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普通农民的“义”字情怀
一个普通农民的“义”字情怀
--记张加永同志见义勇为先进事迹
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正义的,合乎正义或公益的。然而,对于一个“斗大的字识不了几升的”普通农民张加永来说,他可能难以理解其字面上的深奥含义,但他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的“舍生取义”、“侠义大者”的“义”者却有着独到的理解,以至于他能以实际行动对其作出令人折服、让人赞叹的诠释。
张加永,男,1953年7月生,江苏省洪泽县共和镇草桥村张庄组人。小时候因为家里兄弟姊妹多,他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但他用农村人的话来说叫“不识字却识事”。在家里,他是个好儿子、好老公、好父亲,在外面,他是个明事理、乐于助人的热心人。他一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遵章守纪,恪守本分,尊老爱幼,团结邻里,扶贫济困,助人为乐,深受周围群众的好评。他以一个农民的质朴的心,平静地生活着,默默的奉献着。
2006年10月,苏北农村的人们带着丰收的喜悦正紧张地忙着秋播。21日,张加永在他家在村中心开的小卖部里筹备着秋播的物资。午后,本村村民张建生开着手把式手扶拖拉机来到他家小卖部旁的供销站购买秋播用的农肥。因为大忙,家里人手不 够,也因为才5岁不懂事的孙子哭闹着要坐车跟爷爷去玩,因此,一向疼爱孙子的张建生就把孙子放在车斗里带着。正是张建生的这一不经意的举动,他却给他的孙子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危险,也演绎出了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义”者之歌。
下午5时左右,张建生的手扶拖拉机拉着一吨多肥料,仍然带着坐在车斗里肥料上面的孙子往回开。因为供销站门前是个大斜坡,负重的手扶机爬坡很吃力,一向乐于助人的张加永见状,忙丢下手中的活,跑上前和其他村民一起帮着推车,大家齐心协力,终于将车推上了通往张建生家的乡间道路的路头上。就在大家喘气未定,看着手扶机往前走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乡间土路比较窄又坑洼不平,拖拉机前轱辘突然被一块高出路面的硬土块垫了一下,车头一下子改变了方向,巨大的弹力,将手握手把驾驶的张建生从车上猛地摔了下来,他来不及反应,车辆失控了,车头一头栽向了路北侧离路面有三米多落差的灌溉河里,车身也随之即将倾覆下去。“不得了!”,人们一声惊呼,因为坐在车斗里肥料上的小孩也即将随之翻下河去,小孩一旦翻下去,二十多包每包百十斤重的肥料和一吨多重的手扶机一下子压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刹那间,空气仿佛凝固了,人们惊呆了,眼看着一场悲剧就将在几秒内发生。就在这千钧一发的 2 危急时刻,一个身影扑向了即将倾覆的手扶机,在车辆翻下河前的一瞬间,他猛地将小孩向后拉了一把,把他掩到了自己的身后。也就是这一把,他将小孩拉离了被正压着的位置;也就是这一把,他将小孩拉离了死神的威胁;也就是这一把,他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却把自己推向了危险甚至是死亡的境地。“哗啦啦”,手扶机连同二十多包肥料一下子裹协着这个人翻到了河底,他被机械和肥料重重地压在河底淤泥里,而那个小孩虽然也掉下了河,却因为这个人的一拉,掉在旁边的淤泥里,毫发未损,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是张加永!”,“快救张加永!”,人们仿佛一下醒悟过来,立即呼喊着奔向出事地点,纷纷跳下河去救人。人们拼命地搬开压在张加永身上的肥料袋,用肩膀扛开压在他身上的手扶拖拉机,七手八脚地把他抬上了岸。此时,张加永已昏迷不醒,几乎没有了呼吸,看到此情此景的人们都知道他肯定伤得不轻,都在为他的生命捏着一把汗!这时,一个略懂急救知识的村民主动为他做了人工呼吸,旁边有人赶快拔打了“110”报警电话和“120”急救电话。不多久,呼啸而至的警车和急救车将张加永送住县医院进行紧急抢救。闻讯赶来的村民,聚拢在出事地点,人们诉说着英雄的壮举,目送着急驰而去的救护车,都在为这个好心人默默地祈 3 祷。
经检查,张加永胸部左右多发性肋骨骨折,断端错位,左侧胸壁皮下气肿,胸腔有积液。经过县医院几个小时的全力抢救,他终于醒了过来,脱离了生命危险。
张加永的义举,深深地打动了周围的群众。在他住院期间,当地的不少干部、群众纷纷到医院进行探望、慰问,向他表示敬意,还组织义务帮工队,帮他家完成了秋播。张建生一家更是感激不尽,主动要求派人到医院陪护并承担治疗费用,但他都极力推辞,叫在外地打工的女儿、女婿回家陪护并筹集治疗费用。特别是当他听说五十多岁的张建生在他受伤住院不几天也查出患上晚期胃癌急需筹集数万元经费住院开刀后,他知道张建生家庭经济也不宽裕,更是坚决不要张建生家出治疗费。了解张加永家内情的人都知道,张加永的经济状况并不好,他们夫妻俩没有固定收入,开的小卖部仅能补贴家用,大的开支要靠女儿、女婿在外打工,以至于他们一家六口目前还住在80年前后建的四间已七漏八淌、到处加固过的老房子里。为了节省治疗费用,他放弃了用手术对胸部断端错位的肋骨进行复位的治疗方案,并且住院不到一个月就要求提前出院,回家休养。就是这样,他家还花费了一万三千多元的治疗费用。因为治疗未彻底,他因此落下了终 4 身残疾,被市残联评定了肢体二级残,至今不能负重。
张加永的义举传出后,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和充分肯定,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先后多次上门进行慰问,并对其见义勇为事迹进行了通报表扬,当地的新闻媒体也对其事迹作了报道。2008年12月,淮安市人民政府授予张加永同志“淮安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并奖励其现金8000元,以表彰其在和谐社会创建过程中,弘扬社会正气,挺身而出保卫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义举。
了解和熟悉张加永的人,对他这样的义举并不感到惊异,因为他向来就是一个热心人,是个好人;无数过去曾经受过张加永帮助过的人,象许奶奶、张罗生、胡英杰、胡后荣等等,在听说他的义举后,更是平添了几分对他的敬意;不熟悉张加永的人,在听到他的义举后,都会由衷地发出赞叹!有人曾经这样问张加永,你是否为落下的终身残疾而懊恼,是否为因自己承担了大笔的治疗费用而使原本困难的家庭更加拮据而后悔?他平静地回答:“这件事我赶上了,我不这样做,我的良心会不安的!”没有豪言,更没有壮语,一如他平日的率直,也正如他当初扑向即将倾覆的手扶机、舍已救人时的义无反顾,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的博大胸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简洁明了地诠释了“义”字的 5 深刻内涵!
一次不寻常的经历给张加永的身体带来了终身残疾,却丝毫没有改变他的性格,也没有降低他助人为乐的热情。他的义举,他的热心,更让人觉得他可敬可亲。现在,他家的小卖部俨然成了村民们闲暇时娱乐的活动中心,他依然以一个农民的质朴的心平静地生活着,默默地奉献着……
二〇〇九年八月
第二篇: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
学习王彦生心得体会
游玲玲
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但是就是这位普普通通农民的儿子,心地善良,为人正派,勤学善思,勤奋敬业,是深受广大干部爱戴、群众拥护的好党员、好干部、好同志。他并没有多少华丽的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令人难忘、令人敬佩的不平凡业绩。他是新时期我们组工干部的典范,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他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很多,我认为最值得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他自幼丧母,家境贫苦,在党和政府及家乡父老的关怀关爱下,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学业,招生制度改革之后,积极接受祖国挑选,考入邯郸工业学校,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并在党的培养下走上领导岗位。他对党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始终怀着感恩之心,勤奋工作,报效祖国,对党的信念忠贞不愈,对党的事业一丝不苟。在同邪教组织斗争中,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信谣,不传谣,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一边;在抗洪抢险、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他始终冲在第一线。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党叫干啥就干啥,党叫到哪就到哪,不讲客观、不讲条件、不计较个人得失。
二是勤学善思的优良作风。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较高的政策水平,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又善于创造性开展工作,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创出了许多鲜活的经验。在某工作期间,他倡导开展的“领导联社区,部门帮社区,干部驻社区”和“百千万”活动为推动社区党建、改善社区条件、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素质、帮解社区居民困难、促进和谐社会构建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公道正派的用人原则。他从事组织工作二十多年,担任常委组织部长十多年,公道正派、任人唯贤是他一贯坚持的原则。无论什么人打招呼、写条子,不具备任职条件的他都坚持婉言谢绝;又有多少优秀的年轻干部,不跑不找不要,他都始终坚持积极推荐,被选拔任用到重要岗位。他建议主张的“重基层、重一线”的干部选任原则,得到了区委的认可,形成了当地“建功立业到一线,功成名就回机关,政绩特别突出者,推荐提拔晋副县”的干部选任导向,建立了干部上下良性循环的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一尘不染的政治本色。组织部长是管官的官,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岗位,也是各种有这样那样想法的人重点腐蚀的对象。他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有权不搞特权、有权不谋私利,不生非分之想、不取非分之利,严格要求、严于律己。一些人为更改工龄年龄、升职晋级,请他吃饭,登门拜访,他都坚决予以拒绝,以实际行动树立了新时期组工干部廉洁奉公、坚持原则的良好形象。
五是亲民为民的民本情怀。他作风民主、平易近人,团结同志、贴近群众,对群众满腔热情,对同志和蔼可亲。对社区干部、基层群众要求解决的问题总是入心入脑、不推不拖,很小的事他都当很大的事去办。
六是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他一生视金钱如粪土,视名节为生命,不争名、不争利,不争权、不争位。二十多年来,他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干的非常优秀,但在多次评功评模、晋职升级中,他总是替人着想,主动相让。
七是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他一生克勤克俭,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标准;竖不攀、横不比,扎扎实实正自己,从不讲排场,不比阔气。没有进过星级酒店,没有住过星级宾馆,没有穿过名牌衣服,一块几十元的手表,一戴就是十几年,一个十多年的县级干部,一直住着一套70多平米的房子。
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建树了组工干部的光辉形象,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篇:近义字
省吃俭用 眼急手快 穷凶极恶 调兵遣将 胡言乱语足智多谋 奇花异草 风调雨顺 丢盔弃甲 狐群狗党同流合污 惊天动地 齐心协力 冷嘲热讽 胡思乱想吞吞吐吐 三三两两 千里迢迢 形形色色 虎背熊腰隐隐约约 循循善诱 议论纷纷 天长地久 人山人海风言风雨 千言万语 生死存亡 生龙活虎 自暴自弃龙争虎斗 狼吞虎咽 自吹自擂 心满意足 金枝玉叶东摇西摆 东张西望 东倒西歪 千奇百怪 日新月异高瞻远瞩 欢天喜地 良师益友 改头换面 龙腾虎跃改朝换代 漫山遍野 丰衣足食 高谈阔论 流言蜚语
移风易俗 粉身碎骨 锦衣玉食 兴国安邦 争分夺秒
第四篇:一个普通农民和他的“三件宝”
一个普通农民和他的“三件宝”
“三农”人物系列报道
(十):记县农业经营大户彭尚进
■蓝传博
个人简介:
彭尚进,男,1964年9月出生,泰顺县碑排乡苏北村梨树坪村民,现任苏北村村委会主任。
创业简历:
1992年养殖山羊;
1994年种香菇;
1996年种猕猴桃;
2000年繁育乌骨鸡;
2006年培育成功毛花猕猴桃“华特”。
获得荣誉:
2006县农业经营大户、温州市首轮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浙江省林业科技示范户;
2007温州市种子种苗基地、浙江省农村科技示范户、全国绿色小康户;2008县12345工程示范基地。
彭尚进和他的果园
近几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猕猴桃,这种猕猴桃外观奇特呈蚕茧状,表面密集灰白色长绒毛,氨基酸含量是传统猕猴桃的11倍,维生素含量是传统猕猴桃的7倍。这种猕猴桃采后不需后熟,可以直接食用,而且也比传统品种耐贮藏,常温下可以贮藏2个月。这种新品种猕猴桃最近已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在今后的25年内受到国际植物新品种联盟保护,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澳大利亚的一位猕猴桃专家甚至毫不吝啬地赞誉其为世界上最好的猕猴桃品种。但说来你也许会不相信,培育创造这样一种奇特猕猴桃的竟然是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普通农民,他就是我县碑排乡的彭尚进。
穷苦孩子当家早
彭尚进从14岁小学毕业后就开始上山下田干农活而不再读书了,因为那时他父亲已经60多岁了,虽然他还有一个哥哥,但在农村,维持这样一个家庭的生计仅仅依靠一个劳力是远远不够的,彭尚进没有其他选择。待他成年后家庭经济稍有好转时,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浪,在他25岁那年,连续遭遇了丧父丧兄的不幸。至此整个家庭的重担就全部压在了他的肩膀上。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的家庭生活迫使彭尚进要想办法挣钱养家,他首先想到的是养猪,但由于当时碑排乡未通公路,肉猪要抬到远在15里外的黄坑才能出售,相当的不便。于是他就决定养羊,道理很简单,因为羊可以赶着去出售。
1992年开始,他养了9头母羊,年出栏肉山羊40头左右。为了照顾这些羊,他起早贪黑,风雨无阻。羊生病了,他心疼不已,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寻医问药,因为这些羊就是他的希望所在。由于本地山羊的销路基本没什么问题,所以养羊每年都给彭尚进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入,而且他还凭着一股年轻人的冲劲把山羊养出了规模,养出了名气。因为本地山羊体型小,抗病力差,为了改良品种,他还在县农业专家的指点下,先后花大价钱引进了云南贵山羊、南江黄羊、波尔山羊等良种种羊和本地黑山羊杂交(黑山羊比白山羊肉质更为鲜美,更有嚼劲),培育出了最适宜本地气候、食草等条件的黑山羊品种,既方便了养殖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黑山羊
乌骨鸡
在养山羊的过程中,彭尚进还科学统筹时间发展相关产业以便挣更多的钱。1994年时,香菇是碑排乡一个重要的产业,他也跟着学种香菇。客观地说当时他是挣了些钱的,但由于香菇的市场价格波动非常大,而且国家出台了保护天然林的政策,于是他后来便放弃了,还是把心思全部放在了养羊上。彭尚进的羊产业规模最大的时候,连续几年年出栏肉山羊过百头,年纯利基本都保持在3万元左右,直到2006年实在是忙不过来才放弃了。
2000年的时候,农家鸡价格达到了22元/斤,但彭尚进认为平常的农家鸡品种
很多都是外地来的黄脚鸡,不够正宗地道。恰好他家里有几只祖辈留种下来的老品种本地“古董”乌骨鸡,他就想到了大规模养殖这种鸡来挣钱。但说来容易做来难,仅有的几只鸡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才繁育成100只种鸡,规模总是有限,直到2004年在温州市动物研究所的帮助下才有了1000只种鸡。而且由于养殖项目难度相对较高,到了2007年才正式有大量的鸡和蛋出售。不过好在鸡的品质非常的好,销售根本不成问题,全部被温州的一些大酒店包购了,价格每斤30元不二价,每只都能卖100元以上。
毛花猕猴桃“华特”
善于思考结硕果
了解彭尚进的人都知道他有三件宝:黑羊黑鸡白毛桃,这是他多年来不断摸索创新的心血结晶。黑羊黑鸡上文已提到,下面来说说他与白毛桃(毛花猕猴桃)的一段缘。
彭尚进和猕猴桃结缘在我县并不算最早,1996年,我县碑排、司前等地的猕猴桃产业已初具规模,市场价格已经达到了9元一斤,挂在树上的一簇就能卖10多块钱。这对他的触动很大,考虑到自己动手发展要三年时间才能挂果,为了赶时间赶市场,他跑到了隔壁的竹里乡从一位果农手中承包了10多亩猕猴桃园。
在外边承包果园的同时,他也在自家山上开辟了20多亩果园,慢慢起步发展猕猴桃。在这个过程中,善于思考的彭尚进从一个纯粹山区农民的角度出发考虑:既然猕猴桃有这么好的营养价值,那么白毛桃(毛花猕猴桃)是不是更好呢?因为在农村,市场上常见的猕猴桃叫藤梨,而农村有古谚道:(吃)李生病(吃)桃送命,藤梨吃了得寒病。而且白毛桃本身就属于中药材,有去风利湿、补筋退肿之功效。所以彭尚进想当然地认为白毛桃(毛花猕猴桃)更有发展前景,于是他就开始上山
挑选优质的野生毛花猕猴桃枝条嫁接,土法试验育种。
彭尚进当时并不知道这种野生毛花猕猴桃在我国各地主要是作为观赏植物进行少量人工栽培的,俗称毛冬瓜,根本就没有什么经济价值。杭州农科院的一位技术人员也向他说到了这一情况,这让彭尚进差点就要放弃了。但他总隐隐约约觉得这白毛桃应该会有市场,于是他便自己一个人默默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育种。经过一次次地反复试验,到了1998年,第一小批量的大型果实出来了,他在县林业专家的支持和鼓励下,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其送到了上海有关机构做专门的技术检测,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各项指标高的离谱。至此,猕猴桃新种“华特”毛花猕猴桃横空出世,中国浙江泰顺也因此被认定为“华特”毛花猕猴桃原产地。
由于彭尚进善于思考发现,更重要地是能认定目标坚持不懈,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他已拥有中华猕猴桃30亩,毛花猕猴桃20亩,另有苗木5亩,大小苗木近5万株。彭尚进在创造了一个猕猴桃界奇迹的同时也让自己从中获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新道路拓宽新前景
彭尚进的黑羊黑鸡白毛桃三件宝,一次又一次的引来县内、福建、杭州、上海等地的农民朋友纷纷上门来引种、学技术,而他也都倾心相助,尤其是附近乡镇、村落的农民朋友们,他更是不惜时间精力,努力帮助他们和自己一起发展效益农业以实现共同致富。
当记者问起这些年是否顺利的时候,彭尚进的回答让记者颇感意外。他说无论养羊、养鸡还是种猕猴桃,这么多年下来虽然难免磕磕碰碰,但总的来说是非常顺利的,基本没出什么大的纰漏,他说这主要得益于自己严格的科学管理。“严格的科学管理”这样一句至理名言想不到能从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彭尚进口中听到,这让记者深深地体味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实践出真知”和“付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汗水”。
彭尚进最大的困难其实是没有公路,他的家海拔831米,果园还在更高的地方,由于单门独户缺乏资金,多年来一直没有通公路,无论是采购肥料农药还是农产品外送都要通过一条陡峭的山路,普通人空手都要走40分钟,而彭尚进每年要肩挑背抗上上下下无数趟。
交通的不便也极大地限制了彭尚进的发展,种太多、养太多送不出去卖,颇多慕名前来的专家、游客也望岭止步、叹气不已,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彭尚进的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不过幸好这个问题在有关单位的帮助支持和彭尚进的努力下将很快得以解决,一条直达他家大门口的致富大道正在修建中。这条路总投资近40万,总长2.3公里,6月份马上就可以通车了,届时农药化肥、农产品运输再也不要用肩挑了,游客也可以很方便地近距离感受“华特”毛花猕猴桃的独特魅力了。
随着道路一米一米的向山上推进,彭尚进的创业激情又一次迸发了出来。目前他已经在省科技特派员方军的指导下,引进了猕猴桃早熟品种进行培育试验并已经
获得初步的成果,同时他的果园里还种下了很多的苹果、迎庆桃,果园边上更是连片的竹园。他的总体思路就是发展以早、中、晚熟猕猴桃和本地“古董”乌骨鸡为主打产品,以育种、售种为亮点,同时积极发展苹果、迎庆桃等,实现果树、竹林、乌鸡良性生态互动的一个上规模、上档次的综合性农业基地;以小我勤劳致富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创业致富,农村繁荣发展发挥更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第五篇:一个党员的高尚情怀
一个党员的高尚情怀s0100
——记x县x镇x村优秀共产党员xxx的先进事迹
现年46岁的xxx是x县x镇x村远近闻名的扶贫“专业户”,经他手帮助和扶持过的困难户和贫困户连他自己也无法计算清楚,初次接触木丹·吾守的人都不会把眼前这么一位身材高大,外表朴实憨厚的农村汉子同扶贫帮困20多年的优秀共产党员联系起来,在我们的相互的闲谈中,他评价自己到“我是大海里的一滴水,非常渺小,我所做的一切只是我力所能及的,我不认为我与其他共产党员有什么不同”,当我们提出要采访他时,他婉言谢绝了,最后,在我们通过多方施加“压力”后,他才勉强将我们带进了他的回忆当中。
时间的指针停在了1985年,xxx高举右手,面对党旗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20年后的今天,在他的带领下,68名贫困户走上了养殖致富的道路,200多名村民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50多名学生重返校园;20年前,当时xxx时任xxx镇x村一队队长,那时的x村可谓一贫如洗,土地荒芜,人们还依靠喝涝坝水为生,这一切对刚上任的xxx来说,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如何改变现状,是x心里的头等大事,在上任的第一个月里,他对队里情况.详细了解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产生了——办畜牧养殖厂,x村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总数90%的民族村,所以天时,地利,人和,在他的带领下,发动队上17名年轻人在荒废多年的500亩石头滩上白手起家,用了3年时间建起了一座占地300亩,集牛、羊育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养殖基地,在这3年里,xxx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养殖基地建设上,无暇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养殖基地建成后的短短2年时间里,迅速的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牛、羊育肥的积极性,到如今全村80%的人都在搞育肥养殖。通过育肥养殖固定资产达20万元的就有5户之多。养殖户们每当谈起xxx就会竖起大拇指激动的说到:“如果没有xxx当初带领我们搞育肥,今天我们还是困难户”。
在没有采访xxx之前,我们在村里了解到,现在村上的4眼机井,全是xxx带领群众们打的,在次,我们要求他给我们讲述打井的经过时,他叹了口气说到“这个回忆有点心酸”
1987年夏天的一个早晨,xxx抱着自己心爱的5岁女儿来到xxx家中,他哭着告诉xxx,他女儿因喝涝坝水拉肚子、发高烧,请求xxx借钱去看病,xxx二话没说拿出自己的50元钱,放到xx手中,xxx心里亲清楚,象这样因为喝涝坝水而生病的孩子,队伤每年都很多,望着xxx远去的背影,xxx在心里发誓,一定要解决队上人吃水问题。第二天他便召集队上的干部开会研究如何解决吃水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只有打井才是唯一途径,但苦于没有资金,大家的眼光都投向了xxx,xxx心里明白,当前问题只有先解决资金才是最重要的,自己身为一队之长,这个重担只有自己挑,就在开完会的第二天,他便带着队上的干部背着干馕和水,为节约开支他们一路能走便走,路远就搭便车到区,州,县上有关各部门请求协调解决打井资金,通过他连续半个月的奔波,终于解决了打井所需的资金,同年9月顺利打出了全村第一眼吃水井,村民们欢呼雀跃,庆贺从此告别喝涝坝水的日子。在后来的6年时间里,他带领队上群众一鼓作气,为队上又新添了3眼机井,解决了5000亩土地浇水的困难。
“xxx辞职了”这一消息的传出在xxx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问他“你干的好好的,为什么要辞职呢?”xxx却笑着说到:“我是小学文化程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以前我们干什么事只讲究老一套、老办法,现在已经是90年代了,凡事要讲究科学,我的水平有限,不能再胜任这个岗位,我把位置让出来,让年轻的,有头脑的人材去带领村民致富。”有人婉惜的说到:“你不干太可惜了。”他却说“我不干队长,我还可以干别的帮助大家伙嘛。”是啊,从92年开始,此后的13年间,经他手帮助、扶持过的贫困户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这些人群中有汉族、x族、x族;有小学生、老人、妇女,这些人从此以后便成为xxx心中长期牵挂的情丝。
从1993年开始,xxx一心搞起了牛羊育肥。在他说来,要扶贫帮困,自己首先要富起来,只有自己先富了,才有力量去帮助其他人。刚开始搞养殖可以说是很艰难的,当时他只有1万元流动资金,在于家人再三商量下,一咬牙他买了100只羊,起早摸黑,辛勤劳做,通过一年的辛苦,他有了一定的积蓄,准备攒足力来年大干一常但第二年他赔了,一下损失就达9万元,他回忆当时他正的有些气馁了,但老人们告诉他,年轻人在哪里摔到了,就要在那里趴起来。为此.他又从原始的收购毛皮慢慢做起,后来又转回到育肥养殖这一行中,通过12年的努力,如今发展到资产过百万的家境,这其中无不包含着他无数的心酸苦辣,至今回忆起那段艰难历史,他都会说,那是让他记忆一生的财富,从一无所有,到百万家产,这一切的创业艰辛从没有动摇过他扶贫帮困的决心。从93年开始,每年他坚持拿出自己年收入的10%来帮助和扶持那些因贫困买不起农资的农民;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校的学生;他从来没有向这些人索取过什么。2001年当xxx看到xxx镇x校的教学设施破旧不堪,老师苦于设施简陋没法正常教学时,他毅然拿出2千元钱,交到校长手中,告诉校长再穷不能穷学生,他们是我们的希望。2002年他又拿出5千元钱同样又捐给了xxx县x中,致此,他已经是第五年为x县维中捐款了。在~年的春天,他不仅拿出3千元钱给全镇20多名贫困户购买了清油和面粉,而且,他还为村上修筑了一条1.2公里的砂石路,向这样的扶贫帮困捐款他一年拿出多少连他自己都算不清楚,在别人眼里,他的这种行为是无法理解的,但他却对别人说:“我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是啊,自己富了不算富,怎样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这个问题是多年来困绕xxx心头的一个难题,他看到仅依靠扶贫捐款是从根本上解决不了贫困问题的,要从实质上去帮助,就要为贫困户找自我发展的出路。2001年xxx公司的成立给木丹一个启发,为什么不能开公司吸纳村上的贫困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