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疾控中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汇报材料
县疾控中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汇报
材料
县疾控中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汇报材料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担负着我县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任,需要较多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疾病预防、疾病控制的必由之路,是疾控事业发展的源泉,然而,我县疾控中心人才队伍存在“专业人员少、高职人才少、进修机会少”的“三少”问题,必须尽快建立一支专业理论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中心人才队伍现状
中心现有在职职工36人,其中外借人
员4人,临时工3人;在职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35人,占全中心总数的%;中心各级专业技术人员中35岁以下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6%,36岁~40岁10人,占专业技术人数的29%,41岁~45岁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9%,46岁~50岁的4人,占总数的11%,51岁~54岁的6人,占总人数的17%,55岁以上的2人,占总人数6%,全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年龄42岁。学历为本科的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大专学历12人,占专业人员总数%;中专学历的17人,占专业人员总数的%;高中及以下学历1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专业技术人员所学预防医学专业无1人。中心高级职称1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中级职称22人占%;初级职称8人占%;员级4人占%。
二、疾控队伍现状的分析 年龄结构分布不尽合理。目前,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年龄为42岁,表面上看,基本呈年青化,但中级职称的平均年龄
在46岁,中级职称人员年龄偏大。学历结构有些偏低,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一半以上。近年来,中心因编制等问题未能引进录用预防医学、放射、检验专业大专以上毕业生,使得中心这方面人才严重匮乏,为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中心借用了医疗单位放射、检验专业人员开展工作。初级职称人员相对较少,与不能引进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和引进的学历门槛高有直接关系。
三、岗位设置状况
中心下设传染病防治所、结核病防治所、血吸虫病防治所、艾滋病防治所、职业病防治所、检验检测所等职能科所,按照相关要求,还应设置计划免疫规划所、健教所,由于多年来中心核定编制只有28人,人员奇缺,故借用外单位4人,临时聘请了3人,虽有所缓解,但人员仍然不足,传染病防治所7名工作人员既要承担全县传染病管理,又要担负全县适龄儿童计划内及提供免疫规划以外疫苗成人疫苗的预防接种服务、动
物咬伤患者处置服务以及疫苗接种的咨询服务等,职业病防治所、性病艾滋病防治所按照岗位设置要求应为4人以上,目前两个科所分别只设置了1人。
三、对疾控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注重引进人才,增加人员编制。疾控中心要想提高技术水平,必须要拥有一批优秀的人才队伍。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越来越繁重,现有工作人员不能很好的满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因此,政府部门应将疾控中心人力资源开发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根据卫生服务人口状况,当地疾病发生状况及社会经济状况,运用科学的测算方法在原有编制的基础上重新核定人员编制,增加专业人员数量,实现人员数量与工作任务的适宜配置;政府要制定政策引导公共卫生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疾控机构工作,减少疾控机构预防医学专业的人才向医疗机构和其他机构流失;同时根据本地疾控机构工作的需要,对单位急需的专业人才,可适当降低学历要求引进。
2、把好进入关口,优化专业人才结构。要从人事部门抓起,不该进的不让进,非预防医学、非卫生检验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吸收,非预防医学、非卫生检验技术职称的人员不让调入。同时引进那些有才能、有经验、能胜任疾控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化我县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
3、创造优良条件,吸引留住专业人才。要借助政策杠杆作用,从工资待遇、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创造优良条件,吸引疾控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要千方百计留住、稳定现有人才,做到吸引与留住并重。
4、要培养现有人才,提高整体专业水平。
要为现有人才创造更多的进修培训机会,尽可能让他们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研讨班,抓好继续教育工作,让现有人才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指导新的技术实践,切实提高整体
专业水平。
5、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要创造积极向上的良性竞争氛围,以激励为手段,在中心全体工作人员中营造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氛围,以调动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优秀人才发挥才能、建功立业打造空间。
6、建立现代人才管理机构 完善激励机构和考核机制。激活人才队伍活动,努力为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和发挥才能创造环境。对人才的不同需要应及时分析,制定相应的政策。通过内部选拔、薪酬待遇、工作环境、教育培训等一系统工作制度的完善,挖掘人才、使用人才,提高人才对工作的满意度,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增强人才的忠诚度,培养人才对中心的归属感,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第二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意见
各党委(党组)、党工委,各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蜀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区直各部门、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专业人才支撑,根据中组部、民政部《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按照区委部署,努力造就一支结构
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现就加强我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1、鼓励学历教育。鼓励现有的社会工作者参加高校开办的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取得相关学历证书的社会工作者,由所在单位按80%报销学费。
2、规范专业培训。建立区级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分期分批对直接从事社会工作的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实务培训,每年不低于80小时,对现有在编在岗人员,采取提升转换的方法,通过专业培训,切实提高其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同时,注重强化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其牢固树立社会工作职业价值观。
3、组织职业水平考试。鼓励社会工作者参加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考试。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对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人员进行考前培训,对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人员按照国家规定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报名、教材和培训等所需费用纳入干部培训经费。所在单位可根据工作实际安排考生复习时间。到2015年底,全区45周岁以下的社会工作人员取得初级以上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应达到50%以上。
4、加强实践交流。对现有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参与各种社会工作实务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开展与先进地区社会工作者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借鉴社会工作发展的成功经验。
5、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引进一批骨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施351骨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设工程:到2015年底,区直有关部门培养30名骨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镇街园培养50名骨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区(村)培养100名骨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区人才库,发挥骨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与督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工作
1、设置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岗位。探索在党务、行政、自治和服务等多个领域设置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岗位,并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和聘用。根据我区实际,2013年底每个社区都要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配备至少1名专业社会工作者,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够通过特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发挥作用。
2、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定向聘任制度。严格规范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准入管理,推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职业资格聘任制度。新开设的社会工作岗位,原则上面向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资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招聘。
3、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切实加强对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管理监督。建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奖励机制,扶持培育、表彰奖励一批具有示范导向作用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健康发展。
4、推动“社工+志愿者”联动发展。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相互协作、共同开展服务的机制,构建“社工引领志愿者服务,志愿者协助社工服务”的互动格局。探索建立志愿者转化为社工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志愿者,通过学习、培训、考证等方式走上社会工作岗位。
三、抓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工作
1、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登记制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并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应在社会工作业务主管部门登记为社会工作者,并接受其管理,同时将其纳入区人才库,加强跟踪管理培养。对在社会工作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者职业道德等,造成不良影响的,依程序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注销其登记。
2、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办法。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机制。对未取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且又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探索建立持证上岗制度,通过必要的社会工作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颁发上岗证书。
3、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考核评估制度。研究制定社会工作岗位职责规范和考核评估标准。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岗位考核制度,以所在单位为主,以岗位职责为依据,以思想品德、能力业绩、职业操守为核心,定期对其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学习进修情况、职业发展状况等进行动态考核评估。
四、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工作
1、建立薪酬保障机制。以体现专业人才价值为导向,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保障机制。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从业领域、工作岗位和职业等级,探索实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岗位津贴制度。各镇街园、社区(村)中取得社会
工作职业资格且从事社会工作的,按照初、中级职业水平考试等次,由各单位每月分别给予100元、200元补贴。
2、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确保财政资金对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渠道作用,将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范围,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步增加投入。建立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主要形式的财政支持机制,合理界定政府
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范围,确保财政支持社会工作的科学有效。对社工人才培训基地、实践交流、宣传奖励等,财政资金给予有力支持。鼓励引导社会捐赠、福彩公益金等社会资金支持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区政府每两年组织一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比表彰活动,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对骨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可优先提拔重用。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基层、了解群众需求的优势,畅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言献策的渠道。重大社会建设政策出台前,要征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代表的意见。
五、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相关工作。
2、明确职责分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区委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按照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编办、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领导管理体制。建立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统筹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发,增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长远性。
3、抓好督导落实。建立工作报告、定期通报、检查督办等制度。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表彰;对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成效不明显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
4、加大宣传力度。注意宣传优秀社会工作者的典型事迹,积极营造适合社会工作开展、适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全社会理解、尊重、支持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
中共XX市蜀山区委办公室 XX市XX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5月23日
第三篇: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
乌当区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
队伍建设情况汇报
尊敬的李会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欢迎到我区检查指导工作,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鼓舞和鞭策。现在,请允许我就乌当区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乌当区位于贵阳市东北部,总面积为686平方公里,辖5乡3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74个行政村2个场,18个居委会。2011年末总人口26万,其中农业人口11.9万人,居住有汉、布依、苗等33个民族;2011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0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4.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36元。
全区现有医疗卫生保健机构54家。其中政府办县级二级甲等医院、疾控中心、卫生监督局、妇幼保健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1家,乡镇卫生院8家;厂矿企业医院(含医务室)13家,民营医院2家,民营个体诊所26家。74个行政村按要求除乡政府所在地不建村卫生室外,建有达到建设标准的村卫生室62所,一般村卫生室4所。
政府办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业务用房屋面积情况。区属医疗机构共有业务用房屋面积21844平方米,设臵床位共632张。千人口拥有床位数2.4张,公共卫生事业业务用房共3150平方米,其中区疾控中心1100平方米,区卫生监督局130平方米,区妇保中心1920平方米。
政府办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卫生专业人员情况:全区现有医疗
卫生技术人员343名。其中,执业医师175名(执业助理医师55名,执业医师120名),执业护士99名,每千人口拥有医师0.67名、护士0.38名,医护人员比为1∶0.57,距全省2010年每千人口医护比1:0.83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以上人员中,副高及以上职称13名,中级职称74名。
二、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情况
全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核定编制为210名,实有在编在岗120人,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空编90人,占编制总数42.8%。在编在岗人员最多的是新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数36名,实有34人,加上临聘60人共有94人,最少的是偏坡卫生院,编制数为6名,实有3人。2010年我区申请中央扩大内需项目,新建了高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楼2480平方米,落实了编制40名,因人员招聘和设备还未配臵到位,至今还没有启用。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学历结构情况,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32人;占编制数15.23%,大学专科学历73人;占编制数34.76%,中专学历14人;占编制数6.66%,无学历1人;占编制数0.47%。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职业资格情况,执业(助理)医师46人;占编制数21.9%,注册护士42人;占编制数20%,专业防保人员5人;占编制数2.38%。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职称情况,高级0人;占编制数0%,中级15人;占编制数7.14%,初级100人;占编制数47.6%,其它5人,占编制数2.38%。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展工作情况 目前我区8所乡镇卫生院和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以承担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为主。全员上岗,医疗卫生工作实行24小时上班制。2009以来,先后创建了下坝、乌当
和新场三所示范性乡镇卫生院。
(一)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情况。从2010年5月起,我区8个乡镇卫生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6所村卫生室已经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率、采购率、零差率、使用率全部达到100%,极大的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开展情况。全区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88700份,已建立电子档案112078份,完成任务数的126.36%;为1725名0-36个月儿童建立儿童保健档案,为0-36个月儿童系统管理6001人,系统管理率87.34%,访视新生儿2605人次,访视率98%。为1458名孕妇开展孕早期保健,孕产妇保健建册率95.4%,产后访视率97.3%;为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19183人次,高血压建档数2920人,管理3646人;为居民测血糖5554人次,糖尿病建档441人,管理627人,管理率142%;共对90名重症精神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规范管理重症精神病患者112人,管理率100%;已对8708名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并规范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三)新农合制度实施情况。参合率从2006年的72.31%提高到2011年的98.87%,基金使用率从2006年的54.5%提高到2011年的88.4%,群众满意率高达98%。深入开展惠民医疗服务,惠民医疗政策100覆盖城乡困难群众,提升困难群众的健康水平。2006年以来,惠民及困难群众300余人次,共为困难群众减免医疗费20余万元。
(四)人员培训及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一是目前我区全面推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建立并落实区帮乡、乡帮村对口帮扶制度,注重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学习,近三年来共选派
进修70人,其中省外3人,省级医院16人,市级医院21 人,区级医院30人,进修专业涉及西医内科、儿科、放射等临床各科。二是加大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中专学历教育培训,先后举办三期中专学历教育班,共有83名村医生取得了中专学历;三是采取以会代训、专家讲座及现场操作指导等方式培训乡村卫生技术人员达8000余人次;四是从06年起向社会公开招聘61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28名,切实提高了基层的服务水平。五是为解决我区乡镇卫生院缺乏执业医师的现状,我区积极与省卫生厅联系,落实招聘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项目,目前已经招聘5名执业医师到我区乡镇卫生院工作,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六是采用定向培养的方式,与5名在校医学院校大学生签订了定向培养协议。
四、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综合素质偏低。一是全区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现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46人,仅占总编制的27%,完全不能满足乡镇卫生院轮休和排班。可以说卫生院医疗技术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区乡镇卫生院发展的瓶颈。二是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从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职称情况看,没有高级职称人员,中级仅15人;占编制数8.8%,初级100人;占编制数58.8%,其它5人,占编制数2.9%。并且绝大多数兼职辅助检查人员只是经过短期培训,不具备国家执业资格。三是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滞后,服务水平提高缓慢。主要是由于医疗卫生人才总量不足,一人身兼多职,难以抽出时间脱产进修学习,客观上减少了培训提高机会。
(二)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资源配臵不均衡。一是乡镇卫生院担负着本乡镇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卫生、医疗、预防保健、康
复、健康教育和合作医疗等各项工作,工作量大,人员少、任务重,乡镇卫生院人员多的有17人,人员最少才有3人,多采用临时聘用人员的方式,临聘人员最多的是新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临聘了60人,其他卫生院也临聘了2-5人不等,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二是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薄弱。部分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较差,业务用房紧张,无职工生活用房,给外地职工生活带来不便。三是医生医疗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人员少不能满足辖区群众就近就医的需要。每年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的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仅报销总数的2.3%,病患者流失较为严重,与上级医院人满为患形成鲜明对比。
(三)乡镇卫生院客观存在不同程度的医疗纠纷情况。由乡镇卫生院存在着诊疗水平有限,急救设备设施简陋、管理不严操作不规范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诊断和治疗,另外医师工作压力过大,稍有疏忽,就极易引发发生医疗纠纷,加之目前新闻舆论、媒体对医患纠纷的过度关注与报道,在群众中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就会严重影响卫生院正常业务开展。
(四)设备和仪器简陋。少数卫生院诊疗病人大部分还靠“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老三件,由于人员少,多数卫生院的辅助科室人员缺乏,多为临床人员兼职,没有取得相应资格证或合格证,而相应辅助科室形同虚设,不能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严重影响当地的卫生事业发展。
(五)乡镇卫生院引进人才难。卫生院人员空编多的主要原因是招聘实用人才难,吸引力不强。一是在乡镇工作的环境较差、路途远;二是收入较低,与工作量不成正比;三是在此层面上医疗技术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在2010年乌当区事业单位招聘人才时,大部份乡镇卫生院所需专业技术人员因报名不足3人,导致无法
开考,卫生系统名额浪费。
(六)乡镇卫生院医师取得执业资格难。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执业医师法》的出台实施使一部分人员不符合条件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如1991年我区自主招生的60名卫生班人员,国家不承认学历,不能参加资格考试。二是一部分人员由于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时间长,接触X光片、B超、心电图和检验机会比在城市工作少,见识疑难病人分析少等原因,考试试题又是全国统一,所以多次参加考试不合格后均放弃再考的情况较多。三是卫生院校毕业生毕业时,能领取学历证书,但不能领取执业资格证书,毕业上岗1-2年后才可以参加执业资格考试,与师范类毕业生毕业时毕业证和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发放反差太大。
(七)绩效工资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卫生院职工的积极性。在没有实施绩效工资时,卫生院在体现多劳多得,干好干坏不一样,对值班人员、超时工作人员可采用发放补贴的方式进行奖励,以激励和提高工作积极性。但实行绩效工资后,什么经费都不准发,卫生院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八)国家基药制度的实施,卫生院药物品种较为单一。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后,从基药平台集中招标采购,多数老百姓常用药物没在基药目录上,虽经多次增补后,目前达415种,但还是不能满足卫生院为老百姓看病需求。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逐步配强配齐卫生技术人员,保证老百姓“中病不出镇”。每年通过向社会上招考具有执业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实行优惠政策,吸引离退休医务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使医疗技术高卫生专业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二)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体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益性。贯彻落实党的卫生工作方针,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逐步改造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逐步购臵、更新设备设施。同时加大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的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力度。
(三)待我区高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配臵到位后,争取得到上级部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在人才配臵上采取“定编、定岗和不定人”的模式,鼓励和引导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退休医师和全科医师到社区工作,由卫生局公开招聘中心主任,中心主任按编制数和岗位比例实行工作人员“岗位公开、公开竞聘、一岗一薪、岗变薪变”招聘制度,建立岗位聘任管理的灵活用人激励机制。实行“打包”拨款,由财政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编数全额预算拨付到卫生局,卫生局再根据对中心的考核及中心对医务人员量化考核的情况拨付工资。
(四)在全区推行医师团队包片,医师团队由全科医生、公卫医生、社区护士和村医生组成,在高新和新天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医师团队包一个社区,在乡镇卫生院实行每个医师团队包1-2个行政村。实行服务责任制,将家庭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指标落实到医师服务团队。包社区责任医师的照片、手机号码公布在社区院落和行政村,社区和行政村居民可随时拨打电话咨询和接受医生上门服务。
(五)改革职工收入分配方式,将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村卫生室管理和社会满意度等五项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主要内容。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奖励制度,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实行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
绩效相结合的工资制度,使绩效工资成为职工收入的主体,以充分调动社区医务人员为居民服务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效率。实行院长奖励基金制,由院长根据“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和绩效考核的情况进行二次奖励分配。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全区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还有一定差距,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面临着很多困难和压力,但我们坚信,今后在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生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一定会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推动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一定会为全区人民身体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
谢谢大家。
乌当区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2年2月21日
第四篇: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依靠人才和技术的支撑。近年来,我县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到事关*今后发展前途和命运的高度,不断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健全和完善人才运行机制,大力优化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环境,使我县人才队伍总量增速加快,专业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改善,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导致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盘不活等问题还相当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截止20*年底,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498人,占全县人口比重的1.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存在人才结构的“四低”和“三多三少”现象,即高学历人才比例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低、高技能人才比例低、青年高级人才比例低。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多,从事经济生产的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少;第三产业人才多,第一、第二产业人才少;中心城区人才多,乡(镇)人才少。
2、人才收入分配制度缺乏激励性。事业单位在工资及福利待遇方面存在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现象,难以做到按劳取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性的发挥。在企业,分配制度虽有高低差别,但总体上讲待遇偏低,没能真正反映人才价值,难以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3、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不足。我县是国家重点扶持县,经济欠发达,财政比较困难,对人才工作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4、人才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存在利用率不高、人才浪费等现象。一是用非所长。据调查显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存在安置错位,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问题。二是潜能没有充分发挥。相当数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长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利用,不少大中专毕业生没有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5、乡土人才开发难度较大。一是乡土人才的开发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乡土人才处于松散状态,具有很强的“游击性”,很难把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
6、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受利益驱动的影响,相当数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流动到经济发达地区,导致了我县专业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人观念保守,视野狭窄。主要表现在对人才的认识不到位,在人才的发现、选拔和使用等方面存在着保守和陈旧的观念,对外只重引进,不重使用,对内有才不用,人才浪费严重,影响了用人政策的落实,直接导致了对现有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阻碍了我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2、人才资源流动政策不完善。虽然“一次分配定终身”的局面已经破除,但与人才流动相关的户籍、人事编制、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仍相对滞后,人才管理过于刚性,影响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
3、人才使用机制不规范。一些部门公开、公平的用人环境还未完全形成,能上能下、人尽其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还不健全,论资排辈现象仍然存在,很多人才缺乏工作积极性,熬年头、等位置,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4、人才引进的职能存在误区。一些职能部门在体制、职能、观念上的差异造成人才工作在机制、意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落后,导致对人才政策的运用较为僵化。用人单位引进时承诺的许多优惠待遇在引进后难以落实,人为抑制了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5、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偏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县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远低于发达地区,直接影响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三、对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稳定用好现有人才,积极引进急需人才,大力培养短缺人才,开发启用潜在人才”的思路,全面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建设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一)树立全新理念,营造良好氛围
国无人才无以立国,县无人才无以强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惜才如金,尊才如师,真正成为爱护人才、凝聚人才、重用人才的称职领导。及时更新陈旧的人才观念,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本、人才资源开发是第一任务、人才资源开发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竞争能力是第一竞争力的“六个一”理念。通过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快人才的合理流动。在抓好优秀拔尖人才培养选拔的同时,选树一批科技致富能力强、在本地区(部门)影响大的“优秀乡土拔尖人才”,落实好相关待遇,激发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创先争优的热情。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大张旗鼓地宣传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才成长环境。
(二)创新人才市场机制,加大人才的引进和交流力度
引进人才是壮大人才队伍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捷径,要大力实施人才“柔性引进”政策,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贡献。
一是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市场建设。针对越来越激烈的人才争夺战,高起点、高标准经营我县“人才品牌”,加大人才吸引力,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高地圈。要完善布局,规范基础性人才市场,发展专业性人才市场。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人才市场由集市型向网络型转变,逐步实现与全国联网,信息共享。鼓励和支持个人兴办人才中介机构,形成人才推荐、介绍、交换的一体化服务,以促进人才市场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二是大力实施人才 “柔性引进”。推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引进策略,打破户籍、档案、身份的束缚,双向选择、来去自由,走“借脑”发展之路,促进智力向我县流动。对调入我县工作的各类人才,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后,可直接办理户籍迁移手续。不要求落户的,经组织人事部门认定,在工作、生活和家属子女安排上给予本地同类人员同等待遇。对非公有制单位引进的人才,其技术职务选拔、任职资格评审、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国有单位同等对待。对引进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优秀拔尖人才,还可实行协议工资和年薪制等分配形式,由用人单位与本人协商,从优确定其报酬。
三是加强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建设。借引进项目招才。项目是引进人才的有效载体,引进项目是我县经济工作的重点,我们应当以此为切入点,在引进项目、吸引技术的同时,引进人才、引进智力。靠“租赁借贷”用才。对一些紧缺人才,可通过一定期限的契约形式,采用“租赁借贷”的方式加以利用,以便节约培养费用和“所有”成本。借乡情挽才。在县域以外工作的*籍专业技术人才占相当数量,要建立本县在外工作“人才库”,注重与他们的感情沟通,争取他们以各种形式为家乡建设做贡献。引进“大学生”储才。进一步完善引进应届大学生的工作机制,每年有计划地招录大学毕业生,为*的发展储备人才。我县在20*年制定了《*县引进和安置全日制本科以上毕业生暂行办法》,并主动与省内外高校对接,两年共引进应届大学毕业生270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成为建设*的骨干力量。
(三)创新人才培训机制,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
针对高层次人才缺乏,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不强的情况,应建立和完善适合县情的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采取多种培训模式,开展大规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一是“示范”模式。集中财力、物力,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创业园区,搭建一流舞台,营造一流环境,集聚一流人才,建设人才小高地。通过人才小高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县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精英”模式。要重视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扶植、培养和使用,要在全县重点行业、支柱产业范围内认真选拔一批学术上、技术上突出,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予以重点培养,选派他们到高等院校进修或到沿海发达地区学习,以开阔眼界,扩展思路。对政治上成熟、做出实绩的青年人才要及时提拔重用,让他们早挑大梁,早做贡献,促进大批“精英”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充电”模式。围绕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开展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定期邀请各行业知名专家来我县讲学,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与技术合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充电”。
在充分发挥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业务骨干作用的同时,鼓励其与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结对子,帮助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人才需求的预测分析和指标体系,定期公布紧缺人才开发目标,对关键性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逐步形成在政府引导下的企事业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募集为补充的人才资源开发多元化投资体系,全力保持人才培训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确保全县在各个时期、各个行业都有充足的人才供应和储备。
(四)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打造专业技术人才创业平台
以增强人才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搭建专业技术人才创业平台,强化人才激励措施,建立科学化、系统化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使用机制。
1、建立开放式的人才选拔机制。要扩大选人的视野,形成开放式的人才选拔机制。要摒弃“唯文凭”论和“任人唯亲”的作法,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和价值观念,通过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适合县情的新型人才选拔机制。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措施,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人才、自由职业者和柔性流动人才的选拔,扩大人才储备。
2、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贯彻落实好“三个留人”,切实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的认识,探索激发人才潜能的内在规律,通过改革奖励和津贴等办法,较大幅度地提高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的待遇,适当拉升不同层次人才的收入差距,促进人才价值激励机制的形成。
3、完善人才保障机制。要关心人才的个人生活条件,在建立健全包括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等制度的同时,在工资待遇、住房条件、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照顾,最大限度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我县的经济建设当中。
第五篇: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来源: 民政部门户网站 时间: 2011-11-08 15:55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要求,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现就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实现这项战略任务,必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充分发挥他们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对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要成绩,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初具规模,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加大,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等方面作用日益显现。但总体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发展滞后,还存在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不完善,人才数量缺口很大、能力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不相适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
2.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需求,按照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人才使用为根本,以人才评价激励为重点,以政策制度建设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3.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原则。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政府推动,各级政府切实履行依法规范、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职责;坚持社会参与,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突出重点,优先培养为有特殊困难的群体、家庭和个人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推动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各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坚持立足基层,加强基层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基层服务;坚持中国特色,对国(境)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的优秀成果进行有益的借鉴,着力建设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4.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规模开展专业培训,大幅度提升现有从事社会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逐步扩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规模;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着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力度,形成各地各部门共同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态势。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
三、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
5.统筹规划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合理配置教育培训资源,明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快建立不同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6.切实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守则和专业行为规范,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道德体系。积极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职业道德教育,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作风建设,促使他们践行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培养扎根基层、注重实践、务实进取、甘于奉献、诚信友爱的良好作风。
7.大力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制度。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对城乡基层居(村)民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组织、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基层社会服务部门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切实提高其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实施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挥他们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研究与督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施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加大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服务、残障康复、婚姻家庭、职工帮扶等社会服务机构管理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社会工作服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相关事业单位、部分执法单位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工作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方法技能培训,提高其开展社会服务、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对下派基层锻炼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相关事业单位、部分执法单位的干部和选聘到村、社区任职的大学毕业生要普及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依托有条件的高校、干部学院、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培训工作。分领域研究、开发社会工作培训课程和教材。加大社会工作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理论与实务水平较高的培训师资队伍。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政策和指标体系,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评估和监督。
8.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制定科学的专业设置标准,完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规范。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建设,积极推广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促进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考试相衔接。推动社会工作学科重点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发展社会工作高等职业教育,改善职业教育结构,逐步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健全实习督导制度,加大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力度。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适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建立教师参与社会工作实践制度,鼓励一线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高校授课。系统总结中国社会工作经验和做法,借鉴国外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和教材体系。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等,支持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研究。促进社会工作学术团体和平台建设。加强对高校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工作通识教育。
四、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
9.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设置政策措施。与我国加强社会建设的进程相适应,深入研究城乡社区、相关单位和社会组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政策措施。按照精简效能、按需设置、循序渐进的原则,研究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范围、数量结构、配备比例、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设置的政策措施和标准体系。
10.以基层为重点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城乡基层特别是城市社区要注重配备和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高社会服务专业水平,促进社会服务业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大为农村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在乡镇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探索吸纳和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农村社区开展服务。在少数民族聚居和信教群众较多的社区,可根据需要配备政治立场坚定、熟悉民族和宗教事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11.明确相关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要根据事业单位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人员结构等因素,分类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对老年人福利机构、残疾人福利和服务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收养服务机构、妇女儿童援助机构、困难职工帮扶机构、婚姻家庭服务机构、青少年服务机构、社会救助服务和管理机构、优抚安置服务保障机构等以社会工作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可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明确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对学校、医院、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等需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单位,要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
12.引导相关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按照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原则,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政策,积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采取财政资助、提供服务场所等方式支持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更好地开展工作。加强对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管理监督,建立健全专业评估机制,指导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健康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13.加大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力度。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逐步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高社会服务管理能力。注重培养选拔熟悉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的优秀人才进入地方及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机关、人民团体中直接面向人民群众提供社会服务的相关岗位,鼓励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现有人员要善于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14.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动机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行业、地域、身份、所有制界限,放宽视野,拓宽渠道,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选拔、流动机制。各级党政机关招录社会服务相关职位公务员时,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具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等计划,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基层建功立业。
15.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服务机制。志愿者队伍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展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建立健全面向全社会的志愿服务动员系统,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普及志愿理念,强化志愿意识,弘扬志愿精神,倡导志愿行为,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一支参与广、功能强、作用好的宏大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相互协作、共同开展服务的机制,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引领,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与管理,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丰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拓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范围,增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效果。
五、切实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和激励工作
16.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制度。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将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支持城乡基层居(村)民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组织、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基层社会服务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考试,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鼓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聘用持有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17.做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保障工作。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保障机制,切实提高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水平。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工资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在城乡社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由所在单位合理确定薪酬水平。重视解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会保障问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社会保险事宜。
18.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表彰奖励制度。以党委、政府表彰奖励为导向,以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表彰奖励活动。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范围。按照国家政策表彰奖励业绩突出、能力卓著、群众认可的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针政策和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先进事迹,形成关心支持、理解尊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广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
六、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
19.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公安、司法、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人口计生、信访、扶贫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组织部门要做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民政部门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履行好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职能;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等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加强本系统、本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等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和有关部门领导班子考核。加强社会工作行业性组织建设。
20.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相配套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条例,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信息披露、专业督导、服务评估、行业自律、继续教育、违纪处置、职业道德规范等配套制度。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同服务领域、服务对象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制定行业服务和管理标准,建立科学合理、协调配套的标准体系,加快实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内容纳入社会建设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制定和修订范围。
21.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各级政府要将应由政府负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按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引入竞争机制,规范购买程序,完善购买方式,建立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加大民政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大力拓宽社会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设立非公募基金会,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工作服务领域。
22.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广泛分布在基层。要切实加强对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强保障。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建设的能力。切实加强党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领导,在各类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思想政治工作,把广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落实惠民政策等工作。注重把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吸纳进党员干部队伍,选拔进基层领导班子,支持有突出贡献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入人大、政协参政议政。热忱关心爱护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他们开展工作和成长发展营造环境、创造条件。
2011年11月8日,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
《意见》是中央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专门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纲领,在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发布概况
《意见》的研究制定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后,中央组织部联合民政部等14个部门组建政策研究起草组开始研究制定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门意见,同时由民政部在全国165个地区和260家单位开展试点探索。经过四年多时间,在全面总结国内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起草组研究形成了《意见》。在《意见》制定过程中,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中央有关领导对《意见》基本方向和政策内容多次做出重要批示;2010年中央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升为与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相并列的第六支主体人才地位,明确到2015年培养200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2020年培养300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发展目标,为《意见》研究制定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2011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也强调要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社会关爱行动,关心帮助困难家庭和个人。中央的这些精神和要求,在《意见》中得到了充分贯彻和落实。
《意见》全文约7000字,共分为6个部分,包括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切实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和激励,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等。
《意见》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要大规模开展专业培训,大幅度提升现有从事社会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逐步扩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规模;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着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力度,形成各地各部门共同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态势。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围绕这一目标任务,《意见》针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亟需解决的几大重点问题,提出了系统的政策措施。在专业教育培训方面,《意见》强调要统筹规划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合理配置培训资源,加快建立不同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程”“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建设,推动社会工作学科重点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发展社会工作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建立教师参与社会工作实践制度。《意见》还强调要对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相关事业单位、部分执法单位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工作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方法技能培训,提高其开展社会服务、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对下派基层锻炼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相关事业单位、部分执法单位的干部和选聘到村、社区任职的大学毕业生普及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方面,《意见》提出,要研究制定专业岗位开发设置的政策措施;以基层为重点,特别是城乡社区要注重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根据事业单位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人员结构等因素,分类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要积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加大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力度,注重培养选拔熟悉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的优秀人才进入地方及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同时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动机制以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服务机制。《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制度、薪酬保障机制、表彰奖励制度,以激发广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要将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切实提高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水平,重视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
《意见》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公安、司法、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人口计生、信访、扶贫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逐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相配套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各级政府要将应由政府负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按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引入竞争机制,规范购买程序,完善购买方式,建立综合绩效评价机制。逐步加大民政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大力拓宽社会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设立非公募基金会,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工作服务领域。
《意见》最后强调,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切实加强对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广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落实惠民政策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