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2003-2008年审计署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分析我国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 审计结果公告;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对策
2003年12月,审计署第一号“关于防治非典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赠款物审计结果”公告的面世,标志着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正式实施。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和问题体现在哪些方面?整改的力度怎样?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效果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现状分析
在2003年前,我国的审计结果公告并没有形成制度并真正实施。2003年,经国务院领导批准,审计署决定逐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这一制度也逐渐在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开展起来。
(一)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现状特征
1.从全国范围看,审计结果公告的比例还比较小。如2006年全国共审计13.7万个单位,但公告的审计结果为1480项。
2.中央与地方审计结果公告不平衡。审计署公告审计结果的力度比较大,而地方审计机关在总体上公告审计结果的力度比较小。
3.地方与地方审计结果公告不平衡。有的地方审计结果公告尚未起步,有的通过当地党报而不通过网站公告审计结果。据了解,在全国31个省级审计机关中,至2008年2月只有17个在网站公告审计工作报告或少量的审计(调查)结果。
(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数据分析
1.审计结果公告涉及的违规资金项目及数据分析。国家审计署2003—2008年分别发布了1个、7个、4个、6个、6个、8个,共32个审计结果公告,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其所披露的各种违规资金数据。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现状,笔者将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涉及的违规资金进行归类整理、统计。
从统计结果看:2004年如果剔除税收征管审计结果涉及的税收收入252.79亿元,当年违规资金最多的项目是“计划投资未执行”、“预算编报不实”、“未拨付”;2005年违规资金最多的项目是“支出未细化”、“未拨付”;2006年“支出未细化”项目所涉及违规资金最多;2007年违规资金最多的项目是“支出未细化”、“挤占、挪用、截留”;2008年违规资金最多的项目是“应缴未缴收入”、“挤占、挪用、截留”。在涉及的违规资金项目中,“改变资金用途”、“违规出借资金”、“账外账”项目所涉及违规资金较少。
剔除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和部分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的资金分配审计结果来统计当年审计结果公告涉及的违规资金情况,统计结果是:2003年审计结果公告没有涉及违规资金,2004年审计结果公告涉及的违规资金为493.1121亿元,2005年审计结果公告涉及的违规资金为331.6984亿元,2006年审计结果公告涉及的违规资金为489.837亿元,2007年审计结果公告涉及的违规资金为275.5516亿元,2008年审计结果公告涉及的违规资金为674.5224亿元。可以看出,每年的违规资金总额变化没有明显的 规律。同时,审计结果公告涉及的部门逐年在增加。例如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涉及的中央一级预算单位数量,2004年为9个,2005年为32个,2006年为42个,2007年和2008年均为49个。
2.审计结果的重视程度及整改效果分析。通过对审计署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内容的“审计(调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分析,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的重视程度以及整改情况。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进行阐述时,80%以上的单位使用了“高度重视”、“非常重视”、“十分重视”、“重视”四种词语,有些单位没有提及这四种词语。从审计署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的结构可以看出,审计结果公告的问题一般都在审计结果公告中单独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列示出来,但对问题资金的整改情况表述有差异,有的只是用文字简单阐述了对问题均已采取或正在采取措施纠正、整改,对具体的整改金额没有列示,有的具体列示了一部分整改金额。
违规资金的整改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完成,有些违规资金的整改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审计结果公告不可能一次将所有的整改情况全部公告,这就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只能了解被审计单位现在的整改情况,而对以后的整改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就不那么重视了。在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中,2006年单独发布了“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纠正结果”,2008年单独发布了“200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纠正结果”,对被审计单位已查出问题的纠正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公告,便于公众了解对查出问题的纠正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时间上基本间隔了两年,可能纠正的情况更彻底,但同时要求审计结果公告的持续性,对被审计单位已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要进行长期的监督、检查,并及时公告整改情况或纠正结果。
3.分析结论。通过对审计署2003-2008年已发布的32个审计结果公告的相关信息分析,可以得出关于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现状的以下结论:
(1)我国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以来,国家审计署正在逐步加大审计结果公告的力度,但对审计结果公告披露问题的问责制度还应进一步完善。这一结论可以从2003年以来每年的审计结果公告的数量,涉及到的单位或部门的数量,以及涉及到的违规资金的数据得到反映。
(2)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代表性不够,主要以合规性审计为主,单独公告效益(绩效)审计结果的不多。从对32个审计结果公告的类型来看,主要是审计调查、专项资金审计、预算执行审计、资产负债损益审计这几个方面,公告的内容主要是对违法、违纪和违规资金的审计结果,而效益(绩效)审计只在其他审计类型中有所体现。
(3)审计署已发布的审计结果,特别是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审计结果虽然每年都在进行公告,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也非常重视,但实际纠正的结果与其重视程度存在较大的偏差,整改时间较长,后续的整改结果公告不足。
(4)从每年公告的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涉及的违规资金可以看出,屡审屡犯现象普遍存在。“挤占、挪用、截留”、“支出未细化”、“预算编报不实”、“支出超范围”、“应缴未缴收入”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二、提高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的现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效果。
(一)修改与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相关 法律 法规
1.修改《宪法》:1982年的《宪法》中确立了行政型模式的国家审计体制,总体上与我国的国体和政体相适应,具有 中国 特色,但独立性差。因此,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必要时进行行政体制改革,从行政型向立法型转变,这必然要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予以确认。
2.修改《审计法》:修改《审计法》中的模糊性词语,明确审计结果公告的法定性。将审计机关公告审计结果的“法律权利”改为“法律义务”,将“可以”改为“应当”或“必须”,这样审计机关不公告审计结果就是违法,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需要强调的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公告的内容除外,审计机关有权决定是否对外公告,这应当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明确。
3.完善审计结果公告的相关准则:应对审计结果公告的相关准则的具体内容进一步细化,明确哪些内容必须公告,怎样公告,哪些内容不宜公告,使审计结果公告程序化。同时,应把那些必须公告的重点内容详细写入准则中,力争使审计机关做到“依法”而不是“依政府意志”公告审计结果。制定审计结果公告操作指南,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提供恰当的审计结果文书及操作 参考 等,使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切实可行。
第二篇:滁州市审计局审计结果公告
滁州市审计局审计结果公告
﹝2008年第1号﹞
滁州市市直2007预算执行和 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
根据《审计法》和《安徽省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规定,围绕“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以促进我市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为目标,以严格预算管理、规范资金分配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重点,以强化对财政分配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为主线,市审计局于2008年3月到7月,对市直2007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本次主要审计了市财政局、地税局具体组织市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市法院等六个部门、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市民政局等救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以及市土地储备中心财务收支情况,并延伸审计调查了市直部分二、三级预算单位。
一、2007市直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审计结果表明,2007年,市财税及相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和东向发展三大战略,全面落实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财政预算,较好地实现了年初法定预算所确定的财政收支目标。
(一)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收入质量得到提高。2007年 市直财政总收入完成187,217万元,比上年净增31,777万元,增长20.4%。其中,地方收入完成67,023万元,比上年净增17,631万元,增长35.7%。地方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35.8%,较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在市直总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172,863万元,增长20.2%,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分别完成51,179万元、20,835万元和16,854万元,增长18.5%、83.4%和55.3%,成为财政增收的主体。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完成14,354万元,增长23.2%。
(二)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支出得到保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控制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障教育、农业、科技、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的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及时兑现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政策,规范了公务员津补贴政策;全力推进各项民生工程的实施,涉及市财政配套的资金全部按要求落实到位;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得到提高。
(三)加大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对我市经济发展支持的同时,市直财政设立了经济强镇奖励基金、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奖励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和协调发展。全年市直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4,657万元,增长 73.3%。
(四)深化财政改革,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照新的科目体系编制预算,财政收支预算更加完整、透明,更趋科学、合理。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年受理资金支付申请19,043笔,支付资金79,193万元,年末结余资金12,634万元,结余率为13.7%。2007年市直财政资金实行网上申报、网上支付,提高了资金拨付效率和财政工作透明度。积极规范政府采购工作程序,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信息系统建设,强化政府非税收入征管。
(五)上年审计意见得到较好落实。对上审计报告反映市直预算管理及财政收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府滁政办﹝2007﹞77号文件通知要求,凡审计工作报告中涉及本单位问题的,要认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写出书面材料,报送市审计局,由市审计局汇总上报市政府,并按市人大常委会要求将审计及整改结果在媒体上进行公告。市审计部门对整改情况进行了审计回访,督促落实审计意见。市财政局及有关单位按照市政府要求,认真进行了整改:(1)农业发展资金结余511万元、资金利用迟缓、效益有待发挥的问题。市财政局2007年从农业发展资金结余中支出325万元,主要用于病虫害防治、农口企事业单位困补、能繁母猪补贴、产业化龙头企业奖励等;(2)市公安局 南谯分局收取捐赠款余额22万元、琅琊分局收取捐赠款余额23万元未缴入专户的问题。两单位已在2007年9月将款项全部缴入财政专户;(3)市地税局委托代征单位代征的税款281万元、水利基金滚存结余180万元未能清缴入库的问题。地税部门已在2007年9月下旬将上述款项全部清缴入库;(4)1998年以前违反规定动用养老保险基金434万元购建 “市企业离退休职工活动中心”大楼问题。根据市政府要求,财政部门已于2008年4月将434万元拨付给市养老保险基金专户,被动用资金已全部归还原资金渠道;(5)其他部门往来款项、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帐实不符的问题,有关部门已在2007年底前进行了清理和帐务调整。
二、市直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2007年市级(含开发区)一般预算收入67,023万元(完成预算的113.4%,比上年增加17,631万元,增长35.7%),上级税收返还及补助收入66,136万元,上年结余收入848万元,调入资金300万元,收入总计134,307万元;当年一般预算支出118,382万元(含省追加的支出,完成预算的172.8%,比上年增加26,118万元,增长28.3%),上解支出9,042万元,支出总计127,424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 6,883万元;结转下年支出13,278万元,年末财政赤字6,395万元(比上年减少赤字1,122万元)。
从审计结果看,2007年市直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 当年 地方各税入库数据与市财政决算、人行金库报表相符,办理各项提退税金符合有关规定,未发现人为调整税种和越权减免税行为。但是通过本次审计也发现, 市直财政收支矛盾仍较突出,财政运行还面临许多困难,在财政收支、资金管理及税收征管中也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
(一)各项暂付款项余额达36,730万元,亟需清理。
1、财政各项暂付款余额12,707万元: 其中:(1)预算帐户暂付款年初余额为8,448万元,当年新增暂付款5,405万元,收回1,526万元,年末余额12,327万元;(2)其他财政存款帐户历年暂付款余额380万元。
2、财政代管预算外资金及土地出让金专户,年初暂付及借款余额为11,832万元,当年新增暂付款3,140万元,收回611万元,年末余额14,361万元。
3、市非税局财政专户历年暂付及应收款余额9,465万元。
4、农业发展资金帐户历年借出及暂付资金余额197万元。
上述暂付款及应收款余额较大,且清理结算不够及时。不符合《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第二十三条“暂付及应收款项属于往来结算中形成的债权,包括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上下级财政结算形成的债权以及对用款单位借垫款形成的债权。暂付及应收款项应及时清理结算”及《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第二十二条“单位对暂付款业务要严格控制,健全手续,及时清理”的规定。
整改情况:审计建议加大对往来款项的清理力度,防止资金损失,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市财政局日前已着手对暂付款进行分类清理,能收回的正在积极收回,无法收回的将报经市政府批准予以核销。
(二)一般预算中历年结转支出未进行清理,部分项目连续跨年结转。
2007年末,市直(不含开发区)结转下年支出11,313万元,剔除当年省追指标结转下年支出7,292万元、当年本级指标结算结转支出1,969万元外,还有历年结转支出2,052万元(其中2008年已支付300万元)。上述结转支出包括城乡社区事务533万元、一般公共服务525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382万元、公共安全79万元等方面支出,部分项目连续跨年结转。
整改情况:审计建议市财政局按照《预算法》相关规定,清理跨结转支出项目,对不需要安排的应取消结转,冲减赤字。市财政局经过研究,初步决定对2005以前的结转支出,向政府报告后予以冲销,不再结转;对2006以来的结转支出,进行认真梳理,分类管理。此外,市财政局已研究制定了《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审核规程》、《市本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考核办法》等项制度,进一步完善财政 预算管理,严格预算执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部分税款延期入库,水利基金征管不严格。市地税局征管分局在市卷烟材料厂货币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将当年应上缴的企业所得税328万元存放企业,未及时征收入库;另外,2005年、2006年应上缴的企业所得税165万元、32万元,延迟到2007年3月和9月才征收入库;审计抽查二十七份征管档案,其中有十四户纳税企业未申报缴纳水利建设基金。以上行为不符合《预算法》第四十五条“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及时、足额征收应征的预算收入”的规定。
整改情况:审计建议市地税部门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杜绝税款延期入库行为,规范纳税企业税收档案管理工作,严格税收执法,加强税收稽查查处、落实工作,做到应收尽收。市地税局已将市卷烟材料厂上年企业所得税328万征缴入库,并修订了房地产企业税种鉴定,将水利基金纳入正常征收范围,十四户企业水利基金已征缴入库。
三、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本次审计了市法院、检察院、广电局、林业局、规划局、琅琊山管理处等六个部门、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结果表明,上述部门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内部控制制度基本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较好,但部分单位财务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市法院预算部分执行不到位。
市财政局财预字„2007‟第26号文件预算安排市法院专项费用和项目支出140万元,其中:用于大楼工程尾欠款100万元(现工程尾欠款330.40万元),用于诉讼费退库备用金40万元。经审计核实,该院未按预算安排使用上述资金,而用于其他费用支出,不符合《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必须按照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不得挪用”的规定。
整改情况:审计要求市法院调整支出科目,严格执行预算。市法院已按照审计报告的要求,在接到省财政拨付的244万元中央专项办案专款后,调整了有关会计科目,并对以前尾欠工程款进行了清欠。该院表示,今后将科学、合理地编报预算,依法使用财政资金,强化预算约束力,发挥财政资金和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市广电局挤占专项经费、应缴未缴非税收入等。1、2007市财政安排市广电局“数字电视”和“村村通”专项资金265万元,当年支出189.79万元,专项资金结余应为75.21万元,但年末市广电局报表反映专项资金结余仅为57.30万元,单位经费支出挤占专项资金17.91万元,违反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三十三条“行政单位的正常经费结余与专项资金结余应分别核算,做到专款专用”的规定。
2、市广电局2005年至2006年11月,按照租赁合同,向市有线广电传输中心收租赁费16.40万元,应上缴市非税收入管理局,而该局挂往来帐,未上缴。
3、市广电局广告中心“应付账款”账户中反映该中心代扣教育费附加22.33万元,未及时缴纳入库,违反了《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
整改情况:审计要求市广电局追回被挤占的专项资金,市广电局已经按照要求调整账务;对应缴未缴的收入,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四条的规定,市审计局责成广电局上缴财政专户,该局正在积极落实资金,力争2008年底前缴入非税收入管理局财政专户;对滞留的教育费附加,根据《审计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市审计局作出审计决定,收缴财政专户,该局已在今年4月份入库5万元,余款正积极筹措资金,尽快补缴入库。
(三)市林业局部分费用支出不规范。
市林业局经费支出科目列支211工程项目土地平整费用2.63万元,无工程预算,原始凭证为税务代开发票,不符合《会计法》有关支出凭证报销的相关规定。
整改情况:审计要求市林业局今后应严格财务管理,完善相关支出手续。该局表示接受整改意见,今后加强财务管理,完善手续。
(四)市规划局滞留应上缴财政收入7.05万元。市规划局1998年以前违规收取教育基金、消防基金等至本次审计时尚余6.48万元,由于种种原因该款无法退还,也未按规定上缴财政;另外,该局以前规划行政执法罚没款0.57万元,至今仍挂账,也未上缴财政。
整改情况: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四条和第二十五条的有关规定,市审计局作出审计决定,规划局已将上述款项缴至财政专户,同时表示今后将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
(五)琅琊山管理处无依据收取进山车辆通行费56.96万元。
琅琊山管理处2005年至2007年收取进山车辆通行费56.96万元(其中:2005年17.52万元、2006年17.80万元、2007年21.64万元),根据《安徽省收费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该行为属于无依据违规收费。
整改情况:市审计局已作出审计决定,上述违规收取的款项已收缴财政专户。琅琊山管理处已书面报告市物价局,积极办理该项收费的许可审批事项。
(六)部分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市检察院技侦大楼建设规模11,885平方米,至2007年末基建资金支出3,628万元,大楼于2006年4月交付使用,至今仍未进行竣工决算和结转固定资产。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年购臵电器、办公用品8.83万元,食堂改扩建工程投 资63万元,合计71.83万元,未按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结转固定资产。市规划局新建办公楼投资总额1,090万元,2005年即交付使用,部分工程项目尚未办理决算,也未结转固定资产。
整改情况:市检察院在审计结束后,组织召开专门会议,落实审计意见,经过细致工作,目前技侦大楼项目土建和装潢决算审计已经完成,两项核减造价1399万元。市法院购臵的相关固定资产已经入账,并表示积极催办食堂改扩建工程决算审计,及早结转固定资产。市规划局近期已对新建办公楼进行了工程清算,按规定结转了固定资产。
四、救灾专项资金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自2008年4月,我局对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红十字会2007年1月至2008 年6月30日救灾资金和雪灾救助资金的管理、使用及分配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审计调查结果表明,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单位能够积极筹集救灾款物并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安排使用救灾资金及物资,做到专款专用,但也存在少部分救灾款物拨付不及时的问题。
2007年及2008年上半年,市民政局收到上级及有关单位、个人救灾、雪灾捐赠款物412.32万元(其中:现金248.23万元、物资折款164.09万元),已分配、下拨捐赠款物382.76万元(其中:现金225.00万元、物资折款157.76万元)。截止2008年6月30日,仍有捐赠款物29.56万元未及时分配、下拨(其中:现金23.23万元、物资折款6.33万元)。
2007年及2008年上半年,市红十字会收到上级及有关单位、个人救灾、雪灾捐赠款物199.99万元(其中:现金9万元、物资折款190.99万元),已分配、下拨捐赠款物191.99万元(其中:现金5万元、物资折款186.99万元)。截止2008年6月30日,仍有捐赠款物8万元未及时分配、下拨(其中:现金4万元、库存物资折款 4万元)。
整改情况:审计建议两单位对未及时分配、下拨的捐赠救灾款物,抓紧时间分配、下拨。市民政局表示,尚未下拨的捐赠款23.23万元,目前存在财政专户,将根据市政府领导安排予以下拨;预留的救灾物资(棉被和军大衣),将用于突发事件应急救助和元旦、春节慰问困难户。市红十字会已经将库存救灾物资(消杀药品)在今年7月底发放完毕,结存4万元救灾款,专项用于援建凤阳县相关项目,待其提供完工报告验收合格后再拨付。
五、市土地储备中心财务收支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2008年3月至5月,我局对市土地储备中心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经审计,2007,市土地储备中心经招标、拍卖、挂牌及协议出让土地总收入26563万元。2007年末,尚有历年累计待缴市财政和开发区财政土地款12,354 万元、未结算的成本费用1,001万元和未结算的土地报件、补偿费用17,846万元。
审计结果表明,市土地储备中心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土地收购、储备、出让及土地前期开发利用工作,不断完善土地出让制度,资金管理基本规范,但审计也发现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用地单位欠交土地出让金288.95万元。经审计抽查新增建设用地供地档案,2005年与长丰扬子公司签定土地出让合同协议出让18.29公顷,合同金额1,138.95万元,截止2007年末实收850万元,欠交土地出让金288.95万元,不符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第七条的规定。
(二)土地款收入12,354.50万元未及时解缴。截止2007年12月末,土地储备中心账面反映收取地价款尚未解缴财政12,354.50万元。
(三)土地报件、补偿及成本费用挂账达18,847万元。截止2007年末,土地成本及报件、补偿费用挂帐18,847万元,未能及时进行结算。
(四)往来款项未及时清理。
截止2007年末,土地储备中心其他应收款余额5,595万元,主要有:应收市财政局5,000万元(其中:2,000万元拨给市建委、2,000万元用于电风扇厂职工安臵、1,000万 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公司还贷款),暂付原二纺机、糖酒公司清算费用420万元等;其他应付款期末余额8,322万元,主要有:市财政拨储备资金5,800万元、拆迁专项经费2,000万元、业务费249万元,代扣征地农民养老金227万元,应付省国土资源厅报件费用31万元等。
整改情况:审计建议市土地储备中心督促长丰扬子公司履行国有土地出让合同,将应交土地出让收入及时足额交入地方国库;土地储备中心已经通过市土地局通知长丰扬子公司缴纳所欠的土地出让金。审计要求将尚未解缴的土地款收入及时全部入库,并会商财政部门及时解决挂账费用结算问题,同时对往来款项认真进行清理,以确保债权债务的真实性;土地储备中心已经专题向财政部门提出报告,要求安排资金返还土地成本费用,同时,逐宗上交土地出让金,对往来账中属于财政性收支,也一并调账,财政部门尚未答复。此外,土地储备中心已经将往来账中代扣的养老金和应付的报件费用,分别上交和支付有关部门。
六、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的建议
针对本次市直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对进一步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出以下审计建议:
(一)市直预算要继续推进综合预算编制、部门预算细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和政府收支分类等各项财政改革工 作,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二)市地税部门应认真落实《税收征管法》的各项规定,进一步提高税收执法水平,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实现地方税、费、基金的应收尽收,努力实现地方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三)市直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财政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从严控制费用支出,规范财务收支行为;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市直部门、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财经纪律。
(四)土地、财政等部门应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支管理办法》的规定,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金管理,完善土地出让金的会计核算,减少资金滞留,重视发挥资金的时间效益;进一步控制土地收储、出让成本,规范土地出让金预算管理。
第三篇: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10年12号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2009财务收支审计结果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日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审计署于2010年对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2009财务收支进行了审计,并对审计范围内涉及的重大事项追溯相关。
一、基本情况
三峡集团成立于1993年9月,注册资本1115.98亿元,拥有15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主要负责三峡工程的建设和经营管理,从事长江中上游水资源开发、水利水电技术服务、水利水电物资和设备销售、咨询等业务。据三峡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反映,截至2009年底,三峡集团资产总额2809.40亿元,负债总额900.08亿元,所有者权益1909.32亿元,当年主营业务收入256.17亿元,利润总额127.94亿元。
二、审计评价意见
本次重点审计了三峡集团本部及所属5家公司,涉及资产额1786.63亿元,占三峡集团资产总额的63.59%。审计结果表明,三峡集团近年来不断深化改革,加强内部管理,较好地执行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会计信息基本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也存在部分会计核算和对外投资管理不够规范、内部管理不够严格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三峡集团2009财务收支状况的影响主要是:多计资产24269.63万元,占资产总额的0.09%;多计负债24988.42万元,占负债总额的 0.28%;少计利润4588.86万元,占利润总额的 0.36%。
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署已依法出具了审计报告、下达了审计决定书,要求三峡集团予以整改。
三、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
(一)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2009年,三峡集团补提已出售固定资产在以前少计提的折旧4588.86万元,导致多计2009年成本4588.86万元。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三峡集团已调整相关会计报表。
2.2009年,三峡集团合并会计报表少抵销内部往来24988.42万元,导致多计资产、负债各24988.42万元。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三峡集团已调整相关会计报表。
3.2009年,三峡集团购建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作为周转使用的175套住房,在编制三峡工程竣工财务决算时未单独确认固定资产。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三峡集团对上述职工周转房资产进行了会计处理,单独按净值确认资产并调整相关会计账目。
4.所属长江三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未按公允价值确认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导致2009年少计长期股权投资718.79万元。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该公司已调整相关会计账目。
5.2007年,三峡集团为职工购买经济适用房垫款22540.33万元,因部分房屋未售出,截至2009年底尚有7001.33万元垫款未收回。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三峡集团已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清理,尽快收回垫支款项。
6.2007年至2009年,三峡集团为职工支付住宅物业管理费用86.28万元。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三峡集团已收回为职工支付的住宅物业管理费用。
(二)对外投资、招投标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1.2006年至2009年,三峡集团在可行性研究不充分的情况下,投入10.68亿元建设两座抽水蓄能电站。两项目当前处于停滞状态,面临损失风险。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三峡集团采取与地方政府加强沟通协调、控制工程造价等措施降低投资风险,并计划对其中一个电站项目以整体移交方式收回前期投入成本。
2.2008年至2009年,三峡集团参股投资建设的陕西蒲城二甲醚项目和云南先锋煤化工项目,均未经发展改革委核准。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三峡集团正在积极敦促相关项目控股单位补办核准手续。
3.2007年至2009年,三峡集团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多支付招标代理费1670.92万元。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三峡集团制定了《招标代理取费标准》,要求自2011年起招标代理费用统一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
4.2007年至2009年,三峡集团合同金额为3.58亿元的7项机电设备采购招标活动不规范,未进行公开招标;部分项目存在评标过程不够规范、通过内部关联交易直接委托给子公司、部分附属项目被违规转包或分包等问题。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三峡集团进一步加强了招投标管理,制定了《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直接委托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对关联交易直接委托项目等实施严格监管。
(三)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1.2009年,三峡集团在整体上市过程中,资金安排不当,导致部分贷款资金投向低收益理财产品,增加了集团整体财务费用1.21亿元,并存在直接指定中介机构、中介费用支付依据不足、重复聘请财务顾问公司等问题。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三峡集团已采取建立“资金日报管理系统”等措施,并修订完善了中介机构选聘管理办法。
2.2004年至2009年,所属三峡财务公司违规向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1.17亿元,截至2009年底贷款余额为6.48亿元。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三峡财务公司已收回贷款15550万元,并计划严格按期或提前收回其余贷款。
3.三峡集团领导人职务消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标准不具体。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三峡集团已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领导人职务消费情况,正在制定集团公司领导人职务消费范围及标准,实行预算管理。
4.至2009年底,三峡集团及其所属24个单位在22家银行的94个分支机构开设银行账户231个,资金存放比较分散。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三峡集团组织对银行账户进行了清理,已撤销银行账户69个,其余账户正在清理之中。
5.三峡集团管理层次较多,2009年管理层级达到5级。3级以下子公司24家,占33.33%,不利于实施有效控制。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三峡集团对所属企业进行了清理整顿,已清理3级以下企业12户。
6.三峡集团在对外股权投资方面存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非主业投资扩张较快、部分对外股权投资效益不佳等问题。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三峡集团制定了《投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制度,建立投资项目风险预警机制,加大对投资项目的风险监控力度,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管控体系。
此外,审计还发现三峡集团及所属单位以前存在的问题:2007年,所属金沙江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筹建处建设的成都三峡大厦项目,在未向国资委报告、未及时办理用地性质变更手续的情况下,增加投资3.58亿元建设了高标准酒店。2008年,三峡集团多支付宜昌青云公司土建项目工程款431.55万元;所属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批准按成本价向职工出售北京地区的4套商品房;所属长江三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合并重组过程中对资产评估结果审核不严,导致虚增评估净资产425万元。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三峡集团正在向国资委报告,并补办有关手续;已收回多支付的工程款,履行相应报批手续,并采取措施加强对资产评估结果的审核,严格执行国家规定。
第四篇:浅议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审计结果公告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以新闻媒体以及专门出版物等方式,向社会公开有关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审计结论性文书所反映内容的公告。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就是指审计机关应该把审计结果公告列入工作规划,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级审计机关实施的审计项目实行审计结果公告的一种规定,审计结果告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
一、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意义
实行审计结果公告有利于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有利于保证公众的知情权,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审计结果,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有利于政府部门行为的公开化,减少权力部门搞暗箱操作,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和官僚主义。与此同时,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对审计工作自身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扩大审计的影响,增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对提高整体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风险
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工作被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增加了审计风险。
(一)审计结果公告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
随着审计结果公告发布密度及力度的不断加强,审计结果公告所面临的法律窘境逐渐显现出来。从法律层面来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审计法》对审计结果公告的模糊性规定。(审计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对“公布”采用了“可以”的表述,使得公开的责任或义务成为带有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权利,导致国家审计监督仍然限于内部监督的情形,弱化了审计结果公告的法律刚性。同时,《审计法》也没有涉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其他内容。
二是立法层次低,缺乏可操作的法律依据。目前,审计署已出台的四个规范性文件在立法层次上属部门规章,其法律位阶和效力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缺乏法律应具有的稳定性和强制性。
三是有关制度内容不够完整。如《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缺乏适用范围、基本原则、法律责任、制裁措施、监督与救济等条文。
(二)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自身存在的审计风险
一是我国现行审计方法模式滞后,大部分仍停留在以传统账目为基础的审计水平上,目前主要是运用判断抽样审计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物、往来款项等进行审计,而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审计风险较高。现代审计中抽样技术的广泛使用,无论是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都因样本不够大而存在一定的误差,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
二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有所察觉所带来的审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真实性审计等审计项目要求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是不可能的。在现代审计中,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查和评价时,很可能出现判断错误,造成审计风险。
(三)缺乏有力的报告整改措施和惩戒制度
在近几年公布的审计报告中,随着审计范围的扩大,披露的问题越来越多,但屡审屡犯、违规不改的现象依然严重。社会公众在透过审计结果公告看到希望的同时也感到失望和遗憾,审计结果公告之后公众所期盼的“问责风暴”却不尽如人意。我国目前的审计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分,虽然拥有一定的处罚权,且可以联合司法、行政监察等部门开展工作,但还是缺少独立性。由于政府审计问责机制尚未有效确立,缺乏相应的强有力的督促整改措施和惩戒制度,势必削弱审计对权力的监督。因此,问责制度应与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相伴相随,审计问责更应成为责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防范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风险的对策
(一)优化审计结果公告的法律环境
构建科学、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全面实现审计结果公告的基础和法律保障。审计结果公告的法律法规体系至少应具备3个层次。
一是修订《审计法》,对审计结果公告作出原则性规定,将《审计法》中“可以”公布的表述改为“应当”或者“必须”,并在《审计法》中增设专门条款,明确审计公告的主体、内容及总体要求。审计结果必须公告,不公告即为违法。只有这样,才能将审计机关的法律权利变为法律义务。
二是建立和完善审计公告准则。按照《审计法》的要求,对审计公告的指导思想、总体原则、程序、具体内容、责任及救济等进一步细化。要注意避免措辞上的模糊笼统,防止在实施中给执行者带来不应有的自由裁量权。
三是制订审计公告操作指南。在公告准则确定的条款下,对审计公告的具体操作办法进行规定,配合指导和监督整个实施过程,确保审计公告制度的严格性和稳定性。
(二)建立审计公告项目的风险
防范机制
一是科学选择审计结果公告项目。对计划公告的项目,审计机关一定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和审查,同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意见,尽量选择他人已经公告过结果的行业相关或相近的项目以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对需要公告的审计项目应在审计计划中确定,编制计划前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审计机关自身的力量以及其他特殊因素等,并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即对所选择项目进行审计公告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纠正问题促进管理。
二是改进现有的审计模式,逐步引人风险导向审计。由于传统的账表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在控制审计风险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在继承传统审计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引人风险导向审计成为国家审计的必然选择。
三是加强后续教育,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项目质量的优劣。因此,必须加强对审计人员各方面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既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水平、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又通晓经济、法律、金融、工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熟知国际法规和惯例的复合型高级审计人才,以确保审计质量,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审计公告风险。
(三)确立有效的审计公告问责机制和补救机制
审计公告结果的执行情况,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审计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众对国家审计的信任度。为切实解决屡审屡犯、审计问责难的问题,一方面应建立审计结果公告问责机制,在审计结果披露后,人大及时启动相关机制,包括采用询问和质询等方式,要求有关部门就重大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必要时可启动特定问题调查程序,组成专门的临时委员会对某一重大事件进行调查;如果审计揭露的问题涉及犯罪,司法部门应积极配合,及时介入,未达到犯罪程度的,政府监察部门也应展开调查。同时要确立补救机制,在审计结果公告后,允许被审计单位以书面形式对审计结果提出反馈意见,进行抗辩,以保证当事人法律救济权利的实现。
第五篇:浅议审计结果公告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范文模版)
【摘要】在推行政务公开、建设透明政府的大背景下,实行审计公告制度是大势所趋,是审计事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审计公告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社会影响大,风险大。在实施工作中既要大胆实践,又要精心操作,特别注意制度规范和公告管理,才能有效防范风险。文章就审计结果公告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健全公告制度,设立合理操作流程,规范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审计结果公告 风险控制 管理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结果公告
审计结果公告不只是反映审计工作情况,同时也是反映政府及各部门财经纪律的执行情况,通过社会监督政府及各部门行政行为,社会影响大。审计公告工作有一个探索实践的过程,推行之初在项目选择、公告方法、公告载体、公告时间安排上更应谨慎稳妥。
一是审计公告内容选择。按政务公开的本意是审计公告的事项、内容越多越好,而现实情况是确有一些事情不宜公开,比如有些直接涉及群体性利益的问题如果公告,就要冒引发危及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的风险。与个人利益直接相关的审计项目,审计公告风险也大。在真实反映审计结果和避免审计公告风险中,要权衡利弊。审计结果公告应涵盖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此外审计意见的落实情况和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意见整改的情况,无疑是审计公告的重要内容。
二是审计公告方法选择。开始的公告方法可以采取集中公告,半年公告一次,集中公告可以减少针对某个项目的视觉冲击。待时机成熟再由分阶段公告向分项目公告转变。分项目公告,可以解决分阶段公告时效性差、针对性不强、形式不够规范的问题。
三是审计公告载体选择。公告,以为广大公众所易知为要义,但公告之初的范围应有一定控制,避免社会舆论产生过激反映。将审计结果公告首先选择在县审计网和县政府信息网发布,不失为县级审计机关较适宜的选择。毕竟能够接触网络的人群,其文化素质较高,对待审计公告有着较理性认识。随着审计公告工作的推进,县级审计机关可逐步在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多种媒体,或印发单行本进行公告,逐步扩大审计公告受众面。
四是审计公告时间选择。审计出具报告到审计公告时间间隔,要把复议、诉讼、检查审计结果的时间、领导批示的时间都考虑进去,况且如果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引起争议或分歧已经很小,又通过各种形式的意见交换,公告风险大大释放和缓解。
二、健全审计公告制度和明确批准权
严密的制度是防范风险的有效手段,通过制度控制可以把风险降低到最低。按制度办,即使错了,我们也没有责任或责任也很小。其中两项基本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要通过政府出台《审计结果公告办法》,主要定原则、内容、形式和各环节衔接;二是审计机关要制定《审计结果公告办理规定》,对审计结果公告办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和责任人进行明确。
政府工作的决策权在政府,审计作为一个政府部门,审计公告制度的“原则”与“例外”当然也只能由政府把握,明确批准权转移审计公告责任,但所有审计结果都经政府审批公示是不可行的。我们每年实施几十个的审计项目,全部要求政府的书面授权既不可能也不必要。这里我们可以采取将授权通过制度形式确定,明确政府授权审计局判断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是否由政府审批,即审计机关认为重要的,在报送《审计报告》的同时附送《审计公告审批单》,由政府审批公告。其余审计项目,在审计报告报送县政府后的确定时限内,默认许可由审计局公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人是组织部门或“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从理论上讲,公告不公告,应有委托人决定。
三、设计合理的审计公告操作流程
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是保障一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方面,审计公告工作流程设计尤为重要。一是审计报告发送后,审计组要同时将审计报告送局法制综合机构登记《审计结果公告台帐》;二是审计报告生效60天后,审计组要及时进行审计回访,索取被审计单位的纠正情况报告,核实并取得相关证据,填写《检查情况表》,及时送局法制综合机构;三是局法制综合机构要及时填写《审计结果公告审批表》,送审计组、业务分管局长、局长签发,重要项目送县政府签发;四是公告后,局法制综合机构要将有关资料及时送审计组存入业务卷宗。
四、规范审计公告内部管理
一是拟文环节控制。审计公告要有相对固定的格式,没有必要要求审计业务科室都能恰当运用这种格式,拟文以审计机关法制综合机构办理为宜。同时,由于审计公告有大量的具体工作要做,也需要一个固定的机构来承担,这个机构通常也应是法制综合机构。
二是公告台帐控制。由于公告时限等需要记录和掌握的事项较多,有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