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留守妇女互助组工作汇报材料
XX县青山社区开展留守妇女互助组
活动工作汇报材料
为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优势,提升基层妇女工作水平,维护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XX县青山社区妇联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县妇联的中心工作,以联系妇女、服务妇女、教育妇女、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为根本任务,在统筹发展促进和谐,依法维权推动和谐,夯实基础服务和谐,不断提高妇女素质、推进妇女全面发展、推动男女两性平等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此次开展社区留守妇女互助工作组活动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建立健全机制,确保活动开展有效。
青山社区领导高度重视该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社区生活环境、促进家庭和谐和增收致富为目标,以提高社区妇女整体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为重点,引导社区留守妇女互帮互助,学习发扬‚聪慧友善、坚韧自信、勤俭淳朴、创新进取‛的精神,发挥留守妇女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建设中建功立业,在政治建设中贡献智慧,在文化建设中展示风采,在社会建设中有所作为,积极推动XX县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
二、抓组织建队伍,社区妇女工作机制积极创新
青山社区针对留守妇女的情况,按照自愿原则,成立了‚妇女之家‛和‚留守妇女互助小组‛。由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妇代会主任主要负责,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协作进行管理‚妇女之家‛的相关事务。互助组分10个小组,每组由5名志趣相投的妇女参加,并从中推选一名热心能干、文化素养高的妇女担任小组长,负责协调组内事务。首先通过小组成员,在社区内进行广泛的宣传,将开展活动的目的意义向广大居民作详细的解说,然后由社区干部和小组长一同到各居民小区逐户进行调查摸底登记,对留守妇女的家庭情况,家庭人口,家庭经济收入,劳动力的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均逐一登记。掌握其基本情况。特别是留守妇女儿童中心老、弱、病、残的对象,均造册建档,在政策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给予帮扶关爱。确保社区妇女互助组活动有序深入开展,营造一个良好帮扶的环境。
三、大力开展生产互助活动,把爱心送到留守妇女之家。
1、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根据留守妇女的需求,充分发挥互助组织的作用,生活上相互关心,生产上相互帮助。按照自由结合、自愿组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六自‛原则结成互助组模式,推动互助组工作,为解决留守妇女在家无所事事的问题,互助小组从互相串一串门,交流交流思想,拉一拉家常,互通信息,照顾老人,管理子女等方面,形成一种出门托付一声,回家招呼一声。看见疑问多问一声,发现问题报告一声,形成一种互助、互爱的良好社会氛围,让留守妇女家庭不再孤单,无助。
每月互助组成员轮流帮助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单亲家庭、残疾家庭等弱势群体开展关家帮扶行动,按每年的惯例,在‚三八‛节、‚六一‛节、‚母亲‛节等节日,社区都要对特殊的家庭开展关爱和慰问活动,并号召各界友好人士及驻辖区单位伸出援助之手,对她们实行一帮一助帮扶,有的送去了衣物,儿童读物或学习用具,大米、粮油等生活用品。
2、是加大‚两癌‛项目的实施力度,对妇女的生殖健康进行免费检查。我们把‚母亲健康快车‛与‚两癌‛项目相结合,加大对社区妇女‚两癌‛检查的力度,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通过印发宣传单、制做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关爱女性健康救助贫困家庭‘两癌’患病妇女‛活动的相关政策,扩大了我社区妇女对救助活动的知晓率。9月16号,组织社区妇女一百多人到镇医院做了‚两癌‛检查。继续实施‚母亲健康快车‛项目,今年已免费为社区孕产妇和高危孕产妇开展健康检查40多人次,开展教育、宣传、咨询等大型宣传活动4次,发放宣传单1.2万份。并结合当前的新农合、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开展‚平安家庭‛、‚五好家庭‛‚好婆媳‛等活动。与开展创建活动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把社区留守妇女互助活动推向新的高度。
3、解决好留守妇女在生产发展中的项目、技术、创业资金等实际问题,增强妇女致富能力。今年,县妇联采取各种渠道,各种途径进行帮扶工作:如与县劳动就业局联合,组织了两次妇女劳动就业招聘会;对下岗、失业、无业的社区居民进行免费培训,对妇女创业就业方面实行财政贴息的优惠政策,同时在各类培训活动中,都将留守妇女作为重要对象,通过对200名社区妇女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技能培训,为城西工业园输入了妇女劳动力100多人。
4、在社区内建立了一个‚妇女儿童之家‛和‚老年日照服务中心‛,购置了电视、电脑、图书、桌球、台球、健身器材等。为‚妇女之家‛配备了软硬件设施,使‚妇女之家‛普遍具备妇女文化活动室、创业就业服务站、维权站的功能,开展特色活动,成为妇联基层组织的工作中心、服务中心和妇女儿童的活动中心。
四、重宣传强服务,维权工作常抓不懈 一是深化法律宣传。我们利用‚三八‛维权周活动、‚五一‛劳动节、‚6.26‛禁毒日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活动,通过设咨询台、发宣传资料、提供法律援助等形式,对《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禁毒和艾滋病防治等知识进行了宣传,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女职工劳动保护、务工妇女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法律援助。通过宣传培训,妇女法律知识知晓率达到了85%。二是强化维权工作机制。今年,我们在社区内全面展开维权工作, 社区妇联共接待妇女关于邻里纠纷2起,针对妇女的实际需求和不同情况提供不同的帮助,如介绍法律途径、提供法律援助、协助取证、上门调解等,结案率达到100%,协助党委政府做好了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工作。四是及时总结维权经验。我们把每一起妇女上访案件的调解过程都详细记录在案,每季度末归纳整理,行成‚维权案例‛,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
青山社区妇联将继续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帮助解决留守妇女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她们搭建了学习、倾诉、交流、互助的平台,增强自信心,让留守妇女从小家庭走向大社会,提高自助能力而继续努力。
XX镇青山社区
2012年10月18日
第二篇:留守妇女
为她们撑起一蓝天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大批农村劳动力流进城市,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群体——留守妇女。本文透过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家庭,身心健康,宗教信仰等状况及我们面对无奈的“留守”所需要采取的措施的角度围绕这一社会现象写的,为探索促进留守妇女和谐发展
关键词:留守妇女生存现状如何解决
参考文献: 《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 《阡陌独舞》:》;『中国农业新闻网』三农在线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大量的农村已婚男性劳动力外出到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妇女现象随之出现。留守妇女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承受着多重生活压力。“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是留守妇女生活的真实写照。沉重的劳动负担和家庭负担使留守妇女不堪重负,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由于夫妻二人拥有不同的生活世界,因此在知识、信息、观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逐渐显现。对于长期分离的夫妻来说,婚姻应有的一些功能也很难实现,因此存在很多潜在的问题。
一、丈夫务工收入成为留守妇女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大部分留守妇女仍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在生产中面临劳动力不足和生产技术等难题,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家庭的经济贡献很大,九成多的留守妇女家庭最主要收入来自于务工收入。丈夫外出务工后,绝大部分留守妇女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下主要负责家务劳动和家庭养殖活动,转变为“男工女耕”模式下一人承担家务劳动、家庭养殖和农业种植活动,留守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据调查统计,留守妇女反映劳动负担重,身体不太好。
况且丈夫外出务工是子女教育的经济保障,但留守妇女在独自抚育子女过程中力不从心,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子女教育是75.0%的留守妇女家庭经济活动的最主要目的,且29.1%的家庭最大支出项目为子女上学费用,排在第一位。
35.5%的留守妇女抚育有2个孩子。但由于文化程度偏低,留守妇女在抚育子女过程中遇到了子女学习辅导和管教的困难。农村社区中,23.0%的留守妇女为文盲,44.5%的留守妇女只上过小学。在子女抚育过程中,59.3%的留守妇女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辅导子女学习,19.5%的留守妇女认为自己管不住孩子,17.7%的留守妇女没有时间辅导子女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训斥和体罚是留守妇女常用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有时留守妇女在身体过度劳累、心理压力过大时,甚至将子女当作“出气筒”,从而使其教育方式演变为严重的身体虐待和语言虐待,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沉重的劳动负担和精神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留守妇女与子女的沟通。留守妇女普遍表示在教育男童方面遇到的困难更多。
二.沉重的劳动负担和心理压力导致留守妇女疾患增加,健康状况堪忧,农村医疗无法满足妇女的就医需求,长期的辛苦劳作,再加上丈夫每个月寄回家的微薄工资(有的甚至没有寄钱回家),使一大部分留守妇女生活艰难,没有营养,健康状况恶化。无论是农业生产劳动还是家务劳动,留守妇女承担的比例都在85%以上。同时,在丈夫外出务工后,55.0%的留守妇女做农活时间增加了,50.0%的留守妇女家务劳动时间增加。另一方面,沉重的劳动负担也增加了留守妇女的心理负担,尤其在农忙时节,她们常因无法完成耕作劳动而焦虑、烦躁,进而引起生理疾病。另外,妇科疾病在留守妇女中也很常见,这主要与农村卫生条件及农村妇女的卫生习惯有关,也与农村妇科保健条件有很大关系。尽管目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系统定期对农村妇女进行孕检和妇科检查,但陈旧而简陋的设施条件无法满足其他的妇科疾病检查。调查发现,31.3%的留守妇女的身体状况较差。
三、长期分居、聚少离多的婚姻生活,导致留守妇女情感满足等婚姻功能难以实现,留守妇女有强烈的孤独感,常常以哭泣缓解负面情绪,大部分的留守妇女,其丈夫每年外出务工时间为9至12个月,丈夫务工地点在外省(市),丈夫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和丈夫通过电话进行联系,但部分的留守妇女和丈夫每次通话时间不超过3分钟。电话联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夫妻分离的距离感,但远远不能满足留守妇女和丈夫的情感需求。除此之外,大多数留守妇女因交通、费用和务工地的居住问题从未去看望过在外务工的丈夫。留守妇女的“孤独”情绪最为显著,这种“孤独”的感觉中不仅包含着留守自身的苦楚情绪,而
且体现了留守妇女独自承担的家庭责任和压力。
四、哺乳期留守妇女现象折射出女性农民工在城市务工过程中合法权益的缺失,在留守妇女群体中,哺乳期妇女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亚群体,占总体的12.8%。她们中有84.3%曾经在外务工,84.1%的年龄在35岁以下,怀孕生子是她们留守的主要原因。年轻化的特点和务工经验使她们成为留守妇女群体中最不稳定的一个亚群体。调查显示,有64.7%的哺乳期留守妇女打算待孩子断奶后,将孩子交给公公婆婆照顾,自己再次外出务工。她们的选择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哺乳期留守妇女现象反映出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村劳动力在外务工中的不平等待遇。农村女性务工者很少能与雇用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所以既不能享受合理的劳动保障、生育医疗保障等,也因为怀孕而不得不丢掉工作、返回家乡。
五、部分留守妇女表现出明显的宗教信仰行为,且迷信色彩浓厚调查发现,7.3%的农村留守妇女信仰宗教,其中,河南省调查地区有22.5%的留守妇女信仰宗教。留守妇女的宗教信仰动机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现实生活给留守妇女带来了许多无奈,她们缺乏安全感、稳定感,家庭收入没有保障,身患疾病又没有能力治疗等,这些使得她们在自己现有的社会资源条件下无力改变这种无奈又无助的生活状况,只能转而向神秘力量寻求安慰和寄托。宗教信仰为留守妇女带来了心理调节、教友互助、行为约束和娱乐消遣等帮助。然而,留守妇女的宗教信仰行为并不理性。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留守妇女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试图用精神方法来解决现实的难题,是一种被动的无奈选择,尤其是把治病救人这样的愿望寄托于宗教信仰中,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这也折射出目前农民宗教信仰行为的一些特点。
对于出现的留守妇女的诸多问题,这样复杂的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把关注留守妇女群体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但从实际情况看,各级领导对留守妇女问题还没有进行认真地研究,没有一个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这也是留守妇女生产生活逐步陷入困境的原因之
一。根据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分析,留守妇女是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她们将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是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留守妇女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地解决,整个社会就不会和谐,还将引发出更大更多的社会问题。
留守妇女问题的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经济的落后;留守妇女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大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农村,几乎不存在留守妇女问题;那里的农村,不是劳动力大量向外地城市转移,而是在大量地吸收外地的劳动力,外地劳动力成了苏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无论对于改变农村面貌,还是解决留守妇女问题,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当务之急。
当前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组织留守妇女参加技术培训,提高就业技能。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内容和物质支撑,现代农业是以相对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为基础,有效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科学知识和管理方式等要素组织生产经营的农业,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是建设现代农业、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只有大力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培育造就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创新经营主体。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亿万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在多数农村男性劳力被城市吸引的情况下,广大妇女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她们中的大部分缺少发展现代农业的技能,因此,必须组织她们参加技术培训。培训经费可以由政府买单,以便调动妇女们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取送出去培训和请进来培训的办法,根据市场的需求、妇女的文化层次、接受程度,因人制宜地选择培训项目,保证她们学得进,输得出,用得上。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兴办各类企业,拓宽就业门路。
必须发展工业经济,只有工业经济发展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才能就地消化,留守妇女家庭也就会减少。发展工业经济要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一方面积极吸引国内外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和引导本地农民创业,走全民创业之路,让外出的农民回家就业。政府主要通过规划、协调、服务、政策等宏观手段,正确引导乡镇创办工业集中区。一是创新管理模式。工业集中区可在经济上与政府分离,独立承担经营责任和收益风险。按照“标准化建设、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加强对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引导,使集中区管委会逐步由履行行政职能过渡到社会化运作、规范化服务。二是创新投资主体。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吸引多元投入,解决集中区建设资金问题。在集中区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投资公司,主持和经营管理工业开发园区和集中区的建设。投资公司实行多元化的资本结构,按照自主经营、滚动发展、自我壮大的要求,进行独立运作、自负盈亏式的运营。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筹措集中区建设资金。鼓励和吸纳各类企业和投资主体参与工业集中区的投资建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在集中区内建造多层标准厂房。三是创新发展空间。对一些不具备工业发展条件的乡镇,可从整合资源
入手,鼓励其引资在县城创办工业,借助县城工业集中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工业发展了,男劳力回家了,留守妇女问题迎刃而解。
(3)依法流转农民承包的土地,促进农村经济良性发展。
农村土地的分散性阻碍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七十年代末实行土地承包政策时,为求平均,往往将土地好差搭配,远近搭配,使土地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每户农民的承包地也分散成东一片西一块,无法实行机械化耕作,高强度的农业劳动更是给留守妇女增加了困难。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可以在继续执行农村土地30年不变的承包政策、暂不改变土地的所有人承包权的前提下,通过土地合法流转,让接收土地的人有合法的使用权。也可实行土地的有偿流转,农民可在转让的合法期限结束时,有收回自己承包土地的权利,以解决后顾之忧。也可以让种田大户出资,从有固定职业和进城落户农民那里收购其土地承包权。不管采取何种办法,都必须坚持依法流转,政府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好土地的流转档案,依法有据,减少土地纠纷的发生,保证农村土地和农民劳力转移工作的有序进行。土地合法流转后,分散到各个农户的土地又会重新得到优化集中,原来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将不复存在,促进农业的投资主体发生变化,从事土地规模经营的农场主也应运而生,有可能实现劳动机械化、种植科学化、管理企业化、产品市场化,农业的产出效益会大大提高,有助于使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4)实施家庭创业行动
“家庭创业”行动作为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和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有效载体,并取得了实效。通洋镇居委会留守妇女徐伟芳的丈夫在常熟市一家服装企业当裁剪师多年,“留守妇女家庭创业”活动开展后,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丈夫回家开办了服装厂,专做童装和护袖,所使用的原料全部是从常熟那家服装企业买回来的下脚料,成本小,价格低,薄利多销,供不应求,因此利润可观,她家的年收入达到10万多元;20多名留守妇女在她的家庭服装厂上班,每月工资都在1500元以上。实践证明,凡是“家庭创业”开展好的地方,夫妻闹矛盾、邻里闹纠纷的少了,人心思进、互助致富的多了,乐于学习、勤劳致富、创造美好生活已经成为家庭创业妇女实实在在的行动。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关乎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与速度,我们应该对此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维护她们的切身利益,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第三篇:留守妇女
留守妇女,给她们一个支点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外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由于丈夫长期外出打工,妻子留守家庭,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这些妇女就是所谓的“留守妇女”。
作为高中生的我,以前竟然从未听说过这个名词,对于她们的付出与牺牲,痛苦与挣扎,我们不应该视若无睹,心安理得。仔细想想,我们口口声声说把男女平等放在口边,其实真正做到的人是不多的,包括像“好男不和女斗”的啊云云,其实这是男性对于女性的忍让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尊重,包容。这样的社会现实让人很无奈,彻底实现男女平等不知要到何年何月。
留守妇女的压力越来越大,带给留守妇女自身发展空间越少,沉重的家庭和劳动负担对留守妇女闲暇的挤压,加重了两性之间发展的不平等,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很多农村妇女已经习惯在家庭中处理日常家务活。出于农村实际生活的需要,农村妇女要照顾老人、孩子,操持家务。解决农民工从个体到家庭式的转移问题,单靠农民工自身的力量很难完成,需要政府和社会加快针对农民工的政策和制度建设。对于留守妇女,农村基层组织要有针对性的政策,在劳动、子女抚养、教育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根据留守妇女的现实需求,在农业生产的种、收、管理等环节中,通过农村合作社等集体力量帮助组织农业生产和生活,减轻留守妇女的生活负担。
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中一个特殊群体正在形成——她们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她们被称为“留守妇女”。人们在颂扬“留守妇女”坚毅刚强,吃苦耐劳的同时,却不能对她们身上所承受的压力熟视无睹。有人说女人如花,留守妇女则没有享受到花样的生活,她们的生活有更多的辛酸和无奈„„
妇女作为家中比较弱势的一员,担任起了家庭中主要的工作,而妇女在家中的地位仍旧不及丈夫们。这样在比较落后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不好的作用。所以责任越大,压力越大,当然我们赋予妇女们的地位也要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谷城县开展互助组建设经验材料
探索农村治安瓶颈精心打造平安互助
谷城县开展平安互助组建设促农村和谐稳定
谷城县地处山区,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加上警力有限,给农村治安稳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面对繁重的治安防范任务,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今年来,谷城县以平安创建为载体,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新课题,扎实开展农村平安互助组建设,推行“邻里互助、社会互助”新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突发纠纷无人调、治安信息无人报、治安防范无人组织、发案现场无人保护等问题,实现了农村“空巢化”、社会“冷漠化”问题的突破,促进了辖区治安稳定。截至目前,全县共组建平安互助组3374个,发展平安志愿者250人、五老队伍135支769人,创建“平安村组”267个;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54起,为空巢家庭、孤寡老人、留守妇女儿童、五残五保人员等重点人群提供各类救助服务5000余人次。实现了全县刑事发案总量同比下降14%、矛盾纠纷总量同比下降5.8%的良好效果。
一、精心组织部署,构建平安互助组网络。该县针对农村人口散居、外出人员多、空巢家庭治安防范弱,以及基层治安力量相对弱化的实际,以村综治维稳联动工作室为依托,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载体,以延伸治安防范触角为突破口,立足互助,确保平安,积极探索平安互助组治安管理新机制,并先期在盛康镇贾庙村探索建立了平安互助组试点。互助组以村(社区)为单位,随湾就片每10至20户编为一组,并根据区域范围大小、住宅距离远近、农户家庭人员等具体情况,灵活组合、合理搭配平安互助组,每个互助组设一名组长,组长在已有治安中心户的基础上由村委委员、老党员、老老师、村民小组长、人大代表、村民代表以及在当地有影响、有威望和热心治安工作的同志担任。同时,设立治安信息员、纠纷调解员、法制宣传员等岗位,动员和组织村民承担岗位,发展互助组群防群治骨干力量。制
1定了《平安互助组工作制度》和《平安互助组组长工作职责》,明确了平安互助组组长六项工作职责,即:开展治安防范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收集上报各类治安信息;排查调处邻里矛盾纠纷;帮扶困难家庭和特殊群体;协助管控重点对象;协助村综治维稳联动工作室开展其他社会管理工作。为了便于互助组长更好地履行职责,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分别下发委托书,赋予其六项权力,即村级行政决策建议权、治安管理权、纠纷调解权、邻里防范组织权、法规宣传监督权、征兵初审权。同时,通过多种渠道,落实对组长的经费补助,确保组长作用发挥。在试点成功经验上,该县大力推进平安互助组建设,制定下发《关于推进平安互助组建设的实施方案》,成立了 “谷城县平安互助组建设领导小组”,将平安互助组建设情况纳入季度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考核。7月29日,县综治委在盛康镇召开了平安互助组建设现场会。目前,平安互助组机制已在全县全面推广。
二、灵活方式方法,积极开展平安互助活动。一是采取“连心卡”实现群众互信。为使群众方便相互沟通,制作了平安互助连心卡,卡片上注明互助组内村电话,镇综治办、派出所和社区民警、司法所、法庭等联系方式,方便了互助服务时的沟通联系。如冷集镇把各互助组组长、组内治安中心户、两代表一委员的手机电话纳入镇平安互助组群,每周发布一次治安警情和阶段性工作重点,使辖区居民第一时间了解镇情警情信息,加强防范、注意安全。二是采取“互助联防电话”实现群众互助。围绕“群众不出钱、快速联防报警”这一关键问题,由县综治办与电信谷城分公司联合开展互助组技防工程建设,依托电信固话报警平台,开通互助组内固定电话用户报警功能,群组中任何一用户遇到紧急情况时,在电话上拨打“#9”,平台就可自动呼叫组内其他号码,并发出报警声讯信息,从而使邻居乡亲第一时间赶来相助;形成了邻里守望、互联互助的全天候农村技防网络,有效解决了农村“空巢家庭”、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求助报警的需要。7月26日,该县遭遇特大暴风雨袭击,盛康镇贾庙村五组公路旁边的大树被连根
拨起,拦住了乡村道路,村民刘玉雪出行受阻遂按响了报警电话,十分钟内,大树被赶来的附近村民搬到路边。互助联防电话开设以来,全县通过互助组抓获盗窃嫌疑人5名,农村可防性案件下降12.7%,实现了“零投入、广互助、压发案、保平安”的目标;三是组织“治安中心户”和“五老队伍”,积极化解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加强对重点人员的结对帮扶和稳控管理。引导村居民树立以邻为友意识,引导邻里之间生产互帮、生活互助、情感互连、安全互动。
三、激活干群活力,平安互助活动初见成效。一是村民学法用法蔚然成风。通过广泛开展平安互助活动,在各村(社区)形成了“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村民自我防范、注意安全、见义勇为意识得到大力提升。如盛康镇竹园社区一组互助组组长申玉章(女,现年59岁),自筹桌椅板凳在自家建起了近20平方米的平安互助学习室,每月组织互助组内村民学习法律法规和党政知识4次;她还利用邻居的音响设备和三轮车进行流动广播,宣传党的政策号召发放普法宣传资料500余份。二是邻里矛盾纠纷大幅减少。互助组及时掌握互助户的矛盾纠纷情况,组长、治安中心户、五老队伍、治安信息员等加大排查调处力度,使各类矛盾纠纷做到了早发现、早预防、早调处。如今年7月,五山镇闻畈社区二组居民陈军之女在卫生院治疗期间死亡,发生严重医患纠纷,当事者组织亲友,欲闹访滋事,互助组内老党员李从启主动协助镇、村干部上门反复做其亲属工作,借助在组内的威望和亲缘关系,很快使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三是互助服务下乡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平安指导员活动、政法干警“四进四访”活动、法律服务进村入户等活动,将法律政策宣传、法律援助、矛盾化解和办理社保、医保、低保等社会事务服务送进互助组,送到群众家门口,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平安互助组建设,目前,全县村(社区)呈现出团结一心谋发展的新势头,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一些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呈现出邻里团结、家庭和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新气象,有力地助推了平安谷城建设的深入开展。
谷城县综治办
2011年11月18日
第五篇:留守妇女情况调查
8月中旬,立秋已过,暑气未退。
河北魏县魏城镇东南温村。50岁的闫玉琴正在家里照看着未满周岁的大孙子。孩子待不住,一会儿要下地,一会儿又要抱,闫玉琴累得汗流浃背。两个儿媳去卫生站给刚满月的小孙子打疫苗了。“我老伴在武安市打工,两个儿子在北京当保安,他们爷儿仨每到年底才回来。两个儿媳生孩子时,男人都没有回来,怕回来工作丢了。家里活儿,我们娘儿仨互相帮衬一起干。”闫玉琴说。
在东南温村,闫玉琴这样的留守妇女有百十户,占全村493户的1/5。
这在魏县各行政村十分普遍。魏县是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83万,农业人口占91.7%,农村富余劳力比较多。据介绍,魏县去年劳务输出26.2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劳务纯收入占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55%。外出打工的男劳力占70%以上,全县约有10万留守妇女。
魏县的情况在全国有代表性。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1.26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其中70%是男性;外出者中,81.7%为已婚,约有两成农村家庭因“丈夫外出打工”而两地分居。农村留守妇女正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群体,“男工女耕”在一些农村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些留守妇女用柔弱的肩膀默默挑起生活重担的同时,还忍受着夫妻长期分居带来的情感上的孤单寂寞。她们坚强、隐忍的背后,饱含着浓浓的辛酸。
妇女顶起多半天
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但在农村许多地方,留守妇女顶起了多半天,为了丈夫能在外多挣钱,她们默默付出着
44岁的朱建春是江苏灌云县穆圩乡桥荡村人。腼腆爱笑的她,肩上“扛”着4个孩子,两位老人,还有十几亩庄稼。她丈夫是较早一批外出打工的,做建筑工人十几年,全国各地到处跑。结婚22年,有一大半时间,都是她一个人在撑着这个家。朱建春一身病,“好多活应该雇人干,可舍不得钱。家里一个女儿在南京读大专,小儿子在读高中,都是最费钱的时候。”小学没读完的她,希望孩子都能读书,将来有出息,即使再累,也咬牙挺着。
“在农村,所到之处看见的都是女人在干农活。过去麦收时男人还回来帮着收,现在实现了机械化,男人都不回来了。”河南商水县妇联主席说,“农村妇女都很吃苦耐劳,她们也愿意让丈夫出去打工。在家守着地,收入根本不够用。”
“原来男人干的活,现在都由女人代替了。”河南兰考县闫楼乡大李东村王梅说,她丈夫在江苏南通打工5年了,家里的板材加工厂是她自己在经营。王梅很能干,在她的操持下,板材厂由原来的亏损到现在一年能挣十来万,还吸纳了周边的十几名留守妇女在厂里就业。
54岁的李云是河南漯河市拐张村村民,家里5口人,两个儿子参军了,丈夫在江苏盐城打工,月收入千把块,只剩她在家种地、照顾87岁的老公公。“你丈夫这么大岁数,还去外面打工?”面对疑问,她无奈地回答:“孩子以后结婚要花不少钱呢,家里还有个老人,不干不中啊。”家里种了8亩地,还养了6头猪。李云爱干净,每天要清三遍猪圈。有空时她会去村上的香菇种植基地打散工,扎一天袋子挣一二十块钱。“累也累,习惯了。”李云笑笑说。
河北魏县仕望集乡张街村杜瑞英35岁,一儿一女,小儿子才4周岁。“我和公婆一起住,公公瘫痪两年了。丈夫出去打工六七年了,每年底回来一次。这么多年,我没有去看过他,没时间呀。我每天早晨4点就起床,忙着做凉皮,喂兔子,照顾孩子起床吃饭上学,照顾老人洗漱吃饭,然后推车出去吆喝卖凉皮,再回来做饭、伺候老小„„还要种地,我家有6亩地„„反正要一直忙到天黑。”
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部长崔郁介绍说,“随着大量男子外出务工经商,农村妇女由过去的‘妇女能顶半边天’变成了‘妇女顶起多半天’,农村妇女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她们身上秉承了中国女性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她们既要从事农业生产,还要赡养老人、教育孩子。”多数妇女表示,“在家累是累,但能承受得了”。不少留守妇女表示,丈夫回来当然自己可以轻松些,但“他回来就少挣一份钱”。
将思念埋藏心里
一年甚至几年回来一次,一个月或者更久打一次电话,留守妇女忍受着两地分居的情感折磨,只在心里思念着远方的丈夫。
由于经济和交通的限制,加上家里事多走不开,留守妇女很少会进城探望丈夫,而农民工也没有探亲假,一般一年才回来一次,呆上十几天就走,有的甚至几年都没回过家,留守妇女忍受着“牛郎织女”的分居生活。
留守妇女与丈夫沟通的主要方式是打电话。穆圩乡朱桥村的邹金美,38岁。她有一条漂亮的小黄狗,她走到哪儿,小狗就跟到哪儿。金美只有一个儿子,高中毕业后去了泰州打工。公婆身体都很好,不用她照顾,她的主要任务是看好家里的20亩地。她骄傲地说,丈夫在常州一家私人锅炉厂工作,一个月赚三四千元。她也想出去,可是家里的地不能荒了啊。手机是她离不开的,每天都得跟丈夫通上几次电话。白天没事的话,她就跟同村年纪相仿的姐妹一起打牌。晚上,电视陪她,还有那只小黄狗。
张街村的张丽平26岁,与丈夫青梅竹马,结婚4年,儿子3周岁。“丈夫半年多没回来了,想是想,每天都要和他通个话才放心。虽然他在石家庄打工,离家不算远,但是也没有去看过,家里的老人、孩子和那几窝獭兔都离不了人。”张丽平羞涩地笑着说。
东南温村的嵩淑芳,今年35岁,丈夫在外干装修三四年了,每年回来一次。她说:“有事才给他打电话,没事一个月也不一定通次话,还要花电话费。”问她“想丈夫吗?”她先是不好意思地笑笑:“只希望他能自己照顾自己。”随即忍不住流下眼泪。同村45岁的刘秀芬,丈夫在北京一个建筑队打工五六年了,三个孩子也都在外地打工,“现在家里就剩我一个人,也挺寂寞,好几间房子都空着,到年底他们都回来就热闹了,可也热闹不了几天。”刘秀芬说,丈夫出去能多挣些钱,过去家里是土坯房,都是靠丈夫出去打工挣了钱才盖了砖房。
魏县妇联副主席李瑞雪说,留守妇女非常辛苦,思念老公是肯定的,但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她们只能把思念藏在心里,支持丈夫外出打工。兰考县汴砦村的汪爱枝说,“想也想,可家里需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他在外多挣点钱,我在家把老人、孩子照顾好,感情这东西,忙起来就忘了。”
“一方面思念和担心丈夫,另一方面,种种原因又不得不放丈夫出去赚钱养家,这让她们陷入了很深的矛盾之中。”灌云县妇联主席杜友娟说。
维权服务需加强
夫妻长期分居,对留守妇女的家庭、婚姻产生了一定影响,某些地方也发生了针对留守妇女的人身、财产侵害,留守妇女在心理上有较大的不安全感,维权服务需加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宓小雄说,有些留守家庭夫妻分居几年甚至十几年,有的一两年才见一面,这对他们的夫妻关系有很大影响。外出打工者多是青壮年人,正是婚姻关系不稳定期和性需求的活跃期,长期分居会影响婚姻质量和家庭稳定。全国妇联2006年所做的《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也提醒社会“应关注这一新的两地分居现象的影响”。
聚少离多,沟通不便,引发一些留守妇女家庭婚姻危机。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侯志明说,不少留守妇女担心丈夫进城后学坏,有很强的不安全感。电话中只会问丈夫吃得住得好不好,一说就是家里琐事,而丈夫在城里眼界宽了,形成反差,夫妻之间容易闹矛盾、生怀疑,导致离婚率上升。魏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资料显示,2003年以前,全县农村协议离婚每年不超过100对,2004年以后逐年增加。2004年124对,2005年236对,2006年291对,2007年400对,2008年统计到8月19日,已经有289对。“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留守妇女的婚姻纠纷也在增多,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李瑞雪说。
同时,由于家里没有男人,留守妇女往往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尤其在一些边远地区,针对留守妇女的人身、财产侵害比较多。
性骚扰是其中之一。“农村都是独门独院,相对闭塞,发生性骚扰很难被发现取证。农村闲话多,女性处于被动地位,常常受了欺负却不敢或不能声张。”杜友娟说,县妇联每年都能收到几起类似投诉。“去年,我就接到过一个妇女打来的求助电话,说隔壁一个游手好闲的男子半夜翻墙到她家要跟她好,还威胁她如果不从就散播谣言说她不正经勾引别人。我给她出主意,‘一定要表明自己的坚定立场,要勇敢,可以准备一把刀作为防身武器’。她按照我说的做,最终让那个怀有不良企图的人知难而退。”
调查显示,农村性侵害案件中70%的受害者是留守妇女。而受害妇女由于怕丢面子,怕影响不好,很少去报案。今年4月,云南某地发生了一起现实版“西门庆”事件,由于大多数男人外出打工,村里一男子近10年来对身边10余名留守妇女为所欲为,最后被村民乱棒打死。虽经法院一审审理,主犯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但一些社会有识之士认为,此事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在人身安全、生理和心理需求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双方长期分居容易对感情产生影响,一些男方在外有第三者,女方却毫不知情。农村没有太多财产,女方又很难了解男方在城里的收入、财产状况,一旦离婚,女方可能什么都得不到,财产权容易受到损害。”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副主任李莹说,“农村妇女法律意识弱,遇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而寻求帮助时渠道不够畅通,也是一个问题。”
“妇联是联系妇女的群众组织,主要职能是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很多留守妇女受到侵害时,会第一个想到妇联。”崔郁说,“农村妇女的权益实现程度,不仅关系着她们自身的发展,更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妇联组织将继续为妇女提供便利、快捷的维权服务。”如魏县妇联在乡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留守妇女合理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联合司法部门成立“妇女法律援助站”,为留守妇女的维权提供帮助。
要自强也要帮扶
城乡二元体制是形成留守妇女现象的根源;社会对留守妇女要给予关爱,各级政府要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
宓小雄认为,留守妇女现象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体制,农村妇女主观上并不愿意分居,很多农村家庭尝试过举家外出,可一旦生了孩子,他们微薄的收入没办法在城市维持三口之家,最后基本是女方带孩子回农村。在现有条件下,全社会应加大对留守妇女问题的关注,给予留守妇女更多人性化的关怀。如让农民工每年有一两次返乡、免费探亲的机会,或者为留守妇女到城里探望丈夫提供方便,比如,现在已有一些用工单位设立“夫妻房”。
崔郁认为,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妇女的扶持力度,强化对她们的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农村妇女文化素质低,处于弱势,只有加强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培训,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才有提高自身地位的条件。”
留守妇女现象已经引起一些地方的重视,并对留守妇女采取了一些关爱措施。
河南、河北两省都采取政府补贴的方法,帮助农民建沼气池,把妇女从烟熏火燎中解放出来。河南省妇联实施了巾帼科技星火工程,免费对农村妇女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扶持了香菇、葡萄种植及养殖、板材加工等项目,使一大批农村留守妇女实现就地就业。杜友娟说,“我们的目标是让在家留守的妇女有事做。灌云县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农产品加工、服装、包装、电子、食品等,让留守妇女能够在家门口务工,同时也吸引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也大大减轻了留守妇女的劳动强度。
留守妇女的思想正逐渐发生变化,更加独立、自主。商水县练集镇薛套村支书说,“原来农村妇女传统思想认为在家带好孩子就行了,经过引导,她们逐渐认识到,女人也能做成事。”镇上几名留守妇女自信满满,“现在农村都比着挣钱。女人有本事了,男人不敢欺负。俺们有的挣得比男人还多呢。谁说女子不如男!”练集镇多个村成立了妇女协会,组织了成人夜校、文艺宣传队等,教妇女学文化、学科技,在文化大院里唱歌、跳舞,大大丰富了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累了,烦了,到协会找姐妹们聊聊,说说笑笑就没事了”。农忙时,留守妇女家里缺人手,各村便组织帮扶队给她们帮忙。
“在解决留守妇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一方面要帮助她们树立主体意识,鼓励她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另一方面,要加大社会扶持力度,确保她们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实现她们的自身价值。”崔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