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满族变迁看民族融合

时间:2019-05-13 10:4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满族变迁看民族融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满族变迁看民族融合》。

第一篇:从满族变迁看民族融合

从满族文化变迁看民族融合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具有巨大影响的民族之一,与蒙古族一样曾经是整个中华大地上的最高统帅。作文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满族在经历着数千年的沧桑变化的同时,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魅力。但是随着清王朝的建立,她固有的文化也与另一种具有数千年历史文明的,强大而先进的,并截然不同的文化发生了强烈的碰撞,那就是汉族文化。历史的实践证明,满族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汉族文化的改造,融合了汉文化的精华,在以民族融合为重要特征的中华文化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一、入关以前的满族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6000-7000千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都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不同时代的典籍对这一民族均有记载:商周称肃慎,秦汉称挹娄、扶余,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靺鞨,辽宋元明称女真。

金亡后,经历了元明两代数百年的发展,女真族在十七世纪进入了一个空前强大的时代。1616年,其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并统一女真各部。1635年,爱新觉罗·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国号为“清”,正式确定了“满”作为民族名称。通过战争方式统一的满族在征服了蒙古、索伦、朝鲜各部后,替代腐朽的明王朝统治中国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虽然进行了数千年的交流,关外满族的文化仍然与汉族文化截然不同。入关前的满族使用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的满语。这种语言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参照汉文创制的女真文。努尔哈赤时满族知识分子仿照蒙古文创造了满文,皇太极加以修改定型。在宗教信仰上满族人普遍信奉喇嘛教和带有浓重巫卜色彩的萨满教。在日常生活诸如服饰、饮食、礼节等方面也体现出游牧渔猎民族的种种特点。可以预见,这样一个民族入主中原后,必将与汉族发生激烈的文化碰撞。

二、入关后的汉化

1644年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清兵以“为明报仇”的名义入关,先后夺取了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在此统一中国。在政权刚刚稳定的初期,多尔衮采取一中排斥汉族、试图建立完全满族化的国家,这一政策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顺治亲政以后,满族才开始逐渐学习汉族文化。与此同时,汉族知识分子大量进入社会管理阶层,满汉两种文化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大一统年代中展开了全面的接触与对话,这样的交流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代表意义。

最初的改变在于语言。

汉语发展到清王朝时,已经是一种十分成熟、具有其深刻独到内涵的一种语言文明,而相比之下,当时的满语词汇量较小,内容也相对比较狭窄,并且身在关内的满族旗人都面临着与汉人交流的问题。因此,一方面大量的汉语词汇涌入满语,另一方面很多满人又直接以汉语为第一语言。满族在语言方面的改良,形成了一种全民族自发实现语言转变的现象,这一罕见的现象有力的验证了满汉两个民族的历史融合。

语言上的交流和沟通,同样必然引起了文学上的对话。满族人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也在日渐深刻地了解并接纳着汉族的思想。例如,清初的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文字清新婉约,生动自然足以与朱彝尊和陈维崧媲美;后又有老舍先生,创造出了很多杰出的作品,被赞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崇尚理学,满族大儒曾将四书五经等书译成满文,教给旗人。从皇帝、王公到一般满族文人有大批人寄情于绘事,出现了许多著名画家,像瑶华道人、唐岱、布颜图、麟庆的夫人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书法,至今为书家称道。

北京满族汉化的另一大表现是信仰的改变。

满族所固有的信仰本是带有巫术色彩很浓的萨满教,其上层也信奉自蒙古族传入的喇嘛教(藏传佛教)。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萨满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既有口耳相传的,又有经文记载的。按内容,满族神话可分为:

1、起源神话。包括人类起源、万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

2、宇宙关系神话。在萨满族神话中,宇宙是一个喧嚣的多层的立体世界,即所谓“登天云,九九层,层层都住几铺神”,每层天中都有人和动、植物、有恶魔和善神,各层间互通。

3、③灵魂神话。满族神话的特点,是动、植物神话、祖先神话,自然神话共融一处,并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入关后,清朝统治者接受儒学,因而孔孟思想也逐渐成为大部分满族人的正统信仰。同时,在汉族地区传播以久的佛教、道教也吸收了大量满族信徒。另外,不可忽视的是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和鸦片战争后外国势力的渗透,部分满族人也加入了天主教、基督教。

三、对于北京地域文化的影响

北京作为清朝的都城,是全国满族,尤其是满族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城市。而这样一座城市同时又是明朝的京师,是汉族文化的中心。汉族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包容性强,因此满族文化也在北京作为清朝首都的三百六十八年间渗透到每一个北京人的生活中,形成了北京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北京的地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拥有多种文化的汇聚,容纳了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也容纳了中西方的文化;

2、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

3、具有浓厚的皇家色彩。

其中,民族文化融合,特别是满族文化的影响,在其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语言上。北京方言是由明朝的北京话糅和满洲“官话”形成的,其中夹杂了许多满语词汇。如“爸爸”、“哈喇”(油脂类食品变质)、“各色”(形容人的脾气古怪,不合群)、“咕咚”(象声词)、“妞妞”(小女孩)、“关饷”(发工资)等等,以成为今天北京生活中常用的词语。

其次,满族的许多饮食习惯也进入了汉族人的生活。北京传统菜肴中多牛羊肉,正是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影响。至今为北京人喜爱的甜点“萨琪玛”也是满语译词。

另外,满族的服饰、礼节,甚至“老鹰捉小鸡”等游戏也被汉族广泛地接受,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的文化交流往往是互动的,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输送。

1912年清朝覆灭,八旗制度解体。北京的满族人最终脱离了旧王朝,融入了由汉族和其他民族共同组成的社会有机体中。这是一种文化的消亡,也是一种文化的新生。

四、满族文化的现状

今天的满族已经全面地吸收了汉族文化,而其自身的文化却在许多方面趋于消亡。

就从满族的语言文字方面来看,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满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起初这种文字只是单纯模仿蒙古语音拼写满语,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后来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命另一位学者达海对这种文字加以改进。又字母右侧上加“圈”加“点”,以更加方便读写。后来被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新满文”或“达氏满文”。满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后,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逐渐学习汉族年代久远的语言、文字。对汉字学习和应用的普遍性,使提高书写艺术性成为必然趋势,一批满族书画爱好者随之出现。到了康、乾盛世,直至嘉庆年间,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后经辛亥革命、新中国建立至今,满族书法作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文化的一部分,长盛不衰。

可喜的是,近些年来通过互联网的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年轻的满族人开始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并且正在逐步扩大范围和影响,同时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满族村,也建立了全国第一所满语学校、哈尔滨阿城区的公办学校组建了满文中专,黑龙江大学也建立了满文专业等。哈尔滨工程大学也成立了满通古斯语言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满族文化交流协会,拯救推广满语满文。

曾经,满族依靠武力征服了中原,带来了深刻的民族矛盾。但随着对汉族文化的接受,满族、汉族之间的矛盾最终消解,达到了一定意义上的民族融合。这可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战火所不能平息的民族矛盾,往往能够被看似柔弱的文化的力量化解。

第二篇: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满族丧葬习俗的变化

Theory Research 学★★理★★论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满族丧葬习俗的变化

李佳静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满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一支,自发源伊始到清代成为统治民族,在这个过程之中它的社会经济水平和生活习惯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固然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当然,这样一支少数民族在入土中原的过程中民族因素也不容忽视。本文就试着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窥探满族丧俗的变化历程,探寻其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关键词:满族;丧葬习俗;民族融合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090—0290

满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一支,它有着自身民族特点,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民族间的交流满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就丧葬习俗来说,其中既保留了满族的因素又融合了其他民族的特点,从而使民族间生活习惯达到更好的融合。本文试着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窥探丧葬习俗的发展变化。

一、满族丧葬习俗的基本情况概述

满族的先世可以追溯到先秦时的肃慎。当时的生产状况十分的落后,《晋书·肃慎传》“:死者,其日即葬之于野,交木作小椁,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1]这正是肃慎游牧或半农耕半游牧生产水平的体现。

汉及魏晋时期,肃慎人称为挹娄。此时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阶段,仍以射猎、畜牧为业,出现了财产和阶级的分化,既体现出了时代的特点,又有别于其他民族。《晋书·东夷传》“:死者,即日便葬于野……富至数百,贫至数十,以为死者之粮,以土履之以绳系于椁头 出土之上,以酒灌酹,缠绳腐中止,无时祭祀也。”[2] ——————————————————

收稿日期:2010-04-02 作者简介:李佳静(1986-),女,吉林四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明清史研究。南北朝时肃慎、挹娄称为勿吉。社会处于原始社会晚期发展较慢,丧葬习俗在先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魏书·勿吉传》载:“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作屋,不令雨湿,若秋冬死,以尸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3]

隋唐时勿吉人称靺鞨,在靺鞨的多个部落中,以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最为强大。黑水靺鞨居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系氏族阶段,《旧唐书·靺鞨传》载“:死者穿地葬之,以身衬土,无棺殓之具,杀所乘马于尸前设祭。”[4]

粟末靺鞨在靺鞨族中发展水平最高,经过不断发展壮大收抚了靺鞨诸部,又融合了夫余、沃沮、高丽等故地民族建立渤海政权。在丧葬方面既继承了原有习俗,又有所变化:保留了“冢上作屋”但墓几乎都是封土石墓。《三国志·东夷传》记载高句丽的墓葬是“积石为封”[5]。

契丹人建辽,辽称黑水靺鞨为女真。辽代的女真在墓葬和随葬品上没有改变,都是渔具以及瓷器、陶器等,《大金国志·初兴风土》载“:死者埋之,而无棺椁,”但从杀马祭奠演变到了人殉,贫富差别悬殊[6]。

金代进入奴隶社会,在中原地区的封建经济、文化冲击下迅速向封建制转化,丧俗呈现 出新的特点:火葬,出于原始的灵魂信仰,认为它可以使灵魂升到神圣的境地,享受美好的生活并且保证家人平安[7]。烧饭:把死者生前所喜爱的东西烧掉,送给死者,供其使用。奉行火葬与土葬并行,祭奠仪式也有所变化。

明末女真和清初的满洲丧葬仍沿袭金元以来的旧俗:“死则翌日举之于野焚之。其时子孙族类咸聚会,宰牛马,或哭或食,蒙白二三日除之。”[8]明代女真还流行树葬之俗。《朝鲜李朝实录》中也记载,女真人“父母死,编其发,其末系二铃以为孝服;置其尸号大树。”[9]

满族共同体形成之后,仍沿袭女真人火葬习俗,随着满族成为统治全国的民族,文化也开始较多的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葬俗上发生较大的变化。葬礼愈来愈隆重,丧期也随之延长。光绪后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停尸、哭丧、报丧、入殓、祭奠、出殡、以及圆坟等项目。这是的习俗对先世的继承很明显:葬礼已日见隆重,“将人殓,其夕,亲友俱集,名曰守夜,终夜不睡。丧家盛宴相待,候殓后方散”;入殓的棺材也很独特,“棺盖尖而无底,内垫麻骨芦柴之类,仍用被褥,以便下火。”[10]

二、近代的丧葬习俗

人们对于丧礼尤为重视,在《满洲四礼》中对于丧葬的基本礼节:小殓仪节、大殓仪节、安葬仪节、上坟仪节、居丧杂仪、奔丧仪节等事宜都有详细的记载;而且在近些年的方志也记载相关内容。如“:始死,尸停中寝,子女服衰绖,家人举哀,闻讣于外。三日,亲友来吊,导丧主哭于里社之庙,并望空叩拜,焚楮锭,名曰„送路‟,遂殓以棺。七日,复设奠而哭,乃卜葬。”[11]

“丧日,先择入殓之期及殃煞起落一切避忌,曰„开殃榜‟,合族成服……男女孝服以从,戚友亦至,曰„送三‟。”[12]

“满人有经殡无礼殡,成主之事概置不论。汉人临丧扶哀杖,满族则无。满族丧事以红布挂幡,汉人则否。满族自成服后,日日不除其服,约至百曰择吉致祭、除服,俗亦呼曰百日。”[13]可见其习俗已趋同于汉族。

现代社会更多的家族修撰家谱,把传统意义上的祭祀也收归其中,为后世子孙祭奠先辈提供依据,如伊欣修的伊姓宗谱中记载有丧葬程序、风俗习惯、民间的祭祖活动;吴绍良抄录的吴氏宗谱馆载有民俗学、民风民俗、民间礼仪、重丧葬礼,从病危之日起到入殓、出殡、出灵记录较详尽。不管是什么民族都可以从形式上考掘出满汉融合的印迹。

三、对于丧葬习俗变化的分析

纵观满族丧葬习俗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如下规律:

1.满族的丧葬习俗中很多是由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变化这部分逐渐被摒弃,但代表满族传统文化的部分仍被保留。例如:从先秦到魏晋时的丧葬习俗的简单中我们可以看出老人在整个氏族中地位并不高,因此就有不殡尸的习俗。而中原汉族则由于生产力水平较高,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感念父母之恩的孝道也就被条件所允许。到隋唐时演变为杀马祭祀,马是射猎民族的主重要财富,杀马祭祀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亲情的重视进而对死者悼念。随着封建化程度的提高,祭奠仪式也纷繁复杂起来,采用火葬。这一习俗在清初满族社会生活中得以沿袭的原因,不排除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佛教及周边的蒙古民族丧葬习俗的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当时满族社会的经济生产及生活条件。满族人以射猎为主要生计,人们通常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猎物,很久才能归来,然而在这充满风险的狩猎中,难免会因疾病或意外事故而丧生,而尸体是很难携带回家,因此火葬就成了最简便的处理尸体的办法。

2.居住地距先进民族较近的地区丧葬习俗变化的较早。满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一支随着它不断的迁移,受中原地区先进生产力的影响、中原文化的熏陶,自身的民族习俗也不断的改变。如在早期是不殡尸的习俗,而到了南北朝的勿吉人南下,受夫余和高句丽的影响,已有立冢堆坟之俗,虽然是为了使坟墓便于识别、祭奠,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受汉族的影响已经开始重视亲情。到了隋唐时的靺鞨葬具、随葬品已隐约可见,其中石棺、石墓都与高句丽的丧葬风俗有相近之处,因其在地理上与高句丽为邻,并且臣服其下,所建立的渤海政权又在高句丽故地,融合了当地的人民,在墓葬形式上有渊源也不足为奇。渤海政权又臣服于唐朝,与唐保持密切的来往,到后期的墓葬明显受中原地区墓葬的影响;金代女真坟墓,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情况也各不相同。南下进入辽宋地区的女真人,尤其是贵族,由于接受辽宋文化的影响较早,其埋葬的习俗变化的较快,而没有南下的女真人其埋葬的习俗变化的较晚。直到明代,居住在松花江下游的海西女真人的葬俗,有的仍然是“置其尸于大树,就其下宰马而食其肉”,只是女真头目才用火葬。

3.与汉民族交往密切的地区丧葬习俗变化的较快。东北女真各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定居生活确立及汉化的加深,从女真到满族的葬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初满族还是盛行火葬,清朝入关后,满族汉化日深,在葬俗方面也完全汉化。雍正以后,禁止火葬,改用汉人以棺椁埋葬的习俗。“远乡贫人不能扶柩回里,不得已携骨归葬者,姑听不禁外,其余一概不许火化,倘有犯者,按律治罪。”[15]从此以后,满族才废除火葬,改用汉人以木棺埋葬的习俗。

从文献记载和已清理发掘的靺鞨、女真的墓葬结构上来看,从土坑墓发展到砖椁、砖室墓,其葬具,从原始的“交木作小椁”和“无棺敛之具”发展到木棺、石函、瓮罐。从土葬发展到火葬。又从火葬改用土葬。这一墓葬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肃慎、挹娄及其后裔逐渐汉化的过程。入关以后,汉族的丧葬习俗更直接影响及改变了满族旧俗。但在截发、丹旐、殷奠、百日剃头、丧服、侧室不〈衤付〉葬几个方面仍保存了满族丧葬旧俗。

总之,清入关前后,满族丧葬习俗礼仪变化很大,受汉族影响颇多,渐去其旧有“不文明”之习俗,仍保留了满族自己的传统习俗。实行火葬在当时虽有“不文明”之嫌,但跟其生活环境,游牧民族性格都有关系。他们不似汉族以“入土为安‟,也不注意坟墓的修筑,这都是简约而随时宜的,比起汉族丧葬之侈费,似乎更有进步意义。满族由火葬而行土葬,自然是受汉族的影响,是其封建化的内容之一。在当时似是走向“文明”之举。而今天汉族由土葬走向火葬,也是社会发展的“文明”行为、时代的变迁,价值观念,信仰观念都会发生变化,这是很正常的。

参考文献:

[1]晋书·肃慎传[M].上海:上海同文书局,清光绪10年.[2]晋书·东夷传[M].上海:上海同文书局,清光绪10年.[3]魏书·勿吉传[M].上海:上海同文书局,清光绪10年.[4]旧唐书·靺鞨传[M].上海:上海同文书局,清光绪10年.[5]三国志·东夷传[M].上海:上海同文书局,清光绪10年.[6]大金国志·初兴风土[M].上海:上海同文书局,清光绪10年.[7]景爱.辽金时代的火葬墓[G]//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8]李民(宀奂).建州见闻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9]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0.[10(]清)吴振臣,王锡棋辑仙,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帙[G]//宁古塔纪略.光绪二十三年上海著易堂铅印本.[11](清)钱开震,修,陈文焯,纂.光绪奉化县志[M].清光绪十一年刻.[12]清长顺,等,修,李桂林,顾云,纂.光绪吉林通志[M].光绪十七年刻本.[13]刘景文,高乃济,修,郝玉璞,纂.民国岫岩县志[M].民国十七年铅印本辑录.[14]典谟.盛京通志:卷2[M].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日上谕.(责任编辑/陈鹤)

第三篇:从满族婚姻变迁看满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从满族婚姻变迁看满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摘要:满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满族的先民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肃慎,战国、秦、汉的挹娄,魏、晋的勿吉,隋、唐的靺鞨,辽、金、元、明的女真,清代的满洲。婚姻是构成家庭和社会的基础,随着历史的变迁女性的社会地位随之变化。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是从母系社会逐步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女性由社会的主体地位逐渐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本文试从婚姻形态、婚姻观念、婚姻习俗以及满汉对比对满族女性社会地位状况进行粗略探讨。

关键词:满族婚姻;女性;社会地位

满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一支,它有着自身民族特点,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进步以及各民族间的交流,其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就婚姻状况而言,满族的婚姻形态、婚姻观念、婚姻习俗等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特点,女性的社会地位状况也发生了变化。本文试对不同时期的满族女性社会地位状况进行粗略探讨。

一、婚姻形态:由有性无家庭到一夫多妻再到一夫一妻多妾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是从母系社会逐步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妇女地位开始下降并逐渐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婚姻形态由一夫多妻转变为一夫一妻多妾。特别是清入关以后,受汉文化的影响,不准妻妾互相逾越礼制,家庭中等级逐渐确立。

商周时期的肃慎,战国、秦、汉的挹娄还处于原始社会。《后汉书·东夷列传》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其好养,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所谓“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是氏族公社尚未出现部落联盟,未产生阶级分化。据民族志看,当时处于由母权制想父权制的过渡期。男女双方除了性生活,没有组成家庭,所生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母系制度下,女性占社会的主体地位,享有绝对权威,男性则处于从属与服从地位。

魏、晋的勿吉进入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大家族阶段。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阶级分化。其婚姻形态变为一夫一妻制。“将嫁娶,男以羽毛插女头,女和则持归,然后致礼聘之。妇贞而女淫”。[1]“初婚之夕,男就女家,执女乳而

[2]罢,便以为定,仍未夫妇”男持女归,指女子由原来的接纳男子来访变为出嫁,从夫而居。男家持聘礼,揭示了由于私有制的发展,妇女已经变成了可交换的财产。聘礼的多少,相当于被出让女子的赎金多少。女子由此而归属于一个固定丈夫,配偶之间有了“夫妇”的名分,说明母权制时代女子多夫、男子多妻的群婚习俗以开始被一夫一妻制所代替。此时女性的地位开始下降,地位的高低也开始与可交换资产相挂钩。

五代时,黑水靺鞨兴起,改成女真。女真人的婚姻形态是个体家庭的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姓通婚。《金史·世纪》中指出,“生女真之俗,生子年长即异居”,正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一夫一妻制的反映。但是,无论是父权制大家庭中的一夫一妻制,还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一夫一妻制,实际上都“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

这种新的一夫一妻制的习俗,是私有财产制的产物。由于私有财产掌握在男子手中,因此,“它是建立在丈夫的统治之上的,其明显的目的就是生育确凿无疑的出自一定父亲的子女;而确定出自一定的父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子女将来要以亲生的继承人的资格继承他们父亲的财产”。[3]

二、婚姻观念:由“女淫”到“妇贞”

女子婚前性行为是否自由,即我们所说的“女淫”。在一夫一妻制初期,“女淫”的风俗是非常普遍的。男子为了确保父系血统的纯洁,因而要强迫妻子必须保持贞操,不允许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即所谓的“妇贞”。不过,刚开始的一夫一妻制,还较多地保留着母权时代的婚姻习俗。男女择偶不再取决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是出自自己的意愿,“女和则持归”,其决定权还是掌握在女子手中。婚姻能否缔结,取决于是否“女和”。这说明女性在配偶选择、性行为对象选择、婚姻与否上有很大的自由与发言权,社会地位相对较高。

隋唐的勿吉史称靺鞨,秉行一夫一妻制。“其俗淫而妒,其妻外淫,人有告其夫者,夫辄杀妻,杀而后悔,比杀告者,由是奸淫之事终不发扬”,反映了女子婚外性生活仍然存在,只是秘而不宣,揭示了靺鞨人还没有完全脱离旧群婚习俗,女性社会地位依旧很高,掌握话语权也很大。

满族入关后受汉文化的影响不断加深,而随着程朱理学对人思想的禁锢,尤其是随着“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为大”思想的传播,满族女性思想也受到严重影响。

近代以前,离婚问题在满族社会是不存在的。丈夫休妻,女子擅自离丈夫而逃,看似离婚,却非真正意义的离婚。乌丙安在《中国民俗学》中记载了丈夫休妻的条件为“七出三不去”。[4]“七出”的条件即“凡弃妻须有七出之状,一、无子,二、淫翊,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嫉妒,七、恶疾”;“三不去”的条件即“一经持舅姑之丧,二娶时贱后贵,三有所受无所归”[5]如果丈夫发现其妻子符合“七出”里的任意一个条件,就能合情合理地直接将妻子休掉。然而,妻子有三种条件都不能擅自离开丈夫而离开。这实际上是用一种近乎变态的“女贞”观念以法律或者社会舆论的形式将女性完全禁锢在男权世界里。可以说,旧式婚姻完全是对妇女人身权利以及婚姻自由的一种严重束缚和剥夺,同时也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权利的压制和践踏。

三、婚姻习俗:尚早婚、娶长妇、收继婚

满族尚早婚、娶长妇。一般在小儿时期即订亲、结婚。《柳边纪略》记宁古塔满族人,“结婚多在十岁内,过则以为晚。”《吉林通志》记载:“满人唯结婚多在十岁内,过期则以为晚”满族还以年少之男娶年长之女,十三、四岁的男子,必娶十七八的女子。满族所盛行的早婚及娶长妇的习俗,固然有历史传承因素,但主要还是由当时的社会因素决定的。满族入关前人口最多不过60万人,长期的军事征服使得大批的青壮年死于战场。战争的继续有需要大量满族人丁。男子16岁成丁,即要入伍从征。虽有“三丁抽一”制度,但实际上,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男丁都要从军,甚至有祖孙三代同时服役的现象。这显然又严重影响了人口繁殖与增长。要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早婚并娶长妇,以保证在入伍之前就实现人口繁殖,久而成俗。

在这一过程中,女性单纯作为封建男权社会下的生育工具,婚育时间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较大,缺乏婚姻自由精神与生育时间选择自主意识。且早婚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较大的精神负担。

收继婚就是转房婚,这是一种原始的婚姻习俗。满族是女真的直接后裔,其婚姻习俗也是从女真那里继承下来的,收继婚在早期的满族社会也曾是一种较为兴盛的婚姻形式。《金史》称“女真旧俗,妇女寡居,宗族接续之。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故无论贵贱,人有数妻。”明代人撰写的《岷峨山人译语》提到,“胡俗妇丧其夫,其家男子即收妻为妾,父子兄弟不论也。他适,则人笑其不能胆其妇”[6]的记载。1619年,朝鲜的一个战俘被带到了赫图阿拉,在亲眼所见女真人的习俗后,他记载道:“嫁娶不择族类,父死而妻其母”[7]这种收继婚的习俗是原始的族内婚的残余,反映了把女人当作家族生儿育女的特殊性质的私有财产的宗法意识。家族中的私有财产不容外流,它必须由家族中的人按照血统进行传承。

四:满汉对比中的优越性

满族虽然有重男轻女的思想,都以生子为贵,认为接嗣有人,对于女孩,也认为多子多女是福。相比较汉族而言,想有更大的自主权。例如满族女性可学习骑射,史载:“女子执鞭驰马,不异与男。十余岁儿童,亦能佩弓箭驰逐„„”[8]由此可见满族女子在骑射方面享有与男子一样的权力。这在满族婚姻家庭中必满族受骑射文化的影响,妇女地位比汉族妇女地位高得多,丈夫外出做官或然决定了妇女将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角色。

出兵驻防外地时,妻子便可以成为家庭的主事者,暂时充当家长的角色。平时,妻子也可以处理家庭内部而不牵涉全宗族的事情,比如仆役的管理、旗地的经营、子女的教育抚养等问题。丈夫一般多参加社会性活动而不过多过问家事。

满族统治者禁止缠足。据《清太祖实录》记载,崇德三年8月,皇太极下谕:“有效他国缠足者,重治其罪。”缠足实际上是披着理教的文明外衣,用野蛮残酷的方式,将女子禁锢于男权手中,残害女性的身心健康。相比之下,满族女性的社会地位则高得多,不缠足是对女性身心自由的一种认可,是对女性精神的一种解放。由于不缠足,满足妇女可在行动自如的情况下,参加劳动、从事家务,在付出体力代价的背后,是一种需要的满足,换来的更是满族妇女在家庭中不可忽视的地位。结语:

由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满族女性的地位由女权制的主体到男权制下的男性附属品地位,虽然与汉族女性相比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与自主性,但在封建社会占主体、男权主义占主体的世界里,享有的权力是有限的,享有的自由也是有限的。

参考文献: [1]房玄龄.晋书·四夷传卷九七[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魏收.魏书·勿吉传卷一百[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57页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出版社,1985:第234页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出版社,1985:第234页 [6]杨英杰.清代满族风俗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第24页 [7]辽宁大学历史系.栅中日录校释建州闻见录校释,清初史料丛刊本[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78:第17页 [8]刘广铭,徐东日.建州闻见录中的女真人形象[J].延边大学学报,2006(1)

第四篇:从中国历史看疆域面积变迁

中国的疆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领土广袤的国家。从古到今,历代王朝,开疆扩土。很多领土失而复得,也有很多领土从此被其他国家所占有。近代以来又丧失了多处国土,尤其是以沙皇俄国侵占最多。从而牵扯出一系列的领土纠纷。

中国历代国土面积

秦朝的面积为:960万-608.61万+3.30万平方公里=354.69万平方公里。西汉的面积为:354.69万+311.68万=666.37万平方公里

东汉的面积为:666.37万+33.53万-45.28万=654.62万平方公里 西晋的面积为:654.62万-39.12万=615.5万平方公里

唐(唐高宗时期)的面积:470.57万+809.47万-28.85万=1251.19万平方公里 唐(唐玄宗时期)的面积:1251.19万+184.13万-545.73万=889.59万平方公里 吐蕃:453.88万平方公里 辽:448.54万平方公里

北宋的面积:889.59万-606.03万=283.56万平方公里

元朝的面积:960万+1207.82万-45.08万=2122.74万平方公里 明朝的面积:960万+449.19万-175.81万=1233.38万平方公里 清朝的面积:960万+324.65万=1284.65万平方公里

中国各朝国土的平方公里数如下:

1、夏(210万,包括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

2,商(320万,除上述土地外,还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浙江,重庆和四川的一部分)

3、周(340万,基本与商差不多,在辽宁和重庆四川的范围更大)

4、秦(360万,还包括整个宁夏并包括重庆全部和更大的几乎整个四川的土地,东晋各诸侯国的国土总合与西周基本相同)

5、汉(在两汉最顶盛的时代,由西汉武帝和后人西汉宣帝、东汉光武帝、东汉明帝打下了惊人的国土。现在朝鲜的几乎全部,越南的北方。大半的新疆,包括中亚相当大的土地都在汉的西域都护府范围中,还有全部的四川和云贵的大片土地,辽宁的全部土地也在汉治下,和吉林的一片土地,内蒙也有相当大的土地在汉的治内,估约国土为1040万平方公里。东汉后期出现严重缩水,失去了云贵和内蒙的土地,新疆北部的土地也丧失殆尽,国土应为890万平方公里。

6、三国(魏:530万平方公里,所有的长江以北的汉人地区和在新疆甚至中亚的土地,也包括朝鲜的少量土地和内蒙的土地)

(吴:240万平方公里,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越南北方。)

(蜀:170万平方公里,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青海的一小部分,缅甸的极北方。)

7、晋(西晋的国土大小为920万平方公里。在云贵两地上略少于蜀的控制,在越南和朝鲜的土地缩小了。但略增加了内蒙的土地)

8、南北朝(国土总合约为935万平方公里,增加了几乎所有剩余的内蒙和部分外蒙的土地)

9、隋、(国土为840万平方公里,突厥占领了甘肃和宁夏相当大的土地,云南和贵州也正走

向独立,丧失了所有在越南和朝鲜的国土)

10、唐、(强盛时的唐国土大的非常惊人,比现在中国少黑龙江和西藏与云南,多了中亚的大片土地,大半个蒙古国和俄贝加尔湖,共1240万平方公里,在数十年后竟缩为1030万平方公里,安史之乱后更是缩为800万平方公里,可谓史上巨大的缩水。)

11、宋、(国土为460万平方公里,与现在中国比没有新疆,甘肃,宁夏,内蒙,整个东北三省,青海和西藏,云贵和台湾。)

12、元、(1680万平方公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都视其是中国的朝代,忽必烈也自称是中国之主。国土包括整个中国和蒙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大片土地,当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

13、明(国土最大时,比现在少一小半西藏和大半新疆,内蒙古全部和东三省小半土地,俄罗斯极少土地。共710万平方公里。后来大为缩水,丧失西藏新疆和东北台湾,到灭亡时只剩下350万平方公里。)

14、清、(国土1310万平方公里,整个中国和外蒙和俄罗斯及中亚的一些土地,论大小算是中国各朝代第二)清朝前期面积也超过了1400万平方公里,签定<尼布楚条约>就让给沙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康熙皇帝第一次把蒙古、新疆、西藏、台湾以及雅克萨问题都解决了.但是,近代又被沙俄割占了160多万平方公里.

到了民国麦克马洪线问题和蒙古独立又分去了中国160多万平方公里

有学者初步统计:中国历朝政府与22个国家签定过至少745个不平等条约。这其中清政府从1841年5月—1912年2月共70年,签定不平等条约411个;北洋政府1912年3月—1927年5月,签定243个;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9月—1949年6月,签定91个。

而这7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仅在17世纪末之后就导致了中国共计损失领土面积大603.46万平方公里(钓鱼岛、南中国海及其附属岛屿的损失不计算在内)!

一、俄罗斯侵占我国领土444万平方公里,其中: 1、1689年(康熙二十七年),通过《尼布楚条约》侵占外兴安岭及额尔古那河以西约25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国土。

2、1727年(雍正五年),通过逼迫清政府签定《恰克图条约》,无理侵占中国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1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3、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约10万平方公里的库叶岛,被俄帝暗中吞并。

4、1840年(道光二十年),原为我属邦的哈萨克,被俄罗斯无理霸占,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

5、1840年(道光二十年),同样为我属邦的布鲁特,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被俄国吞并。

6、1858年(咸丰八年),俄国逼迫清政府签定瑷珲条约,侵吞我国混同江以西、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面积约46万平方公里。

7、1860年(咸丰十年),通过北京条约,侵占我国混同江及乌苏里江以东兴凯湖附近约4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8、1861年(同治三年)后,俄国逼迫清政府订立《塔城界约》等多次界约,霸占中国自沙渍达巴哈起,至葱岭止约4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9、1868年(同治七年),约100万平方公里的我属邦的“布哈尔汗国”,被沙俄侵并。

10、1876年(光绪二年),原为我属邦的“浩罕汗国”,约35万平方公里,被沙俄吞并。

11、1881年(光绪七年),自伊犁西南天山之阴,那抹哈勒克山口起至伊犁西北喀尔达止,约2万平方公里国土,在《伊犁条约》中丧失。

12、1883年(光绪九年),额尔齐思河及斋桑泊附近约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俄帝逼迫的《科布多塔尔巴哈台界约》而丧失。

13、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新疆极西地区帕米尔地方,约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俄强占。

14、1921年(民国十年),苏俄唆使“唐努乌梁海”独立,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正式侵并,总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

二、被日本占去面积共4,600多平方公里的琉球群岛。

三、被印度侵占藏南9万多平方公里。

四、在沙俄、苏联的操纵下,失去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外蒙古(今天蒙古共和国)。

五、被越南占去南中国海大小鸟屿29个。

六、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到现在中国还未实际控制

中国被占领土一览表

地名............占领方....面积(KM)...现状 薪岛............朝鲜...................签约 长白天池东......朝鲜...................签约

唐努乌梁海......俄罗斯....180000.......放弃 江东64屯........俄罗斯......3000.......签约 图们江口........俄罗斯........20.......签约 孔社令-二连北...蒙古......160000.......签约

阿尔泰山脊东....蒙古...........+.......签约 Karichilida.....哈萨克.................签约 察汗鄂博........哈萨克.................签约

汗腾格里山地区..吉尔吉斯....2100.......签约 帕米尔地区......塔吉克.....27000.......签约 帕米尔地区......阿富汗.................签约 达拉克地区......巴基斯坦...............签约 阿里南..........印度........2000.......被占 藏南(山南)......印度.......90000.......被占 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签约 江心坡地区......缅甸.......70000.......签约 南坎地区........缅甸.........220.......签约 白龙尾岛........越南...................被占 南沙28岛........越南......650000....被占 南沙2岛.........印尼.......50000....被占 南沙9岛.........马来西亚..270000....被占 南沙1岛.........文莱........3000....被占 南沙9岛.........菲律宾....410000....被占 钓鱼岛..........日本......740000....被占 南琉球..........日本........2267.......放弃

 秦汉

秦(公元前211年):347;面积指数:36.2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西汉(始元四年,前83年):381;面积指数:39.7

前110-前82拥有整个海南岛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611;面积指数:63.6

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579;面积指数:60.3

三国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曹魏(景元三年,262年):291;面积指数:30.3

蜀汉(景耀五年,262年):107(精确);面积指数:11.1

东吴(永安五年,262年):145(精确);面积指数:15.1

两晋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543;面积指数:56.6

东晋(太元二十年,395年):280(精确);面积指数:29.2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395年,北方处于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四国。此时的东晋版图最规则。淝水之战前与前秦对立的版图太难算了。

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302(精确);面积指数:31.5

417年,刘裕北伐灭后秦,这是东晋最大版图。同年刘裕还建康,第二年关中没于赫连夏。

成汉(玉衡十七年,327年):35.3(精确);面积指数:3.68

前凉(建兴十五年,327年):61(精确);面积指数:6.4

后凉(麟嘉七年,395年):217(精确);面积指数:22.6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西秦(太初八年,395年):6.9(精确);面积指数:0.7

西凉(建初五年,409年):185(精确);面积指数:19.3

北凉(永安九年,409年):13.9(精确);面积指数:1.45

南凉(永安九年,409年):14.5(精确);面积指数:1.51

南北朝

刘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277(精确);面积指数:28.9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南齐(建武四年,497年):258(精确);面积指数:26.9

南梁(中大同元年,546年):262(精确);面积指数:27.3

后南梁(陈太建四年,572年):1.7(精确);面积指数:0.18

陈(太建四年,572年):133(精确);面积指数:13.9

吐谷浑(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92(精确);面积指数:9.6

隋唐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隋(大业元年,605年):429;面积指数:44.7

605年用兵占领林邑,置比景,海阴,林邑三郡。数月后还,林邑王复故其地。所以这一年的面积算了林邑三郡,下一年的就没算了。

隋(大业八年,612年):469;面积指数:48.9

609年平定吐谷浑置四郡。而后又有所恢拓增置,612年为隋朝最大版图。

唐(总章二年,669年):1239;面积指数:130.1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933;面积指数: 97.2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吐蕃(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256;面积指数: 26.7

五代十国

前蜀(乾德六年,924年):39.2(精确);面积指数:4.09

杨吴(太和六年,934年):42.5(精确);面积指数:4.43

吴越(唐清泰元年,934年):11.7(精确);面积指数:1.22

吴越(显德元年,954年):14.3(精确);面积指数:1.49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与南唐一起灭闽,分得闽之东北

闽(龙启二年,934年):12.2(精确);面积指数:1.27

闽(永隆五年,943年):9.6(精确);面积指数:1

943年,王延政从闽分出去殷

殷(天德元年,943年):2.6(精确);面积指数:0.27

南平(晋天福八年,943年):4.7(精确);面积指数:0.49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后蜀(广政六年,943年):30.5(精确);面积指数:3.18

后蜀(广政十七年,954年):36.7(精确);面积指数:3.82

南唐(保大元年,943年):42.5(精确);面积指数:4.43

南唐(保大三年,945年):52.3(精确);面积指数:5.45

945年灭闽,除开闽东北入吴越,其他部分归南唐

南唐(保大十二年,954年):49.3(精确);面积指数:5.14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949年,清源节度使留从效独立,丧失泉,漳二州

清源(唐保大十二年,954年):3(精确);0.31

两宋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280;面积指数:29.2

辽(天庆元年,1111年):489;面积指数:50.9

西辽(金皇统二年,1142年):351;面积指数:36.6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西辽(金泰和八年,1208年):261;面积指数:27.2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明

金(皇统二年,1142年):361;面积指数:37.6 金(泰和八年,1208年):315;面积指数:32.8

西夏(金皇统二年,1142年):80(精确);面积指数:8.3 西夏(金泰和八年,1208年):79(精确);面积指数:8.2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200(精确);面积指数:20.8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200(精确);面积指数:20.8 大理(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65(精确);面积指数:6.8 大理(宋嘉定元年,1208年):77(精确);面积指数:8 元本部(至元十七年,1280年):2267;面积指数:236.1

元本部(至顺元年,1330年):2239;面积指数:233.2

明(宣德八年,1433年):936;面积指数:97.5 明(万历十年,1582年):747;面积指数:77.8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350;面积指数:36.4

鞑靼土默特部(万历十年,1582年):34.5;面积指数:3.6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997;面积指数:103.9

1683年台湾投降,1688年击并漠北蒙古,1689年兴安岭及额尔古那河以西约25万平方公里国土,于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丧失。所以取1688

清(雍正四年,1726年):1186;面积指数:123.5

1720年西藏入版图。1727年,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10万平方公里国土,被迫签订恰克图条约而丧失。所以取1726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1310;面积指数:136.5

1759年平定准噶尔,完成统一。清朝疆域进入极盛期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1301;面积指数:135.5

1790年,库叶岛被俄帝暗中吞并。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32;面积指数:117.9

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力迅速衰退,领土大面积丧失

民国

中华民国(民国十五年,1926年):1131;面积指数:117.8

[ 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

中华民国(民国二十六年,1947年):961;面积指数:100.1

解放后,在边界线上的领土,略有回缩。所以1947年的疆域,比如今略大

第五篇:五一劳动演讲稿从劳动模范看时代变迁-精选[推荐]

五一劳动演讲稿从劳动模范看时代变迁

五一劳动演讲稿:从劳动模范看时代变迁

大家好:

又是一个五一国际劳动的到来,而今年“五一”适逢新中国成立61周年,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无产阶级劳动者为了新中国的建设,披肝沥胆、兢兢业业。他们为新中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在这鲜花盛开的五月,我们又怎能忘记那些无产阶级的劳动者呢。

想当年,从“掏粪工人”时传祥到“陈氏定理”,从“铁人精神”到“振超效率”,从“杂交水稻之父”到“世界篮球明星”,从国有企业职工到农民工和私营企业主……一代代劳模的成长,见证了共和国发展的历史;劳模精神的不断丰富,诠释、滋养着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成千上万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建立的功勋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

记得来自陕西的全国劳模周惠芝说:“作为一名纺织工人,我和千千万万工人兄弟姐妹一样,是共和国成长壮大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周惠芝所在的细纱车间,就是上世纪60年代的全国先进典型——赵梦桃小组工作的地方。和时传祥、王进喜等老典型一样,赵梦桃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新中国劳动者的先进代表,成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偶像。历史将记住一个特殊时刻:1966年国庆节前,毛泽东同志特意把掏粪工人时传祥接进中南海小住。国庆节当天,时传祥作为贵宾被请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得知他没有文化,刘少奇同志特意送给他一支钢笔,鼓励他好好学习。而改革开放前后,邓小平同志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扩大了劳模队伍的外延,丰富了劳模精神的内涵。与之相应,陈景润、袁隆平、蒋筑英等知识分子劳模,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到社会关注,他们的影响扩大到了世界。

在进入21世纪后,“金牌工人”许振超、篮球明星姚明以及部分农民工、企业管理者被选为全国劳模,劳模群体多元化成为新的时代特色,被认为是“社会文明的又一大进步”。

全国劳模包起帆从机修工干起,一直干到工程师、码头公司经理、集团技术副总裁。他说:“我走过的路,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名普通工人命运变迁的路。经历告诉我:工人的利益只有和国家的改革发展连在一起,才是永久的、根本的。”在1968年他刚工作时,上海港年货物吞吐量只有3570万吨,在世界上没有什么地位。“正是靠我们的双手和智慧,上海港年货物总吞吐量已连续三年跃居世界第一。”

劳动创造世界,奋斗成就伟业。全国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说,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时代风尚。与经济起飞和社会进步相对应,我国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先进性明显增强,利益进一步实现,领导阶级地位更加巩固,主力军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在全球金融危机时,尽管使就业形势严峻,但是企业对技能型工人的需求却不减反增。劳模评选的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全国先进工作者、东北电力学院教授周云龙认为,在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今天,社会需要更多有技术、有知识的高素质劳动者。

全国总工会近年来完善劳模评选标准,在继续提倡“无私奉献”的同时,“对事业有突出贡献”成为首要标准。不断丰富的劳模精神内涵引领着时代风尚。

我国劳模构成正由体力劳动者向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并存、生产者与创业者并存的方向发展。

“劳模精神的内涵丰富了,但劳模精神的本质并没有变化。”全国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说,劳模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本质要素都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已是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金牌工人”许振超,前不久应邀来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与劳模学员展开了一场对话。

来自黑龙江的学员郝传晶问:“你获得这么多荣誉,最看重哪一个?”

许振超毫不迟疑地回答:“是中国技能大奖。因为它是我们产业工人实实在在的东西,最能体现技术工人的价值。荣誉只代表过去,今后的路还要自己走。”

一位网友了解了许振超的言行后写道:“许振超有一身国家级光环,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过去以为他离我们很远,原来也是和我一样的技术工人。现在我明白了,一个人即使平凡如草芥,也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贡献社会,创造辉煌。”

“劳模也是普通劳动者,应该可亲可学。”上海机电工会主席左山虎说,这些年来,我们在行业内不间断开展评选“李斌式小组”活动,坚持让劳模李斌和工友们一起成长!为使“李斌精神”产生更大的裂变效应,上海机电工会创办了“李斌技师学院”。李斌的劳模效应在不断扩大,以李斌命名的“技能大赛”“产品创意大赛”等,参与者已不仅仅是工人,也有许多管理人员。

“培养一个高技能的知识型技术型工人,比培养一个大学生还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陆学艺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都说上海货好,其实是上海师傅技术水平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系党总支书记庄继丽表示,过去社会将劳模“神化”,人们觉得劳模离自己太遥远。如今劳模标准越来越强调劳动者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技能创新,等于让劳模融入大众,更好地领跑时代。

下载从满族变迁看民族融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满族变迁看民族融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婚恋观念看时代变迁(全文5篇)

    从婚恋观念看时代变迁 从婚恋观念看时代变迁。70年代,农村女孩子能找到干工作的是奢望,大部分人愿找当兵的,还愿找闯东北的,能吃上饱饭,解决温饱问题是那时代的人最起码的愿望,有......

    从文化遗存看洱海环境变迁

    从文化遗存看洱海环境变迁 摘要:早在5000多年前,人们便在洱海周边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洱海文明。从文化遗存看,洱海居民的活动和洱海环境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传统农耕文化下,......

    从我家乡的变迁看改革开放(合集)

    从我的家乡的变迁看改革开放 摘 要: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社会、人民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仅从我的家乡一个小地方就可......

    从我家乡的变迁看改革开放

    从我的家乡的变迁看改革开放摘要: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社会、人民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仅从我的家乡一个小地方就可以......

    从我的家乡的经济的变迁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与中国梦——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 从我的家乡的经济的变迁看改革开放 班级:2012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一)班 学号:201206030130 作者:龙克柳 摘要: 20世纪70......

    【改革三十年】从标语口号变迁看社会发展(合集)

    【改革三十年】从标语口号变迁看社会发展 【改革三十年】从标语口号变迁看社会发展 现代汉语词典对“标语”的解释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也就是说,标语和口......

    从时代流行语看六十年变迁(5篇模版)

    从时代流行语看六十年变迁 80年代,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搞发展,这时期的流行语大多跟经济有关。 1、“万元户”(当时国家鼓励包产承包到户,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从广告语看可口可乐品牌定位百年变迁

    从广告语看可口可乐品牌定位百年变迁 来源:奥韵广告 发布时间:2009-06-20 22:07:26 查看次数:983 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的可口可乐在其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广告发挥了至观重要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