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答答案
1.建筑石膏制品为何一般不适于室外? 因为石膏的主要成份是氧化钙,室外的空气流通量比室内大,空气空含有二氧化碳等,要和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室外发生化学反应较激烈,这样必然会对石膏制品造成破坏。故石膏制品适合用于室内。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的因素有哪些?
1.水泥浆的数量与稠度2.砂率3.水泥品种和骨料性质4.外加剂 5.时间和温度 3.多孔砖与空心砖有何共同点。
①两种砖孔洞率要求均为等于或大于15%;
②多孔砖孔的尺寸小而数量多,空心砖孔的尺寸大而数量小;
③多孔砖常用于承重部位,空心砖常用于非承重部位。现在建筑工程上倾向于使用塑料管代替镀锌管,请比较塑料管与镀锌管的优缺点。答: 与镀锌管相比,塑料管重量要轻的多只有镀锌管的1/8,在运输,安装方面要省工省时的多;塑料管不腐蚀,不生锈,镀锌管则很容易生锈;特别是塑料管的表面光滑,表面张力小,长期使用后不结垢,而镀锌管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内表面会积大量的垢;塑料管的使用寿命已达到50年,所以建筑工程上塑料管代替镀锌管已是发展趋势。
建筑石膏具有哪些特性?
特性:1)凝结硬化块2)硬化后孔隙率高,强度低3)硬化后隔热性、吸音性能良好4)防火性能良好5)硬化时体积略有膨胀6)装饰性能良好7)硬化体可加工性能
5、配置混凝土应考虑哪些基本要求?
(1)各组成材料经拌合后形成的拌合物具有一定的和易性,便于施工,能保证混凝土在现场制作条件下具有均匀密实的结构与构造,硬化后形成平整的表面,色泽均匀美观。(2)混凝土在规定龄期,能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
(3)硬化后的混凝土具有适应所处环境的耐久性,例如抗冻性、抗渗性、耐磨性以及抵抗介质侵蚀的性能。
(4)各材料的组成经济合理,在保证各项质量要求条件下,节约水泥,节省能源,制造和维护费低。
6、常用防水建材有哪几种?普通油毡的标号代表什么?
7、常用的建筑内墙装饰材料有哪些类型?各用于何处?
8、木材的边材与心材有何差别
答:靠近髓心、颜色较深部分为心材,靠近树皮色浅部分为边材。心材材质密、强度高、变形小;边材含水量较大,变形亦较大。应该说,心材的利用价值较边材大些。
11、建筑塑料有哪些优缺点?
优点:
1、密度小
2、导热性低
3、比强度高
4、耐腐蚀性好
5、电绝缘性好
6、装饰性好 缺点:耐热性低,耐火性差,易老化,弹性模量小
12、混凝土砌块的主要技术性质?
一般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有哪几方面?
一、掺入高效减水剂
二、掺入高效活性矿物掺料
三、消除混凝土自身的结构破坏因素
四、保证混凝土的强度
13、建筑钢材的力学性质主要有哪些?
建筑钢材的力学性能主要有抗拉、冷弯、冲击韧性、硬度和耐疲劳性。
14、简述石材的技术性质。物理性能、力学性能、装饰性能
15、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是哪些?
沥青混合料主要性质指标有空隙率,动稳定度,残留稳定度,肯特堡飞散损失率,析漏损失率,对特殊的铺装也其它特殊的要求
16、常用的外墙装饰材料有哪些类型及各适用于何处
17、工地上为何常对强度偏低而塑性偏大的低碳盘条钢筋进行冷拉。
对钢筋冷拉可提高其屈服强度,但塑性变形能力有所降低,工地上常对强度偏低而塑性偏大的低碳盘条钢筋进行冷拉
18、中空玻璃有哪些特点?
1、优良的隔热性能
2、重量轻
3、隔声性能好
4、防结露性能好。
19、叙述硅酸盐水泥的技术性能。
1、密度和表观密度
2、细度
3、标准稠度用水量
4、凝结时间
5、体积安定性
6、强度
7、水化热
20吸声材料与绝热材料的气孔特征有何差别?
吸声材料与绝热材料都是属于具有多孔结构的材料,但对材料的孔隙特征上有着完全不同的要求。绝热材料要具有封闭的不连通的气孔,这种气孔越多,其绝热性能越好;而吸声材料恰恰相反,要求具有开放的、互相连通的气孔,这种孔隙越多,其吸声性能越好。
21、简述密度、表观密度、松散密度的实质区别。
密度: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的物理意义,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质量和体积而变化。
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干质量。对于形状规则的材料,直接测量体积;对于形状非规则的材料,可用蜡封法封闭孔隙,然后再用排液法测量体积。
松密度:又称堆密度,在微粉学中,指单位容积的质量。这里的容积是指微粒及微粒间空隙所占的总容积(即松容积)。松密度指的是包括颗粒内外孔及颗粒间空隙的松散颗粒堆积体的平均密度。用处于自然堆积状态的未经振实的颗粒物料的总质量除以堆积物总体积求得。
22、什么叫气硬性胶凝材料?什么水气硬性胶凝材料?并举例说明。
气硬性胶凝材料是指职能在空气中硬化,也只能在空气中保持或继续发展其强度的胶凝材料,如石灰、石膏、水玻璃等。
水硬性胶凝材料是指不仅能在空气中硬化,而且能更好地在水中硬化,并保持和继续发展其强度的胶凝材料,如特种水泥。
23、常用的装饰玻璃有哪几种?
25、常用的外墙装饰材料有哪些类型及各适用于何处
磨砂玻璃、花纹玻璃、彩色玻璃、镭射玻璃、玻璃空心砖、玻璃马赛克。27.叙述装饰砂浆的七种做法。
水磨石、水刷石、干粘石、喷贴彩色瓷粒、斩假石、人造大理石、拉条粉刷
28.高速公路的沥青混凝土面层及抗滑表层可否使用石屑作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细集料? 答: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细集料宜采用优质的天然砂或人工砂,在缺砂地区,也可使用石屑。但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沥青混凝土表层及抗滑表层的石屑用量不宜超过砂的用量。
29、防水卷材必备的性能?
30、防水涂料满足防水工程必备的条件?
31、建筑密封材料应具有基本性能?
32、灌浆材料应具有的基本性能?
33、胶粘剂的选用原则及考虑的的因素?
(1)被胶结的材料(2)受理条件(3)工作温度(4)其他
34、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
35、什么是绝热材料?工程上对绝热材料有哪些
绝热材料是指导热系数(λ)值应不大于0.23W/(m·K)的隔热保温效果好的建筑材料。工程上首先要求绝热材料有较低的导热系数。其次,要求绝热材料应该是轻质的,其表观密度不大于600kg/m3。同时要满足运输、施工中强度要求(抗压强度大于0.3MPa)。此外,还要求材料吸湿性要小,或者易于防水,否则会明显降低保温性。
对材料的导热系数应在相对湿度为80%~85%条件下材料达到平衡含水状态下进行测定。工程上还要求材料施工容易,造价低廉,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36、材料绝热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热在本质上是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电子等在物质内部的移动、转动和振动所产生的能量。在任何介质中,当存在着温度差时,就会产生热的传递现象,热能将由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至温度较低的部分。不同的建筑材料具有不同的保温隔热性能,主要体现在材料的导热系数上,导热系数愈小,保温性能愈好。
传热的基本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一般来说,三种传热方式总是共存的,但因绝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常是多孔的,虽然在材料的孔隙内有着空气,起着辐射和对流作用,但与热传导相比,热辐射和对流所占的比例很小,故在建筑热工计算时通常不予考虑。
37、绝热材料为什么总是轻质的?使用时为什么一定要注意防潮?
由于材料中固体物质的导热能力要比空气的导热能力大得多,因此,一般的轻质材料,其表观密度较小,导热系数也较小。所以绝热材料总是轻质的。
材料吸湿受潮后,其导热系数就增大,这是由于当材料的孔隙中有了水分(包括水蒸气)后,则孔隙中蒸汽的扩散和水分子的热传导将起主要传热作用,而水的λ为0.58W/(m·K),比空气的λ=0.029W/(m·K)大20倍左右。如果孔隙中的水结成了冰,则冰的λ=2.33 W/(m·K),其结果使材料的导热系数更加增大。故绝热材料在应用时必须注意防水避潮。
39、简述吸声材料的基本特征? 吸声材料的基本特征是:
(1)多孔性。吸声材料孔隙率几乎达70%~90%;
(2)开口孔隙率大、透气性好;
(3)体积密度适宜,过大会使透气性降低而使吸声性能降低;
常采取硬质板上钻孔,背后留空气夹层或填以柔性吸声材料做成吸声结构的形式,以提高吸声系数。
40、吸声材料和绝热材料在构造特征上有何异同
吸声材料和绝热材料在构造特征上都是多孔性材料,但二者的孔隙特征完全不同。绝热材料的孔隙特征是具有封闭的、互不连通的气孔,而吸声材料的孔隙特征则是具有开放的、互相连通的气孔。
43、胶粘剂的主要组成有哪些
44、涂料的分类
1.按建筑物的使用部位分类,可分为:外墙涂料、内墙涂料、地面涂料、顶棚涂料、门窗涂料等。
2.按主要成膜物质的性质分类,可分为:有机涂料、无机涂料、有机无机复合涂料等。 3.按涂料的状态分类,可分为:溶剂型涂料、水溶性涂料、乳液型涂料、粉沫型涂料等。 4.按涂料的特殊性能分类,可分为:防水涂料、防火涂料、防霉涂料、杀虫涂料、吸声或隔音涂料、隔热保温涂料、防辐射涂料、防结露涂料、防锈涂料等。
5.按涂料和涂膜状态分类,可分为:薄质涂料、厚质涂料、砂壁状涂料、彩色复层凹凸花纹涂料等。
6.按综合基价分类,可分为:木材面油漆、金属面油漆、抹灰面油漆、涂料等。
45、外墙涂料的质量要求
色彩丰富多样、耐水性、耐候性、耐沾污性良好、施工及维修方便
fnf2846、混凝土强度与龄期的关系
计算
1、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孔隙率。
2、含水率、软化系数等。
lgnlg28
第二篇:家(简答答案)(模版)
《家》简答题参考答案
1.琴不顾亲戚们的闲话,在母亲张太太的袒护下进一女师读书。觉民兄弟所在的男学堂将要招收女学生,得知这个消息的琴,便向母亲强烈要求报考男学堂。但这次遭到母亲的反对,在她的坚决要求下,母亲答应替她想办法。
2.觉新与表妹梅芬青梅竹马,但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但仍深深地思念梅。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了娘家。他俩在战乱中重逢,难忘旧情。后来梅芬抑郁成疾,吐血而死,觉新忍痛料理了梅的后事。
3.①成家前的觉新是一个积极上进的青年。他学习成绩优秀,并期待着朦胧的爱情。可中学一毕业父亲就要求他早日完婚,因为“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父辈用拈阄的办法为他定了门亲事,他无奈而顺从地接受了,只能凭借梅花来慰藉那颗受伤的心,②觉民吸取他的教训,大胆逃婚了,觉新自己失去了梅的余痛未消,却迫于压力四处奔走寻找,多次请三弟劝二弟屈服,不惜求助于觉民的恋人琴表妹,要觉民屈服,为的是不失这个家的“体面”。结果觉新被爷爷和觉民觉慧两头责怪。
③陈姨太借口“血光之灾”,要瑞珏去城外生养。为着维护大家庭的“和平共处”,觉新流泪答应了长辈的要求,四天后,觉新听到瑞珏难产的凄惨的叫声,陈姨太却吩咐不许觉新进产房。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这件事让觉新有所醒悟。
4.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怯弱忍让、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
5.督军指使士兵殴打进步青年,觉慧加入了请愿队伍。200来人来到督军署,一群士兵严阵以待。学生们推举八名代表要见督军却被拦住,学生抗议后才得允许。三更天后,督军赵科长答应代表条件,承诺第二天派代表慰问受伤学生,但请愿最终没有结果。
6.被幽禁的觉慧走进梅林,遇见折梅花的鸣凤,二人互诉衷肠,觉慧真诚地告诉鸣凤,将来要娶她。鸣凤却凄然地说,害怕好梦不长久。这时觉民也来花园,觉慧觉民听到了觉新哀怨的箫声,二人下决心不再重复哥哥和梅的悲剧。觉民离开后,觉慧对着月亮思念鸣凤。
7.觉新与梅相遇。觉新与表妹梅芬青梅竹马,但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婆家待她又不好,只好回到了娘家。觉新在商场偶然遇见了梅,但她却借故转身走开。觉新因此十分悲伤。
8.《家》中觉慧和鸣凤在大年夜祝福情景令人感动。在节日的气氛中,这一对年轻纯洁的恋人怀着紧张的心情在接近,他们先与别人行过礼之后,再羞涩又庄重地行他们之间的祝福礼,他们甜蜜地微笑着,真诚为对方祝福,心意互通。
9.正月初九晚上,克定请来了龙灯。克定让轿夫把事先准备好的竹筒花炮拼命往玩龙灯的人身上射,玩龙灯的人赤身裸体,满身是伤,痛苦地在地上翻滚,九节龙灯烧散了架。克定给了赏钱,一帮观看的人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只有觉慧忿忿不平。
10.她们都具有美好的品格,也很有才华,由于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虐杀,她们正逢青春却没有青春。梅由母亲做主嫁到赵家,青年孀居,郁郁而死;瑞珏被封建家族用“血光之灾”的迷信逼到城外去生产,不幸难产而死。她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11.①“嫁丫环”。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向高公馆要一个丫环作妾,高老太爷满口答应,就在她的所有丫环中任意选了一个作为人情送给他,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鸣凤。可是鸣凤
心里只有三少爷觉慧,生性刚烈的她以死抗争,绝望的投湖自尽。高老太爷还不罢休,让丫鬟婉儿代嫁。
②“抱重孙”。正当觉新期待着朦胧爱情的时候,他父亲带给他一个晴天霹雳:“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于是,父辈用拈阄的办法为他定了门亲事,匆匆完婚。从此,不得不断绝了与心上人梅的爱情之路,这件事损害了梅一生的幸福。
③“瑞珏的死”。高老太爷死后,瑞珏的产期到了。陈姨太借口“血光之灾”,要瑞珏去城外生养。觉新流着泪送瑞珏到城外小屋中。当觉新再来看瑞珏时,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了,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其它,如“逼觉民和冯乐山的侄孙女成婚”、“幽禁觉慧”等)
12.高老太爷决定让17岁的鸣凤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出嫁前的一个晚上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觉慧由于赶着写稿,没有听完鸣凤的哀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怀着绝望的心情,怀着对三少爷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13. 这是鸣凤投湖前的心理活动描写,它将一个年仅17岁的少女在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时的痛苦、惘然、哀怨、挣扎以及绝望,真实细致地描写出来。
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是横亘在鸣凤与觉慧之间的一堵高墙。鸣凤的丫鬟地位与觉慧的少爷地位也是阻隔他们思想、情感交流的一堵墙。
14.在高老太爷的生日宴会上,冯乐山提亲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家接受了这门亲事。觉民知道此事后,坚决不同意,离家出走。他给大哥的信中清楚的表达了不妥协的立场,致使家中长辈无能为力。最后,高老太爷临终前答应取消婚约,觉民逃婚胜利。
15.①反抗祖父。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②向鸣凤示爱。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勇敢的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他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的爱着鸣凤。在觉慧的眼中,鸣凤是那般美好,美丽、聪明、贤惠,觉慧在心里默默地如痴如醉地爱着她,已经完全超越了主仆的等级界限。
③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而觉慧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决不让在自己房间里捉鬼,还痛骂了克明和觉新。
16.高老太爷是《家》中作为封建大家庭的专制君主而出现的。他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一代为代价。他的灵魂腐朽而堕落,因而“风雅的事”与“卫道的精神”并存。作品通过他复杂的性格,揭示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17.产期将至的瑞珏,被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借口,强行送到城外去生产。觉新来看瑞珏时,听到她在屋里凄惨的叫声,陈姨太却吩咐不许他进产房。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觉新终于觉悟到夺去他妻子的是整个封建礼教。最后他还帮助弟弟觉慧出走。
18.瑞珏是一个十分温顺贤惠而且善良的女子。她与觉新十分相爱,与家里兄弟姐妹相处很好,并理解和同情觉新对梅的感情。她在城外潮湿的屋子里因难产而悲惨死去。她的死让觉新悲痛万分,让觉新明白“真正夺走他妻子生命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是整个礼教,整个迷信。”
19.觉慧看到这个家的无数罪恶,特别是鸣凤死后,他再也不能忍受这一切了。他要
出走,却遭到长辈们的一致反对。他不愿屈服,不愿随着这个家庭一起灭亡,要自己争取幸福。最后,他瞒着高家其他人.告别了觉新、觉民和报社的朋友们,乘船去上海,去创造新的事业,追求新的生活。
第三篇:运营管理简答答案
运营管理
简答
一.试述提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类型效率的途径
1)减少零件变化。三种途径:推行三化(产品系列化、零部件标准化、通用化),推行成组即使和推行变化减少的办法。
产品系列化导致品种数减少,从而导致零件数减少。零部件标准化、通用化可以直接减少零部件的变化。
推行成组技术,并不能直接减少零件的变化。成组技术并不是用来减少零件变化的,而是从现有的零件出发,发掘相似性。
2)提高生产系统的柔性。两个办法:硬办法和软办法。硬办法是提高机床的柔性,软办法是采用成组技术。
二 什么是并行工程,其主要思想是什么。
1)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办法。
2)主要思想:设计时同时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因素,作为设计结果,同时产生产品设计规格和相应的制造工艺和生产准备文件;产品设计过程中各活动并行交叉进行;不同领域技术人员全面参与和协同工作,事先产品生命周期中所有因素在设计阶段的集成,实现技术、资源、过程在设计中的集成;高效率的组织结构。
三 影响选址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因素:运输条件和费用、劳动力可获性与费用、能源可获性与费用、厂址条件和费用;其他因素:政治、社会、自然因素。
四 简述影响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决策的因素。
1)厂房的布置满足生产过程的要求,以避免相互交叉和迂回运输,缩短生产周期,节省生产费用。
2)生产联系和协作联系密切的单位应相互靠近布置。
3)充分利用现有运输条件
4)按照生产性质、防火和环保要求,河里划分厂区。
5)在考虑防火和卫生条件下,总平面布置应力求占地面积最小
6)工厂布置应考虑有扩建的余地。
五 处理非均匀需求的策略有哪几种?其应用条件及限制如何?
策略:改变库存水平、改变生产速率、改变工人数量。
1改变库存水平应用条件:可以不必按最高生产负荷配备生产能力,节约了固定资产。限制条件:对纯劳务性生产不能采用这种策略。改变生产速率应用条件:使生产速率和需求速率匹配。限制:易引起生产不均匀,同时多付加班费。改变工人数量条件:需求量大时多雇工人,在需求量小时裁减工人。条件:是对技术要求高的工种一般不采用这种策略,工作队伍不稳定会引起产品质量下降和一系列的管理问题。
六 哪些给用随库存量增加而上升,哪些随增而减?
随增而增的费用是:资金的成本、仓储空间费用;物品变质和陈旧;税收和保险。随增而减:订货费、调整准备飞、购买费和加工费、生产管理费、缺货损失费。
七 EOQ模型有哪些假设前提条件?
外部对库存系统的需求率已知、需求率均匀且为常数;一次订货量无最大最小限制;采购、运输均无价格折扣;订货提前期已知,且为常数;订货费与订货量无关;维持库存费是库存量的线性函数;不允许缺货;补充率为无限大,全部订货一次交付;采用固定量系统。
八 MRP的基本思想史什么?为什么要围绕物料转化组织准时生产?
1)基本思想:围绕物料转化组织制造资源,事先按需要准时生产。
2)以物料为中心组织生产体现了为顾客服务的宗旨。物料的最终形态是产品,它是顾客所需要的东西,物料的转化最终是为了提供使顾客满意的产品。围绕物料转化组织生产是按需定产的思想提现。最终是要按期给顾客提供合格的产品。在围绕物料转化组织生产过程中,上道工序应该按下到工序的要求进行生产,前一生产阶段应该为后一生产阶段服务。
九 处理非均匀需求的策略是什么?
是改善人员班次安排、利用半时工作人员、让顾客自己选择服务水平、利用外单位的设施和设备、雇佣多技能员工、顾客自我服务、采用生产线方法。
十 什么是生产平准化?生产平准化的指导思想史什么?
1)在多品种混合流水生产的条件下,通过科学编排,组织流水线上若干品种的混合投产顺序,以达到均衡品种、产量、工时和设备负荷的一种可惜组织和管理的优化办法。
2)指导思想:要在一条流水线上生产的各种产品,使其批量尽可能地减少,批次进可能地增多,其目的在与均衡品种、产量、工时和设备负荷,从而达到既能完成各产品的生产任务,即使满足市场需要,又能减少占用生产面积和流动资金。
十一请说出精细生产的基本原理
不断改进;消除对资源的浪费;协力工作;沟通。
十二 试分析比较JIT和OPT控制库存的机制,并说明它们分别适用于说明生产类型。
1)JIT主要采用牵引方式组织生产过程,通过看板实现准时生产,不过量、不提前生产部需要的产品,从而控制了库存。
2)OPT主要是通过瓶颈工序调整生产过程的物流,非瓶颈工序的生产能力一般有富余,但是不允许它们按照各自的生产能力组织生产,而必须按照瓶颈工序的速度流过各个工序,从而控制了整个系统的库存。
3)一般地说,JIT适用于大量生产环境,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类型,JIT实施起来困难很大。OPT则不受这一的限制,它可以拥有大量生产类型,也适用于中小批量生产的环境。
汉译英
备货型生产make to stock MTS
订货型生产make to order MTO
精细生产lean production technology
流水作业flow—shop
生产流程type of process
供应链supply chain
工作测量work measurement
工艺专业化process focused
对象专业化produce focused
零库存zero inventories
在制品库存work in progress
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
安全库存safety stock, SS
提前期lead timeLT
订货点reoder pointPOP
制造资源计划(MRP2)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
缺货损失费shortage cost
经济订货批量EOQ economic order quantity 双仓系统two bin system
准时生产制just in time
精细生产Lplean production
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第四篇:刑法学各章简答论述题及答案汇总
刑法学各章简答论述题及答案汇总 第一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刑法的任务。
答:《刑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我们可以将刑法的任务概括为保护法益,保护的方法是禁止和惩罚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
2.简述论理解释的主要种类。
答:(1)扩大解释。(2)缩小解释。(3)当然解释。(4)反对解释。
(5)补正解释。(6)体系解释。(7)历史解释。(8)比较解释。
二、论述题
1.论述刑法的性质。
答: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而其他法律规定的是一般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这种特定性,使刑法成为特殊的法律。
一般部门法都只是调整和保护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刑法则保护人身的、经济的、财产的、婚姻家庭的、社会秩序等许多方面的法益(法所保护的利益)。但它同时具有不完整性。首先,刑法并不是将所有侵害法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而只是将其中部分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其次,即使是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但由于刑事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立法机关也可能不将其规定为犯罪;最后,成文刑法总是具有局限性,一些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也可能被遗漏。
一般部门法对一般违法行为也适用强制方法,这些强制方法的严厉程度远不如刑罚,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当事人之间可以自行和解。刑法规定的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刑罚是国家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刑法具有补充性,即只有当一般部门法不能充分保护某种法益时,才由刑法保护;只有当一般部门法还不足以抑止某种危害行为时,才由刑法禁止。
由于其他法律在不能充分保护法益时需要刑法保护,刑法的制裁方法又最为严厉,这就使得刑法实际上成为其他法律的保障。这既是刑法与其他法律的联系所在,也是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区别之一。
2.试论述刑法“但书”的作用。
答:刑法为成文法,故其表达理应符合语法。当同一条款的后段要对前段内容作出相反、例外、限制或补充规定时,往往使用“但是”一词予以表示,“但是”开始的这段文字称为“但书”(但书前的内容称为“本文”)。但书主要有以下情况:(1)对前段表示了相反关系;(2)对前段表示了例外关系;(3)对前段表示了限制关系;(4)对前段表示了补充关系。由此看来,但书对准确表达立法意图起着重要作用,解释和适用刑法时不可忽视但书。由于但书具有表示与前段相反、例外等功能,故不能轻易指责条文的前后矛盾。
3.论述刑法解释的必要性及意义。
答:任何刑法都有解释的必要。首先,刑法内容是由文字表达的,任何用语尽管核心意义明确,但总会向边缘扩展,使其外延模糊,需要通过解释界定刑法用语的扩展边际;绝大多数用语总是具有多义性,需要通过解释明确刑法用语应取何种含义:用语随着时代发展会产生新的含义,需要通过解释说明刑法是否接受新的含义;许多用语也存在“言不尽意”的情况,需要通过解释揭示其未尽之意。此外,刑法中有许多规范的概念(如“淫秽物品”)与纯粹的价值概念(如情节“恶劣”),必须通过解释明确其含义。其次,刑法所规定的各种犯罪类型,都是对犯罪现象进行抽象的结果,而不可能详尽叙述各种犯罪的具体表现,但现实的案件都是具体的,于是刑法规定与个案之间便存在距离。在这种情况下,要将刑法规定适用于具体个案,必须解释刑法的规定。最后,刑法具有相对稳定性,要使稳定的刑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就有赖解释。
刑法解释的必要性说明了刑法解释的重要意义:刑法解释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刑法规定的含义与精神;有利于刑法的正确实施;有利于克服刑法的某些缺陷;有利于刑法的发展和完善。
4.试述刑法的机能。
答:(1)刑法的机能
刑法的机能是指刑法现实与可能发挥的作用。国外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刑法具有以下三种机能:第一,行为规制机能,指刑法具有使对犯罪行为的规范评价得以明确的机能。其具体内容为,刑法将一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给予刑罚处罚,表明该行为在法律上受到否定评价(评价的机能);同时命令人们作出不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内心意思决定(决定的机能)。第二,法益保护机能,指刑法具有保护法益不受犯罪侵害与威胁的机能。犯罪是侵害或威胁法益的行为,刑法禁止和惩罚犯罪,是为了保护法益。第三,自由保障机能,指刑法具有保障公民个人自由不受国家刑罚权不当侵害的机能。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只要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刑法所规定的犯罪,他就不受刑罚处罚,这便对国家机关适用刑罚进行了限制;对犯罪人也只能根据刑法的规定给予处罚,不得超出刑法规定的范围科处刑罚,这便保障犯罪人免受不恰当的刑罚处罚。因此,刑法既是“善良人的大宪章”,又是“犯罪人的大宪章”。
刑法的机能包括()
A.行为规制机能 B.维护社会秩序C.法益保护机能D.保护国家的国防、军事利益 E.自由保障机能
答案:ACE
分析:刑法的任务和刑罚的机能不是等同的概念。刑法的机能是指刑法现实与可能发挥的作用。国外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刑法具有以下三种机能:行为规制机能,法益保护机能,自由保障机能.(2)刑法解释的效力
非正式的刑法解释,即未经国家授权的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学术机构以及公民个人对刑法所作的解释,没有法律效力,但对刑事司法乃至立法活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具有重大作用。正式的刑法解释,即由被授权的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所作出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正式的刑法解释主要指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
立法解释,是指在刑法颁布后,由立法机关对刑法规定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审判和检察工作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作的解释。
有典型例题分析:正式的刑法解释包括()
A.立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B.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C.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D.有权解释和无权解释
答案:B
分析:正式的刑法解释主要指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非正式的刑法解释是指未经国家授权的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学术机构以及公民个人对刑法所作的解释,没有法律效力。学理解释属于非正式的刑法解释。而无权解释是非正式刑法解释的效力表述。
第二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刑法的基本原则。
答: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贯穿于刑法始终,必须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法治的基本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表现,是各个部门法都必须遵循的共同准则在刑法中的特殊体现。但刑法的基本原则具有自身的特征。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刑法的三个基本原则,这就是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2.简述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的思想基础。
答:平等适用刑法,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中的具体化。
(1)平等适用刑法是保障人民自由的要求;(2)平等适用刑法是保护法益和保障自由的要求;
(3)平等适用刑法是刑法本身的要求;
(4)平等适用刑法是法治的基本要求。
3.简述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的基本内容。
答: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地保护法益;(2)平等地认定犯罪;(3)平等地裁量刑罚;(4)平等地执行刑罚。
4.简述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
答1)法律主义(成文法主义)。罪刑法定主义所要求的法律主义是指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律定罪量刑。
(2)禁止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禁止事后法是指只能适用行为时的法律,而不得适用行为后的法律(溯及既往)。
(3)禁止类推解释。(4)禁止绝对不定(期)刑。
(5)明确性。明确性表示规定犯罪的法律条文必须清楚明确,使人确切了解违法行为的内容,准确地确定犯罪行为与非犯罪行为的范围,以保障该规范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不会成为该规定运用的对象。
(6)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是指刑法只能将具有处罚根据或者说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7)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新《刑法》第3条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一般认为,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
二、论述题
1、论述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容和表现特点。
答:一般认为,罪刑相适应,就是罪重的量刑要重,罪轻的量刑要轻,各个法律条文之间对犯罪量刑要统一平衡,不能罪重的量刑比罪轻的轻,也不能罪轻的量刑比罪重的重。就具体内容而言.罪刑相适应原则,可以分解为下列三个方面:
(1)刑罚与罪质相适用;(2)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3)刑罚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2、论述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的关系。
答:类推解释,是指需要判断的具体事实与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基本相似时,将后者的法律效果适用于前者。扩大解释,是指刑法条文的字面通常含义比刑法的真实含义窄,于是扩张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实含义。
从形式上说,扩大解释所得出的结论,没有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即在刑法文字含义的“射程”之内进行解释;而类推解释所得出的结论,超出了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即在刑法文字含义的“射程”之外进行解释。
从着重点上说,扩大解释着眼于刑法规范本身,仍然是对规范的逻辑解释;类推解释着眼于刑法规范之外的事实,是对事实的比较。
从论理方法上说,扩大解释是扩张性地划定刑法的某个概念,使应受处罚的行为包含在该概念中;类推解释则是认识到某行为不是刑法处罚的对象,而以该行为与刑法规定的相似行为具有同等的恶害性为由,将其作为处罚对象。
从实质上而言,扩大解释的结论在公民预测可能性之内;类推解释则超出了公民预测可能性的范围。
第三章
一、简答题
1.简述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
答:《刑法》第6条第l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是对属地管辖原则的规定。这里所说的“领域”,是指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区域,包括领陆、领水和领空。这里所说的“法律有特别规定”而不适用“本法”事实上包括三类情况:第一类是不适用中国刑法(广义刑法)的情况;第二类是不适用大陆刑法的情况;第三类是不适用刑法典部分条文的情况。
不适用中国刑法的情况是指,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不适用中国刑法。
不适用大陆刑法(包括刑法典及其他仅在大陆适用的特别刑法)的情况是指,对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不适用大陆刑法。不适用中国刑法典部分条文的第一种情况是,当刑法典颁布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了特别刑法,与刑法典的部分条文出现法条竞合的情况时,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不适用刑法典,而适用特别刑法。
2.简述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权。
答: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gx.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中国刑法。
其次,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以外的其他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原则上适用中国刑法;但是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3.简述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权。
答:我国刑法采取了有限制的保护管辖原则。《刑法》第8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据此,适用保护管辖原则受到三个条件的限制:
(1)所犯之罪必须侵犯了我国国家或者公民的利益,这是适用保护管辖原则的前提条件。
(2)所犯之罪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应当注意的是,根据刑法总则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当刑法典规定的最低刑没有达到3年以上,而此后的单行刑法修改法定刑或者增加犯罪类型,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时,也可适用我国刑法(当然不得溯及既往)。
(3)所犯之罪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应受处罚。
4.简述对外国判决的承认。
答:对外国刑事判决的承认分为积极承认与消极承认。
积极承认,是指在本国具有刑事管辖权的行为,受到外国确定的有罪判决时,将该犯人移至本国后,执行外国所确定的有罪判决;如果犯罪人在外国已将确定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外国法院虽宣告有罪但免除刑罚,或者对行为人作出无罪判决,则本国不再追诉。可见,积极承认意味着将外国法院的判决与本国法院的判决同等看待。
消极承认,是指外国确定的刑事判决不制约本国刑罚权的实现,即不管外国确定的是有罪判决还是无罪判决,对同一行为本国可行使审判权,但对外国判决及刑罚执行的事实,给予考虑。我国《刑法》所采取的便是消极承认的做法。
5.简述适用普遍管辖原则的条件。
答:根据国际条约及各国刑法的规定,适用普遍管辖原则受到一定限制:
(1)适用普遍管辖原则的犯罪必须是危害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
(2)管辖国应是有关条约的缔约国或参加国;
(3)管辖国的国内刑法也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
(4)罪犯出现在管辖国的领域内。
二、论述题
1.试论述我国刑法中的从旧兼从轻原则。
答:我国《刑法》第12条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从l949年10月1日至l997年9月30日这段时间所发生的行为,如果未经法院审判或判决未确定,就按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行为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的。适用行为时的法律,即不追究刑事责任,刑法没有溯及力。
(2)行为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刑法.即不追究刑事责任,刑法具有溯及力。(3)行为时的法律与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刑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行为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即刑法没有溯及力(刑法关于追诉时效的规定具有溯及力);但是,如果刑法的处刑比行为时的法律处刑轻,则应适用刑法,即刑法具有溯及力。
(4)刑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从刑法理论上看,从旧兼从轻原则比较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因为“从旧”表明了对行为时不受处罚的行为,不能适用裁判时的法律给予处罚;即使行为时应受处罚的行为,原则上也应按行为时的法律处罚。这正体现了定罪判刑以行为时有法律的明文规定为限的思想。另一方面,罪刑法定原则包含着保障4-i-#sA-的自由的观念,N此,当适用新法有利于行为人时,应例外地适用新法。
2.论述我国刑法对时间效力的规定。
答:刑法的时间效力所解决的问题是刑法从何时起至何时止具有适用效力,其内容包括生效时间、失效时间、溯及力与限时法效力。
从我国的刑事立法实践来看,刑法的生效时间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二是公布后间隔一段时间才生效。这两种生效情形均符合罪刑法定原则,但相比之下,后一种情形更为合适。因为法律既是裁判规范,又是行为规范,要使规范产生实效,就得使人们事先了解规范的存在及其内容。
刑法的失效时间,主要有两种情形:
一是由立法机关明文宣布原有法律效力终止或废止。
二是新法的施行使原有法律自然失效。但应注意的是,有的法律文件是因为新法的施行而全部失效,有的法律文件是因为新法的施行而局部失效。
第四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刑事违法与社会危害性的关系。
答: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是统一的。刑法之所以禁止某种行为,是因为该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故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前提或基础,刑事违法性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可以说,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实质(实质的违法性);违反成文刑法,是形式的违法性。而形式的违法性与实质的违法性是统一的。
2.简述对犯罪的分类。
答:(1)理论分类。①重罪与轻罪。②自然犯与法定犯。③隔隙犯与非隔隙犯。
(2)法定分类。①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②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③身份犯非非身份犯。④亲告罪与非亲告罪。⑤基本犯、加重犯与减轻犯。
3、简述对社会危害性的理解。答:(1)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侵犯性。
(2)社会危害性是对法益的侵犯;既包括对法益造成实际的侵害,也包括对法益造成侵害的威胁。(3)社会危害性是质与量的统一;(4)社会危害性是相对稳定性与变易性的统一;
(5)社会危害性是客观性与可知性的统一。
二、论述题
1、试论述犯罪的特征。
答:(1)犯罪的特征概述。关于犯罪的基本特征,刑法理论上存在不同观点。传统的三特征说认为,犯罪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刑罚处罚性。三个特征密切联系,其中社会危害性是最本质、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其他两个特征都是社会危害性的派生或者延伸。
根据我国《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社会危害性,二是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性(刑事违法性)。
(2)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的侵犯性。
由于社会危害性是对法益的侵犯性,所以,只有当某种行为对法益造成了侵害或者有造成侵害的危险(威胁法益)时,该行为才具有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是质与量的统一。社会危害性是相对稳定性与变易性的统一。社会危害性是客观性与可知性的统一。
(3)刑事违法性。当某种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时,该行为就具有刑事违法性。
从刑法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的关系来看,刑事违法性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违反刑法规范,二是违反其他法律规范但因情节严重进而违反了刑法规范,故单纯违反其他法律而没有违反刑法的行为,不具有刑事违法性。
第五章
一、简答题
1.简述犯罪构成的意义。
答:犯罪构成作为法律规定,对刑事司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犯罪构成为区分罪与非罪提供了法律标准。犯罪构成为区分一罪与数罪提供了法律依据。犯罪构成为区分重罪与轻罪提供了法律依据。2.简述犯罪构成的要件。
答:犯罪构成要件是犯罪构成的组成要素,即要件的总和形成犯罪构成。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犯罪构成要件可以分为具体要件与共同要件。犯罪构成的具体要件,是指具体犯罪(如盗窃罪、诈骗罪等)的成立必须具备的要件,是具体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指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的要件。共同要件是从具体要件中抽象出来的。根据刑法理论的通说,犯罪构成有四个方面的共同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与犯罪主观要件。
3.简述不作为犯罪的成立客观上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答:成立不作为犯在客观上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性质的义务。这种义务的来源主要有:
第一,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第二,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义务。
第三,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第四,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
(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结果。
4.简述危害结果的意义。
答:危害结果作为犯罪客观方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1)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2)是区分犯罪形态的标准之一;
(3)是影响量刑轻重的因素之一。危害结果对量刑的影响作用表现为三种情况:
①作为选择法定刑的根据;②作为法定的量刑情节;③作为酌定的量刑情节。
5.简述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相似之处和区别。
答:无论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还是间接故意,行为人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人对结果的发生都不抱希望的态度。但它们又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心理态度,表现为:
⑴两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程度不同。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社会的结果有较清楚、肯定的认识;而过于自信的情况下,行为人的认识较模糊,只是一种非现实可能性的认识。
⑵两者对危害结果的态度不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于自信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完全持否定的态度。
⑶两者的行为特征不同。过于自信的情况下,行为人总是希望凭借或运用一些有利条件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既不采取也不依靠任何条件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
6.简述犯罪目的的意义。
答:(1)在某些犯罪中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2)在某些犯罪中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之一;
(3)影响量刑。犯罪目的不同,说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不同,因而导致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产生差异,进而影响量刑。
7.简述直接故意的内容。
答: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直接故意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
(1)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第一,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的内容与危害性质。
第二,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
第三,某些犯罪的故意还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刑法规定的特定事实。
(2)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二、论述题
1.试述我国刑法刑事法定年龄的规定。
答:刑事法定年龄,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为所必须达到的年龄。
达到刑事法定年龄,是自然人犯罪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我国刑法对刑事法定年龄作了如下规定:
(1)不满l4周岁的人,一律不负刑事责任,即不满l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任何行为,都不构成犯罪。刑法理论称之为绝对无刑事责任时期或完全无刑事责任时期。
(2)已满14周岁不满l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此即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
(3)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即已满16周岁的人对一切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此即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
(4)已满14周岁不满l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此即减轻刑事责任时期。
除上述规定之外,《刑法》第17条第4款还规定,因不满l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2.论述行为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与区别?
答:行为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较为密切:行为对象反映犯罪客体,犯罪客体制约行为对象。根据刑法理论的通说,二者存在明显区别:
(1)行为对象所呈现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它一般不能决定犯罪的性质;而犯罪客体所表现的是行为的内在本质,因而决定犯罪的性质。
(2)特定的行为对象只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而犯罪客体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
(3)行为对象并非在任何犯罪中都受到侵害;而犯罪客体声一切犯罪中都受到了侵害或者威胁。
(4)行为对象不是犯罪分类的根据,因为行为对象相同并不意味着犯罪性质相同;而犯罪客体则是犯罪分类的根据.因为犯罪客体要件相同意味着犯罪性质相同。
3.论述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答:(1)刑法上因果关系的概念。刑法上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2)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具有统一性,这主要表现在:
①都具有客观性。②都具有顺序性。③都具有相对性。④都具有规律性。⑤都具有复杂性。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故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具有特殊性:①范围的特定性。②内容的特定性。
(3)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因果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①作为某种原因的行为必须具有危害结果发生的实在可能性,这是该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必要前提; ②具有上述实在可能性还不能说明具有因果关系,只有当具有结果发生的实在可能性的某一现象已经合乎规律地引起某一结果的发生时,才能确定某一现象与所发生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③因果关系只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因果关系。
第六章
一、简答题
1.简述正当防卫的条件。
答: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
(1)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2)不法侵害正在进行;(3)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防卫;
(4)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简述紧急避险的条件。
答:紧急避险的条件包括:
(1)法益面临现实危险;(2)危险正在发生;(3)出于不得已而损害另一法益;
(4)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3.简述自救行为的条件。
答:自救行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法益已经受到了违法侵害,不论该侵害是刚刚结束还是经过了一定时间。这是自救行为与正当防卫的关键区别。
(2)通过法律程序、依靠国家机关不可能或者明显难以恢复受侵害的法益。这表明,通过自救行为可以恢复受侵害的法益;如果不可能恢复受侵害的法益,则不能实施自救行为。
(3)救济行为的手段具有适当性,所造成的侵害与救济的法益具有相当性。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说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与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存在着重大差别? 答: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是指在所造成的损害不超过所避免的损害的前提下,足以排除危险所必需的限度。由于紧急避险是两种法益之间的冲突,故应以尽可能小的损害去保护另一法益,即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既保护一种法益,又将对另一法益的损害控制在最小限度内。因此,首先,避险行为造成的损害小于所避免的损害时,也可能超过了必要限度。其次,不得已损害同等法益的,也不一定超过了必要限度。即在甲法益与乙法益等值的情况下,如果保护甲法益的唯一方法是损害乙法益,那么,充其量只能认为,这种避险行为没有实质意义。因为从整体上说.法益并没有受到侵害。既然如此,就不宜将这种行为认定为犯罪。
2.论述被害人承诺排除犯罪性的条件。
答:经被害人承诺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时,才排除行为的犯罪性:
(1)有效的承诺以承诺者对被侵害的法益具有处分权限为前提。对于国家、公共利益与他人利益,不存在被害人承诺的问题,故只有被害人承诺侵害自己的法益时,才有可能排除行为的犯罪性。但即使是承诺侵害自己的法益时,也有一定限度。
(2)承诺者必须对所承诺的事项的意义、范围具有理解能力。
(3)承诺是被害人的真实意志,戏言性的承诺、基于强制或者威压作出的承诺,不影响行为的犯罪性。但如果仅仅是关于承诺动机的错误.应认为该承诺具有效力,成为排除犯罪的事由。
(4)事实上必须存在承诺。
(5)承诺至迟必须存在于结果发生时,被害人在结果发生前变更承诺的,则原来的承诺无效。结果发生后的承诺不影响行为成立犯罪;否则国家的追诉权就会受被害人意志的任意左右。
(6)经承诺所实施的行为不得超出承诺的范围。
(7)经承诺所实施的行为本身必须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否则可能成立其他犯罪。
第七章
一、简答题
1.简述故意犯罪形态与故意犯罪阶段的关系。
答:犯罪形态与犯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形态;在犯罪实行阶段,只能出现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形态。犯罪形态是静止的行为状态,犯罪阶段则是动态的发展过程;犯罪形态没有先后连续性,犯罪阶段则具有连续性;一个故意犯罪行为可能经过几个阶段,但不可能出现几种形态。
2.简述犯罪预备的特征与处罚原则。
答:犯罪预备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主观上为了犯罪;(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3)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4)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根据《刑法》第22条第2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简述犯罪未遂的特征与处罚原则。
答:根据刑法的规定,犯罪未遂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2)犯罪未得逞;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包括三种情况:
①抑止犯罪意志的原因,即某种事实使得犯罪分子认为自己客观上已经不可能继续实行犯罪,从而被迫停止犯罪。
②抑止犯罪行为的原因,即某种情况使得行为人在客观上不可能继续实行犯罪或者不可能造成犯罪结果。
③抑止犯罪结果的原因,即行为人已将其认为应'-3实行的行为实行终了,但意外情况阻止了结果的发生。
根据《刑法》第23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简述犯罪中止的特征与处罚原则。
答:(1)中止的时间性。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在犯罪行为开始实施之后、犯罪呈现结局之前均可中止。
(2)中止的自动性。成立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这是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在主观上的区分标志。
(3)中止的客观性。中止不只是一种内心状态的转变,还要求客观上有中止行为。
(4)中止的有效性。不管是哪一种中止,都必须是没有发生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
以下三种情况均成立犯罪中止:
①行为人的中止行为独立防止了结果发生时,成立犯罪中止。
②行为人的中止行为与其他人的协力行为,共同防止了结果发生时,只要能够认定行为人作出了真挚的努力,也成立犯罪中止。
③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结果发生,而且结果没有发生,即使行为本身偶然未能导致结果发生,或者客观上完全由于他人行为防止了结果发生的,也成立犯罪中止。
根据《刑法》第24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第八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共同犯罪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答:与单个人犯罪一样,共同犯罪的成立仍以符合犯罪构成为前提。从犯罪构成要件的意义上说,共同犯罪并没有什么特殊性:共同犯罪的特殊性,表现在各个行为人的犯罪故意与犯罪行为的“共同”这一点上。
基于上述理由,共同犯罪应以符合同一个犯罪构成为前提。但是,二人以上在同一犯罪构成的前提下,分别具有不同的加重情节或者减轻情节的,不影响共同犯罪的成立。或者说,只要二人以上的行为符合某一犯罪的构成要件,即使对二人以上应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定刑,也不影响共同犯罪的成立。
如果二人以上持不同的故意共同实施了某种行为,则只就他们所实施的性质相同的部分(或重合部分)成立共同犯罪(部分犯罪共同说)。
2.简述共同犯罪的形式。
答:(1)任意共同犯罪与必要共同犯罪:(2)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与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3)简单共同犯罪与复杂共同犯罪;(4)一般共同犯罪与特殊共同犯罪。
3.简述犯罪集团的特征。
答:犯罪集团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人数较多。即三人以上,二人不足以成为集团。
(2)较为固定。表现为有明显的首要分子;重要成员固定或者基本固定;集团成员以首要分子为核心结合得比较紧密;实施一次或数次犯罪后,其组织形式往往继续存在。
(3)目的明确。犯罪集团的形成是为了反复多次实施一种或者数种犯罪行为。
4.简述间接正犯的成立范围。
答:大体而言,间接正犯的成立范围如下:
(1)利用没有达到刑事法定年龄或者没有辨认控制能力的人的身体活动;
(2)利用他人不具有行为性的身体活动或者受强制的身体活动:
(3)利用缺乏故意的行为;
(4)利用他人的正当行为,如利用他人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行为实现犯罪;
(5)利用被害人的行为;
(6)利用有故意的工具。
5.简述教唆犯的条件及处罚原则。
答:教唆犯是指以授意、怂恿、劝说、利诱或者其他方法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人。成立教唆犯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教唆犯所教唆的对象(即被教唆的人)必须是达到刑事法定年龄、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人。否则不成立教唆犯,而成立间接正犯;
(2)必须有教唆行为。教唆行为的实质是引起他人的犯罪故意;
(3)必须有教唆故意。教唆犯只能由故意构成,过失不可能成立教唆犯;
教唆犯的处罚:(1)教唆他人犯菲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2)教唆不满l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3)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论述题
1、试述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答:共同犯罪的成立包括以下几个条件:
(1)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二人”是最低要求;至于“以上”至多少人,则并无限制。
(2)共同犯罪的主观条件。共同犯罪必须是“共同故意”犯罪,“故意”当然是犯罪的故意;“共同”不仅具有“相同”的含义,而且具有“合意”的含义。“共同故意”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各共犯人均有相同的犯罪故意,二是各共犯人之间具有意思联络。
首先,共同故意要求各共犯人都明知共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其次,共同犯罪故意要求各共犯人主观上相互沟通,彼此联络,都认识到自己不是在孤立地实施犯罪,而是在和他人一起共同犯罪。
根据“共同故意”这一条件的要求,下列情形不成立共同犯罪:①共同过失犯的不成立共同犯罪。②故意犯罪行为与过失犯罪行为不成立共同犯罪。③同时犯不成立共同犯罪。④先后故意实施的相关犯罪行为,彼此没有主观联系的,不成立共同犯罪。⑤超出共同故意之外的犯罪,不是共同犯罪。⑥事前无通谋的窝藏、包庇、窝赃、销赃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3)共同犯罪的客观条件。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共同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共同作为,即各共犯人的行为都是作为;二是共同不作为,即各共犯人的行为都是不作为;三是作为与不作为相结合,即部分共犯人的行为是作为,部分共犯人的行为是不作为。
共同犯罪行为的分工情况可能表现为四种情况:一是正犯行为(实行行为),二是组织行为,三是教唆行为,四是帮助行为。
第九章
一、简答题
1.简述区分罪数的意义。
答:区分罪数,也就是区分一罪与数罪。行为人的行为究竟是构成一罪、还是成立数罪,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正确区分一罪与数罪具有重要意义。
(1)正确区分罪数,有利于准确定罪;(2)正确区分罪数,有利于适当量刑。2.简述继续犯的特征及处理原则。
答:继续犯具有以下特征:
(1)继续犯必须是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同时继续,而不仅仅是不法状态的继续;
(2)继续犯必须是犯罪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不间断地持续存在;
(3)继续犯必须是一个行为侵犯了同一具体的法益,即犯罪:行为自始至终都针对同一对象,侵犯同一法益:
(4)继续犯必须出于一个罪过。
对于继续犯,不论其持续时间长短,均应以一罪论处,因为持续性的行为是在一个罪过心理支配下实施的,并且是针对同一对象侵犯同一具体的法益,因而符合一个犯罪构成。
此外,根据《刑法》第89条的规定,对继续犯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算,这也说明对继续犯只能以一罪论处。
3.简述结合犯的特征及处理原则。
答:结合犯具有以下特征:
(1)结合犯所结合的数罪,原本为刑法上数个独立的犯罪。
(2)典型的结合犯是将数个原本独立的犯罪,结合成为另一个独立的新罪,用公式表示就是:甲罪+乙罪=丙罪,丙罪便是结合犯。刑法将数个独立的犯罪结合成为其中的一个罪的,也可以视为结合犯。
(3)数个原本独立的犯罪被结合为另一新罪后,失去原有的独立犯罪的意义,成为新罪的一部分。
(4)数个原本独立的犯罪结合为另一个独立新罪,是基于刑法分则的明文规定。
对于结合犯,当然以所结合的新罪论处,即以一罪论处.而不能以数罪论处。但我国刑法没有规定典型的结合犯。
4.简述吸收犯的特征及处理原则。
答:吸收犯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数个独立的符合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2)数个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罪名;(3)数行为之间具有吸收关系,即前行为是后行为发展的必经阶段,后行为是前行为发展的当然结果。
由于吸收犯的前后行为之间存在必经阶段与"当发展之间的关系,故只能以一罪论处,而不能认定为数罪(参见《刑法》第171条)。
5.简述想象竞合犯的特征及其处罚原则。
答:想象竞合犯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一般认为,所谓一个行为,不是从构成要件的评价上看是一个行为,而是基于自然的观察,在社会的一般观念上被认为是一个行为。
(2)一个行为必须触犯数个罪名,即在构成要件的评价上,该行为符合数个犯罪的构成要件。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往往是因为该行为具有多重属性或者造成多种结果。
对于想象竞合犯,应按行为所触犯的罪名中的一个重罪论处.而不以数罪论处。
二、论述题
1.试述法条竞合的适用原则以及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必须符合的条件。
答:对于特别法条与普通法条的竞合,应采用如下原则处理:
(1)一个行为同时符合相异法律之间的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时,应严格依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论处。
(2)一个行为同时符合同一法律的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规定的犯罪构成时,应依具体情况与法律规定,分别适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
同一法律内部条款之间,也可能存在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的关系。定罪量刑时应视具体情况与法律规定采取不同原则:
(1)当一个行为同时触犯同一法律的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时,在通常情况下,应依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论处。
(2)当一个行为同时触犯同一法律的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时,在特殊情况下,应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即按照行为所触犯的法条中法定刑最重的法条定罪量刑。这里的“特殊情况”是指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法律明文规定按重罪定罪量刑。第二,法律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按普通条款规定定罪量刑,但对此也没作禁止性规定,而且按特别条款定罪不能做到罪刑相适根据以上分析,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其一,行为触犯的是同一法律的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否则,应严格适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其二,同一法律的特别条款规定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普通条款规定的法定刑,而且.三,刑法没有禁止适用普通条款,或者说没有指明必须适用特别
2.试述连续犯的特征及处理原则。
答:连续犯的基本特征有:
(1)必须是行为人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一般来说,同一的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具行为能独立构成犯罪的情形。但从我国刑法的规定来看,连续犯立构成犯罪、数次行为中有的独立构成犯罪有的不独立构成犯罪;
(2)数次行为具有连续性。是否具有连续性,应从主客观两行为触犯同一具体罪名,而不包括触犯同类罪名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条文规定了不同的具体犯罪,因此,触犯同一条文的,不等于触犯同一罪名。
将连续犯以一罪论处,具有法律依据。《刑法》第89条规定,对于连续犯的追诉期限应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也表明对连续犯应以一罪论处。
3.论述牵连犯的特征及处理原则。
答:牵连犯具有三个特征:
(1)必须出于一个犯罪目的,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多个犯罪目的,则不构成牵连犯。
(2)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数行为,而且数行为之间存在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的牵连关系。只有当某种手段通常用于实施某种犯罪,或者某种原因行为通常导致某种结果行为时,才宜认定为牵连犯。
(3)在目的行为或者原因行为触犯了一个罪名的情况下,手段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另一个罪名。
刑法总则没有明文规定牵连犯的概念与处罚原则,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对牵连犯应从一重罪处罚或者从一重罪从重处罚。
第五篇:地域文化5350简答答案
简答题
1.豫章郡的设置对江西文化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1)豫章设郡,是秦汉统一局面形成的结果,也是江西政治、军事地位上升和经济、文化发展的标志。(2)由于豫章郡的设置,江西被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控制之下,一方面接受中央文化的熏陶,使这一区域依附而非背离中央,保证了区域文化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又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习俗,并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将周围尚未纳入进来的地区吸引过来,从而慢慢形成今天江西的政区格局和文化习俗。(3)秦汉的统一特别是豫章郡的设置,使得江西文化的形成有了一个相对稳定、受法律承认的地区载体。
2、樟树吴城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什么?
(1)吴城文化已有较为发达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并已形成了早期的国家权力和中心聚落。(2)作为目前我国长江以南地区规模最大、出土物最为丰富的商周文化遗存,吴城遗址的发现否认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历史,使人们必须重新估价江西和整个江南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地位。(3)它的发现,不仅是江西也是整个中国南方地区先秦古史研究的重大突破。
3.简述“样式雷”家族参与设计的建筑物。
(1)皇宫;(2)“四园”: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3)“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4)“三海”:北海、中海、南海(5)“二陵”:东陵、西陵。
4.简述《岛夷志略》的重要价值。
(1)被公认为当年最为丰富的南洋记载。(2)是研究元代的海外贸易、中外关系及这一时期亚、非地区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3)汪大渊坚持记载亲身所见所闻的原则,对于传说之事则不予收入,这使《岛夷志略》的价值远远高于之前的同类书。
5.简述江西异端文化的主要表现。
(1)异端学说:吴与弼、颜钧、何心隐;(2)讼风如潮:唐宋以后,江西好讼成风;(3)方术盛行:历来就有尚巫之风。宋明时期,崇尚方术之风为朝廷所关注。
6.江西精神层面的茶文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江西是“茶禅一味”思想的渊薮。(2)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茶文学作品。(3)茶深深影响到江西民俗。(4)茶书的编撰为茶史留下宝贵资料。
7、简述汤显祖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时代相同,但具体的戏剧创作传统不同,前者依谱按律填写诗句曲词,后者则以话剧的开放形式施展生花妙笔,认为汤显祖的创作空间与难度更大。1986年到1987年,徐朔方两次钻研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联系剧作家与中西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指出汤显祖生活的明朝封建社会,比起莎士比亚的伊丽莎白时代而言,要封闭落后得多,故而汤显祖塑造出《牡丹亭》里杜丽娘敢于追求自身幸福的人物,更是难能可贵。
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地区,主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
答:一是尽最大可能争取当地农民形式武装和群众的支持。二是坚持“党指挥枪”原则,加强军队的组织建设。三是始终坚持用武装斗争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反对投降主义和逃跑主义。四是实施土地革命,加强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
9、简述江西书院在儒家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能如书院呈现的这般自由。那些执著于传道的儒家士人满怀学术独立与自由的精神向度,在书院的形式助推下探询着自我思想与现时意识的完美融合。同时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和各类人才的培养,也靠着书院这种特殊的教育组织模式来完成,在宽泛的环境下进行着教育的几度推进。江西书院山水空间下教育的范式,传递着一个民族对于文化传播与学术自由交流的强烈追求。
10、为何称江西为“文章节义之邦”?
江西教育发达,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有“家孔孟而人阳明”之誉。两宋时期,被称为“文章节义之邦”,所谓“文章”,指的是江西多著名文人,拥有开创文体及流派的文学大家和齐整的文学家阵容;而“节义”则是指江西多刚正义烈之士,尤其唐宋以后,在朝代更替之际,特多忠君爱国之士。以诗而言,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或称隐逸诗派;黄庭坚创立江西诗派;杨万里创造诚斋诗体;王安石创半山体,又称“荆公体”;文天祥、刘辰翁等兴起爱国诗体;“元诗四大家”,江西虞集、范梈、揭傒斯即占三家;蒋士铨为“乾隆三大家”之一;陈三立兴起赣派同光体。以词而论,《全宋词》收入江西词家174人,占全书作者的12%;“宋词四大开祖”晏殊、晏几道父子(并称“二晏”)居其二,晏殊更有“北宋倚声家初祖”之誉;姜夔创立格律词派,或称骚雅词派,与辛弃疾豪放派齐名。以文而言,唐宋八大家江西有三家,即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明代杨士奇为首开创台阁体;魏禧为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论戏曲,汤显祖开创临川派,蒋士铨可称乾隆间第一曲家。以节义论,南宋洪皓出使金国,被拘十五年,不忘故土,被称为“宋之苏武”;胡铨不避斧钺,力请斩秦桧以谢岳飞。宋末元初,江万里全家投“止水”拒降;谢枋得“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绝食抗元;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慷慨殉国;明清之际八大山人朱耷、易堂九子、髻山七隐、程山七子等隐居避世。他们不仅在政治史、学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昭示着江西人的节义。
11、简述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
井冈山精神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江泽民总书记对此有一个科学的概括,他在2001年5月视察江西工作时指出:“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井冈山精神包括百折不挠的革命信念、敢闯新路的首创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勇于胜利的拼搏精神,以及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1.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2.坚持党的绝对领导。3.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5.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定的信念。
12、简述唐宋以后江西多世家大族的表现。
答:
1、聚族而居,形成了诸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义门”;
2、在宗族的支持下,唐宋以下江西科 举发达;
3、宗族势力非常强盛;
4、家训文化发达。
13、简述西汉豫章郡18县分布的特点。
(1)(2)(3)这与当时江西的地理位置、开发程度等实际情况是相一致的。(4)18
(5)
14、简述《禾谱》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地位。
《禾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关于水稻栽培的专著。虽然全书已失传,但从前人的有关记载和“曾氏族谱”所保留下来的部分内容来看,全书包括稻名篇、稻品篇、种植篇、耘稻篇、粪壤篇、祈报篇等内容。是一部内容丰富而又资料详实的著作。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北宋绍圣元年(1094),五十九岁的苏东坡遭贬,从南康军(今江西星子)起程,过庐山下、经湖口、溯赣江而上,过庐陵(今江西吉安),见到了曾安止。苏轼见过曾安止之后,曾安止出所作《禾谱》。读过《禾谱》之后,苏轼在“秧马歌一首,并引”中写道:“过庐陵,见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谱》。文既温雅,事亦详实。”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
结合史实,试论述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
答:
(1)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精髓。
(2)实事求是、勇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容。
(3)艰苦奋斗、敢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
(4)依靠群众、无私奉献,是井冈山精神在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上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