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证券公司风控指标管理体系改革思路及下一步工作
证券公司风控指标管理体系改革思路及下一步工作
证监会机构部副处长 童卫华
给大家介绍一下机构部关于公共指标修改的一些思路。当然这个我们走完程序以后还会在全行业征求意见,今天介绍的思路不见得是最终的征求意见内容。给大家简单介绍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我们行业未来可能的趋势,因为风控指标或者资本的监管制度或者风险管理必须跟行业的发展趋势相适合;另外,目前来看,我们风控指标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第三就是国际上的风控指标或者资本制度有哪两套,这些制度跟中国有哪些区别;第四个就是我们下一步准备修订风控指标的一些总体思路;第五个就是我们下一步具体的工作,下一步的工作欧阳主任会做详细的部署,我这里只是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个,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自从今年五月份创新大会召开以来,行业的创新都动起来了。我根据这半年来我们郭主席、助理以及主任的各种讲话,以及行业的专家对行业的发展趋势的不同的论述归纳了四个方面:
第一个是行业的功能从传统的通道业务向资本中介或销售交易业务转型。我们现有证券公司的业务主要是靠经纪、资管和投行,经过综合治理以后,自营业务在整个行业的资金投入和收入结构方面不是最主要的。通道业务是带嘴巴的、是不需要用自有资金的,它的风险相对来说比较低。通道业务向资本中介业务转型,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从原来券商对风险的极度厌恶型转向风险的承担者或者偏好者。资本中介业务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是需要把自己的风险转嫁给别人的。证券公司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定价、管理,把客户的风险转移给券商,这可能是未来券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按照我们现有证券公司个别券商提出来的,未来还是想做市场,还是想做靠嘴巴的、不承担风险的,这不是国际一流投资银行所均具有的功能。从通道业务向资本中介业务的转型,对我们行业来讲是要从风险极度厌恶型转向风险的管理者或承担者。把社会居民的风险转移到我们证券公司,我们证券公司通过自身的专业优势把风险对冲掉或者把风险管理掉。这对行业的资金使用效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个就是客户。客户从单一转为多层次。因为我们证券公司做股票,主要的客户是股民。另外就是上市公司,其实证券公司对上市公司的服务也不是太多,除了IPO和再融资,其实上市公司的很多融资需求都是没有满足的。证券公司创新发展转型之后客户的层次可能更多。第一个是政府,虽然中国在转型的过程中,但是政府依然是控制着中国经济的最大的主体。证券公司未来可能会多层次地为政府提供金融服务。比如国务院领导说,未来做行业整合或者信息产业战略规划的时候,我们中国的证券公司能够在这里面出谋划策。比如西部地区,各个省都有一家当地的券商,当地的省政府、当地的经济转型或者当地的产业整合,我们的券商是不是参与到其中去。第二个企业。我们知道上市公司总共有几千家,其实中国的企业有千千万万,这些千千万万的企业其实都是我们证券公司的服务对象,它们都有融资和投资的需求。第三个是居民。中国有十四亿人口,除去18岁以下的、60岁以上的,起码有七八亿人口。我们的服务对象现在只有六千万,未来我们应该是服务七八亿的广大人口。我们的客户会从单一的股民转向整体的人口。
第三个,服务。服务会从简单化转向综合化。我们券商是卖股票的,我们在综合治理以前经常有一句叫做防火防盗防券商,因为那时券商给股民推荐的股票都是大跌、都被套牢的。我们要改变这种形象。证券公司是一个金融服务提供商,我们是风险管理者,我们是产品的设计者和销售者,也就是说未来的证券公司不仅仅是卖股票,而是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金融服务。法定上,股票是券商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股票不是唯一的,我们要在股票外产生很多的产品,比如说固定收益产品、结构化产品、衍生产品,尤其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在整个金融资产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应该是占最大的一块,证券公司在整个中国经营固定收益类产品里面的占比是很低的。结构化产品和衍生产品应该是我们的优势,但是我们这么多年来,我们还才刚刚开始。未来随着协会正在搞的场外衍生品协议,证券公司在这块会做得越来越大。
第四个,组织结构。证券公司现在的组织结构都千篇一律,证券公司总部,营业部,可能还有分公司,这种结构非常简单。要给客户服务、要提供那么多产品,可能要改造现有的组织架构。第一个,我们原来的业务牌照都是部门化,给一个投行牌照对应着投行部门,给一个经纪牌照对应着经纪部门,给一个资产管理牌照对应着资产管理部门。我们在调研的过程当中发现这些部门之间是分割的,投行部门只能做投行,资产管理部门做资管,经纪业务如果做资管就是侵犯我的利益。牌照部门化和利益化很难改变。证券公司的转型最根本一点是要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以及客户的需求。但客户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有融资的需求、有投资的需求、有咨询的需求,如果证券公司的业务牌照或者组织架构是按照功能业务来分的,那同一个客户要面对不同的部门去打交道,那么交易成本、沟通成本和调研成本是很高的。业界在向高盛和瑞银学习的过程当中发现,它们是按照客户来分类。同一类客户对应同一类部门,这个部门给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一个客户的不同的需求都由同一个部门、同一个顾问服务,顾问在沟通的过程中把客户的需求反馈到后面不同的支持部门。这可能是我们未来组织架构转型的一大变化。第二大变化就是满足实体经济需求、满足客户需求,我们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客户分布是很广的。比如某一个深圳券商的资产管理部门怎么知道北京某一个客户的真实需求呢?所以应该充分优化营业网点,营业网点应该成为证券公司业务的最前线。我们创新大会第十一条说的,营业网点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公司现有的牌照去设计,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点贴近市场、贴近客户、贴近企业的优势,把这些客户的需求通过营业网点充分反馈到总部、反馈到设计部门。未来的证券公司如果要真正做成一流的投资银行需要充分利用网点。我们现在只有114家证券公司,如果把我们5000家营业网点都打造成一家家证券公司,那我们证券行业就会有5000家证券公司,会对实体经济起到很大的作用。
这四个简单的变化是我自己归纳出来的,不一定对,可能各个专家都会提出不同的看法。
郭主席去年12月一到证监会2个月就提出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投行。这就要求证券公司不仅仅是做股票的,而应该是全能型的金融机构。我所说的四个转型其实就是创新大会以后行业提出的11条措施的不同体现。我们证券公司未来可能就是综合化的全能的金融机构。
第二个,行业。我们的银行除了不能做股票相关的业务以外其它的都能做了,企业债、银行间市场投行业务、国债经纪业务都是它们在做。它们的资产管理业务、理财业务规模远远大于我们;反过来说,我们证券公司要做的就是混业。对于混业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
第三个是集团化。现在很多大的证券公司已经有这种趋势了,证券公司下面设了很多期货、基金、直投,可能有个别公司正在试着去收购小的商业银行。这种趋势跟综合治理转常规以后的经营环境是有很大区别的,这种经营环境对风控指标会有很大的挑战。
我们的风控指标从06年建立已经6年了,对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未来行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行业发展的变化对风控指标会有很大的挑战,应该用风控指标去适应它,而不是用行业的发展去适应现有风控体系。风控指标应该符合行业的发展并做好相应的调整。
面临的挑战。原来我们证券公司的杠杆都是1.3、1.4倍左右,杠杆里面都是短期的,大量都是职工薪酬这种负债业务。从正常的金融机构角度来看,杠杆会在10倍左右。从1.3倍到10倍,杠杆放大以后,现有的规则体系是不是适用。比如,净资本、净资产打很多折扣,杠杆放到10倍以后,技术上的规则会出现很多困惑。
第二个,流动性风险会越来越突出。净资本解决的是证券公司出现危机的时候有足够的高流动性资产支付负债、确保有序地清场,其实解决的是危机之后的流动性问题,它没有解决危机之前流动性的管理问题。雷曼、贝尔斯登在国外是受净资本规则约束的。危机之前,它的净资本是远远符合监管要求的,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出现了问题。持续经营下的流动性管理跟破产后的流动性是不同的角度。随着创新业务的发展,我们的报价回购,以及中小企业私募债,以及未来IPO、再融资包销风险都会对我们的流动性提出严峻挑战。
第三个就是集团化,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每个证券公司下面都是期货、基金、直投,很多公司会到境外去设子公司,这些问题也会对净资本规则造成很大的挑战。比如我们现在的长期股权是100%折扣,如果大量设置子公司,子公司都要折扣,那净资本可能会有不适应的地方。
第四个就是混业经营越来越多。我们在同样的监管环境下如何跟银行、保险、基金公司去做公平的竞争。行业一直给我们提意见说基金公司从来没有资本的要求,而我们有那么多要求。我们现在的资本要求对资产管理业务来说是很低的,经过今年两次的修订后,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现在基准是2%,如果连续三年为A就是0.4%,其实要求是很低的,相当于可以做250倍的杠杆,1块钱可以做250块钱的资产管理业务。行业提的问题就是说做基金公司的没有资本要求、做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却有资本要求,这就属于监管套利,就是监管中有不平衡的问题。
我们在风控指标修订的过程中,跟行业交流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行业认为现在风控挺好,远远满足要求。今年九月底的时候整个行业的净资本是4800多亿,各项指标都远远超过预计标准。在现有的业务模式下面,证券公司做5倍、做10倍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前面提到的创新是未来4-5年行业的趋势的话,那就可能会成为我们的挑战。个别公司对外投资比较大、创新步伐较快的公司可能个别指标也逐渐触到预警线。我们的改革思路就是一定要符合创新发展。
第一个问题就是说按照今年威海会议大家达成的共识,五大基础功能、三大业务核心,最重要的是投资功能跟投资业务。投资功能和投资业务在传统意义上是自营的。即使是做资本中介业务、做销售交易业务,虽然跟自营单方向选取价差是不一样的,但从实际的操作角度来看,这两者都是承担风险的。只是说资本中介业务是满足客户需求,它是有对手方的,而且可以通过对手对冲把风险锁定,但是从风控指标管理办法来讲,都属于自营,用自有资金去做投资。现有规则是说规模不能超过净资本100%,固定收益不能超过净资本500%,这些规则会对发挥五大基础功能中的投资功能产生严重的障碍。
第二个就是融资融券业务。从去年开始,融资融券在整个行业的收入占比越来越高,已经超过了资产管理业务。9月份大概百分之四点几,而且未来转融通这种融资融券渠道越来越多,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会成为一个主要业务。这里就遇到一个问题,很多证券公司在服务机构的过程当中,机构提出来,对单一客户融资融券业务不能超过净资本的5%,比如说100亿的净资本,只能给单一机构客户提供5亿,很多公司只有50亿、20亿的净资本,可能就满足不了机构对融资融券的需求。高盛集团本身是不受净资本约束的,高盛整个集团受巴塞尔协议约束,我们看高盛下面受净资本约束的持牌公司,我们看它去年年底的报表。它的总资产有5000多亿美元,预计权益类证券占30%-40%,整个权益类证券规模约到2000亿左右,其实它的净资本才112亿美元,它的权益类证券约为它净资本的20倍。如果我们的行业学高盛,那未来行业权益类证券规模将达到多少?并不是说一定要达到高盛那样的高度。是监管机构规定一个标准好还是行业自己去设定风险偏好?现在行业都是用自有资金在玩,因此现有净资本计算规则没有发生太大问题。如果说放大杠杆,我介绍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净资产是10个亿,杠杆只有10倍,总资产在100亿左右,如果这是一个很稳健的公司,90%的资产都放在银行,只有10%是投资在低风险的长期性的资产。从监管监督来讲,第一它杠杆率低,第二它的期限是完全匹配的,10个亿是股权类的资产,10个亿是低流动性的资产,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企业是很稳健的,它没有太大风险;但从净资本规则来算的话,它是属于风险组织的公司。
第三个就是行业如何去做集团化。现在很多公司做什么事都要设子公司,资产管理,经纪未来的期货、基金,还可能会收购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按现有规则都是100%扣,在未合并并表的情况下,可能会阻碍行业的发展。美国怎么弄?大家都学高盛,我们也研究过高盛,高盛集团对外报表是合并报表。它本身受巴塞尔协议约束,它对长期股权投资是不用扣减的。我们当时仔细研究了一下高盛下面受净资本约束的这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高盛的持牌子公司总资产将近有5000多亿,约占整个集团一半的资产。这是它的总的业务架构,美国证券经纪子公司,是受净资本约束的,高盛集团将近一半的资产是通过子公司形式持有的。北京高华就不在美国证券经纪子公司下面,是在其它的子公司下面。它受净资本约束的这家小的子公司下面是没有子公司的,它如果要做基金、期货,如果不受净资本约束,它可以通过设其它子公司解决,它对长期股权的扣减是不会影响业务发展的。中国目前的证券公司架构,是证券公司母公司下面设经纪等等,整个集团受证券法、受风控指标、受净资本约束。在这种模式下面,BCCD这些长期股权投资都需要扣减。高盛的子公司在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时候,除了个别以外,大量是不需要扣减的。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子公司本身下面是不设子公司的,它在集团下面设,这样的话,它这种业务模式对它的业务发展是没有阻碍的。但是在中国,我们可不可以证券公司母公司再去设一个控股的,那可能需要改法律,或者改整个行业的业务架构。证券公司设一个空的母公司,这个母公司不受证券法约束,可能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是很难的问题。
第二个很多人建议通过合并报表来解决这个问题。从会计角度,长期股权投资抵消掉了,这样就不会扣减净资本。净资本是指证券公司处于危机的时候有可动用的高流动性资产去支付负债。在中国的法律下面,在出现危机的时候,因为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至少30天的公告,再去登记,还要经过股东大会,从法律上它不是可立刻变现的资产来支付负债。即使是100%控股的子公司,从法律上讲也不能去干涉子公司的资产,它有它独立的法人主体,有独立的治理结构,股东不能直接干预公司内部的资产处置。所以,如果用合并报表来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违背了净资本是作为高流动性资产来解决负债、来应对流动性风险。子公司的资产不可能一两天就完全处置,自己的资产,比如证券、房产,可以走个程序今天就把它卖了,这是两码事情。
第三个就是我们行业、监管机构或者银行业,对净资本已经深入人心,都用我们净资本,觉得净资本好用,能反应我们的资本问题。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净资产减...,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把它调整一下,总净资产就是总资产减负债,后面就是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简单的公式就是说总净资产=总资产-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负债。这个就是说企业如果破产,全部能变现的资产就是总资产减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把对外负债全部清偿完毕后剩下的东西就是净资本。这个概念是很严格的,相当于房产、没有流动性的股票也变现不了,这种系统算出来的东西才叫净资本。它跟资不抵债还不一样,资不抵债是总资产减负债小于零,这里是还要把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全减掉,净资本就是用高流动性资产支付完负债后剩下来的东西,这是很实实在在的东西。净资本跟分类评价挂钩、跟牌照挂钩、跟融资融券、跟发短融挂钩会有什么问题?如果说杠杆放大10倍,集团化经营,按道理,行业的净资本会快速下降。美国高盛子公司那么大的资产才100多亿的净资本,它发短融只能发60亿美元,那就会阻碍整个行业做大业务。
第四个就是风控指标过严。综合治理以前很多问题都是表外经营负债,很多人都用钱去买楼房去了,所以06年设计了很多指标控制风险。净资本/负债不能低于8,净资产/负债不能低于20,净资本/净资产不能低于40%。这3个指标是循环的,有两个指标必定有第三个指标,净资本/负债除以净资产/负债得的就是净资本/净资产,这三个指标比例都是可以互相推导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净资本/净资产不能低于40%。综合治理前很多公司都没有流动性,不能流动的资产占的比重太高了,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就设计了这个指标,就是一定要把那些不能流动的资产快速变现。从刚才介绍的创新形式来看的话,这个净资本/净资产会对行业利用自有资金和资本使用效率是很低的。净资本按道理不应该跟很多挂钩,即使公司不干什么业务也是不符合要求的。高盛的持牌子公司净资本100多亿,大量发次级债务,发了200多个亿,它的净资产才65个亿,负债有将近5000亿,它的比例远远不符合我们的要求。那我们未来中信、招商那些大的公司,我们希望它们成为中国的高盛,但是如果做到高盛,我们这些指标是不是约束他们发展。流动性风险,净资本是说在处置的时候有流动性资产,它没有解决持续经营时的流动性。
表外业务。表外业务现在越来越多,不光是衍生品,其实中国国内很多固定收益类都在表外,就是很多在养券、代持。我觉得这个风险很大。表外业务从风险的角度、从会计的角度都应该纳入表内。尤其在计算杠杆的时候,应该把资产负债表以外的风险敞口纳入到风控指标的计算当中去。
风险资本准备。行业对风险资本准备很有意见的一个问题就是说风险资本准备是按业务规模来算的。这个在初级阶段有它的道理,比如简单,同时规模越大风险越高,这是非常朴素的道理。但它有一个问题就是对风险反应不敏感,不管是2%还是1%,这些数据都没有经过检验,没有经验数据证明它的对与错,只是说我们感受到风险高与低,就是说我们感觉3%的业务比2%的业务风险高,但是高1%还是高1.5%,说实话这是我们拍脑袋出来的。
风险管理能力与创新形式不适应。这个我们这三天的会议,大家应该比我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的行业碰到10倍杠杆的时候,我们的风险管理怎么去弄。风险管理按道理应该是公司自身的事情。监管机构防范的是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如果行业风险管理程度很低,再做创新,这就成为系统性风险。风险程度很低又做衍生品,那整个行业114家都爆了,那就成了系统性的问题。如果过了四五年,整个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上升到跟高盛等国际投行基本相似的水平的时候,那真的成为公司自身的事情,监管机构可以完全退出。
国际比较。国际上对证券公司或投资银行的净资本规则有两套:一套净资本规则主要以美国、香港为首;第二个资本要求规则是欧盟的,它主要适合全能型的综合性的、既做证券又做银行又做保险的金融机构。资本要求跟中国国内的银行的要求基本是一致的,它主要是保证资本充足率,保证有支付能力,破产了有相应的资本去支付,对流动性要求不是太高。美国净资本要求破产时有高流动性的资产来支付负债。美国证监会认为它的规则很严格,按照规则来算,美国金融危机以前,这些银行都不符合要求,我个人觉得,高盛集团按净资本规则算,也不符合要求,如果按高盛集团来算净资本,它是负的。欧盟强调资本充足,所以并表监管,美国认为并表问题在危急时刻是解决不了的。比如雷曼兄弟在危机之前资金很充足,但在英国,由于得到总部的支持于是破产。流动性不是说子公司之间能够资源调动就可以随便的,它有一定的障碍,并表是解决不了流动性的。如果证券公司用净资本规则、用并表,它解决不了它的问题,它是相冲突的。
金融危机之后这两套体系有所趋同。根据我们会里的王鸥主任跟XX处长交流发现,这种观点很难统一,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美国认为它的规则很完美,欧盟认为不行,所以这个虽然趋同但不可能达到实质的一致性。因为美国和欧盟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不一样,所以它们不能套用同一的监管规则。但这两个体系也有相似点:第一是目标一致,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分担系统性风险;第二资本构成基本一致。资本就是股东投入,我们一般叫做净资产,股本加上流动性资金。另外创造出次级债给外界感觉资本充足。金融危机以来,改革最根本一点就是要提高资本质量。资本里大量应该是股东投入的钱,其它都是虚假的。差异就在于理念不一样,一个解决资本充足一个解决流动性。巴塞尔属于银行业的监管规则,金融危机以后,它们也在改革。第一个就是资本。什么是资本,巴塞尔对资本的三个要求定得很严,大量附属的资本都剔出了核心资本,最低要求也从最低8%提高到10.5%,如果是全球银行就是11.5%。
扩大风险的覆盖范围,把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衍生品都放进来,限制杠杆率,提出流动性监管指标,我想前两天专家们都提到了。金融机构最怕的是流动性,只要没有流动性问题,一般金融机构都不会出现大的风险。综合治理之前,31家公司破产清算倒闭,最根本问题也是没钱支持它。很多券商被处置的资产、那些股票如果放到06年、07年不都回来了吗?所以金融行业最根本的还是流动性风险。我们从宏观角度、从审慎监管角度提出能力周期,在市场繁荣、过于火热的时候提高资本要求。
第二个要求就是超额资本,原来的要求是8%,超额资本又额外提高了2%,现在就是10%。对系统综合银行我们提高了一个点,我们中国银行成为全球的系统性银行。证券公司从整个中国的版图看,没有一家成为系统性的,我们证券业内部还是有的,个别公司如果真的破产,对我们行业的震动肯定是不一样的。思路。我们要坚持的是什么原则。我们的风控监管制度一定要符合行业发展的情况。我们前几年风控这么严,因为大家不想做风险,大家刚经过综合治理,很多社会信誉都很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己把自己的风险管住,同时也为下一步创新留下空间。资本足了,社会对我们的看法也改变了,这就是前几年我们的风控的制度设计。前几年它没有阻碍行业的发展,随着我们创新形势的变化,我们的资本监管制度是不是应该去适应这种变化?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
第一个我们基本的判断就是现有的框架几年不变。净资本、风险资本准备这种概念、这种体系已经深入人心。比如银监会、保监会做任何事情都会要求证券公司的净资本,这已经成为我们行业这么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概念,我觉得不应该完全推到重来。
第二个就是放松管制,就是对我们现有的很多风控要求取消,把它留给公司自身去做判断。
第三,监管。作为监管机构来说,我们还是要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但什么是系统性、区域性风险,每个人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但从监管角度我们肯定要做好这一方面。在不同的阶段,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防范可能也是不一样的理解。比如对证监会来讲,西部某家券商倒不倒,可能对我们没关系,但是这家券商倒不倒,对当地的政府可能有很大的冲击,我们证监会不救,当地政府肯定会救。就是说系统性风险、区域性风险对不同角度来看其实理解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基本的监管原则。那怎么做呢?
第一个,我们的投资功能是我们五大基础功能之一,投资要成为我们的三大业务之一,这时候,我们这些指标就会阻碍发展。比如说权益类不超过净值本100%,那按道理美国高盛持牌公司净资本才100亿,而且100亿里面还有200多亿次级债,按照更严格的角度它净资本应该是负的,按照净资本100%,那么持有的权益类证券应该没有多少亿的。固定收益类也一样。
还有5%,这是行业一直建议我们要改的。我们的想法就是把它们取消掉。我们的三板市场正在做规则设计的时候就遇到,做市商有义务去做市,按规则不能做5%,在三板市场上找至少20家公司来做市,成本很高。这与单一客户融资不超过净资本5%是同一个道理,机构客户需求跟净资本挂钩的话会出现问题。当然现在没有问题,现在净资本很多,融资规模也做不到太大。但如果大家达成共识未来行业发展规律的话,这些都会成为问题。主要净资本/净资产指标,净资产是股本,是股东的钱,按金融期限结构匹配的原理,它应该投入到长期性资产配置里去。如果净资本/净资产不低于40%,预警线将近50%,股东的钱50%要投到现金里去的话,那公司的收益率在哪?
第三个就是优化杠杆率。我们现在有两个杠杆率指标,净资产/负债,净资本/负债,都没有把表外业务纳入表内。如果保留净资产/负债,净资本/负债,就相当于保留了净资本/净资产的指标。如果净资本/净资产这个指标是不需要的,那我们这两个指标肯定要去掉一个,不然的话相当于三个指标都在。另外我们的一个建议就是优化净资本/负债的指标,把表外业务纳入负债规模来算,成为净资本/表内外资产总额这种指标,完善净资本计算规则。我们行业未来要把我们的经营模式改变成高盛这种经营模式,就是上面的控股集团不受净资本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用净资本规则可能对我们行业的集团化发展是有利的。
但同时,我们行业对净资本用了这么多年了,如果说整个行业创新业务越来越多,我们按道理,我们的净资本从5000亿应该是越来越少的,不应该是越来越多的。规模越大、风险越高、扣减的比例越多,对行业的形象会不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个我们也没有达成共识。净资本本身没有解决流动性问题,我们是不是增加一个流动性指标,或者建立一个流动性监控系统来防范行业的流动性风险?在这个基础上,把净资本规则回归它的资本属性。比如我们的自营业务敞口的扣减、长期股权扣减,放到风险资本准备去反应风险敞口需要的资本。不要把大量的自营业务敞口的扣减、长期股权扣减、固定资产类扣减、融资融券类扣减全扣完。取消自营业务、长期股权这种扣减要求,同时把风险资本准备真正反应证券公司业务面临的风险敞口所需要的资本。现在是按照业务规模去做的,我们是不是说按照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去做,来真正反应证券公司在业务经营的过程当中面临的风险所需要的资本?这个资本不应该超过净资本,这样也在资本覆盖范围之内。
行业一直对我们建议能不能用模型来算,但是很少公司在做模型,在内部都没有用模型在算风险,怎么通过外部评估模型的准确性?这是一个挑战。加强流动性监管指标应该成为行业未来需要做的工作。我们可能提出的是我们给行业两到三年的时间来完善流动性监控指标,三到四年以后让它成为一个强制性要求。行业在未来两到三年只是一个参考性指标,但在三年以后行业达成共识流动性指标确实需要在监管性规则里予以表现的话,我们就把它纳入我们整个的监管要求。同时流动性风险真正发生的时候我们靠自身是难以应对的,我们可能去拓宽我们的融资渠道,增加我们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各种机制。同时我们行业自己内部形成救援机制,一家公司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有共同的资金来救援。第三个更重要的我们能不能通过更高的层次,银行、央行再贷款。我们知道美国贝尔斯登、雷曼如果没有美联储出手的话都不行。最终的流动性问题可能还是需要更高的外部性的援助,提高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助理在星期一上午也提出我们行业需要一个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指引,当然它是一个原则性的。很多东西通过指引形式去提高行业,可能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看法。可能好的公司说不用搞指引,我比指引好。但我觉得中国目前的行业水平在哪个层次,可能需要一个东西把整个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往上再推一推。这会成为我们当前监管机构的职责,过了三四年以后,可能这个指引就不需要了。同时我们会请协会配套,不管是我们的指引还是协会的指引,肯定是不如各位专家的智慧,我们机构部、我们协会的同志肯定不是专业的不是专长,肯定会发挥行业的专家的智慧,形成大家共识的东西。
下一步工作,风控管理指引这一块已经在走程序了。我们刚才说的取消规模限制,取消净资本/净资产指标,优化杠杆率指标,以及我们新业务新产品出来了很多风险资本准备、很多扣减比率没有规定,我们可能会在这一次一并体现。当然这一次可能不会有太颠覆性的修订,我们可能会把行业最紧迫的自营规模、净资本/净资产指标予以明确。对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应该扣减需要行业的共识,如果没有达成共识,我们可以在两年以后再去考虑这个问题,如果达成共识,我们可以快速地推进。我们明年可能会做一个课题,刚才我们已经得到了交易所的支持,我们会请行业专家参与课题研究。我们投行风险管理该去怎么做,下一步该怎么做,欧阳主任会详细地介绍,明年会有一个详细的计划。
谢谢大家!
(文章整理自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培训会证监会机构部童卫华副处长的演讲录音)
第二篇:完善证券公司风控指标体系总体思路
完善证券公司风控指标体系总体思路
(征求意见稿)
为保持证券公司风控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趋势和风控指标体系近5 年来实施效果的基础上,经研究分析,提出完善证券公司风控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
一、现行风控指标体系基本情况
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控指标体系推出5 年来,在管理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防控各项业务风险,夯实证券公司财务基础,保持证券公司业务规模与资本实力相匹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证券行业总体持续稳健运行,有效应对了证券市场近几年的大幅波动,经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FSAP 评估小组对此予以高度认可,认为我国证券公司风控指标体系对证券公司各项风险的监管是适当的、审慎的。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引入“逆周期”调节机制、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成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和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的基本共识。近年来我国证券公司中介与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外部环境发生了快速、深刻变化,为保持风控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必要关注、跟踪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趋势和实施效果,并予以借鉴,适时调整、不断完善。
经研究分析,近期需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建立“逆周期”调节机制,根据市场景气度情况,动态调整风控指标,约束公司业务规模过度扩张或急剧萎缩;二是针对融资融券等杠杠性业务的不断拓展,须进一步强化杠杠率监控、加强流动性管理;三是针对行业反映部分指标对业务开展的要求过严、过高,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二、完善风控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
(一)建立“逆周期”调节机制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顺周期”问题。危机发生后,国际监管组织和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纷纷提出建立资本充足监管的“逆周期”调节机制。最新的巴塞尔协议增加了“逆周期”资本要求,在固定的8%资本比率基础上,各国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要求银行额外增加0-2.5%资本,以应对信贷急剧扩张等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保护银行体系免受冲击。
我会对证券行业的“顺周期”现象十分重视。综合治理结束后,在财务、风控等方面作出了一些初步安排,如要求证券公司充分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充分提取各项准备金,可供分配利润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部分不得用于向股东进行现金分配,要求证券公司审慎分配利润,多留积累,以丰补歉。这些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逆周期”调节作用,但总体而言尚未形成机制,没有明确相应的决策程序、量化指标及操作安排。经认真研究,我们初步考虑由以下三部分构成“逆周期”调节机制:
一是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决策程序。建议由自律组织联席会议(沪深交易所、中登公司、保护基金公司、证券业协会、证金公司)每季召开一次会议,主要根据相关量化指标变化情况,研究分析当前市场景气度情况。如三分之二以上参会专家投票认为市场已经处于过度活跃或持续低迷时,则提出进行“逆周期” 调节的建议。监管部门根据自律组织建议,在履行内部程序后,公告调整后的有关风控指标要求。
二是构建测量市场景气度的量化指标。从各国监管经验看,很难用单一量化指标对市场景气度进行测度,一组相对综合、便于监测、可交叉比对的量化指标效果更好。经对历史数据实证统计分析,以下四个层面指标与市场“过冷”、“过热”、“正常”存在较高的对应关系,可以根据这些指标一段期限内(如3 个月)的变化来判断市场景气度:
1)绝对水平指标。市场换手率、新开账户数量、沪深300指数公司平均市盈率、融资融券规模等;
2)相对水平指标。沪深300 指数市盈率与无风险资产收益率对比关系,无风险资产收益率可以用同业拆借利率、通货膨胀率等指标进行测算;
3)趋势指标。市场主要指数移动平均线的变化趋势等; 4)宏观经济指标。GDP 增长率、货币供应增长率等。三是明确动态调整的操作方式。根据市场景气度变化情况,作出“逆周期”调节决定后,动态调整各项业务风险资本准备的计算比例,向市场释放“逆周期”调整信号。为保持净资本的严肃性、可比性,不调整净资本的扣减比例。在市场过度活跃时,适当提高各项业务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比例,引导公司审慎控制业务规模;在市场持续低迷时,适当降低各项业务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比例,引导行业适度扩大业务规模。
(二)完善净资本的结构和层次
目前,证券公司净资本主要由净资产和次级债务等构成,其中净资产中有部分属于公允价值变动等未实现收益形成的资本。次级债务、未实现收益形成的资本与股本相比,在危机时吸收公司损失能力相对较低。为夯实行业净资本,有必要借鉴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根据资本的性质,将净资本区分为核心净资本和附属净资本两个层次,并明确附属净资本的比例上限。
核心净资本由吸收损失能力较强的普通股资本构成,主要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不含未实现收益形成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交易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不含未实现收益形成的利润)。基本计算公式为:
核心净资本=净资产-未实现收益形成的权益-长期资产-流动资产按规定比例的扣减额。其测算原理与现行净资本计算规则基本一致,但不包括次级债务形成的净资本。
附属净资本则是核心净资本的补充,将具有一定资本属性的项目,按一定比例计入附属净资本。基本计算公式为:
附属净资本=未实现收益形成的权益*50%+长期股权投资*50%+房地产投资*50%+次级债务*规定比例。此次调整借鉴银行业做法,将房地产(指证券公司自用房地产)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按一定比例计入附属净资本,有利于解决行业普遍反映的将长期投资排除在净资本计算外,不利于行业集团化经营等问题。同时,核心净资本与现有净资本的计算内涵和口径基本一致,保持了可比性。
(三)优化杠杠率、流动性风险监控指标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表明加强杠杠率(雷曼破产时杠杠率高达31 倍)、流动性风险监管(贝尔斯登被收购时,资金已不能应付第2 天的清算交收)的重要性。危机爆发后,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监管组织建议增强金融机构杠杠率约束,并引入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核心内容:
一是引入新的杠杠率指标,即一级资本与资产总额(含表外资产)的比率,该指标要求不低于3%,以约束金融机构负债规模(我国银监会拟提高到4%)。
二是建立流动性覆盖率指标,即压力情景下公司无变现障碍的流动性资产与其未来30 天的流动性资金需求的比率,该指标要求不低于100%,以确保在压力情景下,银行持有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以应对未来一个月资金需求。
三是建立净稳定资金比例指标,即压力情景下公司可用的具有稳定来源的资金与其未来一年内持续经营所需资金的比例,该指标要求不低于100%,以确保在压力情景下,银行有稳定的资金支持其持续经营1 年以上。目前我国证券公司杠杠率指标有净资本比负债、净资产比负债两个指标。这两个指标未将表外业务、担保等隐性负债考虑进去,不适应未来行业开展股指期货等衍生品的风险控制需要。同时,现有净资产比负债不得低于20%要求又过于严格(杠杠率仅为5 倍),若融资融券等全额担保的负债业务推广后,该要求将不合理地限制行业新业务发展规模。经研究,我们初步考虑:
一是补充新的杠杠率指标。借鉴新巴塞尔协议做法,引入核心净资本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含表外资产,如股指期货、利率互换等衍生品),作为杠杠率Ⅰ指标,要求不得低于5%,高于我国银行业4%要求;同时,将现有的净资产与负债的比例作为杠杠率Ⅱ指标,并从现有的20%降低到10%,财务杠杠率从5 倍提高到10 倍,以适应未来负债业务的发展。
此外,拟取消净资本比净资产指标。考虑到净资本比净资产指标(要求不低于40%)仅反映公司净资产中高流动性资产的比例,其比例的高低未能反映公司风险与净资本的对应关系,也不反映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也不利于提高行业资本使用效率,在考虑了流动性覆盖率指标(下文所述)的情况下,建议予以取消(该指标的局限:如某公司有10 亿元净资产,进行了较多的前期战略投入,净资本为3 亿元,即使只开展规模有限的低风险业务,但其净资本与净资产的比例为30%,仍不符合规定)。
二是引入流动性覆盖率指标。即压力情景下无变现障碍的高流动性资产与未来30 天流动性资金需求的比例,要求不得低于120%,高于我国银行业100%比例要求,以充分覆盖证券公司在开展相关业务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流动性风险。
三是引入净稳定资金比例。即压力情景下可用的具有稳定来源的资金与未来一年内持续经营所需资金的比例。考虑到证券市场波动性较大,存在“牛”短“熊”长特征,拟要求该指标不得低于200%,高于我国银行业100%比例要求,确保行业可以抵御持续2 年以上的熊市。
经初步测算,上述三项指标全行业目前均达标。此外,为便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监管的比较,拟将现有的净资本与各项风险资本准备之和的比例,定义为风险覆盖率指标,要求不得低于100%,防范公司各项业务风险并控制业务规模。
(四)降低部分业务和优质公司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比例 经过综合治理,全行业合规经营意识、风险管理能力、内部控制水平均有很大提升,行业呼吁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部分业务风险资本准备的基准计算比例,进一步鼓励行业创新发展。同时,2008 年以来,不同类别公司实施不同的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比例,对推动优质证券公司做优做强取得了较好效果。为进一步发挥分类监管在引导公司规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行业建议适当降低优质公司的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比例。经研究,我们初步考虑: 一是降低经纪业务风险资本准备基准计算比例。涉及两方面内容:1)考虑到行业已建立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经纪业务风险大为降低,将存量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的计算比例从3%降低到2%;2)考虑到非现场交易营业部有关技术要求较低,维稳等风险相对较小,拟将非现场交易营业部的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比例从500 万元降低到200 万元。
二是降低资产管理业务风险资本准备基准计算比例。为鼓励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将专项、集合、定向资产管理业务风险资本准备基准计算比例从8%、5%、5%降低到4%、3%、2%;同时考虑到限额特定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客户一般为高端客户(资产在100 万以上),其承受风险能力较高,行为相对理性,拟参照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按2%比例计算风险资本准备。
三是降低连续3 年为A 类公司的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比例,按照基准比例的0.4 倍计算风险资本准备。目前,A、B、C、D 类公司按照基准比例的0.6 倍、0.8 倍、1 倍、2 倍计算风险资本准备。
此外,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证券公司可投资的金融产品更加复杂多样,现有的净资本计算表已不能涵盖全部产品,而且部分金融产品风险特征已发生较大变化,拟根据金融市场发展实际情况对净资本的计算规则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完善。
第三篇:供应链金融风控思路
总体原则:
市场份额决定违约成本 用行业规律规避信贷风险 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嫌货人才是买货人
借款人准入:
成立时间 :借款人成立时间满1年以上,或者实际控制人成立的同行业的关联企业成立满2年以上
实际控制人 :直接或间接从事该行业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管理层稳定。
信用记录 :主要经营者无逃税、漏税记录;银行信用记录正常;采购付款履约记录正常。
关联企业及关联交易 :贸易链中不存在明显对价不等的关联交易,或存在虚拟交易借以虚增收入,但需要说明贸易链中的关系,若关联企业在银行有授信,对该系列企业需要统一核定额度限额。
投资活动 :不存在不利于企业经营的重大投资活动和投资项目
与供应商合作时间 :借款人或实际控制人与供应商合作1年以上,合作记录正常。
重点补充: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存货的核查细则 应付账款方面核查细则:
1、获取或编制应付账款明细表,获取应付账款余额(调查时+每个季度末)
2、采购货物的淡旺季分别是那几个月?
3、应付账款周转率(全年营业成本/应付账款、调查时+每个季度末)
4、应付核心企业账款金额,是否一致?
5、货物采购普遍结算方式,结算周期。(合同验证)
6、与核心企业的结算方式,结算周期?(合同验证)
7、检查长期挂账的应付账款,询问原因,分析合理性。
8、往来对账情况核实,是否有对账单?
9、检查是否有重大异常情况,关注是否存在关联关系?
10、近1个月到期的应付账款金额。
存货方面核查细则:
1、获取或编制存货明细表。
2、观察存货状况,测算是否存在贬值。
3、从原材料数量推测可以支持销售的时间,分析器合理性。
应收账款方面核查细则:
1、获取或编制应收账款明细表,获取应付账款余额(调查时+每个季度末)
2、货物销售的淡旺季分别是那几个月?
3、应收账款周转率(全年营业收入/应付账款、调查时+每个季度末)
4、货物采购普遍结算方式,结算周期。(合同验证)
5、检查长期挂账的应付账款,询问原因,分析合理性。
6、往来对账情况核实,是否有对账单?
7、检查是否有重大异常情况,关注是否存在关联关系?
8、近3个月到期的应收账款金额。
授信决策原则
1、弱化基本信息、经营历史、盈利模式。强化对历史交易信息、往来款的管理、商业信用以及用于授信放款的交易的真实性合理性的验证。
2、基于供应链金融的特征,原对基于对额度确定的评分不再适用,授信额度即基于交易产生的实际需求。故只确定做与不做,放款金额不在真实交易基础上打折。
一、网络查询及基本信息查询 ①、网络信息查验基础:
1、网络查询范围较广涵盖但不局限于查验标准。
2、网查信息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借款人及其配偶、担保人、企业法人及关联方主要客户。
3、基本信息主要查看有无影响生意的重大不利影响。如:(不良喜好、重大身体疾病)
②、网络信息的查验标准:
1、人法网和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有正在被执行信息拒贷。有已结案信息分析原因,特殊情况需信审会同意。
2、失信网查询有相关信息,拒贷。
3、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基本信息,与调查结果核对信息主体。
4、海关查询
5、百度查询(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公司名称、地址)
6、经营主体工商网记录
7、客户有无影响生意的重大不利影响。
二、信用报告查验情况及结论 ①、信用报告查验基础:
1、信用报告必须真实有效;
2、信用报告查询日期距离信审会日期不得超过15天;
3、信用报告范围(个人:申请人及其配偶、担保人)(法人: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控制的企业、担保及被担保企业)
②、信用报告的查验标准:(可以参考银行标准)
1、信用卡及贷款划分均无非正常情况。
2、贷记卡、贷款近12 个月内未出现 2 次“2”(及“2”以上)(不包括年费欠费)
3、贷记卡近5 年内未出现 90 天以上逾期(不包括年费欠费)如客户同时符合以下两条则不受此限制:
a近12 个月内没有“2”及“2”以上的逾期;b 所有信用卡账户均无当前逾期且近2 年有新获批信用卡或贷款记录。
4、贷款近5 年内未出现 90 天以上逾期。
5、贷记卡、贷款未出现止付、冻结、呆账、“G、D、Z”此项为0分(不包括年费欠费,因年费欠费造成逾期记录,需提供银行开具的证明或信用卡详单)"
6、主借人及配偶信用卡使用率超100%。
7、主借人或配偶近1年查询次数超24次,或近3个月合计超10次。
8、对外担保超过自有权益的超过50%。
三、财务信息查验情况及结论 ①、财务信息查验基础:
1、财务信息以调查为准,遵循实地眼见原则。
2、如果企业无法提供准确的财报,则以客服部经理还原为准。
3、负债审查范围:由于小微企业生意和家庭密不可分,原则上负债考虑所有相关负债,包括申请人及其配偶和股东的车贷房贷
4、由于隐性负债查验的重要性和难度,一旦查出隐性负债则需要谨慎对待,需要时扩大查验范围。
5、计算比率时,资产类以实地调查人员认定金额为准,负债类以可核实金额为准,现金以银行流月水平均余额为准。特殊行业比率特别考虑。
6、建议尽量对客户使用权益检验。
7、银行流水必须真实,且能反映主要经营情况;
8、银行流水查询原则上因提供一年;
9、银行流水范围包括对公账户、实际控制人个人经营交易用账户及其他经营交易用账户
10、判断银行流水真实性,如果有伪造,一经查实不建议授信。
11、备注为金融机构投资公司等大额往来,每月规律性扣款,查实两个及以上的民间借贷不建议授信。
12、拟授信期内有大额银行贷款到期,需等转贷成功后再授信。②、财务信息的查验标准:
1、资产负债率超过75%扣10分。
2、可核实的资产占口述资产比率40%以下不建议授信。
3、负债较去年明显提高的同时,销售收入较去年没有增加,净利润较去年没有增加。
四、交易信息查验情况及结论 ①、交易信息查验基础:
1、授信基础合同必须真实,有效
2、以交易为基础的应收应付款项须可查验
②、交易信息的查验标准:
1、采购方与核心企业往来款期末余额是否一致。
2、采购方与核心企业最大单笔交易金额与应付款期末平均余额。
3、采购方最近3个月预计可收回金额。
4、采购方与核心企业历史结算周期。
5、账龄时间超过1年往来款金额及原因,及是否影响可持续经营。
五、授信合同协议审查
1、合同标的是否为客户生产经营所必须的货物。
2、合同单价是否为公允价格。
3、采购数量是否合理结合存货测算是否为生产经营所必须的数量。
第四篇:2011疾控工作绩效考核指标
2011疾控工作绩效考核指标
2011年,是我国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全市卫生工作总体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构建一中心、一枢纽、一屏障,打造五大基地,建设五个万源”的跨越式发展思路。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继续发扬 “四十字”中心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内涵建设,深化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全面落实疾病控制、免疫规划、重大疾病防治及地方病防治、卫生监测、健康教育、业务培训等工作,积极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提高公共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疾病控制工作能力与水平,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扎实开展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大力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维护群众健康权益和社会稳定,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上级要求,按照达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我市签定的《2011年疾控工作绩效管理责任书》,结合我市我单位实际,制定2011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
一、疾病预防与控制。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加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力度,确保直报系统正常运行,传染病报告率、报告及时率、卡片审核率达100%。努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保持传染病发病率稳中有降,力争控制在220/10万以内。加强重点慢病(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健康档案的建立和随访管理督导工作,慢病病人规范化管理率达60%。加大犬只伤人的处理和狂犬疫苗的接种服务工作,力争全年无病
例发生。
二、继续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加强艾滋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及时做好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追踪随访管理。网络报告及时率达到100%;新发现疫情个案流调率不低于75%;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随访干预比例不低于70%;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未接受治疗的艾滋病病人CD4检测比例不低于60%;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非HIV抗体阳性配偶/固定性伴的HIV抗体检测率不低于60%。开展预防经性传播的各项行为,干预暗娼540人,完成自愿咨询检测500人,完成10人抗病毒治疗任务,并按要求上报各种数据资料。
三、扎实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强化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结核病防治工作格局,加大结核病防治工作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全年发现病人555例(初治涂阳244人,复治涂阳48人,重症涂阴81人,重症涂阴以外的初治涂阴182人),DOS覆盖率达100%。新涂阳病人治疗成功率达85%以上。医疗机构病人报告率达95%以上,病人转诊率达90%以上。病人系统管理率达95%以上,病人追踪到位率达65%以上,病人家属筛查率达85%以上。
四、进一步强化免疫规划工作。加强冷链运转和生物制品的供应管理。抓好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适龄儿童建卡建证率≥98%,卡证相符率≥95%,以乡镇为单位,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0%。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以乡为单位≥90%,首针及时接种率以县为单位≥80%。抓好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按要求及时上报各类报表。根据《四川省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完成所辖乡镇接种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力争100%的乡完成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接种信息化管理
第五篇:车贷风控调查工作流程
资信调查部调查工作流程
一、初步审单
1、书面审查案卷;
2、了解拟购车辆的实际价格,确定调查重点;
3、填写工作单。
二、电话预约客户
一)购车人约定上门及到单位时间,并要求客户做以下准备:
1、购车人和其配偶的身份及住所真实性证明(原件、复印件):
身份证与户口簿、结婚证,学历证,驾驶证; 工作证、公务员证件、职务证明等; 房产证。
2、现有财产证明:
房产,证券,人寿险单,其它。
3、收入及费用证明
购车人及配偶收入存折或个人所得税纳税凭证; 水电、通讯等费用证明。
4、应到场家庭成员
5、其它材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与担保人约定上门时间,并要求担保人准备如下:
1、担保人身份及住所真实性证明(原件、复印件):
身份证与户口簿、结婚证,学历证; 工作证、公务员证件、职务证明等; 房产证。
2、现有财产证明:
房产,证券,人寿险单,其它。
3、收入证明及费用证明
购车人及配偶收入存折或个人所得税纳税凭证; 水电、通讯等费用证明。
4、应到场家庭成员
5、其它材料(如担保人配偶的身份证明,收入证明等)
三、准时到达购车人住地进行调查。调查步骤如下:
一)、文件核实:(确定购车人的真实存在和有无还款能力)
1、居住地真实性证明:实际居住地址及门牌号码;电话(固定电话 和手机电话);房产证。
2、身份真实性证明:⑴夫妻身份证与户口簿、结婚证,学历证,驾驶证;⑵工作证、公务员证件,职务证明(工作单位职务及年限)。
3、财产:估计房产价值(依据住宅区段、家居环境、室内装修)、室内设备价值,储蓄,其它财产(人寿险单,证券等)。
4、收入和费用:存折或个人所得税纳税凭证,其它收入;水电、通讯等费用证明
二)、问话调查(主要了解购车人的购车目的和还款意愿,社会对购车人的综合评价)
1、了解购车人的情况:人品;购车用途(是否必要);购车人面对危机的态度,有无解决危机的途径;
2、了解购车人的家庭情况:家庭结构(从成员及构成判断结构是否稳定),家庭关系(是否融洽和睦,购车人的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对购车的态度。
3、单位调查(单位调查的形式:⑴对购车人为公务员、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电信电力、区以上医院、学校的正式员工可通过电话间接调查;⑵对其他行业的购车人到单位现场了解情况。):
工作单位的真实长期存在;
购车人在该单位工作及职务真实性, 单位对购车人的评价。
四、准时到达与担保人约定的地点,进行调查步骤。
一)、文件核实:(确定担保人的真实存在和有无担保能力)
1、居住地真实性证明:实际居住地址及门牌号码;电话(固定电话 和手机电话);房产证。
2、身份真实性证明:⑴夫妻身份证与户口簿、结婚证,学历证,驾驶证;⑵工作证、公务员证件,职务证明。
3、财产:估计房产价值(依据住宅区段、家居环境、室内装修)、室内设备价值,储蓄,其它财产(人寿险单,证券等)。
4、收入和费用:存折或个人所得税纳税凭证,其它收入;水电、通讯等费用证明。
二)、问话调查项目(间接了解购车人的情况及担保人的担保意愿)
1、间接了解购车人的社会关系,购车人与担保人的关系;
2、了解担保人的情况:人品,作担保的原因,有无承担担保责任的思想准备;
3、了解担保人的家庭情况:家庭结构,家庭关系,是否知道为购车人作担保及态度。
4、担保人单位调查(根据实际情况电话或实地了解): 单位的真实存在及担保人在单位的真实情况;
三)如果购车人或担保人为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工程承包人等,调查重点为:
1、居住地、身份真实性证明:⑴实际居住地址及门牌号码;电话(固定电话 和手机电话);房产证。⑵夫妻身份证与户口簿、结婚证,学历证,驾驶证
2、个人财产证明:估计房产价值(依据住宅区段、家居环境、室内装修)、室内设备价值,储蓄,其它财产(人寿险单,证券等)
3、企业的情况:
⑴企业的真实合法性:营业执照、组织代码证、国税地税证(了解经营的合法性、企业的性质、经营期限、注册资本、经营范围)。
⑵企业的财产:房产、工厂设备及企业其它财产(了解企业固定流动递延财产的数额及组成)。
⑶企业的经营状况:
经营成本和收入:员工人数及工资、生产管理费用;进货渠道和付款方式;销售渠道和收款方式,年收入状况;企业的利润额;企业的纳税状况。
企业的经营期限、规模、在当地的知名度和信誉。 行业的经济周期(旺淡季,行业稳定性,行业市场容量和利润空间,行业准入和转换的难易度);
企业的其它经营数据和情况。
五、参加审贷会议 一)、调查结束当日整理调查材料,次日向审贷会详细汇报调查结果,汇报程序为但不限于:
1、贷款情况及拟购车的情况;
2、已核实的申请人及其配偶的身份、房产、家庭总财产、家庭收入及消费,还款意愿,家庭结构及关系,单位情况;
3、已核实的担保人及其配偶的身份、房产、家庭总财产、家庭收入及消费,还款意愿,家庭结构及关系,单位情况
4、其他须强调说明的情况。二)、对审贷会议同意贷款的,资信部立即出《担保承诺书》交内务部,内务部安排出保险单、通知银行贷款、办理汽车上牌和抵押手续。
三)、审贷会结束后,调查员填写案卷总结,结束一单资信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