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思维完善机制构建“立体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创新思维 完善机制
构建“立体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泗阳县地方税务局
现行的绩效考核工作存在着考核名目繁多、质量不高等问题,难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人员绩效,有效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解决上述问题,从而保证岗责的有效运转,目标的顺利实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解难题。
一、构建“立体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设想及做法
我们认为,绩效考核评价工作的要求是递进式的,即首先是要积极“做事”,其次是认真把事“做对”,最后才是努力把事“做好”。根据这一理念,我们按照“干没干、对不对、好不好”的思路,有机衔接计划、岗责和奖惩考核,重新构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着重解决绩效考核工作中“干不好怎么办”的问题。
一是完善计划考核。计划考核是将上级的工作安排、部门的重点工作及日常工作纳入考核内容,采取分级负责、按月督查的方法,由分管领导对机关科室工作计划完成情况,机关科室对基层分局日常工作完成情况,县局督查办公室对机关科室、基层分局承担的交办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计划考核的对象是各个单位,对未完成计划的单位,按规定标准实施全员扣分,以提醒税干积极“做事”,避免因个人原因给大家带来损失,从而进一步增
1强税干的团队意识,解决“干没干”的问题。
二是创新岗责考核。岗责考核则是将上级的各项考核指标全部融入到个人的岗责中去,作为岗责内容的一部分执行,对不遵守岗责的予以责任追究。确立“自查从宽、被查从严”的原则,采用“单位自查、县局检查、上级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实行递进式加倍处罚,引导单位和个人主动暴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督促大家把事情“做对”,解决“对不对”的问题。具体做法为:单位自查。鼓励各单位自查,对自查出的问题按规定扣分,并如实填写《岗责考核单位自查表》,报县局绩效考核办公室,对自查出的问题,被上级检查、考核查出的,不再追究(被责令限期整改但未整改的除外)。县局检查:各科室每月对分局、稽查局执行岗责情况进行检查,对查出的问题,按《泗阳县地方税务局岗责体系》及各单项考核办法规定的标准扣分,并如实填写《岗责考核检查表》。同时,对能整改的问题责令在规定时间内整改,逾期未整改的,加倍扣分。上级考核:主动配合上级考核,对县局检查未查出,而被上级考核时查出的问题,按所扣分值的2倍对直接责任人及县局对应科室(稽查局)全员扣分。
三是实施奖惩考核。在“干没干”“对不对”的基础上,鼓励大家把事情做好、做优、做亮。合理确定奖惩标准,及时登记人员受奖惩情况,实施奖惩考核,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不断增强税务人员争先创优意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四是确立年终综合考核。计划考核、岗责考核、奖惩考核是以月度考核形式进行的日常考核,解决了“干没干、对不对、好不好”的问题,而年终要科学、合理的评价年度内工作绩效,奖优罚劣,就必须要确立年终挂钩捆绑式综合考核。具体做法是:根据月度考核结果,年终对各基层分局绩效考核情况实行年度考核,同时为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对基层分局管理,对局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科室实行与基层分局年终挂钩捆绑式结综合考核,与挂钩分局同奖同罚。根据年终综合考核结果,经民主评议,党组研究后,确定年度绩效考核优秀、优良、合格、不合格的单位。
二、新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以来取得的成效
一是提高了岗责的执行水平。鼓励人员自查自纠,并实行递进式加倍处罚的岗责考核方法,进一步增强了税干规范执行岗责的意识,提高了岗责的执行水平,在迎接上级检查时,能够轻松应对,改变了以往仓促、被动应付,甚至编造虚假资料应付的情形。
二是提高了税务人员的自我管理能力。新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覆盖到了系统内的全部工作岗位,并取消了定量计算考核分值的方法。考核时,扣分无底线、加分无封顶,按月及时兑现考核结果,适当的拉开了人员的收入差距,极大地提高了税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工作责任心。
三是减轻了基层的考核压力。在新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计划考核每月组织一次,且只考核到单位;岗责考核主要是由个人和的部门自行组织,发现问题还可以采取补救措施进行整改,年度终了后县局才统一组织考核;奖惩考核则是在实际发生时进行登记考核,此举大大减少了考核次数,减轻了基层负担,也缓解了基层人员的考核压力。
新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对过程和结果的全面考核,可以准确、客观地评价人员的工作业绩,有效解决工作中“干对干错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问题,但对“干多干少一个样”等问题尚不能有效解决,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作进一步摸索。
第二篇:优化绩效考核 完善评价体系
摘要:中学绩效考核对于每一个学校而言,都是评价老师的一个重要手段。绩效考核是人员任用的前提,是决定人员调配的基础,是进行人员培训的依据,是确定劳动报酬的依据,是激励员工的手段,是促进员工成长的工具。如何优化绩效考核制定,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是每一个学校决策层的难题。文章从中学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如何优化评价手段入手,对中学绩效考核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及科学合理的做法。
关键词:中学;绩效 ;考核 ;优化
绩效考核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运用好绩效考核体系,对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有极大的帮助,对促进学校的发展和改革有深远的意义,但目前对学校绩效考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这种特殊性加大了绩效考核的难度。首先,学校教学工作是需要团队合作的,很难考核团队工作中的个人价值。学校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很难用定量的指标来衡量教师的成果。而绩效考核又是学校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而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学校现行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不足
学校绩效考核是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实施和开展的,但学校是一个培养人的场所,这一特殊的性质使得考核的终端结果很难量化,而且过程太长。例如用学生成绩来体现教师业绩时,因生源质量差异较难做到平等,不考虑入学成绩的差异,就会影响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时,其成效往往要一年后才能体现,而我们的绩效考核是以学期为单位的,不利于调动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改革。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量化的工作量无法体现教师真正的工作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即使是教学的内容不变,但学生变了,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就必须进行改变。而教师的工作很多是隐性的工作,例如备课,网上下载一份教案和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去备一份教案,二者的工作量是截然不同的。而在过程管理中,很难考核教师的隐性工作量,老师在探索管理过程中付出了许多的努力,无法用量化来衡量。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开展教学的改革,实施课题的研究,表面上她还是备一节课上一节课,但她所需要付出的劳动更多,而这也往往无法用量化来衡量。因而在绩效考核过程中,一些教师的创意和隐性工作很难考核。
2.团队协作的工作难以体现个人的价值
有人说教师的工作是“抬轿子”工作,我们培养的对象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而各学科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学校提倡的集体备课通过同伴互学,达到提升教学水平,这也需要加强团队精神。学生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而这个环境的营造同样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绩效考核如果只考核教师个人的业绩,那么就会产生不良的导向,忽略了团队的精神。如果以班级为单位实行考核,又不利于体现团队中个人的价值,因而在绩效考核中要处理好团队与个人的关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3.差别不大的绩效工资无法体现教师工作的差异
一所学校的绩效工资总额是不变的,大家都想从中多拿一点,那么必然就有人少拿一点,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例如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差异在绩效工资中只能有所区别,可能一节课的差异就是2―3元,多上课的认为多上一节课绩效体现得太少有意见,而少上课的认为这是学校的统一安排,差距不能太大,因而造成人人不满意。教师的工作有很多是隐性的工作,没办法做到所有工作在绩效里体现,有些教师抱怨干了许多的活,但是在绩效里没有体现。所以许多教师总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
4.不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消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教师是育人的工作,教师的业绩往往与生源的素质有一定的关系,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评很难用量化来体现。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其中一个重要的观念转变就是改变以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来考察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大难题,目前未能很好地解决。因而教绩的标准很难量化,加大了绩效考核的难度。
二、优化学校绩效考核评价的措施
绩效考核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绩效考核是学校管理改革的一大举措,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积极的作用,不能因为有问题而停止绩效的改革,把绩效变成一种平均分配的方案,而是要面对问题,大胆探索,解决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完善绩效评估体系,使之成为学校管理的有效措施。
1.学校的管理层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首先管理者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在绩效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使教师明确管理者的工作思路,并在全体教师中集思广益解决绩效的问题,让教师明白学校的难处,取得绝大多数教师的支持,才能发挥学校绩效管理的功能。
(1)决策者要具有发展的眼光,要围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构建特色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等核心问题来设计绩效考核体系,而不是为了减少教师的意见实行均分。例如我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实施创新教育,培育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因而在评价体系中把“合格”“特长”的学生培养作为重点考评指标,这样才能够通过几年不断的努力,在教师中强化这一理念,从而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2)在制定考评指标时,让教师代表参与,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充分体现教师主人翁精神,也使得绩效的考评体系更容易被教师接受。通过教代会进行讨论,能使得评估体系更加完善。
(3)把考评体系中的难点直接交全体教师讨论,征集意见。这样做能够使教师明确学校在制定考评体系中的难题,有利于教师理解学校的难处,减少负面的效果。
(4)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收集反馈意见,为下次修订考核办法提供依据,真正重视教师的意见。在评估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往往是度的把握。有些问题只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才能发现,出现了问题就必须要进行修订,并及时向教师表明修改的原则和执行的时间,让教师明确学校是重视教师的意见,并勇于承认错误,解决问题,这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5)在评价过程和考核的过程中要严格按预先设定的方案进行,不要随意以领导的意志而改变。要充分体现用制度管理人,这可以减少教师的意见。如有重大问题需修订的时候,一定要经教代会的讨论通过,而不是通过行政会的决议。
以人为本的绩效管理理念可以集思广益,使考核更容易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和理解,对推进学校的绩效考核有着深远的意义。
2.学校要建立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
一个好的绩效评价体系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评价过程。中学的绩效考核不合理,往往体现在完整性评价体系的缺失。因为学校的绩效评价往往不是从全面整体评价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入手,而是仅作为等级课时费的发放标准,这导致的结果往往是教师对评价结果一无所知,或者根本就看不懂,最终是不会再关注评价和绩效考核了。由此可以看出,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多么重要了。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前的意见征求,制定评价标准,实施过程考核,考核结果的评价、反馈等方面。学校可以由年段长在召开年段会时收集全体老师的绩效评价建议,各年段收集的评价建议整理好交由教代会审议通过,形成学校的绩效评价标准发回给各位教师,如若有修改建议的以书面形式提交评议小组。评价标准出来后,由年段长和教研组长组成的评价小组逐条按标准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打分,结果出来后发回年段,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操作过程相对而言确实较为复杂,但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是比较科学、公正和合理的。
3.实行过程的评估和结果的评估相统一的评价方法
学校的绩效考核很难制定统一量化的标准,因而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必须把过程的评估和结果的评估相统一。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教师业绩终端结果的评价越来越难。例如高考已经不再公布成绩,无法用高考的成绩作为高三教师的业绩;初中的年考逐步取消,期末考试的成绩无法进行横向对比。有些教师一个人教一个年段,对其教绩的评估就显得特别的困难。在这种形式下,必须要找到一种替代的方法来衡量教绩。在实践操作中就必须重视过程管理,如果教师的教学常规做得好,我们就应当承认他的教学质量上去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过程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体现出来,因此,绩效的评估一定要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克服以往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缺陷。但要对过程进行考评难度还是很大。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等几个环节,这些环节中有些环节是隐性工作,较难考核。因而要积极地探讨评价的方式,我校主要通过构建活动平台,开展教师的各类竞赛来考核教师的教学过程。例如对备课和上课的考核,通过建立骨干教师评选的平台来实施,所有教师均可申报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由教务处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每学期均举办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把竞赛的结果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通过骨干教师的培养和评选,调动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总的来说,过程的评估需要一个活动竞赛的平台,要吸引教师积极地参与,严格地考评,就能发挥过程考评的效果。
4.建立单项评估和综合评估相结合的考评指标
在绩效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抱怨有些隐性的教师工作无法在考评指标中体现,例如与学生谈心、做思想工作、家访等教育工作不能在绩效中体现。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设立多项的单项考核指标,如评选校德育先进个人、教研先进个人、班级管理能手、教学能手、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并列入绩效考评体系中。这样使考评的指标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通过这些先进教师的评选,使得管理制度更加落于实处,推动学校的发展。
5.监控绩效的评估过程并及时研讨完善
绩效的考评不可能是完美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学校的管理者要敢于面对错误,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对于意见较大的,要进行专项的研究。在目前学校实施的考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在对差异的度的把握,如工作量的差异、教学人员和后勤人员绩效工资的差异、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的差异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面对。每个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于绩效的分配方案都有各自的意见,只有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现有的方案进行诊断,发现问题开展研讨,并能够找到共同妥协的方案,这样才能发挥绩效考核体系的作用,使绩效考核真正地成为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的手段。
中学绩效的考核还未形成完美的体系和标准,这就需要学校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我们坚信,这种考核的体系对促进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是有积极的作用,虽然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但我们要发挥集体的智慧,从大局出发,共同协商,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绩效考核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三篇:构建体系 完善机制 突出重点
构建体系 完善机制 突出重点 ——大苏计乡从三个方面入手做好群众工作
今年以来,大苏计乡从构建工作体系,找准群众工作支撑点;完善机制,找准群众工作切入点;突出重点,找准群众工作着力点三个方面入手,扎实做好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
一、构建三大体系,打造群众工作组织引擎
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保证,该乡从构建三大体系入手,着力打造群众工作的强劲组织引擎。一是组织领导体系。乡党委成立由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政府乡长、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群众工作领导小组,各行政村也成立相应的组织,形成了一把手牵头总抓、班子成员齐抓共管、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组织领导体系。在工作推进中,通过每季度召开一次群众工作联席会议,会同群众工作站、室,共同分析研判形势,总结交流经验,部署工作任务,推进工作开展。二是工作责任体系。坚持从群众需求出发,推行便民服务中心、综治维稳中心、群众工作站(室)“三合一”运行模式,选派政治素质高,工作作风好,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充实到群众工作站(室)工作,做到了专人、专岗、专责,构建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包村抓的工作责任体系,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实行全程负责制,确保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人解,事有人办”,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三是考核评价体系。坚持把群众评价作为第一标准,结合民主议政日活动,定期开展满意度测评,考核测评结果作为班子调整、评比表彰的重要依据;同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群众意见较大的干部进行问责,取消年终评优、提拔重用资格,极大地调动了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工作的落实。
二、完善两项机制,推进群众工作高效运转
做好群众工作,离不开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机制。该乡从强化内在机制的建设入手,完善沟通渠道,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打造处理社会矛盾的高效运转系统。一是完善联系群众机制。在按照各级群众工作有关文件要求,建立健全十项群众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创新机制,推进群众工作扎实开展。干部“下沉”机制。以“送政策,帮抓基层组织;送服务,帮促重点工作;送温暖,帮办群众实事”为主题,抽调干部65人组建下基层工作队13支,驻村入户开展群众工作,积极推进作一次形势宣讲、召开一次民情恳谈会、开展一次走访慰问活动、组织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开展一次接访下访活动、开展一次工作督导检查、结对帮扶1-3户困难家庭、开展一次蹲点调研、联系一个后进村或创优村、解决1-2个实际问题的“十个一”系列活动月,进一步畅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绿色通道,先后开展下基层活动186人次,走访入户321户,解决各类问题53个。矛盾排查调处机制。进一步加大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力度,落实领导干部包案制度,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密度,进一步把触角延伸到“村头”、“地头”、“炕头”,与群众面对面解决问题,全乡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2件次,化解率达到100%,4件积案难案全部得到有效解决,全乡没有一起新的信访事件发生。领导干部蹲点调研长效机制。以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为目标,党政“一把手”带头,所有领导干部参与,积极开展蹲点调研活动,帮助村级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解决突出问题。全乡共组织开展蹲点调研26批次,撰写调研报告11篇、调研手记3万余字,走访慰问老党员67人,结对帮扶困难户50户,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16个,形成了领导干部“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的一项长效机制。群众意愿反馈机制。统一制定了矛盾排查调处、民生实事、社会舆情等民情民意反馈表,建立了舆情信息反馈制度,组建了有69人参加的群众工作联络员队伍,充分发挥其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构建起有效群众工作开展情况反馈体系。小良子村通过舆情信息向乡群众工作站反馈,该村有多人到县医院检查病情,疑似布病,经乡群众工作站转报主要领导批示,责成乡兽医站会同县疾控中心、县农牧局,联合进村入户开展布病筛查、防控,在对全乡13个村1280只羊进行布病疫苗注射,采取普检、扑杀、免疫、消毒措施,共检验羊662只、消毒住房550间9400平米,厕所及猪羊圈200处1230平米;扑杀病羊32只并按每只羊600元标准对养羊户给予补贴,有效维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坚持让群众参与各项工作办理落实的过程,推行“一清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让群众参与民主议事、民主监督,开辟了群众直接参与、良性互动的渠道,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涉稳重大问题的发生。二是创新工作运行机制。专门编印了《大苏计乡群众工作指导手册》100余册,发放到每名干部手中,指导干部开展工作。简化便民服务、信访维稳、村务管理等工作环节,按照“全面受理,分类办理,全程代理,快捷高效”的原则,按照登记、分类、告知、办理、督查、回访、归档七个主要流程,明确责任和要求,推进了群众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推行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模式,对程序简便,可当天或当场办结的一般性事项由群众工作站、室即收即办,直接办理;对涉及两个以上职能站所或需经审核或现场勘查的特殊事项,由群众工作站、室出具承诺书,按规定审批程序转相关站所人员全程代办,限时办结;需报上级审批的事项,按规定审批程序转相关站所人员全程负责,一包到底,限期帮助办理。目前,全乡已筹资10万余元,建起示范型群众工作室3个,普及型群众工作室10个,代办民生民事66件,简答政策、法律咨询98人次,代理群众需审批事项38个。
三、突出一个重点,放大群众工作的聚合效应
该乡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突出服务和改善民生这个重点,努力放大群众工作的聚合效应。一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牢牢抓住“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个主题,强化工作举措,不断夯实生产基础,为群众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施了大苏计旺华生态养殖园示范项目建设,建起管理区房屋14间、面积294平方米,高标准示范猪舍270平方米,精饲料加工厂房10间、195平方米,围设野鸡保护网2665平方米,预计8月份将有首批野猪和部分珍禽入驻园区。实施了双井子村4000亩土地整改项目,打机井23眼,安装变压器7台,架设高压线路8500米,埋设PVC管道2200米,修田间路13.5公里,栽防护林带2.6万米,种植高杆杨1.3万株。实施了八义井村2000亩土地开发项目后续配套建设工程,新打机井14眼,并完成了配套实施建设。二是破解生产生活困难。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用足用活各项惠农政策,多方争取各类资金,以“结对帮扶”活动为载体,先后投入人力3580余人次,积极为民办好事、办实事。为小良子、大贲红、三圪达井3个村联系调拨有机肥954吨,扶持大贲红等8个村种植“张杂”谷子300亩。协调县农牧局组织技术人员到八义井村开展种养技术和畜禽防疫等技术培训服务3场次,提供各类信息35条,帮扶资金2万元,落实草籽种子田帮扶项目1个,已种植皮碱草1000亩,围栏3500米;协调县烟草局帮扶夏家卜村0.4万元,整修“两室”3间,结对5户帮扶1500余元。先后为大苏计村落实了自来水网改造项目,彻底解决该村饮水困难问题;为双井子、白沙泉等村解决小额信用农贷24万元,为该村发展蔬菜种植提供资金扶持;为蔡家村争取扶贫资金购买调运脱毒薯籽种1万斤,圈舍建设资金18万元,修建圈舍1800平米,推动该村养殖业转型增效;为小良子村解决资金1万元,购买变压器1台。三是全面落实惠民政策。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全力解决弱势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今年以来,共为农村低保对象按时足额发放低保金66.52万元,发放救灾款7.5万元,入院五保45人;实现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8000多人,参合率达90%;发放粮食直补70多万元,汽车下乡补贴10多万元;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培训603人次,扶持创业132人,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820人。
第四篇:创新载体 完善机制 构建和谐企业
筑牢基础
创新机制
构建和谐企业
十六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六中全会,党中央又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部署。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必须不折不扣地响应中央号召,通过企业自身的和谐推动社会的和谐创建。要以构建活力和谐企业为目标,坚持“以情感求和谐、以文化育和谐、以人才筑和谐、以发展促和谐”的指导思想,推动企业和谐创建与发展的双赢。
一、搭建平台,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建设活力和谐企业,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用情感凝聚人、用环境培育人、用制度激励人,努力构筑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是注重情感凝聚,推行亲情管理。企业管理者要注重把情感注入到日常的管理之中,彰显人文关怀,要关心员工待遇,规范员工的劳动合同、福利待遇、各类保险和休假制度,确保对员工有利的得到落实。在关心员工生活上,要多交心谈心,把解决好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大事来抓,建立扶贫帮困基金,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倡导领导干部对口帮困,及时化解员工的思想矛盾,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对确有特殊困难的员工,更要努力做到思想上帮助,精神上安慰、生活上关心、经济上补助、情感上交流。二是坚持公平竞争,营造创业环境。公平竞争,必须用人公平、公正,决不允许个人决定用人权,要坚持平等、民主、任人唯贤的原则,搭建适合于每位员工施展才华、激发创造性思想的工作平台,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会干事的人受重用,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三是建立维权机制,和谐劳资关系。这是企业内部和谐的基础,是建设活力和谐企业的根本,要通过成立职工生活管理委员会,参与企业的生活、生产、安全、质量、劳动工资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建立集体合同制度,对企业、员工在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保障、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方面的义务和责任都以合同的法律效应进行明确,增强员工在企业中的安全感;要探索通过建立工资协商制度,参与员工工资改革,从维护员工的角度出发,谋求员工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要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充分体现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民主和谐。
二、育才兴企,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建设活力和谐企业,必须把人这个最根本的因素有效发挥出来。要坚持“以人为本、聚才兴企”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有利于实施人才工程的方式方法和有效机制。
一是统筹规划,明确任务目标。要成立专门的人才强企战略领导小组,加强人才队伍的组织领导,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企业的长远规划中,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建设稳步发展的长效机制,细化目标任务,积极发掘人才、用好人才,不断提升人才队伍建 2 设水平。
二是拓宽渠道,抓好教育培训。要充分注重结合企业实际,着眼于企业发展需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员工教育培训的新思路、新方法,坚持常规培训教育和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在专业培训上必须要以企业培训中心为主阵地,采取函授、专家讲座、联合办班等形式定期组织经营管理、业务知识、素质提升方面的培训,选送骨干员工、技术尖子到大专院校学习等有效方式;在岗位培养上,积极通过开展五小成果、技术比武、技能考核、导师带徒等行之有效的活动,带动员工钻、学、比、拼,促进员工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
三是构建机制,营造成才氛围。一个健康和谐的企业环境有利于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为此,要建立岗位责任机制、人才兴企机制,积极做好企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尤其要以激励机制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好人力资源的能动作用。
三、塑造精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旗帜,是构建活力和谐企业的有效载体,企业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育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精神,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是必须立足实际,积极创设文化载体,坚持把固化文化体育活动,作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一种有效载体,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工团齐抓共管、员工积极参与”的格局。
二是要加大投入,努力搞好硬件建设。要通过资金的逐年增加,建立和完善活动中心、图书馆、各类球场、企业宣传橱窗等文化设施,全力为职工及其家属提供业余文化需求所必需的活动场所。
三是优化环境,全力打造企业形象。要不断注重培养形成符合企业实际的理念识别、形象识别、行为识别系统,既重视内涵,又重视外延,不断扩大在员工中的影响力、控制力。同时,要通过环境整治、开展文明单位创建等活动,大力提升企业形象。
四、反馈社会,实现外部环境和谐
企业是社会的企业、是国家的企业,二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必须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构建活力和谐企业,必须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把自身的发展成果反馈给社会。
一是诚信为本,力求企业与客户的和谐。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同样也是企业的命脉。加大对员工的诚信教育,必须达到把诚信的理念融入到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运作等各个环节中,使客户切实体会到企业的诚信理念、和谐氛围。
二是守法经营,确保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作为国有大型企业,比谁都更加明白守法经营的重要性。但是,一些合理不合法的经营现象十分容易蒙蔽企业管理者,在则家大业大,企业上上下下往往由于对市场法规、经营法规了解不够全面,很容易出现同法律相抵触的行为。为此,要加大学习《税法》、《产品质量法》、《会计法》的力度,倡导员工尤其是管理者知法、懂法,能够以 4 法律的熟悉指导企业的守法经营。同时也要开展好回馈社会的各类公益活动。
三是安全至上,做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要不断落实安全保护措施,不断改善劳动安全设施和自然环境,从严管理、加大整治的投入力度,提供经常性的安全服务、安全培训,对矿山尾砂坝、炸药库等重点部位存在的隐患必须以“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指导下抓监管,使员工在岗位上有明显的安全保障。
总之,建设活力和谐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全员的共同努力,需要党政同心、目标同向、干群同力;需要以人为本,常抓不懈、探索创新,达到以企业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第五篇:创新机制 促进就业 完善体系 构筑和谐
(119)
2007年8月29日
创新机制 促进就业 完善体系 构筑和谐
——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多项工作创全省第一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近年来,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服务理念,不断拉高工作标杆,开拓创新,较好地解决了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劳动者权益、农民工生存环境等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多项工作在全省位居前列,部分做法和经验在全省推广。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一)全力打造就业服务平台,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继在全省创建第一家“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后,又投资1600余万元对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进行扩建,新增设行政审批、农民工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劳动监察、劳动仲裁7个服务大厅,目前中心共有12个服务大厅,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服务窗口100余个,推出了创业项目推介、创业成果展示、行政审批全程代理等特色服务,为全市职工提供了一个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并成为全省最大劳动保障“一站式”服 1
务窗口。开发启用了就业服务系统软件,实现了市、区劳动保障部门与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部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信息联网,做到了“一点登录,多点查询,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今年还将与60个社区实现联网。通过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截止去年底,全市50个社区达到了充分就业社区标准,达标率37%,其中10个社区被评为优秀充分就业社区,4月份顺利通过了省劳动保障厅的考核验收,验收合格率全省第一。
(二)实施“二三四”工作模式,帮扶“零就业”家庭优先就业。“二三四”工作模式,即确立政策帮扶和长效管理两个机制,采取购买公益性岗位稳定一批、开发社区服务性岗位吸纳一批、发挥再就业政策作用扶持一批三项工作措施,完善就业服务承诺、“一对一”结对帮扶、日常援助与集中援助相结合和跟踪回访四项工作制度。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9100个,先后帮扶“零就业”家庭中399人实现了就业,6月底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的工作目标。日前,下发了《安阳市“零就业”家庭帮扶办法》,在全省第一家建立起了“零就业”家庭援助长效机制。
(三)积极扶持下岗职工创新业,实现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起了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园区,首批58名创业者享受到了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和房租补贴等系列扶持政策,先后为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216万元,落实社保补贴21.6万元,房屋补贴83万元。上半年,我市又在县区推进创建创业园区6个。截止目前,已有920余名创业者在创业园区实现了创业愿望,带动就业
1.6万余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4200余人。上半年,将帮助大学生创业作为今年就业工作的重点,在去年全省首家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站的基础上,又在全省首家将创业培训引进高校,出台了《关于大学生、农民工和复退军人开展创业培训的意见》;下半年,将对农民工和复退军人提供创业培训服务。
上半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
业2.8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0.7万人,所有目标完成均超过90%。
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一)扎实推进企业职业养老保险,解除群众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一是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从2002年的9.2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11.8万人,养老金额发放从2002年的5.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9.72亿元,年均增长17.63%,我市未发生一起拖欠发放事件。二是强力推进养老保险费征缴。上半年,全市养老保险费征缴71908万元,提前半年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任务。截至目前,全市养老保险基金结余5.91亿元,可发放离退休养老金6.48个月。因征缴任务完成较好,2003年至2006年省劳动保障厅累计奖励该市养老保险调剂金2900万元。三是努力扩大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02年的40万人增加到目前的46万余人,越来越多的劳动者纳入到养老保险“安全网”的覆盖范围。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百户私企进社保”活动,目前已有47家私营企业2352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五是做好企业养老金调整工作。2005年至目前,人均月增加281元。
(二)不断完善医疗保险政策体系,保障职工病有所医的权益。我市先后出台了困难企业职工、市属国有特困企业退休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农民工等医疗保险办法,消除城镇职工范围内各类群体参加医疗保险的政策空档;出台降低门槛费、提高报销比例、调整大病救助保障限额、出台门诊重症慢性病管理办法等40多项减负政策,着力减轻参保患者看病负担;实行放宽社区医疗用药范围、放宽家庭病床开设条件等措施,引导参保患者小病进社区,降低患者就医费用;积极争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解决城镇居民迫切的基本医疗需求。同时,为失业、工伤、生育、伤残等各类特殊人群的生产生活问题也提供了较好保障。
三、劳动关系日趋和谐
(一)完善劳动合同管理,促进履约关系规范化。出台了《安阳市劳
动合同管理暂行办法》,使劳动合同管理更加具有条理性和可操作性;下发了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劳动合同推行工作;开展了“规范用工一条街”创建活动,文峰区商业步行街通过创建,90%以上的商户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并参加了社会保险;开展了“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将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连续两年开展了“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定活动”,全市14家企业被评为劳动保障诚信企业。
(二)实行了劳动监察职能“网格化”管理,延伸劳动监察职能。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劳动监察机构网络化、业务网格化、管理层次化管理。将劳动监察职能向街道(乡镇)延伸,构建起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劳动监管体系,达到了网格监控、整体协调、预防为主、和谐关系的目的。上半年,劳动保障监察受理举报投诉案件121件,结案121件,结案率为100%。
(三)强化执法维权机制,实现仲裁实体化。重点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强化执法监督;二是在全省第二家成立了劳动仲裁院,实行“仲裁为主、诉讼为辅”的新型调处办法。上半年,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36起,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法定时效内结案率100%。
四、农民工合法权益全面加强
(一)建立农民工工资防拖欠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并连续4年开展了集中清欠活动,共为农民工清理欠薪3000余万元。
(二)启动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帮扶活动。积极推动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扎实做好经常性转移就业服务。继滑县之后,内黄县又被国家劳动保障部命名为“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我市的全国示范县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第一。上半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0.8万人,其中劳务输出85.5万人。针对转移就业的困难家庭,组织开展了“零转移就业家庭”帮扶活动。目前调查摸底工作已基本结束,各县区正在逐户建档,逐户拟定帮扶方
案。
(三)建立农民工定点医疗机构,在全省率先为农民工设立了外地定点医院。选择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为该市农民工定点医院,同时,我市农民工较多的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定点医院也正在选定之中。
(四)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我市在各个开工建设工地设立了《农民工权益保护公示牌》和《工伤保险参保告知牌》,让农民工对有关政策一目了然。积极与教育部门联合将“农民工子女就学时需提供父母一方由劳动部门备案的劳动合同”一款规定列入到全市2007年小学、初中招生工作意见之中,促进建设规范的劳动关系。市劳动保障部门与市司法局联合召开了农民工法制教育和法律援助维权工作会,确定了用三年时间构建农民工法制教育、法律援助、有组织临时外出务工随队服务、跨地区司法维权协作、来安农民工法律保障五大工作体系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规定,全市所有农民工涉及工伤、工资案件全部列入法律援助范围,我市在外工设立农民工维权机构的工作也正在进行。
(五)成立农民工服务超市。去年底,我市在全省首家创办了农民工服务超市,将多种服务项目引入服务大厅,目前已开设政策咨询、就业服务、法律援助、境内外劳务输出、特殊工种培训办证、计生宣传服务、廉租房信息服务等服务窗口,并形成了与劳动监察、合同签订、劳动仲裁、工伤保险、工伤鉴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一线式”连接的服务体系。
五、内部管理制度化目标化
(一)业务管理台帐化。实行“台帐式管理,制度化推进”,即三本台帐推进工作:一是与省、市政府签定责任书及省厅下达任务涉及的硬性指标完成情况月台帐;二是瞄准全省、全国同行业制高点,创造自己亮点工作的60项重点亮点工作台帐;三是推行了的“劳动保障,倾情相助”24项便民服务措施管理台帐。
(二)行政审批阳光化。在全省劳动保障系统首家实行了行政审批统一受理、全程代理。市劳动保障部门开设了全程代理服务大厅,设置
了三个服务窗口,把所有5项行政许可项目和与企业及职工直接联系的11项行政确认项目纳入窗口服务,实行了劳动保障行政许可、行政确认项目受理、办理、送达 “一站式”服务,为申请人提供“统一受理、专人指导、全程代理、限时办结”的免费服务。
(三)便民服务现代化。一是成立了劳动保障12333电话咨询中心,建立直通千家万户的12333电话帮助服务,在全市提供统一的咨询服务。二是开通了短信查询服务,群众足不出户发送一条短信就可以实现查询各类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信息。三是开通触摸屏查询服务,为单位、职工、离退休人员提供各种政策、业务查询。四是开通网上查询服务,建立了“安阳劳动保障信息网”,网站编制了再就业工作问答、城镇自由从业人员医疗保险问答等专题,开辟了养老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查询、养老保险费欠费查询、你问我答、网上举报投诉等特色栏目。
(四)创建工作目标化。今年市劳动保障部门在全系统开展了“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活动,提出了三个创建即创建劳动保障系统三优文明窗口、全国青年文明号、省级文明单位的创建目标。劳动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围绕这一目标,认真细化服务措施,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报:市委常委,市人大正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正副主席,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正副秘书长、办公室各领导。
发: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办公室有关科室,有关
新闻单位。
签发:王贵超 审核:郭海平编辑:吴晓虹 祝学红(共印2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