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控与启示

时间:2019-05-13 12:5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控与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控与启示》。

第一篇: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控与启示

国外银行表外业务风控与启示

摘 要:直面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现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风险控制和管理的经验。在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方面,从资本充足率、信息透明、内控机制、规则体系等方面入手,强化表外业务风险控制,使我国表外业务朝着稳健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表外业务;资本充足率;风险;内控机制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批外资银行会把具有强大优势的表外业务作为进军中国金融的切入点。国内商业银行应该应对挑战,积极发展表外业务,拓展生存空间。但是面对表外业务的风险,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大力拓展表外业务必须立足于防范、化解风险这个基础,这对于正确把握银行新的发展增长点,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内涵商业银行表外业务(Off-Balance — sheet Activities ,OBS)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它虽然不产生利息收入,但是它依靠银行信誉,要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工具和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来收取手续费和佣金,以改变当期损益和营运成本,提高银行赢利水平。广义的表外业务从风险分类的角度可分为三类:(1)无风险的表外业务,主要包括结算、代理业务(代理收付,代理保险,代理发行股票债券,代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

(2)或有风险的表外业务,主要包括贸易融通业务(信用证、票据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金融保证业务(担保等)、衍生产品业务(各种互换交易、期货、远期交易、期权交易等)。

(3)或有收益的表外业务,主要包括应收未收利息等。但狭义的表外业务通常只包括那些虽然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但由于同资产和负债业务联系密切,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而会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反映的业务,亦即存在或有风险的表外业务。本文所要谈到的表外业务就是指狭义的表外业务。西方国家有代表性的表外业务有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贷款出售和远期、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这些表外业务具有不确定性、自由度大、透明度差,交易集中程度高等显著特点,因此蕴涵了巨大的风险,比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等。许多表外业务还有信用扩张的功能,干扰和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因此各国银行都加强了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和监管。

二、西方国家对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

1.巴塞尔委员会把表外业务纳入资本充足率的控制巴塞尔委员会将所有的表外业务都包括在衡量资本充足的框架中,它采用了一种适用性较强的综合方法来加以处理,即通过规定信用转换系数,把各类表外业务折算成一定的表内业务等额,然后根据表外业务涉及的交易对手方或资产的性质确定转换后的风险权数,用这些权数将上述转换后的金额进行加总, 汇总到风险资产总额中去, 最后再按 8 %的标准资本比率对这些表外业务分配适宜的资本。协议将表外业务分成五类,并规定了不同类别表外业务的信用转换系数。在处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时,委员会认为一旦交易对方不履行合同,银行面临的不是交易合同全部面值的信用风险, 而仅仅是重新安排和调度这些现金流的重置成本,因而采用了不同一般情况的分析方法,即当前风险暴露法和初始风险暴露法,由各国监管当局视情况加以选用。当前风险暴露法计算的表外业务表内信用等额= 衍生工具名义本金×换算系数(%)+ 现时正的重置成本。初始风险暴露法计算的表外业务表内信用等额= 衍生工具名义本金 ×换算系数(%)。不论是采用当前风险暴露法还是初始风险法计算的表外业务表内信用等额仍将根据交易对方的类别,按照与表内项目框架相同的方法加权计算。这种信用转换法在监管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贷款出售等表外业务方面也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它只考虑了信用风险,忽视了市场风险,银行进行交易组合时,就会产生利用利率或汇率风险来替换信用风险,从而牟取盈利的动机。巴塞尔委员会针对上述情况采取了银行帐户和交易帐户分立的框架,金融衍生产品被列入交易帐,并且分产品类别计算市场风险资本要求量,即所谓分块法。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贷款出售等表外业务被列入银行帐,资本要求仍然按原来的规定计算。为了弥补分块法的不足,巴塞尔委员会还允许银行采用自己的内部风险管理模型,以此作为计算资本的监管要求量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风险管理系统质量重要性的认识, 并为建立高质量的风险管理系统提供基础,巴塞尔委员会还提出了许多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建议。

2.建立有效表外业务的内控机制有效的银行监管必须是内部控制和外部约束的统一。银行监管的基础是内部控制,外部监管必须与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相结合,才能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银行业的内部控制是指银行管理其业务,控制风险的一整套系统,该系统由管理部门组建,最高管理层掌握,各部门共同参与,以确保银行业务高效有序地进行。西方国家的内控机制建设主要考虑以下的基本要素和原则: 董事会和高层管理部门的适当监督;健全的风险管理程序,包括审慎的风险限额、合理的衡量方式和风险资讯系统,经常的风险跟踪和及时的风险报告等;全面的内部控制和稽核程序,包括定期对风险管理过程和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稽核检查,对风险管理独立性和总体有效性,尤其对于风险衡量、风险限定和风险报告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3.建立开展表外业务资格和限制西方国家一般采取如下措施:(1)严格信用标准,督促银行加强对客户的信用分析和评估,实施严格的信用标准,对期限较长的贷款承诺和担保,要求定期重新协定合同条款, 以减少信用风险。(2)督促银行正确定价,按客户的信用等级与业务风险大小收取佣金,如美国规定期限短、质量高的备用信用证收费率为担保金额的25 —50 个基本点;期限长质量差的收费率为125 —150 个基本点;在无追索权的贷款出售时,收费率为 15 个基本点。(3)限制风险集中性管理,例如美国规定对单个人所放贷款,须包含的备用信用证金额,不能超过银行自有资本的十分之一。(4)监督银行在贷款承诺中要求客户提供补偿性余额,在备用信用证下要求客户提供押金。

4.强化报告制度,增强表外业务的透明度为使投资者和监管当局对表外业务有充分的了解,国外通行的做法主要有: 银行表外业务项目在资产负债表正面的下端加以反映: 银行编制一张专门报表反映表外业务项目的风险类别,各类交易的契约金额,并在财务报告中加以说明;在财务报告中还应说明表外业务的会计处理原则,说明如何估价和确认收入和支出。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财务报告风险草案》详细阐释主要表外业务的会计准则, 对贷款承诺、贷款出售、备用信用证等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和处理作出了一系列的规定。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现状

以前,我国银行业只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表外业务仅限于设置表外科目用于反映和控制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也获得了一些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首先,我国现在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比较单一,一般是与贸易服务密切相关,常用的有以下类型: 贷款承诺、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保函和信用证。国外流行的票据发行便利、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工具等等都没有开展。同时表外业务开展范围局限于少部分外贸企业和国有企业,表外业务规模小效益较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为 8.5 %。2000 年,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中国银行 17 %,中国建设银行 8 %, 中国工商银行 5 %,中国农业银行 4 %, 这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缺乏合理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有待进一步的规范。目前,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的发展,从上到下缺乏主管机构和总体规划,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无章无序,无标准可行,缺乏规范性的管理。在组织结构上商业银行还没有设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在业务操作程序上,许多业务品种没有完整统一的操作方法。在开展业务的手段上各商业银行不是通过增加业务品种,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来吸引顾客,而是采取各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再次,我国中央银行监管重表内、轻表外的情况依然存在。对表外业务监管的规定法规不健全,相关规定只散见于一些其他的法规条例中,同时我国对表外业务监管与国际惯例还有较大差距。随着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 WTO ,我国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下,如何处理各机构之间的协调,避免监管盲区,是摆在监管当局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西方国家表外业务风险控制对我们的启示

1.加快金融法制建设,保证表外业务有法可依我们必须在健全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尽快制订有关表外业务的法规和规章,如《表外业务管理通则》,以完善金融法规体系,规范金融业发展。立法原则既要符合国际惯例又要考虑我国分业经营的实际。要鼓励银行开发新的经营品种,引入现代化的交易方式。允许银行逐步拓宽业务领域,为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提供宽松的法律政策空间。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倡导的做法,用资本充足率办法对表外业务实施监管。为了适应加入 WTO 的新形势, 吸收国外银行监管的经验教训,对表外业务的管理也应该顺应国际标准。人民银行应根据我国银行的实际业务情况,制定统一的表外风险转换系数,确定表外业务相对应的风险等级,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监督指标体系,以确保对表外业务经营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2.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人民银行应建立、强化各类有风险的表外业务的报告制度。首要的是尽快研究制定一套统一或有资产和负债的会计规则,以确保银行提供的表外业务财务信息具有一贯性和可比性。其次,为了掌握银行或有负债的风险,人民银行可要求商业银行增设或有负债报表,以及时报告有风险表外业务的情况。只有重视披露,才能使人民银行便于制订适当措施防范和减少表外业务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3.健全商业银行内控制度把表外业务运作及早有效地置于内控机制覆盖之下,无疑是防范表外业务风险的积极举措,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内部组织的协调与制衡。内部组织和岗位的构建应重视操作程序的监督与牵制, 建立严密科学的岗位分工和明确的工作职责,各项业务的操作者、监督者和风险管理者必须分开, 明确内部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实现对风险的数量化、连续性的监控,相关但不同的工作要由不同的人员做,以确保相互的业务监督牵制。(2)建立合理的会计信息系统。涉及表外业务的内部凭证基本要求是种类齐全、内容完整、连续编号。建立表外核算帐簿和或有负债报表制度,严格核对制度,凭证之间、凭证和帐簿、帐簿之间、帐簿和报表之间要定期或不定期核对, 做到证、帐、表三相符。(3)强化内部审计和稽核职能。内部稽核部门应增强自身的独立性,其稽核活动可以跨越部门防火墙,不受其他部门和人员干扰。条件成熟时可通过内部电子计算机系统实现对风险的数量化,连续性监控,逐日了解自身业务的风险状况。(4)建立对客户的信用评估体系,制订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办理担保业务可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要求客户存入一部分资金以补偿其必要的费用开支和风险损失。

参考文献: ①戴国强等, 商业银行经营创新 [ 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②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献汇编[ 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③李云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M] ,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④李早航,现代金融监管: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探索[ 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⑤刘园,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风险管理[ 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4 9 鲁行经院学报

第二篇: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一、西方银行表外业务概述

(一)表外业务的含义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Items,简称OFSI),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无法在资产负债表内充分反映的业务,它本身往往并不形成新的资产或负债,不改变资产与负债的现状,但这种影响在业务过程中一般具有不确定性,即形成“或有项目”。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不需要运用自有资金,而仅仅依靠银行的信誉,依靠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来收取手续费和佣金,以改变当期损益和营运成本,提高银行盈利水平。

表外业务是一种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互联系又有差别的业务,它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现代商业的银行的三大支柱产业。

(二)表外业务的分类

通行的做法是根据其对银行资产负债的影响将众多的表外业务划分为四类:(1)传统中间业务: 最典型的就是银行结算业务,另外还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如证券承销、投资咨询、信托、租赁、委托存贷款、代理等业务,这类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其物质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金融辅助性业务,从而带来手续费收入;

(2)承诺类(Commitments):就是银行向客户承诺在未来某个时候,当客户需要资金时保证向其贷款,从而建立了一种潜在的借贷关系。即使客户没有向银行实际借款,银行也收取承诺费。承诺类业务主要有备用透支、贷款额度、票据发行便利、回购协议、循环包销便利、普通跟单信用证、贷款抵押等,这类业务形成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

(3)担保类(Guarantees):就是银行担负起为被担保方偿付债务的责任。一旦被担保方违约,银行必须代为履约,可能因此遭受损失,而更多的情况是转化为银行对被担保方的一种追索权。担保类业务主要有:带追索权的资产出售、银行担保、履约担保、还款担保以及备用信用证等;

(4)交易类(Transactions):此类表外业务是指与汇率、利率有关的协议,几乎覆盖了全部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金融期货、期权、货币与利率互换、股票指数交易等,这类业务本身只改变资产结构而不改变资产总量,但其损益最终要反映到资产负债表上来。

二、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迅猛发展的动因及特点

(一)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迅猛发展

在50—60年代, 西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处于从属于资产负债业务的地位,表外业务量占全部业务总量的比重仅为5%左右。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创新的浪潮,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迅速。

首先是表外业务规模迅速发展。以美国银行业为例,该国花旗、美洲等五大银行集团1985年表外业务活动量近6000亿美元,而同期表内业务总资产为5300亿美元,总资本为250亿美元,表外业务量已经超过表内业务总资产,表外业务与其总资本之比为24∶1;1988年五大银行集团表外业务总量已达2.2万亿美元,而同期它们资产负债表项下资产总和为7800亿美元,资本总和为450亿美元,表外业务分别是表内资产和资本总和的3倍和49倍;年中表外业务增长速度年平均高达542%,而同期表内资产年均增长仅为9%,资本总额年均增长216%。另外日本商业银行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展表外业务以来,表外业务每年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

其次,表外业务收入占银行净收入迅速增长。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从表外业务获得的收入已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基本与表内业务收入持平,有的甚至超过了表内业务收入。据有关资料介绍,1992—1993年,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利润的60—70%;1992年,德国银行表外业务收入为302亿马克,占总利润的62%;法国银行表外业务收入是总利润的77%。

由此可见, 表外业务不仅已成为国际性大商业银行与表内业务同等重要的业务,是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趋势之一。

(二)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迅速发展的原因

1.内因:商业银行内在本质所产生的追求利润的动力

现代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力高度发达,交换关系和金融关系日益复杂并已渗透于全部经济生活,一方面导致银行从传统的资产业务中获取的收入日益减少,迫使银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却使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有了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特别是经济货币化向金融化发展之后,许多新的表外业务需求随着金融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产生,这对商业银行是一种难得的发展机遇,因为每一种新的需求都意味着有潜在的市场或客户,都存在着盈利来源。

商业银行通过新的表外业务发展可获得较高的规模经济报酬。银行开办表外业务的“生产”成本低,利润丰厚。因为表外业务具有“或有的”的性质,很多情况下,银行无需动用营运资金而获得承诺费、担保费、期权费等收益。如在承诺类表外业务中,如果客户最终没有向银行提出借款的要求,那么银行无需动用营运资金而获得承诺费。在担保类业务中,如果买主不爽约,或者在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中,如果汇率、利率的变动在有利银行的范围内,结果也是如此。因此,银行能否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提供表外业务,对于承诺、担保类,关键在于银行能否最低限度地保留应付或有负债所需的备付金,从而把机会成本降至最低。这取决于银行预测客户将来需求状况或违约的概率的能力。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则取决于银行预测未来利率、汇率水平的能力。更进一步地说,关键在于银行管理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的水平,包括风险的预测、风险资产的定价、风险的规避与控制。

2.外因:是指来自外部经营环境及其竞争的压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银行客户对表外业务的需求剧增

本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利率、汇率变动加剧,波幅增大,人们渴求能规避转移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于是,金融期货与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应运而生,金融衍生工具类的表外业务有了广阔的市场。首先,从承诺类表外业务的需求看,随着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生存发展的竞争加剧,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资金需求的额度、时间也难以预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企业如果不为不确定的生产经营活动预先筹资而事后筹资,必将面临着利率风险,导致筹资成本增加。为避免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客户迫切要求银行向其提供贷款承诺。其次,从对担保类业务的需求看,随着企业经营的综合化、多角化和国际化的加深,交易双方关系的复杂多变性、信息不充分性和非对称性成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常态,商品卖主远远比不上银行更能洞悉其客户(买主)的资信状况,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因此,客户迫切需要通过银行提供的担保业务来消除日益增长的信用风险。存在开展表外业务金融的内在驱动力

(2)非银行机构间的竞争加剧

二战以后,西方各国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限制较严,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限制却放松,这就使得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在50年代大量出现。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对其利率限制相对于商业银行较松的优势,以变相提高利率的手段从商业银行夺走了大量存款。而通货膨胀和旺盛的资金需求又使得美国联邦基金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的利率不断上升,加上货币市场相互基金等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小额存款者也有了间接投资货币市场的机会,从而商业银行的存款又大量地流向了货币市场。而金融市场趋向完善发达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筹资者便乐于绕过银行,直接从金融市场以较低成本融资。其结果是银行的存贷业务日渐缩小(所谓“脱媒”现象)。这种不公平的竞争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大量流失,严重地影响了贷款业务的开展,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来源———借贷利差也大为降低。

最近几年来,不仅各种非银行机构介入商业银行贷款资产业务领域,而且由于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式分行网络在金融服务传递渠道中的作用减弱,通讯公司和软件公司也可参与银行业务,一些国家的制造商和零售商通过内部银行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和信用卡产品,争夺银行部分零售服务客户。激烈竞争使商业银行传统的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分流,营业收入渠道收窄,存贷款业务量相对比重、利差收入和盈利水平下降。例如美国银行体系持有的资产占美国金融资产的比重从五十年代的75%降至近年的25%;德国银行业的平均资本收益率从1984年的21%降至近年的11.8%,三大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从1991年的0.95%降至1994年的0.79%;西班牙的商业银行平均资产收益率从1990年的1.53%降至1995年的0.69%,同期平均资本收益率从10%降至5%。为了弥补利差收入的损失,商业银行便积极寻求其他的收入来源,开展既不直接运用银行自身资金,又能为银行带来手续费收入的表外业务,就成了商业银行在上述不利的竞争环境下增加利润的有效选择。

(3)银行同业间的竞争

随着传统的存贷款、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为求得生存和发展,西方各国商业银行开始调整其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开始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竞争。由以往注重外延式发展的战略转变为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战略;由以往以贷款等资产规模扩大作为增加盈利的主要手段,转变为资产、负债业务与表外中间业务并举、不断提高表外业务收入占比、获取规模经营效益的目标。不仅重视运用货币资金资源,开展传统的存贷业务,而且充分挖掘和利用机构网络、专业人才、科技知识、先进设备、市场信息、商誉信用等经营要素之潜能,拓展新兴的表外业务,以达到边际利润最大化。另外,由于融资方式多元化,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比重上升,公司、企业和私人客户客观上也需要银行扩展、延伸中介职能,为其提供多功能的服务。商业银行进行表外业务创新不仅符合这一趋势,满足客户需求,而且拓展了业务经营空间和盈利渠道,符合集约化经营战略目标。

(4)金融监管的强化

金融监管从两个方面促进了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一方面,各国金融当局对银行都有一系列的严格的监督制度,特别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适用的管制措施也不断出现, 如巴塞尔协议中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资产风险系数管理的规定,这就限制了银行扩大业务的能力,因此银行势必要千方百计在遵守管制的前提下,不增加资本以扩大业务,提高资本收益率;另一方面,因表外业务发展太快,金融当局尚来不及准确评价其风险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因而尚无明确的管理方针和措施,宽松的环境孕育了表外业务。当然,随着表外业务的发展和表外业务风险的加大,对表外业务的国际金融监管也迅速发展。例如在1987年12月,西方10国中央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就开始探索对表外业务进行有效监管。实践上证明表外业务监管能保证银行机构的稳定,从而使银行表外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三)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特点

下面我们将从业务内容、科技含量、专业人才、风险监管等几个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概括出如下走势与特点:

第一,表外业务内容异彩纷呈。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广泛应用。传统的金融产品主要有三类:债务或利率,外汇或汇率,股票或股价指数;金融衍生产品也可概括为三大类:期货(Futures)、期权(Options)和掉期(Swap),但是金融工程师却可以在这些基础上,通过各种派生技术进行组合设计,构造出品种繁多,特性各异的金融衍生产品:

首先,衍生产品与传统基础工具组合,如期权衍生产品与基础工具可以衍生出货币期权(Currency Option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指数期权(Index Options)等亚品种衍生物,而像指数期权这一门类,在美国就又有石油指数期权、金银指数期权、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期权等形形色色、数不胜数的品种;

其次,衍生产品之间再组合,构造出“再衍生工具”,例如期货和期权组合构造出“期货期权”(Future Options),掉期与期权组合构造出“掉期期权”(Swaption)。

另外,金融衍生产品自身也可以通过设定一些附加行使条件,改变个别参量和性质,衍生出许多再衍生产品,比如“两面取消期权”(Binary double barrier knock out option)、“走廊式期权”(Corridor Option)、“彩虹期权”(Rainbow Option)等,这些不但使业外人士如堕云里雾中,就是专业人士也经常看不懂。

第二,表外业务科技含量高。

以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成果的开发和广泛运用为标志的当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改变了金融观念和金融运作,而且直接推动了表外业务创新,掀起了一场商业银行功能革命,使金融发展进入一个更高层次和阶段。西方商业银行电子化经过了几个阶段: 最初是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大批量、高速度地处理统计、记帐、转账、支票等业务,使资金转移和业务处理实现了电子化;

紧接着是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实行联机作业,各银行通过通讯线路将主机、分级和终端机联为一体,对存款、贷款、票据、汇兑、结算、代理、信托等业务进行综合营运,使银行经营管理实现了电子化;

而后是实现银行各管理部门的电脑自动化服务;近年建立电脑自动转账网络和金融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全国性和世界性的银行电脑网络,把银行、企业、家庭、市场联为一体,完成各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交易,实现了金融活动的电子网络化。西方新技术革命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使银行业务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改变了传统的业务处理手段和程序,存、贷、汇、取、证券买卖、市场分析、行情预测均通过计算机处理,电子化资金转移系统、电子化清算系统、自动付款系统等金融电子系统的创建,形成了国内外纵横交错的电子化网络,资金的调拨、转账、清算、支付和金融、经济信息的传递、储存、记录、分析等都可通过电脑完成。

新科技成果的运用,大大降低了表外业务创新的平均成本,有利于发挥创新的规模效益优势;新科技成果的运用,不仅可以使银行迅速提高经营效率和业务处理能力,还能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或业务机会,创造出新的市场,给银行家提供寻求新的潜在收益的机会和途径。因此,西方商业银行十分重视并大力推广运用高新科技。

第三,表外业务专业人才出类拔萃。

由于大部分表外业务,尤其是融投资中介和金融衍生工具等业务,均具有高科技、高智力、高风险的性质,必须涉及专深的业务知识和丰富的操作经验,因此,西方商业银行都很重视培养和拥有一大批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如蜚声国际的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和西蒙兄弟(Salmon Brother)等西方国家投资顾问公司,主要任务是寻求公司并购机会、定价和融资;公司改组和资本结构的改变等,其所提供的咨询服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成果,因而,必须具备强烈的现代人才观,把高素质人才视为商人银行业的立足之本,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近乎苛求和完满。其专业人才结构包括:

⑴开拓型人才。主要从事收购机会确认、目标企业评估、收购战术策划、交易成本拟定等全面的收购战略研究,促使企业资产重组,社会可支配资源向高效企业集中,企业经营向新方向开拓进取。

⑵分析型人才。主要从事业务组合和市场一般战略分析;作为战略选择的收购分析;不同收购类型的价值创造分析和收购的价值链分析;跨国收购的障碍分析等,从而对收购的目标公司作出审慎分析和评价。

⑶创造性人才。主要从事融资方式创新和并购产品创新,通过科学的创造性思维,对研究对象提出具有突破性、超前性和预见性的认识。

⑷工程型人才。主要工作是正确运用金融组织、金融工具和金融工艺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公司理财、金融交易、风险管理等金融工程应用中融投资服务问题。⑸复合型人才。主要从事各种经济金融现象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必须具备全面深厚的经济理论素养、哲学素养和文化素养。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所拥有的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专门人才在金融领域的创造性思维劳动,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推进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四,表外业务风险监管毫不松懈。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积极开拓表外业务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并注重该项业务的风险性及其强化管理的重要性。表外业务曾被视为不形成资产负债的安全性业务,但是现在其风险性逐步显露出来。在表外业务创新中涌现出许多新型表外业务,如借款承诺、借款担保、备用信用证、备用信贷安排、期货、期权、掉期等衍生金融交易,这类业务因收益可观、灵活性强、管制相对宽松等优势,在商业银行业务中的比重日渐提高。

表外业务虽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但其随时都可转化为真实负债或资产,故同样存在清偿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结算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担保、承诺和金融衍生工具等涉及或有负债、或有资产,以及与利率、汇率相关的或有项目,在表外业务中占据很大比例。这类创新型表外业务出现的本意主要是减少或回避金融风险,但大量的过度投机使之成为新的风险滋生地。其风险的最大特点是潜伏性、杠杆性强,一般不反映在表内,但这些潜在风险因交易量倍增而累积,随时可能转化为现实风险,一旦爆发出来就会给金融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致命打击。

巴林银行倒闭等金融**,为各国商业银行和监管当局敲响了警钟:防范金融风险不可存在丝毫侥幸和懈怠!为了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表外业务风险,1988年6 月的《巴塞尔协议》对各种表外资产统一规定了风险转换系数,从而在性质上将表外资产转换成与表内资产一致的资产。西方各国在依据《巴塞尔协议》调整自身资本充足率的同时,亦纷纷提出根据其它性质的风险而作出的资本标准。对表外(表外)业务的风险监管日趋于严密和严格。

第三篇:第七章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第七章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一)不定项选择题:

1.表外业务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

A 高杠杆作用 B 流动性强 C 透明度高 D 盈利性好

2.备用信用证业务通常涉及到三方当事人。即: A 开证行、客户和持票人 B 开证行、申请人和受益人

C 开证行、客户和受益人 D 银行、客户和受益人

3.表外业务中贸易融通业务主要包括: A 商业信用证 B 银行承兑汇票 C 备用信用证 D 互换交易 4.金融保证业务主要包括:

A 商业信用证 B 备用信用证 C 贷款承诺 D 贷款销售与资产证券化 5.备用信用证包含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 申请人 B 受益人 C 开证人的承诺 D 申请人的保证 6.互换交易主要包括:

A 外汇市场互换 B 资本市场互换 C 货币互换 D 利率互换

7.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互换,一般被称为: A 基础利率互换 B 利率互换 C 固定利率货币互换 D 货币互换

8.这种由不同种或不同期限的基础浮动利率的互换交易,称为: A 息票互换 B 利率互换

C 基础利率互换 D 固定利率货币互换

9.以一种货币的固定利率调换另一种货币的浮动利率的呼唤交易,称为: A 货币利率交叉互换 B 利率互换

C 息票互换 D 固定利率货币互换 10.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相比,其特点主要有:

A 灵活性强 B 透明度低 C 高杠杆作用 D 交易高度集中 11.采用公开喊价成交方式是下列哪种交易方式的显著特征: A 现汇交易 B 远期交易 C 期货交易 D 现货交易

(二)复习思考题:

1.主要名词:表外业务 贷款承诺 贷款出售 票据发行便利 备用信用证 资产证券化 固定利率货币互换 货币利率交叉互换

2.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如何? 3.资产证券化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有什么影响?

4.表外业务主要有哪几类?其特点有哪些?

5.从美国奥兰治县破产的案例中来认识表外业务的风险及银行应如何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管理。

6.表外业务的风险有哪些?银行如何防范这些风险?

第四篇:商业银行如何协调发展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如何协调发展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请举例说明。

管理金融1301B 20*** 李勇雪

表外业务只是中间业务的一部分,不能反映所有中间业务的特点。确切地说,除信用证、承兑等业务存在一定交叉以外,表外业务主要包括承诺类表外业务(如贷款承诺、循环保证融资等)、担保类表外业务(如担保信用证或备用信用证、履约担保、投标担保、还款担保等)和与市场价格有关的表外业务(如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而中间业务还包括结算、信托、租赁、银行卡、代客买卖、代收代付、代客理财、代客保管和信息咨询等业务。所以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可以协调发展。相对于其它中间业务而言,表外业务由于风险相对较大,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形式的表外业务存在的风险更大,因此受到各国金融管理当局和一些国际金融组织严格的管制。

如早期的信用卡以转帐结算和支付汇兑为主要功能,称为记帐卡或支付卡,就象过去我国的信用卡要求是先存款后消费,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允许在极短期限内的少量善意透支,这是较典型的中间业务,而目前国际较流行的标准信用卡主要是贷记卡,以银行为客户提供短期消费信用为特征,已变化成为一种消费信贷行为了。

开展业务创新,实行产品差异化战略。要求商业银行在产品研发、市场沟通、分销渠道、销售管理及客户服务上不断创新。商业银行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尤其是要不断拓展中间业务品种,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代客理财、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要改变为吸收存款而开展中间业务的出发点,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增强盈利能力。产品的研发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研究市场消费心理,分析市场发展趋势,将西方商业银行中先进的创新工具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开发出符合中国消费特点的业务种类。

例如交通银行浙江省分行面对商业银行资管时代的来临,顺应发展趋势,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载体,有力促进表外业务快速健康发展,去年末该行表外资产总规模达290多亿元,比上年增幅近75%,实现了自身与客户双赢的目标,在浙江市场上努力打造“托管规模领先行”品牌。

第五篇: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定义与分类

表外业务定义与分类

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增加银行收益的业务。

一、表外业务按其业务内容可分为:1、2、3、4、5、承诺类业务 担保类业务 委托代理类业务 衍生金融工具类业务 咨询服务类业务。

承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时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如承诺贷款业务。

担保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连带付款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信用证、承兑等业务。

委托代理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收取一定手续费等为目的,接受客户委托,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代理、分销、代客理财等金融服务的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代理债券、代理资金清算、代收代付、代客理财、基金托管等业务。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是指建立在基础金融工具或基础金融变量之上,其价格取决于后者价格变动的派生产品,是交易双方通过对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变动趋势的预测,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照某一条件进行交易或选择是否交易的合约。包括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远期、互换金融等。

咨询服务类业务是指以银行拥有的专营许可权或行业优势,为客户提供的纯咨询服务性质的业务。包括理财顾问、委托代保管等业务。

二、表外业务按业务性质可分为:1、2、3、4、委托代理类业务 衍生金融工具类业务 或有负债类业务 咨询服务类业务

其中,或有负债类业务包括承诺、担保、保函、信用证、承兑等业务。

三、巴塞尔协议根据不同的“信用转换系数”被分为了5类:(1)100%信用转化系统的表外业务,包括:

一般负债保证和承兑;销售和回购协议以及有追索权的资产销售;远期资产购买、超远期存款和部分缴付款项的股票和代表承诺一定损失的证券。(2)50%信用转换系数的表外业务,包括:

某些与交易相关的或有项目;票据发行融通和循环包销便利;其他初始期限在1年期以上的承诺。

(3)20%信用转换系统的表外业务,包括: 短期和有自行清偿能力的与贸易相关的或有项目。(4)0%信用转换系统的表外业务。

类似初始期限为1年期之内的,或者是可以在任何时候无条件取消的承诺。(5)与外汇和利率有关的或有项目。

由于这类项目的交易中,如果交易对方违约,商业银行损失的仅仅是重新安排和替换新近流动的替换成本,而不是交易合同所代表的面值的信用风险,所以有必要对这类项目进行特殊处理。

下载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控与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控与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研究

    21.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研究 ---写作提示:本题不要写成中间业务。需要搞清楚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区别;要多写现状,多分析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处理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处理 (2010-10-22 21:28:59) 【摘 要】本文根据国际通行的银行表外业务定义,详细分析了表外业务的特征,并结合我国银行表外业务现状总结了其会计处理的......

    【总结】第五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专题

    第五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 A. 名词解释 1. 中间业务:商业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财,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业务或其他委托事项,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中国人民银行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其他有关......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发布日期:2009/9/1210:37:55来源:[决策与信息]作者:[吴波] 摘要: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银行业发展的重点。从发展规模看,不......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表外业务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研究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与表外业务管理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实践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的理论研究 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发......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修订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制定依据)为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

    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另一种是更准确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商业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