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夯实农村文化阵地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夯实农村文化阵地
主要思路:创新党员队伍管理模式;用新的视野拓宽农村文化生活。党建方面:支部的发展,党员队伍的壮大
非公企业党支部的发展和创新管理
大力推进农村党员志愿者服务
农村无职党员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党建创新工作促农村统筹发展
精神文明方面:卫生创建工作的继续推广
加强村“关工委”自身建设,大力关注村“留守儿童”
农民丰富的文化生活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夯实农村文化阵地
海镇成德联合中心村共有党员223名,其中正式党员218名,5名为预备党员。在年龄层次上,35岁以下党员29名,36岁至45岁党员15名,46岁至60岁党员68名,60周岁以上党员104名;在学历结构上,具有本科学历的党员9名,大学专科学历的党员9,中专、高中学历的党员42名,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党员154名。近段时间来,中心村党委在党员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管理中,结合实际,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创新管理模式,使得全村党员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支部的发展,党员队伍的壮大
截止到今年10月份,党委直属党支部人数17人,成德社区党支部43人,成星社区党支部52人,海镇社区党支部28人,和平社区党支部32人,威源公司党支部7人,中通饰品厂党支部2人,电热器厂党支部2人,现代农业党支部27人,靖江市东星冷拉型钢厂党支部2人,靖江市恒迅气缸体厂党支部3人,靖江市天旭新型阀门厂党支部2人,靖江市三达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党支部2人,靖江市明珠宝石冶金制造有限公司支部3人,靖江市东兴汽车锁配件厂党支部2人。
各级党组织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高。党总支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质量重于数量,严格党员标准,完善工作程序,扩大发展党员工作中的民主,把好发展党员质量关。
注重在各领域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使大学生党员、青年党员数量稳定增长。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注重源头建设,使申请入党人数日益增加,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发展壮大。各级党支部注重选苗育苗,扩大视野、拓宽渠道,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切实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锻炼,提高整体素质。
非公企业党支部的发展和创新管理
今年8月份,我村增加了4个非公企业党支部,各党支部名称以及党员名单为:①靖江市天旭新型阀门厂支部,支部党员分别为王桂平、陈美、刘元茂。支部书记为王桂平(兼);②靖江市三达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支部,支部党员分别为孙冬梅、曹习琴、孙金荣,支部书记为孙冬梅;③靖江市明珠宝石冶金制造有限公司支部(靖江市明珠宝石冶金制造有限公司、靖江市华强电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支部党员分别为季益茂、朱秀成、梅金山,支部书记为季益茂(兼)④靖江市东兴汽车锁配件厂支部(靖江市东兴汽车锁配件厂、靖江市千喜日用器皿厂),支部党员分别为王茂平、殷纪林、秦金凤,支部书记为王茂平。
“两新”组织,是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简称。新经济组织,是指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各提供商户、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等各类非国有集体独资的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是指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统称。而我村新增的4个非公企业党支部属于“两新”党组织。
通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我村党委准备采用鼓励各非公企业建设积极的企业文化来深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个性化系统工程。党建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企业文化则是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发挥政治导向作用,是在新时期发展党建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党建与企业文化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脚踏实地、不懈努力。
一、要以科学发展观知道企业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知道,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并向深层次发展,应当着力推动企业文化内涵创新,不断丰富和拓展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层面。科学发展观有着极为深刻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保证了企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又为企业文化创新与保持先进性提供了不竭动力。
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思想工作的优势在于人才的优势,依照“把企业骨干培养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企业骨干”的工作思路,吸引优秀职工向党组织靠拢,进而扩大党建文化、企业文化在广大职工中的影响。
三、加强制度建设,让企业文化转化成为具体的规范。企业文化没有强制力,是软性的;而企业制度是刚性的,具有强制性,要求全体人员都必须遵守。通过制度建设,就真正保证了企业文化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企业党建工作要更好地与企业文化的创建工作相结合,必须找准角色,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等优势,认真学习,加强团结,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而使企业文化成为一支粘合剂,将全体员工粘合成为一个强大的整体。
大力推进农村党员志愿者服务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是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大力开展志愿服务,营造提升自己、促进和谐的浓厚氛围。
目前,农村参加志愿者服务的人数还极少,我村应积极探索适合的运行模式,以关爱空巢老人、老党员、农民工、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群体为重点,以党员为带头人,精心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广泛开展志愿关爱行动,在全村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在以后将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列入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内容,把志愿服务情况作为年终干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在年终积极开展“党员志愿者之星”、“党员志愿者服务行动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等评优表彰活动。大力宣传志愿服务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吸引更多的党员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农村无职党员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农村无职党员是本村党员的主体,无职党员作用发挥的好坏,在群众中威信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及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事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村利用无职党员上岗,充实到结对帮扶、计划生育、民事调解等一系列事务中。近期,无职党员还协助村委会做好秸秆禁烧禁抛工作。
无职党员一对一结对子,帮扶本村困难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特困家庭,通过资金扶持、项目扶持、技能扶持、就业扶持等形式,帮助帮扶对象增强致富意识和本领,开辟致富渠道,实现再就业,增加收入,切实改善生活水平。对子女难以完成学业的特困家庭,采取建立长期助学计划,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增强其家庭的脱贫能力。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处理能力的特困家庭,通过资金帮扶、群众出资、出力,帮助其改善生活状况,增强其生活信心。通过这一系列的帮扶,达到以先进带动后进,优势带领劣势的良好效果。
我村无职党员自觉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工作。深入群众,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定时到计划生育中心户家中了解情况,询问计划生育工作细节;走访流动人口,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敦促流动人口妇女做好婚育登记工作。
在民事调解中,我村无职党员积极参与到情况调查、座谈询问、解决纠纷等一系列的工作中。着实为村民排忧解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在近期的秸秆禁烧禁抛的工作中,我村无职党员也积极地配合人员有限的村委带领村民做好秋收工作以及秸秆禁烧禁抛工作。大力宣传秸秆禁烧禁抛政策,跟村民解说焚烧秸秆的害处;一旦发现火情主动扑灭制止。
我村无职党员在生活工作中积极配合村“两委”做好各项工作,并监督党务村务公开。无职党员把为群众服务变为自觉行动,在办好事解难题中和群众打成一片,形成了有困难找党员的可喜局面。
党建创新工作促农村统筹发展
以创新思路谋划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联建、帮建、选派干部、建立激励机制等方式,实现农村基层党建资源的优化配置,把农村潜在的发展能量释放出来。
首先,以企业党组织为龙头,形成以企带村、以村促企、互利共赢的格局。目前我村共有5个企业党支部,分别为威源公司党支部、中通饰品厂党支部、电热器厂党支部、东星冷拉型钢厂党支部以及恒迅汽缸体厂党支部。另有4个新建的非公企业党支部。此项工作不仅扩大了农民就业,促进了企业发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了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再者是以现代农业产业组织党组织为龙头,带动区域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我村现代农业党支部共有27人,主要负责产业结构调整。党组织发挥纽带作用,强化与农户的联系,扩大覆盖面;并在党组织的统领下,发挥专业技术、市场优势,引导区域农户积极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田园观光等产业。
另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突出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我村积极着力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卫生创建工作的继续推广
今年的卫生镇创建工作已于10月结束,我村圆满的完成了创建工作,受到了省、市、镇领导的一致好评。我村在检查过后积极地继续推广卫生工作。
为使村民健康教育和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我村建立健全卫生长效管理制度,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倡导“人人讲卫生,家家爱整洁,美化绿化家居”。全面治理农村脏乱死角,完善农村环卫设施设备,规范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无害化处理工作,提高全市农村的整体卫生水平。在改厕方面继续投入管理,对于旧的厕所进行整改,对于新建的厕所进行妥善管理。认真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加强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及生活饮用水的管理,抓好传染病防治工作。通过以上工作,不仅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也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农村的面貌。
加强村“关工委”自身建设,大力关注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我村自建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以来,对我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关怀,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一、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内心健康。留守儿童由于缺失亲情,普遍缺乏良好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由此引发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我村积极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关爱教育,使他们走出内心阴影,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康成长。
二、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留守的儿童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农村的留守儿童通常是隔代监护、亲朋监护或单亲监护,这些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这些监护人一般很少关注。所以我村与农村学校密切配合。在教育工作中,增强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道德思想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另外在周六周日成立兴趣小组,培养他们的课外兴趣,让留守儿童可以有意义地度过周末。
我村“关工委”曾受到泰州市的表彰,这样的荣誉进一步增强了我村各基层同志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未来的工作中我村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使得关心下一代工作出现生机勃勃地新局面。
农民丰富的文化生活
在过去,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一直缺乏创新,效果总是不理想。一方面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求不够,一方面由于政府对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另一方面由于村组集体经济薄弱。所以在近年来的农村文化建设中,我村一直注重加大文化设施投入,培养农村文艺人才,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用新农村文化大餐来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让农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我村的播放室每周固定两天播放戏剧来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农民艺术团每月到村排练节目,吹拉弹唱加上伴舞,非常热闹。我村农民艺术团还多次获得镇“最佳演出奖”,他们的节目表现了原汁原味的农民本色,体现了农民美好的生活愿望。利用村农民艺术团来丰实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大力创作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让群众摒弃旧的庸俗习惯,尤其是农村赌博、迷信活动,引领村民养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我村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农民艺术团的演出,让全体农民都能体会到农村文化生活的乐趣。
我村现有数字电视用户达90%,村民都能够顺利接收并收看电视节目。我村还坚持把电影下乡作为丰富农民的“夜生活”,实现文化惠民,严格实施每个生产队每年度一部电影下乡活动,在全村31个生产队放映电影,深受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将一大批优秀故事片、科教片等文化大餐送到农民群众身边,以满足农民群众日趋多样化的娱乐和科技需求。让农民群众寓教于乐,在娱乐中学法律,懂知识,长本领,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审美观,满足农民群众求富、求知、求乐的需要,让先进文化惠及农村群众。
在我村综合服务中心,还有小型图书馆开放,来培养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小型图书馆书籍资料十分丰富,有专业技术类、文学故事类、生活工作类、休闲娱乐类等等,可以满足群众多种不同的需求。
到每季度疾病多发季节,我村组织人员在小黑板上编写生活防病小知识,进行公示,让村民了解当季多发的传染病和季节病,做好预防工作。
我村门前也有宽大的篮球场地,提供给群众广大的空间锻炼身体。在节假日,也有不少青少年组队来打篮球。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多多提倡这种强健身体的活动。而在我村居家养老服务站,有乒乓球室和琴室,可以提供群众打乒乓和弹琴的娱乐设施。该服务站常年开放,群众都可以来进行锻炼和练习。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以农村文化阵地为平台,开展移风易俗、格调高雅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树立科学、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塑造一批能引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文明农民,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是我村对于未来拓展农村文化阵地的新希望。
第二篇:夯实基层组织建设
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增添党建工作新活力
一是以培训学习促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加大了对镇村干部的学习培训。全镇50岁的村干部部分批次逐步到县委党校、县电大参加学历培训。前一两年分别村书记、村主任和会计进行了培训,今年将对全镇各村副书记副主任再进行学习培训,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全镇50岁以下的村干部学历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切实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二是积极探索党员过“双支部”活动。利用刺绣、推土机、生猪养殖等专业支部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推进“支部+合作社”党建工作的模式。今年分别成立了大蒜专业支部、个体私营经济合作社支部,努力探索党员过“双支部”活动,打破党员组织活动受地域的限制,真正把全民创业贯穿于大蒜、刺绣、物流等各个行业,把合作社有潜力的农民培养成生产经营大户,把优秀的经营大户培养成党员,实现支部与合作社共同发展,促进创业带动富农。
三是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建设。对全镇15家建设的党群服务中心认真进行回头看,全面完善全镇已建成党群服务中心,“五室两超市一广场”的服务功能,积极帮助各村居党群服务中心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让党群服务中心变成党员干部议事的中心,党员群众活动服务的中心,和党员群众医疗保健的中心。
第三篇:创新服务方式 夯实基层阵地(范文)
创新为民服务方式
夯实基层阵地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且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针对乌拉特中旗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现状,如何创新的去贯彻落实好“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推动基层党建的全面加强。笔者认为,应该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改革创新精神全面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在此,联系我旗基层党建工作实际,提出如下粗浅意见。
一、致力于为民服务,实现以民建带党建。旗委创新机制和载体,构建以苏木镇设立“便民服务中心”为主体、行政嘎查村设立“便服务站”为支撑的便民服务模式。形成上联旗直职能部门、中联苏木镇、下联嘎查村的“三级联动”便民事项代理服务体系。按照咨询、受理、代理、回复四个基本程序为群众服务。一是建立苏木镇便民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办理管辖范围内的事项和代理需要上级部门审批或终结办理的事项:登记、上报和整理、归档代理信息资料;对各嘎查村便民服务代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工作指导和检查考核等。二是建立嘎查村便民服务站。将便民服务向嘎查村延伸,以嘎查村委会为依托,建立嘎查村“便民服务站”。由嘎查村委会主任兼任站长,成员由村(牧)民推选产生,实行义务服务。主要受理和代理群众需要到苏木镇、旗县办理的各种事项。工作人员即为代理人,由政治素质强、群众威信高的嘎村两委干部兼任,为本嘎查村群众提供无偿代理服务。嘎查村便民服务站设立便民电话.开通便民服务咨询热线.并保证通讯畅通,工作时间有人值班,使群众办事不出村。便民服务网络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部门门难进、人难找、事难办等问题,从根本上实现了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目前,便民服务中心入驻财政、经管、民政、土地、农林、水利等多个部门,全权受理和代办所辖区域118项民生事项。村级便民服务站逐级履行代办职责,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做到小事不出嘎查村、大事不出苏木镇。
二、致力于党员队伍建设,锻造为民服务队伍。一是要选优配强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使他们真正成为发展农村牧区经济的“引领者”、实践为民服务的“先行者”。要结合换届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苏木镇的重要领导岗位。二是要以“强宗旨、转作风、增能力、优机制、求实效”为重点,连续几年在全旗党员干部中分别集中开展了作风建设年活动和宗旨教育年活动,有效强化了党员干部的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党员承诺制,进一步深化了“党员示范岗”、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主题活动。同时,加大农村党员的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党员致富本领。对头脑活、懂技术、会管理、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党员,要重点在扶贫资金、信用贷款、技术服务和项目发展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三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部教育培训。选派优秀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建立健全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信息反馈等为民服务工作机制。大力推行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创业、措施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作风在一线转变的“一线工作法”。
三、致力于搭建为民服务平台,不断拓宽服务渠道。要 依托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搭建富民平台,把党员干部推到专业协会的产业链上,采取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党员+基地+贫困户”等形式,以党组织为龙头、以党员为核心、以能人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以协会为纽带、以富民为目标.组建能人牵头型、产业合作型、专业协会型、部门领办型、企业带动型、政策扶持型经济合作组织。并借助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搭建惠民平台,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势,开发一批群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灵的乡土教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把“土专家”、“田秀才”请进课堂,增加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实用性,提高远教培训的“含金量”。有效确保“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目标落到实处。同时,积极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搭建互动平台,实施城乡联动、部门联帮、支部联手、党员联带,探索城乡共建、村村帮建、村企互建、产业联建的结对帮扶形式。建立城乡合作的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城乡互动的基层干部交流培养等六大统筹体系,广泛开展助业、助医、助老、助残、助困、助学“六助”活动,形成城乡党建协调并进、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
四、致力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基层阵地。坚持把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着力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基层阵地,推进全旗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一是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健全党内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完善公推直选方式,全面推行嘎查村党组织“公推直选”,积极探索“党内无候选人直选”,让党员群众选择自己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带头人;推行“三重两轮票决”,规范村级民主议事决策,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健全和发挥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积极推进阳光党务、村务、财务等工作,完善基层民主管理监督机制,有效激发了广大党员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发挥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二是提升干部群众工作能力。健全完善教育培训、实践锻炼、联系服务、选人用人等机制,提高各级干部深入基层联系沟通、推动发展服务群众、运用政策依法办事、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能力本领。三是强化基层活动阵地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积极主动筹集资金或动员党员投工投劳,因地制宜地建设“符合乡情和村情、适当超前、布局合理、实效实用”的苏木镇“五个”阵地和嘎查村级“四有”阵地,并坚持“建、用、管并举”的原则,安排专人管理并充分使用好配发的各种党建工作设备,同时建立健全党组织组织生活和学习教育各项制度,坚持做到组织活动的经常化和规范化。
加强农村牧区基层党建,夯实基层阵地,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题中之义,又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继续以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为主线,努力打造责任党建、服务党建、惠民党建、活力党建、科学党建等“五个党建”,切实把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能够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领头型”组织、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创业型”组织、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服务型”组织、有效凝聚党员群众的“活力型”组织、广泛集聚优秀人才的“育才型”组织、能够担当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重任的“实力型”组织,为全面推进我旗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保证。
第四篇: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 夯实农村妇联工作基础
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 夯实农村妇联工作基础
基层妇女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基层广大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开展妇女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多年来,我镇党委重视党建带妇建,不断加强妇女组织建设,强化妇联组织职能,提高妇女干部素质,不断摸索新形势下开展妇联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新载体,把妇女群众团结凝聚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巩固扩大党的群众
基础,增强妇联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我们的做法是:
一、在“带”字上下功夫,形成党群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多年来,我镇通过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带动基层妇女组织的思想、作风、组织建设,做到领导重视到位、妇女组织建设到位、保障措施到位。
一是领导重视到位。镇党委把妇联组织建设作为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妇联和妇女工作做到了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工作上指导,建立健全了必要的工作制度,与党建工作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建设,把妇女工作纳入全镇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党委定期听取妇女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工作;镇党委明确一名副书记分管妇联和妇女工作,原创:www.xiexiebang.com政府明确一名副镇长联系妇联和妇女工作,经常参加妇联和妇女工作会议和活动,带头联系妇女群众,帮助解决妇联和妇女工作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是组织建设到位。按照“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组织”的要求,我们注重在妇女组织建设与党的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上科学定位,统一部署,共创共建,使党组织建到哪里,妇女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目前我镇14个村居、6个服务中心、各中小学校、所有定报企业都成立了妇女组织。2004年底,我镇以村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巩固完善基层妇女组织,适应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组织多元化的要求,建立健全了镇村妇女组织网络。
三是保障措施到位。为促妇联工作有效开展,我镇将妇联的工作经费纳入镇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比例,近几年,下拨的专项活动经费都在万元左右,为开展妇女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我镇还把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列入基层党建目标考核体系中,明确规定妇女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合格的村居、单位的党建和组织工作不能评优,形成了党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二、在“管”字上花力气,健全基层妇女组织的工作机制
制度先行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为进一步规范妇联和妇女工作,我们建立健全了以加强妇联自身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妇联制度体系,把妇女组织建设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一是建立了妇联议事制度,切实加强集体领导。二是建立学习制度,促进妇联成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三是建立组织制度,确保规范化管理。通过建制度、强机制,使妇联和妇女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同时,下大力气抓好阵地有形化、活动有形化建设。镇村两级妇女组织有牌子、有办公场所;工作有计划、活动有记录。各村居妇女工作“五簿一册”(来信来访登记簿、“五好文明家庭”登记簿、会议活动记录簿、联系妇女登记簿和执委花名册)齐全。
三、在“培”字上做文章,提高妇女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妇女人才队伍是做好妇联和妇女工作的重要保证,我镇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妇女人才的培育工作:
一是选优配强村妇代会主任。严格妇代会主任选任条件,注重让那些年纪轻、文化高、懂技术、致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热心妇女事业的优秀妇女担任妇代会主任。并特别注意从女农民技术员和外出务工又返乡创业的人员中挑选妇代会主任。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妇代会主任的选任之中,通过竞选,把那些自身致富能力强、带领妇女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优秀女性选拔到妇代会主任的岗位上来,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妇代会主任的素质结构,增强了妇代会服务妇女、带领妇女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在村“两委”班子调整时,注意把妇代会主任选进班子。目前,我镇14个村居的妇代会主任全部配备到位,全部进入“两委”班子,并在村里享受副职待遇。
二是大胆提拔使用妇女干部。近三年来,我镇通过公推直选方式先后选拔了12名妇女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会计、计生专干、妇代会主任、青年书记等职。目前,我镇14个村居109名村干部中共有妇女干部27名,占村干部总数的25,其中担任妇代会主任兼计生专干的16名,青年书记5名,村会计辅导员2名,村党组织副书记2名,村党组织书记的有2名。两名女村党组织书记是通过公选产生的,都是非常年轻的,一名28周岁,一名34周岁,她们在带头富的同时,能带领全村共同致富,而且富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村工作不断登台阶,受到了广大干群的广泛好评,这也是我镇注重培养女干部结出了硕果。
三是强化教育培训妇女人才。我镇除积极安排妇女干部到县以上部门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外,还充分依托我镇的远程教育网络,积极组织农村妇女学习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知识、《新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知识、农业实用技术等等。去年以来,全镇农村妇女参加远程教育学习达2400多人次,80的农村妇女掌握了一到两门实用技术。今年又有521名妇女参加了市“富民创业网络大学”学习。今年有14名女同志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全部培训合格。我们对各类教育培训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女性人才,积极做好再培养工作,把致富能手、工作
强手纳入后备女干部、女党员的培养目标。我镇的女能人黄翠玉,她原是在外打工,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我镇党委积极做好引“凤”还巢工作,2004年她回乡创办了杰力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解决我镇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乡镇财政收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三中村妇代会主任严亚芳,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套过硬的养鸡本领,年养鸡在6000只以上,纯利超10万元。她还带动本村近百名妇女、贫困户养鸡,致富了一方群众。
四、在“实”字上求成效,增强基层妇女组织的核心作用
农村基层妇女组织,是农村妇女的娘家人,是农村妇女的依靠。只有基层妇女组织的在农村妇女中的核心作用加强了,妇女同志的半边天作用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我镇的做法是:
一是服务妇女群众。我镇妇联、村妇代会能把倾听妇女群众呼声、千方百计为办好事、实事,作为妇女工作的重点来抓。原创:www.xiexiebang.com针对农村大量的富余女劳动力,镇妇联与人力资源中心协同办好缝纫、绣花等就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积极鼓励和帮助农村妇女实现劳动力转移或自主创业。针对农村妇女弱势地位,我镇妇女组织重视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法制宣传咨询活动,增强了妇女依法维权意识。针对农村妇女对自己是半边天的自信心不强问题,我们在每年都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大力宣传女性的优秀事迹、感人故事,培养女性同志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各自劳动岗位上展现女性风采。
二是开展各项活动。配合县妇联积极开展爱心妈妈助春蕾活动,为儿童办好事办实事。自2005年以来,我们在全镇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共选拔爱心妈妈13名,全镇26名符合资助条件的贫困家庭儿童已全部得到资助。实施“巾帼致富工程”、争创“巾帼文明示范岗”及评比“五好文明家庭”等,发挥了妇女组织在经济、文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扩大了妇女工作覆盖面,提高了妇联工作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得到了全镇广大妇女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妇女群众普遍认为“妇联能够为妇女说话办事”。
三是重抓薄弱环节。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批新经济组织涌现出来,新经济组织的妇女组织建设成为妇女工作的薄弱环节。我镇妇联以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始终坚持围绕党建、工建抓妇建,从四方面入手:即从女性密集的企业入手,从党建基础扎实的企业入手,从业主为女性的企业入手,从率先组建企业工会的企业入手,逐步筛选确定具备组建条件的单位列入组建工作重点,把建立妇女组织与工会组建同步进行,以此扎实推动新经济组织妇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我镇历来重视妇联和妇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各级领导的要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妇女工作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但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开展妇女工作好的工作方法,理清妇女工作思路,扎实工作,全面推进妇联和妇女工作。
第五篇:基层文化阵地如何“转”起来?
基层文化阵地如何“转”起来?
主持人四川在线赖星
嘉宾
省人大代表、甘孜州文化体育和广播影视局局长龚建忠省政协委员、新都一中特级教师唐顺发
统计显示,目前我省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61个、文化馆20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268个,数量居全国前列。但还有部分县、乡镇、村一级的公共文化阵地因经费紧张、管理人员不足等问题,无法正常运转。如何让基层文化阵地“转”起来?1月11日,省人大代表龚建忠、省政协委员唐顺发走进四川在线直播间,接受了记者访谈。
记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如何?
龚建忠:我国正普及建设一个涵盖省、市州、县、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应该说省和市州一级的公共文化设施是很丰富的,但越往基层越缺失。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是只有文化馆、图书室这样的硬件设施,还包括了一整套管理与服务体系。
唐顺发:基层公共文化阵地缺乏两种人,一是管理人员,二是文化人才。这与当年乡镇机构改革有关,如今基层很少有文化专职岗位,大都是兼任。政府可送文化下乡,但归根到底,还需培养扎根当地的文化管理和生产人才,这样才能让基层文化设施“转”起来,文化活动多起来。
记者:有网友建议,引入社会资本解决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经费问题,是否可行? 龚建忠:公共文化服务说到底是政府责任。政府不仅是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主体,也是运行主体。因此,公共文化服务在注重硬件建设、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严格的管理运行机制和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唐顺发: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还需政府加大投入。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政府在主导公共文化建设的同时,可考虑引进社会资本。本报记者吴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