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学习塑造团队 以活动推动发展
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我校党支部结合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学习教育、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扎实、有序地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
一、强化责任落实,周密安排部署
按照区教体党工委安排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委关于做好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文件精神,坚持用严的态度、实的措施,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统筹结合,推动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一是扎实安排部署。学校高度重视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3月19日,学校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校长为副组长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大城小学“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方案》,按月统筹安排学习活动内容,确定了专题学习辅导责任人,力戒形式主义,不走过场,务求实效。3月25日,党支部召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动员大会,支部书记作了《把“两学一做”融入党员教师教育新常态》动员发言、专题学习等,明确学习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总体要求、方式方法等,进一步提高了党员教师的思想认识,增强了自觉参与学习教育的主动性。二是理顺组织关系。我们扎实开展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工作,从区教体党工委安排部署开始,学校成立专门机构,责任人划片包干,对党员基本信息、组织关系转接、外出流动情况等进行摸底核查。先后核查党员46名,异地居住党员1名,明确党关系转接2名,为开展分类指导学习打下了基础。三是营造宣传氛围。我们运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校园宣传栏、广播站、教职工例会等各类平台、媒体加以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氛围营造到位。经支部研究决定,每4周组织开展主题宣传一次、每个月召开党小组专题讨论会
和规矩意识,使党员成为全校遵纪守法的模范。四是开展分类指导。党员领导干部着力解决责任落实不到位,不想为、不敢为、不会为、不善为等问题,提升履职尽责的能力。党员教师着力解决不重个人道德修养、功利思想严重等问题,引导教师为人师表、行为示范。我们开展“一个班子一个龙头,一个组织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构建长效机制,使学习完成了由“软任务”向“硬约束”,由“抓活动”向“促常态”的转变。五是突出问题导向。我们指导党员教师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自查自摆,重点查找理想信念模糊动摇、党的意识淡化、宗旨观念淡薄、精神不振、道德行为不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一开始就建立问题清单,再对照、再细化,坚持边学边改,即知即改,使解决问题前后呼应、接续推进。
三、抓好以学促行,推动教育发展
我们坚持把开展学习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任务中,引导党员干部、教师在推动教育教学发展中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教育教学新风尚。一是抓好领导带动。在学习教育活动中以学校领导班子为重点,通过更新学习观念、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载体,带动党组织和党员教师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二是抓好师德师风。我们以师德师风考评作为推手,把典型培养作为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着力点,树立起了像朱彩琴老师等一批具有突出学习事迹的先进典型,并加以实事求是地宣传,作为广大党员教师的学习榜样,着实有效地促进师德师风建设。三是抓好平台搭建。我们利用重大节日节点,带领40多名党员教师、入党积极分子赴会宁红色教育基地、内官营革命烈士陵园等地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党旗下宣誓、清明祭扫等主题实践活动。四是抓好服务教学。我们积极倡导党员干部、党员教师争上示范课、研讨课,积极带头
第二篇:以群众路线推动公路发展
以群众路线推动公路发展
公路行业是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尤其需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以科学发展的精神统领全局,以务实求真的态度研究和正视现实问题,用改革创新的举措化解矛盾、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xx提供强大的公路交通支撑。
要在群众路线中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努力创建开放型、创新型、服务型行业。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观念影响和行业特点,形成了公路系统相对封闭僵化、自成一统的状况。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切实强化以地方政府为主组织实施建设、管理、养护、服务的组织模式,形成以“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管理格局。要积极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切实推进“五个转变”,即行业管理从过去“人财物大包大揽”向“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市场运作、分级实施”的管理体制转变;项目管理从过去“计划安排”向“规划先行、前期准备、争取支持”的管理方式转变;资金筹措从过去“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向“地方为主、定额补助”的多元化筹资体系转变;公路建设从过去“满足需求、注重数量、单一通行功能、简单粗放管理”向“促进发展、注重功能、综合保障功能、标准化管理”转变;公路养护从过去“公路部门为主”向“公路部门主导、市场化实施”的模式转变。省公路局要从过去检查过多过细、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转变为通过行政手段加强宏观管理,突出“调控指导、监管服务”职能;市(州)公路局要强化区域管理,突出“监督检查、协调管理”职能;县(市、区)公路局要强化基层基础管理,突出“贯彻执行、高效落实”职能。各市州公路部门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精心谋划,把公路事业发展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列入地方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把公路工作摆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工作中去定位、去思考、去策划、去组织,将部门决策上升为政府总体部署;要变被动等待为积极主动参与,切实承担起时代赋予公路部门加快公路事业发展的工作职能,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衔接与沟通,争取支持,形成合力。
要在群众路线中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形成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公路管理体制机制。要以交通运输部出台《地方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和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深入研究公路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规划,明确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部门参与、市场运作、权责统一”的公路管理体制,形成“职能明确、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工作格局。要高度重视顶层设计,理顺省交通运输厅与公路管理局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好公路管理局的行业管理作用和过去在行业管理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在规划、前期工作、计划、资金管理等方面赋予公路管理局的行业管理职能,支持行使参与权、管理权、决策权、落实权,全过程参与涉及普通公路的方方面面;落实好在省交通运输厅党组的组织管理下的公路行业管理主体责任,完善公路行业调控手段,强化公路行业管理职能,充分调动公路管理局的主管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公路管理局在促进普通公路事业发展的工作职能。要落实好“湘政发〔2009〕1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强化市州政府主体责任。特别是普通干线公路具有跨区域交通动脉的特点,凡是把干线公路管理体制下放到县(市、区)的市州,其干线公路责任不落实不能下放到县区,市州更不能甩手不管;严格资金专款专用,省对市州转移支付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于公路发展,不能用来养人。经过核查,对资金没做到专款专用的市州,省不予拨付资金、不给增量资金。严格按“湘政发〔2009〕13号”文件规定,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的市州,省对市州转移支付资金总额按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同比例增加;大中修专项资金按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同比例增加。要进一步完善资金拨付办法,省转移支付资金不能简单以切块的办法从财政口拨付到市州,要与项目建设、路况好坏等挂钩,特别是养护切块应与小修保养项目挂钩,资金安排要与工作调控有机结合,有效发挥资金的监管作用。对省转移支付资金实行项目化管理,资金安排跟着项目走、资金拨付跟着进度走、资金分配跟着绩效走;出台《xx省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国省干线公路的管理权责,规范市州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等,明确市州政府对公路养护的投入责任,促进各市州高度重视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建立稳定的养护资金来源,用制度予以保障,保证国省干线公路养护投入到位,扭转国省干线公路养护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养护资金没保障的被动工作局面,确保全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整体路况的稳步提。
要强化行业调控措施,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要按照中央简政放权的要求,省交通运输厅负责行政管理,代表省政府履行政府职能,规划、指导、管理、调控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对行业管理局的监督管理;省公路管理局作为行业管理局,负责具体实施。在干线公路网规划、建设计划和养护管理工作中,突出“出口路”、“边界路”、“断头路”、“瓶颈路”的建设,重点加强既有干线公路的升级改造,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公路等级,完善路网功能。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国检”路况检测,引导国省干线公路安保设施、应急救援与物资储备中心、中心养护站、治超站、信息化平台等建设,强化行业管理、行业调控和行业服务。要对市州公路管理局班子成员实行省公路管理局和地方党委双重管理,班子成员的确定由省公路管理局和地方党委共同考察、地方党委任命。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参照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的做法进一步理顺完善。
要在群众路线中进一步加快干线公路建设步伐,拉长干线公路这块“短板”。当前我省干线公路正处于“打基础、还欠帐、补短板”的“战略机遇期”,要抓住机遇,进一步落实市(州)人民政府的干线公路建设主体责任,大手笔规划、高标准实施、高速度推进,不断拉长普通干线公路这块“短板”,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有机衔接、成线成网、外通内畅”的国省干线公路交通网络。要强化前期工作,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宏观调控、统筹规划、行政管理,加强对行业管理局的组织领导;省公路管理局在省交通运输厅领导下全过程参与干线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项目规划、前期工作、建设、施工、资金、监管、安全等在省公路管理局归口,并具体组织实施,使资金拨付、项目管理、工作调控、行政监督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及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养护管理等有机统一,统筹解决“出口路”、“边界路”、“断头路”、“瓶颈路”和重复建设问题,切实提高公路通行能力、解决路面建设标准偏低等问题,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对擅自减少建设规模、降低建设标准、出现路面早期破损等质量标准问题和弃养待修现象等,要从省转移资金中扣除相应费用进行路况修复。要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和层次,缩短审批时限。干线公路建设项目应视同改善工程或养护工程对待,以发挥公路行业的整体优势;要进一步改善干线公路建设拨款方式,形成方便快捷、中间环节少、监管有效的拨付网络。
要在群众路线中进一步强势推进路域环境建设,打造美丽xx公路。打造美丽xx公路,重在路域环境建设。打造便捷公路、舒心公路、畅通公路、绿色公路、平安公路、服务公路、文明公路“七个公路”是xx路域环境建设的总任务,美丽xx公路是这一总任务的丰富延伸和集中体现。要加快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步伐,优化路网结构,打造便捷公路,给美丽xx公路以“底气”,让群众“走得便捷”;强化公路养护,着力推进预防性养护,打造舒心公路,给美丽xx公路以“元气”,让群众“走得畅通”;开展路政专项整治,保护路产路权,打造畅通公路,给美丽xx公路以“正气”,让群众“走得及时”;实施公路美化、绿化、净化“三化”工程,打造绿色公路,推进文明样板路建设,给美丽xx公路以“朝气”,让群众“走得舒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公路管理秩序,完善应急预案,建设好养护、应急、服务“三位一体”的中心养护站,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打造平安公路,给美丽xx公路以“锐气”,让群众“走得安全”;建好普通干线公路路网运行监测与管理信息平台,拓展公路服务功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服务公路,给美丽xx公路以“地气”,让群众“走得方便”;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升行业形象,打造文明公路,给美丽xx公路以“灵气”,让群众“走得满意”。
要在群众路线中进一步加大作风建设力度,提高公路发展保障能力。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公路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尺,不断加强作风建设。打造美丽xx公路,物质美是基石,精神美是灵魂。要大力弘扬“爱路敬业、敢于担当、科学务实、文明和谐、创新图变、全面发展”的“湘路精神”,切实倡导爱路敬业,铸造xx公路之魂;倡导敢于担当,彰显xx公路之责;倡导科学务实,体现xx公路之风;倡导创新图变,展示xx公路之气。要深入治理“假、浮、庸、懒、散、奢”,解决工作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问题。要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抓好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的落实,建立完善督查督办工作制度,将各项工作办好办到位。要按照“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固化于制”的原则,扎实推进公路文化建设,塑造物质文化,培育精神文化,完善行为文化,着力打造“修路修身、养路养心、用路用情”的公路文化品牌,塑造优秀领导形象、优等职工形象、优质工程形象、优良服务形象、优美环境形象的“五优”形象。要全面深化行业文明建设,大力开展以“交通杯”为主题的多形式、多层面、多渠道的劳动竞赛,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窗口”、“青年文明号”、“工人先锋号”和“五十佳”为载体的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尚。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廉政教育、预防制度、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督惩处“五个体系”,全力构建具有公路行业特色的反腐倡廉工作新格局。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巩固公路“三乱”治理成果,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将公路事业建设成为“致富工程”、“幸福工程”、“阳光工程”。要坚持公路发展与富裕职工并重,发挥公路部门的技术、设备、管理和人力优势,加大创业力度,推进幸福家园建设,不断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
第三篇:浅谈以经营理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综合产出率。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如何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品牌化的理念抓”三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标准农业、品牌农业,科学统筹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新农村是当前各级政府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要坚持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
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管理农业,就是要引进工业组织形式发展农村龙头企业,移植工业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把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及农业产品消费服务联为一体,把市场理念、质量理念、标准化理念、品牌理念等现代工业管理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全过程。
一要借鉴工业“项目带动”理念,推动农村主导产业不断升级。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从单纯的原料生产到终极产品上市。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一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大力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突出发展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扩大农业招商引资,借力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技术、人才、资金、项目,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群,推进农村工业化。突出做好项目的规划、包装、设计,把项目作为引资载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三是完善产业链条,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龙头企业与种养业紧密结合起来,捆绑发展,加强与农户的连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使企业和农户达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分配机制。
各地拟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区、市)扶持农产品加工的专项补助资金,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税负,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各项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农业开发资金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重点解决农产品收购资金困难问题。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服务和引导,帮助其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素质。
二要借鉴工业“市场营销”理念,多途径开拓市场。积极培育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组建农业专业协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的对接。要采取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税收和金融政策,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项目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要完善农产品信息供求渠道,发展壮大购销组织,加快建设以龙头企业连锁直销为主要形式的营销网络,依托龙头企业,不断拓展农产品市场领域。大力扶持一批出口型加工企业发展,扩大农业的外向度,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要借鉴工业“减员增效”理念,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立足现有基础,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区,依托园区工业发展,扩大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重视对龙头企业职工和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农业经营环境,落实财政扶持、税收减免政策。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搞好服务,帮助农业经营大户排忧解难,促进其成长发育,尽快发展成为实力较强的农业企业。
四要借鉴工业“规模化生产”理念,着力把龙头企业培育成规模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主体。逐步将政府直接参与组织农产品基地建设,转变为在政府扶持引导下,由龙头企业组织农户实施。政府在按照优势产业区域布局、搞好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承包、租赁、入股以及与农户联营等形式,因势利导实行土地流转,建立企业自己的生产基地。有关职能部门帮助企业争取涉农项目,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积极探索将公益性农业项目交给民营企业实施的有效途径。
坚持以城镇的理念经营农村
如果说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是为过剩农产品找市场、为剩余劳动力找出路,那么用城镇理念经营农村,就是为了解决农民对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更高需求的问题,同时为农村二三产业的集聚发展打造载体和平台。没有农村的城镇化,就没有农村的工业化、现代化;没有城镇体系的完善,农民奔小康、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让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改变农村人口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首先,突出科学规划。要本着规划超前、布局统一的原则,以重点建
制镇为主体,坚持重点集中、突出特色、强化功能、促进发展、聚集人口为目标,通过对城镇综合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保障公共产品供给,为农民提供优雅舒适的居住环境,让农民可以“住得好”。第二,突出城镇产业发展。坚持城镇建设与产业集聚统筹发展,结合农产品加工小区建设,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刺激人口向城镇和工业向园区集中。第三,突
出抓好村庄的综合整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种资源和项目,重点加强农村公路、安全饮水、农网改造、林业生态、沼气能源等基础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农村面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坚持以品牌的理念经营农产品
质量是农产品立足市场的根本,品牌是农产品通向市场的“身份证”。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品牌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农增收,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农民树立和增强品牌意识,学会打造品牌。在发展农业上,要像经营项目、经营企业一样,注重强化质量意识,通过建立一批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企业,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全面建立起质量标准、质量检验、质量认证等标准体系,以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同时注重树立品牌意识,加快农产品商标注册和绿色产品申报,发展品牌农业、精品农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农产品品牌。
一是强化农产品质量标准,大力推行标准化工程。要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指导员工程,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搞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基地扩建。要加大对农资生产经营和农村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探索建立农资流通企业信用档案制度和质量保障赔偿机制。实行农药、兽药专营和添加剂规范使用制度,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试点。要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标准和生产规范,通过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使农产品优质、安全、无公害。突出抓好养殖业的标准化生产,实现品种优良化、防疫制度化、饲料安全化。
二是以产业化促进标准化,着力把龙头企业培育成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主体。按照以产业化促标准化的思路,着重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建设,以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带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根据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市场定位,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质量标准,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操作规范,制定相应的农产品基地生产技术标准和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帮助企业通过生产基地平台,指导和监督农户按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支持企业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
三是加大政府对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创建的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壮大。建立鼓励龙头企业争创品牌的激励机制,对获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生产基地,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奖励。
第四篇:以创新精神推动超常规发展
以创新精神推动超常规发展
中共广元市朝天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向成军
创新是发展之魂,是培植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作为“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广元市朝天区,在新世纪新阶段,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去解决超常规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新矛盾,是必要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第一,观念创新。观念创新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突破传统的过程,就是推动发展的过程。创新发展观念,就是要以大无畏的精神,突破思维定势,突破传统做法,突破习惯势力,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要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市场观念、开放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不仅要崇文重教,更要重工扶商,不仅要“小家碧玉”,更要“大家闺秀”,大力弘扬创新求变、敢冒风险、争创一流的精神。2005年以来,我们着力从形势教育入手,不断加大思想解放力度,先后开展了“朝天怎样抓发展”、“我为朝天发展做什么”、“党员先进性的要求怎样落实”等大讨论,强化舆论造势,引导干部群众在多向比较中,破除思维定势,破除盲目自满、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的思想,保持清醒头脑,把强烈的发展意识建立在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机遇意识之上,建立在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上。实践没有止境,观念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坚持辩证思维,1
深刻认识变化中孕育着机遇,困境中潜藏着机遇,危难中包含着机遇,做到处变不惊、临危不乱、迎难而上;不断摆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从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需要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二,思路创新。思路决定出路。推进超常规发展,就要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走出狭隘空间,突破条条框框,善于从先进地区的发展思路中汲取经验,为我所用。要结合本地实际,在找准坐标定位的基础上,创新思路,创新办法,设计好具体的工作载体和抓手,做到不拘一格、不入俗套。2006年初,我们正确把握客观形势和经济规律,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完善形成了“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项目,培育支柱产业,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朝天”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农业稳区、工业富区、旅游兴区”的发展思路,确立了“4446”发展战略。围绕这一发展思路、发展战略,我们确立了两个工作重点。一是通过招商引资,抓好太阳能光伏项目,开发好铅锌矿、铝土矿、金矿等矿产,建好可再生能源基地、有色金属矿业基地,办好大巴口工业集中区;二是借助业主的资金、技术,着力培育以仔猪、蔬菜为主体的一产业,以太阳能光伏、水电、矿产为主体的二产业,以明月峡、水磨沟、曾家山旅游开发为主体的三产业。确立这样的战略重点,符合朝天实际,符合全区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思干求进的强烈愿望。此外,政策和策略是我们党的生命。一个地方要想快速发展,还必须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确定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制定政策,决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在200
5年陈家乡灾后重建、中子镇枣树村示范新村建设,2006年曾家山生态旅游集镇及生态小康村建设中,我们先后派出1000多名党员干部驻村帮建,从中探索出了一条灾后重建与高山移民搬迁相结合、示范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新路子,得到了省、市委领导的高度评价,新农村建设“曾家山模式”在全省推广。
第三,体制机制创新。工作障碍的突破,发展活力的释放,都要依靠体制机制的创新。特别是激励机制的创新,是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分配制度等改革,以服务主体的创新创造,促进服务对象的创业创新。特别是在区(县)与乡镇的事权划分上要积极探索和完善,区直部门要更多更好地服务乡镇发展,乡镇要维护全区发展的大局。要让群众参与决策,让专家参与决策,把我们的决策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要拓展政府与社会的沟通渠道,畅通社情民意的诉求渠道,坚持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领导热线制度,完善领导接待日制度,拓展领导热线制度。要更加注重实绩,注重实干,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造就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当前,我们在建立激励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坚持事业选人、目标选人,以素质论人才,以实绩论英雄。建立并实行领导干部末位淘汰制,极大地增强了干部的危机感和责任意识。按照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改进了选拔任用干部的方法,把最优秀的干部选
拔到乡镇和部门的重要岗位上,并充分发挥各级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的表率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带队伍的龙头。积极推进干部交流轮岗工作,初步形成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新机制。
第四,文化创新。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提高文化竞争力,依托朝天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文化传统、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努力把朝天建设成为全民素质优良、文明程度较高、文化特色鲜明、文化竞争力较强的文化大区。要大力加强理论武装和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好“科教兴区”战略,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科学思想、开放观念、创新精神、实干作风和文明风尚。对蜀道文化、唐文化、红军文化、民俗民间文化等遗产,加大研究开发力度,融合时代精神,做足做好“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这篇大文章,变文化传统优势、资源优势为品牌优势、竞争优势,充分展示朝天文化的巨大魅力,增强辐射力、吸引力。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努力兴建一批高水平的文化设施,聚集一批高层次的文化人才,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精品力作,举办一系列高水准的大型文化活动,创出一批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形成比较发达的文化产业,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含量,全面提升朝天的文化品位。
第五,环境创新。良好的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一个地方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推进环境创新,首先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尤其要高度重视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积极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机制、排查调处机制和工作责任制,使大量人民
内部矛盾特别是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投资环境始终是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条件。为此,要结合机构改革,搞好职能定位,理顺各方面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性审批。区委机关应把主要精力转到研究发展战略、实施宏观调控、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提供良好环境和优质服务上来;县级政府部门要探索建立与乡镇政府职能相适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坚决取消各种脱离实际的“升级达标”活动,把乡镇政府的工作重心引导到对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政策宣传、示范引导、提供服务、营造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上来。要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从严查处“三乱”,创造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创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还必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区,努力维护社会公正,让每个社会成员都凭德才、凭贡献获得社会承认,实现自身价值。(2006年省委办公厅《四川通讯》第10期发表)
第五篇: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正确的政策,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我国农业有了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实现食物自给有余。目前,我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由依靠政策向依靠科技、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趋势。我们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跃上新
台阶。好范文版权所有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零点零六七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装备、改好范文版权所有造传统农业,并造就出一代能运用科学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的新农民;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机构、创新基地、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建设,建立起新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宏大的、高效精干的、富于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科技支撑的重任,把农业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做大量、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又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加强领导,善于引导,通过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的方式,引导农民自愿地学科技、用科技。防止一哄而起、一窝蜂、一刀切,强迫农民用“科技”;杜绝一些人好大喜功,假科技之名,搞“面子工程”;更要防止某些人借科技以营私,败坏科技的名声。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农业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