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社区治理,完善综治体系,运行合理网格机制

时间:2019-05-13 10:1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创新社区治理,完善综治体系,运行合理网格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创新社区治理,完善综治体系,运行合理网格机制》。

第一篇:探索创新社区治理,完善综治体系,运行合理网格机制

探索创新社区治理,完善综治体系

运行高效网格机制

一、治理运行结构合理,机制完善;

无论社会治理或是细胞类的社区治理都与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从管理到治理转变,从管理到服务过度.都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与机制。综合治理是个大课题,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组合与联动。以长效工作组的形式突出解决矛盾问题,确保社会环境长治久安。

二、治理技术先进,网联网+模式促进大数据管理;

在涉及综合治理服务中,需要强有力的硬件基础和技术手段作为依托,比如物防、技防和科技服务手段。从大范围讲如街面安防设备设施、报警系统、中心联动系统,从小范围将院落、自身的防控系统和报警系统。现目前的网格服务体系就是其中一项未被合理充分利用的准大数据体系。网格服务体系由于不被重视、系统技术障碍、大数据汇总不及时等原因,让网格系统被动运行,无法为社会治理减负。因此建议建立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做好顶层设计,社会治理数据大面积集成,随时输出运用。设计的APP终端的掌握者可以是参与社会治理的每一个市民,均可发现问题,上报问题,由网格员梳理后转而处理或上报。在目前管理困难的流动人口工作上,要充分整合物业系统、中介系统、工商系统的有效外力,强化流动人口协管员的工作职责,在院落自治组织的支持下,完善数据动态管理。举例说明:商业体在办理证照时,需提供员工居住情况,进而督促主动办理居住登记,并设立倒查体系,帮助建立“信用社会”。

三、治理成效外宣充分,营造全员参与的联动氛围;

良好的治理环境和舆论氛围是促进继续治理的有效助推力。相关部门应当做好工作和改进的有效外宣,统一模式统一口径,尤其是对专项整治或工作改进明显成效进行大面积有效宣传,外宣途径要突破县级媒体。同时要广泛动员居民自己“述说”自己身边的综治变化与成效,用良好的口碑做外宣的承载体。在近期开展的“盗抢骗”专项整治行动中,要继续考虑大环境、大联动,与房管部门、工商部门、城管部门等形成工作合力,组成由社区、物业、企事业单位以及大型用工单位、商业体为一体的联防队伍,确保自身和整体治安稳定。

四、治理参与主体的有效对话,如何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有效的结合; 治理参与主体一般为相关职能部门、辖区单位、广大市民。常规的自上而下的治理体系已无法满足新时期的需要。在治理体系中要充分考虑和听取主要参与体:市民的意见建议,避免行政成本的浪费。

五、信访、民调在综治维稳工作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往往基层的不稳定都透露出一定的维权问题。要将老旧历史遗留问题与新时期问题科学划分,分类妥处。同时,信访和民调在综治维稳工作中主要工作手段,要壮大该类队伍的力量,从基层工作者、法务工作者、法律志愿者、心理咨询师等方面考虑,考虑增设专业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加强信访与民调工作人员的培训,畅通信访渠道,提高民调成效。

浅显工作理念,不足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第二篇: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汇报

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汇报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一张网、五个统一”工作要求,聚焦“做强基层党建、做优民生服务、做牢稳定根基、做精城县管理”重点目标,坚持以思路理念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实践,以体制机制变革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着力探索网格化社会治理新模式新体系,全县网格化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成效逐步显现。

一、工作进展

一年来,县委政法委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县区整体联动,在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上,重点抓了以下方面:

(一)研究落实整体性规划。县级层面组建由全县X个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建立以《X县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为主体,涵盖网格划分、平台建设、队伍管理等方面的“1+N”制度体系,为工作开展提供遵循。在试点基础上,向各区下发任务书,明确目标要求。各区均成立了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全面推开全县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

(二)织严织密全要素网格。按照构建全县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的要求,与公安部门“一标三实”相衔接,既坚持相对统一标准,又因地制宜实施,对社区网格进行划分。按照街道(镇)初划、区级审核、县级备案的程序,基本完成了网格划分工作。目前,全县共划分为X个网格,其中综合网格X个、专属网格X个,切实做到了纵横覆盖、不交叉重叠,确保网格保持合理的管理服务密度。在此基础上,选择鼓楼区、建邺区等专属网格相对集中区域开展试点,细化工作清单,探索专属网格管理模式。

(三)研发推广一体化平台。按照市试点任务书的要求,研发全县统一的网格终端“社区治理一体化平台”,将涉及社区治理服务的综治、公安、民政、人社等X余个部门信息入口融为一体,涵盖“信息采集、网格巡查、重点监管、队伍管理、社区服务、社区党建”六大类X个业务模块,形成“发现采集、扫码定责、智能派单、处理反馈、考核评估”闭环处置流程。目前网格员共采集基础信息X万条、核实X万条,回馈部门数据X万条。该平台已在全县X个区推广应用,操作培训、用户授权、网格划分、地址关联等工作初步完成,X等区已进行实质化应用。这个平台被市专班确定为全市标准化平台之一,并实现与市社会治理数据库的对接共享。

(四)建立建强专业化队伍。明确规定每个网格必须有一名专职网格员,通过将街道社区干部编入网格、现有社工转任兼任以及公开招录等方式予以配备,并积极推动发展兼职网格员。目前,全县共配备网格员X名,其中专职网格员X名(部分区一网多员,专职网格员多于综合网格数)。在全国首家成立网格学院,推动各区建立分院,全县统一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组建专家委员会和培训师资库,搭建网上学院和微信学习的平台,目前已有X个区挂牌成立分院,县区网格学院共培训网格员X人次。明确将专职网格员纳入全县社区工作者队伍统一管理,建立录用、培训、上岗、考核、退出等配套机制,细化职责任务、健全职业保障。

(五)打造形成典型经验。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一批网格化治理试点经验和工作品牌,如X一体化平台应用、栖霞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X全要素网格、浦口网格化大联勤等,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取得初步效果。我县网格化治理工作得到市充分肯定和外地学习借鉴,近期全市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现场推进会将在X召开,将通过“视频联线”方式,重点推介我县相关经验。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今年以来,先后组织两次全面督查活动,并通过定人定点、挂钩联系的方式,及时了解各区工作推进情况和存在问题。目前,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与预期尚有差距,平台建设、制度落地、实战应用等工作抓得不够到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网格统一划分问题。全县网格划分尚未完全确定、仍处于动态变化中,个别地区网格划分责任单位尚不明确,如X区的飞地,由于历史原因,X街道有四个厂居社区(X)处于X区域范围之内,治安管理及矛盾化解工作由X区承担,但社区居民户籍以及重点人员稳控由X区承担,管理主体不统一带来网格划分责任不明,目前尚未纳入网格管理。另外,X新区研创园按照专属网格纳入X街道管辖,但目前该地块仍属于X街道,还未办理实际划转手续,研创园无法承担网格内社会服务相关事项,需要高位协商解决。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尽快拿出解决方案,明确责任主体。

(二)网格员队伍建设问题。一方面,一线网格员还有缺口。全县专职网格员总数与综合网格数基本持平,但各区发展不平衡,目前还有X个区专职网格员配备不到位。从一体化平台运行情况看,目前仍有X个综合网格没有设置网格员、X个网格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网格任职。相较于民政部门统计的X万名社工数量,大量社工和网格员并没有充实到网格一线,不能满足当前网格化工作需要。另一方面,网格员待遇还没有落实到位。近期,县委、县政府颁布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会治理、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城县社区工作者薪酬管理X个文件,明确了网格员管理体系和福利待遇,但由于各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状况不尽相同,各区网格员待遇差异较大。人员数量配备和待遇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网格员工作积极性以及队伍稳定性,部分社区已经出现社工辞职的情况,影响了专职网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建议各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网格员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两办”相关文件精神,促进网格化治理工作整体推进。

(三)信息平台建设问题。主要是社区各种信息平台未能实现基础数据共享。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旨在通过一个终端采集,解决各条线共性数据的多头采集、重复上报等弊端,根据前期调研统计,目前各条线到社区的各种平台众多,有的多达十几个,这些平台各自独立,人口信息等各平台需要的基础共性数据没有共享互通,网格员采集后要在各个平台反复输入,加重了网格员工作负担、影响了工作效率,基层对此反映比较大。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尽快建立县级层面的社会治理数据库,通过各条线平台与县级数据互联互通,从而真正实现基础数据共享。参照市里模式,建议由县发改委(信息中心)牵头,县公安局(网格化专班技术保障组)、县综治办具体实施,尽快搭建县级层面社会治理数据库。同时,明确在网格用“社区治理一体化平台”对共性数据进行统一采集上报、推送、审核。

(四)网格学院建设问题。X网格学院自5月份成立以来,得到了中央政法委及市、县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但目前学院各方面工作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学院发展现状与领导和各界的期待、与X创新社会治理的需求还有差距,无论是在办学的定位思路、办学的规模、办学的质量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具体情况由陈华书记汇报。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年7月,市里对X试点区进行了考核验收,11月底前将对所有区考核验收。根据市、县要求,“网格创建达标率”也已纳入全年高质量发展检测评价和指标办法。近期,全市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会议也将在X召开。下一步,全县要围绕提升X首位度目标,对标先进地区,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攻坚突破,努力在全市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中当标杆、做示范、树典型。

(一)夯实网格化基础。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加大组织协调和推进落实力度,建强实体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健全网格工作和网格员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大各项投入保障力度,为全面深化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打牢基础。

(二)完善智能化应用。在智慧X框架下,加快县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建设,深化一体化平台与各条线相关平台的联动融合,将涉及社会治理的基础共性数据,统筹整合至社区治理一体化平台,统一采集、接收、上报至县大数据中心,供有关部门共享应用,提高问题发现速度、流转效率、处置效果。

(三)健全制度化保障。坚持边试点边完善,认真总结和提炼实践经验,加强对专属网格建设和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规范、网格事务清单、网格工作考核奖惩等方面制度的研制出台,健全统一、规范、高效的制度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四)加强职业化建设。制定X网格学院建设三年规划,探索全日制学历教育,为全县乃至全市培养更多高素质基层社会治理人才。加强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保障,扩大网格学院教学规模,由每年计划培训X名网格员骨干增加至X名。调整优化课程设置,丰富网络教学载体和内容,建立若干个街道、社区现场教学点,提高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实效。

第三篇:创新综治工作机制强化社区管理工作

创新综治工作机制强化社区管理工作

为加强社会管理,推进综治工作创新,深化“平安XX”建设,促进XX街道社会治安良好局面进一步得到巩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XX街道积极开展综治创新工作,创新理念,打造新模式。

XX街道位于XXX,辖区面积110平方公里,辖5个社区,43个居民小组,家庭总户数4290户,总人口11553人,地处山区,无车站码头、无娱乐场所治安状况良好,治安主要以防盗和民事纠纷为主。以往XX街道治安防范主要以派出所为主,经过摸索研究,XX街道办事处整合多方力量,组建了一支由派出所民警、各社区民兵、治保信息员、护林防火员、城管执法队员、纠纷调解员、计生信息员以及综治、司法、信访、民政、社保等各部门人员组成的综治联合巡逻队,所有巡逻人员配有袖标、警棍、电筒等装备。组建联合巡逻队后,对XX街道治安格局重新进行定位。实行管理防范“点、线、块”新模式,实现立体交叉、全面覆盖。点:以户、自然村和重要路口、要害部位、校园门前等为防范内容,负责法制宣传教育、邻里守望、巡逻巡控、纠纷调解、平安创建等活动的开展。线:以村内道路、周边公路为防范对象,在社区民警的带领下,每天沿线路巡逻、治安温馨提示、传递各种治安维稳信息等。块:将社区划分成9个责任

1板块,组建9支板块群防群治队伍。实行包保责任制,大力推进治安防范、法制宣传、社会帮教和民间纠纷调解、加强重点人口和高危人群管理等。

看住“两点”。一是看住重点人。注重做好特殊群体的重点防范工作,抓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加强闲散青少年的教育工作。随时掌握刑释解教、两处(行政处罚、治安处罚)人员、有轻微犯罪倾向的青少年和“上访专业户”的动向,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及时化解。同时,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加强安全警示教育和防范,有效净化社区周边环境,努力形成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二是看住重点部位。对党政机关、企业、学校、文化娱乐场所、金融单位等重点部位,在强化自身管理的同时,社区警务室定期组织检查,及时发现治安隐患,适时开展重点整治。不断提高社区治安防范水平,整治社区及社区周边治安环境。

实施“两教”。一是狠抓普法教育。切实落实“六五”普法规划,要结合综治宣传月,利用社区宣传栏、科普画廊、标语等各种宣传形式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居民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落实帮教措施。将“刑释解教人员”和有轻微犯罪倾向的青少年、社会闲杂人员纳入帮教对象,落实帮教措施,帮助两劳回归人员寻找就业问路,提供就业信息等。

巡逻队成立后,坚持做到复杂地段有人巡、重点部位有人查、社会面上有人管的格局。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期间,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巡逻队佩戴袖标,对辖区的重点地段、重点部位、重点人员、重点时期,社区采用定人定责定时进行控防,同时向广大居民宣传安全防范常识。既对违法犯罪份子和不稳定因素起到了震慑作用,又为社会的和谐营造了氛围。

第四篇:创新机制 促进就业 完善体系 构筑和谐

(119)

2007年8月29日

创新机制 促进就业 完善体系 构筑和谐

——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多项工作创全省第一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近年来,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服务理念,不断拉高工作标杆,开拓创新,较好地解决了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劳动者权益、农民工生存环境等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多项工作在全省位居前列,部分做法和经验在全省推广。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一)全力打造就业服务平台,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继在全省创建第一家“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后,又投资1600余万元对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进行扩建,新增设行政审批、农民工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劳动监察、劳动仲裁7个服务大厅,目前中心共有12个服务大厅,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服务窗口100余个,推出了创业项目推介、创业成果展示、行政审批全程代理等特色服务,为全市职工提供了一个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并成为全省最大劳动保障“一站式”服 1

务窗口。开发启用了就业服务系统软件,实现了市、区劳动保障部门与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部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信息联网,做到了“一点登录,多点查询,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今年还将与60个社区实现联网。通过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截止去年底,全市50个社区达到了充分就业社区标准,达标率37%,其中10个社区被评为优秀充分就业社区,4月份顺利通过了省劳动保障厅的考核验收,验收合格率全省第一。

(二)实施“二三四”工作模式,帮扶“零就业”家庭优先就业。“二三四”工作模式,即确立政策帮扶和长效管理两个机制,采取购买公益性岗位稳定一批、开发社区服务性岗位吸纳一批、发挥再就业政策作用扶持一批三项工作措施,完善就业服务承诺、“一对一”结对帮扶、日常援助与集中援助相结合和跟踪回访四项工作制度。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9100个,先后帮扶“零就业”家庭中399人实现了就业,6月底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的工作目标。日前,下发了《安阳市“零就业”家庭帮扶办法》,在全省第一家建立起了“零就业”家庭援助长效机制。

(三)积极扶持下岗职工创新业,实现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起了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园区,首批58名创业者享受到了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和房租补贴等系列扶持政策,先后为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216万元,落实社保补贴21.6万元,房屋补贴83万元。上半年,我市又在县区推进创建创业园区6个。截止目前,已有920余名创业者在创业园区实现了创业愿望,带动就业

1.6万余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4200余人。上半年,将帮助大学生创业作为今年就业工作的重点,在去年全省首家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站的基础上,又在全省首家将创业培训引进高校,出台了《关于大学生、农民工和复退军人开展创业培训的意见》;下半年,将对农民工和复退军人提供创业培训服务。

上半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

业2.8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0.7万人,所有目标完成均超过90%。

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一)扎实推进企业职业养老保险,解除群众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一是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从2002年的9.2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11.8万人,养老金额发放从2002年的5.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9.72亿元,年均增长17.63%,我市未发生一起拖欠发放事件。二是强力推进养老保险费征缴。上半年,全市养老保险费征缴71908万元,提前半年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任务。截至目前,全市养老保险基金结余5.91亿元,可发放离退休养老金6.48个月。因征缴任务完成较好,2003年至2006年省劳动保障厅累计奖励该市养老保险调剂金2900万元。三是努力扩大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02年的40万人增加到目前的46万余人,越来越多的劳动者纳入到养老保险“安全网”的覆盖范围。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百户私企进社保”活动,目前已有47家私营企业2352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五是做好企业养老金调整工作。2005年至目前,人均月增加281元。

(二)不断完善医疗保险政策体系,保障职工病有所医的权益。我市先后出台了困难企业职工、市属国有特困企业退休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农民工等医疗保险办法,消除城镇职工范围内各类群体参加医疗保险的政策空档;出台降低门槛费、提高报销比例、调整大病救助保障限额、出台门诊重症慢性病管理办法等40多项减负政策,着力减轻参保患者看病负担;实行放宽社区医疗用药范围、放宽家庭病床开设条件等措施,引导参保患者小病进社区,降低患者就医费用;积极争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解决城镇居民迫切的基本医疗需求。同时,为失业、工伤、生育、伤残等各类特殊人群的生产生活问题也提供了较好保障。

三、劳动关系日趋和谐

(一)完善劳动合同管理,促进履约关系规范化。出台了《安阳市劳

动合同管理暂行办法》,使劳动合同管理更加具有条理性和可操作性;下发了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劳动合同推行工作;开展了“规范用工一条街”创建活动,文峰区商业步行街通过创建,90%以上的商户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并参加了社会保险;开展了“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将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连续两年开展了“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定活动”,全市14家企业被评为劳动保障诚信企业。

(二)实行了劳动监察职能“网格化”管理,延伸劳动监察职能。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劳动监察机构网络化、业务网格化、管理层次化管理。将劳动监察职能向街道(乡镇)延伸,构建起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劳动监管体系,达到了网格监控、整体协调、预防为主、和谐关系的目的。上半年,劳动保障监察受理举报投诉案件121件,结案121件,结案率为100%。

(三)强化执法维权机制,实现仲裁实体化。重点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强化执法监督;二是在全省第二家成立了劳动仲裁院,实行“仲裁为主、诉讼为辅”的新型调处办法。上半年,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36起,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法定时效内结案率100%。

四、农民工合法权益全面加强

(一)建立农民工工资防拖欠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并连续4年开展了集中清欠活动,共为农民工清理欠薪3000余万元。

(二)启动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帮扶活动。积极推动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扎实做好经常性转移就业服务。继滑县之后,内黄县又被国家劳动保障部命名为“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我市的全国示范县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第一。上半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0.8万人,其中劳务输出85.5万人。针对转移就业的困难家庭,组织开展了“零转移就业家庭”帮扶活动。目前调查摸底工作已基本结束,各县区正在逐户建档,逐户拟定帮扶方

案。

(三)建立农民工定点医疗机构,在全省率先为农民工设立了外地定点医院。选择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为该市农民工定点医院,同时,我市农民工较多的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定点医院也正在选定之中。

(四)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我市在各个开工建设工地设立了《农民工权益保护公示牌》和《工伤保险参保告知牌》,让农民工对有关政策一目了然。积极与教育部门联合将“农民工子女就学时需提供父母一方由劳动部门备案的劳动合同”一款规定列入到全市2007年小学、初中招生工作意见之中,促进建设规范的劳动关系。市劳动保障部门与市司法局联合召开了农民工法制教育和法律援助维权工作会,确定了用三年时间构建农民工法制教育、法律援助、有组织临时外出务工随队服务、跨地区司法维权协作、来安农民工法律保障五大工作体系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规定,全市所有农民工涉及工伤、工资案件全部列入法律援助范围,我市在外工设立农民工维权机构的工作也正在进行。

(五)成立农民工服务超市。去年底,我市在全省首家创办了农民工服务超市,将多种服务项目引入服务大厅,目前已开设政策咨询、就业服务、法律援助、境内外劳务输出、特殊工种培训办证、计生宣传服务、廉租房信息服务等服务窗口,并形成了与劳动监察、合同签订、劳动仲裁、工伤保险、工伤鉴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一线式”连接的服务体系。

五、内部管理制度化目标化

(一)业务管理台帐化。实行“台帐式管理,制度化推进”,即三本台帐推进工作:一是与省、市政府签定责任书及省厅下达任务涉及的硬性指标完成情况月台帐;二是瞄准全省、全国同行业制高点,创造自己亮点工作的60项重点亮点工作台帐;三是推行了的“劳动保障,倾情相助”24项便民服务措施管理台帐。

(二)行政审批阳光化。在全省劳动保障系统首家实行了行政审批统一受理、全程代理。市劳动保障部门开设了全程代理服务大厅,设置

了三个服务窗口,把所有5项行政许可项目和与企业及职工直接联系的11项行政确认项目纳入窗口服务,实行了劳动保障行政许可、行政确认项目受理、办理、送达 “一站式”服务,为申请人提供“统一受理、专人指导、全程代理、限时办结”的免费服务。

(三)便民服务现代化。一是成立了劳动保障12333电话咨询中心,建立直通千家万户的12333电话帮助服务,在全市提供统一的咨询服务。二是开通了短信查询服务,群众足不出户发送一条短信就可以实现查询各类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信息。三是开通触摸屏查询服务,为单位、职工、离退休人员提供各种政策、业务查询。四是开通网上查询服务,建立了“安阳劳动保障信息网”,网站编制了再就业工作问答、城镇自由从业人员医疗保险问答等专题,开辟了养老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查询、养老保险费欠费查询、你问我答、网上举报投诉等特色栏目。

(四)创建工作目标化。今年市劳动保障部门在全系统开展了“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活动,提出了三个创建即创建劳动保障系统三优文明窗口、全国青年文明号、省级文明单位的创建目标。劳动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围绕这一目标,认真细化服务措施,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报:市委常委,市人大正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正副主席,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正副秘书长、办公室各领导。

发: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办公室有关科室,有关

新闻单位。

签发:王贵超 审核:郭海平编辑:吴晓虹 祝学红(共印200份)

第五篇:创新工作机制 探索社区矫正新途径

创新“1234”工作机制 探索社区矫正新途径

薛城区是全省首批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区(县)之一。2004年以来,该区按照“依法规范、积极稳妥、教育感化、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探索并全面推行“1234”工作模式(每个司法所设立一个矫正办公室,成立社区矫正专职人员、社会志愿者两支工作队伍,健全组织保障、矫正管理、齐抓共管三项工作机制,实行向判前、向解后、向监所、向家庭四项延伸),社区矫正工作扎实开展。截至目前,全区共接收矫正对象614人,解除矫正对象382人,无一人脱管失控和重新犯罪。

强化组织保障,社区矫正组织网络不断健全。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15个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薛城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为财政拨款副科级单位,隶属区司法局,核定编制5人,工作人员享受人民警察待遇,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各镇(街)、部门也相继成立了领导和组织办事机构,每个司法所设立一个社区矫正办公室,固定1~2名专职工作人员,村(居)则明确各村(居)司法行政协理员为社区矫正工作负责人,全区上下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区、镇(街)、村(居)三级组织网络,构建起无缝对接、运转协调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强化队伍建设,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工作试点之初,从枣庄监狱、市劳教所借调7名干警充实社区矫正专职人员队伍,并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组建社区矫正专职人员。各镇(街)确立由司法所所长、公安派出所分管所长、司法所专职人员组成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队伍,承担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教育疏导、生活救助等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建立以村(居)司法行政协理员为骨干,以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退休干部、教师和矫正对象的亲属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本着“以人为本、科学施教”的原则,关心、爱护、帮助每一名矫正对象,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教育矫正对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期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建立健全制度,社区矫正机制建设扎实推进。健全制度保障机制。健全完善《薛城区公检法司社区矫正工作衔接制度》、《薛城区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制度》等30多项制度。区司法局与基层司法所分别签订社区矫正工作目标责任书并纳入司法所目标考核,对工作出色的表彰奖励。同时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按社区矫正对象管理人数予以拨付。健全监管矫正机制。按照“依法导其行、以矫育其人、以帮促其变”的工作思路,实行工作程序法制化、矫正教育多元化、监管方式层级化、档案管理规范化“四化”管理。扎实做好教育矫正、公益劳动矫正(行为矫正)、心理矫正、制度矫正、感化矫正,并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犯罪类型、改造表现、社会环境、人身危险性等多方面差异实行分级管理,将其分为宽管、普管、严管三级,实行一人一档、一人一个矫正个案,并适时调整矫正方案。健全齐抓共管机制。健全完善以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司法所具体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由公、检、法、司分管领导参加的联席会;健全公安、司法和村(居)齐抓共管协调机制;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对象排查、核查、核对制度和社区矫正对象动态分析报告制度。同时还建立了监管、教育、帮扶“一体化”制度、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机制。

强化衔接管理,实行向判前、向解后、向监所、向家庭四项延伸。做好判前社会调查工作,将社区矫正工作向判前延伸。在法院拟判处非监禁刑的刑事案件审前,通过深入犯罪嫌疑人村(居)委会、派出所、单位和家庭,对其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一贯表现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为法院对提出综合评估意见和量刑建议,便于实现社区矫正工作与审判工作的有效衔接。截至目前,共接受法院委托函开展判前社会调查29例,较好地维护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做好帮教安置工作,将社区矫正工作向解后延伸。按照“接收有人管,就业有人扶、困难有人助、政策有保障”的工作思路,全面实施教育改造帮教安置“一体化”工程,依托职业学校、加工企业、种植、养殖等帮教安置基地为其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并对解矫后的社区服刑人员跟踪管理、继续帮扶,实施大墙内帮教工程,将社区矫正工作向监所延伸。积极与枣庄监狱、劳教所等监所沟通信息,掌握薛城籍服刑人员的改造表现情况。发放《社区矫正工作明白纸》,让服刑人员提前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制教育、心理疏导等工作,为日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奠定基础。开展形式多样帮教活动,将社区矫正工作向家庭延伸。积极协调国土、民政、人社、教育等部门,为符合条件的矫正对象及亲属解决就业、低保、入托、入学等实际困难,为促进矫正对象顺利回归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截至目前,先后为矫正对象家庭办理了社会低保7户,为其子女解决入户、入托、入学问题21人次,帮助其就业39人次。(刘统志、周贤俊)

下载探索创新社区治理,完善综治体系,运行合理网格机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创新社区治理,完善综治体系,运行合理网格机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