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琢 中国教育报 优秀教师事迹专栏 仰止弥高 钻之弥坚 湖南汉寿二中(大全5篇)

时间:2019-05-13 12:3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吕琢 中国教育报 优秀教师事迹专栏 仰止弥高 钻之弥坚 湖南汉寿二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吕琢 中国教育报 优秀教师事迹专栏 仰止弥高 钻之弥坚 湖南汉寿二中》。

第一篇:吕琢 中国教育报 优秀教师事迹专栏 仰止弥高 钻之弥坚 湖南汉寿二中

吕琢 中国教育报 优秀教师事迹专栏

仰止弥高

钻之弥坚

湖南汉寿二中

—记感动我最深的两位老师 衡阳特殊教育学校骆恋

情深深,是老师手中的粉笔抚摸黑板的那一瞬间演奏的交响乐,就是这一声声的天籁之音洗涤了学生们的心灵将世间的污秽拒绝于心门之外使学生们具有品格,包含节气;就是这一声声的天籁之音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将人间的真知输送于心门之内,使之富有学识,豁达睿智。意蒙蒙,是学生见到老师时一句天真、稚气、真诚又略带调皮的问候,就是这一句无价的问候温暖了老师的心扉。

在这个孕育着收获的季节,在工作岗位辛勤工作的园丁们又一次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教师节,作为一名教师,会为此而感到高兴、自豪。青莲居士曾豪言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可能唯有这句诗能表达过教师节的心情吧!无限的荣誉背后,都是通过无数的付出所得到的。老师的荣誉同样是通过不断的努力所得到的,对于站在教育基础岗位的我们,不管是亲身经历,还是自己所看到的触动心扉的感人故事,都是非常多的,我们从中受到的启发也非常的多。那么,我将讲讲我所看到的,以及我所听到的有关老师的感人故事。

我所看到的师德感人故事——十四年的坚持,因为爱,所以爱

7月5日,全球最大的华语广播论坛——中国广播网民声论坛《百姓话题》栏目以《因为爱,所以爱——介绍内江市“学校十佳优秀共产党员”陈萍的事迹》为题,报道了陈萍的优秀事迹,该论坛网友赞美她是“最美丽的老师”。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特殊日子,陈萍被评为“内江市学校十佳优秀共产党员”。她说,她十分感动,也十分珍惜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她要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表示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学校领导的培养,感谢她的聋孩子们,是他们让她懂得了奉献和关爱,也让她收获了感动和快乐。下面是陈萍老师事迹续篇,她讲述她14年来在特殊教育路上“不嫌弃,不放弃”的动人故事。

情与爱的融合

陈老师与众多的人民教师一样,每天上班、下班,作息时间有规律。从县城大十字到学校,短短1000米的距离,她一走就是14年。时光荏苒,变化的是周围的建筑,不变的是我坚定的脚步。

“陈老师,你快帮帮我,这几天我班有2个女生又在和我闹脾气。”她刚走进校门,一位新任教师拦住了她。陈老师面带微笑地走进聋生八年级的教室,其中一个女孩立刻端来一张凳子让她坐下。她拉着俩孩子的手,和她们聊起来,原来因为即将临近毕业,就业问题成为了她们最担忧的问题。因为看不到希望,她们就产生了厌学的想法,拒绝老师的讲课,和老师“对着干”。这时的他们,如不加以及时疏导,他们往往会迁怒于所有人,甚至将憎恨转向整个社会,后果十分严重。知道了症结就好办了,她例举了许多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事迹,又结合她们身边同学成功就业的典型,鼓励她们安心读书,坚定她们的理想,帮助她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对特殊孩子的教育除了学校外,家庭教育也很重要,陈老师一直坚持每期家访制度。段欢,一个乖巧懂事的聋生,一段时间常常独自一个人流泪。那瘦小的身材,孤独的身影在她心里挥之不去。使陈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时她决心要帮助这个性格内向的孩子。放归宿假了,陈老师带上水果和衣物,几经辗转找到了段欢的家。接待她的是段欢妈妈,妈妈今年40岁了,因为常年体弱多病,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得知了我的来意,妈妈很感动,说起了一件发生在不久前的事。因为一根耳机线,段欢和弟弟发生了争执,妈妈考虑到段欢是姐姐,迁就了弟弟。这在段欢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她因此误认为父母只疼爱正常的弟弟,嫌弃有残疾的她。她就破罐子破摔,对父母的关爱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经过 1 一番交流,母女俩终于明白了彼此的心思,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在家访结束之前,陈老师悄悄地放了100元钱在桌子上,虽然,钱不多,但也能给这个困难家庭一点小小的帮助。

有人问,什么是特殊教育?14年的每一次为聋孩子洗脸、擦鼻涕,每一次为他们洗脏衣服、铺床被让她深刻地体会到,特殊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不嫌弃,不放弃”是陈老师永恒的追求。

得与失的决择

陈老师和聋孩子之间有着太多的故事和感情。14年一路走来,有鲜花,也有泪水。

第一次选择。陈老师这样回想到。还记得2001年的那个暑假,县里部分优秀教师都到成都应聘,周围好多好心人都鼓励我。他们纷纷劝我,你呆在特殊学校能有什么出息,要名声没名声,要效益没效益,甚至一辈子都听不到学生叫你一声“老师好!”你图什么?像你这样师德高尚、工作踏实、业务能力强的人到普通学校去任教,那里会有你的大舞台。年轻的陈老师当时确实动摇过,也试想过换个环境,但一位老教师的话让她下定决心坚守在特教岗位上——“你是我们学校仅有的两个专业教师之一!”是呀!老教师们都能从普通教育改行到特殊教育,此刻,她想法是,我一名聋专业教师还有什么理由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而去从事普通教育呢?于是,她安下心来,更加勤奋地工作,换来了聋生的健康成长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这次的选择让她成熟了,失去的只不过是些身外之物罢了。

第二次选择。2003年春季开学第一天,她修完产假回来上班,正准备向学校领导申请减少点工作量以便照顾襁褓中的儿子,没想到学校领导首先开口了:“陈萍老师,这个学期你还是继续担任聋生五年级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另外,学校办公室的工作你也要承担起来哟。”一边是特殊孩子,一边是自己的孩子,她该做何选择?回到家,陈老师和她的爱人商量了很久,陈老师的爱人非常了解她的性格,自己的孩子和特殊孩子同等重要,所以他非常支持她的工作,决定花钱请保姆照顾儿子。从此,陈老师就成了一个快速旋转的陀螺,每天很早就把儿子送到保姆家,匆匆忙忙赶到学校上课、照顾学生、打理办公室工作,下班后再去把儿子接回来。记得儿子9个月的时候,因为拉肚子没能及时治疗,一直拉了一个月,到后来脖子都直不起来了,看着生病的儿子,做为一个母亲,陈老师心里十分难过,亏欠他太多,照顾他太少,这期间陈老师没请过一天假来陪他。当特殊孩子生病时,她总是第一时间带他们去看病,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吃药、喝水、休息。后来她的母亲知道了这一情况,埋怨陈老师是心狠的母亲,这辛酸的泪水只有悄悄地往肚子里咽,无怨无悔!

当我在《百姓话题》栏目中看到这位在特殊教育基层默默无闻工作了十四年的老师的感人故事时,我被她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脑海里一直呈现着她工作时的画面。可能这更多的是因为我自身也是特殊教育工作的老师,就更能体会陈老师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容易。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在书本知识,陈老师告诉我的是坚强、坚持、爱心、耐心,甚至是更多。对我这个刚刚走进特殊教育的工作的年轻教师指明了方向。让我更明白,虽然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选择和被选择,但是,我选择了特殊教育,选择了特殊孩子,给他们希望,让他们快乐,这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使命!

我亲身经历过的师德感人故事——只要还能站在讲台上,我绝不放弃

当我再一次,说起这件已经过去五年的感人故事时,我的心中总会有太多的酸楚,太多的遗憾,太多感慨,太多说不出感受。这是我的一位初中化学老师,在我读初三最苦的一年里,是他的鼓励与正确的引领,让我顺利的考上了重点高中。他的名字叫易金平老师。

在五年前的9月16号我得知易老师患有肝癌晚期到病逝期间,我天天都在祈祷,最终易老师还是离开了我们。这么多年都过去了,易老师的音容笑貌时常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从2003年我上中学认识他以来,易老师在我们的心中就是一位好老师。他工作一向兢兢业业,又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当时我读书的学校老师不够,特别是初三毕业班,化学老师只有一个,四个班的化学课都由易老师一个人上,课多的时候是一天到晚都在教室上 2 课。当时我们学校的化学成绩非常的优秀,前几届毕业班的化学成绩90分以上的人达到总人数的75%以上。易老师上课生动,有感染力,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上他的课。

就在2007年4月,我那时正在上高中,一个周末的晚上,我给以前的班主任程老师打电话,聊天中得知这样一个不幸的消息,当时就泪流满面,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所听到的。

程老师告诉我,正埋头于事业的易老师,突然有一天身体不适,就去医院做检查,医院检查的结果令人震惊:肝癌晚期。医生建议易老师停下工作,接受治疗,可是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易老师放弃治疗了,他选择的是工作。不管其他老师怎么劝,他总是说没事。可我们都知道是老师自己放弃了治疗,就这样,拿点止痛药,继续给学生上课。面对病魔,易老师很坚强,丝毫没有想过放弃,一直用乐观的精神跟病魔做斗争。9月份新学期一开始,就回到了三尺讲台,一如既往,不,比以往更勤奋、更敬业地忙于教书育人,搞科研。对于常人而言,患有癌症晚期病人的身体极度虚弱,应该静养。而易老师却以一种仿佛去日无多的精神,争分夺秒,其实,患癌病后重返工作岗位的老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很清楚,晚期基本上面临离开人世,为此,易老师只要身体条件许可,他就常常工作到深夜一两点。

我2003年认识易老师的时候,他身体强壮,工作认真。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豁达的人生态度。身患绝症后,没有一丝消极,反而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而且更加的乐于助人,更加的慷慨大方。我毕业后,每次给他打电话,听到他的声音,感受到他那豁达的人生观,对我都是一种鼓励。可是,2007年9月22日只有37岁的他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他一直深爱的世界,离开了他割舍不下的亲人、朋友,离开了他还要大干一场的工作。

一个身患肝癌的重症患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消极思想,没有一点及时行乐、享受人生的想法,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并取得了很多健康人都不能取得的成就。我无意在此把易老师神圣化,崇高化。我只是想说,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决不平庸,决不甘心命运的安排,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创下了很不平凡的业绩。此种精神,足以鼓舞我,激励我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上下求索。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每每想起易老师,我就常常想起这两句古诗。也许这两句诗并不恰当,因为易老师癌症后重返工作岗位的时候,正值壮年。但是我能够真切地感觉到他是以一种去日无多的精神在工作,他的成果是拿命换来的啊!而对刚步入教师行业的我,时时会回想起易老师曾经鼓励我的话,“人生的两大财富,就是年轻和健康。现在我已经都失去了。你们年轻人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不要虚度时光。”每每在我遭受挫折的时候,在我意志消沉的时候,这句话就萦绕在耳边,易老师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希望很多年以后,在天堂跟易老师重逢的时候,我能够很自豪地说“易老师,我没有愧对您的教诲。”

听了上面的两个故事,大家会不会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呢?是的,教师这个职业是伟大的,是平凡中的伟大,又因伟大而显得平凡。因为,老师们能在三尺讲台上,竖起高大的身影;能用两寸教鞭,挥洒美丽的人生;用一生的信念,诉说属于你们奉献的故事。

“有境界自成高格”

左黎明,男,1972年10月出生,湖南衡阳人。,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现任衡阳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左校长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他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他的语文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播出,《语感教学法》入选教育部《中国名师》音像专著工程。他认为“语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他认为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他主张语文教学应在继 3 承传统的“双基”教学的前提下,着力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积累”和“语文基本习惯”的培养;他认为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依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见、引导质疑、敏于点拨”,并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这样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诚哉斯言!从教18年,对这三重境界的蕴涵有了更多更深的体察和感悟。18年的教育生涯让我体悟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乃“志存高远”的事业境界。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小志者成小事、大志者成大事、无志者难成事。要想在教育上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得让自己的心性进入志存高远的境界。志存高远之境,使人对教育事业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志存高远之境,使人坚定了追求理想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志存高远之境,使人忘却了眼前事业的种种诱惑、迷茫、阻碍和困顿;志存高远之境,使人有了不断超越、不断提升、不断完善的动力和信念„„18年的教育生涯,有过风、有过雨、有过苦、有过泪,但自己从没放弃过做一个理想中的好老师的信念。正是这份信念,使我可以从容面对死神的威胁而一如既往地钟情于自己的事业;正是这份信念,使我可以对赛课、评模的不公一笑了之,依然沉浸在科研的充实和愉悦中;正是这份信念,使我成了一个在外人看来毫无生活情趣却能自得其乐的书呆子„„

18年的教育生涯让我体悟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乃“坚韧不拔”的事业境界。古人云:小人常立志,君子立志常。人生、事业多变故,面对各种变故,有人改变了当初的目标和愿景,有人却始终保持着心灵上的那份淡薄和宁静,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始终奉行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事业信条。18年的教育生涯,我有过从政的机会、有过经商的机会、有过搞纯粹的学术研究的机会,也有过消沉的时候、有过失败的时候、有过不被人理解而陷入迷惘、孤独的时候,但这一切,从没令我后悔过。充满改革精神的公开课上砸了,我不悔;为通过省级课题的结题鉴定搞坏身体住院了,我不悔;推行人性化管理遭人非议了,我不悔;寒暑假基本不休息却无一分报酬,我不悔;见了好书就买以致忘了回家的路费,我不悔„„事实上,憔悴的只是我的身体、我的面容,靓丽的却是我的精神、我的灵魂。

18年的教育生涯让我体悟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乃“豁然开悟”的事业境界。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智慧的事业,有人说教育是一种奉献的事业,有人说教育是一种创新的事业。在我看来,教育实在是一种修炼的事业。修事业以炼人生、修人生以炼事业。从这个意义上看,“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一种事业上的渐修,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是一种事业上的顿悟。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需要渐修,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践行。这个过程,特别需要自己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甘于孤独、甘于凄苦。同样,实现教育理想,更需要顿悟,需要“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地那份明心见性。这个过程,特别需要自己的专注、自己的解脱、自己的放下、自己的觉悟。

就顿悟而言,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先天禀赋、表现为人文底蕴、表现为学养积淀、表现为抱负水平、表现为勤奋程度、表现为思维方式、表现为个性特征„„但我觉得,最根本的差异,乃是事业境界、人生境界上的差异。有人只是从生存的境界体认教师这份职业,于是,教书仅仅成了一种谋生手段。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实际到近乎庸俗的程度。有人超越生存,从生活的境界体认教师这份职业,于是,教书就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这样,教书就成了他们立业的根基,成了他们精神的寄托。这样,教书就有了献身的冲动、创业的幸福。有人超越生存和生活,从生命的境界体认教师 4 这份职业。于是,教书在他们的眼中就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现象,教书过程就是一种独特的生命过程。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站在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完善生命的高度去敬畏、去珍爱、去完善教书这份职业。

蓦然回首,自己对职业的体认进入了生命的境界。这个时候,教育就成了自己张扬生命个性、展示生命活力、体悟生命意义的圣地,就成了学生丰富生命内涵、抒写生命诗篇、提升生命质量的净土。这个时候,自己心目当中的教师形象不再是“蜡烛”、不再是“春蚕”。因为蜡烛的泪里有着太多的悲伤,春蚕的胸中有着太多的黯然。也不再是“园丁”、不再是“工程师”。因为园丁的劳作总离不开过分的矫饰,工程师的对象毕竟是没有生命、没有灵性的物件。进入生命境界的教师,他们与学生结伴成长、共同发展。他们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价值,他们同时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价值。他们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唤醒者、指导者、鼓励者,他们也是自己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实践者、研究者、反思者。

时代呼唤着“生命境界”的教师,时代呼唤着有更多的教师进入“生命境界”。有“生命境界”的教师,自成课堂教学的高格;有“生命境界”的教师,自成学术研究的高格;有“生命境界”的教师,自成为人处世的高格。

第二篇:吕琢 中国教育报高考专栏 又到高考放榜时 湖南汉寿二中

吕琢 中国教育报高考专栏

又到高考放榜时

湖南汉寿二中

今天,各地开始纷纷晒出高考成绩,我们把它叫“高考放榜日”。今天,也是湖南省高考放榜的日子,学子们查了分后,一般都会觉得这不是他(她)理想的分数,有的已是第二次面对高考呢?无论如何他们都在默默接受着分数这个现实。高考,不仅作为衡量基础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指挥着每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而且作为“竞争性的选拔考试,以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公平竞争方式,依考试成绩作为取舍的依据,只认成绩不认人,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方式,牵动着社会的角角落落。如今,一年一度的高考过后,又将有多少个家庭度过不眠之夜。放榜后,在得知成绩的一刹那,有人欢呼雀跃,有人沮丧悲伤,有人处之泰然,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考好的,为成绩优秀而欣喜;考不好的,为落榜而伤心。

2016年高考放榜时我写了《高考落榜不是人生的失败》一文,激励广大落榜考生,2017年湖南6月24日下午2时高考放榜,高考成绩基本公布完毕,出分的时候,哭一批,笑一批。分数公布以后,几家欢乐几家愁,失败落榜的学子也不要灰心丧气,只有上过大学的才广大知道,四年后的风骚,谁的天下,都别说得太早。但是,并非每个考生都能考得理想的分数。高考落榜生该何去何从?这时候调整心态就很重要了,该静下来好好想想该如何选择,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理智选择以后的出路。落榜生需要冷静、平和的心态面对落榜后的选择。上帝为你关了高考这个门,就会为你打开另外几扇窗!这样他们会发现还是有很多机会可以选择的,按“学历”分有———参加全日制自考、成教、远程、夜大、函授等,按“职业”分有———读职中、技校、技能培训班等,毕竟现在并不是一考定终身的时代。落榜何所惧,高考不是唯一出路。范进中举后狂喜而癫的故事众人皆知。这个故事提示我们,考试成功也会给考生带来心理影响。

年年花相似,只有人不同。随着2018年高考成绩相继揭晓,“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新版高招故事即将上演。在这个节骨眼上,每个高考生和家长,都需要有一个平常心态,将高考当作人生的一个逗号。高考顺利抑或失利,不是人生的全部,更不会决定人生的价值。高考的正面功能与积极作用是以考促学,即促进学生努力向学、提高民族文化水平。考试制度的好处有不少,其中之一是求己而不求人。采用其他选才方式往往需要求人,要看别人脸色,且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他人。考试则提供一个反求诸己的机会,能否成功主要靠自己的努力,因此考试选才能够促人向学、催人奋进。在高考恢复40周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高考制度?笔者认为,尽管高考有其局限,但总体而言,恢复高考40年来,通过高考的公平竞争,为高等学校选拔了千百万合格的学生,经过培养造就,许多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我国这些年的经济腾飞,与高考制度的恢复和不断改革高考放榜时,我写密不可分。恢复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它是历久弥新的记忆,是值得珍藏的历史。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古语说“四十不惑”,于不惑之年回望当年的恢复高考,更有沉郁厚重之感。

在一般人看来,高考失利才会给人带来不愉快,以至于出现抑郁情绪和一些消极行为。高考成功,多年的夙愿实现了,应该不会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其实不然,一件好事也会让人处于应激状态。高考成功后,高兴的情绪后面紧跟着的往往是紧张甚至焦虑,因为考生和家长要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填报志愿,选择专业,选择学校,同时要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和考生的志向,担心会不会被录取等等,这一系列的事情都会使人的身体和心理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应激反应。其实,只要有了方向,有了理想,并有追求的勇气和执着,高考成绩,也可以“那都不算事哦”其实,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选择,时常站在十字路口,对与错,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不是一天两天能注定结果的。

我的女儿去年在北京参加高考,北京23日中午12时放榜,放榜时,我以朴实平常淡定的心看待高考放榜,女儿高考成绩中上,还算理想。作为高中老师,我不希望家长给孩子过多的压力,但社会的大环境又让家长们无法避让,似乎上大学,上名牌大学成了家长们众望所归的目标。今年的高考在家长的期盼中一分一秒的移动着,明年、后年、十年以后,高考的队伍是否还和现在一样呢,考场里面考学生,考场外面烤家长!高考像漫漫人生路上的一道坎,无论成败与否,我认为现在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总结高考的得与失,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之中再犯内似错误。恢复高考41年来,每个高考放榜日的来临,都牵动千千万万家庭的神经。作为一个全民话题,人们更乐于讨论的是谁家的孩子考了多少分,谁是今年的高考状元,状元背后有什么故事。于考生而言,高考放榜日对应的则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现实。是考试,必然有有竞争,分数多寡、排名高低;难免要分出榜内榜外、线上线下。可不论如意与否,都应该多些淡定,用平常心看待高考放榜。

范进登场时,年已五十开外,自述“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然而就在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之时,命运之神猝然光顾。他不但一夜之间进了学,接着又一步登天变为举人“老爷”!这个习惯了失败的可怜虫,经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成功的刺激,竟至发了疯,“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不过,当我们掩卷而思时,是否也曾产生过别样感慨:在这个可笑、可悲的小人物身上,不是也潜藏着某种不同寻常的东西吗?在漫长而坎坷的仕进之路上,他艰苦跋涉了大半辈子;尽管有种无收,却始终不曾放弃。想一想几十年来他所承受的沉重生活压力,想一想几十年间充斥耳边的讥笑挖苦、抱怨申斥,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执著,哪怕这份执著已染有麻木的症候。——有些时候,追求者的目标可能并不伟大,从旁观者看来,甚至有点渺小卑琐、微不足道。然而追寻者在求索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锲而不舍、百折不回,却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其实,读者大多没有注意到,范进的可笑之态,多半是从书中人物的眼中映射出来的。作者吴敬梓本人则保持着一贯的冷眼旁观态度,对人物、故事作着客观的(或貌似客观的)描述,尽量不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然而当我们摆脱看客的视角,设身处地站在范进的立场来体味这一切,便不难体会这段喜剧文字中的悲剧内涵:在更深的层面上,作者对范进并非一味嘲弄讥讽,还抱有深切的同情与悲悯!吴敬梓那枝锋利的刀笔向来是双刃的,在“范进中举”中,这枝笔对炎凉世态的嘲弄,远比对范进的讥讽来得犀利而尖刻!

我从网上查阅资料,得知马云的过去,考过三次大学,他两次落榜都没有放弃,最后一次跌跌撞撞地进入杭州师范学院,没有自甘堕落,成了当今响当当的人。张泽群四次高考才考上,成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后,2006年-2011年连续六次主持央视春节联欢晚会,2009年获金话筒播音主持作品奖。从马云和张泽群等有过挫败经历的名人身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考失利者,发力追赶的机会比别人多,校正航线,奋力前行,人生依然会风光无限。生活有万千通途,不只是考上重点大学一条路。在高考这场竞技中,春风得意者值得祝贺,成绩不佳者也不必沮丧。天道酬勤,只要努力奋斗,鲜花和掌声总会眷顾。学子搏高考。页页张张沙漏小。落笔生花,只望龙门跳。乱书桌,抛纸稿。六月庠门,飞雪谁人扫。十二载寒窗如梦晓,掩卷方怜,范进当年笑。条条大路通罗马,座座校园培李桃。本是征程新起点,何能一考便逍遥。

今天的求学之路和范进时代自然大大不同,如今考上大学不意味着进了保险箱,我们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生存的技能。书呆子很难适应社会,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学习是一生的事情,学生时代有什么理由贪图安逸呢?

孩子们经过了十二年的学校基础教育,每个高考学生都松了一口气。小学学习是高考的逗号,中学学习是高考的起跑线,高考一搏,给小学、中学学习画了个句号。每个考生都希望在高考时取得优异的成绩,顺利踏进高校的大门,享受良好的教育,获得更有人生竞争力的知识与文凭,这是人之常情。可有考就有高下,有竞争就有被刷下,每个考生都能如愿以偿走进名高校就读,显然是不可能的。家长、老师和社会共同关注、理解、激励失利考生,调整他们的情绪,义不容辞。高考成败其实有不少偶然性因素。四次高考让张泽群相信天道酬勤,相信公平正义,相信可以通过自己努力、不凭借任何运作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不会读书、不会考试,要会静下来思考,读书、考试是高考顺利者的特长,高考失意者总结、挖掘和发现自己,从高考失败中勇敢走出来,重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人生,寻找机遇,直面挑战,扬长避短,做自己喜欢的事和能做的事。这样,一条比进入名高校学习者更优的人生路径或许正等候着你。孩子们进大学学习,是高考这一个十字路口给人生亮起了绿灯,小小地欣赏一下自己,再鼓足干劲争上游;庆幸并陶醉其中不思进取,甚至以为从此可以一劳永逸、坐享其成,下一个十字路口可能就是红灯。高考顺利者,请一路前行!高考失利者,要努力向前看,从头再来!

今日高考放榜,与一千多年前科举考试的“放榜”决然不是一回事,甚至与一二十年前也有很大的改变。相对以往,以考试这种相对公平的方式选拔人才,基本形式没有变,但是考试的录取比例、考试与个人前途的联系等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锤定音的时代已经过去,高考成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力也大幅减弱。人们可以找到很多高考改变命运、成就人生的案例,也能轻松找到很多高考不如意者走向成功的励志故事。但是除了这些引人注目的高考状元们,还有许多普通孩子或在斟酌学校、或在痛哭流涕准备来年再战、或者面对这不理想的成绩考虑是否要选择三本学校、是否还有别的出路。真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我告诉孩子们:高考并不是人生的终点,不必唉声叹气、痛不欲生,高考后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如今已不是看学历、看分数的年代,拥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站稳。餐饮行业历经结构的调整、小微企业补贴、营改增等政策的影响,只要有了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就能获得自己的一份事业。高考失意者总结、挖掘和发现自己,从高考失败中勇敢走出来,重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人生,寻找机遇,直面挑战,扬长避短,做自己喜欢的事和能做的事。这样,一条比进入名高校学习者更优的人生路径或许正等候着你。我认为,高考落榜是人生一次体验的失败,而不是整个人生的失败。把它看作是苦难对自己考验的提前到来,正确面对和认识,它就会让人过早地体验并成熟起来。上世纪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一部分落榜生承受过高考落榜的的人生失败经历,因而心理上更显坚强。家境贫寒、没有多少社会关系、无力复读、没有回头路可走的残酷现实,使得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能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善于抓住商机,在压力中不断激发自身的潜力;而且他们没有大学生失去“铁饭碗”的顾忌,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更具冒险精神,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按理说,在如今这个时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无数学子们依然如封建社会的举子们一样,纷纷挤上高考的独木桥,在历经12年的寒窗苦读之后,迎接决定人生命运的一次大考验。也许是受根深蒂固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思想的制约,无论身份高贵与否、家境如何,所有的家长们哪怕是再苦再累,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好成绩,能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所以,差不多入学起,父母可能就想到了孩子的未来大学梦,小学要择学校,初中要择学校,高中更要择学校,一切其实最终就是为了一个“高考”;学校课程安排,老师教学设计,学生做题练习,最后还是为了回归到一个“高考”,于是高考成了指挥棒,考什么开什么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学习读书作业做试卷,围绕一个“高考”,“高考”成了学生不同阶段的终结目标,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成了学生盼头,也成了学校标榜的资本,成了老师成就感的来源,成了所有家长辛苦动力,成了家长希望与寄托。可是,就在家长们为那些高考中“胜利”的孩子欢呼雀跃的时候,又有谁考虑过那些“名落孙山”的孩子们,他们的内心是怎样的茫然、痛苦无助?不读书去做什么,他们年轻的肩膀还没有承受过过大的压力啊。

今天注定了是个不平凡的日子,对许多人来说。因为,今天,高考放榜啦!这样一个日子,注定了有人欢喜有人愁。有的人平时考得好,现在考得更好;有的人平时考得不好,现在考得更差;有的人平时考得好,现在考得糟透了;有的人平时考得糟透了,现在考得好极了„„啊,世事总是如此无常!然而,一切自有天命!这分数看似偶然,实也必然。用哲学的话说就是“必然中有偶然,偶然中见必然”啊。考上一个好分数,自然是人人想要的。可考不上好分数,也不必灰心丧气。毕竟现代社会机会多得很,高考并不是独木桥,只要孩子们的眼睛看得远些、看得高些。有一句话说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果你真的有才能,高考失利只是暂时的,因为,高考之后的路还很长,很远,选择也很多,关键还是在于你。这时候,孩子们可真的别“失去了太阳”,又“失去了月亮”啊!

我借用网络语:“其实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清华的软卧,本科的硬卧,专科的硬座,民办的站票”。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比尔-盖茨说过:“难道坐头等舱会比坐经济舱先到达目的地吗?”所以,不要对我们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尽力就好!可爱的学子们,加油!高考落榜的孩子,人生并没有没落,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进大学学习,是高考这一个十字路口给人生亮起了绿灯,小小地欣赏一下自己,再鼓足干劲争上游;庆幸并陶醉其中不思进取,甚至以为从此可以一劳永逸、坐享其成,下一个十字路口可能就是红灯。高考顺利者,请一路前行!高考失利者,要努力向前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无论落榜生还是状元,都让我们从头再来!继续努力吧!今天,又是高考放榜时!我从教的29个年头!虽然今年没教高三,但我一样能体会到今天将会是很多人的节日,也会是很多人的劫日。但从我今天的眼光来看,不管成绩如何,只要努力备考了,人生一定无悔。而一个努力去备考的人,一定能努力过好未来的每一天,无论此次考试是否得意。人生就是这样,没有遭遇挫败,哪有幸福可言啊!其实,高考并不是成才的唯一出路。有多少成功人士不是名牌大学毕业,又有多少大学毕业生为高中学历甚至是初中都没毕业的老总打工。落榜的学子需要的是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寻求一条适合发展自己的成才之路,不必硬去挤那独木桥。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记住,太阳每天都照样东升西落,不会因为雨、雪或人的因素而做改变,只是你不受外界更多的影响,找到自身的价值,依然可以享受幸福的人生!

高考,就是悬在学校和老师头上的一把剑。参加教育工作29年来,我一直在努力追寻我的梦想我从读研到读博,我就这么样执着认真、坚定的走下去,即使失败,我也会得到自己的尊重和释然,这才叫活出了我自己的人生啊。加油吧,高考学子们,用我们的努力奋斗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高考像是一场赛跑,我们只有奔跑。最后,我祝愿落榜的学子们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过更好的生活。家长和高考的孩子们用淡定平常之心看高考放榜!

写于汉寿二中老校门的两间书斋屋

2018年6月25日

第三篇:吕琢 中国教育报党建专栏 学习《红星云》,我们拥抱新时代 湖南汉寿二中

吕琢 中国教育报党建专栏 学习《红星云》,我们拥抱新时代

湖南汉寿二中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当代共产党人面对的时代之问。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个先进的政党,总是乐于倾听时代的声音,善于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在哪儿?“八个明确”的鲜活内容,深刻揭示了这一新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报告提出“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这既是过去五年的成功之道,也是新时代开创新业绩的重要法宝。比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总抓手”。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九大报告堪为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行动指南。随着十九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再度迎来标注新的伟大高度的里程碑,将报告精神贯彻到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中来,让十九大精神在三湘大地落地生根,已成现实呼唤。行成于思,行胜于言。在十九大报告学习方面,我们绝不能沦为“清谈馆”,必须争做“行动队”。习近平同志深沉浑厚的声音,响彻在出席十九大的党代表耳畔,共鸣在亿万中华儿女的心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十八大以来,“过去5年,习近平的政策视野充分体现了继承与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新的里程碑。”该片监制、探索亚太电视网副总裁魏克然坦言,历史的视角让我们意识到,“中国正进入一个新阶段”。比如说,十九大报告提出“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这也已经为我们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堪为落实“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和走在中部崛起前列、实现富饶美丽幸福新常德新汉寿美好愿景的“奠基石”。“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所肩负的庄严使命。”十九大代表、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说,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列,到明确“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再到鲜明提出“伟大梦想”,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联成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崭新航程正在开启。“2017中国十大流行语”是“十九大、新时代、共享、雄安新区、金砖国家、人工智能、人类命运共同体、天舟一号、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根据词语出现的频次,结合人工后期处理提取、筛选而评选出了十个频次最高的词语,代表了中国主流媒体关注点和语言特点和变化指征。国内候选字词中“新时代”、“初心”等随着十九大的召开而热起来的词语因为网友高度推荐排在前面。同时代表创新的“享”、“云”,网友们交流中常用的“赞”、“怼”和代表中国百姓生活变化的“新四大发明”、“人工智能”等都纷纷入选。目前,字词的评选已经进入网络投票阶段,经过网民投票选出的2017国内字、词和国际字和词将在12月21日公布。

“进入新时代,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四个伟大’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总体回答。”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就是为了实现伟大梦想。“中国发展之谜的答案,就是中国共产党。”看到人民大会堂里参会代表昂扬的精神状态,看到国家博物馆内民众接受采访时自然流露的自豪之情,玻利维亚《变革报》主编阿亚拉赞叹,“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展现了强大的领导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复兴的逐梦之旅开启新征程。“从总要求到核心根本,从主线到统领,从根基到着力点,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这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一次重大飞跃,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注入了全新活力。”辛鸣说。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小学党的建设为统领,着力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体系,以中小学“四品八德”教育为主抓手,落实管理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和协同育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推进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让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全市所有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坚持优质均衡,着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同样存在于教育领域,特别是市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仍不均衡。面对新需求新变化新挑战,我们要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学前教育扩容提升工程,满足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的入园刚需;深化“新优质学校”培育,着力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创新办学形式,探索名校办分校、老校带新校、强校扶弱校等集团化办学新路径,不断发挥名校的辐射效应;推进课程改革、课堂变革、评价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扩张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转变,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伟大梦想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对加强党的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坚持党的领导,必然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十九大代表、中央纪委秘书长杨晓超说。

教育部领导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寄语全体教师,鼓励全体教师勇当新时代温州教育“探路者”,向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发展。王剑波指出:孩子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他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而教师肩负着培养他们的使命,这要求教师要有教育情怀,要有仁爱之心,更要有事业追求。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公民。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立德树人就是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此,校长说,作为一所以培养党和国家“喉舌”、创造与传播先进文化、服务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己任的学校,要牢记领导的嘱托,把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转化为完成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目标任务的强大动力,努力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为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局党委书记也表示,新思想对学校争创一流学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应始终以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为追求,多育栋梁之材、多出创新成果,学生应坚定理想信念、磨砺过硬本领、扛起责任担当,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未来的建设者、创新的生力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而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大幕已经在湖湘大地拉开,向目标冲刺的艰巨任务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向着富饶美丽幸福新常德进发,我们就应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昂扬的干事精神,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劲头,以“功成不必在我”“功夫必须在我”的境界,在常德汉寿崛起、扶贫攻坚、经济升级发展中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我们党员每天学习《红星云》时,我都会认真聆听报告,仔细做好笔记,通过每天的党员学习《红星云》,我们再次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九大精神。我深深感悟到: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推开新时代的大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正如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四个伟大”所诠释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体现于新思想、贯穿在新征程、承载着新目标,成为十九大报告中的一条“精神脉络”。新时代催生新使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十九大谋定的目标、擘画的蓝图表明,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仍然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伟大梦想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也绝非坦途。嘉兴将继续以红船起航地的担当和作为,一以贯之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先行者”目标奋勇前进,我们教师对自己肩上的使命与未来的方向有了更明确、清晰的认识。思想有多远,脚下的路就能走多远。在新时代、新背景下,我们将踏上新征程,我们正在谱写新篇章,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贡献力量,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写于汉寿二中弘正楼的楼梯间底下自建的小木屋

2017年12月11日上午

第四篇:吕琢 中国教育报清明祭 情感专栏 清明祭亲人,追思情更浓 湖南汉寿二中

吕琢 中国教育报清明祭 情感专栏 清明祭亲人,追思情更浓

湖南汉寿二中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相传其俗起于西周时期。它最初只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一书中曾写道:“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就是说,到了这时,天气清和明朗,草木开始萌茂。因此,民间早就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说法。清明是什么,我在百度上找到这样的话: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在我国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祭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皇家祭祀是最隆重的仪式,平民百姓也最为庄重,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清明节也是悼念亡人之节。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公卿,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将至,我们该如何祭祀先人,让清明更有意义?无疑,要文明祭祀,应当以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为主题,把对先人的祭祀作为一次感恩亲情的怀念、崇尚美德的追思。清明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通过祭扫,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应该让老节日过出新味道,相对于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污染环境、存在安全隐患的传统祭祀方式,我们更应该选择鲜花祭扫、植树绿化、经典诵读等绿色文明的方式来向先人致敬。清明节,是人们慎终追远,缅怀逝者的节日。祭祖扫墓的时候,通过祭奠词,来表达生者对逝者的感怀与追念。一年一度清明至,华夏无处不祭祀。清明是一个风清日明的节日,清明节既有怀念先人之意,也有迎接春天之味。可见,选择此时祭祀先人,是何等的美意。然而,每当清明祭祀,因为焚烧纸钱、燃放鞭炮,都会发生一些悲剧。村民因上坟烧纸引发森林火灾,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肇事者也因此将被追刑责,教训极其沉痛。遗憾的是,这样的悲剧年年有。在农村,清明祭祀屡屡发生火灾,客观上是季节天干物燥,烧香焚纸、燃放鞭炮的传统祭祀方法隐患多;主观原因则在于一些村民防火意识差,麻痹大意,心存侥幸;再者,还在于相关部门监管不力,虽有制度措施和火情观察员,毕竟力量有限,很难对每个人实行监督。一旦发现火情,为时已晚。清明时节火纷纷,到处烧纸烟滚滚。因此,农村清明更呼唤文明祭祀,必须抓好农村这个安全重点。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清明节,很多人都会回乡祭祖扫墓,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一些人会采用“网上祭祀”或“直播代客祭扫”等新型祭扫方式缅怀逝去的亲人,但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带上家人到现场为亲人献上一束花、陪他们聊聊天„„ 一年一度雨清明,大地处处闻悲声。守候亲人不忍去,一缕青烟慢升腾。湘西洪市雷公坡,轻烟环绕鹫穿梭。纸钱燃尽今如此,祭酒杯倾意若何。有泪有悲天暗色,无晴无雨日昏多。清明扫墓知来处,问祖寻根代代歌。

现在是新时代新社会,几乎无人留恋乡村生活,这就是现如今农村的现状。变化无时无刻不再发生,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在于,这种变化仿佛是突如其来的,就好像原本亘古未变的古老生活方式,突然被一种强大的驱动力给打破了,一下子所有的东西都开始流动了起来。一切坚固的东西都消散了。你只有变化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一旦你停下来,你就会被时代抛弃。这种被时代裹挟着身不由己的变化,城市的上班族能感觉到,乡村生活的农民同样深有体会,他们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全都是这种物质和精神上的巨大落差。他们的恐惧更加根深蒂固,因为土地无所依靠,这就意味着夺去了他们手中最后的救命稻草,只有绝处逢生,毅然出走,寻找新的生存方式,才能跟得上这种变化。

再忙不该忘了清明,清明是怀念故乡的节日,给家乡去个问候,让亲人代祭先祖,也可以网上文明祭奠,捎去自己的一片怀念。再远不该忘了清明,中国人是有安土重迁情怀的,故乡再远是哺育成长的地方,甚至也是落叶归根的地方,远方的游子当然可能无法回家,但一定要向故乡的方向送去祝福。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传统节日越发不够重视,甚至淡忘,忙碌的城市人,总似匆匆的过客,遥望远方的家乡,似乎渴望而不可及,来时的思乡情渐渐变为探望,进而家乡变异乡。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清明,让思想之情更浓厚一些。这种情怀是一种传承,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让异乡的游子把思乡的情怀传承给下一辈,也许孩子们完全没有回到过故乡,但是要让他们知道,身上流淌着故乡的血,永远都是故乡的人。对于世代繁衍的本地人,清明是一柱香、一捧土、一份哀思,而对异乡人来说,“清明”这两个字,就是对遥远故土的一抹淡淡的乡愁。在历史的链条上,清明节肩负起了文化传承与变革的重任。“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更是让“叶落归根”成为一种深孚众望的美德和灵魂的最终归依。因此,无论我们漂泊到哪里,家是我们永远的牵挂,祖先的墓地永远羁绊着我的脚步,我的心总是在无尽地张望着先人的所居之地。时代在发展,城市在扩张,在外地工作或者打工的城市,越来越多的异乡人选择离家,来外面打拼。当我们在外地生根发芽,但是,别忘了远方,还有“祖宗的根”在等待着祭奠和怀念。

文明祭扫,贵在心意;平安清明,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这样,不仅为个人积存正气,更为社会积存正能量。让我们用绿色清明寄哀思,还清明节一个气清景明。扫墓祭祖、寄托哀思,以缅怀先人、敦亲睦族,这是千百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更深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我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

又是一年清明时,霏霏细雨,点点愁思,几多离人泪!丝丝细雨又清明,旷野荒坡草未青。灰烬鲜花坟冢下,花开花落满天飘,寄托哀思坟边绕。恋恋不舍缓离去,敬叩亡灵纸钱烧。青烟直上九重宵,儿孙后代敬孝道。思亲语言诉不完,只愿先祖天堂好!烛香浊酒柳风中。遥思珂弟情高远,凝视碑文泪纵横。孤寂愁心谁与诉?却观纸鹞舞长空。

而今随着生活节奏与方式的变化,祭祖的流程逐渐被简化,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清明甚至仅仅意味着一个小长假。我们有一部分人是城市的边缘人,家乡的异乡人,精神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我与那些打工者之间唯一的差别在于,我会修订、讲述、抒发自己的经验,而打工的人们才是沉默的行动者。“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中华民族自古重视血缘亲情,清明祭祖是绵延数千年的习俗,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具体表现。他们的行为比我们更重要,因为正是他们携带着关于城市的经验和记忆回到乡村后,改变了乡村的面貌。而我只是吟唱着乡村的挽歌,在城市中继续生活、怀想,一生都在寻找那个回不去的家乡。

我认为:清明祭祖,最重要的是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不仅要追思先祖,更重要的是将先祖的风范传递给后人,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中华民族每一个家庭传承至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凡的历程,而“祭祖”正是作为后辈传承先人精神,表达后人追思的重要途径。“在清明这一天,除了祭祖的仪式,家里的长辈也可以把祖先的美德、经验、故事、教训讲给子孙听,这就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如今,归乡祭祖扫墓对很多人成为奢望这一话题,我建议,不妨参考一下古人对待祭祖的情怀:走上附近的一座山,遥望一下家乡,追思一下先人的不易,在家默默怀念一下上一辈,想想他们曾经有什么地方打动过自己的内心,也可以给后辈讲讲前人的故事。“祭祖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也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中国所谓的‘祖先崇拜’里,还有贤人崇拜、英雄崇拜这样的一种内核,把这样的一种精神传递下去,这才是清明节的意义所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份对已故亲友的思念,虽然已是天各一方,但这份念想却始终将我们牢牢的连在一起。今夜我写下这份牵挂,微递到天堂!铲一锹黄土,覆一层哀思;种一株新枝,植一腔缅怀。死亡与新生、相聚与离别、人与自然,深厚的人文底蕴、不变的人心情感,过往的清明时节耳闻目睹,让我感悟甚多:逝者长已矣,生者常思思,愿他们安息!我还要告诉天下的人们,亲人们活着时,要多多珍惜大家在一起的日子,这很弥足珍贵哟!

写于汉寿二中老校门的两间书斋屋 2018年4月3日星期二深夜

作者单位:湖南汉寿二中

第五篇:吕琢 中国教育报心灵栏目 学习“两学一做”心得体会.湖南汉寿二中doc(模版)

吕琢

中国教育报 心灵栏目

学习“两学一做”的心得体会

湖南汉寿二中 这是2016年5月中旬我参加常德市委党校和湖南省委党校“两学一做”征文竞赛的获奖文稿,拿到获奖证书以后,学校领导要我把征文的文稿再反复修改,然后发到网络上,恳请编辑老师斧正,也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自从今年4月开始我们二中学校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让我明白了具体学什么?答案是:1.学党章党规。2,逐条逐句通读党章。3,学习《准则》和《条例》等。4,学习党的历史、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

“两学一做”归根结底是要加强思想作风,解决突出问题。我们党员干部要加强党性教育,是党员干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宣誓入党,就是身心归党,以身许党,要时刻牢记党员身份、牢记义务责任。我们党员干部通过学习,解决一部分党员党性意识弱化、宗旨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涣散等问题。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我们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就是将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在全体党员干部队伍中形成勇于担当,履职尽责的政治氛围,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党员干部要把“两学一做”落实到党性教育上,引导党员干部永葆党性党风之纯。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言、立德、立业的基石。我们党员干部要把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作为党性教育的常修课、必修课,引导我们八千七百万党员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做到学而用、学而行、学而信。我们党员干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避免瞎应付、走过场,要将学习落到实处,实现“入脑”、“走心”。要坚持学用结合,达到知行合一;我们党员干部通过扎实学习,实现充实头脑;把握关键问题,力求实效整改;从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党员干部学习方式可灵活掌握,但也务必保障实效,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工作中自觉做到勤学习、常思考、多动脑。要将学习成果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善于从具体工作中发现规律性问题,在日常小事中总结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以理论知识推动实践工作。多向党员群众征求建议;多到基层一线与群众谈心交心,防止大而化之,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具体做法是:

一、学习了“两学一做”以后,我们要做“合格党员”,就要做到这5个方面:

我们党员干部要强化政治意识,践行党的宗旨,保持公仆情怀,牢记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廉洁从政、从严治家,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我们党员干部要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我们党员干部要保持政治本色,把理想信念时时处处体现为行动的力量;我们党员干部始终要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

二、学习了“两学一做”以后,我们应该做到“四讲四有”:讲政治、有信念,讲道德、有品行,讲规矩、有纪律,讲奉献、有作为。

三、学习了“两学一做”以后,我们党员应该主动守住四条底线:

1、法律底线

法律体现国家意志,是全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底线,更是党员干部的底线。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我们党员干部就是要不折不扣贯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 1 心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我们党员干部要学法懂法,维护法律权威。我们领导干部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规定我们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怎么用权,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对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要挺身而出、坚决斗争。”党员干部要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准确把握我们党处理法治问题的基本立场。首要的是学习宪法,还要学习同自己所担负的领导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2、政策底线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指出:“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的理论、意志、主张在治党治国、执政理政上的具体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旦确立,服从和执行就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全党行动的准则,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不可违反、不可变通的底线。

守好政策底线,这是领导干部开展工作要做的基本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政治素养。不掌握这些,你根据什么制定决策、解决问题呀?”其次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以局部或个人利益来决定取舍,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或变通执行。党员干部要不折不扣地学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首先要学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做事的原则和方向。习近平指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

3、纪律底线

2015年1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重要的党内规矩。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党规党纪体现着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是管党治党的尺子,也是党员不可逾越的底线;同时,所有党员干部还必须明白,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要求更高,这是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2015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条例》把党章对纪律的要求整合成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开列负面清单,重在立规,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

党内规矩既包含成文的规定,也包含一些未成文的党的优良传统和行之有效的习惯做法。我们党在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我们党员干部就是要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

4、道德底线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我们党员干部来说,不仅有纪律底线和政策底线,明确的法律底线、而且还有人民群众心中的道德底线也必须坚守。由数千年中华文明积淀而成的一般性社会公德的就是党员干部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的道德修养应在社会公德的一般性要求之上,应该成为普通大众的道德标杆。我们党员干部必须做人先立德,做官先做人; 2 “律人先律己,为官先修身”,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提出,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党员干部要“坚持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公私分明”;“坚持干净做事、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尚俭戒奢”;“坚持甘于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从政,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管理、用好用人考德和选人这根杠杆,引导党员干部老老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俗话说“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中华民族崇德尚道。“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习近平说:“道德问题是做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廉洁用权,自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古人说:‘百行以德为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大量情况表明,道德情操与生活情趣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许多腐败分子走上犯罪道路,大多是从操守不严、品行不端、道德败坏开始的。”

三、学习了“两学一做”以后,我们党员更应该遵守“六项纪律”

1..严守组织纪律,不得违反组织程序,擅作主张、我行我素,重大事项不请示不汇报,目无组织、瞒报个人有关事项,不得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得搞家长制、一言堂、独断专行;2.严守政治纪律,不得散布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不得发表违背中央决定的言论,不得制造、散播政治谣言、小道消息及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

3.严守工作纪律,不得上班时间未履行请假手续擅自离岗,不得工作时间参与打牌、炒股、玩游戏、上网聊天、网上购物等与工作无关的活动,不得参与赌博、工作日饮酒,不得利用手中权力吃拿卡要、以权谋私,不得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

4.严守生活纪律,不得出入私人会所,不得组织或参与用公款支付的消费娱乐或健身活动,不得用公款支付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

5.严守廉洁纪律,不得违规配备公车、超标准接待、公款旅游和超标准使用办公用房,不得用公款相互吃请、送礼、娱乐,不得利用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借机敛财,不得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6.严守财经纪律,不得利用职权职务便利和影响干预、插手财务活动、工程项目、招生考试、干部人事等工作,不得公款私存、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不得为配偶、子女谋取非法利益;

我们党员干部要明底线、守底线是党员干部修身正德、干事创业的必修课。磨砺品格“强人气”。我们党员干部人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和周围人群对一个领导干部价值的认可。一个领导者或者领导团体要想做到人气旺,社会认可度高,要注意增强四“力”。一要培养凝聚力。领导者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气度和个性,让自己的人格和操守散发出自然的吸引力。二要培养魄力。领导干部要敢于尝试、锐意进取、除旧革新、引领风骚。三要培养亲和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往往能使领导者更容易了解下情,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和更多的支持。四要培养服务力。我们党员干部要准确认识自己作为“服务员”的身份和定位,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我们党员干部要协调把握“添和气”。要保持队伍和谐稳定、团结向上,就要善于总体把握、综合协调,消除怨气,多添和气,努力团结一班人为共同理想和远景奋斗。在具体统筹运作中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把握人本原则。要在管理活动过程中多糅合进“人性化”管理的元素,多一点人性的关怀和激励。要对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层次的人予以公平的对待和真诚的尊重,要注重通过不同的沟通方式消除由于制度管理和机械化管理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淡漠和隔阂。二是要把握平衡原则。领导干部要善于沟通上下、兼顾左右、全面把 3 握、重点照应,要在事务的矛盾运动中找到平衡点。

做人做官的法宝: 中庸之道和仁爱原则:做人做官的金科玉律:中庸之道

贵和尚中

今天我学“两学一做”以后所思考:感悟大道、修炼大德、心存大志,我谈“两学一做”的心得体会,很自然就想到有这样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我们党员干部要做到奉献忘我,功名无我、事业有我、则不仅是群众的福音,更会获得臻于化境的幸福人生。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只要能守住处事、用权、做人、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最后我说“两学一做”:就是:有事多做事,无事多读书;做事,坚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当官,坚持唯心主义,命也运也;得之欣然,失之淡然,处之泰然,顺其自然。

下载吕琢 中国教育报 优秀教师事迹专栏 仰止弥高 钻之弥坚 湖南汉寿二中(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吕琢 中国教育报 优秀教师事迹专栏 仰止弥高 钻之弥坚 湖南汉寿二中(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