过程中,救助对象不是被动地接受帮助
6、社区工作方法在贫困救助中的关注点是(A)。
A.帮助救助对象建立和发展社会支持网络
B.帮助救助对象解决工作问题
C.帮助救助对象解决心理问题 D.帮助救助对象解决家庭矛盾
7、对流浪乞讨人员最重要的工作方式是(B)。A.个案工作
B.外展工作
C.小组工作
D.社区工作
8、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全天候救助的地点是(A)。A.救助站
B.救助车
C.救助亭
D.收容所
9、对于流浪儿童、《儿童权利公约》倡导(C)。
A.由政府集中管理
B.有机构负责儿童成长
C.回归家庭和社区
D.由学校负责
10、流浪儿童从相对封闭的机构式救助走向主流社会的过渡形式是(C)。A.家庭寄养
B.福利院
C.类家庭
D.救助站
11、救助社会工作中小组方法不应用于(C)。
A.由救助对象子女参加的成长小组
B.由贫困单亲母亲组成的女性小组
C.由社会工作者组成的救助小组 D.由下岗失业人员组成的支持小组
12、贫困救助工作中,就业辅导的短期策略是(.A)。
A.给救助对象安排一些简单的工作
B.激发救助对象不断学习
C.增加救助对象技能 D.从事理想收入水平的工作
13、下列救助机构,属于24小时开放式接待救助形式的是(C)。A.巡回救助车
B.福利院
C.救助站
D.收容所
14、对流浪儿童提供回归主流社会阶段的服务不包括(B)A.类家庭
B.政府教育
C.家庭寄养
D.教育培训
15、贫困救助政策的目标是使贫困人口得到(.B)。
A.政治权利
B.必要的基本生活资料
C.医疗保障
D.自由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特点有哪些?(ACD)
A.服务对象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B..社会救助制度的多样化和专门化
C.社会保障制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D.救助服务规划的专业性和政策性
2、下列对组织受灾群众转移的描述,正确的是(ABC)。
A.准确评估受灾群众紧急转移需求,确定需紧急转移的受灾对象
B.根据应急预案,制订具体的紧急转移工作方案
C.组织人员转移受灾对象,搭建临时避难所
D.安置之后结合工作
3、对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中小组方法描述正确的是(BCD)
A.深化小组成员对灾害的记忆
B.可以帮助贫困者改善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C.提高贫困者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D.分享他人的相关感受和经验,纠正自己在认识、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偏差
4、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个案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ACD)
A.要尽可能主动接触贫困者
B.要注意区别救助对象的性别
C.注意对服务对象的引导
D.要正视救助对象实质需要的满足
5、自然灾害救助领域包括(BCD)。
A.家庭救助
B.自然灾害应急救助
C.灾后社区重建
D.社区减灾
6、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领域包括(ABD)。
A.贫困救助领域
B.自然灾害救助领域
C.残疾人救助领域
D.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领域
7、社会救助的时限性是指社会救助是(ABD)。A.暂时的 B.短期的 C.长期的 D.应急性的
8、贫困救助中的小组工作所强调的原则是(BCD)。
A.相互依赖原则
B.分享原则
C.协作原则
D.共同成长原则
9、对流浪儿童进入服务机构之前的救助是(AD)。
A.街头救助
B.灾害救助
C.贫困救助
D.全天候救助
10、社区减灾中社会工作方法可以应用在以下哪些工作中?(BCD)
A.募集救灾善款
B.社区灾害风险分析
C.减灾宣传教育
D.减灾知识普及
11、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安排灾民基本生活的内容包括(ACD)
A.评估灾民的应急生活物资需要
B.领导民间募捐,筹集应急生活物资 C.编制救助方案,组织开展生活物资发放工作
D.组织开展医疗救助服务
12、社会救助的手段有哪些?(ABC)
A.现金救助 B.实物救助 C.政府救助 D.发放优抚金
13、社会救助领域开展的社会工作,哪些属于叠加保障服务?(ACD)
A.向陷入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资和现今援助
B.使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去实施社会救助 C.向救助对象提供技术培训
D.向生活贫困者提供心理辅导
14、灾害应急救助工作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BC)
A.组织受灾群众转移
B.安排灾民基本生活
C.社会秩序维护
D.减灾宣传教育
15、下列哪些人员符合一定条件后就可成为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ABC)A.老年人
B.残疾人
C.未成年人
D.军人
一、1.B 2.A 3.B 4.C 5.B 6.A 7.B 8.A 9.C 10.C 11.C 12.A
13.C 14.B 15.B
二、1.ACD 2.ABC 3.BCD 4.ACD 5.BCD 6.ABD 7.ABD 8.BCD 9.AD 10.BCD 11.ACD 12.ABC 13.ACD 14.ABC 15.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