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民声、观察民情、解民忧”大走访活动调研报告
倾听民声,传达民意
——我的大走访调研报告
大走访活动的开展不仅向我们传达了深入基层、执政为民的理念,更让我们在实践走访中真正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沟通,这样拉近了党和群众之间的距离。“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不应该流于形式,它需要我们每个共产党员的践诺。此次大走访的经历更加让我清晰的认识到: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做,也有太多的群众需要我们关怀。
自镇党委开展“访民情、汇民智、释民惑、解民忧、惠民生”大走访活动以来我积极按照上级要求投入到大走访的队伍中,对鲍桥村的一些群众进行了走访,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广泛听取了群众意见,现将相关体会汇报如下:
一、大走访活动的基本情况
虽然我来到基层已经一年多了但是仍然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的一些情况了解掌握的还不够,所以我特别重视这次大走访活动,想从中真实地了解农村现状,增加自己与群众的沟通交流,让自己更好的融入到农村中去。
现阶段的大走访我共走访了五个村民组共21户,包括贫困户3家,五保低保户4户,退职村干部3户,老党员4户,一般家庭7户。每到一户我都及时在记录本上记录下谈话内容和村民反映的基本情况。在我走访的过程中每到一户我都认真向群众介绍我镇党委开展大走访活动情况,向他们分发《致全县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积极向群众宣传我党的的方针政策,11月份恰逢我镇“三险”坐收,由于今年是我县推广农村养老保险的第一年,很多群众对此政策一无所知,存在很多疑虑,在我走访过程中经常有村民向我询问养老保险的问题,这些我都一一向他们解答。开展大走访活动以来我认真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一、走访中发现的问题
随着中央政策对农村的不断倾斜,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农村的各项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我村“两委”班子努力下,鲍桥村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村容村貌改善、生产生活发展等几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通过大走访也了解到存在一些问题。
(一)鲍桥村弱势群体令人堪忧。根据从马营长那里了解到的信息,鲍桥村共有五保老人28人、低保46人、残疾人将近50人。这些数量仅仅是民政部门统计的符合条件的家庭,还有些群众家庭经济困难但是因为救助名额有限没能受到上级救助。在我们村低保户中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我走访的洪庄村民组谈圣仓一家。他家一共四口人就有三个人都是盲人,属于国家一级残疾。家中只有他一人劳动力,妻子无法正常劳动,大女儿辍学在家,小女儿还在上学,两个孩子都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生活、学习,还需要谈队长的照料,谈队长平时既要干活维持生计又要照顾妻儿,生活异常艰辛。谈队长一家是鲍桥村弱势群体的一个索引。通过走访也让我清晰的认识到虽然现在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仍然有一些人他们却仅在生存的水平线上挣扎,他们贫困、凄苦。当我亲眼见到并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现状时我的心被震撼了……他们需要我们的关心,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
(二)农村党员年龄偏大,党员干部后备队伍培养发展不足。鲍桥村60岁以上党员占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再加上大部分年轻党员基本上是流动党员长期在外务工,所以每逢村里召开党员大会能到场参加的几乎全是60岁以上老人。由于这些党员本身年迈身体行动不便所以对于开会有时候布置的任务不能及时有效的落实。
(三)村里农业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鲍桥村仅有郭庄村民组的通组公路硬化完成,其他村民组通组公路均亟待硬化。其次是生活用电问题,随着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家用电器的增多,原有的农村电网已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用电需求。虽然今年年初我村刚在大兴圩新增了一台160千伏的变压器,也进行了相关电网改造,但是这仅仅解决了部分群众的用电问题。还有一部分群众反映农业生产用水不方便问题,希望兴修水利工程从而方便农民生产用水。
二、相关措施
通过这次大走访活动,了解到部分群众的建议和意见,为更好服务百姓,让我们的各项工作得到群众满意,我认为今后基层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一)首先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除了积极向民政部门为贫困村民争取救助外,经常性开展党内温暖工程,对特困群众进行救助。其次是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村内形成党员牵头群众互帮互助,“一帮一”帮扶行动。虽然村里定期在七
一、春节期间采取慰问、走访等形式对困难群众进行帮助,但是杯水车薪,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实施救助计划。如除了帮扶外村里的零工可以优先雇佣村里困难群体,为他们牵头联系用人单位企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不是依靠他人的救助,他们才能真正的脱离贫困。
(二)加强党员后备队伍建设。多留心鼓励村里年轻人入党。村两委对各自包片的村民组的村民组可以说非常熟悉,平常多留心,一旦发现不错的符合入党条件的青年应当积极推荐其入党。经常走访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此次书记大走访当我们走访到刘庄刘队长家时,在交流谈话中他就向我们积极推荐了他们村民组一个年青优秀的青年入党,村里采纳了刘队长的建议,已经计划将该青年作为入党积极分 子培养。由此可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多倾听他们的推荐,有利于村里党员后备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三)充分利用“一事一议”奖补工程项目更好的改善农业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鲍桥村村两委始终把民生工程的建设作为村级工作的重点来抓,因为民生工程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仅是近年一年村里就完成了村址路和郭庄村民组道路硬化工程,兴修关家塘、刘大塘两口当家塘,新建圩拐进水涵,落实聚贤园生活污水排放工程,完成桑树村民组的电网改造。可以说这些民生工程的落实正是解决农民切身利益,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当然,这些民生工程只是方便和满足了部分群众的要求,还有一部分群众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要让民生工程的成果真正惠及更多的人需要时间和过程,只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持续的进行民生工程的建设,就一定能让民生工程的光泽惠及越来越多的人!
三、通过这次大走访,结合以上的问题,我将尽力做到:
(一)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由于自己基层工作时间短,农村的工作又复杂多变,我应该要向镇、村干部学习农村工作方法,向书本学习农村理论知识,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特别是加强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拓宽知识层面,以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更好的融入到群众中去
今后我要将大走访长期坚持下去,更多的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弱势群体、走进工作一线,多与村民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想办法解决即使自己解决不了也可以讲他们的心声、困难传达给村两委和有关领导。同时,还要多向村民们学习一些农业知识,多参加一些农村的实践活动,更好的磨练自己。
(三)继续做好远程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组织培训好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上级有关精神文件和党的惠民政策,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素质和为民服务的能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为村民提供各类信息,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让村民提高理论水平,掌握最新最快的致富信息和一些先进的农业科技。
鲍桥村书记助理 李桂菊
2011年12月27日
第二篇: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
关于在全镇开展“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百名干部进村入户活动的实施意见(“上百姓门、知百姓事、解百姓忧、助百姓富”)
为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筑牢执政根基,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保障“基层组织建设深化提升年”活动的顺利开展。经镇党委研究,决定在全镇开展 “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百名干部进村入户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作风、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为重点,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全面实施问计于民,取信于民、满意于民,真正实现政策在一线贯彻、民情在一线反映、问题在一线解决、发展在一线帮助、服务在一线落实、成效在一线体现,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建设文明和谐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任务目标:一是落实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继续深化“1+5”党内民主运行机制。包村干部要对村内民主议政日、大事票决、工作质询、要务提案、民主评议、三务公开等工作负责,真正实现由群众民主决策、还权于民。二是完善农村党支部“三位一体”设臵模式,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加大对群众的教育培训,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三是深化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建立村级工作规范化运行长效机制。四是实现村级党组织“有好带头人、有集体收入、有活动场所、有管用制度、有满意服务” 的五有保障。
二、建立征集群众问题意见的机制
(一)进村入户,深入了解民情民意。
1、包村领导带头入户走访,认真倾听村民对全镇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关政策的意见建议。包村领导活动期间走访不少于60户,包村干部每年走访不少于120户,村领导每年走访不少于200户次。走访的重点是致富能手,离任的村两委干部,有不同意见的党员群众,生活困难的党员群众。
2、在走访过程中,要求干部要做好“六问”:一问基本情况,对村民就业、子女入学、医疗、养老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切实摸清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二问困难问题,细致了解群众生活的困难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使各级解难济困的工作措施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三问致富愿望,深入了解群众的增收途径和致富设想,帮助群众剖析发展前景,探寻致富路子;四问干部评价,了解群众对镇、村特别是村两委班子和镇干部的看法,请群众对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进行评判,为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五问工作建议,认真听取群众对镇、村工作特别是村规民约、福利待遇、环境卫生、文化建设等民生工作的意见建议,明确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六问发展计策,立足镇、村实际,共谋发展大局,探讨增收措施,推动镇、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3、发放“民情服务卡”,记好入户日记。统一印制“干群连心卡”,卡上印有党员干部姓名、联系方式、职责和宣传政策等。在走访过程中,党员干部要将“民情服务卡”发给村民,使群众有困难知道找谁。在走访过程中要把群众反映的事项认真记录整理,记好入户日记。
(二)值班坐访,落实“一线工作日”。
1、在开展入户走访的基础上,在全镇各村将每周周二、周四作为“一线工作日”,包村领导每月单周周四到村值班,其余每月的周二、周四由包村干部到村值班,提前在各村通过张贴公告、广播等形式进行公示。镇、村干部在值班期间直接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协调处理民事纠纷及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矛盾和问题;为群众提供括法律法规、惠民政策、科技知识、市场信息、劳动力和人才需求信息、代领证件、小额信贷咨询等事项。
2、镇、村干部执行轮流值班,要进一步强化村级活动阵地的管理和使用的作用,真正使村级活动场所成为村“两委”办公、党员活动、群众办事、村民议事、科普教育、技能培训、信息传播、文化娱乐、综合服务等多功能融为一体的农村基层综合阵地、决策议事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中心和文体活动中心。
(三)创新形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1、按照“123”模式进行结对,即参加活动的每一名镇、村干部都要与村中2名党员和3名群众结对,其中必须有一名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结对之后要想办法给联系的党员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并鼓励条件好的党员、群众带领其他群众致富、传授致富的经验。
2、通过开设“书记信箱”、设立“专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征集群众意见和问题。
三、健全完善为群众解忧办事机制
建立问题收集、梳理、处臵、督办等一系列衔接紧密、操作规范的工作流程,形成镇村联动、职责明确的问题解决机制。
(一)统一印发走访日记本,党员干部要将每次走访、坐访中群众反应的问题详细记录。按照“分类汇总,分级建账”的原则,每月的30日前将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分为干部作风、实际困难、工作不足、发展建议4大类进行梳理汇总,并建立《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工作台帐》,台帐内容包括申请人姓名、申办事项、责任人、办结时限、办理情况等。对走访、坐访过程中能够当场答复解决的,要当场答复解决并做好记录,不再进入各级台账管理。
(二)为确保为民办事落到实处,建立起严格规范的民事办理制度。首先,落实办理责任。根据《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工作台账》所列内容,按照首访负责制的原则,由首访人作为待办事项的主办责任人,明确办结时限,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对已完成事项及时反馈。其次,明确办理程序。将待办事项分为村、镇、县三个层级,逐级落实解决。其中,村能够独立解决的,协调村主要负责人落实解决;需镇协调解决的,由主办责任人向镇相关部门提出办理申请,由镇协助办理解决;需县及以上部门协调解决的,由主办责任人协调镇相关部门向上级主管单位提出办理申请,按照相关工作程序落实办理。
四、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4月1日—4月13日)。全镇召开“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百名干部进村入户活动动员大会、各村在4月5日的民主议政日进行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标语、黑板报、公开栏等载体,采取播放专题节目、印发宣传材料、张贴公告等方式,广泛宣传“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百名干部进村入户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主要任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扎实开展阶段(4月13日—12月31日)。根据坐访、走访情况,在4月30日之前,确定第一批为村或村民所要办的1—2件实事,在全镇统计建立台账。以后的每月30日之前,重新梳理待办事项,对已办结的进行销号,再确定其他待办事项,对未办结的注明办理情况。对待办事项的内容、主办责任人、办结时限和办结情况及时在村务公开栏上公开,同时在镇的公开栏内进行公示,接受村名和镇机关干部的监督。各村在每月的民主议政日上通报待办事项的办理情况,全镇在每月第一周的例会上通报待办事项的情况。每位干部在活动期间至少要为所包的村或村民办2件实事,所办实事可以是协调资金帮助村里解决修路、打井类的民生问题,也可以是帮助解决群众在创业中贷款,为群众办独生子女证、准生证,为残疾人代办残疾证等,事不在大小,要体现出干部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精神。
(三)总结推广阶段(12月)。对照“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百名干部进村入户活动有关要求,查漏补缺,抓好整改,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对各项工作认真进行归纳总结,全面总结活动中积累的好做法、好经验,并把成功做法的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同时,对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镇党委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百名干部进村入户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各包管区领导、管区书记以及包村干部为具体落实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考
核。
(二)多措并举,加强督查。实行“一测一考”的方法考核。“一考”,即日常工作考核,主要包括在岗在位、走访调研、联系群众、村民困难解决等情况;“一测”,即满意度测评,测评村民对进村入户工作的满意度情况。将考核结果列为干部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群众的评价结果作为其中的重要考核指标,使民情走访、为民办事与干部培训、报酬待遇、选拔使用紧密挂钩,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管区、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加强业务指导,全力以赴参加“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百名干部进村入户活动,尽最大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
附件:
1、湖滨镇“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百名干部进村入户活动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2、参加活动的镇、村干部人员名单
第三篇:民情日记解民忧
“民情日记”解民忧
【主持人王娟同期声】:我身后这一排排漂亮的新居,就是小河镇投资1200万元新建的移民小区,目前南沟里20户棚户区的村民都搬进了新居。
【解说】:43岁的曹可义是山阳县小河口镇街道村南沟组村民,第一个从住了近五年的木棚里搬进了新居,搬进新居他有说不完的高兴。
【村民曹可义同期声】:娃现在上学也方便了,比起在南沟里是好多了。
【解说】:像曹可义一样搬进移民新居的南沟村民有20户,过去他们为了方便孩子上学,相继在沟口依山搭建起了一间间小木棚,一住就是五六年。住在木棚里虽说孩子上学方便了,但很不安全,虽时都有山石滚落,有暴雨洪水袭击。现在说起,村民们依然心有余悸。
【村民任光风同期声】:南沟搭个木棚,我们在沟里娃上学不方便,上学路远在那里搭个木棚,最后下大雨滚石头把我房子砸了娃也打伤了。
【村民曹可义同期声】:搭个木棚住那娃上学是方便但是-1-
不安全,山太近下连阴雨山上经常滚石头,那次下雨滚石头把我的棚棚砸烂了。
【解说】:小河镇党委书记阮班魁在一次民情下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并在随身携带的日记本上写下了:“南沟群众为了孩子上学,在沟里搭建了一座座小木棚蜗居,他们这种重视孩子教育的精神令人感动,但他们居住的环境也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作为镇党委书记,将父老乡长期亲置身于这种处境是我工作的失职,我一定要将他们尽快搬迁到安全地带以解决孩子上学问题。”
【解说】:“街道村村民反映小区河堤掉跟,需要修复……”,“袁家沟村民反映,部分高山群众居住条件恶劣需要搬迁……”翻开山阳县小河口镇党委书记阮班魁的工作日记本,里面一条条记载着的都是老百姓需要及时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及灾情查看的感想、脱贫致富的思索、矛盾纠纷的调和„„”在这些反映着干部真情实感和良言佳策的工作日记中,无一不凝结着对群众的牵挂和对工作的思考。
【解说】:在山阳县的各级干部中,像阮班魁这样的日记本只是其中之一,这种详细记载了老百姓反映的问题和困难的日记本被群众形象地称为“民情日记”。
【解说】:推行“民情日记”是山阳县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帮助农民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引导党员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民情,解民忧、助民富。
【解说】: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农村的现状依然是信息闭塞,思想不够解放,发展理念缺乏科学含量。
【解说】:小河镇街道村街道组村民曹善刚,家庭生活贫困,多年来致富无门,2010年4月镇民政干部张治良在一次下乡时了解了这一情况,便在工作日记上写到:“曹善刚有强烈的致富愿望,但多年来苦于无项目信息、市场信息、无启动资金,正因为如此,他的家庭至今仍处于贫困状态。”
【小河镇民政干部张治良同期声】:在曹善刚屋里,我跟他谈了很长时间,他有很多想法,但是都是因为对市场、技术不了解,也没有资金,所以也就一直实施不了。
【解说】:随后一段时间,张治良找项目、跑资金,2个月后,曹善刚的养鸡场终于建成了。
【小河镇群众曹善刚同期声】:这养鸡场也多亏了镇上干部张治良,项目是他跑的,款也是他担保给贷的,现在我这
养鸡场一年收入2万多块钱,手上也宽裕了,日子也过的像个样子了。
【解说】:“民情日记”为广大农民群众解难题、送服务、送政策,温暖了老百姓的心。同时也成为干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
【解说】:吴敏,2009级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在山阳县十里铺镇寇家沟村,虽然他也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但农村工作对于他这个名牌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来说仍然是一个未知领域。各项政策法规的学习运用无疑成为他更好的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
【大学生村官吴敏同期声】:刚到村上时,对党在农村方针政策不了解,有一次在村上开会,被群众咨询一个惠民政策,当时把我问住了,都不知道该怎么收场。后来还是村支书给我解了围,后来,我就用了很时间收集党和政府在农村各项政策、法规,都写在我的工作日记上,并且坚持定期上网了解一些新的政策法规。同时我还把平时和村上几个老干部一块下乡时,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及自己的思考也都记了下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工作起来也慢慢的得心应手了。
【解说】:现在,吴敏已不再是农村工作的门外汉,党在农村各项政策法规的宣传、民事纠纷信访矛盾的调解等农村工作对于他来说已是轻车熟路。至今,他仍然坚持着每天记工作日记的习惯,这些日记是在真实地反映社情民意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工作中的感受和思考。在今年村支部的换届中,吴敏当选为寇家沟村党支部副书记。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同期声】:“民情日记”是联系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纽带。只有做到信息到一线去采集,群众的呼声到一线去倾听,问题到一线去发现,干部的工作推进到一线去检验,干群关系才能融洽。只有干部沉下去,民情记上来,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让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第四篇:“访民情、聚民智、解民忧、惠民生”大走访活动调研报告
“访民情、聚民智、解民忧、惠民生”大走访活动调研报告
1月29日,在旺苍县司法行政系统“三大走访”活动动员大会上,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凯就全县司法行政系统深入开展亲情帮教、真情帮扶和“访民情、聚民智、解民忧、惠民生”三大走访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会后,我所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了送温暖、送法律、送服务的大走访活动。在走访过程中司法所干警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排民忧、解民难,受到了人民群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大走访”实践活动,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客观要求,对于做好当前基层司法行政各项工作,推动司法行政事业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大走访”实践活动增进了司法干警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司法行政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距离。通过二十多天的走访,我所圆满完成了调研走访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走访的基本情况
走访期间,我所共走访了农户27户,包括贫困家庭2户,经济收中等以上家庭25户;走访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入户走访和座谈会的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宣传XX年我县司法行政工作的主要举措和司法所的工作职能,听取了群众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大走访” 实践活动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当前基层各种关系基本协调,社会基本稳定,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关系与矛盾趋于复杂和紧张,存在着某些不安定的隐患和不和谐的因素,影响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经过调查发现,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种类有以下两类。
1、群众与村委会间的矛盾纠纷。
(1)、干部作风问题。由于村领导班子成员素质参差不齐,在政策执行上时常出现偏差,对待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推诿拖拉,对正当要求置若罔闻,对出现的矛盾纠纷不能及时调处,常搞高压政策或“一言堂”,以人治代替法治、从而使小纠纷激化成大矛盾,因基层干部工作方式简单粗暴而引发的上访事件时有发生。基层干部与群众的恶性互动引起了双方的对立,基层群众把对个别干部的埋怨转化成对政策的不理解和对村委会的不信任。而群众的上访也让村委会把其划为“刁民”,干群关系逐步紧张。
(2)、管理职能与体制问题。基层组织、网络建设不健全,群防群治作用发挥不好。一些村庄综治网络、人民调解网络不健全,既缺乏培训机制,又缺乏激励机制和缺乏考核机制,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在基层工作中,基层网络作用发挥不好,对因宅基地、土地、婚姻、邻里关系等引发的民事纠纷不能及时妥善化解处理。矛盾长期得不到化解,基层群众对村委会的信任度成下降趋势。
(3)、民主管理方面的问题。当前,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增强,然而少数村干部在村级集体事务管理中,没有真正贯彻“四民主两公开”,最多是形式上做到了村务、财务公开,但对于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只是个别领导开个会就研究决定了,决策的不公开极易引发村民不满,村民代表会和村民议事会多数形同摆设,村务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群众对干部多心、不放心,有意见,反映村干部吃喝贪占和财务混乱的越级上访问题仍居高不下。
2、群众与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
由于法律条文枯燥难懂,群众对法律、法规认识不到位,邻里发生纠纷后不能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而基层组织又不能及时化解矛盾,从而导致邻里之间矛盾不断加深,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关系不断恶化。这些纠纷纠纷既影响着村内的和谐、村风的健康发展,也使干群关系进一步恶化。群众间的纠纷主要表现为:
(1)、因宅基地、责任田引起的纠纷。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法治与村规民约、历史与现状的冲撞,村宅基地纠纷正呈逐年增多之势。主要因村庄集镇规划不够科学与规范;部分村民法律意识较为淡漠,对有关的法律法规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自主翻建或新建”,以致侵犯了他人的宅基地使用权或集体土地所有权而引发的矛盾纠纷;加之现在农村年青人往往不愿意与父母住在一起,某些村民在翻建房屋时,为了能让自己和父母分开居住“建新不拆旧”,形成事实上的“多占抢占”,而产生了矛盾纠纷;有一些村干部不按法律、村规民约办事,乱许口,乱批地,也造成了许多纠纷;宅基地纠纷,往往特别难调处。
(2)、因家庭、婚姻关系引起的纠纷。伴随着人们婚姻家庭观念的转变,近年来家庭婚姻类纠纷成逐年上升趋势,农村离婚率逐年上升,婚姻矛盾逐年升级。农村伦理道德遭到冲击,甚至引发家庭暴力,虐待妇女、儿童、老人等犯罪现象。
三、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特征
一是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类型的多样性。矛盾纠纷由传统的婚姻家庭、继承、赡养、邻里等民间纠纷扩展到以经济利益诉求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矛盾纠纷。这类矛盾纠纷以利益冲突为特征,涉及政策、法律、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调处难度大,易形成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是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主体的群体性。当前很多矛盾纠纷,如灾后重建、白枣公路等引发的矛盾纠纷,由于纠纷主体利益一致,要求相似,往往“一枝动而百枝摇”,同时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个别群众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或者串联上访,或者鼓动、支持、参与集访。许多纠纷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三是农村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的艰难与复杂性。过去的纠纷多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调处时当事人的情绪也较为温和,现在的矛盾纠纷多由经济利益冲突引发,且大多发生在个人或群体与企业、基层组织、政府部门之间,有些群众一旦发生纠纷就找政府解决,有时将矛头指向政府部门,导致个人与组织、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不断上升,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矛盾纠纷当事人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误想法,为引起政府关注而采取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形式,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情绪容易失控,行为较为激烈,给矛盾的调处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和复杂性。
四是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当事人寻求解决纠纷的方式呈现激烈化。矛盾纠纷的当事人为维护自身的权益,在矛盾出现之初,大多都能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寻求党政组织和有关单位部门解决纷争,希望能公正、公平地解决问题。但是,一些重大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没有能达到自己希望的结果。当事人往往采取群体围攻、上访甚至以武力相威胁的手段,迫使有关部门解决问题,从而引发了的群体性上访事件,而政府部门对待这些非正常上访事件,往往片面强调“和谐稳定”在处理问题中往往做出过多的妥协,最后事情虽然得到解决,但却在社会上造成人民群众信访不信法的恶劣影响。
四、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有其深刻政治经济根源和社会背景,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
1、少数群众追求个人利益的思想过于片面化。
2、干部的宗旨意识淡薄、缺乏高度的政治敏锐性。
3、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尤其是村一级干部参加政策理论学习不够,对法律知识掌握得不多,处理问题时主观因素影响大。
4、宣传解释工作做得不深入细致,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大。
5、对热点难点问题处理得不够稳妥。
五、处理矛盾纠纷的对策。
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基层矛盾是基层政府及司法所必须直面面对的。
1、预防基层矛盾纠纷的对策。
(1)、加大普法力度,促使群众知法、遵法、守法。现在,我国已进入“xx”普法阶段,在总结以往普法经验的基础上提高认识,加大对普法宣传的投入。
(2)、健全制度,依法管理,缓和干群关系。在健全村务管理制度中,基层乡镇政府,尤其是司法所应该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帮助村级自治组织健全村务管理制度(村规民约、自治章程),同时乡镇政府应加强对村主要干部的考核,制定出相关考核办法。通过加强巩固党组织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规范党务、村务行为,加快基层民主化进程,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了因村务管理混乱而产生矛盾纠纷。
(3)、依法行政、减少行政纠纷。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及其 行业法律法规,做到廉洁自律、依法行政、不损群众利益,从而减少矛盾纠纷,促使社会和谐。
(4)、健全法律援助渠道。
法律援助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 征和司法公正的标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 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法律援助能为矛盾双方当事人 提供法律救助,使当事人在解决矛盾纠纷时清楚认识到自己 的权利、义务,促使矛盾纠纷向双方和解方面发展,为及时有效 调处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法律援助对于有效解决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安定有序、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2、构建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机制
按照:“整合力量,联合维稳,方便群众,提高效能”的思路,立足于事前工作,建立并完善“大调解”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1)、着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 “大调解”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在健全组织网络的基础上,要明确责任,互通信息,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种手段,“三位一体,四级负责”,努力形成上下联动,立体防控的工作格局。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要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多方联动,尽力化解矛盾纠纷。
(2)、建立协调机制,实现大调解工作有机衔接。一方面,充分发挥乡(镇)、村、组三级调解组织在矛盾纠纷预警、控制、调解方面的独特功能,努力形成上下配合、协调运作的工作合力。
另一方面,尽力规范调处程序,确保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种调解手段密切配合,有机衔接,打好“组合拳”,通过“分级调处”、“ 包案制”等工作机制将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把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是政法机关的优良传统,也是做好新形势下维护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在此次“大走访”实践活动中,我所以“服务群众、管理创新”为主题,以践行“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为主线,以“联系群众、深入群众、服务群众、警民亲近”为目标,努力塑造“ 作风优良、执法公正、亲民爱民”政法干警新形象。通过走访活动,司法所干警让群众深刻感受到司法行政时刻就在身边。通过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司法所干警做到了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情感融洽在基层。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所要将走访活动形成制度化,把“大走访”活动作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切入点,不断总结积累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并长期坚持,切实把这项活动上升为新形势下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保平安保稳定、促和谐促发展的重要载体。
第五篇:元江县领导进村入户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
元江县领导进村入户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
2月13日至15日,元江县委书记贺光明轻车简从先后到咪哩乡哈罗村委会大锡厂、南掌、中寨、干田寨、朱堕村民小组和甘岔村委会小甘岔村民小组,进村入户,夜宿农家,与直接联系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座谈讨论,倾听群众呼声,了解村情民意,体察群众疾苦,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
在大锡厂村民小组,贺光明走进村民白伟家里,仔细询问他家的饮用水是否够用。白伟说,全村34户140多人的饮用水要到村外的老水井拉运,当前,全村最愁的问题是人畜饮水,希望能找到一个新水源。另外,大歇厂、中寨和干田寨几个村子的集体公用房已建好,遇到婚丧嫁娶时,桌椅板凳不够用,都是采取几个村子并拢在一起使用,很不方便。贺光明表示,集体公用房桌椅板凳不够用的问题将尽快给予解决,对于几个村子人畜饮水和道路基础建设的困难问题,将指示县水利和交通运输部门尽快到场调查研究,提出可行性方案。在农户家中,贺光明认真询问老百姓对县、乡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及农户的生活生产情况。贺光明说,种植烤烟是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最佳途径,烤烟的收购价格一年比一年高,烤烟的惠民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大家要把烤烟这一惠民政策宣传到位,确保家喻户晓。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山区一棵烟两棵树、坝区一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一如既往地抓好烤烟产业不放松,培植核桃、竹子等经济林果后续产业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强化跨越发展的产业支撑。当前,基层党员的首要工作任务是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先争优,积极带领群众做好长期抗旱的准备,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人畜饮水安全,同时还要做好生态保护、护林防火和社会稳定工作。
贺光明指出,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是提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重在实践、贵在行动。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问题,关心、关注群众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群众增收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在“三深入”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把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