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参考7——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永恒的主题

时间:2019-05-13 11:2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参考7——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永恒的主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参考7——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永恒的主题》。

第一篇:学习参考7——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永恒的主题

学习参考七

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永恒的主题

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书记、行长 项俊波

(2008年8月18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明确提出,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大力发展农村信贷事业。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重新恢复设立的中国农业银行始终致力于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全力履行好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职能。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30年,也是农业银行践行服务‚三农‛的历史使命、并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30年。展望未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农业银行将一如既往地视服务‚三农‛为己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新模式,努力把农村金融服务推向新阶段。

一、服务‚三农‛始终是贯穿农业银行改革发展的主旋律

农业银行的发展走过了一个曲折的历程。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间,曾经历过三次成立和撤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相关决议决定第四次恢复建立中国农业银行。当时赋予农业银行的基本职能和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受人民银行委托领导和管理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这一功能定位,确立了农业银行与‚三农‛的天然联系,为此后30年农业银行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基调。

(一)在专业银行时期,农业银行把‚三农‛作为基本服务对象。按照当时专业银行的业务分工,在组织架构上,农业银行设立了负责农业生产信贷业务贷款管理工作的农业信贷部、负责乡镇企业、供销社、农村基础设施等贷款业务的工商信贷部和负责管理农村信用社的信用合作部,建立健全了完整的‚三农‛金融服务和管理体系,这在当时国内所有大型银行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业务范围上,根据国家的要求,以促进农村生产力提高为目标,以信贷支持为中心,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支持农工商,支持农林牧副渔,支持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从1979年到80年代中期,我行全部贷款的98%以上集中投向了农村。在服务网络上,大力布设县乡网点,推行所(营业所)社(信用社)联合,努力提高农村市场的服务覆盖面。通过多年的专业化经营,最终形成了农业银行统一管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分工协作的二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业银行自身也从主要办理农业贷款和拨款的银行,转变为全面办理农村各种金融业务的综合性专业银行。

(二)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时期,坚持城乡并举的办行方针,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后,中国农业银行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1996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中国农业银行要适应新的变化,努力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进一步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导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农业银行从1994年开始全面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确立了‚巩固乡镇、拓展城市‛的发展战略,坚持城乡并举的办行方针。一方面,按照‚转轨不转支农方向‛的要求,在先后经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设、与农村信用社脱钩、接受外部划转的专项贷款等重大变革的同时,按照商业化原则,及时调整了新时期服务‚三农‛的指导思想、经营方式、服务领域和信贷投向,围绕‚大农业‛和‚大市场‛重点支持中高层次的‚三农‛经济主体,并在农户贷款等业务领域向农村信用社让出了一块市场。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城市业务,建设联结城乡的金融纽带和服务网络,通过内部转移支付等方式,积极发挥城市业务对‚三农‛业务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城乡二元市场布局结构。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这一时期,农业银行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金融组织构建起了各有侧重、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并在其中发挥了骨干和支柱作用。

(三)在迈向股份制银行的新时期,农业银行不断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原则,标志着农业银行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迈入了建设股份制现代化商业银行的新时期。按照新的市场定位和要求,农业银行着力凝聚全行智慧和共识,厘清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关系,把开拓‚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作为一项重大经营战略来实施。制定了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总体实施方案,对服务‚三农‛的主要目标、重点领域、政策保障和资源配臵机制等做了总体安排;选择8家分行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不断加大全行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在6家分行开展‚三农‛金融事业部试点,探索服务‚三农‛的组织管理模式。这些举措,增强了全行面向‚三农‛的信心和决心,一举扭转了近年来涉农贷款徘徊不前的局面,赢得了各方面的广泛认同和赞扬,农业银行的‚三农‛金融业务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农业银行为促进‚三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30年来,农业银行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不断改进服务,持续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农业的增效和农民的增收。1980至2007年,农业银行累计投放涉农贷款11.4万亿元,年均投放3900多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累放额的41%。目前,农业银行几乎在全国所有县域都设立了分支机构,51%的机构、44%的人员、60%的客户、38%的存款和29%的贷款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业银行一直是涉农贷款投放规模最大、服务面最宽、服务客户最多,而且是唯一拥有农业信贷专业化经营管理体系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发挥着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对此,温家宝总理在去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农业银行多年来在服务农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农业银行促进‚三农‛发展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银行在服务‚三农‛的长期实践中,始终注意围绕国家推动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强化对‚三农‛的金融支持。一是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支持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改革,1980年农业银行(含农村信用社)在成立后不久,就顶住‚左‛的思想影响,明确提出农业信贷的对象要以承包户、专业户和联合体为重点,对承包户的信贷投放快速增加。1981年投放农户(主要是承包户)贷款32.9亿元,1982年就增加到84.8亿元,增长了157.7%。在包产到户的发源地安徽省,农行的贷款面达到农户总数的70%以上。二是支持农村商品流通和农村工业化。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和扶持迅猛崛起的乡镇企业,农业银行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将每年涉农信贷计划的60%和2500~3200亿元的累放信贷额度,用于支持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和乡镇企业发展。其中,供销社和农副产品收购等农村商业贷款余额最高时达到1648亿元,乡镇企贷款余额最高时达到1894亿元。近年来,农业银行又不断加大对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的信贷支持。2007年4月,农行与农业部签订合作协议,提供100亿元信用额度,重点支持5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体制的又一重要创新和突破,是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的根本出路。90年代中期,中央明确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指导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导向后,农业银行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服务‚三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为各地各层次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了以信贷为主的多样化金融服务。截至2007年底,农业银行农业产业化贷款余额752亿元,在581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有299家是农业银行逐年扶持发展起来的,先后支持了鲁花、蒙牛、新希望等一批知名企业的发展。

(二)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作为一家联结城乡的全国性大银行,农业银行依托独特的网点、网络优势,注重通过金融服务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一是服务于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农业银行专门针对小城镇建设,推出了‚绿色家园‛信贷产品。2003年农行与建设部签订总额达300亿元的合作协议,用于支持小城镇建设。同时,农业银行还积极增加对电网、交通、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信贷投放,其中1998年以来累计投放农村电网贷款1800亿元。二是服务于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是壮大县域经济,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一环。农业银行历来重视发展小企业业务,成立了专门的小企业业务部,着力解决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目前,农行拥有小企业信贷客户27万户,贷款余额3557亿元。三是推进基本金融服务均等化。扭转城乡区域金融资源配臵不平衡的局面,是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农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延伸到县及县以下,在为中西部广大地区特别是592个国家级贫困县提供基本金融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西藏、青海等高寒地区的很多县域,实际只有农行一家金融机构,这些机构一定程度上在履行着公共金融服务职能。

(三)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增产增收。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和难点所在。多年来,农业银行直接面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助推农民脱贫致富、增产增收。一是认真做好扶贫贷款投放工作。扶贫贷款是长期以来农业银行承担的一项光荣职责。目前农业银行的扶贫贷款覆盖了全国所有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直接扶持贫困农户2500万户,辐射带动贫困农户近5000万户。截至2007年底,农行扶贫贷款余额917亿元。同时,扶贫贴息贷款还吸引了发达地区近700亿元资金到贫困地区参与公路、水电、旅游、农业产业化、特色资源开发等项目的建设,间接带动当地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二是积极支持农民扩大再生产。在东北三省等粮食主产区,农行长期对当地的种粮大户给予信贷支持。前不久,农行又推出了金穗‚惠农卡‛。农民拿到这张卡的同时可以申请一定的授信额度,在农行网点或通过自助机具、网上银行办理农户小额贷款放款、还款等业务,实现‚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极大地方便了农民获取资金发展生产。三是为农民工提供金融服务。劳务收入是当前农民增收的支柱,劳务收入汇回农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农行在全国的金融服务覆盖面最广,是务工人员往家乡汇款的首选。在东部发达地区,部分县(市)一年通过农行汇兑的务工收入就超过10亿元。

多年来,在致力于为‚三农‛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同时,农业银行自身也逐步发展成为一家横跨城乡、服务覆盖面最广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综合实力不断增长。到2007年底,农业银行总资产60501亿元,各项存款52922亿元,各项贷款34723亿元,员工44.8万人,机构网点2.4万个,世界500强排名第277位,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第65位。更重要的是,长期服务‚三农‛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认识。首先,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这既是国家资本意志的体现,又是农业银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和自觉行为。其次,城乡联动是农行服务‚三农‛的最大优势。发挥好这一优势,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金融相互交融,改变二元经济格局。再次,与时俱进是农行服务‚三农‛的重要原则。必须围绕不同时期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政策方向,确定服务‚三农‛的目标市场、产品组合和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和促进作用。最后,商业运作是农行服务‚三农‛的根本保障。只有坚持商业运作,切实管住风险,把面向‚三农‛和价值创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国家满意、农民满意、股东满意、员工满意。这些认识将指导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三农‛金融服务工作。

三、打造新农行,服务新农村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和发展期。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的扶持政策,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农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民大幅增收。县域经济的日益繁荣。农村经济的这些新变化,催生了‚三农‛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新变化,金融需求的规模有了明显扩大,范围有了明显扩展,层次有了明显提升,由此衍生出广阔的商业性金融市场空间,为农业银行进一步做好服务‚三农‛工作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但是,我们也认识到,由于‚三农‛客户具有空间分散、需求额度小、季节性强、抵押物缺乏等固有特征,大银行在更好地服务‚三农‛方面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矛盾。比如‚三农‛客户分散化与大型商业银行运作集中化之间,‚三农‛客户信息不充分与大型商业银行以充分的客户信息为基础建立的风险控制体系之间,‚三农‛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与大银行现有产品服务体系之间,还存在一些冲突和矛盾。为此,农业银行还必须通过变革与创新,再造一套适应‚三农‛需要的制度、产品和流程,以组织模式创新提高市场响应速度,以服务渠道创新覆盖更多客户,以产品服务创新满足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客户需求,以风险管理创新确保‚三农‛业务发展的质量,最终找到一条大型商业银行服务 ‚三农‛、商业运作的新路子,打造新农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具体地讲,在组织架构上,我们将从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特征出发,参照国际先进金融机构的事业部组织管理的模式,探索建立独具特色的‚三农‛金融业务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三农‛业务的专业化经营和条线化管理。在服务渠道上,我们将在稳定和增加现有农村网点、不断提升网点服务功能的同时,通过发展电子银行、自助银行、流动银行以及大胆创新间接服务渠道等,努力降低渠道服务成本,进一步提高农行金融服务覆盖面。在服务功能上,我们将从信贷模式、抵押担保、服务方式、信贷流程上进行创新,努力破解农户贷款难的问题;顺应‚三农‛客户需求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加快产品创新,积极拓展证券、基金、保险、期货、租赁综合服务功能,为‚三农‛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在风险管理上,我们将着力创新‚三农‛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用恰当的准入标准识别风险,用市场化的定价覆盖风险,用严密的管理控制风险,用科学的技术预警风险,用有效的担保转移风险,用专门的拨备补偿风险,用及时的核销化解风险,切实提高风险管控的有效性。

我们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促使农业银行的‚三农‛金融服务迈上一个新台阶。具体目标是:在网点建设方面,计划用3年时间,通过重构机构功能和业务模式,打造6000个具有较强小额信贷服务功能的县域网点。在信贷投放方面,从2008年开始,争取将全行县域组织的可用资金都用于‚三农‛和县域,县域增量贷款占全行增量贷款的比重达到50%以上,县域机构的增量存贷款比例高于全行平均水平。在服务覆盖面方面,未来3~5年内,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培育和开发8~10万个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向1亿以上农户发行具有小额贷款和汇兑结算功能的金穗‚惠农卡‛,对农户的服务覆盖面达到50%以上,努力缓解农户贷款难的问题。

伴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业银行的金融事业已经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发展道路。我们深知,服务‚三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农业银行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带着爱心和真挚的感情服务‚三农‛,努力成为农村先进金融服务的推广者和农村金融层次提升的引导者,实现农业银行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同崛起、共成长。

第二篇: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永恒的发展主题

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永恒的发展主题

农村信用社作为由于大农民群众自愿入股组成的金融组织,根在“三农”,宗旨是服务“三农”。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农村信用社必须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效力于解决“三农”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科学理解市场定位,支持“三农”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服务“三农”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体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发展,对于农村信用社的服务“三农”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农村信用社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服务“三农”工作,从全局上,战略上审视“三农”问题的演变,进一步延伸“三农”的概念和内涵,扩大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范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推进,农村经济中涌现出许多活跃的经济主体,规模种养户、农副产品贮运大户、农副产品深加工户等农村经济个体,农产品互助会、协会等农村经济组织,涉 —1—

农中小型企业等等。这些不同的经济主体,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服务“三农”工作,就是农村信用社要与时俱进,根据农村经济中各个不同经济主体的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信贷支农政策,支持“三农”经济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工作中,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农业高风险特征以及信用社自身的局限性等种种原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还会依然存在。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农民仍然靠传统种养业为生,因此,农村信用社的服务“三农”,首先就是要满足农民传统种养业的信贷需求,大力推进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在利益、期限的匹配上,与传统农业生产相适应。其次,就是要推广扶贫贷款、抚灾贷款、助学贷款等救助贷款,满足困难户、低收入户的信贷需求,支持其脱贫致富,实现和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农村信用社的服务“三农”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多数农民的信贷需求,就是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具体表现,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和根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农村信用社的服务“三农”工作,也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这一基本要求。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2—

个方面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农村信用社在制定服务“三农”的信贷政策上,要有前瞻性,要深入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要根据“三农”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经济主体的发展前影,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制定出具体的、科学的、全面协调可持发展的信贷支农政策。如加大对涉农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这些中小企业是农村经济中的亮点和主力军,支持的好,对促进地方“三农”发展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三农”经济健康发展的最根本保障之一,也是农村信用社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保障。

统筹兼顾。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工作中要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抓住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以信贷支农政策作为杠杆,重点解决“三农”经济中的主要矛盾,满足不同经济主体、不同层次的信贷需求,实现“三农”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以创新意识提升服务“三农”质量

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加速演变,传统农村产业向新型农村产业转变的过程中,为其服务的农村金融也必须同步提升服务理念才有出路。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历史无形资产和信息优势,敢于创新,开发新业务,开辟新落户,开发新产品,更 —3—

有效地发挥农村信用社立足农术,服务“三农”的比较优势,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

创新贷款支持方式,满足不同经济主体的贷款需求。一是继续积极推广小额农户信用贷款,贷款方式上实行“一站通”、“一卡通”等,适应提高授信额度,延长贷款期限,满足广大农民传统农来生产的需求。二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制定分类指导措施。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养大户、品牌农业、产业化组织、个体经营经济组织,可以分别实行支农信贷卡、联保贷款一次性贷款授信,评优授信等方式,支持这些农村经济中的活跃群体发展。三是创新贷款方式,支持涉农中小企业发展,相对于传统农户,农村个体经济组织而言,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较大,期限较长。农村信用社可开办社团贷款方式,满足涉农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同时在贷款利率、期限上,不要拘泥于现有的规章制度,大胆创新,利率上优惠,期限上放长,以优惠的贷款条件吸引客户,以防被扶持壮大的企业客户流失。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实行贷款审批一条龙服务,使客户感到满足,增强农村信用社对优质客户的吸引力。

金融产品创新。农村信用社需不断加大金融科技和现代金融产品在农村的普及力度,除信贷业务外,为农村企业和客户及时开发和提供多样化的汇兑、结算、票据、代理、保险、理财、咨询等中向业务以及银行卡等科技含量高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努力满足农村不同经济主体的多层次的需求。

—4—

金融服务手段创新。一是加快电子化网络建设,疏通农村支持结算体系,加快结算速度,建立和完善以支票、汇票、本票和信用卡为主体,以电子化支付工具为发展方向,适应农村经济需要的方便、安全、快捷的支付工具体系。扩大农村清算体系覆盖面,逐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支付手段电子化和网络化。二是创新适应农民工的特色金融服务,针对农民工的特殊金融需求,加大制度创新,业务创新,积极推出针对性农民工的信贷、理财、保险等金融业务,加强对农民工的科技、结算和汇划服务。三是创新信贷支农方式。在送贷服务的同时,为农户送科技信息、市场信息、产品信息,帮助农户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推销农副产品等,密切信用社与农户的关系,丰富信用社与农户的感情,使农民切实感受到农村信用社是自家的银行。

以创建机制营造服务“三农”氛围

重塑农村信用社运行机制。农村信用社要按照现代企业的运行制度,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股份制改革之路,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使自身成为独立、健康的市场主体。农村信用社只有立起自身的良好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把服务“三农”工作做好。

建立政策扶持机制,提高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国家应建立对“三农”的多重保持体系,降低农村信用社的扶持“三农”的经营风险。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支持体系,切实加大 —5—

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工业化装备水平。建立符合农业和农村实际的金融支持体系,适应放宽农村信用社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建立农村保护体系,严格保护耕地,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建立农业保险体制,构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和农村教育救助体系等。

创建政府保护机制,为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保护护航。一是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思路,加快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引导农村信用社资金与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相结合,为农村信用社资金投放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二是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为服务“三农”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大力整治信用环境。积极推动创信工作,深入开展创建信用村镇活动。打击逃废债务,保护债权,农村信用社要参与企业改制全过程,防止债权思空。加大司法打击力度,对恶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行业严厉打击,采取有力措施,协调农村信用社清收地方政府及村、组贷款和县直单位干部职工的贷款。为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6—

第三篇: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实证研究

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效果实证研究:思路、结论与建议

2010-9-15

一、思路和方法

(一)意义

2004年到2009年中央连续6个一号文件都以“三农”问题为主题,这凸显了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同时,也表明了“三农”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其中的核心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它们的可持续性。金融服务特别是信贷服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中国农业银行作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重要的金融机构,长期致力于服务“三农”的目标,在涉农金融服务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宏观层面来看,农业银行在支持“三农”方面、特别是在发放涉农贷款方面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目前尚无系统研究。从微观层面来看,农业银行的“三农”业务是其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而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微观效果关系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也缺乏系统研究。

(二)研究对象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同样,“三农”对于银行服务需求最大的是贷款。而且,在我国,贷款的经营状况对于银行的经营成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课题研究的对象锁定为“涉农贷款”。通过它既可以考察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效果,又可以考察农业银行自身经营受到的影响,以及农业银行相应的经营行为调整。在时间段方面,根据数据可能获得的实际情况,确定为2003~2008年共6个年份。另外,由于数据方面的困难,涉农贷款实际收息率和涉农贷款成本分析等两项实证研究未能如愿。

在范围方面,确定为四川省。

考虑到课题进行的是实证研究,因而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在宏观层面,运用四川省的县级面板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农业银行的涉农信贷投放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等宏观变量的影响。在微观层面,运用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的企业借款信息,采用线性概率模型和非线性Logit模型,运用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的估计方法,研究涉农贷款的资产质量。

(三)模型和变量

1.在宏观方面,我们假设农业生产符合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它的基本形式为:

(1)式中Q是总产值,At是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K是投入的资本,一般指固定资产净值,α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

为了估计方程(1),等式两边取对数,方程(1)变为:

方程(2)中的系数O即为资本投入对产出的贡献度。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考虑到本文主要研究农业银行信贷投放对农业的贡献度,我们设定的基本实证模型为:

其中,是i县在t年的产出的对数,为了全面反映农业产出,我们选择的产出指标包括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等。Xit是我们选择的控制变量,包括农业劳动力、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等变量。LnAgriLoanit是农业贷款数量,为了甄别出农业贷款对农业产出的贡献,我们将选用农业银行不同的信贷指标反映三农贷款的规模,包括农业贷款、农副产品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涉农总贷款等指标。Ci为县域内不可观测的变量,比如经济发展软环境、人口素质、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等变量,均不可观测。由于这些不可观测变量一般不会变化太快,所以我们假设Ci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Uit是模型中的残差项,表示模型不能解释的部分。

2.在微观方面,我们的基本模型设定为:

其中,Default为哑变量,当贷款为正常贷款时,取值为0,当贷款为不良贷款时,取值为1。Agriloan为涉农贷款,X为控制变量,u为残差项。

由于我们使用的数据中一个企业可能发生多笔贷款,因此根据企业贷款的笔数,将数据转化为一个面板数据,这样我们就可以用面板数据的方法估计涉农信贷对违约的影响。

式中i表示企业,t表示贷款的次数,fi表示不可观测的企业固定效应。我们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将可以剔除不可观测效应对估计结果的影响,从而获得一致的估计量。考虑到信贷质量是一个离散的多值变量,我们也采用多项式响应模型和有序响应模型对方程进行估计。

根据数据中的信息,我们对涉农贷款有三种度量方式:第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标准界定的涉农贷款:第二,根据贷款投向行业分类的涉农贷款;第三,根据贷款投向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涉农贷款。由于中国人民银行的涉农信贷标准涵盖面较宽,也是目前银行业通用的标准,所以我们主要以该标准宋界定涉农贷款。为了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我们也将后面两个标准界定涉农贷款,并进行稳健性分析。

二、实证结果

(一)宏观效果

统计数据表明,涉农贷款平均余额与第一产业增加值均呈较快增长态势。但在考虑了不可观测效应的影响后,我们没有发现农业银行的涉农信贷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两个重要变量有显著影响。我们进一步估计了农业银行的涉农信贷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影响。在最小二乘估计和随机效应模型中,发现涉农信贷对第二产业增加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在固定效应模型中,涉农信贷对第二产业增加值没有显著影响。这些结果揭示的情况,可能与2000年以来农业银行将服务“三农”的范围扩展至“县域经济”有关。这种经营行为调整的动因,来自于涉农贷款的高风险性,它使涉农贷款的经营难以为继。

(二)资产质量

统计结果表明,在非农贷款中违约率为6.38%,在涉农贷款中违约率为11.60%,比例远远高于非农贷款。尤其是在五级分类中,涉农贷款的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占比分别为4.99,4.10;而非农贷款的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占比分别仅为2.72和1.33。在线性概率模型中,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也表明涉农信贷对贷款违约概率有显著影响。由于涉农贷款违约风险以致损失风险远远高于非农贷款,这就严重阻碍了涉农贷款的投放。

(三)影响质量的因素

我们将企业特征和贷款合约的主要特征予以控制后,进一步研究了影响涉农贷款违约率的因素,发现以下几点:(1)利息率变动与违约率密切相关,利息率上升违约率也上升,反之违约率下降。这表明涉农企业经营利润率较低,资金价格上升极易侵蚀掉利润进而违约。(2)涉农贷款一旦违约,将会加速向次级、可疑和损失等形态转移。这可能是涉农企业自有资金较少,抵抗市场风险,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等因素造成的。(3)在企业规模方面,涉农的小企业和微小企业对违约率的影响十分显著:在贷款期限方面,长期贷款和中期贷款都比短期贷款违约率高:从企业的性质来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联营企业的违约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企业的产权性质和治理结构有关。

三、政策建议

第一,采用财政转移手段,对涉农企业特别是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企业给予借款贴息扶持,既可以有助于农业增产,又可以有效降低涉农贷款风险:同时,减免涉农信贷经营的税收,用以充作涉农贷款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来源,增强涉农信贷服务“三农”的持续能力。

第二,监管当局对于涉农信贷的监管要不同于非农信贷监管。要根据“三农”的实际情况,给予涉农信贷经营适度宽松的监管环境。银行管理层对于涉农信贷经营要有适度宽松的风险容忍度,制定符合实际的涉农贷款风险管控考核标准,增强涉农信贷部门服务“三农”的信心。

第三,继续增强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它关系着我国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1)要以农业产业化为轴心,有效投放涉农信贷资金,支持农业产业链条的建设,从而扩大价值创造能力。(2)要以服务农村生产规模化或者适度规模化为价值取向,有效利用信贷资源,促进农业产业尤其是农村种养殖业务的规模化发展,使农业资源产出效应得以有效提高。(3)要强化对农村流通市场的信贷支持,通过活跃农村流通市场,来扩大农业经济尤其是农副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程度和能力。(4)要以农村中小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新型市场经济主体和农村居民等为重点,强化农村信贷资金的有效运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5)要结合国家农村综合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资本、特色资源价值开发进行信贷创新,适时地推出适合于新形势下农村市场主体需要的新产品和服务,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四,在“三农”事业部体制下,信贷资产质量提升有着很大空间。实证研究表明,农业贷款和非农贷款在信贷风险生成上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信贷风险主要取决于借款人主体,因此,(1)要从思想上转变农业信贷风险高、非农业信贷风险低的观念。不能主观地认为农业贷款的风险来自于农业行业或者产业本身的高风险,进而对农业信贷投入进行控制。(2)和非农业信贷风险管理一样,农业信贷风险的防范管理重在对借款人的信用行为管理。(3)要将经济资本、绩效挂钩等激励制约机制,与县支行的经营决策管理权紧密联系起来,促使其风险管控能力提升。

第五,加强风险早期预警,及时调整风险管控措施。实证研究表明,涉农贷款可能导致贷款形态由正常显著地向损失变迁。因此,加强早期风险预警,并及时调整风险管控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并减少信贷资金损失。

作者:四川省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来源:《西南金融》2010年第5期

责任编辑:郭建敏

第四篇: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战略思考

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战略思考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这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解决好。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原则,并要求农业银行发挥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涉及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两个领域,将会对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解决好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条件下如何服务“三农”问题,是农行成功改革的关键。

中央确定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从国有商业 银行改革、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要求农业银行强化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和责任,为农行确立独具特色的市场定位战略指明了方向,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符合农行实际的。

一是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当前,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产品和服务单一,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三农”贷款难问题突出,“三农”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亟待解决。作为惟一一家在全国所有县域都有分支机构的大型商业银行,农行拥有全国最多的物理网点,最大的从业人员队伍,覆盖面最广的电子化网络,最广泛的客户群体,功能全面的业务产品体系和先进的科技支持系统,在服务县域经济方面具有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农业银行坚持面向“三农”,为广大县域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成为县域先进金融产品的推广者和农村金融层次提升的引导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二是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战略布局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从国家金融战略布局来看,除农行外,其他大型商业银行逐步退出了相当部分县域市场,主要为大城市、大客户和大项目服务;合作金融机构单个经营规模较小、市场较分散,系统服务能力相对较弱;政策性银行受服务功能限制,只能在特定领域开展业务。而农行拥有1万多个大中城市网点、1.4万多个县域网点和多家海外分支机构,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金融服务网络,在国家金融战略布局中发挥着连接城乡金融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同时,农行能提供对公、对私、银行卡和电子银行四大系列230多种产品,代理 证券、保险、基金、黄金等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不断推出综合化、集成化、精细化和套餐化的新型金

融产品。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农业银行面向“三农”,以县域为基础,发挥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城乡联动,农工商综合经营,既可以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又有助于建立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银行业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三是有利于发挥农行自身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农行以服务“三农” 为己任,形成了独特的市场布局和鲜明的经营特色。2009年年底县域贷款和城市行管理的涉农贷款共计1.7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5%;农行60%的网点、51%的员工和42% 的存款也都分布在县域。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实际上已全面涵盖各种经济成分和越来越多的产业,农村金融需求正在呈现出综合化、多样性的特征,客户价值链不断延长,农行在县域的有效发展空间也在日益拓宽。着眼于充分发挥在县域的固有优势,着眼于未来潜在的市场,农行都应继续巩固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地位,夯实业务发展基础,增强核心竞争力,在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正确认识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建立县域业务新型经营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业银行发展县域业务已

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以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广阔,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第二、第三产业日益繁荣,特色资源开发成为新亮点,中小企业异军突起并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投资和消费能力日益增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对金融服务的旺盛需求,预计到 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资金15万亿~20万亿元。县域商业金融的潜力很大,农业银行大有可为。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农业仍是弱质产业,农村金融业务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依然高于城市业务。农行要解决好服务“三农”与商业运作之间的矛盾,必须做到“三个统一”:

首先,要将服务“三农”与提升农行市场价值统一起来,重点支持县域有效金融需求。新时期农业银行面向“三农”,不是要走专业银行时代大包大揽的老路,而是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按照风险管理和分类指导原则优选重点产业、行业和客户,提供本外币结合、境内外联动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一揽子金融服务,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努力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和价值最大化,真正处理好提高自身效益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其次,要将服务“三农”与提高农行核心竞争力统一起来,着力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农业银行要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集中力量发展有坚实基础、有竞争能力、有市场需求的县域业务,推动城乡联动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服务品牌,建设最大的服务“三农”的银行,最大的中小企业银行,最大的个人银行和最大的网络银行。近年来,农行很多规模大、效益好的分行在逐步确立县域市场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稳步拓展其他高端业务市场,形成了多元化市场相互促进、有机联结和协调发展的格局,为全行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这是现阶段符合农行实际的发展战略。

第三,要将服务“三农”与推动组织、机制和流程创新统一起来,积极探索建立因地制宜、灵活高效、有机衔接的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农行要用创新的思路推动县域业务有效发展,重点创新业务发展模式、风险管理机制、业务管理流程和产品服务体系。适应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点,改革控制与决策机制,构建有别于城市行、适应县域经济特点的县域机构管理模式,着力打造高效率、有特色、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三农”服务平台。借助信息技术系统,加强和改进县域农行的基础管理、资本管理、风险定价管理与合规管理,建立金融服务“三农”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合理安排资源配置倾斜政策,加大对县支行的投入力度。发挥城市业务在资金、管理、产品、信息等方面对县域业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着力加强县支行服务能力建设。

坚持商业运作,找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农业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时期,必须按照商业运作原则,合理确定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职能分工和服务重点,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我们将其概括为“四个服务、四个促进”:

一是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重点扶持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千家万户的农户小生产与国际国内大市场对接。积极介入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领域,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大对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信贷投入,畅通城乡商品双向流动渠道。配合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为农产品(18.88,-0.20,-1.05%)贸易和境外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提供全球化金融服务。

二是服务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创新型、特色型县域中小企业和小企业集群发展,培育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抓住城乡产业依存度和相融度提高的机遇,制定实施对城市周边的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服务方案,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为农村城镇化中的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科教文卫、通信传媒等公共事业项目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利用覆盖

全国所有县域的骨干金融服务网络,为其他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和中央政府调控农村经济提供网络平台。

三是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东部发达地区,积极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拓展市场提供创新服务,推动产业梯次转移和资本流动。在中西部地区,加大对重点县支行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着力培植一批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支柱企业。在西藏、青海、新疆兵团和其他经济金融欠发达地区,履行好公共金融服务职能,促进公共金融服务均等化。

四是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促进农民增收。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内配套农户为重点,稳步增加农户贷款规模,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和提升消费结构。积极参加政策性贷款招标,努力提高扶贫信贷资金使用效益,推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依托电子化服务网络和特色银行卡产品,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代发工资和汇兑服务。大力推广电子银行、银行卡、保险、基金以及个人 理财等金融新产品,为相当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提供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发展对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批发性融资业务,增强其发放农户贷款的资金实力。

不可否认的是,在金融资源匮乏的贫困地区,农业银行如何在面向“三农”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目标,这是备受社会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不同层面存在一些争议,国内也没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但

是,我们认为,农业银行有国家的信用基础,有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的优势,有长期服务“三农”的品牌和信誉,已经具备了在这些地区开拓县域市场的坚实经营基础。同时,对于贫困地区低于市场平均收益率的业务,也确实需要国家给予财政、货币和法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目前,农业银行正在全面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财务重组的各项基础工作和公司治理建设,抓紧构建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积极稳妥地推动股份制改革进程。只要农村金融的扶持政策到位,农业银行未来同样可以在服务“三农”中创造有吸引力的经营业绩和股东回报,维护上市公司的整体形象。

金融092班吴小宇

第五篇:农业银行应加强服务意识助力“三农”

农业银行应加强服务意识助力“三农”

摘 要: “三农”是我国经济的重中之重,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银行在服务“三农”体系中责无旁贷必须支持。从以往的情况来讲,支持的力度明显不足,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尤其重要的是服务意识,也就是重视程度。我们应该加强服务意识,从根本上扶持农民,让他们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地大力发展农业,建设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三农 农业银行 金融 服务意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079-01

古人云:“食为政先,农为邦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的安全、粮食的安全至关重要。而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业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力量。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党和政府历来把“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国家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两会期间表示,今年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一、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 的改革原则,并要求农业银行发挥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作用。面向“三农”是农行改革的基础导向,是检验农行改革能否处理好提高自身效益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根本标准。而整体改制、商业运作和择机上市,则为农行处理好提高自身效益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了必要保障。

毫无疑问,“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面向“三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行的历史使命。有为才有位,离开这一使命,农行没有前途和希望,不会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从战略全局高度认识面向“三农”的重要性。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目标,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农业银行作为一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有明显优势并有几十年服务经验的商业银行,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面向“三农”的社会责任,发挥在农村金融体系的主渠道作用,这是党和国家实现战略全局任务的必然要求和选择,反映了国家资本意志。

目前,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服务总体供给不足,结构性问题突出,金融产品单一,整体服务水平还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还需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其他金融组织的合力。而农行作为唯一一家几乎在全国所有县(市)都设有分支机构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家农村金融市场上有明显优势并有多年服务经验的商业银行,应果敢地担当起面向“三农”的责任,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带着爱心,怀着真情,自觉地投身到服务“三农”的伟大实践中,实现新农行与新农村同生存、共成长。

二、服务“三农”要从金融体制上进行改革

1.要尽快恢复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业务,同时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既想发展农村经济、启动农村市场,又不想付出代价,这是不现实的,只不过我们如果对政策性金融管理好一点,减少人为的失误和腐败,我们的损失就会少一点,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2.在政策性金融的带动下,积极引导商业金融加大支农力度。一些农业高科技、规模化、产业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形成一定生产能力以后,商业金融要及时给予配套资金。对于长期只存不贷或达不到存贷比例的商业金融营业网点,要强行退出市场,遏制从农村大量抽走资金的做法。

3.支援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自从分产到户土地承包到个人之后,土地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很难进行规模化生产。虽然我们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装备已经很发达了,但由于土地的分离而无法实现机械化。我们鼓励农村土地的再承包,给有能力的农民实行优惠贷款支持,让他们承包大量的土地,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而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转移做农业产品的深加工,实现农业生产的工业化。

三、服务“三农”风险与机遇并存

随着农行A股和H股已相继成功上市,服务“三农”的政策环境优于以往任何时期,这是极好的机遇。不可否认,“三农”属弱势产业,高风险区域,与农业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运作有矛盾,但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农业发展将逐步呈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农业产业链势必向产前、产后和流通领域延伸,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各环节不断整合,以农业产业化为纽带,涉农产业与非农产业链接,城乡贯通,统筹发展,这为农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利益空间。

李克强曾发表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文中开宗明义:“迄今为止,世界上众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演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因此,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必须实行工业化。”随着农业发展工业化的进程,“三农”的投资环境日趋合理、稳定,投资“三农”必将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强化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对于促进“三农”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三农”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随着城乡联系日益密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的金融需求将迅速增长,农村金融服务的内涵将日益丰富。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农村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建设,大大拓宽了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和商业运作的空间。只要抓住机遇,面向“三农”推进改革,创新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农行必将与“三农”同发展、共繁荣。

参考文献

[1]李克强.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J],中国社会科学,1991.3

[2]杨明生.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战略思考[J],中国金融,2007.7

[3]肖彬.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探讨[J],金融研究,2009.4

[4]王日光,高连水.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中的五大合作机制构想[J],农村金融研究,2011.4

下载学习参考7——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永恒的主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参考7——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永恒的主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是永恒主题[范文模版]

    学习是永恒的主题 通过这次网上培训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这次培训不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提升了自身素质和修养,还为我们解决了实际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我......

    服务是永恒的主题

    服务是永恒的主题时间:2002-8-31 20:36:26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龙运荣 阅读5911次媒体就像一家公司,在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今天,要发展,就得放下架子,调整思路,为公众提供适销......

    服务三农[范文模版]

    所谓“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个农民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就有“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富”的说法。 农业、农村、农......

    服务是我们心中的永恒主题

    服务是我们心中永恒的主题 文章来源:郑州豫见租车 周三的上午我刚刚跨进办公室的门,就听到400电话急促的响起。“你好,我是豫见租车,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我想租一辆车去山东......

    解放思想是永恒主题

    解放思想是永恒主题 当全市人民阔步迈入“十一五”之际,济宁的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首要的必须把解放思想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以新的思想大解放推......

    服务“三农”情况登记表

    信息化“远程教育”服务“三农” 古敢水族乡补掌小学富源县实施“远程教育”以来,在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信息平台,立足优质服务、发挥技术优......

    三农金融服务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监管指引的通知 各银监局: 现将《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监管指引》印发给你们,请结实际贯彻执......

    浅谈大学生如何服务三农

    浅谈大学生如何服务“三农”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工业化发展缓慢,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农村取得了翻天覆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