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教学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河南省鄢陵县马栏镇第一初级中学 陈凤霞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是每个人必有的素质。历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学科教学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将历史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的。
1、讲名人故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爱国志士或毕其一生为国操劳,或取义成仁为国捐躯,他们像茫茫夜空中璀璨的星光,让世人景仰。他们的爱国事迹是我们的珍贵财富,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前仆后继。在课外,我让学生搜集、阅读当堂教学到的名人故事,如讲“宋金对峙”时,同学们就在课外阅读《岳飞传》,讲《科学技术的发展》时,同学们就搜集李四光、华罗庚等科学家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讲述最让自己感动的情节。“岳母刺字”让学生慷慨激昂,“**亭”让学生唏嘘不已,李四光抛弃国外的金钱和学位,毅然决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的故事,更使学生钦佩之至。通过看、讲名人故事,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2、参观纪念馆
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坐落在扶沟县城,是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我就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假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吉鸿昌将军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参观的学生。另外还组织学生在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聆听革命先烈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动人事迹。这样既延续课堂知识,又增长见识,培养爱国情感。
3、看名人视频
讲故事不够直观,参观纪念馆不能普遍,互联网弥补了这些缺憾。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课本上学到的爱国名人的视频,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放映,效果很好。如讲《屈原与<楚辞>》时,让学生观看电影《屈原》,屈原两次流放终不悔,汨罗江畔显忠心。他对楚国的炽热的爱,不正是我们今天仍在传承的爱国精神的源头吗?
4、演课堂历史剧
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堂历史剧,能更真实的再现历史,能让学生走进历史人物心中,真切的感受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体会情感,从而受到“细无声”的教育。如讲《元朝的统一》时,先让学生搜集文天祥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观看戏曲《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片段,再辅导学生编写课堂历史剧,着重表演“劝降”一幕。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先是元军张弘范命他写劝降信,他写了《过零丁洋》诗表明心迹。押解到大都后,忽必烈下了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王积翁见他如此决断,不敢再劝。不久,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他上等饭食。文天祥请人转告说:“我不吃官饭数年了。”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又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同学们的表演虽然十分幼稚,但是都真切的感受到文天祥的大义凛然,铮铮忠骨。让学生登上历史舞台,教育更精彩!
经过多年实践,我觉得这些方法既可行,效果又好,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篇: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应注重人格教育
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应注重人格教育
【摘要】通过对人格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解读,阐述了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包括挖掘教材资源,强化人格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实践人格体验;提高教师素质,展示人格魅力;构建评价体系,促进人格养成。
【作者】刘国庆 历史教研室 高级教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WHO)曾经在一份报告中说:“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得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尤其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在社会日益发展和进步的今天,健全的人格也越发备受关注和倡导。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初期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便把普通教育的宗旨定为“养成健全的人格,发展共和的精神”。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自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养成,因为这既是新世纪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更是未来教育的终极目标。
何为人格?人格既可以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这是心理学中的“人格”;也可以指“个人的道德品质”,这是伦理学中讲的“人格”;还可以指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这是法学中法律意义上的“人格”。简言之,人格是个体的思想、道德、性格、气质、人生追求、行为准则、特长与优势等的总和。“人格教育”既是对个体良好性格与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过程,又是对“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的训练过程。世界文明的发展史证实,对于人的一生而言,什么都可以通过日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去弥补,惟有人格的养成是从小培养,较早定型的。尽管各国教育法提法各异,但有一个基本的教育观是共同的,即强调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培养符合本民族精神的能为建设国家作出贡献的良好品质,并把这一切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教学在普通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亦明确规定:“加强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因此,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历史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历史课学习的主体”,“历史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观念,正视人格教育的各种因素,开发、利用周围可供进行人格教育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历史课是人格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促使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一、挖掘教材资源,强化人格教育。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同时也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学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媒介和工具。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现行历史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从体例结构、内容编排到细节取舍,无不体现了生动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启发性等特点,注重以人为本,折射人文关怀,弘扬高尚美德,引导学生成长,较好地符合当代学生思想、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深受学生欢迎。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直接施教者,历史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生动宝贵的教育资源,领悟教材编写的精神实质,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思想教育。如现行高中教材将原来高二才学的中国近现代史安排至高一讲授,高二再学习世界近现代史选修,高三学习中国古代史选修。因为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西方列强疯狂侵华史、罪恶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和前赴后继的探索史。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培养人的方向上。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而高一又是这个阶段的起始时期,可谓重中之重。历史教材中有关人格教育的素材很多,如从“卧薪尝胆”的勾践到“东山再起”的谢安;从“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从“还我河山”的岳飞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的陈玉成;从“宁做中华断头尸,不做倭奴屈膝人”的农村教师阎世开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维新人士谭嗣同;还有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等。教师要多多挖掘,充分发挥其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震撼,从而为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形成打下坚实的思想认知基础。
二、改革教学方法,实践人格体验。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其人格教育功能远没有得到发挥。很多老师感叹历史难教,前途渺茫,学生不重视。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问题出在我们老师身上。一方面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丰富而生动的教材资源,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学方法太陈旧,太古板,满堂灌,一言堂。可以说是“一本书,一支笔,教师一人讲到底”。毫无生动有趣可言。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生仅有的一点好奇心和兴趣无意中被渐渐扼杀。
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为什么同样的一节内容,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讲授而效果却大不一样?这样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等不同而致。教有定则,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根本出发点等现代教育教学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可多通过讨论、辩论、答辩、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时,很多内容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比如:如果没有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会爆发吗?假使没有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会怎样?如果太平天国运动真的成功了,你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若中法战争继续进行下去,你认为结果会怎样?如果光绪帝真的有实权,戊戌变法一定能成功吗?西安事变不和平解决又会怎样?等等,再比如在讲述列强侵华战争以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战败国处理等问题上可以让学生采用“模拟法庭”形式组成“审判庭”,列强侵略者一方为“被告”,受侵略方为“原告”,重新整合教材内容,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掌握教材内容,让“死”的历史知识真正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实践证明: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方法来教学,其效果比满堂灌要好得多,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体验人格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另外,还可以根据各校具体情况开展一些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一些历史文物古迹;观看电影、录像,听听专家学者讲座;编辑史海浪花、历史园地等小报;设计问题如“历史上的今天”等让学生查找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历史小论文等等,同时活动要定期总结,好的经验成果要不断推广。总之,通过课内课外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动脑的实践中真切感受人格体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为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请记住:健全的人格植根于心灵的沃土,潇洒的人生源于自信和勇敢。
三、提高教师素质,展示人格魅力。
克鲁普斯卡娅说:“所谓教育,就是指有计划地感化新一代,以便培养出一定类型的人”。是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担此重任的便是教师,教师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人们常说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教出一流的学生。正如德国政府宣称,最值得德国人骄傲的并不是德国出了许多饮誉世界的哲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而是拥有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拥有世界一流的中小学教师。可以这样说,每个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形成中至关重要。有调查显示学生在校期间的言行举止70٪模仿于授课教师。可见,教师人格高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好坏。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作为教师,如何健全完善自己高尚的人格?我认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那么当代历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必备素质?我认为,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历史学科是一门教育功能很强的人文学科。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用爱的暖流去启迪学生的心扉,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感化学生。不可想象,一个思想政治素质较低的历史教师会给教育带来什么后果?其次,要有扎实的理论专业素质。历史教师要自觉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尤其是优秀历史教师更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理论的创造者和发明者,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再次,要有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洛克说:“只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有健康的身体,同时还要有健康稳定、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一般地,历史教师忧患意识较强,喜欢读书、思考,不太喜欢活动。因此,历史教师更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最后,还要有很强的科研创新素质。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也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历史教师还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与时俱进,常思考,勤动笔,不断提高自身科研创新素质,努力使自己由“机械型”的教书匠向“学者型”的教育家转变。总之,我们的历史教师如果能从以上几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认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那么,我想,一定会有助于形成完善健全的人格,也一定会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实践证明,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影响胜过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它是一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也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四、构建评价体系,促进人格养成。
我们知道,一定的评价体系是衡量某项工作任务是否完成的基本尺度和重要保证。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而现行大多数学校的评价体系则有待进一步改进和重新构建。它们大多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教师、学生水平高低、能力大小的唯一标准。可以说偏离了教育的内涵和宗旨。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应重新定位。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应该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加以落实,而不应该简单地始终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转,使得历史教学失去应有的育人功能,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历史学科自身的发展。
因此,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我认为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即评价的根本目的,评价的内容标准,评价的工具方法等等。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要注重过程的评价,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评价的内容、标准、工具、方法要体现多元化、多样化、科学化、规范化。在评价学生时既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看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可通过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成长记录以及考试、辩论、答辩、表演、产品制作、论文撰写等灵活多样、开放动态的测评方式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同时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对教师教育教学和教师素质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是否了解尊重学生、教学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以及创新与合作等,既要看教师的教学效果,更要看教师是否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总之,通过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而且也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历史学科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整个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中很强的基础学科——历史,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前新的教育发展形势,我认为,只有努力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每一位个体,着力提升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独立的人格,我们的历史教学才能真正走出低谷和困境,最终发挥其特有而重要的教育功能,步入良性循环轨道,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此文获2004年北京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
第三篇:应注重“数学阅读”教学
应注重“数学阅读”教学
无锡市港下中学 程军
一,什么是“数学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如今“终生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成为继续“终生教育”的关键所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学能力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阅读是人类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提到阅读,我们自然会想到语文有阅读,数学怎么也有阅读?数学教学不就是“做题教学”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一种高度概括,简洁精要、甚至有时常常是精心设计的语言。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教与学离不开阅读,于是就产生了数学阅读。
二,学生数学“零阅读”现象分析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的课堂内,课堂外仍然存在一些偏见,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只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只注重逻辑的严密推理,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似乎研读数学教材那是老师的事,自己只要听懂课,会解题就行了。数学课本通常仅当习题集用,正文是从来不看的,偶尔老师布置了“看书”的作业,学生以为是“软作业”,不需要检查,于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草草了事,读不准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常常是老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一学期下来,教科书仍然是崭新的。另外,从书店购书的家长一头看,也主要是为孩子买一些数学解题集,练习册,在他们看来,数学只要会解题就可以了,哪来的数学阅读?无需数学阅读!
三,“数学阅读”的特点 1.“数学阅读”的抽象性
数学作为一门语言,具有简洁、扼要,浓缩的特点,不仅有文字,而且还有许多符号,图表等非文字形式,数学符号往往内涵丰富,具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跟通常语文学科里的“自然语言”差别很大,在阅读中语意转换频繁,意义深刻,要求灵活,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难度。阅读过程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交流转化的过程。数学阅读常常要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能理解的或直白的阅读内容,这时,读者必须研读
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公式等,并且理解他们,只有这样,符号语言或图表语言表述的关系与文字语言的互化在读者心理才会象泉水一样自然涌动。
2,数学阅读的严谨性
归纳和演绎是数学教和学的一大特点,所以数学文本的呈现方式与语文完全不同,没有动人的情景,曲折的故事,有的是严密的推理,由因执果的思路,讲究叙述严谨,步步为营,因此数学阅读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必要时要手脑并用,读写结合,通过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充分与文本进行交流,最终达到对文本的本真理解。
3,数学阅读的精确性
数学语言的重要特点是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公式等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产生歧义的词汇或句子,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论,当一个学生试图通过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时(包括概念、符号、术语,公式,定理或证明过程),他只有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或句子,才能算“读懂”数学教材。4,数学阅读需要认真细致,勤思多想,更需要顽强的意志。
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有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甚至可以一目十行,但数学阅读由于教材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认真细致地阅读并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概念,定义,定理一般都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真正动脑思考,“劳神劳心”,这也是为什么学生普遍认为数学阅读没有语文阅读有趣,轻松,枯燥乏味的原因吧?数学阅读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材料中每一个字、词或句子都认识,但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读者必须靠坚强的意志,靠勤思多想的钻研态度,“沉”到文本中去,真正“走进”文本世界。
四,“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
1,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数学语言水平和数学交流能力的提高。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一个教学目标,数学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而数学阅读是数学交流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故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所谓数学交流就是运用表达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的数学语言来传递信息
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和情感的动态过程。而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语言是需要通过阅读训练的,学生与教材中的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2,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现行教材是我国课程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等特点,并汇总国内外最新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成果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一套新教材,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遗憾的是当前我们广大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多数教师在课上基本扔掉教材,待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或板演,只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这就是为何学生课上一听就懂而课后自己一做就错的主要原因吧?是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缺少学生自己研读的教材的心路历程,缺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认真研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努力实现教材中各种语言,符号,图表等与读者自身语言之间的转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表述教材中的“原始语言”,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翻译教材语言,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在这过程中逻辑推理特别多,在客观上,给学生提出了较高的逻辑思维训练要求,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数学阅读主要是动用思维能力,而数学教育的核心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化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而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因此,要想使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国内一些较为成功的教学改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江苏洋思经验就提倡先练后学,先自学后讲授等无不得益于阅读教学环节。未来
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社会将是高度发展,瞬息万变的社会,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深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从事终身学习,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
五,“数学阅读”策略指导 1,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由于学生普遍对数学教材有畏难心理,平时接触到的数学课外读物很少,数学的阅读更需要引导,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华师大新教材中每一章都有一些很好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成教学资源,如七年级(上)“幻方”,“七巧板”,九年级(上)“古希腊人对大地的测量”等对学生来说都是丰富生动的例子。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有趣而通俗的课外阅读材料,引起学生兴趣;此外在黑板报上经常刊登一些有趣的数学小知识等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办法,当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就将数学阅读变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创造机会,训练阅读
阅读需要时间,而学生的时间主要有两部分:课堂,课外。当前课堂全被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所占用,学生很少有机会阅读,课外时间则全部被大量的试卷,讲义,练习所包围。老师要少布置一些作业,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课内有针对性阅读以及课后复习整理阅读,并将这些环节作为与笔头作业同样重要的任务来对待。这样就在外部形成了迫使学生阅读的大环境,给了学生阅读机会。现行课本上本身有的一些阅读材料,教师应尽量给学生阅读机会;对于重要的概念、定理、法则在学生理解后最好也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规范表述,巩固学习;在习题讲解时,也不要题目一出就进行读题分析,而是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完成。
六,如何进行“数学阅读” 1,比较式阅读。
这种阅读主要适用课后章节复习。在复习时,把容易混淆的概念等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如复习“图形的相似和图形的全等”,完全可以从识别方法,特征等方面进行
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比较阅读,从中寻找异同,加以归类,认识到相似包含全等,全等是相似的一种特例,这样就使前后所学知识达到了统一。任何事物都是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能加深理解,提高认识。
2,问题式阅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问题才会促使学生去思考,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编写阅读提纲,主要是以问题串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阅读,还可以出一些阅读型理解题(文字较长)让学生通过任务驱动(解题)来训练阅读。如近几年数学中考最后几题都是文字叙述较长的阅读理解题,学生普遍反映害怕,无从下手,原因除了心理素质差外,大都是平时缺乏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例,2002年无锡市中考数学 七,“数学阅读”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控制阅读进程.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
2,及时反馈阅读信息,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阅读务实高效。
3,要鼓励学生主动地阅读,课内读,更要课外读,不仅读课本,还要学会选择参考读物,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经常书写读书心得。
3,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安排阅读。一开始,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弱,可采用讲读结合的方式,设置较详细的导读提纲,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精减导读提纲,减少讲读。
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第四篇:写作教学应注重人文精神
写作教学应注重人文精神
蚝业小学黄惠恩
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所以,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主要是表达与交流,它本身涵盖面积广,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情物理,无所不包,思想活跃、富于想象、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照理应该对写作课感兴趣。然而事实上,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作文成了许多学生最不喜欢上的课。写作对教学双方而言,都是很苦恼的事。写作课的大部分时间被“分析”占去。青少年记忆力最强,不让他们大量“输入”,却偏偏要他们凭一点点可怜的“储存”去分析、抽象;青少年思想最活跃,不让他们自由地思考、表达,却偏偏扼杀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禁锢了他们的个性,把他们统一到一个“标准”的答案中。这好比吃饭,天天分析饭的成分,就是不让真正吃一口,真正吃下去。
写作教学造成这个局面就是因为我们把“语言是工具”这个说法推向了极至,把语言简单地视为一种读写工具而忽视了语言中的人文素材和人文精神。工具说可以使我们教师便于操作,整齐划一,但会流于形式,渐渐僵化。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而忽略了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此教学模式,学生得到的只是一点点知识,甚至是假知识。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写作的兴趣,倒了他们的胃口。
因此,写作教学应返璞归真,回到人本身上来,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方针。因为语言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所谓的精神载体,而是我们精神家园本身。文学是人学,我们读一篇名著,实际上就是通过语言进入到一个伟大作家的精神世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写作的素质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就是抛开工具,直接学习文章本身——首先就是阅读与背诵。写作课就是让学生进入到一个最优美、最典雅、充满了营养,能让他高度吸收的语言环境中支含英咀华。这是学习作文的基本方法。
对于知识的学习,有经验与体验之分。经验是人们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由上一代传授难下一代的知识,具有接受性。体验是对教育还有感情色彩的回味、体味,是个体在当下的一种领悟,具有创造性、过程性。体验是被激活的知识经验,是被内化的知识经验,是注入了生命意识的经验。因此,写作要求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学生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就是学生把自己对社会的关照,对生命的领悟,对个人感情的张扬都使我们教师必须把写作教学放在一种人文环境中进行,培养学生敏锐的体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充分的领悟能力,自如的表达交流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历代文章大家,都有一个“上下观古今”刻苦读书的功夫。读对于写来说,就是“实物教授”,凡是好的作品,本身就告诉你“应该怎样做”,凡是不好的作品,本身就告诉你“不应该怎样做”;作文的方法主要靠观察比较而得。所谓比较,就是拿自己的作文和别人的作文比,比来比去,就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也就可以悟出点道理来,总结出一点真切的感受来,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鲁迅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教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了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的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是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于是学生满心欢喜,就照这样——做下去,年深日久,先生就不在删改你的文章了„„”这段话,可以说触及到问题的真谛了。读做读做,自己摸索,年深日久,偶然得之。看起来好像教师不负责任,实际上他把学生的神经全部调动起来,不许你有一点依赖心理,同时也减少了对学生习作的束缚,不向学生传授任何写作的技巧和写作捷径,只是鼓励学生去自由阅读、自由表达,自己感悟写作的心得。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然而,由于现行的教育考试制度下的写作考试,往往大多是一点知识点加一篇作文的模式。在这样的考试模式影响下,教师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数,往往不考虑学生实际写作水平,片面提高写作的要求,久而久之,使那些写作能力较低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这样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更谈不上什么写作的创造力了。因此,考试的内容应该是:一考学生“读了多少,背了多少,懂了多少”。有数量就有质量。看一个人读过多少部名著,多少篇文章,背下多少首诗词,这远比看其是否
掌握知识点有价值得多,名著名章诗词熏陶出来的学养对于作文及至做人的巨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阅读量的考核简便准确,绝对不可能投机取巧。二考“作文写得怎样,字写得怎样。”“可以要求写一篇提要、一篇文评,提要能抓住基本内容,文评可以有不同见解。这很容易分出学生水平的高低,要想得高分,平时必须大量看书,才会理解得快,才会有独立深刻的见解。”过去多是考命题性作文,实际上是给学生出难题。逼他们编造,甚至远远超出了写作本身的范畴。写作考试必须变革,否则,以人文精神为旗帜对于写作教学而言仍是一句空话。像去年高考中,有一名考生凭着一篇《赤兔马之死》的满分作文而被高校破格录取,这就为现行的考试制度带来一点曙光,带来了一丝希望。
在写作教学领域,科学性与人文性应是统一的。其实,教育归根到底还是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因此我希望,就是荷尔德林所说:“人诗意的生活在大地上……”
第五篇:教学应注重自我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自我总结
横山城关小学:刘梅
【内容提要】:人类社会在不断总结过程中向前推进的。总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只有不断总结评估,逐步充实提高,才能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数学老师,本文从“为什么要总结”(略)和“怎样去总结”(详)两个方面阐述了这一思想。
【关键词】:总结数学教学自我自我总结,就是在完成某一工作之后自己对工作的过程、最后的结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取长补漏以备今后借鉴。俗语说:“有钱难买回头望”,这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个真理,它形象地说明了总结的重要性。事实上,人们经常进行总结。古今中外那些著名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在多次总结的基础上才取得的一个个重大发明或发现;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也同样告诉我们:总结至关重要。数学教学也是如此。要想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数学老师,除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外,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尤其在当前,教学观念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潮流,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学问百花齐放,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改革和总结,改变那些陈腐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变的方法应不变的内容,以变的观念应变的潮流。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成为被学生真正认可的数学老师。
那么,如何进行总结呢?笔者多年来的经验认为,要做好总结,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因班而异,边讲边总结评估,不课课雷同。
小学数学教师大多是给同一年级两个班上课,而多数教师往往是一备多教。每个班都是同样的语言、程序、同一种教学手段,对你个人而言,也不会有多少实际能力的提高。教一班有一班的得失,随时总结经验,克服不足,才能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比如,在甲班上课,你可能因时间安排不妥,导致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只要及时进行了总结,教乙班是大概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了;但乙班可能因你忽视了学生而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发挥。如此不断地总结下去,你的课就成了高质量的课、上台阶的课。再比如,你在某班上课之后,发觉你所确定的教学难点并非是真正的教学难点,相反,你以为学生易于掌握的知识却成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面对这种情况,在后面的教学中,应及时转移重心,调整教学设计。
学生是不尽相同的,而且各班可能有各班的特点,因此,在这班适用的教法不一定同样适用于其他班。
我在给二年级学生讲述完某课后,根据两个班级的情况,作出如下总结:
“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各班学生差异较大。;一班学生好学善思;二班学生上课缺乏朝气。诸如此类问题,教学时应当注意”。
这样进行总结,在教学中,因班而异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多变,手段常有不同,注重学情教学,效果自然较好。
二、课后进行自我评价,逐步提高专业素质。
同一内容在不同班级都分别讲完,下一环节就是教师自我评价。这里说的自我评价,主要指撰写教学后记。总结得,剖析失,积累灵感,有利于积累经验和改进教学,并可上升为理论思想。
写教学后记的内容大体包括以下几点:
1、所教知识点是否正确或有疏漏、模糊之处;
2、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是否听懂、学会、掌握、运用;
3、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
4、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5、课堂气氛是否活跃;
6、偶发事件是否处理恰当;
7、信息反馈结果等等。
如何获取教学后记的内容呢?首先,静下心来,回顾教学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诸个要素,体味其中的成功和不足;其次,可以从课堂讨论、提问和批改作业中,分析自己的教学效果,而后进行总结评价;再次,通过与学生交谈,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发现自己教学中的缺点,以便及时纠正。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是成功。虽没有人要求自己写多少,也没有人要求非写不可,但多年来我还是坚持不懈地写好每一个教学后记,并实践于新的教学,它使我不断进步,并指引
我走向成功。
三、搞好试卷分析,满怀热情勉励差生。
学期末了,要进行考试。分数揭晓,悬殊甚大,怎么办?好多教师新学期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公布成绩,讲评试卷,所谓“成者为王败者寇”,以分数论英雄。笔者认为,这种办法不一定好。其一,相隔时间较长,学生对题目大多已忘却或记忆模糊,凭一节课40分钟时间,究竟能激发起他们多少根记忆的神经?其二,在新的学期里,大多数所谓的“差生”都有重打锣鼓重唱戏,彻底改头换面之心志,如果第一节课就因分数低而被你泼了一头的凉水,他还哪有心思再去奋发努力,或许还会将差就差破罐子破摔。如此做法,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你整个学期的教学,都将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这学期中期后的第一节课上,我没有公布成绩,只是点名表扬了一些考得比较好的同学;为不打击其他学生,我特别强调指出了本次成绩低的原因:一是教师可能没讲清楚;二是学生可能没有认真学习;三是有些学生复习时有所偏离。最后我对学生讲,过去的就让它成为历史,让我们把这一节课作为新一阶段的起点。这样,无论哪个班,我觉得同学们都信心十足,而且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态度积极,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甚好。
四、多方积累学生意见,尝试建立问题小库
学生是教学对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往往能给我们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意见,对于这些意见,我们就当注意积累。分
类整理后,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改进,久而久之,这些意见就成了我们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求知欲强,往往会提出一些学科以外的教师无法解答的问题来。对于这些,我认为,教师切忌为了面子给学生搪塞甚至错误回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应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把这些问题先记下,课后应尽可能的多翻一些资料直至自己完全理解掌握后再讲给学生听,这样不仅不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相反还可能更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时,你把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积累起来,建立一个学生问题小库,以后再出现类似问题,就能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这些问题,也会成为你教学中的最大财富。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逐步提高,让总结贯穿在我们的整个活动中,与我们的教学生涯共存。把总结作为磨炼我们教学的砺石,教然后总结,总结再教,反复砥砺,不断地在边教边学边总结的实践中,感悟教有规律而教无定法的真谛,从而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学能手。
参考书目:(1)余震球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 >>1994.5
(2)鲁一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