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残疾人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
五、残联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知识问答
1.什么是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
答: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是残联所属的事业单位,是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服务的专门机构,接受劳动部门的业务指导,是国家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
2.市、县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1)残疾人劳动就业状况调查;
(2)残疾人劳动能力评估和职业技能鉴定;
(3)残疾人就业咨询、就业登记、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培训;(4)创办和管理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企业;(5)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收缴使用和管理。
3.市、县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设置哪些功能区域?
答:(1)窗口服务功能:包括失业登记、就业登记、培训登记、咨询服务、按比例就业审核和残疾人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
(2)信息查询发布功能:包括求职信息、用工信息、培训信息、法规政策信息等;
(3)职业介绍功能:包括对求职残疾人和用人单位提供职业匹配等;
(4)职业指导功能:包括职业能力评估、技能鉴定、求职指导、职业设计、心理辅导等;
(5)招聘洽谈功能:包括面试洽谈、用工推荐、用工指导等;
(6)信息管理功能:包括数据库管理、信息统计、信息监测及分析等。
4.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哪些服务?
答:《残疾人就业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下列服务:
(1)发布残疾人就业信息;
(2)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
(3)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心理咨询、职业适应评估、职业康复训练、求职定向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
(4)为残疾人自主择业提供必要的帮助;
(5)为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提供必要的支持。
5.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哪些工作规章制度?
答: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制度、职业介绍工作流程、就业年审工作操作流程、求职登记工作流程、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流程、残疾人招聘工作流程、与社会用人单位联系制度、残疾人就业援助制度等。
6.如何才能更好地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
答:(1)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为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服务,鼓励和扶持职业培训机构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并组织残疾人定期开展职业技能比赛。
(2)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信息、职业培训、职业康复训练、职业介绍等服务,并为残疾人自主择业和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受劳动保障部门的委托,可以进行残疾人失业登记、残疾人就业与失业统计;经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批准,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还可以进行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
7.如何做好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工作?
答:首先,要弄清残疾人职业培训的重要意义,树立培训工作的正确指导思想。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目的是要残疾人成为生产力,同时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而不是把残疾人分到各单位让大家养起来。我们要尊重市场规律,同时要维护社会公平。因此,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是安排那些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符合岗位要求、具备相应技能的残疾人,而不是硬塞给企业一些不合格的残疾人。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把尊重经济规律同实行社会公平原则相结合。为此,必须贯彻国家的劳动就业原则,残疾人按比例就业也要先培训,后上岗。
其次,要讲究培训质量。企业需要吸纳的人,能否适合岗位的需要,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培训工作帮助残疾人达到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我们要调查残疾人的现状和市场的需要,精心地组织培训工作,培训准备一大批合格的人才。就业培训应以业务技术为主,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帮助残疾人坚定自强自立的意志,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敬业精神。
其三,要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可供残疾人就业的工种很多,而残疾人就业的服务机构力量有限,应充分利用劳动部门和其它方面的培训网络来进行定向的或者是委托的培训;要充分利用企业的培训条件,搞下岗、转岗残疾职工培训。
8.残疾人如何进行求职登记?
答:求职人员原则上在户口或居住地的区(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办理求职登记,求职人员需详细填写《求职人员登记表》,有学历或专业技能证书的需交复印件,有培训愿望的,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填写培训登记。
9.申请享受《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资格认定的单位,应当具备什么条件?
答:(1)单位安置的残疾人为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的人员,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1至8级)》的残疾人员;
(2)单位依法与安置就业的每位残疾人签订一年以上(含一年)的劳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
(3)单位安置的每位残疾人职工有适当的工种、岗位,实际在岗从事全日制工作,且不存在重复就业的情况;
(4)单位提出资格认定申请的前一个月的平均实际安置的残疾人职工人数占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应高于25%(含25%),且实际安置的残疾人人数多于10人(含10人);
(5)单位内道路和建筑物符合国家无障碍设计规范;
(6)单位在提出资格认定申请的前一个月为安置的每位残疾人职工按月足额缴纳了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
(7)单位在提出资格认定申请的前一个月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安置的每位残疾职工实际支付了不低于所在县(市、区)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
10.单位申请资格认定时,需要向所在地县级残疾人联合会所属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提供那些材料?
答:根据《山西省盲人按摩机构工疗机构及其他集中安置残疾人单位资格认
定方法》的有关规定,需要提供以下资料:
(1)山西省盲人按摩机构、工疗机构及其他集中安置残疾人单位资格认定申请书;
(2)企业营业执照或者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和国税、地税税务登记证副本;
(3)单位与残疾人签订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副本;(4)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证明材料(单位在职职工名册等);
(5)单位安置的残疾人职工名册、身份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1至8级)》;
(6)每位残疾人职工的工种、岗位、使用设备说明;
(7)单位内道路和建筑物符合国家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证明;(8)单位为安置的残疾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的缴费凭证;
(9)单位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安置的残疾职工支付工资的凭证;(10)单位章程和规章制度。
第二篇: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
为促进更多的残疾人就业,充分发挥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作用,残联高度重视,并且严格按照上级关于本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要求,标准规范化建设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
一 是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建立了残疾人就业服务大厅,大厅工作人员全部持证上岗,服务窗口设有为残疾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和失业登记、职业介绍与指导、培训与创业登记等指导服务。
二 是软件基础扎实,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立健全了各项业务工作规章制度、包括职业培训制度、职业介绍工作流程、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流程、与社会用人单位联系制度、残疾人就业援助制度等。
三 是硬件设施齐全,配齐办公桌椅、沙发、办公电脑、打印机等相关设施。
第三篇: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规范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规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地方各级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残联”)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
第三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按照国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基本要求和本规范规定,加强建设,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
第二章 机构与人员队伍建设
第四条 县级以上残联设立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是同级残联所属事业单位,在同级残联就业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同时接受上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和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业务指导。
第五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配备、岗位设置,应满足当地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需要,符合事业单位规范管理的要求,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持证上岗。
第六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使用统一的名称和标识,具体规范和标准按照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和原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关于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使用统一标识的通知》(„2003‟教就函字第3号)规定执行。第七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经费要按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管理要求,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三章 主要职责与任务
第八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按照省级以指导、示范性就业服务为主,市、县级以直接服务为主的原则,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
县级残联依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残疾人组织,搭建基层残疾人就业服务平台;以乡镇(街道)残联专干、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为骨干,建立残疾人就业指导员队伍,做好基层残疾人就业服务。
第九条 省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责与任务:
(一)按照全省残疾人就业工作总体安排,制定本省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对辖区内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指导;
(二)在省级残联就业部门指导下,组织实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三)组织实施盲人按摩机构、工疗机构及其他集中安置残疾人用人单位资格认定工作,指导推动市、县残疾人集中就业发展;
(四)指导市、县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失业登记、就业与失业统计,进行残疾人劳动力资源和社会用人单位用工需求调查,发布残疾人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用工信息;
(五)示范并指导市、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职业心理咨询、职业适应评估、职业康复训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开展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康复劳动提供服务并进行技术指导;
(六)制定并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开展市、县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人员培训,定期组织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七)建立省级残疾人就业信息监测中心,指导市、县建立完善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并纳入同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
第十条 市、县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责与任务:
(一)制定本地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在同级残联就业部门指导下,组织实施区域内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三)对盲人按摩机构、工疗机构及其他集中安置残疾人用人单位进行资格认定,为用人单位享受政策、安置残疾人就业提供服务;
(四)组织开展残疾人劳动力资源和社会用人单位用工需求调查,发布残疾人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用工信息;受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委托开展残疾人失业登记、就业与失业统计;经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进行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
(五)组织开展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残疾人就业指导员业务培训;
(六)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开展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康复劳动提供服务并进行技术指导;
(七)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职业心理咨询、职业适应评估、职业康复训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行为观察跟踪服务,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帮助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为用人单位提供支持性服务;
(八)建立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制度,协助残疾人职工和用人单位处理好劳资关系,指导用人单位建设方便残疾人职工的无障碍环境;
(九)为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形式的生产劳动,提供信息、技术、培训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十)建立完善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并纳入同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实行信息共享。建立城市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中心和残疾人就业信息监测点,发布辖区残疾人就业信息综合数据和分析报告,并按相关规定上报数据。通过公网与其他城市网络中心实现信息交换。
第四章 服务设施与功能
第十一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根据残疾人就业服务基本需求,建设服务场所,完善服务功能。
第十二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场所均应符合国家无障碍建设标准,具有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与测评、模拟仿真教学、职业技能展示和宣传栏等设施设备,配备业务信息和劳动力供求信息显示系统、无障碍触摸查询系统并确保完好和方便使用。
第十三条 市、县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设置以下功能区域 :
(一)窗口服务功能:包括失业登记、就业登记、培训登记、咨询服务、按比例就业审核和残疾人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
(二)信息查询发布功能:包括求职信息、用工信息、培训信息、法规政策信息等;
(三)职业介绍功能:包括对求职残疾人和用人单位提供职业匹配等;
(四)职业指导功能:包括职业能力评估、技能鉴定、求职指导、职业设计、心理辅导等;
(五)招聘洽谈功能:包括面试洽谈、用工推荐、用工指导等;
(六)信息管理功能:包括数据库管理、信息统计、信息监测及分析等。
第五章 制度建设
第十四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各项业务工作规章制度,包括职业培训制度、职业介绍工作流程、就业年审工作操作流程、求职登记工作流程、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流程、残疾人招聘工作流程、与社会用人单位联系制度、残疾人就业援助制度等。
第十五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加强岗位和人员管理,制定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内设机构工作职责、组织结构说明、岗位职责、服务人员行为准则、服务人员选聘、考核和培训制度等。
第十六条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公开服务制度、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承诺等,主动接受残疾人和社会监督。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七条 中国残联根据本规范制定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评估验收标准。
第十八条 本规范由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负责解释。第十九条 本规范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规范2010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规范(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
第三条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组成部分,应当按照国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基本要求和本规范规定,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
第二章 机构与人员队伍建设
第四条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是同级残联所属事业单位,业务上接受上级相关部门和同级残联就业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指导。
第五条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应根据当地残疾人就业工作需要,按照事业单位规范管理的要求合理核定人数,设岗定人,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持证上岗。
第六条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名称及相关标识的使用,要按照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和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关于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使用统一标识的通知》(〔2003〕教就函字第3号)和《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标识使用手册》规定执行。
第七条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经费要按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管理要求,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三章 主要职责与任务
第八条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按照省级以指导、示范性就业服务为主,市、县级以直接服务为主的原则,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
县级残疾人联合会依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基层组织机构,搭建基层残疾人就业服务平台;以乡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为骨干,建立残疾人就业指导员队伍,做好基层残疾人就业服务。
第九条省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责与任务:
(一)按照全省残疾人就业工作总体安排,制定本省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对辖区内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指导;
(二)受省级残疾人联合会委托,组织实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三)组织实施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资格认定工作,协调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中的问题;
(四)指导市、县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受同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委托开展残疾人失业登记、就业与失业统计,进行残疾人劳动力资源和社会用人单位用工需求调查,发布残疾人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用工信息;经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进行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
(五)制定并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定期组织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六)示范和指导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职业心理咨询、职业适应评估、职业康复训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开展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康复劳动提供服务并进行技术指导;
(七)建立省级残疾人就业信息监测中心,指导市、县建立完善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并纳入当地省或市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实行信息共享。
第十条市、县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责与任务:
(一)制定本地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受同级残疾人联合会委托,组织实施区域内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三)对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进行资格认定,协助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四)受同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委托开展残疾人失业登记、就业与失业统计;组织残疾人劳动力资源和社会用人单位用工需求调查,发布残疾人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用工信息;经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进行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
(五)开展乡镇、街道基层残疾人就业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六)为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开展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康复劳动提供服务并进行技术指导;
(七)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职业心理咨询、职业适应评估、职业康复训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行为观察跟踪服务,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帮助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为用人单位提供支持性服务,为农村残疾人就业提供指导和服务;
(八)建立完善残疾人就业信息网,并纳入当地省或市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实行信息共享。建立城市网络中心,发布辖区残疾人就业信息综合数据和分析报告,并按相关规定上报数据。通过公网与其他城市网络中心实现信息交换。
第四章 服务设施与功能
第十一条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根据开展就业服务的需求,建设服务场所,完善服务功能。
第十二条残疾人就业服务场所均应符合无障碍建设标准,具有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与测评、模拟仿真教学、职业技能展示、宣传栏等设施设备,配备业务信息和劳动力供求信息显示系统、无障碍触摸查询系统并确保完好和方便使用。
第十三条市、县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设置残疾人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培训咨询、职业介绍、就业援助、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服务内容的示范性窗口服务区。功能区域设置为:窗口服务、信息查询发布、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招聘洽谈、职业能力评估与测评、信息网络。有条件的地方应根据残疾类别设置个性化服务窗口或个人交谈室,开展专项服务。
(一)窗口服务功能:为残疾人提供失业登记、就业登记、培训登记和咨询、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援助和残疾人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服务;
(二)信息查询发布功能:为求职残疾人和用人单位提供求职信息、用工信息、培训信息、法规政策信息咨询等服务,并确保信息真实、更新及时;
(三)职业介绍功能:为残疾人提供求职登记、建立求职资源库、用人单位职位基本情况介绍、劳动力供求双方职业匹配等服务;
(四)职业指导功能:为需要进行职业指导的残疾人提供心理咨询、政策咨询、职业康复咨询、就业形势分析、职业设计、职业能力评估、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
(五)招聘洽谈功能:为求职残疾人和用人单位提供组织双方面试洽谈、受理用人单位用工登记、提供用工指导、进行用工推荐、处理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等服务;
(六)信息网络功能:就业信息网络应与多种服务组织的网络做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建立数据库,统一数据软件,实现信息传递网络化。
第五章 制度建设
第十四条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根据有关规定和职责要求,制定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业务工作规章制度,包括职业培训制度、职业介绍工作流程、就业年审工作操作流程、求职登记工作流程、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流程、残疾人招聘工作流程、与社会用人单位联系制度、残疾人就业援助制度等。
第十五条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加强岗位和人员管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内设机构工作职责、组织结构说明、岗位职责、服务人员行为准则、服务人员考核、培训、选聘制度等。
第十六条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对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承诺等予以明示。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七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根据本规范制定评估验收标准。
第五篇:全国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工作(范文)
全国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工作
简 报
第8期
中国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
2006年9月15日
编者按:2006年8月18日~23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举办第一届北京国际康复医学论坛,来自北京、甘肃、天津、河北、上海、浙江、陕西、重庆、宁夏、宁波、广州等地的50多名省、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领导和业务骨干参加本届学术论坛。通过康复医学、康复工程、康复服务机构管理、社区康复专题的学术讲座与讨论,达到了传播先进康复理论和技术,学习总结经验、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目的。参加会议的各省、市残联康复中心同志们,希望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全国肢体残疾康复技术资源中心的作用,加强对省、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继续通过举办康复论坛等方式,促进本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并感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举办本届康复论坛,为广大省、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创造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会上,甘肃省康复中心、宁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介绍了本“中心”建设发展和机构管理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受到与会人员的赞扬。甘肃省康复中心在省残联领导下,坚持以康复医疗为支撑,以康复工作为 主业,利用康复任务和项目,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模式,规范化开展康复业务,实现了“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宁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在市残联的支持下,转变经营理念,坚持将康复、医疗有机结合,形成康复专科特色,抢占康复市场份额,同时改革管理体制,向管理要效益,扩大“中心”规模,实现规模效应,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现将经验交流材料发给你们,望各省、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认真学习、借鉴甘肃、宁波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先进经验和管理理念,积极拓展康复业务,加强人才培养,改革管理体制,争取“中心”建设上新台阶。
突出康复特色 坚持以人为本 在实践创新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康复中心 路生禄
甘肃省康复中心1994年正式开业,经过10余年的建设发展,中心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目前,“中心”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病床300张,业务科室20个,固定资产5000万元,2000年被评为二甲康复医院。我院自成立以来,已为60万人次的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受到中国残联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回顾十二年来我们对康复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有以下做法和体会:
一、坚持大专科、小综合和拾遗补缺的发展思路
(一)正确处理康复和医疗关系
作为一个专业康复机构,首先要突出康复特色,将主要的资源配置到康复业务领域,把康复做大、做强、做规范,使康复专业成 2 为康复机构的主业,才能体现康复机构的价值所在。在搞好康复业务的前提下,适度开展综合医疗工作,所谓适度就是开展与康复有关的临床医疗业务,而且从规模分科等方面不能等同于综合医院,与康复相比医疗处于副业位置。康复中心如果没有医疗支撑,人才就难以引进,机构运转所需的经费难以保证,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再卒中、泌尿感染、癫痫抽风及心血管方面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因此,康复中心领导要正确处理康复与医疗业务发展,既要分清二者主次关系,又要使两个车轮一齐转,才能使康复机构的运作处于良好的状态。
(二)把康复与医疗在科室的层面融为一体
我们“中心”一般科室都把主业和副业融为一体,例如把小儿科的业务融入小儿康复科之中;把眼科融入视力康复科之中;把神经内科融入偏瘫康复科之中;把内科融入老年病康复科之中;把骨伤科融入截瘫康复科之中;把五官科融入听力语言康复科之中,等等。同时要求医务人员既要掌握有关医疗专业诊疗和护理技术,掌握又要本科的康复评定和康复护理知识。实践证明这种融入既有利于主业与副业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康复医疗资源效用最大化。
(三)坚持拾遗补缺原则,因势利导的开展康复业务 在业务发展中,我们坚持拾遗补缺原则,尽量不与三级综合医院形成竞争,而是把综合医院没有的业务开展起来,例如小儿脑瘫、弱智和聋儿的托管康复、老年病康复,把综合医院比较弱的康复治疗技术即PT、OT、ST和传统康复治疗做强、做规范,形成了他无我有、他弱我强的业务格局。
(四)服从行业管理,规范执业
康复机构要开展综合医疗工作,不仅需要相应的人员、设备,而且需要卫生部门的认可。我们在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时,执业范围不仅有康复医学,也把综合医疗列入其中。同时积极争取卫生、劳动等部门支持,使我中心成为省、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工伤事故保险的定点康复机构,为全面开展康复和医疗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建设一支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团队
(一)加强队伍建设
“中心”在开业前即派人外出学习康复业务,先后派出200人次进修康复业务。如康复治疗科成立之初,该科主任带领本科室的6名骨干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习;小儿脑瘫康复科成立之前,全科人员集体到河南省学习脑瘫、弱智康复业务。正是对康复人才培养的重视,使“中心”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一支业务过硬的康复专业团队。正是有了这支团队,才使我们的康复技术在当地处于优势,为医院带来了大量的病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做好人才引进
省、市残疾人康复机构大都成立晚、规模小、实力弱,因此吸引人才比较困难。多年来,我们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优厚的条件留人,用灵活的机制留人。建院初期,住房十分紧张,有的院领导还没有分到房,但我们把全院最大的房子预留给了学科带头人,如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业务骨干王茂运副主任医师调入我院时,就分到一套房,帮助我院创建眼科。今年,我们又以住房、职位和科室经营自主权等条件,把全省著名的眼科专家郝保安调入我院,使我院的眼科真正成为甘肃省最强的眼科之一,成为视力康复的领头雁。
(三)把住进人关
我们在省残联大力支持下,坚持按既定标准进人,按专业需要进人,按优化人员结构的目标进人,从而保证了调入人员的质量。现有的151名正式职工中,具有硕士研究生的5人,本科生 83 名,专科生 41名,中专生15名,所有的专业人员均有相应的资格证和执业执照。其中高级职称的25人,中级职称的46人。
(四)注重继续教育
为提高在职人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我们采取报销学费、带薪休假等条件,鼓励大家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参加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学历层次。截止目前,已有16名中专学历职工拿到大专文凭;有22名大专学历职工拿到本科文凭;有4名大学学历职工拿到硕士研究生文凭。
三、认真抓好业务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创建核心科室,提升核心竞争力
康复机构只有通过核心科室建设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开业不久,把眼科,聋儿康复科,康复治疗科确定为重点科室,在资金、人员方面给予倾斜,使核心科室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我院眼科目前有正高2名,副高5名,白内障复明、低视力康复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康复治疗科在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弱智、偏瘫效果良好,前来治疗的病人去年就达到了饱和。重点科室支撑了“中心”的发展,是中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
(二)与综合医院建立转诊关系
我们通过甘肃省康复医学会把全省各综合医院的主管院长和眼科、儿科、神经内外科、骨科等相关科室的科主任网罗到这一组织 5 中,为我所用;另一方面,通过联谊会,展示“中心”实力,使综合医院医生了解康复。目前“中心”康复业务优势得到了全省卫生行业认可,与全省各综合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
(四)充分利用各类项目,不断提升康复技术水平
“八五”以来,国家每个五年计划都有白内障复明、聋儿康复、肢体残疾矫治手术、假肢装配、康复训练服务等康复项目,我们充分利用项目实施,拓展业务领域,锻炼康复队伍。如通过承担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使骨科的矫治手术得到巩固和提高;通过承担的假肢项目使假肢装配技术达到了快速提升。
(五)做好机构宣传
残疾人现有康复需求仅占潜在康复需求的20%,有大量潜在康复有待转变为现实康复需求,康复机构要积极开拓康复市场。我们每年都要通过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向公民宣传康复知识,展示康复成果,从而有效地刺激了康复需求,使我们的康复服务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四、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转变领导作风
我们注意合理搭建班子结构,懂业务的人占2/3,具有高级职称的占1/2,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1/3。加强领导班子学习,使领导班子成员提高管理水平,实行分工管理、分级管理、人性化管理。2005年以来,我们抓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时机,把转变领导班子的作风作为突破口,制定切合实际的整改方案,克服工作中讲的多,做的少;布置的多,落实的少现象。使班子的工作作风有了很大转变,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升。
(二)建立完善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我们把121个规章制度印制成《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职工人手一册,督促大家学习规章制度的内容。工作中凡是遇到具体问题,都坚持按中心规章制度处理,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中心的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三)抓硬件建设
我“中心”原有业务用房5000多平方米,康复病床150张,现已不能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根据中国残联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我中心提出的“做大做强康复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的要求,实现中心跨越式发展,在省残联的大力支持下,筹措资金2400万元,修建7000多平方米的康复医疗楼和百级层流手术室,购置了必要的康复医疗设备,有效地提升了“中心”的服务功能和硬件水平。
(五)做好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
我们中心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03年在全省事业单位中率先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实现用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对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除基本工资外,附加工资和奖金均根据出勤和贡献大小分配,拉开差距,较好地调动了全院职工的积极性。
宁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与管理
宁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毛兴钢
宁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于1996年成立,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中心”创办初期,仅开展聋儿语训一项业务,几十名工作人员收训十几名聋儿,经费不足,运行困难,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职工认为中 7 心没有发展前景。
面对这种情况,“中心”领导班子解放思想,立足市场,内抓管理,外创条件,积极拓展康复业务,在调整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路,在全面完成各项康复任务的同时,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心”目前建筑面积4420平方米,工作人员113名,设有医疗康复部、教育康复部、社会康复部、职业康复部四个业务部室,开展聋儿语训、弱智儿童康复、脑瘫儿童康复、偏瘫康复、截瘫康复、骨与关节损伤治疗、脑外伤及烧伤康复、残疾人健康体检、辅助器具供应、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等业务,45张康复病床利用率达100%,月受训聋儿、弱智儿童维持在120名左右,预算外收入从最初的2万元,提高到目前的近千万元,10年期间共提高了近500倍。以上成绩的取得,与我们科学的管理、工作方法是分不开,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积极占领康复市场
(一)摆脱“事业单位”体制束缚
编办核定“中心”为事业单位,编制30名,这在中心成立初期促进了中心建立与发展。但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残疾人事业深入开展,“中心”内部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财政支持力度不足,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大锅饭”状况难以改变,人心浮动、人才难进。这使得“中心”发展困难,维持也难以为继。近年来,“中心”领导班子解放思想,突破事业单位概念,采用“福利性单位,市场化运作”的办法,通过开拓康复市场,做到该补贴的补贴,该收费的收费。几年来,“中心”收支平衡且略有盈余。
(二)扩大康复服务业务领域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来临,也随着疾病系谱的改变,康复不仅 8 仅是残疾人的康复,康复对象越来越广,因此,“中心”面对的不仅是残疾人,而是全社会有康复需求的群体。“中心”主动拓展市场,努力占领市场,改善内部管理,使“中心”为宁波市首家医保定点康复专科医院;积极协调劳动保障部门,成为工伤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开设康复专科门诊,扩大诊治对象,使“中心”逐步顺应市场规律的良性运行。
(三)实现规模经营
市残联和“中心”领导班子都清楚认识到残联康复机构在技术、设备、人员、规模、品牌等方面都无法与综合医院相比,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当前各类医院尚未完全进入康复领域这一“时间差”,尽早、尽快地发展自己,在康复市场里获得更多份额。为此,2003年,宁波市残联投入400万元扩建2400平方米以完善门诊部和住院部;2005年投入6800万元开始建设18000平方米的康复大楼。这一方面是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残联和“中心”意识到一个根本问题:市场经济强调规模效应,规模经营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小打小闹的康复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而做大做强是残联康复机构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向科学管理要效益
(一)转变机制,推行全员聘用
“中心”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制,对各部门进行定编、定岗、定员。由中心主任聘任各部门中层干部,中层干部聘用部门人员。用人机制的转变,使每位职工都有高度危机感,促使职工钻研业务、勤奋工作,加强了职工们的责任心。
(二)培养人才,适应新形势
一是理顺与卫生、教育、人事等系统的关系,解决职工职称晋升 9 问题,解除职工后顾之忧,为留住人员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定期组织内部学习,充分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对职工开展政治思想、业务理论、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教育,以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三是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探讨和交流,对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现场讨论;四是针对新开展的业务聘请综合医院专家为顾问,指导康复训练;五是派人参加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地进修学习。目前,有一大批技术骨干脱颖而出,成为科室带头人。
(三)精打细算,降低成本
由于不存在成本核算科目,传统的事业单位往往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中心”实行成本核算,把中心的人员费用和运转费用计入各部门考核成本,使每个部门人员和费用与效益挂钩。这样既调动了部门积极性,又节约了成本。
(四)绩效挂钩,调动积极性
管理的基础是公平,管理的核心是效益。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基础上,积极探索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工资福利讲公平,奖金分配看效益”的分配原则。
在严密论证、反复测算的基础上,“中心”建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业务发展、内部管理等四方面考核指标。其中,经济考核按月进行,达到经济指标的部门,按比例提取奖金,未达到指标的,扣除部门相应奖金;社会效益、内部管理、业务发展按季度考核,为了鼓励部门拓展康复项目,业务发展只奖不罚;为了强化各部门注重社会效益和内部管理,这两项指标只罚不奖。各康复业务部室将中心制定的各项指标,分解到各工作岗位,制定出考核细则,从评估康复对象的康复效果来考核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提取奖金。此项分配制 10 度的实施,一方面改变以往凭印象、凭感情,评价工作好坏,评先选优有失公正的状况,另一方面大大地调动了职工工作积极性。
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团队
(一)加强思想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氛围可以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提高工作效率,反之,如果同事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则会影响正常工作秩序,阻碍工作正常开展。几年来,“中心”加强对职工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把思想教育融入到组织文化的建设中。目前,整个单位呈现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为开展业务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强化服务意识,搞好医患关系
“中心”提出“以病人为中心,患者至上”的亲情式服务。我们在康复过程中,不仅在肢体上对病人进行康复,而且在精神上对病人关心、鼓励,让病人充分体会到人间的真情。
(三)发挥榜样作用,构建和谐团队
“中心”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树立榜样典型,引导职工价值取向。如党支部组织的 “心系残疾人,情系残疾人”—向王延勤同志学习的主题活动,使全体职工树立起“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意识,确保为残疾人提供良好的康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