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雷锋示范点简介
学雷锋示范点简介
雷锋精神是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深刻的时代内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奋发前行。新时期校园学雷锋是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阵地,学雷锋常态化是时代的召唤,是校园创建精神文明的一个有效载体,校园学雷锋常态化为学校学雷锋活动注入了新的思想理念。多年来,经开区宫集中心校始终把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当作一项重要的德育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健全组织、全员参与,将雷锋精神写入校训,引导全校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雷锋活动和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校园上下形成了浓郁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每年的3月份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了《宫集中心校开展学雷锋主题教育实施方案》,举行了学雷锋主题教育启动仪式;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文化长廊、手抄报、主题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展开宣传,引导学生发现和推荐身边“学雷锋、见行动”的学习榜样。把学雷锋与“经典诵读”和每年主题读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读雷锋书籍,举行学雷锋征文和演讲比赛。开展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等“学雷锋”的歌曲活动;召开“我们心中的雷锋”主题班会。同时,学校将活动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多个层面,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带着米、面、油、水果等慰问品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开展“弯弯腰”活动,号召并鼓励学生学会弯腰捡拾垃圾,清扫校园及周边环境,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在学生中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学雷锋高潮。
第二篇:“学雷锋示范点”推荐材料
“学雷锋示范点”推荐材料
xx市义工联盟会是XX年1月在xx市民政局注册成立的社会团体,主要服务领域有助老、赛会服务、关注青少年儿童等。成立六年来组织服务对象涉及我市各乡镇,并且打造了一批“寻爱计划”关爱青少年活动、“同乐夕阳”助老活动等精品公益项目,并成立了“xx义工水电服务队”、“xx义工保健服务队”、“xx义工健康医疗咨询服务队”等专业化义工服务队。
xx义工“寻爱计划”项目,最初目的旨在通过义工的志愿行动以及外界资金帮助我市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后项目拓展留守儿童关爱、农民工子女关爱、栋梁工程走访、青少年维权等系列活动。“寻爱计划”项目自XX年正式运行,截止到XX年11月,该项目共资助贫困学生40余人、关爱留守儿童覆盖我市十余乡镇,累计募集使用爱心资金(含物品)近十万元。该项目多次荣获宣城市及xx市各级表彰。
xx义工“同乐夕阳”项目旨在通过社会爱心资源及xx义工的志愿服务改善我市农村敬老院孤寡老人及城市空巢老人、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生活条及精神面貌,同时通过该项目号召全社会更多人来“尊老
敬老
爱老
养老”。
“同乐夕阳”项目有xx市义工联盟会在XX年发起,项目主要活动包括:服务老人志愿活动(例如帮助老人清洗被褥、理发、修脚、体检、水电维修等)、传统佳节联欢活动(例如为老人包饺子、做年饭、送文艺演出、赠送保健品等)、冬季送温暖活动(例如为老人送毛毯、御寒鞋服等),“怡养家园”—关注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等。
该项目累计募集社会爱心资金(含物品价值)十万余元,投入志愿服务超五千余人次,活动足迹遍布我市各乡镇及街道办事处。此项目也被省地市各级媒体广泛报道。
六年来,参与xx市义工联盟会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人次已超2万余人次,义工组织及义工会员多次受到省地市各级表彰,并涌现了一批诸如“安徽好人”石海燕、“安徽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桂清泉、“xx市十大杰出青年”黄勇、“xx助人为乐好人”甘五一等义工服务“明星”。
第三篇:学雷锋示范点事迹材料
学雷锋示范点事迹材料
杏林苑中雷锋多
他们是照耀大地的冬日暧阳;他们是浇灌花草的久旱甘霖;他们是构筑大厦的不锈螺钉,他们来自践行雷锋精神的先进集体——武宁县中医院。多年来,全院干职工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立足岗位学雷锋,与时俱进树新风,展示了当代医务工作者的崭新精神风貌,连续十三届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一、广泛开展宣传,雷锋精神深入人心。
医院党支部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响应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志愿者注册率达到100%,雷锋精神深入人心。
1、把学习雷锋精神作为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经常组织干部职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文明礼仪教育和雷锋事迹学习宣传,大力倡导热爱本职、爱岗敬业的精神,广泛开展学雷锋学习讨论活动,为推进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组织干职工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视频,片中获奖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正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体现。引导广大青年职工自发去追寻雷锋的足迹、感悟雷锋的德行、体验雷锋的心灵,在奉献中体现作为,在付出中提升境界,在实践中传播文明。大力营造全社会崇尚雷锋、学习雷锋、争当雷锋的良好氛围,促进全院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2、把学习雷锋精神作为文明创建的必备条件。领导重视为学雷锋活动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武宁县中医院积极响应县文明办学雷锋活动的号召,把学雷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践行党建带团建活动,特别是引导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带头,充分体现团员的先进性,为团徽增光采,倡导把学雷锋精神落实在行动中。利用黑板报、橱窗、展板、电子显示屏、QQ群、微信群、微博群、报纸、网站等宣传渠道,对学雷锋先进事迹进行张榜,形成人人学雷锋的良好氛围。
3、把学习雷锋精神作为文化生活的主要载体。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雷锋精神,营造文明、和谐的医疗氛围,优化救死扶伤环境。今年来,结合医院实际,在全院范围大力开展学雷锋教育活动,制定“与雷锋同行,创和谐医院”为主题活动方案;并号召全院干职工迅速行动起来,让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刻苦钻研、勤俭节约的雷锋精神在院内闪光。
二、积极开展活动,雷锋精神温暖人心。
医院党支部立足院内,结合时代特点,不断丰富学雷锋的内涵,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雷锋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医德医风,树立了具有卫生行业特征的学雷锋品牌,使雷锋精神温暖着无数人的心灵。
1、义诊活动,把脉百姓心灵。
医院为了学习和继承雷锋那种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激发广大干职工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义诊活动,让老百姓能够得到便利的诊疗服务。医院工会、团支部、关工委、医务科、护理部、政协委员积极开展各项学雷锋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街头义诊、组织医疗队前往武宁县康乐寿老年服务中心、武宁县福利院、罗坪敬老院、罗溪敬老院、泉口敬老院等老年人聚集场所为孤寡老人送医送药、深入新宁镇为成水姣、邱绪莲两位百岁老人免费体检、深入工业园区为工人体检和科普宣传、组织全院青少年儿童深入敬老院献爱心等活动,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2、无偿献血,流淌爱心源泉。
每逢因季节变化或自然灾害而使血站遭遇血荒时,医院都会组织年轻医务人员到广场进行无偿献血,缓解临床用血不足的困境。近五年来,武宁县中医院参加无偿献血者达到400余人次,一年中至少有一次献血记录者达到50余人。医院有邹志宁、周志善、魏叶、刘章凯、李莉等多人获得九江市无偿献血协调小组颁发的“无偿献血奉献奖”荣誉称号,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3、慷慨捐赠,抚平世间伤痕。
医院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每年举行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全院干职工都慷慨解囊,按要求完成“红十字会日爱心捐款”、“希望工程1%捐”、“春雷计划10元捐”、“全国助残日博爱捐”等各种捐款。积极开展“心系地震灾区,情牵梦想家园”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紧急救灾助学及灾区重建爱心捐款达3530元;动员全院职工为医院特困尿毒症患者募捐达3700元;积极开展“情系两区,捐书兴教”活动向巾口中学捐书达36种73册;积极“大爱无疆”为白血病儿童捐款2860元;为本院失火职工卢海宁家庭募捐11600元;结对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等。还有各种其它类型的募捐活动不胜枚举。
三、全面提升形象,雷锋精神鼓舞人心。
医院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巩固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文明成果,坚持以雷锋精神为指引,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气,对学雷锋活动有计划、有部署,将学雷锋活动纳为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以学雷锋活动提升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努力培育出一大批学雷锋先进典型,努力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刘曾被评为“武宁县十大杰出青年”、余映萍志被评为“武宁县十佳文明公民”、刘彩霞被评为“武宁县十佳健康卫士”、胡友红被评为“武宁县十佳医德医风标兵”、邹志宁被团县委授予“十佳团干部”和“武宁县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余香英荣获“九江市首届十大贤母”和“江西省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等,全院各科收到锦旗不计其数。通过过坚持不懈地开展各种志愿活动,使学习雷锋精神深入人心,形成了人人学雷锋的良好氛围,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作为连续十三届省级文明单位的武宁县中医院,具有培育当代雷锋的沃土,将会有更多的雷锋涌现,为医院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行业作风和社会环境。
第四篇:2011党建示范点简介
关帝庙村基层党建示范点简介
关帝庙村位于柏峪寺街以东8公里处,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322户,1145人,耕地面积2755亩。关帝庙村党支部现有党员44名,其中女党员8名。近年来,关帝庙村紧紧抓住烤烟、核桃两大支柱产业,同时兼顾畜牧、劳务两个农民增收项目,实现了“升级晋档、科学发展”,群众富裕,社会和谐。
2010年,关帝庙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109元,被上级党组织评为“升级晋档”一类村。2011年,关帝庙村发展烤烟1008亩,产值280万元;960亩挂果核桃,农民收入200万元;养殖母猪400头,年出栏育肥猪500头,畜牧收入240万元,加上劳务,今年关帝庙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实现了“升级晋档”一类村巩固提高的目标。同时关帝庙村完成村级活动广场硬化、绿化、美化工程,为党员活动、群众休闲和各项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平台。村上扶持“山合水易”农家乐开业,河口洛河漂流开通开创了柏峪寺文化旅游业的新篇章。在鑫源养殖场建立了洛南县鑫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凝聚力企业员工,提升了企业效益,鑫源养殖场的发展壮大也会带动关帝庙村养猪业的发展,助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今后,关帝庙村将以更加有为的状态,更加真抓实干的作风,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崔塬村党建示范点简介
柏峪寺镇崔塬村,位于镇政府以西5公里的洛河北岸。该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224户,824人。耕地面积1764亩。村支部有党员33人,其中预备党员2人,女党员2人。崔塬村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这一目标和思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了农村支部党建工作水平,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2011年,崔塬村新建了面积225平方米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布置了党员活动室、党员远程教育室、为民服务代理室、阅览室,开通了“村村通”,各种制度上墙,责任落实到人。新活动室的建成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全年开展烤烟、蚕桑、核桃各种实用技术培训500余人次,受到党员群众的好评。
为促进农民增收,崔塬村党支部将烤烟、核桃、劳务、畜牧作为主要产业来抓。2011年共种植烤烟1024亩,外出务工180人,养殖母猪80头,挂果核桃400亩,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0元,拟晋升为“升级晋档”一类村。
在新农村建设上,崔塬村完成移民搬迁后期道路硬化,建设20户集厕所、猪圈、沼气为一体的畜牧养殖小区有效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布置80米文化墙进一步提升了崔塬村群众的生活品味,也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五篇:新农村示范点简介(推荐)
湄潭县新农村建设简介
近年来,湄潭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县情实际,坚持“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产业强县、旅游活县”发展思路,“咬定青山绿水不放松,扭住特色产业不动摇,锁定绿色工业做文章,依托生态旅游求突破”,走出了一条以“四在农家”创建为载体、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支撑、村庄整治为重点、黔北民居新村建设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路子。自2006年底以来,采取“产业引路,群众致富;资源整合,夯实基础;科学规划,示范带动;政策扶持,资金配套;学乐结合,树立新风”的措施,在全县规划建设“四在农家”创建点175个,黔北民居新村示范点101个,新(改)建黔北民居11333幢,基本实现了县有示范带、镇(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点、组有示范户,惠及6.5万余户27万多人口。取得了“农户住房质量优化提高、群众思想观念有效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明显好转、扩内保增效果明显、社会效应逐
步扩大”的明显示范效果。全县呈现出生态环境优美、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风貌。
黄家坝镇邓家寨
黄家坝镇合同村邓家寨共有37户117人,主要以蔬菜种植和乡村旅游为主,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该村先后获得“全国帼国英雄示范村”、遵义市“阳光村寨”、“平安村寨”、“卫生村寨”、湄潭县“文明村寨”等荣誉称号,也是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参观点之一。
依靠便捷的交通优势和桃花江迷人的自然田园风光,在政策的扶持带动下,示范点上的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参与村庄整治,配套完善了水、电、路、文体、医疗等基础设施,黔北民居改造率达100%。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示范点上群众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现已发展农家乐6家,乡村宾馆床位达100余个。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让这里优质农特产品直接变成商品,增加了农民
收入,也为当地富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岗位。如今的邓家寨,已经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最佳去处,每年夏季,吸引不少重庆、贵阳、遵义的客人来此休闲避暑。
鱼泉镇偏岩塘
偏岩塘距县城所在地5公里,县城4路公交车直达该示范点,交通便利,后倚 “雄、险、奇、幽”兼具的仙谷山风景区,清澈的鱼泉河从示范点前蜿蜒而过,山水相映,风景秀丽,湄潭县第一家农家乐就诞生于此。现有住户102户345人。
近年来,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青田田鱼、优质有机稻等特色产业,群众收入逐年增加,2010年该示范点群众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在政策引导下,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示范点创建活动中,新修主干路3200米,连户路4800米,改造庭院环境93户,拆除危旧房及畜圈56幢,新(改)建
住房93幢,并先后建成了农民休闲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经网、游泳池等文化娱乐设施。
如今的偏岩塘示范点,黔北民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景色更加迷人,已经成为人们休闲游玩、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兴隆镇田家沟
湄潭县龙凤村田家沟村民组共42户,216人,茶园面积402亩,茶叶加工厂5家,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余元,是湄潭县首批黔北民居新村示范点之一。该示范点是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基地,其所在的龙凤村是国家农业部授牌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2010年共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
十年前,田家沟老百姓生活条件较差,人畜饮水困难,用电无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仅800元,全是泥泞小路,经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房屋老旧破烂。在黔北民居新村示范点创建过程中才逐步配套完善了串寨路、连户路、垃圾池、农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宣传栏等设施,群众还自发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组建了花灯歌舞队、唢呐队等群众文艺团体,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卫生公约和民主管理制度。2007年10月,在新农村建设中发生巨变的田家沟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整洁村容和文明乡风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在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引下,田家沟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目前已建成黔北民居40户,完成了图书室、篮球场、卫生室等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沼气普及率达95%,农电网改造率达100%,通讯网络覆盖率达100%,电脑普及率达95%,新农合参合率、新农保参保率均达100%。如今田家沟的农民,从自身物质到精神逐渐“富裕”起来的切身经历中,用发自肺腑的心声唱出“十谢共产党”的歌谣,在当地广为传颂。
2011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及其他几大主流媒体对该示范点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两位村民与省长一起走进中央电视台著名栏目——小崔会客,畅谈田家沟发展变化,畅谈“湄潭翠芽”。今天的田家沟正以现代农业为方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阔步前进!
湄江镇核桃坝
被誉为“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的核桃坝,位于湄潭县湄江镇东北角,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00亩,辖8个村民组807户3347人,全村有中共党员70名,茶园面积7100亩,户均近9亩,人均2.1亩。有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3家,茶叶加工大户30余家。2010年人均纯收入8300元。曾被中组部、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先进文明村镇”,贵州省委、省政府授予“小康村”等称号。是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和遵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同时,也是省委组织部确定的全省村干部培训基地。
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核桃坝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要求,以村办公楼所在地为中心,新建街道两条,新(改)建黔北民居548户,完善了排污沟、人行道、果皮箱、行道树、文体广场、自来水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整村推进的模式在全村开展了以公路建设、民居改造、庭院美化为主的创建活动,当地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
改善。
如今,全村正以“强基础、兴产业、美环境、展新貌”为主要抓手,按照“村庄城镇化”模式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水电路改造、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和茶青交易市场、村民文体广场、乡村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该示范点不断呈现出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村民行为更加文明的新农村建设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