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强谈英语学习
王强,1962年出生于内蒙包头。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北京大学文学学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硕士,曾任北京大学英语系讲师,纽约州立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美国贝尔传讯研究所软件工程师。
研究领域:语言学,比较文化,计算机科学
成果:发表学术论文、译著多篇,著有《书之爱》和即将推出的英语口语方面的一系列教材
记者:当您在美国申请就读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的面试中,考官似乎对一个英语语言学学士转读计算机专业心存疑惑,但您用准确流利的英语做了精彩的解释,最后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还记得当时的“辩词”吗?
王强:对于那一次出色的自我推销,后来连我自己都甚觉惊讶。我是这样向当时的计算机系主任阐述我所学的英语语言学和我希望踏入的计算机领域之间的关系的:
„„计算机的运行靠的计算机程序(program),而程序必是以一种程序语言(programming language)来编写的。我迄今的工作是语言的研究和运用。就语言这一层面而言,汉语、英语以至任何其它编程语言,我不认为它们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对我来说,学习和掌握一门编程语言不过是象学会一门方言一样易如反掌。在我现有的对于语言本质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编程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根本不会成为什么难题。其二,计算机科学的骨髓是逻辑。我迄今撰写文学评论方面的各种文章便是逻辑的反复与熟练的运用。对逻辑本质的极高领悟将把我放置在超出您许多初涉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习者的前面。其三,任何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与大师们超常的想象力甚至审美能力分不开的。如杨振宁(Frank Yang)的例子。一个好的程式不仅可以无误地运行,它还应具有可读的逻辑的美学清晰性。我文学方面的素养正可以充任这一角色„„
当时能够成功地通过面试,我想有这么几个重要的因素:自信、流利的英语、充实的内容以及逻辑清晰的表述,这一切,不仅为我赢得了美国大学计算机硕士的文凭,还帮我在进入著名的美国贝尔传讯研究所的激烈竞争中一战告捷。
记者:美国人是否都很有口才?
王强:总得来说,很难说美国人都有口才,但与中国人比起来,大多数美国人不会对当众发表意见发怵。可以这样说,第一,美国人自信,从小就学会自信,他在表达观点时,不太考虑什么标准答案,条条框框的东西。因此,各抒己见成了日常生活的习惯。第二,美国人很重视从小培养口才,因为尤其在现代社会,口头交流是推销自己的最直接的手段。当你求职时,雇主不但要看你的书面履历,还要与你面谈,看你是否能清晰并有逻辑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是否能通过口头语言把自己内在的非常优秀的东西呈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口头交流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在美国,演讲的技能训练始终贯穿在其各级各类的正规教育中。所以,美国人总是有东西说,有些陈述有内容,有些不一定有内容,但即便这样,从语言的流畅性来说,他保证让人不尴尬。所以,美国人给人的感觉是,敢说,能说,而且有的说。这三个因素加起来,是很重要的。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有的敢说,但不知道说什么,有的知道说什么,但不知道怎么说,这与我们在正规教育中不重视口才的培养是有关系的。我认为,中国人口才的培养,包括自信,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而这一点在目前大量的英语培训方法中很少得到体现。
记者:您在口语课上教给学生什么呢?
王强:我首先鼓励学生,英语口语要有所突破必须要培养自信,要敢于说,发表见解时不要有框框,只要从叙述上、逻辑上无懈可击,你的观点就是有效的,真理总是相对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说,然后,你还需要不断积累,说什么,这三个环节加在一起,才构成了口才。
记者:学好英语口语有那些重要因素?
王强:我认为,学好英语口语与培养汉语的口才有共通的东西。首先是自信。其次是自己创造一个英语环境。有些英语学习者总是抱怨没有英语环境,总想找外国人对练,想出国学英语,但事实上,许多人都不会有这些机会,没有很理想的外在环境,怎么办?自己创造机会。我十分欣赏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倡的“大声地思想”(think loudly)这种做法,也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大声地给说出来,在说的过程中不断地梳理自己混乱的想法,这是丘吉尔训练自己口才的方法之一。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进行自我对练,想象你在跟一个人说话。比如,在学习“这是一辆车”(This is a car.)时,你可以假想你是在推销这辆车,或者在描述你在街上看到的一辆非常喜爱的车。稍微带点这样的假想,你就不会忘了这句话,因为,你学这句话时,不是在硬背,而是在与一个假想的人交流,并且是一个你熟悉的场景。我认为,学好语言必须要有想象力。第三,学好口语需要有效的学习方法,特别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第四,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不要满足于现有的水平,不要觉得在十个人面前流畅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就行了,还要训练能在一百个人面前轻松地演讲。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学英语要有非常明确的目的,不一定是直接的工作目的,比如,学完英语,可以上上网,听听英语歌曲,接触一下英文电影,看看是否能明白,如果不懂,再去充电。如果你能围绕自己生活中感兴趣的东西去学习英语的话,就能持之以恒。
记者:从您来讲,怎么样才能算得上口语讲得好?
王强:大多数人会认为英语讲的流畅就是好,当然这一点很重要。但我认为,口语说得好首先一定要符合英语习惯,也就是我早在1996年就提倡的“英语思维法”。在学英语时,特别是学口语,如果不运用英语思维法,即便你能流利地不停地讲,人家会听不懂;就是听懂了,也抓不住你所讲的要点,为什么?就是不符合英语思维习惯。比如,在谈到日期时,中国人是按照自然序列说的,2002年5月1日,而英语则是价值判断走在前面,哪个最重要,我就放在前面,这样就变成了日期在前,年代在后的思维习惯。所以,英语思维是层次感,而中文思维是链条感。所以,我认为,口语好实际上就是要抓住英语的本质,能否抓住英语思维习惯就是英语口语好坏的主要标志。
当然,口语好还要有内容。一个英语学习者要对自己国家和英语国家的东西都要熟悉,他能用英语流畅地介绍中国的东西,又能抓住对方的兴趣谈别人的事情。但是,也有另外一种情况,象我的一位老师,他可能不十分熟悉英美人的诗歌,谈不了庞得或艾略特,但他能把《诗经》和《毛泽东诗词》翻成英文让企鹅出版社来出。他能在外国人面前谈李白、杜甫,而且能让人感觉到美来,这样就很好。但是,现在有个不好的倾向,就是“文化选择论”导致的,好象你不了解英美文化,不热爱他们的文化,就学不好英文,不应该是这样的。
其次,我既不赞成把英语当成一门科学来学,也不赞成把英语当成文化来学。我认为英语就是工具。所以,我不属于“语言派”,也不属于“文化派”,我属于“交际派”、“工具派”。要学好口语必须首先带有实用的目的,从实用到不实用,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然王国。
另外,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英语,用什么样的语速和声音也是口语好的体现。比如说朋友之间的非正式用语就不适合用于一些正式场合,谈话用的英语不同于演讲英语,反过来也是这样。如果不分场合,扯着嗓门喊一样的英语,那是非常奇怪的。
记者:您认为培养英语思维习惯是学好口语的关键,那么,如何在英语学习中运用英语思维?
王强:我在美国呆了七年,比较熟悉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所以我所谈的英语思维是美国人的英语思维。
作为中国英语学习者,虽然我们不生长在美国,没有真正的美国人思维,但我们学习美语时可以模仿他们的思维。我认为有六种技巧是与美国人交流的关键性东西。如果我们能掌握这六种技巧,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人的思维,从而学好口语。
第一,如何用英文简单界定一个东西的技巧。美国人之间交谈80%是想告诉对方“what a book is”这类东西。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尽管词汇难度不断加深,但思维逻辑结构却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我们常说“where is the book?”很少有人问“what is a book?”而美国的小学生就能够问“what is a book?”并且能提供回答。Where is the book?这种问题只是描述性的,谁都能回答。但是我想我们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回答what is a book?因为我们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没有教会学生表达思想的技巧。
第二,如果已经学会界定,但理解还有偏差,那就要训练how to explain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一种表达方式对方听不懂,美国人会寻找另一种表达方式最终让对方明白。因为事物就一个,但表达的语言符号系统可能会很多。比如水,世界上就这一个事物,但却有多种符号来表达它。如果一个人懂八种语言,那他在世界上被人理解的机会就大得多。用汉语说“水”别人不懂,用德语说别人也不懂,但用英语说water,可能就懂了。再比如I love you有许多表达的方法,I want to hug you.I have a crush on you.I will show my heart to you等。还有一个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爱因斯坦讲相对论,为了让人听懂,他
没有用科学术语来解释,而是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解释。他说,两个相爱的人呆在一起,一小时相当于一分钟,而两个仇人呆在一起,一分钟相当于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他这样一讲,我想没有人不会明白的。所以,一种表达对方听不懂,就举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来表达,直到对方明白。
第三,我们必须学会美国人怎样描述东西。从描述角度来讲,由于中美文化不同,描述方式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描述东西无外乎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上去实现。美国人对空间的描述总是由我及外,由里及表。而我们正好相反。美国人说“乡村路带我回家”,中国人会说“我从雪山走来”。时间上来说,我们是按照自然的时间顺序来描述。我们描述一个东西时,往往最后说的那个地方是最重要的。我们听评书常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我们很认可这种压轴式、抖包袱式的方式,而美国人听到这里可能会把收音机砸了:我听的就是what happened,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还要让我下回再听,岂有此理!因为美国人在时间描述时把最重要的东西说出来,然后再说陪衬的东西。只有发生悲剧性的事件,美国人才在前面加上铺垫。这就是我们与美国人在事件描述上的巨大差异。
第四,要学会使用重要的美国习语。因为任何语言除了标准化的东西外,不容易学、易造成理解困惑的东西就是“习语”。比如说北京人说“盖了帽了”,老外永远也理解不了,这就是习语。所以和美国人交流时,能适当地运用美国习语,他马上会觉得很亲切,也很爱和你交谈。那么,什么是习语呢?就是每个单词你都认识,但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你就往往不知道什么意思了的“短语”。
第五,学会两种语言的转译能力,这是衡量口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很多人认为要想学好外语必须丢掉母语,这是不对的,也是不可能的。中国人学英语要用英语思维,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丢掉母语思维。正确的方法是,讲英语时用英语思维,讲母语时就用母语思维,能够在两种语言系统之间自如地转换。
第六,要有猜测能力。尽管我们的教学不提倡猜测,但我觉得猜测对学好英语口语很重要。口语表达的“时效”性很强。在交流中,有一个词你没听懂,不可能马上去查字典,这时候就需要迅速猜测架起一座桥梁来弥补这个理解缺口,否则交流就会中断。
记者:中国人学英语口语的最大障碍在那里?
王强:最大的障碍可以归结为这么几点:
一、急于求成,不沉浸到大量的英语材料当中去,过于追求学习方法。从我个人的学习经历来看,我想大多数人也跟我一样,刚上大学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方法,什么英语材料都读,一开始时模棱两可,读多了后,就必须想办法怎么记住,怎么去进一步理解,这样才开始寻找方法,方法就是从没有方法开始。
二、用中文思维方式去学英语,而不是用英语思维方式。记得小说《战争与和平》里有一个人物,他到了巴黎,但为了保持母语俄语的纯洁性,他白天用法语思维,晚上用俄语思维。这给了我一个启发,那就是一个人脑子里可以有几种符号系统同时存在。但由于不可能把另外一个符号系统彻底排开,所以只能养成在进入汉语符号系统中时,用汉语思维;当进入到英语符号系统中时,用英语思维。这样的话,两种语言才能够打通,或者都保持,都提高,都地道。原美国语言协会会长赵元任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翻译的《爱丽斯漫游奇境记》,除了个别词用的有点过时,谁都比不上他翻译的中文。但同时,他又用地道的英文写了一本成为语言学经典著作的《汉语口语语法》。从上面两个例子看,要学好语言,必须进入到那个语言符号系统里面,用那种语言符号系统所独有的逻辑来思维。我们中国人学英语的问题是,大量地背单词,却不进入到人家的语言符号系统中去,这就象在岸上反复比划游泳姿势,但不跳到水里真正游泳一样。这就是“哑巴英语”产生的根源。
三、把英语当成科学一样的东西来学,什么都要先看是否符合语法,始终用语法思维。实际上,英语口语中有许多东西并不是用语法可以解释得通的。比如,in here, come on in等。所以,在英语学习当中,当然要运用逻辑思维,但更重要的是还要运用日常表达的习惯性思维。
记者: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有那些不同?
王强:这个问题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也是想研究的课题,但目前只能谈些体会。我始终认为,跟英语相比,汉语是“微言大意”。比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几句话你要看英译本的话,就是一篇描述细致的散文。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因为,英美人只有把细节的东西都讲清楚了,他才能懂。英语可以说是一种细节语言,非常具体。所以,英美人说“I see.”或者“I see your point.(我懂了)”。我“懂了”意谓着我“看见了”。聚焦点很清楚。而汉语就象中国画,虚的部分比较多。在我看来,英汉两种语言的最大差别在于英语是一种语言等于信息的语言,而汉语往往语言小于或者等于信息。所以,中国人学英语要学着多说,学着多往细节上说,而外国人学中文可以少说,介词之类的都可以先放在一边。
记者:如何真正学好英语的特殊表达方式?
王强:首先我认为英语有正确的英语和地道的英语之分。正确的或者说标准的英语是文本英语,是澳大利亚人,美国人,英国人都能读懂的英语,但是地道的英语是一个特定的民族的习惯用语。而英语的一些特殊表达方式都是地道英语的体现。比如,英国人都说come in ,而美国人说come on in。所以,要想学好地道的英语,就要在英语的特殊表达方式上下工夫。
特殊表达方式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短语层次,它往往是固定的,比如get up, stand up等。另一类是习语层次,也就是idiomatic expressions.我对这种特殊表达方式后面的思维方式非常感兴趣,比如一些短语中介词的用法,concentrate on, focus on,这些动词带有聚焦在某一点上的意思,介词一定用on.如果瞄准一个相对具体的方向的话一定是at,如look at, shout at, aim at.如果是泛泛的,不是很具体的方向一定是to,如listen to, wave to等等。在这些短语中,介词的用法一定是有规律可寻的,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学就很容易习得这些特殊表达方式。
记者:同任何语言的习得一样,学习英语往往从模仿开始,那么,什么样的模仿材料最好呢?
王强:学英语一开始模仿的英语材料要地道。所谓地道的材料分书面的材料和口语材料。一开始时,最好多学点口语材料,这是直接达到学习口语目的的最好途径。等到要开始大量表达思想的时候,再增加接触大量地道的书面材料。但是,不管是口语的还是书面的材料,一定是要英美人写的,而不是中国人自己写的。比如《中国日报》,就不是学习英语的最好的模仿材料,而是练习高级口译的材料,“三个代表”等词汇只有China Daily能译出来。但你要学好的英语,我建议读New York Times,或者杂志Time, Newsweek,听BBC这些原汁原味的东西。
另外,模仿要讲究方法,要根据自己的英语层次制定模仿的目标。比如,先从模仿语音语调开始,然后模仿语流,看人家如何断句,在哪儿断句,为什么这么断句。其次,就是逻辑的模仿,模仿人家如何完整地表达思想;也就是说当你成段讲英语的时候,怎样让外国人很快地抓住你的讲话要点。这样地话,你的英语就成熟了。
记者:中国人学英语语音难在那里?应该如何克服?
王强:我想中国人英语语音问题不在单个的音素上,而在于整个语音语调以及语流的把握上。事实上,我们对单个词的发音是很好的,但串成句子表达出来时,外国人就觉得不好懂。这是因为我们学英语时只把精力花在语言的层面上,而不是去理解语言的语气和意义,这样就不能有效地交流。套句笛卡儿的话就是:交流,故意义在。如何克服呢?其实,这个问题没人专门研究过。但是要让我教语音,我不从最小的音素开始教。我会从最大的单位开始。如果要教英国英语,我一定要让学生一遍遍地听录音,让他们找到英音的那种强烈而短促的抑扬节奏。如果是美语,一定要让他们感觉到美语的那种舒缓流畅的节奏。在抓住了英语的基本发音特征后,我再把单个音素的发音练习揉到这个整体中去。我自己学日语语音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另外,学习语音不要过于科学化。比如你能发red, road, run,但对于r这个单个音素发不出,那就不要去钻牛角尖,因为r本身在交流中是不会单独出现的。
记者:有些人词汇量很大,但不见得口语好,问题在那里呢?
王强:词汇是表达思想的最小单位,你只有把这些词汇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连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时,讲英语的人才能听懂。如果光积累词汇,而不学会怎样有效地把它们搭建起思想的大厦,那么就成了词汇的堆积了,只有点,没有面。这就好象你有很多砖头,但不见得就有房住,因为你没有学会如何把这些砖头构建成一个整体的技能。所以,词汇量大不等于口语好,能把有限的词汇依照英语思维规律变着戏法似的用来表达思想,那才叫口语好。
记者:英语口语有那些特点?
王强:英语口语可以分为有准备的表达和即兴表达两种。经过准备的口语与书面语有相通之处。即兴口语最大特点是随意性和往往不符合语法规则。我现在在编一套听说教材,其中用了大量的美国电台的talk show,当我们的英国专家把谈话内容写下来时,他说有许多不符合语法的语言。我就对他说,人家说什么,你就照样写下来。因为,那毕竟是即兴的,是口语,对语法的要求不可能象书面语那么高。存在即是合理的。
记者:学好口语必须学英语语法吗?
王强:前面说了,口语对语法的要求不象书面语那么高。所以,我认为刚开始学英语口语时,不一定学语法,但是需要大量学习一些经典的口语句子,多加以模仿,实际上也就对英语口语语法了解得差不多了。
我始终认为英语语法也分书面语法和口语语法。现在剑桥、牛津出版的著作中也谈到英语口语语法。再看赵元任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写了一本《汉语口语语法》。这都说明口语语法也是很重要的东西。所以,要学好英语口语,还要学一点英语口语语法的通则。而这也是我想研究的课题。
记得读过一本儿童文学名著,非常有意思。它每一页上都只有出现一个新句子,而这个句子总是和前一页的句子连接在一起的。比如:He is the man.He is the man I met.He is the man I met at the station.He is the man I met at the station when the train arrived.这充分体现了英语书面语的特点,是阶梯式的,层次式的;而英语口语是扁平式的,大量地用and来连接。
记者:许多人有这样的经历,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因为工作中没有英语环境,就慢慢淡忘了。如何给自己创造一个英语环境呢?
王强:关键是培养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坚持下去,才能想办法去创造环境。比如,看一些英文电影,特别是对白较多的一些言情片等。如果对音乐感兴趣的话,就听听英语歌曲。总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东西,汽车杂志什么的都可以。只要每天接触点英语,就不会忘得很惨。
记者:学习英语有捷径吗?
王强:严格来说,任何东西都没有捷径。比如炒股,是赚钱的捷径,但跌得也惨。学习英语如果说有捷径的话,就是扎扎实实沉下去学。
记者:现在英语口语门派很多,仅举几个重要例子,有扶忠汉的“双向英语”,李阳的“疯狂英语”,钟道隆的“逆向英语”,还有新东方的以你为代表的英语思维法等等,能简单介绍一下各门派的主要特点,给予那些英语学习的彷徨者一些指导,使他们少走弯路?
王强:对于另外一些英语学习法,我也许了解得不够全面,所以只能就我所知谈点个人体会。我觉得,首先,方法都是对学习者行之有效才推出来的,但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对于这些方法,包括我的方法,不要迷信。第二,不要
盲从。第三、要有兴趣了解,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听听,但是至于那种方法是否真的对我有用,就要靠自己理性地去选择了。
“双向英语”,给你一个人创造了双向交流的环境,它通过不断的自问自答来练习口语,所以,它是有特点的。扶忠汉热过一阵子,但我认为至今也还是有效的。这种方法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新概念英语》的练习中,就有这种方法,只不过扶忠汉突出了这一点。李阳的“疯狂英语”在打消中国人的羞怯心理,培养自信,准确地练习发音上都有很大的建树,是被人接受的。但是,光疯狂是不行的,这一点上我是有保留的。所谓逆向,其实就是逆着急流勇进的态度,没方法,就是苦学,就是多听多练,这也没有摆脱学习英语的基本原则。我的美语思维法前面已经谈得比较细了。这里要补充的一点是我的“美语思维法”是针对“哑巴英语教学法”提出来的,即学完后什么都不会说。因为在传统教学法中中国人把学英语当成了知识训练,而不是技巧训练。中国人为学语言而学语言,而不是为了交流去学习,结果是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学了一些在交流中用不到的东西。而“美语思维法”旨在让中国人学会从语言的海洋中汲取一瓢水,而且是一瓢解渴的水,一瓢能让人看到整个英语海洋的水。“美语思维法”还旨在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从语言的层面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意义的交流当中去。
记者:新东方都是“本土化”的英语教师,而华尔街英语则都是“原汁原味”的洋人,两者在英语教学上各有什么优势?什么不足,如果有的话?
王强:先说不同的地方。我想最大的不同是:
一、我们是人与人之间授课,而华尔街是以人机对话形式为主。
二、我们是大班上课,他们是小班形式。
三、我们是本土化的“海归派”,我们的教师大多都有在国外生活的经历,而华尔街都是洋人。
华尔街的优势就象它广告所说的那样,主要是学习时间比较灵活,可由学习者自己定,但因为这个,它的学费也是最高的。新东方的特点在于质量的保证和合理的消费价位,另外,我们的教师既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学生的特点,又了解英美文化,这使我们的视野非常开阔。要说我们的不足,别人会说可能班级过大,但恰恰是这个“不足”产生了低价位学费的优势。
注:记者为北外传播系老师。
第二篇:王强谈学英语
至于英语,仅是交流工具而已,但一直以来,我们却把它当作一门知识来学,以至于学了十几年,却不能开口交流。
个人认为,对于英语,只要掌握以下六大技能,即可把握英语的核心:
第一,用英文界定事物的技能。
界定事物是交流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而我们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却没有强调过这一点。我们的英语课本经常有这样的问题:This is a glass? Where is the book? 而很少出现这样的问题,如:What is a book? What is a glass?其实,当中国人说英语卡壳的时候,大多数情况是你想告诉别人这是什么但却不知道怎么来界定它。
谁都可以轻易地做出描述:Where is the book? It's on the table.It's on the desk.等。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界定“书是什么”,所以学英文时要有意识地多问自己“是什么”,然后想方设法回答。
第二,用英文进行解释的技能,也就是能够用不同方式表达同一意思。
我们用母语可以自如地交流,原因是当我们说一件事卡壳的时候,我们总能找到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而用英文交流时,如果对方对我们所说的不太清楚时,我们就没办法换种方式再说了。
其实,只要表达同一意思,使用哪些单词或句法没有太大关系。这就引出一个背单词的问题。许多人只是照着单词表很机械地背单词的拼写和中文意思,并没有把单词学活并用起来。其实记单词应该是这样的,记一个单词,还要能同时说出一到两个它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这才叫记住了。第三,用英文描述事物的技能。
描述事物大致可以分为按时间顺序描述和按空间顺序描述。从时间上来说,美国人习惯“开门见山”:从自我出发,描述时总是把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先点出来,然后是次重要的,他不考虑这个东西在时间上按什么顺序发生。而中国人则习惯“按部就班”地描述事物,强调压轴,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后。这样一来,按中国人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给美国人描述东西,美国人很快就失去兴趣了,因为他难以确定这一描述中的重点。
从空间上来说,美国人总是由我及外,由里及表的,而中国人通常是远远地走来,一步步贴近自我。理解了这些差异,对于英文语法结构的组织就能够游刃有余了,说起来也才像美国式的英文。
第四,自如使用习惯用语的技能。
习语是一种语言具备某一国家或地区风格的重要因素。通俗地说,就是每个单词你都认识,但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通过学习美式英文中的习语,可以深入了解美国文化;而如果能在适当的场合加以运用的话,能让你的口语听起来十分地道。因此,积累相当数量的有效的习语是非常重要的。习语可以通过看美国电影来习得。第五,英文猜测能力,即与对方交流时能够根据上下文推测对方的意思的能力。在英语听、说、读、写、译中,大家一致反映听、说最难。因为这时候的内容一现即逝,无法慢慢推敲研究。所以猜测能力就尤为重要了。培养良好的猜测能力,需要不断地磨练。比如,可以每天选一段带有一些生词的阅读材料,快速浏览,迅速得出其大体的意思。第六,养成良好的汉语、英语的双语转换习惯。
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用英文交流时要远离汉语思维。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一个人的母语是怎么也无法忘记的。语言都是有其共性的,比如汉语和英语的主谓结构就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定语、状语的位置,汉语的定语都在所要修饰的词之前,英语则将最重要的定语放在所要修饰的词前,其余的都在该词后。
因此,学英语时不要认为自己是在学一个从未接触过的东西而产生无力感,也不要总认为自己的英文程度没有达到能表达现有的汉语水平的程度而不敢开口。其实,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所掌握的英语词汇都足以表达目前的生活和思想了,关键在于,不要一开始就想对应的英文怎么说,而是降低自己的汉语水平:先拆解汉语,直到拆解成最小单位,这样,在每个词的意思都确定以后,然后才想英语中对应的东西。事实上,把汉语拆成最小单位的时候,英语已经在那儿等着了。
比如,把“我们不是近亲结婚”翻译成英语,看起来似乎很难。现在不管英语怎么说,先拆解汉语。“我们”到底指什么?如果说话的主体是女性的话,她一定会说“my husband and I”。如果是男性的话,他一定会说“my wife and I”。当把“我们”拆解成“my husband and I”或“my wife and I”时,你会发现“结婚”这个概念也表达出来了,因为你不可能称任何一个陌生的男人为“husband”,也不会叫一个陌生的女人为“wife”。接下来“不是近亲”可译为“are not something”,而“亲属”为“relatives”,“近”为“close”,这样整句话变成地道的美语原来就是“My husband and I are not close relatives”。在他的博客上说到英语有以下几点最重要:
1、怎样才能告别“哑巴英语”,而让自己的英语达到能够进行“交流”的水平呢? 首先,让我们廓清一个重要的观念。很多人都对中国英语教学现状表示不满,原因是中国的英语教学培养出的是一种“哑巴”英语。我曾对学生说,中国人要是真能发明出一种“哑巴英语教学法”,即学完英语后什么都不会说了,那就太厉害了,因为学了半天最后什么都不会说,那简直就是一种奇迹。我个人认为中国人学到的并非是一种“哑巴英语”。不错,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学了若干年后,等到真正要开口说话时却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达意的话来。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中国人把对英语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放在了同一高度上,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知识掌握,而不是当成技能培训。这让我想起庄子说的那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的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但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学到最重要的东西才会派上用场。所以说,中国人学英语必须把语言和交流分开思考。换句话说,学习全部语言不是目的。语言浩瀚无际,花一辈子时间也是学不完的。但人在日常交流中所能使用到的那部分语言,不过是语言中的沧海一粟。如果把大量的精力只花在语言学习上,试图去征服语言的海洋,那我们就把大量的精力浪费了。而学到的东西大多是在交流中用不到的,或者说需要用的还没有学到手。
所以要学会从语言的汪洋里舀起一瓢能解渴的水,而且要学会舀起哪一瓢,这两点至关重要。如果从你舀的那瓢水中能看到交流的大海,那就对了。连钱钟书这样的大学问家都宣称他的大作《管锥编》,也就是这个道理。他通过“管”、“锥”看到了整个世界。
2、语言和交流是两个层次的问题。
语言为表达意义提供了基本的“板块”,但它并不等于交流本身。学语言不是终极目的,因为语言并不是确定“意义”的惟一场所。也就是说,不要错误地以为:我知道了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在交流中就能运用了。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语言层面上,我们只是对词义进行了大范围内的界定,但意义的真正理解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我说,所谓的“哑巴英语”其实是指学生学了很多的英语知识,认为每一个词或短语对应着惟一一个意思,而忽略了在实际交流中意义是变化无穷的,它会涉及到感情、涉及到情景等多种因素。当需要用同一个词来表达不同的意义时,就不会表达了,因此当然也就说不出来了,这就是所谓“哑巴英语”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
这就像一部交响曲写出来,不同的指挥家指挥定会产生不同的意思和效果。因为音乐在某种程度上说和语言是一样的,它是一种在时间中实现的东西,它是流动的,飘忽不定的。语言就是乐谱,而交流是指挥下的现场演奏,关键是看现场指挥怎样去阐释乐谱。
3、为什么说只有熟悉并掌握了“英语思维方式”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呢? 具体来说,交流的全过程由说者(speaker)和听者(listener)这两个因素决定。彼此要想准确无误地理解对方,其中关键是两个人在使用语言刹那间的思维过程或逻辑思维结构是否接近。
举个通讯的例子:大家使用的符码都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很难截获敌方的电报?因为敌方把电报符码重新定义了。同样的符码对我方来说是一个意思,对敌方来说却是另外一个意思。如果不能接近敌方的思维方式,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敌方符码真正的意思,所以说我们要去破解它。但我们破解的不是符号本身,而是破解符号后面的“思维方式”,即依某种方式确定的“意义”。
4、究竟“说什么”(what to say),“怎么说”(how to say it)能使我们同native English speakers之间的交流明白晓畅。
这才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而不是我们中国人之间怎样用英语交流能懂,因为我们只要学会了英、美人之间交流的思维方式,我们肯定能把英语口语练好,和他们进行无障碍的交流。所以说,我们要想“掌握”英语,别无选择,那就是一定要学会去read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mind。只要我们掌握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我们肯定也就真正掌握了英语。关于双语教育:避免误入歧途
许多家长都很关心这样的问题,孩子几岁起学英语比较好?双语教育有无必要?学英式英语好还是学美式英语好?等等。王强认为,双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语言技能,让孩子的表达更丰富,本应是一个东西、用中英两个文本来表达的,但现在许多人关于“双语”的理解走入两个东西、两个文本,各行一套的误区。
孩子学英语,兴趣最为重要,因此家长选择培训班时要考查其风格是否活泼,老师的教学是否是互动式的,能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否则灌输式地教孩子几个单词是毫无意义的。家长也可适当选些英文原版动画片给孩子看。
王强认为,语法是语言规律的总结,了解语法有助于迅速了解语言的概貌,因此对于成年人学英语有好处,但对于初中以下的青少年,还是不涉及语法为妙。
至于学英式英语好还是学美式英语好,王强认为,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没有太大区分的必要。必要的是,专注于一种语言风格,让其纯正、地道。
王强谈英语口语学习回目录
主持人: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英语的高手GRE考到2000分以上,一旦开口说话,只能瞪大双眼,嘴里结结巴巴蹦出三两个单词,很多人从小学到中学一说英语就会脸红心跳,这个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今天美语思维学习法创始人王强老师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与大家讨论美语口语学习的方法,王强老师,欢迎你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
王强老师:你们好!
主持人:王老师,你作为一位著名的英语口语教学专家,你教的美国口语课美语思维,很受学生的欢迎,首先我想请问你,你的美国口语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王强老师:我澄清一下,我现在不在新东方担任教学培训的副校长,只是担任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现在退出了王强口语。我教学的理念,非常简单,我始终认为中国同学里“哑巴高手”最大症结是花了最大的精力和时间,他们只完成了语言层面的学习。外语之所以叫外,是陌生的意思,说陌生是在和汉语相比较,采用的思维方式和我们不同,或者说有很大差异。
因此,学一门外语如果不能从了解对手的思维方式着眼,那么这个外语永远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我的教学理念叫用美语来思维的意思,就是让英语学习者站在英语学习的制高点,从一开始就把握进入英语学习的最佳状态,这就是我核心的教学理念。主持人:你的观点很新颖。
王强老师:我96年就在新东方倡导这个观点。
主持人:能否解释一下语言表层和思维深层是什么意思?
王强老师:首先大家学语言的目的就是两个字,汉字是“交流”,往往我们中国同学把语言学习的手段和目的混为一谈。他们认为我学英语掌握所有语言最基本的元素就足够了,实际上语言只是为交流打下一定的基础,是交流赖以传送的一套符号、系统而已。思维方式事实上才是使这些语言真正变得有生命的场所。
比如说“某个地方”这个词,老外可以用它代表厕所的意思,和我们传统意义上学的正而八经的英文是两个意思,劳驾,对不起,厕所在哪里,我想去厕所。如果不幸地用到“某个地方”这个词,中国同学认为他是去某地方,换句话说在老外听的就是随地大小便的意思,这样的话,这个交流只是完成了语言层次的交流,也就是说你只是从书本上的英文、字典上的意思,找到了对应的汉语意思,然后把它传译过去。但是真正讲这个话的时候,对方想什么,我们不知道。这是中国“哑巴高手”最关键的所在。
主持人:中西方习惯用法的区别?
王强老师:这还不是习惯用法,之所以我们觉得掌握英语比较费劲,或者我们学了那么多年英文还不能够顺畅表达,是因为我们平常的思维方式和讲英文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有区别。举个例子,我们设想如果英语和汉语的重大区别,就在于词汇层次,比如说“苹果”,在这个层面上只是发音不同,拼写不同而已,学英语的方法再简单不过了,我出一个英汉对照表,大家全部背下来,你就可以脱口而出,大家觉得这样不行,怎么回事儿,显然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缺乏该如何理解讲英文的方式?
网友:中国学生学口语最大的障碍在什么地方?
王强老师:我觉得应该练习先把你要表达的思想哪怕先用汉语梳理的非常清楚,然后再把你学过的英文的素材,用你学到的哪些表达法梳理一遍,看是不是有能力表达你的汉语思想,如果这两个能够合二为一,我想这时候你再就可以脱口而出了。
中国人练口语进入了一个误区,事先不知道要表达什么,似乎胸有成竹,然后把学到的英文脱口而出,结果语言超越了思维,思想内容跟不上,中国同学练口语最大的瓶颈应该向准备讲演的方法,事先把要表达的东西哪怕非常简洁在纸上写出来,这是我表达的意思,然后你再用英文说这之前先做一个基本功,把英文的一些词语列出来对等一下,然后看这张纸,接着把它变成完整的句子,再找到句子之间相连的词,这样出来就能有的放矢,这样越练越自信,最终突破这个瓶颈。
网友:王老师,你最初在学英语的时候是不是也遇到过困难,有什么经验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王强老师:我当时觉得比较幸运,当时市面没有任何方法,没有任何东西,就是一本教材,在没有方法的前提下,滥熟之后悟道了语感。我当时用了英式英语的教材,灵格风,记得我大学两年级没干别的事,就是从口语角度来说天天读这个东西。不一定是朗读,默读也好,细读也好,半背半读也好。我把这套教材弄得滚瓜烂熟,每当我熟悉一页之后就彻底把这页撕掉,等到我花两年时间把这套200页教材撒得精光的时候,忽然发现我脑子里完全就拥有了这本书,而且打乱之后还是拥有,我已经把一本死书变成了活的东西。从此我可以调动任何句子,让它们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尽快为我服务,所以我觉得当时我倒没有太大的困惑,反正没有太大的反对,也不求捷径,最后觉得学到很多东西。
主持人:在你学英语的时候,读和背对你学英语起到很大的作用?
王强老师:我反对背,我反而觉得读多了会记住的,很多中国同学为了背而背,这是浪费时间的做法,任何东西见了十遍,我让你记不住,你还很难呢。如果一个你每次都见一遍,让你死死记住,也很难。所以,我觉得很多中国同学难也就难在他们拿到一本教材或者拿到一本很好的书籍,很少有人能专心致志把这套书籍吃的滚瓜烂熟,所以在学英语的时候,如果过于追求新奇的东西,反而是一个误区,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网友:王老师,你好,你是否觉得在英语口语的学习中,与native speaker一起练习是否有必要?
王强老师:某种程度有必要,你跟native speaker来说,你能够保证它的语音、语调、语流,你非常适应了。但是我觉得问题在于native speaker跟你交流的时候,它的思想和表达方式是非常和谐的,已经印在你的胸中。我们作为native speaker,顶多熟悉我们现在学到的一些英文句子,但是能不能让这些英文句子服服贴贴、非常地道,非常到位为我们表达思想服务,就很难说。不是用英语来表达我们思想来说,在这个时候和native speaker交谈往往会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尤其当我们要谈论一个陌生的话题时,会逐渐远离用英文表达自己思想的境界。在跟native speaker交谈之前,按照他们的思想方式,先把今天谈话的内容梳理一遍,然后到现场再进行交流,这样更有效。
我补充一下,native speaker的问题是他们不理解中国为什么这样,在于他们的表达为什么不能够到位,他不太清楚这一点,除非你脑子里非常清楚他们的思维方式。这个时候需要这个东西,下一步需要那个东西,最后应该说这个东西,这些烂熟于心中,你面对老外才能达到你所期待的效果。
网友:我是你的学生,听了你的报告,在说英语的过程中,总得考虑用语是不是准确,这样肯定会影响流利度。是保证流利度重要还是用词准确重要?
王强老师: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流,交流的所有内容就是表达你的思想。我们学英语要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是最终目的,因此准确无疑是你现在练英文的最重要目标,也就是第一要求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你能够非常准确地表达哪怕是不连贯的思想,远远比你特别外在好象似乎流畅不准确表达你的思想所达到的目的更有价值。如果把流畅性和准确性列一个孰前孰后的问题,我一定选择准确、精确,大家千万不要为了速度追老外,然后忘掉你需要准确表达你的思想,这是相当糟糕的一个练习盲人。像一个人一样,首先肉体长的丰满,穿衣服才好看,如果瘦骨嶙峋穿衣服肯定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效果。追求准确!
网友:王老师,一天花多少时间在英语口语的练习上才能有一定的提高和掌握?
王强老师:不要把一天时间集中在一个时间段,最好早、中、晚分别花点时间。人记忆东西有一个时间段,有的是暂时记忆,像计算机一样,临时储存,所有在硬盘上的东西,那是长期的记忆力,人不断把这个时间段分的越多越好。分早、中、晚非常好,这样的话从记忆来说达到目的,从记忆可以达到很深的印记,一天要有三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15分钟太短了。
网友:我学了好多年,觉得听力可以,就是开不了口,平时买了很多的学习软件练了,但是总是觉得单词、句子不连贯。怎么样培养出比较和的语感?
王强老师:所谓语感,如果听力已经很熟练了,实际上应该把听力首先熟练的内容当做假装是他自己脑子里要表达的思想。先把这个熟悉的东西面对墙或者面对一个真正的人来把它倾诉出来,因为这些熟悉的东西是不容易犯错误的,对一个熟悉的东西有非常深刻记忆的。这样的话,掏出来了之后,他就会觉得我这些内容表达的怎么样,听力已经很熟,意义也非常理解了。他把这些非常熟悉的意义又理解的东西,倾诉出来,这是一个第一次最好的练习。这个东西熟悉过了以后,再试图表达自己还没有熟悉的东西,比较陌生的东西,这样的话,我觉得两步加在一起,逐渐让你进入用英语表达的感觉。
所谓语感,你听过了以后,再说出来非常接近它,语言的感觉,模拟的一种东西。像描红一样,像我们练一个字帖一样,底下放一个临贴,听力如果熟了,慢慢重复,慢慢撤贴,把这个贴放在眼前,照着来,终于有一天把这个字拿走。我们按照记忆中的印象把它写出来,这是三个境界,学口语也需要这三个阶段。
网友:非常欣赏王老师的博学,你都喜欢看哪方面的书籍,你怎样好好消化各方面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特色的?
王强老师:我的书籍除了化学、物理这样的特别专业的理科的书不爱读以外,凡是科学、哲学,包括神学、文学、政治、历史、地理、地图,我都爱读。这些东西为什么能够零散读,最后形成自己的东西,我始终有一个看法。这世界上所有门类的科学也好、文学也好、哲学、历史也好,他们不过是用自己特有的语言来探讨人类共同关心的同一个东西。
在我看来,文学关注的东西和科学关注的东西、历史关注的东西,其实都是人类最永恒的价值,或者人类永恒的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所有的东西都像小河汇集成一个大海,只是支流而已。如果读书有一个终极的目的,是对人类感兴趣,对生命感兴趣,对生活感兴趣,对世界感兴趣,所有的知识汇集在一起,都是帮你在这方面面临的困惑。
在这个地方,所谓博学实际上指你好奇,你想知道从这个角度我怎么切近这个问题,这个角度你理解了以后,你从那个角度看看这个问题。这是我阅读大量书籍的基本心态,怎么样把所有的书不是读死了,不是读成书呆子,而是变成对自己有益,对自己人生有益,对自己梦想有益。最关键一点,每当读书的时候,把你和书放在完全平等的位置上探讨,在书籍面前,我不认为有更高级的灵魂,只能有更伟大的灵魂,但不一定比我高级在哪里,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这样。
当你有了这个定位,任何一本书你跟它平等对话的时候,你会发现,如果这个思想你没有思考过、没有发现过它自然而然进入你的灵魂,逐渐变成一种营养。读书我始终认为和我们吃饭没有什么区别,有些书的内容,我们必须排泄掉,但是留下来一定是有营养的,而人就是在积攒营养,不断排泄掉与你无关,甚至是非常庸俗的东西之后,剩下来就是读书的最精华的东西,有一个过滤的东西,养成这个习惯之后你就沉浸在读书里面,而且书反过来为你人生起到很好的指引。
网友:看原声电影对学习英语有没有帮助?
王强老师:当然首先要看哪儿的电影了,不能是印度的电影。英文的原生电影应该有帮助,当年写生活艺术的林语堂,他曾经在二三十年代,倡导学英语没有别的办法,就是看美国电影。但是我要说一下,看电影并不意味着直接就是拿一个片子放下来,和我们实际上意义上看电影不一样,这个看电影是学习怎么样来理解这个电影。
因此看电影是学习的一种方式,看电影必须分成精看和泛看两个阶段,一开始一定要关注一部片子,哪怕三个月只看这一部片子,要看到什么程度,每一句台词都看出来,不是从字幕上看出来。如果有字幕,把字幕遮住,一定要听出来,并且写出来。写到一个小冠词“a”的发音都定的非常清晰,你三个月听这一部,这一部反过来接着听第二部。只有经过这样的阶段,最后完全彻底作为欣赏和学习交互的看,这三个层次如果要做对了,看电影学英文才进入了境界。否则的话,英文还没有学,上来就看一部电影,这是看不懂,这样你对自信、对英文有一个问号,这就要命了。要精看然后再细看。
网友:小孩子的英语怎么教?小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学英语最好?
王强老师:小孩子严格来说,当你怀孕的时候就可以学,我们现在不仅有科学的论证,而且有实践。比如我的孩子,当然他在美国出生长大,我从他很小的时候就教他汉语,保证他双语。小孩子吸收能力非常强,小孩子一定要强迫他从听和说这两方面,如果不能说的话,一定要从听开始强迫他。也就是说切记他应该像我们成年人从语法、背单词开始,上来让他听片子,当然片子要找适合儿童的片子,找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反复让他听,然后告诫他这没有什么文本。听多了以后,把听的东西用嘴说出来。
从这两个方面强行要求孩子,他第一个不觉得有负担,他不需要牢记什么东西,不知道这个单词里面有一个T还是两个T,会产生兴趣,小孩子学英语最关键的就是要激发他的兴趣。第二个东西,选材让他听和说一定是他特别感兴趣的,如果小孩子对大自然感兴趣,你的片子最好与大自然有关系,反复听就可以了,他对于风筝手工艺品感兴趣,你找一些材料来听这个,不要听他不感兴趣的东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青年、小孩子来说。
网友:王老师,口语练习有什么好办法,除了听磁带,看原版电影,请你给一些建议?
王强老师:真正口语练习要用嘴来练习。我的意思刚才已经谈到过了,口语练习最有效的办法,把你现在学到的英文梳理一下。你的程度达到哪儿?哪些是你熟悉的词汇和表达法?对这些东西了如指掌。你在每天选择一个你要谈的东西,也就是说你要传递一个信息,这个信息你怎么传递呢?像你讲演一样,先把大纲列出来,把点写出来以后,你琢磨琢磨这个点,是不是有内在的逻辑,这些逻辑是不是按照英文的思维方式构造成的,然后再逐渐把你所学到的英文搬过来,来表达汉语写出来的提纲。这个过程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写提纲的过程可以变成腹稿,这个打完以后,最后第三个阶段就是你现在即时想表达什么,就能迅速从自己的记忆库里呼叫你的英文,这样就能达到口语练习的目的。口语练习也有大概这样三个阶段。最忌讳的是你脑子里根本没有你想表达的思想,就为了说英文,这是永远看不到长进的。
网友:王老师,听英语新闻的时候,我能听懂单个单词,听不懂整个句子,听了后面忘了前面的,这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
王强老师:听新闻有一个问题,因为新闻往往是每天发生不同的东西,所以在单位时间里,它所获得的信息量都是崭新的、非常大。如果你的词汇量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或者是不熟悉它今天谈的话题的话,你就很可能在聆听新闻过程中收获不大。我的建议倒是如果你今天要听现在发生的东西,你最好在网上或者在报刊上预先做一些预习,大概知道现在世界上政治上发生什么事情。你必须从信息的内容上新做到熟悉,然后基本熟悉情况下,稍微遇到一些生词或者是新的表达法,你就不会太在意,大概内容差不多。这样类似于我们看电影的感觉,电影让你写下来每一句,但是电影你可能懂了,因为那些场景、那些画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觉得听新闻应该对初学者有一个预习的过程。
网友:美国情景喜剧对口语有没有提高的作用?
王强老师:情景喜剧是非常生活化的,任何一个情景需据在学英文当中是非常好地了解美国语言习惯的材料。如果你有这个片子坚持看,光坚持看还不行,如果你现在没有能够把每一句台词写出来的境地,其他东西都不要看,你就把它当成老朋友对待,直到老朋友熟滥于心,这样这部片子会给你带来非常丰厚的回报。
网友:王老师,你是不是感觉英语的发音和个人本来的音质相关性很大?对于先天音质不太好的人,声音不好听,没有磁性,过于低沉,有没有在后天经过锻炼可以改变自己音质,就是说出来口语比较好听一些的。
王强老师:我首先给你一个自信的消息,我的音质也是后天练出来的。但是大家千万不要放磁条,实际上声音的音质,由于我们中国人和讲拼音文字为主的人同西方人发音的习惯,往往是有差异的。
我们大部分中国人从音质来说是不如老外的,因为汉语的方块字是一个一个说完了就完了。拼音文字能够把整个句子说出来,因此说英文的时候,第一走气非常长,再加上共鸣就容易形成现在的磁性。大家有没有办法练,先天不足是可以的,除了是生理上有问题,如果只是说先天声音力度不够,通过迅速完全可以达到。大家知道很多话剧演员,很多歌唱家都这样练出来,天天练就可以了,具体怎么练,现在国内逐渐有这方面的培训,大家可以到中央音乐学院书店看看有没有这方面的书。如何使用声音,如何产生共鸣,大家不要像歌唱家那样演唱,只要大概找到例子就可以了。在我看来,就是丹田走气,争取在颅腔共鸣,我觉得后天是完全能够养成的,你应该找一下会唱歌的人,演话剧的演员交流交流,他们怎么发声的,实际上是这样的。
主持人:对于歌唱和语言有很多的共性。
王强老师:因为都是靠声音来传递的,这是共同性。
网友:多掌握一些有关美国背景的文化对于语言学习有什么样的帮助?
王强老师:我觉得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概念,有特别泛泛和特别专的,美国文化的两种东西是应该掌握的。
第一个,美国文化中的价值观,什么叫价值观?比如我非常具体,美国人是怎么看待时间的,他对时间敏感吗,他是喜欢未来还是喜欢过去,这些就是他表达他行为背后一些很具体的准则。
第二个,美国人的随意。美国人是真随意还是假随意,美国人的友好,见面乐观,对你都是和颜悦色,像佛一样,难道你马上跟他称朋友?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东西,不是美国的历史谁当总统,美国黑奴解放运动怎么样。你应该熟悉美国人感兴趣的话题,美国人和英国人不一样,英国人见面打招呼要问天气,因为英国的天气很糟糕,所以出门就打伞,美国大部分天气都很好,对天气没有什么关注,美国人最关注的是篮球,橄榄球、娱乐、电影怎么样。如果说是娱乐、电影、影视,加上运动,如果你能够设立一下这个东西,可能在很大程度解决了你和美国人缺乏话题的尴尬感觉,包括美国人赚钱,这些都是美国人喜欢的,你谈谈比尔盖茨,谈谈乔丹,你现在谈姚明也可以,美国人也知道姚明,这两个方面对你是有帮助的。中国同学一谈就想把美国文化、整个美国历史都装在心中,这是没有必要的,等你到了美国,真正感触的时候,你才能真正触摸到。
网友:王老师,现在英语培训和英语教学似乎都是培养英文思维方式,训练让我们像外国人思维,这种解释是不是正确?
王强老师:讲英文最后一点要归结到什么东西,就是像不像的问题,或者地道不地道的问题。用什么东西来衡量地道还是不地道,看你讲的英文骨子里和英美人讲的东西是不是同步的东西。因此,我们传授英文思维方式,是试图接近英美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永远不可能在思维方式完全和他们一致,我们不可能。因为不可能,所以我们产生英文表达自己的思维的尴尬。为了解决这个尴尬,我们必须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在我们讲英文的时候,才可能知道什么样的英文是对方可以理解并且可以接受的。但是他不会影响到我们汉语的表达,我现在在说汉语,如果我讲英文,我就英文的方式构造我的思想,但是我认为这两个都是非常必要的。
网友:王老师,模仿英语节目里的人物对话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提高有没有帮助?
王强老师:模仿电影中人物对话,有几个点必须要注意,这个人物必须符合你。首先从性别上一致。你喜欢这个女性,结果你是男的,结果你模仿一个女的,这个将来你说出来都是怪腔怪调。
第二你选择模仿对象,他的教育背景应该和你接近。你是受过教育的,不要模仿街边人的说话,这样有损你说出的英文体现你的教养程度。另外一个关键,在模仿人物的时候,要选择这个人的英文说的是有品位的英文。所谓有品位的英文,也不要学街边的英文,如果这个对象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就是在街上长大的,他说英文很俚俗化,你可能很喜欢这个人物,你到美国也不是一个主流上的英文,选择人物也是关键。
另外一个,由于是电影中的人物,或者情景中的人物,都是有一种夸张的说法,因为它是一种艺术化的东西。所以你只是应该模仿他怎么样表达这句思想,基本语流语调接近就行了。千万不要太过于喜剧化,跟赵忠祥,他在电视台讲话是一种喜剧化的,要是他下来回到家对他老婆也是这样说话,那他老婆吓死了。所以在表达的时候和思想有差异的。
网友:提高自己的听力是否有很大的思维量作为基础?
王强老师:不需要,这取决于你选材的关键。也就是说你上来就选那些一个词都不认识的,那你觉得一个词都不行,练听力一定要把听力材料的难度衡量得当。如果是初学者,你练听力的材料应该是适合你这个层次的材料,不要一上来就直接听所有的东西。我指的是选材的内容要有区别,要有程度的差异,比如说应该把你最熟悉的东西判断成最简单的,哪怕这个用词可能很复杂。
比如足球运动员最好听足球,这是你最好的材料。足球运动员如果听体操那就完了,这是我们中国同学容易犯的错误。我非要听我不熟悉的,结果这个东西本来很简单也变的很难了。另外,听力我个人觉得不要适应慢速英语再到快速英语,我觉得不存在慢速英语、快速英语的区分。美国慢速英语是为非英语国家设计的英语,不要说先慢慢就要能够快,这和内容从简单到难不是一回事。一个人能够慢速英语能够听懂95%以上,忽然让他一个正常英语速度的,他可能是零,因为他没有适应这个节奏。如果这个人上来就听正常语速的英文,难就这么难了,只是说重复若干遍,挺多内容上难度加大。你开一个慢飞机开熟了,就可以开快飞机了,这不可能,越慢越危险。
主持人:现在还有很多的问题还没有回答,我最后请王老师给我们总结一下学习的东西,或者你给大家建议一些学习的方法?
王强老师:我觉得教材很难说用哪个,包括我也不愿意介绍我自己的教材,因为任何一个教材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的一套方法。最主要的是你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最大的时间应该花在研究这个教材的体系和方法论上,为什么要编这样的教材,这个教材每个练习板块为什么这样设计,要达到什么目的,这要在编写说明之中要非常了解。
另外一个,如果大家时间不允许,在网上学习也是非常好的。因为我们时间不多了,对这个热心网友我说三句话,我认为学英文有三个座右铭,如果按照这个循序渐进就了好。第一个,你梦想可以很大,但是应该从小事做起。这是美国人做事的一个准则,应该把眼光放在最小的地方,不是一个词汇,三册书先从第一册做起,第一册先从第一段开始,这样一步一步才能有好处。第二个,如果不尝试你就不知道你自己究竟缺陷在哪儿,你的潜能在哪儿?最后,大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学英文和学任何东西都是一样的,尤其是掌握一门技能,在你熟练掌握这个技能之前,先不要急于炫耀,掌握技能之后,你不炫耀也憋不住了。最后一个,天分是什么,天分就是持续不断地忍耐,我们看一个电影,《英国病人》,这个病人本身就是忍耐的,所以大家学英文要变成一个“英文病人”。
微言大意--北外记者采访王强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3/07/17 17:26 新东方教育在线
王强,1962年出生于内蒙包头。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北京大学文学学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硕士,曾任北京大学英语系讲师,纽约州立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美国贝尔传讯研究所软件工程师。
研究领域:语言学,比较文化,计算机科学
成果:发表学术论文、译著多篇,著有《书之爱》和即将推出的英语口语方面的一系列教材
记者:当您在美国申请就读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的面试中,考官似乎对一个英语语言学学士转读计算机专业心存疑惑,但您用准确流利的英语做了精彩的解释,最后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还记得当时的“辩词”吗?
王强:对于那一次出色的自我推销,后来连我自己都甚觉惊讶。我是这样向当时的计算机系主任阐述我所学的英语语言学和我希望踏入的计算机领域之间的关系的:
……计算机的运行靠的计算机程序(program),而程序必是以一种程序语言(programming language)来编写的。我迄今的工作是语言的研究和运用。就语言这一层面而言,汉语、英语以至任何其它编程语言,我不认为它们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对我来说,学习和掌握一门编程语言不过是象学会一门方言一样易如反掌。在我现有的对于语言本质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编程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根本不会成为什么难题。其二,计算机科学的骨髓是逻辑。我迄今撰写文学评论方面的各种文章便是逻辑的反复与熟练的运用。对逻辑本质的极高领悟将把我放置在超出您许多初涉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习者的前面。其三,任何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与大师们超常的想象力甚至审美能力分不开的。如杨振宁(Frank Yang)的例子。一个好的程式不仅可以无误地运行,它还应具有可读的逻辑的美学清晰性。我文学方面的素养正可以充任这一角色……
当时能够成功地通过面试,我想有这么几个重要的因素:自信、流利的英语、充实的内容以及逻辑清晰的表述,这一切,不仅为我赢得了美国大学计算机硕士的文凭,还帮我在进入著名的美国贝尔传讯研究所的激烈竞争中一战告捷。
记者:美国人是否都很有口才?
王强:总得来说,很难说美国人都有口才,但与中国人比起来,大多数美国人不会对当众发表意见发怵。可以这样说,第一,美国人自信,从小就学会自信,他在表达观点时,不太考虑什么标准答案,条条框框的东西。因此,各抒己见成了日常生活的习惯。第二,美国人很重视从小培养口才,因为尤其在现代社会,口头交流是推销自己的最直接的手段。当你求职时,雇主不但要看你的书面履历,还要与你面谈,看你是否能清晰并有逻辑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是否能通过口头语言把自己内在的非常优秀的东西呈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口头交流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在美国,演讲的技能训练始终贯穿在其各级各类的正规教育中。所以,美国人总是有东西说,有些陈述有内容,有些不一定有内容,但即便这样,从语言的流畅性来说,他保证让人不尴尬。所以,美国人给人的感觉是,敢说,能说,而且有的说。这三个因素加起来,是很重要的。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有的敢说,但不知道说什么,有的知道说什么,但不知道怎么说,这与我们在正规教育中不重视口才的培养是有关系的。我认为,中国人口才的培养,包括自信,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而这一点在目前大量的英语培训方法中很少得到体现。
记者:您在口语课上教给学生什么呢?
王强:我首先鼓励学生,英语口语要有所突破必须要培养自信,要敢于说,发表见解时不要有框框,只要从叙述上、逻辑上无懈可击,你的观点就是有效的,真理总是相对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说,然后,你还需要不断积累,说什么,这三个环节加在一起,才构成了口才。
记者:学好英语口语有那些重要因素?
王强:我认为,学好英语口语与培养汉语的口才有共通的东西。首先是自信。其次是自己创造一个英语环境。有些英语学习者总是抱怨没有英语环境,总想找外国人对练,想出国学英语,但事实上,许多人都不会有这些机会,没有很理想的外在环境,怎么办?自己创造机会。我十分欣赏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倡的“大声地思想”(think loudly)这种做法,也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大声地给说出来,在说的过程中不断地梳理自己混乱的想法,这是丘吉尔训练自己口才的方法之一。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进行自我对练,想象你在跟一个人说话。比如,在学习“这是一辆车”(This is a car.)时,你可以假想你是在推销这辆车,或者在描述你在街上看到的一辆非常喜爱的车。稍微带点这样的假想,你就不会忘了这句话,因为,你学这句话时,不是在硬背,而是在与一个假想的人交流,并且是一个你熟悉的场景。我认为,学好语言必须要有想象力。第三,学好口语需要有效的学习方法,特别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第四,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不要满足于现有的水平,不要觉得在十个人面前流畅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就行了,还要训练能在一百个人面前轻松地演讲。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学英语要有非常明确的目的,不一定是直接的工作目的,比如,学完英语,可以上上网,听听英语歌曲,接触一下英文电影,看看是否能明白,如果不懂,再去充电。如果你能围绕自己生活中感兴趣的东西去学习英语的话,就能持之以恒。
记者:从您来讲,怎么样才能算得上口语讲得好?
王强:大多数人会认为英语讲的流畅就是好,当然这一点很重要。但我认为,口语说得好首先一定要符合英语习惯,也就是我早在1996年就提倡的“英语思维法”。在学英语时,特别是学口语,如果不运用英语思维法,即便你能流利地不停地讲,人家会听不懂;就是听懂了,也抓不住你所讲的要点,为什么?就是不符合英语思维习惯。比如,在谈到日期时,中国人是按照自然序列说的,2002年5月1日,而英语则是价值判断走在前面,哪个最重要,我就放在前面,这样就变成了日期在前,年代在后的思维习惯。所以,英语思维是层次感,而中文思维是链条感。所以,我认为,口语好实际上就是要抓住英语的本质,能否抓住英语思维习惯就是英语口语好坏的主要标志。
当然,口语好还要有内容。一个英语学习者要对自己国家和英语国家的东西都要熟悉,他能用英语流畅地介绍中国的东西,又能抓住对方的兴趣谈别人的事情。但是,也有另外一种情况,象我的一位老师,他可能不十分熟悉英美人的诗歌,谈不了庞得或艾略特,但他能把《诗经》和《毛泽东诗词》翻成英文让企鹅出版社来出。他能在外国人面前谈李白、杜甫,而且能让人感觉到美来,这样就很好。但是,现在有个不好的倾向,就是“文化选择论”导致的,好象你不了解英美文化,不热爱他们的文化,就学不好英文,不应该是这样的。
其次,我既不赞成把英语当成一门科学来学,也不赞成把英语当成文化来学。我认为英语就是工具。所以,我不属于“语言派”,也不属于“文化派”,我属于“交际派”、“工具派”。要学好口语必须首先带有实用的目的,从实用到不实用,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然王国。
另外,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英语,用什么样的语速和声音也是口语好的体现。比如说朋友之间的非正式用语就不适合用于一些正式场合,谈话用的英语不同于演讲英语,反过来也是这样。如果不分场合,扯着嗓门喊一样的英语,那是非常奇怪的。
记者:您认为培养英语思维习惯是学好口语的关键,那么,如何在英语学习中运用英语思维?
王强:我在美国呆了七年,比较熟悉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所以我所谈的英语思维是美国人的英语思维。
作为中国英语学习者,虽然我们不生长在美国,没有真正的美国人思维,但我们学习美语时可以模仿他们的思维。我认为有六种技巧是与美国人交流的关键性东西。如果我们能掌握这六种技巧,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人的思维,从而学好口语。
第一,如何用英文简单界定一个东西的技巧。美国人之间交谈80%是想告诉对方“what a book is”这类东西。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尽管词汇难度不断加深,但思维逻辑结构却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我们常说“where is the book?”很少有人问“what is a book?”而美国的小学生就能够问“what is a book?”并且能提供回答。Where is the book?这种问题只是描述性的,谁都能回答。但是我想我们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回答what is a book?因为我们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没有教会学生表达思想的技巧。
第二,如果已经学会界定,但理解还有偏差,那就要训练how to explain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一种表达方式对方听不懂,美国人会寻找另一种表达方式最终让对方明白。因为事物就一个,但表达的语言符号系统可能会很多。比如水,世界上就这一个事物,但却有多种符号来表达它。如果一个人懂八种语言,那他在世界上被人理解的机会就大得多。用汉语说“水”别人不懂,用德语说别人也不懂,但用英语说water,可能就懂了。再比如I love you有许多表达的方法,I want to hug you.I have a crush on you.I will show my heart to you等。还有一个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爱因斯坦讲相对论,为了让人听懂,他没有用科学术语来解释,而是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解释。他说,两个相爱的人呆在一起,一小时相当于一分钟,而两个仇人呆在一起,一分钟相当于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他这样一讲,我想没有人不会明白的。所以,一种表达对方听不懂,就举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来表达,直到对方明白。
第三,我们必须学会美国人怎样描述东西。从描述角度来讲,由于中美文化不同,描述方式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描述东西无外乎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上去实现。美国人对空间的描述总是由我及外,由里及表。而我们正好相反。美国人说“乡村路带我回家”,中国人会说“我从雪山走来”。时间上来说,我们是按照自然的时间顺序来描述。我们描述一个东西时,往往最后说的那个地方是最重要的。我们听评书常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我们很认可这种压轴式、抖包袱式的方式,而美国人听到这里可能会把收音机砸了:我听的就是what happened,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还要让我下回再听,岂有此理!因为美国人在时间描述时把最重要的东西说出来,然后再说陪衬的东西。只有发生悲剧性的事件,美国人才在前面加上铺垫。这就是我们与美国人在事件描述上的巨大差异。
第四,要学会使用重要的美国习语。因为任何语言除了标准化的东西外,不容易学、易造成理解困惑的东西就是“习语”。比如说北京人说“盖了帽了”,老外永远也理解不了,这就是习语。所以和美国人交流时,能适当地运用美国习语,他马上会觉得很亲切,也很爱和你交谈。那么,什么是习语呢?就是每个单词你都认识,但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你就往往不知道什么意思了的“短语”。
第五,学会两种语言的转译能力,这是衡量口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很多人认为要想学好外语必须丢掉母语,这是不对的,也是不可能的。中国人学英语要用英语思维,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丢掉母语思维。正确的方法是,讲英语时用英语思维,讲母语时就用母语思维,能够在两种语言系统之间自如地转换。
第六,要有猜测能力。尽管我们的教学不提倡猜测,但我觉得猜测对学好英语口语很重要。口语表达的“时效”性很强。在交流中,有一个词你没听懂,不可能马上去查字典,这时候就需要迅速猜测架起一座桥梁来弥补这个理解缺口,否则交流就会中断。
记者:中国人学英语口语的最大障碍在那里?
王强:最大的障碍可以归结为这么几点:
一、急于求成,不沉浸到大量的英语材料当中去,过于追求学习方法。从我个人的学习经历来看,我想大多数人也跟我一样,刚上大学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方法,什么英语材料都读,一开始时模棱两可,读多了后,就必须想办法怎么记住,怎么去进一步理解,这样才开始寻找方法,方法就是从没有方法开始。
二、用中文思维方式去学英语,而不是用英语思维方式。记得小说《战争与和平》里有一个人物,他到了巴黎,但为了保持母语俄语的纯洁性,他白天用法语思维,晚上用俄语思维。这给了我一个启发,那就是一个人脑子里可以有几种符号系统同时存在。但由于不可能把另外一个符号系统彻底排开,所以只能养成在进入汉语符号系统中时,用汉语思维;当进入到英语符号系统中时,用英语思维。这样的话,两种语言才能够打通,或者都保持,都提高,都地道。原美国语言协会会长赵元任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翻译的《爱丽斯漫游奇境记》,除了个别词用的有点过时,谁都比不上他翻译的中文。但同时,他又用地道的英文写了一本成为语言学经典著作的《汉语口语语法》。从上面两个例子看,要学好语言,必须进入到那个语言符号系统里面,用那种语言符号系统所独有的逻辑来思维。我们中国人学英语的问题是,大量地背单词,却不进入到人家的语言符号系统中去,这就象在岸上反复比划游泳姿势,但不跳到水里真正游泳一样。这就是“哑巴英语”产生的根源。
三、把英语当成科学一样的东西来学,什么都要先看是否符合语法,始终用语法思维。实际上,英语口语中有许多东西并不是用语法可以解释得通的。比如,in here, come on in等。所以,在英语学习当中,当然要运用逻辑思维,但更重要的是还要运用日常表达的习惯性思维。
记者: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有那些不同?
王强:这个问题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也是想研究的课题,但目前只能谈些体会。我始终认为,跟英语相比,汉语是“微言大意”。比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几句话你要看英译本的话,就是一篇描述细致的散文。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因为,英美人只有把细节的东西都讲清楚了,他才能懂。英语可以说是一种细节语言,非常具体。所以,英美人说“I see.”或者“I see your point.(我懂了)”。我“懂了”意谓着我“看见了”。聚焦点很清楚。而汉语就象中国画,虚的部分比较多。在我看来,英汉两种语言的最大差别在于英语是一种语言等于信息的语言,而汉语往往语言小于或者等于信息。所以,中国人学英语要学着多说,学着多往细节上说,而外国人学中文可以少说,介词之类的都可以先放在一边。
记者:如何真正学好英语的特殊表达方式?
王强:首先我认为英语有正确的英语和地道的英语之分。正确的或者说标准的英语是文本英语,是澳大利亚人,美国人,英国人都能读懂的英语,但是地道的英语是一个特定的民族的习惯用语。而英语的一些特殊表达方式都是地道英语的体现。比如,英国人都说come in ,而美国人说come on in。所以,要想学好地道的英语,就要在英语的特殊表达方式上下工夫。
特殊表达方式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短语层次,它往往是固定的,比如get up, stand up等。另一类是习语层次,也就是idiomatic expressions.我对这种特殊表达方式后面的思维方式非常感兴趣,比如一些短语中介词的用法,concentrate on, focus on,这些动词带有聚焦在某一点上的意思,介词一定用on.如果瞄准一个相对具体的方向的话一定是at,如look at, shout at, aim at.如果是泛泛的,不是很具体的方向一定是to,如listen to, wave to等等。在这些短语中,介词的用法一定是有规律可寻的,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学就很容易习得这些特殊表达方式。
记者:同任何语言的习得一样,学习英语往往从模仿开始,那么,什么样的模仿材料最好呢?
王强:学英语一开始模仿的英语材料要地道。所谓地道的材料分书面的材料和口语材料。一开始时,最好多学点口语材料,这是直接达到学习口语目的的最好途径。等到要开始大量表达思想的时候,再增加接触大量地道的书面材料。但是,不管是口语的还是书面的材料,一定是要英美人写的,而不是中国人自己写的。比如《中国日报》,就不是学习英语的最好的模仿材料,而是练习高级口译的材料,“三个代表”等词汇只有China Daily能译出来。但你要学好的英语,我建议读New York Times,或者杂志Time, Newsweek,听BBC这些原汁原味的东西。
另外,模仿要讲究方法,要根据自己的英语层次制定模仿的目标。比如,先从模仿语音语调开始,然后模仿语流,看人家如何断句,在哪儿断句,为什么这么断句。其次,就是逻辑的模仿,模仿人家如何完整地表达思想;也就是说当你成段讲英语的时候,怎样让外国人很快地抓住你的讲话要点。这样地话,你的英语就成熟了。
记者:中国人学英语语音难在那里?应该如何克服?
王强:我想中国人英语语音问题不在单个的音素上,而在于整个语音语调以及语流的把握上。事实上,我们对单个词的发音是很好的,但串成句子表达出来时,外国人就觉得不好懂。这是因为我们学英语时只把精力花在语言的层面上,而不是去理解语言的语气和意义,这样就不能有效地交流。套句笛卡儿的话就是:交流,故意义在。如何克服呢?其实,这个问题没人专门研究过。但是要让我教语音,我不从最小的音素开始教。我会从最大的单位开始。如果要教英国英语,我一定要让学生一遍遍地听录音,让他们找到英音的那种强烈而短促的抑扬节奏。如果是美语,一定要让他们感觉到美语的那种舒缓流畅的节奏。在抓住了英语的基本发音特征后,我再把单个音素的发音练习揉到这个整体中去。我自己学日语语音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另外,学习语音不要过于科学化。比如你能发red, road, run,但对于r这个单个音素发不出,那就不要去钻牛角尖,因为r本身在交流中是不会单独出现的。
记者:有些人词汇量很大,但不见得口语好,问题在那里呢?
王强:词汇是表达思想的最小单位,你只有把这些词汇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连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时,讲英语的人才能听懂。如果光积累词汇,而不学会怎样有效地把它们搭建起思想的大厦,那么就成了词汇的堆积了,只有点,没有面。这就好象你有很多砖头,但不见得就有房住,因为你没有学会如何把这些砖头构建成一个整体的技能。所以,词汇量大不等于口语好,能把有限的词汇依照英语思维规律变着戏法似的用来表达思想,那才叫口语好。
记者:英语口语有那些特点?
王强:英语口语可以分为有准备的表达和即兴表达两种。经过准备的口语与书面语有相通之处。即兴口语最大特点是随意性和往往不符合语法规则。我现在在编一套听说教材,其中用了大量的美国电台的talk show,当我们的英国专家把谈话内容写下来时,他说有许多不符合语法的语言。我就对他说,人家说什么,你就照样写下来。因为,那毕竟是即兴的,是口语,对语法的要求不可能象书面语那么高。存在即是合理的。
记者:学好口语必须学英语语法吗?
王强:前面说了,口语对语法的要求不象书面语那么高。所以,我认为刚开始学英语口语时,不一定学语法,但是需要大量学习一些经典的口语句子,多加以模仿,实际上也就对英语口语语法了解得差不多了。
我始终认为英语语法也分书面语法和口语语法。现在剑桥、牛津出版的著作中也谈到英语口语语法。再看赵元任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写了一本《汉语口语语法》。这都说明口语语法也是很重要的东西。所以,要学好英语口语,还要学一点英语口语语法的通则。而这也是我想研究的课题。
记得读过一本儿童文学名著,非常有意思。它每一页上都只有出现一个新句子,而这个句子总是和前一页的句子连接在一起的。比如:He is the man.He is the man I met.He is the man I met at the station.He is the man I met at the station when the train arrived.这充分体现了英语书面语的特点,是阶梯式的,层次式的;而英语口语是扁平式的,大量地用and来连接。
记者:许多人有这样的经历,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因为工作中没有英语环境,就慢慢淡忘了。如何给自己创造一个英语环境呢?
王强:关键是培养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坚持下去,才能想办法去创造环境。比如,看一些英文电影,特别是对白较多的一些言情片等。如果对音乐感兴趣的话,就听听英语歌曲。总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东西,汽车杂志什么的都可以。只要每天接触点英语,就不会忘得很惨。
记者:学习英语有捷径吗?
王强:严格来说,任何东西都没有捷径。比如炒股,是赚钱的捷径,但跌得也惨。学习英语如果说有捷径的话,就是扎扎实实沉下去学。
记者:现在英语口语门派很多,仅举几个重要例子,有扶忠汉的“双向英语”,李阳的“疯狂英语”,钟道隆的“逆向英语”,还有新东方的以你为代表的英语思维法等等,能简单介绍一下各门派的主要特点,给予那些英语学习的彷徨者一些指导,使他们少走弯路?
王强:对于另外一些英语学习法,我也许了解得不够全面,所以只能就我所知谈点个人体会。我觉得,首先,方法都是对学习者行之有效才推出来的,但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对于这些方法,包括我的方法,不要迷信。第二,不要盲从。第三、要有兴趣了解,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听听,但是至于那种方法是否真的对我有用,就要靠自己理性地去选择了。
“双向英语”,给你一个人创造了双向交流的环境,它通过不断的自问自答来练习口语,所以,它是有特点的。扶忠汉热过一阵子,但我认为至今也还是有效的。这种方法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新概念英语》的练习中,就有这种方法,只不过扶忠汉突出了这一点。李阳的“疯狂英语”在打消中国人的羞怯心理,培养自信,准确地练习发音上都有很大的建树,是被人接受的。但是,光疯狂是不行的,这一点上我是有保留的。所谓逆向,其实就是逆着急流勇进的态度,没方法,就是苦学,就是多听多练,这也没有摆脱学习英语的基本原则。我的美语思维法前面已经谈得比较细了。这里要补充的一点是我的“美语思维法”是针对“哑巴英语教学法”提出来的,即学完后什么都不会说。因为在传统教学法中中国人把学英语当成了知识训练,而不是技巧训练。中国人为学语言而学语言,而不是为了交流去学习,结果是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学了一些在交流中用不到的东西。而“美语思维法”旨在让中国人学会从语言的海洋中汲取一瓢水,而且是一瓢解渴的水,一瓢能让人看到整个英语海洋的水。“美语思维法”还旨在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从语言的层面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意义的交流当中去。
记者:新东方都是“本土化”的英语教师,而华尔街英语则都是“原汁原味”的洋人,两者在英语教学上各有什么优势?什么不足,如果有的话?
王强:先说不同的地方。我想最大的不同是:
一、我们是人与人之间授课,而华尔街是以人机对话形式为主。
二、我们是大班上课,他们是小班形式。
三、我们是本土化的“海归派”,我们的教师大多都有在国外生活的经历,而华尔街都是洋人。
华尔街的优势就象它广告所说的那样,主要是学习时间比较灵活,可由学习者自己定,但因为这个,它的学费也是最高的。新东方的特点在于质量的保证和合理的消费价位,另外,我们的教师既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学生的特点,又了解英美文化,这使我们的视野非常开阔。要说我们的不足,别人会说可能班级过大,但恰恰是这个“不足”产生了低价位学费的优势。
第三篇:学习王强精神
“学习王强精神——我们永远的良师益友”有感
生科院 王锦
11月18日晚,我与新长校区卓教班其他同学一起集体学习了我们校经济法政学院王强老师的感人事迹,我感触颇深。
作为一名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者,王强老师竟然在生命的最后三年,与病魔斗争的三年里,始终不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并完成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该著作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对于被病魔缠绕的他,在痛苦的三年里,能取得这样的成果,令人匪夷所思。
看到他说这么一句话,一个教师要上好课,上层次,还得靠科研,科研能够深化优化课堂教学。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要上好课,还得靠科研。教师上好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科研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名健康的教师尚需要很强的毅力和不断索取新知识,而王强老师竟取得了累累硕果。他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们这些即将成为教师的人,也激励着已为人师的工作者。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从我的感受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门课听起来枯燥无味,也许因为我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热爱者,但从高中起,我们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确乏味。可我了解到,王强老师的课激情洋溢、智慧风趣,风格独特,倍受学生欢迎。他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有好的观点,他会逐一点评,有值得推敲的想法,会与学生进一步交流。王强老师在学校举办的各类教学竞赛和评比活动中,皆表现出色。他的课堂教学和与学生的相处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
王强老师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也极其关心学生的生活,跟学生打成一片。几个苏南的孩子刚到盐城,吃不惯盐城的饭菜,他就把学生叫到家里,亲自下厨做菜给他们吃。他当父亲了,半夜骑车把喜糖送到学生宿舍。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王强老师不畏苦难,意志顽强,在病房里完成著作,他的精神感人肺腑。他善待自己的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他是献身于中国教育事业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楷模!
第四篇:王强英语总结摘要
王强英语总结摘要
第一个技巧就是学会用英文准确、简洁地定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中国同学汉语思维中非常清晰的东西;第二就是引导学生怎么样练习解释清楚一个东西,第三是引导同学有效地从骨子里来说符合英美人思维方式地描述一件事情或者是一个过程。第四是要求同学在学习英语口语的时候同时提高听力,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非常常用的习语。因为习语实际上是阻挠很多中国同学听懂外国的广播或者是脱口秀甚至是电影这些东西的瓶颈。第五点就是我通过一些练习的设计,培养中国同学的猜测能力。因为口语和听力他们最大的一个障碍在什么地方呢?他在时间中只出现一次,而再不会重复出现。当一个讲英语的人跟你讲了一些你所不熟悉的东西的时候,你凭什么能够理解他的意义呢?这个时候手边没有参考书,没有字典,这些句子你从来没有学过,甚至背了也忘了,在现场通过什么东西解决和别人的沟通呢?只能通过一些线索来进行猜测这个词语或者是用法的意思。第六点就是要求大家充分利用母语的先天的良好条件,我认为母语在学习外语中不仅不是一个劣势反而它有它的优势的地方。
初入门的同学应该先拿到电影脚本,读比较熟了以后再看电影,这样效果比较大。因为语言已经熟悉了再看一个陌生的东西,你所做的工作就是把文本的英文和媒介上的英文沟通在一起,这样逐渐适应以后就觉得电影并不难,你就有自信了。
这样的结果下来以后接触到声音就能够把它写下来,尽管是生词由于把它文字化了
追求表达思想的准确
首先要表达慢,表达思想,用词比较准确,等到准确以后不断地在你所熟悉的话题周围多训练若干遍,等到你自信培养起来了,把你的使用英语习惯比较准确的时候,再表达你的思维恐怕就不会出现结结巴巴的情况了。
在脑子里建立一种对英文整体语调、语流的感觉。
我想每一个人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当你学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你发现你的英文水准再上不去的时候大家就灰心丧气了,大家都会产生这个瓶颈。关键到这个平台的时候你怎么往前逾越?就是比耐力的时候。到了这个平台之后你逐渐梳理一下你的问题,看看究竟出在哪里,为什么没有往前走,是发音的问题?是词汇积攒不够,还是有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说,这些都构成你进一步往前学的问题。所以在这个时候要进行反思,迅速诊断你自己遇到的问题。
第五篇:英语学习王
【注册信息】
订 单 号: 060626115927
软件名称: 英语学习王
注册姓名: 刘睿
序 列 号: BFEBFBFF@4JV5ND87
密码: E08D1-CBD56-BAC7E-27967
注册前请先到会员区:
http:///vip.asp
下载正式版升级文件,然后才能注册成功,详情请进会员区。如果您感觉到困难,请拨打售后电话:***
注册时,注册窗口中第一栏填你的姓名,以后将显示在主界面上,第三栏填注册号,点注册即可。请注意以下事项:重装系统原注册码仍然有效,重新输入即可,更换电脑硬件可以填具体情况,免费为你更换一次注册码,无任何费用。
请每隔一段时间访问网站下载最新版软件,升级软件是免费的,原注册号继续有效,升级软件地址:http:///vip.asp
---
您以后还可以随时登录本站,查看注册购买过的软件注册信息。
软件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由软件开发者负责,如果您在注册及使用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请联系软件开发者 英语学习王:
【作者联系方式】
· 客服邮箱: support@yyxxi.com
· 客服电话: ***
· 客服 QQ :
· 客服MSN :
· 产品主页: http://
联系时请注明您在华军软件园的订单号:06062611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