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面看问题作文解读
一个硬币有两个面
郑板桥的书法,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单个字体看歪歪斜斜,整体看错落有致,这让我们看到了事物都(有时)有两面性。
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目的建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曾经领导解放军击退敌人,也领导过红军进行长征,更领导着中国人民去他所一条救国救民的新道路。这一切都是积极的。他推动着历史前进,是新中国成立的伟大领导人。但是他也曾有过失误,而且他的错误更导致了中国发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他使国民一度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的过失,却无法扼杀他的功劳。他依然是国民心中伟大的英雄。毛泽东的得与过,警醒着后人,要更全面地分析局势,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中国加入WTO,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开放,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只有与时并进,吸收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才能是中国摆脱过去贫穷落后的局面,使中国挤身国际前列。但面对发达国家对我们的冲击。我们就应该积极迎接,不断增值自我,充实自我,让我们创造中国的繁荣景象,使中国的到发展而强大。中国加入WTO而带来的机遇,伴随着对国内企业的打击和挑战,而我们就应该更积极地迎接困难,并牢牢地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世事万物都像硬币一样,有两个相互对立的面。即使我们不能一次看到硬币的两面,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翻转来看。
机遇和挫折,失败和成功。往往都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就算形势不利,我们也要相信自己,用实力去扭转局面,努力创造双赢。
即使秦始皇“焚书坑儒”,修建阿房宫,但他统一中国的伟大事迹依然使他名垂千古;即使董仲舒提出“三刚五常”,但他使儒学确立主流的思想地位,他依然受到后世人的赞誉;即使唐太宗为夺权位不择手段,但他为唐人建立了一个繁荣的社会,依然受到万人景仰。
每一个中肯的评论,无不是在全面考察和分析之后作出的。这教导我们,看事物要运用辩证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事物,乃至社会,客观是公正评价的明灯。
愿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去明辨这个世界。
凡事都从多面看
同样的一个杯子放在桌面,里面只有半杯水。有的人看到着的这一杯,心里很高兴,因为他想幸好还有这半杯水。可有的人看到了,却闷闷不乐,因为他在想着为什么只剩下了半杯水。
区区的半杯水能引发不同角度的思考,但是两者都是仅从一个方面去看待事物。例如有些人只是看到麻雀的爱闲言碎语。但亦有人看到麻雀能深入群众,做事勤奋努力。不过,两种评语都仅是从麻雀的好的方面或坏的方面去观察、分析麻雀,没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去了解麻雀的本质。
其实,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甚至多面性,不能单凭一个角度地断章取义。好像对人的评价一样,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都闪耀着自己的光彩,也不可能永远都灰蒙蒙一片。
刘邦,对于项羽来讲,他只是一个贪生怕死的市井之徒。他没有任何过人之才,他没有萧何般的足智多谋,韩信般的雄韬伟略。若仅凭这些评价刘邦,那么谁也不相信他建立起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汉朝。多方面去分析他,他虽然是一个为了逃命而多次抛弃子女一个独自狂奔的自私汉,但他亦有胜人的优点,他知才善用,使许多想韩信一样不能施展自己才华的人在他那处得以大展拳脚。他能懂如何相信别人,使陈平这个“反复无常”的人也死心塌地为他东奔西跑。他懂得安定人心,他对自己平时最痛恨的雍齿亦授予官位。安定了那些为人战死沙场而暂时不能加位进爵的臣民急躁之心。
所以看人或看物,都应该多方面去分析。又好像邓小平在文革过后,对毛泽东的评价是“七分功,三分过。”他看到的是毛泽东的领导人民摆脱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在压迫,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从此焕然一新。他亦看到了毛主席受到“四人帮”反动派的煽动而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这一个使中国的情势陷入混乱状态的极大错误。
从邓小平爷爷对毛主席的评价学习到,我们不可以像对麻雀的分析那样过度片面,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看事物应该要“一分为二”,不可以只看到片面,要学会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
全面看问题
鸟类王国里,一样的苍鹰、麻雀、喜鹊、乌鸦,两个考察组却得出了不一样的考察结果。第一组里看到的全是它们的缺点,相反,第二组看到的全是它们的优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完美的东西,也不存在最糟糕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全面看问题,客观看待别人的优点与缺点。
所谓全面看问题,就是要辩证地去观察每个人与每件事。如果一个人只会看到别人的缺点,每天都在饭里挑骨头,那么他生活地不会快乐,因为在他的人生之画里只存在污点;如果一个人只会看到别人的优点,每天只会去称赞别人,那么他也生活得太敷衍了,因为在他的人生之画里只存在明亮的颜色。一张只收藏亮色,缺乏完整色彩的人生之画是不完美的。全面地看问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事物。从前,有一个盲人,他想知道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于是,他伸出手去摸大象。第一次,盲人的手摸到了大象的腿,他就认为大象是圆柱形的;第二次,盲人的手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又认为大象是又尖又硬的,如此类推,盲人摸了大象好多次,但每次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最终,他还是没搞清楚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故事道理很简单,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我们都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何不睁开它,去看清楚眼前的每件事呢?要想更好地了解一件事情,必须全面去看问题。全面地去看问题,能让我们正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走向成功。一代君主唐太宗善于听取谏言。魏征多次进谏,还当着各大臣的面指出唐太宗的错误,唐太宗每次总会气得不得了。但事后,他总能全面去看待问题,魏征虽胆大,但忠言逆耳,其诚可悯。就这样,唐太宗以人为镜,全面去看待魏征的每一次进谏,让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带领唐朝进入繁盛之期。可以看出,全面去看问题,是我们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步。
如果说人生是一次攀登,全面去看问题就是一块基石;如果说人生是一次航行,全面去看问题就是一个航标,它能指引我们前进,带领我们摘取成功的果实。
让我们都睁开慧眼,全面去看问题吧!
用另一种眼光观世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苍鹰是孤傲离群还是奋发进取?麻雀是挑拨是非还是勤奋努力?喜鹊是好好先生还是善结人缘?乌鸦是丑话说尽还是忠言逆耳?
谁又能片面地去夸大鹰之傲,抹杀鹰之自强?谁又能片面地去讹传乌鸦的不祥而泯灭乌鸦的善良?如果用另一种眼光——辩证的眼光去看世事,那么我们的天空将更开阔,我们的心胸将更旷达。
(一)千秋一皇定帝制
万世后人评功过
秦始皇,“功过三皇,德高五帝”,灭六国,定天下,统一全中国,自命“始皇帝”,千秋万世传子孙。他的功,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他统一全国,兴修水利,统一度量衡,建造长城,创封建中央集权制,开人类封建社会先河。然而他的过,我们也以辩证的眼光去看:他极尽酷刑,横征暴敛,视人命如草芥,焚书坑儒令学术停滞。诚然,如此丰功伟人,功过我们未可轻议,但我们要以全面的眼光去评价他,因为站在统治者的利益上,他只能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残酷是因为要开创一个崭新的世界。
(二)千古西汉一名将
楼兰边塞一悲歌
李陵,西汉名将李广之后,禀承忠君爱国、捍卫家园的理想,誓死与匈奴对抗,保家卫国。但一次不幸的战败,一次不慎的失策,就被武帝冠以叛徒之名,从此朝野流传李陵叛降,甘做走狗的话语。对于李陵,我们也应以辩证的眼光去看。若孤身深入,无法抗衡,面临全军覆没,难道就白白葬送将士们的性命?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呢?但世人总不理解他这卧薪尝胆之心,偏说他是怕死投敌,可叹奈何!对于传奇式的人物我们决不可片面观之!
(三)把汗水留给自己
把光辉赠送他人
郎平,曾经在80年代中国女排“五连冠”时期辉煌过。如今她却在别人的土地上默默耕耘。有人说她是中国现代的“卖国贼”,把中国女排的先进技术传给外国。对此,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郎平也曾在中国任教练很长一段时间,这期间中国女排也有过辉煌,她的汗水不曾白费。的确,她也曾为此事辗转不眠数夜,但最后她出国任教的抉择,也可以说是以另一种方式去传承中华文化。以她的汗水给予别人光辉!
天高海阔,用不同的眼光去观世事就有不同的见解,以辩证的观点去看世界,不论世事如何变幻,天地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心胸开阔,不受拘束!
一叶落知天下秋?
有句话叫“窥一斑而知全豹”。意思是说从细节处(局部)我们便可知道整体的大略。可光从“一叶落”这(局部),我们是不是也可推知天下已至秋呢? 我认为,一叶落未必说明天下秋。
都说这世界上找不到两片一样的叶子,既然每片叶子都形态各异,这习性也自然不大一样,站在一棵四季都落叶的树前,你拾掇起一片叶子,说了一句“现在必定已入秋了吧!”这句话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稍欠斟的。首先,这棵树很特别,一年四季都落叶,为什么你非说它只在秋天落叶?其次,虽说一般的树种都在秋天落叶,但这只是“一般”,只是经验规律,并不是万能公式。
我之所以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一片叶子并不能说明什么,充其量只能表明这一阶段到了它该落叶的时候;另外,千万别被经验规律蒙蔽了双眼,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东西是特殊的,是需要给予特殊定义的。
若您总执着这句“一叶落知天下秋”,而且把它奉为箴言的话,我想您恐怕也掉入了那个叫“一叶障日”的圈子里了。
事实上,这句话并不只是在讨论秋和叶的关系,更多地是在启发我们探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们到底能不能就从这小小的一部分作出大胆地预言,整体的趋向呢?我想,恐怕也不能。
就拿近期的金融海啸为例吧,在美国股市出现了崩盘,“雷星兄弟”倒闭之际,有人又拾起了一片叶子说了句:天下已至秋!这种话说得实在是过于武断。美国却是世界金融老大,却不是业界的全部。这好比你把树的枝干全部砍断,可只要树的根基还在,它就仍有生存的可能。更有人作出大胆预言说中国经济将死,没了美国全球都得完蛋。可惜中国这棵大树却偏偏没能早早入秋,虽然也落了些叶,却仍稳稳伫立于亚洲一隅。我明白学理的人,在讨论这些或辩证或经济的问题上或许不如文科的同学们清晰和正中要害。但从我的理科角度上来说,无论是经济还是秋天,都只是一个环境,并不是每一个生物都要按照我们设定的所谓规律过活;同样地,我们不能总站在那棵树前大发豪言,很多时候,那只不过是以偏盖(概)全。
若是树落叶了,别再说天已入秋,若是树落叶,我会说,或许秋天就快来了吧。一片叶子,有时真的不意味着秋天。
一叶岂能知秋意
“一叶知秋意,晨曦露微寒。”人们看一片树叶的凋落,从中感受到秋意来临;在晨曦的微光中,肌肤感到轻微的寒意。但是,如果这陨落的一叶是由于生病或虫蛀,你也能责怪秋的无情吗?米兰·昆德拉说:“你说的都是真的,但还有更多真的没说。”我说:你听到看到的是真的,但你还有更多真的没有听到看到。在弄清一叶陨落的真相前,切勿责怪秋谩骂秋。
前日看到一则新闻。“香港街头一对夫妇纵容其孩子撒尿。”下面是铺天盖地的批评——没素质,没教养,道德低下,丢了国人的脸……。确实,有图有真相啊。但后来有人说:“是因为公共厕所前人太多,孩子等不及了。”没过几天,又有人说:“当时孩子的母亲还用了纸尿裤接住了呢。”并发了完整的视频到网上。只因网民看到的只是一叶,那对夫妇遭到了多少秋风扫落叶般的辱骂啊。
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我们总是喜欢听那可以被批评、被讽刺、被嘲笑的事实,我们总是喜欢断章取义,不愿顾及事情的全部真相。因为我任性,我想骂就骂。
这几天网上又对“手术台自拍事件”开骂了。西安某医院几位医生在旧手术室,不吃不喝7个小时完成了一台高难度手术。术后,为庆祝手术成功,也为了告别这个旧手术室,他们拍照留念。不知谁将照片放到了网上,结果引来了骂声一片,甚至提升到医德的高度。请问骂人者,你们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吗?
莫言曾于《生死疲劳》中说道:“五十年代的人纯洁,六十年代的人胆怯,七十年代的人察言观色,八十年代的人随心所欲。九十年代的人邪恶。”我们这代人是怎么了,总喜欢在网上谩骂,却逃避真相。是因为我们邪恶?还是我们变得随心所欲、任性?
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一点点小事都能吵了翻天。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人人都是评论者。但如何评价热点事件,就看此事是否关乎人伦道德,是否关乎规矩法度,是否关乎公序良俗,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和底线。如果没有跨越这个底线,你却揪着别人的头发让其升得高高的,再狠狠地甩在地上,这就是邪恶。如果你并不了解事件的真相,瞎掺合,则是任性。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我们遇见了很多很多的社会问题,垃圾问题,雾霾问题,毒奶粉事件......难道这就是我们社会的全部?难道我们就据此否定我们的社会?难道我们就可以任性、谩骂?
是的,我们党内出现了***,我们的军内出现了徐才厚,难道他们就能代表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难道我们就可以任性、谩骂?
一叶岂能知秋意?一叶的陨落并不代表秋天的到来,即使一叶的陨落是真的。
也有人说“一叶知秋意 一树识菩提。”不错,有时确实如此,可更多时候不尽然。人是会走的思想的,面对一片掉落的树叶,我们要懂得静观,学会沉思。在弄清一叶陨落的真相前,切勿怪秋骂秋。
不同的侧面
玫瑰芳香,但身怀利器。
莲花飘香,但出于淤泥之上。菊花清香,但与世隔绝。
梅花暗香,但独自绽放,骄傲自大。
每一样事物,我们需要不同的侧面进行观察,才能看见他的本质。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秦始皇的出现。使中国有的第一次的统一。战国时,战争纷纷,民不聊生,秦始皇指挥军队战斗,消灭六国,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使中国有了完整的领土和文化,但他为了自己的霸权和享受,建造阿房宫,秦始皇的功绩和过错记载史书。统一中国的伟绩,焚书坑儒的暴行,留给后人评价。人需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才能客观地作出评价。
新中国的建立,是人民迎来美好的春天,伟大领袖毛泽东,带领解放军战胜国民党反动派,是人民从黑暗的社会走出来,社会的改造,使人民不受资本主义和地主、土豪的压迫。独立自主的感念,使中国不再被外国列强所压迫。六七十年代,由于左倾的思想,导致文革的出现,社会变得没有规律,法制荡然无存,到处都是怨声载道。毛泽东的失误为他的人生留下遗憾,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需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才能认识他的功与过。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二战时期,写了关于原子弹的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劝说他建造核弹。罗斯福欣然接受。自从原子弹在日本爆炸后,爱因斯坦看到原子弹的威力,和核武竞赛,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于是奔走各国,游说放弃核武器。他热爱和平的心,世界人民为之赞赏。但是,他没有考虑自己做的事情,每一件事都需要作出正确的分析,才能完善。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才能分析周详事情。彩虹划破天空,留下美丽瞬间。鲤鱼跳过龙门,挥写精彩人生。
让我们思考问题,分析过错,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感受世界的美丽,谱写精彩的人生。文段重写: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所以,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感受到这世界的完美,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能够坦然面对每一个挑战。玫瑰虽然带刺却瑰丽,桂花虽瘦小却芳香,菊花虽朴素却清高,若我们只看到事物的缺点,就不能感受到这世界的完美了。古语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看事物是不能片面的,只有全面看待事物才能坦然地面对每一个挑战。(刘淑敏)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要全面看问题”材料作文优秀作文
“要全面看问题”材料作文5篇优秀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日,鸟类王国派出两个考察组,分别对苍鹰、麻雀、喜鹊、乌鸦进行工作考察。第一组的考察结果是:苍鹰:性格孤傲,没有群众基础。麻雀:爱闲言碎语,喜欢搬弄是非。喜鹊:说话没有原则,好人主义严重。乌鸦:爱说别人的坏话。第二组的考察结果是:苍鹰:业务水平高,进取精神强。麻雀:能深入群众,做事勤奋努力。喜鹊:善于团结同志,群众反映好。乌鸦: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角度两面观人生数十载,有酸,有甜,有苦,有辣。开心的人说:“我的人生像蜜糖。”悲伤的人说:“我的人生像凉茶。”其实无论是甜是苦,关键是你从什么角度去看。倘若要我找一样东西去比喻人生。我想:万花筒再适合不过了。你现在看是一种图案,再换一个角度看又不一样了。人生是单面的,但角度是多面的。印度的甘地最能体现这种精神。有一次甘地在搭火车之际,匆忙之间不小心被卡倒了,丢下了一只鞋在铁轨边上,眼看火车起动了,甘地一看,马上把另一只穿在脚上的鞋脱出来,扔去铁轨旁,车上有人迷惑了,“你怎么把另一只也丢了呢?”甘地不慌不忙地说:“这样,原来只能捡一只鞋的人就能有一双了。”看似应该遗憾的事甘地却不然,因为他懂得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件事,既然自己得不到,让给别人也是一桩美事。啊,人生就是如此,单面的人生用多面的角度去看,其实,每件事都值得你去欣赏。是福是祸,不同角度自在看。从前战国时有一家人,他的儿子因驯服马时从马上摔下来,不能行走了。村子里的人都替那家人伤心,惟有一个白须老翁笑兮兮地说:“好事,好事。”果然,几个月后国家就要征人上战场,那家人的儿子因为不能走路而得以留下,许多人的儿子因战争而死。生活上有许多挫折,但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那他们就是磨出你这把锋利的刀的磨石,只有从不同角度看,人生才是最绚丽迷人的。功过是非,不同角度看武氏。贞观之治,中国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的人生我们现在无法完整勘查,武氏天下,功过是非,我们无人能定论。于是,不朽的她,死后没有华丽下葬,没有隐密私埋。她留下的不是奢侈的陪葬品,而是一块令武则天名垂千古的无字碑,武则天统一天下,诛杀老臣,是过。贞观之治,天下太平,是功。功过是非谁人定?于是,她命人修下一块无字碑,让后世人从不同角度去填满历史上的一点空白……人生是一些碎片,角度是玻璃,当你用玻璃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这些碎片时,碎片便能组合出不同图案,人生,也因而变得完整。角度两面观,人生乐逍遥。凡事都从多面看同样的一个杯子放在桌面,里面只有半杯水。有的人看到着的这一杯,心里很高兴,因为他想幸好还有这半杯水。可有的人看到了,却闷闷不乐,因为他在想着为什么只剩下了半杯水。区区的半杯水能引发不同角度的思考,但是两者都是仅从一个方面去看待事物。例如有些人只是看到麻雀的爱闲言碎语。但亦有人看到麻雀能深入群众,做事勤奋努力。不过,两种评语都仅是从麻雀的好的方面或坏的方面去观察、分析麻雀,没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去了解麻雀的本质。其实,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甚至多面性,不能单凭一个角度地断章取义。好像对人的评价一样,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都闪耀着自己的光彩,也不可能永远都灰蒙蒙一片。刘邦,对于项羽来讲,他只是一个贪生怕死的市井之徒。他没有任何过人之才,他没有萧何般的足智多谋,韩信般的雄韬伟略。若仅凭这些评价刘邦,那么谁也不相信他建立起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汉朝。多方面去分析他,他虽然是一个为了逃命而多次抛弃子女一个独自狂奔的自私汉,但他亦有胜人的优点,他知才善用,使许多想韩信一样不能施展自己才华的人在他那处得以大展拳脚。他能懂如何相信别人,使陈平这个“反复无常”的人也死心塌地为他东奔西跑。他懂得安定人心,他对自己平时最痛恨的雍齿亦授予官位。安定了那些为人战死沙场而暂时不能加位进爵的臣民急躁之心。所以看人或看物,都应该多方面去分析。又好像邓小平在文革过后,对毛泽东的评价是“七分功,三分过。”他看到的是毛泽东的领导人民摆脱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在压迫,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从此焕然一新。他亦看到了毛主席受到“四人帮”反动派的煽动而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这一个使中国的情势陷入混乱状态的极大错误。从邓小平爷爷对毛主席的评价学习到,我们不可以像对麻雀的分析那样过度片面,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看事物应该要“一分为二”,不可以只看到片面,要学会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乌鸦虽然爱说别人坏话,但他亦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一个硬币有两个面鸟类王国派两个考察组考察苍鹰,麻雀,喜鹊,乌鸦。两组的考察结果完全不同,光是从正面或反面来评价四种鸟。这让我们看到了事物都有两面性。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目的建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曾经领导解放军击退敌人,也领导过红军进行长征,更领导着中国人民去他所一条救国救民的新道路。这一切都是积极的。他推动着历史前进,是新中国成立的伟大领导人。但是他也曾有过失误,而且他的错误更导致了中国发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他使国民一度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的过失,却无法扼杀他的功劳。他依然是国民心中伟大的英雄。毛泽东的得与过,警醒着后人,要更努力,更全面地分析局势,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中国加入WTO,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开放,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只有与时并进,吸收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才能是中国摆脱过去贫穷落后的局面,使中国挤身国际前列。但面对发达国家对我们的冲击。我们就应该积极迎接,不断增值自我,充实自我,让我们创造中国的繁荣景象,使中国的到发展而强大。中国加入WTO而带来的机遇,伴随着对国内金业的打击和挑战,而我们就应该更积极地迎接困难,并牢牢地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世事万物都像硬币一样,有两个相互对立的面。即使我们不能一次看到硬币的两面,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翻转来看。机遇和挫折,失败和成功。往往都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就算形势不利,我们也要相信自己,用实力去扭转局面,努力创造双赢。即使秦始皇“焚书坑儒”,修建阿房宫,但他统一中国的伟大事迹依然使他名垂千古;即使董仲舒提出“三刚五常”,但他使儒学确立主流的思想地位,他依然受到后世人的赞誉;即使唐太宗为夺权位不择手段,但他为唐人建立了一个繁荣的社会,依然受到万人景仰。每一个中肯的评论,无不是在全面考察和分析之后作出的。这教导我们,看事物要运用辩证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事物,乃至社会,客观是公正评价的明灯。愿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去明辨这个世界。全面看问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题记鸟类王国里,一样的苍鹰、麻雀、喜鹊、乌鸦,两个考察组却得出了不一样的考察结果。第一组里看到的全是它们的缺点,相反,第二组看到的全是它们的优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完美的东西,也不存在最糟糕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全面看问题,客观看待别人的优点与缺点。所谓全面看问题,就是要辩证地去观察每个人与每件事。如果一个人只会看到别人的缺点,每天都在饭里挑骨头,那么他生活地不会快乐,因为在他的人生之画里只存在污点;如果一个人只会看到别人的优点,每天只会去称赞别人,那么他也生活得太敷衍了,因为在他的人生之画里只存在明亮的颜色。一张只收藏亮色,缺乏完整色彩的人生之画是不完美的。
全面地看问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事物。从前,有一个盲人,他想知道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于是,他伸出手去摸大象。第一次,盲人的手摸到了大象的腿,他就认为大象是圆柱形的;第二次,盲人的手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又认为大象是又尖又硬的,如此类推,盲人摸了大象好多次,但每次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最终,他还是没搞清楚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故事道理很简单,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我们都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何不睁开它,去看清楚眼前的每件事呢?要想更好地了解一件事情,必须全面去看问题。全面地去看问题,能让我们正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走向成功。一代君主唐太宗善于听取谏言。魏征多次进谏,还当着各大臣的面指出唐太宗的错误,唐太宗每次总会气得不得了。但事后,他总能全面去看待问题,魏征虽胆大,但忠言逆耳,其诚可悯。就这样,唐太宗以人为镜,全面去看待魏征的每一次进谏,让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带领唐朝进入繁盛之期。可以看出,全面去看问题,是我们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说人生是一次攀登,全面去看问题就是一块基石;如果说人生是一次航行,全面去看问题就是一个航标,它能指引我们前进,带领我们摘取成功的果实。让我们都睁开慧眼,全面去看问题吧!用另一种眼光观世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苍鹰是孤傲离群还是奋发进取?麻雀是挑拨是非还是勤奋努力?喜鹊是好好先生还是善结人缘?乌鸦是丑话说尽还是忠言逆耳?
谁又能片面地去夸大鹰之傲,抹杀鹰之自强?谁又能片面地去讹传乌鸦的不祥而泯灭乌鸦的善良?如果用另一种眼光——辩证的眼光去看世事,那么我们的天空将更开阔,我们的心胸将更旷达。
(一)千秋一皇定帝制
万世后人评功过
秦始皇,“功过三皇,德高五帝”,灭六国,定天下,统一全中国,自命“始皇帝”,千秋万世传子孙。他的功,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他统一全国,兴修水利,统一度量衡,建造长城,创封建中央集权制,开人类封建社会先河。然而他的过,我们也以辩证的眼光去看:他极尽酷刑,横征暴敛,视人命如草芥,焚书坑儒令学术停滞。诚然,如此丰功伟人,功过我们未可轻议,但我们要以全面的眼光去评价他,因为站在统治者的利益上,他只能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残酷是因为要开创一个崭新的世界。
(二)千古西汉一名将
楼兰边塞一悲歌
李陵,西汉名将李广之后,禀承忠君爱国、捍卫家园的理想,誓死与匈奴对抗,保家卫国。但一次不幸的战败,一次不慎的失策,就被武帝冠以叛徒之名,从此朝野流传李陵叛降,甘做走狗的话语。对于李陵,我们也应以辩证的眼光去看。若孤身深入,无法抗衡,面临全军覆没,难道就白白葬送将士们的性命?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呢?但世人总不理解他这卧薪尝胆之心,偏说他是怕死投敌,可叹奈何!对于传奇式的人物我们决不可片面观之!
(三)把汗水留给自己
把光辉赠送他人
郎平,曾经在80年代中国女排“五连冠”时期辉煌过。如今她却在别人的土地上默默耕耘。有人说她是中国现代的“卖国贼”,把中国女排的先进技术传给外国。对此,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郎平也曾在中国任教练很长一段时间,这期间中国女排也有过辉煌,她的汗水不曾白费。的确,她也曾为此事辗转不眠数夜,但最后她出国任教的抉择,也可以说是以另一种方式去传承中华文化。以她的汗水给予别人光辉!天高海阔,用不同的眼光去观世事就有不同的见解,以辩证的观点去看世界,不论世事如何变幻,天地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心胸开阔,不受拘束!心中的英雄众人都说曹操是一代奸雄。在我的角度看来,曹操才是三国中的真英雄。尔虞我诈是三国,分不清对与错。说实在的,《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的确高潮迭起。曹操就是当中的主角之一。对曹操的评论可真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一代的英雄,也有人说他是一代奸雄。纷纷扰扰的评论真的是层出不穷,没完没了。他是个心胸狭隘的小人。曹操他的一生可算经历了不少风雨,一直为皇上打天下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中原的统一也花了他不少心血。他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一幕,为世人说他心胸狭隘的有力证据。说他借煮酒为名,邀请刘备一聚,想借此论英雄的过程逼害刘备,从而除去他眼中的一根刺。看出他的奸诈。我认为他是个心胸广阔的人。读过曹操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他的诗句中我欣赏他那广阔的胸襟,远大的理想与志向。他是多么的深谋远虑,有大将之风,才华洋溢。他是个识英雄,重英雄的人。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一心要回到他刘备大哥的身边。曹操闻讯立即赶赴现场,要求要与关羽独聚军营之中,高谈畅饮。面对关羽坚决的请辞,曹操并没有想借此杀害之意,反而却识英雄,重英雄地派军护送关羽回到刘备的军营当中。世人都说曹操是一代奸雄,为什么大好猛将关羽在他手中这么久,不想办法受到自己门户或杀害他免除后顾之忧呢?由此看出,他真的是识英雄,重英雄的一代英雄。生性多疑,就是奸雄了吗?与刘备煮酒,就是奸雄了吗?最后死于司马懿的手中,就是奸雄了吗?一代的英雄应该是有所思有所想,深谋远虑,有勇有谋才对。为什么不说刘备三顾茅庐虚情假意呢?为什么不说刘备借荆州寡情薄义呢?曹操呀!我要为你的英勇平反,我要为你的远虑平反,我要为你的才华平反,我要为你的悲惨结局平反。曹操呀!你才是真正的英雄,你才是真正的人才,你才是《三国演义》中的真正赢家。你永远是我心中的英雄。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生活中工作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事,每个人看一件事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又同的见解,因此我会要学会多方面地看问题。在学习里要学会多方面看问题,在做语文练习时不能总抱着一种观点看问题,有时候只有从方方面面去理解,从不同方面入手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在做数学题时同样也应该要全面看问题,遇到难题时我们可以将所有已知条件展开,从不同方面考虑,用多种方法尝试或者一些从一方面看似没什么用的东西将成为另一方面解答问题的关键。在生活上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社会工作难免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责备,提醒,这时我们不应该灰心丧气,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或者这是衷心的,善意的提醒,这样的提醒可能会使你日后不再犯错,不至于因犯同一错误而被革退。这些你均可看为对你的提点和警惕,或者你又可以把这些看为是你生活中的一种磨练,不要认为人家存心责备你或许在别人心里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受,或许每个人小时候都回恨过父母,因为父母总是不准你做这样或那样的事,甚至乎是在你兴高采烈和朋友在玩火的时候把你抓回去痛打一顿,因为你当时年幼只懂得从自己角度看问题,在你人生几十年后可能回首往事时也会发觉自己的愚昧。在困难和失败中更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因为在困难和失败中看到这个就等于从获新生,有的人就是不懂得这个而葬送自己的前途,一些大好青年为了考试一时的失败就轻生或一蹶不振这是很不应该,若能从另一方面把他看为人生中一种历练,一种使你更加进步,更加成熟的东西你就会更有动力去投入人生。生活中虽然多姿多彩但都离不开这一条万变不离其中的道理。不同的侧面玫瑰芳香,但身怀利器。莲花飘香,但出于淤泥之上。菊花清香,但与世隔绝。梅花暗香,但独自绽放,骄傲自大。每一样事物,我们需要不同的侧面进行观察,才能看见他的本质。中国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秦始皇的出现。使中国有的第一次的统一。战国时,战争纷纷,民不聊生,秦始皇指挥军队战斗,消灭六国,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使中国有了完整的领土和文化,但他为了自己的霸权和享受,建造阿房宫,秦始皇的功绩和过错记载史书。统一中国的伟绩,焚书坑儒的暴行,留给后人评价。人需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才能客观地作出评价。新中国的建立,是人民迎来美好的春天,伟大领袖毛泽东,带领解放军战胜国民党反动派,是人民从黑暗的社会走出来,社会的改造,使人民不受资本主义和地主、土豪的压迫。独立自主的感念,使中国不再被外国列强所压迫。六七十年代,由于左倾的思想,导致文革的出现,社会变得没有规律,法制荡然无存,到处都是怨声载道。毛泽东的失误为他的人生留下遗憾,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需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才能认识他的功与过。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二战时期,写了关于原子弹的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劝说他建造核弹。罗斯福欣然接受。自从原子弹在日本爆炸后,爱因斯坦看到原子弹的威力,和核武竞赛,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于是奔走各国,游说放弃核武器。他热爱和平的心,世界人民为之赞赏。但是,他没有考虑自己做的事情,每一件事都需要作出正确的分析,才能完善。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才能分析周详事情。彩虹划破天空,留下美丽瞬间。鲤鱼跳过龙门,挥写精彩人生。让我们思考问题,分析过错,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感受世界的美丽,谱写精彩的人生。文段重写: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所以,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感受到这世界的完美,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能够坦然面对每一个挑战。玫瑰虽然带刺却瑰丽,桂花虽瘦小却芳香,菊花虽朴素却清高,若我们只看到事物的缺点,就不能感受到这世界的完美了。古语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看事物是不能片面的,只有全面看待事物才能坦然地面对每一个挑战。(刘淑敏)
第三篇:我看问题力求客观全面
我看问题力求客观全面。我是一名老师,我不想偏袒老师,但也不愿意迎合学生,我只坚持真理,表述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我认为提问者给的那个观点太偏激,这个观点把造成学生成绩不好或品德不好的责任完全推给老师,这对老师来说,是极不公平的。难道学生就没有一点点责任?
我要修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认为这句话是不对的,正确的观点应为:既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有不会教的老师。
不错,孔子是个大教育家,拥有3000弟子,为什么却只有72贤人呢?排除贤人的标准古今有别等因素外,学生素质各不相同这是应该承认的。有些学生本质不错,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人生之路可能有时会走得有些偏离正轨,他们的聪明才智可能会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时他们若能遇上名师来牵引,来点拨,那么这些学生的前途将会因此而大有改观。可有些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屡教不改,就好像一块顽石,“所有的人都是有情感的,都是可以被感动的”,话虽是这么说,可他们天生就不是鸡蛋,任你是多么优良的母鸡,你也没有能力将顽石孵化成小鸡吧?所以说,也有教不好的学生。
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甲老师教时,由于甲老师工作态度随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教育界最流行的名句,还有等同的一句是“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教师们对此并不一致地赞同。反对者认为,如果学生都能教好,那为什么国家要设这么多的监狱?人根本不会犯罪;即使有人犯罪,还不把罪犯送到学校里,交给教师?如果学生都能教好,那如果给你一批白痴,你能把他们培养成才吗?赞同者认为,这句话找不到任何差错,教育经验告诉人们,一些被人认为教不好的学生,经过好教师的精心教育,真的教好了,还成了著名人才。这句名言究竟是对还是错?
1.永不放弃是教育的真谛
任何教师的教育能力、教育时限、教育资源都是有限的。学生进入某一学段学习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一定的行为习惯。他可能基础差,行为习惯差。教师接收到这样的学生,往往是起初想尽办法转变他,让他从基础抓起,从行为习惯抓起。如果教师的努力能够使学生转变,学习和行为习惯有明显进步,教师就继续努力,使学生不断进步,直到使学生成为好学生。如果教师的努力使学生没有取得明显进步,学生依然很差甚至更差,教师就会泄气,并认为,此学生是教不好的,最终,教师不得不放弃努力。教师放弃努力后,教师给了学生以消极暗示,学生自认为自己很笨,天生不是读书的料,学生自己也放弃努力,从而成为真正的教不好的学生。
一个学生,在某个教师看来是教不好的,另一个教师却把他教好了,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因此,学生是否教得好,跟教师的教育能力、努力、条件有关。对于智力正常,身体健康的学生,确实不存在教不好的道理。但是,如果智力、身体、心理存在问题,应另当别论。教师不能用残疾人难以培养为天才来证明世界上确实存在教不好的学生。
如果把一个恶贯满盈的犯罪学生,在三年初中阶段,把他培养为一个被公认的人才也是不切实际的,尽管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经过教师的精心培养,使他改掉坏习惯、不再犯法犯罪,在三学年里学完规定的课程,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培养目标不要过高,一般还是做得到的。如果教师特别善于做学生工作,使学生考上高一级学校,使他能够继续接受教育,以后有可能走上正轨而成为杰出人才。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意思当然是“学生都是教得好的”,这是一种可能和希望,也意味着“天无绝人之路”、“办法总是多于困难”、“办法总是有的,只要动脑筋”。
那么,如果学生没有被教好,是否该追究教师的责任呢?一些学校的校长就是这样要求教师的。从而引起教师们的极大反感。教师反问道,“把我班里最会捣乱、成绩最差的那几个学生,由你来教育,看你把他们培养成何等人才?”
如果校长要求教师不要放弃每一个学生,那么,校长的要求是正确的;如果校长的要求用于惩罚教师,一旦教师手下的学生没有被教好,认为是教师的责任,那么,校长的要求是错误的。教育好学生不是一个教师的责任,而是由家庭、社会、学校、教师共同负责。教师是教育的专家,但也受到时限、资源、环境的制约。教师接受到的,往往是一个带有严重学习病、心理疾病的学生,正如一个医生接收到一个临死的病人,几分钟抢救无效就会死亡。病人死亡了,就该怪医生无能吗?
显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原意是千万不要放弃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尽一切努力和能力去教每一个学生,多想想办法吧。
家长、社会、校长、行政当局可不能把教育家的名言当作惩罚教师的根据。
2.永不放弃也是医学的真谛
如果把教育家的名言移用到医学界,就有“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病的医生”。实际上,病人常常死在医院里,是否该追究医生的责任?显然,这句话如果要求医生,也只能理解为任何病人在原理上都能治好,不要放弃每一个病人。只要病人还活着,就有被治好的希望,医生就要努力治疗,要想尽一切办法。只有放弃治疗,病人被治好的希望就没有了。
例如,一所医院里的医生认为,某病人得了癌症,本医院无法治疗,可是,送到另一所医院却被治好了。这就说明,癌症虽然难治,还是可以治好的。之所以一些医生治不好癌症,是因为医生不会治该病,医生尚未找到治疗该病的方法。那么,是否证明,一切病人都能治好,只有不会治病的医生呢?如果这样,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只要医生的医术高明,任何病人都可以不死”。然而,人都是要死的。从而,即使医生的医术高明,人还是要死的。医生的医术高明,不能保证任何病人都能治好。
在医学上,专家之所以要攻克疑难杂症治疗的难关,原因是任何病在原理上都可以治愈的。今天被认为治不好的病,明天可能治得好,只是今天人们尚未找到治疗的方法。医学研究就是要找到今天还无法治疗的疾病的治疗方法。寻找治疗方法的根据就是“没有治不好的病人”。
医学的真谛有利于帮助人们理解教育的真谛。在医学里,对于病人的态度是永不放弃治疗。在教育里,对于学生的态度是永不放弃教育。
3.名言的推广
其实,诸如这样的名言很多。例如有哲理名句: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些名言早就存在,为何没有人指责呢?而教育家说的话为何遭到怀疑呢?其实,教育家的这句话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推广开来,例如:
没有不会教书的教师,只有不会管理的校长。
没有低产低效的作物,只有不会种田的农民。
没有打不败的敌人,只有不会打仗的将士。
没有抓不到的坏人,只有不会抓坏人的警察。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不会解决问题的专家。
没有不会当家作主的公民,只有独裁专制的官员。
反正,没有办不到的事,只有不会办事的人。等等。
如果话说过了头,成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就有“人定胜天”的意味。如果作为一种口号,就会滑入愚昧、狂妄的邪路。教育名言,只有教师才会深刻领悟。
结语
教育家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其实并不高明,只是鼓励教师、希望教师不要轻易放弃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多想办法。放弃对学生的教育,就是放弃希望。家长、社会、校长、行政部门千万不要用教育家的名言当作对教师的苛刻要求,用以惩罚教师。而教师应该把教育家的名言当作座右铭,当作教育的信念,当作教育的基本原理。在遇到教育难题时,要记起教育家的这句话,任何学生都是可教育好的。只有被放弃教育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教育不好的学生。
教育,就是不要放弃每一个学生。
第四篇:全面解读
全面解读
新《劳动合同法》有八大亮点
王玫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劳动者、用人单位产生的最大影响在于,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加重了对用人单位违法成本。王玫同时结合近年经手的具体案例解决了这一影响的具体体现。
一、新《劳动合同法》适用事业单位
例:老姜是某事业单位的统计员,系聘用制工作人员,2004年,他在某事业单位工作了12年零11个月时,单位管人事的工作人员告诉其,下个月不再续聘,办理离岗手续,老姜要求续聘或由单位支付补偿金,单位不同意,老姜到劳动仲裁申诉,仲裁不受理。
《劳动合同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实践中事业单位人员的构成是由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实行聘用制的人员;一般劳动者。由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不适用《劳动合同法》,一般劳动者适用《劳动合同法》,实行聘用制的人员部分适用。
《劳动合同法》“附则”规定:““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将实行““聘任制的工作人员””交由““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来”来决定,部分适用于事业单位,扩大了调整范围。
二、签合同前用人单位须履行告知义务
为了充分保证劳动者知情权,《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三、不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须按月付双薪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违法成本:《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违法成本: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四、同一劳动者只能被“试用”一次
例:去年5月份,应届毕业生小王到大连市开发区一公司应聘,该公司与其签定一年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为6个月,工资400元,试用期到期前10天,该公司表示还要对其考察,如果小王同意,公司再与其续签3个月的试用期,小王为了今后能留在该公司工作,便同意再签3个月的试用期,合同到期前,该公司通知小王在试用期内达不到录用条件,不再录用。
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按照《劳动法》规定,职工在试用期内达不到录用条件,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并且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正是由于现行法律的疏漏,劳动者权益受到侵害无法得到保护。
《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主要限定了了:试用期的期限,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试用期次数,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试用期中,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违法成本: 第八十三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五、鼓励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
例:老李在某公司已经连续工作15年,在第9年合同期满前1个月,该公司告其不在续签劳动合同,终止劳动合同。老李无法维权,只能拿包走人。
按《劳动法》第20条规定,双方签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必须具备3个条件:劳动者在该公司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双方同意续签劳动合同;劳动者提出要签定无固定期限合同。
按现行劳动法律规定,只要用人单位不同意签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老李就不能与用人单位签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合同终止,用人单位也可不支付经济补偿金。而按《劳动合同法》规定,老李提出与用人单位签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必须签定。《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如果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六、制定劳动规章制度不再是用人单位一方说了算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原劳动合同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应当经工会、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此条内容外资企业表现非常强烈,他们认为这是与现代企业制度背道而驰,股东((老板))作为公司的所有者,理当享有制定、实施有关规章制度的绝对权。““如果按照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公司最高权力已转向他人之手。””甚至引发报界报道的美商会等资方““从中国撤资””的威胁论。最终通过的《劳动合同法》中已将“应当经……讨论通过“”删去,用“”平等协商确定”“代替。
实践中有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本身就是“”霸王制度度”",这种单方的规定很难保证员工的利益,因此《劳动合同法》规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不再是用人单位一方说了算,这样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违法成本:第八十条 用人单位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七、行政部门不作为须承担赔偿责任
针对目前劳动者维权成本较高的现状,该法规定: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八、明确了用人单位强迫劳动的四类情况
王玫归纳《劳动合同法》加重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还有以下五种类型:(一)、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的情形被纳入到行政处罚范围,并辅之赔偿责任。第八十一条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载明本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或者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本交付劳动者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二)、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2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三)、明确用人单位强迫劳动等四类情形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有以下四类情形,将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包括: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违章指挥或者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或者拘禁劳动者的;劳动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给劳动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山西黑砖窑事件适用于该条法律。
(四)、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将受处罚。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五)、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1、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2、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3、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4、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2008年1月1日起执行带薪休假和新的法定假日办法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
一、初二);(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第三条 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一)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
(二)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三)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第四条 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
第五条 二七纪念日、五卅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植树节等其他节日、纪念日,均不放假。
第六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
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
六、星期日,则不补假。
第三条 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第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一)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二)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三)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四)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五)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第五条 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
年休假在1个内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一般不跨安排。单位因生产、工作特点确有必要跨安排职工年休假的,可以跨1个安排。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第五篇:四个全面 解读
四个全面
解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指南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入新阶段、达到新高度。新的发展战略需要新的理论概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总书记总结经验、筹划全局、揭示规律、思考提炼,对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重大战略思想作出的准确表述和精辟概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党、国家和军队各项工作的总纲领总方针。深入领会“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四个全面”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主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思想,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体系之中,来自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成果,这是继承延续与发展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在接续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现在我们最为接近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处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冲刺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这个不变主题的继续和深化。当前我们既要推动没完成、留下来的改革任务,还要推动这些年新出现的领域和问题的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上我们不断前行。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在各种考验和危险环境下的艰难课题。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最大的决心、最强的意志、最有效的举措,来管好党、治好党。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扭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两年多来,依据十八大的战略部署和全面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和 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牢牢把握“四个全面”,渐次展开、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展现出治国理政的健康发展和主线轨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之中。
首先,可以从十八大后的开局看出来。2012年11月29日,十八大刚刚结束,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要求继续朝着这个目标奋勇前进,坚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012年12月4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同志就任后出行的第一站就是深圳市,来到莲花山瞻仰邓小平铜像。他指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其次,可以从十八大以来的重要会议看出来。十八大的主题包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8日,中央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总书记在总结讲话中专门强调了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的8点要求。再次,可以从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看出来。“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习近平同志都有丰富而深刻的论述。例如,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关于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同志强调,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这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四风”问题越积越多,党内和社会上潜规则越来越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从严治党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分别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实践基础、丰富内涵、辩证关系、贯彻要求等。
二、“四个全面”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解决制度体制问题,而且要解决战略布局问题,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艰辛探索。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也就是“一化三改”: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说,“一化三改“就是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战略布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可以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可以说,“三位一体”的基本纲领,是党在世纪之交的战略布局。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也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在十八大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勇担新使命、谱写新篇章,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的时代课题。大文章需要大思路,大课题需要大布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统领改革发展稳定全局,谋划各个阶段总体布局,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勃、不断前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治国理政达到新的时代高度。
三、“四个全面”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真抓实干出成效,写下了一段段精美的篇章。“四个全面”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和总的概括,是一个大写的脚印,是一段核心的篇章。
“四个全面”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模式。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完整准确的概括。在这一道路上,每一发展阶段由于主要矛盾有其具体表现形式,面临形势有其具体特征。因此,走中国道路还要通过一定的具体模式体现出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总纲领,纲领具有道路的意义和功能。可以说,“四个全面”是新形势下中国道路的具体模式。“四个全面”围绕一个战略目标,构建三大战略举措,构成了走向民族复兴的具体道路。围绕保证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我们党推出动力机制、法治保障、领导力量三大战略举措,构建了实现战略目标的支持系统。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保证,是战略目标与发展动力的统一;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证,是战略目标与治理方式的统一;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领导保证,是战略目标与组织力量的统一。“四个全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断创新的体系。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创新实践,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创新实践,蕴育和催生着党的理论创新。围绕“四个全面”,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发展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比如,明确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高度概括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价值本质;系统阐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发展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深刻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大大提高了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深入研究从严治党规律,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推进到更深层次,等等。“四个全面”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基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质上也正是从制度建设层面全面推进,为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夯实制度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全面依法治国则是用法治为国家稳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国家有序发展提供规范框架,为国家持续发展提供确定空间。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加强制度治党,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改革立制、法治强制、治党用制,相互强化、相互深化,都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实践。
悠悠岁月,正道沧桑;中华大地风云扬,众志成城百业兴。
三大维度解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治大国若烹小鲜。”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总书记对中国古代先哲老子这一富有哲理的古训,赋予了全新含义。他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们在今天复杂局面下治好国理好政,制定了一个引领各项工作顺利前进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
2013年3月19日,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讲到一些国家领导人感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怎么治理?事实上,中国不仅国土大人口多,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千差万别,而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还很落后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在经历了30余年的高速发展以后迎来了经济新常态,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 期。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同时,社会矛盾有所增加。怎么在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同时,建构一个生动而有序的社会,决定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解决的最大课题是,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国家。在“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主题下召开的十八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而又具体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并集思广益,竭尽全力,为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
一是思想先行,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党的十八大后,先是通过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从高层做起,一面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一面把各级干部的行为规范到“八项规定”上来;接着,把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追求联系起来,提出了为中国梦而奋斗的宏伟理念,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上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热情。
二是秉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要求,大力整顿党的作风和干部队伍。在统一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党中央认真地而不是走过场地在县处级以上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雷厉风行地进行反腐败斗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打老虎”、“拍苍蝇”相结合的反腐斗争这两件大事,突显了党中央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党格局和治党思路。
三是在从严治党的同时,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举措,特别是,在2013年和2014 年制定和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个纲领性文件。这两个重要决定,一个是提出了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个是提出了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两个“总目标”,贯穿着同一个主题词即治国。一个是要通过制度现代化从根本上破解治国难题;一个是要通过法治谋求国家长治久安。
正是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2014年12月14 日,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第一次概括提出了“四个全面”。2015年2月2日,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在论述依法治国在全局中的意义时,第一次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为党中央的“战略布局”。
可以看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过程中,集中回答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国家这一根本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四个全面”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书记曾经说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显而易见,这篇大文章的主题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续写的重点是“坚持和发展”。“四个全面”这一治国理政战略布局的提出,在理论上的重大意义,就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四个全面”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在“四个全面”中,每一个“全面”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相联系,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目标;“全面深化改革”脱胎于改革开放这一强国之路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又在“全面”和“深化”上发展了“强国之路”和“根本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是在坚持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同时,在“全面”和“推进”上发展了这一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全面从严治党”同样在“关键在党”这一根本问题上坚持和发展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也就是说,“四个全面”这一战略布局,就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
特别是,我们今天已经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我们今天所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也是“五位一体”。在“四个全面”中,由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是实现“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阶段性目标的战略举措。
其次,“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提升了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性、整体性、协同性。总书记说,这“四个全面”,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在“四个全面”中,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我们也知道,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显然,“四个全面”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因此,总书记要求我们:“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再次,“四个全面”增强了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紧迫感。总书记在论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可见,这“四个全面”虽然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但有“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之别,不能等量齐观。“战略举措”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或者说,“战略举措”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也就是说,无论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好,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好,无论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好,这些攻坚克难的举措,都是为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清醒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在我们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口,总书记要重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我们的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这“四个全面”中的“战略目标”。我们都知道,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今天以及今后五年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可以说,这是我们肩负的崇高、神圣而又艰巨、紧迫的历史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开展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是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展开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今天我们离2020年不到6 年时间了。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中有一个硬指标,这就是我们在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十八大时测算,今后8年年均增长7%,国内生产总值就可以翻一番;年均增长6.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就可以翻一番。从目前来看,尽管这两年经济下行,还在可以实现奋斗目标的区间之内。但是,我们不得不提醒自己,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如果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是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我们不唯GDP,但不能没有含有较高质量和效益的GDP。所以,贯彻“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落实所有的举措,都要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总体要求,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越来越近的战略目标。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落实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是具有深刻哲理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落实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学会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久前,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提出了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的要求。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把握好“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问题出发,统筹协调,以高超的领导艺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首先,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始终坚持讲政治规矩,在原则性问题上决不能含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执行这些决策,落实这些决策,都必须把它们放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去把握,而不能偏离这个战略布局,更不能冲击这个战略布局。而在贯彻这一战略布局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的相互关系上,我们既要认识到党在领导改革的过程中自身也要改革创新,从严治党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党自身的改革创新过程,又要认识到在中国任何一项改革都离不开党的领导。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是毫无疑问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的,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根本无法推进依法治国。事实上,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突显了在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过程中,处理好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同党的领导的关系,是多么重要,不可等闲视之。以加强党的领导为由否定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的举措,是错误的,极其有害的;以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为名否定甚至取消党的领导,也是错误的,十分危险的。
其次,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始终坚持科学精神,学会用统筹协调的方法防止和克服片面性。这“四个全面”,特在“全面”,贵在“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我国20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以后,为在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主题词是“发展”,特点是“全面”,是一个以实现现代化目标而奋斗的全面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各项改革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改革战略。这一战略的主题词是“改革”,特点是“全面”,是一个以完善社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全面改革战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任务,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现代化,并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法治战略。这一战略的主题词是“法治”,特点是“全面”,是一个以建设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为目标的全面法治战略。“全面从严治党”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针对党所面临的挑战和考验,以思想建设为重点,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相互配合的党建战略。这一战略的主题词是“治党”,特点是“全面”和“从严”,是一个以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为目标的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与此同时,我们又要认识到,这“四个全面”之间也要全面把握,要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而不能只讲一个“全面”、不讲其他三个“全面”,更不能把其中一个“全面”与其他“全面”对立起来。
再次,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始终有系统思维的思想,把“四个全面”作为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来推进。正因为这“四个全面”,特在“全面”,贵在“全面”,因此,在实践中,难也难在“全面”,关键也就在“全面”。总书记在论述全面改革战略的时候,曾经说过:“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讲的“全面”,不是一个改革接一个改革线性推进的全面改革,而是各项改革协同配合、系统推进的全面改革。要做到这一点,既要有决心、魄力和胆略,又要有智慧、能力和领导艺术。全面改革有难度,“四个全面”统筹协调更有难度。应该讲,要做到一个“全面”已经很难了,四个“全面”相互配合更难。因此,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键在于要努力学习运用系统思维及其方法论,把握、操控、统筹、协调好这四个“全面”,全面落实这四个“全面”。
最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要始终坚持法治思维,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以法以章办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发展这一硬道理,这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像过去一些地方一些人那样,目无法纪,违法乱纪,以“发展”为名贪赃枉法、中饱私囊。我们要形成以法以章抓发展的新思维。发展要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也要坚持依法治国。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包括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我们只有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又要认识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包括了改革也要于法有据,不能随心所欲突破法律规定。而要使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两者能够达到辩证统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健全民主程序。凡是同现行法律有冲突的改革的举措,可以经过民主程序报呈立法机关批准同意后进行。正如总书记2014年10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讲话中指出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不仅能够圆满完成2015年各项工作,而且一定能够扬帆远航,到达胜利的彼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个全面
——新常态下治国理政战略思维的集中体现
所谓战略思维,是指立足现实,以远略谋大局、求长远。世界各国的发展轨迹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治国理政不能没有战略思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成就的取得,更印证了战略思维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中的战略地位和实践价值。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深谙此道,2014年12月中旬,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并提“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的提出,总书记的哲学睿智和战略思维尽在其中。2015年伊始,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又一次强调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可以说,“四个全面”是新常态下治国理政战略思维的集中体现。
体现之一:“四个全面”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论
“四个全面”本身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全面与重点的辩证统一。“全面”的内涵是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着重抓好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防止系统失衡,实现系统的和谐运行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正如总书记在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指出的: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比如,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总书记近日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总书记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既体现了注重总体谋划,又体现了注重牵住“牛鼻子”。
体现之二: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全面性
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的显著特征是其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全面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表示建成小康社会,不是“初步实现”,也不是“局部实现”,而是“全面实现”,是13亿人的小康,是56个民族的小康,这是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只是部分人富裕,而是全民共同富裕。不仅仅要解决温饱问题,更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身心全面进步的需要。2015全国“两会”中有许多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数据让全民感受到中国梦就是全民梦、个人梦,《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将“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单列表述,包含了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全面性和丰富性。正如报告所言: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全面深化改革,表明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社会等全方位的改革。近来一系列的改革设想和措施让全世界感受到一个改革发展中强大崛起的中国。同时改革的目的是释放社会活力,改革的基础是人才汇集和创新聚集。实现中国梦缺乏资金、项目、平台,但最缺的是人才与思想。如何改变人才观念在深化改革中很重要,人人是才,关健在用。如何用才,本身就是一种才能,怎样发现人才和留住人才也是一种能力。创新同样重要,但当知识、人才得不到尊重和需要时,就没有人愿意创新了。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倡草根创业。就是想让创新驱动成为每个部门、行业、每个人发展的第一原动力和第一推动力,从而让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来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中国正在形成“法治体系”,进入法治社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在根本上要依靠法治来保障,通过法治来推动。“法治体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首先是党的依法执政,然后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社会共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其目标是实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法治化,其意义在于充分保障公民权利、提升公共决策绩效、建设和谐社会、维持国家长治久安。同时法治体系要求人们把法治思维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用平等的宪法原则去“反人治”、“反特权”、“反腐败”,达到每个公民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
全面从严治党,表明我党的自信与自律。“全面”二字更包含多个层面。一是在内容上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二是在主体上全覆盖,从严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同时,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意味着领导干部不仅仅“独善其身”,而是要把班子和队伍建设好。三是在时间上要把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一系列的反腐措施和行动都体现出“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全国“两会”中总书记又强调,抓作风建设要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严惩腐败分子是保持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务尽。“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更是从严治党的形象描述,只有管理之树健康成长,根深叶茂,社会发展才会出现美景,人民生活才会幸福美好。可见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好的火车头。
体现之三: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辩证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其中,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是辩证的统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可靠保障和根本支撑。以全面深化改革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动力;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法治护航,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以改革的魄力和改革的方法完善法治;以全面从严治党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执政能力,加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道路前进。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两者犹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而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四个全面”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求,体现了“两个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内在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梦”开篇,从作风建设和重拳反腐突破,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统领,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为两翼,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治国理政着力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放眼党的长期执政、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并付诸了实践。
总之,“四个全面”从战略部署高度考虑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及其实现,考虑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从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通盘考虑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总书记思考和分析问题时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只要围绕这一新的战略部署凝聚共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早日实现。
“四个全面”的核心追求是增加人民福祉
“四个全面”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又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路线图。它是大思路、大手笔、大智慧,此时提出,非同寻常。深刻理解其提出的背景、意义与核心追求,才能自觉落实、贯彻到位。
“四个全面”是新的实践奠基和催生的,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客观规律的战略抉择
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对当代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人是一个神圣时刻。历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光明的前途上充满困难和风险。把握机遇,克服困难,就能为民族复兴作出历史性的贡献;如果应对失当,也会丧失时机,愧对先人与后代。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十八大刚刚结束,习近平就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又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远见卓识和科学态度思考如何实现完成这一任务。
历史昭示未来,经验是认识规律、形成科学认识的基础。经过多年探索,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已经聚焦于几个基本问题;通过系统总结历史经验,全党也对此形成基本认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实现?需要一步步地把蓝图变为现实。在总体达到小康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性措施,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把现实任务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使民族复兴得到牢固基石。
——全面建成小康的动力从何而来?唯有改革。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释放出这一崭新制度的不尽活力。中国的发展、巨变得益于改革开放,这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世界一切有识之士的共识。同时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改革建立健全各方面都比较完善的体制是长期的过程,现在改革正未有穷期,仍然在路上。这里既有以往改革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长期积累的问题,也有发展中新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不仅改革的情势更紧迫,而且面对的困难更繁多。
——如何兼顾改革、发展和稳定?答案是依法治国。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硬措施、稳定是硬任务,每一方面都不可动摇,如何在实践中使三者统一起来,只能依靠法治。健全的法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法律是现代国家最高、最根本的规范,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曾进入过发展快车道,但未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有效措施健全法治。法治缺失使经济发展战略不能长期保持稳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无法在制度框架下化解,引发人心不稳、政局动荡。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的矛盾更突出,必须充分发挥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对社会矛盾的调节作用、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作用、对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法治基础上推进改革,使改革成为常态,改革措施会减少随意性,使国家发展进步和长治久安得到根本保证。
——作为民族复兴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建设好?必须从严治党。世界政治文明史表明,一个国家政治发展不在于政党数量,而在于政党制度的适应性和政党执政能力。发展中国家的多党制是脆弱的,一党长期执政比多党竞争、轮流执政更有助于保持稳定和促进发展。近代中国所以被列强欺辱,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它造成的一盘散沙状态是根本原因。同样民族复兴不能自发实现,需要全体人民在先进政治力量领导下共同奋斗。中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符合国情民意,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承担领导民族复兴大业。这既是历史结论,更是现实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在党,也就提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问题。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是党的一贯性要求,在今天尤为迫切。
由此可见,“四个全面”是由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奠基和催生的。它的提出标志着党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是历史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觉性、创造性的完美结合,是在把握客观规律基础上作出的主动战略抉择。
“四个全面”既是宏大的战略布局,又蕴含着深邃的系统理论
“四个全面”有鲜明特色,它既不是一项工作部署,也不是单纯的理论要求,是蕴含着深邃的系统理论的宏大战略布局,因而可以成为全党的思想指南和工作方针。作为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样的全面小康与已经达到的总体小康比,是全面的、质的提升,将成为民族复兴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意是,既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摆脱“碎片式”改革;又要求解决深层次矛盾和实质性问题,防止浅尝辄止,不去触动要害。这是在改革进入关键期、深水区时的动员令,也是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科学回应。一是改革面临固有利益障碍,利益是“敏感的神经”,突破固有利益藩篱,协调利益关系,比一般的解放思想更困难。二是改革面临耦合性矛盾,各方面问题交织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单项突进难以收效。所以改革必须全面考虑、协调推进、敢于攻坚。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制度等六大领域改革,又提出十五项大的改革任务和多项改革举措。每方面的改革举措也具有综合性,既有主攻性、主打性措施;也有配套性、保障性措施,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目标,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的法律条文、法律制度会完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会进一步实现现代化。
“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建设看作“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在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方面都严格按照党章和党规党法去做,处处体现高标准、严要求。五个方面缺一不可,任何一项工作不到位,都可能出现“木桶理论”所讲的短板,影响从严治党落实。最重要的是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以思想建设、思想教育提高党员干部觉悟,是从严治党最重要的基础。思想教育并非万能,制度因其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对人的行为具有更大的导向作用和约束作用,可以巩固思想教育成效。制度需要人去执行,人的思想觉悟对制度执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思想建设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即是人的内在自觉性和外在约束性相结合,从严治党要求就能落实。
从思想史看,一种理论成为科学的系统理论要满足三个条件:有一个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基础;有一个研究、回答的中心问题;围绕中心问题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思想观点,构成一个体系。“四个全面”达到了这三个条件。它以马克思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成果;要回答的是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根本性问题。其理论的深刻性在于,不仅说明了“四个全面”是什么,而且阐释了为什么要坚持“四个全面”,怎样坚持“四个全面”。这四个方面不是简单并列关系,逻辑结构可以表述为:“全面建成小康”是战略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两大战略举措,二者如同车之两轮,共同推动经全面小康达到民族复兴的历史巨轮;起导航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因此“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保证。这样,“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既是完整的战略布局,又初步形成了完备的系统的理论,将发挥巨大的思想武器威力。
贯穿于“四个全面”的核心追求是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福祉,这是党的宗旨在新形势下的具体体现
“大道至简”。“四个全面”丰富深刻、立意高远,又朴实无华,贯穿于其中的核心追求是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的福祉,这是党的宗旨在新形势下的具体体现。把握这一核心追求,就理解了“四个全面”的精神实质,这一战略部署才能真正落实。
全面建成小康要惠及全体人民,深切满足人民愿望。党的纲领路线是人民利益的科学体现。“全面建成小康”既是现阶段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更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是涵盖全体人民的。小康不是少数人、部分地区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目前全国还有数千万人口没有脱贫,还存在欠发达地区,发达大城市也有低收入人群。要采取有效政策和措施,在发展基础上,使地区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全面还意味着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通过教育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及建设住房保障体系等措施,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显然,这些都是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提出的目标,蕴藏着极大的动员力量,必将极大地激发亿万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热情。
全面深化改革要促进公平正义,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为促进发展,也为了实现公平,这二者相辅相成。现阶段要把通过改革作为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关键举措。要把公平作为一面镜子,审视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就改革哪里,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就将之作为改革重点,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人民对改革的认同感和积极性来自公平感、获得感,当人民切身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公平正义和改革的普惠性时,就会更加拥护、支持和投身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使人民成为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依法治国是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管理国家最有效的方式,在这里,党的领导是核心,人民是主体,法治是保障。全面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坚持法治建设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的思想,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党的领导下保证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人民的主体地位也意味着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要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当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时,依法治国就会全面落实并被自觉尊崇。
全面从严治党要体现人民监督,获得人民支持,打造“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命运共同体。通过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正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严治党作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不能关门进行,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监督,也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从严治党与党群关系建设呈现明显的正关联。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克服“四风”、严惩腐败等一系列从严治党举措,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党和人民群众联系进一步增强,为实行从严治党提供了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民意基础。今后要以从严治党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的战略措施,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从人民的批评和不满中发现问题,从人民的支持、监督中吸取力量,打造“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命运共同体”。这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