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煤化工产业升级的主要措施
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煤化工产业升级的主要措施
四、发展目标
我省位居沿海,有着联系东西南北的独特地理交通优势。我省煤化工原材料全球采购、产品全国销售已经形成稳定网络,有的产品已占据产业链高端,新的领先优势正在形成。大力推进我省煤化工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传统煤化工向新型煤化工转变,有利于补充省内油气资源不足、满足对化工产品的需求;有利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有利于提高煤炭加工转化深度,解决我省高硫煤加工利用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促进创业就业,增强主导产业带动扩散效应,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形成集群经济,构建多元产业体系。
(一)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我省煤化工产业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加快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加快推广应用先进工艺技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效压减氮肥、焦炭等传统产品产能,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品链条,突出发展煤化工下游相关产业和深加工、精细加工产品;引导兼并重组,优化区域布局,形成特色发展之路,提升煤化工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打造成为煤化工产业强省。
(二)产业结构升级目标。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拓展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压缩煤化工产业落后产能,重点发展深加工、精细加工产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到2017年,全省焦化行业完成淘汰4.3米以下焦炉落后产能,焦化产业链重点项目基本完成;到2020年,煤化工产业基本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现代煤化工产业比重和精细化工率有大幅度提高。
(三)技术创新发展目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健全多层次科技研发机构,加大对煤气化、煤液化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到2017年末,力争行业骨干企业科研开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 %以上,技术创新实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末,力争行业骨干企业科研开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5 %以上,生产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节能环保控制目标。逐步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重点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废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各项指标优于国家、行业或地方强制标准,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17年,煤化工产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13年降低3.5%;到2020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17年降低3%。
(五)园区建设优化目标。优化整合产业资源,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依托骨干企业,加强集约化、规模化煤化工园区建设,实现布局科学、规划合理、资源共享、产业协同,打造配套完善的煤化工产业链。到2017年,建成鲁南、枣庄、菏泽、济宁、聊城、鲁北、鲁中等7个省级产业基地,其中鲁南争取建成国家级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再建成潍坊、淄博、临沂等3个省级产业示范基地,聊城力争建成国家级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龙口力争建成国家级页岩油生产加工示范基地。
五、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
(一)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1.延伸产业链深度。发挥我省煤化工产业优势,促进现有初级产品向下游产品、精细化工产品、新型化工材料方向延伸,与石油化工、生物化工有机结合,培育形成化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清洁能源、焦化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链。
化肥产业链,以现有化肥产能为基础,重点发展合成氨、尿素的延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精细化工产业链,以甲醇、醋酸、合成气为基础,重点发展甲醇深加工产品、醋酸、尿素、聚丙烯、醋酸乙烯、醋酐、草酸、二甲醚、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低密度聚乙烯(LDPE)、二甲基酰胺(DMF)等产品。
合成材料产业链,以煤基烯烃技术为龙头,发展乙烯、丙烯及下游衍生产业。
清洁能源产业链,以甲醇为原料,生产醋酸、二甲醚、烯烃、变性甲醇燃料产品,形成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推广实施甲醇替代汽油工程,争取列为国家甲醇汽车试点省份,研究制订甲醇汽油推广应用实施意见。与中石化、中石油山东分公司合作开展甲醇汽油推广应用工作,争取兖矿集团等重点企业成为我省清洁甲醇汽油试点企业。
焦化产业链,重点打造新三大产业集群。(1)资源综合利用及循环经济集群,在不增加原料、能源消耗总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干熄焦、煤调湿、余能余热综合利用;(2)清洁型燃气能源集群,重点发展城市及工业燃气项目,利用富余焦炉煤气发展深加工工艺,生产甲醇、液化天然气,提供优质氢气、燃气清洁能源;(3)煤焦化工产品深加工集群,重点发展煤焦油深加工、苯类深加工、二甲醚、炭黑、蒽系列、酚系列、针状焦、石墨碳素等产品。同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新工艺技术应用,努力实现废水零排放,废气综合利用,废渣配煤回用,真正把煤炭“吃干榨净”,走煤焦化产业融合、高效经营、循环发展的转型之路。
2.优化产品结构调整。支持企业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品,优先扶持资源消耗少、市场前景好、增长潜力大、辐射拉动作用强的产品品种。支持开发高精密铸造焦。组织实施焦炭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开发高附加值蒽油深加工及精萘、山梨酸钾等产品。开发甲苯、二甲苯等高附加值产品。科学实施甲醇、合成氨等项目,扩展焦炉煤气利用领域。鼓励合成氨生产企业在不增加原料能源消耗总量的基础上,发展烯烃、芳烃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新型肥料,积极开发各类新型缓控释肥、抑制剂型稳定性肥料、增效剂型缓控释肥、氨基酸螯合肥料、生物肥料等。
3.实施技术升级改造。加大煤液化、催化剂的研发力度。实施水煤浆气化、干煤粉气化技术改造。应用气体净化、硫回收配套气化技术进行升级改造。进行焦炉的大型化改造,采用新技术对焦化副产品进行升级利用,推广应用高温煤焦油加氢技术、焦炉气甲烷化制CNG、LNG工艺。采用新技术生产电石。突破小颗粒油页岩油电联产技术关,做优、做精,省内油页岩产业。适度发展高硫煤清洁利用项目,消化高硫煤。
4.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建立煤化工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战略合作机制,促进焦化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实现煤焦化企业与上下游行业互利共赢。依托青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交易平台,为全省煤焦化企业提供电子商务、网上交易、供应链融资支撑,实行总代表制的国内、国际炼焦煤集体采购,增强国际煤炭采购话语权,建立煤炭-焦化化工-钢铁-银行紧密结合的新型供应链体系。
(二)严控传统煤化工生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控制直接大量耗煤的煤化工项目和初级产品规模。严控新建扩建焦炭产能,加大焦化新产品生产研发力度。严格控制氮肥新建项目,实施化肥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煤气化逐步淘汰固定层造气,控制初级产品产量,关闭小甲醇企业。
(三)支持发展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提升综合实力。
1.兖矿集团。以煤液化、煤气化、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为发展方向,优化省内外产业布局。省内,峄化公司淘汰尿素装置,通过合资合作建设年产3亿立方米SNG气项目;国际焦化公司加快与大型钢铁企业战略合作,实现转型发展;鲁南化工公司深化酸酐联产增收创效,重点实施150万吨酸酐联产扩产改造,打造国内最大的乙酰基化工基地,开展醋酸加氢制乙醇、1,3-二氧戊环、新戊二醇、二醋片、DMM3-8等一批精细化工项目;国宏公司全面推进甲醇汽油、高能复合醇项目建设。省外,陕蒙基地以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乙二醇、煤制油、合成材料等石化替代产品为主,打造煤炭、煤液化一体化基地;贵州建成煤层气开发、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研发基地;新疆推进煤制天然气项目,重点做好煤化工项目达产达效。
2.山东能源集团。突出“发电、焦炭、烯烃、天然气”的多元化产业特色,重点建设三大煤化工园区。省内园区以枣矿集团为主,重点建设煤焦油深加工、炭黑和针状焦、焦化联产LNG等项目。开展全国油页岩气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推进新疆伊犁煤化工基地煤制天然气项目,以及内蒙古焦化联产LNG、发电、煤制天然气等项目,完成呼伦贝尔新大洲能源科技公司100万吨褐煤提质炼油示范项目建设。
3.鲁西集团有限公司。重点发展丁辛醇原料路线优化、己内酰胺、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烃、合成氨联产天然气以及甲基丙烯酸甲酯项目。延伸烯烃下游产业链,拉长聚碳酸酯项目产业链条。发展聚碳酸酯上游双酚A和下游ABS合金等项目。
4.山东华鲁恒升集团有限公司。依托自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煤气化平台的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有机化工和特色精细化工,打造一站式聚氨酯新材料产业原料供应基地。
5.山东焦化集团。以铁雄冶金科技公司为龙头,完善煤焦化电气一体化产业链,优化整合全省物流园区加气站终端市场,推进LNG、CNG加气站建设,推广LNG清洁能源,实现煤焦-LNG-加气站完整产业链。以铁雄新沙能源有限公司为主体,建设山东省内重要的焦化-热电-精细化工示范园区。以山东焦化铸造焦公司为主体,打造焦电联产一体化产业链。组建1000万吨级特大型焦化集团,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国际化企业,最大限度的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6.山东潍焦集团。建设潍坊昌乐百亿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重点研发生产锂电池负极、PBT改性新材料,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发展。建设薛城煤焦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园区,打造100亿产值的煤焦化工循环经济园区。
7.山东荣信煤化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发展焦油加氢、碳纤维、苯加氢等深加工产品,发展煤、电、化、建多联产系统,建设粗苯加氢、高性能煤沥青碳纤维、煤炭分级利用等项目,开发焦油加氢、粗苯加氢等新能源替代技术。
8.山东金能科技公司。利用燃气轮机技术,打造“炼焦-化产-燃机发电-热电联产”的能源循环模式,构建“炼焦-化产-焦油加工-炭黑生产-再炼焦”的节能减排循环生产模式。
9.新能凤凰(滕州)能源有限公司。以DMF、甲醇为重点,以洁净煤技术为核心,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发展替代石油的清洁能源化工产品。
10.联泓集团有限公司。以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为发展方向,建设山东滕州化工基地,发展甲醇制烯烃、乙烯下游衍生物等产品,打造有规模、有影响力、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化工产业集群。
(四)推进企业结构调整重组,优化资源配置。
1.推进煤化工企业深度重组。支持煤化工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鼓励独立煤化工企业与煤炭、钢铁、化工企业紧密型联合重组,整合现有优势产能,最大限度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链纵向整合,走企业大型化、产业集群化、市场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支持煤化工企业进行外部开发。鼓励支持我省煤化工企业在省外、国外进行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3.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推进骨干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五)加快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提高项目建设集中度。充分发挥区位、产业优势,加快煤化工园区或基地的建设,新上项目一律放在园区建设,建设煤、化、电一体化的企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建设鲁南化工园区,形成醇烃酯、乙酰基产品和化工新材料三大产业链,重点发展甲醇、甲醇制烯芳烃、高能复合醇、甲醇燃料、醋酸、醋酐、醋酸制乙醇、醋酸酯类、醋酸纤维、聚甲醛、丁醇及聚甲氧基二甲醚等产品。建设枣庄化工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以煤气化为核心的新型高附加值煤化工产品,形成合成氨、清洁能源、碳一化工三大产业链。建设邹城煤化工产业示范园区,推动高硫煤资源高效洁净利用,重点发展氮肥、甲醇、烯烃及后加工产品。建设济宁化工园区,延伸煤焦化和煤气化产业链。建设菏泽煤化工基地,推进菏泽开发区、巨野、郓城、单县等特色煤化工产业发展。建设聊城煤化工产业基地,以煤化工、盐化工、氟硅化工三条产品链为主链,开发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化工新材料高地。建设鲁北化工园区,建立鲁北煤化工生产基地,周边辐射德州、滨州、聊城等市煤化工企业。建设龙口油页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形成集油页岩开采、炼油、发电、液化气、页岩灰渣、水泥建材、页岩油深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行业引导,促进健康发展。成立山东省煤化工行业联合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设行业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国内外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市场动态等信息服务,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作用,及时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行业技术、环保、节能等准入标准,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我省煤化工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争取纳入国家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
(二)加强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重大新产品研发能力。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加大煤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核心技术。建设国家级煤化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中心,为全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化示范。支持行业和企业与技术研发单位合作,开发和推广节能、环保、高效、多联产、符合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材料。
(三)加强财税支持,引导资金投向。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强化对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切实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企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切实落实国家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四)拓宽融资渠道,做好资金保障。各级、各部门应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方面对煤化工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各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在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方面提供贷款。煤化工企业应以盘活存量资产为主要方式,加大招商引资,扩大社会融资,大力吸引各类资本投资煤化工产业项目,大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土地、投资、价格等各种政策手段,鼓励煤化工企业与拥有资金、技术实力的国内外企业实施合作。完善绿色资本市场体系,推行“绿色贷款”,对符合条件、采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工艺的新建、改建、扩建的企业,鼓励金融机构优先贷款、低息贷款。引导公共资源向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倾斜。
(五)加强企业管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夯实质量管理技术基础,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和品牌管理纳入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节能增效和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确立品牌发展目标,制定品牌培育创建激励政策和措施,努力发挥当地龙头企业品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形成产业集群品牌。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完善我省煤焦化产业地方或行业标准,引导并规范企业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支持将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行业标准;制定我省油页岩开发利用管理办法,明确行业准入条件,规范油页岩行业管理。加大开拓市场力度,强化企业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及时调整营销战略、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国际新兴市场,拓展行业发展新空间。
第二篇:山东省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解读
山东省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解读
作者: | 来源:国家煤化工网 | 时间:2015-04-21 山东省政府官网4月10日发布山东省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该方案旨在促进本省煤化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着力打造新优势。
该实施方案总共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及保障措施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一、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山东省已经形成比较坚实的煤化工产业基础,围绕“焦、肥、醇、炔、苯、油”六条特色发展主线,形成了煤焦化、煤气化(合成氨、尿素、甲醇和醋酸等)产业链及相关产品系列。
2013年全省合成氨产量783万吨、尿素(不折纯)1063万吨、焦炭(895,-6.00,-0.67%)4317万吨、煤焦油167万吨、粗精苯60万吨、甲醇476.7万吨、焦炉净煤气64亿立方、液化天然气(LNG)307万吨。其中尿素产量居全国第一。
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山东省煤化工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传统工艺技术和产品比重大、环境治理压力大、资源优势弱的问题比较突出。
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将山东省纳入煤炭消费控制区域,明确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鲁四省市煤炭消费比2012年净削减1亿吨。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以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规政策,对煤化工企业污染物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煤化工企业用水量大,能耗高,节能减排和治污任务重。目前,山东省煤炭资源日益枯竭,全省煤炭年调入量达到2.5亿吨左右,煤炭价格较高,转化成本高。同时,工业用地、建设、原材料、物流和人工等成本明显高于西部省区,导致煤化工生产经营成本持续攀升。
三、发展趋势
受下游产业产能过剩、增速放缓影响,我国合成氨、尿素、焦炭等传统煤化工产业需求和利润空间大幅压缩,淘汰落后产能、进行技术升级换代势在必然。现代煤化工成为产业调整升级的主攻方向。
目前我国煤制油、烯烃、芳烃、天然气、乙二醇,以及焦炉煤气制CNG、LNG等工艺技术突破和示范工程均获重大进展,但今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压力将持续加大,要求煤化工必须发展清洁高效生产技术,提高产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
四、发展目标
山东省将加快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压缩煤化工产业落后产能,重点发展深加工、精细加工产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到2017年,全省焦化行业完成淘汰4.3米以下焦炉落后产能,焦化产业链重点项目基本完成;到2020年,煤化工产业基本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现代煤化工产业比重和精细化工率有大幅度提高。
重点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废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各项指标优于国家、行业或地方强制标准,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17年,煤化工产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13年降低3.5%;到2020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17年降低3%。
到2017年,建成鲁南、枣庄、菏泽、济宁、聊城、鲁北、鲁中等7个省级产业基地,到2020年,再建成潍坊、淄博、临沂等3个省级产业示范基地。
五、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
促进现有初级产品向下游产品、精细化工产品、新型化工材料方向延伸,与石油化工、生物化工有机结合,培育形成化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清洁能源、焦化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链。
其中精细化工产业链,以甲醇、醋酸、合成气为基础,重点发展甲醇深加工产品、醋酸、尿素、聚丙烯、醋酸乙烯、醋酐、草酸、二甲醚、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低密度聚乙烯(LDPE)、二甲基酰胺(DMF)等产品。
清洁能源产业链,以甲醇为原料,生产醋酸、二甲醚、烯烃、变性甲醇燃料产品,形成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推广实施甲醇替代汽油工程,争取列为国家甲醇汽车试点省份,研究制订甲醇汽油推广应用实施意见
六、保障措施
后续将从加强技术创新、财税支持、企业管理及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来促进本省煤化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篇:通过产业实现就地城镇化
通过产业实现就地城镇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
2013-2-26 5:25:56来源: 《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6日 16 版)现在搞城镇化遇到一个矛盾,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多,但是生活成本高,而且城市交通拥堵,各种城市病都出来了。中小城市虽然生活成本很低,房价也很低,但是就业机会少,在县城里买一套房子,一平方米两三千块钱,北京两三万都买不到,但是县城没有就业机会。所以,关键是怎么提高县域的城镇对产业的承载能力,提高就业的承载能力,使现在七亿人口大多数能够就地在本县实现城镇化。
解决这个问题,要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制度,打通城乡之间的各种障碍,生产要素要流通,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要打破。在县域范围内,如果县城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十万到二十万人的城市,就大大增强了县城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另外,再有两个中心镇能够发展到十万人左右,一个县城镇人口就可以达到四十万。假设现在一个县的人口约是八十万,那么在县域范围内,城市化率能够达到50%左右,就会对全国的城市化率达到70%给予有力的支持。
第四篇:发展煤化工产业
发展煤化工产业,有利于推动石油替代战略的实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煤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是按照规模化、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发展模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打造煤化工产业基地。
一是规范发展电石、焦炭等高耗能产品。坚持控制产能总量,淘汰落后工艺,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联合重组的原则,加快焦炭和电石行业结构调整。彻底淘汰土焦、改良焦,限期淘汰炭化室高度小于4.3米焦炉。重点在炼焦煤、盐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建设焦炭、电石生产基地,新建焦炭不得低于200万吨/年(焦炉炭化室高度须4.3米以上),电石不低于30万吨/年(单台炉容量≥25000KVA)。
二是鼓励发展煤制化肥等产品。鼓励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改造以间歇气化技术为主的化肥行业,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在煤炭资源丰富的粮棉主产区建设百万吨级尿素生产基地。新建煤制合成氨装置,加压气化不得低于30万吨/年,常压或低压气化不低于20万吨/年。
三是稳步发展煤制油品、甲醇、二甲醚、烯烃等石油替代产品。其中,煤炭液化尚处于示范阶段,应在取得成功后再推广。以民用燃料和油品市场为导向,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和二步法二甲醚合成技术,建设大型甲醇和二甲醚生产基地,认真做好新型民用燃料和车用燃料使用试验和示范工作。稳步推进工业化试验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加快煤制油品和烯烃产业化步伐,适时启动大型煤制油品和烯烃工程的建设。新建煤制油品不得低于300万吨/年,煤制烯烃不低于60万吨/年,煤制甲醇和二甲醚不低于100万吨/年。
目前我国煤化工发展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现代煤化工产业刚刚起步。近年来,焦炭、电石行业的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尚需继续加大清理整顿力度,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集中度。
但煤化工项目投资大,技术复杂,对资源、环境等要求较高,建设周期长,实际开工建设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并不多,大部分项目尚在规划研究阶段。
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
针对近一时期煤化工产业电石和焦炭等产品严重过剩,煤制甲醇、二甲醚等石油替代产品盲目发展,一些地方不顾资源承受能力片面追求产业发展速度等问题,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了上述问题对资源供给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负面影响;从产业布局、资源使用、环境保护、安全运行等方面,提出了产业发展应把握的原则;要求各地区高度重视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深刻认识盲目发展的危害性,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产业发展全局,综合平衡各方面因素,正确处理产业发展速度、规模与资源、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的关系,从规划入手,加强煤化工项目管理,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当前,我国煤化工产业正逐步从焦炭、电石、煤制化肥为主的传统煤化工产业向石油替代产品为主的现代煤化工产业转变。石油替代产品是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尽管我国石油资源短缺,发展煤化工产业是必要的,但煤化工产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涉及面广,工程建设复杂,实施难度大。近期工作重点是: 抓紧制定、出台煤化工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电石、焦炭等行业结构调整,认真做好煤制甲醇、二甲醚、油品、烯烃等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切实加强新型民用和车用燃料使用示范及标准制定工作。
从各方面进展情况看,“十一五”期间,焦炭、电石等行业结构调整仍是煤化工产业工作重点。煤制石油替代产品的发展要待试点、示范项目取得成功后,才能逐步展开。目前大规模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各地区要严格按照《通知》精神,切实做好煤化工产业发展和项目审核工作,对拟建和在建项目认真清理;科学制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认真做好相关产业的衔接,为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煤化工产业要充分处理好与原料的衔接关系,实现原料供应的多元化,尽量利用劣质煤、高硫煤进行煤化工产业;充分处理好与水资源的关系,我国产煤地区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大型煤化工年耗水量大,大规模的煤化工可能会打破局部地区水平衡,水资源成为煤化工高产高效的瓶颈,企业要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情况。
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精神是:稳步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发展煤化工产业,以缓解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促进煤炭区域产销平衡,鼓励煤炭资源接续区煤化工产业发展,适度安排供煤区煤化工项目的建设,限制调入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统筹煤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煤化工业要坚持循环经济的原则,走大型化、基地化的路子,发展开放式的产业链条;安全发展,认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加强自主创新,坚持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设备国产化。
目前世界化学工业重心东移、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对我国化学工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国内化学工业发展迅速,但资源短缺将成为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推动化工产业内在运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国内化工产品市场持续增长,市场将进一步向专业化、精细化和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化学工业集聚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进入煤化工领域门槛相当高。首先是资源保证问题,煤化工产业项目对煤炭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技术、资金和社会配套条件要求很高,且消耗大。以水为例,煤化工项目需要大量的水,大型煤化工项目年用水量通常高达几千万立方米,吨产品耗水在十吨以上。此外,还将面临环保容量的限制发展和倒逼机制问题。
“煤化工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还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做后盾,两者缺一不可。如何计算和衡量因石油紧缺及油价变化所带来的经济风险?实际上油价走势谁也预测不准。”李晨表示,“煤化工是一个巨大型项目,进入这一行业,必须有强大的煤炭资源做背景,同时要有煤气化等核心关键技术。”
为避免煤化工项目的盲目跟风,去年7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称《通知》)。
《通知》要求,严格控制缺水地区煤气化和煤液化项目的建设。煤化工项目各项消耗指标必须达到国家(行业)标准或强制性规范要求。一般不应批准年产规模在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100万吨以下的甲醇和二甲醚项目,60万吨以下的煤制烯烃项目。产业面临升级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表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作为价值链条长、增值空间大、发展潜力大的煤化工产业,面临的主要形势是技术与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业内人士认为,煤化工领域应坚持控制产能总量,淘汰落后工艺,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联合重组的原则,积极采用先进煤气化技术改造以间歇气化技术为主的化肥
行业,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
对如何促进我国化肥技术装备的整体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费维扬建议,国家要出台优惠和激励政策,大力扶持大化肥国产化装备的研发制造。
费维扬说,现在煤炭的大化肥国产化示范装置有了,要促进其推广。还可以选择一套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装置,集成国内创新技术,对国外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争取以比引进国外技术低50%的成本,建成处理能力提高50%和能耗降低20%的年产50万吨合成氨示范装置。在二三年内实现此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示范工程后,在“十一五”后期组织推广此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
我国煤化工领域起步比较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化学工业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煤化工的产量占化学工业(不包括石油和石化)大约50%,合成氨、甲醇两大基础化工产品,主要以煤为原料。煤炭焦化、煤气化--合成氨———化肥已成为我国占主要地位的煤化工业,并在近年来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基于国内石油消费的增长和供需矛盾的突出,煤制油、甲醇制取烯烃等技术引进、开发和产业化建设加快速度,能源化工项目已经启动。
有专家表示,我国煤化工业能发挥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补充国内油、气资源不足和满足对化工产品的需求,推动煤化工洁净电力联产的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但专家同时提醒,煤制油、甲醇制取烯烃正值工业化的前夜,还远不到大型工业化的程度。因此,“从保障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讲,煤化工需要适度发展,稳步推进。”而对于企业来说,因为较高的进入门槛和行业处于启动期,因而要慎重进入煤化工领域。(记者赵惠 见习记者卢青/证券时报)
在“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化工行业要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是煤化工的发展企契机,而国家经济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煤化工必然是在今后的长期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能源结构稳定性来看,我国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人均储量与欧美、OECD发达国家等有相当大差距。而在储采比上,我国能源的可持续性也很差,如果在未来10 至20 年中仍没有大的油田被发现,石油资源瓶颈将危及国内能源安全。而煤炭资源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最为接近,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这决定了我国长期依赖煤炭的能源格局,在“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20年,我国将斥资1万亿发展煤化工,其中装备费用占50%,技术费用占10%。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烯烃和煤制油在今后15年将是投资的重点。方向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
4、环境污染
2006年,轰轰烈烈的“环保风暴”唤醒了企业对环保、安全的社会责任感。从环境保护来看,使用清洁煤气化技术后,煤化工能源一体化产业模式能有效解决常规发电厂的二氧化硫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生态平衡和环境容量是煤化工未来发展比较关键的考虑点,煤制油从根本上说是将一种资源转化成另外一种资源。生产一吨油品需消耗约4吨煤、十吨水,对地区水资源压力很大,而水资源超标消耗可能导致生态失平衡,这与新的国家战略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悖,也是目前发展煤化工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项目的节水技术应用是产业研发和项目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中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总体为逆向分布,在煤化工规划时必须要考虑水资源平衡和项目的节水技术应用。从水资源分布来看项目投资,山西和宁夏不适合大规模发展煤化工,而贵州、内蒙古和陕西等区域则应该是政策倾斜的地区。因此目前煤制油只能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技术储备,而不能作为大规模推广的产业化方向。而发改委极有可能会以水
资源限制来作为煤化工的硬性指标设置门槛。
5、可持续发展
发展煤化工产业拥有几项优势:首先政府从战略上考虑,会提高准入门槛,以避免盲目投资,但为鼓励在能源替代技术和装备等方面有所创新,会对行业内企业有所优惠,先行企业有望受益并长期保持。其次煤化工成本远低于石化产品,具有经济可行性。再次,煤化工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若能降低水消耗,完全有替代石化产品的可能。再次国内企业积累和储备了相关技术,在引进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建立核心竞争力,改变在高端石化产品的劣势局面。再次由于煤化工建设费用高,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吸引大量民间和国外资本投资,降低资金流动性,改善国内经济环境。
6、宏观调控
日前有关官员表示,经过半年多努力,《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完成,并已上报在审。据透漏,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精神是:稳步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发展煤化工产业,以缓解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促进煤炭区域产销平衡,鼓励煤炭资源接续区煤化工产业发展,适度安排供煤区煤化工项目的建设,限制调入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统筹煤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煤化工业要坚持循环经济的原则,走大型化、基地化的路子,发展开放式的产业链条;加强自主创新,坚持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设备国产化。从以上信息看,传统煤化工行业,如焦炭和化肥,投资增幅将很少,以技术改建为主,而电石产业甚至面临缩减淘汰的可能。,山西煤炭经济综合高效发展的另一个广阔空间和战略重点是煤化工产业。当前,全球石油价格屡创新高且居高不下,使煤化工具有成本优势和发展潜力;高新技术发展及其在煤化工领域的应用,可以大大减轻煤化工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要抓住机遇全力发展化肥、甲醇及衍生品、乙炔电石、乙烯、丙烯、粗苯加工、煤焦油深精加工、煤基醇醚燃料和煤基合成油以及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多联产利用项目,力争使煤化工行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把山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积极发展与煤炭相关的产业,形成煤—电—铝、煤—铁—钢(铸)、煤—焦—化等多种产业链条,打造多元支柱产业群,真正把山西的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实现煤炭经济综合高效发展,应把握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实施科技兴煤战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努力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环保技术、洁净煤技术等广泛运用于煤矿开采、安全监控、环境保护和煤炭资源深加工等领域,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扶持煤炭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和煤矿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在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适用技术方面实现研发突破并推广应用。二是大力发展支撑煤炭、焦炭生产和销售的现代物流业和生产服务业。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尤其是运煤的铁路和公路专用通道;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完善煤炭、焦炭等市场体系,建立煤炭交易市场,发展网上定货、交易的现代电子商务;等等。
第五篇:煤化工产业发展前景(模版)
经过了2004年、2005年建设高潮之后,2006年我国化工业仍然创造了“十一五”开局的建设热潮。不过,2006年中国煤化工发展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以及向理性的回归的预示:“环保风暴”唤醒了化工业对环保和安全等社会责任的重视;化石能源的紧缺,使节能降耗和替代能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煤化工”紧急叫停、全面规划初露头角;《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南》,尤其是《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为煤化工行业发展描绘出广阔的发展蓝图。
煤化工是我国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值此煤化工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煤化工对石油化工的替代性,深入探讨我国煤化工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确实是一件涉及煤化工发展全局的大事。本文将从宏观(世界、国家)、中观(行业)两个层面就产业特点、发展趋势等作出分析,以求对未来的产业投资、建设作出一些建议。
一、宏观环境分析
化学工业是国家基础行业,而石油、煤(天然气的比例较小)对化学工业具有两大功能:燃料、化工原料。化学工业是能源大户,所以国家战略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等宏观环境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煤化工的发展进程。
1.行业现状
目前全球有117家以大型煤化工能源一体化工厂,共有385座大型现代气化炉,总生产能力达到45000兆瓦,地区分布是东亚和澳洲占22%,非洲和中东占34%,欧洲占28%,北美占15%。气化用原料49%为煤炭,36%为石油焦。产品比例,37%为各类化工产品,36%为间接法合成油,19%用与发电。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现代煤化工产能年增长率达5%,高于全球化工产能年均增长率3.6%的水平。国家厂家在近两年纷纷开始在国内物色合适的企业投资,这主要是抓住项目建设资金大,国内企业运营经验不足的特点,而在国家开始管制之后,项目审查更为严格,这在一定意义上保护了我国煤化工行业在发展之初的规划较为完善,有效的避免了重复低效建设。
2.我国能源格局
在“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化工行业要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是煤化工的发展企契机,而国家经济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煤化工必然是在今后的长期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能源结构稳定性来看,我国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人均储量与欧美、OECD发达国家等有相当大差距。而在储采比上,我国能源的可持续性也很差,如果在未来10至20年中仍没有大的油田被发现,石油资源瓶颈将危及国内能源安全。而煤炭资源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最为接近,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这决定了我国长期依赖煤炭的能源格局,在“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20年,我国将斥资1万亿发展煤化工,其中装备费用占50%,技术费用占10%。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烯烃和煤制油在今后15年将是投资的重点。方向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
3.从经济稳定性来看,国际能源署(IEA)作出的研究报告表明,石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会使得下年中国的真实GDP下降0.8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上升0.8个百分点。虽然我国石油能源比例不大,但利用煤化工的替代性降低石油消耗和进口依赖度,是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4.环境污染
2006年,轰轰烈烈的“环保风暴”唤醒了企业对环保、安全的社会责任感。从环境保护来看,使用清洁煤气化技术后,煤化工能源一体化产业模式能有效解决常规发电厂的二氧化硫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生态平衡和环境容量是煤化工未来发展比较关键的考虑点,煤制油从根本上说是将一种资源转化成另外一种资源。生产一吨油品需消耗约4吨煤、十吨水,对地区水资源压力很大,而水资源超标消耗可能导致生态失平衡,这与新的国家战略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悖,也是目前发展煤化工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项目的节水技术应用是产业研发和项目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中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总体为逆向分布,在煤化工规划时必须要考虑水资源平衡和项目的节水技术应用。从水资源分布来看项目投资,山西和宁夏不适合大规模发展煤化工,而贵州、内蒙古和陕西等区域则应该是政策倾斜的地区。因此目前煤制油只能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技术储备,而不能作为大规模推广的产业化方向。而发改委极有可能会以水资源限制来作为煤化工的硬性指标设置门槛。
5.可持续发展
发展煤化工产业拥有几项优势:首先政府从战略上考虑,会提高准入门槛,以避免盲目投资,但为鼓励在能源替代技术和装备等方面有所创新,会对行业内企业有所优惠,先行企业有望受益并长期保持。其次煤化工成本远低于石化产品,具有经济可行性。再次,煤化工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若能降低水消耗,完全有替代石化产品的可能。再次国内企业积累和储备了相关技术,在引进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建立核心竞争力,改变在高端石化产品的劣势局面。再次由于煤化工建设费用高,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吸引大量民间和国外资本投资,降低资金流动性,改善国内经济环境。
6.宏观调控
日前有关官员表示,经过半年多努力,《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完成,并已上报在审。据透漏,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精神是:稳步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发展煤化工产业,以缓解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促进煤炭区域产销平衡,鼓励煤炭资源接续区煤化工产业发展,适度安排供煤区煤化工项目的建设,限制调入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统筹煤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煤化工业要坚持循环经济的原则,走大型化、基地化的路子,发展开放式的产业链条;加强自主创新,坚持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设备国产化。从以上信息看,传统煤化工行业,如焦炭和化肥,投资增幅将很少,以技术改建为主,而电石产业甚至面临缩减淘汰的可能。
二、行业分析
1.上游供应分析
国家能源权威机构对十一五能源纲要的解读指出:优化能源结构非常重要,以煤炭为主体是现实,优化能源结构是方向。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高达70%的比例,这是由我国的现状决定的,但并不说明我国能源结构是优化的,以石油中心转向以煤中心是适宜的。煤炭的生产能力有很多要素决定,当年产量超过到20亿吨,开发难度及成本将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几个产煤大省的生产负荷已达极限,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可持续增长造成极大破坏。
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尤其是2004年以来上升非常快。2006年,煤炭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已经上升到了220元/吨,比2001年上升了一倍多。考
虑国内存在价格“双轨制”的变革以及中国未来对煤炭等基础化石能源的需求,以及“一金两费”政策的出台也将部分抬高煤价,中国国内中长期煤炭价格上涨幅度预计会在10%~15%左右。煤价的走高结合长期油价预测走平(2010年55美元/桶、2025年54美元/桶和2030年57美元/桶,),也将减少部分对利润追逐的投资。
因此,长远看煤化工的原料供应并非没有压力。目前全国煤炭行业销售毛利率为9%左右,盈利能力有减弱趋势。而200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高居不下的非理性投资后果逐渐显现,潜在产能释放压力较大,从这一点看来,煤炭企业下游多元化投资的内部吸收,使低成本煤炭上下游一体化极具投资前景。
煤炭行业2003年来在高利润的刺激下,固定资产投资高居不下,未来一段时间煤炭行业潜在产能释放的压力较大。政府基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安全事故的压力,不断出台相关的法规和措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煤炭产能大规模释放带来的负面影响。按照国家统计局在2006年年鉴中给出了行业统计数据:2004年有4.4亿吨施工规模。2005年,整个煤炭建设规模为8.5亿吨左右,施工规模为7.57亿吨左右。未来三年平均投放的产能最少在2.5亿吨/年左右,我们估计2007年的新增产能投放规模为3亿吨左右。今年我国的煤炭产量大约为23.5亿吨左右,2007年的产量增速预计为10.6%—12.7%。
结合上表,虽然近几年国内煤炭产能快速增长,但考虑基于安全生产大小煤矿的关闭和现有煤矿产能核定,预期2010年国内煤炭产量在30亿吨左右,“十一五”期间,国内煤炭供求关系基本平衡,并没有给煤化工留出太大的产能空间作为。2007年及今后几年,我国煤炭运力将趋于紧张,运力的非均衡分布可能会导致局部富裕区域将产能转向煤化工消化。
综合,煤炭行业形式,不难看出今后几年煤化工的投资方向以地区性产业集群建为主,大型煤炭企业的投资将占很大一部分,而由于种种条件所限,产业投资规模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庞大。
2.生产技术
有机化工行业发展大致经过农业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三个阶段。随着技术进步和原料成本的比较优势,三个阶段依次推进。如果仅从产品替代关系,不从经济性、技术角度考虑,则煤化工能够完全取代石化产品。煤化工主要包括传统的焦化和电石乙炔化工、煤气化和煤液化。三条产业链中煤化油技术壁垒最高,而煤气化应用最广泛,几乎是所有煤化工产业的基础。
3.细分产品市场投资分析
1)传统焦化和电石乙炔化工。利用方法是煤炭高温焦化,焦炭是主要产品,而焦炉煤气和富含烃类液体的焦油是焦化的副产物。国内传统焦炭行业和电石行业新产能建设一直不停,短期内过剩产能难以消除。但由于国内大量民营焦炭企业的存在,2010年前采用技术先进的粗苯加氢精制装置投资依然看好。PVC、电石法乙炔化工的成本优势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投资吸引力。电石法BDO是技术壁垒最高和成本优势明显的生产技术,但在建产能已经饱和,预计2008年出现产值高峰,建议谨慎投资。未来产业投资热点在于下游产品的衍生和联产、技术升级以及成本控制,今后新建产能的指导思想是产品品质提升和出口导向。
由于焦炭行业集中度低,2006年以来,发改委出台《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焦化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产能集中在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是大势所趋,今后几年的主要走势为大型企业产能扩建、优势企业兼收并购。
高油价时电石法工艺的成本优势非常明显,但最大的问题是高能耗和环境污染。在利润的驱使下大量兴建了电石乙炔法的化工装置。2006年5月,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电石行业结构调整有关意见的通知》,指出将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进入门槛,禁止部分新电石项目的上马。但由于国内电石仍有产能在建,同时下游需求波动较大,未来供大于求的格局使的电石价格将随产能利用率及行业成本变化而变化。未来电石行业投资主线是煤电电石和电石化工上下游一体化,强化成本优势;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投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迎合宏观调控,优化产业布局为主。
2)煤气化。煤气化是煤化工产业的核心所在,应用广泛、发展成熟。即在缺氧条件下使煤炭不完全燃烧成为气体,该气体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氢气和二氧化碳等,可以用为化工原料。主要技术有壳牌粉煤气化、德士古水煤浆气化和GSP加压气化等。技术优势尤其是洁净煤气化技术以及先行企业优势较大。而真正降低煤化工产品成本的重中之重是获得便宜的甲醇,而具有煤炭优势和先进煤汽化技术是降低甲醇成本的主要手段。
下游产品合成氨产业链中,尿素已经严重供过于求,仅靠行业成本支撑产品价格,投资前景暗淡。未来企业只有通过投资技改项目降低成本或进行行业整合来获得发展。2006年以来行业整合明显加快,如中海化学收购内蒙古天野等,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化肥行业未来将出现更多的兼并收购案例并成为“十一五”的趋势;未来硝酸和硝铵等由于主要用于化肥和炸药生产而在尿素下行的趋势下价格将逐步走低。产业势会与氮肥趋同,同样缺乏投资理由;下游产品甲醇产业链中,由于甲醇的物理性质不可能在国内大范围推广甲醇燃料,但甲醇是最重要的产出物及有机化工原料,可以用来生产甲醛、合成橡胶、甲胺、DMT、MMA、氯甲烷、醋酸、MTBE等一系列有机化工产品。预计到2010年,全球甲醇产能将达到5099万吨,需求量约为4226万,将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同时由于全球甲醇产能向低成本区转移,国际甲醇价格将逐步下行。
国内甲醇装置以煤炭为原料占多与国际上以天然气为主的格局不同,但目前计划开工的项目在1500万吨以上,预计2006年的消费量为760万吨,正常需求增长在15%左右,到2010年开始甲醇产能面临严重过剩的压力。如果国家推广甲醇汽油、二甲醚和甲醇制烯烃项目,甲醇行业还有投资机会,否则即使有成本优势,投资风险仍然过大。
DME,二甲醚的成本优势来自于低成本甲醇合成,作为优秀的清洁能源,国家可能推广为车用燃料,但其配套的二甲醚站建设和车辆发动机的改造,使此需求短期内很难产生规模效应。短时间内二甲醚仅仅依赖成本优势,难以建立竞争优势,所以单个产品缺乏投资前景,投资者应关注国家相关政策指向,及时跟进投资。
醋酸下游需求旺盛,预计未来需求增长将保持在10%以上。Celanese南京60万吨和扬子石化与BP合资的50万吨装置,使国内产能压力在2008年显现。而2008年左右全球醋酸供应仍将保持偏紧或平衡的状况,这使的国内的一体化企业有希望利用成本优势未来逐渐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
MTO、MTP,由于成本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只有通过甲醇生产烯烃的工艺技术和经济性突破,打开巨大的甲醇需求空间,否则只有寄托希望于于煤—甲醇—烯烃一体化装置降低成本与石化产品竞争,甲醛主要用于生产树脂、胶粘剂,年需求增长率为25%左右,产能已显过剩。未来投资方向是甲醇降耗技术开发以及甲醛的下游配套产品线的纵向多元化。
综合分析,煤化工产品大多进入壁垒不高,单一产品结构企业受市场价格、产能过剩等市场行情影响严重。今后的产业发展方向是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去除不确定的技术改良因素,煤气化多联产投资似乎是行业唯一的选择。国内目前的拟建、在建项目很大一部分是化工企业、煤矿企业在跑马圈地划分未来的利益范围,化工企业有技术、人员优势;但煤矿企业却占有资源、资金优势,把握着煤化工企业的命脉—低成本;而一些国际行业巨头则拥有技术优势、设备资源、资金优势及管理优势,所欠缺的是政策和资源,凭借其优势可以和我国众多的化工和煤炭企业采取广泛合作,但国家必然出于战略安全考虑限制其介入程度,这就要求我国的业内企业在加强设备、技术引进和消化的基础上,加大技术研发强度,降低成本,提升品质,争取在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作强煤气化产业。
3)煤液化
煤间接液化,先将煤炭气化成合成气,然后再通过费-托反应以及蒸馏分离得到石脑油、柴油和汽油等终端产品。另外一条煤利用途径是煤炭的直接液化工艺,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发出多种直接液化工艺,原理上都比较类似: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在溶剂中将较高比例的煤溶解,然后加入氢气和催化剂进行加氢裂化反应,在通过蒸馏分离出油品。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互补极强,直接和间接一体化装置是煤化油产业化的最佳选择。在这项技术上,并无成型经验可以借鉴。出于风险考虑,发改委目前只批准了兖矿集团、神华集团和潞安集团三家企业的煤制油项目。这是由于缺乏产业化运作经验,企业技术消化和参数摸索都需要一定时间,需要样板企业去摸索产业发展之路。但经过近40年的产业摸索之路技术风险并不大。乐观预计下一批煤液化产能建设仍以现有企业扩建为主,给三家企业将带来领先效应和巨额利润。
即使2010年国内煤制油装置规模达到2500万吨,每年耗煤约为1亿吨,仍然不到目前煤炭开采量的5%,并不会影响煤炭价格,况且目前的一些煤制油项目均有配套的新开煤田配套。但如果未来一段煤制油产能过大,则可能影响石油价格下降,降低煤化工的经济效益,所以,煤制油对石油产业的冲击并不大。从生产成本角度计算,煤炭价格10美元/吨,自主技术的成品油成本在25美元/桶左右,即使加上煤炭未来预期涨价成本,在原油价格预期45美元/桶下,总投资收益率(税前)在12%左右。
由于煤化油技术具有很高的壁垒,预计国家政策将适当推广煤制油技术,先行企业能够在未来可预期的30余年高油价下受益。中短期内,煤制油装置可能的煤炭需求占煤炭总需求的比例较小,不会导致煤价的大幅度上扬。长期看在生物能源及天然气的竞争下煤化工也不会对石油化工替代。
4.产品策略分析
尤其是石油价格高峰之后,煤化工行业的多数单一产品都存在产能过剩风险。单纯的低成本策略必然难在今后的国际化工市场构成核心竞争力,个人认为煤化工产业今后的投资方向主要是:
1)煤气化技术和综合生产效率提高带来的低成本多联产,化工产品精细化的研发,降低消耗尤其是水消耗的技术改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产技术改进。
2)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内需进入高速增长,但仍落于产能增长速度;外向型生产优势显现,海外投资增加,尤其是精细化工产品的出口将有很大提高;煤化工企业和石化工企业合作加强,联合开拓海外市场成为业内潮流。
3)投资主体仍以煤矿企业和大中型化工企业为主,外资引导下产业内资本性兼并收购案例层出,国家对产业内大部分产品的进入门槛将有所提高,产业集中
化趋势明显,将有一批世界级的煤化工集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