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教学应充分应用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应充分应用信息技术
马建成
历史教学应充分应用信息技术
众所周知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是当今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学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既可以使历史学科的知识丰富生动的特点体现出来,也可以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深厚的兴趣。
一、历史教学的最佳手段-视听结合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老师讲解为主,凭借一支粉笔,一张嘴来传授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历史老师都感受到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他的语言能力再强,一些历史事件的介绍总是不如让学生边看边扣的效果好。例如:在讲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日本投降这一事件过程中,日本政府的投降其实正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在整个讲解日本投降的过程中,老师再精彩的讲解也是远远不够的,而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直观地观看日本投降的场面,使学生在视听上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既有观察,又有想象的思维的存在这些活生生的场景使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对此块知识有了更深的印象。
二、信息技术实现了历史教学的减负增效
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十分丰富、知识面十分广泛,学生想学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有现在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与原来教材相比,相对来说内容删去的很多,这是增加了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中理解问题的难度。作为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同时也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例如:在讲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的会师时,利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学生的目光随着老师鼠标的跳跃,使学生们能感觉到身临其境,在激发他们学习历史兴趣的同进,也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感。从而达到了最佳的课堂效果。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课上的时间,课堂的容量随之增大,学生的负担也就减轻了,真正的实现了学生的减负增效。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历史课的特点,内容相对比较抽象,而且年代相对久远,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会感到非常陌生,那么作为老师来说单纯用语言来讲争很难突破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老师很难用语言讲解的重点和难点给充分表达出来了,同时也强化了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时,首先放映影片片断《黄海激战》,紧接着展示描述清政府的妥协场景的三维动画,从而得出结论:清政府的懦弱和不断的妥协造成了《马关条约》的签定。正因为清政府的懦弱和妥协,使其他国家认为有机可乘从而相互勾结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马关条约》只是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而《辛丑条约》却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也突出了教学重点。教学效果非常的好。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是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主要方式,所以作为教师来讲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他们想去尝试,敢去尝试,当学生有了这种意识后就会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已掌握的知识,敢于探索。这样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地位。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的内容时,使用课件展示虎门销烟的图片提出问题,图上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结果又是怎么样呢?这样让学生依图和书回答问题,用生动的图片激发学生的能力。
五、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的应用可以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孩子对于一些事情的了解简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尤其是一些历史事件,当讲到南京大屠杀时,很多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更不要说在上这节课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运用文字、图像、声音来展示出当时悲惨的场景,重现当时的历史时刻,以其中悲惨的场景让学生们多重感受历史,从而了解历史,更可以去感悟历史。让学生的心灵深处激起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同时也增强了教学 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当今的历史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为老师和学生都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平台,我相信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它的结合将会更加的完美,应用闺将更加的广泛。
第二篇: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历史教学1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历史教学1
作者:陈连强 文章来源:互联网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14 8:09:51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为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即可以使历史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的表现教学内容;又可以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课堂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传递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辩证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将是我们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要面对的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推动历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将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通常是指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手段。它包括:多媒体投影系统,多媒体交互式功能系统、信息网络与控制中枢系统及与之相适应的平台与教学课件。它是一种把超文体、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它具有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的特点,使人们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仅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更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一)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赞克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都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变动为静,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师原本枯燥的讲解、干巴的历史概念活起来,生动而迅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学习兴趣,诱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探究学习《对外开放》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邓小平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所做的伟大贡献,我利用课件展示一段情景材料: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学生低声跟着伴唱的同时,屏幕展示下列几个问题(1)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谁?举例说明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贡献有那些?(2)第一个“春天”和第二个“春天”的含义各是什么?(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学生的思绪飞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时代,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邓小平挥手微笑的伟人丰姿,在伴唱声中使课堂气愤达到了高潮,欣赏完歌曲后,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同学们对这节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二)化难为易,使学生乐学
历史学习是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死记硬背一定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没有理解的记忆是不会长久的停留在脑海中的,这样就会出现学生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久就忘掉的现象。而采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如
在学习〈〈战略大决战〉〉一节时,学生对解放军战略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及三大战役的进程往往因地理知识所限,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几幅动态地图,通过流动的箭头把敌我双方的攻防路线及战略态势进行演示,再配上有关三大战役的影视录像片的有关资料,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不仅较清楚了解战争进程,理解我军作战方针和意图了,更掀起了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沉浸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三)、实现交互,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历史课堂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学生的学习重心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通过制作学习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历史信息加以提取、整理、加工,然后进一步的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思考,反复研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去发现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更激烈,既然能提出问题,那么解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正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实现交互,能够使学生由过去单纯的的“接受式”学习知识,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内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猜想结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提高了各种能力,学会了学习。例如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一节,课前安排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搜集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资料。并针对资料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们搜集到了相片,会议记录,民间故事等资料,我协助同学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进行上展示,不仅形成了资源共享,更通过同学们搜集、思考、讨论,充分利用眼、耳、脑、嘴多种感官的参与,加深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同学们通过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学习,获得了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做到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从而学会了学习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尽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如上所述诸多优点,但并非是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需要我们根据历史教学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认真实践、反复推敲。因此,要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必须处理好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关系:
(一)摆正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必须服从于课时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乃至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最高目标。因此紧紧为教学目标服务,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内容下,在教学计划中对教学手段进行选择,使某种媒体适应于某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出它们的功能,达到最大的效用,而不必要用的地方,则坚持不用,以免喧宾夺主,流于形式。所以,根据每堂历史课的目标需要来设计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获得事半功倍效果的关键。
(二)是明确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在教学系统中,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要素。作为整体的各个部分,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要保证手段的应用取得最佳效果,必须研究系统中各其它要素及其组合,不能将多媒体教学手段游离手段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内容是动态的还是静止的? 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这些问题对教学手段的选择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仅仅注意到自身的因素是不够的,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选择,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总之,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不仅要有熟练的应用技术,还要在一定的现代化教育理论支撑下,正确处理好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关系。
文章录入:宁夏教育网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初中历史课的情境创设
下一篇文章: 对搞好历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柯若年
在信息全球化时代,教育教学也要紧跟时代脉搏。教师在钻研教材教法的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它为教学所用,给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机遇,让信息技术真正为历史教学所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优势明显,但不能完全覆盖教学过程,不能赋予信息技术载体在教学中的绝对权威性。在让学生寻找所需资料的同时,不能让信息完全覆盖学生,使他们无从下手,而要他们在信息中去粗存精,找到为我所用的信息、真正为这节课的中心服务的信息,真正融入历史情境之中,感受时代变化。以“宋代商品经济”的新授课为例:进入信息技术教室后,根据老师要求,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寻找宋代城市地图的信息,一组寻找宋代衣食住行的信息,再一组寻找宋代娱乐生活的信息。一开始老师就要明确本课的重点是宋代经济,学生寻找的信息一定要围绕经济这条主线,不可盲目地耗费大量时间丰富信息量,所寻找的历史信息要能反映经济繁荣的主题。在海量的历史信息中选择、思考、提取、筛选有用的信息,筛除多余、无用的历史信息,并归纳图片给予我们的历史信息,让学生直面历史,了解历史,提高利用历史图片解题的能力,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手脑兼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在动手整理材料、主动参与资料收集、分析因果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兴趣、成功的快乐、互助的快乐。在传统课堂中,生生交流很少或几乎没有,多数学生处于“沉默”状态。而现在信息技术改变了这种状况,提供了生生交流的新渠道。学生争论着图片的有效性,与这一课的主题是否契合,潜移默化中,历史信息已深深印入脑海,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强行灌输论,这正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由于准备充分,以图片为载体的课堂教学进行得有声有色,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认真作答,为了鼓励学生保持学习动力,在以往教学过程中,除回答问题外,师生交流是不充分的,且大多数流于形式,而这里提供了师生交流的新渠道。课后,我引导他们建立历史图片网站,包括图片和识图比赛的问题,鼓励他们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网站,丰富历史信息量,自己做一些题目。通过这一系列课程下来,我认识到应让信息技术真正为教学所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流于形式,教师要深挖教材,跟上时代主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让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与时代同步,两者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但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有的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有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信息资源的繁杂、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现代化教育手段应用于教学已是大势所趋,老师不应逃避,而应顺应时代潮流,充分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则既能发挥传统教学经验的优势,又能用现代信息技术代替教师机械性、重复性的劳动,对现代信息技术要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引导学生善于质疑,积极探索,大胆联想,多方位、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动脑、动手能力。在热烈、活泼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应用历史信息,锻炼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刍议
浅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灵丘县豪洋中学
赵武
***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历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即可以使历史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的表现教学内容;又可以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课堂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传递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辩证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将是我们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要面对的问题。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推动历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将起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以下就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我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赞克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都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变动为静,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师原本枯燥的讲解、干巴的历史概念活起来,生动而迅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学习兴趣,诱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转》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邓小平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所做的伟大贡献,我利用课件展示一段情景材料同时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学生低声跟着伴唱的同时,屏幕展示下列几个问题(1)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谁?举例说明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贡献有那些?(2)第一个“春天”和第二个“春天”的含义各是什么?(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学生的思绪飞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时代,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邓小平挥手微笑的伟人丰姿,在伴唱声中使课堂气愤达到了高潮,欣赏完歌曲后,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同学们对这节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二、化难为易,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历史学习是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死记硬背一定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没有理解的记忆是不会长久的停留在脑海中的,这样就会出现学生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久就忘掉的现象。而采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如在学习〈〈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一节时,学生对解放军战略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及三大战役的进程往往因地理知识所限,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几幅动态地图,通过流动的箭头把敌我双方的攻防路线及战略态势进行演示,再配上有关三大战役的影视录像片的有关资料,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不仅较清楚了解战争进程,理解我军作战方针和意图了,更掀起了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沉浸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三、实现交互,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历史课堂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学生的学习重心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通过制作学习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历史信息加以提取、整理、加工,然后进一步的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思考,反复研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去发现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更激烈,既然能提出问题,那么解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正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实现交互,能够使学生由过去单纯的的“接受式”学习知识,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内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猜想结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提高了各种能力,学会了学习。例如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一节,课前安排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搜集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资料。并针对资料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们搜集到了相片,会议记录,民间故事等资料,我协助同学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进行上展示,不仅形成了资源共享,更通过同学们搜集、思考、讨论,充分利用眼、耳、脑、嘴多种感官的参与,加深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同学们通过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学习,获得了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做到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从而学会了学习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篇:干部选拔应充分发扬民主
干部选拔应充分发扬民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因此,它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中国各级领导部门的执政水平。充分发扬民主,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做好干部选拔工作,“对于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对于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都会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要做到民主,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健全干部民主考核科学体系。我们党长期坚持民主集中制,在革命战争年代如是,在社会进步,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亦然。在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工作中,也必须充分发扬民主,进一步健全科学合理的干部民主考核体系。尤其是在换届选举过程中,要扩大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主体,合理设置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和项目,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工作中来。充分吸纳民主意见,提升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质量,促进领导干部开展好各项工作。
二是完善民主测评干部机制。民主测评领导干部要根据民意调查的群众满意度,通过对当地发展状况的总体了解、进行比较,结合工作分工和对个人的民意调查来开展,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每年年初及时汇总实绩分析的有关统计数据及分析意见并逐步形成制度;同时,要对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与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的意见、重大事项跟踪考察、参加民主生活会等方面反映的意见,以及其它平时了解的情况相互补充印证,通过考察组集体研究分析,客观公正地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出评价。
三是落实民主决策制度。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过程中,民主决策不仅能够选出有能力、会干事的领导干部,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水平,切忌一把手搞“一言堂”。广大干部职工要敢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坚持正确主张。同时,要强化责任,建立决策失误的防治和处罚机制,提高因“领导说了算”而导致不良后果的代价,促进民主决策得以有效落实。在重大事项决策方面,重点抓好是否存在不执行、乱执行或擅自改变集体决定等问题的监督,将涉及部门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机关干部切身利益的9项重大问题列入其中。在重要人事任免方面,要求股级以上干部任免、科级后备干部推荐和选拔、科室设置和科室负责人的调整变动等问题,必须开会研究决定。
干部选拔工作质量好不好,关键在于民主发扬情况好不好。只有将民主贯穿于干部选人用人工作的各个环节,我们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才能顺利、高效的开展,才能真正做到组织放心、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