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家风的内涵及发展

时间:2019-05-13 11:2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苏家风的内涵及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苏家风的内涵及发展》。

第一篇:三苏家风的内涵及发展

三苏家风的内涵及发展

孙开中

严格来说,三苏是唐朝移民在眉山的后代。苏洵《族谱后录上篇》交代得十分清楚:“其子孙遂家于赵郡,其后至唐武后之世,有味道者。味道,圣历(698-699)初为凤阁侍郎,以贬为眉州刺史,迁为益州长史,未行而卒。有子一人不能归,遂家焉。自是眉始有苏氏。”到宋真宗大中祥符雨季年(1009)苏洵出生,日渐平民化和土著化的苏氏已扎根眉山土地三百余年了。

三百余年间,苏氏在眉山的业态和生态,按苏轼自己的说法为“余本田家(见《东坡题跋》卷五)和“世农”(见)《题渊明诗二则》)。其曾祖父苏杲(găo)”“最好善,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与爱,与朋友笃与信,乡闾之人,无亲疏皆敬爱之„„”(见苏洵《族谱后录下篇》)。由此可见,苏轼曾祖父苏杲本是当地一位非常讲究儒家孝、悌、信等道德观念的农民,他老实本分,乐于助人,不图虚名和回报,更不贪图意外非分之财,在当地很受人尊敬。

考察三苏的家风,由于角度不同,侧重点不一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植根于农耕文明的家训家风,始终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主线而发展和升沉起落。考察一个家庭的家风,既看代表人物的历史,更看现实的表现和社会反响,以及对后人和后世的影响。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颜民家训》和成书于明末清初之际的《朱子家训》,可作为家风家训著作的代表。

三苏的家训家风不同的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特色,但它又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相互融合贯通映衬和支撑。这就决定了三苏家训家风的丰富性和闪光点。兹分述如下:

一、家行仁孝

早在至和二年(1055)九月之前,三苏父子尚未赴京城参加科考和荐举,苏洵在眉山完成的《苏氏族谱》时族谱的功用说得非常明白:“鸣呼!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几百年间,苏氏先辈和子孙,无论男女老思,都严格奉行了孝悌(tì,同“弟”)之道,这种宝贵的文化传统是尚处于民平阶层的苏氏家族的立身之本,应予充分肯定和传扬。

关于苏洵本人的作用,后来苏轼在他著名的诗作《异鹊并序》中高声赞美道:“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很显然,在家庭生活中,苏洵是身体力行,说话管用的,他倡导“仁孝”,创立了苏氏族谱,以《苏氏族谱亭记》的文字里看出,他还主持过眉山苏氏宗族的祭祀活动。苏轼的诗作《异鹊并序》,客观上展现了三苏家风的内容和出奇的效果。“仁”的思想和学说本是孔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他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见《论语·学而第一》)孝于宗族长辈,就是忠于国家朝廷。苏洵提倡“仁孝”使苏氏子弟(包括作者苏轼),由爱人而延及爱物,主动饲鸟护鸟,获得鸟的信任而依恋不止,诗中苏轼委婉表示,有无爱心,是为官者作“循吏”或“酷吏”的分界线。

孔子认为,实毯子孝,也就是“为政”,实现了仁的基本要求。苏洵一生行事,时时处处讲究和坚持“仁孝”,让苏氏大家族都重要伦,讲道德,亲密合谐。从苏家的父子、兄弟、夫妇、宗族、邻里关系中,可以清楚地

领略到这一点。有必要指出的是,“仁孝”正是宗王朝提倡的主流意识,皇帝赵祯便自名“仁宗”,苏轼兄弟当年参加科考的题目就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忠厚,实为仁厚。三苏“仁孝”的家风与朝廷宣扬的仁爱、仁政等观念高度契合。家风影响世风,反过来,世风也会影响家风。优良的家风形成以后,对家庭成员和后代子孙的思想行动一直会产生熏陶规范作用。

促使三苏一家由平民向官宦人家转化和家风重点转移的关键人物,无疑是苏轼祖父苏序。

苏序生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逝世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他是苏杲九个儿子中唯一存活下来的孩子,活了七十五岁。

《昨非庵日纂》有言:“东坡祖端正道人,乐善好施。有一异人频受施舍,因谓曰:‘吾有二穴,一富一贵,惟君所择。’道人曰:‘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于是,偕住眉山,指示其处。命服一灯燃之于地,有风不灭。道人以葬母。”如果去掉笔记中的迷信色彩,则表明苏序这位宋朝初年相对富裕的农民,除了继承和保持苏氏千百讲求孝道、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之外,已经暗下决心,要把子孙不失时机地引上读书做官的康庄大道。用当时民间的一般说法就是舍富而求贵。

自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历五代十国,中原大地的战乱和分裂局面持续达百年这久,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志在统一天下的宋朝。由于吸取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赵宋王朝采取了一系列顺应潮流、争取民心的政策。在平定“二李之乱”(李筠、李重进)解决新王朝与后周旧臣的矛盾后,为避免分裂局面再次出现,即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收回了兵权,巩固了皇权。在政权建设方面,宋王朝建立之初,便大力推行隋唐

以来推行的科举考试制度,鼓励知识分子参加政权,改善国家机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客观地讲,这种由乱思定、由定思治的愿望成了北宋早中期不可抗拒的社会潮流。

一直热衷于读书做官偏偏条件受限尚滞留在眉山的苏洵,无意中道出了历史的真相:“洵闻之,自唐之衰,其贤人皆隐于山泽之间,以避五代之乱。及其后,僭(jiàn)伪国相继亡灭,圣人出而四海平一,然其子孙犹不忍去其父祖之故以出仕于天下。是从虽有美才而莫显于世。及其教化洋溢,风俗变改,然后深山穷谷之中,向日之子孙,乃始振迅相与从官于朝。”(见《族谱后录下篇》)

按说,苏序本人的文化水平有限,甚至“不好教育局”,但他具有丰富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知识,性格豁大度,口才好,写类似顺口溜的诗歌达数千首。他是一位远见卓识、行动大于语言的农民。他有三个儿子,长曰澹,次曰涣,少曰洵,欧阳修《故霸州文字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介绍:苏澹、苏涣“皆以文学举进士”,只是苏澹“不仕,亦先公卒。”(见苏轼《苏廷评行状》)看来,苏序是一个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人士,后来苏轼怀着钦佩的口吻称赞他:“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而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然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同《苏廷评行状》)

由于苏序的具体诱导,眉山苏氏一家全力以赴地踏上了科举求仕的道路。当时眉山的诗书风气相当浓厚,宋《谯楼记》如此描述:“其民以诗书

为业,以故家之献为重。”入宋以来,眉山考中进士的人数逐年递增,甚至呈井喷式增长。天圣二年(1024),苏涣进士及第;嘉佑四年(1059),苏蜀也因人荐举而终于踏上佳作。众所周知轼、辙科举高中的情况,其实苏涣三个儿子中,不欺、不疑问、两人也进入了官场。

孔子说过:“父在,观其志;你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见《论语学而第一》)又表示:“孝慈,则忠”(见论语·为政第二)按照这样的标准衡量,苏氏家族特别是三苏,一代一代奉行“仁孝”,事迹典型突出,无论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二、有志兹世

古往今来,每个人都只能在具体的时空中生活,自觉不自觉地扮演历史分配的角色。对现实世界的态度,直接反映出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嘉祐元年(1056),三苏父子满怀希望和激情地赶到京城应试和应荐。苏洵《上富丞相书》公开表示:“洵,西蜀之人也,窃有志于今世,愿一见于堂上。”他在《上余青州书》里又说过几乎同样的话。“有志于当世”,看来是苏洵一以贯之的思想,不管现实让自己有多少遗憾和不如意,但他始终乐观,永远对现实世界充满希望和自信。他的这种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人生态度,影响到程夫人和两个儿子,直接转化为三苏一家事业和人生都能走向的宝贵家风。

实话实说,苏轼的成长有过曲折波澜,看来他的启蒙老师道士张易简对他有过终生的影响。绍圣三年(1096),他给苏辙的女婿王痒有这样的私房话:“轼少时本欲逃窜山林,父兄不许,迫以婚宦,故汩没至今。”(《与

王痒》)说明少年东坡身上有一股不可忽视的野性,和对家庭教育的抵触和反抗。几乎同时,他在《与刘宜翁使君书》所述更令人深思:“轼龆(tiáo)龀(chèn),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huàn),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苏轼换牙阶段,正在道士张易简主办的乡校启蒙读书三年,从那时起就一直艰道至今,能说与张易简没关系吗?

苏洵、程夫人夫妇是如何配合教育轼辙兄弟的呢?苏辙去世前一月(政和二年九月,1112年)写的《坟院记》说:“方其少时,先公、先夫人皆曰:‘吾尝有志兹世,今老矣,二子其尚成吾志乎?’”看来程夫人如果社会允许的话,是有志于走向社会甚至参加朝廷科考的。只因年老,夫妇二人才把整个家庭的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事实证明:这种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收到了实际效果。对少年苏轼的思想行动起到了约束匡正的作用。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另道:“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待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成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道经史,属文日教千言。”两则材料,精神一致,都是用言教、身教、启发教育的方式,统一家庭的走向和奋斗目标。在“有志兹世”的家风影响下,可以看到轼、辙兄弟特别是苏轼的觉悟和进步。

三苏“有志兹世”家风的形成,自然不同可忽视的历史背景和主客观原因。大宋新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与当时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施展抱负的机遇。苏洵《族谱后录下篇》对唐末五代处于国家分裂割据下“贤人”的动向和心态作了阐述,那时虽然科举制仍在实施,但知识分子们避

之而唯恐不及,更不愿与不足辅的封建割据军阀势力同流合污。而大宋王朝建立以后,大兴文教,制定了一系列笼络、尊重、甚至优惠知识分子的政策,并保持了连续性。在宣传舆论上,宋真宗甚至发布了鼓吹“书中自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之类的《劝学诗》,整个社会长期处于以文治国、读书求官的亢奋状态。而苏涣、程浚等亲族的科考成功,更增添了三苏父子的热情和信心。

尽管三苏父子面临的大宋王朝在运转近百年后,积累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但最高统治者已经觉察和认识,只是尚未找到比较稳妥的改革办法。就三苏父子的社会理想和知识结构而方,他们绝非只为个人私利而蝇营狗苟的可怜虫,而是一心想成为影响历史进程的帝王师,比如董仲舒、贾谊之类的人物。世风孕育家风,家风影响世风,三苏一家“有志兹世”的家风,又推动三苏一面世,就满怀热情地拥抱大宋朝这个表面升平而实际上问题丛生的世界。主动为它诊疗,提出稳健的改革方案,从而为民谋利,为国尽忠。宋代与三苏大致同时的唯物主义理学家张载(1020—1077)曾许下他的伟大志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近思录拾遗》),如果联系三苏一切作为综合考虑,“有志兹世”的三苏父子正好体现了这样的风貌。

三、直方敢谏

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宋朝历代皇帝相对而言显得开明,对社会舆论的不同声音往入采取宽容兼顾的态度。

自苏序开始,苏氏子孙都有善交际、善表达、敢直言论特点。苏轼《苏廷评行状》曾记述一事:“庆历(仁守年号,1041-1048)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事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按说,庆历年间的州县立学,是发展地方文教事业的重要举措,属于大好事。苏序本人又是地方升官看重和拉笼的对象,可是他并没有随声附和和瞎凑热闹搭便车,而是冷静思索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写诗公开讽刺和批评。这种似乎不识时务的古板作风,恰恰表现了他对国家公平公共事务的关切和正直无私的性格。

三苏父子深受苏序的影响,其思维方式特别是行事风格都有几分神似。房列曙主编的《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谈到:“两宋时期的人才选拔主要以科举考试为主。科举考试制度兴起于隋唐,到宋代已发展得非常完备。在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方法、考试程序、考官选用、录取标准、科场惩弊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并且日趋定型化„„”苏洵应该说是封建社会中具有真才实学偏偏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的特殊人才。他胸怀壮志,自学成才使他成为西蜀地区的名士。本来庆历七年(1047),他和乡友史经臣同举制策下第之后,他已绝意功名,自托学术,专心培养轼辙两个儿子。

重新点燃苏洵求荐入仕希望之火的人是镇守成都的重任、清正而惜才若命的张方平。重情重义、如恩图报的苏洵十分珍惜这样的人生机会,《上张益州书》公开表示:“我则愿出张公之门矣。”“今张公举我,吾知勉(努力)矣。”如果一一审视苏洵求荐入仕的全过程,苏洵始终保持了实事求是、不卑不亢的态度。作为出色的文学大家和体制外的遗才名士,他把推荐自己的曲折过程,真正转化成了宣传自己学术思想、批评时政、表达社会理

想的机遇。他从不迷信权威,围绕国计民生,畅说世人所欲言而未言。他把封疆大吏、文坛领袖游说为知己和尽心尽力的推荐人与支持者;他对当朝权贵的分别上书,变成了扩大影响、阻止其敷衍应付的手段,把常人理解的私恩实际化作了公事公办的政事儿。嘉祐三年(1058),他更以大无畏的精神,巧妙地利用布衣身分,借有病辞试为由头,向当朝仁宗皇帝合法地提出了大力主张革新吏治的十条施政纲领,这个破开荒的创举,让苏洵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

轼、辙两个儿子虽然走的是科举取仕的路子,但他们学术家传、文章家传、三父子都把循理无私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言行方式,对江山社稷、国家人民抱有足够的信心和责任感。

嘉祐五年(1060),朝廷诏求直言之士,欧阳修、杨畋分别保举苏轼、苏辙参加次年八月由仁宗皇帝和大臣共同主持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试前各上《进策》、《进论》共五十篇,在当时引起很大胆的反响。特别是在《御试制科策一道并策问》的答卷中,兄弟二人凭着对宋王朝的忠诚和信赖,以及超乎常人的胆略,趁机大胆进言,类似刮骨疗疮一样对时政和仁宗皇帝本人进行了猛烈的批评,公开指责他无所作为,后宫奢糜过度,甚至指责仁宗好色,“不知为政之纲”、一心“邀美名于后世”。这些言论,震惊了整个朝廷。客观上加快了北宋政治改革的速度和进程。这次事件,极大提高了轼辙的社会声誉,尽管有争议和大风险,但制科考试最后“苏轼入三等,辙为四等。轼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辙除商州军事推官。”(见《苏轼年谱》)兄弟二人从此体体面面地踏上了仕途。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直言难、要规劝(君主立尊长或朋友)谁

使改正错误自然难上加难。梳理三苏父子的著作,他们无论为官为民。都承传了这种优良的作风。苏轼于《谢制科启二首》谈到:“某生于远方,性有愚直,幼承父兄之余训,教以修己而治人。虽为朝廷之直臣,常欲挺身而许国。”明确揭示了优良家风对自己的影响,充分肯定了直言敢谏的目的和价值:“常欲挺身而许国。”表达了珍惜、维护和发扬光大的意愿,很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

四、爱民忠君

三苏父子均来自民间,无论生活状况或思想感情,都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一直保持着天然的联系。特别是他们自劝从儒家学说中汲取了民本思想的精华,崇尚理想为三代政治,满脑袋的圣君贤相、治国方略。特别是宋朝大力实施的科举制度,已经分别把三父子推向了历史的前台甚至风品浪尖上,他们必须在社会的主流意识和变化无常的官场生活中,找到可靠的立足点和着力点。

简而言之,中国的民本思想导源于主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孟子接着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见《孟子·尽心下》)杰出主张,《荀子·王制》更演绎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依存关系。历代的开明君主都把“爱民、忧民”作为施行仁政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历朝历代先进的思想家、政治家则将民本思想作为立身行事的标杆和武器,并发展成“爱民、重民、利民、恤民”的思想体系。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和以君为本的君权至上理论,长期共存,此消彼长。只有相对比较开明的君主才会一定程度上容许

或局步承认民本思想的地位。

三苏父子把理想甚至幻想中的三代政治模式和场景作为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承认和维护皇权的前提下,也真诚地关注民生和他们起码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他们希望通过统治者推行“仁政”,缓和日益尖锐的阶段矛盾和民族矛盾,实现大宋王朝的长治久安,也让庶民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生存状态不断改善。从总体上考察,三苏父子一直以顺民和忠臣自居,努力把“忠君”和“爱民”有机结合起来,协调起来。

早在入仕之前,苏洵便把宋朝的开国皇帝称之为“圣人”,把入仕的二兄苏涣列入“向日之子孙”(见《族谱后录下篇》);他虽然没有专门阐述民本思想和君权关系的文章,而大凡直接间接涉及者,都主张用行仁政、仁术的办法妥善处理。《上韩昭文论山陵书》主张爱惜民财民力、薄葬仁宋江以全其名声便是一个典型。

至于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和入仕经历大同而小异,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源流近似,相互协调,配合紧密,各具特色。

单以那场主动魄的制科考试为例,无论原设计者要最高当局听听真话是真心也好,假意也罢,反正兄弟二人表现都很成功。都利用合法的身分和时机,当面向仁宋江皇帝表达了青年才俊对至上皇权和政治的批评意见,大胆捍卫了民本思想和基本原则。苏轼“夫天下者,非君有也,天下使君主之耳”之类的“猖狂之说”,无疑是对“君权神授”和“君本观念”的排斥和否定(见《御试制科策一道并策问》),这样的大实话,无异于给厚重的皇权迷信浇了一瓢清凉的冷水。苏辙的试卷锋芒更加外露,他从仁宗皇帝“未有忧惧之诚”和“未知为政之纲”两大方面,批评仁宗皇帝贪图享

乐、好色、好名,缺乏执政能力等严重问题,兄弟二人由直言改谏向大宋王朝显示了难能可贵的忠诚。

轼辙兄弟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他们的亲叔你苏涣“其为吏长于群起令而以仁爱为主,故所至必治,一时称为吏师。”(见苏辙《伯父墓表》)这位皇帝认可、大清官表彰的循吏就曾向轼辙兄弟亲口传授为政之方,从此苏氏以此作为“家法”。

轼辙进入官场以后,无论职位大小,都做到了守职尽责,尽心尽力,因则处处受到百姓的欢迎,同行的赞誉,甚至皇帝的奖励。但在王安石变法的过程中,由于政见的不同,利益诉求的差异,甚至性格才能的碰撞,又往往使轼辙兄弟处于被排斥、压抑甚至残酷打击的地位。从主动请求离开朝廷外任以正数,苏辙介绍苏轼说:“是时,四方行者苗,、免役、市易,浙西兼行水利、盐法。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墓志铭》)其实,苏轼一生都在坚持民本思想,苏辙也一样。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老百姓代言,作了说不完、数不清的好事和实事,他们是封建社会中勉为其难的大清官。在贬滴黄州期间,苏轼如此写诗道:“我虽穷苦不如人,要亦自是民之一。形容可似看家狗,未肯耳耳 耳争投骨”。(《次韵孔毅你久旱已而甚雨》其一)可以说,诗句充分表达了古代知识分子优秀代表的高尚情操和气节。

在现实生活中,既要爱民,又要忠君,的确是难事,而苏氏堪为楷模。以苏轼为例,连同意惩处苏轼的神宗皇帝也不得不承认:“苏轼终是爱君”(《苏长公外记》),也有人评价说:苏轼“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见林语常《苏东坡传·原序》)。这类看法因人而异的问题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并

且争论不休,短期内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

五、乐善好施

乐善好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更是三苏世代传承的家风。千百年来,人们都把存善心、行善事、扶危济困的举动称之为积德,视之为立身行世的榜样。官方哲学和宗教教义也予以表彰和提倡。

苏洵的祖父苏杲和父亲苏序,都是宋初眉山乡下十分善良而并非特别富裕的农民。苏杲“善治生,有余财。时蜀新破,其达官争弃田宅以入觐,吾父(苏序语)独不肯取。曰:‘吾恐累吾子。’终其身,田不满二顷,屋弊陋不葺也。好施与,曰:‘多财而不施,吾恐他人谋我,然施而使人知之,人将以我为好名。’是以施而尤恶使人知之。”(见苏洵《族谱后录下篇》)有他人笔记补充印证:“眉州苏先生杲,老泉之祖,轻财好施,急人之急,孜孜若不及。岁凶,卖田赈济其乡里;逮秋熟,人将偿之,终怜其屡辞不受,久致破业,厄于饥寒,然未尝以为悔,而好施益甚。”(转引自《苏东坡轶事汇编》352页《湛渊静语》)作者认为:“后三苏以文章名天下”与先辈的积德行善有因果关系。

苏杲卒于淳化五年(994),而苏序生于开宝六年(973),殒于庆历七年(1047),活了七十五岁,对三苏父子影响最直接。这位已具备一定文化水平且豁达大度的先辈,见识更为开阔,娶妻史氏夫人为眉山大家女子,对人宽厚仁慈,去世比苏序早十五年,轼辙都没见过。据苏轼 《苏廷评行状》记述:“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

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以鬻之,非尔故也’”。苏洵的记载与此差不多,只是谈到当地群众多灵敏了解苏序的善行义举,认为即使是古代的隐君子也未必赶得上他。

苏洵的情况比较特殊,之前,在他名下只有山田一顷,可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如果后来进城,由于程夫人的苦心操持,成为当地衣食无忧且能同时供给三父子读书费用的富家,但是他一直以祖辈父辈的善行为荣,也支持程夫人弘扬家风的义举。由大史学家司马光写的《程夫人墓志铭》如此道:“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吧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己,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孤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赠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

荀子《劝学》有言:“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代又一代的苏氏族人乐善好施,形成一个育才造士的小气候和优良环境,大大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启迪个人的聪明才智。三苏父子既是优良家风的受益者,更是忠实的传承人和光大者。就轼、辙而言,当他们踏上仕途以后,就把苏氏的家风吹向了空气污浊的官场,并且长盛不衰,因而成为整个封建时代非常耀眼的明星官员。

为了叙述的方便和智谋考虑人们认知的习惯,笔者有意把家风限定在家庭和私人空间以内,这样也许更能体现家风的影响和作用。

元丰五年(1082),眉州义士年长苏轼达十岁的巢谷从故乡来到正贬官黄州的苏轼家中,依托和散心的目的兼而有之。危难之中的苏轼安顿巢谷作了两个儿子的家庭教师,想方设法让久未谋面的乡亲在黄州生活开心,有尊严。得知他有治伤寒的《圣散子方》,便委托当地名医庞安常进行研究,写入医书中广为宣传„„后来巢谷不惜步行数千里赶来看望同时南贬的辙、轼兄弟,不幸死于途中。料理完他的后事,为感其德,苏辙晚年特地写了《巢谷传》予以表彰。这种长久而连环的乐善好施行为,集中体现了轼辙兄弟共同的家风。

苏轼乐善好施之举在贬谪惠州期间最为典型。绍圣三年(1096)十二月,他在《与南华辩老》的信中坦呈:“久忝侍从,囊中薄有余赀,深恐书生薄福,难蓄此物。到此以来,收葬暴骨,助修两桥,施药造屋,务散此物,以消尘障。今则索然,仅存朝暮,渐觉此身轻安矣。”这里不仅表述了作善事的内容,而且写了事后那种特有的快乐和满足。此时,轼、辙兄弟均因元祐之政的重臣而一再受贬,且背负恶名,生死难卜。苏轼在《两桥诗并引》和与程之才的部分信件中透露,他其实义务参与了惠州东新桥和西新桥工程的策划、筹款、募捐、落成庆祝全过程。他在《东新桥》诗的自注表明:“二子造桥,余尝助施犀带。”在另一首《西新桥》诗的自注表示:“子由之妇史,顷入内,得赐黄金钱数千助施。”若用白话明说,就是苏氏兄弟两家,为惠州修桥,主动把皇家当初赏赐个人的宝贝物品(犀带、黄金钱)全部捐献了出来。

徽宗即位以后,大赦天下。轼辙兄弟得以生还内地。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苏轼便托人在常州买房或僦房,以便供家人生活居住。据宋人笔记《深雪偶谈》和《梁溪漫志》卷四《东坡卜居阳羡》同时记载,苏轼买宅于常州,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座百年祖业,出售人的母亲坚持不卖。于是苏轼当面烧毁房契,放弃已付的房款而退还这座祖宅。

此事有人表示置疑,笔者却深信有之。一是两则笔记的当事人和来龙

去脉相当具体,看不出一点破绽;二是苏轼对问题的处置办法完全符合苏氏自苏杲以来的家风和方式,并与苏轼一贯的慷慨大方性格吻合;三是从此苏轼不再买宅,而是借顾塘桥孙氏居暂停,并不幸病逝在那里。

经笔者认真梳理和研究,三苏家风的内涵和发展大致如此。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了解它、研究它,相信不同的人会受到不同的启发和教益。不管社会怎么发展,只要家庭还存在,优良的家风就是一面镜子,一股催人向上的不竭动力。

2016年6月25日—7月28日

于苏词翰林小区

第二篇:家风的内涵

家风是什么

一段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风又称门风,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在春秋战国时期,家庭教育的经验常常反映在一些名人学者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著作之中。

家风往往是作风的某种反映。对于领导干部的子女来说有权势的父辈并不足以依赖,惟有靠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习家“家风”:勤俭节约 讲情义 毛家“家风”:低调做人、清廉

周总理的“十条家规” 陈云家风:身教重于言教

孝顺;要和气 厚道,诚实 朱子家训: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颜氏家训: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仕宦不可过两千石,婚姻勿贪世家 庞氏家训:

观人家起卧之早晚,而知其兴衰 建构和谐家风可从几方面入手:

家庭成员要理智,善于控制情感;

当着孩子面吵架,要相亲相爱;

父母与孩子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家庭成员要尊敬老人,关心老人;

要与邻里和睦相处;

对有困难的人要同情、关心和帮助

建构家风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具有传统文化特色,是世代相传的中华文化的朴素沉淀,同时家风也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特征。

1.首先我们要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人类最朴素最基本的情感,也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体现。孝敬父母是夫妻合一、为孩子做表率、创建其乐融融家庭,进而创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孝敬父母是圣经中十诫的第五诫,而且是唯一带应许的诫命,那就是孝敬父母可以使人得上帝的祝福,在世长寿。和谐家风可从几方面入手:

2.做人要厚道。厚道没有固定含义,就如冬日阳光夏日清风,无论人品还是德行,都能打动人。厚道让人信赖,让人踏实,让人熨帖,让人感动。作为朋友,可交;作为同学,可信;作为老师,可敬;作为领导,可从;作为下属,可用。厚道人不算计你,厚道人不欺骗你,厚道人不出卖你,与厚道人打交道就象在洒满月光的湖面上泛舟,让人宁静而温馨。家庭成员要理智,善于控制情感;

3.做人要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华夏民族最崇尚的品质,已传承数千年。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当着孩子面吵架,要相亲相爱;

4.做人要正直守法。正直就是要不畏强势,敢做敢为,要能够坚持正道,要勇于承认错误。正直意味着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一点包括有能力去坚持你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并能公开反对你坚信是错误的东西。

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做为公民,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尤其要遵守职业纪律和与职业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让遵纪守法成为我们的荣誉。父母与孩子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5.要勤俭持家。“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古代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开国领袖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勤俭不是小气,而是一种文明,应该被广泛传承。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不分贫富大小,如果勤俭文明之风盛行于世,将是国之本,家之幸,民之福。

家庭成员要尊敬老人,关心老人;

要与邻里和睦相处;

对有困难的人要同情、关心和帮助

第三篇:内涵发展工作总结

五星一中

2014-2015学年学校内涵发展工作总结

一、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关键性作用,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切实抓紧抓好,努力造就一支业务过硬、勤于育人、善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具体操作如下:

1、听课: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两节,每月底检查一次听课记录。

2、书法比赛:教师每周写两张字,并在学期末举行一次书法展。

3、教学随笔:教师坚持每天写教学随笔,教务处定期检查。

4、反思与论文:教师每两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每月写一篇教学 论文。

5、读书心得:每位教师每学期精读一本名著,并坚持写读书心得。

加强了对教研组工作的指导、督促与检查。为了让各教研组工作都落到实处,督促各教研组都制订了工作计划,有内容、有措施。教研组活动已开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有特色、有效率、有时间保证,具体体现在定时间、定地点开展教研活动,包括集体备课、听评课、集体学习与教学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内容丰富,安排科学合理,强化了针对性、实效性。

二、课程改革 根据县教研室的要求,学生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以外,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每天坚持练字,每日一张,每月以班为单位评比,每学 期全校评比一次。

2、纠错本。每生准备文、理两个纠错本,把平常作业中出现的错题重写在纠错本上,并在错题下面更正一遍,以便加深印象,最后整理成集,以备复习时巩固使用。

3、知识树。每周每生按照教师分工画一张知识树,首先周末班内评比,月底全校评比,优秀作品制成展板表扬。

4、手抄报工作总结

手抄报是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阵地。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学校专门制定了各期手抄报的主题,并要求班主任定期布置给学生,及时把作品上交政教处。政教处组织人员进行评比并颁奖。

制作手抄报,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锻炼了学生的自立自主能力,培养了审美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5、阳光大课间活动总结

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我校了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以大课间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体现良好的校风,校纪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带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为了开展好本次活动,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实施措施。阳光大课间的活动内容主要有长跑、舞蹈、广播操、跳绳等。本次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锻炼身体的意识,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6、幸福教室

学校是孩子们学习成长的乐园,教室则是他们学习进步的神圣殿堂。为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我校积极开展了建设“幸福教室”的活动。

为了开展好本次活动,高同春校长亲自开会研究活动方案,安排政教处和校团委会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并要求每一位班主任老师积极行动起来,带领本班学生创造性地工作,迅速掀起本次活动的高潮。

幸福教室关乎着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各班班主任更是丝毫不敢懈怠,他们积极组织学生精心谋划建设方案,建设成果更是喜人。每个班的班徽都各具特色,含义丰富。特别是六年级一班的班徽,它是由6和1构成,象征六一班的孩子们如一缕缕阳光团结成了6.1班这轮温暖的太阳。他们朝气蓬勃,好像出生的太阳爬上地平线,将大地染成金黄。大地是他们的母亲,他们要奉献光芒。五一班的“星光灿烂”,五二班的“成长的足迹”,六一班的“许愿树”,七一班的“攀登的脚印”,八一班的“群英荟萃”都各具特色。这些各具创意的版块设计,不但美化了教室,展示了同学们非凡的创造力,丰富了他们的文化学习生活,而且还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浓厚了班级学习氛围。

“幸福教室”的建设,不仅展示了同学们的创造才华,还无形中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使得各个班级都朝气蓬勃,团结向上。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的教室亮丽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了,整个校园显得更加充满活力了。

7.校内小导游

学校从各个班级选拔小导游选手,由办公室负责,组织选手进行训练。学生先写导游词,老师修改,再集中训练。通过这项活动,锻炼了学生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在引导中心校全乡大检查中,赢得好评。

五星一中

2013—2014学年上学期学校内涵发展工作要点

一、教师专业化成长

1.开展“我爱五星一中”为主题系列师德教育活动。2.教师利用暑假时间学习充电,阅读当代教育名家名著,交换读本,交流心得,充实精神,坚定理念。3.给各科教师配发中小学全套教材和课程标准。

4.继续深入开展“四步探究”之小组合作实验,采用DV录课,互听互评,赛课观摩、反复研讨,打造精品高效课堂。5..鼓励教师坚持写教学札记、教学反思、教学日记、心得体会等,并汇集成册。

6.开展博客教研,交流教研成果。

7.利用古澶书院这一平台,聘请市县名师名家作报告,进行思想引领,技能传授。组织教师到外地外校观摩交流。8.积极承担市县级科研课题实验研究。9.建立教师业务档案,记载教师成长轨迹。10.开展师生展演赛,为师生成长发展搭建平台。11.校长专业化发展按照局定12条要求去做。

二、课程改革

1.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

2.县教育安排的18项课改项目,还要继续铺开,深入推行,做好资料的积累和成果汇编。

3.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做好英语科活动项目创新,创建英语特色校园文化,逐步形成英语特色学校。三.辅助措施

1.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向社会开放课堂。2.利用创建市级标准化学校的契机,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学校亮点和成果。

五星乡一中

2013-6-27

2012-2013学年总结 本学年,教务处全体工作人员在校委会领导下,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主线,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根本,认真落实课程计划,积极推进素质教学,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充分发挥教务处指导监督、整合推进的功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检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圆满地完成了学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计划。期末将至,为了能够使今后的工作在质量上、效率上再上一个台阶,特就本学年具体工作情况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小结:

一、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关键性作用,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切实抓紧抓好,努力造就一支业务过硬、勤于育人、善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具体操作如下:

1、听课: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两节,每月底检查一次听课记录。

2、书法比赛:教师每周写两张字,并在学期末举行一次书法展。

二.政教

1.狠抓常规,突出主题,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工作本着“坚持与完善,突破与创新”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以常规教育管理为基本内容。

2、继续把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突破口,采取多种措施,着力学生习惯的养成。一是强化制度建设,把管理细化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二是重视团总支、学生会机构建设,提高了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在学生中能真正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三是学校始终把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正面典型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思想。统计各班好人好事,学校统一在宣传栏中进行通报表彰,让每一个学生熟知良好习惯的内容,从思想上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开展竞赛,榜样激励。每周汇总班级量化积分,在期中期末表彰一批文明班级、文明寝室、进步快的学生,在全体学生中树立榜样。开展孝道文化为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了爱老敬长的教育。在学生中开展爱国歌曲歌咏比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3、加强了班主任队伍建设。精选了班主任队伍,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及时交流工作经验,分析学生思想动态,调整思想,改进方法。本,参与4期上级安排的班主任培训。

4、扎扎实实开展“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主题教育。我校从10月下旬开始,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师德主题教育。

三、后勤工作

1.在后勤服务工作中,本着“服务育人”的意识,着力强化后勤队伍建设,努力增强服务意识;筹资6万余元对教学楼楼道走廊、宿舍楼进行了重新粉刷;班级公物保管成绩显著,劳动值日井然有序,宿舍管理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耗资2万余元对校园电路进行了整改,确保师生学习工作正常进行。伙房也进行了改造,饭菜花样翻新,师生更加满意。

2、严格履行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行为。在经费使用方面执行预算审批制度,在购物方面实行采购审批和政府采购制度,在物品使用方面实行领导审批制度,杜绝了各种不正之风,保证了资金的效益最大化。

3.、狠抓落实食品安全工作。学校与相关人员签定了食品安全卫生责任书,坚持食品卫生层层负责,环环把关。不定期召开后勤人员工作会议,并组织各班生活委员对食堂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进行评议,并通报评议结果。这样既确保食品卫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提供。

本学年,七、八年级在县抽测中荣获第八名,九年级在升级考试中荣获全县第六名。正是有了这些成绩,所以2011年9月,我校被五星乡乡政府评委“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元月,被濮阳县教育局评为“校本教研示范学校”;2012年2月,被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委“模范学校”;20112年9月被五星乡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在新的一学期我校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再上新台阶,管理再有新突破,质量再创新辉煌。

第四篇:内涵发展工作报告

着力内涵发展 建设精品初中

——上桥中学内涵发展三年规划实施情况的汇报

(2012年5月22日)

2009年学校完成内涵发展三年规划后,被区教委确定为内涵式均衡发展试点校。两年多来,学校班子只争朝夕锐意进取,全校师生振奋精神努力工作、勤奋学习,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基本实现了内涵发展三年规划的预期目标,完成了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全员参与,真抓实干,全面提升学校实力

我校地处沙区东部主城西南角,占地29亩,办学条件基本实现了标准化,是一所农民工子女定点接受学校,在职教职员工69人,在校学生736人,农民工子女占52.7%。

规划实施过程中,教委领导到校调研共9次,专家组到校指导6次,进修学院到校指导13次,领导的指导和专家的引领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内涵发展工作。

三年间,学校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员工遵从教育规律,尊重学校实际,竭力优化内涵发展四要素即“教师、学生、课程、课堂”,先后召开行政会专题研究内涵发展9次,组织内涵发展教师专题研讨会8次,举办“我与学校内涵发展”教师征文和演讲各1次,邀请专家讲座5次,组织校级观摩课、公开课等共169节;外出学习考察学校10所,接待区内外兄弟学校到校交流11所;安排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地学习30余人次;教

师在区内献课和赛课、区教研活动教学经验交流发言24人次;获得区级及以上荣誉19人次,论文发表33篇,参加校级及以上课题研究的教师占87%。

三年间,学校先后被评为重庆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先进集体、重庆市平安校园、沙区学校内涵发展突出贡献奖、沙区特色学校、沙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沙区家长学校示范校,被重庆日报评为“我身边的好学校”、中国主流媒体教育联盟和重庆时报社评为“重庆教育典范学校”,与《中国教师报》合作并加入“中国特色品牌学校共同体”,被市教委命名为“重庆市教师实践培训基地”,办学业绩先后被重庆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三年来,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学生对学校的喜好度和认可度大幅提高,教师归宿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学校的形象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二、四管齐下,着力内涵,推动规划全面实施

为全面落实好内涵发展三年规划,我们主要通过四个方面的不懈努力,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品牌发展。

(一)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内聚力

内涵发展的力量源泉来自学校每位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就要求必须统一思想,各施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同心同向同行的“动车组”。

1.以办学愿景提振精气神

学校在2006年就确立“潜心内涵发展,打造精品初中”的发展目标,描绘了建“沙区一流、市内有影响的精品初中”的办

学愿景。通过几年探索实践,形成了“精品初中12567内涵发展思路”即:追求一个愿景:精品初中;培育二字文化:“爱”的情感态度与“精”的价值取向;倡导五种状态:人要有精神,学习要精深,工作要精细,为人要精诚,生活要精彩;做强六大支撑:文化引领,精品讲坛,精品学科,精品课堂,精品科研,精品活动;优化七大要素:精致的理念,精锐的队伍,精良的装备,精美的环境,精细的管理,高精的质量,精湛的特色。

为让全校师生认同“精品初中”的发展愿景,学校先后多次给师生做专题宣讲,并在师生中开展以“我为精品初中建设建言献策”、“我为内涵发展做贡献”、“我心中的理想学校”等为主题的征文和演讲比赛。

2.以目标责任制激励干劲

学校紧紧抓住内涵发展试点校这一契机,不断完善各类规章制度确保三年规划的每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施行“项目负责制”,把每项工作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人头上,做到“目标层层分解,任务人人落实”,校长整体谋划、总揽全局,书记保驾护航、协调各方,副校长协助校长、独当一面,中干全权负责部门工作,各组组长恪尽职守,班主任统领班级建设。每个层级都清楚三年规划的具体目标,都明白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并把各项目标完成与绩效工资和评优评选挂钩。

3.以“三名”工程引领前行

为统一行动,学校实施“三名”工程:塑造一批名师以感召教师群体,打造一批名班以示范班级建设,培养一批名生以激励

学生群体,从而形成学校“比学赶帮超”的积极氛围,让大家把思想言行自觉统一到学校内涵发展上来。三年来,我们培养了并命名5位名师,每月评选表彰一批“五星班级”,每学月评选表彰一批“明星学习小组长”,每学在学生中评选表彰“校园之星”。

(二)狠抓校本研修,人人成内行

教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教师专业得到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三年来,学校狠抓校本研修,力争让教师人人都成长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

1.督促教师落实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2010年,学校立足对师资队伍现状的分析,要求每位教师按照学校三年规划对教师队伍发展的目标任务,制定有一定操作性的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他们把“提升教师职业修养、提升教育理论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作为目标任务,将“读专著、听讲座、听评课、写反思、善展示”等作为规划目标任务实现的主要途径。为确保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落到实处,学校加强过程性督导评估,做到“面上要求与个别关照相结合、物化呈现与实作展示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其他评价相结合”,既注重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又关注教师思想、身心的发展情况。在教师自查的基础上,学校每年召开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表彰会,以奖励先进,激励后进,督促大家共同提高。通过自查,有31位教师全部完成既定目标,占全体教师的45%。

2.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三年来,学校创设条件和搭建平台,以促教师专业发展。实施“读书工程”,为每位教师购买了10多本各类书籍,并提出明确的阅读学习要求,组织召开“读书交流会”,评选并表彰“读书活动先进个人”;实施“青蓝工程”,“学校、师傅、徒弟”三方签订师徒结对协议,定期进行交流检查,召开专题总结表彰,协议期满进行考核验收;举办一年一度的“活力课堂教学大比武”、一年两次的“教师精品讲坛”,让老师们在互相观摩研讨中提升,在聆听校级名师的专题讲座中分享智慧,互相激励;将校级名师的录像课、优质导学案、优秀教育案例等资源收集整理,建立起教师校本培训资源库;给青年教师“结对子、压担子、搭梯子、引路子”,帮助中老年教师梳理成长历程以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风格。如今,以官佳媛、崔黎明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各类活动中崭露头角;以钱渝屏、姜乐萍、张洁为代表的一批中年教师形成了优良的教学个性,在学科组建设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以刘思

七、刘涛、牟艳、黄萍为代表的一批校级名师形成了鲜明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欢和家长追捧,在教师群体中发挥不可或缺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实施课堂改革,求变于内生

不同的校情决定了课改的不可复制性,先进的课改理论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内生而成。

1.明确课改思路

在试点校指导专家、区进修学院中教部、科研部的指导下,我校立足校情制定了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1234567”思路。即:探索建立一个校本化课堂教学模式;坚持对老师不行政高压、暂不量化考核的“两不”原则;三年一个轮回;突出“学校总揽、年级包干、教师自主、学科多元”四大特点;抓好先参观培训后身体力行、先班级试点后年级推开、先学校领衔后年级承包、先全面入轨后规范提升、先自由探索后总结凝炼的“五个先后”策略:保证舆论跟上、制度跟上、培训跟上、管理跟上、科研跟上、保障跟上等“六个跟上”措施;细化导学案编写、小组建设、组长培训、班级文化建设、师生评价、学月分析、经验凝冻与推广等七个环节。清晰的思路为课改工作有序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2.抓住关键环节

一是抓实培训。为让师生明确“改什么、为何改、怎样改”三个问题,认清各自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角色和任务,先后开展“课改的实施路径”、“导学案的编写”、“学习小组的建设”、“探寻杜郎口中学”、“解读綦江课改模式”、“双主活力课堂教学模式解读”等11个专题培训,让绝大部分师生的观念意识发生了变化;教师间、师生间、生生间围绕“课改”进行的互动交流、观摩学习是更为有效的“培训”方式。课改培训彰显了“内外结合、思行结合”的特质,收到喜人的效果。二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课改的重要环节,学校提出集体备课必须有“亮点展示、反思共享、新课展望、智慧固化”四项内容,尤其是导学案的编写须经历“主备—研讨——定案——再备”几个环节,确保导学案的

高质量。在组长的努力下,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工作得以空前强化,基本形成了“团队作战”的局面。三是班级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建立新型的班级文化,即建立学习型组织。对班干部、科代表、组长、学生个体的角色有新的要求,更加强调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并提倡班主任在班级规范的基础上当“翘脚老板”,放手学生。通过小组和班级的日小结、周总结,继而进行月评比,让学生、小组随时能了解自己的发展状况,以便互相提醒督促,共同进步。通过三年多建设,每班有班训、班徽、班歌,有明星小组评比栏,还有班级风采展示台。各班级文化建设主题鲜明,百花齐放。四是适时调适。课改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了要适时调适,以便“不折腾、不冒进、不蛮干、少走弯路”。课改工作小组坚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师生进行书面或口头调查,坚持有计划地听评议课,把一些备课组、教师、班主任、学生、学习组长等各个方面的好做法及时进行交流推广,真正起到组与组、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那里收集意见和建议,要适合学生发展,不能“削足适履”。

3.构建校本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不唯模式,但要模式,尤其是刚进入课改轨道的学校和教师,否则会无从做起,陷入“忙、茫、盲”的尴尬境地。在专家和教研员的帮助下,我们逐步构建起具有校本特色的“双主活力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旨在构建“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而共建共享生命活力的课堂”。本课堂以新课程所要求 的多维目标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师生生命的幸福生长。其基本教学流程是: 学——展——点——测——评。在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中,我们明确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流程,不可僵化套用。

4.建立课改评价体系

围绕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由评教师个体的教案变为评备课组编制的学案;由评教师的讲解精彩度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参与度为主;由评教学环节的完备性为主变为评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为主;由评课堂的活跃度为主变为评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为主;由评师生的交流互动(主要是问答)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交流展示为主;由评教师的板书设计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作业、笔记、展示为主;由评教师的基本功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基本素能为主;由评个别学生的表现为主变为评小组表现为主的转变。让教师和学生知晓评价指向,极大地优化了师生的教学行为,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课改激活了上桥中学各个板块的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师生的教学生活,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形成了积极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教师群体形成了“主动研究教育教学的人多了、互相听评课的人多了、写反思的人多了、亲近学生的人多了、主动参与课改活动的人多了”等“五多局面”;学生群体的变化则更为明显,呈现出“课前预习的质量明显提高、综合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师生间生生间的融洽度明显提高、思考探究

大胆展示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对课堂的喜好度和满意度明显提高等“五个提高”特点”。

(四)丰富德育活动,扩张学校内存

学校的教育容量和实效是需要活动来体现和达成的。学校德育活动的丰富性和实效性彰显着学校文化内存的大小,也反映着内涵发展的品质。三年来,学校有序推进以“关爱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并在此背景下,构建德育活动体系,使德育活动和仪式序列化和校本化。

1.坚持常规活动和仪式

每天20分钟的午间教育、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生集体宣誓)、每学月的年级学生大会、每学期第一天的开学典礼和表彰大会、每学期最后一天的散学典礼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动员会、每学初的新生入学典礼、新生入学教育周(第一周)、毕业典礼、每学末的校园之星评选及表彰活动、节日及纪念日活动及相关教育(元旦、春节、清明、五四、六

一、端午、七

一、教师节、中秋节、国庆等)、学生入团退队仪式、每年1-2次的文体艺术节、每年一次的“爱心互助”活动。

2.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2月与9月为“珍爱生命”教育活动月、3月为“爱他人学雷锋活动月”、4月为“爱学习活动月”、5月“爱体艺活动月”、6月“爱传统活动月”、1月7月8月“爱社会活动月”、10月“爱祖国活动月”、11月“爱读书活动月”、12月

3.丰富学科及社团活动

我校学科活动分为学科知识类(学科兴趣小组)、应用技术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编织、插花等)、文化艺体类(影视欣赏、健美、国画、体育、合唱等)三大类;由于学生年龄限制,我校社团活动开展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成立有“百舸文学社”、“少年先锋报小记者站”“青橄榄广播站”等社团。

系列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体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作为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校园内感受到的是文明阳光、积极向上的人和事。

三、深刻反思,查找问题,提升内涵发展质量

内涵发展三年规划的实施以及连年多的试点工作,使我们深切感到,学校的内涵发展就是要使办学的各要素协调有序,一切从内部实际出发,凝聚内力、练好内功、扩张内存,从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先进的办学思想是内涵发展的先决条件,科学管理的系统工程是内涵发展的动力源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内涵发展的根本保证,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内涵发展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是内涵发展发展的源头活水,有实效的教育科研是内涵发展发展的“加速器”。

与此同时,通过工作回顾和反思,学校工作还有五个方面的明显不足:一是领导班子的整体水平提高较慢。尤其是校长在工作岗位上待得太久,工作激情不够,深入课堂和教师群体不够;中层干部的能力水平参差,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让老师满意,接受任务居多,创新工作不足。二是教师专业发展成效不够明显。绩效工资背景下教师职业倦怠迅速蔓延,积极性日渐衰减

已逐渐成为学校发展的致命隐患。我校在实践做了一些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探索,但效果均不明显。三是学校文化建设品位不够高,校园文化应有的魅力不够。四是对家长的引导不够有力。没有很好地解决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问题,孩子教育几乎是学校一包到底。五是教学质量提升不够明显。还没有解决好“课堂上师生感觉良好,而学生考试成绩上升不大”这一问题。

先哲有言:理想是彼岸,现实是此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内涵发展就是学校的高效行动,就是构建理想学校、实现教育理想的桥梁。选择试点就注定远离平庸懈怠,就注定要凝神静气潜心抓好教育的每个细节。坚信在教委领导的关心和专家的指导下,试点之路将会成为上桥中学发展的康庄大道。学校一定按照“三个转型”的新形势、建设教育强区的新任务、办精品初中的不变追求,认真编制新的内涵发展三年规划,增添切实有效措施,为区域教育的内涵式均衡发展再做新的实践与探索。

第五篇:延安精神内涵及发展

一、党在延安13年的光辉历史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穿越枣园的灯光、杨家岭的会堂、清凉山的红色电波,延安精神熠熠生辉。

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旗镇,到1948年3月毛主席东渡黄河,这13年就是常说的延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13年,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总后方。这期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指挥所、司令部。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通过“三三制”(延安时期由共产党员、工农群众、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一种政府组成机制)政权管理社会、发展经济,进行了党内第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即延安整风运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胜利召开了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培育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实现了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败到胜、由小胜到大胜,直到彻底胜利。可以说,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集思想上的成熟期、理论上的定型期、政治上的辉煌期、组织上的壮大期和作风上的彰显期于一体的历史时期,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上、在党的历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大家学习延安精神,重温和感受党在延安时期的光辉历史,有利于全面系统地把握我们党的整个发展史、奋斗史,从中领悟党的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汲取营养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人生境界。

二、延安精神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延安精神的形成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到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后,为延安精神初步形成时期。主要标志是1938年毛主席为抗大确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抗大精神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是延安精神初步形成的体现。

第二阶段,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后到1945年4月党的七大召开前,是延安精神的成熟发展时期。主要是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形成了整风精神和南泥湾精神,这是延安精神形成的主要标志。

第三阶段,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离开陕北,是延安精神的成熟发展时期。主要标志是毛泽东同志在七大政治报告中,对党的理论和优良传统作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概括,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进了党章,延安精神最终形成。

延安精神形成有着特定的环境和基础。首先,延安精神形成于陕甘宁边区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党中央率领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到达的陕北和延安是当时中国最落后、最贫困的地区之一。1940年以后,解放区面临着国民党严酷的军事包围和严重的经济封锁。极端困难又无外援的环境,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特殊品格。其次,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确立和延安整风运动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经过整风运动,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实现了全党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高度统一。第三,广泛的群众社会基础是延安精神形成发展的源头。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极大地激发了边区群众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经过大革命和土地革命锻炼的陕甘宁边区人民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边区成为当时全国政治是最先进、最民主、最革命的地方。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历史上党群干群关系最密切、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最好的时期之一。延安精神就是在总结各抗日根据地特别是陕甘宁边区人民首创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深刻理解和把握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

概括说,延安精神就是党中央在延安形成的好思想、好作风,包括理论、品质、道德、意志、人格魅力等要素。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革命实践和理论创新,不断培育、积累而形成的一种伟大精神。主要包括了抗大精神、南泥湾精神、整风精神、白求恩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和边区劳模精神等。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是共产党性质宗旨作风及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不竭动力源泉。它使中国共产党能干成事、能取得最后胜利,使老百姓对共产党最拥护、最喜欢。“干成事”因为干得是老百姓的事,“最喜欢”因为共产党解决的是老百姓的利益问题。

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就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方向。为了这个大目标,我们建党、建军、向农村进军、反围剿、长征、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打鬼子、打老蒋、建国等等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最终目标都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制度的核心就是人民获得最大实惠,人民得到最大幸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当年共产党人有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就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的人生信念、人生境界、人生付出和人生价值。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科学把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由此所构成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旗帜。

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同志用“实事求是”四个字高度概括了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内涵,使党从教条主义统治中解放出来,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当年我们党为实现阶段性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反蒋逼蒋联蒋打蒋”的正确战略策略,这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必然要求。井冈山时期总结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长征开始后的“四渡赤水出奇兵”,以及后来促成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我们对国民党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正确策略等都是实事求是的结果。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面对强敌,“亡国论”充斥国内,毛泽东大智大勇,提出了持久战的观点,他在给陕北公学学员讲课时怎么说?说中国不能亡。城市亡了农村没亡;白天亡了夜晚没亡;大路亡了小路没亡。面对繁重任务和强大敌人,我们党通过延安整风从思想方法的高度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从思想认识根源上分清了是非,摆脱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洋教条”的束缚,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组织上的高度团结统一。对我们党来说最大的决定性的实事求是就是在组织路线上解决了问题。

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延安精神的本质和核心。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从方法论的角度深刻论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重要作用,并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优良作风之一,从而使党的群众路线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

四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当年,毛泽东在窑洞前后自己种菜,朱老总成为种地行家,周恩来、任弼时被评为纺线能手。针对从前方回延安参加整风的干部中,有人对久住潮湿阴冷窑洞一度闹情绪、发牢骚的个别现象,毛泽东开导说:这种情绪是要不得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列。蒋委员长比我们条件好,有高楼有洋房有电灯,但就一条,全国人民不听他的,老百姓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寄托在延安的土窑洞里。通过延安时期的艰苦奋斗,我们粉碎了封锁,打破了制裁,减轻了边区群众的负担,密切了党群关系,改善了人民生活,积累了斗争经验。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显著特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格和精神风貌,体现了一个毫无私利、始终以人民解放事业为己任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色。正如胡锦涛同志概括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

四、延安精神的历史地位

延安精神不是孤立存在的。正确把握延安精神的历史地位,不能简单地把延安精神理解为延安人和延安地区的精神。延安精神与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各种精神,都是相互联系、一脉相承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历史渊源;西柏坡精神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各种精神都可以在延安精神里找到根据,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和拓展。可以说,党在各个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与延安精神一道共同反映了党的性质、宗旨和作风,构成了党的革命精神的主要内容,而延安精神则是我们党革命精神的集大成者。

五、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延安精神的重大现实意义

周恩来总理讲过:是延安人民用小米养育了我们,没有延安就没有新中国。延安是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具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温延安精神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增强政治信念的坚定性、政治立场的原则性、政治鉴别的敏锐性和政治忠诚的可靠性;能牢记党的宗旨,自觉走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能自觉严守党的纪律,做到廉洁从政;能凝聚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力量。我们应当把学习党在延安的历史和延安精神作为必修课,更应自觉地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首先,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取得最后胜利,得益于延安时期确立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同样需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上清醒才能保持政治上坚定。广大党员干部都要把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作了全面阐述,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要义,特别是要弄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自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达90多年的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探索、实践、开创和发展起来的)、特在何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一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把握时代和实践的新要求,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继往开来,面向未来,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精神,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与治国理政思路的具体体现。这些执政理念与治国理政思路主要包括: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执政使命;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执政目标;以为民、务实、清廉为执政准则;以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执政方略;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执政信条;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为执政追求;以实践群众路线和反对“四风”为执政突破口等等。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要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原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是坚守理想信念的根本标志,是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根本要求。我们要从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看到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看到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从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中,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真正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作为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标准。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自觉维护中央的权威,确保政令畅通,敢于向不良风气亮剑,旗帜鲜明地同一切错误言行作斗争,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要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邓小平同志讲过,“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相信毛泽东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今天我们搞建设搞改革开放还要靠这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核心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要准确把握全国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学会运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使各项决策更加符合中央要求、省情实际和群众期盼。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最近,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一个重要导向就是不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不单纯此衡量发展成效,要求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防止急于求成,盲目搞“政绩工程”。我们要把握好这一导向,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老黄牛发展观念,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真正做出经得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要坚持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坚决克服联系实际不够、脱离群众等问题,扑下身子与人民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真正做到勤于政事而不勤于“政绩”。

第三,要践行全心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观的确立,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的根本体现,是由我们党的世界观、指导思想和伟大历史使命、奋斗目标决定的。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正在全党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核心也是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就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增强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时刻把自己摆在为人民服务的位置,把劲头用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上。要善于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抓工作、作决策都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结合教育实践活动中征求到的意见,一条一条地制定解决措施,下大气力抓好整改落实,集中解决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

第四,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乐于奉献、夺取胜利、取得成功的斗争精神。艰苦奋斗是无路走出路、死路变活路、小路变大路、穷路变富路的过程。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中蕴含的这种宝贵精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对像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中的一个山区贫困县,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彰显出的新政新风,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倡导节俭、反对浪费,先后制定出台了《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简化公务接待等规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狠刹不良歪风、倡导文明新风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广大党员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坚决贯彻执行。要牢记“浪费也是腐败,节约也是政绩”,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把有限的财力最大限度用在改善民生上。要树立担当意识,越是在艰苦环境与困难条件下,越要保持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越要保持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坚强毅力,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迎难而上,敢打硬仗,用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赢得主动、赢得发展。要适应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新要求,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清廉本色,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要加强党性修养,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努力践行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追求,以高尚人格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总之,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弘扬延安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延安精神超越时空,具有恒久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我们一定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弘扬延安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以实际行动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下载三苏家风的内涵及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苏家风的内涵及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坚持内涵发展

    坚持内涵发展,促进质量提升 ——昌江一中工作汇报材料近年来,昌江一中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在学校管理、德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育教学、教研科研、校园文化建设、安全......

    坚持内涵发展

    坚持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品质 新安中学 朱思平在区委、区政府和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新安中学教师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牢牢抓住教学这个中心工作,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学......

    内涵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深入实施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 年 月, 县顺利通过“双高双普”省级验收和“教育强县”省级前期评估验收,全县教育跨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作为我县一个普通教师我倍感......

    学校内涵发展[最终定稿]

    学校内涵发展的认识重庆市江北区蜀都小学〃陈戈亮办教育就是要办有品位的学校,有品位的学校是内在发展较好的学校,学校内涵发展是增强教育强势发展的血液,循环于学校整个躯体之......

    三基工作内涵

    三基工作内涵 三基工作的内涵是: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素质。基层建设是以党建、班子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组织和队伍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工作是以质量、计量、......

    内涵发展 教师为先

    学校内涵发展 教师培养为先 黄龙县中学 高占武 众所周知,学校发展靠质量,教育质量靠教师。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各地各校为招聘优秀......

    什么是教育内涵发展

    什么是教育内涵发展 一、命题的由来 1.教育内涵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研究实现优质教学的过程 ①什么是优质教学? 在先进理念的观照下,运用科学的课程教材和合理的途径、方法(合理......

    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

    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 关于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解释。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使用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概念,更多地是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讲的,前者表示内容和实质,后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