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力抓好政策措施落实,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全力抓好政策措施落实 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2000年,我市隆回县作为湖南省第一批试点县(4个)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到2004年底,国家累计下达我市退耕还林计划任务163万亩(其中退耕地73.5万亩,荒山89.5万亩),实际完成造林181万亩,涉及全市12个县市区、184个乡镇、4136个村、414565家农户、827549人。随着工程建设的快速推进,部分造林地质量不高、管护不善、后续增收产业跟不上来和人为破坏等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为此,我们根据国家政策调整,迅速将退耕还林工作重心转移到成果巩固,狠抓政策措施落实,全市退耕还林面积核实率、质量合格率等主要指标都达到了100%,农民人平以林增收380元。2004年11月,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张鸿文一行到我市检查退耕还林,对工程管理实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落实奖优罚劣措施,抓好检查验收
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2003年底开始在全市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回头看”活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历年来工程造林质量、作业设计、检查验收、合同签订、钱粮兑现、林权发证、档案管理情况逐村、逐户、逐小班进行再检查,对有关政策进行再落实。市政府将退耕还林作为市、县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工程来抓,并将完成情况作为政绩考核主要 内容,实行奖优罚劣。为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检查验收采取参与式方式,即通过招标选取技术单位对各县市区进行检查,同时又从被检查的县市区抽调部分技术人员对招标单位的检查结果进行核查,实行检查工作双向监督。根据检查和核查结果,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政府的退耕还林工作实绩进行综合排名,在经济工作会议和主要新闻媒体上给予通报,对完成目标任务的县级政府给予10000元的奖励;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或者出现重大毁林、重大森林火灾、重大违法征占用林地和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进行通报批评、黄牌警告,直至责令有关责任人引咎辞职。由于检查措施过硬,使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及时暴露,使退耕还林整改工作有的放矢地进行,同时也调动了各级政府抓好工作的积极性。
二、建立救灾补损机制,抓好补植补造
2003年和2004年,我市连续遭遇特大干旱,造成部分地区死苗严重。灾情发生后,我们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市退耕还林受灾情况和保存情况进行逐块调查,做到心中有数。我们要求成活率、保存率低于90%的造林地必须补苗。考虑到补苗工作难度较大、特别是苗木经费筹集困难,我们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政府退耕还林救灾补损机制,分情况落实补苗经费。对管理不善、人畜破坏严重的造林地,责令退耕农户自己出钱购苗;对自然灾害(如干旱、病虫害等)造成损失的,种苗费由林农自筹50%,县乡政府补贴50%;补植后仍不能达 标的,种苗费由林农自己负责。两年来,全市各级财政共补贴退耕还林种苗经费500多万元,群众自筹种苗经费600多万元,完成补植补造29万亩,造林成活率达到99.8%,平均保存率达到93.6%,既妥善解决了补苗经费、减轻了林农负担,又调动了林农生产积极性、增强了补植的责任心,确保了造林一片、成林一片。
三、强化钱粮补助兑现,抓好抚育管理
做好幼林抚育和管理工作,是保障退耕还林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今年,我们按照《湖南省退耕还林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下发了《关于加强退耕还林管理工作的通告》。同时,将各退耕农户幼林抚育、管理工作完成情况与钱粮补助发放挂钩,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是: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和退耕还林农户分别签订管护责任书,规定每年4—6月和8—9月对退耕还林地进行一次蔸抚和刀抚;在钱粮补助兑现时,由上级政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作为发放补助的依据,对未按规定完成年度抚育任务、造管质量不能达标的单位和个人下发整改通知书,提出具体整改措施。整改期内,暂停其钱粮补助发放;整改完成后,由造林农户写出书面申请,经乡镇领导签署意见、县退耕办组织人员抽查合格后才能发放钱粮补助卡。通过上述政策的引导,群众抓抚育管理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如我市邵阳县塘渡口镇,鼓励各村在召开退耕还林农户大会、取得一致意 见的基础上,从退耕还林生活补助中每亩抽出5元作为村委会组织专业队统一护林费用,新造幼林抚育率和管护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标准。
四、突出后续产业培育,抓好林农增收
我们充分发挥大工程的带动作用,加快后续产业建设,确保了退耕林农“能致富”。一是以退耕还林带动特色林产业。我们把林药、林果作为立市富民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建成金银花、红豆杉等木本药材基地50万亩,建成邵阳它栗、雪峰蜜桔等精品水果基地30万亩。我市隆回县小沙江乡,地处高寒山区,是全省有名的贫困乡。近年来,该乡利用退耕还林种植金银花14万亩,年产干花1万吨,产值过亿元,农民户平增收1200元,实现了脱贫致富。二是以退耕还林带动清洁能源业。一边在山上抓封山育林,一边在庭院搞沼气能源,凡是退耕还林100亩以上的村组必须建沼气池10口,全市共建成沼气池10万口,大大减少了伐木取薪和人为毁林现象,人平节约用电用煤支出150元。三是以退耕还林带动畜牧业。我们尝试将退耕还林延伸到林草间种,在退耕地上种植多年生的矮象草和黑麦草20万亩,养殖肉牛和奶牛50万头,农民人平养殖增收60元,实现了林业和畜牧业的共同繁荣。四是以退耕还林带动高效农业。在重点退耕还林县市,加快库区绿化,搞好水土保持,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防灾减灾的积极作用。2000年我市粮食总产量30.9亿公斤,虽然各类开发造成土地面积 有所减少,但2004年粮食总产量仍然保持在30亿公斤以上,平均每亩增产50公斤,维护了全市粮食安全。
五、严格贯彻《条例》要求,抓好案件查处
2003年,国务院制定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这是依法做好退耕还林工作的基础。根据条例要求,我们直面问题和矛盾,每年组织开展退耕还林执法执纪检查,一年突出一个整治重点。2003年,我们以森林火灾案件查处为重点,在抓好退耕还林区防火宣传的基础上,严格火源管理,严禁野外用火;各级森林公安见火就查,违章就罚,失火就抓,并将典型案件在报刊电视上暴光,教育和警示群众。2004年,我们根据省厅出台《退耕还林大户承包管理办法》之机,将钱粮补助发放作为检查重点,对群众举报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隐瞒、贪污、挪用、克扣钱粮补助等职务犯罪进行严肃处理,严格落实了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今年,针对各地兴起的采矿和开发区建设狂潮,我们对退耕还林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对各项开发和重点项目建设确需占用退耕地的,经省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完成相同面积的异地造林后才批准实施。今年4—6月,我们还开展了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专项行动,对在退耕还林区乱采滥挖林地、乱砍滥伐林木的行为进行了从严从快打击。三年来,全市共查处退耕还林案件179起,其中查处火灾案件113起,刑事扣留21人,挽回经济损失上千万元;查处乱批滥占林地案件23起,保护面积1278亩;查处职务犯罪案件4起,移 送起诉3起;查处其他违纪案件39起,确保了全市退耕还林健康有序地进行。
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 湖南省邵阳市林业局办公室422000
0739—5323436(办公室)***(手机)
向更生
第二篇:完善政策措施 强化项目管理 切实提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成效
完善政策措施 强化项目管理
切实提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成效
-----丽 江 市 交 流 材 料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通过十年工程建设,退耕还林工程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大力拥护和支持。为建立长效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机制,打牢农户长远的发展基础,解决退耕还林后农户的生产生活困难,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充分发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在社会经济经发展中的作用,国家制订和出台了完善巩固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三年来,丽江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在省林业厅、退耕办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严格按《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文件的要求,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狠抓质量建设,强化项目管理,完成了2008—2010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任务:一是农业项目基本口粮田建设42500亩,后续产业(养殖业)棚厩建设42300平方米、青贮窖建设7800立方米、饲料地建设6000亩;二是林业项目后续产业发展种植业245058亩、沼气池1890口、节柴灶7997眼、太阳能2113台、补植补造17985亩、小水电30台;三是生态移民项目安置移民560人;四是技术技能培训项目综合培训10228人次。通过项目实施,改善了退耕还林区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广大农民的实用技术技能,提高了造林成效,调整了产业结构,推动了生态产业发展,增加了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维护了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在丽江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生态安全。主要的做法是:
一、深化思想认识,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工程建设及管理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是为进一步改善退耕还林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提高农民收入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有效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程建设,是国家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最终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这一根本目标而实施的重点工程建设。丽江地处金沙江上游以及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是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试点县之一,为切实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有效解决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到期后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推动丽江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充分发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作用,丽江市市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实施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对改善生态环境和推动丽江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管理,为高标准完成丽江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任务,充分发挥退耕还林建设成效,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能职责,认真落实目标责任制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内容多、参与部门多、涉及农户广、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社会关注度高。为顺利实施工程建设任务,丽江市及时成立了市长任组长,主管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巩固退耕还成果项目建设的局面,健全了组织机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能职责。2009年3月,全面启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之初,丽江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府签订了《丽江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标管理责任状》(2008—2015年),明确了退耕办、发改委、财政局、林业局、农业局、扶贫办、移民局等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和项目建设的最终目标。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推诿、不扯皮,保证了政令畅通,人员到位,政策落实,措施有力,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为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加强能力建设,经费保障有力,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随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的全面启动,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更重、涉及面更广、内容更多、要求更严、标准更高、工作经费需求更大。各级政府有力的工作经费保障是事关各级退耕办能力建设、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为加强丽江市各级退耕办的能力建设,更进一步完善退耕办机构,落实编制,配强人员,丽江市一区四县都专门设立了独立的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办公室,并由退耕办担负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的建设、监督和综合管理职责。宁蒗县退耕办主任还设置了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实职副科岗位,退耕办主任一职的变迁由县委组织部和县委领导亲自把关、任命,确保了退耕办的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了工作热情,提高了工作积极性,提升了工作能力;华坪县新庄乡和船房乡政府根据工作需要专门成立了乡政府退耕办,落实专人负责退耕还林工作,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全市各级政府严格按《丽江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标管理责任状》签订的经费保障承诺,每年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确保了工程建设所需的工作经费,保障了人员、车辆的有效运行。2008年丽江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丽江市退耕办每20万元工作经费,并每年列入市级财政预算。各区、县政府根据各自的财政状况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有力保障退耕办的高效运行,各级退耕办按照工作需要和省退耕办工作经费使用规定及要求,每年购买必要的微机、复印机、传真机、照相机、GPS、档案柜等设备,加强硬件基础建设,逐步改善办公条件,提高退耕办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完善政策措施,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合力抓成效,整体推进工程建设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的内容多,涉及的部门广,项目建设既是关乎改善退耕还林区农户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程,更是事关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最终成败的重点工程。工程建设中为明确规章制度,切实做到有章可依,有规可循,明确其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联系,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整体推进项目建设,顺利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丽江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根据《云南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暂行管理办法》,结合丽江实际,制订和出台了《丽江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职能职责。具体承担项目建设任务的发改、财政、林业、农业、畜牧、扶贫和移民等部门实行定期不定期联系制度,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及时召开会议,互通工程建设的情况、信息,严格按工程建设管理办法逐级、按时报送工程建设进度报表。各区、县退耕办在实施技术技能培训项目中积极邀请和组织农业、畜牧、林业、园艺以及相关企业的专家、资深人士,深入山头、地块对退耕农户和山区群众开展实用技术技能的培训,共计完成培训任务10228人次。加强了各部门相互间的协同和联系制度,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提高了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的作用,发挥了巩固成果项目建设的综合成效。
五、结合实际,合理规划,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丽江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规划紧密结合丽江实际,立足: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改善生态环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以生态脆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重点区域和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农户生产生活困难的山区为核心,主要以“一江、一城、两山、三湖、四路”(即:金沙江;丽江古城;玉龙雪、老君山;程海、拉市海、泸沽湖;丽大路、丽香路、丽攀路和丽宁路)面山及周边作为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区,切实改善古城、重要江河湖泊、自然保护区以及公路沿线面山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促进退耕农户发展生态产业,积极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切实巩固已完成建设的23.4万亩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1月根据国家和省退耕办的安排,丽江市政府及时召开了由发改、财政、林业、农业和畜牧部门参加的专题会议,协商、讨论了《丽江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2011—2015年)的调整意见和方案,广泛征求相关部门的建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和合理修订了符合丽江市实际的《丽江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2011—2015年)。重点调整了原计划“十二五”期间实施的生态移民项目资金1399.53万元和永胜县14.53万亩新增人工造林项目资金,将1399.53万元生态移民资金分别调整699.7万元实施农业项目和699.83万元实施林业项目,加大了对关乎百姓生产生活的基本农田、农耕道路、农田水利、棚厩建设、青贮窖、饲料地、太阳能、节柴灶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永胜县14.53万亩新增造林项目资金重点调整实施优化树种、林下种植、补植补造、太阳能和技术技能培训项目,为丽江市顺利完成“十二五”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打牢了基础。
六、促进产业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
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最终要实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总目标,实现这一根本目标就是要确保改善退耕还林区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为切实实现退耕还林区农民增收致富,有效改善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解除退耕农户的后顾之忧,为退耕农户创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的基础平台。丽江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完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这一政策机遇,利用国家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和延长退耕还林地国家政策补助之机,一是切实加大基本农田、农耕道路、农田水利、地力培肥、太阳能、节柴灶、沼气池、小水电和畜牧养殖业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入,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劳动成效,解放和转移山区劳动力,积极从事生态产业发展,促进改善生态环境;二是结合丽江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和适地适树的原则,立足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合理布局优化树种和补植补造项目,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三年来,全市完成发展种植业24.51万亩,补植补造17985亩,通过实施项目建设,有效提高造林成效,确保顺利通过国家政策补助到期面积核查,优化了树种结构,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高了退耕还林地的经济效益。华坪县新庄乡和永胜县片角乡在种植花椒的退耕还林地中配套种植核桃苗,华坪县船房乡退耕还林茶叶地中间种核桃,为将来退耕地产生长效经济收益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保证。玉龙县和古城区在原设计种植青刺尖、海棠果和青梅等经济效益差的退耕还林地优化种植丽江雪桃,随着“丽江雪桃”品牌效益的提升,有些通过优化树种的退耕地每亩收益已达上万元;三是创新复合经营退耕还林地的理念,充分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林下种植项目,扩大退耕还林地林下种植规模,把原本丽江地处高原地区林木生长缓慢、投资周期长、经济成效见效慢的颓势转化为优势,大力在退耕还林地中种植生长周期长、适应高原或高原特有的药材、豆类等矮杆作物,提高退耕地经济收入。古城区、玉龙县和宁蒗县结合自身实际,大力推广在退耕还林地中种植续断、大白豆、土豆、香叶天竺葵和玛卡等药材、矮杆作物。特别是玉龙县鸣音乡洪门村230户农民的430亩退耕还林地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下种植项目,在椪柑地中种植香叶天竺葵,退耕地椪柑每年每亩有收益2000元左右和近8000多元出售香叶天竺葵油收入,使退耕地每年每亩综合收入近万元。巩固成果项目的实施不仅调整了当地的产业结构,逐步推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促进了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退耕还林地的经济收入。同时还促进了林木生长,提高了造林成效,充分发挥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的作用,切实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扩大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社会影响力。
七、提高技术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全面提升项目建设规范化管理能力
工程技术档案管理是全面提高工程建设及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进一步加强工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各部门认真及时整理归档相关文件、作业设计、工作总结、检查验收资料、农户资料、图片照片等资料,做到专人管理。特别是专项规划项目建设实施初期,以建立农户档案和分类管理为重点,抓好工程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档案资料的完整和准确。着力提高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保持相对稳定档案管理人员,购置配备必要的档案管理设施设备,提高丽江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档案资料的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八、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工程建设成效,扩大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影响力
结合全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0周年一系列宣传活动,宣传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丽江市以“退耕还林十年看成效”为主题,加强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和试点工程建设为着力点,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开会、出简报、发材料、贴标语、入户宣传、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等方法,采取在巩固成果项目建设试点、巩固成果项目建设的重点区域或村寨入口树立碑、牌和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实施退耕还林以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从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管理经验、建设成果、生态改善、产业调整、农户增收等多视角、多层次展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历程和综合效益,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加深社会各界对退耕还林的全面认识,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克服畏难和松懈情绪,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全面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好退耕农户长远生计是惠及全市退耕农户的艰巨任务,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重大责任。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学习友邻地州和同类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戒骄戒躁,及时整改和完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努力提高能力建设,抓住机遇,振奋精神,更新观念,扎实工作,全面落实中央政策,圆满完成“十二五”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任务,切实巩固和发展好丽江市退耕还林成果,为全市生态建设、山区综合开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浑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情况
浑源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项目情况汇报
2008-2011年国家累计安排浑源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项目任务:薪炭林3350亩,干果经济林31800亩,退耕地补植补造166900亩,生态移民100人。工程建设涉及16个乡镇、2万户退耕农户,退耕农民6多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我县结合本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采取生态经济结合,注重农民生计,三年来累计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新造薪炭林2350亩、干果经济林24500亩,退耕地补植补造150900亩,生态移民100人。整个项目区共有1.5万多户、39445人受益,其中退耕户14357户、32035人。累计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专项投资2227万元(包括中央专项资金1688万元和农户筹资投劳538万元),其中:2008年完成650万元(包括中央专项资金500万元和农户筹资投劳150万元),2009年完成869万元(包括中央专项资金650万元和农户筹资投劳219万元),2010年完成708万元(包括中央专项资金539万元和农户筹资投劳169万元)。
通过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增加了植被,保持了水土,减少荒漠化,为恢复和改善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发 挥了重要作用。干果经济林等后续产业发展可给退耕农户带来可观经济效益,薪炭林建设可给农民提供能源保障。对改善当地退耕还林地区生态环境、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基本措施和做法
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开拓创新,坚持不懈地做好退耕还林的各项工作,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加强舆论引导,调动多方参与。通过宣传发动,进一步提高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林业、支持林业、投资林业、发展林业的良好氛围。据统计,全县各种企业、业主大户、经济组织已发展规模承包投资的林业建设有10余万亩,承包造林效益显著。
2、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为抓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坚持推行工程目标、任务、资金、责任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工程从上到下都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做到了每一个重大步骤,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周密策划,精心指挥,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加强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近年来,由于持续干旱,严重影响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常抓不懈,林业部门掌握需要补植补造的 2 地块和数量,摸清底数,周密安排,将补植补造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认真做好雨季造林和秋季造林的各项工作。
“三分造,七分管”。当前退耕还林绝大多数还处于幼林和未成林阶段,随着工程区植被的恢复,病虫鼠兔害问题随之加剧,森林防火任务也加重,抚育管护工作愈加重要。我县认真落实抚育管护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创新管护机制;二是分类指导,搞好幼林抚育;三是抓好森林火灾和病虫鼠兔害防治工作,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4、积极发展后续产业,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我县在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中始终坚持生态经济结合,注重农民生计,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将退耕还林与产业开发、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绿山与富民融为一体,大力培育仁用杏产业,促进了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的转变,形成了新的产业格局。高度重视后续产业的培育,大力推进退耕还林经济林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5、大力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建设薪炭林,保障生活燃料,改善生态环境。采取国家补助、地方配套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重点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加强薪炭林建设,满足农村生活能源的基本需求。
6、明确实施主体。以退耕还林农户为实施主体,不能 由农户分户实施的,在退耕农户意愿和保障农户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实施主体。薪炭林和干果经济林在退耕农户有建设意愿的,由农户分户实施,不能由退耕农户实施的,由乡镇组织退耕户确定造林业主;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由林业部门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
7、规范资金管理。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不得挪用、挤占、截留;造林业主实施的种植项目,在栽植任务完成后,由县林业部门验收,项目实施乡镇将验收报告等报县财政支付中心审核报账;补植补造苗木由县主管部门按合同约定拨付资金。
三、存在的问题和几点建议
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特别是在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个别小班缺乏抚育管理,长势不佳,只能达到基本合格保存标准,导致林木生长缓慢,影响林木成林率。建议加强对这些保存基本合格的小班进行抚育管理,促进幼树成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2、退耕地还林成林率较低,影响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原因是育林投入不足,管理还比较粗放。没能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干旱缺水和施肥的问题,导致幼树生长缓慢,成林年限推迟。
3、后续产业得不到发展,林下经济发展不够,没 能很好地拓展和发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大力气提高退耕还林的科技含量,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得到有效巩固,真正达到生态环境改善,退耕农户增收,林业发展达到促进的工程建设目的。由于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财力普遍薄弱、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的实际,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项目中央补助标准,减少或取消配套资金,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实施工程的积极性。
鉴于林业产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适当增加造林管护和工程管理经费。按目前标准,国家50元/亩的种苗补助费仅够一次造林费用,如果遇到干旱等自然灾害,将没有经费用于补植补造,更无法满足管护费用的需要,加之工程管理经费缺乏,造林成果难以巩固。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影响了退耕还林质量把关和政策兑现和政策兑现。为此,建议国家按每年安排造林管护经费,安排退耕地造林工程管理经费。
附表:山西省2008—2011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计划任务及投资完成情况统计表(林业)
浑源县林业局
二○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第四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总结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工作总结
陈
伟
国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江水坪村位于我县古阳镇东南部,全村以农业为主,人均收入2500元。该培训班退耕户20户,自我县实施退耕还林成果科技培训项目以来,该村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现将一年来在该村实施科技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成效
截至2010年,该村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00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0亩,荒山造林30亩。退耕还林工程共计投入10万元。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实施,该村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生态效益较为显著。连续四年年均造林任务都突破20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占全村造林总面积的50%,森林覆盖率达80%。
二是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该村退耕还林工程受益农民达80人。退耕还林补助已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贫困程度。凡是有退耕还林任务的农民,不仅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和现金补助,而且还能腾出富余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副业生产和外出务工,开辟新的增收渠道,较大幅度增加了收入。
三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该村在实施退耕还林
过程中认真落实各项配套措施,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大力发展舍饲圈养畜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初步实现了退耕还林与农业生产的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基本情况
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实施中,我与该村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采取了坡改梯、水利设施、土壤改良(包括石灰改土、绿肥种植)、田间便道等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措施,使项目区土地质量得到较大提高,人均基本口粮田由0.2亩增加到0.45亩;粮食及经济作物单产大大提高,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如该村村民在退耕地里种植4亩优质桃树,工程实施后农户收入已增加到1.5万元左右。
三、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的基本措施和做法一是有效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大力推进基本农田建设。该村统筹安排好各项基本农田建设资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可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资金,以及安排在退耕还林重点区域内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其他支农资金,只要有条件与退耕还林结合的,都尽力做到了统筹使用。通过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增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粮食单产,促进了基本农田保护,努力做到“树上山,粮下川”,基本实现了退耕农户基本口粮自给。
二是积极发展后续产业,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该村
整合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畜牧业、等项目资金,使退耕还林工程与生态移民、劳动力培训转移、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攻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后续产业培育,大力推进退耕还林与发展生态畜牧业相结合,全面实现封山禁牧、舍饲圈养,逐步改变传统放牧方式。进一步优化畜种结构,大力推行科学饲养管理,搞好繁育技术应用和疫病防治工作,推进畜牧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林草发展模式、林药发展模式、林果林菜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三是大力加强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减轻使用传统生活燃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加强节柴灶、薪炭林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多渠道满足农村生活能源的基本需求。
四是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区域劳动力专业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该村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以阳光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等为依托,以退耕还林工程区富余劳动力继续就业作为培训为重点,扩大培训范围,丰富培训内容,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集约化经营的温棚蔬菜、花卉、畜禽养殖等产业转移。
第五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对策探讨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对策探讨—以梁平县为例
赵月明 温中斌(1.重庆市梁平县林业局,重庆 梁平405200;
2.重庆市梁平竹子研究所,重庆 梁平405200)
摘 要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事关工程成败之关键。本文从重庆市梁平县退耕还林工程现状出发,分析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存在的诸如发展不平衡、产业意识不强,抚育管护不到位、生长缓慢,科技支撑力量薄弱,缺乏示范带动等三大主要问题,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所需的抢抓政策机遇、用足用活林业政策,立足特色资源、倾力打造竹产业,注重工程质效、着力推行五项机制等三项对策措施。关键词 林业工程 退耕还林 巩固成果 对策
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德政工程”。自重庆市梁平县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工程进展顺利,国土绿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退耕农民的收入得到一定增加。如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退耕还林的关键所在,是梁平县乃至全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退耕还林工程的基本情况
截至2008年底,梁平县累计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面积3.00万hm,其中坡耕地退222耕还林1.17万hm,荒山造林1.60万hm,封山育林0.23万hm。退耕还林涉及全县30个乡镇和两个国有林场,93806万农户,332571人,41.9%的农民受益。
2007年,梁平县为了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将退耕还林整改工作与竹产业发展、蚕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一并实施,在退耕地中重新营造寿竹、杂交竹、楠竹、慈竹、桑树等树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了产业化经营。从2009年退耕还林、竹产业及蚕桑产业县级检查验收情况看,全县1.1722万hm退耕地中,竹资源基地面积0.87万hm,占退耕地的74.4%,其中合格面积0.83万22hm,占竹资源基地面积的95.4%;蚕桑基地面积0.14万hm,占退耕地的12.0%;其它树种2面积0.16万hm,占退耕地的13.6%。基本形成了以竹产业为主,蚕桑产业、干果产业、梁山柚产业为辅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格局。二是明显提高了退耕还林工程质量,改善了生态环
2境,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全县退耕地造林合格1.11万hm,占94.9%,较整改前提高了264.9%。1.17万hm退耕地成林后,可提高梁平县森林覆盖率6.2%。同时,通过退耕还林整改,退耕还林市级、国家验收有望顺利通过,确保国家直补资金到位。目前,国家已投入直补资金2.0亿元,退耕农民人均获得补助600余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不平衡,产业意识不强
少部分乡镇充分认识到了通过建设产业基地来有效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从而达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目的的现实意义,将竹产业等产业列为了重要农业产业来谋划、来培育,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收到了明显成效。但部分乡镇产业意识仍然很差,重视程度不够,只为了完成县里下达的任务,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为了完成退耕还林整改而应付了事的不良局面,从而影响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导致补植补造任务完成的效果不理想,管护工作不落实,经营管理效果差。
作者简介:赵月明(1965-),男,梁平县林业局局长,电话:***。温中斌(197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竹类方向研究,电话,***。2.2 抚育管护不到位,生长缓慢
“三分造,七分管”,只有加强管护,才能保证造林成功,保证新造竹子、桑树尽快成林见效。但从2009年检查验收结果来看,这项工作做得很差,大部分地方措施不力、管护不到位。在一些地方由于管护不落实,抚育技术不规范,经营粗放,造成人畜损毁严重,杂草遍布,少部分地方每亩仅有20株左右的母竹,部分地方的桑树保存率不足50%,每亩仅有300株左右,苗木生长不良,秆叶枯黄,不发笋或个别母竹仅发一根又细又矮的新竹,母
2竹发笋率超过20%的面积不足一半,超过50%的面积不足333.33hm。这既有管护任务重、国际金融危机对蚕茧价格影响等原因,更有重视不够、抚育管护资金短缺的原因。
2.3 科技支撑力量薄弱,缺乏示范带动
目前,梁平县在退耕还林经营管理上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业主制”、“大户”等模式,创新了管理机制,奠定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管理的基础。但在竹子培育上却缺乏亮点,抚育措施停留在最基本的窝抚上,经营管理简单粗放,没有大面积开展施肥、竹林结构调整等集约经营管理措施;没有建立高效培育示范基地,各地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一致,无法进行横向比较,缺乏集约经营的积极性,缺乏带动作用,不利于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不利于经营管理水平整体提高,不利于竹子的产业化开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对策与建议
3.1抢抓政策机遇,用足用活林业政策
《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对退耕还林政策做了最新完善,主要内容是在原先的补助政策到期后,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一是对原先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再延长一个周期,生态林8年、经济林5年。二是在延长期内,从粮食补助资金中拿出一半对退耕农户进行直接补助,每年每亩补助现金105元。三是每亩退耕地20元生活补助费,直补到户,与管护任务挂钩。四是从粮食补助资金中拿出一半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梁平县巩固成果专项资金总量为14220万元。梁平县要抓住机遇,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上狠下功夫,有效使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远近结合,统筹兼顾,实施相关项目,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3.2 立足特色资源,倾力打造竹产业
大力发展惠及广大退耕农户的后续产业,持续稳定地增加退耕农户的收入是退耕还林成果得以巩固的重要举措。梁平县应坚持立足本地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竹产业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带动退耕农户增收。
梁平县是重庆市竹林面积最多、竹种最丰富、竹材产量最大的区县。全县现有竹林面积222.40万hm,其中,成片竹林2.20万hm,各类竹材总重量100万t以上。现有竹林中,200722年以来新造1.06万hm,低产低效竹林近1.20万hm。全县年产竹材20余万t,竹业年总产值3.3亿元。梁平县应把竹产业作为退耕农户增收的首要后续产业来抓,利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大力实施新造竹子经营工程、低效竹林改造工程。要一如既往地推行新造竹子的补植补造及“三个一”(除草、松土、施肥)抚育管护工作,再实施三年,将1.062万hm新造竹子培育成高效笋材两用林。同时,从2009年开始大面积实施低效竹林改造,2每块竹林连续实施3年,用3~5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县1.20万hm低效竹林改造任务,提高竹林产量100%以上,达到每亩竹林纯收入500元以上,最大限度增加竹农收入。同时,努力延伸竹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小径竹重组竹板材、竹炭、造纸等竹加工业,竹笋、林下菌类等竹食品,竹帘、竹编等竹工艺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特色产品,大幅度提高竹业产值。
在倾力打造竹产业的同时,梁平县应因地制宜地发展蚕桑、花椒、板栗、梁山柚、油茶作者简介:赵月明(1965-),男,梁平县林业局局长,电话:***。温中斌(197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竹类方向研究,电话,***。等区域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全面提高退耕还林经济效益。
3.3 注重工程质效,着力推行五项机制
3.3.1 建立“政府把关、部门实施”的工作机制
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任务按项目进行分解,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牵头、一个部门负责、一套方案实施。逐项建立规范化台账,明确任务要求和建设期限,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位,计划到月,责任到人。
3.3.2 建立“政府统筹、资金整合、群众自筹”的投入机制
按照“政府统筹、目标管理、集中使用”的要求,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资金和有关农业项目资金集中捆绑,统一调度,重点投入。完善竹产业资金补助政策,将新造竹子抚育管护及低效竹林改造纳入补助范围。建议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项目资金重点倾斜于竹资源及蚕桑培育,实行每亩竹子(含蚕桑)抚育管护补助100元/a、每亩低效竹林改造补助100元/a的产业补助政策,实施三年。同时,坚持“谁拥有、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积极发动项目区群众及业主自筹部分工程资金。
3.3.3 建立“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典型示范”的建设机制
根据梁平县退耕农户的实际,应把“后续产业发展”、“退耕地补植补造”、“生态移民建设”等项目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的重点,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典型示范片和科技示范园,实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植和重点扶持政策,形成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达到“退耕一片、造林一片、成林一片、致富一片”的目标。3.3.4 建立“业主负责、施工监理、检查验收”的管理机制
工程建设过程中,重点推行业主负责制,实行“业主负责、社会监督、施工监理、建方自检、严格验收”的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建设的设计、招标、施工进行全方位监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受益区乡镇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参与监督活动,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采用检查和竣工验收相结合的项目检查验收办法,严格检查纪律和标准,实行“谁检查、谁验收、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
3.3.5 建立“集中管护、优化服务”的长效机制
确立“工程建设与管护同步走”的管理方针,实行各级领导和督查人员包片负责的后期管护责任制,全面推广“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经营管理模式,走集中经营管护的路子,创新管护机制和经营模式,确保抚育管护措施真正落实到位。通过建立示范基地、送科技下乡、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举办技术讲座等形式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尽快提高退耕还林经营管理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农民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特别是竹产业开发中的收入,达到持续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火春.巩固我国退耕还林成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林业建设,2009年,1期:8~11.[2]何磊,王延锋.西部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J].北方经济,2009年,4期:6~7.[3]郭渊,晏健钧,孙照海.建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大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初探[J].陕西林业科技,2008年,4期:l38~140.[4]马旭彦,陈方,李雪东.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年,第31卷第4期:1~3.[5]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2007年8月.
作者详细地址:重庆市梁平县梁山镇人民东路8-1
作者简介:赵月明(1965-),男,梁平县林业局局长,电话:***。温中斌(1972-),男,工程师,主要从事竹类方向研究,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