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技术引发历史教学之“革命”

时间:2019-05-13 10:2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信息技术引发历史教学之“革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信息技术引发历史教学之“革命”》。

第一篇:教育信息技术引发历史教学之“革命”

教育信息技术引发历史教学之“革命”

【提要】21世纪是世界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层的影响。在教育领域里,教育信息技术出现了与学科的整合,对我们传统教育也带来了巨大冲击。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推动着教学手段、方法、内容、模式以至体制、观念诸方面的改革,引发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热潮。就历史学科而言,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结合,对传统教育的教法、学法、课堂的模式和师生角色都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关键词】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传统教学 教育信息技术

国务委员、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会议上说:“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具体来说,它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本文将结合传统教育的教法、学法;传统教育的课堂模式和师生角色谈谈教育信息技术对历史学科引发的变革。

一、教育信息技术转变教法和学法

传统教师的主要教法是讲授法和回答法(谈话法),讲授法又称讲演法。这两种教学方法是教育史上最悠久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老师把知识通过干巴巴的一张嘴巴和一支粉笔传授给学生。传统教学环境——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只粉笔和一张讲台。历史传统教学呈现给学生的多半是书本上文字的表述,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显著的时间和空间的固定化特征,历史远离现实,在史实面前,我们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通过老师干巴巴的讲授法去想像历史、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所以一直以来,历史课都是枯燥乏味的。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应用,则改变了这一状况。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快速便捷地使学生观看到大量的与历史内容相关的音像动画等资料,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复原历史的原貌,“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整

合既能使中学历史学科丰富生动的学科特点得到较为直观的体现,又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理论,接触大量史实。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教师合理的设计与选择,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新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以发挥最大、最佳的教学效果,如除电脑演示外,还可利用实物投影仪在幻灯片写板书、写付板书;或直接把课本上的人物、实物、地图、表格、史料和课文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记忆的效果;可利用录音机放一段轻音乐,以调节课堂气氛,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学习“法国大革命”的内容时可放《马赛曲》);利用录像机放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电影片断(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在放《甲午风云》),可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巩固记忆效果,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

信息技术引用于历史课堂,我们传统的用“一张嘴巴”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这时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使学生更容易地学好历史。

传统教法形成的学法——学生一味地做笔记,一味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理念。且学生视野狭窄,获取信息的途径大部分来自老师的传授,学生很少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得知识,教师是知识、技能、道德等多方面的权威。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后,学生不必束缚在老师传授的知识范围圈内。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教育信息技术转变师生角色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中国几千年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教师唱的是“一言堂”、“独角戏”。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其关键是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带动下的老师发生了变化:(1)老师在培训现代信息环境灌输了下先进的教育理论,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2)老师培养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技术表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3)教学设计方法的培训,教师能够很好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教学。(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式培训,教师了解了信息化教学展开的具体进程与方式,如:建立示范学科,培养骨干教师,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公开课,通过示范课目带动整个历史科向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

传统教学学生是接受者,而且是从老师中单纯地接受知识,在教学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随着老师角色的变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性减小。学生从教师的课件中获取更加直观地、丰富的知识。随着资源共享教学的深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下载各名校优秀教师,甚至是教授的讲授法,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思维力,同时培养了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综合运用的引入也改变了历史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随意、更方便、更直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信息和历史学科结合后的教师方式是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师方式发生了变化,而是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方式。

信息技术创设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构建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学习中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优化。

三、教育信息技术使历史重现

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教学束缚了教学的模式,历史教学唯书是依,历史课堂枯燥。历史反应客观史实,来源于过去的生活。教学应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与工农的广泛结合,引生活进课堂,这样才能激发课堂教学的生机活动,加强课堂教学的应用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历史具有过去性,导致很多历史事实无法从生活中获取,而信息技术开发后,是很多历史事实得到重现!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曾发生的同样的情景,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景体验,使学生能“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如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东沟海战,可剪辑电影《甲午风云》片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当时激战的场面: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场,清军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邓世昌驾舰直冲敌舰的壮举及生动感人的旁白,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了中华民

族的爱国精神,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如讲授《秦朝的统治》这课时,笔者从《上下五千年》这套教学光盘中截取了一段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录像,由此导入秦的统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地演示历史学科中某些复杂的内容。再如,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战役,头绪众多。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利用多媒体把战争进程制作成动画,演示战争动态的变化进程,就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如甲午战争,可把日军的进攻路线制作成动画,从陆战到海战,从朝鲜到辽东,中日战争的进程清晰可见。在演示动画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具体过程进行适当的讲解,这样学生既把握了整个进程的全局,又对具体战役有了充分了解,有利于他们对历史事件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四、教育信息技术——实施德育的最佳手段

《中学历史大纲》(草案)指出:“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和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的高贵品质,提高献身„四化‟的自觉性,树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可见,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担负起智育,德育教育的双重任务。

如何在历史课堂上更好的实施德育教育呢?这是老师的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个老师遇到的难题,因为传统教育方式很难让学生进入到历史现实中,课本枯燥的知识难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直以来,中学历史教学都是以考分论“英雄”。在这种“唯分数、唯升学、唯尖子”的应试教育观的影响下,历史课教学是上课“划框框”、课后“背框框”、考试“考框框”,学校轻视德育教育。同时,受限于课堂有限的时间、单调的手段和贫乏的资源,任课教师要系统完成学科德育的任务是困难的。

今天,信息时代的到来,为解决学科德育的困境,解决学科德育的时空局限性,解决学科德育单调乏力的尴尬局面;为历史德育在历史特有的具体形象基础上融合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趣味性、开放性和无时空限制性而更加鲜活感人,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免疫力,建起网络德育信息防火墙,实现德育模式的根本转变,系统完整地完成学科德育的任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教育技术渗入历史课堂中,让学生有了更加感官的体会。利用信息技术上历 4

史课,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上教育。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 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又如讲《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击退沙俄侵略三段录像片,使活生生地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又如,在讲到“ 五四爱国运动” 这一节时,通过多媒体,我运用了中国国内北洋军阀统治下黎民百姓的悲苦生活图,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中国处置的资料,顾维均的演说词,北京学生的示威游行,及学生烧毁赵家楼图等,工人的罢工图,商人的罢市图,一幕幕历史场景的回放,使学生再也不能置身事外,学生热血沸腾,真正走进历史的精神与文化氛围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再如讲中国近现代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探索中前进》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时,在课件中加入介绍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人先进事迹的影片片段,并在看 完影片片段后设问”我们应向这些英雄模范人物学习什么?”。典型感人的片段剪辑,虽然只有几秒钟时间,却能引起感情上的广泛共鸣,不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 品德教育课,而且总结出的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内容、要点,培养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信息网络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日夜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克拉 《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电化教育研究,1999.(1)

2、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4.幸清梅《谈谈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广东省兴宁市济平中学 5.马 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6.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第二篇: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

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成就教师专业化 移动学习资源的构建与应用 视频资源的获取

教学文档的编辑与制作 图片素材的处理与加工

学科资源检索与获取】微时代的教学技术

学科资源检索与获取】玩转CNKI 助力科学检索 学科资源检索与获取】学科资源的检索与获取 演讲与口才

教师形象设计与公共礼仪 学校安全管理系统构建 校园安全事故应对流程

学生安全事故现状与分析第一节

学生安全事故现状与分析第二节 危机的认识——危机的概念及认识

危机的认识——突发性危机及其特征

危机的认识——危机的反应(1)

危机的认识——危机的反应(2)

危机的干预——危机的影响因素(1)

危机的干预——危机的影响因素(2)

危机干预的方法——分享报告法、危机事件应激报告法

危机干预的方法——创伤聚焦的认知行为治疗

危机干预的方法——阅读疗法

“危机干预中注意的事项——“应该”与“不应该” ”

“危机干预中注意的事项——预防及教育 ”

“危机干预中注意的事项——危机干预与转介 ”

“危机干预中注意的事项——危机干预中的团队建设 ”

课程名称

【T19: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分支结构

【T19: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Excel图表制作

第三篇: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学习体会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学习体会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对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最先进知识的能力,还应具备会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和指导学生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了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媒体的表现形式及构成形式,掌握其基本的操作方法,学会各种课件的制作,以满足教学的发展。

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技术能力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基础的。教师一旦具备了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可以带动教师专业技能中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的提高,例如带动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那么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有哪些作用呢?

(1)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信息技术整合应用于学科教学,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优良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的目的。

(2)信息技术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

知识检索、知识更新、知识管理、知识结构优化是教师科研能力的基础。数字藏书楼、学术期刊CNKI、电子期刊、教育网站、教师网联为教师提供数字化的教育科研资源,用于科研选题、文献研究、文献引用、论文发表等。E-mail、BBS、ICQ 和 Web2.0 技术则为教师提供反思、交流、虚拟教研、协作研究的网络环境。

网络调查工具、统计软件、数据分析软件、教室教学分析软件、课题网上申报平台、网上投稿平台可以大大提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效率、效益和效果。

(3)信息技术促进反思能力提高

博客工具简单易用,在线编辑、即时发布、效率非常高,教师轻松发布教学反思,推动教师反思常态化、可视化、网络化,通过查看留言和评论看到反馈信息,日积月累,教师的反思能力得到提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内核,如果不更新观念,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不会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上级组织教师开展现代化教育理论的学习,使老师们明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趋势、现代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观念。

第四篇: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范文模版)

努力促进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

清华大学信息中心主任 蒋东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重要论断,对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给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十年规划》)是围绕如何发挥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这一核心理念而编制的,明确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本文结合作者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与相关专家就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有关讨论,从一个侧面谈谈个人对于《十年规划》的学习体会。

一、如何理解信息化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

知识传授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信息技术对知识产生、传播、管理、利用的途径和模式的革命性的影响,必将反映到教育,引起教育的革命性变化。

1、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产生、传播、管理、利用的途径和模式

和造纸术、印刷术一样,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造纸术让知识有了方便携带的良好载体,人类突破了口语的束缚,用文字将信息加以广泛传播;印刷术极大提高了书面信息的复制效率并降低成本,扩大了信息交流传递的容量和范围,让人类知识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同时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人类知识的传播不仅突破了时空和容量限制,还突破了语言文字种类的限制,知识的传播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的获取与利用方式,知识已经不必也不能都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知识创新频率不断加快,传统的图书传播载体和阅读记忆获取模式已经不能够应对当前知识激增的状况,必须采用信息技术革新知识生成、传播、呈现和利用的方式。随着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移动互联与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知识就在手头”成为现实,知识已经不必也不能都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外部海量存储的知识随需可得,关键是要掌握获取与利用的方式。

信息技术还改变了个人知识的自组织模式,引发了团体知识的社会组织模式的变革。随着知识载体从以往的单一书本形式转化为多媒体知识包,知识的组织形式从以往的线性排列转向超文本结构,个人知识的存储也由单一的内存(大脑)扩展到外存(在线知识库),传统的知识构建模式和组织模式已不能适应如此巨大的变革。充分发挥人类的联想机制, 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知识构建方式,建立面向知识分享的社交网络,通过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建构、交流与共享,推动社会化的知识组织与共享模式,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与集体智慧的增长。

2、有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基本技能

信息时代需要“数字公民”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必要的信息技能,拥有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培养能够适应数字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公民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目标。信息素养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建构、协作交流能力等。面对数字化浪潮,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学习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切实掌握信息素养,才能够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学习的能力是21世纪“数字公民”安身立命之本。

3、信息化改变了教育生态环境,必将促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

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育活动的时空结构与教育形态。教育信息化让人人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已经不必拘泥于教室、实验室等场所,也不必拘泥于师生面对面的形式,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界限逐步消融,教育活动的时空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使得人人可以享有优质资源和学习机会,使教师和学生拥有了平等的信息地位,迫使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大大推进了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进程。

教育信息化创新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必将促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改变传统的教与学行为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对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开始深刻地影响教育模式与教育关系。信息社会的知识与知识、知识和知识人、知识人与知识人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必将引起教育模式的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灌输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当前的考试制度也将因为不符合知识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扬弃,注重团队合作、重视探索探究的教育模式将因其符合信息时代的需要而得到迅速发展。教育模式的变革将引起教育关系的变化,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同伴之间的教育关系都将因信息化的到来而创新发展。此外,信息化对于学校的管理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优化教育管理模式,改善学校治理结构,也将促使新型教育关系的产生。

二、对教育信息化的几点具体建议

信息技术将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方向性结论。为了促进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十年规划》提出了8大任务和5个计划,内容涵盖非常广泛;教育部今年初已经发布通知组织各类试点,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结合学习《十年规划》,建议优先推动如下工作:

1、建立教育云服务平台

建设教育云是《十年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规划中17处提到“云”,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建立教育云服务平台。教育云服务平台首先要为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学校服务,同时可为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服务,部分高校也可使用。

教育云服务平台在省级建立核心节点(根据当前状况建议部署物理的数据中心);区县建立服务节点(建议不部署物理的数据中心);市级中间节点可建可不建(根据各地教育行政管理具体情况而定,不建议部署物理的数据中心);在教育部建立共享交换节点,负责跨域服务的组织与协调。

教育云优先提供如下方面的服务:

1)教学支持:如面向农村学校的英语、音乐、艺术类课程教学和文艺欣赏等素质教育,解决农村学校这类师资短缺的问题;提供优秀课程资源和学科教学工具,辅助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教育管理信息化:包括学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并实现学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与政府教育电子政务系统的无缝衔接,准确掌握教育管理基本信息,加强动态监测。

3)教师交流与协作:为教师提供交流和教研协作的平台,解决中小学教师的“业务孤岛”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共同备课,互助学习、培训,共同提高业务水平。

4)家校沟通。让家长能够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方便地与学校、老师沟通,特别要考虑合并校和家长外地打工带来的空间距离和流动性问题,教育云服务平台应提供面向手机的应用和服务。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学科软件

职业教育是当前国情下最能发挥信息化革命性影响的地方,因为职业教育没有基础教育的高考指挥棒,没有大学的重科研轻教学,并且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和人才市场直接接轨,其绩效相对比较容易测量,即教育信息化是否提高了就业力。职业教育的学科软件,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够上岗,而不必再需要额外的岗前培训。这实际上是IT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即通过计算机仿真现实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让学生沉浸其中学习、训练,这对于学生在学校取得职业和岗位经验是非常有利的。举例来说,如果有一个旅游虚拟现实软件和环境,导游专业的学生进入其中学习,可以感受各旅游点的美景和文化,学习掌握各个旅游景点的知识和特点,还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训练职业素养与礼仪,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将能顺利进入工作状态。

3、构建高等教育信息系统开源软件联盟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现在总体上处于平台期,从技术上看缺乏具有普适性的信息系统是其最重要的原因。因为没有公认的良构信息系统,导致高校信息化机会成本太高,并且因为对于预期成果没有信心,以致很多高校的主管领导和信息化主任不敢涉足信息系统,业务部门无奈只有各自建立自己分散独立的信息系统,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建设基本上只是一种理想概念。先进国家在高校信息系统开源软件联盟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前面,如SAKAI(开源的在线协作和学习软件平台)、KUALI(开源的高校管理信息系统),都已运作多年并且小有成效。构建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高校信息系统开源软件联盟,是促进我国高校信息化整体快速发展、突破平台期的重要措施,是促进我国高校信息化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学术组织、高校和企业共同努力。建设我国高校信息系统开源软件联盟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步具备:教育部已经发布了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第一批7个行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正在积极推动功能规范与技术架构的研究,如果在《十年规划》的框架下再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此事在“十二五”期间即可取得成效。

4、构建教育公共数字资源体系

在为编制《十年规划》调研的时候,看到一个很纠结的现象——一方面看到中小学乃至很多高职和普通大学的老师获取资料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却看到国家大力建设的数字资源库下不了“乡”,只局限在小众范围,受益面很小。因此,构建教育公共数字资源体系是当务之急,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举措。具体来说:对于国家投资建立的公益性数字资源,如CALIS等,要推动建立公共数字资源的服务联盟,以服务的覆盖度、广度和深度来考核国家投入的绩效,滚动投入,促进其发展;对于其他公共数字资源,重点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机制,政府制定好规划、政策和规范,由企业去建立资源并提供服,学校在政府的指导和资助下购企业提供的资源与服务。通过建立这样的机制,促进市场上形成几家标准规范、各具特色的数字资源企业,促进数字资源产业的良性发展。

5、建立教育社交网络

建立以学校实名制为核心的教育社交网站,依托学校固有的社交关系特点,充分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带来的数据优势,整合学校教学、科研、文化生活和社会服务相关信息资源,挖掘师生之间潜在的各种合作、交流社交关系,让师生能够便捷地在教育社交网络中建立起社交圈子,进行内容、知识等的分享,提高有效沟通的手段与能力,并通过教育社交网络的互联互通与兄弟学校的同学、同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与协作。教育社交网络可以综合微盘、人人网、微博的特性,构建师生、同事、同学之间的学术与文化交流关系网络,打通教学、科研、文化与生活之间的沟通交流,并结合机构知识库、团队知识库和个人知识库的构建与知识管理,形成人-人、人-知识、知识-知识的有机网络,成为师生个人的知识中心、活动中心和社交中心。建设教育社交网络还可以为师生提供一块相对纯净的网络空间,这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6、建设公益性教育网络

教育网络是为全国教育开展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的公益性网络,必须由政府来主导,以保证其公益性、公平性。建设覆盖全国的公益性教育网络必须澄清几个误区:1)教育网络是业务网络,是支持教育业务的信息网络,不必是统一的物理网络,也不必是统一的IP网络;2)教育网络是运营网络,支持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及内部管理等各项业务,不是实验性网络,也不是科研网络;3)教育网络是国家公益性网络,不仅是教育系统的网络,因此要国家各部门协调一致来保证其公益性,不只是教育部的事情;4)教育网络是健康、绿色的网络,健康、绿色是信息内容层面的,要靠立法、监管与服务来实现,不是靠网络层及以下的隔离来实现。

对建设公益性国家教育网络的几点建议:1)统筹规划: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明确定位,建立多部委协同配合的统一政策和机制;2)分级实施:在统一的规划和规范下,中央做中央该做的,地方做地方该做的,不要越俎代庖,但要做好衔接;3)政策导向:如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倾斜投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参与等;4)鼓励竞争:建立服务规范要求和准入机制,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竞争提供服务,包括网络运营商、软件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等,都可以在遵循规范和准入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公平竞争为教育网络提供服务;5)加强监管:建立全国协调、联动的监管体系,强调执法、监管和服务,确保教育网络的公益性、公平性、可用性、健康、绿色、可持续。

7、推动教学科研的信息化应用

建网络、建系统、建资源,都是为了应用,没有应用起来的信息化建设都是浮云。《十年规划》明确提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目标:“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与改革试点,探索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通过大力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推动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建设开放知识共享环境,促进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推动知识创新。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加强共享型科研数据库建设,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形成开放合作的科研机制,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8、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治理机制

当前阶段最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教育部强有力的信息化管理体制:1)成立由部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主管副部长任执行组长(CIO),成员包括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如办公厅、信息办、规划司、财务司等部门正职领导;2)设立实体化的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办),作为独立的司局级机构,下设至少三个处:信息化规划处、信息化推进处、信息管理处,信息办主任由办公厅主任兼任,信息办设常务副主任(专职,正司级)主持日常工作;3)整合教育部与信息化相关的事业单位:成立全额预算制的信息中心作为教育部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的技术支撑机构,由信息办常务副主任兼任信息中心主任;成立另一个机构负责教育战线信息化的相关指导与支持职能。

教育部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如果理顺了,各级地方政府都可以参照着做——有一点需要区别的是,地方政府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的技术支撑机构必须整合成为一个,包括当前的教育信息中心、电教馆,乃至未来的教育云运行中心、教育网管理中心等,要整合为一个实体部门。

给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建议是:1)成立校长为组长、常务副校长为执行组长(CIO)、主要职能处室一把手参加的信息化领导小组;2)成立实体的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办),信息办主任由校办主任兼任,信息办设置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并兼任网络信息中心主任;3)整合学校的IT支持机构,包括网络中心、计算中心、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甚至图书馆的IT支持部门),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中心,为全校师生、院系、部门提供优质服务。基础教育学校建议采用教育云服务,不必有专门的部门,只要设置分管领导抓;中职学校根据规模参考高校或基础教育学校。

教育信息化治理机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部门间的配合机制,即一个机构的IT治理模式,建议如下: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提出IT原则和IT投资的方案,由最高权力机构(如部长办公会、校长书记联席会)决策;业务应用需求由业务部门提出,由信息化领导小组决策;IT架构和IT基础设施由IT支持机构(如网络信息中心)提出方案,由CIO决策。此外,信息部门(包括信息办和网络信息中心)和业务部门(如教育部各司局、高校各部处院系)的具体配合机制、信息办和网络信息中心的协同配合机制也非常重要,这些决定了实施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9、建立合理的教育信息化经费管理模式

教育信息化经费管理建议采用运行经费与专项建设经费相结合的模式,具体包括:

1)运行维护费用:包括软硬件系统正常运行的电费、网络带宽租用费等资源消耗型费用,硬件设备维护费、商业软件服务费、版本升级费等服务型费用,支持软硬件系统日常运行和用户服务的人员费用,以及自主开发的应用软件系统的维护性、适用性修改与BUG完善的开发人员费用。该项经费应纳入机构的常规经费预算,按照拨付给网络信息中心。

2)基础软硬件设施建设费用:包括各种网络设备、信息系统运行需要的硬件设施(如服务器、存储、UPS等)和公共中间件(如门户、身份认证、内容管理、报表、搜索引擎等)、以及网络信息安全设施等购置与集成费用。由网络信息中心根据需要提出专项建设方案,报信息办论证审批后立项,由网络信息中心统一建设,专款专用。

3)信息系统开发与升级维护费用:由业务部门提出建设需求及申请,由信息办根据规划、经费等情况统筹考虑是否支持,然后组织相关业务部门、网络信息中心及咨询专家进行论证,确定建设模式(开发、购置)和建设经费并立项,专款专用。

10、设立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岗位序列

在人事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中,规定了“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包括工程实验、图书资料、编辑出版、会计统计、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岗位”,建议在此基础上,增设“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岗位序列,并在此基础上,由教育管理部门牵头,会同人事管理部门,研究确定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职务序列、人员编制,并制定该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与职务评聘办法,然后拿出计划持续推进,逐步实施到位。

根据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对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的规定: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分3个等级,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岗位序列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分为设计开发和运行维护两类:设计开发岗位序列——程序员(13)、程序设计师(11-12)、高级程序设计师(8-10)、系统分析师(5-7)、高级系统分析师(1-4);运行维护岗位序列——操作员(13)、系统管理员(11-12)、高级系统管理员(8-10)、系统管理师(5-7)、高级系统管理师(1-4)。

第五篇: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学习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学习心得体会

本次参加“国培计划”的网络培训学习,通过学习,觉得受益匪浅:更新了一些肤浅的认识,改变了老的、陈旧的观念,特别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学习、运用。在学习过程中主要的体会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是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怎样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是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的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发生变革,而这种变革重要的不在于形式和手段,而在于教育过程中行为和思想的转变。现代教育课程学习就是引导教师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并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对象,更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设计的时候,尽可能多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以促进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要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能够通过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二、提高了教学学效果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下载教育信息技术引发历史教学之“革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信息技术引发历史教学之“革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研修日志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研修日志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借助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开展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学习心得体会2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学习心得体会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也是教育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重要程度也越来越强。而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学习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学习心得体会 按照上级统一要求,本次参加“国培计划”的网络培训学习,通过学习,觉得受益匪浅:更新了一些肤浅的认识,改变了老的、陈旧的观念,特别......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学习心得发布时间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学习心得发布时间:2015-11-30 篇一: 通过查找资料和自己的总结,我认为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学校方面来说,信息技......

    5、听《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有感

    听《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有感 "如果我们今天仍用昨天的方式教育学生,将剥夺学生的未来。"这是黄家涛老师今天讲的《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课中,让我感受最深的......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时代,知识不断更新,单纯的知识储备型人才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历史教师,由于历史作为记载过去的学科,时间久远,理解史实有些困难,这就需......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姓名 :李世银 学科 :历史 职务 : 职称 :中学一级教师 单位 :湖北省宣恩县长潭中学 手机 :*** 地址:湖北省宣恩县长潭中学 邮编 :445504 信息......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学习心得体会1(五篇范文)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查找资料和自己的总结,我认为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学校方面来说,信息技术给学校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