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Microsoft Word 文档
2013届《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2012课标卷)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登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12安徽卷)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2012天津卷)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2012海南卷)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棷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2江苏卷)《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通过它,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
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 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 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6、[2011·安徽卷]中国既是茶的故乡,又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2011·广东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11·江苏卷] 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11·福建卷] “双百”人物(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 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 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 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
10、[2011海南卷15]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 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2010天津卷)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A.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B.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C.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D.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12、(2010广东卷)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13、(2010江苏卷)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2010江苏卷)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④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009·安徽)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16.(2008·江苏)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代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17.(2008·江苏)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这表明
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 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18.(2008·宁夏)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9.(2008·海南)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 ③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0.(2008·江苏)“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21.(2007·海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广泛共鸣。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 ①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2007·海南)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3、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一带的采茶歌,清乾降年间,传入安徽怀宁等地,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用安庆方言演唱和念白,形成一个新的剧种。其后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逐渐发展成为安徽主要地方戏曲乃至全国知名剧种。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
①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④中华瑰宝,民族骄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4.九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在继承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又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先进、健康的文化决定了社会发展方向
③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随着时代变迁不断进步 ④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安徽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省政府先后确定舞蹈、杂技、曲艺等100个项目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有利于 ①繁荣民族文化
②增强文化软实力 ③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26、有人说:“中华文化是在台湾人的骨子里,流在血液里,喝在水里,是DNA。能改变吗?不能。”这说明
A.台湾文化通过中华文化表现出来 B.台湾文化存在于中华文化之中
C.中华文化存在于台湾文化之中 D.中华文化可以分为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
27、在我国,以下的典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广为传颂。其中不能直接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是
A.愚公移山 B.屈原投江 C.苏武牧羊 D.岳母刺字
28、我国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各民族的歌舞极具特色„„这一切说明了
A.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我们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C.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我们的中华文化异彩纷呈
29、同说汉语、同写汉字、都推崇儒家思想,这些相同的传统深刻影响着13亿大陆人民与2300万台湾同胞的行为方式与道德取向,也成为两岸人民不可分割的纽带。这说明 A.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地域特性
B.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C.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根本 D.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
30、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香港人为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而感到自豪。每年国庆前,各个民间社团热心策划,缜密安排,自行组织庆祝活动;日常生活中,升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仪式成为不少机关学校的重要仪式。上述事例表明
①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②爱国主义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26、(2012天津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雷锋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气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发展相对接。2007年,来自全国各地的27位大学生,在选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想,不仅为稻粱谋,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歌岭自然保护区.经过5年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建了自然保护区工作站,提升了生态保护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鹦歌岭的大学生因甘于奉献而快乐,因学以致用而充实,因遵从理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美好情怀和理想气息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 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民族和社会的价值是永恒的。
27、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文化软实力对内要解决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问题;对外要解决阐释力参与力问题。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基因身份证”。一个社会如何才能有活力?从最基础来看,物质利益是一个社会往前走的动力,但是当物质利益满足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起作用的就不是物质利益,而是价值追求了,只能靠文化来产生。对外要解决阐释力。要对国际社会解释中国社会发展的正当性,靠什么解释?意识形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文化的全部功能属性发挥出来,多层面、全方位去“风雨化人”。其次是解决参与力问题。现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仅要成为世界文化百花齐放中争奇斗艳的一枝奇葩,更要成为世界文化演进中大有作为的参与者,为世界文化注入“中国元素”,提供“中国理念”。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出建议。28、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我国在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实况胡锦涛总书记在贺电中勉励全体参研参试人员,进一步发扬载人航天精神,再接再厉,精益求精,顽强拼搏,团结合作,努力夺取交会对接任务全面胜利,为开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新局面做出更大贡献。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3分)(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们为何要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精神?(10分)
第二篇: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棠中《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5)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6)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7)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二、质疑拓展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2: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爱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5、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
6、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因此应该借鉴和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7、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三、巩固训练
1.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而我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戏剧同样享 誉世界。习近平主席在访英期间倡议2016年中英两国共同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 400周年。这体现了 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
2.新中国刚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对此,毛泽东自信的宣告:“封锁吧,封锁他十年八年,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事实证明,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使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说明,自强不息的精神
A.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B.是鞭策中华儿女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 C.在任何时期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D.是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心骨
3.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从事抗疟新药的研究。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2015年诺奖得主屠呦呦的这段经历()A.集中体现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B.表明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C.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D.体现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阶级性 B、包容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 5.全国政协常委会决定将在2016年11月12日隆重举行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活动。孙中山“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挠”地从事革命事业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是()A、善良朴实 B、爱好和平C、自强不息 D、艰苦朴素
6.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带有了“互联网+”的特质,让普通作者,甚至是观众都能和电影制作方零距离接触,让他们之间能够畅通无阻地进行沟通,为电影带来更优质、更受欢迎的内容。这说明
①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创新的主体 ④人们既创造和发展文化,也获得和享用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16年1月25日,锡剧《紫砂梦》在南京紫金大戏院隆重上演,这是一部百年丁蜀紫砂壶的创业历史,更是一曲丁蜀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抗争到底,用生命奏响的紫砂之歌。由此可见
①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③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④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现在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是“文明的冲突”,即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冲突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冲突。这一观点
①没有看到文化在传播中相互交流与融合 ②否认了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否认了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④否认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中国有些历史文化资源成了外国文化产业资源,如日本版《三国演义》、《西游记》、美国版《花木兰》、《功夫熊猫》等,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经济效益。这启示我们
A.要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B.应大力提高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10.2015年7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土司遗址”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8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申遗的不断成功
①表明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再次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进一步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是因为它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2015年11月,国家文物局对南京地铁5号线设计方案表示“暂不同意”,要求方案对“文物影响评估报告”进行补充和修改。这种将“文物安全审批”前置,保护文化遗产的做法在国内尚属首次。这是因为文化遗产()①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对展现文化的多样性有独特作用
③有助于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④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有重要意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云南的吊脚楼、山西的窑洞,这些建筑已不适应今天人们的生活习惯,可是人们依然会怀念。这说明()①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②精神活动需要借助于物质载体 ③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漫步景区,打开手机连接龙门石窟官方微信服务号,3D实景地图、语音导游、在线客服“连接一切”的互联网思维融入丰富的历史,更能让游客听懂龙门石窟石头发出的“声音”,获得不一样的体验。龙门石窟 “互联网+”智慧旅游上线()
①实现了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②通过市场运作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③通过科技讲步促进文化的传播④说明外出旅游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据调杳,大多数年轻观众不喜欢戏曲,觉得“没感觉”,其重要原因是戏曲题材内容与时代脱节、节奏太慢,与影视、互联网等其他娱乐文化相比戏曲形式不够丰富。下列做法中有助于让传统戏曲得到更多年轻人青睐的是()A.为传统戏曲文化注入时代精神B.摒弃传统戏曲文化中的糟粕 C.固守传统戏曲的稳定性和特色D.让人民群众成为戏曲创造的主体 15.地名中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文化信息,与当地的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宗族构成、宗教信仰、历史人物等文化密切相关,例如镇江西津渡,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古渡口名,而且赋予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地名的形成说明了()①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③意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要对中华文化进行护根、承脉、铸魂、补钙。其中,护根,就是保护、涵养梳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脉,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这是因为
A.中华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见证 B.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C.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D.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17.(2016·南通一模)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抗战精神
①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②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③源自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实践 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2015年暑假,教育部等部门发文规定,中小学要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开展劳动探究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从文化角度看,这是因为
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B.教育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D.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
四、补充训练
19、下列关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汉字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歌曲《中国话》中的这句歌词从一个侧面说明()A.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中华文化不断走向世界
C.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D.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主导地位
21、“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谈,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状”,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A.源远流长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包容广纳
22、清代魏源写过一首诗来形容珠江文化的二重奏:“濠镜羊城水气氲,华夷估舶(注:估舶意为商船)自成群。门前潮汐家家海,檐际榕棉寺寺云。”这说明珠江文化()A.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是多种文化交融而成的 B.带着自己明显的区域特征,与其它区域文化完全不同
C.是珠江人在珠江地区创造的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D.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征
23.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②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③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有位教授用三首诗词来形容三大江的文化特色。
24、“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中华文化的()A.包容性 B.不平衡性 C.同一性 D.时代性 2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代诗人王勃的这句名言体现的民族精神是()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五、简析
1.材料一“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讲述的故事引起广泛共鸣。青蒿素的发现并非偶然,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反复筛选、试验,经过190次失败后,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启发,1971年用乙醚成功提取出青蒿素。1984年科学家们实现青蒿素的人工合成。2004年青蒿素作为“中国神药”走向世界
材料二 屠呦呦在颁奖演讲中说道,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汲取其精华,走中西医药相结合的道路,优势互补,从而造福人类
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认识。(6分)
2.“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首次系统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从实际情况看,“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对过去30多年发展遇到问题的总结,也是下一个周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理论上的飞跃。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将发展的重心从“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转移至“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这意味着,“十三五”则更注重“质”的飞跃,强调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并据此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
当然,实现、贯彻这“五大理念”绝非易事。以创新为例,创新发展除了在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有重大突破,更重要的是形成激励创新的制度生态。基于此,“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等。这种将创新提升至制度生态,无疑是对创新理念的更高层面的认识。
下一个五年,我们能不能真正贯彻五大理念,决定着中国的命运和未来。如果中国在这五年为这五大发展理念构建起真正实施的制度和公共政策架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能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十四个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就我国制度创新的路径提几点建议。(6分)
3.没有他们,中国不可能有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没有他们,中国不可能实现“保八”的 目标;全世界都以敬佩和畏惧的目光,注视着这个东方的群体,他们的名字就叫中国工人。美国《时代》杂志16日宣布,“中国工人”作为唯一一个群体获得亚军。这肯定了中国工人在苦难面前挺起的不屈的脊梁,肯定了他们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贡献。中国工人入围《时代》人物又一次振奋了民族精神。
(1)上述材料中“不屈的脊梁”指的是什么?中国工人为什么要挺起“不屈的脊梁”?
(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
(3)怎样挺起“不屈的脊梁”?
棠中《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教学案答案
单项 1-5ABABC 6-10CDABB 11-15CCBAB 16-20BDCDB21-25AACAD 质疑拓展BBBBBBB
1、①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要尊重中医药文化,培育好、发展好中医药文化。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中医药文化的繁荣,要立足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做到中西医药的有机合,从而造福人类。③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彰显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要弘扬中医药文化,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④中医药文化是宝库,要树立高度的中医药文化自觉和自信,深刻认识其地位作用、正确把握中医药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历史责任。
(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3点给6分。若②答“中医药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对待中医药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给1分)
2、①实现制度创新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②继承优秀传统,兼收并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交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推陈出新。③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需求,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制度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每点2分,共6分)
3、(1)“不屈的脊梁”指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国工人之所以要挺起“不屈的脊梁”是因为: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继承性、稳定性。②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3)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棠中《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教学案答案
单项 1-5ABABC 6-10CDABB 11-15CCBAB 16-20BDCDB21-25AACAD 质疑拓展BBBBBBB
1、①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要尊重中医药文化,培育好、发展好中医药文化。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中医药文化的繁荣,要立足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做到中西医药的有机合,从而造福人类。③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彰显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要弘扬中医药文化,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④中医药文化是宝库,要树立高度的中医药文化自觉和自信,深刻认识其地位作用、正确把握中医药文化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历史责任。
(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3点给6分。若②答“中医药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对待中医药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给1分)
2、①实现制度创新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②继承优秀传统,兼收并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交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推陈出新。③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需求,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制度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每点2分,共6分)
3、(1)“不屈的脊梁”指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国工人之所以要挺起“不屈的脊梁”是因为: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继承性、稳定性。②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3)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第三篇: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3年I2月,20个省区的433项少数民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北京举行展示,设有“剪刻绘画”“文学史诗洲纸张印刷”“制茶工艺”“民族器乐”等多个展区。这一活动
A.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B.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时代性特征 C.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D.加快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趋同
2、被誉为“国民节目”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经中央电视台热播,引发了全社会关于国学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入讨论。这启示我们要 ①大力发展大众传媒,创造传统文化
②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传承中华文化 ③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传递中华文明
④动员全民参与听写,弘扬民族精神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3、在键盘时代,曾经习以为常的写字成了一种集体记忆。我们应将汉字敬畏感重新提升到重要位置,担当起对祖国文化的坚守责任,让热爱汉字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我们之所以关注汉字,是因为
①普及书法艺术,才能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②汉字能够传递中华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 ③汉字内涵丰富,书写汉字才能感受汉字美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基本载体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在历史上,中华不同民族的文化,如匈奴、鲜卑、契丹、辽、金、蒙、满等民族的文化,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同样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这表明,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5、2013年IO月,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选手们在比拼中不仅展示了中华汉字的无穷魅力,而且书写了传统文化的文明传递,让人受益良多。书写汉字可以
①领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感受中华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包容广纳
④铸造起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6、2013年12月4日,珠算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是我国1800多年前的重大发明,今天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珠算的历史及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薪火相传,永久繁荣 C.一脉相承,世界通用 D.独树一帜,兼收并蓄
7、“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两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分党派,不分阶层,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参与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来,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从文化角度,这是基于
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处理两岸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C.两岸人民对共同拥有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和归属感
D.两岸人民是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定力量8、2013年12月23日,“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活动在北京开幕。展览设“剪刻绘画”、“文学史诗”、“纸张印刷”、“制茶工艺”、“木作编扎”等多个主题展区,涉及 20个省区的433项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这一活动
A.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B.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时代性特征
C.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D.加快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趋同
9、福建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将于2014年10月在漳州市举行。本届省运会的吉祥物命名为阿福、阿仙(图2),经拟人化塑造出一对可爱的男女娃娃卡通形象,阿福代表福建,阿仙代表漳州,两个娃娃身穿福建民间服饰,衣服上的浪花纹样代表福建海洋环境和传统海洋文化的深厚内涵。吉祥物的设计体现了中华文化
A.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10、已连续举办8年的“汉语盘点”活动,意在用一个字、一个词来概括过去一年人们心中的中国和世界。2013年汉语盘点揭晓:“房”和“正能量”分别当选国内字和词,“霾、梦、改革、土豪、光盘行动、中国大妈”等热词也榜上有名。“汉语盘点”活动的文化宗旨是
①彰显汉语魅力,推进汉语传播
②尊重群众实践,体会文化内涵
③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文化融合 ④见证中华文明,传承传统思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古人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体现了文化的 A.趋同性
B.多样性
C.包容性
D.时代性
12、“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坚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是由于
A.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B.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C.民族精神随时代变化不断丰富 D.民族精神是文化发展的“主心骨”
13、当前,各国都十分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我国强调以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这说明
①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③民族精神是决定综合国力强弱的基础
④民族精神是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下列历史典故与民族精神内涵对应正确的是 ①文成公主赴西藏和亲——勤劳勇敢 ②大禹化干戈为玉帛——团结统一 ③土尔扈特部东归——爱好和平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自强不息
⑤台湾人民抗击荷兰殖民者——爱国主义
A.①③
B.②④
C.④⑤
D.③⑤
15、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提出“若要雪耻,莫如自强”的口号;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以《易传》的刚健、有为等原则,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孙中山受到刚健自强思想的影响,把“革命”看成“天演之公例”;中国共产党人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这些体现了 ①史书典籍,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 ②中华文化,是实现强国梦想的指导思想
③自强不息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进取
④爱国主义,贯穿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艰苦斗争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我们青年学生要
①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②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不空谈、重行动
③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魅力()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就是亮剑精神。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亮剑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亮剑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亮剑精神”是鼓舞我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④“亮剑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前赴后继的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通过它,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
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 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 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22、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怀、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砥砺我们奋力前行。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①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
②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③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据此完成23~25题。
2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是因为
①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体 ②中国精神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内涵
③中国精神是增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④中国精神是增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24、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①培育民族精神能够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
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于中华文化建设之中 ③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④民族精神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不断丰富与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需要
①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当前的中心任务来抓 ②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在相互激荡的思想文化中发挥主心骨作用 ④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12分)
27、感动中国2013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已于2013年2月19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罗阳、林俊德、李文波、张丽莉、陈家顺、陈斌强、周月华艾起夫妇、何玥、高秉涵、高淑珍被选为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10多年来,中国涌现出的100多位“感动人物与群体”,集中展示了我国的“精神脊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集中诠释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真情与挚爱,集中反映了新时期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
结合材料,运用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回答:(1)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何关系?(4分)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是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12分)
28、材料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异国他乡,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材料二: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1)材料一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2分)
(2)结合材料一谈谈材料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8分)
29、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华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
据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12分)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答案
1.A 2.A 3.C 4.D 5.A 6.A 7.C 8.A 9.A 10.A 11.C 12.B 13.D 14.C 15.D 16.D 17.C 18.A 19.A 20.D 21.C 22.D 23.B 24.D 25.C
26、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27、
28、(1)材料一说明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③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④作为青年学生,必须立志做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拥护祖国的统一,从而体现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9、(1)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2)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4)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第四篇:文化生活第三单元2017.3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在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沧桑巨变背后,正是一个国家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进程,它使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不断深化,让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极大增强。”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知识是()①经济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 ②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延续的血脉 ③我国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
④民族文化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某校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内设有古今中外人苑、论语书卷夫子园、名言警句文化长廊„„最让人难忘的是道路的命名:爱生路、尊师路、弘德路、孝母路„„若以此为素材写一篇宣传报道,你认为最适合的关键词是()A.深远持久 发扬传统 立足实践 B.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 文化融合 C.潜移默化 熏陶情操 道德修养 D.博大精深 色彩斑斓 文化竞争
3.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这反映了()①加强文化融合,能促进文化趋同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共促文化繁荣 ③不同文化可以平等交流,互相借鉴 ④文化对经济社会有积极的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15年7~10月在英国举办了“创意中国”中国文化季活动,这有利于()A.传播中华文化,消除文化差异 B.汲取世界各国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C.加强文化交流,增强文化渗透 D.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5.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她通过冷浸法提取青蒿素的灵感来自东汉药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 ③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社会和人起积极的作用 ④传统文化需要继承
第页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6.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不断嬗变。文学形式的变化,从根本上说()A.取决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 B.由文人墨客主导 C.受教育普及程度的影响 D.由朝代更迭决定
7.《唐代诗词108部系列微电影》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建构唐诗精华和精神本质,更适应了当今人们的欣赏和观影需求。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这意味着()①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③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④文化创造活力能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扶”的甲骨文
(伸手抓持的人),表示一个人伸手搀着另一个人。有的甲骨文简化字形,突出搀援的手。“扶”字出现得这么早,可见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远古社会,人们结伴劳作,人与人相互扶持是必不可少的。这体现了()①文化与经济相交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③相互扶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④团结勤劳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文化中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9.被誉为五千年“国史”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第四次修纂工作预计2015年全部完成。国家重视史书典籍的修纂工作是因为()①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②史书典籍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史书典籍记载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④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中国有修史的传统,“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继承这一传统,有利于中华文化()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全面继承,开拓创新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1.中国姓氏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与女娲传说有关,姬、姜、赢、姒、妊、妘、娮、姚等姓氏,都体现了母系社会的特征。这体现出()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③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东北土地辽阔而气候寒冷,为更多接纳阳光,院子常十分宽大,宅墙内空地甚多,北京四合院,庭院方正,是为冬季多纳阳光;冀南和晋、陕、豫等地,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利用西厢减少东厢的西晒;西北甘、青一带,风沙很大,院墙加高,称为“庄窠”。这些特点体现了()①中华文化在继承中积累而成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我国各地文化的差异性 ④文化遗产对研究文第页 明演进的意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2015年2月9日,加州参议员夏乐柏提交的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一项决议案,获得参议院全票通过。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在州一级参议院通过有关庆祝农历新年的决议案。可见春节在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人的节日、语言和饮食已经在世界传播。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魅力 ③中华文化主导世界文化发展方向 ④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4.如今,圣诞节在中国的地位明显提高了,这从众多酒店提供“圣诞大餐”、一些旅行社开发“圣诞游线”、部分演出公司推出“圣诞狂欢”等可以看出。上述现象表明()①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中华文化博采众家之长 ③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 ④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5.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下列历史典故与民族精神内涵对应正确的是()①文成公主赴西藏和亲——勤劳勇敢 ②大禹化干戈为玉帛——团结统一 ③土尔扈特部东归——爱好和平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自强不息 ⑤台湾人民抗击荷兰殖民者——爱国主义 A.①③
B.②④
C.④⑤
D.③⑤
16.“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引出一段“邻里之间各让三尺,和睦相处”的传世佳话。从桐城“六尺巷”的典故中,我们可以品味出中华民族()①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精神品格 ②德治礼序、崇德重礼的美德精华 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 ④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精神内蕴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7.75岁的老革命孙征,用5年多时间、自费30多万元、行走5万公里,在3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举行了400多场爱国主义巡回宣讲活动。孙征老人的上述做法()①缘于爱国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②反映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③体现出爱国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印证了社会主义与爱国本质上是一致的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18.2015年《开学第一课》节目,以“英雄不朽”为主题,通过英雄的事迹,让广大青少年更深刻的铭记历史。在中小学生中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因为()①民族精神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关键 ②民族综合素质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③民族精神有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④民族精神是我们自立世界的精神基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9.2015年9月3日,我国通过阅兵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弘扬中华民族在抗战中孕育的第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救亡图存、民族解放为主题,以自强、团结、牺牲、坚韧为基本内涵的伟大抗战精神。弘扬抗战精神的现实意义是()①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③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时期的集中表现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0.有人说,一座城市的精神是城市居民的集体记忆、共同气质和价值取向,而这种气质又决定了这座城市会有什么样的成就。290多万名北京市民投票选出的“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就彰显了这种气质。作为城市精神,“北京精神”是首都人民在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及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这说明()①“北京精神”是新时代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②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决定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③“北京精神”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区域特性 ④“北京精神”是植根于人民实践的、超越时代的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21.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标识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如下:
请指出图
1、图2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并说明这种设计的文化意义。(12分)2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发展壮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有悠久的传统,是汉族与各兄弟民族文化交融演化的历史产物,在长期的交流、竞争和融合中演进发展,为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注入了深刻内涵。国家不断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使各民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极大增强。
材料二 2015年9月3日,我国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活动。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将一如既往地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的第页 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民族为什么会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团结力?(12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4分)23.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舍生取义”“自强不息”“以和为贵”“和绥四方、礼通天下”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与时俱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精神是旗帜,中国精神是向导!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中学生应如何弘扬中国精神。(12分)第页 5
答案解析
1.A 2.C [校园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C最恰当。] 3.C 4.D 5.D 6.A 7.A 8.B [从材料中扶字的甲骨文可知,汉字出现很早,见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以及蕴育的相互扶持的传统美德。故选②③。①错误,只有先进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④不符合题意。] 9.D [②错误,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10.A 11.C 12.B 13.B 14.C 15.C [①③体现的是团结统一精神,②体现的是爱好和平精神。] 16.A 17.C [③错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④错误。]
18.D [在中小学生中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因为民族精神有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③当选;①不选,民族精神不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关键;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②说反了;④当选,材料表明民族精神是我们自立世界的精神基石。]
19.B [根据民族精神的内涵,我们立足于现实思考其意义,②③正确。①④强调的是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20.C 21.(1)两图中蕴含着中国传统书法、汉字、印章(篆刻)等中华文化元素。(回答出2个元素即可)(2)文化意义:①借助奥运会平台,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魅力可以从中华文化的特点回答)②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强调创新或发展即可)22.(1)①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是历史的产物,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整体意识在全民族的普遍认同和升华。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交融为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注入了深刻内涵。③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国家富强、社会文明能使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深化。
(2)①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民族精神的表现。②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③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是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正是因为这种伟大的抗战精神赢得了抗战的胜利,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
23.(1)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5)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第页(6)人人都应该成为中国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第页 7
第五篇: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学生
马塘中学高二政治(选修)期末复习学案
编制人:韩玉彬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构建知识体系】
【自我检测】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分别有哪些表现? 2.什么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它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有意义? 3.中华文化为什么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中华文化与格局特色的民族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5.为什么要努力繁荣和发展我们中华文化?如何才能出早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6.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7.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什么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8.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在当代中国,爱国与____________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9.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0.什么是“主心骨”?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时代精神的核心又是什么?
【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汉字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
③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汉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万里长城是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因其伟大的魅力而当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长城的当选,再次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是
①中华文化不像其他文化一样因被外族入侵而中断、湮灭
②汉字的演变与使用 ③史书典籍的传承
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马塘中学高二政治(选修)期末复习学案
编制人:韩玉彬
3.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新时期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必须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④培养创新精神,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在获奖感言里,莫言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他没有用处„„”“文学无用论”致辞富有哲理,耐人寻味。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文学艺术
①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②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③具有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作用
④展现了—个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4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95周年。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下列对爱国主义的认识错误的是 ①爱国主义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 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③在当代中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热爱社会主义。④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中国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孕育在改革开放的中华大地,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这表明
①中国精神的力量,集中体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②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于继承,关键在于创新 ③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④中华民族精神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其表现在
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华民族精神能直接产生催人奋进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④弘扬民族精神可以抵制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中华民族精神远流长、历久弥新。下列诗句没有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是
①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先锋
②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 ③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做主人翁
④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马塘中学高二政治(选修)期末复习学案
编制人:韩玉彬
10.“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仍旧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树。就让我们调整那立姿,在风雪里站得更稳,坚忍地度过这凛冽寒冬。是的,只要我们有根,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台湾诗人的这首《只要我们有根》表明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 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1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我们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这是因为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民族精神注入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与活力 ③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
④只有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二、简答题
材料一: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雅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全市各种文物古迹亦有大量遗存。高颐阙及石刻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姚桥镇,建于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为汉故益州太守高颐墓前依仗性建筑石刻,原为一对扶壁式双阙,东阙残,西阙是我国现存汉代地面石构建筑中保存最完好、雕刻最精美的。材料二:铿锵玫瑰,斗志男儿,逐鹿中原,力拔壮丽山河。万里长城,绵亘巍立,母亲黄河,千里淘淘,崛起民族的脊梁,夯实民族灵魂的基础。中华民族精神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民族之林的坚强柱石,是伟大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在未来岁月中继往开来、永远开拓的强大精神动力。(1)材料一体现了中华文化哪些基本特征。
(2)结合材料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当前,我们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