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
农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
合作社于20**年8月8日在XX市工商局注册成立,以红明农场三门坡镇的荔枝为支柱产业,多项发展。红明兆农专业合作社在我的带领下,成员已从组建初期的10户发展到358户,现已拥有5500亩妃子笑荔枝,流动资金100万元。我们采取“出口公司+合作社+标准化生产”的模式,带领广大种植户共同富裕。去年我投入50万元对5500亩妃子笑进行技术改造和带动70户农民改良荔枝5000亩。在推广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打造了无公害水果精品基地—红明三门坡地区,完成果树出口基地商检备案,出口荔枝150吨,年收入1893.6万元,创利537万元,每户社员纯收入15000元。
1、加强以技术指导为重点的服务工作,充实兆农技术力量。我常年聘请了兆涛公司王琼雄为技术总监、海南省农业科技“110”专家团专家、植保工程师娄兴为植保员、XX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刘杰为技术顾问,并和组建了一支由8人组成的技术管理骨干队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人,都具有十年以上的荔枝种植管理经验。以科学的管理理念,制定了“三个统一”的管理制度,即技术管理统一;农药、肥料管理统一;销售管理统一。同时编制了每户果农人手一册的《农药使用登记手册》、《肥料使用登记手册》、《合作社业务管理方案》、《合作社妃子笑荔枝管理工作制度》。为了实现合作社“树品牌、促销售、创环保型”无公害产品的产业管理口号,严格执行“三个统一”的管理制度,对每户果园采取编号挂牌登记,实行片长负责制。对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等信息有详细记录,做到产品出现问题可溯源。
2、依靠科技进步,走科技兴农的成功之路。为了提高社员的科学种植管理水平,我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以及果园地头,现场交流的做法:举办了四期专家讲座学习班,参加培训的果农达到一千多人次,同时并根据不同季节、各种物候期开展技术讲座,果农的种植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举办了二期果园地头交流培训班,现场指导、现场示范、现场咨询、解答难题。组织果农之间进行技术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管理水平;安排技术部人员到广西、广东交流学习三次。吸取别人的管理经验,搭建长期的技术信息交流平台。
3、以科技为依托,打造品牌实现标准化生产。2007年我成功地与“海南兆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出口欧美国家30多万斤荔枝鲜果,品质达标,得到“兆涛公司”的认可。现在兆农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已成为“兆涛公司”出境水果果园备案基地,2008年协议签约180万斤鲜果出口欧美。在2007年“海交会”上与欧美多个家国签约了900吨出口鲜水果和同国内各大销售公司进行洽谈与联系,达成了较好的合作意向,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科技为依托,利用2007年成功出口鲜果的经验依靠“兆涛公司”雄厚的科技力量,注册兆农合作社自己的商标,打造自己的品牌,实现“出口公司+合作社+标准化”的模式。
我们将始终以务实创新的精神,拓展事业,走“合作社”的道路,在生存与发展中积累经验,开创新的发展之路,带领农民勤劳致富,共建和谐社会。
第二篇: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
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
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1月份,是一个深受果农欢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基本情况
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1月16日,属于社会民间自治组织。位于海港区海阳镇西北部,西北部与抚宁接壤。理事长张志民牵头,理事会协商,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并上墙公示。
由成立时的6户22人发展到现有合作社成员64人。土地由成立之初的80亩发展到现在的580亩。现有大樱桃360亩,苹果20亩,核桃20亩,其他品种蓝莓、梨、桃、李子、杏等180亩。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本着发展林果种植提高果品质量,增加社员收入的目的。切实提高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质量,受到了全体社员的信任和拥护。合作社带动果农,建立科普基地一处,果品销售额达15万元。
二、建立果业生产基地,渡过发展难关,实行资源整合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拥有的果业生产基地,规模最大、发展最迅速,成为合作社科普实验、示范基地,是农业局、林业局新品种实验基地,更是合作社带动农民学习、实践、培训的平台和主战场。本合作社580亩,属于丘陵地,过去水土流失,荒漠化厉害,表土仅有20—30cm风化层,过去多次造林绿化效果不佳。从开始,中级经济人张志民牵头,年丰合作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本基地进行规划改造,栽植果树,应用高新技术进行综合开发。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加速了基地的发展。在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
(一)、缺乏统一化的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一是种子、肥料、农药和包装纸、袋等原材料的采购,只有部分采取统一购买,既提高了生产的成本,又不能保质保量。尤其是包装和商标,不统一采购,就无法形成统一的识别,无法达到品牌效应,更不能很好的打开市场。二是各生产户虽有专家指导,也接受一些培训,但没有形成统一的生产标准,没有统一的品质水平。三是销售没有品牌,缺乏包装,缺乏市场识别度。没有市场知名度,就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会更难打开市场。当产量增多时,而销售渠道缺少订单式生产,也就是缺少长期客户,缺少大客户。这也是没有形成品牌的一大困扰。
(二)、农户仍旧缺乏积极性,产业宣传不到位。全村900多人,参加合作社的只有64人,林果特色村并不鲜明,知名度不高。虽然全村有了林果基地,但仍然有部分年轻村民甚至不知道林果基地在哪里。不少村民并不了解农业高级合作社的优点特点,不能将其与过去的大生产很好的区分,情愿投入新的二、三产业谋求发展,却放弃寻求农业的新发展。
(三)、果品缺乏深加工制造,合作社每年只工作两季,没有寻求较高附加值途径。专业合作社产品全部用于销售,合作社没有寻找到除了销售以外的第二条致富道路。果业基地现有新、奇、特、果树系列,30多个品种,共3万株,品种为大樱桃、苹果、蓝莓、梨、桃、李、杏、核桃等,其中0株新品种大樱桃2014年进入结果期,亩产400多斤,亩效益4000多元。每年六月份,这种大樱桃占领果品市场一个多月时间。360亩桃园,每年效益都在144万元以上,纯收入70万元,盛果期还有8年时间。本合作社无论在新品种引进上,还是果业基地管理上,都采用国内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如:采用生物杀虫灯、配方施肥、套袋、应用反光膜、节水灌溉、人工授粉等等,基地内广泛实行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早熟品种和
晚熟品种相结合,林下种植和散养鸡禽相结合等办法,加速了果业基地的发展,收到效益明显突出。合作社对社成员之间的资金、技术、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断扩大合作社的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更好的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根据本社基地的具体条件,合作社把果园区划为大樱桃、苹果、蓝莓、梨、杏、桃、李子、药材、养殖、育苗、等小区。目前各小区成效越来越显现出来,绿色生态效益明显,小区将变成了生态效益、游客采摘基地,旅游观光园。游客可在园内农家小院的房舍里品茶,观赏大自然风光,让游客流连忘返。合作社被海港区科协评为科普工作先进单位,这种模式受到区领导好评。合作社充分发挥基地实验示范、推广、培训作用。合作社成立以来,开展技术培训15次,受训人数达1500人,开展科普讲座10次,更新宣传栏次数3次,受益人次达1200人,发放各类图书1500册,组织科技下乡10次。对产前的剪枝、授粉、疏果等手把手的教,对产中的施肥、打药、病虫害的防治,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对产后的果品储藏、保管和销售等都有具体的措施。通过这一系列的实打实的工作,合作社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进一步提高。为推动海阳镇科普工作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区农业局培训1次,培训人数达100人次,通过宣传与培训,在各镇村涌现了一批林果农户包山栽果树的典型,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三、创新造林技
第三篇: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
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
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1月份,是一个深受果农欢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基本情况
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1月16日,属于社会民间自治组织。位于海港区海阳镇西北部,西北部与抚宁接壤。理事长张志民牵头,理事会协商,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并上墙公示。
由成立时的6户22人发展到现有合作社成员64人。土地由成立之初的80亩发展到现在的580亩。现有大樱桃360亩,苹果20亩,核桃20亩,其他品种蓝莓、梨、桃、李子、杏等180亩。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本着发展林果种植提高果品质量,增加社员收入的目的。切实提高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质量,受到了全体社员的信任和拥护。合作社带动果农,建立科普基地一处,果品销售额达15万元。
二、建立果业生产基地,渡过发展难关,实行资源整合
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拥有的果业生产基地,规模最大、发展最迅速,成为合作社科普实验、示范基地,是农业局、林业局新品种实验基地,更是合作社带动农民学习、实践、培训的平台和主战场。本合作社580亩,属于丘陵地,过去水土流失,荒漠化厉害,表土仅有20—30cm风化层,过去多次造林绿化效果不佳。从开始,中级经济人张志民牵头,年丰合作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本基地进行规划改造,栽植果树,应用高新技术进行综合开发。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加速了基地的发展。在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
(一)、缺乏统一化的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一是种子、肥料、农药和包装纸、袋等原材料的采购,只有部分采取统一购买,既提高了生产的成本,又不能保质保量。尤其是包装和商标,不统一采购,就无法形成统一的识别,无法达到品牌效应,更不能很好的打开市场。二是各生产户虽有专家指导,也接受一些培训,但没有形成统一的生产标准,没有统一的品质水平。三是销售没有品牌,缺乏包装,缺乏市场识别度。没有市场知名度,就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会更难打开市场。当产量增多时,而销售渠道缺少订单式生产,也就是缺少长期客户,缺少大客户。这也是没有形成品牌的一大困扰。
(二)、农户仍旧缺乏积极性,产业宣传不到位。全村900多人,参加合作社的只有64人,林果特色村并不鲜明,知名度不高。虽然全村有了林果基地,但仍然有部分年轻村民甚至不知道林果基地在哪里。不少村民并不了解农业高级合作社的优点特点,不能将其与过去的大生产很好的区分,情愿投入新的二、三产业谋求发展,却放弃寻求农业的新发展。
(三)、果品缺乏深加工制造,合作社每年只工作两季,没有寻求较高附加值途径。专业合作社产品全部用于销售,合作社没有寻找到除了销售以外的第二条致富道路。果业基地现有新、奇、特、果树系列,30多个品种,共3万株,品种为大樱桃、苹果、蓝莓、梨、桃、李、杏、核桃等,其中0株新品种大樱桃2014年进入结果期,亩产400多斤,亩效益4000多元。每年六月份,这种大樱桃占领果品市场一个多月时间。360亩桃园,每年效益都在144万元以上,纯收入70万元,盛果期还有8年时间。本合作社无论在新品种引进上,还是果业基地管理上,都采用国内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如:采用生物杀虫灯、配方施肥、套袋、应用反光膜、节水灌溉、人工授粉等等,基地内广泛实行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早熟品种和 晚熟品种相结合,林下种植和散养鸡禽相结合等办法,加速了果业基地的发展,收到效益明显突出。合作社对社成员之间的资金、技术、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断扩大合作社的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更好的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根据本社基地的具体条件,合作社把果园区划为大樱桃、苹果、蓝莓、梨、杏、桃、李子、药材、养殖、育苗、等小区。目前各小区成效越来越显现出来,绿色生态效益明显,小区将变成了生态效益、游客采摘基地,旅游观光园。游客可在园内农家小院的房舍里品茶,观赏大自然风光,让游客流连忘返。合作社被海港区科协评为科普工作先进单位,这种模式受到区领导好评。合作社充分发挥基地实验示范、推广、培训作用。合作社成立以来,开展技术培训15次,受训人数达1500人,开展科普讲座10次,更新宣传栏次数3次,受益人次达1200人,发放各类图书1500册,组织科技下乡10次。对产前的剪枝、授粉、疏果等手把手的教,对产中的施肥、打药、病虫害的防治,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对产后的果品储藏、保管和销售等都有具体的措施。通过这一系列的实打实的工作,合作社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进一步提高。为推动海阳镇科普工作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区农业局培训1次,培训人数达100人次,通过宣传与培训,在各镇村涌现了一批林果农户包山栽果树的典型,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三、创新造林技 术,促进林业大发展
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志民,从事中级经济人10多年,林果产业,从书本上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多次参加区镇举办的农业科技培训班学习,掌握了丰富的种植技术。在实践中摸索创新了造林新技术。热心科普工作,经常性的开展科学技术教育、宣传、培训、咨询和服务等活动。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流转
了耕地150亩,荒山350亩。同合作社成员80亩,共计580亩基地上,栽植新品种大樱桃、蓝莓、梨、桃、李子、杏、苹果等系列30多个品种,共3万株,成活率在98%以上。昔日荒山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如今翠绿一片,市、区报纸以本合作社创造出奇迹进行宣传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发明创造了《生物栽植法》,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的作用
1、把技术服务作为立足点不断拓展范围。利用基地开展技术试验的同时,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组织合作社成员和果农学习,不断培养一批留得住、养得起、用得上的乡土科技人才,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传播到千家万户,应用到林果产业上,开展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2、专业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推动产业发展,通过合作社辐射到周边群众中去,形成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业效应,推动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是带领农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转变生产方式,促进增收提效。二是发挥市场导向,及时提供市场信息,规避市场风险,提供联合购买降低生产资料成本。三是参与产后加工、营销活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竞争力,同时,通过直接进入市场减少销售环节直接增效。
3、开展技工贸一体化服务,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了一家一户难办到、基层组织统不了的难题。社员好果卖不出好价钱,加入合作社后,实行统一销售。
4、打响品牌战略,形成统一经营,向规模化发展。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品牌的首要功能是在于可以方便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缩短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而造就强势品牌能享有较高的利润空间;品牌还可以超越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一种无形资产。正是品牌效应在市场营销中的这些作用和意义,国家也提出了“农村果蔬品牌化”,即: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国都在积极引进和发展水果和蔬菜产业,以此作为发展农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而果蔬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需要我们发展名特优产品,创立品牌。形成竞争力,立足市场。有了品牌,才能保证农产品的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⑴、依靠合作社的林果优势,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共同的品牌。本合作社在林果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地域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形成了经济林果业、种植业、养殖业三大产业。将适合自身的品种、种植方式、经营模式引进其中,制定自身发展的长短期战略,制定共同的品牌和商标,发展种植园,实现规模化。本合作社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注册了“年丰”果品商标。
⑵、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统一化管理。强化品牌作用。统一化管理要求从采购、生产到销售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技术管理模式,统一用药配方,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市场营销。将品牌意识作为稳步发展的基础,将品牌质量始终贯穿在果品选种、培育,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包装、贮存、销售整个生产和采集销售过程中每个环节中,并逐步带动合作社成员户同样建立品牌意识,使成员户为自己的品牌品质精心管理每一棵果树。尤其是销售方面。建立营销服务体系,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根据市场变化趋势来改善和调整经营策略,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拓市场,拓展销售渠道,不断进行市场开发和策划,扩大销售网点。销售队伍主动与大型超市进行营销,方便品牌顺利进入消费者视野,并努力建立长久关系,逐步向“下单式”种植发展。
5、合作社积极寻求新的致富途径,谋求更大的利润。林果专业合作社目前的大多的发展形式是前向一体化,即向规模化种植生产发展,形成种植园。在此基础上,发展果园旅游项目和果品深加工即蜜饯食品。结合本地实际,分析可行性,制定实行计划,发展亲子游、情侣游、偕老游等不同文化特色的线路。而另一点加工蜜饯食品,是由于水果不易储藏,运输过程中容易损坏变质的特点,制成蜜饯则不用担心,而且零食的消耗量不低于水果的消耗。我们可以采取在采摘果品的时候,根据果品的成熟度,软硬程度分开存放。熟透的果品可以采取加工成蜜饯这种方式,避免在运输途中造成损失。而且发展蜜饯加工又可以解决一批劳动力的工作问题,也创造了更多的产值。
第四篇:秦皇岛年丰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
秦皇岛市年丰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情况介绍
秦皇岛市年丰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1月份,是一个深受果农欢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基本情况
秦皇岛市年丰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1月16日,属于社会民间自治组织。位于海港区海阳镇西北部,西北部与抚宁接壤。理事长张志民牵头,理事会协商,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并上墙公示。由成立时的6户22人发展到现有合作社成员64人。土地由成立之初的80亩发展到现在的580亩。现有大樱桃360亩,苹果20亩,核桃20亩,其他品种蓝莓、梨、桃、李子、杏等180亩。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本着发展林果种植提高果品质量,增加社员收入的目的。切实提高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质量,受到了全体社员的信任和拥护。合作社带动果农,建立科普基地一处,2010年果品销售额达15万元。
二、建立果业生产基地,渡过发展难关,实行资源整合,秦皇岛市年丰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拥有的果业生产基地,规模最大、发展最迅速,成为合作社科普实验、示范基地,是农业局、林业局新品种实验基地,更是合作社带动农民学习、实践、培训的平台和主战场。
本合作社580亩,属于丘陵地,过去水土流失,荒漠化厉害,表土仅有20—30cm风化层,过去多次造林绿化效果不佳。从2009年开始,中级经济人张志民牵头,年丰合作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本基地进行规划改造,栽植果树,应用高新技术进行综合开发。秦皇岛市年丰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加速了基地的发展。在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
(一)、缺乏统一化的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一是种子、肥料、农药
和包装纸、袋等原材料的采购,只有部分采取统一购买,既提高了生产的成本,又不能保质保量。尤其是包装和商标,不统一采购,就无法形成统一的识别,无法达到品牌效应,更不能很好的打开市场。二是各生产户虽有专家指导,也接受一些培训,但没有形成统一的生产标准,没有统一的品质水平。三是销售没有品牌,缺乏包装,缺乏市场识别度。没有市场知名度,就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会更难打开市场。当产量增多时,而销售渠道缺少订单式生产,也就是缺少长期客户,缺少大客户。这也是没有形成品牌的一大困扰。
(二)、农户仍旧缺乏积极性,产业宣传不到位。全村900多人,参加合作社的只有64人,林果特色村并不鲜明,知名度不高。虽然全村有了林果基地,但仍然有部分年轻村民甚至不知道林果基地在哪里。不少村民并不了解农业高级合作社的优点特点,不能将其与过去的大生产很好的区分,情愿投入新的二、三产业谋求发展,却放弃寻求农业的新发展。
(三)、果品缺乏深加工制造,合作社每年只工作两季,没有寻求较高附加值途径。专业合作社产品全部用于销售,合作社没有寻找到除了销售以外的第二条致富道路。
果业基地现有新、奇、特、果树系列,30多个品种,共3万株,品种为大樱桃、苹果、蓝莓、梨、桃、李、杏、核桃等,其中20000株新品种大樱桃2014年进入结果期,亩产400多斤,亩效益4000多元。每年六月份,这种大樱桃占领果品市场一个多月时间。360亩桃园,每年效益都在144万元以上,纯收入70万元,盛果期还有8年时间。
本合作社无论在新品种引进上,还是果业基地管理上,都采用国内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如:采用生物杀虫灯、配方施肥、套袋、应用反光膜、节水灌溉、人工授粉等等,基地内广泛实行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早熟品种和
晚熟品种相结合,林下种植和散养鸡禽相结合等办法,加速了果业基地的发展,收到效益明显突出。
合作社对社成员之间的资金、技术、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断扩大合作社的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更好的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根据本社基地的具体条件,合作社把果园区划为大樱桃、苹果、蓝莓、梨、杏、桃、李子、药材、养殖、育苗、等小区。目前各小区成效越来越显现出来,绿色生态效益明显,小区将变成了生态效益、游客采摘基地,旅游观光园。游客可在园内农家小院的房舍里品茶,观赏大自然风光,让游客流连忘返。合作社被海港区科协评为科普工作先进单位,这种模式受到区领导好评。
合作社充分发挥基地实验示范、推广、培训作用。合作社成立以来,开展技术培训15次,受训人数达1500人,开展科普讲座10次,更新宣传栏次数3次,受益人次达1200人,发放各类图书1500册,组织科技下乡10次。对产前的剪枝、授粉、疏果等手把手的教,对产中的施肥、打药、病虫害的防治,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对产后的果品储藏、保管和销售等都有具体的措施。通过这一系列的实打实的工作,合作社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进一步提高。为推动海阳镇科普工作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区农业局培训1次,培训人数达100人次,通过宣传与培训,在各镇村涌现了一批林果农户包山栽果树的典型,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三、创新造林技术,促进林业大发展
秦皇岛市年丰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志民,从事中级经济人10多年,林果产业10年,从书本上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成果,多次参加区镇举办的农业科技培训班学习,掌握了丰富的种植技术。在实践中摸索创新了造林新技术。热心科普工作,经常性的开展科学技术教育、宣传、培训、咨询和
服务等活动。2010年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流转了耕地150亩,荒山350亩。同合作社成员80亩,共计580亩基地上,栽植新品种大樱桃、蓝莓、梨、桃、李子、杏、苹果等系列30多个品种,共3万株,成活率在98%以上。昔日荒山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如今翠绿一片,市、区报纸以本合作社创造出奇迹进行宣传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发明创造了《生物栽植法》,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的作用
1、把技术服务作为立足点不断拓展范围。利用基地开展技术试验的同时,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组织合作社成员和果农学习,不断培养一批留得住、养得起、用得上的乡土科技人才,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传播到千家万户,应用到林果产业上,开展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活动。
2、专业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推动产业发展,通过合作社辐射到周边群众中去,形成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业效应,推动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是带领农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转变生产方式,促进增收提效。二是发挥市场导向,及时提供市场信息,规避市场风险,提供联合购买降低生产资料成本。三是参与产后加工、营销活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竞争力,同时,通过直接进入市场减少销售环节直接增效。
3、开展技工贸一体化服务,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了一家一户难办到、基层组织统不了的难题。社员好果卖不出好价钱,加入合作社后,实行统一销售。
4、打响品牌战略,形成统一经营,向规模化发展。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品牌的首要功能
是在于可以方便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缩短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而造就强势品牌能享有较高的利润空间;品牌还可以超越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一种无形资产。
正是品牌效应在市场营销中的这些作用和意义,国家也提出了“农村果蔬品牌化”,即: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国都在积极引进和发展水果和蔬菜产业,以此作为发展农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而果蔬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需要我们发展名特优产品,创立品牌。形成竞争力,立足市场。有了品牌,才能保证农产品的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⑴、依靠合作社的林果优势,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共同的品牌。
本合作社在林果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地域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形成了经济林果业、种植业、养殖业三大产业。将适合自身的品种、种植方式、经营模式引进其中,制定自身发展的长短期战略,制定共同的品牌和商标,发展种植园,实现规模化。本合作社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注册了“年丰”果品商标。
⑵、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统一化管理。强化品牌作用。
统一化管理要求从采购、生产到销售实行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技术管理模式,统一用药配方,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市场营销。将品牌意识作为稳步发展的基础,将品牌质量始终贯穿在果品选种、培育,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包装、贮存、销售整个生产和采集销售过程中每个环节中,并逐步带动合作社成员户同样建立品牌意识,使成员户为自己的品牌品质精心管理每一棵果树。
尤其是销售方面。建立营销服务体系,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根据市场变化趋势来改善和调整经营策略,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拓市场,拓展销售渠道,不断进行市场开发和策划,扩大销售网点。销售队伍主动与大型超市进行营销,方便品牌顺利进入消费者视野,并努力建立长久关系,逐步向“下单式”种植发展。
5、合作社积极寻求新的致富途径,谋求更大的利润。
林果专业合作社目前的大多的发展形式是前向一体化,即向规模化种植生产发展,形成种植园。在此基础上,发展果园旅游项目和果品深加工即蜜饯食品。
结合本地实际,分析可行性,制定实行计划,发展亲子游、情侣游、偕老游等不同文化特色的线路。
而另一点加工蜜饯食品,是由于水果不易储藏,运输过程中容易损坏变质的特点,制成蜜饯则不用担心,而且零食的消耗量不低于水果的消耗。我们可以采取在采摘果品的时候,根据果品的成熟度,软硬程度分开存放。熟透的果品可以采取加工成蜜饯这种方式,避免在运输途中造成损失。而且发展蜜饯加工又可以解决一批劳动力的工作问题,也创造了更多的产值。
第五篇: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
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
“合作社可是我们养殖户的‘主心骨’,有了合作社,出栏一头牛每斤能多卖1毛到2毛钱,每头牛能多赚400元。”。XX旗敖润苏莫苏木海布日嘎嘎查养殖户告诉我们。提起“XX旗海布日嘎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海布日嘎嘎查人人都竖大拇指。连外村人也羡慕地直说:“这个养牛合作社不简单!”。XX旗海布日嘎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2月份,总资产600万元,合作社社员36人。目前合作社基础母牛存栏800多头,年出栏育肥牛500多头,全年产值可达300万元,纯收入可达75万元,户均纯收入近2万元。
一、合作社的成长之路
海布日嘎嘎查是传统的牧区,该地属于科尔沁沙地南缘。村民祖祖辈辈就以养殖放牧为主要生产方式。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当地农牧民在苏木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倡导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海布日嘎嘎查人工草场总面积为1万亩,年产优质牧草500万公斤,全村农田种植面积为7000亩(其中专业青贮种植面积4000亩),年产秸秆700万公斤,这些饲草料可供1.8万羊单位全年使用,另外全嘎查有牧场13万亩。基于这些丰富的资源,嘎查支部和嘎查部提出“养殖立村、牛业富民”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农牧民发展养殖业,重点发展肉牛养殖业。到2008年年底,全嘎查肉牛产业已发展到存栏1500头,年出栏900头,全年存栏50头以上的大户有8户。
邵金权作为支部书记,此时心中有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是“肉牛规模是扩大了,但是农牧民的收入增长怎么还是缓慢?”。2008年初,他带着这一问题,到苏木政府以及旗畜牧业局讨教,得到的答案是:养牛成本较大,由于单门独户经营,市场劣势较大。旗畜牧业局领导还告诉他“目前,要发展养殖业,一定要走合作社这条路”。于是2008年5月起,邵金权就组织几户养殖大户到四家子镇塞沃、羊场牵牛星等已经成立并运作较好的几家养牛合作社进行实地学习,对合作社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组织人员到北京和山东等较早成立合作社的地区进一步学习,同时,认真翻阅学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大半年的学习考察,在借鉴外地运营较好合作社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本村养牛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28户养殖户,成立了XX旗海布日嘎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肉牛产业化、标准化养殖,通过对自身资源、当地养殖传统、肉牛市场的深入研究,决定实行“养殖户+合作社+经纪人”的运营模式,组织发动肉牛养殖户联合起来,进行肉牛规模化养殖。将农牧户手中分散的资金以及人力组织调动起来,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以及丰富的饲草料资源,以集中管理、分户饲养、方式发展肉牛养殖业。
2009年2月11日召开了全体社员会议,共有28名社员参加,注册资金为60万元,股份制形式成立了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有8名股东,并表决通过了合作社章程。第一次全体成员大会通过选举产生合作社理事长,负责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表决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费管理办法、合作社盈余分配方案和合作社合并与分立、解散与清算方案。
目前,合作社占地150亩,办公面积为500平方米,入社农民36人,永久性青贮窖三处(3600立方米),总资产已达600万元。目前成员现存栏肉牛1500头,基础母牛存栏800头。预计年内出栏育肥牛500头,年产值300多万元,总利润可达25万元,社员平均纯收入将近1万元。养牛农民合作社成立以来,带动当地80余户农牧民的肉牛养殖积极性,在附近地区引起了广大农牧民的反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二、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XX旗海布日嘎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一直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促进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为目标,以小区拉动、服务推动为主要措施,紧紧抓住推行标准化生产这条主线,不断创新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养殖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回顾合作社筹备、成立至今,合作社的主要做法总结起来就是“1234”,既“一个带动、两个交流、三个互助、四个统一”。
(一)、充分发挥大户示范带动作用,提高社员养殖积极性
选好领头人是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键因素。专业合作社领导人的人选必须是合作社成员中的顶尖人物,是生产经营大户,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凝聚力和管理能力,同时具备热心为会员办事的品德,海布日嘎养牛合作社领头人邵金权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邵金权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不断扩大自身养殖规模同时,实行标准化养殖。自合作社成立以来,他将自己养殖规模从300头扩大到目前的450头,全年舍饲,标准化育肥。在育肥速度、效益上都有明显的效果;二是在养殖技术、饲料使用等方面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任何技术、饲料使用时,首先自己试用,然后推广,从而使社员可免除疑虑,放心使用。另外,合作社成立至今,活动经费一直由其个人支付。
(二)、引导社员互助,实现资源共享
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之间必须加强交流,互通有无,充分体现合作社的合作功能。海布日嘎养牛合作社积极引导社员互相交流,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技术交流和信息交流。技术交流:合作社定期召开社员现场交流会,邀请合作社有较好繁育经验的“土专家”、科技带头人在肉牛育肥基地现场示范,使社员在和“土专家”、科技带头人的面对面交流中学到知识,促进了学习的实效性;信息交流:如果说技术交流是定期的,那么信息交流就是日常的。每位社员当得到肉牛养殖技术、饲料使用、销售市场等方面信息,就会在第一时间交到理事长处,理事长负责收集管理各类信息,社员可随时查阅。
(三)、发挥互助功能,保障合作社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顾名思义,是农民在某一方面合作,寻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组织。其重点在于互帮互助,互相联合发展共同的产业。海布日嘎养牛合作社充分发挥了合作社互助功能,主要体现在经济互助、技术互助、信用互助三方面。一是经济互助。任何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虽然养殖户虽然手中有了一点钱,但要发展产业化的养殖业,完全依靠养殖户个人自行解决资金问题难度很大。基于这种现象,社员之间采取小额资金内部流通,互帮互助。二是技术互助。大多数养殖户都有一定的养殖经验,在某些发面在实践中摸索了一些土方法,这就使合作社内部有了部分“土专家”,当养殖过程中出现一些小技术问题时,“土专家”就成了及时雨,解决紧急问题。三是在社员有较大额的资金短缺时,合作社出面,通过相互担保,向金融部门以互相担保形式贷款。
(四)、通过四统一提高养殖效益
合作社通过统一销售育肥牛、统一饲料使用、统一引畜、统一防疫等措施,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降低了养殖风险。由于肉牛统一销售,一头肉牛价格可多卖出近400元;同时由于统一采购,在饲料、兽药等方面又降低了一定的成本,每头牛每年可降低成本300元。同时由于集中青贮饲料,减少了青贮饲料的损耗;统一引牛由于量较大,可集中到外地引进优良品种,个人是很难做到的;统一防疫,保障防疫及时,提高防疫密度、防疫质量。
三、合作社效果
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明显提高,可总结为“两扩大、两提高、一降低”。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从合作社成立之初的基础母牛存栏450头发展到目前的800头,年出栏育肥牛从成立之初的350头发展到目前的500头;社员人数扩大:成立时社员人数为28人,现在是36人;经济效益提高:单体育肥牛可多卖出近400元;养殖科技含量提高:由于经常聘请畜牧局技术员到合作社进行技术辅导,社员的养殖技术更加科学化;养殖成本减低:同时由于集中采购,在饲料、兽药等方面又降低了一定的成本,每头牛每年可降低成本300元。在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养殖户在养殖规模、养殖效益、养殖技术上均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当地引起广泛的带动效应。
四、合作社今后的发展思路
合作社要继续做大做强肉牛养殖业。按照成立之初构想,2011年,肉牛存栏基础母牛要在1200头左右,出栏900头;社员人数45人以上。养殖品种要进一步改良,在推广人工受精技术的同时,要加大引牛力度。2012年,肉牛存栏基础母牛要在1600头左右,出栏1200头;社员人数65人以上。养殖品种要进一步改良,在推广人工受精技术的同时,要加大引牛力度。今年下半年要组织社员到山东、吉林等地考察,要集中引进一批优质基础母牛,在200头左右。还有部分养殖户未入社,正在筹划合作社二次扩大,将一批有意入社的养殖户吸收进来,加快当地养殖业发展。
镇农机站从1996年开始,以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为依托成立跨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开展“西进东征”、“南征北战”活动,每年组织几百台联合收割机跨省作业,作业收入不断增长,吸引了泗水、江苏XX县等周边县区的农机户加入其中,中介组织管理的作业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他们今年夏季组织142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到省内外作业,作业总量达11万多亩,作业收入达300万元,单机收入为2.1万元。不仅创出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优秀品牌,而且不断扩大了山东农机明星服务队的对外形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赞誉。
一、认真总结经验,充分掌握信息,做好跨区作业准备工作
为了搞好农机跨区作业,增加机手经济收入,疃里镇农机站充分发挥农机作业合作社的中介服务作用,每年年初分别组织召开作业组长座谈会和社员大会,总结上的工作,分析经验教训,及时安排和部署全年的跨区作业计划和打算,做到思想早发动,工作早准备。在社员大会召开之前,合作社负责人先一一走访各作业组组长征求意见,并召开组长座谈会,谈经验、谈教训、谈想法。之后召开社员大会进行思想发动。除了总结和安排部署工作外,还请出几位有经验的机手分别从不同角度交流经验。通过召开会议让机手们提前心中有数,便于机手掌握时间,及时安排下步跨区作业日程。同时,合作社根据农机户反馈的意见,及早研究改进措施和调整跨区作业计划
同时,通过召开社员大会,还摸清了部分农机户要更新机具和新购置机具的具体想法,以及各机车组人员的增减变动情况。合作社派出专人对这些农户进行具体指导,帮他们选购机械,办理入户挂牌,推荐聘用人员,培训考取证件。因此,几年来以农机站为依托成立的农机合作社也成了介绍所,有出售机械的,外地有来本地购买旧机的,有聘用机手的,有出聘机手的,合作社都有记录的相关信息,随时向农机户提供,可谓也大方便了农机户。
此外,合作社根据掌握的情况和确定的目标尽早收集外地一些调机的信息,经筛选后,组织实地考察和调机路线考察,最后确定作业区域。于每年的三月份印成书面材料发至各农机户,让他们提前了解相关的准备情况和工作的进展过程。
二、搞好技术培训,强化安全意识,努力提高机手综合素质
疃里镇农机合作社所组织的作业队涉及到的人员较多,层次复杂。作业队从1999年起,人员规模超过400人,最多时达到近千人,一般在600人左右,驾乘人员为300人以上。这些人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安全知识差,安全意识淡薄。而外出作业又是与农民交往,出门在外的常识对有些人来说相当匮乏,再加上夏收期间的忙碌,容易发生纠纷和一些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不仅会给跨区作业的顺利进行带来很多麻烦,而且影响农机手的收入。
针对上述情况,合作社重点抓好了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训。除抓好技术培训外,还把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出门在外的社会常识等方面列为培训内容。他们安排一部分经验丰富的机手或辅助人员到会上交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外出期间纠纷大大减少,事故率降低。2003年夏季外出跨区作业期间,所组织的218台机车仅出现4起小事故,损失总值不到3000元。今年组织的140台机车仅发生两起事故,损失总值2300元,其中虽有一台倾翻,但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两年来无任何人员伤亡事故发生,没有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保证了及时调度机车作业和按时转移。
三、搞好后勤服务,多为机手排忧解难,确保机械正常作业
多年来,该农机合作社所属跨区作业队不断发展壮大,跨区作业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每年三夏、三秋前,他们早动手,早准备,奔波于河南、河北及胶东地区联系作业地点,签订协议。为便于组织调度和管理机车,他们根据实际状况,对入社的机械进行分队编组,每组都有一名有组织和协调能力的有较好技术的老农机手任组长,在农业部尚未出台管理办法前的1998年,他们为机车统一办理保险,与各机车组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2003年是“非典”肆虐的特殊时期,他们不仅与各车组签订了责任状,而且在临出发前为机手印发运行路线图、通讯录、注意事项等。既为机手提供了方便,又进一步规范机手的行为。
在组织跨区作业外出作业时,合作社一般按每40台机车规模大小,配备一台指挥服务车、一部通讯工具、3名服务人员。此外又为整个作业队配备大型维修车及专业修理工,以便在调运机车途中和作业期间,一旦出现故障可就地排除故障。今年他们在河南XX县作业期间,某日凌晨4点,机车服务队队员陈宣起接到电话,正在姜庙乡作业的机手李长雨的收割机出现机械故障无法排除,急需一个零部件,而服务队从嘉祥出发时带的配件中没有所需类型的配件,只有马上去买。由于天太早,商店都未开门,陈宣起带着队员们一家一家地敲农机配件店的门,终于在一家店里买到了配件并立即赶往20公里以外的作业地点。不到一个小时故障顺利排除,收割机轰鸣声又在麦浪中响起。今年5月22日下午,作业队一机车转移地块时,由于田间生产桥垮塌,导致机车倾翻。当得知情况后,疃里镇农机合作社服务队立即派服务车火速赶到现场,联系吊车,吊出后,处理完其它事情,又联系修理点整修后,第二天恢复作业。这台机车仅在河南两处作业860亩,麦季共作业1600多亩,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俗话说的好,“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经常外出跨区作业的机手不可避免地同当地人员产生一些纠纷。今年他们在河南XX县境内作业时,有一天合作社指挥人员正在为一台机车解决因麦茬与政府稽查人员的纠纷,另一台车人员因树木问题与当地政府人员发生争执,后将机手带回政府。中午时分,天气炎热,当地的农机人员处于其它顾虑的心理,准备推迟处理时间,经合作社派出交涉人员再三说服后,及时赶到这个镇政府,使问题得到较快解决,机手深受感动。
另外,针对近几年机械增多,农机作业价格偏低,油价攀升等因素造成作业成本增高,农机户收入一路下滑的新特点,合作社提前研究制订了降低中介服务成本的措施,调低中介管理服务费收取标准,减轻了机手的负担。
四、精心组织,合理调度机械,力求机手收入不断增加
随着各地联合收割机的逐年增多,再加上个别地区对农机管理不力,散机乱跑现象泛滥成灾,扰乱中介服务市场,冲击协议价格现象频频发生,这就要求中介组织的带队指挥人员要有灵活的战略战术,精心组织,合理调度机械,确保机车组有较好的效益。
今年五月中旬,他们共组织142台机车准备外出作业,5月16日提前派出少部分机车按预定地点赶到河南舞阳,返回信息后,5月21号大批机车出征(另有一少部分机车,因人员其它情况不能出发,只能作为最后一批直奔河南周口)。但是大批机车到达舞阳后,发现这个县的个别乡镇由于散机过多,机车密度过大,致使价格偏低,并难以保证作业量。第三天疃里镇合作社中介服务组织及时召开党支部及组长会议,研究措施,派人冒雨赶到周口地区了解当地接机情况、作业价格。然后通过与舞阳协商,迅速疏散部分机车调度转移至周口,使这些机车取得满意的收入,机手们对这一灵活的方式普遍反映较好。调度机车转移地点既辛苦,又冒风险,各地区的收获时间差又不那么准确,尤其胶东,海洋气候往往使机手措手不及。为防不测,他们都做好周密安排。近四年来,在转移之前,都提前派员预先抵达进行察看成熟情况,为合理调度机械,确保机械正常作业,增强效益提供了保障。几年来,这个中介组织之所以对农机户、农机手有很大的吸引办,也正是他们做到了精心组织合理调度,全方位服务增强农机效益,赢得了机手的信赖和支持。
五、创新中介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唱响农机服务化品牌 几年来,他们不断创新中介服务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机作用,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在组织好外出跨区作业的同时,也积极吸引外地中介组织率机械到本地一起参加机收会战。几年来,与XX市的两个镇和河南XX市的两个镇结成了对子,三个地区联动互派机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年夏收和秋种期间,统一管理调度三地联动的160多台大型机械,使较疃里镇的农作物及时收获、颗粒归仓,及时耕种、苗全苗壮。尤其是麦收季节,四五天时间,农民将粮食收获到家,既轻松又潇洒,保证了丰产丰收。工副业、养殖业、餐饮服务业照常进行,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充分显示了农机的巨大威力。
疃里镇农机合作社中介组织还注重发挥党员机手在跨区作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跨区作业队中组建流动党支部和党员机车组,免费为贫困户收割小麦。今年夏季党员机手李兆军在河南舞阳作业的5天的时间里,就为困难村民免费收割了60多亩小麦,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称赞,打响了山东农机跨区作业的品牌。几年来,该服务队多次被评为“山东省农机跨区作业明星服务队”。
农牧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8月,地处于雁门关外蓬勃发展的XX县,北同蒲铁路、二广高速和208国道纵横南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四通八达。这里独特的气候环境和丰富的饲料饲草资源为鸿恺养羊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合作社按照雁门关生态畜牧区建设指南及市县畜牧业发展规划要求标准建设而成,是一家集种植、养殖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组织,总占地面积275亩,入住农户22户,已投资8500万元,建设肉羊舍棚圈22栋,共8800平方米,存栏育肥商品羊9900只,年出栏育肥商品肉羊约4万只。
合作社成立以来,积极响XX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羊成商品、瓷成精品”经济转型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经济发展战略,坚持以羊为基,多元发展,努力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延伸产业链,扩大经营服务范围,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平衡发展,良性循环。
突破传统养殖观念,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科学运营,规范管理,在职员工110人,其中:管理人员8人,技术人员15人,生产工人82人,其他人员5人。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均聘请大专以上学历且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及工作经验的行业精英;饲养人员均招聘具有爱岗敬业的当地农民,培训合格后上岗。
合作社的投产让广大村民充分享受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先进模式、先进管理带来的好处,为100多个农民带来就业岗位,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1000多养殖户及种植业、运输业、加工业、兽药生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我社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技术素质和工作积极性,为农民增加了经济效益,并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找准了切入点。对当地的养羊业乃至整个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鸿恺农牧专业合作社是老百姓的合作社,是带领广大家农民致富的合作社,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鸿恺人的共同努力下,我社必将成为当地养殖业的一只领头雁,为切实加快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而努力奋斗。