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与宣传之典型人物的宣传
新闻与宣传之典型人物的宣传
典型人物宣传,是中国新闻报道百花园里一支绚丽的奇葩,耀眼夺目。回望典型人物灿烂的星空,我们发现其生命力最长久和影响最深刻的,是那些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的典型人物。所谓亲和力,原是化学术语,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后被引进新闻学领域。典型人物的亲和力,是指典型人物与受众之间融合、互通的吸引力,反映二者心理相近的关系。
增强典型人物报道的亲和力,是实现“三贴近”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典型人物的人气指数,进而增强典型宣传的导向性,增加典型人物的社会效益。多年来,《解放军报》在典型人物的宣传上,特别注重增强其亲和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1.在主题提炼上增强亲和力。
一个典型人物的宣传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报道主题思想的提炼。这个主题越有时代性,越有针对性,越有指导性,其宣传价值越大。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典型人物报道的主题与大多数受众的接近性,那么则曲高和寡,典型人物就会缺乏亲和力,难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也就影响了典型宣传的实际社会效果。
在新中国成立55年来的新闻报道中,各媒体宣传的大大小小的典型人物多不胜数,而雷锋是真正深入人心、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典型人物。并且,雷锋也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典型人物。雷锋宣传的巨大成功,与其报道主题思想提炼的准确、鲜明,及其与受众灵魂的接近性是紧密相关的。这一点,在新时期《解放军报》典型人物的宣传上不断得到体现。
2001年,《解放军报》关于浙江省军区金华军分区政委范匡夫的宣传,在主题思想的提炼上就特别注意增强对受众的亲和力。由于主人公所处的地位和特殊环境,要想让他获得军内外大多数读者的认可,并非易事。在对范匡夫这个典型人物的宣传进行策划时,采编人员提炼出了“领导干部怎样才能反腐倡廉”的主题。当今社会,人们对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非常憎恨,选择这样的主题正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广大读者的期盼。然而,过去我们宣传的一些领导反腐败的典型大多介绍了他是怎么做的,主题比较肤浅,而范匡夫的报道回答了“他为什么能这样做”的问题,这对其他领导干部很有启发。一些领导干部腐败的一个原因,是对亲属和身边的人员要求不严,而范匡夫在对子女们的教育管理和在亲友面前的做法,启人心智。
其真实可信的形象,就有广泛的亲和力。
2.在事迹选择上增强亲和力。
如果说在典型人物的宣传中,主题是灵魂,那么事迹就是其血肉,是灵魂的载体。没有血肉,一切无从谈起。
这一点,已成为媒体人的共识。但是,我们一些典型人物报道在其事迹的选择上,片面理解和强调了“典型”二字,将其事迹描述得高不可攀。即便事实是完全真实的,受众心里也难有真实感。这样的典型人物就难有亲和力。
然而,作为典型人物,他的事迹必须突出,否则他就不配当典型。这里的矛盾是:典型人物的事迹不突出不行,突出得离奇了也不行。怎么办?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把握好典型报道事迹选择的原则:既要突出“典型”,高于一般,又能让一般人觉得自己也能够做得到。对那些“典型”得出奇的事迹,或是忍痛割爱,或是别把话说过了头,或做些适当的说明,这样就能增强其可信度。
在部队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里,尤其是在特殊岗位上的军人们付出的牺牲和作出的奉献,有时是令和平环境中的人们难以想象的,有些事迹让一般人听来似乎是“天方夜谭”,难以令人置信。如果选择这样的事迹来宣传典型,其亲和力肯定会大打折扣。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解放军报》在近些年的典型宣传中,特别注意对人物事迹“度”的把握。兰州军区某部班长彭光荣,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典型人物。比如,他带出27名训练尖子和骨干,全连的班长都出自他带的兵。全班连续4次荣立集体三等功,他个人荣立二等功一次。《解放军报》在报道彭光荣的事迹时,砍掉了不少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例,选择了一些看似平平常常却又很突出的事迹。当班长3年,他给战士家里写了360多封信,与其家人一起帮助战士尽快进步。他帮助一个当兵前只上过一年学的少数民族战士每天至少认识两个字,3年使其达到初中文化水平;他为了帮一个全团的训练尖子退掉娃娃亲,发动全班的战友给那个战士的父母及女方的家人做工作,并咬破手指写血书,终于圆满地解决了问题;他使一个13年来从未叫过继母一声妈的战士家庭和解;他还通过“渐进法”,让入伍前开长途车的战士戒掉多年的吸烟习惯。其系列报道发表后,在部队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军委领导给予了表扬和肯定。
由此可见,典型人物的事迹从他的生活中挖掘、筛选出来就可以,用不着拔高,更不能“塑造”。某报一位记者在报道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时,说他一次病倒在稻田里还坚持工作。袁院士当众否认了这个事实,说人病了还坚持工作是不值得提倡的。可见,这样的“典型”事例令读者生疑,连主人公自己也反感,哪来的亲和力?这个教训,值得一些记者细细品味。
3.在感情共鸣上增强亲和力。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凡典型人物报道,要增强亲和力,必须在感情上与受众产生共鸣。典型也是人,有常人的七情六欲。鲁迅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典型人物的情感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他们一样有父(母)子(女)情、夫妻情、兄弟情、师生情、官兵情、战士情、同学情。只是在表达这些感情时,应突出他们在个人感情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以后者为重的品格特征。这种矛盾越尖锐,主人公处理得越好,报道越能打动人。当典型人物与受众的情感能够共鸣时,其亲和力必然大增。
“台上演好戏、台下做好人”,是沈阳军区前进话剧团曲艺队队长、被中国文联评为“德艺双馨”的中青年艺术家叶景林的追求,他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边关、哨所和海岛为官兵演出,把满腔的真情洒在为兵服务的路上。他帮助别人,也关心家人。平时不管工作多忙,隔一两天,他都要打电话问候远在老家的老母。2000年10月,叶景林在某边防团演出结束后晕倒了,经医院检查,发现他已是肺癌晚期。在他生命最后昏迷的日子里,善于模仿不同人说话的战友邹德江照着叶景林的口气给他妈打电话:“妈,好不?缺钱不?”只模仿了几句,德江就想流泪,嗓子哽哽的,模仿不下去了,在场的人无不为叶景林的孝心和诚挚的战友真情所感动。
《解放军报》在2002年5月14日发表的《德艺双馨的文艺战士叶景林》这篇通讯时,把许多类似的感人细节报道出来,深深感动了读者,许多人边看报道边落泪。
随后,军报为满足读者希望更多了解他的愿望,又陆续刊登了45篇与叶景林相关的报道,使其成为当年军报宣传最有影响的全国重大典型之一。
4.在立体形象上增强亲和力。
凡人,总有某些方面的缺点与不足,典型人物同样如此。这就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那么,在典型报道中,我们是否可以写写典型人物某些方面的缺陷呢?回答是肯定的。
过去,媒体在典型人物的报道中,受“高大全”观念的影响,报道出来的典型人物方方面面都完美无缺,让受众觉得这样的典型“只应天上有”,反而缺乏亲和力。
有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对那些存在与自身相似缺点的人更容易产生亲近感,这叫“同病相怜”。这样报道的典型人物,使受众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一点影子,反而容易接受。当年中国青年报记者郭梅尼报道张海迪时,大胆地写了她几次想自杀的事,结果不仅没有降低其宣传效果,反而使人物的形象显得更丰满、更真实。《生命的支柱》这篇长篇人物通讯,在全国许多关于张海迪事迹的报道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篇可以流传下来的新闻名篇佳作。
《解放军报》这些年来在典型人物的宣传上,不断改进创新,努力使典型人物宣传立体化,以增强其亲和力。第二炮兵40岁的青年专家肖龙旭,10多年间共获35次高等级科研奖,荣立一等功,并相继荣获“全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和国家“杰出青年奖”,被评为第三届“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然而,他也有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毛病;有固执偏激、说话爱得罪人的缺点。因此,他在单位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解放军报》在2003年6月宣传这个典型人物的同时,也讲了他存在的缺点,同时加上“编辑快语”,指出用人要用长处,并帮助他克服缺点。这组系列报道是军报这些年来报道的最成功的“立体典型人物”,宣传效果特别好,主人公被公认为是部队想现代化、干现代化的“科技练兵的标兵”。
当然,并不是报道任何一个典型时都要写他的缺点。一是版面有限,没有那个必要;二是要看典型人物有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三是这些缺点必须为表现主人公性格和突出主题服务。否则,就有画蛇添足之感,反而弄巧成拙。
5.在语言文风上增强亲和力。
任何典型人物报道,都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述。而文字的精练、质朴、生动,则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有不少反映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的报道,由于文字过于枯燥、呆板,读起来味同嚼蜡;有些稿件水分太多,洋洋洒洒一写上万字,信息量不足;有些稿件里大话、空话、废话太多,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语言文风上的问题,也影响了典型宣传的亲和力。
在典型人物的报道上,如果能借助小说的语言、散文的风格、戏剧的结构,读者的兴趣就会增强。1999年春的一天,一台拉着锅碗瓢盆行李卷的卡车,载着离别家乡36年、刚刚从长春军分区副司令员岗位上退休的李守发和妻子,回到了辽宁省北部山区一个叫杏花村的地方,他要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改造山河。4年过去了,他使乡亲们脱了贫致了富。《解放军报》在2003年10月通过《青山作证》、《乡亲作证》和《党性作证》等3篇通讯,对这一典型人物进行了系列报道。其语言生动、文风质朴,读来就像一股清新的山风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李守发刚刚回村时,乡亲们想不通。通讯里写道:堂堂一个副司令员竟然回乡当农民,小村里好大一个新闻传开了。回来干啥?乡亲们看不懂:蹦出这穷坑的娃,哪个还回来啊!二弟李守祥想不通:“在城里当司令,就是退了村里人也是仰头看你啊!回来土里刨食,家里老少脸上都没光。”
见劝不动大哥,二弟搬出81岁的老母亲。炕头上,娘俩一问一答:
“守发啊,放着城里的清福不享,你到底要干啥?”
“绿化祖国,建设家乡,造福子孙,实现小康。”
“出去这么多年,你说的话娘咋听不懂了,给娘说得简单点。”
“就是两个字:“栽树。”
“哦!”娘又问:“图个啥?”
“让杏花村山清,水秀,人活,家富。”
“你再说简单点。”
“钱!就是让乡亲们都有钱。”
“你有多少钱?”娘担心了。
“娘,我兜里没钱,但我想让乡亲们兜里有钱……”
在李守发事迹的报道中,都是这样的土得掉渣而又鲜活、生动的语言,带有东北地方特色。人物对话,也完全符合各自的身份。读这样的报道,谁也不会觉得累,且每一篇通讯都不超过3000字。这样的典型报道,在读者中产生良好的反响是预料中的事,大家觉得这个人物典型特别可爱可亲。李守发的典型宣传说明,清新的语言文风,有利于增强主人公的亲和力,进而增强宣传的社会效果。
第二篇:煤矿典型人物宣传
树党员旗帜 展掘进风采
---掘进支部书记、区长吴万元 提起掘进支部书记、区长吴万元,人们称他为实干家,多年来,他把自己的吃苦奉献精神和井下安全生产实际有机结合,为掘进工区的安全生产和管理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受到上级领导和职工的高度评价。在生产工作中,他用饱满的热情,真抓实干的作风,始终保持着一名优秀党员干部的本色。他经常说到:“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想在群众前头,做在群众前头.”
2010年11月19日,为了保证今后正常的采掘接续,按照矿部的部署和安排,掘进工区与兄弟单位机电工区共同协调安装-206运输皮带。本次安装工程量特别大,工期非常紧,任务十分艰巨,作为掘进工区支部书记、区长,吴万元同志身先士卒,他首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了人员分工,同时与机电工区、综掘队做好充分细致的沟通协调,确保每个环节不出问题;面对人手紧张的困难,吴万元同志二话不说,脱下外套、卷起袖子就上,拖皮带、扛滚筒、装支架,汗水一次次湿透了他的衣服,但他毫不在乎,充分展现了一名创先争优的党员干部风采,极大的鼓舞了职工的干劲。在他的带领下,运输皮带终于在下午5点半基本安装完成。早班的同志们都陆续离开了,但他还是留下来,组织中班的同志的做好皮带的调试、收尾工作,一直到当天晚上7点钟才上井。
掘进工区 杨殿为
2010-11-21
掘进好班长杨应龙
提起掘进工区班长杨应龙,他的大嗓门无人不晓,当遇到机电设备故障、生产工具不到位等因素影响生产时,他常常是“暴跳如雷”,不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一线老班长,他总是认真学习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立足班组查生产中的安全隐患,从点滴做起全心投入安全生产。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细心且不留情面的人。他总是很早下井,做事认真负责。11月17日杨应龙班组负责施工-206上山回阻绞车安装,由于压柱打的不合格,需重新使用粗圆木进行更换,并用木楔打实。他安排一名职工处理,该职工为了图省事,就地使用直径达不到标准的圆木点柱,下班收工时被杨应龙检查发现,立即组织班组人员责进行整改,在他的带领下,该班组今年以来未发生过轻伤以上事故,工程质量也走在工区前列,有力的推动工区良好安全形势的顺利进行。
掘进工区 杨殿为
2010-11-21
第三篇:浅谈栏目剧中典型人物的宣传
浅谈栏目剧中典型人物的宣传
p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奠基人高乃依说过:戏剧作品是一种模拟,说得确切些,它是人类行为的肖像;肖像越与原型相像,它便越完美,这是不容置疑的。
生活远比戏剧更有戏剧性。戏剧要凸显事件,制造矛盾冲突,波波相起。同样,作为栏目剧看的是故事,看的是剧中人的性格命运,要想很好地完成主题故事阐述、人物形象塑造,就必须还典型人物以真人本色,客观真实的再现人物形象,所以说真实是剧作者必须遵守的创作法则,独特的创作视角、细节的抓拍则是牵动人心的有力武器。
一、真本色
栏目剧追求故事真实化、形态生活化、内容平民化、演员群众化、语言地方化、情景真实化。以百姓的视角反映大众生活,将社会新闻和电视短剧融为一体。亳州广播电视台《药都人家》栏目创办于2007年初,以亳州人说亳州话、演绎亳州百姓故事为特色。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真”!
从《涡河之畔》到 《平民法官何允芝》,及新近完成的《白衣丹心》,都应属于典型人物宣传的范畴。艺术来源于生活,其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及矛盾冲突的显现,来不得任意天马行空的主观臆造,唯有经过大量缜密地采风,近乎于偏执地占有海量素材,方能如画肖像般塑造人物。注目中国英雄形象,历经了王成的高大全时代,到李云龙的枭雄时代,已经来到熊阔海的时代,熊阔海心里有对祖国的大爱,也有对小家的眷恋。对于编剧而言,其实宛若带着镣铐跳舞,幅度大顾忌轨道偏离,幅度小又生恐露怯。在我看来,寻常百姓更期待着对近身生活的审视和对普通人的情感的表现,更注重故事的真实可信。《白衣天使》中孔娟护士长被本色的搬上荧屏,不虚夸,不拔高。她有着朴素的衣着、质朴的话语、善良的人格,对病人尽心尽职,对同事团结友爱,对老人孝顺周全,对家人悉心呵护!在这个时代,这个令人头晕目眩地高速飞旋的时代,这个金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决定着人们关系定位的时代,这个“腰包”与一个人的社会身价越来越具有等号关系的时代,使很多人出现了心理上的失衡和精神上的惶恐。人们越来越多地期待着超越利益的情感,由亲情、友情、爱情所构成的“人情味”已经成为现今时代的奢侈品。于是,我们果断摒弃“高大全”,回归真实,回到孔娟本人。以孔娟护士长为原型创作的两集栏目剧《白衣丹心》,以期颂扬新风正气,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采风过程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很多护士泪洒当场,医生们亦满含热泪,老年患者梗咽不能言,都令我记忆犹新!如何刻画典型人物,完成主体形象塑造,让观众观后心有感动,回归真实,是定力点之一!
本土性、地域性是栏目剧特质,所以我们力求语言质朴,用老百姓的话,追忆孔娟其人其事。在情节的处理上,我们不追求大起大落的悲欢离合,而是力求展现其对工作认真敬业、对家庭切实负责的护士形象。浓郁的生活气息,本色的演员表演,忠于事实的情节安排,生动活泼的日常语言,这些都会使栏目剧充满着“人情味”,自然会拥有众多的观众,并让其产生共鸣。
二、大主题、小切入
矛盾冲突是一剧之本。如何客观真实地再现亳州10年所走过的历程,绝非易事,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阐释建市10年这一宏大主题,即刻成为一个难点。
最后我们理智地选择了大主题、小切入的方式。每部戏都以生活中寻常小事为切入点,做具体地演绎。演的都是百姓身边的小事,说的都是家乡的土话。以小见大,让老百姓感同身受亳州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芍花》里交织着错综的人物关系、纠结的冲突、层层推进的悬念。该剧以一个大学生村官作为载体,勾勒出药都农家致富奔小康的全景!亳州是药都,芍花是市花,于是该剧就人如其名的出现了大学生女村官——芍花,这一朴素又被老百姓所熟悉的花字作为主人公姓名。她革除村民盖房陋习,精心化解矛盾,利用专业特长发展种植业。与此同时,她还是《中华药都.养生亳州》行动计划的积极实践者,她利用本地中药材资源优势,扩大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涡河之畔》首先是一部反映现实的戏,其次它是一部反映干群关系的戏。它把 “和谐社会” 这一执政理念用电视短剧的形式作了有力的注解。剧中角色赵霞,自己是拆迁还原工作的执行者,同时也是被执行者,她不仅自己率先支持拆迁工作,还不遗余力地做群众的工作,讲全局,说小情,算大帐,让群众了解、理解、支持涡河治理这项民心工程,使民心工程济民苦、惠民生、赢民心!另外它还是一部反映人性和奉献的戏。它生动地讲述了基层干部在全局利益面前的奉献,也讲述了在涡河治理这一重大工程中,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人性关怀。剧中赵霞为了顺利完成拆迁任务,遭丈夫和女儿的误解,早出晚归辛勤工作,甚至拔掉吊水又来到拆迁现场,不仅感动了女儿,女儿还主动请缨成为一名志愿者。
如上所述,《涡河之畔》选择的同样是大主题,剧情的发展也同样是从一对谈婚论嫁的男女打算让家人购房切入,剧中涉及两个家庭,一个是寻常基层干部,一个是平凡被拆迁户,展现了郭庆山由执意不愿拆迁到主动劝说侄子拆迁的转变过程。
相对于亳州1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从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入手,就可展示社会发展这一大主题。
三、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剧因人物而生动。电影与戏剧理论家陈荒煤说:戏对一个导演来说,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如何把戏剧的冲突更鲜明、更强烈、更真实地表现出来。电视剧有电视剧的规律,戏要写得好看,大事不能违背,小事上要做文章,用生动的细节来加强整体的可看性。
对于以电视短剧的方式进行正面典型人物宣传,此前创作的《芍花》、《涡河之畔》虽有原型,却非实实在在的客观人物,而《平民法官何允芝》力主表现的应该是观众接受、当事人认可、同事不讶异,亲人不陌生的“何允芝”!那么如何以电视剧的体量表现何允芝法官办理的案件和生活的实事,如何演绎出一个活色生香的办案标兵呢?有一个创作原则我们不能不遵守,那就是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梳理法官何允之的先进事迹以及办案经历时,我们发现可供使用的素材太多,当事人更多,于编剧而言,可谓沙中拣金,颇有难度。而且作为电视剧作品,不同于简单的实事重现,还要求选择戏剧性强的事件来编制剧情,并将这么多的当事人与戏剧冲突融合在一个主题故事架构下。带着这么一个主题故事架构,我们到涡阳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风,围绕邻里亲朋、婚姻关系、孝老友亲、未成年人等四大主题,我们先后采访当事人、代理人、村干部近八十人,还有何允芝
法官夫妇双方的父母及家人,也就是在这次采风中发掘出很多真实生动、感人至深的细节,后来这些细节被我们“优化组合”在剧中得以展现。
《平民法官何允芝》虽是一部主旋律的献礼之作,但我们始终把真实作为《平民法官何允芝》的基本准则,剧中有名有姓的角色达五六十个,没有一个虚构案件和生活场景,甚至每一个核心细节都是真实的。在创作时我尽可能还原现实,复活那些掩埋在深处的细节。以何允芝法官为例,她办理的案件有的是邻里纠纷,有的是父子矛盾,有的两口子离婚,多是鸡毛蒜皮的寻常小事,可是在浩繁的庞杂案例之中潜躲着大量看似琐碎的细节。但是,对于电视剧而言,这样的细节之处,恰恰才是最轻易感动观众的关键,甚至决定了一部作品的成败。
小事的“不拘”,不仅应符合历史逻辑,还应符合生活逻辑,所有的一切都应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另外,作为事实本身的魅力便足以令人倾倒,我们无需去刻意编织剧情,真实的生活本身就天然地蕴含着戏剧的元素。以本剧中第三集《法外有情》,有这样的剧情,就是妻子对丈夫酗酒赌博心怀不满,愤而离婚,何允芝法官怎么做工作都做不动,却因半夜感冒,无人为自己倒水吃药而回心转意。其实,这个事实就是在采风中我们了解到并很忠实地写进了剧情。
《平民法官何允芝》坚持以人带事、以案说情,打通工作与生活,把妻子的贤淑、女儿的孝顺、母亲的慈爱和法官的严谨融为一体,不是一个很单一的形象,而是展示了她丰富的多个侧面,将法官解难分忧、止纷息争的理念转化为容易被观众理解、接受的情感和行为,以引发观众共鸣,巧妙地完成主题讲述。
以小见大,贴近百姓,在生动、生活、细节的捕捉中寓含重大主题的诠释,正是广播电视落实“三贴近”原则的有益探索,也正是由于践行了“三贴近”原则,赋予系列短剧以浓郁药都地域特色这一特质。
坚持取材真事、源于生活的原创、贴近百姓生活的故事一以贯之,就会积极主动地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剧!同样,栏目剧只要高擎“故事性”与“参与性”两面旗帜,坚持地方特色,坚加大投入力度,精心组织人才,培养本土编剧、演员,坚持本土化战略,做到节目质量与栏目经营两手抓两手硬,不仅会在观众心目中扎下根,还会愈发葱郁茁壮,开出最美的花儿!
第四篇:重大典型人物宣传-张
1、加强公司高管人员的培训,提升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开阔思路,增强决策能力、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
2、加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
3、加强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强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能力。
4、加强公司操作人员的技术等级培训,不断提升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增强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5、加强公司员工的学历培训,提升各层次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员工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
6、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行业人员执业资格的培训,加快持证上岗工作步伐,进一步规范管理。
二、原则与要求
1、坚持按需施教、务求实效的原则。根据公司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和员工多样化培训需求,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训质量。
2、坚持自主培训为主,外委培训为辅的原则。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健全以公司培训中心为主要培训基地,临近院校为外委培训基地的培训网络,立足自主培训搞好基础培训和常规培训,通过外委基地搞好相关专业培训。
3、坚持“公司+院校”的联合办学方式,业余学习为主的原则。根据公司需求主流与相关院校进行联合办学,开办相关专业的专本科课程进修班,组织职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集中授课,结合自学完成学业,取得学历。
4、坚持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三落实原则。2009年,高管人员参加经营管理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30天;中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20天;一般职工操作技能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30天。
三、培训内容与方式
(一)公司领导与高管人员
1、中央、国家和政府的大政方针的学习,国内外政治局势、经济形势分析,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研究与解读。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调训。
2、开拓战略思维,提升经营理念,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参加企业家高端论坛、峰会、年会;到国内外成功企业参观学习;参加国内外著名企业高级培训师的高端讲座。
3、学历学位培训、执业资格培训。参加北大、清华以及中央、省委党校的学历进修或MBA、EMBA学习;参加高级经营师等执业资格培训。
(二)中层管理干部
1、管理实务培训。生产组织与管理、成本管理与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与沟通、领导艺术等。请专家教授来公司集中授课;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专场讲座;在公司培训中心接收时代光华课程。
2、学历进修和专业知识培训。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层干部参加大学(专本科)函授、自考或参加MBA及其它硕士学位进修;组织经营、企管、财会专业管理干部参加执业资格考试,获取执业资格证书。
3、强化项目经理(建造师)培训。今年公司将下大力组织对在职和后备项目经理进行轮训,培训面力争达到50%以上,重点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业务能力。同时开通“环球职业教育在线”远程职业教育网,给员工提供学习的绿色通道。要求公司各单位要选拔具有符合建造师报考条件,且有专业发展能力的员工,组织强化培训,参加社会建造师考试,年净增人数力争达到10人以上。
4、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掌握信息、汲取经验。组织中层干部分期分批到上下游企业和关联企业学习参观,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借鉴成功经验。
(三)专业技术人员
1、由各专业副总工程师、工程师定期进行专题技术讲座,并建设公司自己的远程教育培训基地,进行新工艺、新材料及质量管理知识等专项培训,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研发水平。
2、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同行业先进企业学习、学习先进经验,开阔视野。年内计划安排两批人员到单位参观学习。
3、加强对外出培训人员的严格管理,培训后要写出书面材料报培训中心,必要时对一些新知识在公司内进行学习、推广。
4、对会计、经济、统计等需通过考试取得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人员,通过计划培训和考前辅导,提高职称考试的合格率。对工程类等通过评审取得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人员,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多渠道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等级。
(四)职工基础培训
1、新工入厂培训
2009年继续对新招聘员工进行强化公司的企业文化培训、法律法规、劳动纪律、安全生产、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培训。每项培训年不得低于8个学时;通过实行师傅带徒弟,对新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基层各单位、分公司的新员工合同签订率必须达到100%。试用期结合绩效考核评定成绩,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辞退,考核优秀者给于一定的表彰奖励。
2、转岗职工培训
要继续对人力中心人员进行企业文化、法律法规、劳动纪律、安全生产、团队精神、择业观念、公司发展战略、公司形象、项目进展等方面的培训、每项不得低于8个学时。同时随着公司的扩建,内部就业渠道的增加,及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天。
3、职工技术等级培训
公司计划新培养一级150名,二级员工100名,三级员工80名,四级员工20名。中级工以上人员占技术人员比例达到70%以上;一方面继续普及,扩大比例,工作重点是培养高级技术人员,计划培养中级管理人员10人,初级管理人员20人。形成较为完善的技能人才体系。基层单位及分公司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基础工作上,重点培训中级工和高级工,争取中级工以上人员能占整个技术工人比例40%以上,使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有整体提高。
4、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技能鉴定步伐。
今年,公司将选择部分主业工种进行轮训,并在本市相关技校适时组织符合技师、高级技师条件的员工进行强化培训、考核,力争新增技师、高级技师达30人以上。使其结构和总量趋于合理,逐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职业技能鉴定要使35岁以下的技术工人在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完成初次鉴定取证工作。
5、加强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训。
各部门和基层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员工自学和参加各类组织培训,实现个人发展与企业培训需求相统一。使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向不同管理职业方向拓展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向相关专业和管理领域拓展和提高;使施工作业人员掌握2种以上的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6、抓好工程施工人员的培训。
u做好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取证和复证培训工作,严格执行持证上岗的规定。
v在建工程项目经理部,要按照“三位一体”管理体系标准要求,扎实有效地做好施工生产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操作人员的培训,以及施工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的应急预案的演练培训,确保人力资源满足施工生产要求。
w要把施工承包工程队人员的培训监管纳入管理视野,实行指导和有效的干预,消除隐患,切实维护企业信誉。
x开展职业技能比武,促进年轻优秀人才的成长。公司今年将选择3-5个主要职业进行技能比武,并通过专业比武的形式,选拔培养年轻优秀高技能人才。
(五)开展学历教育
1、公司培训中心要与一些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开办土木工程、市政工程技术、电气工程及机电一体化等技术专业大专班。通过全国成人高考,对符合录取条件的公司员工进行有计划的集中培训,获取学历。
2、与一些高等院校联合办学,举办市政建筑工程及电气机电类专业的函授本科班;推荐优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到一些高等院校攻读硕士学位。提高公司高管人员的学历、业务水平和决策能力,更好地为公司服务。
3、调动员工自学积极性。为员工自学考试提供良好的服务,帮助员工报名,提供函授信息;制定或调整现有在岗职工学历进修的奖励标准;将学历水平作为上岗和行政、技术职务晋升的条件,增加员工学习的动力。
四、措施及要求
(一)领导要高度重视,各基层单位及业务部门要积极参与配合,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训实施计划,实行指导性与指令性相结合的办法,坚持在开发员工整体素质上,树立长远观念和大局观念,积极构建“大培训格局”确保培训计划开班率达90%以上,全员培训率达35%以上。
(二)培训的原则和形式。按照“谁管人、谁培训”的分级管理、分级培训原则组织培训。公司重点抓管理层领导、项目经理、总工、高技能人才及“四新”推广培训;各部门和基层单位要紧密配合培训中心抓好新员工和在职员工轮训及复合型人才培训工作。在培训形式上,要结合企业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外培与内训相结合,基地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采取技能演练、技术比武、鉴定考试等灵活多样形式;在培训方法上要把授课、角色扮演、案例、研讨、现场观摩等方法相互结合。选择最佳的方法和形式,组织开展培训。
(三)加强培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开发。一是加强和高等院校的联合办学力度,在就近院校设置培训实习基地,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培训资源和专业特长,积极整合,合理开发,使其在公司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中发挥骨干作用;二是要根据公司内部自身专业特长,建设自己的培训基地、职校功能。选择专业或课题,组织编写适合企业特点的培训教材或讲义;三是要加强企业专兼职培训师队伍建设,实行资源的有偿服务。
(四)确保培训经费投入的落实。我们要按国家现行规定,即按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教经费,由培训主管部门掌握使用,财务部门监督,其中0.5%上缴公司统一协调使用,严禁将培训经费挪作他用。
(五)确保培训效果的真实有效。一是加大检查指导力度,完善制度。公司应建立完善自己的职工培训机构及场所(如职工大学、职业技术学校),并对培训中心各级各类培训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与指导;二是建立表彰和通报制度。对培训工作成绩显著,扎实有效的单位和培训机构给予表彰奖励;对培训计划落实不到位,员工培训工作滞后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三是建立员工培训情况反馈制度,坚持将培训过程的考核情况及结果与本人培训期间的工资、奖金挂钩。实现员工自我培训意识的提高。
(六)加强为基层单位现场培训工作的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业务主管部门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深入现场解决培训中的实际问题,扎扎实实把培训计划落实到位。
(七)公司办班培训及员工外送培训要严格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办法》程序和要求组织落实和实施。各主办部门(单位)要做好开班前的策划及教学设计,各单位要做好学员的选送工作,确保培训质量的有效性。培训是帮助员工提高生存能力和岗位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员工学习的主动性,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队是人力资源部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一定要自觉站在公司建设具有永续竞争力的卓越企业的战略高度重视员工的学习和成长;同时,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落实创建学习型企业,从加快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的发展入手,来提升员工队伍政治、技术的整体素质,构筑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以此提高员工参与企业市场竞争的能力。
在企业改革大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新时期所给予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保持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为企业造就出一支能力强、技术精、素质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员工队伍,使其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但我们的企业总是觉得人才梯队难以跟上,优秀的员工难选、难育、难用、难留?所以,如何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是关键,而人才的培养,来源于员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知识技能,打造一支高绩效的团队,从而使企业从优秀到卓越,永远基业常青!
第五篇:宣传保密法 新闻
我校积极开展新《保密法》学习宣传活动
2010-10-18 08:40:30
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保密意识与责任意识,树立国家安全和保密的法制观念,积极贯彻学校《关于在全校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学习宣传活动》的文件精神,10月16日,学校法制办公室联合法政学院法学社在主校区和新校区广泛开展了新《保密法》宣传教育活动。
这次宣传活动的主题是 “深入学习贯彻新保密法,依法维护国家秘密安全”。在主校区以法条学习和小组宣传为主要活动方式;在新校区以宣传展板、法条学习、知识竞答、小组宣传等形式展开。活动对保密法的修订和颁布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进行了介绍,全面解读了新保密法的新亮点和新要求。同学们纷纷表示,增强保密意识、严守国家机密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更是青年学生的神圣职责。(供稿:法制办公室、法政学院编辑:网络新闻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