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卷历史选修一练习
1.(2016·湖南永州二模·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大索貌阅是严密清查户口的一项措施。开皇五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县大索貌阅,核点户口。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所谓“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目的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用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的人,隋文帝还规定,凡出现户口不实的情况,地方官吏里正、保长、党长要被处以流刑。同时又规定,凡堂兄弟以下亲属同族而居的,必修分立户口。此次检查新增户口164万多,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壮大了隋朝国力。唐代继承隋法,把貌阅加以完善及制度化。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大索貌阅的具体措施。(8分)
第1页/共9页
(2)根据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推行大索貌阅所产生的影响。(7分)
2.(2016·湖北襄阳一模·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现在再把汉唐两代的经济财政政策两两相比,又见有恰恰相反之势。汉代自武帝创行盐铁政策,这是节制资本,不让民间过富,而在经济之上层加以一种限制。其下层贫穷,政府却并未注意到。总说汉代田租是很轻的,但农民并未得到好处,穷人还是很多,甚至于逼得出卖为奴。政府的轻徭薄赋,只为中间地主阶层占了便宜。唐代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用意,在不让民间有穷人。租庸调制的最要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尤其是侧重在为民制产。至于上层富的,政府并不管。在开始,商业尽自由,不收税。而每一穷人,政府都设法授田,使其可以享受水准以上的生活。简单说:好像汉代是在社会上层节制资本,而下层则没有力量管;唐代注意社会下层,由国家来计划分配,而让上层的富民能自由发展。这一情形,似乎唐代人更要高明些。他可以许你过富,却不让你过穷。这更有些近似现代英美的自由经济。汉代人似乎不大高明,他只注意不让你过富,而没有法子防止一般劳苦下层民众之陷入于过穷。不过这也仅是说汉唐两代关于经济政策之理想有不同,而亦仅限于初唐。待后租庸调制崩溃,改成两税制,茶盐各项也都一一收税,便和汉代差不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指出汉代经济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不足。(6分)
(2)根据材料,指出与汉代相比,唐代经济政策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9分)
3.(2016·河南开封一模·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特点。(6分)
第2页/共9页
(2)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及历史地位。(9分)
4.(2015·湖北宜昌三模·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元仁宗是元朝第四位皇帝。他支持将汉文著作翻译成蒙古文,如《尚书》、《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帝范》、《资治通鉴》等。在下令翻译《贞观政要》时,他指出此书有益于国家。仁宗下诏规定:汉人职官子孙承荫,需考试一经一史,考试合格者直接任职,免去见习期。蒙古职官子孙承荫者可以选择考试,通过考试的人授官时比原袭职务高一等。元仁宗通过核实田土占有状况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但一些“郡县并缘以厉民”、“考核多失其实”,百姓苦不堪言。(1)根据材料,概括元仁宗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第3页/共9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仁宗改革的主要影响。(7分)
5.(2016·陕西宝鸡一模·43)A(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元朝立国,将民间的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手工业服务,这些工匠单独编入户籍,称为匠户。他们世代承袭,“子女使男习工事,女习黹绣”,不能脱籍,而且不许分户而居。官工匠由官府直接管理,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官工匠由官府按月支给口粮„„
材料二 明朝将手工业者分为轮班匠和住坐匠两种编入匠籍,应征到官府手工业作坊服役。轮班匠每三四年为官府服役三个月,住坐匠每月服役十天,其余时间则可以自由安排,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嘉靖四十一年,明政府进一步改革匠役制度:每名轮班匠每年纳“班匠银”四钱五分,政府则以银雇工,住坐匠仍需按月当差。材料三 清代顺治二年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康熙二十年,各省将匠班银摊八地亩,工匠最终摆脱了匠籍制度的束缚,彻底结束了无端服徭役的时代。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使小民实受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萧国亮《中国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独特的食货之路》(1)根据材料,概述元、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者生存状况有什么不同?(9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匠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6分)
6.(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与明代省级设三司、分理事务不同,清代按省设置督抚为最高长官
并成为定制。皇帝以奏折之朱批及廷寄上谕直接指挥督抚,督抚亦将重大军政要务先行奏闻,以得到皇帝密谕的指示。乾隆年间将前代巡按制度永行停止,赋予督抚监察所辖省区的最高监察权力,同时督抚之间、督抚与藩臬两司间通过密折相互监督制约,道府州县等官遇督抚不公亦可揭发,盐政、织造等内府官员也负有监察地方的特殊使命。督抚、布政使及重要的道府官员之选任,由吏部、军机处开列候选名单,呈皇帝选定。官员定期考核,三年一次,以定其奖惩及升降补调,激励其尽职守法。因清初军费开支巨大,中央留给地方所用的赋税收入、衙署办公经费、官员薪俸比明代大为减少,全国平定后,留给地方经费仍然很少,且在使用上严格控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明清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代前期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举措。(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代前期对地方控制举措的影响。(7分)
第4页/共9页
7.(2016·湖北宜昌一模·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国自秦汉以来即已建立起全国规模的人口调查制度。秦始皇时期颁布“初令男子书年”的法令,西汉时期随着口赋、算赋、赀算的征收,所有人亦均需登录年庚,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隋唐时期“手实”(户主自己具状申报户内人口、田宅)成为户口调查登记的基本方法,户籍大体上按人口、公课、土地三部分登载,天宝以后“公课”部分逐渐消失。此外在户口的调查登记方面还有法律的保障,《唐律﹒户婚律》规定了对隐漏户口的惩罚办法。明初鉴于元末战争的**,确定了以原籍立户的原则。洪武十四年实行的“黄册”制度把户口、田产和赋税三者合一,并与里甲制度相配合,以里甲控制编户,征派赋役。清初户籍制度亦沿用明代的黄册,但战乱后的地荒丁亡使黄册失去原有意义,顺治三年诏令天下“编审人丁”,但其主要是纳粮当差的财政意义,无补于知悉实有人口数额。随着“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以弭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
第5页/共9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6分)
8.(2016·湖南郴州一模·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同眸】 材料一 清朝政权实行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在财政管理制度上,也集权于中央。地方赋税收入,除按额存留俸工等项外,“一丝一粒,无不陆续解送京城”,归户部管理分配。地方如有额外需要,必先请旨,然后方得经领动用。„„直到咸丰同治以后,各省征收厘金,情况才有所改变,但那时,清代的整个财政,已混乱不堪了。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1903—1910年)中央“一部三处”(度支部、税务处、清理财政处、督办盐政处)的设立和职责的明确,使人事权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地方上,如对直隶原来练饷局、筹款局、印花税局、赈抚局、水利局、海防支应局等庞杂紊乱的财政机构归并裁撤。„„各库款项,统存于直隶省银行,各衙门局所应领之款,先由财政处核准,发给支票,向银行领取。„„因得不到督抚的支持,许多规定成为一纸空文。
——摘编白伍振华《略论晚清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及主要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6分)
9.(2015·山西晋中5月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文字改革被赋予了救国的伟大使命,拼音成为“文字场中的轮船、铁路”。“文字造反派”们认为,西方“切音”文字相当便利,“以二十六字母相生,至于无穷,中人之才,读书数年,便能诵读挥写,故通国男女,鲜不学之人”。而中国“象形”文字字数庞大,字形复杂,笔画繁多,“如峨冠博带,古物庞然”,不利于普及,并且造成文字和语言分离,导致一般民众,“不通古今,不知中外,不解字义,不晓文法”。据后世学者估计,到1910年为止,公布于世的拼音方案至少有28种之多。这些拼音方案中的一大半都是以设计者自身的方言为基准。
汉字的捍卫者们,同样将统一语言文字上纲上线到了救亡和启蒙的角度,而推行国家统一的拼音,成为更为强烈更为靠谱的呼声。章太炎认为:“中国不用拼音字,所以北到辽东,南到广东,声气虽然各样,写一张字,就彼此懂得。若换了拼音字,莫说辽东人不懂辽东字,广东人不懂广东字,出了一省,恐怕也就不能通行得去,岂不是令中国分为几十国么?况且古今声气,略有改变,声气换了,字不换,还可以懂得古人的文理;声气换了,连字也换,就不能懂得古人的文理。”
——摘编自雪珥《文化有罪,汉字无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出现汉字废立之争的时代背
第6页/共9页 景。(6分)——明治六年《地税改正条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时期地税改革的措施及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捍卫汉字,推行国家统一拼音” 方案的合理之处。(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时期地税改革的历史意义。分)
.(2015·山西太原三模·45)(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纳贡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原有地方厅官或各乡各村就地征收之税目,亦一并按照土地价格征收之,但所征金额不得超过地税金额三分之一。„„今后对于茶叶烟草等其他商品,均将逐步课征商品税,及至国家商品税岁入超过二百万元时,当按照商品税岁入之比例,于已实施改正之地区,逐步减低地税。
此次改正地税之事,举办非易。因土地情况之不同,改正亦有缓急难易之差别。„„原有税法,于地税改正实施之前,继续有效。改正之后五年以内,土地价格因土地买卖而生增减,均按照最初核定之土地价格。
第7页/共9页
610(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1)措施:严密清查户口;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并进行核对;严惩户口登记不实的地方官吏;堂兄弟以下必须分立户口。(8分)(2)影响:有利于防止隐匿人口;有利于防止逃避赋役,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后世所继承并完善,对于现代社会管理仍有借鉴意义。(7分)2.【答案】(1)特点: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2分)不足:节制资本,不让民间过富,下层民众依然贫穷,中间地主阶层得利;盐铁官营其实是与民争利,后期盐铁质量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4分)(2)特点:唐代实行租庸调制。关注社会下层民众,尤其侧重为民制产,发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3分)
4.【答案】(1)特点: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发挥儒家思想作用;通过考试(科举制)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注重实用性。
(2)影响:促进了蒙古族的进步(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增加了政府收入;但加重了人民负担。
5.【答案】(1)不同:元朝,官营手工业者无人身自由,为封建官府工厂提供无偿劳动力;明朝官营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可纳银代役;清朝废除匠籍制度,人身依附关系解除,手工业者可以记工领取报酬。(9分)
(2)意义: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调动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技术革新和推广,从而促进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6分)防止民众过于贫穷;由国家计划分配,保障上层富民自由发展。(5分)6.【答案】(1)举措:设立督抚,事权归一;通过奏折和廷寄由皇帝直接指影响: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农民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实现国家富强。(4分)3.【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录取范围扩大,名额增加;考试过程规范严格;考试内容注重实用。(6分)(2)影响: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完善了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皇权。(6分)地位:宋代是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科举选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第8页/共9页
挥;建立严密完备的地方监察系统;重视地方官员的选用和考核;削弱地方财权,将之收归中央。(8分)
(2)影响:积极:有利于政令畅达,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提高官吏素质,吏治清明。
消极:中央过分集权,地方官员懒政怠政,抑制了治政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对地方财权限制过严,导致加征滥派,贪污贿赂,败坏吏治。(7分)
7.【答案】(1)特点:①户籍制度历史悠久;②普查人口;③户籍登录内容日益详备;④法律保障;⑤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层管理制度相结合(9分,任答4点得8分,答出5点得9分)(2)原因:①封建经济发展;②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变化(如均田制、租庸调制等经济制度的变化);③政权更替和战乱的影响;④加强社会控制的需要(其它言之有理答案亦可)。(6分,任答3点即可)8.【答案】(1)变化:从高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到逐渐削弱再到加强统一的趋势(3分)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财政困难,允许地方白行征税筹款;《辛丑条约》的签订、镇压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财政面临崩溃推行新政,挽救清王朝统治。(6分)(2)影响:促进财政管理体制趋向统一;推动中国财政制度的近代化;遭到很多抵制,未能根本上缓解财政危机。(6分)9.【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2分)西学东渐加深;(2分)救亡与启蒙成为时代主题。(2分)(2)合理:作为普及教育的辅助于段,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3分)增强国家凝聚力、民族认同感;(3分),延续悠久文明。(3分)10.【答案】(1)措施:调查土地占有情况;政府统一征税标准;限定地方税目金额;地税随商税收入增长而减少。(6分)
第9页/共9页
特点:注重调查,从实际出发;逐步调整、推进。(3分)
(2)意义: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政府资本积累;改变了原有社会结构。(6分)
第二篇:历史选修一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选修I)教学计划
新学期开始,为了更好的配合和完成本学年的历史教学任务,特制定此教学计划,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二教材分析:
高一历史选修(I)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历史选修(I)共九个单元,共27课。主要有外国改革5个:梭伦改革、宗教改革、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中国改革4个: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涉及古代4个,近代以来的5个。每个单元都包括改革的背景、内容、后果及影响三个部分
三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大的改革及其背景、内容、后果及影响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重大的改革,认识改革的基本规律。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改革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要懂得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升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素养。
四、本学期教学重难点
(一)改革的含义和改革的分类
(二)改革的实质、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三)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
(四)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三、学生现状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大部分学生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学习态度极其不端正。
五、教学方法与措施
进行学情调查与分析确定教学内容与方法,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是进行教学与设计的一种依据。了解并清楚学生的知识储备,对较好地处理高中教材内容 选择教学方法 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是有帮助的。在教学中可以依据课标、学情适当地整合教材该删的删,该补的补。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基础训练、拓展训练、和综合训练,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有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紧紧围绕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包括导语、学习建议、主要介绍专题的历史发展线索或学习重点、正文后辐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2007-2017年历史选修一全国卷高考题解题技巧与真题
2007-2017 年全国卷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题技巧
◎选修一题型特点
(1)从考查特点上看: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
(2)从考查内容上看:以中国的改革尤其是中国古代改革为主;选修和必修相结合;(3)从考查方式上看:以横向或纵向对比、类比为主。
(4)从设问方式上看:一般为两问(分值分配为8、7分或6、9分),主要以考查改革之背景(原因、年高考盟旗制度体现文明、发展;2012年高考王莽改制从反面体现进步、发展。2013年高考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比较体现现代化。2014年高考魏晋法律改革体现法治……因此,在选修一的学习和解题中,不可忽视新史观的引领作用。新史观视野下的选修一
文明史观: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
现代化史观:俄、日、中、埃的改革如何推进了本国的现代化进程;原发型与传导型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
目的)、内容、措施、特点、影响(作用、评价)为主;
◎应对策略:
(1)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能(四分法、四定法、根据材料回答问题)(2)把握命题的特点和规律(考查特点、内容、方式、设问等)(3)了解试题的学术背景和时代背景
(4)注意史观(如唯物史观)、史法(如比较史学研究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史观引领法:
新史观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强调的历史核心价值观是文明、发展、公平、进步、现代化、交流、融合,这在选修一高考命题中也有体现,如2010年高考刘晏改革体现公平、进步;2011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视野下和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俄、日、中、埃改革)社会史观:改革对社会生活的改变与反思 ◎掌握学习方法,总结发展规律。
(1)如何认识改革的实质(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角度)
(2)如何认识改革的历史背景(从社会发展趋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内部原因、外部因素、改革力量及其革新意识等方面)
(3)如何分析改革的作用和影响(3个层次: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民族关系以及对外关系方面——对本国及世界方面——在当时及对后世方面)
(4)如何判断一场改革的成败(2个标准: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5)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5个看:看历史潮流;看力量对比;看政策措施;改革者看素质;看内外环境)
(6)如何评价改革(2个标准: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标准、历史的标准;1个观点:辩证观点)(7)你从改革中得到哪些启示(必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措施、用人、策略等)等等。◎课外延伸法:
选修一高考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通过研究大学教材,梳理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从拓宽学生史学视野的角度,我认为,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以下改革:
(中)李悝变法、吴起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武帝币制改革、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两税法、张居正一条鞭法、考成法、开中法、养廉银制度、改土归流、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改革、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张之洞湖北新政、癸卯学制、壬戌学制、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土地改革、西藏的农奴制改革
(外)大化改新、彼得大帝改革、斯托雷平改革、勃鲁姆改革、日本、德国战后民主化改革、撒切尔改革、里根改革、现代企业改革 ◎选修一: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1.改革定义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2)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②封建社会内部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洋务运动
③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②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改革:罗斯福新政、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国家的改革(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东欧改革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 3.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4.改革的原因(背景、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5.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成功的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2)失败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戊戌变法(3)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 ①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
②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坚定意志、灵活决策(4)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
①改革的局限性: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②改革者本身的局限:用人不当、措施不当 ③反对势力的强大
(5)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妥当和符合当时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强弱对比(改革派力量是否足够强大),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是否支持)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策略方针与用人是否得当,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
⑤国际环境(外部环境)是否有利。6.评价改革的标准(1)标准
①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②坚持历史的标准;
③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④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⑤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⑥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基本思路: ①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
②然后再看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违背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3)社会效果: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角度分析 7.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符合国情、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2007-2017
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年全国卷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真题汇编
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9分)
3、(2009年新课标全国卷)(15分)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 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5分)
1、(2007年新课标全国卷)(15分)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 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5分)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10分)
2、(2008年新课标全国卷)(15分)
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
4、(15分)(2010新课标全国卷)
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
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责”。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
5、(15分)(2011新课标全国卷)
材料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部地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境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纠纷,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中华民族关系史纲要》等(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6、(15分)(2012新课标全国卷)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7.(15分)(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砚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有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
一、张之洞为参与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行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8.(15分)(2013年新课标全国Ⅱ卷)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
9.(15 分)(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 “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 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规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 分)
10、(15分)(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11、(15分)(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
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12、(15分)(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
15、(15分)(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
——据《清史稿》等
13、(15分)(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
14、(15分)(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讲师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练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
16.(2017新课标全国1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
17.(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分)
18.(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
(2007-2017)全国卷选修一高考真题汇编
答案
1、(2007新课标全国卷)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2、(2008新课标全国卷)
(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3、(2009新课标全国卷)
(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4、(2010新课标全国卷)
(1)(8分)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
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2)(7分)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5、(2011新课标全国卷)
(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6、(2012新课标全国卷)
(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7、(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
(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8、(2013年新课标全国Ⅱ卷)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6分)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
9、(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
(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8分)
(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7分)
10、(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
(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失去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1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6分)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9分)
1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
(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整治。(8分)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7分)
13、(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
(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14、(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
(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法,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15、(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
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7分)
16.(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
(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17.(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
(1)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18.(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
(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竣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四篇:高二月考历史选修一
新乡县一中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选修一)
命题人:刘乐辰 2013.3.26
一、选择题(40*2=80分)
1.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①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发展工商业 ③按财产决定公民的政治权利 ④创立五百人议事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表明梭伦改革:
①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②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
③没有触动贵族利益 ④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共同目标是反对贵族专权的雅典公民是()①“平原派”②“山地派”③“海岸派”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4、按照财产等级制度,雅典第四等级可以参加或是担任官员的是()①公民大会②“四百人会议”③陪审员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5、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奴隶主民主政治 C、贵族专制政治 D、平民民主政治
6.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废除“六一汉”制度
D.恢复长老会议制度 7.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庇西特拉图改革
8.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最早提出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的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改革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9.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10.商鞅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大力支持
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11.从商鞅变法的思想看,商鞅主要是贯彻落实了战国时期谁的思想?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兵家
12、商鞅变法的意义深远,下列哪一项不是商鞅变法的意义。
A、推动封建社会制度的形成 B、秦国通过变法渐渐富强起来 C、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D、为秦国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14.(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亲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 15.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16.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17、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行俸禄制 ②推行均田制 ③易服装 ④迁都洛阳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①④③② D、①②③④
18.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 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推行“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 C.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
2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 D.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①制定官吏傣禄制,严惩贪污 ②设立三长制
③迁都洛阳 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
①迁都洛阳 ②实行宗主督护制 ③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④改汉姓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22、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 ③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 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23、孝文帝改革中从根本上推动封建化的措施是()A、均田制 B、三长制 C、礼乐制度 D、九品官制
24.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 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又兴旺 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25.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26.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1]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27.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均输法
28、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29、王安石变法中的青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30.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31.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32.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的欧洲国家是
A.意大利 B.西班牙 C.德意志 D.英国 33.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是 A.上帝 B.教会 C.教皇 D.《圣经》
34、从思想上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的有()
①宗教“异端”思想的盛行 ②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③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5.下列对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灵魂得救取决于表面的礼仪 B.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 C.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 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
36.穆罕默德·阿里对土地改革的措施不包括
A.取消包税人的免税地 B.没收违规宗教地产 C.将全国土地平均分配 D.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37.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创办了军事工业 B.都创办了民用工业
C.都改革了政治体制 D.都建立了新式海军 3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促进了埃及的统一和振兴 C.改变了埃及的社会性质 D.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9.“人们喜爱的是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不是别人的劳动成果。”基于这一思想,阿里改革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保护民族工业 C.发展机器生产 D.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40.下列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 B.奠定了埃及近代化的基础
C.使埃及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D.使埃及彻底摆脱殖民统治而独立
注:[1]《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共五卷,作者是东魏杨炫之。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谬(努)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努(奴隶)。——《史记·券68商君列传》
材料二 在王安石的心目中,工业、手工业的生产,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而不是以交换价值为目的,这是跟他前辈人以及当时守旧派的观点相同的。商业重在货物流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与别人交换的纽带,这也是跟他前辈人以及当时守旧派的观点相同的。王安石与守旧派不同之点又是什么?有如守旧派认为“谷重而农劝”,那是很消极的;王安石则主张兴修水利、改良生产工具和土壤,鼓励农民安业、大力垦荒等,官府要积极参与农事、干预农事。又如守旧派对手工业一向忽视,对商贾力求限制其活动范围和方式;王安石则主张调节日用器物的需要,官府直接参与并干预其商业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封建国家控制下的自由放任政策,扶助商业的发展。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和主要目的。(2分+2分)(2)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变法的突出倾向和失败原因是什么?(2分+2分)两次变法在政策上明显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4分)42.材料一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奕诉等:《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
材料二
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指拔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及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1——10 ABDDBBABAD 11——20 CCDAABADCD 21——30 CDACDBABDB 31——40 DCDBACCBBD 41【答案】:(1)措施:奖励耕织;重农抑商(2分)目的:发展农业生产以增加社会财富,实现富国强兵(2分)(2)倾向:增强政府组织和发展社会生产的职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2分)
失败原因:触及了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违背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2分)
政策不同的原因:商鞅变法时小农经济刚刚确立;王安石变法时农业经济高度发达,商品经济显著发展。(4分)42【答案】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京;外事纷繁,军机处不能及时办理。(4分)
(2)变化:初设时只是临时性机构,专门处理外交事务;后来职权几乎包括所有洋务。
作用:导致政府机构和权力结构的变动;推动洋务运动。(4分)
第五篇:选修专题一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2013-2014届第二学期选修练习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2014.4.2编)
1:材料一:列宁说:‚民主共和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所以资本一掌握这个最好的外壳,就能十分巩固十分可靠地确立自己的权利,以致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无论人员、无论机构、无论政党的任何更换,都不会使这个权利动摇。‛
材料二:2012年是个不折不扣的大选之年。美国、法国等许多国家都要进行选举。这两国都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但国家元首的称谓却并不相同。运用《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的有关知识回答:(1)材料一蕴含了国家学说的哪些道理?
(2)为什么美国、法国的国体相同而政体不相同?
2:材料:3月1日晚9时20分,10余名统一着装的暴徒蒙面持刀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昆明市政府通报,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是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经公安部组织云南、新疆、铁路等公安机关和其他政法力量40余小时的连续奋战,已于3月3日下午成功告破。对这起事件的严重暴力犯罪分子,依法进行了严厉打击,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最大程度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
(1)联系材料,分析民主与专政的关系。(6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说明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这一国家结构形式有哪些特征?(4分)(2)影响国家结构形式有哪些因素?(3分)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2013-2014届第二学期选修练习
4:‚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 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一一《反分裂国家法》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了重大步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祖国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加强,两岸政党交流成功开启,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斗争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新的前景。‛
结合材料,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知识回答:
(1)为什么“台独”分裂活动不得人心,两岸关系不断呈现和平发展新前景?(6分)(2)为维护祖国统一,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你认为我国政府应该怎么做?(6分)
5:材料一:2010年1月12日海地大地震后,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联合国安理会向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增派3500人;世界银行向海地提供1亿美元紧急援助;驻海地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紧急提供医疗等方面的援助;欧盟承诺大幅增加对海地的各类援助。中国也积极参与震后海地救援工作,第一时间通过联合国向海地提供260万美元捐款。
材料二:在国际政治外交舞台上,中国的影响力日益扩大。2008年继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后,胡锦涛主席又率团参加了20国集团金融峰会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应对金融危机、解决气候变暖、打击恐怖主义、援助不发达国家、联合国机构改革等重大问题上中国的态度和政策备受关注。
⑴震后海地得到众多国际组织援助,据此有人认为:“国际组织是处理国际事务的关键。”请评析这一观点。
(2)结合材料二,回答中国在国际组织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2013-2014届第二学期选修练习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2014.4.2编)答案:
1、(1)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用有效的政体。
(2)政体除了由国体决定之外,还受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美国、法国虽然国体相同,政体却各有其特点,但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2:(1)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我国政府行使专政职能,对“3·01"事件的严重暴力犯罪分子,依法进行严厉打击,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这说明,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性质。
3:(1)材料说明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1分),单一制国家的特征是: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2)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形式,归根到底是阶级、民族、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人口、领土和主权始终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选择国家结构形式时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4:(1)中华民族有着爱好和平、拥护祖国统一的光荣传统。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美好愿望。(2)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3)我国是单一制结构形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的图谋,终了究是不能得逞的。(4)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是每个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必须遭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
5:⑴①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行为主体,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②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有其局限性。③主权国家是构成现代国际社会的基石,处理国际事务更需要主权国家支持和帮助。(2)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主动参与各个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高度重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区域合作,为本地区的繁荣稳定做出积极贡献。作为20国集团金融峰会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成员,中国在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与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