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丹丹探析《世说新语》中汝颍文人名士
探析《世说新语》中汝颍文人名士
李丹丹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
兰州
邮编:730070
摘要:《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的一本笔记小说集。通过《世说新语》对汝颍地域的文人名士的资料归类,分析汝颍地域的文人名士群体形成的多重原因,更深层地了解汝颍文人名士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历史地位。
关键词:《世说新语》;汝颍地域;世家大族;文人名士 中图分类号: I207.41 文献标识码:A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许多中古汝颍文人名士及其事迹。汝颍地区是俊彦辈出、文风炽热的文化繁华区。研究汝颍士人群体的个性特点及文化成就也就成为一个颇具学术意义的课题。目前,对于汝颍宗族研究、家族研究、思想背景问题研究的学术论文较多,如常明艳、赵燕、谢亦峰等,但这些成果主要侧重于个案研究,并没有把汝颍文士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就《世说新语》中汝颍文人名士的记载,探析汝颍文士形成和特点。
一、《世说新语》中汝颍的文人名士群体。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三秦饶俊异,汝颍多奇士”的民谚广为流传。翻检史书,出自汝颍的名流文士不胜枚举。汝颍名士对当时社会潮流、政治变动作出了最为积极的反应。《世说新语》中记载汝颍文士共216则,110人,其中汝南文士34人,颍川文士有76人。从统计可见,虽说是“汝颍”,先说汝南,再提颍川,但实际上颍川名士明显多于汝南,与政权的关系更为亲密,影响也远大于汝南名士,因此所谓“汝颍名士”,其实就是以颍川名士为主。
二、汝颍文人名士群体的出现的原因。
1、汝南、颍川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统一性。汝南郡和颍川郡相毗邻,同属于豫州,地处于中原经济区和江南经济区的交接地带,气候温和,地域优越,农业开发较早,人口稠密。汝水发源于颍川郡西北,流经颍、郏、定陵、定颍、上蔡、汇入淮水;颍水发源于颍川
①郡西北,流经阳翟(今禹州市)、颍阳、临颍、细化、项县、汝阳、慎县汇入淮水,如此地理面貌,使得汝颍地域水路交通便利,有着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
战国长期的混战,在各国辖区形成种种独特的文化思想,如齐鲁的儒、墨文化,三晋的法家文化、楚地的道家文化等。受其地域影响,颍川有着质朴、敦愿的先民遗风,同时也受法家思想的影响。据《史记·货殖列传》载,“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颍川敦愿”。颍川属于“夏人之居”,有相当浓厚“重厚多君子”的先民遗风。又因战国时的颍川曾为韩都,《汉书·地理志》:“颍川,韩都。士有申子、韩非,刻害馀烈,高仕宦,好文法,民以贪遴争讼生分为失”,必受法家思想影响,因此缺乏儒雅之风的颍川文士对政治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汝南受地域影响,因为处于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交汇之地,既有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不拘礼法、卓然不屈的楚文化,被归为西楚文化圈。于是形成了汝南名士爱憎分明,视死如归的名士风范,同时受一定的道家思想影响。《史记·货殖传》记载其风俗为“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这种视恶势力为仇雠的精神对地域文化有一定影响。史籍记载,老子庄周生于陈梁;沛国是东汉以来道家道教集中的地域,因此道家思想对地域文化必有影响。可见西汉时汝南颍川不属于同一文化圈,可定义为“楚夏之分”。
当时地方当权者的适当政策,使汝颍文化氛围和民俗有了一定好转,达到了社会的顺从与稳定。《后汉书·何敞传》载汝南何敞:“分遣儒术大吏案行属县,显孝悌有义行者。„„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德。”《后汉书·地理志》:“韩延寿为颍川太守,先之以敬让;黄霸继之,教化大行。”基本目的是将西汉的官方文化儒术慢慢渗入地域文化从而改变其民风。这种宽和政策下,产生许多忠直礼让、尚品行的汝颍文士。由于历史发展,“废封建”、“置郡县”等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不再以西汉时那样划分文化区,即以战国时国名定义其风俗,而是以州郡为主体的地域特色所取代。正因汝颍文士密切交流,使两地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较为统一的整体,“汝颍”连称的出现标志着地域文化面貌的一致性已形成,已成为同一文化区。
2、与当时的政治历史环境相关。经济发展水平为汝颍文化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那么政治环境就为汝颍文化提供了种种机遇。中央集权削弱,政治趋于宽松,伴随汉代察举制度和汉末党锢事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不如前,地域文化普遍活跃起来。汉桓灵时的“党锢之祸”,即存有“天下意识”的太学生、地方文人与外戚宦官爆发的政治冲突。参与“党锢之祸”的汝颍文士不仅数量上占优势,运动领袖李膺和陈蕃也是来自汝颍。汝颍名士不仅政坛占有绝对优势,还把持着上层阶级乃至全国的清议舆论,也可以说是舆论界的风向标。党锢之祸后大批的文士如颍川荀淑、汝南应奉等以疾病为借口愤然辞官还乡,随着大批汝颍文人名士遭到禁锢由中央回到地方,使汝颍地区由文化学术前沿跃居为当时政治文化中心。
3、从《世说新语》看汝颍士族的婚姻观。婚姻关系到双方家族的实际利益。婚姻关系的建立不仅使社会关系得以扩大,也使家族间的文化得以交流。汝颍士族的联姻为汝颍文化注入新的因素。先秦两汉时期关注的是礼仪礼制和儒家的伦理道德,更多地强调礼仪取向和道德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往往关注于门第的显赫与血统的高贵,受到家族势力不同阶段升降的影响,儿女婚姻也就变成了大姓豪族的政治联姻。《方正》篇,“诸葛恢大女适太尉庾亮儿,次女适徐州刺史羊忱儿。„„于时谢尚书求其小女婚,恢乃云:“羊、邓是世婚,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不能复与谢裒儿婚。”这一时期的婚姻带着门阀的“标签”,陈郡谢氏是个新兴的家族,当然没有颍川庾氏历史悠久,所以“新门”联姻“旧望”的过程中有一定难度。从《世说新语》的记载看出,时人对世族诸葛氏联姻时的选择表现了羡慕甚至赞许之情,诸葛恢的“方正”是符合当时士族婚姻原则的。“颍川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荀、陈、钟、李四家为东汉颍川第一流高门,他们也是相与为婚的。通过姻亲关系以扩大世族势力的影响范围,家族信仰等文化上也相互交融借鉴。
三、汝颍文人名士的特点
1、以家族为本位的儒学,兼修玄、佛学的思想体系。魏晋南北朝时,儒学一直没有占据像西汉时的独尊地位,传统儒家观念也受到了怀疑和背离,但并不等于它退出历史舞台,在社会文化诸领域还是处于主要地位。其实,有志于建功立业的文人名士们是不会完全拒绝儒家思想的,即使中古政局殊乱,朝代易革频繁,儒学也是最切合实际的思想,《德行》篇,“庾亮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魏晋南北朝文人名士信仰的主流依然是儒学,不过此时的儒学已经和原始儒学距离很大,不再讲求修己安仁、德行士节、治国平天下,而是关注于家学和礼法的齐家之学,《德行》篇“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远不失雍熙之轨焉”,失落了以往所褒扬的人格和气节。“每当家族利益与儒家思想发生冲突时,首先考虑的是家族利益”。
中古汝颍大族在思想领域上包罗万象。由于儒学的衰微,文化气氛相对活跃和自由,汝颍名士的思想体系适时地注入玄学、佛学等新鲜血液。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化思想体系中的一朵奇葩,谈论玄学不仅是当时一种学术文化风尚,也是提高其门望的有效途径。汝颍家族代表人物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下,多具有玄学化名士的气质。《容止》篇,刘注“孙绰《庾亮碑文》曰:‘公雅好所托,常在尘垢之外。虽柔心尘世,蠖屈其迹,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庾亮深受儒学的熏陶,但也崇尚清谈,因为不参与清谈则无法融入学术风尚,③②实际上庾亮是外玄内儒的。
王权衰微、君臣互择的中古政局,导致士人时常充满着幻灭感,恰好佛教所宣传的理念和当时的文人心态正好吻合,加之汝颍名士与高僧大德的密切交往,直接或间接的扩大了佛教对汝颍士族阶层的影响。《赏誉下》篇“时人欲题目高坐而未能,桓廷尉以问周侯,周侯曰:‘可谓卓朗。’”汝南周氏对学风的变革,没有一味地固步自封,不仅对儒学始终未弃,而且又以积极的姿念主动研习玄、佛。
2、积极用世,重视实务的行政思想。汝颍文人名士他们重才能,务实效,有着清醒冷峻的理性思维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品藻》篇,“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凖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汝颍多奇士”,“奇”在它的卓尔不群。汝颍学术活跃,人才辈出,又因为受法家的实用主义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较少专攻一经、咬文嚼字的迂儒腐儒,更多是受到了高度赞美的政治天才。同篇载,“司马文王问武陔:‘陈玄伯何如其父司空?’陔曰:‘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明练简至,立功立事,过之。’”汝南陈氏在士林乡闾中有着很高的评价,以儒入仕、谨修德行。材料得出,此时积极投身于政治,会灵活运用政治手腕的陈玄伯,声誉并不亚于传承儒学的长辈们。
3、文武兼通、博综众艺的独特风范。文人名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和政治上,主要特征当然首先在于学问。随着“通经致仕”的政策倡导,家以文名,文以显族。汝颍经学大师有:戴凭《京氏易》、张兴所传《梁丘易》、汝南袁氏世代相传《孟氏易》;钟兴等人《严氏春秋》和唐溪典、冯异等人《左氏春秋》;丁鸿《欧阳尚书》,周防所习《古文尚书》;文字学大师许慎和大儒荀爽。汉末建安之际的“建安七子”包括汝南应玚,《典论·论文》评价其文采“和而不壮”。《魏志·王粲传》:“自颍川邯郸淳,繁钦„„亦有文采,而不在此七人之列。”可见“建安七子”并不只限七人,这说明汝颍文士有着深厚的经学基础和斐然的才华,也为以后的汝颍文化发展奠定基础。《言语》篇,刘注引《魏志》“(钟繇)为《周易》、《老子训》”。《文学》篇,庾敳作《意赋》,庾阐作《扬都赋》。荀昶《拟相逢狭路间》、《拟青青河边草》。
汝颍名士们不仅饱读诗书,还要具有政治军事才能。东晋南朝的士人们多以隐居为高,可汝颍文人名士无不重视仕宦业绩。只有在不断变化的政治斗争中取得事功业绩,才能维持家门不坠。《方正》篇,“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魏晋南北朝的汝颍名士文学上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在朝廷中也担任着军事要职,有着卓越的军事才干和战争经验。《世说新语》载:庾亮,征西将军;韩康伯,领军将军;钟会,镇西将军;庾翼,征南将军,等等。
除了经术、文史、玄学等学术文化之外,世家大族重视诸多杂艺,以培养子弟的性情与爱好。《巧艺》篇“钟会是荀济北的从舅„„会善书,学荀手迹”。《雅量》篇“裴遐在汝南周馥所,馥设主人。遐与人围棋,周馥司马行酒”。围棋已经成为上层交往中的一个重要道具。《术解》篇“荀勖善解音声,时论谓之‘暗解’,遂调律吕,正雅乐”。不过,“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学术风尚中,具有明显的重视经术义理,而轻视实用技艺的倾向。士族弟子虽也研习诸杂艺但多为炫耀奇异,或为一时之用,少有视为正途的”。
相较于汝颍之外各地的文人名士,汝颍文士更为集中和显赫。汝颍文人名士群体的出现,是各种因素影响下的产物,也为中国的文化史记录了精彩的一笔。
⑤
【注 释】:
① 颍川郡: 秦始皇十七年置,治所在阳翟县(今河南禹州市)。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改为韩国。隋大业三年改为颍州郡,唐初改为许州,天宝元年(742)复为颍川郡。干元元年(758)又改为许州。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2585页。②
《汉书》卷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传》,中华书局,2007年版,760页。
③ 孙明君,《两晋士族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10年6月版,99页。④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536页。
⑤
王永平,《东晋南朝家族文化史论丛》,广陵书社,2010年4月版,212页。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O]﹒北京:中华书局﹒2007﹒268-269﹒ [2]陈寿﹒三国志[O]﹒北京:中华书局﹒1959﹒13﹒ [3]钟嵘﹒诗品[O]﹒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58﹒ [4]徐陵﹒玉台新咏[O]﹒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10﹒
[5]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9﹒
[6]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98-326 [7]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89﹒
[8]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世纪集团出版社﹒2006﹒49-51﹒
[9]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41-44﹒ [10]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536﹒ [11] 刘蓉﹒汉魏名士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9﹒76-84﹒
[12]焦桂美﹒南北朝经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7-135﹒
[13]王永平﹒东晋南朝家族文化史论丛[M]﹒南京:广陵书社﹒2010﹒202﹒
[14] 孙明君﹒两晋士族文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0﹒286-293﹒
“shishuoxinyu” analysis of Scholars and Celebrities in Ru-Ying area from
li dan dan
(School of Literatur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China;730070)
Abstract: “Shishuoxinyu” is a Southern Song essays Lin Chuan Wang,Liu Yiqing ,Liang Liu
marked a note which is collection of stories.Through the “shishuoxinyuu”to geographical Scholars in Ru-Ying area classified informations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Scholars Ru-Ying area multipl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groups,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u-Ying Scholars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status.Keywords: ”shishuoxinyu”;Ru-Ying area;Aristocratic families;Scholar and Celebrity
李丹丹 1986年9月
女
蒙族
籍贯:内蒙古通辽
专业:中国古典文献
方向:魏晋南北朝方向。
硕士研究生
电话:***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公寓2号楼611室。730070
第二篇:王汝雨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观后感
“ 国学小名士” 观后感
义和小学 王汝雨
看了国学小名士我受益匪浅,并且长了见识。国学小名士是6个人答题,答对加十分,打错不加分 , 有两位评委老师分别是孙之梅老师和魏新老师。他们两魏老师学问渊博,知识广泛。在说答题,一共12道题,最后得分最高的.第 一题是选择题,共有六位选手参赛, 都答对了.到了第2-------9题就有人出错。到10-------12比赛就非常激烈了,也是最紧张的时候后。因为每答错一题,就离胜利越远。最后胜利诞生了一位来自烟台的周子靖。不过输的人也没关系,不是有一句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所以不要气馁,只要你们再回去用用功。说不定你们也可以,所以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可以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因为我还比你更差,但我相信我只要坚持就一定们做好。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创作出我们的一片新的田地吧!
通过这个节目,我体会到:不要因为眼前的失败做借口,而要化失败的怨恨为动力,更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加油吧!!
第三篇:《世说新语》中成语知多少
《世说新语》中成语知多少
《世说新语》中成语知多少
【望梅止渴】
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一览无馀】 谓一眼即可全见。
《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二童一马】 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 【才疏志大】 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千里莼羹】
旧时多作思乡之辞。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世说新语·言语》: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千岩万壑】
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不舞之鹤】 喻名不副实。
《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相煎何急】 喻自相残杀或迫害。
《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盲人瞎马】 前者比喻处境危险而犹暗昧无知。
《世说新语·排调》: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顾恺之曰:“火烧平原无遗燎。”桓曰:“白布缠棺竖旒旄。”殷曰:“投鱼深渊放飞鸟。”次复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曰:“咄咄逼人!”仲堪眇一目故也。【竹头木屑】
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
《世说新语·政事》: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管中窥豹】
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割席分坐】 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簸之扬之,穅粃在前】
谓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本为调侃之词,谓位卑而居前列。后亦用为谦词,谓无才而居前。
《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後。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后。” 【肃然起敬】
肃穆地产生敬佩的态度或心情。
《世说新语·规箴》: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华亭鹤唳】
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蒹葭玉树】
蒹葭,指毛曾;玉树,指夏侯玄,谓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后以“蒹葭玉树”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
《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依玉树。” 【绝妙好辞】
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蒱臼”八字。魏武谓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别记所知。脩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绝。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韲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
【醉玉颓山】
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采。
《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行。”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身无长物】 形容极其贫穷。
《世说新语·德行》:(王恭)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道边苦李】 喻庸才,无用之才。
《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兒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兒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青州从事】 美酒的代称。
《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膈上住。【难兄难弟】
指兄弟两人才德俱佳,难分高下。
《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之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比喻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响。《世说新语·文学》: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 【颊上三毛】
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
《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面如傅粉】 形容男子美貌。
《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脤。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食辨劳薪】 形容识见卓越。
《世说新语·术解》: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
第四篇:《世说新语》中的成语
《世说新语》中的成语
【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一览无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二童一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七步成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才高七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疏志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千里莼羹】旧时多作思乡之辞。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千里,湖名,在江苏溧阳县。莼羹,用莼菜煮的汤。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亦作“千里莼羹”。
【千岩万壑】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不舞之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后因以“不舞之鹤”喻名不副实。
【相煎何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残杀或迫害。
【瞎马临池】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后因以“瞎马临池”比喻处境危险而犹暗昧无知。
【略见一斑】大致地看到事物的某一部分。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说·方正》:“门生辈轻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竹头木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扞陶公呴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後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后以“竹头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
【管中窥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谓从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纹。后用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管宁割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谓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後。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後。’”本为调侃之词,谓位卑而居前列。后亦用为谦词,谓无才而居前。穅,亦写作“糠”。
【肃然起敬】肃穆地产生敬佩的态度或心情。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原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暢,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华亭鹤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陆机于吴亡入洛以前,常与弟云游于华亭墅中。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蒹葭玉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依玉树’。”蒹葭,指毛曾;玉树,指夏侯玄。谓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后以“蒹葭玉树”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
【绝妙好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蒱臼’八字。魏武谓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别记所知。脩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绝。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蒱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后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醉山颓倒】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行。’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山颓倒”形容醉态。
【醉玉颓山】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玉颓山”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采。
【身无长物】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恭)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后以“身无长物”形容极其贫穷。
【道边苦李】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兒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兒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后以喻庸才,无用之才。
【青州从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鬲‘膈’上住。”意谓好酒的酒气可直到脐部。从事、督邮,均官名。后因以“青州从事”为美酒的代称。
【难兄难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之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刘孝标注:“一作‘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意谓元方卓尔不群,他人难为其兄;季方也俊异出众,他人难为其弟。后遂以“难兄难弟”指兄弟两人才德俱佳,难分高下。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後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馀里。”后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响。
【颊上三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后遂用作典故。以“颊上三毛”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
【面如傅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脤。既啖,大汗出,以硃衣自拭,色转皎然。”后因以“面如傅粉”形容男子美貌。【食辨劳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后遂以“食辨劳薪”形容识见卓越。
【鹤唳华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刘孝标注引裴启《语林》:“机为河北都督,闻警角之声,谓孙丞曰:„闻此不如华亭鹤唳。‟”后常以“鹤唳华亭”表现思念、怀旧之意。亦为慨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
第五篇:论《人间词话》中的文人
论《人间词话》中的文人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 徐玲)
内容提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境界”为中心理论审视了一批历代文人。透过王国维对文人态度鲜明的评论,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王国维的诗学观、美学观。
关键词:王国维;美学观;文人;不同态度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近代极负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之一,是中国古典文艺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它涉及词的境界、词的发展历程、历代文人及其作品、历代评论家的评论等方面内容。是不可多得的评论悠久文学历程和众多历史文人的优秀作品。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到的人物,包括诗人、词人、评论家等多达一百二十二人。其中有极其贬低讽刺的,有既贬又扬的,也有充分给予赞赏和肯定的。他的评论关于人物的各个方面,语言精辟而独到,观点鲜明而深刻。体现出王国维对历代文人及其作品的深度了解和探究,体现出王国维的文学观、美学观和意境观。
下面,我将对王国维不同态度下的文人进行一些举例说明和评论,进而了解王国维的美学观、意境论。
一
王国维极其贬低讽刺的文人主要有吴文英、周密、张炎等人。王国维对他们的批谓是毫不留情。他在《词话》中这样写道“梅溪、梦窗、玉田、草窗、西麓诸家,词虽不同,然同失之肤浅。”(梦窗即吴文英,玉田即张炎,草窗即周密)直接批评他们“肤浅”,而“肤浅”的原因,王国维指出“虽时代使然,亦其才分有限也”。可谓尖刻而犀利。直接将他们归于庸才无才一列,可谓大胆率直。在谈论南宋词的格调情趣时,王国维说道:“......其他豪放之处亦有‘横素波,甘青云’之概,宁梦窗辈龌龊小生所可语耶?”。直接用“龌龊小生”来形容吴文英,可见王国维对此人的不喜爱。另有“‘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秋。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此遗山《论诗绝句》也,梦窗、玉田辈当不乐闻此语。”一言,讽刺、嘲讥的意味十足。对于周张炎之词,王国维也是不胜厌恶。他在《词话》中多次批评贬低了二人之词,如“朱子谓‘梅圣愈诗,不是平淡,乃是枯槁’余谓草窗、玉田之词亦然”干脆利落地直接否定了“草窗、玉田之词”,称之为“枯槁”。另有“余谓北宋之词有句,南宋以后便无句,如玉田、草窗之词,所谓‘一日作百首也得’者也”。“一日作百首也得”引自朱熹的《清邃阁论诗》:“古人有句,今人诗更无句,只是一直说将去。这般
一日作百首也得”①。王国维用此语形容周密、张炎,直接揭示他二人之词庸俗、无意境,可谓激愤。
纵观吴文英、周密、张炎等人的词作,或多或少都有意境上的弊病和缺陷,这便是王国维不喜这几位的原因罢。吴文英所作之词,字面华丽,意象密集,词的意境扑朔迷离、诡异迷幻,这些都是王国维意境观所不能接受的。王国维追求的意境是真实的意境,他不喜用替字,也反对“隔”,这就是吴文英不受王国维欢迎的根本原因:追求意境不同至此。至于周密、张炎,王国维认为他二人之词庸俗、无才、无韵味。更是因为他二人词作的意境不足,周密以漫游吟咏为乐,而张炎的词作虽清雅疏朗但营意不足,这些都是王国维诗词意境中所不看好的。
二
《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既给予赞扬欣赏又加以批评指责的典型便是史达祖和姜夔。对于史达祖,王国维有说道:“周介存谓:‘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刘融斋谓‘周旨荡而史意贪’此二语令人解颐”。王国维赞同周济的““偷’足以定其品格”,又赞同刘熙载的“史意贪”,可谓是贬。另刚刚提到的“梅溪、梦窗、玉田、草窗、西麓诸家,词虽不同,然同失之肤浅”,王国维把史达祖放在“失之肤浅”之列的第一位,可谓是贬。但与此同时,王国维又赞道“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咏杨花》为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又是肯定史达祖词作之语,可谓是扬。而对于姜夔,王国维说道:“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片语道着”可谓是贬,批评了姜夔的这两首词没有实质。另有一句又认为姜夔之作“雾里看花”“虽格调高绝”“终隔一层”表露出不满之情。王国维的不满在另一段话上表现得更为露骨“······白石之旷在貌。白石如王衍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为营三窟之计,此其所以可鄙也”是对姜夔不仅是词作,同样是人格品质上的否定,鄙夷之情溢于言表。但《词话》中也同样有肯定姜夔的话语“······王无功称薛收赋‘韵趣高奇,词义晦远,嵯峨萧瑟,真不可言’词中惜少二种气象······惟白石略得一二耳”是对姜夔创作风格的肯定与褒扬,可谓是扬。
对于史达祖、姜夔两人,王国维的态度虽然都可以说是既贬又扬,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别。王国维对史达祖的看法,相对于赞扬而言,其贬低的成分更多一点。史达祖的词精于炼句,用语尖新,造成他的作品大多雕琢过甚,缺少意境和气骨。这是有驳于王国维的意境观点的。但史达祖善于咏物,其《双双燕》堪称咏燕的绝唱,是咏物词中不可多得的佳品。而对于姜夔,王国维的态度可以用“恨”字来概括:“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恨”意为“遗憾”,一个“恨”字贴切的表达了王国维的惋惜遗憾之情。姜夔之词,意境有了,笔风笔法有了,偏偏因为“隔”而蒙上了一层轻纱“犹有隔雾看花之恨”,① 朱熹:《清邃阁论诗》
独独因为“隔”而丧失了意境以致“格调虽高,然无片语道着”。
三
最后,谈谈《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欣赏称赞且大为褒扬的文人。《词话》中说道:“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而王国维所褒赞也就此“数人而已”。而《词话》中,王国维谈论最多并始终抱欣赏肯定态度的文人大概为苏轼苏东坡罢。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坡之效捧心也”“东坡之旷在神······”对于苏轼的豪迈旷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且认为苏词的豪迈来源于苏轼天然的神理。“读苏轼、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大为赞扬其词风,苏轼之词风奔放灵动、豪迈旷达、逸态横生。被王国维称为“词中之狂”。“狂”者,引自《论语》:“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意为“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而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词中之狂”则意为敢想敢说敢写,坦坦荡荡,无所畏惧,直抒胸臆。而前面提过的姜夔,与苏轼相比,王国维称之为“词中之狷也”至于梦窗、玉田、草窗,“则乡愿而已”(乡愿即指貌似忠厚,实为同流合污之人)。对比之下,差别可见。苏词中,王国维最欣赏的应当是长调了罢。“长调以周、柳、苏、辛为最工······玉局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词论也”。评论之高在《词话》中可谓史无前例。另外,王国维对东坡的推崇还在于苏轼的人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②。“文学之天才”“人格足千古”,这是对苏轼最全面的评价。
苏轼受到王国维的褒赞其原因除了苏轼本身的天才词作和人格魅力,还在于苏轼之作同样注重意境。苏轼重视词的文学生命,重视词的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真正地把词与意境结合起来。另外,苏轼也不喜用替字。秦观曾作“小楼连苑”“绣榖雕鞍”,为东坡所讥。其原因就在于苏轼认为替字使词矫揉。而其词也正是王国维大为赞赏的“不隔”之作。
《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对历代文人的词作风格、内容以及文人自身人格品质都做出了清晰精辟的评论,有赞亦有贬。但始终不变的评论出发点是其经典独到的美学观及意境论。王国维追求诗词的意境,提出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评判标准,以意境美学为基础和核心而创作的《词话》是其最著称于世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上的重量级理论著作。总的来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提出了许多正确而独到犀利的评论及观点,其中包含着意境的哲学、美学的艺术,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2009-10第三版
②王国维:《文学小言·六》 商务印书馆2001-03版
①
是我们学习、借鉴不可多得的美学理论著作。但《词话》中同样也存在着一些偏差,有些观点带有个人色彩和不正确的理解,存在一些以偏概全,过激过火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人间词话》时,最重要的不是学习照搬其中的诗学观、美学观,而是要学会保持自己的立场分辨是非、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以自己的观念看待历代文人,其人、其事、其言、其作。
参考文献:
[1]佛雏 校辑 《新订<人间词话>》 华东师范出版社 , 1990
[2]胡云翼 《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07
[3]贺新辉 《宋词名篇赏析》 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01
[4]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新注本)》 中华书局 2006-01
[5]蒋建平《唐诗宋词中的风雅与时尚》文汇出版社 2010-09.[6]蒋勋 《蒋勋说宋词》中信出版社 2012-01
[7]吕明涛、谷学彝《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 2009-07
[8]上疆村民 《宋词三百首(新注本)》中华书局 2006-01
[9]《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10
[10]滕咸惠 校注《人间词话新注》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09-01
[11]唐圭璋 《全宋词》 中华书局 1965-06
[12]王国维 吴洋译《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2版
[1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4]王国维《哲学辨惑》中华书局1903
[15]王国维 《静安文集》编订于1905年
[16]王国维《文学小言》商务印书馆 2001-03版
[17]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一卷)》--《屈子文学之精神》,P.301906年
[18]王庆祥、萧文立校注、罗继祖审订的《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东方出版社 2000
[19]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2009-10第三版
[20]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中华书局 2006-09
[21]朱熹《清邃阁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