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0条口号看尽中国百年变迁
60条口号看尽中国百年变迁
1: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失败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反击外来侵略,这句话成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先声。
2:习兵战不如习商战19世纪60年代起,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等人提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外,还有另外一种战争,即“商战”,中国的工商业者自此以“富国”理想的担当者步入历史。
3:变法自强甲午战争后,亡国灭种危机空前加剧。洋务派和维新派中很多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东渐中国的趋势,于是提出该口号。
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即坚持形而上的中国孔孟之道;西学为用,就是采纳形而下的西方科技之器。这句口号为晚清社会传播西方近代文明,推进洋务改革做出很大贡献。
6: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提出。
7:扶清灭洋1898年10月,赵三多等人领导山东冠县人民举行反教会斗争之时,其所用旗帜即标“扶清灭洋”,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8: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7月,中国同盟会通过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1906年孙中山首次将其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9:打倒帝国主义1922年五一节,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召开第一次劳动大会,大会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此口号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口号之一。
10:勿忘国耻1915年5月,袁世凯承认了卖国的“二十一条”。全国各地商民、学生及海外华侨纷纷集会,宣传反日救亡,号召“抵制日货,勿忘国耻”。
11:拥护共和万岁来自1915年护国运动期间,昆明人民张贴的一条旨在反对复辟,拥护共和的标语。
12:实业救国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是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
13: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撰文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而被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即是近代中国“民主”与“科学”两大时代主题。
14: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开始后,《新青年》杂志提出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口号。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号召将“封建文学”彻底打倒,提倡“写实文学”等。
15:打倒孔家店五四运动前夕,吴虞在《新青年》杂志上连续发表《吃人与礼教》等文章,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猛烈抨击了封建礼教和旧文化。
16:劳工神圣1918年11月16日,蔡元培作了《劳工神圣》的演说,鲜明提出要“认识劳工的价值”,并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
17:内除国贼,外抗强权1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在天安门集合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
18: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1919年初,李大钊发出了“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的号召,五四以后,他进一步号召青年知识分子投身到劳动人民中去,通过“共同劳动”来改造中国和改造自己。
19:为自由而战,为争人权而战京汉铁路总工会在1923年2月4日实行全路大罢工,提出了此口号。
20: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他在遗嘱中说:“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21:枪杆子中出政权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做了重要发言,指出党今后“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是党对革命认识的重大进步。
2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928年春,毛泽东提出这句响亮的口号,从思想上、工作方法上清除“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
2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信批评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他引用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此,这句话就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的代表性表述。
24: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25: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中共中央在《八一宣言》中号召全民族团结抗战“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26: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1939年,毛泽东发表了“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文章,指出:“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后被概括为“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行动口号。
27: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中,中共多次强调自力更生的原则,后来这句口号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28: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
29:为人民服务1939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为追悼张思德同志而召集的会议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号召以张思德为榜样,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为人民服务。
30: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1940年,在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的宣言中,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等三大口号。
3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43年8月25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论,后来这个口号被视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真理性认识的高度概括,被用做歌曲的名称,唱遍全国,一直至今。
32: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七大”所做的闭幕词中提出此口号。
33: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1946年8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
34: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1947年,人民解放军实现了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10月10日,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响亮地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口号。
35: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所写的新年献词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
36: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6年,全面内战开始,人民解放军军事力量对比处于弱势。毛泽东就战争打法作了重要指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7: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49年9月21日,在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这句话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的自豪自信的话语。
38: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这是毛泽东1949年9月30日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起草的宣言标题。此口号在解放初期成为流行的口号之一。后来演变成“全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万岁!”
39: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党中央提出了这条口号,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40: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写下这句题词,为新中国体育事业指明了方向。
41: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1953年12月,毛泽东在审定和修改中宣部关于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纲时写道,“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从此这句话风行一时。
42:向科学进军1956年1月,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提出了此口号,提出了分步骤、分阶段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的思路。
4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7年2月,由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
44:向雷锋同志学习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1963年初,他的优秀事迹被公开报道。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影响几代人。
45:工业学大庆1963年底,大庆油田开发成功。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
46: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1963年,“铁人”王进喜跳下泥浆池搅拌水泥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的光辉经典,他的这句口号也传遍全国。
47:农业学大寨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报道,介绍大寨发展农业的先进事迹,后在毛泽东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全国形成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48: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1962年7月2日,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的农业问题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引述这句话来说明,选取恢复农业的方法,需要实事求是,不要千篇一律。此后广为流传。
49: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邓小平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此这句话成为对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表述的代表性口号。
5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在全党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迅速展开。
5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以此句话为标题的讲话,把广大干部、群众从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脱出来,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52: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0年,在改革开放口号的号召下,深圳蛇口工业区在建设过程中明确提出这句口号,并沿用至今。
53:改革开放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设立四个经济特区。经过多年的实践,“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成为人们的共识。
54: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在农业改革中提出此口号,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55: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句话是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它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56:只生一个好1980年,我国正式开始倡导计划生育国策,“只生一个好”成为指导性口号。
57:五讲四美三热爱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等9个单位在《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中提出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后加入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58: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1983年3月7日,团中央号召青年学习张海迪身残志不残,艰苦奋斗的精神。邓小平挥毫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59:让一部分人先富来邓小平1986年8月在天津视察过程中提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60: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本文来源 搜狐博客)
第二篇:从广告语看可口可乐品牌定位百年变迁
从广告语看可口可乐品牌定位百年变迁
来源:奥韵广告 发布时间:2009-06-20 22:07:26 查看次数:983
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的可口可乐在其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广告发挥了至观重要的重用,紧贴市场的广告策略为其建立最有价值品牌地位功不可抹。而作为广告核心内容的广告语则是品牌定位的一种明确表达方式,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到达消费人群,一切有关市场的活动都应与其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我们从可口可乐广告语的变化来回顾世界品牌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的成功经验,对国内企业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请喝可口可乐
从1886年第一瓶可口可乐问世到美国本土第一家工厂的建立,可口可乐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的人去品尝到可口可乐,请喝可口可乐成为其活动的主题,在其后的十几年里,虽然不时会有新的广告语出现,但主要是从产品的功能层面去宣传,解渴、好味道、清凉——。如:新鲜 美味 满意 就是可口可乐;口渴时的享受等。
二三十年代,随着可口可乐产品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知,广告语的宣传越发趋于感性,在功能性的诉求基础之上,增添了更多的内容和含义,如欢乐、友谊等等。如:充满友谊的生活,幸福的象征等,但这个时期仍是一个产品推广阶段,真正品牌地位还未完全建立起来。
二次世界大战是可口可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可口可乐成为美国人首选饮料,并伴随着美国大兵的海外作战开始流向各地,为保障驻外部队供应开始在一些国家建立了装瓶厂。
至今在注册的可口可乐商标上保留着ENJOY的单词,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可口可乐百年的历史,一种古典的风范。
挡不住的感觉
二战结束后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可口可乐的快速成长期,美国在世界各地推行其民主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可口可乐和麦当劳等则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口可乐在世界各地建立工厂,参与重大体育赛事,进行多种形式的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可口可乐在知名度和各地市场的占有率得以巨大提升,品牌价值节节攀升。这个时期的广告语有:我拥有的可乐世界;可乐加生活等。
1978年第一批可口可乐产品进入中国市场,80年代第一家合资工厂的建立,当时的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许多中国人还不习惯这种有‘中药味道'的饮料,并且价格偏高,可口可乐把市场的重点放在了几个主要城市,利用中国本土饮料渠道的优势,在夯实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带来了全新的营销理念,在外来文化大举入侵的同时,可口可乐也以‘贵族'的身份受到部分人的青睐。
挡不住的感觉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广告语,也表达了可口可乐要带给人们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实际上也代表着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好奇和向往。
‘喝可口可乐不仅是喝他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一种感觉'这是当时一些忠诚消费者的切身体验。
可口可乐在主要城市通路大量使用电视媒介、户外广告、冷饮设备等宣传手段,利用售点的生动化的管理方式,推动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高速发展。90年代中期,可口可乐已初步完成主要城市的布点工作,各地的国内传统饮料受到沉重打击。
尽情尽畅,永远是可口可乐
1996年亚特兰大(可口可乐总部)奥运会应是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最为辉煌的时刻。全国已有23家装瓶厂,可口可乐品牌成为最有价值品牌。产品经常供不应求,在中国市场每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
可口可乐的渠道重点由批发向直营转移,要求在市场更大面积的渗透,对业务执行要求更高,产品陈列面要大、品种要多、广告材料要丰富、客情关系要好——。‘无所不在、物有所值、情有独忠 '成为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销售工作也从过去的引导消费变为促进销量。
尽情尽畅,永远是可口可乐既表达了酣畅淋漓的感觉,又体现了可口可乐的自信和大气。
实际上这个时候可口可乐才真正找到品牌的核心内容ALWAYS.既有传统和古典,又不乏激情与活力。
每刻尽可乐,可口可乐
进入二十一世纪,可口可乐开始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首先是总部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督促加快发展的步伐,但随着国内饮料行业的逐步成熟,以非常可乐、旭日升、健力宝等为代表的国产饮料抢城掳池,提前占据了许多二三级市场;百事可乐从‘新一代的选择 '到‘畅想无极限'分刮了许多青少年消费对象;消费者消费多样性,使得可口可乐不得不改变市场策略。
以不变应万变,还是以变应变?
每刻尽可乐 是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提出的。
刻'体现在时间上,表达可口可乐紧跟时代步伐,以谢庭锋、张百芝等当红歌星为代言,目标锁定在青少年一代,以此达到抗衡百事可乐的目的。说明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可口可乐。
‘尽'体现在空间上,一方面公司从碳酸饮料向全饮料公司转移,全方位的开发茶、果汁、水等产品。另一方面开发二三级城市,并开始拓展农村市场,价位越发趋于大众化、平民化。
最近几年,可口可乐更是与时俱进,不时时机地寻找市场机会。开展网络营销、体育营销等方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同时根据一些事件的的广告语也是值得称道的,例如
抓住这感觉
可口可乐
节日‘倍'添欢乐;
看足球,齐加油,喝可口可乐;
春节刘翔的回家版。‘每一个回家的方向都有可口可乐'也是每刻尽可乐的一个延伸。
综观可口可乐的发展历程,从广告语的变迁,总是与品牌的市场定位紧密相连的,总结起来有如下特点:
1.言简意赅的广告语不仅便于记忆,更能使人们容易产生品牌的联想。
2.广告语是根据当时产品所处市场地位、竞争环境等因素而制定的,是为市场的拓展而服务的。
3.广告语是品牌定位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可以在文字表达形式的改变,核心内容和方向不要轻易的改变。如非常可乐 从‘中国人自己的可乐' 到‘年轻没有失败';从‘非常可乐,非常选择'到现在的‘有喜事,当然是非常可乐',产品定位模糊,甚至有些混乱……
4.一个品牌的产生过程是一个不断累积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从请喝可口可乐到每刻尽可乐,是前后相关联的,内涵逐步丰富的。
很多企业在广告语问题上常感困惑,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左右为难,‘不变'很容易使品牌老化;‘变'则很容易产生未知风险。实际上可口可乐的成功来源于长期明确的市场定位,通过产品系列开发、包装的变换、新渠道的建立、营销手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广告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赋予这个百年品牌新的生命和活力!
每刻尽可乐——可口可乐!
第三篇:从广告语看可口可乐品牌定位百年变迁
从广告语看可口可乐品牌定位百年变迁
一、案例介绍
摘要: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的可口可乐在其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广告发挥了至观重要的重用,紧贴市场的广告策略为其建立最有价值品牌地位功不可抹。而作为广告核心内容的广告语则是品牌定位的一种明确表达方式,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到达消费人群,一切有关市场的活动都应与其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我们从可口可乐广告语的变化来回顾世界品牌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的成功经验,对国内企业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请喝可口可乐——(1886至二战)
从1886年第一瓶可口可乐问世到美国本土第一家工厂的建立,可口可乐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的人去品尝到可口可乐,请喝可口可乐成为其活动的主题,在其后的十几年里,虽然不时会有新的广告语出现,但主要是从产品的功能层面去宣传,解渴、好味道、清凉----。如:新鲜美味满意就是可口可乐;口渴时的享受等。
二三十年代,随着可口可乐产品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知,广告语的宣传越发趋于感性,在功能性的诉求基础之上,增添了更多的内容和含义,如欢乐、友谊等等。如:充满友谊的生活,幸福的象征等,但这个时期仍是一个产品推广阶段,真正品牌地位还未完全建立起来。
二次世界大战是可口可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可口可乐成为美国人首选饮料,并伴随着美国大兵的海外作战开始流向各地,为保障驻外部队供应开始在一些国家建立了装瓶厂。至今在注册的可口可乐商标上保留着ENJOY的单词,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可口可乐百年的历史,一种古典的风范。
挡不住的感觉——(二战后至90年代中期)二战结束后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可口可乐的快速成长期,美国在世界各地推行其民主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可口可乐和麦当劳等则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口可乐在世界各地建立工厂,参与重大体育赛事,进行多种形式的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可口可乐在知名度和各地市场的占有率得以巨大提升,品牌价值节节攀升。这个时期的广告语有:我拥有的可乐世界;可乐加生活等.1978年第一批可口可乐产品进入中国市场,80年代第一家合资工厂的建立,当时的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许多中国人还不习惯这种有‘中药味道’的饮料,并且价格偏高,可口可乐把市场的重点放在了几个主要城市,利用中国本土饮料渠道的优势,在夯实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带来了全新的营销理念,在外来文化大举入侵的同时,可口可乐也以‘贵族’的身份受到部分人的青睐。
挡不住的感觉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广告语,也表达了可口可乐要带给人们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实际上也代表着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好奇和向往。
‘喝可口可乐不仅是喝他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一种感觉’这是当时一些忠诚消费者的切身体验。
可口可乐在主要城市通路大量使用电视媒介、户外广告、冷饮设备等宣传手段,利用售点的生动化的管理方式,推动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高速发展。90年代中期,可口可乐已初步完成主要城市的布点工作,各地的国内传统饮料受到沉重打击。
尽情尽畅,永远是可口可乐——(90年代中期至2000年)
1996年亚特兰大(可口可乐总部)奥运会应是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最为辉煌的时刻。全国已有23家装瓶厂,可口可乐品牌成为最有价值品牌。产品经常供不应求,在中国市场每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可口可乐的渠道重点由批发向直营转移,要求在市场更大面积的渗透,对业务执行要求更高,产品陈列面要大、品种要多、广告材料要丰富、客情关系要好----。‘无所不在、物有所值、情有独忠’成为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销售工作也从过去的引导消费变为促进销量。
尽情尽畅,永远是可口可乐既表达了酣畅淋漓的感觉,又体现了可口可乐的自信和大气。实际上这个时候可口可乐才真正找到品牌的核心内容ALWAYS。既有传统和古典,又不乏激情与活力。
每刻尽可乐,可口可乐——(二十世纪开始)
进入二十一世纪,可口可乐开始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首先是总部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督促加快发展的步伐,但随着国内饮料行业的逐步成熟,以非常可乐、旭日升、健力宝等为代表的国产饮料抢城掳池,提前占据了许多二三级市场;百事可乐从‘新一代的选择’到‘畅想无极限’分刮了许多青少年消费对象;消费者消费多样性,使得可口可乐不得不改变市场策略。
每刻尽可乐是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提出的。
‘刻’体现在时间上,表达可口可乐紧跟时代步伐,以谢庭锋、张百芝等当红歌星为代言,目标锁定在青少年一代,以此达到抗衡百事可乐的目的。说明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可口可乐。
‘尽’体现在空间上,一方面公司从碳酸饮料向全饮料公司转移,全方位的开发茶、果汁、水等产品。另一方面开发二三级城市,并开始拓展农村市场,价位越发趋于大众化、平民化。
最近几年,可口可乐更是与时俱进,不时时机地寻找市场机会。开展网络营销、体育营销等方式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同时根据一些事件的的广告语也是值得称道的,例如抓住这感觉可口可乐节日‘倍’添欢乐;看足球,齐加油,喝可口可乐;春节刘翔的回家版。‘每一个回家的方向都有可口可乐’也是每刻尽可乐的一个延伸。
总结
综观可口可乐的发展历程,从广告语的变迁,总是与品牌的市场定位紧密相连的,总结起来有如下特点:
1.言简意赅的广告语不仅便于记忆,更能使人们容易产生品牌的联想。
2.广告语是根据当时产品所处市场地位、竞争环境等因素而制定的,是为市场的拓展而服务的。
3.广告语是品牌定位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可以在文字表达形式的改变,核心内容和方向不要轻易的改变。如非常可乐从‘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到‘年轻没有失败’;从‘非常可乐,非常选择’到现在的‘有喜事,当然是非常可乐’,产品定位模糊,甚至有些混乱。
4.一个品牌的产生过程是一个不断累积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从请喝可口可乐到每刻尽可乐,是前后相关联的,内涵逐步丰富的.很多企业在广告语问题上常感困惑,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左右为难,‘不变’很容易使品牌老化;‘变’则很容易产生未知风险。实际上可口可乐的成功来源于长期明确的市场定位,通过产品系列开发、包装的变换、新渠道的建立、营销手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广告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赋予这个百年品牌新的生命和活力!
(来源:世界品牌实验室;2006年12月29日8:41 http://info.ceo.hc360.com/2006/12/29084134410.shtml)
二、案例使用说明
1、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案例深刻认识市场营销环境对企业广告定位的影响,可口可乐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品牌,其对市场环境的敏感变化让人感觉到适应营销环境的变化,制定有效战略的重要性。同时也理解品牌定位及其变迁的重要性。
2、案例思考与讨论
(1)可口可乐为什么会在不同的时间变换不同的广告?公司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2)可口可乐广告定位的变迁为什么有的时间间隔很长,而有的间隔又很短?如何理解企业定位的稳定与变迁之间的关系?
(3)在网络日益走进人们生活的今天,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广告语又有什么变化?应该如何变化?
(4)选一个自己熟悉的中华老字号,结合可口可乐广告的百年变迁的思路,讨论中华老字号如何开展品牌激活的策略。
3、分析本案例所运用的营销理论和方法
﹡ 定位理论策略 ﹡ 广告策略
第四篇:中国民办教育制度变迁看中国改革开放
中国民办教育制度变迁看中国改革开放
作者:王冉 年级:12电商 学号:201224040136
摘要
从我国民办教育制度的变迁过程看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民办教育制度变迁是从开始的不允许到后来的鼓励再则最后的扶持过程。从中我们看到中国对于这一制度变化我们看到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中国起到的变化。
关键字:
中国民办教育中国改革开放变迁
一个国家强大的同时他会考虑到他,在世界的影响力度,综合国力水平,文化程度等。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个全新的转折点。然而改革开放他有很多方面的改革开放,下面我们就从中国的民办教育制度变迁这个角度看看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
民办教育是指相对于公立学校,除国家机构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资金面向社会自己建立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走向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道路,其发展速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其制度、政策建设的步伐也不断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教育制度变迁大致经历了从“允许”、“鼓励”到“扶持”与不断走向“规范化”的发展进程,具体阐述如下:从 1978 年到 1982 年这段时间,国家对民办教育从制度、政策上可以概括为“允许”其发展。我国的民办教育制度从 1953 年来存在有民办教育,到后来民办学校全部变成公办学校,直到从 1978 年到 1982 年这段时间又重新“允许”民办学校的存在,其制度发展可谓几经波折,到最终取得在法律制度上与其他教育同等发展的地位。“1978 年以后,国家开始允许社会力量办学,允许国家、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学校,这些单位和个人都不用国家的财政经费,这就叫社会力量办学,现在叫民办学校。”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湖南中山进修大学成立,即第一所民办学校问世,打破了单纯由公立高校一统天下的格局。中国的民办教育开始起步,乘上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1982 年《宪法》第九条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际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举办民办教育纳入我国的基本大法,这就第一次依照法律形式确立了民办教育的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它从1976年10月,我们党一举粉碎“四人帮”,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方针和政策,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面。也许经过文化大革命我们深刻的感觉到很多人还是很盲目的跟从大众,没有自己的想法,从而导致文化革命的最
后不可控制局面。从这件事上我们了解到中国人的教育还不够,只有共立学校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应该活跃我们教育的市场,从而我们有了我们从不允许到允许除国家机构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资金面向社会自己建立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活动。
从 1992 年至 1998 年这段时期,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态度是制度上采取“鼓励”其发展。其间的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特点是带有明显的市场化趋势,许多学者对民办教育的“营利性”与“公益性”、教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展开激烈的辩论,但政府对民办教育发展的决心并没有动摇,采取“鼓励”的方针、策略。其重要标志是,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我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十四大”明确提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办法。”
这表明,我国的民办教育发展开始有了较为明显的向市场靠近的趋势。1993 年 2 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首次提出: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在新形势下,跟着十六字方针,民办高校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开来。199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民办高等学校的地位,确立了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目标。在国家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机遇下,人们群众投身、创办民办教育热情不断高涨,许多民办高等学校也逐渐增多。
在国家的这一时期,国家深深的感觉到文化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未来就是我们的青年,而我们应该从年轻的抓起,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是改变国家的命运,为中国以后发展打下基础。即使很多的学者对
于允许民办教育制度怀着很多的质疑,但是我国还是坚持鼓励民办教育。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真正的最终在公民教育和经济方面进行可改革开放并且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道路。
1998 年至今,国家对民办教育采取“扶持”的策略并努力使其在制度上走向规范化发展。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 2007 年的教育工作时,特别指出要继续加大力度扶持民办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这个带有指向性的报告预示着我国的民办教育要取得更大发展,除了政府的扶持之外,还要在制度上使得民办教育发展更具规划性、规范性,这与我国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一致的。从1982 年的《宪法》上承认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认为民办高等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到《民办教育促进法》进一步规定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教育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继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行政法规的实施,这一系列制度的规定,表明我国对民办教育的重视与扶持,民办教育的合法性也逐步得到确立起来。2006 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校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据此,教育部对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鼓励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和研究,并联手中组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民办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长周济又在 2007 年 2 月 3 日签发了《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面简称《纲要》)中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治
理结构不健全等原因,民办高校在规范化办学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建立监事会制度,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对于规范民办高校办学行为,提高民办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来看,我国的民办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其制度是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这种变革的发生的根本目的是促使民办教育得到更大发展,尤其是《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具有特殊意义,它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的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形成了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我国民办教育经过不断摸索、实践,正在逐步走向有序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从民办制度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改革开放一直在不断的摸索的道路,并且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开放,从根源发现社会问题,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进行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民办教育从不允许——鼓励——扶持的过程中不断的改革中。目前我国的民办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已经很重要的,他不但带动我们的文化程度提高,而且带动经济发展,是我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参考文献:
附录
1、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之四(新华网)
2、民办教育的百度百科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分析
4、改革开放以来我过民办教育制度变迁分析
第五篇:【改革三十年】从标语口号变迁看社会发展
【改革三十年】从标语口号变迁看社会发展
【改革三十年】从标语口号变迁看社会发展
现代汉语词典对“标语”的解释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也就是说,标语和口号是不可分的。标语口号,因具有言简意赅、准确贴切、生动形象、朗朗上口等特征而倍受国人青睐,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了中国人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标语口号算是正宗的中国特色。
小时候看到的标语口号,政治色彩特别浓。那时舆论宣传工具不如现在普及,国家机器的运转除了开会就是标语口号了,开会是为了传达“最高指示”和“路线方针政策”,标语口号则是用来把“最高指示”和国家大政方针通俗化、简单化,直接把上级的精神贴到城市农村,工厂公社,部队学校,大街小巷,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解、遵从。比如“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牢记阶级苦,不忘血泪仇”、“头可断,血可流,誓死不低革命头”、“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看了就让人感觉到剑拔弩张的斗争气氛;“要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有这几个字天天眼前晃,谁敢不公而忘私啊?“提高警惕,保卫祖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要准备打仗”则让人想到时刻 “备战备荒为人民”;“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打倒各国反动派”、“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和“胸怀全中国,放眼全世界”等标语常常激起我们的国际主义热情,天天惦记着去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这几句标语也不单纯针对城里的知识青年,我们那时候上学也是遵从伟大领袖的指示,“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每星期开设了两节劳动课;至于“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抓革命,促生产”、“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等是属于工作指导类的,言辞谆谆,简明扼要,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做。总而言之,那个年代,标语口号几乎成了治国平天下的唯一工具,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记得小时候我们玩一种“摸瞎”的游戏,一个孩子站在圆圈当中蒙起眼睛,其余的孩子依次走到他面前说一句话,让他听声音猜人,大部分孩子居然都选择了喊一句口号,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那句“有命不革命,要命有啥用?”这铿锵有力的口号至今还在我耳边挥之不去。小时候放学后我们常常相约到田地里割草,贪玩的孩子们常常是玩够了才象征性地割点草回家。一次不知道是谁提议,七、八个孩子居然疯狂地砍起已长到半人多高的玉米苗子,边砍边叫嚷“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奇怪的是路过的大人们居然也没有阻止的,估计一是害怕阻止了这一“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革命行为可能会遭到红卫兵、红小兵们的批斗;二是觉得“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反正砍的是生产队里的庄稼,又不是他一个人的,虽然那时候天天宣传让人们“向雷锋同志学习”,但觉悟低的还是不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开批斗会,斗争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当过伪保长的后人,他的儿子和我一个班,会前老师安排他上台揭露他爹的“变天复辟”行为,他死活不同意,在那儿一个劲地哭。老师没办法,只好退一步要求他在会上喊几句批判他爹的口号,表明立场和态度,他答应了。会上,老贫农们一个接一个上台发言,纷纷批判伪保长的汉奸行为,有的说到激愤处,一脚把那个伪保长的后人踹到了台下。到该喊口号了,做儿子的脸涨得通红,怎么也喊不出来。老师很严厉地警告他,划不清界限就要开除他。他一急就站起来了,举着拳头高喊:“打倒俺爹!”下面习惯性地跟着喊:“打倒俺爹!”喊完才反应过来,于是就开始又笑又骂,整个批斗会乱哄哄的,开不下去了。驻村的工作队因此很生气,认为是伪保长的后人有意策划,逃避批斗,宣布第二天要把伪保长的后人送到公社去改造。没想到当天夜里,伪保长的后人想不开,用裤腰带上吊自杀了。他的儿子也因此辍学,变得异常沉默。后来我回家时见过他一次,得知他信了基督教,并且做了那几个村庄的教头,天天领着为数不少的一帮人聚会祷告。提起耶稣,他的眼睛闪闪发光,开始滔滔不绝向我宣传信教的好处,其狂热程度不亚于当年批斗他父亲的人们,倒让我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了。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的春风遍吹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户外标语口号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先是“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标语代替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接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小平,您好!”等标语大批出现,让人禁不住耳目一新。从这些标语可以看出,中国已经摆脱了极左思想的干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了高效率、快节奏的全新价值观。我们村在这方面也不甘落后,村干部们第一时间把路边“越穷越革命,越穷越光荣”等“资本主义的尾巴”割去了,刷上了“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十个大字。虽然至今村里也没出几个比尔盖茨等世界首富,但村民们谁也不想太丢人,所以都卯足了劲去发家致富,现在的生活正象文革期间一句标语所憧憬的那样,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村里的标语也一换再换,一会儿说“要想奔小康,电话来帮忙”;一会儿又“要致富,先修路”;再不然就是广告,赵本山在那里一本正经举着一化肥袋子,要求大家“复合肥用华丰”;计划生育检查,就刷“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鼓励年轻人外出打工,“要想早日奔小康,打工赚钱是良方”、“农民要想不受穷,出外打工才能行”等标语就铺天盖地;新农村医疗合作社成立,又写:“一人交纳十元钱,身体受益一整年”、“疾病导致贫困,防贫先保健康”;三夏时节,标语上写“严禁在公路上打场晒粮”、“焚烧麦茬,拘留罚款”;若是换上“焚烧秸杆,罚款五千”那就是到了“三秋”了。不用去乡政府了解,只要看路两旁的标语,基本就可以知道乡政府的工作日程。仔细研读乡村标语,别有一番趣味。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标语口号也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对社会关注范围更广,风格更加五彩纷呈。汶川大地震,一句“汶川挺住,中国加油!”,一声“捐出一份爱心、共建一个家园!”、“不抛弃、不放弃!”让多少人泪流满面,那一刻,全中国、全世界的华人心相连,手相握,万众一心,共渡难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奥运会上风靡一时,“点燃激情、放飞梦想”宣示了中国人的骄傲,那一刻,世界有多少人瞩目中国,有多少炎黄子孙为之自豪。当然,更多的标语口号是应用在各项工作中的,如“只生一个好”是说计划生育的,因为发展经济的同时中国已经意识到人多不仅仅是力量大,还会让本来就不强的国力越来越不堪重负,最终使人口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于是“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句标语开始家喻户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说教育的,在农村,初中辍学现象十分严重,于是“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养儿不读书,就像养头驴!”、“初中不毕业,别想去打工”、“不娶文盲妻,不嫁文盲汉!”等标语应运而生,理虽然是那个理,但是读来却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也有些标语血雨腥风让人不寒而栗的:如“宁可血流成河,不可超生一个”、“宁添一座坟,不添一个人”、“打出来!坠出来!流出来!就是不准生出来!”等等,冷酷、蛮横、血淋淋的标语背后体现的是基层干部对人性和群众权益的极端漠视。
近几年,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倡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标语口号也变得温情脉脉,先是路边的草地,以“小草青青,踏之何忍”、“小草微微笑,请您旁边绕”取代了原先冷若冰霜的“严禁践踏草地,违者罚款”,接着诸如“飞车抢劫,当场击毙”、“谁穷谁丢人”、“乱倒垃圾,全家死完”等标语口号也被“他家也有好几口,你怎忍心下毒手”、“其实,穷人更需要关怀”、“垃圾说:让我离这里远点”之类更人性、更温馨、更和谐的标语口号取代。变化最明显的是计划生育的标语口号,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08年8月2日在其网站上发布通知,决定在全国普遍开展一次清理、规范、更新人口和计划生育标语口号工作,全面纠正长期以来计生标语口号宣传上存在的冷漠、强硬、呆板、简单重复、质量不高等问题,代之以能够体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的标语口号。如“中国社会要和谐,人口问题先解决”、“男孩好女孩好,比例和谐更美好”、“让自己更轻松,使社会更和谐”等等,被众多的网友戏称为“计生从良”。这一举动虽然来得晚了一些,但仍然传递了权力对权利的态度,反映了公权对私权的尊重与保护。通过这些言简意赅、言辞切切的新计生标语,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回归、时代的进步和执政理念的改变。这些符合时代人文精神的新计生标语口号的出现,无疑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面旗帜。
标语口号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什么样的时代产生什么样的标语口号,不同时代的标语口号可以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发展轨迹。从 “割资本主义尾巴”到发展市场经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知识越多越反动”到提倡科教兴国,从 “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到依法治国,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这一切,都在小小的标语口号中得到了体现。如今,一些不合时宜的、“冷”“硬”标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口号的强制色彩和政治功能正在逐渐减退,也许有一天,标语口号会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忘记,那个用标语口号统领和管理社会、实施政令的时代,那些影响过我们的生活、忠实而精要地记录了沧桑世事和社会变迁的标语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