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巩固年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2]1号)

时间:2019-05-13 11:0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巩固年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2]1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巩固年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2]1号)》。

第一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巩固年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2]1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全市安全生产基层基础 巩固年工作的实施意见

渝府发〔2012〕1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按照《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精神和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安全生产工作决策部署,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基本建成安全保障型城市,现就实施“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巩固年”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23号)、国发〔2011〕40号文件和市委三届十次全委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主题,以扎实开展全国“安全生产年”、全市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巩固年”工作为主线,以有效防控重特大事故为重点,以实施科技兴安和人才强安为支撑,深化基层基础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巩固事故防控成效、推动安全文化繁荣,基本建成安全保障型城市,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为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创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事故防控成效明显。全市各类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2011年下降2.5%,较大事故控制在45次以内,重特大事故控制在2次以内,重大未遂事故起数同比下降5%。

――安全监管合力全面增强。全市各级政府及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全面落实;安全监管网络延伸到村居,配备安全专(兼)职干部;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全面开展,安全监管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试点探索取得明显进展。

――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行动纵深推进,A、B级企业达到85%以上;激励约束机制和“黑名单”惩戒机制全面建立;班组安全建设切实加强,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有效规范,企业全面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

――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健全科技投入机制,实施科技兴安工程。全面完成煤矿“六大系统”建设;新安装道路防护栏1000公里,完成200艘短途客船改造;更新改造老旧电梯100台。

――安全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实施文化强安战略,提升全民安全意识;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100%持证上岗;评审认证市级安全社区100个,创建国家安全社区5个。

三、工作重点

按照“巩固、落实、深化、提升”的工作方针,围绕实施《重庆市安全保障型城市发展规划》,切实抓好巩固和深化基层基础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提高事故防控水平、建设安全文化等重点工作,有效提升全市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一)加强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安全监管效能。

――强化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按照“充实市级、巩固区县、强化乡镇、延伸村居”的要求,强化市级安全综合监管部门监察执法、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宣传教育等机构、队伍的建设;全面完善市和区县(自治县)重点行业监管部门机构、队伍、装备的配备;建立健全区县(自治县)安全综合监管部门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贸行业安全监管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基层安全监管体系建设,2012年年底前,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进一步规范设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配备与监管任务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加强村居(社区)安全监管网络建设,配备安全专(兼)职干部和适应工作需求的装备设施,健全管理制度和台账,接受乡镇(街道)安监办的指导。切实加强国家和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提升安全监管队伍素质。实施各级安全监管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健全集约化培训、专业化培训和定期轮训机制。2012年,全市各级政府分管负责人、综合监管部门班子成员、行业监管部门分管负责人及安全监管人员的培训覆盖面要达到100%。建立安全监管人员资格准入制度,积极推进岗位认证和专业化、职业化改革试点。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的能力评价体系,规范安全监管人员选拔、培养和考核激励等制度。坚持“从严治安”与“从优待安”并重,全面落实安全监管岗位补贴,建立安全监管人员意外伤害救助金制度。加强对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依法履行教育培训、科技推广、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技术咨询等职能的管理,严格实行资格认证制度。

――严格安全生产监察执法。充分发挥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联席会议作用,强化安全监管部门与司法机关的联合执法,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执法机制。实施有计划的执法检查,加强执法案卷评审和执法统计分析。全面规范委托乡镇(街道)执法工作,强化委托机关的监督、指导、培训职责。认真落实事故查处分级挂牌整改、跟踪督办、警示通报、诫勉约谈和现场分析制度。坚持“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和“四不放过”的原则,严格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事故调查处理结案由全市各级政府按照有关权限批复,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查处结果。综合采取行政、刑事措施,依法严惩非法违法行为。

(二)开展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与技术标准,依法依规加强安全生产,加大安全投入,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加强班组安全建设,保持安全设备设施完好有效。强化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的责任,强化人、财、物等保障措施,逐级分解落实安全生产目标。健全并执行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落实其对企业安全状况的评估和整改建议权。继续深入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行动,制定完善行业量化评估标准,逐步将行动范围拓宽到所有工矿商贸企业。坚持分类指导,督促企业持续整改升级,全面建章立制,规范生产经营行为。2012年年底前,重点行业(领域)A、B级企业达到85%以上。

――全面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发〔2011〕4号)要求,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达标创建工作,建立企业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班组安全管理,积极组织开展岗位认证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活动,建立样板工厂、样板矿井、样板班组(站段)和样板岗位,实现持续达标、动态达标和本质达标。严格按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和相关规定进行评价验收。凡在规定时间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要依法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逾期未达标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依法关闭。要将职业危害防治纳入达标创建工作中,加强监督检查。到2012年年底,全市创建220个职业健康规范化管理企业。

――全面建立企业安全诚信机制。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法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和产业政策,完善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严格技术和安全质量标准,严把安全准入关。进一步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激励约束、督促检查、行政问责等制度,对企业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级监管、重点监管。建立激励约束和“黑名单”制度,将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评定级别向社会公开,并向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和能源供应等主管部门通报,作为企业信用评级和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激励约束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构建安全生产投融资体系。强化政府投资对安全生产投入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全市各级政府要建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制度,并将专项资金纳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做到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主要用于监管能力建设、安全隐患整治、宣传教育培训等。督促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费用,全面实施工伤保险、责任保险和风险抵押金制度。高危行业(领域)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含加油站、加气站、液化气充装站等)要依法缴纳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依法实施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制度,研究拓展救助范围。探索建立保险机构参与事故风险控制和管理办法。继续执行小煤矿、小非煤矿山、小危化企业主动关闭“以奖代补”政策。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装备。建立健全安全技术研究、应急救援指挥、调度统计信息、考试考核、危化品登记、宣传教育和执法检测等信息和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广泛采用安全性能可靠、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对不按标准配备使用相关技术和设备的,要依法依规予以处罚。要建立道路交通客运驾驶人安全信用信息系统和强制退出机制;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道路运输专用车辆和9座以上客运车辆要全部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并接入监控平台;长途客车推广安装具有3G功能的车载远程摄像监控系统;建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服务系统。2012年,全市新安装道路防护栏1000公里以上、新建高速公路固定测速系统60套、改造危桥50座、渡改桥10座。水上交通要继续推广船舶防撞自动识别系统(AIS)和船载GPS终端安装,完成200艘短途客船改造,推进“放心船、平安渡”建设。煤矿要全面完成监测监控、井下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和紧急避险等六大系统建设,推动小煤矿机械化改造。要强制推行危险化学品集散控制、紧急停车、安全连锁系统。城区加油站必须采取阻隔防爆、油气回收技术,大型汽车站场、新建加油站推广普及撬装式加油装置。建立危化品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危化品生产经营场所现场电子监测监控实现全覆盖。积极推动烟花爆竹安全技术改造,建立“重庆民爆物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要加快实施建筑施工现场适时电子监控,建立健全建筑施工企业、从业人员安全信息系统,全面推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诚信评价体系。要建成消防卫星通信、短波通信等应急通信网;新增必需的消防车、登高车等装备配置。建设特种设备“物联网”体系,推广应用电梯、气瓶和大型起重机械安全运行远程监控系统。

――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和“政企结合、条块结合”原则,全面建成国家(重庆)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应急逃生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配备必需的装备,切实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健全统一指挥、优势互补、训练有素、协调联动、反应灵敏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制机制。小型企业要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与有资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实行应急救援有偿服务。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及时有力有序处置各类安全事故。

(四)深化安全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继续深化大宣教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专项行动,坚持企业自查、乡镇普查、区县复查、专家协查、市级部门抽查、市政府督查并举,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充分运用科技和信息手段,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健全安全隐患全员排查、登记报告、分级治理、动态评价、整改销号制度,定期分析、评估隐患治理情况。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引导、鼓励全社会关注和参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对排查出的隐患实施登记管理,做到整改方案、责任人员、整改资金、整改期限和应急预案“五落实”。全市各级政府安委会要对重大隐患实行挂牌督办,确保监控、整改、防范等措施到位。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档案,实施全程动态监控。将职业危害隐患排查治理与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治理。

――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围绕“四大体系”、“七大要素”建设,深化客运车辆、高速公路、危险路段和事故多发点专项整治,巩固摩托车整治成果,严厉整治超速、超载、超限、酒后驾驶、高速公路违规停车和占道行驶等违法行为;完善农村客运车型标准、通行条件、安全管理制度;全面实行道路客运企业安全告知制度;统一校车标识,强化校车安全监管。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安全专项整治,全面落实铁路护路联防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库区及支流水域安全监管和通航保障,严禁“四客一危”船舶超载和冒雾航行,开展非法餐饮娱乐船、砂石运输船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渔业船舶非法载客载货。深入推进煤矿瓦斯防治和整合技改,建立完善煤矿瓦斯防治能力评估制度,对不具备防治能力的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要按规定停产整改、重组和依法关闭;强化顶板、水害的防治,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全过程安全监管;开展煤矿“打非治违”专项行动,进一步整顿规范矿山开采秩序。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招投标、资质审批、施工许可、现场作业等环节安全监管,严密排查治理起重机、吊罐、脚手架等设备设施安全隐患。严厉打击超越资质范围承揽工程、违法分包转包等非法行为。实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联动管理。实施非煤地下矿山采空区监测监控、尾矿库在线监测等科技示范工程,切实抓好非煤矿山、尾矿库、排土场等安全监管;加强石油天然气及其输送管网的隐患整治,重点防范井喷失控、硫化氢中毒等事故。全面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普查评估,组织开展地下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设施安全整治,继续推进化工装置自动控制系统改造;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运输、使用及废弃物处置全过程动态管控。开展烟花爆竹“三超一改”(超范围、超定员、超药量和擅自改变工房用途)和礼花弹等高危产品专项治理。开展以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三合一”、“多合一”场所等为重点的消防安全整治,集中清查治理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违章行为;大力实施社会消防“防火墙”工程。落实人员密集场所、大型集会活动等安全责任制,严防拥挤踩踏事故。同时,要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市政桥梁等结构设施隐患排查治理;严格锅炉、压力管道(容器)、电梯、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抓好熔融金属吊运作业、煤气区域作业、受限空间作业、检维修作业和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等安全管理;完成434座老旧水电站改造和450座小

(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深入开展民航、铁路、机械、有色、农机、渔船、电力等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

――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特种设备等行业(领域)的非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重点打击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生产、已关闭小矿小厂死灰复燃、拒不执行监察执法指令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做到“四个一律”:对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单位,一律依法责令停产整顿;经停产整顿仍未达到要求的,一律依法关闭取缔并严防死灰复燃;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一律严格依法予以处罚;对触犯法律的,一律依法严肃追究法律责任。进一步强化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政府责任,对责任不落实、打击不力、安全法治秩序混乱的地方,要严厉追究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继续利用网络、举报电话等途径,鼓励媒体和群众举报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

(五)实施文化强安战略,构建安全发展社会环境。――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办学、对口单招、订单式培养等办学机制。在中小学开设安全基础教育课程并开展防灾避险演练。提升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办学水平,加快建设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和考试考核基地,支持高等院校、高职、中职学校设置安全工程类专业,实行“教考分离”。大型企业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继续实施企业全员安全培训工程,企业“三项人员”(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一律经安全培训、严格考核后持证上岗,其他职工必须全部经培训合格后上岗。对不具备安全资质或安全管理能力低下的企业负责人,要坚决采取离岗培训、组织调整等措施。企业用工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加强农民工厂级、车间、班组“三级培训”,完善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过程中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

――提升全民安全防范意识。开展“民生导向、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安全生产“唱读讲传”活动,切实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打造安全文化精品。利用“安全与法”、“渝州安全”、《中国安全生产报》等宣传平台,以电视台、电台、报纸、户外公益广告牌、电子显示屏为载体,大力开展新闻宣传和公益宣传。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康杯”、“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等活动,推进安全知识进学校、进社区(乡村)、进企业、进家庭、进机关、进工地、进景区。大力弘扬与社会成员息息相关的公共安全文化,营造讲安全、懂安全、人人共创安全的道德风尚。扩大安全生产政务公开,健全行政许可网上申请、受理、审批制度。坚持和完善安全生产群众举报奖励制度,建成“12350”投诉举报平台,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促进安全发展的良好氛围。

――大力加强安全社区建设。全面开展以乡镇(街道)、主导型企业、工业园区为单位的安全社区创建。大力倡导“安全社区我创建,我们社区最安全”理念,开展宣传动员与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筹措安全社区专项资金,对社区事故与伤害风险进行辨识评价,实施多种形式的安全促进项目,对安全风险进行预防、控制和消除,持续改进社区安全状况。2012年,评审认证市级安全社区100个,创建国家安全社区5个。

四、工作要求

(一)深化认识,常抓不懈。全市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重庆市安全保障型城市发展规划》。要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与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安全政绩观,树立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观念,坚持把安全生产纳入社会管理创新,切实抓好安全管理和监督,做到事有人做,责有人负,不安全不生产。要加强重大节日、重要时段和重点企业的安全监管,把事故防控作为持续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目标,推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原则,强化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制,坚决守住安全生产这条红线。要切实履行好属地管理职责,对辖区内各类企业包括中央、市属企业实施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健全完善重大安全隐患通报机制。要健全安全事故控制指标下达、调度统计、通报考核、年度述职等制度,对安全生产成绩突出的地方政府及部门领导和有关人员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年度目标考核不合格或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一律实行“一票否决”。要全面履行安全生产职责,严格事故责任追究。

(三)健全机制,凝聚合力。全市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理念,自觉调整和改革创新与经济运行、社会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系之中。加快建立以各级政府安委会为决策机构,以安全综合监管部门为中枢,以各行业安全监管部门为重要支撑,以重点行业(领域)联席会议为纽带的工作体系,形成上下贯通、层次分明、事权一致的工作合力,切实增强执行力,推动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一二年一月一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

安全

基层基础△

意见

抄送: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高法院,市检察院,重庆警备区。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1月1日印发

【重庆市政府网】

引用或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明确标注“来源:重庆市政府网”。

第二篇:渝府发[2010]2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安全生产基层基础突破年工作的实施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安全生产基层基础突破年

工作的实施意见

渝府发[2010]2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按照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一年强化、二年突破、三年攻坚、四年巩固”有关要 求,2010年是全市安全生产“基层基础突破年”。现就全市安全生产“基层基础突破年”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 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关于坚持安全发展加强安全工作的决议》和市 委、市政府《关于平安重庆建设的决定》(渝委发〔2009〕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和地质灾害防治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的决定》(渝委发 〔2009〕14号)等重大决策部署,以建设平安重庆和安全保障型城市为目标,以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突破年”工作为主线,在提升政府安全监管能力、落 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全民安全意识等方面进一步落实、深化、创新,实施重点突破,促进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二、工作目标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市各类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2009年下降2.5%;一次死亡3人以 上较大事故控制在50次以内;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控制在2次以内。

――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切实强化。规范乡镇(街道)安监办职能;100%的工业园区(开发区)设立安全 监管机构;100%的乡镇(街道)安监办、工业园区(开发区)安全监管机构配齐必需的监管装备;鼓励探索村(居)设置安全(稳定)专职干部。

――安全监察执法效能显著提升。强化预防为主的执法理念,事前预防性安全执法力度明显加大,安全生产 事前经济处罚金额不低于总处罚金额的40%;区县(自治县)安全生产执法行业全面规范,安全监察执法人员100%持证上岗。

――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明显增强。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班组建设全面加强,标准化建设纵深推 进,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安全标准化达标率在80%以上;1000家高危行业生产小企业关闭任务全面完成。

――安全社区创建全面扎实推进。新启动250个乡镇(街道)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评定认证50个市级安 全社区。

三、工作重点

全市安全生产工作要重点抓好监管执法、安全标准化、安全社区、专项整治、宣传教育、安全投入、安全科 技、应急救援等八项工作,提升政府安全监管能力,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全民安全意识。

(一)深化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安全违法行为。――强化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规范乡镇(街道)安监办设置和人员配备,全面开展乡镇(街道)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安监、综治、信访、公安、司法、人武“六位一体”监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政资源的整合效能作用;加强各类工 业园区(开发区)安全监管机构建设,足额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进一步深化村(居)安监、综治、信访、警务、调解、治保、民兵“七位一体”工作机制,鼓励 探索在村(居)设置安全(稳定)专职干部。2010年,全市所有工业园区(开发区)单独设立安全监管机构,所有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开发区)配齐必需 的安全监管装备。

――完善安全监察执法体制机制。研究制定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职 业安全健康监管等法规规章。强化市安全生产监察执法总队的安全监察执法职能,市级行业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充实安全监察执法力量;鼓励区县(自治县)在安全监 管任务重的乡镇(街道)探索派驻执法中队。建立集各级安监、监察、公安、工商、税务、质监、行业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执法联动协调机制,大力实施联合执法; 完善工商、金融、保险以及有关资质管理部门对“黑名单”企业的惩戒机制;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案卷评审制度,规范乡镇(街道)委托执法工作,加强业务指导 和培训,全面推进乡镇(街道)行政执法。2010年,全市100%安全监察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强化安全生产事前预防性处罚。全市各级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部门要编制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的执法计划,强化事前处罚,依法严厉查处违法违章行为和事故隐患。加大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力度,对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的单位和当事人给予严厉的法律、行 政和经济制裁。树立“隐患就是事故”观念,按照事故“四不放过”原则实施“隐患问责”,严格打“三非”、反“三违”、治“三超”,严肃查处事故迟报、谎 报、漏报和瞒报行为。建立行政执法跟踪检查督查制度,对执法力度不够、工作不到位、避重就轻甚至包庇纵容等行为依法实施责任追究;2010年,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 事前预防性处罚金额不低于总处罚金额的40%。

(二)深化安全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健全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企业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 有关政策规定,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制度,规范设置安全管理机构,落实人、财、物等保障措施,自主组织实施风险识别、安全检查、隐患整治、事故抢 险等安全防范工作。深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开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专项行动,督促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探索实施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和分级分类管 理,以及中小企业和事故多发企业安全管理、技术服务“托管”模式。推广“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强化班组安全责任,切实加强班组安全管理。充分发挥工会、职 代会、职工代表、职工的作用,开展“安康杯”竞赛、“零事故”等安全文化活动,新启动200个市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评定认证41个市级安全文化企 业。

――全面推进安全标准化工作。强化安全标准化在市场准入中的规范作用,大力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 料和新装备使用,淘汰落后和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工艺、设备。将安全标准化与风险抵押金、保险费率、名优品牌、评先评优等挂钩,健全企业安全标准化激励机 制。建立安全标准化备案、统一公告、信息发布制度。依托社会团体、科研院校、中介组织、专家等,建立企业安全标准化评审机构,严格评审认证。大力实施“样 板工厂”、“样板矿井”、“样板岗位”等示范工程。2010年,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安全标准化达标率达 80%以上,发电、港口、燃气、乳制品、烟草、商贸企业等13个非高危行业试行安全标准化。

――健全安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建立企业安全诚信机制,建立企业安全承诺制度,健全安全诚信与法 律法规结合的惩戒机制。建立企业负责人年薪和员工工资与安全绩效挂钩制度,建立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安全卡制度,加强个人安全信息监管。严格高危行业安全资质 管理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规定,提高安全准入门槛,健全高危行业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三)深化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构建社会安全保障体系。――明确安全社区建设目标。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及评定认证 标准,全面开展以乡镇(街道)、大中型企业为单位的城市安全社区、农村安全社区和企业主导型安全社区的创建活动。2010年,全市新启动250个乡镇(街 道)创建安全社区,评定认证50个市级安全社区。

――完善安全社区创建机制。各区县(自治县)要成立安全社区建设推进委员会,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职 责明确、高效协调、共同管理的工作机制;建立安全社区建设长效机制,制定安全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和管理办法;完善考核机制,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注重过 程监督,强化绩效考核;建立激励机制,对经评审认证获得市级、国家级、国际级“安全社区” 称号的,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从安全专项资金中以奖代补。

――全面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和部门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社区创建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领 导,加快推进。各创建单位要掌握本单位的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等信息,组织策划和实施安全促进项目,评估安全绩效并持续改进;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增强 社区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建立安全社区创建档案,为评定认证和持续创建夯实基础。2010年,在安全社区创建单位确立1500个安全促进项目,建立250个 社区伤害监测网络,成立250个安全社区自愿者队伍。制定安全社区考评认证办法,由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组织专家组考评认证。

(四)加强安全专项整治,提升高危行业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和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部门)安全生产联席会议制度作 用,建立隐患拉网排查、挂牌整改、档案管理、追踪督办常态机制。按照行业类别、企业规模、管理水平、事故情况等确定重点排查对象,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常态 化。重大隐患由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政府三级挂牌限期督办,实行整治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重大隐患限期整治率达到80% 以上。机场、学校、工业园区、工矿企业的建设工程按规定实施报批备案;凡有权批准建设项目开工的部门,将批准开工的文件抄告项目所在区县(自治县)建设等有关行业监管部门,督促建设单位依法报批备 案。

――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加快构建道路交通“四大体系”,建设客运驾驶人安全生产信息监管平台,完 成县乡公路安装1000公里护栏,完成40座危桥改造,加快推进渡改桥项目和客渡船标准化改造,推进嘉陵江河口68公里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强农村摩托车安 全管理,探索国有大型运输企业安全绩效评估抄告制度,完善水陆交通安全电子监控系统,推进动态监控。继续打好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全市高瓦 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全部建立地面永久瓦斯抽放系统,所有产煤区县(自治县)煤矿瓦斯实现集中联网监控;强力推广矿井人员定位跟踪系统;严格行政许可,提 高煤矿准入门槛,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严格建筑施工安全许可,健全重大建设项目安全挂牌跟踪督办制度,推广实施建筑工地现场电子监控,继续推进建筑施工 领域安全生产“三落实”专项整治。狠抓非煤矿山矿业秩序整顿,强制推行分台阶分层开采。继续开展尾矿库专项整治,认真落实《尾矿库隐患综合治理方案》。开 展石油天然气企业防井喷失控、防硫化氢中毒、防天然气管道占压破坏。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运输、使用、储存、废弃处置等全过程监管,安全间距不足的 加油(气)站、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强制安装阻隔防爆设施。依法整治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物品生产经营秩序。加强电梯、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 种设备安全监管。集中开展高层建筑、公众聚集场所、危旧房片区消防安全整治。全面推进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培育监管执法、职业健康监督员“两支队伍”; 建立职业危害申报、作业场所监督检查、职业卫生安全许可“三项制度”;构筑法律法规标准、技术服务支撑、宣传教育、信息与装备“四大体系”,改善作业环 境,减少职业危害。切实抓好铁路、民航、电力、冶金、有色、机械、建材、轻工、水利、农机、民防、中小学校等安全专项整治,严防各类事故发生。

――扎实抓好高危行业生产小企业关闭工作。2010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300个小煤矿、638个小 非煤矿山、50家小危化生产企业、12家小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的关闭任务。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制度,制定完善政策,规范关 闭标准和程序,加强检查、审核、验收。强化关闭工作督查,严防弄虚作假。妥善解决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困难职工救济救助以及土地复耕、环境治理、煤矿周边 农民的水、电和道路等问题,确保社会安全稳定。进一步强化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和部门的“打非”责任,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等生产经营活动,严防关闭企业死灰复 燃。

(五)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全面提升社会安全意识。――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以宣传“平安重庆”、“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设为主线,打造以市安监局公众 信息网、《中外安全生产》、《中国安全生产报》等“一网、一刊、一报”为核心的宣传平台,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重大措施及先进典型和经 验,曝光违法、违规生产行为和重大事故典型案例,促进企业零事故、社区零伤害、乡镇零死亡活动。健全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三级宣传网络,开展 树先进典型、“安全生产月”、“安康杯”、“送安全文化下基层”、安全保障示范创建等系列宣传活动。完善道路交通、消防、公共场所安全警示标志、标牌。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载体,大力开展专版、专栏等特色宣传 活动,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大培训。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统一编制交通安全、防火防爆、防触电、防中 毒和各类事故、自然灾害自救基本知识教材,在中小学校开设公共安全知识课程。鼓励支持高校及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开设安全工程类专业。推进安全技术集约化培 训,加大考试考核力度,建设市安全技术考试考核基地,促进高危行业“变招工为招生”,实现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开展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专项整治活动。继续实施全市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安全监管人员“素质提升工程”。2010年,完成对全市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负责人、安监办负责人以及安 全监管人员“大培训、大练兵”轮训活动。

(六)构建安全生产投融资体系,切实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和部门要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安全费用政策,加强安全费用提取、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 保隐患治理、安全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共安全项目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安全专项资金同比增长10%以上。全市各级行业主 管部门要强化安全专项经费投入,保证建设目标如期实现。推进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安全责任保险,安全风险抵押金由市级统一集中存储。从责任保险保费、工伤保险 保费、风险抵押金理财收益中提取一定费用,统筹用于安全生产预防性投入。推进社会资本参与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设,实施安全保障投入资金市场化运作,搭建安全 生产投融资平台,筹集资金超前投入重点工程。

(七)构建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增强本质安全保障能力。编制和实施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安全生产项目储备,建立项目库。发挥高等院校、科研单 位、中介组织、协会学会和安全专家智力支持作用,推进安全科技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加快重点实验室和安全工程技术实验与研发基地建设,构建安全科研协 作体系。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安全技术改造,推广一批先进实用的安全科技成果,建设中国西部安全(应急)产业基地。全面实施“金安”工程建设,建立 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三级信息网络平台、高危行业领域从业人员安全信用信息系统,建立重大危险源监管与应急救援综合指挥平台,实现实时监控。组建市安全生产举报投诉中心,开通“12350”举报投诉电话,畅通举报、投诉、咨询渠道。

(八)构建应急救援保障体系,提升事故灾难应对水平。进一步推进应急预案管理,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继续推进“186”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构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健全应急资源数据库和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加强应急救援基地、应急装备设施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完善市、区县(自治县)两级政府应急机制和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三级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加强突发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健全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运行协调机制,建立应急救援区域联动机制。强化应急职守,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

四、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紧密围绕“基 层基础突破年”各项目标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时研究和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维护好安全生产秩序。严格落实《重庆市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225号)、《重庆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决定》(渝府发〔2009〕80号)等各项规定,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对中央在渝及市属重点企业安全监管,切实增强执行力,强化工作落实。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失职、渎职以及事故背后的腐败行为,对较大以上安 全事故,严格行政问责,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二)进一步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实行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逐级分解落实安全生产任务。健全完善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强化过程考核,做到月通报、季发布、年考核,发挥好安全生产考核激励和约束作用。探索建立安全监管激励机制,对安全生产贡献大、取 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将安监岗位作为后备干部锻炼岗位,对优秀安全监管干部给予重用,鼓励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对安全监管人员实行特 殊岗位补贴,“从严治安”与“从优待安”并重,切实稳定安监队伍。

(三)进一步健全协同配合机制。充分发挥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安委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健全重点行业领域安 全生产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分析相关行业领域安全形势及重点工作,对工作不力、事故多发、执法难等问题突出的地区、行业、企业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和督查督 办,实现安全监管全覆盖和无缝衔接。切实抓好重点时段、重要阶段、重点部位的安全事故防范工作,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回头看”专项行动,组织 安全专项检查督查行动,实施重点帮扶和严防死盯,切实减少一般事故,有效防控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促进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二○一○年一月五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 安全 基层基础△ 意见

抄送:市委办公 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 高法院,市检察院,重庆警备区。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0年1月7日印 发

第三篇:重庆市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基

层基础工作的意见

渝府发„2009‟1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切实解决安全生产“基层薄弱、基础脆弱”、“责任落实不下去、管理严格不起来”的问题,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现就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意义近几年,全市安全生产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安全监管措施逐步加强,安全基础条件有效改善,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好转。但是,目前全市各类事故总量仍然过大,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一些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落后、规章制度不健全、员工安全意识淡薄;一些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装备设施不足、执法不到位、应急能力弱;村(居)安全监管网络和监管能力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90%以上的事故都发生在乡镇(街道)、村(居)和中小企业,基层薄弱、基础脆弱是当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

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务必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安全发展指导原则的高度,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作为改善安全生产状况、扭转事故多发的根本措施,作为强化安全生产、推进“平安重庆”建设、创建安全保障型城市的重要抓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夯实基层、打牢基础,坚持不懈,一抓到底,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指导思想、工作内涵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按照“重心下沉、机构加强、素质提高、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要求,健全体制机制,落实安全责任,硬化工作措施,夯实保障基础,扎实推进基层安全监管规范化和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创建安全保障型城市,有效防止各类事故发生,促进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

(二)工作内涵

安全生产的基层主要是指乡镇(街道)、村(居)、企业,包括监管基层、生产基层、领导基层三个层面;安全生产的基础主要指涉及安全生产工作带根本性、普遍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基本要素及工作措施。

――基层工作包括:监管基层是指直接面对生产经营单位履行安全监管职能的机构及人员, 主要工作是完善基层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生产基层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及人员,主要工作是提高本质安全管理水平;领导基层是指在安全监管和生产经营一线进行组织领导的政府和部门及人员,主要工作是落实“分级管理、属地负责”和“一岗双责”责任。

――基础工作包括: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隐患排查治理、企业现场安全管理、员工安全素质建设等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三)目标任务

按照“一年强化、两年突破、三年攻坚、四年巩固”的工作目标,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和企业安全保障水平。到2012年,确保全市各类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1400人以内,较大事故控制在40次以内,重特大事故控制在2次以内,并实现以下目标任务:

――基层安全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建立完善基层安全监管网络体系,充实基层安全监管力量。乡镇(街道)配备专职安全监管人员3―7人,村(居)、园区落实1―3人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到2011年,100%的完成区县(自治县)安监局、乡镇(街道)安监办和村(居)、园区安全监管必需的交通工具、办公设备、执法装备、检测检验设备、应急救援装备的配备;到2012年,100%的乡镇(街道)、村(居)、园区基本实现安全监管规范化。

――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齐配强专(兼)职人员,完善企业及车间、班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全面实施企业安全准入和安全资质淘汰机制,建立安全绩效工资制度。推行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等级评定制度,实施分类考评、分类管理。

――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全面加强。强化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安全标准化、隐患排查治理、现场安全管理、员工安全素质等基础工作。到2009年底,50%以上的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实现安全标准化;到2012年,各类企业都达到国家安全生产标准。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建立完善安全投入、安全法制、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应急救援等五大体系,增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到2012年,形成完善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三、健全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夯实安全生产基层

(一)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组织管理能力 落实政府领导责任制。按照“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的原则,全市各级政府要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工作同步规划、部署、推进、考核,定期分析安全生产形势,研究重大问题,制定解决办法和措施;严格“行政首长负责”制,“一把手”对安全生产负总责;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制,各分管领导对分管领域和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村(居)、园区有关负责人对本区域内的安全生产负责,坚持日常安全巡查,督促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到位。

落实部门责任制。全市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具体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认真履行行业安全监管职能,制定和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措施。特别是具有安全生产行政审批事项的部门,要严格审批责任制,坚持“谁审批、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审批前严格把关、审批后强化监管。

落实生产经营单位责任制。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落实各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分层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分解落实到各管理部门、车间、班组和岗位,把安全生产责任与每位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形成完备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强化基层安全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加强基层领导的政治素质、责任意识、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安全监管和生产经营一线负责人管理安全生产的能力,强化执行能力,打造“能人安全”环境氛围,形成强有力的安全生产组织保障能力。

(二)加强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提升安全监管水平1.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体系。按照“巩固区县(自治县)、强化乡镇(街道)、延伸村(居)”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基层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区县(自治县)安全生产监察执法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建设,区县(自治县)安全生产监察执法大队配备8―10名执法人员,区县(自治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配备5―8名应急救援人员。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组织保障体系,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立由主要负责人任主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规范设置“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加强乡镇(街道)、村(居)、园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常住人口5万人以上及安全监管任务重的乡镇(街道)专职安全监管人员配备不少于7名,3―5万人及安全监管任务较重的乡镇(街道)不少于5名,3万人以下的乡镇(街道)不少于3名。所配备人员原则在乡镇(街道)在编正式人员中安排;确需聘请安全协管员的,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完善用工手续。在村(居)、园区干部中确定1―3人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按照“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联合执法”的要求,各区县(自治县)必须在2009年6月底前建立乡镇(街道)一级集安监、综治、信访、公安、司法、人武“六位一体”的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整合村(居)各类资源,建立起村(居)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建立村(居)一级集安监、综治、信访、警务、调解、治保、民兵“七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到2012年,建立起“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精干高效、保障有力”的基层安全监管体系。

2.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制度和台账。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安全生产检查督查、事故隐患和危险源管理、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管理、安全事故报告、事故应急救援及处置、安全生产值班、领导联系安全生产重点单位、安全信息及档案管理、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安全监管人员职责、县级以上企业安全生产协调等12个方面的安全监管基本制度;建立完善工矿商贸企业、中小学校及人员密集场所、道路交通、水上交通、辖区内在建项目安全及危房安全、民爆物品使用、危险化学品及烟花爆竹、特种设备及农业机械、地质灾害及水利设施、安全生产记录资料、安全监管对象分布图、安全教育培训等12个安全监管基础台账。各村(居)、园区要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例会、安全信息报告、安全巡查、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应急救援、宣传教育等基本制度和相应的基础台账,落实村(居)、园区负责人、安全管理员的工作职责。3.进一步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各区县(自治县)要强化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委托乡镇(街道)执法,加强委托执法的指导、检查和监督,加大基层安全生产现场执法力度,实现“责权统一、上下配合、监管有力”。全面实施安监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安排专项培训费用,加强各级安监人员的素质培训,未经培训或经培训考核不合格者均不能从事安全监管工作。市、区县(自治县)要加大财政资金对基层安全监管装备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采取“市级补贴、区县筹集”的方式,到2011年,基本完成区县(自治县)安监局、乡镇(街道)安监办的交通工具、电脑等办公设备、摄像、照相、录音、执法服装等办案执法装备、检测检验设备、应急救援装备的配备。同时,配备村(居)、园区安全监管必需的设备设施。全市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的安监人员激励机制,切实稳定安全监管队伍,乡镇(街道)专职安监人员原则上干满3年方可调整,确因工作需要调整的,必须报经所在区县(自治县)安监部门同意。

(三)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安全保障能力 1.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结合各行业企业特点,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安全生产会议、安全检查、领导带班作业、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奖惩、教育培训、安全投入及安全费用提取、应急救援、安全设施“三同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安全管理人员职责、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等12个安全管理基本制度;建立安全会议、安全组织、安全投入、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生产安全事故、安全工作考核与奖惩、安全防护用品、事故预案、重大危险源、安技装备、特殊工种人员等12本安全管理基础台账。

2.进一步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在完善安全管理机构的基础上,配齐配强安全管理人员。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化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其它生产经营单位,都要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2名以上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生产经营单位要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安全技术中介机构、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安全生产专家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3.进一步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通过自查自评、初审复核、分类整改、考核验收等步骤,对全市企事业单位进行安全级别评定;级别评定作为评优评先、企业信用、资质管理、安全许可等的前置条件。建立实施奖惩激励机制和安全绩效工资制度,将企业领导、车间班组负责人、一线员工的经济利益与规章制度执行、安全生产绩效挂钩,安全绩效工资应不低于员工收入的40%,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自觉性。

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措施,打牢安全生产基础

(一)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广应用安全科技成果,提升本质安全保障水平。到2012年底前,全市县道6米以上高路堤的危险路段和通客车的乡村道重点危险路段安装5000公里防撞护栏;煤矿瓦斯监控系统实现100%全覆盖;加油(气)站、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100%完成HAN阻隔防爆设施;建筑施工现场全面安装安全监控系统;水运交通船舶100%完成客渡船标准化船舶改造;非煤矿山100%实现机械化开采;基本实现烟花爆竹生产机械化作业。同时,切实改善民爆器材、特种设备、市政设施、学校、农业机械、石油、冶金、有色金属以及尾矿库等行业(领域)的安全基础保障条件。

加大企业安全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强化设备维护保养,淘汰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完善生产设备安全自动防控系统,提升设备安全性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三同时”规定,并将其作为各类行政审批的前置条件。

(二)全面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批准81项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目录》(安监总局公告2008年第24号)等国家标准,制订各行业安全管理标准、实施方案和评估办法,健全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和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全面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按照“管理台账化、装备现代化、指令书面化、操作程序化、行为规范化”的要求,实施“样板工厂”、“样板矿井”、“样板站段”、“样板学校”和“样板岗位”等示范工程,加强动态跟踪检查。按照2008年确立的“一年打好基础、两年初步完善、三年基本规范、五年全面达标”的目标任务,到2009年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领域)达标率达到50%以上;到2010年,大中型企业100%达到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各类小企业达标率达到80%以上;到2012年,各类企业都达到国家安全生产标准。

(三)深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扎实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到每个员工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建立“三违”企业黑名单制度,开展隐患拉网排查、挂牌整改、档案管理、追踪督办,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重大安全隐患实行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三级挂牌督办。要充分运用“重庆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管理系统”,建立隐患登记、销号和查询管理机制、重大隐患治理和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各级行业安全监管部门要制定本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和评估制度,加大隐患排查治理监管力度,落实监管措施,提高隐患整治率,对无视法律法规、治理安全隐患不力的,依法严肃处理。

(四)强化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深入开展安全设施标准化、现场定置管理标准化、文明生产管理标准化、要害部位管理标准化、安全标志标准化、安全操作标准化等系列活动,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现场安全管理。严格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执法,及时消除设备、操作、管理等各个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强特种设备规范管理,确保安全运行;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管理,维护从业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面开展“零事故活动”,自主组织实施风险识别、安全检查、隐患整治、事故抢险工作,促进全体员工积极、主动、自主参与安全预知和预防行动。

(五)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各企业要严格“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以及从业人员转岗、换岗的安全教育,到2012年,全市各行业(领域)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严教、严训、严考,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实践技能”的要求,督促企业制定计划,完善企业员工特别是农民工安全技术培训机制,建立强制培训制度,严格执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规定,未经安全培训合格,一律不得上岗作业。建立高危行业企业员工安全信息卡,将安全培训、安全资质、安全绩效、违章情况等基本信息录入信息卡,公开“三违”信息,对严重“三违”人员实施终身淘汰。

五、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提升基层基础保障水平

(一)建立安全投入保障体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加强企业安全费用提取、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监察执法,按照“企业提取、政府监管、确保需要、规范管理”的要求,严格财务管理。加大财政资金对安全生产的预防性投入,建立财政预算专项资金、“安保互动”防灾防损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安全预防费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理财收益等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投融资体系;从2009年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必须建立不少于200万元的政府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10%的增长。

(二)建立安全法制保障体系。完善地方安全法规、安全标准、安全规章体系。进一步强化各级综合安全监管部门的监察执法职能;充实各级行业安全监管部门安全监管力量,强化行业安全监管和执法;建立完善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调,形成监管合力。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安全评价制度,严把安全资质审查;建立安全资质淘汰机制,坚决依法关闭和取缔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加大事前预防性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打“三非”(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建设)、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治“三超”(工矿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和交通运输单位超载、超限、超负荷运输)活动。按照 “四不放过”和实事求是原则,严格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严厉查处违法违纪和失职渎职行为。

(三)建立安全科技保障体系。建立安全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推进产、学、研结合,集中推广一批成熟、先进、适用的安全科技成果;充分发挥市、区县(自治县)安全生产专家组、安全技术中介组织和有关安全生产协会学会的智力支持作用,为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的决策咨询、安全标准制订、安全评价评估、安全检测检验、安全检查、事故抢险、事故调查、项目审查、安全标准化建设、隐患治理、安全培训等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安全科技产业园建设,提升安全装备和应急装备的科技水平,增强防范事故灾难能力。

(四)建立安全文化保障体系。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负责、社会参与、企业落实”的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安全诚信、安全道德教育,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推进安全书籍进乡镇(街道)文化站、安全读本进村(居)文化室、安全手册进农家书屋。要丰富“安康杯”、“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每年举办1―2次大型安全论坛或展览。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采取制作专题片、开辟安全专栏等形式,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工作成效,曝光安全事故、安全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五)建立应急救援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切实加强乡镇(街道)、村(居)以及企事业单位和重点部位、重大活动等方面的应急预案编制和发布,推进应急预案“进社区、进村社、进企业、进学校”。要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在应急管理和处置的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高危行业企业每年至少开展1次应急演练;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每年至少开展1次综合应急演练。进一步整合现有应急装备和队伍资源,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市、区县(自治县)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加强乡镇(街道)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进村(居)、园区义务互助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六、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落实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政府决定将2009年确定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强化年”。市政府成立由副市长刘学普任组长、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全市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抓好本地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的组织实施,层层落实责任,完善工作机制,细化目标任务,把优先考虑基层、优先保障基层、优先扶持基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从领导、政策、体制、经费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抓好本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从2009年起,市政府将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情况纳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

(二)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全市各级各部门、有关单位要按照“全面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要求,在未来4年内,分依次开展“强化年”、“突破年”、“攻坚年”、“巩固年”活动,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重点。要针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特点,制定工作实施意见,建立工作保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三)检查督查,抓好落实。全市各级各部门、有关单位要按照“一个阶段一重点、一项行动一突破”的要求,制定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的具体推进方案,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层层推进、项项落实。同时,要充分发挥好部门联动作用,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督检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任何单位、任何人不得阻扰安全监管部门的正常检查。对基层基础建设措施不落实、工作进展不快、效果不明显的,要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改进。

二○○九年一月三日

第四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渝府发〔2012〕62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

渝府发〔2012〕62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进一步促进重庆民营经济大发展,加快富民兴渝,结合重庆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二)民营经济是推动重庆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是全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改革开放的助推器、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在优化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1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61.7%;民营经济增加值占48.9%,出口占57.3%,从业人员740万人。15年来,民营经济在重庆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三)民营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要加快实现“314”总体部署,必须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构建国资、民资、三资“三足鼎立”协调推动重庆科学发展的新格局,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发挥民营企业在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城乡、区域、社会和谐发展。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势紧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需减弱,要素成本上升,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突出困难。同时,民营企业也存在规模不够大、融资渠道不够多、创新能力不够强、管理水平不够高等问题。全市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氛围,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五)总体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紧密结合实际,坚定不移地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闯、勇敢试,坚决破除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环境,依法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改善政府服务,保障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进一步激发创业活力,支持做优做强、提高质量,扶持做活做多、扩大数量,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大产业链,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上效益;进一步弘扬重信重义、自强不息的渝商精神,推动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六)主要目标。全市民营经济形成集群发展、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的企业制度,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万商云集、要素汇聚的兴盛局面。

――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到65%;民营经济从业人员900万人,市场主体达到200万户,民营企业达到45万户;营业收入十亿级企业100家左右,百亿级企业10家以上。

――到2020年,民营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到70%,形成国资、民资、三资“三足鼎立”协调发展格局,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三、扩大投资领域

(七)鼓励参与交通运输建设。支持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公路、水运、港口等项目。

(八)鼓励参与能源建设。支持投资大型煤炭采购、储备、运输、销售企业,支持投标勘探开发页岩气等矿产资源。

(九)鼓励兴办金融机构。支持参与商业银行增资扩股,支持投资村镇银行,支持设立金融(融资)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企业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十)鼓励参与水利工程建设。支持通过招标、承包租赁等投资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项目。

(十一)鼓励参与市政建设。支持进入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城市园林绿化等领域,已建成项目通过公开拍卖经营权方式鼓励参与运营管理。

(十二)鼓励参与电信建设。支持参股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开展增值电信业务。

(十三)鼓励参与医疗卫生事业。支持兴办各类医疗机构,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定点服务的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

(十四)鼓励参与教育和文化事业。支持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教育领域,兴办普通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城市幼儿教育。支持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事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博会展、动漫游戏、网络服务以及建设和经营有线电视接入网、参与有线电视接收端数字化改造。

四、放宽经营条件

(十五)允许以实物、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拥有的其他公司股权等作价出资,其比例最高可占注册资本的70%。

(十六)试行注册资本货币“零首付”,允许延长出资期限。除高危和重污染行业外,允许前置许可要件不完备的企业先登记注册,一年内完善相关手续。

(十七)允许个体工商户保留原名称、沿用原前置许可转为企业。

五、创新金融服务(十八)商业银行服务收费应当公开。除银团贷款外,禁止对小微企业贷款违规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

(十九)鼓励民营企业直接融资,逐步扩大民营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集合信托和短期融资券等发行规模。

(二十)拓宽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允许向多家银行融资,支持通过金融资产交易所、银行机构、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其他专门从事金融资产交易的机构进行资产转让融资,支持通过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股东定向借款融资,支持小额贷款公司之间同业借款,支持通过发行债券等其他方式融资。

(二十一)小额贷款公司最大股东或主要发起人持股比例可放宽到50%,支持经营良好的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分支机构、挂牌上市。引导小金融机构增加服务网点。

(二十二)支持采用知识产权、仓单、商铺经营权、商业信用保险单等质押融资。

(二十三)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适当降低市属国有担保公司对小微企业的担保费。探索建立再担保体系,设立民营资本参与的再担保公司。

(二十四)“三权”抵押融资重点支持民营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六、加强财政支持

(二十五)市政府设立每年20亿元规模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技术改造、先进设备引进、上市企业的重组扶持、中小企业有市场有回款有效益产品生产所需流动资金的贷款贴息、鼓励类产业投资贷款贴息、自主创新平台建设补助、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资金补助、“走出去”奖励、新创办小微企业租用经营场地租金补贴及其他政府鼓励事项。各级政府性资金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

(二十六)“十二五”新办鼓励类民营企业,自登记之日起2年内享受与其缴纳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等额的财政补贴。(二十七)市级及以上开发区(园区)内新建的工业生产性建筑物减免城市建设配套费。

(二十八)继续实施微型企业资本金补助,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救助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发放小微企业贷款。(二十九)政府采购产品、服务和工程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面向小微企业的采购项目不低于预算总额的18%,采购评审中对小微企业产品可给予6%―10%的价格扣除。

(三十)政府投资的大型科技平台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开放,适当减免中小企业使用费。

(三十一)对民办普通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给予生均经费相应比例补助。

七、降低税费负担

(三十二)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15%企业所得税率和三峡库区、民族地区、两江新区、开发区税收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区县的民营企业,经市政府批准,可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并可叠加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

(三十三)2015年年底前,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算,并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十四)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营业税按期纳税的起征点上调到月营业额20000元,按次纳税的起征点上调到每次(日)营业额500元。

(三十五)各类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固定资产折旧、技术开发费、技术转让费及用于社会公益事业捐款等,准予税前扣除。

(三十六)资产重组过程中涉及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在企业内部转让不征收营业税。

(三十七)努力争取国家批准试点,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征收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三十八)对上一年未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建筑施工民营企业,保障金降低50%收取,连续两年未拖欠的再降低10%收取,连续三年未拖欠的免交。

(三十九)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15项。开展经营服务性收费清理,适时再取消一批,对收费标准有幅度的按低限收费,严禁提高标准或变相提高标准乱收费。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应统筹安排同级相关部门的经费预算,保证其正常履行职责。

八、改善发展环境

(四十)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将民营经济发展纳入各类规划,及时公布发展规划、投资政策、产业布局、财政税收、统计数据等信息,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制定和修订有关法规、规章、重大政策要征求民营企业意见,充分考虑其合理诉求。

(四十一)健全投诉机制,设立服务投诉电话。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5个工作日内回复投诉事项处理情况。健全查访机制,严查服务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吃拿卡要”等问题。健全追责机制,对故意刁难、妨碍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处理。

(四十二)加强立法保护,建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查封、扣留、冻结企业财产和资金。为个体商户创造良好经营环境,规划和设立经营场地,引导依法、合规、有序经营。民营企业应当遵守法律,依法经营。

(四十三)土地出让,水、电、气、煤、油、运等要素供给,人才引进与管理等,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

(四十四)进一步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除国家规定必须由市级审批核准的事项外,一律下放区县(自治县)管理,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审批服务,加大监督力度。对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四十五)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满腔热情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要大力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全面、客观报道民营经济的积极作用,表彰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大力倡导尊重创业、尊重劳动的风尚,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要大力发挥民营经济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确保一切合法经营并为重庆作出贡献的企业家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

二○一二年六月六日

第五篇:吕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

吕梁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切实解决安全生产‘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现就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全市安全生产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安全监管措施逐步加强,安全基础条件有效改善,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好转。但是,目前全市各类事故总量仍然过大,较大事故多发,重特大事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一些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落后、规章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自保互保能力弱;一些县(市、区)乡镇(街道办)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装备设施不足、监管能力和应急能力弱;村(居委会)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基层薄弱、基础脆弱是当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务必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安全发展指导原则的高度,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作为改善安全生产状况、扭转事故多发的根本措施,作为强化安全生产、推进“三个发展“,建设“三新吕梁”的重要抓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基层、夯实基础,坚持不懈,一抓到底,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指导思想、工作内涵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按照“加强机构、配足人员、提高素质、规范管理’’的要求,健全体制、完善机制,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基层安全监管规范化和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有效防止各类事故发生,促进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 转。j(二)工作内涵

安全生产的基层主要是指乡镇(街道办)、村(居委会)、企业,包括监管基层、生产基层、领导基层三个层面;监管基层是指直接面对生产经营单位履行安全监管职能的机构及人员,主要工作是完善基层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生产基层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及人员,主要工作是提高本质安全管理水平;领导基层是指在安全监管和生产经营一线进行组织领导的政府和部门及人员,主要工作是落实“分级管理、属地负责”和“一岗双责”责任。安全生产的基础主要指涉及安全生产工作中根本性、普遍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基本要素及工作措施。基础工作包括: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隐患排查治理、企业现场安全管理、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建设等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三)目标任务

按照“一年强化、三年完善、五年规范”的工作目标,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和企业安全保障水平。2010年各类生产事故死亡人数比2009年下降10%,杜绝发生重特大事故。到201 5年,全市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和死亡人数有较大幅度下降,职业危害明显减少,四项相对控制指标(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比2009年下降50%以上,全市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好转。

——基层安全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建立完善基层安全监管网络体系,充实基层安全监管力量。2010年底全市100%的乡镇、村建立安全监管机构,乡镇(街道办)配备专职安全监管人员3--7人,村(居委会)、园区落实1—3人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到2013年,100%的完成县(市、区)安监局、乡镇(街道办)安监站安全监管必需的交通工具、办公设备、执法装备、检测检验设备、应急救援装备的配备;到2015年,100%的乡镇(街道办)、村(居委会)、园区基本实现安全监管规范化。——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齐配强专(兼)职人员,完善企业及车间、班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全面实施企业安全准入和安全资质淘汰机制,建立安全绩效工资制度。推行企业安全生产等级评定制度,实施分类考评、分类管理。

——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全面加强。强化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安全标准化、隐患排查治理、现场安全管理、员工安全素质等基础工作。到2010年底,30%以上的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领域)企业达到安全标准化;到2015年,各类企业都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

——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建立完善安全投入、安全机制、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应急救援等五大体系,增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到2015年,形成完善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三、健全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夯实安全生产基层。(一)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组织管理能力

落实政府领导责任制。按照“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的原则,全市各级政府要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工作同步规划、部署、推进、考核,定期分析安全生产形势,研究重大问题,制定解决办法和措施;严格“行政首长负责”制,“一把手”对安全生产负总责;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制,各分管领导对分管领域和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村(居委会)、园区有关负责人对本区域内的安全生产负责,坚持日常安全巡查,督促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到位。

落实部门责任制。全市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具体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认真履行行业安全监管职能,制定和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措施。特别是具有安全生产行政审批事项的部门,要严格审批责任制,坚持“谁审批、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审批前严格把关、审批后强化监管。

落实生产经营单位责任制。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落实各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分层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逐级分解落实到各管理部门、车间、班组和岗位,把安全生产责任与每位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形成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强化基层安全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加强基层领导的政治素质、责任意识、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安全监管和生产经营一线负责人管理安全生产的能力,强化执行能力,形成强有力的安全生产组织保障能力。

(二)加强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提升安全监管水平

1、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体系。按照“完善县(市、区)、强化乡镇(街道办)、延伸村(居委会)”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基层安全监管机 构和队伍建设。

(1)加强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建设,各县(市、区)设立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大队,配备5—1O名执法人员;设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配备3—5名人员。

(2)按照“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联合执法”的要求。各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必须在201O年6月底前建立由主要负责人任主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

(3)规范设置副科级建制的“乡镇(街道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加强乡镇(街道办)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建立乡镇(街道办)一级集安监、综治、信访、公安、司法、人武“六位一体’’的安全监管工 作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常住人口5万人以上及安全监管任务重的乡镇(街道办)专职安全监管人员配备不少于7名,3—5万人及安全监管任务较重的乡镇(街道办)不少于5名,3万人以下的乡镇(街道办)不少于3名。所配备人员原则在乡镇(街道办)在编正式人员及2008年全市统一招聘的煤矿“三委派’’富余人员中安排。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整合村(居委会)各类资源,建立起村(居委会)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建立村(居委会)一级集安监、综治、信访、警务、调解、治保、民兵“七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在村(居委会)、园区干部中确定1—3人负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制度和台账。各乡镇(街道办)要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会议、安全生产检查督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管理、安全事故报告、事故应急救援及处置、安全生产值班、领导联系安全生产重点单位、安全信息及档案管理、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安全监管人员职责、县级以上企业安全生产协调等1 2个方面的安全监管基本制度;建立完善工矿商贸企业、中小学校及人员密集场所、道路交通、水上交通、辖区内在建项目安全及危房安全、民爆物品使用、危险化学品及烟花爆竹、特种设备及农业机械、地质灾害及水利设施、安全生产记录资料、安全监管对象分布图、安全教育培训等1 2个安全监管基础台账。各村(居委会)、园区要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和有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例会、安全信息报告、安全巡查、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应急救援、宣传教育等基本制度和相应的基础台账,落实村(居委会)、园区负责人、安全管理员的工作职责。

3、进一步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各县(市、区)要强化基层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乡镇(街道办)安监站实行乡镇政府和县(市、区)安监局双重管理。安监站长由乡镇政府提名,组织部门会同县(市、区)安监局考察任命。安监站的监管执法工作由县(市、区)安监局部分委托乡镇(街道办)执法。安监局:要加强委托执法的指导、检查和监督考核,加大基层安全生产现场执法力度,形成“责权统一、上下配合、监管有力’’的工作格局。安排专项培训费用,加强各级安监人员的素质培训,县(市、区)、乡镇安监人员必须依法经培训取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行政执法证方可从事安全生产执法工作,未经培训或经培训考核不合格者均不能从事安全监管工作。各县(市、区)要加大财政资金对基层安全监管装备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到2010年底,基本实现县(市、区)安监局、乡镇(街道办)安监站有基本满足工作需要的办公场所,按规定标准配齐交通工具、电脑等办公设备,摄像、照相、录音等办案执法装备,必要的检测检验设备、应急救援和个体防护装备(各级装备配备标准由市安委办另行制定)。全市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的安监人员激励机制,切实稳定安全监管队伍,乡镇(街道办)专职安监人员原则上干满3年方可调整,确因工作需要调整的,必须报经所在县(市、区)安监部门同意。

(三)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安全保障能力

1、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结合各行业企业特点,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安全生产会议、安全检查、领导带班作业、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奖惩、教育培训、安全投入及安全费用提取、应急救援、安全设施“三同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安全管理人员职责、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等1 2个安全管理基本制度;建立安全会议、安全组织、安全投入、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生产安全事故、安全工作考核与奖惩、安全防护用品、事故预案、重大危险源、安技装备、特殊工种人员等1 2本安全管理基础台账。

2、进一步健全安全管理机构。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化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其它生产经营单位,都要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2名以上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生产经营单位要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安全技术中介机构、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安全生产专家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3、进一步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在重点行业领域全面实施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承诺制和企业黑名单制,探索企业安全级别评定和分级管理办法,将级别评定作为评优评先、企业信用、资质管理、安全许可等的前置条件。建立实施奖惩激励机制和安全绩效工资制度,将企业领导、车间班组负责人、一线员工的经济利益与规章制度执行、安全生产绩效挂钩。原则上安全绩效工资应不低于员工收入的40%,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自觉性。

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措施,打牢安全生产基础

(一)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广应用安全科技成果,提升本质安全保障水平。到2015年底前,全市危险路段和通客车的乡村道重点危险路段安装防撞护栏;煤矿100%实现机械化开采;加油气站、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100%完成HAN阻隔防爆设施;建筑施工现场全面安装安全监控系统;地下非煤矿山100%实现机械化运输。同时,切实改善民爆器材、特种设备、市政设施、学校、农业机械、冶金、有色金属以及尾矿库等行业(领域)的安全基础保障条件。

加大企业安全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强化设备维护保养,淘汰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完善生产设备安全自动防控系统,提升设备安全性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安全设施“三同时’’规定。

(二)全面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制订各行业安全标准化实施方案和评估办法,健全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和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全面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按照“管理台账化、装备现代化、指令书面化、操作程序化、行为规范化’’的要求,实施“样板工厂’’、“样板矿井’’、“样板站段’’、“样板学校’’和“样板岗位”等示范工程,加强动态跟踪检查。按照“一年打好基础、两年初步完善、三年基本规范、五年全面达标’’的目标任务,到2010年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领域)达标率达到30%以上;到2011年,大中型企业100%达到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各类小企业达标率达到50%以上;到2015年,各类企业都达到国家安全生产标准。(三)深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到每个员工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建立“三违”企业黑名单制度,开展隐患拉网排查、挂牌整改、档案管理、追踪督办、销号管理工作,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重大安全隐患实行市、县、乡镇(街道办)三级挂牌督办。各级行业安全监管部门要制定本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和评估制度,加大隐患排查治理监管力度,落实监管措施,提高隐患整治率,对无视法律法规、治理安全隐患不力的,依法严肃处理。

(四)强化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深入开展安全设施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文明生产管理标准化、要害部位管理标准化、安全标志标准化、安全操作标准化等系列活动,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现场安全管理。严格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执法,及时消除设备、操作、管理等各个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强特种设备规范管理,确保安全运行;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管理,维护从业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面组织实施风险识别、安全检查、隐患整治、事故应急预案演练工作,促进全体员工积极、主动、自主参与安全预知和预防行动。(五)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各企业要严格“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以及从业人员转岗、换岗的安全教育。各有关部门要督促企业制定培训计划,完善企业员工安全技术培训机制,建立强制培训制度,严格执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规定,未经安全培训合格,一律不得上岗作业。

五、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提升基层基础保障水平

(一)建立安全投入保障体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加强企业安全费用提取、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执法,按照“企业提取、政府监管、确保需要、规范管理“的要求,严格财务管理。加大财政资金对安全生产的预防性投入,严格落实吕发(2009)20号文件精神,各县(市、区)要按照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五的比例安排安全监管专项资金,用于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改善执法条件、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和应急救援体系等方面建设。同时,要落实资金,制定村(居委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补助金的发放办法。

(二)建立安全法制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各级综合安全监管部门的综合监管职能,加强对同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下一级政府履行安全监管职责的监督考核;充实各级行业安全监管部门安全监管力量,强化行业安全监管和执法;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安全评价制度,严把安全资质审查;建立安全资质淘汰机制,坚决依法关闭和取缔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加大事前预防性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打非治违活动。按照“四不放过’’和实事求是原则,严格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严厉查处违法违纪和失职渎职行为。

(三)建立安全科技保障体系。建立安全科技成果转化长效机制,推进产、学、研结合,集中推广一批成熟、先进、适用的安全科技成果;充分发挥各级安全生产专家组、安全技术中介组织和有关安全生产协会的智力支持作用,为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的决策咨询、安全评价评估、安全检测检验、安全检查、事故抢险、事故调查、项目审查、安全标准化建设、隐患治理、安全培训等提供技术支撑。提升安全装备和应急装备的科技水平,增强防范事故灾难能力。(四)建立安全文化保障体系。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负责、社会参与、企业落实’’的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安全诚信、安全道德教育,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开展安全书籍进乡镇(街道办)、安全读本进村(居委会)、安全手册进农 家活动,丰富“安康杯’’、“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采取制作专题片、开辟安全专栏等形式,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工作成效,曝光安全事故、安全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 为。

(五)建立应急救援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切实加强乡镇(街道办)、村(居委会)以及生产经营单位和重点部位、重大活动等方面的应急预案编制、备案和发布。要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在应急管理和处置的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高危行业企业每年至少开展1次应急演练;县(市、区)政府每年至少开展1次综合应急演练。进一步整合现有应急装备和队伍资源,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乡镇(街道办)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进村(居委会)、园区义务互助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六、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落实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将“安全第一’’的方针真正落到实处,从领导、政策、体制、经费等方面 向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倾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抓好本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要紧密围绕各项目标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时研究和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维护好安全生产秩序。严格落实各项规定,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度,切实增强执行力,强化工作落实。

(二)进一步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从2010年起,市政府将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情况纳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实行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逐级分解落实安全生产任务。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强化过程考核,发挥好安全生产考核激励和约束作用。

(三)进一步健全协同配合机制。充分发挥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安委会的组织协调作用,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联席会议制度、安全生产联合执法制度,加强沟通协调,形成监管合力。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任何单位、任何人不得阻扰安全监管部门的正常检查。对基层基础建设措施不落实、工作进展不快、效果不明显的单位,要予以通报批评,对主要负责人启动问责机制追究责任。

二O一O年四月三日

下载《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巩固年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2]1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巩固年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2]1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