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企业转型过程中
对企业转型过程中“以人为本”的多方位思考
——基于余姚市康桥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摘要】对于企业来说最宝贵的资产是优秀的员工,如果忽视人,企业就不能获得长远的成功。当前,经济危机正在好转,中小企业正在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综合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既是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又是关键的矛盾凸现期,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员工办企业,挖掘员工身上的巨大工作潜力,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作为一个管理者,更应该很好的理解“以人为本”的核心。
【关键词】企业转型期
以人为本
思考
一、企业转型时期员工思想现状分析
当前,中小企业正处在转型时期,企业从高速发展走向激烈竞争,不但承受着来自市场方面的挑战和压力,还承受着来自内部管理的矛盾和困扰。同样员工从每天8小时的安逸工作走向“责任计件薪酬制”的危机,各种各样的思想也在不断的碰撞变化之中,特别是近几年来尤为明显。
一是员工思维方式与观念的转型需要一定的过程。精良加工脱胎于粗加工,中小企业的员工经历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面对硝烟弥漫的机械加工市场竞争,传统的来料加工增长乏力,转型的技术革新暂未形成规模,员工过去多年形成的经营和发展习惯形成了一定的“路径依赖”。员工要在短时间内深入理解、认识转型的意义和具体做法还有一些困难,所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培训,让员工对转型形成透彻的认识并通过实践的磨砺,才能达到转型的目的。
二是员工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企业转型的迫切,竞争给员工带来的工作压力加大、计件及考核带来部分员工收入下降、生活保障不稳定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使员工思想出现较大的触动和变化,一方面员工要考虑身心健康等应对挑战问题的同时,还要考虑面对市场竞争中的技术技能、机制创新中的竞聘上岗、技术发展中的新兴知识与饭碗保障等因素,员工普遍感到 压力比以往大了很多,甚至出现了有些员工因承受不了压力,主动申请离职的现象。
三是行业间不平等的发展对员工心理造成落差。由于处于转型期,小企业缺少业务优势,发展迟滞。因为国家不对称管制、无序竞争等发展迅猛,员工感到与其他非技术工作相比无论是企业运营的薪金政策,还是员工自身的工作压力、福利待遇等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员工有失落、自卑感。
四是内部不同用工制度和绩效考核下,员工待遇的差异导致心理不平衡。由于体制的原因,企业存在合同制员工、临时工等之间的用工差异,企业无力承受完全同工同酬带来的巨大人力成本,致使这种差异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另外,由于企业实行的责、权、利匹配的绩效考核机制,员工因岗位不同或相同岗位业绩不同造成收入的差距,部分员工心理失衡。
五是员工家庭困难、子女就业的压力大。由于社会经济原因造成部分员工因家属失业下岗、自己或家人重病,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另外,基于社会就业难的现状地方政府和其他企业不接受小企业子女就业(或者也不愿意来小企业),在余姚康桥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就有员工子女做临时工十多年的情况,对此部分员工有无奈感。
综合上述现状,因中小企业转型给员工带来思想上的迷惘,情感上的困惑,理念上的茫然等不良情绪和消极思想,影响了员工士气、造成了管理上的矛盾、员工队伍的不稳定因素和发展上的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战略转型的顺利实施。
二、坚持“以人为本”,形成和谐的企业氛围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思想是软生产力,企业管理最终是人的管理,而“以人为本”是管好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和核心就是要尊重人、关爱人、依靠人。因而,探索积极有效的人性化管理措施,应通过提升企业发展能力、干部队伍水平、维护稳定能力、做群众工作能力、企业文化教化于人的能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从而有力地推动企业持续发展。(1).提升企业发展能力,夯实“以人为本”的物质基础。在企业中,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指的是广大职工,“本”指的是发展之本,即实现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之根本。以人为本科学揭示了发展的目的,即发展是为了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广大员工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企业的发展是一个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员工的各种权利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这里强调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从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具体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让企业成果惠及全体职工。中小企业实施企业战略转型就是企业的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是中小企业实现构建“以人为本”的重要物质基础。多年来,我公司始终坚持以发展解决矛盾,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盈利的能力,不断做大、做强、做优,逐步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员工生活福利水平,逐步实现“工资”增长,保证了企业的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连续六年保持了企业经济效益年均增幅7.2%以上的良好态势,形成了较为和谐的发展局面。
(2).提升干部队伍水平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关键。企业转型中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关键。要强力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的建设,使之成为一支政治坚定、顾全大局,经营管理能力强,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对员工具有强烈感召力和亲和力的队伍,同时保持管理层的快速反应和高效工作,增强职工的信心。一是要建设学习型经营团队。要提高领导班子的能力,按照企业转型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要结合岗位职责学习新知识,尤其是市场经济知识、数控技术与企业管理知识以及法律法规等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的专业、知识结构。要着重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综合素养。要强调中层管理人员既要当好“指挥员”,又要做好“战斗员”,还要成为“教导员”,要“走在前列、干在实处”,通过集中组织培训、下放基层锻炼等不断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我公司今年开展了“拓展全国、技术精益求精”督导活动,公司中层骨干作为基层车间督导人员,与员工同吃同住同发展一个星期,让中层管理人员对机加工市场及业务拓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而且更深刻体会到市场营销工作的艰辛,更珍 3 惜目前的工作岗位。二是建立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基层干部队伍,提升整体水平。要加大用人、用工、分配、考核改革步伐,建立“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的动态运行模式,全面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竞争激励机制,坚持“有才有德重用,有德无才少用,有才无德不要用,无才无德不能用”的原则选拔干部,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活力。如今年年初,我公司对所有的车间主任岗位,在全公司实行公开招聘,激活了干部的工作激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提升维护稳定能力,确保职工队伍稳定。转型期也是员工思想的过渡期、适应期和敏感期,在这个时期里,如果没有一定的维护稳定能力,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员工的矛盾,员工的思想就会陷入危机并可能引起企业劳资关系紧张,影响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对此,一是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班子要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做员工思想的知情人和教育者,行政要做员工职业的公正人和向导者,工会要做员工权益的贴心人和维护者,企业通过推行得人心、暖人心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感化员工,催化思想,实现从“人治管理”走向“人性管理”。二是要搭建畅通的沟通平台。要通过开辟和建设新的思想教育阵地、沟通平台、诉求渠道,如网上职工论坛、厂长信箱、建议信箱等,加强对信箱的管理,对信件的跟踪落实督办,并及给予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通报表扬。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技术通报会、沟通座谈会等,与职工进行直面对话和深度沟通,架起连心桥,做好解难释疑、化解矛盾、调剂心理等安抚职工的工作。三是要构建高效的应对机制。建立并利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工网络和政工队伍,预防并发现一些苗头性、突发性矛盾、群体性事件的萌芽和发生,着力建立各种协作机制,缓解不和谐因子的产生,维护企业稳定。
(4).提升做好职工作能力,抓住“以人为本”的根本。在转型期,加强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要认真把握人的本质特征,提升做好群众工作能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说服力,重点要从三点着手:一要提升工作能力。车间干部要抓好自身的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力争做“四好”领导,就是“政治素质好、业务技术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二要提升责任意识。车间干部在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积极主动协助抓好生产经营,要推行“一岗双责”制度。企业各级车间干部既要“两手抓”又要“抓两手”。“抓两手”是对干部个人 4 而言的,就是要在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抓好生产经营,确保员工队伍的稳定,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三要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开拓政工新领域。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是需要知识、需要水平的,所以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有成效。
(5).提升企业文化宣教能力,营造“以人为本”的氛围。要通过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发挥职工创造力,使企业充满活力,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和谐发展。一是要继续深入宣传贯彻企业文化纲要和企业文化理念。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务求实效三个原则,通过举办征文、演讲赛、组织业务技术讨论等深入推进文化理念的宣贯,进一步让员工理解并深刻认识到企业转型的重大意义,凝聚人心。二是要通过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充分挖掘员工潜能,在企业内部营造干事创新的浓厚氛围。要通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评优活动和劳动竞赛,大力宣传优秀员工的先进事迹,增强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就感,最大限度调动其积极性。三是要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强化职工教育培训。要积极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大力提倡职工通过学历教育(比如厂长本来只有高中文化程度,通过近五年的刻苦学习,这次论文如果通过,将取得大学学历资格)、资质考试等多种形式强化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在企业内部大力营造全员学习的浓厚氛围,努力造就一支与企业价值取向相一致、与公司战略目标相适应的职工队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广泛开展职业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企业共同价值观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职工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四是要通过开展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生活。开展文体活动要结合企业实际,以员工满意为标准,以新颖性、经常性、群众性为主,以大型集中式的活动为辅。要发挥文化活动以其特殊功能而能使员工精神状态体现出来,弘扬和激发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打击和摒弃了一些不良的生活和不健康娱乐活动,达到教育、引导的效果。
三、关爱员工,把“以人为本”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跨国企业创始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钞票损失可以赚回来,机器坏了可以买新的;但是职工向心力如果没有了,那怕你花再多的钱也收 5 买不回来。”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被尊重、被关怀的渴望,也就是说人人心里有盏灯,需要我们去点亮它。用爱来经营,对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是对人本管理最好的注解。为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的工作方法,结合企业实际,解决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设立职工困难基金)。
一是要抓好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员工工作能力。随着中小企业转型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企业的各项工作要按照转型和精确管理的要求做深做细。对职工的思想观念、队伍结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以“企业转型”知识为重点,通过“创学”活动这个载体提升职工技术创新和技能综合素质,打造一支适应企业转型、适应市场变化、适应用户需求的职工生产队伍。为此,要以增强知识储备、适应“转型”需求,心力并重开展“创学”活动。要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知识型员工的具体措施,强化职工的日常教育,让职工不断增加知识储备,适应转型后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近年来一是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挂钩活动,制订了《创建学习型班组具体实施方案》。实行车间干部与创建学习型班组“一对一”挂钩学习,明确班组学习责任人和挂钩责任人。挂钩职工协助挂钩班组完善创建方案、参与重点班组学习、检查学习技术落实情况等。二是配备学习资料及用品。为参与创建学习型班组的职工每人购买了学习书籍《工作中无小事》、学习记录本、笔等学习用品。三是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为促进前、后端,管控部门间的学习经验交流,在工会网站《员工论坛》中开设了《技术创学专区》,为创建班组分配讨论与学习。
二是面对不断增强的工作压力,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传递压力向缓释压力转变。在企业生产经营任务较为繁重,市场竞争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要变传递压力为缓释压力。一是要适时组织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缓解员工压力,力求从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奖项设置等方面努力创新,使之富有新意和感染力,吸引职工积极参加。如今年5月份,我们组织了《机加工技术研讨会》,提高了职工在机加工生产中的技术质量能力。
三是要关注员工情绪,努力为员工排忧解难。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它强调通过满足企业员工的精神需求、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 6 济效益。在实践中,要注意营造宽松、和睦的内部环境,使职工为企业的发展出力。我的实践体会是:在思想上沟通。通过定期问询调查、职工代表巡视等渠道,了解员工关心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及效益、生产技术革新对企业及个人的工作环境是否满意,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等。将问询调查的情况公诸于众,以示对职工意见和地位的尊重、重视,对所提意见、建议被采纳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情感上沟通。我们利用假日组织员工开展登山、旅游等活动,领导也积极参加,并提供活动经费;通过以上形式,密切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我个人认为:干部一定要学会关爱员工、关心员工,不要一有任务就想起员工,其它的时候把员工忘在一边,员工有困难要及时帮助,帮多帮少是一份情谊,是组织的关心,让职工觉得企业是个依靠。
四是建好帮困基金、真心实意为员工送温暖。通对实施全方位的“送温暖”工程,切实解除职工后顾之忧。企业制定并深入落实了《企业帮扶困难员工实施细则》,自上而下开展“送温暖”工作,使职工切实体会到企业的温暖,增强员工的向心力。我们主要组织开展了三个层次的“送温暖”活动:一是特殊困难员工帮扶。每季度召开一次帮扶委员会季度工作例会,具体研究全市各车间上报的困难帮扶对象、帮扶事项、等级及补助金额。今年1至8月份,我们企业共帮扶困难员工8人,支出帮困资金6千多元。二是做好一般员工日常送温暖活动。我们做到了员工生日去慰问、生病去慰问、家属去世去吊唁,上半年,慰问员工生日3人次、探望生病员工6人次、吊唁慰问1人次。为员工及家属解决了许多实际的问题和困难,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企业充满人情化,人性化。三是适时开展专题送温暖活动。今年以来,我们开展了“新春送温暖”、促动“生产会战”、活动,随着经济的好转,生产任务逐步增多。
四、在“以人为本”的过程中应避免以下四点误区
第一是避免员工“个人利益至上”。尊重员工个人需求不等于职工“个人利益至上”,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有的人把以人为本理解为“个人利益至上”,这是不正确、不科学的。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要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积极引导职工把大多数员工的根本利益与 7 个人利益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团队,才能最充分满足广大员工的最根本的利益。
第二是避免关系庸俗化。“以人为本”强调对无缝沟通的追求,这种沟通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平等基础上的,是用“真心”换取“真情”的一种感情的交流。以情感人中的情,它不是建立在小团体、小圈子的利益上的庸俗的人际、人关系。而是要通过“以人为本”的文化建立一种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家健康、和谐的关系。
第三是避免依靠职工而放弃组织引导。“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任何一个员工都是活生生的,都有他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他的利益和欲望,并为他的这种利益和欲望提供满足,就没有什么理由一定让他好好工作,努力贡献?因此要保证职工能好好工作,努力贡献,不仅要为员工及时提供其利益和欲望的满足,而且要对他们的利益和欲望进行诱导。
第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不能放松企业技术创新与科学管理。“以人为本”的各项措施必须制度化、规范化。以人为本不是保持一团和气,可以牺牲原则。应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然后在规则范围内发挥德的作用。“以人为本”的各项措施一定要制度化、规范化,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心齐,泰山移”的效果。
总之,在中小企业转型改革的嬗变和震颤中,企业必将面临很多困难,员工面临很多困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地尊重职工、依靠职工、关爱职工,才会使员工更加团结,转型更加彻底,从而顺利实现中小企业的创新转型的奋斗目标,余姚市康桥金属有限公司正是沿着这样的目标在奋勇向前。
第二篇:城市在企业搬迁过程中转型
城市在企业搬迁过程中转型
2006-9-20 5:40:44 9月10日,“2006中国沈阳国际旅游节”盛装开幕。这一天,在城市的东部,世博园传来喜讯:在不断刷新纪录后,9月10日这天入园人数又创纪录地达到了900万人次。按照这一速度,到世园会闭幕,完全可以突破1200万人次的目标。
而在城市的西部,另一件喜事的发生却是在不知不觉中:不管是老沈阳还是外地客,人们都会惊喜地发现,过去烟囱林立、浓烟滚滚的老工业区,已被一条条宽阔的道路、一座座鳞次栉比的高楼、一个个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住宅小区所取代。
一东一西,两件不同内容的喜事,却都述说同一个事实:一座老资格的工业城市正在“东搬西建”的战略举措下,悄然实现着城市转型。
城市发展奏响“西进序曲”
从今年6月份开始,平日就车辆来往穿梭的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大路更加热闹,各种重型车辆拉着形状各异的机械设备开进沈西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核心区。正在实施搬迁改造的沈阳机床集团新厂区,就建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在浅黄色新厂房和鲜花的映衬下,新厂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现代化企业景象。
2001年,沈阳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从重化工业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变的发展定位,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调整,对传统工业布局实行大规模的重组再造。市领导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空间格局不断拓展,各种资源持续整合的过程。
方略已定,就看如何落实。在具体打法上,沈阳市一改过去对企业进行单体改造的做法,他们在借鉴德国鲁尔工业区企业整体搬迁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铁西区工业企业实施区域性的整体改造,即企业整体或部分搬迁,浓缩成一句话就是“东搬西建”,就是铁西老区通过体制创新、通过异地搬迁、通过合资合作、通过转属转制来使企业做大求强,同时也为城市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铁西区要成为沈阳工业实力最强、企业单体规模最大、企业数量最多、产业集中度最高的城区!2002年初,铁西区成立了工业改造指挥部,统筹工业改造事宜。为了整合资源,加快铁西区企业的区域性整体改造和企业搬迁的步伐,2002年6月18日,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铁西区和邻近的张士开发区合并,把铁西区的企业全部搬迁到张士开发区,形成一个新的制造业基地,再将铁西区打造成一个以贸易、金融为支柱产业的服务业新区,这样既解决了铁西区的污染问题,又提升了铁西工业的档次。
搬迁需要资本,在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上,铁西区通过土地置换,解决搬迁资金来源。为了提升土地价值,完善城市功能,铁西区财政投入3亿多元,植树100多万株,绿化土地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还建造了齐全配套的基础设施。同时,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了鼓励和支持企业易地搬迁改造,还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易地搬迁企业的自来水增容费减收10%;电力联建费由开发区给予每千伏安50元的补贴等等。
环境和政策的杠杆撬动了众多企业搬迁的热情。今年,铁西新区将重点建设台湾工业园、浙商工业园、闽澳工业园。另外,40多个大企业将集中搬迁到开发区,其中包括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阀门厂、沈阳机床集团、沈阳机车车辆厂等。新厂房、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通过脱胎换骨式的整合改造,沈阳装备制造业将在一个新起点上起飞,这里将分别建设世界级的机床制造基地和国内领先的通用机械研发基地、散料输送设备制造基地、矿山建材机械成套装备制造基地。
企业搬迁瞄准“壮二活三”
在企业“东搬西建”过程中,铁西新区探索出一条“壮二活三”新路。他们一方面将一大批国有企业从铁西区搬迁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置换下来的土地资金用于企业转制和更新改造;另一方面在铁西老城区集中发展第三产业。三产的商贸服务业为企业搬迁提供了建厂、国有企业并轨、偿还债务等改革的成本,同时也提供了就业的成本。
企业搬迁不是简单的位移,而是走出了一条重获新生之路。人挪活。搬迁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沈阳华岳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沈阳纺织机械厂,过去企业连年亏损。现在,企业搬迁到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后,多年的体制包袱和矛盾被化解,企业扭亏为盈,生产经营和职工工资蒸蒸日上。沈阳第一印染厂是一个停产5年的企业,通过搬迁,下岗职工实现有效并轨,社会保障得以落实。破败的工厂在开发区新址变成了花园式的企业,一下子吸引来美国、韩国等众多外商的青睐。
据统计,到去年年底,通过企业“东搬西建”,铁西新区共搬迁企业159户,腾迁土地面积399万平方米。通过“东搬西建”,不仅促进了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推进了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化,筹集企业改革成本35亿元,还全面清除了企业发展障碍,促进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像沈阳机床、沈阳重型、沈阳矿山机械等国有知名大企业,在扩大发展空间、实现产业升级中进一步做大做强;而一些停产和半停产的企业,也经过脱胎换骨后得到了“新生”。
在搬迁重建中,沈阳市和铁西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十五”期间铁西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4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3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9.5亿元,直接利用外资完成6亿美元。不仅如此,全区还开始建设10个年产值在5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规模和集聚效应。靠铁西新区这个“龙头”拉动,2005年,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288.6亿元,连续三年实现了持续增长。通过搬迁,沈阳市建设“沈西工业走廊”的思路更加明晰。这条走廊东起铁西“三环”,西至辽中县城,南起浑河,北至秦沈高速铁路,规划总面积850平方公里,建设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重化工业基地。
通过“东搬西建”工程,铁西新区在实现“壮二”的同时更实现了“活三”。他们利用工业企业搬迁腾出的土地,在老区重新布局商业项目,全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改变铁西老城区工业旧面孔。如今,在铁西新区建设大路以北,昔日黑烟滚滚、烟囱林立的厂区如今正被一片新崛起的汽车贸易带所取代,奇瑞、别克等品牌汽车专卖店一家接着一家。随着家乐福、大福源、家世界广场等现代商贸项目的落户,铁西区的城市功能、生活及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铁西新区规划建设“一区、两馆、三园、五街、五带”,全力将老城区打造成为现代商贸服务区。“一区”即兴工中央商务区,除在建的47个大型服务业项目外,再规划开发建设3000平方米以上的规模项目30个,总投资37.8亿元。“两馆”即体育馆、工业展览馆。“三园”即神羊游乐园、森林公园、海洋乐园。“五街”即兴工时尚休闲产业街、兴华新兴产业街、兴顺商业街、保工家具建材街、重工文化体育产业街。“五带”即北一路物流、北二路汽车贸易、北四路专业市场、建设大路商贸景观及沈辽路商贸产业带。围绕这个规划,未来五年,铁西老城区将新建200个商业项目。
工业城市迈向“绿色转型”
今年年初,从南京到三好街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工作的康勇先生在铁西区买了一套100多平米的房子。面对记者为何选择离单位较远的铁西区,他道出缘由:“这里房价适中,更重要的是居住环境很好,和我的家乡没什么两样,我挺喜欢沈阳。”
沈阳市民也深有同感:如今的铁西区马路变宽了,烟囱不见了,花园绿地增多了。在搬迁污染企业的同时,一个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园不断出现,市民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休闲和娱乐场所。
沈阳这座昔日的工业重镇,不仅要打造成现代都市,还在努力为自身营造一个绿色的、人性化的生存空间。过去,铁西区聚集了沈阳市75%的企业,污染极其严重,环境破烂不堪。从2001年开始,沈阳市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按照有进有退原则,大规模整合相关产业,淘汰落后企业,退出重污染企业。在短短几年间,全市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比过去下降了22%,沈阳空气的优良指数也节节攀升,达到了317天,创历史最高水平,水质的达标率更是100%,2005年,沈阳城区绿化覆盖率更是创纪录达到40.05%,还先后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成为首次摘取世界园艺博览会主办权的北方城市。郁郁葱葱的森林,精巧别致的园林,过去在南方常见的这些美景如今却傲然出现在沈阳。
通过“东搬西建”战略,现在的铁西新区在不断把新型装备制造业等工业基地向西延伸的同时,也把洁净的适宜人居的空间留给了市民。沿着铁西区成功的发展思路,在全市进行工业布局调整,沈阳市正在成长为一座越来越美丽的花园城市。重视环保,不仅为沈阳换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更增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使沈阳跻身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的行列。
在此基础上,沈阳市积极向外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建设东北地区中心城市。整合重点空间,建设产业发展平台。围绕建设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打破城乡分割,整合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空间发展格局。一位沈阳市领导说,铁西区企业“东搬西建”的经验给了城市管理者以启发。一些城市中心区域转换成金融商贸等第三产业和居住区,规划“南北金廊”和“东西银带”,在城市南北中轴线上集中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浑河两岸的生态旅游景观带,构筑起沈阳城市未来发展的大“十”字形框架结构,从而扭转了传统的以工业生产为中心的城市总体布局。在城市东部,以休闲度假为特征的经济区域正在形成本。
第三篇:企业转型过程中共青团组织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
企业转型过程中共青团组织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
企业转型发展意味着新的腾飞,而青年人是推进企业跨越发展的生力军。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到企业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在企业转型发展的征程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一、以人为本,实施人文关怀。从日常工作的一点一滴做起,尊重、信任、关心团员。平等对待每一位团员,是企业以人为本,实现人企合一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方针的要求。只有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使他们竭尽全力为企业服务。在日常工作中,不能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应该以真诚的心态关心团员的生活、学习和发展。每一句关心的话、每一次对他们成绩的肯定、每一次对他们生活困难的关心,都能在工作中产生强烈的反响,在他们内心产生一种感激之情,这种感激之情必然会产生工作的激情。加强青年之间的沟通,成立“青年之家”,进行情感交流,通过青年的喜怒哀乐等表象,洞察隐藏在这些情感背后的需求与愿望。引导青年勇于和敢于发表真实的意见和诉求,聆听心声,让员工的意见和提议,能够得到及时的传递和反馈,把握青年需求,畅通利益表达,用温暖和关爱吸引青年,满足青年在社交、娱乐和求知等方面的需求。时刻把团员的喜怒哀乐、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为青年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这样他们就一定会愿意与企业同舟共济。
二、加强形势教育,凝聚人心。当前企业面临储量减少、总量下滑、市场变化、销售困难、资金紧张等严峻形势,集团公司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大变革时期,人的思想、工作环境也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共青团组织应该带领广大团员,主动适应当前社会变革形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企业和全体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团的工作放到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摆上位子、指明路子、压上担子,为共青团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坚强保障。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团员青年充分认清企业转型发展的现实要求和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大家的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立足本职、真抓实干,在共渡难关的各项工作中磨炼意志品质,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企业的振兴腾飞紧紧联系在一起,吃苦耐劳、奋勇争先、抢挑重担,以大无畏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韧性,为企业转型发展做出贡献。团的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善于做组织者,还要善于做倾听者和服务者。采取多种包括座谈会、设立邮箱等手段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掌握企业面临的形势,讨论我们在这场变革中应该采取的行动和态度,树立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怕困难、敢于超越的必胜信心和勇气,激发广大团员的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让青年人激情满怀,斗志昂扬,把自己的工作与企业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团结一心,为企业从困境中起飞,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以生产任务为中心、以岗位工作为基石开展工作。始终坚持“服务企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思路,统筹考虑企业所需、青年所求和 团力所及,不断提高团组织对企业改革发展的贡献率,更好地发挥其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要做到有的放矢,开展丰富多彩、青年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为企业青年搭建交流沟通、展示才能的平台, 把深受青年喜爱的网络流行工具变成了一个新的工作载体,在集团团干部之间架起了一座探讨工作、交流信息、沟通感情、资源共享的桥梁。我们应把危机看做企业转型变革的好机会,看做是企业另一个经济发展高潮的前奏。我们团组织一定要教育广大团员坚定必胜信心和决心,利用一切现代化工具认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务必清醒认识知识不会落伍,企业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离不开专业知识。要充分发挥团员青年在急难险重任务上的突击作用,现在企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各级团组织要发动青年,组成青年突击队,积极参与资源整合工作,有力地保障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展望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在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刻,共青团必须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强化时代精神,带领团员青年永远冲在企业转型发展最前线,奋勇争先、励精图治,创造属于青年人自己的辉煌。
第四篇:浅谈地勘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浅谈地勘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8)2-000-01
摘 要 在政治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转型升级成为地勘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地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却原地踏步,不能很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本文从地勘企业面临的困境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出发,探讨地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地勘企业 转型升级
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勘探市场出现断崖式萎缩,地勘企业生存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压力的传导下,转型升级成为地勘企业发展的题中之义。
一、地勘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性
(一)转型升级是地勘资质行政许可改革的必然要求
2017年9月,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国发〔2017〕46号)取消地质勘查资质审批,实行地质勘查信息公示公开。国土资源部建立全国地质勘查信息公示平台,由地质勘查单位自主填报、定期更新其业绩及勘查活动等情况,向社会公示,为投资人自主选择地质勘查单位提供服务,同时接受政府主管部门及社会监督。该相关改革举措加剧地勘市场的竞争,对地勘单位自身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转型升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必须改变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向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转变。
(三)转型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深化推进,迫使地勘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调结构,从传统的地勘经济发展模式中走出来,逐渐向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勘探转变。
二、地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地勘企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人才是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地勘企业转型升级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地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让它为地勘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地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足
现在的国有地勘企业大多是事业地质勘探队转企后的产物,甚至有些单位目前仍是事企混合运行,所以人事工作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较为严重,大多是在执行政策,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没有符合自身实际的、服务于现代公司治理体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绩效及薪酬福利管理的激励性、导向性不足
由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地勘事业单位招聘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自然补充减员、招收职工子女,这些人文化水平较低,导致现在地勘企业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但是对企业的期望值较高,“主人翁”感过于强烈,所以地勘单位的平均主义较为严重,薪酬体系的激励性导向性严重不足,智力劳动与收入分配不完全符合、股权激励政策缺位、内部分配不健全等,影响了部分高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也降低了地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人才储备的多样性不足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地勘单位经历了十年的低谷期,人员招聘也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直至企业化管理之后,所以地勘单位面临严重的人才断层现象。开始企业招聘之后,人才引进的结构也较为单一,大多集中于固体矿产勘查等领域,有些清洁能源如天然气、页岩气等方面的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对于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的技术人才更是严重缺乏,这进一步制约了地勘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三、地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是影响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让人力资源管理在地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一)建立适合地勘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地勘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向市场,所以我们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性、灵活性,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加强分配的公平性,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体现按劳分配、能者多得的原则。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传统,进一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
(二)不断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的长效机制
加强新型领域人才引进,通过社会招聘弥补企业目前的人才短板,通过校园招聘,为企业的发展积蓄后备力量。同时,增加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走出去”,学习国内外转型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通过邀请各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培训等,根据需要培养现有专业技术人才,让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尽快实现知识结构的转变,为地勘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企业的转型需要足够的人力支撑,这就对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我们要不断思考和探索适合新形势下地勘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地勘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I:
[1] 赵振华.新常态下中国面临的若干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4):7.[2] 于慎之.大变革时代下中国将如何通往繁荣的未来之路[M].东方出版社,259.
第五篇:浅谈企业转型
浅谈企业转型
----致高斯公司的一封信
众所周知,多样化是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这是一件无法逃避的事情。过去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已不可持续,转方式,调结构已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
企业转型,如同化蛹成蝶,是新生,也意味着痛苦。如何顺畅地完成转型,如何有效地化解阵痛,不仅拷问着企业的竞争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也拷问着企业的毅力,胆识和信念。
例举当年IBM把PC转卖给了联想,国人们都以为微型电子产业的“巨人”倒下了,而联想将成为世界级的PC产业的巨头,孰不知,“巨人”并不是倒下,而是用力的深蹲了一下,让自己跳得更高更远。在那段沉寂的岁月里,IBM不断地并购重组,收购了普华永道的咨询公司,RATIONAL软件公司,莲花公司,马士基的数据公司,它的产业链从“产品制造业“逐步向“智慧型产业“倾斜,这就是一个转型,一个成功的转型。
而联想拿着别人“剔除地糟粕“,继续生产,还很引以为自豪的说”我们收购了“IBM”,我们将成为“制造大国”,我不尽地要仰天长笑,愚昧啊,真是愚昧。海外并购,确实可以变得强大,但是,他却忽略了一点,你能所买到的只是它的产品,而并不是技术。
“曾有前车之鉴,足为后事之师。”
反观我们的企业,同样面临着骑虎难下的困境。虽然,通过改制,引进国外的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国外的优秀企业相比,差距仍却很大,所以企业需升级换代,提倡多元化发展。我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实事求是地讲,一直存有疑问,如何真正地实现多元化?现今我企实行多元化的现状是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技术优势,更缺乏企业赖以长期发展的核心技术,将企业的技术进步过分依赖于别人的技术转让,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单纯的模仿是无法维持竞争力的。更麻烦的是,随着近年中国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中美制造业的逆差在逐步缩小,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报道,到2015年中国制造业的生产
成本将只比美国低5%到10%,中国制造将完全丧失竞争力,这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廉价,再也不是我们中国制造业特有的“代表词”,价格不再便宜,而品质又没有显著的提升,你说我们靠什么去和别人竞争,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制造只能停留在整个价值链的低端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那大家一定会发问,怎么样才能让产业制造得到更有力的提升?我认为,我们应该提升自己的软能力——开发,设计,创新这方面的能力,从传统的“制造型产业”逐步向“智慧型产业”倾斜,所谓智慧型产业,就是服务于企业或服务于其它产业的产业。比如IPHONE苹果,这就是一个科技创新的企业,在注重硬件的同时,它又提供了很多售后的东西,包括APP STORE的一些新的产业链模式,这就是一个新的案例,它不是传统的制造业,又不是高端的服务业,这就是我说的智慧型产业,它抢占的是工业时代的制高点。
所以有人说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没错。但学习,并不一味的照葫芦画瓢,按部就班,我们要擅用“拿来主义”,外加自己的思考,并认清企业自身的价值连,多问几个“为什么”,尽量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
企业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的好坏需要靠大家来共同来维护的。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所思所想,希望能对大家有些启发,无论好坏,目的都是希望公司能够更好的发展。
徐英杰
运营部
2012.9.4夜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