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姜伯驹院士先进事迹材料(共5篇)

时间:2019-05-13 12:2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大学姜伯驹院士先进事迹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大学姜伯驹院士先进事迹材料》。

第一篇:北京大学姜伯驹院士先进事迹材料

北京大学姜伯驹院士先进事迹材料

姜伯驹,1957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数学学院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至1998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1995年至2000年任教育部理科数学与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他是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一、拓扑学家、成果卓著

姜伯驹院士在数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拓扑学方面。1962年他开始研究不动点理论,这是关于方程的解的一种一般理论。

1964年,他通过研究基本群的一个子群,有效地计算了一类较为广泛的空间(包括李群)的Nielsen数。这一工作迅速引起国际拓扑学界的关注,重新激活了Nielsen不动点理论。从此人们把这一子群称为姜群,把姜群与基本群重合的空间称为姜空间,像Nielsen数、Reidemeister迹一样,姜群、姜空间成为了不动点理论中的常用术语。1978年以后继续研究,主要在低维拓扑学与不动点理论的交叉领域,运用低维拓扑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地解决了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尼尔森不动点猜测”,这一成果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称道。他把尼尔森不动点理论推广到周期点,并且关注低维的动力系统的研究。1983年美国数学会出版了他的专著《尼尔森不动点理论讲座》,这本书代表了当时不动点理论研究的最新水平。

姜伯驹院士在不动点理论领域的成就使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多所大学、研究所邀请他去讲学。1988年春,他主持了天津国际不动点会议,并主编该会议的论文集。1990年夏,他被特邀为夏威夷国际拓扑会议的主要演讲人之一。2004年分别在加拿大举行的尼尔森理论会议和大阪举行的KOOK国际论坛上作大会报告,同年在上海举行的杨武之论坛上做了特邀报告。2005年在德国举行的流形及其映射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他还是1992年美国数学会暑期讲习会不动点理论专题组的组织者之一。姜伯驹卓越的工作多次受到嘉奖。1982年与1987年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88年获陈省身数学奖,1990年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2002年获华罗庚数学奖,2009年获国华杰出学者奖。

二、教学名师、德高望重 姜伯驹院士已在北京大学执教五十余载,一直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坚持授课。他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始终强调“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一些研究。”尽管兼职多,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繁忙,负担的研究工作也很重,但他从不因此而占用上课的时间。

姜伯驹院士讲课有三个特点,其一是有学者风范,其二是平易近人,其三是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十分令学生欣赏。他对自己的讲授总是精益求精。有的课尽管他已讲过许多次,但每一次都有大的修改。姜院士上课用的讲义是他自己编的,但在课堂上他从不照本宣科,总是高屋建瓴,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整理加工,表达叙述非常讲究。每个概念的来龙去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深奥的理论经他讲解既明白易懂,又不失深刻性。经常提出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他一向反对照本宣科,也不相信有万能的教材或教学软件。他认为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还要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情况把自己的体会传达给他们。

姜伯驹院士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的“同调论”课程,深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03级的一位学生对姜伯驹院士课堂教学的评价说:“清晰且具有条理的板书和讲义,细致而又生动的讲授,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并且经常提出有趣的问题来激发我们的思考。”姜伯驹讲课严谨认真、循循善诱是有口皆碑的,有学生形容:“姜老师的课堪称完美。”

一位数学学院的本科生说:“姜老师是我们学院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我非常喜欢听他的课。最令我们感动的是,姜老师身为院士,科研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仍坚持关注学生作业批改情况,目的是从中找出具有共性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方法。”

对于学生的很多问题,姜院士每次都非常耐心地给学生解答。有一次,因为有些同学上课迟到,没听到前半部分,于是对后面讲的上同调环的计算的几个例子不太懂,下课后又去问了他一些问题,姜院士不厌其烦地进行了讲解。

他一向关心数学教育的改革,特别是数学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更新。在系领导的委托和支持下,他组织了一个教改研讨组,收集国外的优秀教材和有特色的教学计划进行研究,并安排教改试验,推动了数学系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北京大学的“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他是前期的负责人。

姜伯驹院士品质高尚,待人诚挚,治学严谨,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2006年,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2007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8年荣获北京市教师的最高荣誉奖项——北京市人民教师奖。

三、甘为人梯、桃李满园 姜伯驹院士俯首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数学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姜伯驹培养了数十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倾注了大量心血。姜伯驹继承了他的老师江泽涵先生甘为人梯的精神,他培养人才不拘一格,非但不要求学生因循导师,还鼓励学生另辟蹊径,自主创新,他又总是对学生的研究工作给予最宽松的环境和最无私的帮助。在姜伯驹的帮助和影响下,一批青年学生赴美留学深造,并都已取得很好的成果。他们中的一些人,如他的学生王诗宬、段海豹、周青等已陆续学成回国。王诗宬于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卓有成就,造就了国内拓扑学领域生气勃勃、后继有人的局面。王诗宬院士在谈到姜老师时说道:“姜先生做事一向认真,他把解答学生的疑问当作最大的问题来重视。上世纪80年代早期,有学生找姜先生请教,没有联系上。他知道后,骑着自行车到学生宿舍去找学生。”五十载春风化雨,半世纪桃李满园。这五十年中,究竟发生过多少这一类的小故事,恐怕连姜伯驹自己都记不清。

姜伯驹院士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眼光,使得学生们受益匪浅。自国外出访归来后,姜伯驹深切感到中国数学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希望在下一代身上。“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比自己取得一两项成果更有价值,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花大力气培养好青年一代。”基于这样的理念,多年来,在研究生身上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悉心寻找体现最新思想和成果的材料,组织研究生学习,让他们尽早走上研究工作的前沿,尽快赶上国际数学研究的新水平。

低维流形是拓扑学中最年轻的、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领域之一。姜伯驹首次访美时,我国还无人涉猎。面对学习低维流形的好机会,宁愿少出论文,他毅然把主要精力转向低维流形。1980年夏,他利用回国开会的机会向北大学生介绍了这一理论,1981年他即开设了低维流形课。不久他指导研究生在低维流形方面取得可喜的进展。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一批学生在低维流形方面已取得好成绩,有的已开始在这个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我国低维流形研究的骨干力量。姜伯驹为此所作的努力,得到国际上许多数学家的赞赏。

四、关心我国数学教育改革和发展

姜伯驹院士把发展我国数学事业视为己任。他事业心强,在科研工作上从不满足已有成果,不断为自己提出新课题。他高瞻远瞩,总是以学科发展中关键性的和开创性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目标。他并不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但每一项工作都很有分量。作为数学研究者,姜伯驹更强调数学在其他学科及技术领域的应用。他很赞成“数学系不应该只培养数学家”的理念。“我们不能拿老眼光看待,要从学生将来的去向、个人的成长考虑。数学系要培养一大批懂数学的人,懂数学就是要有数学修养,然后到各行各业中去发挥作用。”

他对国家数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做了很多推动工作。“文革”后,数学教学过于侧重纯理论,忽视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数学人才的全方位需求。姜伯驹曾在许多场合呼吁,从事数学教育的人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发展,还要考虑到国家经济建设对数学教育的要求。1995至2000年间,姜伯驹担任教育部数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在全国范围内,对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规范进行了调整,增加弹性,使我国数学课程设置也能适应如金融、统计、软件等社会各新兴行业对数学人才的全方位要求。1995年,姜伯驹曾牵头14个院校参加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数学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他亲自主持了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的教改工作,把数学系和概率统计系整合起来,组建了科学与工程计算系和信息科学系,成立数学科学学院。在教学改革中,姜伯驹十分重视师资培养工作。拓扑学是20世纪代表性的数学学科,对数学各分支都有深刻影响,也是基础数学硕士阶段的基本课程。我国拓扑学师资不足,姜伯驹对此非常关切。2006年暑期他和王诗宬院士一起在贵州大学举办了面向全国的拓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三个星期,两人各讲一门主课,亲力亲为,为师资培养不辞辛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夕,鉴于数学和金融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他的牵头下,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又成立了金融数学系。姜伯驹希望中国的数学能够达到这样一个境界:自然科学界、工程技术界、生物医学界,以至社会科学界的人都能比较多的了解数学。另外,很多在数学系受过很好数学训练的人也能进入到其他领域去。

姜伯驹同样关心中小学的数学教育,他倡导“通过数学培养国民素质”。姜伯驹认为,中小学教育在一定意义下比大学教育更重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社会风气都比较重经验轻理论。因此,数学教育还应担负起理性文明和科学精神启蒙的使命。数学能够训练出其他学科所需要的清晰思维的智力。在数学里面,甚至于一个孩子也可以解决一个问题,并且挺有把握地说:“我的解答是正确的”。这个把握不是来源于老师说是正确的,而是孩子自己也能相信,他的内在的逻辑是正确的。在姜伯驹看来,最简单的东西,往往也是最本质、最基本的东西,通过对简单的把握,建立思维体系,通过推理,得出的结果往往是惊人的。这就是数学思维,是科学精神。“这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基本的一步,数学教育是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重要环节。”姜伯驹对此有一个恰当而且生动的比喻: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思维的体操。姜伯驹院士也热心于数学的普及工作,两本小册子《一笔画和邮递路线问题》(1962年)与《绳圈的数学》(1992年)都深受数学爱好者的欢迎。

姜伯驹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数学家、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学名师;更是一位甘为人梯,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数学人才的学界前辈;还是一位胸怀全局,推动我国数学教育事业发展的人民教师。

第二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姜伯驹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姜伯驹:育人是我的第一职责

“育人是我的第一职责”

——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北京大学教授姜伯驹

姜伯驹

【相关专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姜伯驹】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数学老师,在过去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姜伯驹说。去年教师节,全国10位教师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姜伯驹教授就是其中之一。近日,北京大学举办“姜伯驹院士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让人们有机会感受这位楷模的人格魅力。

坚持50年,学生作业亲自批改

1957年毕业留校后,姜伯驹就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在他看来,教书育人比自己出成果更重要。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段海豹介绍,现在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认为把逻辑讲清楚了最重要,“但是姜老师不仅把数学看作自然科学,还把它看成一种文化,因此,他除了讲数学中的逻辑外,还注重传达数学中的精神,比如独立思维能力等”。

对此,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9级硕士生林剑锋深有感触。

“第一次听姜老师的报告是大三时,姜老师的报告有两个小时,是我第一次能听下来的专业报告。”林剑锋说,北大经常有讨论课和讲座,不少老师上来以后只作简单的讲解思路就出现大跨越,很多学生完全不知其意。但是,姜老师的报告从最基本的概念一个一个讲起,再深奥的理论也能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

在很多学生眼中,姜伯驹是学院中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最令他们感动的是,姜老师身为中科院院士,仍坚持亲自批改学生作业。“只有这样,才能从中找出共性问题,真正了解学生的弱项究竟在什么地方,再来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姜伯驹说,亲自批改学生作业,这个习惯他坚持了50年。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说,这些年我们的师德建设遇到了很大压力,在社会转型、网络信息建设发展非常快的情况下,教师队伍出现浮躁之风。因为科研成果与职称评定有关,一些老师重科研不重教学,出现了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但是,姜伯驹一直把教学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在当今更是难得。

最大成就感是看着年轻人成长

姜伯驹把教育学生看得很重,但他在科研上的态度更加谨慎和科学。

姜伯驹长期从事拓扑学研究。上世纪60年代,他在不动点理论中Nielsen数的计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所创的方法在国外被称为“姜子群”、“姜空间”。1978年以后,他将不动点理论与低维拓扑学结合起来,全面解答了已有50年之久的“尼尔森不动点猜测”。1983年,姜伯驹成为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

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后,姜伯驹并没有急于出书立传。“姜老师的关于《同调论》的论述早在1994年就已经非常完整了,但是,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修改、完善,直到近两年才发表出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包志强说。

“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一些研究”。这是姜伯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始终强调,他的职业是教师,“育人是我的第一职责”。他站在数学讲台前,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着年轻人成长。北大数学科学学院集体完成的《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他为有自己的一份贡献而自豪。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姜伯驹培养了数十名硕士和博士。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一批学生在低维流形方面已取得好成绩,有的已开始崭露头角,成为我国低维流形研究的骨干力量。姜伯驹为此所作的努力,得到国际上许多数学家的赞赏。

“数学系不应只培养数学家”

段海豹说,过去数学界有个误区:数学系就是培养数学家的,但在姜伯驹看来,数学系不应只培养数学的专门人才,还要为学生将来的去向、个人的成长考虑,要培养一大批“有数学修养,并且将数学用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去的人才”。

为了促进数学的发展和应用,姜伯驹曾牵头联合14个院校参加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数学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主持了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的教改工作,把数学系和概率统计系整合起来,组建了科学与工程计算系和信息科学系,成立了数学科学学院。

后来,鉴于数学和金融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姜伯驹又牵头在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成立金融数学系。姜伯驹希望中国的数学能够达到这样一个境界:自然科学界、工程技术界、生物医学界,以至社会科学界的人都能比较多地了解数学。另外,很多在数学系受过很好数学训练的人也能进入其他领域。

姜伯驹同样关心中小学的数学教育。他说:“中学阶段是人发展最快的时候,在这段时间里限定孩子这个不准、那个不准,学生的智力发展会受到限制。其实,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框不住的。”

他倡导“通过数学培养国民素质”。姜伯驹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风气都较重经验轻理论。因此,数学教育担负了理性文明和科学精神启蒙的使命。数学能够训练出其他学科所需要的清晰思维。(本报记者 樊未晨)

第三篇:XX两会心得体会:读姜伯驹等专家两会“提案”有感

XX两会心得体会:读姜伯驹等专家两会

“提案”有感

初来乍到!各网友多多关照!

看了姜老“提案”一文,深感不安和失望。教授、院士与普通一线教师的眼光不同吧!我做为一名新课程的一线实施者(正在教华师版七年级),想谈谈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还望海含。

1.教授、院士、专家是课程的规划者而不是实施者,私下里怀疑,他们自己有没有详细地系统地看过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是不是象我们部分一线教师一样每一页的看、每一题地做?而且还通过考试评价学到了新课程理念没有?要拿到合格证书才能上岗?)有没有自己先参加过教育部的相关培训?是否也象下面的另一部分老师一样,培训时,逛街找老朋友聊天去了。看看下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的“过于”两个字,我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做得是“过于”了,应该要改革,如果这些目标能实现的话,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就能真正做一些体现自身价值的事,不知院士们教过中学数学没有?怎么会有“数学新课标”是“方向是错误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关于“学生负担过重”、“题海战术”等问题已经是长期存在的了,我通过新课程的学习和培训知道,这次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这些弊病,本来我们一线教师认为“学什么就考什么”,可事实上呢!现实变成了“考什么就学什么”,就“教什么”,教师只为分数而教了,学生也只为分数而学,分数成为了老师和学生的命根,长期以来“数学教育”这四个字,那些数学家们把重心放在了“数学”上,学校成了为少数人服务的场所,我们教师一直都是在“教书”而不“育人”,现状就是这样的......这些问题不应该改吗?院士们怎么把这些问题也变成了新课程带来的呢?我一直不明白一个问题:到底数学学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学到了数学?怎么评价?是不是现在的那张试卷得了100分,就说明数学学好了吗?,如果再过20年仍拿那张试卷来考,他还能是100分吗?这个时候我们又怎么评价他学的数学呢?都说新教材“降低了数学水平,对理解数学没有多大作用”,可能是我的水平不够吧!从我正在用和用过的两本华师版来看个人觉得并没有降低.什么样的数学是有水平的和没有水平的?这个标准怎么定?我想要出一套题来考倒老师和学生也不难,就说没数学水平了吗?数学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以为在过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上看,强调的是数学知识学习,尽管声称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外在形态进入到了教学活动,包括心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内部形态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常常是被动地消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这一类教学在一个短时间内可以使学生快速积聚知识,但是,因为把“学”与“习”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学生整个的学习历史考察,这种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疲惫,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缺乏独立的判断力、解决问题的智慧。现在的新教材从我使用的情况看,是对这一类学习情景的描述性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内部形态以独立的个体参与到教学中。这一类教学,学生不再是冷漠的看客,他们就是学习的主体,过去由老师讲述强塞给他的知识,现在,由他自己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经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而获得,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创造过程,他品尝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果实,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这一类教学的哲学意义在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具体存在,从而增强自我意识,增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探索兴趣和热情。对于课程改革我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去推动,而不是抱怨,有问题才会改,改了当然也会有问题,就是要在不断的改才会有进步....3.“家长找老师补课,补旧教材….”“高三一年都是题海战术…..”这话真不敢相信是从一个院士口中说出的,这些问题怎么会和新课程联系上?没进行新课程以前就不补课了吗?不搞题海战术了吗?全国都在“补”和“题海”吧!那时候补的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数学专家们不要坐在研究院、办公室里搞课改、找问题,应该下到最基层来调查、看一看,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合理建议,促进课程改革,一线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说怪话,多提建议;不要逃避,勇于实践;扎根课堂,积极创新。

4.关于“新课改使数学没了体系,没了逻辑,顺序乱了.....”

我例两个例子来谈谈个人看法:

如“点、线、面、体”,老教材先学“点、线、面”然且学“体”,而新教材先学一点“体”然后才学“点、线、面”,顺序是与原来的不同了,新教材之所以这样调整我认为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小孩出生后第一次张开眼睛应该看到的首先是有大有小的几何体,而不是“点、线、面”....再如“直线”与“线段”概念,老教材是把“直线”作为原始概念不加定义,然后在“直

线”的基础上定义了“线段”,而新教材是把“线段”作为原始概念,试想想哪一个作为原始概念更合理些,学生更能理解些,我赞成后者,因为学生并不是最先认识无边无际的“直线”....我们一线教师有太多的例子能说明现在很多孩子的思维并不象我们数学家、老师一样,我越来越觉得,数学就是一些居心叵测的成人给学生挖的陷阱,老师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细分析这句话,无论“鱼”也好,“渔”也好,都是老师“授”给学生的,而没有孩子自己独特的思维。

难道老教材的体系和逻辑顺序我们就不能怀疑吗?它压制了很多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我觉得对新教材的态度更多的是去想它为什么要这样去改?而不是一看见和以前的有所不同就采用否定的态度,再就是我们应该去看看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提高对新课改的认识........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任何改革都有成功与失败两种结局。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同样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督导评价工作,及时纠正改革中出现的偏差,以保证改革最终取得实效。新课程不是“万金油”,新课程也“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来应对新课程下学习方式革新,我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工作:

一、以正确的态度认识新课程

不逃避,不退避三舍。新课程全面推行在即,作为一线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她,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逃避不是好选择。不抵制,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新课程应该有她值得称道的地方,或许还有不足有待完善,但她至少是建立在对原来课程框架的改进的基础上的。我们要屏除成见,敢于应用新的教学内容,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主动了解新课程。很多时候,偏见与畏惧情绪来自于不了解。走近新课程,认识她,了解她,参与她,推行她,您就会慢慢喜欢她…………………………….二、以认真的态度学习新课程

从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到课程标准再到课程结构,从课程内容到教学过程再到课程与教学评价,新课程都提出了崭新的理念。系统全面地了解新课程,形成对新课程的整体认识,对于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会有指导作用……..三、以踏实的态度实施新课程

更新教育理念,武装思想头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能使自己紧跟教育前进的步伐,才会有更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领会课标精神,渗透课堂教学。从《纲要》到《课程方案》,再到各科课程标准,在教育理念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建议的规定与解释,应该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最直接依据。学习课标,领会精神,转变教学方式,才能自由应对课堂教学秩序中的新情况………………………..唉!!有很多话要说、还有很多的例子要举,不过说了也没有用。长期以来我们已被数学专家们指东就往东,指西就往西,“指挥棒”左右我们的教学,都习惯了,就讲到这里吧!!

第四篇:北京大学关于推荐2009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候选

北京大学关于推荐2009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教育部教直司函[2009]2号“关于推荐和提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要求,两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已正式启动,现将我校通过教育部推荐院士候选人的具体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一、文件、软件及候选人资格:

请各单位及被推荐人登陆中科院网址:www.xiexiebang.com 56367;尹海云 rsbyhy@pku.edu.cn 51221 2009年1月16日

附件1:可到人事部人才办主页下载专区下载

http://hr.pku.edu.cn/document/download/rencaikaifa/download_yszx_2009.doc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邮编:100871 联系电话:010-62751023/3218

最佳浏览环境:屏幕分辨率1024*768 Internet Explorer 6.0

Copyright(C): Peking University

第五篇: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姜伯1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姜伯驹:育人是我的第一职责

“育人是我的第一职责”

——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北京大学教授姜伯驹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数学老师,在过去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姜伯驹说。去年教师节,全国10位教师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姜伯驹教授就是其中之一。近日,北京大学举办“姜伯驹院士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让人们有机会感受这位楷模的人格魅力坚持50年,学生作业亲自批改

1957年毕业留校后,姜伯驹就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在他看来,教书育人比自己出成果更重要。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段海豹介绍,现在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认为把逻辑讲清楚了最重要,“但是姜老师不仅把数学看作自然科学,还把它看成一种文化,因此,他除了讲数学中的逻辑外,还注重传达数学中的精神,比如独立思维能力等”。

对此,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9级硕士生林剑锋深有感触。

“第一次听姜老师的报告是大三时,姜老师的报告有两个小时,是我第一次能听下来的专业报告。”林剑锋说,北大经常有讨论课和讲座,不少老师上来以后只作简单的讲解思路就出现大跨越,很多学生完全不知其意。但是,姜老师的报告从最基本的概念一个一个讲起,再深奥的理论也能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

在很多学生眼中,姜伯驹是学院中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最令他们感动的是,姜老师身为中科院院士,仍坚持亲自批改学生作业。“只有这样,才能从中找出共性问题,真正了解学生的弱项究竟在什么地方,再来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姜伯驹说,亲自批改学生作业,这个习惯他坚持了50年。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说,这些年我们的师德建设遇到了很大压力,在社会转型、网络信息建设发展非常快的情况下,教师队伍出现浮躁之风。因为科研成果与职称评定有关,一些老师重科研不重教学,出现了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但是,姜伯驹一直把教学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在当今更是难得。

“数学系不应只培养数学家”

段海豹说,过去数学界有个误区:数学系就是培养数学家的,但在姜伯驹看来,数学系不应只培养数学的专门人才,还要为学生将来的去向、个人的成长考虑,要培养一大批“有数学修养,并且将数学用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去的人才”。

为了促进数学的发展和应用,姜伯驹曾牵头联合14个院校参加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数学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主持了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的教改工作,把数学系和概率统计系整合起来,组建了科学与工程计算系和信息科学系,成立了数学科学学院。

后来,鉴于数学和金融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姜伯驹又牵头在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成立金融数学系。姜伯驹希望中国的数学能够达到这样一个境界:自然科学界、工程技术界、生物医学界,以至社会科学界的人都能比较多地了解数学。另外,很多在数学系受过很好数学训练的人也能进入其他领域。

姜伯驹同样关心中小学的数学教育。他说:“中学阶段是人发展最快的时候,在这段时间里限定孩子这个不准、那个不准,学生的智力发展会受到限制。其实,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框不住的。”

他倡导“通过数学培养国民素质”。姜伯驹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风气都较重经验轻理论。因此,数学教育担负了理性文明和科学精神启蒙的使命。数学能够训练出其他学科所需要的清晰思维。(本报记者 樊未晨)最大成就感是看着年轻人成长

姜伯驹把教育学生看得很重,但他在科研上的态度更加谨慎和科学。

姜伯驹长期从事拓扑学研究。上世纪60年代,他在不动点理论中Nielsen数的计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所创的方法在国外被称为“姜子群”、“姜空间”。1978年以后,他将不动点理论与低维拓扑学结合起来,全面解答了已有50年之久的“尼尔森不动点猜测”。1983年,姜伯驹成为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

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后,姜伯驹并没有急于出书立传。“姜老师的关于《同调论》的论述早在1994年就已经非常完整了,但是,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修改、完善,直到近两年才发表出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包志强说。

“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一些研究”。这是姜伯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始终强调,他的职业是教师,“育人是我的第一职责”。他站在数学讲台前,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着年轻人成长。北大数学科学学院集体完成的《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他为有自己的一份贡献而自豪。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姜伯驹培养了数十名硕士和博士。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一批学生在低维流形方面已取得好成绩,有的已开始崭露头角,成为我国低维流形研究的骨干力量。姜伯驹为此所作的努力,得到国际上许多数学家的赞赏。

下载北京大学姜伯驹院士先进事迹材料(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大学姜伯驹院士先进事迹材料(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秦伯益院士的快乐晚年

    秦伯益院士的快乐晚年 30而立,我未立;40不惑,我常惑;50知天命,我知而不多;60耳顺,我有进步,但不够;70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点,我倒提前做到了。 我为自己作了一个倒计时的行动安排:70岁不出......

    姜笃星先进事迹

    平凡的工作无私的奉献 ——温州长运集团货运公司姜笃星先进事迹介绍 有一些小人物,他们在平凡的世界中书写着精彩的人生,滋生了伟大的人格。他们的故事教育、影响着身边的每......

    姜廓同志先进事迹

    先进工作者姜廓同志主要先进事迹姜廓,男,1988年12月出生,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人。现在鹿山厂加工中心从事数控车床制作生产链轮工作。2007年12月,姜廓同志从哈尔滨市......

    读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有感

    读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有感 最近在观看了吴孟超院士的很多先进事迹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几十年来,吴老用他高超的医技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和钦佩。作为......

    黄伯云院士:应给“千人”特殊经济政策

    黄伯云院士:应给“千人”特殊经济政策 2012-03-14 21:03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邱 锐“„千人计划‟实施几年来,科研启动经费不足、科研项目参与人员偏少等问题开始显现。”全国......

    姜仕坤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姜仕坤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松林中学吴义彬 姜仕坤同志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忠诚无私、执著追求,用对党的赤子之心、对人民的公仆情怀,践行着时代的使命和担当,在贵州高原上......

    姜瑞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精品学习资料范文 姜瑞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姜瑞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近日,观看了学习姜瑞峰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电教片,心灵受到了无比的震憾和深刻的思想教育。 姜瑞峰同志参......

    北京大学工学院方岱宁院士课题组招收博后(共5篇)

    北京大学工学院方岱宁院士课题组招收博后 所属高校:北京大学 二、工作地点:北京 三、招收领域:研究方向主要是有机柔性显示技术及软物质材料等。 四、岗位职责: 拟招收的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