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引入矫正社工一年后,效果如何?
容桂社区矫正引入社工试行1年效果如何?
【南方日报2011-12-22 记者杨世华】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尤其是近几年来,基层政府,特别是镇街面对的信访案例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复杂化,对基层政府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年初,顺德区容桂街道引进了鹏星阳光服务站。与一般的社工服务站不同,这个服务站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介入政府的社区矫正和信访工作。试行一年来,效果如何?记者近日进行了实地采访。
维稳中心引入社工服务
在容桂维稳中心内,有一个独立机构社工服务站。将社工服务引入信访维稳工作,是容桂的创举。
今年初,“容桂鹏星阳光服务站”挂牌成立,办公室就在维稳中心大厅旁边。维稳中心出资,购买社工服务项目,阳光服务站则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技术,安抚当事人情绪,减轻当事人压力,协助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
据介绍,该项目期限为一年,费用33 万元。根据服务购买合同,容桂鹏星阳光服务站提供服务的起止时间为2011 年1 月—12 月,服务内容分为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信访接待两大部分,并给出了量化考核指标。“服务站每月提交一份月度总结报告,年底提交年度总结报告,还向综治维稳办公室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交完整的验收资料,由评审小组或独立第三方的专业评估机构审查”,服务站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在容桂,协同治理的理念已经得到政府与社会的认同。很多政府部门在改进工作的时候,往往主动思考:调动社会力量、引进第三方机制是否效果更好?
让社工介入信访工作,但维稳中心明确规定:社工的角色是独立的,不是替政府说话的人,而是与政府工作人员形成互补,缓解矛盾。
为实现这一点,维稳中心给服务站设置了独立办公室,“为弱势服务对象说话,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资源”,该负责人说。
除信访接待外,社区矫正是阳光服务站社工的主要任务。目前容桂街道的社区矫正人员87 人,还有100 多名安置帮教人员,而社工则需要对其进行心理辅导,防止他们重蹈覆辙。
做好社区矫正人员沟通与帮扶
叶锡桐毕业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学的就是社区矫正专业。包括他在内,阳光服务站共有3 名专业社工。在叶锡桐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大大的图表容桂街道社区矫正人员信息总表。每个社区矫正人员的个人信息、动态、社工家访记录等,一一在册。
社区矫正人员的沟通与帮扶,是一件致力长久而收效缓慢的工作。在这个岗位工作一年多后,叶锡桐才有了一点点成就感。一次次的家访之后,有些帮扶对象才逐渐把封闭的内心打开,开始融入社区。月5 日,由容桂司法所主办的法律进居村活动这次来到了海尾社区,18 名社区矫正人员参与了此次活动。月4 日,阳光社工服务站组织了3 名社区矫正对象参加了“社会工作宣传周”。
„„
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社区服刑人员的重新犯罪率,有效提高矫正效果,社工特别重视利用其特有的社会资源,开展团体心理活动和个案辅导。
解除矫正对象近30 人 为了体现社区公益劳动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影响,街道社矫办以及阳光社工服务站的社工共同制定了《容桂街道社区矫正人员参加公益劳动评估表》。该评估表采用三方评估办法,即社区矫正人员自评、主办单位评分、社工评分。最后由街道社矫办综合三方评分做出评定,以此作为社区矫正人员加减分的标准。
据了解,自今年试行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容桂建立健全矫正对象个人档案,组织矫正对象集中进行法律法规教育50 多次,对矫正对象进行家访并进行心理辅导近100 人次,组织矫正对象开展公益劳动10 次,70 人次参加了公益劳动,杜绝了脱管、漏管现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重新违法犯罪。记者获悉,经过一年的努力,解除矫正对象近30 人,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社区购买专业法律服务
相关:除了社工,专业律师也成了容桂维稳中心的一支服务新力量。维稳中心通过招标,出资5 万元,购买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为期一年的专业法律服务。这也是顺德首次通过招投标方式购买法律服务,而通过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承担基层普法工作任务,这在顺德也属首创。
据了解,今年律师事务所每周不间断在街道各社区(村)、学校、企业等受众广泛的场所巡回举办法律咨询、讲座活动,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在卫红、尾社区举办的两场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中,记者看到,虽然两日天都下着雨,天气也比较寒冷,但丝毫未减群众参与的热情,活动现场挤满了前来咨询法律问题的居民。内容有征地拆迁、房产办证、劳资纠纷、农村股权分配、遗产继承等,律师们一一进行了详细而专业的解答。据统计,两场活动参与的群众超过600 人。
第二篇:矫正社工复习资料剖析
1.司法矫正的含义:矫正制度;矫正机构;矫正主义;矫正工作。矫正是针对罪犯或有犯罪倾向的人所确立的司法制度和司法手段。
4.矫正社会工作的内涵: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是为特殊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福利服务;是司法矫正体系中的社会福利服务;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福利服务。
18.社区矫正的含义:是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或裁定规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21.英美法系含义:中世纪以来英国法律和在它影响下制定的各国法律统称。因为美国独立后基本仿效英国法,故称英美法系。又因表现为普通法形式,故又称“普通法系”。(属英美法系的有英、美、加、澳、新西兰和亚非拉一些通用英语的国家和地区的法律。)
22.大陆法系含义:古罗马的法律以及在罗马法基础上制定的各国法律的统称。因首先盛行于欧洲大陆,故称大陆法系。又因罗马法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私法(民法),故亦称“民法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形式,以私法最为完备。(属大陆法系的有法、德、奥、比、荷、瑞士、意、西、日以及亚非拉部分法语国家和地区的法律。)24.公法的含义: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是公法,宪法、行政法、刑法是公法。25.私法的含义:调整和保障私人利益为私法,民法和商法归为私法。
在西方法学著作中,往往有“罗马法为私法之模范,英国法为公法之典型”的说法 57.○日常报到:指社区矫正对象在接受矫正期间,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监管制度的规定和要求,按时、定期向司法所报告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以及其他活动情况。
56.○矫正登记:社区矫正对象在判决、裁定、决定发生法律效力后规定的期限内即7日内或者离开监所之日7日内到居住地司法所登记、报到。
64.○人户分离:指社区矫正对象经常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属于同一乡镇(或街道)的情况。
65.经常居住地:指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乡镇(或街道)。
74.社区矫正直接介入的含义:针对对象采取的行动和直接的服务介入。
75.间接介入:对矫正对象以外的其他系统采取的介入行动。如从家庭社区介入。2.司法矫正活动:机构处遇—监禁处理;社会处遇—社区处理 3.司法矫正的功能:惩罚、隔绝、威慑、改造
5.矫正社会工作功能:1.监管功能;2.矫正功能;3.服务功能;4.营造有利于罪犯更新的家庭和社区环境;5.促进刑罚制度的人性化和科学化发展;6.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6.○矫正社会工作基本内容: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修正、生活服务
7.○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A.人道主义的哲学思想(人道主义提倡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深信人性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丰富的潜力,只要给予适当的机会和善加诱导,必能改变与发展,即使偶尔失足犯事,也绝不能受到轻视和唾弃,只要重新给予机会,定能改过自新。这一哲学思想反映在刑罚观念上,就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残酷野蛮的刑罚制度,主张改善徒刑的监禁条件,给予犯人人道的待遇和改过自新的机会);B.社会防卫论的法学思想(主张以预防犯罪和保护社会为目标,顾及犯罪人权益和给予其人道待遇,注重社会防
卫去改革刑事政策)。
8.○矫正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接纳而非批判,在社工领域,犯罪人同样是受助者,不应该遭到拒绝、排斥或批判,而应该受到接纳。社会工作者应该把受助者本身和过去的犯罪事实接受下来,然后才能以客观的、体谅的心态,在平等地、安全的气氛中与之深入讨论问题并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9.矫正社会工作的两大类型:A.机构处遇;B.社会处遇。即监禁矫正和社区矫正
10.矫正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工作领域):
A.司法审判前的服务(内容及目的:通过与受助者及其家庭和周围社会的接触了解,写出一份有关犯罪嫌疑人背景的调查报告,提交法庭做审判参考。调查报告包括犯罪嫌疑人的社会背景和性格,以及犯罪行为的成因和性质等资料。调查报告的目的不是像律师一样为被告做无罪辩护,而是在承认犯罪事实的基础上为法庭判决提出建议参考。将有助于法庭作出免于处罚、缓刑、社区处遇等有利于罪犯改过自新的判决);
B.社会处遇中提供的服务;
C.为在监服刑人员的服务(方法及内容:由于监狱环境造成与社会和他人的隔绝状况,因此一般采用个案辅导的方式进行;主要内容包括:面谈、诊断、辅导、报告);
D.对刑释人员提供的“更生保护”服务(内容:提供住宿场所;提供就业、就学辅导;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生活辅导;提供物质援助);
E.对违法青少年的服务(内容:主要方法:院舍辅导;街头辅导)
11.○矫正社会工作者的任职条件:社会工作、社会学、心理学专业大学毕业并经过严格的岗前法律知识培训。
12.○矫正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职责:
1.改变矫正对象思想观念和心理结构,帮助重建健康的社会人格; 2.协助对象认罪报洁,增强其自新向上的动机; 3.疏通对象的情绪,消除负面心理反应;
4.协助对象做出正确选择,确定适合其个人特点的行为模式;
5.运用社会资源协助对象改善生活环境,解决其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困难。13.○志愿者的任职条件:信誉、热忱、时间、健康。
14.○工作职责:一般承担较易完成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对罪犯的援助,如就业、就学和生活方面的辅导,较少做对罪犯思想、心理和行为方面的辅导,即使从事这些方面的辅导督促,也要在专职人员的指导下进行。15.人类社会几种典型的刑罚方法(刑罚制度):A.报应刑论—生命刑、肉刑;B.自由刑论—监禁刑;C.社会防卫论—非监禁刑(社区刑)。16.自由刑弊端:1.监禁刑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2.监禁刑使被监禁人身心受到损害;3.负性互动影响监禁矫正效果;4.监禁使被监禁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断;5.监禁成本过高。
17.当今世界主导的刑罚方式:社区矫正
19.社区矫正的优点:1.社区矫正有利于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2.促进了社会的稳定;3.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20.○现代刑法思想的基本主张:对犯罪人适用刑罚的目的在于教育改造犯罪人,使其不再犯罪,以达到保卫社会的目的,因而主张广泛适用保安处分和预防措施,反对短期监禁,提
倡缓刑、不定期刑、罚金、假释等制度,帮助犯罪人尽早回归社会。26.矫正社会工作的起源:1841,美国,约翰.奥古斯特斯被后人称为“感化工作之父”和“世界上第一个伟大的观护人”(严格地讲是志愿者),其大无畏的开创精神和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贡献
27.○国外社区矫正制度的共同特征:1.方式方法多种多样;2.社区矫正法规完善;3.社区矫正决定机关独立正规;4.社区矫正执行专业规范。
28.中国罪犯矫正工作的特点:
1.国家专门机关与社会相结合共同完成教育改造罪犯的任务; 2.惩罚管制与思想改造相结合贯穿于罪犯矫治工作的全过程;
3.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相结合共同实现改造罪犯成为新人的目的。
29.中国特色的罪犯矫正制度(劳动改造制度)及中国独创的刑罚方式(管制)
30.中国矫正社会工作的实践形式:1.社会帮教;2.工读教育;3.劳动教养(属行政处分,公平缺失,2013年废除);4.社会处遇;5.监禁矫正 31.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
1、管制犯;
2、缓刑犯;
3、暂予监外执行犯:(1)严重疾病需要监外就医的;(2)怀孕或哺乳期妇女;(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4)、假释犯;(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32.○管制犯的减刑条件:
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检举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有发明创造或重大技术革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在抗御或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徒刑的1/2;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0年。33.○管制犯的法定程序:
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过或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
34.管制犯的执行机关:审判、检察、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共同参与监管的刑罚执行机制; 35.管制犯的期限:3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超过3年; 36.管制犯的待遇:劳动中同工同酬; 37.社区矫正的工作任务:
1.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
2.采取多种方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促其成为守法公民;
3.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其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简言之,监督管理、教育矫正、生活服务 38.累犯和惯犯的人格特征:
(1)在错误人生观支配下,恣意追求反社会目标,刻意谋划和实施犯罪行为;
(2)与社会处于对立状态,形成明确的反社会态度,并经常产生报复性动机,甚至形成犯罪习性;
(3)犯罪人格一旦形成,其人格中可以对犯罪心理起到抑制作用的常态心理随之减退,以至实施犯罪活动的意志变得坚决。
39.人格矫正:
(1)消除犯罪动机,矫正不良爱好,培养健康人生观;
(2)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劳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出狱以后能够自食其力;(3)培养和保持良好生活规律,鼓励参加文体活动;
(4)对于较为严重的强迫症患者采取必要的药物治疗,辅之以心理辅导。40.未成年犯的人格特征:
(1)过渡性。半幼稚、半成熟期,即心理学上的“心理断乳期”;(2)动荡性。自尊心强,但思维片面,容易偏激,激情成分很重;
(3)可塑性。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教育形成和发展积极的人格特质 41.未成年犯的矫治对策:
(1)人格矫正。其犯罪人格相对容易改变,矫正难度相对较小而意义重大;如果受刑期间矫正不力甚至可能形成监狱人格,出狱后极易再犯。(2)立法建立刑事污点消除制度。
42.○建立未成年犯“刑事污点”消除制度的意义:未成年人如果因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被定罪判刑,即被视为有“刑事污点”,意味着社会做出了对其不利的否定性评价,虽然该评价是基于过去所犯罪行而做出的,是过去的、历史的,但其影响却是现实的、延续的,甚至终生伴随。“刑事污点”消除制度将维护未成年犯的合法权益、社会地位和道德名誉,消除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社会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为重新做人者告别过去、回归社会扫清道路;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挽救和改造”的刑事政策。43.社区矫正对象接收前的准备工作
A.社区矫正对象基本情况调研与排查:
(1)摸清本辖区内社区矫正对象基本情况;(2)了解矫正对象的现实表现和他人反映;(3)了解对象的人户分离及人员流动情况;
(4)了解对象和重点对象有违法、违纪倾向或苗头的基本情况;
(5)重点了解和掌握下落不明或档案无记载但已在社会服刑的社区矫正对象的情况 B.社区矫正对象监督考察原始档案的梳理工作:
(1)查阅原始档案是否有缺失情况;(2)做好建档准备工作。
44.社区矫正对象接收工作的程序和内容:(1)参加会议的相关人员:辖区内党政领导;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派出所所长和辖区民警;司法所长和司法助理员;村(居、社区)干部代表;帮教小组成员或志愿者;社区矫正对象及其家属。
(2)主要内容和程序:验证对象身份,告知社区矫正依据、内容、目的,并宣读社区矫正宣告书;对象提交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宣读对象应当遵守的监管制度或规定;派出所所长对对象进行训诫教育;司法局负责人向志愿者颁发聘书;司法所所长与帮教小组成员及监护人签订帮教协议书和监护协议书;对象代表发言;对象监护人发言;志愿者代表发言;司法所所长代表工作人员作表态发言;党政领导对各方面提出工作要求 45.建立社区矫正专业关系的技巧:
1.制造氛围:营造良好的工作场所;专注和接纳的工作态度;工作者本身友善、诚恳、自信和有能力的专业形象。
2.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态度表明工作者对矫正对象的需求和问题的关心与热情。尤其当矫正对象长期处于被监禁和受严惩的环境中,这会降低矫正对象的紧张情绪,缓解双方关系,促进融洽与和谐。
3、感同身受
4、订立目标。46.社区矫正资料收集的基本内容:
1.矫正对象个人层面的资料收集
(1)个人基本资料
(2)矫正对象对现状及问题的主观看法(3)矫正对象对解决问题的动机
(4)矫正对象生理、心理、情感、智力等方面的能力 2.环境层面的资料收集(1)社会关系系统
(2)社会资源系统
3.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层面的资料收集(1)矫正对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2)矫正对象寻找帮助的主要方式
(3)社会系统对矫正对象个人求助的反应
(4)其他互动系统(如社区组织)对矫正对象的问题的影响 方法:文献法(间接,稳定,客观性)47.社区矫正对象社会问题的类型:
(1)个人层面问题:生理、心理、认知、生存、生活等问题(2)家庭层面问题:关系和心理(3)社会层面问题:社会支持、社会制约、社会互动
48.社区矫正对象社会问题的过程:
(1)确定问题领域(即三大类型问题的哪个类型)(2)确定问题性质
(3)确定问题影响及程度(4)确定问题可能走向
49.社区矫正计划的制订: 1.确定矫正工作负责人:
(1)司法所长是矫正个案建立和实施的第一责任人(2)被所长指定的个案直接负责人是第二责任人
2.起草矫正计划:
(1)事先听取矫正对象、家属和协作单位意见(2)拟定矫正计划(内容与形式)(3)提交司法所矫正小组集体讨论确定
(4)根据人性化需要,可对精神病患者、年老、病残、生活不能自理的监外执行的罪犯,不予建立矫正个案.50.社区矫正以个人和家庭为关注对象的矫正策略:
(一)个人作为关注对象及相应的策略
1、个案策略
(1)端正思想,稳定情绪
(2)帮困解忧,落到实处(3)助人自助,服务社区
2、个案策略分析
(1)矫正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任务教育者、社会经纪人、管理者(2)矫正对象的角色和任务服从者、服务接受者、矫正工作参与
(二)家庭作为关注对象及相应的策略
1、矫正策略
(1)改善家庭气氛,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减轻家庭对矫正对象的压力(2)疏通社会关系,解决矫正对象的工作问题(3)争取临时(3个月)生活补助
51.实施策略分析:
(1)矫正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任务调解者、社会经纪人、管理者
(2)矫正对象的角色和任务服从者、矫正工作参与者
52.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的基本特征:
1、惩罚性 ;
2、强制性;
3、防范性。
53.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的任务:
1、保证依法、准确、有效地执行刑罚;
2、创建良好的社区矫正执行环境,促进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矫正;
3、防止社区矫正对象发生违规、违纪行为及再犯新罪,确保社会安全和稳定。
54.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的工作原则:
1、依法管理;
2、严格管理;
3、科学管理;
4、文明管理;
5、直接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55.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的内容:
1、遵纪守法,服从监管
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享有出版、游行等自由权利
3、定期报告活动和思想情况
4、严格遵守会客规定
5、严格遵守迁居规定
6、社区矫正对象违反监管规定所需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
58.○日常报到的具体规定:社区矫正对象必须每周向司法所报告1次,汇报上周活动情况,周报到可以采取电话报到方式进行;必须每月到司法所报到1次,并递交当月的书面的思 想和情况汇报。59.○日常报到的管理要求:司法所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日常报到管理制度,并按照规定的要求,检查和督促对象履行法定义务和管理规定;应当积极开展个别谈话教育;应当做好日常报到情况的登记和备案工作。
60.○监护人制度的具体内容:
1.监护人的基本条件:
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群众反映良好;具有监管能力和履行监管职责的身体条件;愿意承担监管义务;系直系亲属或亲友。2.工作职责:
监督矫正对象并督促其遵守社区矫正规定,履行矫正义务;随时与矫正对象保持联系,及时发现、掌握对象的动态及基本情况;必须每月1次以书面或电话形式,向司法所反馈社区矫正对象的矫正情况,遇有特殊或紧急情况应当及时反映。3.管理要求:
司法所在确定监护人后,应当及时召集监护人及其所监护的社区矫正对象,签订《社区矫正监护责任书》,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与职责,一式3份,司法所、监护人、社区矫正对象各执一份;司法所及其工作人员与监护人之间要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及时了解和沟通相关情况;司法所应当经常性检查、督促监护人履行职责情况,如发现监护人履行职责不力等情况,要及时批评纠正,情节严重的,要及时撤换,并根据相关规定,会同公安机关对当事人进行严肃处理。
61.○监督考察小组的组成:一般由社区矫正对象居住地的社区干部、社区矫正志愿者、帮教小组成员、公安民警或其他相关人员组成,至少3人。62.○监督考察小组的任职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热心社区矫正工作;
2.具有一定政策水平和法律、文化素质及矫正专业知识;
3.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63.○监督考察小组的基本职责:1.负责矫正对象的监督、考察及教育工作;2.参与司法所对矫正对象的奖惩考核评议等工作,并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3.积极反映并帮助矫正对象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4.完成司法所布置的其他相关任务。
66.○人户分离管理的具体要求:
《办法》第16条规定,社区服刑人员,由其居住地司法所接受和负责矫正;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户籍所在地司法所应当协助、配合居住地司法所开展矫正工作。人户分离的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监督和管理由经常居住地司法所负责;户籍所在地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应当协助配合居住地司法所和派出所;社区矫正对象离开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去向不明的,司法所和派出所应当及时查明其下落,并按规定落实社区矫正相关工作措施,一时无法查明其下落的,要落实专人每月至少1次向其亲属了解,直至查明其下落。
67.社区矫正对象严重违规但尚未构成新罪者所需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
处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68.社区矫正终止的几种情形:期满终止;收押终止;死亡终止。
二、社区矫正终止的执行:
1、矫正期满总结
2、矫正期满评议会
3、矫正期满的审批
4、矫正期满的宣告
69.奖惩考核的主要内容: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 70.奖惩考核的工作原则: 1.依法适用
2.公平、公正、公开
3.实事求是、准确及时
4.奖惩与教育相结合5、综合考核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71.○司法所奖惩考核工作的主要职责:
负责组织、管理、监督工作人员及协调相关职能单位和部门具体实施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奖惩考核工作;应当在社区矫正对象到司法所报到登记之日起,将其纳入奖惩考核工作范围;应当在每月10日前将上月的考核、评议情况并附《社区矫正对象月度考核评议情况登记表》、《社区矫正对象月度加(扣)分情况一览表》、《奖惩审批表》报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审批,待审批后应及时存入矫正对象个人档案;矫正对象对奖惩考核异议,并在3日内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辩的,司法所应当及时复核,并在5日内给予答复,确属加扣分不当的,应当予以纠正;司法所及工作人员在奖惩考核工作中应当依法执法、依法实施,工作人员中发生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司法所应当视情节及时予以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司法所及其工作人员在奖惩考核工作中,应当自觉接受国家专门机关、上级机关、社会群众、舆论及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
72.社区矫正对象的行政(司法)奖惩的主要方式及其法律条件
一、行政(司法)奖励及其执行
1、社区矫正积极分子
(1)评选条件
(2)评选活动的组织、评选方法及审批(3)奖励
2、减刑、假释
(1)法定条件
(2)量化考核条件
(3)起始时间、幅度、间隔等问题(4)审批程序
二、行政(司法)处罚及其执行
1、警告处罚
(1)条件
(2)审批程序
2、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监外执行收监执行(1)社区矫正相关规定的处罚条件(2)审批程序
73.社区矫正介入的根本目标(工作宗旨):恢复和加强矫正对象的社会功能 76.矫正对象的基本心理需求:
1.希望被视为是独立的人,一个有价值和尊严的人,有自己的喜好,有获得被理解和被尊重的需求;
2.希望得到关切和了解,对个人的问题希望得到帮助,而不希望一味地被批和指责; 3.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我选择和决定的权利与机会,不愿被人催促,只希望得到帮助,不希望被支配;
4.期望与个人生活有关的隐私活动得到保密,不愿意让人知道,不愿声誉受损;
5.希望能够尽快改善目前的状况,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包括有一份工作,有一定的立足社会的基础,等等。
总之,作为矫正工作者,必须了解和理解矫正对象的心理需求,并运用专业的方法给予回应、处理和帮助。77.直接介入的个案工作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人在情境中”
(1)理论基础:心理分析理论、自我心理理论
(2)基本观点:过往经历(童年经历)对问题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诊断重点:对矫正对象做心理动态分析,即研究其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及其互动,自我防卫机制等,同时也注重从人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对个人状况加以调整。
(4)治疗目标:减少案主的焦虑和不安;减低“人在情境中”系统的功能失调;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技巧和能力;增强案主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改善案主的社会生活环境。
2、人本治疗模式
(1)基本观点:人是善良、理智、仁慈和可以信赖的。人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愿望和能力,而且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
(2)诊断重点:案主问题的成因是案主有一个较低的自我观,自我评价很低。(3)介入目标:促使案主对自己有较实际的看法;较有自信和较有自主能力;能够对自己及其感受有较大的接纳;对自己持较积极的看法和评价;减少对自己的经验做出压抑性的评价;行为上表现较为成熟、社会化,适应力较强;压力对其影响程度较低,较能克服压力和挫折;性格上显得较为健康;对他人较接纳
3、任务中心模式 特点:简短、明确、规划、系统化。
(1)介入目标:着重于帮助案主分析和处理具体的问题,因此所确定的任务是具体的、有限的,是案主的问题,而不是案主的个人成长,是“一个可以处理的问题”,案主知道这一问题的存在;案主承认这是一个问题;案主愿意处理这一问题;案主有能力处理这一问题,如就业、人际关系、学业成绩等。(2)介入程序:工作者与矫正对象找到目标问题;根据对象对问题的焦虑程度确定处理的先后顺序;双方就问题确定和分配工作任务;双方共同完成任务;检验成绩并计划矫正对象在辅导结束以后应该继续履行的任务。(问题探索,确认问题,订立契约,任务规划执行,结束阶段)。
4、行为修正模式(1)基本观点:人的行为是学习得来的。人的行为包括操作性行为和反应性行为两种,前者是由个人意识所控制,它是否出现以及出现频率的多少,主要受行为结果的影响,后者无法由个人意识控制,而是因刺激引发生理变化而产生,最常见的有焦虑、不安和性冲动等行为反应。
(2)矫正目标:案主现实的、此时此刻的行为问题。
(3)诊断与介入重点:针对引发行为的前因和维持行为的后果两个因素进行分析诊断和介入处理
78.直接介入的工作内容:针对矫正对象个人层面的直接介入就是矫正工作者帮助
矫正对象通过修正其认知、情绪、行为、人际关系,以达到其社会功能的恢复。
79.沟通方式失当型家庭的介入策略:
这类家庭的主要特征是家人对矫正对象关爱心切,但沟通方式失当,导致家庭关系较为紧张。案例:
刘某1972年出生,未婚,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刘某生长在父母管教较为严厉的家庭,90年代初父亲去世,母亲靠退休金维持家计。刘某回到社区后,很希望能够融入社会,自食其力养活母亲,但又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所以一直找不到工作,也没有较好的精神状态。
母亲对刘某的状态十分不满,常常在家里指责他,为此刘某心情十分不好。他知道母亲是疼他的,把他养大吃了不少苦,也知道母亲身体不好,但找不到工作,没有办法,心里也很着急,也就觉得母亲很烦。刘某甚至为躲避母亲的唠叨想与原来的“朋友”重新交往。
一、介入策略:
(1)矫正工作者决定从协调母子关系、调整母子互动方式入手以建立家庭对矫正对象的支持。
(2)增加母子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向母亲转达儿子的孝心和焦虑心情,也希望儿子应该对母亲的关爱方式表示理解;
(3)矫正工作者对母子之间的互动方式提出了改进建议,帮助学习更有利于双方接受的沟通技巧,如说话的语气、表达情绪的方式等。
80.关系紧张型家庭的介入策略:
这类家庭的主要特征是家庭婚姻关系还维持着,但家庭成员间缺乏和睦和支持,家庭关系紧张。矫正工作者着重帮助矫正对象修复其家庭关系,尽量使家庭对矫正对象加以关心和支持
81.关系破裂型家庭的介入策略:
这类家庭的主要特征是婚姻和家庭关系面临破裂或者已经破裂。矫正对象面临一些纠纷或者矛盾很难妥善处理,矫正工作者应该协助矫正对象认真分析、冷静处理,在事务的处理中学习和培养矫正对象的各种能力。
82.司法判前的矫正社会工作: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工作介入;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
83.监禁处遇中的矫正社会工作:个案辅导;团体治疗;联系社会;职业辅导;评估报告。84.报应主义三中理论形态:神意,道德,法律报应。
85.矫正评估:矫正社会工作者或机构对矫正过程和矫正绩效进行系统的研究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矫正社会工作者或机构要达到评价矫正项目的过程及绩效的目的。
86.矫正跟进:矫正工作者和对象的专业关系结束后,工作者必须对矫正对象进行的一段时期的随访,并对随访期出现的情况作出一定程度的处理和回应。
第三篇:2010引入社工理念构建和谐计生
引入社工理念构建和谐计生
金塔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李光新
金塔县隶属全国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市酒泉市,辖5乡5镇,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4.5万人。经过多年的努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基础扎实,上世纪末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妇女总和生育率在1.5左右。如何在新世纪、新阶段创新人口计生工作理念,提高人民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满意度,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人口计生委、甘肃省人口计生委和香港乐施会在我县实施的“在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家庭建设中引入社会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项目,为我们创新工作理念、构建和谐计生启迪了思路,开辟了途径,使社会工作理念融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当中,并取得了初步效果。
一、主要做法
1、根据项目文本,确定实施方略。将专业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到计生系统中是一种尝试,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在兰州项目启动会和金塔培训班结束后,我们按照《项目文本》和专家们授课的体会,认真研究确定了如何结合我县实际实施项目的目标和方法。一是确定项目目标定位。按照理论倡导、能力建设、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对计生工作人员提出了转变服务理念、创新计生模式、构建和谐计生的目标;对村民则提出了推动性别平等、弘扬婚育新风、共建文明新村的目标。二是确定了培训引导和小组活动为项目的主要载体和方法。通过逐级培训传播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和技巧,通过小组活动丰富社会工作实践。三是概括核心理念,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我们结合有关理论书籍、专家讲授文稿,将社会工作核心理念概括为“以人为本,男女平等,助
人自助,构建和谐”四句话,并在培训和实践活动中宣传倡导,努力使社会工作理念深入人心。
2、精心制定计划,积极开展活动。我们对人员培训、小组活动和项目拓展分别制定了长远规划和每次活动的具体内容,力求取得实效。在整个项目实施拓展中,县项目办先后举办了3次大的培训活动,培训骨干160多人,参加培训的人员由原来两个项目村扩大到全县的计生干部。通过培训,使基层计生工作者基本了解了社会工作的平等、尊重、民主、诚信、助人自助等专业价值理念,并自将这些理念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妇女小组活动是项目工作的基础环节和核心内容,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只有通过小组活动才能付诸实践,发扬光大。我们金塔县试点的金塔镇边沟村和中东镇三湾沟村,刚开始分别成立了4个和2个妇女活动小组,随着小组活动的深入开展,小组活动影响力和吸引力也逐步扩大。我们顺应广大群众需求,及时扩大了试点范围,逐步扩大了小组活动内容。在具体的小组活动中,我们听到并看到不少感人的故事,也欣喜地看到纳入性别敏感的社会理念核心元素在逐渐呈现。
去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将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在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拓展。今年以来,全县各级组织按照酒泉市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将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与与技巧充分应用到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中,在政府和百姓中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干部能够深入到群众之中,切身体察群众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解决自身问题;群众能够积极参加到人口计生工作之中,自由表达个人的意愿和诉求,为管理和服务工作献言献策,提升了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3、融入计生工作,创新服务模式。我县参与项目工作的人员大部分都是县、乡、村、组计划生育工作者,他们既
是项目工作的实施者,又是计划生育的具体工作者。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广大计生工作者也受到了一次社会工作理念的大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大洗礼和工作方式的大转变。在具体工作中,注重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于人口计生工作的日常工作中。在技术服务设备购置、安装和使用时,充分考虑服务人群的需求和群众满意程度;在避孕节育方法知情选择时,充分考虑对象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个人意愿;在入户访视时,既了解育龄群众环孕情情况,又了解群众的其他需求;在做群众工作时,更加注重理解对方,而不是操纵或说服对象。
4、强化督查指导,确保项目效果。在整个项目的选点、启动、培训、组织活动等各个环节,各级领导和专家始终参与其中,亲临现场,强化督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家计生委国际合作司汝小美司长、中华女子学院李洪涛教授等项目专家不辞辛苦多次来到金塔倾心项目工作,传授社会工作理念,督导各项活动的开展。省计生委苏君主任、市计生委藏福主任等领导同志多次督查项目工作进展情况。专家教授亲临现场,悉心指导,帮助我们理清了思路,规范了动作,化解了疑虑,鼓舞了信心。县上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分别任正、副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县乡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方面积极为项目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组织、民政局等相关部门为村级妇女活动小组的建立和开展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人口计生社会工作新格局。
二、初步成效
——转变了理念,社会工作核心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通过项目实施,我们体会到:社会工作的出发点是受助人的需要,强调“以工作对象为中心”,尊重人,相信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是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社会性别主流化就是要
把满足妇女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帮助她们解决最紧迫、最需要、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我县计生系统工作人员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自觉地运用社工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更加注重性别平等,更加注重依法行政,更多考虑换位思考,拉近了和人民群众的距离,促进了社会和谐;项目乡村的妇女包括男人也开始从不同角度思考,审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作用,增强了自信,激发了活力,促进了个人潜能的发挥和文明新村的创建。
——锻炼了队伍,一支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基层社会工作骨干队伍不断壮大。随着项目成果的凸现和影响力的扩大,社工队伍由最初的试点乡村十几个人,扩大到全县计生系统各级干部;由试点村妇女小组成员扩大到全村乃至全乡妇女;骨干队伍也由几个人,上升至近百人。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社会工作骨干队伍定会扩大到各个行业,各个乡村,乃至全县城乡。
——促进了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新机制逐步完善。我们将社会工作理念贯穿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各项工作当中。通过参与项目工作,广大计生工作者分享了社会性别平等促进领域的最新理念和相关工作经验,从关爱生命、关注人生的人文关怀出发,逐步探索形成了以人为本、以群众需求为本,管理与服务并举、惩罚与奖励并重、稳定与统筹并行、健康与和谐并存、维权与自治并抓的新型计生工作模式。
——达到了目的,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逐步提高。将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与与技巧充分应用到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中,在政府和百姓中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干部能够深入到群众之中,切身体察群众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解决自身问题;群众能够积极参加到人口计生工作之中,自由表达个人的意愿和诉求,为管理和服务工作献言献策,提升了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工作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受到广大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率达98%以上。
三、几点体会
1、转变理念是项目的灵魂。社会工作的出发点是受助人的需要,强调“以工作对象为中心”,尊重人、相信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是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社会性别主流化就是要把满足妇女的需要放在首位、从农村妇女最需求、最希望解决的自身发展、家庭邻里团结、夫妻婆媳关系等问题入手,为妇女小组的建立和发展打好基础,广大妇女发挥在项目中的主体作用,踊跃加入村里的妇女小组,并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各次妇女小组活动,保证了项目的成功。
2、重心下移是项目的亮点。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重心下移到乡、村一级,县、乡人员放下身段、虚怀若谷,从找思路、点子、求办法出发,在广泛征求妇女群众基础上,和她们一起设计工作方案和小组活动,并积极投身到小组活动中。
3、具体服务是项目的归宿。项目的实施,转变了群众生育观念,提高了计生工作者、技术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有效地促进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如:在入户访视和做群众工作中,更加注重理解对方,而不要操纵或是说服对象,如:你必须怎样,你不能怎样等;在活动中不提供让对方带有压力的建议,如:你应该怎样,你不应该怎样。要为服务对象承担责任;在小组活动中多鼓励,不说“不对”、“不是”等话语,不断思考,求同存异。
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继续巩固扩大项目成果,继续坚持把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现行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之中,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开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惠政策落实、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等工作,提升计划生育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计生的目标!
第四篇:矫正社工工作心得
矫正社工工作心得
我是一名服务于矫正领域的社会工作者,在初加入社工行列的时候,最先接触的也就是司法矫正社会工作。我们团队的工作分为多个部分,立足于矫正工作的根本目的,向我们的服务对象开展教育、帮扶、协助监管和社会宣传等。而在这些日子里,我对社区矫正工作也有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是对我们核心的服务对象,也即是社区服刑人员的看法。
在我们做社区宣传的时候,也包括平常与普通大众接触的时候,收到的反应大多是对方不清楚何为社区矫正,不了解社区服刑人员是怎样的一个群体。而部分民众亦会对这类曾经犯错的人带有歧视的态度,甚至曾经在一次爱心义卖的活动中,对方在知道我们捐助的对象是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时,会要求退回义卖品,拒绝帮助。然而,我曾经也是以一个不了解社区矫正有关制度的人员入行,在接触过真正的社区服刑人员后,我觉得他们当中绝大部分都并不是那样恶劣的人,只是曾经因某些原因触犯了法律。
至于这些原因是有很多的,但大多数的直接原因都可以归结于意识的问题。比如法律意识淡薄,我们曾经接触过一些因为私自砍树的农民,或者利用一些爆炸物在海里炸鱼的渔民。他们在犯罪当时并不知道这样的行为已经违法。比如说抱有侥幸的心理,有些社区服刑人员因为贪念明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对,但仍剑走边锋,贪图小便宜,最终落入法网,还有那些因酒驾而被判社区矫正的人,也是如此。又比如说,一些从家庭破碎中走出来,又辍学的年轻人,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做事冲动,不想后果,因殴打他人或破坏公共财物而被判处社区矫正。当然,也有曾故意犯罪又屡教不改的,或患有精神疾病的社区服刑人员,但也可能有地域的因素,这些人员在我接触过社区服刑人员当中并不占多数。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生存在社会中的人其实是处于多个系统之中,包括微观系统(直接环境,如家庭等)、中观系统(直接环境之间的联系,如家和学校的联系等)、外部系统(间接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如父母工作的场所等)、宏观系统(较大的文化背景,如国家政策等),还有时间系统(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系统对人的生活、认知和行为有种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当其中一个系统出现严重问题,或者多个系统同时出现问题,人的认知和行为就可能出现与社会主流不一致的偏差,严重的甚至会反社会或对社会构成危害。社区服刑人员也如此,他们之所以出现了犯罪行为,很多时候其间接原因在与他们这些系统存在问题,而他们没有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调整和适应。所以,反过来说,矫正工作者在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工作时应该多了解他们的情况,从多个方面进行帮扶和跟进,以更好地达到矫治的目的。
也因此,其实社区服刑人员跟普通的民众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反而也是一群需要特别帮助的人。假如,他们真心希望彻底改过并愿意付诸行动,希望回到社会当中,重新感受爱与关怀,我们不应该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第二点心得体会是关于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是综合性的工作,在这一个工作的圈子里,社区服刑人员无疑是核心,而围绕着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工作的包括了司、公、检、法等方面的力量,其中以司法机关为主导,并且还有社工和社区网格员等的参与。
以我的经验为例,司法机关管控社区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的行动,确保他们不违反有关的规范制度,并主导开展他们的矫正工作,是相当于一个严肃的角色,对他们提出的也通常是硬性的要求。而社工则有所区别,在工作上有着很高的弹性,能为不同的社区服刑人员制定不同的介入方案,链接各类社会资源,从另一个角度帮助他们更好地生活。但同时由于社工的角色并不宜也没有权限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行为管束,所以也会有一些不接受建议或拒绝被帮扶的例子。由此,我理解的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工作,司法机关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基础与达成效果保证,而社工则是在此基础上可以将工作深化的角色。
绝大多数的社区服刑人员对于社工来说都是非自愿的服务对象,社工在介入前要注意向他们解释社工的职能和理念,在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深度介入也要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性和参考司法机关的意见。在我们接触过的服务对象中,大部分人在经过了公安、检察院和法院等对其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后,会对法律有更多的了解,对自己以前所犯的错误有较深的认识。而这一部分的人也因认识上的改变而会主动配合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工作,对于社工来说,这些服务对象有改错的觉悟,工作的开展也会比较顺利。当然,也有一些服刑人员是在经历了有关判决后仍存在较强逆反心理的,这个群体是社区矫正工作中各方的重点与难点。
我们曾经接触过一名比较典型的服务对象,他因组织卖淫罪而被判刑,但因为身体原因保外就医,在社区继续服刑。在他的口中,他当时只是一个帮忙的员工,背后那些潜逃的大老板才是真正的恶人,不理解为何法院要判以他这么重的刑罚。因此,这位服务对象也对包含司法机关在内有关部门的工作存在抵触的心理。我们了解到情况后,并没有对他进行即时的驳斥或说教,而是接纳他的看法,与他进一步交流,以同理心去了解他的生活和处境。用“生理—心理—社会”的模式去评估这名服务对象,他常年处于病患的生理状态,而且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有较大的落差,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心理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变化,哪怕是一件小事,服务对象也可能会将其过度放大。我们的做法是找出他生活中的一些闪光点,一些属于他个人的独特优势,为他增强效能感,在工作中与他建立良好的关系,也适时地和他进行心理疏导,向他普及一些法律知识等,让他能渐渐地释怀,更理性地看待当时的事件和自己的行为。终于,这名服务对象在解矫之前,虽曾有抱怨,但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行为,而到了正式解矫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他。
至于,我第三点的心得体会就是关于矫正的效果评价了。
对社区服刑人员来说,矫正工作是从两个方面的进行,一是自己从意识上去认知、从行为上去改变,对自己的错误进行矫正,二是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帮助或辅助自己进行矫正,最直接的就是有关的法规、司法工作者、社工等。而就矫正工作的目的而言,社区服刑人员 再犯罪或被判以收监执行必然是这项工作的失败,那是不是社区服刑人员能顺利解矫就等于这项工作是成功的呢?我认为这当中还不能划上一个等号。实施社区矫正的初衷之一是要通过有关力量的帮助,使矫正对象改正恶习,并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实现再社会化的过程。所以成功的矫正工作,应是社区服刑人员通过自己和他人的力量得到了质的转变,并且能够重新地融入到社会当中。若非如此,社区服刑人员有可能只停留在一个认知法律的层面,心态和行为都未有得到转变,未来出现再犯罪行为的风险还是颇高的。因此,出于矫治工作的延伸或出于协助他们回归社会,对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在其解矫后的一段时间里,继续进行适度的跟踪和帮教也是提高矫正成效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五篇:社工实验报告一
《社会工作概论》实验报告一
分析案例“别再加压了,好吗”。
案例中所呈现的问题是:文中主人公姜峰面临工作单位和家庭双重压力,由心理压力发展到严重的焦虑症,诱发身体疾病,丧失了对工作和家庭生活的信心。导致案主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
第一、工作环境的变化。主人公工作岗位的变化使主人公面临的社会压力增加了。
第二、缺乏家庭成员的关心和支持。外在环境变化的同时,家里不但没有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反而要求其为家庭作出更多的贡献,进一步增加了案主的生活压力。
第三、面对这两个方面的压力来,主人公调适能力低下,无法及时化解生活压力,反而忧心忡忡,从而演化成为严重的焦虑症,最后消极地逃避问题。
一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精神分析的基本前提就是潜意识的存在。他说:“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理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潜意识是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和本能冲动的替代物,其基本特征是非理性、非道德性、反社会性、无时间性和不可知性;而意识则是由潜意识过程衍生而来的,是心理的表层部分,是同外界接触直接感知到的稍纵即逝的心理现象;在潜意识和意识之间还有一层前意识状态。
案例中主人公姜峰自从当上公司经理后,任务繁重,得了焦虑症,总担心企业会被自己搞垮,整天忧心忡忡的,一方面担心有一天100多号职工都来向自己张口要饭吃怎么办,另一方面担心没有他的全力协助孩子会考不上大学,他对未来完全失去了信心。很明显,潜意识的存在,导致姜峰精神的混乱,整天忧心忡忡。
二 运用人格理论分析案例
弗洛伊德用人格结构理论来代替了早年的意识分层说。他认为人格有三个主要系统所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互相制约。本我是生物的我,它总是想冲破一切障碍获得满足,从而获得生存空间;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人格部分,如:婴儿饥饿时就会哭泣;它根据享乐原则行事,属潜意识层面。超我则是社会化了的我,对本我的破坏性冲动起制约作用,它根据道德原则行事。而自我则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平衡作用,调和内部生物本能与外部现实环境,满足需要;它根据现实原则行事,是理性的我。弗洛伊德指出,一个健康的人格应是这三部分的平衡。本我太弱,会没有了生存愿望;超我太强大,也会出现精神疾病。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学中,本能是最根本的推动因素,是个体释放心理能的生物力量。他认为本能主要是由自我保存的本能和性本能。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发展需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崇拜期、潜伏期、生殖期。在五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和作用,而且在阶段过渡的过程中人会产生焦虑,如果不能克服这些焦虑,则这些焦虑可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六岁之前已经大致发展完成,以后的发展主要是加强这些基本结构。因此,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于个人的人格结构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中,案主姜峰,在本我获得满足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超我,但是自我没能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平衡作用,调和内部生物本能与外部现实环境,满足需要。由此看来,超我的实现,并非都意味着是好事,过分的超我就会使人产生精神疾病。姜峰即是过大的压力,导致精神的紊乱,以致不能理性的行事,在单位,他坐立不安地惦记着家里;在家里,他辗转反侧地想单位的事。他妻子呢,不但不替他着想,还常常奚落他。他终于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犯起来不是前心疼,就是后背酸,要不就是肝区压痛,甚至一连几天胃胀腹泻。医生下了一串打问号的诊断,说难以确诊。迫于无奈,姜峰只好双卸任了,把企业交还给上级,把独生子推给了老婆。
三
运用认知理论分析案例
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注意、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在案例“别再加压了,好吗”中,案主姜峰显然是认知能力不够强,对于自己的升任,并不意味着将辅导儿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妻子,生活是两个人的事情,即便任务繁重,但是仍可以与妻子协调好,而不是直接推卸掉自己的责任。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需要的是父母双亲的庇护才会达到更好的效果。“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所以说案主姜峰应该理性的认清自己,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才不好导致精神的紊乱。
四
运用系统理论分析案例
系统理论是在社会学领域的功能主义理论和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系统论的主要概念有:(1)系统,即一个由发挥着各种功能的、相互依赖的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又可以分为:封闭系统,即不与外界发生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即与外界进行交换的系统。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要大于系统之间的交换。(2)输入,即能量被允许穿过边界进入系统内部。(3)生产能力,即能量在系统内部如何被使用。(4)输出,即能量穿过系统边界进入环境之中。(5)反馈,即系统对环境的输出会以信息或能量的形式反馈给系统。(6)熵,即系统使自身的能量保持下去的倾向。
系统论把人与其生活环境也看成是一个系统。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他所面对的工作对象也是处在某种生活环境,即:特定的系统之中,社会工作者要想对其工作对象进行治疗就必须关注他所生活的系统环境。一般而言,下列三种系统对于个人来说是有益的:
(1)非正式的或者自然的系统,例如:家庭、朋友;(2)正式系统,例如:社区群体、贸易联合会;(3)社会系统,例如:医院、学校。
但是,行为有问题的人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系统,这是因为:第一、这些人的生活中可能不存在这些系统,例如:一个人可能没有什么亲戚朋友;第二、人们不了解或者不想使用这些系统,例如:一个受到父母虐待的儿童不知道到哪里寻求帮助,或者害怕向警察救助;第三、这些系统可能会给这些人带来新的麻烦;第四、这些系统可能会与其他的系统相互冲突。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案主姜峰不能够很好地协调好家庭与事业这两个系统,环境的因素导致问题产生了分歧。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需关注私人事务与公共事务之间的关系,因为个人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由于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
(1)帮助人们使用和改善他们自身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例如:学习与家人相处的技巧;
(2)在个人与资源系统之间建立联系,例如:帮助一个残疾人进入社区生活中心,并且使他不至于因为自身的残疾而受到嘲笑或歧视;
(3)改进个人与资源系统之间的互动,例如:帮助一位因性别歧视而丧失工作机会的人获得合法权益;
(4)改进资源系统内部人们之间的互动,例如:家庭成员之间,工作单位内部同事之间;
(5)帮助发展和改进社会政策,例如:通过努力促使国家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歧视问题进行立法;
(6)给予实际的帮助;
(7)作为社会控制的行动者。总之,社会工作个案管理是一种服务供给方式。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既是需求评估者,又是直接的服务提供者,更是服务的管理者与协调者。一般情况下,社工评估案主及其家庭的需求,并在适当的时候安排、协调、监督、评估及倡议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以此满足案主特定的复杂需求。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即社会工作管理的主要供给者。与其他形式的个案管理相区别的是,社会工作个案管理不仅呈现了案主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状态,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个案管理运行背景的社会系统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