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主要进展和思考[范文]

时间:2019-05-13 11:0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甘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主要进展和思考[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甘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主要进展和思考[范文]》。

第一篇:关于甘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主要进展和思考[范文]

立足实际 把握关键 加快发展

关于甘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主要进展和思考

刘维忠 二0一0年三月

2010年是甘肃省全面落实医改任务的关键年,也是完成“十一五”规划,谋划“十二五”目标,承前启后的重要关口。针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任务为主线,把握机遇,创新工作,狠抓落实,不断推动全省医药卫生事业健康较快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健康服务。

一、甘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

根据2008年甘肃省卫生统计数据,从卫生人员数量来看,全省现有9.13万卫生人员,其中7.38万人在城市,1.75万人在农村;平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3.33人,执业(助理)医师1.38人,而每千农业人口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0.91人。从医疗机构的规模来看,以医院为例,省市级医院平均拥有业务用房面积为11991平方米,万元以上的设备数为70台;而县级医院均拥有业务用房面积为5754平方米,万元以上的设备数为35台。从开设床位来看,全省现有9.27万张床位,其中城市有6.73万张,农村有2.54万张。

医疗卫生体系呈现“倒金字塔型”,医疗资源约80%在城市,20%在农村,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看病难。

(二)医疗费用支出结构不合理。

一是医疗费用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不相协调。1980年看病平均门诊收费1.62元,平均住院收费40元;2008年看病平均门诊收费194元,平均住院收费4751元,费用增长分别为120倍和119倍。1980年农村人民公社人均分得的收入为85.9元,城市职工(含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人均货币工资为713.5元;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收入增长分别为55倍和22倍。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看病费用支出的增长速度,造成看病支出占居民收入比例增大,增加群众负担。

二是个人卫生支出费用仍然占主要。甘肃省卫生总费用2003—2007年间随时间逐年增加,平均增长速度为16.51%,其中个人投入始终占卫生总费用的50%左右。2007年,政府投入占卫生筹资总额的比重为30.83%,社会投入占卫生筹资总额的比重为21.43%,个人投入占卫生筹资总额的比重为47.74,卫生总费用筹资来源构成比重中个人所占比例最大,政府次之,而社会最少。

(三)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机构公益性减弱。

近些年来,由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医疗服务价格偏低,医院的发展建设和运行费用主要靠医疗服务创收来解决,医院的收入85%以上依靠收费获得,使医院逐步背离了公益性目标,出现逐利倾向。通过对甘肃省2003—2007年5年间医疗机构的收入构成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每年总收入构成比中业务收入占比例最大,均在73%以上,政府财政补助比例在12%左右。以甘肃某省级医院为例,2009年收入5.9亿元,支出5.7亿元,在政府拨款由于防治甲流、预防保健、医学中心建设等投入增长352%的情况下,拨款数额达到3659万元,也仅占支出的7%,医院的发展需要依靠贷款,负债严重。医院除自身发展外,还要承担支付退休职工的退休金等开支,压力较大。在当前的政策中,国家允许医院从药品差价中收益,医院为了发展,不得不以药养医,为医药费用高涨埋下最大的隐患。

(四)缺人和缺人才的现象并存。

据2008年甘肃省医疗机构及卫生人力基本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各级医疗机构人员缺口达到8—10万人。全省现有卫生人员9.13万,卫生技术人员7.12万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72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98万人,注册护士2.18万人,每千人口平均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1.13人和0.83人,均低于全国同期水平(分别为1.56人和1.12人)。由于甘肃省地域辽阔,人口稀疏,特别是农村地区,服务半径较大,越到基层,卫技人员的需求缺口就越大。有很多基层医疗机构一个专业(科室)仅配置一人,甚至抽不出人员参加外出进修培训。

全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构成中,硕士及以上占0.62%,本科占20.17%,大专占33.04%,中专占46.17%。省级单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历以本科为主,占44.49%;市(州)及县以下单位以大中专为主,分别占33.99%和47.89%。通过对学历构成分析可以看出,甘肃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大中专为主,中专比例最高;本科及硕士以上的高学历人员集中在省级单位,占全省硕士以上人员的71.08%;本科学历人才的拥有率差异较大,省级单位比市(州)及县以下单位高25.56%。高层次的医疗卫生人才十分缺乏。

(五)公民健康意识薄弱。

经过2003年非典疫情后,城乡居民健康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的防病治病的观念有所加强,但是总体来看健康意识还很薄弱。城镇居民中只有7%的人对肥胖有正确认识,只有3%的人知道四害能传播哪些病痛,只有18.7%的人能够准确认识药品说明书。城乡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即每100人中不到7人具备健康素养。不科学的生活习惯,好酒嗜肉,爱吃腌渍食品,油盐摄入量大,没有固定的健康体检习惯等等,造成慢性病多发。此外,有的患者看病就医存在认识误区,动辄要求输液、有病就用抗生素、愿意多花钱看病而不愿意花钱运动。有的患者得了小病,医生给对症开些口服药,但是患者觉得医生在轻描淡写,甚至有的人认为不打针、不多开点口服药就是对患者的病不重视,引起医患双方的争执。有的患者迷信大医院,即使是感冒之类的小病都要到大医院去就诊。过度就医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医药费用开支和医疗资源的浪费,也加剧了大医院的看病难问题。

(六)慢病管理工作薄弱。

通过对两周患病按病种的构成分析,甘肃省居民两周患病率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高血压(9.7‰)、急性上感(8.8‰)、胃肠炎(7.5‰)、类风湿关节炎(5.2‰)、普通感冒(5.0‰),慢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我国人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医药费开支已经占到所有医药费用的80%,并消耗着大量的医疗资源,在给国家和个人带来沉重负担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已经成为甘肃的当务之急。慢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作为一项关系到广大普通民众身体健康,社会安定的民心工程,正逐渐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七)对中医的重视不够。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省很多综合医院是以西医为主体,医院为中医科室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很有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少,医院的逐利行为,综合医院的中医科的规模不断压缩,有的甚至被撤销;有的中医科功能定位模糊,没有形成自身优势技术领域;有的在制定政策中没有向中医药倾斜,未将院内中医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有的在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等各项卫生体系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医药的参与;中医科与其他科室的联系不够紧密;部分西医看不起中医,甚至排斥中医。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中医的发展,中医药的“简、便、廉、验”的特点和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中的独特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地发挥,中医药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这些问题必须加以解决,才能使中医药在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八)护理人员队伍问题较多。

护理人员(含护工)是医院技术队伍的组成部分,人称“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工作在医疗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前面给出的数据显示,我省的护理人员队伍总量还存在较大缺口,还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护理人员的素质整体还不是很高,大多数护理人员的第一学历以中专层次为主,进修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有一些是非医学专业。大部分的医疗机构做不到同工同酬,临聘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偏低,有的医疗机构的临聘护士一个月的工资只有400元左右,造成护士不安心护理工作,工作不尽心尽力,更有甚者把怨气出在病人身上,产生医患纠纷,甚至引起医疗事故。

二、甘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当前的主要任务及工作进展

(一)新农合工作重点抓了6项工作。

一是加强资金监管。二是提高资金统筹层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市级统筹。三是提高筹资水平,使人均达到150元。四是提高报销标准5个百分点以上。五是扩大受益面,争取把门诊纳入统筹报销范围。六是完成省级信息平台建设并与市州联网。

(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2009年9月启动了政府主导、省为单位的网上集中采购工作,目前,1万多西药品种已采购到位,实现了挂网网上交易、监管。基本药物招标也已准备就绪。下一步,依托甘肃省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网络平台,2010年上半年完成全省基本药物、中成药和高值医用耗材的集中采购工作,并加强网上交易、配送、使用、监测、监管,在完善补偿机制的基础上,确保2010年6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鼓励以县为单位在省级统一招标采购的基础上开展药品和耗材二次谈判降价。

(三)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做好5件事。

一是按时完成扩大内需项目、国债项目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18个县医院,3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0个村卫生室。二是完成配置800辆急救车,完成120软件覆盖农村人口的任务。三是落实医疗机构分级分工制度,启动省级医学中心建设,加强市县医院重症监护和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四是要建立城乡居民的健康档案。五是要努力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病历共享和同级医疗机构之间检查、化验结果共享,推行甘肃省统一病历,减轻患者负担。

(四)公共卫生均等化做好6件事。

一是督促各县制定和落实公共卫生项目实施方案。落实配套资金按时完成国家和省里下达的公共卫生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疾病病例管理及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9个项目。从2009年开始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新增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等项目。同时要抓好鼠疫防治和美沙酮门诊工作。

二是推行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十制改革”。“十制改革”的内容主要是:改革管理体制,实行负责人竞聘制;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改革分配制度,实行绩效工资制;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制;改革经费保障制度,实行运转经费补偿制;发挥特色优势,实行中医药“三三”制;完善监测网络,实行公共卫生预警制;拓宽培训渠道,实行人才培养长效制;加强廉政建设、实行医德医风考核制;透明医院管理,实行院务政务公开制。

三是按照“管理机构下基层,疾控机构进医院,健康教育进家庭”的总体思路,落实乡镇管理机构、完成乡以上医疗机构疾病谱排序任务、在医务人员中普及健康咨询知识,开展全员健康咨询工作。

四是加强卫生监督工作,要强化卫生监督机构对医疗机构医德医风和医疗质量的监督检查,为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医疗机构不良业绩记录制度提供数据。

五是加强职业卫生和精神卫生建设,县以上医院要设立职业病科。六是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特别是要在提高住院分娩率和提高婚检率上下工夫。

(五)公立医院改革抓好5件事。

一是狠抓医德医风建设。组织医务人员每月观看1次警示教育片,每季度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进行考核,建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不良业绩记录制度和有奖举报制度,以及医生药品使用量、抗菌素使用量、住院自费药品使用量排队和评估制度,严肃处理违纪人员,治理过度医疗问题。二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医院每月召开医疗事故分析会议,查找在管理和技术环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教训。恢复院长、科室主任查房制度,增加药剂师和中医师参与查房。三是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建设,特别是医院公共卫生科的人员力量,开展对患者的健康咨询工作。四是积极探索管理体制的改革。五是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每个省级医院5年内争取建成一个600张床位的医学中心。

三、甘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思路和特点

甘肃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基本省情决定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只能走“用尽可能低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的路子”。而医疗管理人才、管理费用的缺乏和医疗问题的复杂性又决定了只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础的医疗问题”。

(一)用尽可能低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

一是全力推动健康教育。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病人,患者得病60%的原因在个人行为,所以减少病人最有效地办法是健康教育和预防疾病。毛泽东曾经讲过“基本吃素、饭后百步、运动适度、遇事不怒”,健康教育专家讲“吃干八成饱,走路八千步,每天八杯水、睡觉八小时”,说明健康教育经过前人的不断研究总结,已经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知识理论体系,当前要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力行,做到“知行合一”。具体步骤是:第一步健康教育进医生家庭,第二步进病人家庭,第三步进领导家庭,第四步是进百姓家庭。

二把疾病预防放在突出位置。上世纪70年代,美国慢性病大幅度上升,医疗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18%,经调查发现,这些病发病的原因遗传占15%,环境因素占17%,个人行为占60%,医疗的作用只有8%。经过10年的健康教育和预防工作收获了超级回报,高血压病下降55%,糖尿病下降了50%,脑血管疾病下降75%,医疗费用只占10年前的10%。国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疾病预防中多投入一分力量,能够对促进群众健康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重要作用。解决广大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中医药在预防疾病中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我省甲流防治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西医医院推广中医有利于提高治愈率,减少住院天数,节约费用,减少医患纠风。

四是下决心解决人才问题。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基层医疗机构的房子和设备有了极大的改善,人才缺乏成为医疗卫生发展的瓶颈问题。由于缺乏人才,甘肃到北京看病的人数是西北最多的。特别是眼科、五官、口腔等人才缺乏明显。必须通过加大向省内外、境外派出进修人员的力度,不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医疗救治能力。

(二)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本的医疗问题。

一是解决医疗事故频发的问题。2008年发生了多起医疗事故,为减少医疗事故,我们建立了医疗事故月分析会制度,通过对一些医疗事故进行案例分析,查找事故原因,分析管理漏洞,研究解决办法,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的几率。下一步要扩大医疗质量分析评议会规模,提高医护人员的参与度,重点问题重点评议。一要评议如何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加强规范化、精细化服务培训,借鉴引进宾馆服务的先进理念,真正让病人感受到管理严格、服务规范;二要评议如何进一步抓好病历质量,病历质量是医疗质量和医疗核心制度落实状况的直接反映,是日常工作评估考核的重要依据,三级医师查房和临床病历讨论不但要查病人病情,还要查改病历,保证病历质量,病历质量一定要与科室和各级医生的绩效工资挂钩。二是多措并举,不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良执业行为记录制度。建立药品使用量、抗菌素使用量(特别是进口抗菌素使用量)、抗菌素中青霉素使用比例、病人自费比例等四个排队制度,对不合理用药“状元”记录不良业绩,进行公示和处罚。建立医生处方权管理制度,对有不良业绩的医生进行处方权限制或停止。建立院务公开制度。对93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住院自费比例、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平均住院和门诊费用、单病种和单项检查费用、大型检查阳性率等进行了每月通报,并进行横向比较,促使医疗机构降低医疗成本和费用。建立并落实有奖举报制度、医务人员每月观看警示教育片制度、医德医风考核制度,开展卫生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在全省开展模拟体验“看病难”活动,组织省级医疗机构进行了模拟体验就诊,同时要求各地组织开展体验看病难活动,并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恢复和完善院长、科主任行政查房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制度。探索推行各级公立医院之间的病历共用,检查化验结果共享互认制度。建立药剂师定期查房制度,探索治理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和滥用抗菌素工作的方法和措施,减轻患者负担。

第二篇: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位于山西省西北部,素有“晋西门户、秦晋要冲”之称。全县总面积998平方公里,辖4镇9乡340个行政村,总人口16万,其中农业人口13.8万。

全县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51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6个,乡镇卫生院20所,村卫生室288所,社会办医疗机构37个。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有编制床位张(含民营医院),实有开放床位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张。全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共有职工793人,其中公共卫生工作人员174人,医疗机构工作人员519人,注册执业医师219人,执业护士157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49人。全县医疗卫生覆盖率达100%,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健全。

一、工作进展

按照省、市医改工作“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我县紧紧围绕医改五项重点,创新思路,攻坚克难,强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一是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证覆盖面。2011年,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1.09%,基本-1-

实现城乡医疗覆盖全县人民的目标。二是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新农合人均筹资额度从2006年的元逐年提高到2010年的元、2011年的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元。今年上半年,全县新农合累计有万人次享受到门诊住院补偿,补偿金额达万元。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从2006年的元逐年提高到2011年的万元。三是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2010年,城镇医疗救助支出 万元,救助人次;农村医疗救助支出433万元,救助35012人次。我县还实行了合医办和民政局联手救助制度,凡参加新农合的住院病人,合医办报销后,民政局再给予二次救助报销,确保了农民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

(二)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09年,我县被确定为山西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县。一是从2010年3月开始,全县13个乡镇卫生院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报销政策,基本药物全部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按照省、市安排部署,2010年7月,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也实行了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使群众用药更加安全实惠。二是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补偿工作。县政府按照药品销售额的25%予以补偿,按季度及时发放,保证了各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

(三)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不断夯实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群众就医环境明显改善。投资万元,对5所乡镇中心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投资250万元,新建了288所村卫生室,圆满完成了村卫生室覆盖任务;投入资金万余元,分批配置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设备。二是加强卫生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组织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中短期轮训和骨干进修等活动,不断提高县、乡、村卫生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认真实行“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和巡回医疗等卫生支农制度,今年上半年共选派名县、乡卫生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选派了名管理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和技术骨干参加了省、市卫生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专业培训班,对名乡、村卫生人员开展了适宜技术培训。2009年从医学类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了59名大学生村医,给予了全额事业单位人员待遇。2010年,又招聘了10名大学生村医,每人每月1000元,比省里规定的多了200元。

(四)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一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农村居民建档完成49100人,建档率为37%。二是开展健康教育。在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设置了健康宣传栏并及时更新,制作了健康教育光碟、宣传资料,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公众健康咨询、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材料等活动。三是认真开展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和老年人保健工作。全县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3岁以下儿童管理率、孕产妇保健系

统管理率、65岁以上乡村老年人管理率等指标均达到省市要求。四是做好慢性病人管理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认真实施免疫规划和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工作,为名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接种率达%。为名农村孕产妇补服叶酸。全面完成座农村卫生户厕改造任务。

(五)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一是投资8000万元,新建了占地45亩、建筑面积34000平方米县人民医院,一期主体工程已完工。二是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2009年改扩建了东关镇卫生院,为县城居民提供了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三是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探索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提升住院医师的服务能力,选派骨干医师参加全科医师培训;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用药行为,推行处方点评制度,有效控制治疗费用。

二、存在问题

一是卫生基础设施滞后,服务设施不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虽然近年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我县卫生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农村卫生工作基础仍然薄弱,房屋、设备、人才、技术还不配套,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健康保障水平较低。二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机制仍不健全。艾滋病、结核病、不明原因猝死等重大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三是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优势资源相对向上集中,农村公共资源不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2011年的部分医改任务(如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数、慢性病管理人数)过大,难以完成。

三、下步工作

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将按照“落实医改任务,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医德医风,增进人民健康”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省、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吃透医改精神、明确医改任务、理清医改思路,进一步加强调研,科学合理制定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在确保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全省统一集中招标网上采购和统一配送的基础上,引导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逐步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

(二)健全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注重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和段炼,加强县医院、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20个乡镇卫生院、288个村卫生室建设及配置所需的设备设施,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三)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和完善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改革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深入开展对口支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健全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

(四)巩固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落实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工作按计划扎实推进,不断加强完善医疗保健和卫生预防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某县县能够被列为全省医改综合试点县,是省政府对某县工作的信任,更是对我县的大力支持和鞭策。虽然我们在综合试点工作中探索出了一些做法和经验,但仍面临着一些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尽管综合试点工作的困难很多,任务很艰巨,我们相信,有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各级各部门的全力支持,有兄弟市县先进经验的帮助和指导,我们有信心、有决心进一步抢抓机遇,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努力探索出符合贫困地区实际、能够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卫生工作新体制、新机制,为推进全省医改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以下简称《意见》),2009—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具有改革阶段性的鲜明特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统筹利用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突出重点,带动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的关键环节。五项重点改革涉及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药品供应保障、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医疗卫生投入机制、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医药卫生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抓好这五项改革,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长期薄弱的状况,扭转公立医疗机构趋利行为,使其真正回归公益性,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指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目标,在2009-2011年需要重点抓好的五项改革。主要包括: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第四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档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中广网北京2月2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2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会议指出,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发布以来,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一是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逐步形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3亿,覆盖95%以上的城乡居民。保障范围从大病延伸到门诊小病。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三是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200多所县级医院和3.3万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开始启动。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预防接种、健康档案等10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五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体制机制创新稳步展开。

会议指出,当前医改还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把改革持续推向深入。“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核心,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工作。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改革完善医保支付和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二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15万名以上全科医生。三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化补偿机制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推进医药分开、管办分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规范诊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2015年要实现县级公立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

会议要求在重点突破以上三项改革的同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配套改革。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15年达到40元以上。加快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业。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不断完善政策,积累改革经验。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行业、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会议要求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扩大和丰富全社会医疗资源。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依法开办私人诊所。进一步落实政策,改善执业环境,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

第五篇:市卫生局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市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省厅通知要求,现将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努力推进医改工作

(一)市领导高度重视,成立医改组织机构。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为加强对医改工作的领导,市政府调整医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医改领导机构,负责

整个医改工作组织与领导,同时还配备专门力量,抓好具体工作的落实。其次,明确了各部门的任务,要求密切配合、共同推进。2009年12月底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医改工作大会,会上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市长作了重要讲话,市委常委、副市长听取医改工作汇报,对我市医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二)市卫生局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落实医改各项工作任务。根据省市医改工作的要求,市卫生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为成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确定了领导小组职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副局长任春振任办公室主任,为保证工作质量和进度,在全系统内抽调了精干人员充实了办公室。各县区卫生局也都成立了相应组织,明确了医改工作联络员,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二、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明确改革任务与工作思路

(一)加强政策理论学习,吃透医改精神。市卫生局医改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重点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和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精神,为了确保各级各部学习的系统性和广泛性,领导小组还及时编印了《医改文件汇编》、《医改政策问答》等小册子分发到基层。

我们草拟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方案》,先后组织相关人员到廊坊等地学习取经;组织各科室负责人和县区医改工作人员学习研讨医改政策条文;邀请国家卫生部医改专家就国家医改政策内容作培训专题报告,提高了广大医改工作人员对政策的理解。

(二)认真做好医改资金测算工作。按照医改五项重点工作要求,对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09-2011)3年实施方案中有关卫生工作方面的内容开展全面梳理,就完成医改所需资金测算制定了方案,各业务科室分别进行了测算。局长霍兴文、党委书记陈汝荣多次听取测算情况的汇报,共同分析资金需求情况,经过一个多月的认真科学测算,基本上摸清了近三年来医改任务的卫生投入需求,并多次主动与市财政进行密切沟通,并上报市发改委。测算结果得到了市政府医改领导小组会议的认可,并正式列入了医改投资计划之中。

(三)起草实施方案,出台配套文件。我们及早动手,超前谋划,结合我市实际,从2009年9月份开始,组织人员起草了《××*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多次讨论征求意见,又经发改委反复修订后,已于12月28日由市委、市政府印发。同时,我们还及时转发了《河北省乡村医生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办法》的通知及《河北省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框架》。

(四)强化医改工作指导,积极探索创新。一是组织专人研究起草了《××*市区域卫生规划》;二是草拟了《××*市卫生资源整合意见》;三是进一步修改了××*市健康城市从我做起行动方案;四是加大食品安全工作的管理力度。

三、2009年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河北省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工作安排》精神,我市积极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新农合医疗制度建设情况。2009年,全市共有参合人员180.8万人,参合率90.1%。截止到11月底,全市共补偿参合农民95.95万人次,补偿金额1.5亿元,全市次均住院费用 2992元,比上年略有上升,次均住院补偿达到 1175元。

启动了2010年新农合筹资工作,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农民出资20元,各级财政补助提高到120元,力争使农民参合率达到92%。2010年在青龙、卢龙、山海关和抚宁县进一步扩大门诊统筹试点,不断扩大参合农民的受益面。

(二)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组织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参加全省统一网上药品集中采购。确定了抚宁县和海港区北环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戴河东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先行试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目前已经做好调研摸底和测算,待省统一招标后可启动药品零加价销

下载关于甘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主要进展和思考[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甘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主要进展和思考[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要求的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就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要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医药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既是广大群众的热切......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汇报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汇报 市医改第二督查组各位领导: 你们好: 自中、省、市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全区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的几点思考赵玖梅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计划

    城关镇卫生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计划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和基层医务人员的切身利 益,关系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为贯彻落实《山......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的报告盐池县人民医院 2011年7月县卫生局 2011年在县委、政府、主管厅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院干部职工团结一心,以卫生厅在我县召开全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结根据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现将我委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精神,扎实推进我市医药卫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