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本会计典型考题解析
《成本会计》课程典型考题解析(1)
典型考题:计算及分析题――要素费用的分配及核算。
(一)考题
该考点所考的内容在
2.分析:在本题中,首先应找出被分配的间接工资费用为18000元,然后找出甲、乙产品的定额工时,求出工资费用分配率进行分配。参考答案如下:
工资费用分配率=
180003元/小时 100505020甲产品应负担的工资费用=3×5000=15000元 乙产品应负担的工资费用=3×1000=3000元 提取现金时: 借:现金 28000 贷:银行存款 28000 分配工资时: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15000 ――乙产品
3000 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
1000 ――辅助生产车间
1000 辅助生产成本
6000 管理费用
1500 应付福利费
500 贷:应付工资
28000 发放工资时:
借:应付工资
28000 贷:现金
28000 计提职工福利费时: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2100 ――乙产品
420 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
――辅助生产车间
辅助生产成本
840 管理费用
280 贷:应付工资
3920 3.分析:计提折旧时,应掌握:在实际工作中,计提折旧应以月初固定资产原是价值为依据。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其次,核算时,应将设备类折旧记入“制造费用”账户,房屋建筑物的折旧记入“管理费用”账户。对于修理费用的核算,应遵照财务会计的相应内容进行会计处理。参考答案如下:
设备类资产折旧额=2000万元×12%+200万元×9%=258万元 房屋建筑物折旧额=1000万元×6%=60万元 借:制造费用
2580000 管理费用
600000 贷:累计折旧
3180000 修理费的核算: 借:待摊费用
21000 贷:原材料
12500 应付工资
3100 现金
5400 借:辅助生产成本
3500(21000÷6)
贷:待摊费用
3500
第二篇:会计制度设计典型考题解析
《会计制度设计》课程典型考题解析(1)
会计制度设计是会计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着重对企业会计业务流程、会计管理的环节及程序等进行制度方面的设计工作。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从战略、战术的高度,在对会计的基础工作以及一般性的会计业务处理非常了解的基础上,对会计管理工作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从2006年春期开始,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题目主要分为两大类:分析说明(占40%)和制度设计(占60%)。我们对中央电大历届的考试题进行了分析对比,从中找出近2年考题中出现几率最大的核算试题并对这些考题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对重要的考点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解析,总结出该考点的答题思路。请同学们在期末复习时将这些重要的考点认真消化,希望能对大家的期末考试有所帮助。
典型考题:
1、分析说明题――转帐凭证的构成要素。
2、制度设计题――会计岗位设置
(一)考题回顾
分析说明题一般的考试范围在教材2~5章,会计凭证的设计在第三章的第一节。制度设计题一般应在第4~13章,会计岗位设置的设计应在第四章的第二节。
(二)考题
1.请说明下列转帐凭证的用途,并指出下列转帐凭证的设计是否合理,还应该删除或补充哪些内容? 转帐凭证
2.【资料】A公司(中型企业)的会计组织机构有会计核算部和财务管理部两大部门。其中:会计部各岗位包括会计部经理、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计算、利润核算、往来结算、稽核、总帐报表、综合明细核算会计和车间会计岗位;财务部各岗位包括财务经理、出纳、规划、经营、信贷和综合分析岗位。该公司采用总会计师领导下的分散核算模式,并且敬爱能够会计与财务分别设置部门,但是在会计部下面不增设分部。该公司已为总会计师岗位、会计部的“工资核算、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利润核算、成本计算、稽核、综合明细核算会计和车间会计”等岗位进行了会计岗位基本职责内容的设计;也为财务部的“财务经理、经营、综合分析”等岗位进行了相应的会计岗位基本职责内容的设计。【要求】请为会计部的“经理”、“成本计算”、“往来结算”、“总帐报表”等岗位和财务部的“出纳”、“规划”等岗位进行岗位职责的设计。
(三)考题解析
1.分析:记(转)帐凭证应包括的基本内容:名称;填制日期和编号;经济业务的摘要;应借、应贷会计科目(包括明细科目)的名称及其金额;记帐的符号;所附原是凭证的张数;会计主管、复核、记帐、编制人员的签章。只要弄清了凭证的内容,本题就应该好做了。参考答案如下:
(1)转帐凭证时专门用于标记不涉及货币资金收付业务会计分录的一种复式记帐凭证。
(2)在转帐凭证格式中无须设计“出纳编号”、“领缴款人”、“出纳签章”项目。
(3)转帐凭证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的转帐业务,设计“对方单位”项目没有多大实际作用。
(4)该转帐凭证应该增加所附原始凭证张数、会计主管、制单项目、制单编号。
(5)借贷方总帐科目下还应设置明细科目。
2.分析:在教材P96中,有一个较为简单的各岗位基本职责。但是它较为笼统,没有针对某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为此,在回答此类问题时,一定请大家结合企业的会计工作实际来进行阐述,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全面系统地回答。参考答案如下:
1)会计部经理岗位基本职责
(1)具体负责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
(2)参与组织企业的各项会计管理和核算制度,并监督贯彻执行
(3)参加企业的有关经营管理活动,参与有关经营预测、决策和效绩评价工作
(4)参与拟定或审核经济合同、协议和其它有关经济文件
(5)负责向总会计师报告会计工作情况、向企业领导和内部会计报告使用者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6)审核企业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
(7)组织本部分会计人员的理论和业务学习,负责会计人员的业绩考核,参与研究会计人员的任用和调整
(8)领导交办的其它余会计有关的管理工作
要求:会计部经理必须由具有三年以上会计管理经验的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担任
2)成本计算岗位基本职责
(1)会同有关部门拟定企业成本管理余核算的实际办法
(2)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方法
(3)建立和完善企业成本管理、核算的基础工作
(4)根据车间和仓库交来的半成品入库、领用原始凭证,编制有关半成品入库、领用的转帐凭证
(5)审核各车间转来的各项要素费用的原始凭证
(6)进行各有关要素费用、跨期摊提费用、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并编制有关费用分配的转帐凭证
(7)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并编制有关产成品入库的转帐凭证
(8)审核车间成本和备用金开支
(9)审核委托、受托外单位加工事项
(10)编制有关产品成本、期间费用的会计报表
(11)指导车间会计核算员的专业工作,完善车间、班组和部门的经济核算制度
(12)领导交办的其它与产品成本计算的有关的工作
3)往来结算岗位的基本职责
(1)会同有关部门拟定企业往来结算管理与核算的实施办法,建立往来款项的清算手续制度
(2)办理与供货单位、购买单位和其他单位、个人的往来结算业务和明细核算
(3)负责各项备用金、财务费用的计算、审核和相关明细核算工作
(4)负责租金、保证金、罚没金、股息的计算、审核和相关明细核算工作
(5)负责债券的应计利息、溢折价摊销的计算、审核和相关明细核算工作
(6)领导交办的其它与往来核算有关的管理工作
4)总账报表岗位的基本职责
(1)会同有关部门拟定企业总帐报表管理、登记、编制的实施办法
(2)登记企业各类总分类账薄
(3)填制结帐时的账项调整转帐凭证,并登记有关总帐
(4)编制资产负债表及其附表
(5)和对其他会计报表
(6)办理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等各种会计档案资料的归档手续,并予以妥善保管
(7)领导交办的其它与总帐报表有关的核算工作
5)出纳岗位基本职责
(1)办理现金收付业务、银行结算业务、票据及其它有价证券的收付业务
(2)登记现金日记帐、银行存款日记帐和票据登记薄
(3)保管库存现金和其它各种有价证券
(4)保管有关印章、空白收据和空白支票
(5)领导交办的其它与出纳有关的结算工作
6)规划岗位的基本职责
(1)具体进行利率、汇率、证券价格和企业现金流量的预测
(2)以金融市场和现金流量预测未基础,编制现金预算,确定资金筹措计划
(3)编制利润计划,拟定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具体目标
(4)对实物投资计划进行可行性分析,咨询分析,对金融投资计划进行独立的决策分析
(5)审核汇编材料的用款计划
(6)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材料的消耗定额或标准
(7)参与拟定企业固定资产需要量,参与编制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和大修理计划
(8)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流动资金定额
(9)编制企业流动资金计划和银行借款计划
(10)编制企业成本、费用计划,并考核其执行情况
(11)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12)领导交办的其它与资金筹划、财务预算管理有关的工作
第三篇:典型案例解析
一、劳动关系类
1、如何界定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
案例:
2004年6月22日,刘某提交《工伤认定申请书》,述称其2004年5月21日19时30分左右,在A公司为小货车加油时,因加油管着火被烧伤。某局受理该案件后,经调查得知:(1)A公司与黄某签订了租用小货车的合同。(2)刘某是小货车的司机,其工资一直是由A公司以租车费形式支付给黄某,再由黄某支付给刘某。
认定决定:
根据前述事件背景,某局认为,刘某与黄某属雇佣关系,而与A公司间不存在劳动关系。根据《××省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规定,决定不予受理刘某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
争议焦点:
刘某与A公司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行政复议决定:
刘某不服某局作出的认定,向该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复议机关认为,根据刘某提交的小货车机动车行驶证,证明该车车主是刘某,黄某也否认雇佣刘某,因此,复议机关以某局认定小货车的车主是黄某,刘某与黄某是雇佣关系,属于认定事实不清,撤销该局的该行政行为。
经进一步调查,某局对此事故重新作出认定。认为A公司与车主刘某以合同形式租车,二者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根据《××省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规定,决定不予受理刘某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
评析:
本案中,A公司与黄某签订的租用小货车的合同中,对刘某服从A公司规章制度的要求不明确,对刘某的人身独立性要求不明显;并且刘某的工资一直是由A公司以租车费形式支付给黄某,再由黄某支付给刘某。综合以上两点,该局认为,刘某是自带车为A公司提供劳务,A公司与刘某不存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间具有的隶属性,因此,他们间的关系属劳务关系,不是劳动关系。(四川)
2、技校生提前就业期间发生伤害事故能否认定为工伤 案例:
梁某为某技校学生,按规定2003年7月毕业。2003年5月底经所在技校推荐,被某公司招用为试用期员工,并口头约定在试用期满后签定劳动合同。2003年7月1日,梁某在公司的生产车间进行生产活动中受伤。公司以梁某是技校学生为由没有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同时也不完全支付工伤待遇,梁某亲属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争议焦点:
学生在提前就业期间是否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实习阶段受伤能否认定为工伤?
认定结论:
经调查取证,梁某在用人单位工作并领取劳动报酬,由用人单位进行管理,属于提前就业期而非实习期,已经与用人单位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劳动保障部门认定梁某受伤为工伤。某公司接到认定书后没有提出申请复议。
评析:
目前,普遍存在学生在毕业前即到用人单位提前就业的 情况(技校生更明显)。提前就业的学生按用人单位的安排进行工作,在用人单位领取劳动报酬,由用人单位进行管理,属于提前就业期而非实习期,已经与用人单位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因此,学生在提前就业期间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3、以“工程承包协议”代替劳动合同所形成的关系
属事实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 案例:
苏某是灵活就业人员,2004年2月12日其到一家国有造船企业的机加分厂工作,上午当他在铸锻平台上使用手持风动砂轮对工件进行打磨时,由于砂轮片突然破碎,飞出的砂轮片将其头部击伤,造成中度颅脑外伤,被送往医院抢救治疗。2004年4月,苏某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争议焦点:
此事件发生后,该企业认为苏某不是本单位的正式职工,他们之间只是工程发包与承包的关系,形成的是劳务关系而不是劳动关系,不愿将此事作为工伤事故来处理。
认定结论:
根据伤者本人提供的材料,劳动保障部门正式受理并进行了调查,了解到该企业内部各分厂类似铸件、清砂、打磨等部分工种比较空缺,多年来一直以工程承包的形式向外发包,由外包工来完成。苏某就是这种情况,他以个人名义与该企业机加分厂签定了《工程承包协议书》,约定了用工期限、劳务费用结算办法和其他相关的责任,并填写了一份《补充劳动力申请表》报企业主管领导同意后正式上岗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认为虽然企业没有与苏某签定正式的劳动合同,但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事实劳动关系,依据《条例》的相关规定认定其受伤为工伤。
评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形式的并存导致了现实生活中用工形式的复杂化,本案中该单位由于部份岗位的特殊性,如果正常程序进行招工,不但手续复杂且成本也会相应增加,而以工程承包的形式对外发包,简单易操作,只要承包人能按时完成任务即可,没有过多地去考虑这样的用工形式是否合法。一旦出现伤亡事故,引起争议和诉讼的可能性很大。
存在问题:
就当前的情况看,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界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法律解释,现实生活中由于用工形式的多样灵活,这两种关系的判定还受到各地司法不同鉴定结论的影响。因此,由此类问题引发的工伤保险争议与诉讼,往往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处于相当被动和尴尬的局面。(广西)
4、解除劳动关系人员有证据证明是原用人单位 职业危害造成的职业病应认定为工伤 案例:
于某,男,48岁,原系哈尔滨市拖拉机厂职工,1977年参加工作,1992年因肺心病不能上班而调入某供销社。2000年与现单位解除劳动关系。2003年7月被省职业病院诊断为尘肺壹期,肺功能中度损伤,2003年10月于某要求拖拉机厂支付工伤待遇而诉至当地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受理后,委托市劳动局认定是否工伤。
市劳动保障局接案后进行了调查,于某原系哈市某拖拉机厂职工,1977年参加工作,1977年至1993年在单位铸铁分厂从事铸工作业,后因肺部疾病不能上班,被迫调入某供销社挂名,因供销社改制本人不能上班而与单位解除了劳动关系,现无业人员,2003年7月被诊断为职业病。
申请人认为:
自己在铸工岗位工作了13年之久,肺部疾病并不知道是职业病,而原单位即不给做检查,还以不能上班要除名为由,要求其调走,后被诊断为职业病,才知道自己应该是工伤,应由原单位支付工伤待遇。
原企业辩称:
于某现已与原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不是我们的职工,不应由我们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认定决定:
于某虽然现在与原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但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在原单位从事13年的铸工工作,其尘肺是在与原单位存在劳动关系时患病的,而用人单位不按规定给从事有害工种做体验,还以不能上班除名为由要求其调走,《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三条规定“最后的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该职业病是先前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造成的,由先前的用人单位承担。”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四款规定“患职业病的”认定工伤规定,市劳动保障局做出认定工伤的结论。争议焦点:
原单位患职业病,现已予其解除劳动关系,工伤保险责任由谁承担。
行政复议:
企业对认定工伤不服,于2004年3月向省劳动保障厅提出行政复议,省厅复议认为市劳动保障局对于某作出认定工伤的决定的结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执行合法,内容适当,维持市劳动局对于某作出的工伤认定结论。而后企业又向区、市法院提出行政诉讼,二级法院支持了市劳动保障局认定工伤的规定。(黑龙江)
5、一起因劳动关系引发的争议案
案例: 2003年6月24日外出务工人员马某经朋友介绍进入某市甲公司,从事冶炼技术操作工作,第二天(25日)与该公司签订了派往异地乙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工作的协议,日工资50元。2003年6月24日马某随同甲公司经理刘某来到乙公司工作。2003年8月6日10时,马某在冶炼炉前进行技术指导时,由于炉口流速太小,在解决流速问题时,被炉口喷出的火焰烧伤。经医院诊断:
1、全身多处烧伤51%,深Ⅱ°。
事故发生后,两公司各持己见,甲公司认为马某是在乙公司工作期间受伤,一切责任有乙公司承担。而乙公司则认为双方在技术指导合同中未明确在技术指导期间发生事故的责任,马某是甲公司派来的,应有甲公司承担全部责任,乙公司只垫付了马某前期的住院费和医药费。此后,两家公司相互推诿,致未痊愈的马某提前出院。马某认为自己是在工作时间、工作期间、因为工作原因受伤的,并且与甲公司签订了外派协议,应有甲公司承担全部责任,便向甲公司驻地司法局法律服务中心求助,2004年4月2日法律服务中心委托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马某进行工伤认定。
劳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后,根据法律服务中心提供的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在调查核实中,由于两家公司对劳动法律法规不了解,相互推诿扯皮,不予积极配合,加之,两公司又不在同一地区,给调查核实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后来,在事故发生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核定了以下事实:
(1)马某虽未与甲公司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但已与甲公司签订了不完善的外派技术指导协议,马某与甲公司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
(2)马某在工作时间,工作区域内,因为工作原因受伤,应认定为工伤。
认定决定: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1项规定,于2004年5月27日研究,认定马某致伤为工伤。
争议焦点:
甲公司认为马某是在乙公司工作期间受伤的,一切责任有乙公司承担。而乙公司则认为,本公司已给甲公司支付了技术服务费,马某受伤应有甲公司承担全部责任。两公司都认为马某与本公司不存在劳动关系。
评析:
这是一起因劳动关系引发的争议案。
甲公司与马某签订了外派技术指导协议,协议条款虽不完善,但也不能以马某在乙公司工作,就不认定与马某存在劳动关系,不承担马某工伤的相关责任。马某是甲公司招聘的,马某到乙公司工作也是由甲公司指派的,甲公司作为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职工工伤的相关责任。至于甲、乙两公司如何分担马某工伤的相关费用,两公司应按双方签订的技术服务协议约定去划分,也可协商解决。
6、“包工头”用工发生伤害,发包单位应承担工伤责任 案例:
2003年5月3日,上海通天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天工贸公司”)与自然人郑永广达成口头协议,双方约定由郑永广负责拆卸通天工贸公司所属的5吨吊钩门式起重机(俗称行车)的工作。郑永广立即组织了吴锡弟等数名外来从业人员完成此项工作。在次日拆卸行车的过程中,吴锡弟由于没有安全保护,从行车上下来时不慎从高处坠落,送往医院后,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后死亡。2003年12月25日,吴锡弟之子吴伟兴向宝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结论及依据:
宝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查明后作出工伤认定结论,认定吴锡弟发生的死亡事故是工伤,应由通天工贸公司承担工伤责任。理由如下:死亡事故发生在吴锡弟正在拆卸行车的过程中,地点为通天工贸公司厂区内。通天工贸公司未与郑永广签订书面合同,郑永广作为自然人,并没有经营证照或施工资质。在实际履行过程中,通天工贸公司法定代表人要求郑永广找几个人帮忙,并借予其完成拆卸工作的工具,郑永广并没有以自己的技术、设备和劳力独立完成该项任务。从行为本质上讲,郑永广实际代表了通天工贸公司负责拆卸行车作业,其招用的吴锡弟等人应当认定与通天工贸公司已构成事实劳动关系。
行政复议和诉讼:
通天工贸公司不服工伤认定结论,于2004年2月9日向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行政复议。通天工贸公司称,宝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结论,认定事实不清、法律关系定性错误。理由是,通天工贸公司将拆卸行车的业务发包给郑永广,依据承揽合同特征,承揽人应当独立完成工作并承担风险,由此发生死亡事故自然应当由郑永广承担。吴锡弟既不是申请人的职工,也不是申请人临时招聘来的拆卸行车的临时工,且其劳动报酬由郑永广支付。根据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2003年5月4日发生吴锡弟伤亡事故认定为工伤,应当由承揽方郑永广承担。
复议机关经审查后认为,宝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的工伤认定结论,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于2004年4月7日作出了维持宝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决定。通天工贸公司不服行政复议决定,于2004年4月26日向宝山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一审法院经开庭审理后认为,被告宝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吴锡弟死亡一事作出的工伤认定结论,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依据正确。遂于2004年7月19日作出一审判决,维持宝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3年12月2日作出的工伤认定结论。
一审判决后,通天工贸公司不服,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上诉人通天工贸公司诉称:其将行车拆卸业务交由自然人郑永广承揽,承揽人应以自己的风险独立完成工作。死者吴锡弟系郑永广招用的人员,通天工贸公司与吴锡弟无任何法律关系,请求撤销一审判决及工伤认定结论。二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上诉人认为其与郑永广系承包关系,吴锡弟的死亡不应认定为上诉人的工伤事故,该上诉理由缺乏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被上诉人宝山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调查取证确认吴锡弟与上诉人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正确,遂依据《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项之规定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
据《合同法》有关承揽合同的规定,承揽合同是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承揽人的工作具有独立性,即承揽人应当以自己的劳力、设备和技术承担工作风险,独立完成承揽工作。本案中,公司将拆卸行车的工作“发包”给自然人郑某,公司也以该理由坚持认为与死者不存在劳动关系。但表面的形式并不能掩盖他们之间实质上的法律关系,由于在拆卸行车的过程中,是公司借予郑某完成拆卸工作的工具,郑某并没有以自己的技术、设备和劳力独立完成该项任务。我们认为,郑某的行为只是代表公司,因此认定公司与吴某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但如果本案中,郑某以自己的劳力、设备和技术完成了该项工作,则吴某与公司间的关系如何认定呢?在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往往采用承包的方法,由于管理不严,导致层层转包,无效承包的现象十分严重。发包方、承包方、雇佣者之间的法律关系的认定存在较大难度,在此情形下,是否采取“上推”的方式来确认劳动关系还是引导当事人走民事侵权诉讼的渠道?(上海)
7、使用单位原料设备完成工作,单位支付劳动报酬
应当依法确认劳动关系
案例:
2003年3月26日,李克先经人介绍到上海丰鑫文仪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鑫公司”)从事喷漆工作,但未签定书面劳动合同。期间,双方以送货通知单的形式结算工作量。2003年5月18日,李克先因患病至上海市华山医院住院治疗。2003年9月25日,丰鑫公司向华山医院开具介绍信,以李克先在试用工3个月内未经过体检为由,要求对李克先予以诊断。2003年11月3日,华山医院出具了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诊断李克先患慢性重度苯中毒(白血病)。2003年11月13日,李克先因患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于华山医院死亡。2003年12月5日,李克先妻子尹德芝向嘉定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同时提交了送货通知单及职业病诊断证明书等相关材料。
结论及依据:
嘉定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初步审查后于2003年12月31日正式受理,经查实确认如下事实:李克先在与丰鑫公司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期间,于2003年11月3日确诊得职业病。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四)项的规定,嘉定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2004年1月16日作出了认定为工伤的结论。
争议、复议及诉讼:
丰鑫公司不服认定结论,认为与李克先之间是承包关系,而非劳动关系,也并未签订劳动合同,因此于2004年3月17日向嘉定区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嘉定区人民政府经审查后认为,李克先作为丰鑫公司职工,在工作期间患职业病,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应当认定为工伤。嘉定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的认定结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对此认定结论予以维持。
丰鑫公司不服复议结论,2004年6月2日向嘉定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消具体行政行为。嘉定区人民法院经开庭审理认为,嘉定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的工伤认定结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作出的认定结论并无不当,遂维持了行政机关的认定结论。
一审判决后原告不服,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上诉人诉称,尹德芝作为李克先的妻子,不符合工伤认定的申请人资格。李克先与上诉人之间系承包关系,而非事实劳动关系,不属于该公司的职工,要求撤销一审判决和具体行政行为。
二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因李克先已死亡,其妻子提出申请,符合法规规定。嘉定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根据送货单、职业病诊断证明、介绍信等证据,认定李克先与上诉人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李克先在丰鑫公司内,使用上诉人提供的原料、设备完成喷漆工序,并由上诉人按照计件形式支付劳动报酬,上诉人认为其与李克先系承包关系,缺乏事实依据。上诉人的上诉请求,不予支持,依据《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项规定,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
劳动者虽未与用人单位签定书面劳动合同,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就不存在劳动关系。在此情形下,劳动保障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调查核实的职责。本案中李克先使用丰鑫公司提供的原料、设备完成工作,并由该公司按照计件形式支付劳动报酬,已经构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第(二)项的规定:“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符合《工伤保险条例》中工伤认定受理的范围,应当依法认定为工伤。
8、交纳财产风险抵押金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或事实劳动关系
案例:
2004年11月29日,李某以书面形式向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申请书中陈述:其女儿小李是在某酒店KTV做领班工作的,2004年9月23日凌晨0:30左右,在与客人因琐事发生争执,后在酒店大门被对方持刀杀伤臀部,后送往医院抢救,因失血性休克死亡。认定结论: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过核实后认为,小李自2004年5月2日至2004年9 月23日组织一批小组在某酒店KTV部为客人服务,并向酒店交纳了财产风险抵押金。小李的工资是从每位小姐为客人服务后的劳务费中抽取20%作为自己的工资,酒店未支付任何报酬给小李。小李及组织的小姐未与酒店签订劳动合同。小李与酒店不存在劳动关系或事实劳动关系,不属于工伤认定的受理范围,故作出了不予受理决定。
评析: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是认定工伤的首要条件。本案中,李某认为女儿小李是在酒店KTV部做领班,并交纳了财产风险抵押金,是酒店的员工,应该是有事实劳动关系,但实际上,小李只是借酒店的场地组织一批小姐为客人服务,从每位小姐的劳务费中抽取一定的费用作为自己的劳动报酬。她与酒店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因此,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她不属于工伤受理范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作出的不予受理决定是正确的。(云南)
9、车辆挂靠关系司机死亡工伤认定不予受理 案例: 2003年11月17日,申请人蔡小莉的丈夫黄显平驾驶挂靠南充路通汽车运输公司产权为个体工商户杨杰所有的川R12887大货车运输水泥途中因机械故障出车祸死亡。个体工商户杨杰已对黄显平的死亡进行了赔偿,蔡小莉以南充路通运输公司为用人单位向劳动保障局申请对黄显平的工亡进行认定。
认定结论:
申请人丈夫黄显平与南充路通公司的劳动关系不成立,不予受理其工亡认定申请。
争议焦点:
黄显平所驾驶的机动车行驶证上记载大货车的车主是南充路通汽车运输有限公司,且该车挂靠经营证明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字号名称也是南充路通汽车有限公司。
劳动局不予受理理由:
(1)申请人蔡小莉的丈夫黄显平与南充路通公司不构成劳动关系。
黄显平生前所驾驶的川R12887大货车车主为杨杰,杨杰为依法成立的个体工商户,其经营的川R12887号大货车虽然与南充路通公司签订有车辆挂靠合同,但从合同约定看,车主杨杰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与路通公司无关。从劳动局调查取证得知,2003年11月17日死者黄显平受杨杰安排驾驶川R12887号大货车运输水泥出车祸,南充路通公司事后才知晓。杨杰为自主用工,死者实际的用工雇主,即用人单位。黄显平为个体工商户杨杰所聘用,而非南充路通公司所聘用。路通公司不是黄显平的用工主体,与黄显平的劳动关系不成立。
(2)车辆挂靠是管理上的需要,并未改变用工方式。按照地方政府对运输车辆挂靠管理经营的管理规定,车辆产权属本人的车主必须办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杨杰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上虽然有南充路通汽车有限公司的名字,但只表明了有挂靠形式存在,并未改变车辆的产权关系和个体工商户自主经营的性质,而且该营业执照是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不是路通公司的营业执照。如果是路通公司的营业执照,必须是法人的营业执照。车辆挂靠仅是车主杨杰每年向南充路通公司缴纳一定的车辆营运、税务、代办保险等服务费,同时南充路通公司也未对杨杰进行任何管理。杨杰与南充路通公司仅是形式上的挂靠,实际的用工则是车主杨杰。
(3)车主杨杰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是依法成立的个体工商户,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劳动法律关系用工主体资格,即为黄显平的用工主体单位,南充路通汽车运输有限公司不是死者黄显平的用工主体单位。
行政复议决定:
省厅认为,劳动局对蔡小莉作出的不予受理决定书,事实清楚、依据充分、程序合法,维持了劳动局对蔡小莉作出的不予受理决定。
评析: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有车辆挂靠关系的司机死亡案件,首先查证挂靠合同得知,杨杰与南充路通公司不构成劳动关系,南充路通公司虽然为车主杨杰提供从事营运所必需的服务,如办营运证、车牌、代办保险等,但并未对车主进行经营管理,且杨杰是依法成立的个体工商户,其挂靠车辆完全是独立自主经营;其次从劳动局调查杨杰聘用黄显平的事实得知,黄显平生前的工资由车主杨杰发放,2003年11月17日黄显平受杨杰安排驾驶川R12887大货车运输水泥出车祸死亡,黄显平死者与杨杰形成劳动法律关系,故车主杨杰才是工伤认定申请的用工主体,申请人请求的死者因工死亡性质认定主体错误,作出了不予受理决定。(四川)
10、实行承包经营的用人 单位的职工发生工伤如何处理
案例:
陈某是某机电公司电料车间的一名职工,由于企业经营不景气,由陈某所在车间的一名员工与公司签订了承包协议,实行了承包经营。2004年3月4日,陈某在生产流水线上工作时,不慎被传送带绞断上肢,随即被单位送到医院急救,经过抢救后,陈某脱离了危险。陈某的家属向机电公司提出申请工伤认定的要求,并要求公司支付陈某医疗期间的治疗费。公司认为陈某所在车间已经被承包了,应由实际的用工方——电料车间负责陈某的工伤责任。因此,不同意陈某家属的要求,也不同意支付陈某的医疗费和相关费用。陈某的丈夫随即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结果调查核实,发现陈某在承包的车间工作期间,并未与公司解除劳动关系,该公司也没有给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因此,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除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
(一)款规定,认定陈某系工伤外,同时责令某机电公司承担陈某工伤期间的治疗费和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机电公司不服,提起行政诉讼,法院维持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
评析:
这起工伤认定申请案件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行承包经营的用人单位的职工发生工伤后,工伤保险责任具体由哪方承担;二是对陈某发生工伤,用人单位应承担的工伤保险责任范围是哪些。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四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用人单位实行承包经营的,工伤保险责任由职工劳动关系所在单位承担。本案中,虽然陈某在承包的电料车间工作,但是其劳动关系一直在机电公司,该公司并没有因为电料车间被承包,而与该车间的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因此,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理应由机电公司承担陈某的工伤保险责任。
本案中某机电公司应承担的工伤保险责任包括两方面:
(一)向所在统筹地区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机电公司拒不为陈某申请工伤认定是明显错误的。在这种情况下,陈某的丈夫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的有关规定,直接向机电公司所在地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了工伤认定申请,以维护伤残职工的合法权益。(二)机电公司承担陈某的医疗费和其他工伤保险待遇。在本案中,机电公司没有履行缴纳工伤保险费的义务,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因此,在陈某被确定为工伤后,机电公司应承担陈某治疗期间的医疗费、伙食补助费、停工留薪期的工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按照劳动能力鉴定的伤残等级享受的伤残津贴等费用。
11、职工已超过法定退休 年龄,在工作时受伤应否认定为工伤 案例: 申请人:曹百利(曹礼祥之子)受伤害职工:曹礼祥,男,63周岁,市环境卫生管理处聘用员工(农民工),从事清扫马路工作,身份证号码:***。用人单位:黄山市环境卫生管理处。申请人称: 2004年8月19日上午6时40分黄德海驾驶皖NJ29/50242号变型拖拉机,沿屯溪区滨江路由国际大酒店向跃进路方向行驶至滨江路二马路口时,与正在道路上清扫工作的黄山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工人曹礼祥发生碰撞,造成曹礼祥倒地受伤,后经黄山市人民医院抢救无效于2004年8月24日死亡。用人单位称: 曹礼祥已年满63岁,与用人单位只存在劳务关系,无劳动关系。认定决定: 曹礼祥之子曹百利于2004年12月27日向黄山市劳动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黄山市劳动保障局于2005年1月31日发函要求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举证,提交与曹礼祥无劳动关系的法律有效证明材料,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于2005年2月5日向黄山市劳动保障局仲裁部门提出《关于要求对曹礼祥认定为劳务关系的请示》。2005年2月21日黄山市劳动保障局仲裁部门答复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曹礼祥于1941年2月14日出生,现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已不具备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因此,曹礼祥与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不存在劳动关系。” 黄山市劳动保障局根据调查取证核实情况,认定如下事实:
1、曹礼祥同志与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不存在劳动关系。
2、曹礼祥同志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因此黄山市劳动保障局认为曹礼祥同志受伤虽然是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但因为认定工伤的主体不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第一章第二条的规定,曹礼祥同志不符合认定工伤的条件,不予认定工伤。争议焦点: 本案例的争议焦点是曹礼祥同志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作为工伤认定的主体是否合法?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依据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第一条“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退休。
(一)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的。”和国务院国发〔1981〕164号《国务院关于严格执行工人退休退职暂行办法的通知》第二项“必须加强对退休、退职工人的聘用管理,工人退休后,一般不要留在原单位继续工作,其他单位如果确实需要聘用有技术和业务专长的退休人员作技术指导的,必须由原发退休费用的单位、聘用单位、和退休工人三方签订合同,并报当地劳动部门批准后,方能聘用。过去已经聘用而没有签订合同的,应当补签合同,履行审批手续。”的规定。本案例中曹礼祥死亡时的年龄已达63周岁,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不具备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且未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与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认定工伤的主体条件不成立。一种意见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并未对老年人从事劳动作出禁止性规定。且《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应当为老年人参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鼓励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从事下列活动:„„(五)依法从事经营和生产活动;„„”本案例中曹礼祥同志死亡时虽已63岁,但他并不是单位退休、退职工人,而是一位由单位聘用的农民工,因此其不适用国务院国发〔1978〕104号和国发〔1981〕164号文件。其不存在办理退休手续,曹礼祥同志虽然未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但其与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因此认定工伤的主体条件是成立的。行政复议决定: 黄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根据调查取证材料,对照《工伤保险条例》有关条文,于2005年3月2日下达工伤认定决定书(黄劳社医险[2005]9号)后, 曹礼祥同志之子曹百利不服认定结论,于2005年3月14日向黄山市人民政府法制办提出行政复议,法制办予以受理。经审查黄山市人民政府法制办认为:曹礼祥同志生前为市环卫处聘用的农民工,虽年满60岁以上,未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但其与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而且曹礼祥同志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致死的,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之规定,因此于2005年4月12日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如下: 撤销黄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5年3月2日作出的黄劳社医险[2005]9号批复,认定曹百利之父曹礼祥同志为因工死亡。评析: 本案案情并不复杂,从表面上看只是一起普通的工伤认定案件,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界定却是本案认定中的主要分歧,也是我们工伤认定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理论上,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但在本案例中如何理解劳动者的主体资格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明显存在很大的分歧。正确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实践中的意义不言自明。因为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法律适用不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相差很大,特别是在延伸的权利义务如工伤保险待遇方面。以本案为例,如果确认曹礼祥与市环卫处是劳动关系,曹礼祥就应当被认定为工伤,依法享受工伤待遇;如果确认曹礼祥与市环卫处是劳务关系,曹礼祥只能获得民事赔偿。工伤待遇与民事赔偿是两种不同的责任形式,承担方式与待遇水平相差很大。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差异可以归纳为:
一、主体不同。劳动关系只能存在于劳动者和依法成立的用人单位之间;劳务关系不仅可以存在于自然人与法人单位之间,也可以存在于自然人之间。二是地位不同,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存在从属关系,劳动者必须接受用人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劳务关系当事人则是完全平等的民事主体。三是待遇不同。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不仅有权获取工资,而且享有社会保险和规定的福利待遇;劳务关系中劳务提供者只能获得合同约定劳务收入。四是合同形式不同。建立劳动关系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劳务关系则可以采取比较灵活的缔约方式。五是适用法律不同。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劳务关系适用民法。面对如此众多的差异,实际生活中有时就很难厘清,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前劳动关系不规范。二是劳动关系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方式的变化,既可以建立劳动关系也可以实行劳务关系的工作领域日渐增多,并且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客观特征正在逐渐模糊。基于这种现实情况,在处理本案时, 黄山市人民政府法制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有关条文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未对老年人从事劳动作出禁止性规定,从保护弱者,以人为本的精神出发,认定曹礼祥同志为因工死亡,也未尝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备注: 本案例尚存在不同意见,即男年满60周岁,是否可以界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强制退出劳动?如果是,国家应对年老农民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如果不是,应对这些人网开一面,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安徽)
二、上下班途中发生机动车事故类
12、上班途中受到机动车间接伤害的事故 案例:
申请人自述:2004年7月29日中午,申某与同事步行到单位上班,途径农贸市场路段时,被一辆货车驶过时车胎挤压的飞石击伤右足,当时汽车司机因并未知情而继续行车驾驶离现场。其本人过后在医院诊断为:右足第五趾骨骨折。该单位未能及时申报工伤,在超过单位申报期限后,受伤害本人申请工伤认定,按规定提交了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当天医疗诊断证明、旁证材料等,但未能提供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事故责任认定书或相关处理证明。
争议焦点:
1、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间接伤害,能否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款规定,作为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认定为工伤?
2、凡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而要求工伤认定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否作为必备提交材料之一?
认定结论:
因材料不完整,缺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此案尚未做出认定。
评析:
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间接伤害,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款规定,应该能作为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而给予工伤认定。但机动车事故应属交通事故中的一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交通事故的管辖处理权属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当事人有责任迅速报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司机当时在正常行驶的情况下发生此意外事故,其不知晓时不会报警;另一当事人申某也没有及时报警,由交警部门作出相应的处理。故无法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或相关处理证明。对于这种情况,能否根据傍证材料来给予工伤确认,目前政策上不好把握。(广西)
13、职工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机动车事故伤害不能认定工
伤 案例:
史某是某公司招用的合同制职工,并签有劳动合同,2004年7月25日6时40分,骑自行车上班途中,行至西门转盘拐弯处,为避让机动车自行碰在道牙上摔倒致伤。经医院诊断:右膝软组织损伤,右膝内侧副韧带损伤。事故发生后即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认定决定: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实单位申报的材料后,经专题会议研究,认为史某上班途中摔倒致伤,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认定条件,认定为非工伤。
史某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认定决定不服,即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了申请行政复议申请。
争议焦点:
史某认为自己是在上班途中,为了避让机动车自行碰在道牙上摔倒致伤,符合《工伤保险条例》上下班途中的规定,如不及时避让,就会发生不可想象的后果,应当认定为工伤。
复议机构决定:
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受理后,认为:史某上班途中,为了避让机动车自行碰在道牙上摔倒致伤,只符合上下班途中的认定条件。原认定证据确凿,理由充分,依据准确,符合法定程序,是合法有效的行政行为。因此,行政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工伤认定决定。
评析: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6项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认定为工伤。而史某在上下班途中,为了避让机动车自行碰在道牙上摔倒致伤,不是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不能认定为工伤。(吉林)
14、上下班途中被火车压伤下肢能否认定工伤案 案例:
邱某是某铁路车务段职工,2004年4月3日上午,自居住地乘出租车前往工作单位(车站货场),在7道货场的公路边下了车。当时3道停有一列货运列车,邱某为了图省事,便从列车连接处的车钩下钻过去,在钻越过程中列车突然启动,邱某被扎伤右小腿,造成右小腿损伤。由于是上下班途中的车辆事故致伤,邱某便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认定工伤。
认定决定: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调查后认为,邱某上班途中因钻越停在车站的列车,由于列车突然启动,车轮扎伤邱某右小腿,而列车不属机动车,邱某受伤不符合工伤认定条件,不予认定工伤。
评析: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款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符合本条认定工伤的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1、上下班途中。这有时间和地点两个要件,时间必须是上班前和下班后的一定时间段内,即合理的时间段内。地点必须是劳动者上下班必经路线或合理的路线。
2、必须是机动车事故致伤。《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对机动车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业的轮式车辆。”同时对道路概念也作了界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理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由此可见,火车虽由动力牵引,但不在道路上行驶,不属机动车,所以被行进中的火车致伤,不属机动车事故。
3、邱某为了图省事,节约时间,没有走距离比较远的地下通道,而违章钻越停在车站的列车,受到的伤害是自身造成的,后果自负。
4、我国《铁路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因铁路行车事故及其他铁路运营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人身伤亡是因不可抗力或者由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铁路运输企业不承担赔偿责任。”为此,邱某上班途中因钻越停在车站的列车,由于列车突然启动,车轮扎伤邱某右小腿,不能认定为工伤。(辽宁)
15、下班途中机动车交通肇事受伤职工应认定为工伤 案例:
受伤害职工刘晓秋,2004年4月27日20时许,在下班回家途中,被贾彦武驾驶两轮摩托车在伊哈路由东向西处撞伤。
工伤认定: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章第十四条第六款之规定,劳动保障局予以认定为工伤,并下达了《工伤认定决定书》。
行政复议:
伊春大一木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金郁焕对本案的工伤认定不服。当地政府提交了行政复议申请书,其理由如下:
1、刘晓秋不是在下班时间发生的交通肇事。申请人公司的上、下班时间为早7:00晚7:00,依此规定,刘晓秋应在晚7:00已经下班,只是因为刘晓秋与其他职工对如何给付工资与公司发生争议,而无端滞留在公司的,直至接近当日晚8:00才走出公司,因此,下班时间已过,而且刘晓秋等人属于违规滞留公司,故劳动局认定的下班途中,属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2、依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款的规定,只有在下班时间,下班回家途中发生的交通肇事才可认定为工伤,而本案刘晓秋擅自滞留公司,拖延下班时间,当然不应适用此条款来认定工伤,因此劳动局认定,刘晓秋下班途中受伤为工伤属于适用法律不当。
劳动保障局对大一木业提出的理由进行了书面答复。
1、伊春大一木业有限公司执行的上下班时间为早7:00时晚7:00时的12小时工作日,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章第三十六条之规定,刘晓秋与其他职工与该公司讨论或争议应如何给付其工资是非常正常的,不是无端滞留公司,违规滞留公司。
2、伊春大一木业有限公司错误之一是执行每天12小时工作日,错误之二是因如何给付工资与职工们发生争议,如果说是:“拖延下班时间”责任在该公司,而不在职工们身上。
3、劳动和劳动报酬是不可分割的,讨论或争议如何给付工资也是工作,这一点伊春大一木业有限公司在行政复议申请书中已经承认“拖延下班时间”,既然都承认了2004年4月27日早7时至晚8时是上、下班时间,退一步讲,刘晓秋即使是:“无端”、“违规”、“擅自”的,伊春大一木业有限公司也应承担刘晓秋的工伤待遇,因为工伤保险实行的是“无责任补偿”原则。
2004年10月9日政府下达了《行政复议决定书》“经查,刘晓秋是伊春大一木业有限公司职工,伊春大一木业有限公司规定的上、下班时间为早7点到晚7点。刘晓秋在2004年4月27日下午下班时与申请人因如何给付工资发生争议,20时许,在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被摩托车撞伤头部。
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劳动与劳动报酬密不可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报酬发生争议,进行讨论,属于工作内容。刘晓秋与申请人因如何给付工资发生争议,在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在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的规定,应当认定工伤,劳动保障局作出的决定,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
行政机关决定维持伊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书》(伊劳社伤险认定决字【2004】2号)。案例复议焦点评价:
1、此案争议的焦点是:刘晓秋于2004年4月27日20时许,在回家途中被摩托车撞伤头部,是否属于下班途中的时间;
2、被认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进行讨论,属于工作内容是正确的。
16、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负主要责任
能不能算工伤? 案例:
某市A公司员工周某2004年2月16日12时许,周某打卡下班后在××路段遭遇交通事故,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经交警部门认定,周某借道通行,违反优先通行原则,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七条第一款的规定,负该次交通事故的主要责任。
认定决定:
2004年3月5日周某之夫周某某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市社保局于4月8日作出×社保认字(×)〔2004〕第570660001号《××市工伤认定书》。该认定书认定周某死亡系在上下班途中因交通事故所致,但同时认为周某死亡不属于或不视同为工伤。
争议焦点:
在上下班途中机动车事故中,当事人有违反交通规则行为并承担相应事故责任,是否能够判定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而不予认定工伤? 行政复议决定:
周某某收到上述王伤认定书后不服,向该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2004年6月9日,市人民政府作出×府复决〔2004〕108号《行政复议决定书》,该决定书维持了该市社保局于2004年4月8日以×社保认字(×)〔2004〕第570660001号《××市工伤认定书》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诉讼判决:
周某某对该行政复议不服,遂诉至××区人民法院。法院认为:《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第(一)项规定: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为工伤。上述《条例》的规定是互补的,当事人能否被认定为工伤,就要看当事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该《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所规定的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同时又没有该《条例》第十六条第(一)项规定的排除情形。
周某在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在没有过错的前提下,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的规定,理应认定为工伤。但经交警部门认定,周某在该次交通事故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七条第一款的规定,负此次事故的主要责任,周某的行为有过错,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第(一)项的规定,周某不应被认定为工伤或视同为工伤。该市社保局据此作出×社保认字(×)〔2004〕第570660001号《××市工伤认定书》的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规正确,程序合法,依法应予维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第(四)项之规定,判决驳回原告周某某的诉讼请求。
评析:
《工伤保险条例》中关于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是否认定为工伤规定的表述,与2004年1月1日前××市施行的《××经济特区工伤保险条例》和《××省社会工伤保险条例》(1998年颁布实施)不尽一致。《工伤保险条例》中对该类情形,仅限定了“上下班途中”、“机动车事故”两个条件,取消了原有《××经济特区工伤保险条例》中的“非本人承担主要责任”以及《××省社会工伤保险条例》中的“必经路线上”、“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限定。但是,新条例在取消“非本人主要责任”规定的同时,却明确规定了一项认定工伤的排除情形即“因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这就表明职工在交通事故中是否承担责任仍然影响其是否认定为工伤,因为,其承担主要责任的前提是由于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条例》中有关道路交通规则等的规定。本案中,公安交警部门已经作出认定,周某在交通事故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七条第一款“关于车辆、行人必须各行其道。借道通行的车辆或行人,应当让其在本道内行驶的车辆或行人优先通行”的规定,负此次事故的主要责任。从性质上就确认了周某的行为属于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七条第(六)项“违反交通规则,造成交通事故,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或第二十八条第(二)项“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者行人违反交通规则的”的规定,该员工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已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中的违反交通管理行为,即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同时,正因为周某的违反交通规则即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导致了此次交通事故的发生及其本人的死亡。该情形符合国家《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第(一)项排除条款的规定即“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因此,周某某之妻周某的交通事故虽然发生在上下班途中,符合《工伤保险条例》中第十四条认定工伤条款的规定,但由于其行为违反治安管理且导致死亡结果的发生,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排除工伤条款的规定,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
备注:
国家新条例实施后,上下班途中发生的交通事故是否应认定为工伤的案件成为一类容易引起争议的典型案件。原因在于,新旧条例规定表述的不一致导致当事人与行政机关对该类情形是否认定为工伤产生不同理解。当事人容易错误的理解为,新条例对该类情形规定的条件有所放宽,无需考虑职工在事故中的责任,一概应认定工伤。因此,在对此类案件的处理上,应当尽量充分说明行政决定的理由(如引述违反道路交通及治安管理的相关规定),以尽量减少行政争议。
17、职工前往单位休息场所待班途中遭遇机动车
事故伤害,应当认定工伤
案例:
某矿业公司采掘工王某的工作时间是每班连续工作12个小时休息36小时(一天半),该公司职工的居住区离采矿工作区有35公里左右,平时上晚12点班的职工为趁天亮赶路一般在下午18时左右就出发,先到单位提供的休息室等班。2004年3月24日晚8时左右,王某在上班途中遭遇机动车交通事故伤害。单位以其与上班时间相差太多为由,拒绝为其申报工伤。王某个人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后,要求单位说明情况并提供相关证据。经研究认为:该单位提供的休息室不是职工的居住场所,而是职工交接班中临时待班的中间场所,王某提前到单位应当属于上班途中,其遇到机动车伤害符合《条例》第十四条第六款的规定,遂做出王某属于工伤的认定决定并送达相关各方。评析:
此案的焦点是王某提前到岗是否属于上班途中。单位认为其应当在晚12点接班,正常到达单位时间不应当在晚8时左右,所以事发当时不是在上班途中。职工上下班途中的认定应当把握的重点:一是起点终点是否在职工平时居住地与单位之间,二是目的是否去上班或回居住地。单位提供休息室不是王某的平时居住地,其发生事故时也是在上班的路上,符合有关规定。所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张某的工伤认定结论是正确的。
18、从本案看工伤认定中的“上班途中” 案例:
梁某,女,1984年10月生,其户籍在山东省邹平县韩店镇开河村。2001年6月交纳押金后,到邹平县某棉纺厂(以下称单位)工作。梁某的工作实行三班倒,一周倒一次,其中早班7点上班。单位在厂内为梁某安排了集体宿舍。因离家较近,梁某经常回家居住。
2004年1月18日,即阴历腊月二十七日下午下班后,梁某骑自行车将单位所分年货送回家。第二天早上6时许,与本村同事一起骑自行车上班。6时20分左右,当梁某行至邹平县城北外环时被一辆货车撞击,致梁某受伤,肇事车辆逃逸。经医院诊断:梁某被撞成脑挫裂伤、颅内血肿、颅骨骨折等症。经医院二次手术治疗,现已出院。
2004年2月13日,梁某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2004年2月27日,梁某完善认定材料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予以受理。经调查核实,认定上述所属事实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于2004年4月9日作出对梁某的工伤认定决定,并在20个工作日内送达了双方当事人。
在认定阶段,该单位在接到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伤认定举证通知书后,答辩认为,梁某于2004年1月19日早晨在探家返回途中受到机动车伤害,不是上下班受到的伤害,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
(六)项的规定,不能认定为工伤。理由是:
(一)、梁某入厂后,单位已为其安排了宿舍,梁某入住该宿舍已近三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但住院治疗的除外。”认定梁某的经常居住地为单位职工宿舍。梁某只有从单位职工宿舍到车间之间的路途,才能称之为上下班途中。
(二)、单位《宿舍管理规定》第九条明确规定:“宿舍管理区内的职工,要在上班前两个小时在指定的宿舍居住、休息,不得在厂区或家中滞留不归。否则造成的后果本人自负。”综上,梁某是在违反单位有关规定的情况下私自回家探亲后,在返回单位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不属于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伤害的情形,不能认定为工伤。
劳动保障部门作出认定梁某为工伤的决定后,该单位不服,申请行政复议。复议维持后,又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双方争议的主要焦点是梁某的居住的地方是哪里,也就是单位为梁某安排的宿舍和梁某在韩店开河的家哪个是其居住地。但此争议的焦点与本案双方争议无关。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之规定,在上下班的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认定为工伤。此条中的上下班途中通常是指从居住的地方到工作的地方的路途中。经庭审调查,梁某居住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单位为梁某安排的宿舍,另一个是梁某在韩店开河的家,这两个都是梁某的住所。因为,单位为梁某安排的宿舍是其为上下班方便的经常居住地,另一个是梁某在韩店开河的家,也是经常居住地。因此,劳动保障部们认定梁某从韩店开河的家到单位上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伤害这一事实并无不当。该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认定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单位所提供的内部规定不影响该案实体的认定。
通过本案,我们又考虑到“上班途中”的另外两种情形,也是工伤认定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一)、从住所以外的地方上班的情况。某职工下午1点30分上班。职工由其居住住所到其工作的地方正常需要10分钟。按正常路线,职工1点10分从家出发即可。沿此路线上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认定工伤无庸置疑。一次,职工中午吃过午饭12点30分左右,为去一超市购物,改变了原来的上班路线。在超市购完物后,于13时10分许从该超市到其工作的地方上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伤害,是工伤吗?我们认为是工伤。因为它符合上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情形。由此可见,“上班途中”不见得是从居住住所到工作的地方的途中,只要符合“合理路线”的要求,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角度,就应作出有利于职工一方的认定。
(二)提前上班的情况。
某职工在单位有临时宿舍,但由于是农民工,家中有地,下班后一般都回家帮家里干些活。职工家离单位约1小时20分路程。一次,该职工上中班,要求15点50分接班。可该职工在14点45分发生交通事故,事故地点离单位还需约15分钟的路程。该职工所受机动车伤害算工伤吗?我们认为,若认定该职工为工伤,应调查核实以下内容。
1、该职工上班的证据。
2、该职工上班时间的合理性。
3、若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由用人单位举证。《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职工或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此条款明确了,在工伤认定的行政过程中,用人单位承担的责任。通过调查核实上述内容,在确认该职工当天下午上中班,且是在其上班的合理路线上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前提下,若用人单位举不出该职工是因从事上班一外的其他原因受到机动车伤害,就应当认定该职工为工伤。
通过本案,得出以下启示:
(一)职工上下班途中通常指从居住住所到工作的地方的途中。对于上下班的时间和路线应从实际出发灵活认定。
(二)农民工与正式工在劳动法上有同样权利。
(三)用人单位不与职工签定劳动合同,不影响工伤认定。
(四)用人单位违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以及与职工签定的协议,不影响工伤认定。
(五)工伤认定机关应善于运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即工伤认定中,用人单位负有举证责任的规定。(山东)
19、因工作原因无证驾驶无牌号车辆发生交通
事故受到伤害不能认定工伤
案例:
李某是一家县粮油公司的职工,从事粮库保管员工作。2002年11月14日,李某根据粮库主任安排下乡村收购玉米,上午10时20分骑自购摩托车在109国道某乡附近,与对面驶来的小客货车相撞,造成摩托车报废,李某左大腿骨折,右小腿粉碎、开放性骨折。
事故发生后,粮油公司于2003年5月26日向县人事劳动保障局申报要求给予李某认定工伤。
县人事劳动保障局受理后,根据交警部门《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在此事故中,李某无证驾车,驾驶无牌号车辆,并且未按规定让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管理条例》第25条机动车驾驶员,必须经过车辆管理机关考试合格,领取驾驶证,方准驾车等规定,李某应负此事故的主要责任”,认为李某因无证驾驶无牌号车辆,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管理条例》,受伤情况不符合《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8条规定的工伤认定范围,根据试行办法第9条第1款规定,于2003年6月11日作出不属工伤范围的认定决定。
认定决定作出后,李某不同意县人事劳动保障局的认定结论,理由有:一是自己的工作单位距住地远,加之交通不便,摩托车是刚买的,未来得及办理相关手续。二是出事的主要原因是2002年10月份公司给每个职工下达了20万斤玉米收购任务,单位不但没有给提供任何交通、运输工具,反而将收购任务与工资挂钩,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收购质量,每天都要走家串户,摩托车是工作的需要才购买使用的。工伤认定与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不能混为一谈,除法定的《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规定的不能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外,不能随意扩大法律解释。2004年3月31日向县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县人民政府受理后,进行了审核,认为:
1、本案中,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时间为2002年11月14日,粮油公司于2003年5月26日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据此,本案中工伤认定应适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
2、依据交警部门《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李某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管理条例》,应负事故主要责任。根据《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9条规定,职工由于违法造成负伤、致残、死亡的,不应认定为工伤。劳动保障部门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应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28条规定,县人民政府决定维持县人事劳动保障局的认定决定。
争议焦点:
1、买、使用摩托车是否因为粮油公司下达收玉米的任务重,又未提供专门交通、运输工具。
2、李某是为了工作,因工作原因才受伤的。
3、县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时,该适用《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规定,还是《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评析:
这是一起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管理条例》,无证驾驶无牌号车辆造成交通事故,引发的劳动争议案。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第9条规定,职工由于犯罪或违法造成负伤、致残、死亡的,不应认定为工伤。《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7条第2项规定,无驾驶证的人、醉酒的人驾驶机动车辆属于违反交通治安管理行为。因此,李某虽在工作时间,因为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但其无证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在先,明显属于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的范围,认定李某致伤不属工伤范围是正确的。
20、在外地施工遇节日放假职工回家途中遭遇
机动车事故伤害是否认定工伤
案例:
梧州市基础设施机械工程公司职工林某于2003年7月经公司派遣前往该公司在外地的工程工地负责施工管理,同年9月30日因国庆节工地放假,该职工搭乘一辆客车返回在市里的家,当客车行至国道207线3088KM+880M路段时发生车祸造成受伤。2004年9月27日林某向市劳动保障部门提供工伤认定申请,并提供了该公司关于该项工程的施工合同文本复印件、项目经理部组成人员名单及2003年9月27日由该公司发出的国庆放假通知、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等资料,劳动保障部门受理了此案。
争论焦点:
有意见认为适用《条例》第十四条(五)的规定,即:“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有的则主张应适用《条例》第十四条(六)“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伤害的”的条款。
认定结论:
适用《条例》第十四条(六)的规定,认定其受伤为工伤。评析:
此案在案情上并不复杂,只需核实职工工作所在地与居住地、单位允许其放假回家的时间证明、其离开工作地点的时间、乘坐客车的班次及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对事故处理情况即可。但是在适用法规条款上,我们认为林某被派往外地工作,工作时间不象大多数人那样八小时以后可以返回自己家中,放假结束后他必须要再返回他工作的工地,这样一来一往的情况应理解为上下班时间的广义延伸,更主张适用《条例》第十四条(六)的规定。经反复斟酌,最终一致认为适用后一条款是洽当的。
第四篇:护理学基础典型考题
护理学基础典型考题
A1型题
1.急性肺水肿时,患者的体位应取()A.去枕平卧位
B.头低足高位
C.俯卧位
D.半坐卧位
E.平卧位且头偏向一侧 【解析】D。急性肺水肿时应使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两腿下垂,使下肢静脉回流减少。2.长期备用医嘱的缩写是()A.sos
B.prn C.tid
D.od
E.St 【解析】B。A为临时备用医嘱;C为每日三次;D为每日一次;E为立即。3.心跳骤停后最容易发生的继发性病理变化是()A.肺水肿
B.急性肾衰竭
C.急性肝坏死
D.脑缺氧和脑水肿
E.心肌缺氧性损伤 【解析】D。心跳骤停后血液循环停止,各器官的供氧随之中断,全身组织均发生缺氧的病理变化。脑是人体最大的耗氧器官,脑细胞对缺氧最敏感,容易发生脑水肿,4~6分钟后会发生不可逆转的脑死亡。因此,心跳骤停后,影响最大的是脑组织。
4.早期先兆流产最早出现的症状是()
A.子宫停止增大
B.尿妊娠试验阴性
C.阵发性腹痛
D.少量阴道流血
E.宫口扩张
【解析】D。先兆流产表现为停经后出现少量阴道流血,量比月经少,有时伴有轻微下腹痛、腰痛,妇科检查宫颈口未开全,胎膜未破,妊娠产物未排出,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
5.留取24小时尿标本应告知病人从几点开始到几点结束?()A.早5:00至晚5:00
B.早7:00至晚7:00 C.早6:00至次日晨6:00
D.早8:00至次日晨8:00 E.早7:00至次日晨7:00 【解析】E。嘱病人于清晨7时排空膀胱,记录开始留尿时间,病人解第一次尿时即应加防腐剂,使之与尿液混合,防止尿变质;至次晨7时排尽最后一次尿,即24小时尿液,全部送检。
6.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创办的时间和地点是()
A.1887年福州
B.1887年广东省
C.1888年福州
D.1888年广东省
E.1835年广东省 【解析】C。略。
7.纽曼认为护理干预是通过()
A.一级预防完成的 B.二级预防完成的C.三级预防完成的 D.四级预防完成的E.五级预防完成的 【解析】C。纽曼的保健系统模式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模式,认为个体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重点强调人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个体对于环境中应激原的反应。护理的目的是通过护理干预来维持和恢复机体系统的平衡。纽曼认为护理干预是通过三级预防来完成的。故选C。
8.制定护理法时必须首先确定护理立法的()
A.意义
B.过程
C.目标
D.质量
E.内容 【解析】C。制定护理法时必须首先确定护理立法的目标,明确立法的意义。故选C。9.超声雾化吸入的正确操作步骤是()
A.水槽内加温水
B.药液用温水稀释后放入雾化罐 C.先开雾化开关,再开电源开关
D.添加药液不必关机 E.停用时先关电源开关
【解析】D。A错误,水槽内应加冷蒸馏水。B错误,药液应用冷水稀释。C错误,应先开电源开关,再开雾化开关。D正确,添加药液不必关机,从雾化罐盖上的小孔加药液即可。E错误,停机时应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开关。
10.改善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缺氧的最佳措施是()A.持续高流量吸氧
B.按时使用有效抗生素
C.呼气终末正压通气
D.避免输液过量过快
E.鼓励深呼吸和排痰 【解析】C。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行定容定压的机械通气,以纠正低氧血症和改善肺泡换气功能。最佳的呼吸治疗为呼气终末正压通气,其目的在于使肺泡在整个呼吸周期保持开放,使塌陷的肺泡重新膨胀,减少肺内分流量,改善氧合功能。
11.不符合铺床节力原则的是()
A.备齐用物,按序放置
B.身体靠近床沿 C.上身前倾,两膝直立
D.下肢稍分开,保持稳定 E.使用肘部力量,动作轻柔
【解析】C。将铺床用物准备齐全,按使用顺序放置于床尾椅上,可减少取物时往返费时。铺床时身体靠近床边,上身保持直立,两腿前后分开稍屈膝,以扩大支撑面,使身体重心降低,增加稳定度,折叠床单时,手不要举得太高,上臂尽可能保持垂直,以缩短重力臂,以最小的能量,完成较大的工作任务。
12.酒精擦浴时,禁擦的部位是()
A.侧颈、上肢
B.腋窝、腹股沟
C.前胸、腹部
D.臀部、下肢
E.背部、肘窝
【解析】C。酒精散热效果较强。但应注意:胸部、腹部及后颈部对刺激敏感,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和腹泻等不良反应,不宜做酒精擦浴。
13.某病人6小时内需输液1500ml,应调节滴速为每分钟()A.60滴
B.62滴
C.65滴
D.70滴
E.72滴
【解析】B。每分钟滴数=液体总量×滴系数/输液时间(分),滴系数(gtt/ml)为滴完1ml溶液所需的滴数,一般为15gtt/ml;故滴速=1500×15/(6×60)=62.5,本题答案为B。
14.不属于医嘱内容的是()
A.给药途径
B.护理级别
C.隔离种类
D.药物剂量
E.测生命体征的方法
【解析】E。医嘱的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日期、时间、护理常规、护理级别、隔离种类、饮食、体检、药物及其剂量和用法、各种检查和治疗、术前准备、医生和护士的签名。
15.心力衰竭病人饮食,下列哪项不妥?()A.低盐
B.高热量
C.富含维生素
D.适量纤维素
E.少量,多餐
【解析】B。心力衰竭病人的饮食护理:①限制钠盐摄入,以预防和减轻水肿;②限制水的摄入;③热量和蛋白质适量,限制脂肪,低热量饮食能使病人的净体重维持在正常或略低于正常水平,并能减少机体的耗氧,从而减轻心脏负荷;④补充维生素;⑤注意维持电解质平衡;⑥适当选用多纤维食物,以有利于保持大便畅通;⑦饮食不宜过饱。
16.护理高血压病人,下列哪项措施不正确?()
A.协助用药,血压降至正常后可停药
B.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
C.沐浴时水温不宜过高
D.头晕、恶心时协助其平卧并抬高下肢 E.保持大便通畅
【解析】A。高血压用药要求:服用降压药的目的不仅是降压,也为了预防靶器官的损害。因此,即使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也不能擅自停药,而应长期坚持服药。服用降压药的剂量应遵医嘱,不可随意增加,以防血压降得过低。
17.护理阑尾切除术后病人,第1天应注意观察的并发症是()
A.内出血
B.盆腔脓肿
C.肠粘连
D.门静脉炎
E.切口感染 【解析】A。阑尾系膜结扎线松,可引起系膜血管出血,因此阑尾切除术后病人第1天应注意观察病人是否出现内出血,一经发现立即输血补液,紧急再次手术止血,故本题选择A。
18.支气管扩张病人施行体位引流时,错误的护理是()
A.引流在晚间睡前施行
B.根据病变部位选择体位 C.引流时鼓励病人深呼吸
D.引流时间每次3分钟以内 E.引流完毕给予漱口
【解析】D。首先应给予祛痰剂,指导病人根据病变的部位使患侧向上,开口向下,做深呼吸、咳嗽,并辅助拍背,使分泌物在气管内振荡,借助重力作用排出体外,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雾化吸入,效果更好。病人施行体位引流应在空腹时,每日可2~4次,每次15~20分钟。做引流时如有呼吸困难、心慌、出冷汗等症状时应停止引流,给予半卧位或平卧位吸氧。引流完毕应协助病人清洁口腔分泌物。
19.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A.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免疫性 B.有病原体、流行性、传染性
C.有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免疫性 D.有传染性、免疫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E.有病原体、传染性、免疫性
【解析】C。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定的病原体引起的,排除A,D。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就是其有传染性。传染病还有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排除B,E。此外传染病有感染后免疫的特征,故本题选C。
20.使用无菌持物钳,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应浸泡在盛有消毒液的大口容器内
B.液面浸没轴节以上2~3cm C.每个容器只能放一把
D.取钳应将钳端闭合 E.可用于夹取消毒的油纱布
【解析】E。无菌持物钳浸泡在盛有消毒液的广口罐内保存;浸泡时消毒液应没过无菌持
物钳关节轴上2~3cm、持物镊的1/2处;一个容器只浸泡一把持物器械,以免相互碰撞而污染;取出、放回时前端闭合,不可触及容器口缘及液面以上的部位;换药时,不可用持物镊直接取油纱条或换药、消毒皮肤。
A2型题
21.男,70岁。反复咳嗽、咳痰十余年,近3年来劳累后心悸、气促。入院时发绀明显,呼吸困难,应取()
A.仰卧位
B.侧卧位
C.头高足低位
D.端坐位
E.膝胸位 【解析】D。仰卧位:有多种不同的仰卧位。侧卧位:适用于灌肠、肛门检查、臀部肌内注射、配合胃镜检查。头高足低位:适用于:①颈椎骨折进行颅骨牵引时作反牵引力;②预防脑水肿;③开颅手术后。端坐位:适用于急性肺水肿、心包积液及支气管哮喘发作时,是呼吸极度困难的强迫体位。膝胸位:用于肛门、直肠、乙状结肠的检查及治疗;矫正子宫后倾及胎位不正。根据病人病情故应采取端坐位。
22.患者女性,52岁。与家人争吵后服下半瓶敌敌畏,洗胃时每次灌入的溶液量为()A.100~200mL
B.200~300mL C.300~500mL
D.400~600mL
E.500~700mL 【解析】C。每次灌入的量以300~500ml为宜,如灌入量过多,液体可从口鼻腔涌出,易引起窒息;还可导致急性胃扩张,使胃内压增高,促进中毒物质进入肠道,反而增加毒物的吸收;突然的胃扩张还可兴奋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心脏停搏。
23.病人,男性,50岁。因门静脉高压症进行脾肾分流术,出院时进行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健康指导,哪项最重要()
A.继续卧床休息
B.服用护肝药物
C.经常服用维生素
D.少吃脂肪和蛋白质类食物
E.饮食细软,不过烫 【解析】E。门静脉高压行脾肾静脉分流术,手术不切除脾,将脾静脉的远端和左肾静脉的侧面作吻合。术后病人胃底食管下段曲张静脉虽然压力减低,但是仍然存在,仍有破裂出血的可能。饮食细软,不过烫,不食用瓜子、核桃等较硬食物仍是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关键,故本题选择E。
24.苏先生,77岁,有COPD病史25年,近日受凉后咳嗽加重,咳大量脓性黏痰,不易咳出。护理查体:体温37.5℃,气促,听诊可闻痰鸣音,伴喘息。此病人最主要的护理诊断是()
A.清理呼吸道无效
B.气体交换受损
C.体温过高
D.低效性呼吸型态
E.活动无耐力 【解析】A。根据病史,病人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近日天气突变,咳嗽加重,咳大量脓性黏痰。但病人无血气的变化,因此无气体交换受损和低效性呼吸型态的情况。病史中也未说明病人有乏力等表现,体温比正常略高,因此呼吸道痰液积聚成为病人最主要的问题。所以此时清理呼吸道无效即为病人最主要的护理问题。
25.1岁小儿,出生时接种过卡介苗,近2个月来经常低热、盗汗,OT试验(1∶2000稀释液)硬结18cm,持续1周。应考虑该小儿为()
A.有过结核感染
B.接种卡介苗后反应
C.活动性结核
D.无结核感染
E.分枝杆菌交叉变态反应 【解析】C。该1岁小儿,尽管出生时接种过卡介苗,但有低热、盗汗等结核发病症状;OT试验硬结18cm,持续1周,提示为自然感染,体内有活动性结核。
26.产妇产后24小时,在换尿布时发现孩子的大便为黄绿色,且粪水是分开的,护士给予的解释是()
A.进食不足
B.消化不良
C.肠道感染
D.进食过量
E.婴儿腹泻
【解析】B。新生儿生长发育有赖于良好的喂养,而大便的性状能提示喂养情况,故每次更换尿布时要观察大小便次数,大便的性质,通过观察可了解消化道的情况。消化不良时,大便呈黄绿色,稀薄状,次数多且粪水分开。
27.病人张某,男,52岁,有胃溃疡病史。近日来上腹部疼痛加剧,医嘱做粪便隐血试验,应给病人哪一组菜谱?()
A.卷心菜、五香牛肉
B.菠菜、红烧青鱼
C.茭白、鸡蛋
D.油豆腐、鸡血汤
E.青菜、炒猪肝
【解析】C。粪便隐血试验前吃过肉类、动物血、含铁药物以及绿叶蔬菜等可造成假阳性。28.患者女性,全身微循环障碍,临床上禁忌使用冷疗的理由是()A.可引起过敏
B.可引起腹泻
C.可发生冻伤
D.可降低血液循环,会影响创面愈合 E.可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而变性坏死
【解析】E。全身微循环障碍的患者因循环不良导致组织营养不足,若使用冷疗,进一步使血管收缩加重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变性坏死。
29.林某,因肝癌晚期入院治疗,入院后病人出现肝昏迷,烦躁不安,躁动,为了保证病
人的安全,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A.纱布包裹压舌板放于上下臼齿之间
B.加床档,用约束带约束病人 C.室内取暗光线.避免刺激病人
D.工作人员动作要轻,避免刺激病人 E.减少外界刺激
【解析】B。肝性脑病患者出现精神症状,行为错乱、狂躁,可能出现自伤或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需加床档、用约束带约束病人以保证安全。
30.某产妇,产后6天发热40℃,恶露多而混浊,有臭味,子宫复旧不佳,有压痛。下述哪项护理不妥?()
A.半卧位
B.床边隔离
C.物理降温
D.抗炎治疗
E.坐浴1~2次/天
【解析】E。该产妇的症状和体征提示发生产褥感染。因此相应护理措施有:半卧位、床边隔离、物理降温、抗炎治疗等。产褥感染者禁止坐浴,因此E错误。
A3/A4型题(31~34题共用题干)男,40岁,因车祸发生脾破裂,就诊时血压60/30mmHg,脉率120次/min。病人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四肢湿冷。
31.此时最重要的护理措施是()A.平卧位
B.定时测血压
C.注意保暖
D.测每小时尿量
E.遵医嘱补液
【解析】E。此病人因脾破裂出现失血性休克,此时首要的治疗措施是补充血容量,故遵医嘱补液最重要。
32.此时不正确的护理措施是()
A.吸氧、输液
B.置热水袋保暖
C.平卧位
D.测每小时尿量
E.测中心静脉压
【解析】B。休克病人切忌应用热水袋、电热毯等进行局部体表加温,以防烫伤及皮肤血管扩张,后者使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进一步减少,可增加局部组织耗氧量,加重缺氧,不利于休克的纠正。
33.提示病人病情危重的重要指标是()A.表情淡漠
B.皮肤苍白
C.尿量减少
D.血压下降
E.全身广泛出血
【解析】E。当病情加重,微循环衰竭期病人可出现血液高凝状态,甚至 DIC,全身广泛出血。
34.此病人的休克指数为()A.0.5
B.1.0 C.1.5
D.2.0
E.2.5 【解析】D。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mmHg)。(35~38题共用题干)患者张某,72岁,因肝性脑病昏迷,患有冠心病。为保证患者的热能和营养素供给,护士给予鼻饲以补充营养和水分。
35.当胃管插至15cm时护士应()
A.使患者头部后仰
B.嘱患者做吞咽动作 C.托起患者头部使其下颌靠近胸骨柄
D.置病人平卧,头侧向一边 E.加快插管动作以顺利插入胃管
【解析】C。当胃管插至15cm时护士应托起病人头部使其下颌靠近胸骨柄以加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便于胃管顺利通过会咽部。
36.在插胃管过程中,患者出现呛咳和呼吸困难,护士应()
A.嘱患者深呼吸,缓慢插入
B.停止片刻,待病人恢复后继续插入 C.立即拔出胃管
D.停止插入,检查胃管是否误插入气管 E.让患者继续吞咽配合
【解析】C。在插胃管过程中,患者出现呛咳和呼吸困难提示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患者休息片刻后更换胃管插入。
37.护士插入胃管后检查证实胃管是否在胃内,方法不正确的是()A.注入少量空气,同时听胃部有气过水声 B.抽吸出液体用石蕊试纸测试呈红色 C.注入少量温开水,同时听胃部有水泡声 D.胃管末端放入水杯内无气体溢出 E.抽吸出胃液
【解析】C。证实胃管是否在胃内不可注入温开水。
38.为该患者进行饮食护理,下列措施中错误的是()
A.鼻饲液成分以高蛋白低胆固醇为主
B.注意适量补充植物蛋白
C.每次灌食前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
D.胃管每周更换1次 E.每日行2次口腔护理
【解析】A。由于患者肝性脑病昏迷,应给予低蛋白饮食。(39~40题共用题干)某患儿,女,2岁,以急性泌尿系感染收入院,有发热、腹痛、尿痛、排尿时哭闹。39.护士进行护理评估时应注意下列哪方面?()A.卫生习惯
B.饮食习惯
C.居住环境
D.活动习惯
E.家庭环境
【解析】A。急性泌尿系感染多为上行感染,约95%尿路感染的病原菌是由尿道经膀胱、输尿管上行至肾脏。故应特别注意评估患儿的卫生习惯,作为护理的重点,本题答案为A。
40.为减少排尿时的不适,护士应当告诉家长采取何种措施?()A.注意休息
B.多喂水
C.排便后清洁外阴
D.减少排尿
E.服止痛剂
【解析】B。泌尿系感染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宜清淡饮食,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坚持每2~3小时排尿1次,促进细菌毒素及炎性物质的排泄,以减少排尿时的不适,故本题选B。
第五篇: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基本解析
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基本解析
一、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沿革
物料流量成本会计来自于德国,是由德国经营环境研究所最先发明的一种环境管理会计工具,这之后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关于环境管理的技术被引入到《环境管理会计业务手册》和《环境管理会计业务指南》。此后,欧美、日本等国逐步开始了对这种新兴环境管理方法的探索,其中日本在研究此种新兴工具时没有完全遵照德国已然创造的研究形式,而是结合了本国在成本核算方面的特点,简化了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核算体系,使得运作流程更简便。
1999年,日本产业环境管理协会开始对物料流量成本会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实践。2000年,日本成立了有关此项目的专门工作组,在对一些工厂的运行试验中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效果。在随后的几年里,佳能等4家公司在上述工作组的指导下也先后完成了对物流成本会计这一新方法的引进。2002年,日本产业环境管理协会公布了《环境管理会计工作手册》,从而从更大范围开始了日本企业对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引进和实施。2007在对国外日本企业实施案例进行分析汇总的基础上,全球范围内首份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应用的指南得以诞生。该指南对各国企业环境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已成为实施环境管理的一种非常重要实用的方法,此方法在环境管理中起到了十分明显的决策作用。也就是说,此方法从降低各种物料消耗的角度,使得企业经营与环境管理达到统一,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共赢。
这种环境管理方法有利于削减企业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在物料流量成本会计思想的指导下,企业通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从而达到削减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的最终目标。为了更好地完成对成本的确认、损失的计量,首先将关于损失方面的成本分为不合格产品引发的成本、废弃物成本、其他排放物产生的成本三类;其次计量上述的各类损失成本在每道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具体数量并将此数量转化为货币价值。除了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跌价损失和其他加工成本被划分到损失成本中之外,废弃物成本也被计入产品成本,即负产品概念的由来。
二、我国引进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必要性
(一)我国企业现行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第一,从实际运行角度,现有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有较高的成本,却没有有效的操作性,而且成本核算不够准确,因此对于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和监督有着不利的影响。而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则能够很好地克服以上问题,为更准确更有利地核算环境成本打下坚实基础。第二,从经济效益角度,现行存在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包括废弃物处理成本及废弃物负担的系统成本,但是废弃物处理成本则作为企业的一项当期费用,并没有计入产品的最终成本。而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将废弃物处理成本划定为损失成本的一部分,成为负产品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核算方法更有利于准确地反映产品成本,在生产过程中那些不能转化为产品的物料都应该确认为负产品成本,打破了当下普遍使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中对废弃物成本定义的局限性。最后,从生态效益角度,现有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难以为企业提供有关造成环境污染、发生的潜在损失以及环境恢复等成本的信息,忽视了在生态效益方面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后续影响。有的企业仅仅为了削减成本,有很大的可能性会采取减少环境保护的投入,这种做法必将会引起环境的污染。因此目前的成本会计没有真正地考虑企业对减轻环境破坏的信息需求,在废弃物成本的计量上和环境影响的确认上都还有着极大的局限性。
(二)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求
三、物料流量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解析
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定义了正、负产品的基本理念:把每道工序产生的产品划分为正产品和负产品。正负产品按如下方式定义:正产品,即可以按照逐道工序向下流动的产生的半成品或者是产生的最终目标产品;负产品,即无法按照逐道工序向下流动的、除半成品以外的所有产品,在某道工序后就会退出该生产流程。物料流量成本会计把成本划分为四类:材料成本、系统成本、能源成本、废弃物处理成本。材料成本,不但包括正产品所需的原材料,还包括生产流程中所需要的各类媒介等。物料流量成本核算下规定把材料分类为主材料、副材料和辅助材料。主材料是指通过了上一道工序加工产生的半成品。由于在第一道工序流程之前没有更前道的工序,因此第一道工序前投入的原材料即本道工序的主材料。副材料是指在当前这道工序进行过程中所新投入的材料,主材料和副材料在本道工序分配之后,形成的正产品成为下一道工序的主材料。系统成本,指直接人工成本、管理费用等。能源成本,主要指生产过程中设备所需的电费、燃费和加工过程中的冷却水费用等。废弃物处理成本,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废渣等处理时所发生的费用。
物料流量成本会计的核算原理,就是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对产生废弃物的各环节(即物量中心)进行分析,计量出每个物量中心全部物料的投入数量,并将此数量按照本环节的正产品和负产品进行分配,将正产品交给下一环节,而负产品则应直接退出整个生产流程。物料流量成本会计从数量、金额两方面对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物料投入、消耗、废弃进行核算。通过记录和分析物料在整个生产流程中的流动方向,计算出各个环节产生产品的正负比率,根据这个比率数据确定哪一环节产生的负产品较多。重点对该道工序的技术进行改进和升级,然后追溯负产品的成本构成和成本动因,通过引进和改进现有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增加正产品所占的比重,达到减少废弃物处理成本的目标,从而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时最大化的双赢目标。
四、实施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取得的效果
针对不同生产环节可以将实施效果分为三类:
1.可以改进生产车间的日常管理措施,从而提高基于管理指标的目标价值。
2.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成本降低的效果。通过对车间里每一环节投入的所有原料的分析,追溯废弃物或污染物的动因,确定各部门的各项环境成本的构成,从而更明确地对成本变化效果进行估价。
3.可以对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进行改进。引入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可以更准备地体现产出率,同时使设计者对每道环节的物料产出率有更明确的认识,从而为提高产出率、降低成本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